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临床实践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4:53

临床实践论文

临床实践论文篇(1)

2临床药学实践模式与探索

2.1药师培养专科化,临床实践专业化

临床药师在选定的内科范围中先对专科药物治疗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定向培养。主要包括每天由固定专科副高职称医师带教,参与查房、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针对专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重点学习掌握临床专科疾病诊疗指南及进展,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药历书写,及时了解临床医护人员在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医药专业人员互相学习交流,药师的专科临床用药知识与技能迅速成长。经1年的学习,除继续在该专科深入学习实践外,另对所负责各院区的与其专业相近的外科系统进行临床用药监测、评价和干预。例如:神经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神经外科,负责处方点评监测网日常工作;呼吸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胸外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麻醉科等,并负责麻醉临床应用监测及处方专项点评工作;血液肿瘤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骨科、微创外科,并负责抗癌药、糖皮质激素和血液蛋白类辅助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专项处方点评;内分泌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心血管内科、老年病科、皮肤科、中医科、康复科,并负责全院ADR监测报告以及中药注射液等其他高风险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专项处方点评;消化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胃肠血管外科、肝胆外科,并负责抗菌药物监测网日常工作;肾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泌尿外科并协助ADR监测报告工作。临床药师参与国家处方点评监测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工作,及时掌握全国及我院临床合理用药各项评价指标,实现医院合理用药评价的高标准。通过负责相关监测工作,工作领域由专科向专业扩展,工作范围由总院向分院扩展,并覆盖全院5个院区,实现了全院合理用药评价标准统一,药学服务从专科走向专业化,促进了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的提高。

2.2临床药师日常工作量化管理

临床药师日常工作包括:(1)每周在病房与医护人员访谈、访视患者,并对所负责科室出入院患者进行用药安全教育和咨询服务。特别是重点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药学追踪服务、门诊处方和住院处方点评、典型教学药历与专项处方点评、药品使用动态分析报告等工作,上述工作均规定了量化考核指标。(2)每周1次参与所在科室的科主任大查房,掌握新入院和需要提供药学服务的重点患者的情况。每周至少药学查房2次。对新入院患者针对用药风险和依从性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3)每周需主动与所负责科室的不同级别医护人员访谈不少于5人次,重点收集对药品供应、质量和疗效的意见与建议,针对性地提供药物信息咨询服务。(4)与医护人员讨论药物治疗方案,协助报告药品不良反应。(5)对使用化疗药物、胰岛素、中药注射液等高危药品和使用麻醉、遇光热不稳定、易变色变质的特殊药品以及每日联合用药品种>5种的患者进行重点访视,积极干预不合理用药现象。(6)每月至少完成3篇针对专科疾病药物治疗的典型药历的书写,分析临床治疗过程,总结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用药合理性,积累专科药物治疗经验。

2.3临床药学服务与参与医疗质量综合目标管理一体化

我院建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医保控费和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管理的联动机制,详细制定了合理用药监测内容、考核细则和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流程。临床药学室作为医务处所属部门,重点评价不合理用药现象,重点监测药品的临床无指征用药、超说明书适应证用药、违反禁忌证用药、违反规定联合用药、无指征联合用药、重复用药、不适当使用小规格制剂增加患者费用、擅自改变给药途径和其他不合理用药等,并将不合理用药考核与医保控费指标相结合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管理。医院合理用药联合办公室为临床药师配备了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PASS.PHARMAs-sist),临床药师每天查房后利用电子病历质控系统查阅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并利用该系统对各自负责的临床科室进行处方点评。每周在科室业务学习时针对典型用药问题或病历进行交流讨论,提出干预措施,并由上级药师负责沟通和干预。科主任每月对临床药师监测发现的临床用药问题集中进行点评后通报全院。

2.4药物利用监测信息化,处方点评靶向化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软件针对医师处方或医嘱发生的潜在药物不良相互作用,以蓝、黄、红、黑灯给予不同级别的警示。医院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实现了医院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合理用药的程序化预判,对抗菌药物、国家基本药物的临床使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药品费用、消耗量等使用动态进行监测评价等。临床药师利用软件定期分析不合理处方的发生频率,进行处方、医嘱全样本监测和评价,对科室药物进行利用分析,对医院每个临床科室和医师个人的合理用药各项指标实现精细化管理。针对药占比>4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频度>40、抗菌药物使用率>60%以及Ⅰ类切口手术病历抗菌药物使用>30%的科室进行重点检查,检查抗菌药物的选择是否合理规范、用药是否有病原学检查依据、医师处方是否超权限、用药指征是否明确、用药疗程是否合理等;另将药品销量动态超常预警系统发现的浮动率>30%的药品以及销售金额排名前50位或排名出现异常变化的药品作为重点监测对象,重点监测临床使用适应证、用法用量是否超说明书用药等现象。发现问题时可以进一步按科室、医嘱、诊断和入出院日期等的检索功能,针对具体超常使用药品、问题频发科室和普遍发生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项点评,提高处方点评的靶向性。

3临床药学工作成效

近5年来,我院每月诊疗人数超过13万,出院人数超过6千人次。临床药师除参与日常查房、会诊和咨询服务外,每月人均评价病历>400份,通过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点评通报等形式干预不规范或不合理用药100多次,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与用药安全。

3.1合理用药监测数据质量可靠,用药金额明显下降

我院为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处方点评监测网和国家合理用药监测网的首批成员单位,每月有大量的药品使用和临床病例资料需要提取、评价、整理和上报。同时需根据监测网反馈的各种用药监测信息,及时分析医院药物利用的宏观趋势,比较我院与全国同级同类医院用药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制订干预方案。据国家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年度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我院合理用药监测数据综合评定为优。据国家监测网反馈数据分析,与2012年相比,2013年我院药品使用总金额年增加19.1%,远低于本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监测点医院水平,详见表1;2012年,我院药品使用总金额占本区监测点医院使用总金额的28.56%,2013年下降为24.46%,中西药均明显呈现下降趋势。

3.2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成效初显

抗菌药物监测网处方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我院门诊处方平均用药1.93种、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2.75%、抗菌药物的总金额占处方总金额为8.31%,就诊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为31.38%;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45下降到41。全院抗菌药物病历微生物标本送检率达30.2%;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也明显下降,尤以眼科医院最为明显,其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90%下降至10%以下。3.3ADR监测报告数量和质量提升我院规模扩张多院区结构形成早在2011年底,因此选取5年时间内医院ADR,对其上报质量及数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上报ADR271份,较2012年增长33.58%;其中严重ADR报告13份,说明书未记载的新的、一般的ADR11份,报告数量较2012年同期增长38%,详见图1。

4讨论

临床实践论文篇(2)

(一)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的设计原则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蓝带小组为确保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顺利实施,提出了10项设计原则[6]5。(1)关注初等教育学生的学业成就,将其作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临床实践指导教师评估体系和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成效的判断依据。(2)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要以动态的方式将与之相关的因素纳入教师教育体系中,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兼顾实验室实践和学校实践等多种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围绕临床经验贯穿教师培养始终。(3)基于数据分析对未来教师的进步和培养计划的影响要素进行动态评价。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必须满足美国州际新教师评估和教师联合会、各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结构性观察、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方法对未来教师学业成就进行评价,评价的维度主要有学生的科研成果、临床实践表现、指导教师和合作教师的反馈数据及培养计划所获得的数据等。(4)把未来教师培养成为学科知识专家和教学领域能手,同时也是知识创新者、团队合作者和问题解决者。未来教师应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适应富有挑战性的环境,对学生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并且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致力于挖掘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方法和措施。(5)为未来教师创建一个交互式的专业共同体,使其能在一个富有合作精神的专业团队中及时获得临床实践的反馈信息,并及时了解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的影响。(6)扩大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小学中临床实践指导教师的比例,这些教师必须经过严格考核并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授予其临床实践指导资格。临床实践指导教师必须是优秀的实践者,以引领未来教师的培养,且能熟练地运用评价方法对未来教师进行指导并提供反馈意见,同时不断总结临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培养模式。(7)为临床实践建立实践基地和提供资金支持。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小学实践基地应完善结构性指导、人员配置、专项资金扶持等措施,以确保未来教师均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8)重视先进科学技术对教师培养的支撑作用,应用科学技术强化临床实践的效果。国家应用顶尖的技术为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提供服务,通过学习共同体提高培养的效率,使未来教师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使科学技术成为分享优秀临床实践案例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9)制定科学的计划,研发系统的数据库,为教师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一个成功的教师教育模式体现于科学的教学方式、有效的实践经验和显著的学业成就,学区、教师教育者和实践者共同形成一个强大的研发团队,为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支持。(10)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区、教师联合会、教师教育者和国家政策制定者等必须形成共识,每个成员都应该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共同承担教师培养的责任和义务。上述原则概述了每一维度的基本要素,使该模式所服务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基础教育学校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互惠关系,缩小了如何培养教师和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之间的差距,确定了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培养方案和策略,促进了教师教育课程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蓝带小组要求学区、教师教育者和教师联合会履行各自的责任与义务,要求他们不仅要帮助未来教师获得相关的学术性知识,还要将学术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并最终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积极影响。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从方案制定、指导、监督、评价及指导教师培训等方面对美国原有的教师教育进行了改革[7],详见表1。

(二)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的基本目标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有3个关键目标。(1)加强学区、教师教育机构和大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形成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临床实践示范性学校,测试临床实践培养计划中不同的派生模式。如“3+1”模式,其中3年在校进行教师教育课程学习,1年进行临床教育实习;“4+2”模式,未来教师获得学士学位后继续接受为期2年的课程学习,第一年学习理论和进行实验室实践,第二年体验学校实践,专业课程融合职前实习经验,遵从实习教师的认知、社会意识和职业发展需要。(2)通过不同的方法评估该模式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收集和分析临床实践的有效数据,运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方法反映课堂学习和学校发展的效果,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数据系统;分析绩效评估与国家教师许可要求之间的联系;实施临床实践示范性学校问责制,对毕业生和培养计划的质量进行考核;在联邦政府支持下,推广绩效评估方法,推进教师培养计划的发展。(3)制定更为有效的国家层面政策,使教师培养逐步达到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通过奖励措施或政策导向,使教师数量和质量满足学区和学校的需求;减少国家和地方政策对临床实践培养的阻碍;推行“规模化”计划,发挥合作伙伴关系和支持关系等保障机制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三)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课程融合了实验室实践(LaboratoryExperiences)与学校实践(School-EmbeddedExperiences),使所培养的教师能更好地掌握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教育实习期间,未来教师必须获得直接的教学经验,将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融为一体。未来教师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获得的反馈信息中不断总结。实验室实践和学校实践存在共同的元素,即促进教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丰富教师学科知识和提高教学技能。但也有不同的特点:实验室实践更加侧重探究理论原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教学习惯,如分析、解释、推理、复述和想象等,以及开发独立的教学法,如模拟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分析,观察同行、指导教师和大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创建学习共同体,教学诊断等;学校实践则强调到中小学与指导教师合作,进行学徒式的教学观察和参与式的教学管理,在训练有素的导师的指引下,未来教师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问责制下,导师对未来教师进行测评,并根据未来教师的学业成就调整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未来教师也从导师身上获得持续性的反馈信息和关于教学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式实习,认知学徒制模式、调查模式、个案讨论、教师学习小组等。当前,美国教师培养方案中有着丰富的实验室实践和学校实践案例,如专业发展学校和城市教师驻校模式,它们为未来教师的教育实习提供大量的临床实践机会,为教师教育机构、学区和教师联合会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桥梁。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指出,对未来教师学习方式的研究是检验教师教育课程成效的最有效方法,教师应以文字形式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并辅之以学习规划和指导促进其成长,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综合运用不同评估方法,使评估更具有效性和普适性[6]8-10。

(四)指导教师的资格认证由于传统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教师间存在种种问题,如两者间的联系更多依赖于网络,缺乏面对面指导,以及指导时间和见面时间短、需同时指导数名实习教师、教学观察效果不能及时反馈给实习教师等,蓝带小组指出,除对培养计划的程序审批及认可实行更严格的监督和执行之外,对临床实践指导教师的认证也是保障教育实习效果的重要方面。因此,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对临床实践指导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必须经过选拔、培训和考核等环节,同时认为应提高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扩大研究型大学、名牌大学和基础教育中临床实践指导教师的比例,应加强政府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和教师间的合作,促进教师培养计划向规模化发展。关于临床实践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摩尔(Moir)认为应满足以下4个要求:(1)临床实践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时间不少于5年;(2)临床实践指导教师应是某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并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尊重、理解和关怀学生;(3)临床实践指导教师应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是所教授学科的带头人;(4)临床实践指导教师需经过教育实习的相关培训,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实践经验[7]。作为提高临床实践指导教师资格认证水平的一个重要保障,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在教师资格认证中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为更好地发挥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的作用,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设置了两个特别任务小组:一是独立的工作小组,负责制定临床实践指导教师的认证和选择标准、确定临床实践指导教师的角色和责任以及教育实习所要达到的效果等;二是评审小组,负责收集和分析认证数据,形成系统的数据库,对指导效果和实习教师有效性教学进行研究。此外,蓝带小组还特别指出,国家对临床实践指导教师的资格认证不应仅仅局限于教育学院的教师,联邦政府和各州还要对从不同高等教育机构和基础教育部门选拔出的符合条件的指导教师进行资格认证,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临床实践指导教师质量保障体系。

二、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

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与之密切相关的基本要素外,还需要有外在的保障机制。如:提高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以满足社会对临床实践型教师的期望;重视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学校、学区和教师联合会的关系;高等教育机构对校内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等。各种保障机制为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筛选制长期以来,美国教育部对大学和非大学临床教学的基础课程设置有不同的标准,有些州为以大学为基础的计划制定严格的要求,如指定这些计划在何处实施及如何实施,但却免除对非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则要求所培养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对未来教师的培养程序实行统一的标准。坚持以更严格的标准和多样化的形式来招收新生,评估方面更加侧重学生的平均成绩点数(Grade-pointAverage)。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成员之间达成共识,即执行同样的入学标准,这将有利于改善教师候选人资源库和培养更多不同类型的教师。美国联邦政府指出,严格的筛选标准和优秀的平均成绩点数是保障临床实践培养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可促进学生领导能力、毅力、责任心、口语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培养的质量。如:“为美国而教”(TeachforAmerica)计划,该计划最大的亮点就是其对未来教师的选择标准;“波士顿教师驻校计划”选择程序严格,并要求对未来教师的表现进行研究;阿尔弗诺学院(AlvernoCol-lege)提高临床实践教师入选门槛,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都符合临床实践教师的培养标准。为实现教师培养的既定目标,美国专业的教师认证机构还在不断探索跨机构间通用的选择标准和教师评估方法。

(二)合作伙伴关系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强调发挥临床实践教育实习的作用需要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及利益相关者的通力合作,高校与中小学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保障教师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伙伴关系应该体现互惠的本质,合作者为教师的学习和学生成绩的提高承担共同的责任。中小学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能从这种伙伴关系中获益,同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施创造性公益实践、提高教师话语权及推动儿童学习先进知识等方面,中小学也有很大的收获。高等教育机构的领导人必须重视从业人员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依托大学的教师培养计划要强调实习教师临床实践的重要性,教学日历要反映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做好教师教育政策的宣传和实施等工作,新的教师教育模式要体现对教师职业的尊重,确保实习教师能完全沉浸在临床实践的情境中。学区领导者要重新考虑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完善人员配置结构,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承担新的角色和担负临床实践的职责。高等教育官员和当地学校领导必须抛开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承担主体这一历史难题,从新教师的加入起,双方就应形成一个统一体以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也要考虑整个过程的连续性。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旨在培养课堂实践者和临床教育专家,教师联合会要创造条件促进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向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过渡,同时在角色定位、培养标准制定、绩效考核设计和评估方面发挥作用。此外,各州政策制定者在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利用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们创建新的激励机制和提供实施所需经费,同时简化繁杂的监管程序,排除改革的障碍。联邦政府也通过提高教师认证和准入标准,确保未来教师能为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做好充分准备,并通过建立新教师职前培训标准,确保教师质量。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中的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中小学、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教师培养机构对其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国家、学区领导、大学校长、教育系主任和其他政策制定者要认识到彼此的共同利益,重建教师教育课程,同时利用专业知识建立地方工会、学区和社区组织之间合作伙伴关系有效发展机制(详见表2)。

(三)支持关系支持关系作为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保障性措施之一,主要体现为联邦政府或各教育机构对临床实践培养的资助。首先,提高临床实践培养计划的影响力,减少学区间合作的障碍,建立激励机制以满足学区的发展需求。国家立法者、教育部门领导者和P-16教育委员会致力于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鼓励创新资助计划,对将专项财政资金用于“基于学校的临床实践培养计划”(School-basedClinicalPreparationPrograms)的学区进行奖励。国家政府官员还必须对教师教育政策和培养程序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分担各州在教师培养和制定激励措施等方面的责任。其次,大学应提供奖励,以确保教育学院能获得更多资助资金,从而使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各州也应对虽实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却未能培养出符合实际需要且有从教意愿的临床实践型教师的培养机构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此外,大学和学区还应重视对新教师的聘用,鼓励新教师向临床型教师和反思型教师转变,最终形成一个集咨询、培训、监管和指导于一体的专家型教师资源库。第三,为解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面临的挑战,联邦政府、国会议员和教育部门推出“学校改善资助项目”和“教师质量伙伴关系资助项目”等激励措施。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蓝带小组指出,资金的使用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如对教学环境较为艰苦的中小学实行重点资助。同时鼓励志愿从教的学生申请“联邦政府教学补助项目”(FederalTeachGrants),该项目会把没有充分利用的奖学金提供给这些学生,但要求其毕业后必须在师资紧缺的学校至少工作5年时间。

(四)激励机制蓝带小组认为,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需要发展一种新的指导模式,即:学校和学区应为临床实践指导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支持,使教育实习指导工作更加细化,同时建立新的师资队伍以支持临床实践培养,教师教育者和临床实践指导教师作为一个团队,共同负责未来教师的教育实习。高等教育教师具有普通教师和临床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因此,高等教育机构需要通过法律形式使临床教师的角色合法化,使其对学生的发展发挥持续性作用。此外,还应制定和完善可供选择的奖励方案,改变对教师工作的考核方式。如:调整临床教职员的晋升制度和薪酬支付制度;创建合作伙伴关系和支持关系;减少教师工作中的结构;调整临床实践培养的进度表,使之与校历一致;发挥中小学实践基地作用;学区充分利用大学教授和学生等教育资源。在《通过临床实践转变教师教育模式:国家优秀教师培养策略》中,蓝带小组对临床实践指导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熟悉学生的学习方式,掌握科学的学业成就评估方式,与实习教师建立良好的信任与沟通,确保实习教师能感受真正的教学实践。

(五)问责制蓝带小组要求重建的教师教育要紧紧围绕临床实践来完成,21世纪的教育路径应该是国家领导人、教师培养机构、认证机构、学区、教师联合会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按照教师教育的改革计划培养美国所需要的教师。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明确的时间进度表以及严格的教师培养计划审批程序和执行监督程序,以保障教师培养的质量。新的认证标准要求教育学院不断完善针对未来教师的聘任制度,提高对教师培养的创新能力。另外,专业评审机构应设置严格的标准,以提高临床实践效果,使其获得更广泛的认可。问责制使教师绩效考核和学生的学业成就挂钩。美国国家科学院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体现。统计调查显示,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在一定程度上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实践效果进行反思,同时教师在创建和使用有效评估方式中,也能促进自己的成长。然而,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在教学现场和临床实践中得到历练,也很少运用收集、分类和分析等方法来对学习、家庭、社会及自身实践进行反思和研究。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要求将教师专业领域的评估与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联系起来,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全美教师培养认证委员会和教育学院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六)知识库拓展拓展临床实践型教师知识库,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性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建立临床实践基地,提高培养效率。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对教师培养的调研报告中提出,联邦政府专设的教育资金应依靠明确的研究计划来反映临床实践培养的成效,通过奖励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将学校教育改革提上日程,为边远学校输送紧缺教师。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对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建议给予较高评价,建议蓝带小组在教师培养中发挥参与者的作用,与教师教育机构、州政府官员和研究人员携手,共同开发临床实践培养数据库,为培养美国最优秀的教师和降低教师离职率及提高学生学业成就而努力。通过试点项目,由点到面,将成功的案例推广到更多教师教育机构,并有针对性地对临床实践培养效果进行跟踪和研究。蓝带小组还敦促联邦教育部通过技术支持为临床实践创建一个“数据交换所”,使教育实习的最佳实践录像得以共享,并制定激励措施吸引学区、大学和非营利组织共同为教育实习配备最好的设施和工具。全国各地多元化的学生和教师的记录数据库、新的学生和教师的评估体系、有效性教学研究等,将会使传统的数据类型与数据可靠性、措施效果和新教师资格认证要求发生巨大的改变。

三、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的特点与成效

新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对教师教育的重视促进了美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而美国新的教师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验证,在保障机制和实践成效等方面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的特点1.时代性培养目标:培养临床实践型教师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坚持以观察、实践、诊断等元素统领未来教师的培养,期望将未来教师培养成为临床实践型教师。其中,培养目标体现于教师培养的各个方面,从入学标准到课程设置,从教育实习到毕业标准,从教育学院到大中小学合作伙伴等,都共同指向最后的价值追求。如纽约市立大学英语教育文科硕士培养方案,设想临床实践型TESOL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集研究基础、临床实践经验、文化竞争力和先进教学技术等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见图1),专注于使未来教师能取得连续性的学习成果,今后能更好地为学生和学校服务。英语教育文科硕士培养方案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未来教师所学的理论知识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与升华。同时,参与该培养方案的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课程,这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反思和提高专业化水平,并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此外,纽约市立大学通过与学区、教育实践基地等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确保了实习教师能亲身体验现实的学校环境,也为实习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在临床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评估。2.聚焦课程设置:强化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践型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改以往以教育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强调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的高度融合,提出在课程实施过程增加实操部分。其课程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实验室实践,即探究理论原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教学习惯及开发独立的教学法,包括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观察等内容;二是学校实践,强调到中小学与指导教师进行合作,致力于丰富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提高其教学技能。实验室实践和学校实践旨在达到以下目标:将课程学习与临床实践融合在一起,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利用科学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模拟、案例分析及基于实验室经验的实践机会;在优秀临床实践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发展驻校经验;基于学习研发评估策略体系,为政策制定和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服务。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贯穿未来教师培养全过程。首先,实验室实践和学校实践并非终结性的,而是贯穿未来教师培养的每一个阶段。如纽约市立大学英语教育文科硕士的培养,要求临床实践从入学就开始,直至培养结束。未来教师在主修英语学科知识和学科教育学等课程的同时,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临床实践任务才能继续选修下一个阶段的课程。其次,临床实践指导教师、教师教育者和教育学院共同合作开发教师教育课程,营造“现场体验”氛围,使未来教师能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将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在临床实践指导教师和中小学合作教师的共同指引下,未来教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反馈信息进行总结,从而逐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3.分段式教育实习:增加教学实践机会教育实习是检验未来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效果的途径之一,也是未来教师融合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和媒介。然而,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却忽视教育实习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实习为一次性或终结性活动,教育实习往往安排在教师培养的最后一个学期,这种传统的“理论—实践”培养逻辑,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对教师培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二是教育实习时间较短,同时,未来教师还必须协助中小学合作教师处理大量日常事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缩短了实操时间,从而更加背离了教育实习的初衷。纽约市立大学为有效提高英语教育文科硕士培养中的临床实践效果,要求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在累积30个学分并通过纽约州政府认证考试的基础上,方可申请进行教育实习。学校对教育实习的时间和形式也作出严格规定,要求教育实习主要以分散实践和毕业前集中实习两种形式进行。分散实践贯穿英语教育文科硕士培养始终,平均1个学期4次,未来教师在教育学院监督员的指引下进入中小学进行教学观察、开展研讨会等活动。另外,教育学院也对教育实习的期限和毕业前集中实习提出要求,如2015年毕业的学生,其申请教育实习截止时间为2014年11月17日,完成实习任务截止日期为2015年1月15日。毕业前集中实习期,教师候选人按照不同的学科被分配到纽约市公立学校,要求在合作教师的指导下,与正式教师一样每周工作5天时间,同时,详细记录教育实习时间、课程名称、实践地点、活动及实时间等信息,实习结束时,这些数据将作为教育实习评估的指标之一[8]。4.合作式伙伴关系:构建资源共享格局截至2013年5月,已有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路易斯安那州、马里兰州、纽约州、俄亥俄州、俄勒冈州和田纳西州等11个州认可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密歇根州的STEM教师培养项目、斯坦福大学的STEP教师培养计划、纽约市立大学的临床实践型TESOL人才培养项目、明尼苏达州圣克劳德州立大学的合作教学以及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临床实践型”教育硕士培养项目等,都已经采取该模式,并取得较好效果。新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临床教师培养联盟(AllianceforClinicalTeacherPreparation)将号召更多州加入该模式,以通过互助的形式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国家联盟的成员将重点支持临床实践培养,以促进国家和各州政策对教师培养的评估,强化其对教师培训、资金奖励制度、新的教师认证体系和持续性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国家联盟将对加入该模式的各州进行筛选,以确保参与成员分布更加科学、辐射面更广。国家联盟还敦促国家高等教育官员和基础教育领导人为教师发展提供临床实践培养与培训的机会,建立学区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先行区成为教师培养和发展教育实习伙伴关系的最佳示范。对非联盟成员,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鼓励其与联盟成员开展交流与互助,共享教育资源。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各方形成一个强大的智囊团,共同为达成培养临床实践型教师的目标而努力。5.强化指导教师作用:重塑临床教师角色作为未来教师教育实习的引导者,临床实践指导教师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对保证新模式的顺利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临床实践指导教师一职的内涵、资质、职责以及与临床实践其他参与者的关系等,很少进行深入探究,常常用“合作教师”、“辅导教员”和“临床学院教师”等称谓来指代,各州对临床实践指导教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由此,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对临床实践指导教师的选择标准及其在教育实习中的角色进行了明确规定。如规定临床实践指导教师必须满足以下要求:至少有3年以上的临床教学经验;具备有效教学、分析教学和评估教学的能力;能准确抓捕教育实习中的有效信息,及时反馈未来教师的不足和提出改正意见。近年来,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也促使临床实践指导教师在教育实习中的角色和作用发生变化,如教育学院和大学要求临床实践指导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设计、实施和评估等,为未来教师和其他教职员的专业发展及强化教学技能提供必要的帮助。为使临床实践指导教师与中小学合作教师的角色和职责更加明确,蓝带小组制定了严格的评估准则,以充分发挥他们在临床实践培养中的作用,提高未来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如斯坦福大学在教师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目的即是为未来教师提供支持与帮助。此外,教育学院也制定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进一步规范临床实践指导教师的选聘标准、培养模式、考核方式等。

(二)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的成效尽管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从提出到实践再到推广,只有短短几年时间,然而较之于美国早期的教师培养模式,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得到了社会较为广泛的认可和联邦政府的支持。其成效具体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1.未来教师临床实践能力提升长期以来,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矛盾是美国教师培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同取向的教师培养模式都致力于解决这一历史难题。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如未来教师往往是先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教育实习则统一安排在毕业前,新教师教育模式要求未来教师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必须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检验,最后再返回课堂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理论知识。为提高未来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对其提出的新要求,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探究了多样化的发展策略。如美国路易斯大学艺术、科学和教育学等学科教师与芝加哥和波士顿的学校建立“新兵训练营”(BootCamp),这一合作形式要求合作者共同参与未来教师的培养过程,引导未来教师不定期地到临床实践基地观摩,同时为未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困难提供必要的帮助。美国路易斯大学还要求临床实践指导教师必须强调教育实习对未来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另外一个增强未来教师临床实践能力的措施是成立“学术梯队”(PadLads),即类似于本科层次自然科学课程的实验室部分。未来教师在一个教学实验室的情境下,在完成传统的文理科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再选修临床实践相关科目,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为确保培养效果,学校还成立了学科委员会,其中:教师教育者和教育政策制定者负责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使未来教师在真实教学情境下体验教学这一过程;临床实践指导教师和中小学合作教师则通过观察未来教师的教育实习,及时反馈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对教学策略提出可行性意见。经过5年的临床实践实验,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成功地将“合作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师培养中,即:在教育实习中,确保有两名合作者(临床实践指导教师和大学指导教师)与实习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实践,以使实习教师能有效认识其角色,强化其临床实践能力。伍德科克•约翰逊对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培养的教师和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培养的教师进行对比测试,发现前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等科目的成绩,且在提高学生学业成就方面的效率要比后者高22%(前者为75%,后者为53%)[5]13。2.形成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策略借鉴医学院校培养医生的经验和模式,即:在培养未来医生的过程中,设置大量为模拟病人医治的情境,要求未来医生从进入医学院校那天起,就在指定的医生导师的引导下熟悉医院的各项业务。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创立基于问题探究的培养路径,通过诊断患者病情、案例研究或模拟病例等,未来医生以小组的形式接近个别病人的现实生活,临床指导教师和学术教员则给他们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基于此培养理念,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将实验室实践和学校实践融入教师教育课程,致力于培养优秀未来教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已实施4个年头,各州、各学校为培养未来教师更好地认识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方法和策略。如“防务学习”(DefenseofLearning)法①,该方法旨在帮助未来教师强化对学生学习的责任,要求所有未来教师在亨特学院附属新视野公立学校(NewVisionsforPublicSchools)必须贯彻其教学指令,每学期末还需对学生学习做一次总结,总结内容包括期中与期末考试数据的变化及评估的结果等,通过这种方法为未来教师科学地判断学生学习情况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华盛顿大学首创了“社区映射实践(CommunityMappingExercises)”培养法,该方法旨在培养未来教师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而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美国国家学校改革委员会(NationalSchoolReformFaculty)成员麦克唐纳(MacDonald)和艾伦(Allen)强调,教师培养的重点是为未来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氛围,同时提出“具体的条款”(SpecificProtocols)促使未来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重新制定新的评估体系。3.获得多方赞赏与认可面对当前美国教师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来自一线的教师和教师教育政策制定者更有发言权。他们作为各项教师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和感受者,深知这些政策实行的成效。通过临床实践导师制和合作伙伴关系等保障性措施,我的反思探究能力和教学技能得到有效提高,这将为我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俄勒冈州博伊西学区一年级教师谢里(SherryDismuke)与未来教师相处时,我一直想从他们身上寻找一种能力,即学会去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进而反思自身的不足。很难想象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忽视未来教师临床实践能力的结果,而从临床教育实习中,未来教师获得了大量的实践机会。———纽约长岛史密斯镇特殊教育教师伊丽莎白•斯坦(ElizabethStein)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可谓是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蓝带小组最近提出的“颠覆性”计划。这将有助于提高美国职前教师教育的标准,让优秀的培养计划和实践模式成为美国教师教育的常态。我们高度赞扬奥巴马政府为制定这一战略性计划所做出的努力[9]。———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全美教师培养认证委员会主席詹姆斯(JamesG.Cibulka)蓝带小组认为,临床实践培养教师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它能为新手型教师提供大量临床实践的机会。他们能将有关教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改进,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同时将学生的需要作为发挥教学专长的核心。———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美国教师教育需要全面革新,而不是各自为政的家庭小作坊式的改革。蓝带小组提出的“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符合学生、教育领域和整个国家的需要。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为美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最广泛和合理的对策,能帮助美国教师教育走上正轨[9]。———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阿恩•邓肯(ArneDuncan)

临床实践论文篇(3)

1.2提升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作为药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医药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十分重要.因此,在药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就被放在重要位置.药学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而临床实践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最主要的形式.在临床实践中,药学学生直接面对患者和药物,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官上都有最直接的接触,这更能激发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药学专业并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一种需要不断刻苦钻研的学问.学习责任感一旦形成对今后学生学习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药学知识,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挫折,这时就需要他们发挥责任意识,通过学习责任感来帮助自己克服困难.因此,我们说临床实践对于药学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非常有益.

2药学教育中临床实践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主动性不足,临床实践效果差在药学专业的临床实践中,出现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主动性不足,导致临床实践效果较差.从表面上看,这源于学生对于实践学习兴趣的不足.其实当我们调查之后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疲倦感也是一方面的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是老师在实际演示给学生看,而学生获得实际动手的机会较少.药学专业的临床实践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临床实践,对药物的熟悉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因此,在缺失实际动手锻炼的情况下,临床实践的效果当然也就不明显了.另一方面,过分注重老师布置的药学报告也成为了导致临床实践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同学们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临床实践报告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在既没有系统的学习实践知识,又没有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情况下,临床实践报告自然难以完成.再者,由于部分同学不善表达,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没有及时的反馈给老师,造成临床实践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同时这些问题也将不利于今后学习和发展.

2.2缺乏老师悉心的指导在药学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始终是起着指导作用的,当药学临床实践环节缺乏教师应有的指导,临床实践工作也难以开展.在我们日常的临床实践中,由于学生和临床实践老师在平常的学习中沟通较少,在很多情况下,临床实践老师并不能很好的在临床实践环节给与我们悉心的指导.同时,通过调查显示,临床实践中分组问题也成为阻碍临床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每一个行政班级来说,分组过少导致每组人数早已超国临床实践负荷.这就导致了很多同学抱着侥幸的态度,不能很认真地完成临床实践任务,没有从客观上激发学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此外,老师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注重与课本教学相关的内容,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没有过多的涉及,从而导致临床实践的真正目的和目标并没有实现,这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临床实践环节过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在这一方面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2.3临床实践设备陈旧,临床实践工具丢失现象严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个令学生和老师都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临床实践设备陈旧,临床实践工具丢失现象严重.临床实践设备就是我们临床实践的工具,缺乏工具的帮助,临床实践工作当然无法做好,我校进行临床实践历史悠久,很多临床实践设备都是开始进行临床实践投入运行的,无论从设备的新旧程度还是从设备的时效性来说都是较差的.陈旧的设备一直被老师和学生所抱怨.有了这种抱怨的心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教学兴趣自然被抹杀了.因此临床实践设备陈旧也成为了阻碍临床实践效果提高的一项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保管人员以及日常维护不善等原因造成的临床实践工具丢失现象严重也是另一重要原因.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经常会发生一个班级的同学在有些项目上需要轮流进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临床实践次序进行协调,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时间,不利于临床实践效率的提高.

2.4临床实践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老师专业临床实践老师是临床实践工作的灵魂,对于药学临床实践也是如此,在进行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一些临床实践老师往往是由学生的授课教师兼任,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并没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专业课老师往往注重的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他们在临床实践教学中会忽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因此,缺乏专业的临床实践老师也成为目前我国药学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大问题,亟待解决.

2.5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不足,影响学生素质发展我们的临床实践学习中,大多数同学认为老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不足.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走到哪里都需要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大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然而我们在药学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创新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因此,也在无形之中失去了对药学临床实践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3在药学教育中实施临床实践的建议

3.1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学生实践积极性很多学生由于长期习惯了教室学习的氛围,对于临床实践学习不太适应,这就在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那么在此时,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必要.建立奖励机制主要是给学生制定一些临床实践目标,当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些目标后,学校给与一定的奖励.当然这样的奖励可以包括精神上的嘉奖,也可以是机会上的奖励.

3.2突出实践过程,淡化实践报告经过研究发现,现在的药学临床研究大多重视实践的结果,往往忽视了实践过程的重要性.繁杂的实践报告成为压在学生心头的包袱,带着这种包袱进行临床实践显然是不利于实践质量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突出实践过程,淡化实践报告.通过减轻学生思想包袱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临床实践质量.

3.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临床实践对于药学教育最重要的积极作用就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保持这一作用就十分重要了.在临床实践中,导师在完成基础内容的讲解后,可以适当地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来思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地思考,创新,实践,在创新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临床实践论文篇(4)

3.实践教学师资以医院的临床教师为主,缺乏专业的全科医学教师,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我院的全科医学生实践教学的师资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本院相关科室的临床医生,二是全科社区基地的教师。相比较而言,本院的临床带教教师的学历以及水平较高,在理论和科研等方面占有优势,但是他们大都是传统的临床专业,多数人对全科医学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用全科医学的思维指导学生,因而不利于全科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全科社区基地的带教教师虽然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是普遍存在着学历较低,对全科医学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和学习,同时也缺乏相关带教经验。

4.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临床实习面临的问题多

(1)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学生多数时间仍然在综合性医院进行实习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过程,而对于全科医学生来说,到社区实践基地去实习也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过程,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全科医学生在最后一年实习期间,大多数时间和其他临床医学生一样在综合性医院进行科室轮转,而只是有少数时间是到社区进行实践,这就使很多全科医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与工作需要不相符。

(2)学生本身观念未转变,也影响了临床实习阶段的实践技能训练效果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很多全科医学生当初报告本专业的时候,是看到国家对于全科医生的相关政策优越,但是经过学习,在最后一年面临工作选择时,却发现与理想有一定差距,很多全科医学生仍然希望到大城市、大医院去工作,其中很多人为了换专业选择考研;也有学生到处找关系希望到综合性医院的专科工作;甚至部分学生放弃医学,选择报考公务员或到药企工作,等等,这些都必然影响到全科医学生的实习效果,不利于实践技能的掌握。

二、提升全科医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策略

1.加大前期思想教育,提高全科医学生思想认识全科医学的发展是我国目前医疗模式的改革的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全科医学人才也成为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目前,很多经过多年5年培养的全科医学生最后却转专业甚至转行业,真正成为全科医生的人却非常少。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并且让其看到本专业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良好发展就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使学生了解甚至接触国外先进的全科医学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模式,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认识也是早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临床实践论文篇(5)

①开设口腔科学临床实践课的必要性;

②学时设置是否满意;

③学习兴趣是否提高;

④授课质量评价。

(2)采用SPSS18.0软件对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选择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α=0.05。

2结果

(1)实验组学生调查问卷收回380份,回收率96.45%。

(2)两组学生平均成绩。

临床实践论文篇(6)

2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我校自2006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招生规模逐年递增,目前在校医学留学生500余名,来自美国、印度、巴基斯坦、毛里求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虽然我校专门为留学生设置了本科全英文教学项目(MBBS项目),但英语并非是所有留学生的母语,且各国学生的英语发音带有一定的地方口音,这给语言沟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虽然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了近四年,我校要求所有留学生实习之前通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但留学生在临床实习中要和患者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仍然困难重重。除了语言障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在临床教学中设置了一条鸿沟。近年来,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来华医学专业留学生的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医学专业留学生必须直接面对所留学国家的人民,其跨文化适应问题尤其突出,上述现象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针对以上情况,我校妇产科学教研室通过以下多种途径,较好地解决了留学生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所带来的临床教学难题。

2.1提高教师的英文授课水平

全英文授课是留学生医学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是我校医学教育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妇产科学教研室建立了一系列留学生带教教师上岗资格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如带教考核与劳务分配、职称晋升相关。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力量。选拔骨干教师到海外进修,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聘请外教进行留学生部分课程的授课,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提供指导意见。如聘请布里斯托大学的马丁•约翰•奎恩教授来给留学生授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提高英语水平,教师还需要深入了解生源国的文化背景、学生的,减少由此带来的文化沟通障碍。

2.2给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学习汉语

指导留学生充分认识到扎实的汉语功底是在中国学习的基础,只有学好汉语才能和患者进行无障碍的沟通,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开设针对医学留学生的汉语课程,除了学习普通汉语,还要学习医学专业汉语,定期对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听说读写考核。把留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邀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中国学生加入,建立医学英汉双语角,每周进行2-3次规定话题的小组讨论活动。学校定期举行小组间的汉语竞赛,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积极性。鼓励留学生积极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各种活动,增加其对中国风俗习惯的了解,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医患沟通障碍。

2.3建立“一加一”的同伴教学模式

在临床实习、见习过程中,把8年制的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混合编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中,共同参加临床实习,既能解决留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沟通困难,又能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这种学习模式,已在我院试行了一段时间,深受留学生和本国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的欢迎。

2.4借助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方式也由传统的讲课方式发展到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授课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英文原版文章、图片、视频,教研室添置各种教学模型,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使学生不但能看得见,而且能摸得着,通过这种方法把抽象、枯燥的知识点以简单、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弥补语言沟通方面的不足。

临床实践论文篇(7)

2实训教学

面对当前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较多,而医院门诊典型患者少的现状,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的量化,建立一批高水平,规范性,多样化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模拟环境。注重不断完善临床实习基地的硬件建设,更要开发一些教学软件的建设,比如教学融入到临床中,通过安排具有经验丰富的教授进行课堂和临床的培训,中医院校临床教学与医院间应加强的临床交流,对于临床教学的督导,加强带教老师的团队建设,增强临床带教老师的授课能力,不断引进新的临床博士以提升临床教学能力,促使教学工作日趋示范性、健康化、年轻化。为学生搭建一个中医内科学的实训基地,也是一个中医内科理论学习到中医内科临床实践间的知识平台。学生在大学2年级系统学习完《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后,学校才启动此模式,学校实训中心是借助临床的一些模拟设备如电子把脉仪器、电子舌诊图等为临床实习的学生营造一种栩栩如生的中医内科学临床实践环境,基于实训教材以及大纲,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在强化实训基础上,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临床技能比赛,参照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模仿其考核方式,也采用三站式的临床考核,即“病案的采集”、“病案的书写”和“技能操作”。而对于常用实用的临床知识及技能进行训练,如脾胃病,对胃痛疾病的八纲辨证、四诊等掌握,诊断的依据,与胸痹、腹痛、真心痛的鉴别诊断、如何区别其他症型等、以及所涉及的常用方剂如二陈汤、保和丸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既加深了之前背诵和理解过的中医内科学知识,增强对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形象直观的认识,同时又锻炼了学生临床技能有效判断临床实际操作。

3实习教学

学生在结束短期内的临床实训考核后,将进入临床实习的阶段。按相关专业并把此阶段实习学生进行分组分配到临床各科轮转,面对面与对患者的交流,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把课堂知识和临床阶段所学知识相结合。带教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患者的病史采集和针对性的查体,从而使学生不仅注重对阳性症状,又能避免遗漏患者的阴性症状。再进行充分的分析病史特征和诊断的依据。此时,带教老师不能先给出诊断的结果,要主动引导学生讲述以何种依据为诊断要点做出诊断,借以提出相关的鉴别诊断。让学生自己揣测和分析并参与讨论,总结诊断的方法差异。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则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综合的分析能力,使其对可以掌握正确该系统疾病的知识。岗前实习培训的必要性在中医医院开展岗前实习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是集技能和理论培训、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中医思维和四诊能力的培训为一体。开展岗前实习培训,分进实习点前培训和进实习点后两步走。第一步的进实习点前的培训一般是在主干课程结束后,通过1-2周的培训临床基本操作,强化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一般操作技能;开展必要的职业素养培训,其中包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进入相关科室的基本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素养。第二步在进实习点后,医院教学科应开展实习生规范学生医生的职业素养,了解每个临床科室诊疗范围,熟悉常见临床理化检查项目指标,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病历书写,着重强化学生对病历书写的规范化,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思维。进入临床科室后,实习生在所在科室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科室主任或教学秘书须重视实习生的培养,通过会议或座谈的形式,介绍科室的情况、学习科室规章制度,强调实习要求和考核要求(必要情况下,可以印发科室的实习生考核事项),使学生明确实习任务和职责。岗前的医患关系培训,是毕业实习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法律的完善,患者维权意识的提升,以及社会媒体的对医患关系的过度关注,今年来我国的医患矛盾和纠纷发生率急剧攀升,导致在教学中医患关系的复杂性。因此,临床教学的培训中,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了解患者的医疗需求、及时有效进行患者及家属的疏导工作、让患者了解医疗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尽量避免在预防医疗中发生医患纠纷。在既发的医疗纠纷,培养的应对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处理纠纷的能力等,都是毕业实习生培训的重中之重。

临床实践论文篇(8)

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共同发展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自觉的一种动力。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为了更好的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必要对护理本科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方面主要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工作的能力与态度、护理病历的书写等。在进行综合评价时,要由主考老师指定1例患者,由护理小组现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方案,并且还要按照病人的病情酌情修改护理方案,并且指定护士进行现场护理模拟操作,最后由护理小组全体人员写好护理病历,主考教师要对学生申明护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尤其对护理病历的书写,要求在一个小时内完成。通过对护理本科生的综合能力考核,是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护理工作并非是发药与打针,而是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

四、更新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

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是不能同步实现的,这主要是因为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强调护理实践,导致护理教学出现了滞后性,这不利于护理科学的发展,所以说护理学科中的实践环节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还要将新的护理技能与方法运用到护理教学当中去。护理学科对实践要求很高,因此护理课程的结构要突出护理实践环节,对护理教学的课程计划,根据学生实践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充分重视起来。另外,我们还要从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出发,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能够让学生早日走出教室,尽早接触护理。所以,在大学的一二年级要强化基础护理知识的学习,利用暑假这段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要注重能够让大学生在内科和外科都有足够的护理实习时间,将护理的操作技术在实习中得到提高。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护理技术的考察,还要让大学生学习好护士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护理实践能够提高学生与病人沟通能力、临床观察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五、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培养护理人员的团队协作意识

临床实践论文篇(9)

在临床试验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实现新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教学观念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领的作用。一般的来讲,以往的教学模式很直白,很少缺乏临床与实践结合的部分,在很多医学院中,医学教师大多数都比较更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了使用知识与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我们就要积极的转变了教育观念,首先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进行合理的转变。教师将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让医学院的学生们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分析病情,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所以对于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灵活教学,对学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参与型教学2,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动机与主动行动,启发他们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锻炼他们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是以理论为基础,很少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在临床教师的安排下每天重复的开“化验单”,粘贴“化验单”,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我们提倡教师把实习同学真正当成“准住院医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临床工作中,认为自己也是临床工作的主体,自己已经是“准医生”了,这样学生的自我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更主动的参与到临床实践中。这一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内部各要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2、消除性别顾虑,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但由于妇产科学内容多而复杂,又具有特殊性,以及扩招后学生总体素质下降,不愿意学习妇产科学的男生越来越多。如何让男生学好妇产科学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我认为: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强调学好妇产科学的重要性,男生之所以不屑于学好妇产科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绝大多数男生认为自己是专科生,而且又是男性,以后到医院从事妇产科工作的机会少之又少,甚至不可能,认为即使学好了也无用武之地,还不如多看看其他书籍或千别的事情,他们将精力多放在内科、外科的学习上,对西医妇产科学不屑一顾,持这种态度者占绝大多数;

(2)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妇产科患者拒绝男医生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的情况屡见不鲜,故男生在妇产科临床实践阶段易陷入尴尬境地;(3)个人心理、社会因素以及性别差异使得男生对妇产科学有一种本能的心理抵触,而且社会上对男医生做妇产科检查存在着偏见,认为男生从事妇产科工作就“不正经”,男生在正常教学中看录像片也觉得难为情等;

(4)虽然有少部分学生毕业后会自行创业,但也不会从事妇产科学方面的工作。

3、完善规章制度,保障临床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是确保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教研室规范教学查房制度、教学病例收治制度,学生实习转科等制度,严格实习生的管理与监督。此外,我教研室还定期开展专业、课程、临床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同时听取专家组和学生的意见,对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合理采纳和改革教学方法。除此,我们还设立了严格的出科考核制度,包括出科理论和技能的考核,并对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及时总结,不断完善教研室主任、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4、开展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做一体

临床实践论文篇(10)

中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较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较扎实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临床中医师。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发展及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而高等中医教育却忽视临床能力的培养,部分中医高等院校还出现了医教分家的奇怪现象,部分教师缺乏临床机会和临床经验,使部分教材编写不规范,内容高度重复,相同的内容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在临床各科又重复出现,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因此中医教育必须以“实践为本”,进行课程结构改革,规范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技能培养,已势在必行。针对临床基本操作教学中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及缺乏理论指导等弊端,可以设立临床实验技能课,系统学习基础性和普遍性的诊疗操作技能,并进行规范的操作训练,训练内容可包括基本的护理、常见的诊疗技术、常见手术的基本操作等,从整体上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术素质。

2革新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过去几年高等中医教育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长期以来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里度过。医学生在完成基础和专业理论学习后进入临床实习,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被割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期间学生实践的时间、机会都较少,因此,学生的临床能力未得到满意地培养。现代中医教育应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重点,应以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理论教学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

2.1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教学临床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激发医学生兴趣的莫过于临床问题,让学生先接触到真实的病人和病情,使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灌输式教学法为启发式教学法,提前将思考内容交给医学生,每节课核心内容都适时展开提问和讨论。让医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带着兴趣思考,不仅对所讲内容加深了印象,加深了理解,而且锻炼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教学中应增加见习时间及床边教学机会,使医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临床实际结合,锻炼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往见习以听为主的局面,增加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动手机会。通过让学生尽早和更多地接触到临床,让学生耳濡目染,体验医护人员性质,体验中医的社会价值,加深对中医学术思想和辨证思维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水平和巩固专业思想,还可将枯燥乏味的中医理论知识、概念在生动、直观的临床过程中加深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强化了理论教学的效果。

2.2临床带教、临床实习应突出能力培养临床教学过程中,应安排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担任带教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针对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临床实践。要改变以往带教病种和病例的随意性,老师带教前有充分准备,结合讲课内容准备好典型病例,并将病种和有关操作内容预先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见习前能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和准备,这样的示教有助于提高临床见习的效果。加强临床能力培养必须有从事大量临床实践的机会,要有足够的临床实践的时间和病种及操作训练来保证。在安排临床实习时,要在临床相关学科的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并进行专科训练。只有在大量的临床实践活动中,才能加深对所学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积累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不断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实习过程中,我们应让医学生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分管少量的床位,使医学生逐渐摆脱依赖心理,学会运用掌握的中医学基础专业知识,培养独立处理疾病的能力。

2.3加强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我们发现,医学生通过同样的临床实践活动,却没有得到相同的效果。那是因为对待实践的态度不同,有的学生是有准备地参加实践,积极思考,而有的则没有准备,不积极思考,所以效果不同。因此,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医学生一定要积极参与,善于动脑,要有意识有准备地去观察病人,训练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辨析能力、口头表述、文字处理能力,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摸索正确的疾病诊断思路和治疗的内在规律。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深化,才能不断提高临床工作能力,锻炼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

3调整考核侧重点,注重临床能力的评价

临床实践论文篇(11)

    1.1临床教学病历讨论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临床病例讨论,并注意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内容。通过学生预先准备,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最后教师针对病例特点及学生在讨论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加强学生对临床病例的认识。这种转换是学生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从机械性学习向思考性学习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1.2通过“临床路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临床路径”是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其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并缩短疗程、降低成本[2]。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学生应熟悉和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患者入院后应采取的主要诊疗活动,重点医嘱(包括长期医嘱、临时医嘱)、主要护理工作及病程记录等。使学生主动建立临床动态思维,对学生医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甘肃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共有1500张床位,病源丰富,可以满足本专业临床见习与实习的需求,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西医临床人才提供了临床实践的基本保障。目前本专业还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成为我院的临床教学培训基地,为本专业的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支撑。使学生快速地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2临床实践教学与临床思维培养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收集全部临床资料。通过临床实践的启发、引导,逐步建立用一种疾病解释多种临床表现的一元化疾病原则;用最新的发病率和疾病谱观点选择疾病;先器质性疾病,后功能性疾病;优先考虑可治性疾病,再考虑不可治疾病等临床诊断原则[3]。不断提高临床思维水平和运用临床思维的能力。

    3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为目标,让学生经历选题、文献检索、课题设计、如何进行课题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分析、课题具体实施和总结等具体科研步骤。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提倡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逐步加强科研实践能力[4]。

    4渗透人文社会科学思想

    在学生进入临床前夕,邀请知名医学专家相继开展“如何做一名合格实习医生”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开展医、患沟通模拟,让学生进行“医”、“患”角色的扮演,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宗旨。通过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培养本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塑造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个性,通过人文素养的内化过程,学会从一个更富有人性意义的层面上来理解医学的意义,学会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和社会责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