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学教师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6:21

数学教师论文

数学教师论文篇(1)

研究对象选择我任教的江苏省射阳实验中学的初一(11)班、(14)班,两个班级为平行班,均有60人,共有120人被试。两个班级人数、性别以及原有的兴趣水平基本相当,无明显差异。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成绩没有明显偏差,数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师均相同。

(二)研究方法

初一(11)班作为实验组,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极力采用创设有效数学情境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数学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初一(14)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有效性通过两个方面来评价:分别是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兴趣水平。第一次对比是在半个学期的数学课堂情境教学,通过期中考试测试,第二次对比是在整个学期结束后,利用期末考试进行测试。成绩测试和调查在内容、时间、方式上相同。数学学习成绩通过数学考试,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数学试卷,并且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统一阅卷。数学兴趣水平则通过我自己设计的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来测试。此表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共设计了10道题,主要调查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以及数学课的兴趣,对数学及数学作业的态度,学习数学的焦虑程度。被调查学生根据题中所叙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相应情况,按是否进行判定,分别赋分值1或是0,通过累计总分,来反映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变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学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在完成期中和期末两次数学考试后,统计两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分别从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从两次考试前后成绩整体来看,每个班级的成绩均有提高,可能由于试卷难易度的影响或其他原因导致。第一次测试结果说明:经过半个学期的不同方式的教学行为的实施,两个班的平均分成绩已经开始有差别,及格率和优秀率也开始有区别;等到整个学期结束后,第二次测试结果,已经可以发现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无论是平均分,或及格率和优良率的对照。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创设情境教学的实验干预以后,实验班的成绩大幅攀升,明显好于对照班,创设良好情境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成绩非常有效。

(二)数学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在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时学习水平和兴趣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发放《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实验班60份,对照班60份,指导学生填写并且全部有效回收。测试卷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评判,累计总分后求平均数,以此反映检测学生的兴趣水平的差异情况。测试结果显示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显著差异。期中阶段,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开始优于对照班,到了期末阶段,实验班的学习兴趣已经明显好于对照班,并且兴趣提高的幅度也高于对照班。因而可以认定经过一个学期的情境教学试验后,实验班的数学兴趣水平显著提高。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具有比较高的有效性,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很受学生的喜爱,教师更应基于情景教学理论,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发高质量的有效数学情境,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促进教学质量,寻找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行为有效性意识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实施教学行为过程中,应当具有有效性意识。教师应该具有“学习时间有限”的意识,也就是说,提高初中生学习有效性不能单独依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有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意识,提高时间效率的观念,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去占用学生很多额外的学习时间,而且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上。数学教师巧妙地将教学时间与学生主动学习时间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多媒体信息等手段,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通过情境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有的放矢;要难度适宜,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挑战性与可及性,做到能激活学生自主思维,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要注意各个学习阶段,向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具有新意,既可以满足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能保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激发学习主体能动性

新课改指出,数学教学应由重“教”转向重“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变“教”为“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作为教学行为的目的之一。初中数学教师授课过程中应具有灵活性,照本宣科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应改变“主体”意识,将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角交给学生。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积极发言,教学过程气氛宽松、自然,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将自己的想象力、语言能力、思维力参与进去,教师不断改进授课方式,使初中数学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师论文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

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表现为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问题二:教学方法不得当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因此而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这就更不应该了。只有达到有内容可说的时候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形成思维与语言发展的良性循环。

方法不当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学习应用题时,教师不是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先自己给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要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学的应用题了。学生解答新的问题时根本就不用再去思考解答的方法了,留给学生的只有繁难的计算。整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反正老师叫怎样就怎样。这种方法很普遍,根本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

教学方法不得当,还反映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本来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在这方面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设备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投影、微机的演示过多,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而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因为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演示。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只用微机演示几个静态的三角形和一些习题。而在学生理解任意三角形这个概念出现困难时却没有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其实,这时才是发挥计算机作用的时候。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真正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对策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己任,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这样,教师就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上好每一节课了。如果有了这种新的教育观,就不会因为学生学不好而发脾气;就不会非得为追求形式的完美而设计课堂教学;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教师服务;就不会只是为了答好试卷而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很有人文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再现在我们面前。

数学教师论文篇(3)

1.数学教师开展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

继续教育课程的设计一定要本着针对性,先进性,实用性。所谓的针对性就是要针对数学教师自身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职业要求,教学素质要求来开展继续教育。所谓的先进性就是根据数学领域的相关最新知识,最新科研成果来对数学教师进行相关的教育以及进行必要的培训。实用性是指继续教育要使得数学教师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通过自身转换为切实的教学内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而不是只具备理论知识,却不能知道实际行动。另外,对课程的设计要有多样化。即不能仅仅是注重于对数学教师的专业化知识的培训。而是要综合性的培养。在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以及心理学,教师素质等方面都要开设相关的课程,对数学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培训。除此之外,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应用也要注重起来。培养数学教师的相关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及其语言等的操作,开设相关课程并进行相关实际性的操作应用。通过课程的设计来全方面的提高数学教师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说,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2.设计完备的继续教育评价体系

继续教育评价体系及对所进行的继续教育效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判定。这对数学教师的进一步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在主观上想象数学教师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因此,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设计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必须设计科学的继续教育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必须能够综合性的评价继续教育的效果。这一体系也必须具备实,新,远的特点。实,就是评价结果真实无误,能够对继续教育的效果进行综合性,准确性的评定。新,就是评价结果新颖,能够更进一步的激发数学教师进接受继续教育的热情。远,就是评价结果能够具有一定的远见。能够对以后的继续教育的开展有指导性的意义。

数学教师论文篇(4)

“数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在“数学教学论”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使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贴近基础数学教学改革,历来是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目前基础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已成为基础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数学发展史中积淀的深厚传统文化和丰富数学思想方法是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数学教学论”课程要充分反映基础数学教育改革的现实,其有效途径之一是在教学中加强与数学史相关内容的结合,广泛吸收国际国内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结合(简称HPM)研究的最新成果,恰当运用数学史案例来充分展示数学知识思维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有效将数学知识的科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论”教学中,恰当运用数学史料进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就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和数学人文等教学与数学史结合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揭示数学概念认知过程与历史发展过程的相似性,使学生把握概念教学的心理特征。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主要是概念形成或概念同化。由于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处于发展过程之中,数学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相对简单而具体,在学习新知识时,作为固着点的已有知识往往很少或者不具备,这时只能借助生活经验及日常概念接纳概念,采取概念形成方式来学习。我们知道,每一数学概念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都充满了直观的方法和大量辨证的思维,深刻揭示了某一类客观对象或事物的共同本质和特征,是人们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事物的真实写照,给学生用概念形成方式接纳概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概念教学中运用数学史上概念发展的案例,既可以顺应人类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能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高师学生在开始接触概念教学时,由于对概念教学知之甚少,对概念的来龙去脉难以理清。因此在“数学教学论”关于概念教学研究中首先要让学生认知数学概念的历史发生原理,即通过一些概念的历史形成使学生认识到,个体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发展过程与该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似的规律。譬如说,学习代数的主要障碍在于理解和使用数学符号的意义,而数学符号缓慢的演变过程又告诉我们,数学符号的形成过程与人们的认知过程是相似的。因此,代数课程在有关数学符号的教学环节上应着重解析数学符号的历史发展过程。再如,J.M.Keiser在对六年级学生对角概念的理解与角概念的历史对比研究中,得到了“学生对角概念的理解与角概念的历史是相似的”结论。从历史上看,古希腊人从两边之间的关系、质(形状和特征)和量(角的大小)三方面之一来定义角,但无论哪一种定义都未能完善地刻画这个概念。J.M. Keiser通过对两个六年级班级几何(教材内容为“形状与图案”)课堂的观察,发现学生对角的理解也分成3种情形:

(1)强调“质”的方面:一些学生认为,随着正多边形边数的增加,“角”越来越小;即形状越“尖”的“角”越小

(2)强调“量”的方面:一些学生认为,边越长或者边所界区域越大,角越大:

(3)强调“关系”方面:一些学生认为角是将一条边(终边)旋转后与始边之间的一种“关系”。

又如F.Cajori根据负数的历史得出结论:“在教代数的时候,给出负数的图形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不用线段、温度等来说明负数,那么现在的中学生就会与早期的代数学家一样认为他们是荒谬的东西”;J.P.Ponte通过对函数历史的考察获得启示:在中学阶段,将函数概念定义为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合适的;在中学数学中必须强调具有函数式的例子,将函数等同于解析式,不应被看作是一个大错误!在引入数学概念时以恰当的方式介绍其发展历史,有助于中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概念的发展脉络,认识到概念演变修正过程与个体认知过程的相似性,对数学概念形成完整、恰当的认识,领悟数学思想的本质。并在领略数学家们为概念的日臻成熟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以及所经受的困难与挫折的过程中体验人性化的数学。还有引入“对数”概念时可介绍J.Napier发明“对数”的动人历史,使对数成为富有人性化的、而非枯燥无味的概念。因此,“数学教学论”关于概念教学的研究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入认识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将有助于今后在教学中针对中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设计最佳教学方案,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引导学生进行基于数学史的数学命题、公式等数学结论教学案例设计,学会在教学中通过展示数学知识的

历史原创暴露数学思维过程的方法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理论的研究过程就是数学命题的证明(或证伪)以及以适当的方式将这些被证明的命题组织成理论体系。从数学活动角度来说,这种过程一般是需要多次反复的,要经历一个不断抽象、层层深人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既要教“结论”,更要教“过程”。既要重视数学内容的形式化,又要重视数学发现过程的经验性。而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简化了概念和定理的提出过程,省略了发展、探索的过程,而这些概念、定理是如何被发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是如何构想的,对中学生来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神秘感和疑惑感.所以在数学教学论的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在未来的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模拟知识形成的原始思维,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交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 数学历史上定理的发现探索过程可以启迪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逻辑推理还原为合情推理,将逻辑演绎追溯到归纳演绎;可以激励学生去发现规律,总结定理,从而极大地满足学生发现与发明的成就感,传统数学教材中缺少对数学定理形成过程的阐述与剖析,呈现的是一些完美的结论和严谨的推证过程,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论关于定理、公式、法则等内容的教学中,应适当介绍其历史上的发现探索历程及不同的证明方法,使学生学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数学家们发现数学结论的历史过程变成学生进行实验发现的过程,从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譬如;从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使用“平衡法”推导球体积公式与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父子得到球体积的过程;欧拉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思路;牛顿、莱布尼兹等人发明微积分的过程的介绍中,都可以将数学家创造数学真理的思维过程活生生的展现在中学生面前,改变那种从公式到公式、从定理到定理的教学程式。还有古希腊、中国、印度、欧洲数学家等中外数学家在勾股定理的发现与证明中的几百种证明方法都深刻反映了数学结论发现的火热过程,充分暴露了数学家们发现数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论”的教学中教给学生恰当地设计基于数学史的教学案例,将案例程式化为实验、操作、发现结论等过程不仅将现行教材中数学结论的冰冷美丽还原为火热的思考,特别将数学实验引入数学课堂,使中学生学生通过“猜想——实验——再猜想——再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证明”过程体验,真正完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将是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引导学生探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结合的内涵,认识数学历史问题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文化应尽可能有机地结合高中数学课程内容,选择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数学教学论”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对于高师学生在未来的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用文化的视野来看数学,用数学的眼光来看文化的意识或观念有着深刻的意义。

数学是几千年来全人类孜孜探索共同取得的宝贵财富,是各国数学家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探索的智慧结晶.不同国度与民族的思维特点、价值观念使数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数学教学论”在结合数学史进行数学人文教育中应遵循时空多元原则,突破时空局限来选择数学史内容,力求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数学历史.譬如,中国古代数学长于计算与构造,诸如“孙子定理”“百鸡问题”“盈不足术”等内容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且在国外有一定影响;古希腊数学长于演绎推理与论证,其公理化思想与方法在数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选材时应打破封闭格局,将中外数学历史纳人视野.旨在引导学生尊重、理解、分享、欣赏多元文化下的数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认知能力、思考的弹性与开放的心灵.

数学教师论文篇(5)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记忆力差,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笔者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向学生展示优美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笔者点击课件出示由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并适时询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同学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积极动手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手中的图形学具拼出了小鱼、小房子等各种组合图形。生动的故事,鲜艳的画面,从而使智障学生从被动吸引到主动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智障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多媒体课件在动画演示时,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演变的简单易学。如在对智障学生进行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35-8进行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小棒摆一摆,试一试怎样减,同学们共同研究讨论。在他们自己探求方法后,笔者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们看一看课件中的小熊是怎样做这道题的。当画面上出现三捆零五根彩色小棒和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熊时,同学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所吸引,集中了注意力。接着,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按照学生摆的方法,让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五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七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再配上优雅舒缓的音乐,使孩子们全身心的陶醉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中。孩子们亲眼目睹了这个演示过程,从而认识到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就是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学生们通过看小熊怎样做这道题,弄清了算理。这样的教学过程比老师站在讲台上演示更能吸引同学们的目光,整个演示过程也更直观,更容易理解,而且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笔者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教给他们这类题的算法,他们很容易就理解掌握了。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巧妙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等多种功能,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有效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交际的手段,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智力落后儿童言语发展速度缓慢,口语表达能力差,语法简单,叙述不完整。因此培养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言语能力就成为开发他们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 叶圣陶先生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基本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他们用准确的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笔者经常对学生进行编应用题的训练。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的《应用题 》时,通过多媒体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展示精美的画面: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只小猴和一只小老虎正在摘桃子,并给出了各自所摘的桃子数。笔者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画面自编应用题。同学们看着精美的画面,纷纷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编出了好几道应用题。有的同学说:“小猴摘了10个桃子,小老虎摘了19个桃子,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还有的同学说:“小猴子摘了10个桃子,小老虎摘了19个桃子,小猴比小老虎少摘了几个桃?” ······生动的画面,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看说写训练,可有效提高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智障孩子由于注意力分散,理解能力薄弱,导致了他们的记忆力相当差,往往是上节课讲的知识,下节课就忘了,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衔接。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的重复讲解前面的所学知识,以引起学生的记忆,这样增加了教师教学的密度,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并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别注重多媒体教学课件资源的建设,把平时制成的多媒体课件放到课件资源库中,当自己或其他教师教学需要时,可以从资源库中调出相应的课件,有针对性的对教学难点进行点拨,以唤起学生的知识的记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知识进行很好的巩固与衔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教师教学的密度,节约了教育资源。

总之,多媒体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现代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培智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可极大的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切实优化教学过程;可有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智障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多媒体辅助培智数学教学的一点实践和粗浅体会,错误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斧正。

数学教师论文篇(6)

这主要体现在在教学目标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很多时候初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的教学就是从知识性出发,由知识过渡到具体的应用——做题。因此在以往数学课主要的任务就是做题、解题。当然这样设计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其中缺少了人文方面的一些影响,课堂的形式必将会过于的单一。

2.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的缺乏

在很多时候在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最为困难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寻找某节课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一般教师,就是直接的在课标中找到一段话将这个环节应付过去,至于这些话的含义教师很少的过多的探究和思考。将这部分的设计最为一种形式和模式来看,实际上这部分是对一节课宏观、整体上的一种升华和知识、技能的提炼,这也是教师其基本素质中一个主要的考察标准之一—教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如何有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1.关注学生,从导入环节入手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导入环节的作用很重要,这个环节是新知识学习的准备阶段,也是将学生注意力引入到课堂知识学习的重要环。在这个环节中实际上是可以渗透一些人文思想的,例如在进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中,就可以将我国关于经济增长、物价下降等方面和正负数运算有关的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由此来渗透一些关于人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思想、态度。当然这样的应用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的环导入环节的设计方面多花一点心思,尽量的实现一些育人与情感教育方面的知识。

数学教师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33.6?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16-02

数学文化表现为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于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它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人的思维的训练功能和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功能,也包括在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和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等。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自主创新意识,从而更为严重的是扼杀了学生青少年时期的个性和创新实践能力,也就自然不利于学生智力和潜能的发挥。

一、数学文化

文化的含义很复杂,如今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几百种,难怪有人说,“文化是个框,什么都能装”。那数学文化究竟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数学教育历来重视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了考试,尤其是为了现在的高考服务几乎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的唯一目标。

数学学科也要求与素质教育同步,孙宏安先生在《数学素质界定我见》一文中指出:从21世纪我国公民的数学修养的角度看,它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数学意识和数学语言、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以及使用计算机的技巧和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青少年的数学素质,要想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必须把数学当作一种文化,以文化的角度进行数学教育,这才是关键之举。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数学学科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教育素材。

二、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数学文化也将广泛地在中学数学教育中进入课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文化教育。数学是一种文化,就要体现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从微观角度看,特定的价值观则是特定社会的文化体系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产生。学生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才能指导其正确的行动,为社会作贡献,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积极倡导先进的社会价值观念,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学设计中应设置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数学活动的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成功的喜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同时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上的论述,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充分地揭示数学的文化内容,肯定数学作为文化存在的价值,强调数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同时,还应观察社会文化对数学的影响,社会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数学文化的教学

数学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源泉与历史的发展,使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的外延与内涵,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比如,在讲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时候,可以讲讲高斯的故事。高斯小时候数学成绩并不是很好,所以他的数学老师不是很喜欢他,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在数学课上给他们出了这么个数学题目:1+2+3+4+5+6+7+……+100=?很多同学都开始了埋头苦算,不一会儿,高斯就举起手说他已经算好了,他的老师不相信,因为他认为比高斯聪明的学生都没有算好,就算自己也花了两个多小时才算好的,但他拿起了高斯的作业本,马上就翘起了拇指,你知道高斯是怎样让他老师深深折服的吗?故事能够引人入胜,通过故事设疑,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数学文化的培养

首先,数学文化中蕴涵哲学意识。数学家B.Demollins说:“没有数学,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度,没有哲学,人们也无法看透数学的深度,而若没有两者,人们就什么也看不透。”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这说明数学文化与哲学息息相关。如,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提出“万物皆数”的理念后,古希腊的哲学家就开始注重数学工具在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中的应用;芝诺第一次提出“有限和无限”的概念,这正好与哲学中有限与无限的概念不谋而合;哲学上说,事物发展总是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这也与数学中的二次曲线理论相吻合;几何中,有由点到线、由线到平面、由平面到空间这一研究对象,这恰恰是哲学上一个逐步抽象过程,它能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抽象能力、层层推理的思维模式。例子是数不胜数,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总之,运用数学变换方法能揭示和把握这种哲学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法去看待问题,这不仅强化了自身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变能力,还能不断提高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

其次,数学文化中蕴涵创造意识。说到创造意识,笔者不得不提到数学建模。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法,是“对现实的现象通过心智活动构造出能抓住其重要且有用的特征的表示,常常是形象化的或符号的表示”。

参考文献:

[1]孙宏安.“数学素质”界定我见[J].数学教育学报,1996,(4).

数学教师论文篇(8)

2高师学生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框架的构建流程和策略

2.1了解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

高师学生数学认知基础和思维方法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会影响任务活动或变易图式的多少和复杂程度.熟悉学生和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差异,然后考虑设计教学,学生才有可能掌握预期的教学内容.对于师范生来说,不太熟悉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法.认知水平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解决复杂的、非算法化的问题,思维方法主要体现在解决复杂的、非算法化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和优化程度.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决定学生平时学习方式是下位学习还是上位学习,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算法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提高学生数学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有一些基本策略:预习和复习时多设计情景型、开放型和应用型问题,避免直接让学生预习新课内容,简单直接接触数学结论,导致不能完全经历再发现的过程;设计多层次水平的问题和变式练习;先形成概念性和策略性知识后经历算法过程;分析代数内容的几何意义;多介绍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将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显现化,积累基本思想方法和分析步骤等.

2.2辨析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

找出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是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对象内涵的重要基础,是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平时教学设计时,总发现学生不能以期望的方式学习,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经历关键特征的认识过程.由于我们自己具备成熟的知识体系而忽略提炼关键特征,更是阻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我们基于对学生和学习内容的理解,分辨出关键特征特别是出现理解困难的特征,并将这些关键特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显现出来.一般来说,找出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有以下方法:参考文献及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访谈学生;设计分析性的前测、后测及仔细分析学生的答案;在课堂上细心聆听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看法.下面结合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二元一次方程组”课题内容有四项关键特征:实际问题用方程来表示(方程思想和分类思想);理解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解(形式化和函数思想);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形式化思想);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公共数组(变元和定元转化思想).我们师范生由于已经形成完整的方程知识体系,很难直接体会到初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难点,导致初中生不能达到教学设计的预期要求,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分析.

2.3分析数学任务的情境与预设

情境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适切的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氛围,特别是有效贯穿整节课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具体数学内容的必要性和意义.通过情境的设置,学生应能够从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产生数学认知冲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接下来设计的关键,应该说大部分中小学生并不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预设的教学任务无法直接实现,可以根据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不改变任务认知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任务的分解和综合,构建变易图式,逐步发现数学内容的关键特征,促进教学预设和生成的一致性.在“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情境创设中,大多数教师创设的情境会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这样既不利于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必要性,以及对其解的唯一性意义的理解.在情境创设中,可以用一根32厘米长的铁丝,在围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类比过程中,逐渐体会出方程组的形成思想.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形成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经历科学思维的完整过程.

2.4数学任务的组织与实施

确定了数学任务及其配套的教学情境之后,接下来关键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但学生最终学习效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有可能达不到我们的预设要求,这时需要我们保持任务认知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分析综合法,设计出辅助问题、引导问题、平行问题等变易图式,经历对照、区分、类合、融合四个阶段,实现数学问题的有效表征,任务的改变引起学习内容的可变性,发现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协作性活动和学生思考相结合才有效果.在认识函数概念的教学组织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函数符号的理解,区分代数式(符号代表数)、方程(符号代表未知数)和函数(符号代表变数),可以设计求长方形周长的三个辅助问题,已知长和宽分别为a和b,求周长计算公式;已知周长和长,求宽的大小;已知长为定值,周长与宽的关系等.通过变易图式的设计,认识函数的关键特征,发现函数与代数式及方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结合数学史的相关知识,体会函数实质是几何的代数化.在数学任务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课堂交流和应用是保持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课堂交流的差异性更为显著,一方面,部分学生主动交流的意愿降低;另一方面是优秀学生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成绩一般的学生以接受信息为主,缺乏有意义的比较和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提供的问题和交流方式,富有层次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2.5数学任务的认知要求分析

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之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梳理,我们可以围绕任务的三个阶段进行反思对比,即比较预设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学内容和生成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首先,分析预设教学任务的认知要求,是属于高认知水平任务还是低认知水平任务,有没有将低水平任务转化为高水平任务的途径,例如将重视算法程序的获得转化为概念形成和算法程序相结合;将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预设任务显性化;渗透一般科学思维的流程,重在整体思路和具体方法的获得,避免过多低水平任务的重复训练等.第二,尽管我们预设任务为高认知水平任务,但在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预设的高水平任务同样也有可能被转化为低水平任务,我们需要分析保持或降低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原因,思考保持数学任务高认知水平的方法等.例如预设任务的类化、分解以及分析综合法的熟练运用,掌握基本的数学活动或数学实验的方法.最后,需要科学地测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要注重数学活动能力和数学思维方法的考查,为学生能够长期进行下位学习奠定基础,避免同分不同质学生的混淆对待等.

数学教师论文篇(9)

数学语言则是人们用以描述及表达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以及相互关系的特殊语言。数学语言包括口头的数学语言与书面的数学语言,而书面的数学语言又可以分成文字语言、图象语言和符号语言。就数学的口头语言与文字语言来讲应有文字简练、含意确切、逻辑严密等特点。数学教师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是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提高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准确、清晰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当然也是使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和从事其他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自己要用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还应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数学语言的基础上,学会用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回答各种数学问题。

(一)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手段。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使用数学语言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正确使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数学概念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指出:“数学是许多概念组成的锁链。”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思维的细胞,进行数学判断的依据,进行数学推理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教材出现的概念主要通过直观演示,观察思考,然后由教师运用准确、科学、清晰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表述,进而形成数学概念。因此,数学教师运用数学语言概括与表述数学概念时要准确、恰当、合理地使用每个“字”、“词”。因为每个字、词都有确切的含义,都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使用。

例如,当学生在学习“约数和倍数”概念时,对于这组概念正确的表述是:“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数a就叫数b的倍数;数b就叫数a的约数。”而有些教师不注意数学语言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竟把以上概念说成:“如果数a能被数b除尽,那么数a就叫倍数;数b就叫约数。”这是极端错误的,首先除尽与整除是两个具有不同内容的数学概念;其次约数、倍数是成组出现的,具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数学概念,语言科学严谨,逻辑性强,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既不能删减,又不能随意增加,也不能任意调换,而有些教师不明确这一点,在教学中犯科学性错误。

如“分数基本性质”是这样表述的:“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在叙述时,这个“零除外”不能丢,丢掉了就犯了科学性错误。

2.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明确算式的意义

数学中的算式都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正确使用这些数学专门用语,如四则运算中的名称、算式的具体意义、运算顺序的表达……,这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学生学习“两步式题”中我们就可以训练学生用准确、科学数学语言读出下列算式:

(1)100-15×3读题:从100里减去3个15的积,差是多少?

(2)276+185÷5读题:276加上用5去除185的商,和是多少?

(3)12×(3+4)读题:12乘以3与4的和,积是多少?

(4)(98-33)÷5读题:98减去33的差再除以5的商是多少?

学生用准确、科学数学语言读出算式,不仅可以保证四则运算顺序的正确,而且能帮助学生在弄清数量关系的前提下,为正确解答文字叙述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明确数量关系

使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数量关系。

例如,在学生学完“简单应用题”后,我们可以紧扣以下基本应用题,概括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1)一个练习本8分,买4个练习本用多少钱?

8×4=32(分)

单价×数量=总价

(2)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亩,5小时耕地多少亩?

12×5=60(亩)

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3)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7小时行多少千米?

60×7=420(千米)

速度×时间=路程

……

当然还可以运用“一乘带两除”的方法再得到6个新的数量关系式。这样,通过对具体应用题解答,用数学语言进行科学抽象概括,得到一般的数量关系式,为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三种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语言一般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又可以分成文字语言、图画语言和符号语言。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三种语言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发挥文字语言的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文字是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是记录与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咬文嚼字的分析,深刻理解题意,正确解题。

例如:“一桶汽油,倒出40%,刚好倒出12升。这桶汽油有多少升?

我们抓住“分率句”进行以下咬文嚼字的分析,层层剖析,进而顺利进行解题。

(1)倒出40%,倒出谁的40%?

(学生回答:倒出40%,倒出这桶油的40%,这桶油重应为整体“1”。)

(2)这桶油重是整体“1”,是所求问题,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这桶油重为整体“1”,用x升表示。)

(3)倒出40%,刚好是12升,怎样列出方程?

(学生回答:设:这桶油重x升。

x×40%=12

x=12÷40%

x=30

答:这桶油30升。)

(4)谁能用语言表达12÷40%算式的意义?

(学生回答:12÷40%的意义是已知一个数的40%是12,求这个数是多少?)

这样,发挥文字语言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发挥图象语言的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图象语言是用线条或颜色描绘事物的形象。数学教学中的表格、图画、线段图都是图象语言。

图象语言能直观、具体、形象地记录或表达数量关系,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借助图象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引导学生解答思考题“一块铜和银合金重330克,其中铜重

时运用图解这种图象语言进行表述则问题可迎刃而解。

我们可以根据题意画出下列线段图17

设:银的重量为整体“1”。

应。

则可列式解答:

答:在铜银合金中银重297.5克;

铜重32.5克。

这样,运用图解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经过“转化”可以达到“对应”,正确解题的道理。

3.发挥符号语言的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符号是代表事物的记号或特殊标记。使学生掌握数学符号是学好数学重要一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懂数学符号就无法学好数学。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指出:“数学符号看来是一种语言,一种构造良好的语言,一种非常适合目的、简练而准确的语言。……,使用符号进行推理看来是不可少的!”

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符号语言进行下述一系列思维:

设甲为A,乙为B,则可列成下式:

用(3)式减去(2)式各对应数值可得:

B=25

这样,我们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关系符号、运算符号与语言符号组成的一套数学语言,进行推理,求得结果。这里充分显示符号语言的极大作用;运用符号语言进行分析、推理还可以把隐蔽在数学符号中的未知数量挖掘出来导致新的发现!

(三)数学教师在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数学语言必须准确——不能似是而非、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例如,体积与容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叫体积?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什么叫容积?容积是容器所容纳物体的大小。

在解题中,二者在数值上是相同的。但本质上有所不同,在描述这两个概念时要注意严格区分,否则就会出现“求容积就是求体积”的错误概念。

2.注意语言的逻辑性

数学语言必须符合逻辑。也就是数学语言要符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例如,把“整除”与“除尽”混为一谈,就是违背了同一律。

又例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认为“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也相等”而忽略了“在同圆或等圆”这一前提,而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3.注意语言的科学性

数学语言要注意科学性就是指数学教师的语言在语法要求上是正确的;在逻辑上要经得起推敲;在科学上是有定论的。有些教师不注意这一点,只考虑学生的兴趣而损害数学语言的科学性。

不少老师在叙述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时说:“颠倒相乘”,这是不科学的,不如按教材中所说:“甲数除以乙数,(零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更为科学。

4.注意语言的启发性

数学语言要有启发性,就是说数学教师要通过语言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这是数学语言启发性的真谛。

例如,我们在教“繁分数”时,教师不必告诉学生繁分数的定义,可以通过练习使学生自己去发现繁分数的特点,自己总结繁分数的定义。

上课要求学生把以下各式写成分数:

但对后三个算式产生了怀疑。

有的学生说:“过去学的分数,分子、分母都是整数。如果把后三个题也写成分数,那么分数的分子、分母不是整数而是分数了。那么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不可以写成分数呢?”

教师向学生提问:“这三个数是什么数呢?”

然后要求学生翻开数学课本自己阅读繁分数定义。这样经过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学到的数学概念记忆是牢固的。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并运用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为数学教学最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数学教师的板书

板书,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写出来的文字或画出来的表格、图画。板书是一种书面语言。

板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板书的特点在于把教学中的书面语言述诸于学生的视觉,这就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形象化提供了条件。

板书不仅可以概括教师上课时进行讲解(或讲述)的教学内容,补充教师上课时口头语言的不足,而且板书又有具体性与形象性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教材的重点和实破教学难点;同时,教师还可以用正确、美观、整洁、规范的板书陶冶学生爱美、欣赏美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实现学生数学书写的规范化要求。

这样,有经验的数学教师总是把课堂教学中的生动讲解(或讲述)、正确、美观、规范化的板书与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等几个方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做到相互渗透、互相补充、相辅相承、相得益彰成为完美的课堂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极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精确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小学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特点,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才能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板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

1.结合板书讲清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细胞,进行准确判断的依据,实现恰当推理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具体内容,用逐步书写或绘画所需讲解的图形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讲解的知识重点上来,从而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由表及里、由简入繁地学好数学概念。

例如,一位低年级数学教师在讲解“包含除法”的概念时,用以下三个问题,引入新课:

(1)有4个练习本分给同学,每人分到2本。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2)有6支铅笔分给同学,每人分到3支。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3)有10把尺子,每5把捆成一捆。可以捆成几捆?

……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边板书,板书如图18:

4÷2=2(个)

6÷3=2(个)

10÷5=2(把)

总数÷每份数=份数

这样,图式对照,井井有条,最后由算式又概括出数量关系式,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到繁地讲解数学概念,使学生从观察中获得正确表象,从表象得到深刻的数学概念。

2.结合板书,推导数学公式、法则、定律

同济大学陆敬严教授深刻指出:“教师的工作,一靠说,二靠写。”说,就是讲解;写就是板书。一堂数学课上得成功与否,讲解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板书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正确、具体、形象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推导出数学公式、法则、定律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我们在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当我们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旧知识)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新知识),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以下内容(见图19):

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与三角形同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这样,通过正确的讲解与清晰的板书,就能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3.结合板书,帮助学生揭露隐蔽条件,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

板书是述诸视觉的,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板书,还可以板画,运用板画可以帮助学生揭露复合应用题中隐蔽的数量关系,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例如,我们要求学生解答“老师帮助同学买来3本数学书和5个练习本共用3.86元,已知每本数学书比每个练习本贵0.22元。求每个练习本和每本数学书各多少元?”在讲解时,我们可以动手进行如下板画,可以有效地揭露隐蔽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进而进行顺利解题。

从以上板画(如图20),学生可以具体、清晰、准确地观察到:

如果从3本数学书和5个练习本的总钱数中减去3个0.22元,所剩的钱数就是(5+3)个练习本的钱数,进而可以求出一个练习本的价钱。这样运用板画揭露隐蔽的数量关系,运用“转化”的思想找到解题思路。

解答:(3.86-0.22×3)÷(5+3)

=(3.86-0.66)÷8

=3.2÷8

=0.4(元)…………每个练习本的价钱。

0.4+0.22

=0.64(元)…………每本数学书价钱。

答:每个练习本0.4元,每本数学书0.64元。

(二)板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

1.板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深刻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例如,我们在讲“圆的面积”前可以在黑板上进行以下板书:公元前1000年前印度著名数学家戈涅西认为圆的面积等于一个矩形面积(如下图21)。

公元1800年日本著名数学家安岛圆直认为,在圆中作无数小长方形,然后把这些小长方形面积相加就是圆面积(如下图22)。

请你比较一下怎样求圆面积比较准确?

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准确地求出圆面积呢?

学生通过观察上述板书,激发起研究圆面积求法的学习兴趣。

2.板书可以帮助学生对易混的数学知识进行比较,澄清混淆数学概念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鲜明的板书,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照比较提高学生鉴别能力。

例如,学生学完圆周长与圆面积后,对二者很容易混淆。我们可以把圆周长与圆面积从意义、图形、公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首先,我们引导学生对圆周长与圆面积从图形上加以对比:圆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圆面积则是圆面的大小。

其次,引导学生对圆周长与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如图23,图24):圆周长=半径×2×π(单位为长度单位);圆面积=半径×半径×π(单位是面积单位)。

最后把图形、意义、公式三方面对比的结果,填入表2。

这样,通过板书可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3.板书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知识网络,强化学生的记忆。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指出:“数学是许多概念组成的锁链。”

表2

完整清晰的板书是数学教师讲解数学知识的提纲,是学生复习数学知识的依据。我们在讲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和扇形等七种平面图形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后,引导学生对以上图形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成为下述知识网络,进行以下板书,达到深刻理解,强化记忆的目的(如图25)。

这样经过整理的数学知识恢复原有知识的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可以达到强化记忆,便于检索的目的。

(三)板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板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达到数学计算、解题书写格式的规范化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指出:“要通过数学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师对学生的书写加强指导,严格要求,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作业书写符合规范;数字符号要写得清楚、整齐;等号要对齐;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写解和设。作业本不许乱勾和乱抹,这不仅是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要通过板书言传身教地进行教育并作出示范;这就是说教师板书要注意规范化,这是为学生临摹用的。

(四)板书的种类

一般说来,数学课堂上的板书大体上有五种:

1.纲要式板书

这种板书是教师讲解本节数学课的提要,要把写的内容板书得清晰、醒目、端庄,用的词语要准确恰当;行款格式要符合规范;纲要式板书往往是为课堂教学总结时用。

2.图示性板书

这种板书是为教师讲解某个数学概念;归纳数学中法则、公式、规律时用。可以运用图表、图形、演示教具进行讲解。这种板书应精心设计,摆好图表、图形在黑板上的位置,使学生便于归纳、总结,一目了然。

3.对比式板书

这种板书要把易混概念、法则、公式进行对比,可以采用上、下对比或左右对比,在对比中分清正误,在对比中进行辨析,在比较中使用彩粉笔及时勾出重点。

4.串联式板书

这种板书是要把有联系的概念、公式、法则进行归类整理成为知识系统。在板书过程中图文并重,相辅相成。在关键处、重点处应及时强调;在知识发生转化处应进行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串联作用。

5.零星板书

在采用纲要式板书、图示性板书、对比式板书与串联式板书时教师随时把不易理解词语、易写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一侧,随写随擦。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用一种板书为主,其他种板书为辅,有主有次,有主有从,精心设计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好的板书应具有以下几点要求

1.板书应反映出教学内容的系统、重点和层次

有经验的教师认为,板书应有明确的目的,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一般说来板书的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学上的重点就是板书的重点,板书内容要为教学内容服务。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那些有条理、有系统、重点突出的材料才利于学生的记忆,板书内容必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才能便于学生记忆。

2.板书内容要少而精

板书与讲解一样,贵乎“少而精”。

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惑。板书要做到“少书”、“精书”;板书要书在点子上,书在关键处,才能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

3.板书要有计划性

板书之前,要对板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安排,通盘考虑。最好在书写时把黑板分成三部分,重要内容写在黑板中央。书写时要注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标题、后内容,再小结。千万不要横七竖八,杂乱无章。

书写时要注意字迹书写正确,注意笔画顺序,间架结构,不要写不规范的简化字,更要杜绝“自造字”的出现,更不能多一笔少一笔,不能在写字时“倒插笔”。总而言之,书写要规范。

4.板书要注意简洁,扼要,便于归纳,总结,概括

好的板书是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浓缩,而不是讲解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把讲解内容经过分解、综合、归纳、演绎,使板书内容更加提纲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数学教师论文篇(10)

课前教师自制视频,也可利用开放式的教学资源中的已有视频,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二者有机结合。例如,将空间几何体中圆柱、圆锥、圆台的结构特征及其表面积等几个知识点制作成视频。视频的制作突出圆柱、圆锥、圆台的旋转性质及侧面展开图的呈现,视频播放时间3-7分钟。课前要求A、B两个班的学生提前1~2天时间,通过视频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学生留言,教师和同学可以通过回复进行讨论。教师就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互动解答的同时做好统计归类,得出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集中点,以便在课堂教学时相对确定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答,以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圆锥的表面积,A、B两个班级中提出最多的问题是侧面展开图求法。那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将此作为重点进行分组讨论。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协作、会话、创设情境等方法的运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习惯,然后通过协作、沟通、交流学习得出结论,并且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及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注重分组讨论等方法的应用,增强学习兴趣,加快学生对知识吸收内化的速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结合观看视频后学生的留言,将A、B每个班同学分成6个讨论组,就圆锥侧面展开图面积求解方法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各组给出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最后教师总结圆锥侧面展开图面积的两种求解方法,这两种方法均为学生提出,教师只是归纳这两种方法使用时的条件。

(三)建立学习档案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有效掌握相应知识,在课后还可以进行回放再学习,对课堂教学中的疑问可以再梳理总结而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教师对每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通过针对学生独立学习的表现、沟通协作表现、自主学习的计划性、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等建立学习档案。学习档案中还包括教师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过程性、及时性、针对性的综合评价,学生可以即时得到反馈,并对自己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地定位,以及有效及时地反思总结。对课前提出问题的同学和没提问题的同学记录,并记录提出问题的次数及问题的关键性。将课堂上讨论热烈、积极沟通协作、主动思考的小组成员记录下来,下次分组时考虑以强带弱等,然后形成过程性的评价。

二、幼师数学翻转课堂在尝试过程中几点思考

翻转课堂教学在尝试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优点:增强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计划性、自主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但推广普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教育理念有待转变

由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原因,大部分教师在理念的转变上还无法主动积极跟上,依然停留在教书匠的角色上,教师还是坚持课前写备课笔记、填鸭式上课、布置作业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因家庭教育、经济条件、基础知识、社会发展等多种原因,越来越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没有兴趣,他们渴望创新式的生动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在之前对教学知识进行先录制视频资料,然后放在学习网站,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将主动教授为主变为辅助指导为主,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变为主动学习为主。这一思想理念的转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一日之功,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引导,广大教师主动迎接挑战。实际在尝试教学的过程中这一挑战最大,首先我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在摸索着选择哪些知识点要制作,哪些内容不制作成视频。我从主观意识上就没有准备把每节课都制作成视频的想法,因为制作视频的的确确需要老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其次,学生一开始对翻转教学很感兴趣,但随着翻转教学的经常化,学生课前对视频的观看意识也随之下降。再次,A、B两个班的学习情况也存在差异,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A班相对B班课堂氛围、学习效果更好,那么在翻转课堂尝试教学的过程我本以为会出现B好过A,然而无论是从自主学习观看视频的兴趣度还是从学习效果来看,实际情况依然是A好过B。

(二)教育资源有待均衡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条件因素,各地的教育资源分配也不均衡,翻转课堂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挑战就是视频录制上传网络等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挑战。比如没有摄录设备和软件,网络上传下载速度慢等。在录制拍摄视频、上传文件、软件开发等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而在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和教育技术力量不够的前提下制约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普及。由于我校有信息技术中心这一专门部门,在尝试的过程中拍摄、编辑与上传视频这都不是问题。但由于没有专门的翻转课堂的服务平台,于是我将视频上传到了自己的博客来供学生学习与下载。这从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方面讲有些不便利。另外博客不是为翻转课堂专门开发的,这一平台只适用于交流与沟通使用,没有专门的分类统计模块,这就无法在博客上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我还需要另外单独统计,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而这就削弱了翻转课堂学生对评价的及时性。今后如果能建设专门的翻转课堂网络平台,并在平台上开发专门的统计模块,那对我校翻转课堂教学的推广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数学教师论文篇(11)

目前,在农村初中学生中,由于受到“打工潮”和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使得相当一部分(有的学校甚至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心思学习。学生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不协调的现象比较普遍,其结果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内不专心听讲、思想开小差;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导致不少学生因“从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恶性循环。

在整个数学过程中,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的做法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改变教学情境,使它与当地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一、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例(“中位数与众数”中以这样一幅情境引入新课。)

尽管教材中的这个情境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对于我们这些边远山区的农村孩子来说,多数没有到过大城市、社会知识较少,更谈不上什么社会经验,单就书上的情境还是难以吸引学生足够的注意力。怎么办?我的做法是将教材中的情境进行了适当调整,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小明是我校初中毕业的学生,由于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于是南下到广东某市打工。当他路过一家公司门前时看到了这么一则招工广告:“我公司由于业务扩展,急需向社会招聘员工一名,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速来面谈。”看完这则广告后,小明非常动心。于是他找到该公司负责人,经过简短面谈后与该公司签定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可一个月后,小明仅领到500元的工资。小明感到很吃惊,随后他又了解周围员工的工资情况,竟没有一个人工资达到2000元的。他非常愤怒,认定该公司恶意虚假广告。便以公司虚假广告招聘员工为由将该公司告上了法庭。请问:小明能打赢这场官司吗?

故事刚一讲完,全班同学便议论纷纷,有的说:“小明肯定赢。”有的说:“不一定。”……

我问:“为什么呢?”出示教材中“公司本月员工工资表”,之后留出5分钟时间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于是全班同学都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5分钟后,各组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小明输定了!因为通过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正好是2000元。

最后,让他们把自己当作小明,认真分析一下小明因被“蒙骗”而决定打一场没意义的官司的原因。

有人说:“小明考虑问题不周到,被诱惑人的高工资冲昏了头脑。”

有人说:“小明缺少社会经验,冒然行事。”

……

经过一翻讨论后,我向他们揭示了小明“受骗”的本质原因:算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进而向他们讲解算术平均数的优点和缺点,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情主动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讨中来,并且通过合作解决了问题。这不仅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还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例(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中关于数轴的问题)

关于数轴的引入,我将情境调整为:

我校门前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乡村公路,校门处记为0,向南(三道沟)走一米记为+1,向北(火车站)走一米记为-1,放学后,小明、小颖、小丽三位同学回家,小明向南走了3米,小颖向北走了5米,小丽要等她的哥哥,还站在校门前。请在数轴上标出他们三位同学现在的位置。

由于放学回家是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要做的事,所以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个问题,都迅速标出了小明、小颖、小丽三个同学的位置。为进一步讲解数轴的相关知识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针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例(一元一次方程中关于打折销售的问题)

在上这部分内容时正好赶上县城里几乎所有的品牌服装店都在搞打折销售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好一元一次方程,本人便利用这个机会开展了一次活动。课前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分组到县城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有一组同学的调查结果是:有一件“劲霸男装”,标价498元,7折销售,这件衣服的进价是238元。于是我便以此数据为依据出了一道应用题:

某件服装标价498元,以7折销售后仍然获利110.6元,求该服装的进价是多少元?

提示:利润=销售价-成本

由于课前各组同学都进行了社会调查,同学们很快找出了该题的已知量、未知量和等量关系。当然也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

然后我又让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出一道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自己解答后向全班同学展示并分析该题的目的已知量、未知量和等量关系,解题过程等。于是各组同学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后:设题、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花样百出。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了视野,还让他们认清了商店里所谓的“亏本处理”、“跳楼大甩卖”等现象的本质。

四、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例(池塘里有多少条鱼)

在上这节内容时,针对当地实际,我将教学情境改为:王华是我校初三毕业生,他毕业时正遇上我乡“者干”有一个渔塘要承包出来,王华的父母有意承包。经过初步了解,渔塘主称塘中有约5万条鱼。王华的父亲表示怀疑,回家找王华商量,结果王华经过周密计划,找到了估计渔塘中鱼的质量的方案,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

(学生思考片刻后)

有人说:“竭泽而鱼”,抽干塘中水,派人下塘查点.”

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大家一至认为,这样做的后果是——“劳民伤鱼”;

又有人说:先抓一网鱼,假如有500条,这批鱼做一个记号后放回,过一段时间后,再抓一网,假如共400条,其中有记号的20条:设池中有鱼x条,有记号的鱼占的比例为:500/x,从第二网看这个比例是:20/400,

于是有:

进一步思考:

假如以上数据是经过实际调查得到的准确数据,那么在商谈中,渔场主问:如非10000条,赔10000元可否?

多数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可以!”

我问:“为什么?请同学们继续讨论。”

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这一万元几乎是非赔不可的,因为这是一个估计值,非实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