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8 15:00:18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篇(1)

毕业考核,是对高校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高校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门槛,但门槛的设定因以专业性质为依据制定。而目前对舞蹈专业而言,绝大多数高校依旧沿用着与非艺术专业一致的毕业形式――毕业论文。不但与舞蹈专业培养专业型舞蹈人才的目标相悖,更失去了其检验所学成果的目的。

一、我国高校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形式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考核仍以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为主,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而近年来,我国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从整体上呈现下滑趋势,抄袭的现象屡有发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出现选题和研究路径固化,缺乏个性化指导关注等问题。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毕业形式有待于创新和完善。

(一)选题和完成路径固化

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学院教务管理部门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并逐渐形成操作标准,如组织专家组审核选题,在答辩环节引入专家组集体评议等。然而指导教师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需求转而迎合专家组,基本不会提出具有突破性的选题,更不会放手让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另辟蹊径。容易形成选题和实践完成路径的固化,导致许多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业界真正的需求。

(二)缺乏个性化指导关注

对应届毕业生而言,一名教师在有授课任务的同时指导多名学生的论文写作,而学生会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离校参加就业招聘会,考研复习或各类社会实践,这些因素导致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往往会从互联网上复制粘贴大部分固有选题的解决方案应付了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的一再发生。

【作者简介】

杨蕾(1995-),女,汉族,本科,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学生,专业:舞蹈表演。

*本文为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A类(项目编号:W2015249)课题论文。

(三)无法实现教学相长

对大多数指导教师而言,选题和完成路径的重复让指导流于形式,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起不到促进作用,很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毕业形式的必要性

高校舞蹈专业旨在培养拥有教学,表演,创作等能力的高精尖舞蹈人才。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不仅反映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校管理水平,更涉及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毕业形式则是对舞蹈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多元,合理的毕业形式应该是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配合相应的教学模式,向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行进的。因此,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毕业形式重要且必要。

(一)学生职业发展多元化的需要

多元化的毕业形式有利于培养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及独立完成学习成果展示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得到极大发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自信程度。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毕业形式,诸如教学成果展示,毕业晚会等,增强了学生学习,创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以及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

多元化的毕业形式可使舞蹈专业学生消除对毕业论文的应付心理,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形式,真正达到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学生所选择的毕业形式与毕业后的工作意向息息相关,多元化的毕业形式亦对工作经验积累有着积极作用。

(二)经济社会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所谓“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理论研究人才,也包括实践型人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具有针对性,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毕业形式正是很好的契合了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向,是经济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体现。

【结语】

对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的毕业形式,既有效贯彻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又增加了学生的舞蹈实践机会;既符合专业特点,也满足了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是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助推力,是文化建设内容中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 何志坚.本科毕业论文不写也罢.载《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17日。

[2] 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篇(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舞蹈专业的办学规模而不断扩大,随着扩招而来的是越来越多舞蹈专业毕业生,他们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应对这一系列问题,是社会、学校以及舞蹈专业大学生自身不可回避的。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

一、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我院实际情况来看,根据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艺术教育等不同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去向,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进入文艺团体。表演专业的学生通常身体素质和专业仅能都很好,外在形象较好,可以从事相关表演工作。我院在扩招以前,学科建设和培养目标都不完善、较单一毕业生很大比例都在从事该类工作。

第二,从事教育工作。该类学生通常为舞蹈学专业理论成绩较好的学生。教育岗位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但是对于学生的外在形象要求相应的比较低一些,但由于学生选择教育行业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从事教师的难度。

第三,编导专业社会需求量相对其它专业较少,通常有较大面积的改行或者该专业的现象。

第四,艺术教育专业,是一个有较大就业空间的新增专业,主要针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的要求培养,专业辐射面较广,但是不需要高精尖的专业技能。

第五,继续深造。由于就业面广度的限制,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舞蹈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考研或通过其他途径继续深造,这方面主要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且由于我国现在对考取硕士学位的要求较为严格,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也有一定的阻力。

第六,自主创业。由于舞蹈专业的局限性,目前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不多,但是随着我国国民文化层次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和中、小学美育教育的普及,将为舞蹈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预计几年后我院自主创业的人数将大大增加。

第七,转向其他行业发展。有一些舞蹈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转行。这些人会通过各种关系作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如参军入伍、进入事业单位、企业做一些简单的文职工作或考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等等。

二、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通过结合实际工作,我们抽样问卷调查了我院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并结合文献研究,对当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学历因素淡化、性别差异突出。

由于舞蹈类专业多为应用型的专业,就本、专科阶段而言,人才的选拔特点与文史理工类专业“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学历越低就业率越低”的特点不太一致。用人单位在用人的标准上主要还是注重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在部分专业,专科学生的就业率甚至高于本科学生,除了学生的就业期望有所差别外,也与舞蹈类的专科毕业生有着较为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不无相关。总体来说,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与专科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差别不大。

在此次调查中显示:女性毕业生的数量远远大于男性毕业生。但是从签约率上看,女性毕业生的就业难于男性毕业生。另外根据其他相关研究也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性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3.2%,女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男毕业生低9.5%。由统计结果反映出:在舞蹈类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和就业率相对比女性毕业生占优势。女生的就业呈现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于男生的特点。

(二)就业思想理性、就业目标明确。

在针对舞蹈类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就业准备、就业地域选择等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四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在大三就确它了自己的目标,即希望通过考研等方式继续深造,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筹码和专业素养;90%以上的毕业生有过较为正式的实习经历,并且大部分表示实习的经历对目前的工作有所帮助;以往的学生通常是读大三以后才会考虑这些问题。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自己的人生发展才刚刚起步,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规划意识。同时,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呈现出更加务实化的倾向,许多毕业生在大一、大二就开始在媒体的相关行业如电视台、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平面媒体或广告策划公司实习。到大四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了快速上手的专业技能。

(三)专业对口程度低、就业选择多样化。

从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大部分毕业生更多关注的是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越来越不强求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在对被调查毕业生问及在确定工作单位首要考虑的因素时,选择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的占50%以上;选择是否能提供好的工资水平及福利的占40%以上;仅有20%不到的毕业生择业时强调专业必须对口。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即可,甚至只要能就业即可专业是否对口无所谓。由此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对于专业不对口的接受态度理性和务实。

三、提高舞蹈专业就业率手段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怎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更多的学生能找到工作,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一)宏观层次:为学生就业提供坚实后盾。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政府和社会要重视艺术、舞蹈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采取一定措施,这主要可通过如下两方面执行。

一方面,制定相关就业政策,保障弱势学生利益。立法部门需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就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立法中强化对有关问题的规范力度或者针对毕业生就业专项立法,比如要配合立法机关做好加强有关毕业生就业的立法工作。我国现有的就业政策和立法在内容上比较全面,但如果将这些规范或政策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分析,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当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现行法规的盲区和误区,查缺堵漏,配合有关立法机关制定操作性更强的就业法案。从而更好解决舞蹈类毕业生中弱势群体就业难的问题,帮助和扶持舞蹈专业学生顺利就业。

另一方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广阔就业平台。目前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已成为吸收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途径,而以商务服务业、休闲娱乐软件产业、动漫业、影视广播产业、文化艺术业、传媒产业和研发设计产业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是舞蹈类大学生就业的最佳去处。我们应当进一步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发挥出来。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方式,来为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平台。

(二)学校层次:调整工作重心保障学生就业。

从学校来看,应多方面出发,保障学生就业。

首先,学校要正确对待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当前对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的程度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应该做出如下调整。其一招生和就业并重。在扩招的前提下,学校的重点工作不仅仅应该围绕招生来制定计划,安排工作,也应该把学生的就业问题纳入整体布局;其二是加强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平时可以加强有关就业课程的指导,并在学生临毕业前强化指导;其三是将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当做工作目标之一,提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这些观念的转变,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培养就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次,教学改革应以就业适应为依据。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尽量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重视基础学科;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三是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强调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样的方式忽略了对就业适应性至关重要的实践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从育人目标上确认重视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在安排舞蹈课程和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时,还应该注意通才与专才的结合,舞蹈基础理论和舞蹈实践的结合,并注意锻炼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并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也应该充分考虑今后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此外,教学计划中应该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在校期间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几乎是众多学生的一致意见。为了加强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环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教学计划中应该加强社会实践课,并安排一定的学分,列入对学生的考核指标;第二,学生工作中应适当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利用假期组织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组织与指导,争取实习单位的支持,提高实习的实效性。

(三)学生角度:加强自身素质培养。

从学生自身来说,也应该为就业问题早考虑,早打算。

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独立的创业能力。毕业生要明确发展方向,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地面对就业。舞蹈类大学生的专业比较小众。所以更加需要服从社会需求,调整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毕业生应全面客观地给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不单纯地追求既得利益,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校期间,舞蹈类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利用就业指导机构,做出专业职业规划。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在大一、大二阶段,可通过学校帮助,了解专业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在大三、大四阶段,可逐步对自己的社会实践、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学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

总之,社会各界包括学生自身都要本着负责的态度,为舞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周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和交流,打破原有的各自封闭状态,尽量控制人才市场;在学科设置、专业理论上互取长短;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就业观念。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李晓红.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平原大学学报,2005,(05).

[2]汤娟,向炯.形体舞蹈选修课与大学生气质的培养[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篇(3)

二、分析造成目前舞蹈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首先,就业机会与就业者需求不对应。除去中专毕业后考入大学的舞蹈学生,还有很多是非专业和非学历教育的毕业生,他们大多是“半路出家”“学艺不精”。而现在的大多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就致使大多.数毕业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困境。其次,期望与现实的错位及尴尬处境。很多学生选择艺术类来考学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而近几年来,艺术培训的大热仿佛使许多选择艺术类的学生看到了希望,而总是有很多人会抱着这样的想法:先考上大学拿到毕业证再说。但是,很多毕业生可能没有想到,现实是艺术培训班已经不像从前那么吃香,或者可能在饱和以后将会成为又一个烦恼。另外,供需见面会上,用人单位对高学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始有所改变,各大单位不再追求高学历而是瞄准实用人才。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是造成舞蹈毕业生就业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改善舞蹈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高校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首先,除个人品德之外,又极其重视艺德、台风等方面。其次,艺术类学生自身在努力学习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努力学习文化课,并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大军的洪流中不被淘汰。吕艺生表示,舞蹈人才不只是包括实践方面的人才,也包括理论研究方面的人才。他建议,学生在学舞的同时,应上好普通教育中的文化课程,提高不同门类的艺术修养。

(二)改革与完善艺术院校的教育体制首先,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观念上,很多教师还奉行着“慢功出细活”的老观念,在老观念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被专业课学习占用,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理论、其他学科课程及自己消化和思考所学的东西。其次,课程设置的调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一是需要加强舞蹈专业理论课程建设,加大舞蹈理论学习课时;二是需要加强与舞蹈学科相关课程的设置;三是各级学校要加大专业课再后,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改革的关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最根本的是教师队伍的竞争。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能力等综合素质有所提高,才有可能提高所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国家政策对舞蹈教育要大力支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艺术类办学,投资却明显不足。各院校在硬件建设和软体条件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地开班授徒,却把经费不足等危机转嫁给了学生及其家长,造成艺术类专业高收费问题。国家及各地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舞蹈教育进行大力支持,改善各院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为提升舞蹈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做保证。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篇(4)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系统地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

主要课程有舞蹈写作教程、舞蹈形态学、中国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世界芭蕾史纲、欧美现代舞史、舞蹈专业英语、舞蹈文献检索与利用、中国舞蹈意象论、中外舞蹈思想教程,舞蹈解剖学等 舞蹈概论、舞蹈作品分析、编舞技法、表演基础、美学、音乐理论、音乐鉴赏、曲式分析、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外舞蹈史、艺术概论、人体解剖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基本功、现代舞、拉丁舞、东方舞、敦煌舞、古典舞教学法、民间舞教学法、芭蕾舞教学法。

舞蹈表演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专业表演团体、企事业文化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舞蹈培训机构、健身俱乐部、社区文化机构、社团组织(协会)、影视传媒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公关、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3、广告;

4、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5、新能源;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娱乐/休闲/体育;

8、酒店/旅游。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主持人、舞蹈老师、网络主播等工作,大致如下:

1、主持人;

2、舞蹈老师;

3、网络主播;

4、舞蹈演员;

5、主播;

6、舞蹈教练;

7、演员。

舞蹈表演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舞蹈表演二度创作能力和初步参与编创的能力;

3.掌握各民族民间舞蹈的体态动律特征和表演技巧,具有较强的舞台表现能力;

4.掌握基本舞蹈教学方法,具备舞蹈动作的讲解、示范和指导能力;

5.了解不同舞种的动作语汇特点、编创结构及表现形式,具备良好的身心协调与动作感知能力;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篇(5)

自2003年至2008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已从212万人激增到532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择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舞蹈专业毕业生跻身这庞大的就业阵容中,其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舞蹈类学生就业状况与我国舞蹈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关系密切,直接体现了舞蹈高等教育的成果。笔者以问卷的形式,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以期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出分析和总结。

一、舞蹈类高校学生所期望的就业选择

根据调查,并将普通高校(含师范类)和舞蹈类专业院校(图1)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普通高校中的舞蹈专业学生与专业院校的学生在所选择的职业方向上存在一些差别,针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各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标准来实施具体方案,不论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都会有其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也是不同学生最初选择该校的原因之一,并导致其毕业后的择业方向与院校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据图1数据显示,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简称“普通高校学生”)和舞蹈专业院校学生(简称“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院校老师”“中小学老师”“专业演员”3个选项上差异最明显,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选择“专业舞蹈院校老师”“专业演员”是继“高校老师”之后第二选择方向,对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超出15%的人选择“中小学老师”(遵循普通高校〈含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类院校的舞蹈教育主要是培养基础教学人才),专业院校的学生在历经至少8-10年系统的专业培养后,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很难从已形成的高精尖意识形态中脱离出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弃选择同自己长期以来已适应的培养模式相关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高校的扩招政策同就业岗位的缩减所造成的就业紧张问题,造成在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不同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却竞争同一岗位的局面,明显表现在两者对于高校教师岗位的竞争。国家专业团体和专业院校教师岗位的减少,使得大批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走向了普通高校,他们将多年专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意识常不假思索地传授或重述给即将走上舞蹈普及教育岗位的群体,而面向广大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的岗位同样有限,加上四年来被培养的专业院校教育意识却又无法真正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这种情况造成了择业错位。简言之,人才培养的趋同化始终是高等舞蹈教育事业的硬伤,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舞蹈高校学生首选的就业地点和所期望的薪值

针对择选率较高的区域,毕业生首选的原因有:50%认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0%认为“生活条件好”;20%认为“薪水高”;10%认为“有良好的人才政策”。

根据“就业地点分布”(图2)显示,“北京、上海”“中部地区”“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是即将毕业的舞蹈专业学生最期望能够工作的地区(各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不仅是因为上述3个区域对舞蹈教育事业的开发及重视,同样也因为这3个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大中商业城市几乎聚集在此,生活环境较好,物质条件更加优越。尽管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毕业于西、北部地区的学生大部分选择就近择业,这样的选择比其去大城市闯荡也许更加有利。但根据调研了解,凡从上述3个地区毕业的学生却无一例愿意去外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由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所造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在这种大众意识的支配下就业定位较高(图3),在就业目的地的选择上多选择首都、省会和东南部沿海城市等大中城市,而在对择业的认识上, 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认为发达的城市就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人才政策”,不仅如此,生活条件好、薪水高也是其选择上述选项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据对某师范类院校2005级舞蹈学方向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调查显示:该班级毕业人数29人,正式就业率为48%,毕业去向地点多集中于北京或籍贯所在地,东部地区及珠三角人数其次,仅有一人支援内蒙古。广大的西部等不发达地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的提升,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该吸纳更多的人才。对此,政府和社会应对有意愿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加大引导力度、提供优惠政策,以平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部分地区特需人才缺乏的局面。

三、影响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形势的首要原因

调查显示,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原因大体分为4种(图4)。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着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高校舞蹈教育体制来说同样如此。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在这种状况下,舞蹈专业学生对求职形势的看法同样不算乐观,调查显示,10%认为“乐观”,40%认为“一般”,41%认为“不乐观”,8%认为“非常困难”。

在被问到“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什么”时,不少学生表示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毕业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首先遵循自己的意志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面临就业单位减少、就业岗位逐年饱和的情况下,上述两项条件也成为了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的现实形势,因为期望值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了许多合适的机会。

四、学生认为培养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兼职”“专业实习”(图5)都被选择,其中参与“社会兼职”“专业实习”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更是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学生非常重视学校提供的各类就业前的实习形式,舞蹈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校期间应该得到足够的锻炼。

五、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

前些年扩招政策实行之后,考研和出国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求职之外的两大热门选择,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和教育大省,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的几率高达80%―90%。对于考研热和出国热的骤然升温,相关人士分析其中原因认为,由于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考研或出国于是成为了众多对择业前景感到悲观的学生的“缓冲地带”。大部分学生认为,找工作难度很大,不如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在拥有高学历的同时还能避开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么找份好工作自然就不是个奢望。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所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要不就干脆转行或是投奔到考公务员的大潮中。从图6可以看出,“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而这成为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很多学生发现在继续深造之后依然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同时,激增的生源又刺激了我国舞蹈高校层次的盲目攀升,导致舞蹈专业学生更高学历层次的新一轮就业竞争。

在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一方面是大量的舞蹈专业学生及家长为找到一份工作而四处奔波,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需求趋于饱和。经过多年专业训练,家庭、社会、学校均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培养的舞蹈人才成为了闲置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且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国舞蹈艺术的长足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尽管当前国家、社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些政策性措施也开始实施,然而舞蹈专业毕业生似乎难以看到冰雪消融的景象。结合上述调查分析,笔者以为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同舞蹈院校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之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各地区涌现出大量的招收舞蹈类专业学生的院校。这些院校办学实力参差不齐,对本校培养的舞蹈专业学生定位不清,造成盲目办学的局面。培养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不能接受有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普遍现象。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舞蹈专业课程外,音乐、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实习等与教师素质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应该被纳入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体系中;而以培养演员为主的专业类舞蹈院校在当今社会对文化艺术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应该适当拓宽办学思路,设置艺术管理等与文化产业、市场接轨的课程,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使其更好地就业。

(二)毕业生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

除上述原因外,笔者认为舞蹈类毕业生个人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舞蹈类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图表中(图7),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一方面是舞蹈专业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专业水平与就业力的正比关系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依旧期望通过引进具有优秀专业素质和充足实践经验的人才,造成了学生学无所用、用人单位对舞蹈类院校教育质量质疑的局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下,“人才”在21世纪已不只被定义为专家型人,而是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即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对于这一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已从过去只埋头练功、攀比技术而走在象牙塔的时代中解放出来,现在的学生已熟知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对综合素质的重视,从侧面却造成了学生与用人单位在薪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学生希望自身能力在单位中有所体现和提升,强调的是个人的“领导力”,而用人单位则更在乎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踏实勤劳的精神品质。二者之间似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社会单位、院校和毕业生三方面的积极合作。

(三)舞蹈类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应的职业的一项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个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不完善阶段,而对于面对严峻就业形势而无所适从的舞蹈类学生而言,校方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某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当被提及“您首选的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的问题时,有超过63%的学生选择网络,其次是亲朋好友介绍、社会招聘、电视报刊媒体,而首选学校的就业信息的只占不到30%。这说明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在学生择业时所能提供的信息还不构成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择业的盲目性。

而在回答“您需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提供哪方面指导”(图8)的问题时,66%的学生选择了职业供求信息,这也进一步说明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急切需要。同时,还有42%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提供就业心理辅导服务,13%的学生需要了解就业政策法规相关内容,可见目前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是多元化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在以下方面尽快尽力健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1.提供多元就业指导服务。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把就业能力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职业供求信息。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面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这就需要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服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实施。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讲座、及时更新岗位信息、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宣讲就业政策法规等多样化的指导内容,为舞蹈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就业乃至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助力。2.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上要有延续性。本次调查的回收问卷结果显示(图9),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大三(研二)时开始接受就业指导,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大一、大二。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在毕业时开始,而是要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展,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在学生毕业后形成反馈机制,更好地为在校生服务。相信有科学的就业指导,舞蹈专业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多些自信,少些盲目;舞蹈专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能够得到凸显;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也能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篇(6)

自2003年至2008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已从212万人激增到532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择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舞蹈专业毕业生跻身这庞大的就业阵容中,其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舞蹈类学生就业状况与我国舞蹈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关系密切,直接体现了舞蹈高等教育的成果。笔者以问卷的形式,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以期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出分析和总结。

一、舞蹈类高校学生所期望的就业选择

根据调查,并将普通高校(含师范类)和舞蹈类专业院校(图1)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普通高校中的舞蹈专业学生与专业院校的学生在所选择的职业方向上存在一些差别,针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各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标准来实施具体方案,不论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都会有其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也是不同学生最初选择该校的原因之一,并导致其毕业后的择业方向与院校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据图1数据显示,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简称“普通高校学生”)和舞蹈专业院校学生(简称“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院校老师”“中小学老师”“专业演员”3个选项上差异最明显,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选择“专业舞蹈院校老师”“专业演员”是继“高校老师”之后第二选择方向,对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超出15%的人选择“中小学老师”(遵循普通高校〈含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类院校的舞蹈教育主要是培养基础教学人才),专业院校的学生在历经至少8-10年系统的专业培养后,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很难从已形成的高精尖意识形态中脱离出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弃选择同自己长期以来已适应的培养模式相关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高校的扩招政策同就业岗位的缩减所造成的就业紧张问题,造成在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不同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却竞争同一岗位的局面,明显表现在两者对于高校教师岗位的竞争。国家专业团体和专业院校教师岗位的减少,使得大批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走向了普通高校,他们将多年专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意识常不假思索地传授或重述给即将走上舞蹈普及教育岗位的群体,而面向广大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的岗位同样有限,加上四年来被培养的专业院校教育意识却又无法真正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这种情况造成了择业错位。简言之,人才培养的趋同化始终是高等舞蹈教育事业的硬伤,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舞蹈高校学生首选的就业地点和所期望的薪值

针对择选率较高的区域,毕业生首选的原因有:50%认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0%认为“生活条件好”;20%认为“薪水高”;10%认为“有良好的人才政策”。

根据“就业地点分布”(图2)显示,“北京、上海”“中部地区”“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是即将毕业的舞蹈专业学生最期望能够工作的地区(各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不仅是因为上述3个区域对舞蹈教育事业的开发及重视,同样也因为这3个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大中商业城市几乎聚集在此,生活环境较好,物质条件更加优越。尽管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毕业于西、北部地区的学生大部分选择就近择业,这样的选择比其去大城市闯荡也许更加有利。但根据调研了解,凡从上述3个地区毕业的学生却无一例愿意去外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由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所造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在这种大众意识的支配下就业定位较高(图3),在就业目的地的选择上多选择首都、省会和东南部沿海城市等大中城市,而在对择业的认识上, 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认为发达的城市就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人才政策”,不仅如此,生活条件好、薪水高也是其选择上述选项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据对某师范类院校2005级舞蹈学方向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调查显示:该班级毕业人数29人,正式就业率为48%,毕业去向地点多集中于北京或籍贯所在地,东部地区及珠三角人数其次,仅有一人支援内蒙古。广大的西部等不发达地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的提升,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该吸纳更多的人才。对此,政府和社会应对有意愿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加大引导力度、提供优惠政策,以平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部分地区特需人才缺乏的局面。

三、影响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形势的首要原因

调查显示,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原因大体分为4种(图4)。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着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高校舞蹈教育体制来说同样如此。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在这种状况下,舞蹈专业学生对求职形势的看法同样不算乐观,调查显示,10%认为“乐观”,40%认为“一般”,41%认为“不乐观”,8%认为“非常困难”。

在被问到“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什么”时,不少学生表示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毕业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首先遵循自己的意志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面临就业单位减少、就业岗位逐年饱和的情况下,上述两项条件也成为了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的现实形势,因为期望值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了许多合适的机会。

四、学生认为培养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兼职”“专业实习”(图5)都被选择,其中参与“社会兼职”“专业实习”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更是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学生非常重视学校提供的各类就业前的实习形式,舞蹈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校期间应该得到足够的锻炼。

五、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

前些年扩招政策实行之后,考研和出国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求职之外的两大热门选择,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和教育大省,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的几率高达80%—90%。对于考研热和出国热的骤然升温,相关人士分析其中原因认为,由于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考研或出国于是成为了众多对择业前景感到悲观的学生的“缓冲地带”。大部分学生认为,找工作难度很大,不如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在拥有高学历的同时还能避开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么找份好工作自然就不是个奢望。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所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要不就干脆转行或是投奔到考公务员的大潮中。从图6可以看出,“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而这成为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很多学生发现在继续深造之后依然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同时,激增的生源又刺激了我国舞蹈高校层次的盲目攀升,导致舞蹈专业学生更高学历层次的新一轮就业竞争。

在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一方面是大量的舞蹈专业学生及家长为找到一份工作而四处奔波,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需求趋于饱和。经过多年专业训练,家庭、社会、学校均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培养的舞蹈人才成为了闲置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且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国舞蹈艺术的长足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尽管当前国家、社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些政策性措施也开始实施,然而舞蹈专业毕业生似乎难以看到冰雪消融的景象。结合上述调查分析,笔者以为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同舞蹈院校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之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各地区涌现出大量的招收舞蹈类专业学生的院校。这些院校办学实力参差不齐,对本校培养的舞蹈专业学生定位不清,造成盲目办学的局面。培养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不能接受有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普遍现象。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舞蹈专业课程外,音乐、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实习等与教师素质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应该被纳入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体系中;而以培养演员为主的专业类舞蹈院校在当今社会对文化艺术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应该适当拓宽办学思路,设置艺术管理等与文化产业、市场接轨的课程,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使其更好地就业。

(二)毕业生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

除上述原因外,笔者认为舞蹈类毕业生个人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舞蹈类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图表中(图7),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一方面是舞蹈专业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专业水平与就业力的正比关系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依旧期望通过引进具有优秀专业素质和充足实践经验的人才,造成了学生学无所用、用人单位对舞蹈类院校教育质量质疑的局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下,“人才”在21世纪已不只被定义为专家型人,而是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即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对于这一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已从过去只埋头练功、攀比技术而走在象牙塔的时代中解放出来,现在的学生已熟知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对综合素质的重视,从侧面却造成了学生与用人单位在薪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学生希望自身能力在单位中有所体现和提升,强调的是个人的“领导力”,而用人单位则更在乎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踏实勤劳的精神品质。二者之间似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社会单位、院校和毕业生三方面的积极合作。

(三)舞蹈类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应的职业的一项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个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不完善阶段,而对于面对严峻就业形势而无所适从的舞蹈类学生而言,校方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某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当被提及“您首选的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的问题时,有超过63%的学生选择网络,其次是亲朋好友介绍、社会招聘、电视报刊媒体,而首选学校的就业信息的只占不到30%。这说明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在学生择业时所能提供的信息还不构成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择业的盲目性。

而在回答“您需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提供哪方面指导”(图8)的问题时,66%的学生选择了职业供求信息,这也进一步说明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急切需要。同时,还有42%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提供就业心理辅导服务,13%的学生需要了解就业政策法规相关内容,可见目前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是多元化的。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篇(7)

闻一多先生说过:“舞蹈是人的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简单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种表现方式应该说是最美丽和最自然的方式。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对编导和舞者本身的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同时对于音乐、舞美、灯光、道具甚至观众的契合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这种非常专业而又有限的因素无疑提高了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如果再一味强调舞蹈专业的这种专业化就业性,这种做法将会严重影响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而保证就业率的根本因素就是就业去向。

一、就业去向分析

从舞蹈的专业特点来说,舞蹈专业学生越早接触专业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越好。因此,在从附中到大学的七至八年甚至更长的可谓十年寒窗中成长起来的专业学生们,都舍不下这份专业,都会选择从事与舞蹈相关的工作。据调查,他们一般有以下几种就业渠道:

1、进入各级专业演出团体

这类学生多数是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形象、身材和专业素质都很好,无论身材扮相都让人赏心悦目,因此他们不必担心找不到工作。而且一般情况下他们都能进入各省、市、县级歌舞团和较好的艺术团体当演员。

2、进入各级院校

这类学生多数是舞蹈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较前一类学生而言,只能说是形象、身材和专业素质较好,相对前一种学生而言,除专业外,学院侧重培养他们的文化等综合教育素质,毕业后他们一般都会选择教育行业, 进入各省、市、县级院校从事舞蹈教育教学工作。

3、进入各级群众艺术馆

这类学生较以上两种专业学生而言,身体条件和专业素质相对一般,因此他们选择进入各省、市、县级群艺馆从事群众文艺辅导工作,带动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普及文艺工作,相对前两类学生要求低些。

4、考研

这类学生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家庭条件较好,毕业后会选择考研或通过其它途径继续深造,另一种是专业技能一般,面对专业好的学生不具备竞争力,因此,他们想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从事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避开热门报冷门来保证自己的就业岗位。

5、临时兼职

这类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自身专业素质和各方面条件一般,通过跑场和带班来保证自己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但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谋生手段,它没有长久性和持续性。

6、改行

这类学生属于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都较差的一类,毕业后他们会选择改行,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改做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

7、自主创业

由于舞蹈专业的局限性,剩余的这类学生无法找到工作,于是便选择自主创业,他们要么办培训班,要么开店等,以保证自己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8、待业闲赋

最后一种情况,这部分学生因形象、专业素质、文化素质都很差,又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只能待业在家无事可做。

二、影响就业去向的因素

就业去向是保证就业率的根本,根据以上就业去向的分析,舞蹈专业学生,大多数选择的职业是专业舞蹈演员和舞蹈教师,但受目前扩招和诸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不均衡因素影响,使得舞蹈专业岗位都处于饱和状态。这种局面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当然, 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 大致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内在因素

(1)不同专业的情况不同

比如舞蹈表演专业和舞蹈学专业,如今表演专业的要求不再是单一性的,提倡的是编表合一,即编导和表演合二为一,这种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编导基础和编导技法,同时还要有表演方面应有的素质,舞蹈学专业则主要是侧重于文化素质和舞蹈教育方面,两者的要求不同,培养的人才去向也就不同,在当今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表演专业的学生自然就比舞蹈学的学生就业率高。

(2)相同专业的情况不同

在相同专业内,外形条件好的学生就业率相对较高, 男生就业率又比女生相对较高。这既反映了目前我国就业情况的普遍性,又体现了舞蹈专业的特殊性。舞蹈专业学生最大的就业途径就是当演员,外形条件好是必备的首要条件,在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必定就会成为行业中抢手的人才。还有舞蹈专业在招生时,报考的男生就比较少,进校后人数自然就少,这就使得舞蹈这一行业内男演员紧缺,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男生比女生就业率高这一情况。

2、 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差

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编导、舞蹈学、舞蹈表演方面的专业学习,而忽略了其它如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学习,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在以上几种就业渠道饱和的情况下,学生们对其它专业的就业适应性就显得力不从心,因为目前的用人单位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不能适应当今其他就业岗位的需要,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3、外在因素

对于所有艺术类专业来说,影响学生就业的外在因素不外乎市场需求。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毕业生就要能够适应这样的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一性很强的人才,无论是高校还是毕业生都应该适应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岗位,因此我们在扩招的前提下应该考虑到就业的适应性,权衡好扩招与就业率的比重,谨慎行事,不要盲目。

三、提高就业率的措施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怎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更多的学生能找到工作,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1、学校措施

(1)正确对待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

当前对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的程度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一:重招生而轻就业。尤其是在扩招的前提下, 学校的重点工作都围绕着招生来制定计划,安排工作, 而学生的就业问题常常是交给就业指导中心负责, 其它部门就很少介入。其二是对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得不够具体,平时就很少安排一些有关工作,只是到了学生临毕业前才临时抓一抓。其三是把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看作只是学生个人的事情, 似乎围绕着就业指导所做的事情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并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这些观念不转变, 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1]

(2)教学改革应以就业适应为依据

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尽量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 重视基础学科; 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三是十分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强调教学效率的提高。但这样做却忽略了对就业适应性至关重要的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以及更为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校应从育人目标上确认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在安排课程和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时, 还应该注意通才与专才的结合,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 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结合, 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的结合。此外, 在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上也应该充分考虑今后毕业生就业的需要。[2]

(3)教学计划中应该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在校期间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 几乎是众多学生的一致意见。为了加强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环节,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教学计划中应有适当的社会实践课, 并安排一定的学分, 列入对学生的考核指标。第二, 学生工作中应适当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 利用假期组织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 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组织与指导, 争取实习单位的支持, 提高实习的实效性。实习不仅是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与锻炼, 更是工作态度与人际交往能力的见习与锻炼。有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可以考虑增加实习的次数和时间。[3]

2、自我措施

(1)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身的优势,舞蹈专业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个人的不同条件、特点和目标,准确自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为自己的艺术之路作好定位与规划。

目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需求日益多样化,国内各艺术高校和院系打破以往舞蹈专业“精英”教育的模式,开始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舞蹈教育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生个人的发展铺设了更多的可选道路。毕竟,“精英”或 “明星演员”只是凤毛麟角,因此,舞蹈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身条件、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注重其他科目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修养,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尽早明确发展方向,并在教育、编导、理论、策划、管理、传播、文化交流等与舞蹈专业相关的领域做出多方面的选择,为日后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挖掘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近些年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反馈的信息表明: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普遍参照的选择依据。许多用人单位反应,一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存在“心浮气躁、恃才傲物、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等现象;有的受自身素质或就业方向的局限,产生改行和放弃的念头;有的因为受不了工作单位的严格管理、善意批评或难以适应理想与现状之间的巨大差距;有的沮丧之余,不能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审视,陷入了频繁“跳槽”却依然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尴尬处境,给用人单位与个人都造成了巨大损失。由此可见,舞蹈专业学生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更需要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提高文化素质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舞蹈专业学生只有将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

(3)培养创造思维适应时代需求

当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思维,舞蹈专业学生更应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充分挖掘个人潜能,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在现实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某些缺乏创造力的同学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我在一次编导课上发现,只有少数同学会在表达某一情感动作时联想到其他与此相关的动作,并举一反三,归类、总结,附以生动形象的动作描述。这些同学大都具有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和想象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创造思维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开发人的潜能中培养出来的。舞蹈专业学生只要注重平时生活的点滴积累,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活动,勇于发现和敢于探索,善于联想和勤于创新,那么在经过多年系统的舞蹈专业化训练后,必然会让自身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而更有实力去面对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问题。

在当今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就业大环境下,舞蹈专业学生应该扎实走好大学阶段的每一步,为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用不断创新的精神去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德艺双馨的从业者。

参考文献: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篇(8)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市场经济日渐多元化,专业舞蹈教育早已不再走以前的单一步伐,增设了多个专业方向,如:舞蹈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学(理论)等。但面对发展速度之快,变换更新之多的市场经济,舞蹈学科的应对速度就稍显逊色了。而今,我们面对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就业难,这已经是一个在很长时期内让众人头疼的问题,但却又是一个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而对于舞蹈专业的高材生们来说就更加棘手了。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必然会带来更多样形式的岗位,也应对多元型人才产生更大的需求量,但为何我们一批又一批高等教育的专业舞蹈毕业生轮番陷入困境呢?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专业舞蹈教育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对接方面做出分析。

一、专业舞蹈教育

1954年,自北京舞蹈学校的成立,专业舞蹈教育便快速的发展起来。各地方院校的崛起,推动了我国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长久以来实行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主要面向专业舞蹈团体和舞蹈类艺术院校,培养高、精、尖的舞蹈表演人才及教育人才。先行开设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创作、舞蹈学理论四个专业方向,形成了学科分明的教育体系。跟随舞蹈事业的发展脚步,各类各样大大小小的舞蹈比赛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以国内最为专业舞蹈院校追崇的桃李杯为领军者,而后还有三年一度的全国舞蹈比赛,以及CCTV电视舞蹈大赛等,他们逐渐成为衡量专业舞蹈发展水平的标尺,同时也鉴证了舞蹈教育事业的前行进程。

而今,专业舞蹈教育以真正迈进高等教育的行列其中,从早期的中专学历,到大专、本科、研究生,这一步步的大踏进,说明舞蹈不仅局限于表演和展现,更需要深刻的内涵及文化的滋养。学历的提高推动着舞蹈事业向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方向的发展、强化。

二、多元化市场经济对舞蹈的需求

当下,与其说是经济时代、网络时代、科技时代,倒不如说是个创新的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早已呈现了各式各样的新兴个体,当然对人才的需求也就越加多样化。理论上讲,我国的市场经济早已形成混合经济,并且长期发展下去。舞蹈,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体,当然也与其显现了更微妙的关系。从前,我们提及市场对舞蹈的需求,无非是教师、演员、编导,但当我们去细化这三方面的每一个小环节时,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相当庞大的关系网,以及挖掘更多的市场需求。

如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人们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的同时,更多的需要文化与艺术的沐浴和洗礼。此时,舞蹈就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人们陶冶情操的同时更能净化心灵、强身健体。

(一)市场经济下的舞蹈表现形式

1.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师行业中,包含着专业与非专业两种工作类别。通过面对不同的授课群体又可细分出多个角色。例如:幼儿舞蹈教师、中老年舞蹈教师、舞蹈理论教师等。

2.舞蹈演员。舞蹈演员同样包含专业与非专业两种类别。专业性舞蹈演员大多分布在各省、市、地区级歌舞团等艺术团体工作,非专业舞蹈者一部分流入地方群众艺术馆等机构,另一部分则由舞者自发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演出活动。由于专业团体对于舞蹈演员基本素质(身高、体重、形象、技能)要求较为严格,然而很大一部分专业院校毕业生流入了民营企业团体。

3.舞蹈编导。舞蹈编导大多是经过多年专业舞蹈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并加以丰富的舞台经验才得以胜任。需掌握大量不同风格的舞种,并懂得应对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者对舞蹈的掌握程度进行舞蹈创作与编排。可以说有舞蹈的地方就必定需要舞蹈编导。

(二)舞蹈的应用范围

1.学校。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已流入校园,甚至成为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从幼儿园开始的启蒙教育到小学、中学、大学,舞蹈既能够帮助学生塑造优美形体,又能够陶冶情操,丰富校园生活,同时,也能使学生多掌握一门艺术技能。

2.校外舞蹈机构。为迎合现代人生活中的艺术需求,各类各样的业余舞蹈机构,纷纷涌现。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开办不同风格的舞蹈班级课程,年龄段从4、5岁(幼儿)到60岁(老年),类别上从基础基本功训练到民族、现代、芭蕾、国标、街舞等,一应俱全。

3.非舞蹈类企业、单位。近年来,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企业、单位(医院、银行、工厂、酒店等),每逢节庆,便会组织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联欢、比赛等活动。一方面缓解长期工作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集体荣誉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然,在这其中少不了舞蹈这一部重头戏,多数在活动举办前夕,各企业单位都会临时邀请舞蹈老师或演员来进行指导、编排或表演,是舞蹈在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面对市场,专业舞蹈教育出现的问题

综上所述,专业舞蹈教育在应对市场经济的问题上出现了大量的问题。首先,专业舞蹈教育体制一直走专才道路,而市场上需要的专才工作岗位比例与当前我国每年的舞蹈专业毕业生数量是完全不成正比的。其次,专才路线虽然能够胜任与其相对应的专业岗位,但次生专业方向技能就掌握欠佳。单项技能的掌握早已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再次,经历专业舞蹈教育多年的专才们,大多存在文化知识的匮乏,只会跳不会说的现象让社会上对舞蹈产生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印象。这样一来,舞蹈文化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多数专业舞蹈毕业生难以胜任舞蹈理论课程的教学传授工作。以上因素无一不影响着专业舞蹈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篇(9)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以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为基本保证和实现基础的。为了实现综合型、应用型舞蹈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对以往课程体系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为此,笔者以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舞蹈专业为基本实验区基地,在借鉴全国各大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舞蹈本科专业的舞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舞蹈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出了符合特区人才结构需求的舞蹈专业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如下三个板块。

(一)公共课板块

这一板块基本沿用教育部制定的高等院校公共必修课程体系,未作改动。

(二)专业课板块

这一部分是课程调整的重头戏,也是实现培养目标关键所在。除了必须开设的舞蹈专业知识和技能课,如E蕾舞、古典舞、中外民间舞、现代舞、剧目与赏析等素材课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增加了如下课程。1.舞蹈编导课程。如编导理论课和编导技法课。在编导技法课中,一方面讲授编导技法理论,另一方面更注重实际编导技法的训练,如单人舞编导技法、双人舞舞编导技法、三人舞舞编导技法、群舞编导技法、现代舞编导技法、交响编导技法、少儿舞编导技法。最终能交叉、综合运用并根据工作要求进行创编各种不同形式、风格的舞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多种编导技法,突破只擅长运用一种编导技法进行创作的局限性。2.音乐类课程。包括乐理与视唱、曲式分析(以交响乐为主)、钢琴伴唱、声乐课。目的是在提高学生舞蹈与音乐感情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这样,当学生毕业从事教育工作时,既能担任舞蹈或形体课教师,具备对学校艺术团进行辅导、创作、排练的能力,在需要时还能兼代音乐课。3.舞蹈教学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懂得教学规律和基本教学方法,能够用形式多样的方法从事教学。4.相关技能训练课程。包括电脑编辑技术、音乐剪接制作技术、舞台灯光效果等。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舞蹈创作的能力。5.广泛进行演出实践活动,在积累舞台表现经验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个人创作或集体创作编排舞蹈作品,使他们通过参加各类文艺晚会及各类舞蹈比赛,提高专业水平和舞台驾驭能力。6.强化到中小学实习的力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7.规范考试环节。在每学期末考试期间,制定规范的能力评定考核标准,全体教师共同参加技能课程和说课的评定。

(三)相关课程板块

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这一部分课程的设置相对难度较大,但我们坚持做下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主要课程如下。1.心理学、教育学课程。开设这两门课程除了为学习舞蹈教学法提供直接的知识基础之外,也是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基础知识。此外,它们也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2.文学欣赏课程。这一类课程对舞蹈专业的学生尤为必要,目的是奠定学生的文学基础,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扩展他们的想象空间。3.现代美术及书法赏析课程。在美术赏析课中,强调学生从色彩、线条、构图、意境等方面理解舞蹈与美术之间的融通性;在书法赏析中,教会学生从形态、意境、韵律、气势、布局等方面理解舞蹈与书法之间的可借鉴性,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从各种艺术中汲取营养,为舞蹈实践服务。4.定期聘请舞蹈院校或其他舞蹈部门的著名教授、专家授课、讲学;请民间著名的舞蹈艺人传播时代赋予民间舞的新生命、新内容;开设专业课以外的讲座课、专家课,多角度扩大知识面,增强求知欲,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

二、教革的效果

从2001年开始,深圳大学正式招收舞蹈专业本科生,至今已有在校生70多人,首届毕业生17人。通过四年的教改实践已经取得了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

以已经毕业的学生为例,其就业率达到100%,就业单位不仅有深圳市中小学校,亦有金融单位和公务员系统。用人单位均对我校的毕业生表示满意和赞赏。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篇(10)

(一)课程结构及其学分要求

(以华侨大学和泉州师院为例)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舞蹈学(海外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学分分配:通过以上图表分析,其一在课程结构方面:由于两所高校的办学宗旨及生源不同,其课程设置的结构也不同。华侨大学直属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学校本着“为侨服务”的宗旨,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对外性,将课程的设置根据生源的不同分为境内生课程与境外生课程两部分。华侨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虽然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但没有体现出专业方向的特点,笔者认为既然是舞蹈学(海外教育)专业,应在课程设置的科组分类上添加对外汉语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泉州师范学院是地方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其“师范性”,在舞蹈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中添加了符合其发展的师范类课程,如教师教育类课程。但由于社会上紧缺复合型“一专多能型”舞蹈人才,笔者建议在课程设置的科组分类上添加跨学科课程选修课,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其二在学分要求方面: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但以上两所高校在实践课程的设置均不达标,华侨大学舞蹈学专业的实践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2.5%,泉州师范学院舞蹈学专业的实践课程的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0.19%。

(二)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统计(以三所高校为例)

1.学科基础课福建师范大学:舞蹈人文社会学、舞蹈人体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课程。人文社会学领域基本课程有:艺术概论、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名作赏析、舞蹈美学等。人体科学领域基础知识有:舞蹈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舞蹈专业技术课程有: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含福建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创、中国古典舞技巧等。华侨大学:舞蹈名作、舞蹈基础训练、艺术概论、舞蹈音乐、基础乐理、中国舞蹈史、华文教育概论、外国舞蹈史、舞蹈概论、节目排练、舞蹈编导、教育学、外国代表性舞蹈、视唱练耳。泉州师范学院:艺术概论、芭蕾基本功、舞蹈概论、舞蹈鉴赏、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身韵。2.专业方向课程福建师范大学:主项提高选修课程分为三组:一是舞蹈教学训练,二是校园舞蹈与创编类,三是音乐基础理论。具体课程包括中小学校园舞蹈与创编、舞蹈表演与动作分析、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表演、合唱指挥等。华侨大学:必修课程:中国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蹈、现代舞。选修课程:中国音乐概论、中国诗词、毯子功、声乐、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舞台灯光与音响、舞蹈教育学、舞蹈评论、舞蹈录制等。泉州师范学院:必修课: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钢琴、基本乐理、闽南民间舞、闽台舞蹈研究、泉州戏曲、舞蹈表演、舞蹈解剖学、音乐欣赏、舞蹈创编、现代舞蹈、欧美现代舞史、企业艺术实践、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选修课:声乐、书法、合唱与指挥、中外影视作品欣赏、中外教育史、舞台化妆、舞台美术、古诗词赏析、音乐剪辑等。三所学校根据其所处特殊的福建地理位置及其闽文化,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上,添置了区别于其他地区舞蹈学课程的特色课程(见文中黑体字)。譬如福建师范大学根据福建的地方特色开设了含福建民间舞的民族民间舞课程;华侨大学根据其办学宗旨开设了华文教育课程;泉州师范学院依据其泉州的地理位置开设了闽南民间舞、闽台舞蹈研究、泉州戏曲。它们的不足体现在:三所学校都应更加重视舞蹈理论课程,以此来区分高等舞蹈专业院校与高等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区分舞蹈学专业与舞蹈表演、舞蹈教育等专业,以此提高舞蹈学专业的就业率。综上分析,福建高校的舞蹈学课程主要是就舞蹈学本身进行设置的,这本无可厚非。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舞蹈学教育越来越不适合市场发展需求,比如现阶段基础舞蹈教育越来越受欢迎,舞蹈学教育对此提及较少;其次舞蹈学教育以舞蹈为主,注意区分音乐学(舞蹈方向),但对音乐整体介绍较少,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欠缺,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福建高校有必要在现有舞蹈学教育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完善。

二、福建高校舞蹈学课程设置的完善

(一)课程设置应继续突出其“师范性”特征

大多数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艺术教育,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舞蹈的跳、编等技能,还要有基本的教学能力。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师范性,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与教法等课程,尤其是中小学校园舞蹈与创编的课程。考虑到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综合性,舞蹈专业课程设置还应提高音乐理论的课程,更好地做到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课程设置上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规范教育实习。实习期间多联系中小学教育实习培养和锻炼学生艺术教育能力,以便具备更好的就业能力。

(二)课程设置要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型舞蹈人才为目标

“一专多能”是近年来高校体质改革进程当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对于舞蹈学专业来说,“一专”就是在掌握舞蹈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精通舞蹈专业技术,有一定的表演、编导和教学能力;“多能”是指在“一专”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一些与舞蹈相关的专业技能,例如基本乐理、伴奏、晚会策划、主持等。据近5年对国立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3所学校的舞蹈学毕业生去向调查,发现具备“多能”的多面手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比“只专”的学生更为抢手。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只会跳舞是远远不够的,在各个方面都能独当一面的全面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因此,课程设置要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型舞蹈人才为基本目标。

(三)课程设置要突出南音乐舞人才的培养

以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福建高校舞蹈教育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悠久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福建高校的舞蹈课程设置可结合本地舞蹈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开设南音乐舞方面的课程。南音作为中国古乐,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根”,现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福建的闽南地区完整地保留这一传统乐种的表演形式。而有关南音乐舞方面的研究正逐渐被挖掘并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开设南音乐舞课程既是传承本地舞蹈及艺术文化的需要,也是突出福建高校舞蹈学专业的特色课程,更是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需要。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篇(11)

西南民族大学的专业艺术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2000年在原艺术系基础上建立艺术学院。学院现有艺术设计、绘画、动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6个系和理论教研室,有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绘画、动画、摄影、雕塑、美术学、音乐学(师范类)、音乐表演(声乐)、音乐表演(器乐)、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13个本科专业。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授权点,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200余人、研究生340余人。教职工138人,其中正副教授40余人,一批知名画家、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和表演艺术家执掌各专业。

学院拥有心韵、神韵、舞韵、琴韵、雕塑楼等教学楼及新星剧场音乐厅,有演艺、影视制作、形体、设计、雕塑、MIDI音乐、丝网版画、三维动画、铜版、录音棚、摄影棚等实验室和工作室,现代化的艺术教育设施及实习实践设备一应俱全,办学条件优越。在九寨沿线、大邑、阆中、茂县、剑阁等地和四川美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少儿出版社、战旗歌舞团、四川省歌舞剧院等单位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合作开办“战旗班”、与中央民族歌舞团建立共同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合作关系,联合培养有特色、高水平艺术人才。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中央民族歌舞团根据需要优先录用我校毕业生。

音乐学(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较高声乐演唱和表演能力,掌握音乐基本理论,能在各级各类中小学、企事业单位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主干课程: 音乐欣赏、舞蹈形体、视唱练耳、基本乐理、钢琴、声乐、普通话、和声学、民族音乐概论、合唱与指挥、合奏与重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钢琴即兴配奏、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教学法、民族音乐理论、歌曲作法、钢琴艺术史、声乐艺术史、MIDI电脑音乐制作、器乐辅修、复调、配器等。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声乐)

含美声、民族唱法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专业声乐演唱和表演能力,掌握音乐基本理论,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声乐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音乐欣赏、舞蹈形体、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台词与正音、和声学、民族音乐概论、合唱与指挥、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作法、钢琴即兴配奏、声乐艺术史、器乐辅修、复调、配器、MIDI电脑音乐制作、音乐教学法、声乐表演与重唱、钢琴、声乐等。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器乐)

含钢琴、手风琴、胡琴、马头琴、大提琴、唢呐、琵琶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音乐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音乐表演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器乐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音乐欣赏、舞蹈形体、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台词与正音、和声学、民族音乐概论、合唱与指挥、合奏与重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作法、钢琴即兴配奏、钢琴艺术史、器乐辅修、复调、配器、MIDI电脑音乐制作、音乐教学法、钢琴、手风琴、二胡、马头琴、大提琴、唢呐等。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舞蹈表演素养和基本技能,能在艺术院校、专业文艺团体、文化宣传、企事业单位从事舞蹈表演、教学、宣传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芭蕾基训、古典舞身韵、技巧、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单元课、舞蹈教学法、现代舞、中国民间舞综合课、音乐基本理论与曲式分析、舞蹈简史、舞蹈解剖与运动医学、舞蹈编导等。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编导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舞蹈艺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舞蹈编导及编创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各级教育机构、文化宣传等部门从事社会舞蹈编导、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编舞基础理论与技法、艺术教育学、作品排练、艺术美学、舞蹈作品赏析、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基础乐理、艺术概论、色彩与构图、中外舞蹈史、芭蕾基训、舞蹈教学法、舞美与灯光、民族舞蹈服装设计与人体动作简笔画、社会实践与舞蹈现状考察等。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表演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影视表演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文化宣传及新闻媒体等单位从事表演、主持、编导、教学及编辑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表演、台词、形体、声乐、表演基础理论、镜头前表演、表演教学法、电影导演艺术教程、电影剧本写作教程、电影名片赏析、排导、舞台美术、教育传播学、电视艺术论、传播学、播音主持等。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拟招计划与范围】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方向

层次

拟招

计划

学费标准

(元/年)

校考招生范围

统考招生范围

艺术学院

音乐学(师范类)

 

本科

50

6000

山东 江西 湖南 广东 广西 重庆  海南 贵州 云南 甘肃 青海 宁夏

待定

音乐表演(声乐)

美声 民族

本科

40

12000

音乐表演(器乐)

钢琴 手风琴 胡琴 马头琴 大提琴 唢呐 琵琶

本科

30

12000

舞蹈表演

 

本科

60

12000

舞蹈编导

 

本科

25

12000

表演

 

本科

30

12000

备注:实际招生计划及录取批次以各省区招办公布的计划为准;学费标准以四川省发改委最终核定为准。

【报名考试办法与时间】

一、招考条件

1、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中的报名条件;

2、我校原则上只招收文科生,按艺术类(文理综合)编报招生计划的省区除外。

二、报名办法

本校考点涵盖省区的非美术类考生参加我校单独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如所在省区组织了相关专业的艺术类专业统考,则须统考成绩合格);其余招生省区的考生请参加所在省区组织的艺术类专业统考。

三、校考报名考试地点与时间

考点

报名考试地点

报名时间

   拟定考试时间

本校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3月5日—6日

3月7日—8日

备注:1.本校考点只接受山东、江西、湖南、广东、广西、重庆、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报考非美术类专业的考生,具体考试时间以考点公布为准。2.地址:成都市双流航空港开发区大件路文星段168号

四、合格线划定原则

我校艺术类专业校考涵盖省区和专业不编制分省计划,考生分专业统一排名,统一划定合格标准。

【校考考试内容】

1、音乐学(师范类)

(1)声乐:考生演唱歌曲一首,100分;

(2)器乐:钢琴考生演奏练习曲、乐曲或奏鸣曲快板乐章一首;其它乐器考生演奏乐曲一首,100分;

(3)视唱练耳:视唱一升一降之内;练耳口试,50分;

(4)乐理:参考李重光编著的《基本乐理》(上、下册)及现行中学统编教材,50分;

专业成绩总分为300分。

2、音乐表演(声乐)

含美声、民族方向

(1)声乐:考生演唱歌曲一首,200分;

(2)视唱练耳:视唱一升一降之内;练耳口试,50分;

专业成绩总分为250分。

3、音乐表演(器乐)

含钢琴、手风琴、胡琴、马头琴、唢呐、大提琴、琵琶方向

(1)器乐:演奏练习曲一首;复调曲、中外乐曲、奏鸣曲中任选一首;200分;

(2)视唱练耳:视唱一升一降之内;练耳口试,50分;

专业成绩总分为250分。

4、舞蹈表演

(1)面试(A.目测外形 B.语言表达),100分;

(2)基本功(A.软开度与控制 B.旋转 C.弹跳与技巧),100分;

(3)模仿与即兴(A.模仿舞蹈动作、节奏 B.对指定的音乐片断进行即兴表演),100分;

(4)自备舞蹈(风格不限,自备伴奏带),100分;

专业成绩总分为400分。

5、舞蹈编导

(1)面试(A.目测外形 B.语言表达),50分;

(2)基本功(A.软开度与控制 B.旋转 C.弹跳与技巧),100分;

(3)音乐即兴(对指定的音乐片断进行即兴创作,2分钟),100分;

(4)命题即兴(A.命题动作的情绪表达﹤三种情绪﹥B.命题即兴创作),100分;

(5)笔试(舞蹈创作结构测试,对指定题目进行文字创作阐述)50分。

专业成绩总分为400分。

6、表演

(1)语言(朗诵:诗歌、散文、故事、寓言中任选一),100分;

(2)声乐(演唱歌曲一首:通俗、民族、美声风格不限),100分;

(3)形体(舞蹈、武术、体操不限,自由展示),100分;

(4)表演(即兴表演),100分;

专业成绩总分为400分。

【录取原则】

一、录取办法

1、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凡组织了艺术类专业统考的省区,考生须参加省级统考并且专业成绩合格;

2、我校艺术类专业校考涵盖省区和专业以校考成绩作为录取依据,其余省区和专业以省级统考专业成绩作为录取依据;

3、进档考生在专业考试成绩合格且文化考试成绩达到所在省区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情况下,按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专业成绩相同时按文化课成绩排序录取;同等条件下,少数民族考生优先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