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8 15:00:39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1)

1.忽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对财务部门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多以公立为主,计划经济时代的残留以及医疗的社会公益效益使得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来源多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筹措并不成问题,而在支出方面,国家对资金的使用也多有限制,因此,传统的医疗卫生工作中,财务部门的工作都十分不起眼,自然得不到重视;第二,单位领导的财务意识淡薄,医疗卫生机构总是将绝大多数的资源投入到一线的诊治工作当中,而对相关的配套机构重视不足,得不到资源的支持,会计信息化自然就无从谈起,不仅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效率,更是造成了资源的流失。

2.会计信息化人才匮乏

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支既掌握信息技术,又要懂会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医院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多数是从原先手工做账的财务人员过渡而来的,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虽然接受了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但距离实际操作的业务水平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而新招入的财务人员虽然接受了良好的计算机培训,但会计核算中的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尚不能独当一面。与此同时,医疗卫生体系的招聘也不能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会计信息化的需求。公共医疗卫生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侧重于医学专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招聘较少,招聘到财务人员的医疗机构也多是大型公立医院,能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高素质财务人员寥寥无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队伍。

3.会计信息化孤岛现象严重

医疗机构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具有高度关联性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孤立的财务软件。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基本全部采用了会计核算软件,但是,会计核算软件并没有与医院的信息系统对接,与收费系统、医疗保险软件、物资管理软件相互独立,数据并未实现共享,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成为孤岛。日常的基础工作的数据不能上传、交换、共享,导致数量庞大的一线数据无法整合,仍需财务人员手动录入会计系统,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力成本,也难以保证工作的准确性,没能发挥会计信息化联网互动的特点,削弱了实际工作当中采用会计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益。

4.重核算,轻管理

目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使用财务软件时普遍注重核算,忽视管理。在以往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财务人员的职责多是报账,使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工资、固定资产等核算内容较多,因此会计软件公司根据实际工作的反馈,在后续的软件开发中,日渐忽视管理功能的更新。而根据新医院财务制度,与以前相比,新制度中增加了负债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更加注重收入、支出的管理,管理的方向性更加明确,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能力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传统的重核算,轻管理的会计软件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作需要。

5.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

会计信息化不是简单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记账,而是管理工作体系的更换,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许多相关配套措施需要跟进。会计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它改变了整个工作的流程和模式,传统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工作实践,而目前的会计信息化制度还有许多不能覆盖的方面。首先,会计信息化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上,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的一大难题,近年来,信息泄露等新闻不绝于耳,对网络安全运行敲响警钟。因此,如何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网络安全运行是管理制度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部门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没有相关的安全软件的保护,没有专门的安全技术人员进行维护,财会人员也缺乏基础的安全意识和理论知识,更加没有接受安全操作培训,会计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差,安全隐患极多。对信息的备份、恢复等没有相关规定,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没有保障。其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基础薄弱,缺少严密的管理制度或者有章不循,致使日常工作存在漏洞。而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则更加剧了这一问题,旧制度与新的工作内容衔接上出现问题,使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正常顺利运行,导致手工会计核算与计算机核算长期并行,没能起到会计信息化应有的效果。

二、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信息化不足的解决对策

1.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遭社会诟病的话题,如何有效的开源节流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产物,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有利于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会计信息化的宣传力度,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使会计信息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提高基层财务工作人员的技能,扫除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盲区。此外,应制定各种配套政策,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如对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机构部门进行政策倾斜,优先享受优惠政策,在年底绩效考核时予以鼓励。

2.加快建设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

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医疗卫生机构的现代财务人员有两个来源:一是内部培训、选拔,对在职的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大胆启用年轻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大多掌握了计算机、会计和管理知识,但实践经验匮乏,与经验丰富的老一辈财务工作人员形成搭档,形成传、帮、带的合作局面,优势互补,加强各机构之间的人才、技术交流;二是外部招聘,增加对财务专业人员的招聘,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薪金待遇、发展前景等自身缺陷,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到基层去。

3.系统整合,资源共享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高效性的发挥依赖于信息的集成、共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工具,建立会计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建立一个集合财务、物流、人员、医患、医疗保险等信息的工作平台,信息的录入、运算、输出统一经过平台,保证资金预算、决算、收入、支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这就需要一个可以对接多个软件的通用型平台,既要满足已有的工作软件,还要考虑未来可能会使用的软件。可以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托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也可以采用招标的形式,制定统一的标准,要求各种软件提供商按照医疗卫生体系的要求设计软件。

4.重视管理功能

新的医院财务制度中强调了预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因此,会计信息化不能满足于简单地处理账务这类的事后记录,而要发挥其实时监控的特点。既要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熟练使用财务软件进行管理的技能,还要与软件开发商保持长期合作,不断就工作实践进行反馈,帮助其对软件进行改进。

5.加强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

信息安全的问题是应当放在重中之重的。信息的高度集约化加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制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设置密码、权限等,限制接触信息的途径;第二,利用安全技术手段,使用安全软件、防火墙等措施;第三,配备专门的安全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网络安全的维护;第四,对财务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责任划分,保证他们安全操作软件,同时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避免其信息泄露。完善会计信息化下的运行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做好会计档案保管工作。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组织,形成相互稽核、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局面;第二,设置分工清晰的操作权限制度,明确职责,工作顺序和工作范围,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第三,制定会计档案保存的相关规定,确定人员,确定细则,如存放地点要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会计档案要定期检查、备份。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2)

2010年山西省农村人口数达2329.18万,占总人口数的67.05%,有村卫生室29253个;乡镇卫生院1201个,床位数28891张;县级医院406个,床位数32949张。

1.2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分析

从系统的完整性角度分析,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包括资源在农村医疗机构内部及医疗机构之间的投入与产出。“投入”指卫生技术人员、床位数、医疗设备、医疗材料等。“产出”则指诊疗人次数、入院人次数、等。此外,“农村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

1.3因果关系图及反馈路径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结构是反馈结构,这种反馈结构是建立在系统的反馈因果关系上的[3]。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如图1所示。图中所示“卫生设备”包括卫生机构床位及高科技、信息化的医疗辅助设备等等,“卫生材料”则主要指医疗过程中所消耗的一次性、不可再用的药材和器材。农村卫生资源系统因果关系图中的主要回路为:(1)卫生总投入县级医院总收入卫生材料/卫生设备/卫生技术人员县级医院卫生服务能力县级医院服务总量卫生服务总量农民健康水平农村人口数卫生服务需求量卫生总投入(2)卫生材料县级医院/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县级医院/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服务总量卫生材料其中,(1)为正反馈路径,(2)为负反馈路径。

2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

2.1系统流图

因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对模型进行基本假设:不存在潜在患者;医疗卫生服务不包括疫苗的接种、卫生保健等基本医疗服务;农民的医疗消费均用于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其他医疗机构不予考虑。根据图1的分析结果,用Vensim软件绘制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流图,如下图2所示。

2.2主要方程设计

本文只列出与“县级医院”的部分方程,如表2所示。“村卫生室、乡卫生院”的相关方程式以此为参考。

3仿真结果及分析

模型运行起始时间为2005年,结束时间为2015年。结果如图3所示。将图3仿真结果及真实数据对比分析,可知:①山西省农村医疗机构中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在持续增加。②县级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增加,而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却在不断地减少,且县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增加速度要远大于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减少的速度。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归根结底为医疗机构对卫生技术人员的管理体制和激励制度不完善、乡镇医疗机构设备落后,导致医学人才向县级医院集中。由图4可知,农村卫生机构床位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病床使用率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推测农村医疗机构对医疗卫生资源———床位的配置效率将趋于最大化。但是,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还是低于县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其原因可能与住院环境、医疗设备等有关。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3)

引言

医疗卫生事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质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重要性确实不容忽视。近年来,国内一些医疗机构,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医疗机构受到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困扰,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低、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落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一些医疗机构的总体发展。因此,深人研究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颇具现实意义。

一、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于一些作为事业单位的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平均主义”及“大锅饭”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规划、绩效评估、工作分析、科学的激励手段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十分常见的概念及管理手段在一些医疗机构中很难得到体现,许多管理者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以绩效评估为例,在一些管理不够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中,思想上缺乏绩效评估的观念,而实践中缺乏绩效评估的标准,导致了绩效考评工作严重缺乏科学性,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

2、管理体制落后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隶属关系较难理清,有的隶属于政府有关卫生管理部门,有的是带有赢利目的私营机构,有的又隶属于企事业单位等。因此,相当一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壮大受到多层领导或行政干预过多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组织而言,管理体制的落后影响了许多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对于员工而言,管理体制的落后也可能对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及职业的技能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落后的管理体制同时也是滋生“推该、懈怠”等不良工作作风的源泉。

3、缺乏职业晋升中的正向激励

对于许多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员工而言,职称晋升要依靠指令性的负向激励。如湖北省城市大中型医院医生需在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一年后才有机会晋升高级职称。天津市、河南是和安徽省也有类似规定存在。熊昌娥( 2009)认为这些指令性的只有时间约束的负向激励所取得的效果可能是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只是走过场,晋升职称是他们的首要目的,违背了让大医院医生用先进技术、理念支援社区的初衷。

二、科学的职业化管理是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全球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赋予了职业化管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从另一层意义上来看,职业化是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职业化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甲分常见,也为一些企业的发展及腾飞做出了贡献。一般而言,医疗卫生机构不是企业,但在组织管理方面,企业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及发展实践也值得借鉴。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个对从业人员职业枝能要求很高的行业,因此,职业化的理念确有用武之地。

无论是对于医疗卫生机构或是业内员工而言,职业化均有着其特有的意义。具体而言,职业化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休现:y职业化可以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对关键业务骨卜的培养。通常而论,一个职业化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求其拥有系统性较强的人才培养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其不断培养及输送专业技能较强的关键业务骨干及管理人才。2)职业化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培育自身的文化。从企业界内的有关经验来看,一个职业化建设较好的组织往往是拥有优秀文化气氛的组织,也往往是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织。3)职业化可以帮助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并实现远景目标。对于组织而言,具有并实现发展的远景目标对丁其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职业化实施较为成功的组织而言,明确的、科学的发展目标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实施职业化管理往往也意味着明确科学的远景发展目标及目标实现的具体策略的科学规划。

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从业人员而言,职业化同样意义重大,其最重要的一点主要体现在员工价值的体现和素质及能力的提升方面。首先,职业化对于培养员工的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进而促进其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及在工作岗位中的不可替代性的形成及发展。

三、医疗卫生机构职业化策略探讨

1、树立正确的职业化管理理念

加强文化引导,帮助员工建立科学的、正确的职业化管理理念及组织文化理念是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实施职业化的基础。“职业化”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理念,因此,只有当员工可以正确地并较为深人地理解职业化的理念及其意义时,职业化的进程才能够得到有力的推动。

2、确定任职资格标准

明确合理的任职资格标准是在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职业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通常来说,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是任职资格标准的三个基本方面。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医疗机构而言,任职资格标准确定的难度较大。根据整理有关文献,笔者认为职业任职资格标准确定的两个基本步骤可以被考虑采用。这两个基本步骤为:1)通过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观察法等具体手段分析职业标杆人物的有关情况;2)通过分析所取得的标杆人物的有关资料及信息来确定此类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等,进而确定任职资格标准中所包含的模块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内容大致包括行为道德标准分析、职业素养分析及知识技能分析。在得到任职资格标准的雏形之后,可组织熟悉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关专家进行进一步的研讨并确定适合本组织的职业任职资格标准。应当指出的是,任职资格标谁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及调整,而并不是一旦确立后就万事大吉。

3、任职资格评估工作的开展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67-02

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英公示语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山东省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汉英双语翻译研究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公示语翻译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界对公示语翻译的研究始于法国翻译学者维内和达波内特(Jean Paul Vinay & Jean Darbelnet,1959),后来的研究热点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为公示语功能特点与翻译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主张采用多元翻译标准,为公示语翻译提供了一种研究视角;而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981)则根据语言功能学理论,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指出公示语为召唤功能性文本。其次为公示语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彼得・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提倡公示语翻译的交际翻译方法。

虽然国外语言学界对公示语翻译研究起步较早,且相关翻译理论比较深入和权威,但受英美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而且英语一直被视为国际通用语言,国外的公示语相关研究多为翻译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少,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翻译的实证研究则更少,只能为我国翻译学界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国内语言学界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1世纪才受到关注,其关注主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示语功能特点与翻译研究。吕和发(2004)提出英语公示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和强制性等四种突出的语用功能;其他众多学者也从功能翻译理论进行公示语研究。第二,文本类型理论与公示语翻译研究。张美芳(2006)和牛新生(2008)分别运用莱斯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来研究公示语英译,强调文本类型对公示语翻译的指导作用。第三,文化与公示语翻译研究。曾如刚(2012)和凌斌(2014)从跨文化视阈分别探讨了公示语翻译的“伪对应”翻译和跨文化意识的缺失。第四,公示语翻译现状、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吕和发对公示语翻译进行了现状调查与失误分析;贺学耘(2006)对公示语的交际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王银泉(2010))提倡公示语翻译的“约定俗成”翻译原则,并于2013年制定了国家标准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肖乐(2014)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公示语英译策略;田歌(2011)、燕玉芝(2013)、蒋翠(2013)、刘梅丽(2013)、杨永刚(2014)、闵小梅(2014)等学者们针对所在地的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英译的现状,分别从翻译目的论、“看易写”原则、功能对等视角、文本类型学视角、功能语境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进行了公示语翻译研究。

国内之前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首先,从研究领域来看,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地方公示语、旅游休闲公示语,而医疗卫生公示语翻译研究较少,且尚未发现对山东省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的相关研究。其次,多数研究为运用翻译理论来指导公示语翻译的实证研究,缺乏前瞻性理论指导。第三,目前从生态文化视角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公示语汉英双语翻译研究趋势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实证研究日趋增多。一方面,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各地的一些公共场所涌现出越来越多的h语公示语,汉语成为继英语之后最受欢迎的语言,这也激发了更多国外学者对公示语翻译的研究兴趣,也意味着公示语汉译实证研究开始起步;另一方面,在国内,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其次,公示语翻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地方公示语、旅游休闲公示语翻译研究等,拓展到其他领域的公示语翻译研究;生态文化语境对营造良好的医疗生态环境,构建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翻译研究逐渐成为学界探索的新领域之一。再次,公示语翻译研究方向渐显人文关怀。在“共生互补”的生态文化语境下,研究方向从关注基本信息服务转向人文环境建设。第四,公示语翻译研究视角多元化。

关于生态翻译学,国内翻译学者胡庚申教授在2004年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这为公示语翻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该理论的核心是适应选择论,它引入了生态环境、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概念,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文化环境的选择活动,最佳翻译应该是整合适应选择最高的翻译(胡庚申,2004)。生态文化建设下,该理论为提高公示语英译质量、维护国外受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中华文明、维持世界语言生态平衡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

国内外公示语翻译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其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目前相关的公示语翻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深度和系统性,翻译实践缺乏前瞻性理论指导。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对医疗卫生公示语翻译研究较少,而生态文化语境下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翻译研究则更少,虽有几项相关研究,但理论和文本的渗透不够深入。第二,目前的医疗卫生机构中公示语英译仍存在一定的文化缺位或错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医疗卫生领域世界语言的生态平衡,进而造成某些英译既不能完全被受众接受,又无法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第三,山东省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滞后缺位,使得省内相关翻译实践缺乏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本省医疗卫生领域的生态文化平衡,影响本省国际化形象。

三、山东省医院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意义

随着“共生互补”的生态文化时代的到恚有必要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的汉英翻译,以维护外籍受众的自身文化认同,方便外籍人士在国内就医,同时使公示语英译最大限度地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公示语翻译的人文关怀,让外籍人士更深刻地体验中华文明,领略多元生态文化,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创建和谐生态文化环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目前,山东省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翻译的生态文化失衡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医疗生态环境,以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本研究迫在眉睫,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化目前的公示语翻译研究,积极推动公示语翻译研究的系统化进展。本研究拟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深化已有的研究;以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为研究对象,力求丰富公示语研究领域,使相关研究更加系统化。

其次,本研究将有助于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汉英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改善医疗卫生领域公示语英译的现状,维持世界语言的生态平衡。本研究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将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汉英翻译放在生态文化语境中去考察,使其英译尽可能被受众接受,彰显中华文明的魅力,从而维持医疗卫生领域语言文化交流的生态平衡。

第三,本研究将有助于弥补山东省相关研究的滞后,为本省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从而营造省内良好的国际医疗生态环境,构建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第四,首先,本研究不仅为我国的汉语公示语英译实践提供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西方英语国家的英语公示语汉译工作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其次,医疗卫生机构汉英公示语的英译研究成果不仅能为其他类型的公示语翻译实践提供参考,而且还能为语言翻译与教学实践提供启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公示语翻译及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研究,分析了山东省医院公示语汉英双语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其研究针对性强,专门针对医疗卫生领域公示语进行研究,有利于拓展公示语研究领域;此外,本研究时代气息浓厚,公示语与国家形象建设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为之后的翻译对策研究,尤其为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汉英平行语料库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目前的公示语翻译理论及实践。

本研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后拟以山东省内几所三甲医院的公示语英译为抽样调查对象,对其英译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结合中美国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进行对比研究,将汉英平行语料一一标注出来,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然后,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支撑,引入翻译策略,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进行汉英翻译,建设公示语汉英平行资源库;最后,访谈省内相关部门,制定医疗卫生机构汉英公示语建设的管理策略,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汉英公示语的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韩竹林.黑龙江省医院公示语翻译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2).

[2]黎丽.生态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城市旅游文本英译策略研究――以烟台市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2(07).

[3]闵小梅,邓敏.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医院公示语翻译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07).

[4]田歌.郑州地区医院英语公示语调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5)

关键词: 非营利;营利;医疗;效益分析

Key words: non-profit;profit;medical treatment;benefi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326-03

0 引言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集中在城市、在医院[1]。医院发展也不平衡,2005年妇产(科)医院国有52家私营43家,到2009年国有(包括集体)占妇产(科)医院总数的22%[2,3]。在上海,优势资源在医院,2009年非营利医院192家,营利医院104家[4,5]。本文拟研究对比2005-2009年全国非营利与营利医疗卫生发展情况,选出若干医疗数据分析,以期进一步找出影响中国卫生事业及非营利与营利医疗卫生发展因素的异同点并提出对策。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2006-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选取若干医疗卫生行业投入、产出指标,各数据采用SPSS数据预处理,运用比率分析法、平均增长速度[6]分析中国卫生医疗行业医院中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效益。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2 结果

各数据指标的分布、比率、平均增长速度结果见图1-6和表1-3。

3 分析与讨论

通过图1-6和表1-3,通过各比率和平均增长速度看,可知:

3.1 医疗机构数 ①非营利与营利医疗机构以年均

7.06%和11.08%速度增长。2009年较2005年,非营利机构增加4.17倍,营利机构增长1.39倍;营利机构占总机构数的23.9%,下降29.86个百分点;而营利性医院由15.89%上升到22.39%;营利性诊所、门诊部比例分别为76.73%和64.94%,分别提高3.38和17.41个百分点。②纵向比,营利机构以诊所、村卫生室为主,2009年分别达61.86%和

33.2%。非营利机构则以村卫生室占主体达76.76%。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以非营利性为主,村卫生室在非营利与营利医疗机构所占比重大。

3.2 床位数 ①非营利与营利医疗机构床位数分别以7.06%和11.18%的年均增长速度发展。②95%的床位属非营利医疗机构。③纵向比,非营利医疗机构床位数在医院约占70%,卫生院约占20%;营利医疗机构床位数医院约占96%。无论非营利与营利性机构,医院均占主要床位数。

3.3 卫生人员数 ①非营利与营利医疗机构的卫生人员数分别以6.03%和11.48%的年均增长速度发展。②90%卫生人员为非营利医疗机构。③13%的医师在营利医疗机构工作,医疗技术含量越多就业选择面越大。

3.4 收入与支出 2005年,总资产、净资产、总收入、总支出等财务指标约95%或以上均为非营利医疗机构发生。

3.5 社会效益分析 ①诊疗人次数。营利性医疗机构2009年较2005年高9.2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速度达71.36%。②健康检查人数,两类机构以年均17.58%和24.26%的速度发展,人们更多选择在非营利性机构体检。③入院人数,非营利与营利医疗机构以16.49%和21.38%年均增长速度发展。④住院病人手术人次,营利医疗机构年均增长21.38%,非营利医疗机构则为-8.67%。营利医疗机构以优质的医疗技术、医疗服务取胜。⑤治愈率,2009年营利医疗机构较高出非营利机构12.5个百分点。⑥好转率,2009年非营利机构较营利高11.4个百分点。⑦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两类机构比率相关不到2个百分点。⑧病死率,两类机构均有所下降。⑨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数两类机构年均增长速度相近。

3.6 效率指标分析 ①病床使用率。非营利医疗机构利用率高,2009年达78.9%,较营利医疗机构高28.2个百分点。但两类机构还有很大利用资源的空间,提高管理水平。②病床周转次数,两类机构年均增长速度接近。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营利机构年缩短住院日速度快,2009年为7.6日,较非营利机构少1日。就诊方便、住院便捷也是营利医疗机构制胜法宝。④实际开放总床日数,营利医疗机构年均增长速度快达13.09%,较非营利医疗机构高5.07个百分点。

3.7 经济效益分析 ①百元收入支出。相对而言,营利医疗机构对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力度更大些。②收支结余率,2005年营利性医疗机构收支结余率为负值,与营利性医疗机构以诊所、村卫生室为主相关。③业务收支结余率,进一步说明,2005年营利医疗机构在控制成本费用、管理水平、医疗技术具备一定优势,社会效益不断攀升。

3.8 资产负债率 非营利机构为26.79%,营利机构为41.02%。营利医疗机构运用外部资产能力强,非营利机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

4 小结

通过研究2005-2009年全国非营利与营利医疗卫生的发展情况,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以非营利性为主,村卫生室在非营利与营利医疗机构所占比重大。无论非营利与营利性机构,医院占据主要床位数。营利医疗机构运用外部资产能力强,非营利机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营利医疗机构在控制成本费用、管理水平、医疗技术同样具备一定优势,更以就诊方便、住院便捷、优质医疗服务取胜,社会效益不断攀升。营利医疗机构运用外部资产能力强,非营利机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两类机构还有很大利用资源的空间,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敏,李霞.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1990~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价值工程[J].2012,(26):

283-2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6.

[3]李敏,顾俊,李霞.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2005-2009年全国肿瘤、妇产(科)和传染病三类专科医院效益分析.价值工程[J].2012,(27):287-289.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6)

Based on the HL7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Platform

Abstract:Objective Built a HL7 Based 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s information-sharing network platform through the digital hospitals clinical systems. Methods Based on SOA architecture, using the XML and Web Service technique to achieve the system functions. Result Build an information network platform relaying on Tianjin Renmin Hospital network. Conclusion The platform realizes the medical resource sharing, improves the secur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store data, and contents the healthcare departments’ requirements.

Keywords:HL7 RIM; health record; health information

引言

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个阶段体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上,如医院收费管理、药品管理等,将传统业务管理模式计算机化;第二个阶段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快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阶段,如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网络直报系统等信息系统建设;医院内部建设重点转移到临床信息系统,如HIS、PACS、LIS等。第三阶段是区域化卫生信息阶段,包括社区服务、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电子政务等,这一阶段更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来实现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系统应用。

由于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指标体系与交换协议,这些应用系统大多是由不同的软件厂商或者医院内部研制,相对独立运行,有各自的应用目标,自定义的信息格式,医院之间的网络环境也处于割裂的状态,信息不能互通,犹如孤岛。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建设与发展,也给今后全国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现全国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并与国际接轨,全面发展和建设数字医院,都带来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集中各医疗机构丰富的医疗信息资源,使得异构的医疗信息数据能够更直接、无障碍的被共享、交换。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借助于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建立的诸多信息系统,参考国际与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建设标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卫生管理科学化与规范化,实现业务系统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互联互通与信息资源共享、增进业务协同的重要手段。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设计是依据现代信息学与管理学理论知识,借鉴国内外经验,明确其目标定位、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设计思路与目标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需要选择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对具体方案设计提出基本设计要求,保证分散系统的灵活性,实现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设计的思路是:统一顶层标准体系设计和规范工作,避免各系统数据之间的不一致和不统一问题;采用现有的信息标准,逐步形成和完善系统数据整合与数据管理标准体系。在这方面积极采纳了HL7 RIM以及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HL7主要是针对临床信息的共享而开发的,是一个成熟的关于医疗应用的信息模型。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设计目标是要服务于不同角色用户:服务于医疗服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并且信息内容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以支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服务于公共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握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服务于居民个人,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服务于卫生管理决策者,提供综合的,多方面的,多角度的统计分析信息和预测报告,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组成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是由注册服务、医疗信息存储服务、医疗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信息接口服务、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数据仓库、健康档案浏览器。其中注册服务是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关键组成部分,比如:个人的身份识别、健康档案索引服务、以人为中心的存储服务、数据交换服务以及数据调阅服务,见图1,下面主要对这些基础服务进行分析和功能描述。

1.注册服务

注册服务包括对个人、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术语的注册管理服务,系统对这些实体提供唯一的标识。针对各类实体形成各类注册库(如个人注册库、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库等),每个注册库都具有管理和解决单个实体具有多个标识符问题的能力。注册库保有一个内部的非公布的标识符。

(1)个人注册服务

个人注册服务是指在一定区域管辖范围内,形成一个个人注册库,个人的健康标识号、基本信息被安全地保存和维护着,提供给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所使用,并可为医疗就诊及公共卫生相关的业务系统提供人员身份识别功能。

个人注册库主要扮演着两大角色。其一,它是唯一的权威信息来源,并尽可能地成为唯一的个人基本信息来源,用于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确认一个人是某个居民或患者。其二,解决在跨越多个系统时用到居民身份唯一性识别问题。个人注册服务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以确保记录在健康档案中的每个人被唯一地标识,他们的数据被一致地管理且永不会丢失。该注册服务主要由各医院、社区和公共卫生机构来使用,完成居民的注册功能,见表1。个人注册服务建议遵循IHE ITI PIX规范。

表1 个人注册涉及服务组件

序号 个人注册操作 描述

1 查询个人信息服务 根据部分信息查找个人

2 获取个人ID服务 根据所有符合要求的个人信息返回个人ID

3 注册新人服务 添加一个新的个人信息

4 更新个人信息服务 根据个人ID更新其它信息

5 个人身份匹配服务 根据模糊身份匹配算法,对数据中心个人身份进行合并

(2)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服务

医疗卫生人员注册库,是一个单一的目录服务,为本区域内所有卫生管理机构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包括全科医生、专科医生、护士、实验室医师、医学影像专业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妇幼保健人员及其他从事与居民健康服务相关的从业人员,系统为每一位医疗卫生人员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并提供给平台以及与平台交互的系统和用户所使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该功能的基本流程为,各医院、社区和公共卫生机构提供所辖医疗卫生人员基础信息给医政,医政完成审核并将这些医疗卫生人员信息在平台上给予注册,见表2。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服务建议遵循IHE ITI EUA、XUA、PWP规范。

表2 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涉及服务组件

序号 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操作 描述

1 查询医疗卫生人员信息服务 根据部分信息查找卫生人员

2 获取医疗卫生人员ID服务 根据所有符合要求的人员信息返回卫生人员ID

3 注册医疗卫生人员服务 添加一个新的医疗卫生人员信息

4 更新医疗卫生人员信息服务 根据卫生人员ID更新其它信息

5 医疗卫生人员身份匹配服务 根据模糊身份匹配算法,对数据中心医疗卫生人员身份进行合并

(3)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服务

通过建立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库,提供本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的综合目录,相关的机构包括二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等。系统为每个机构分配唯一的标识,可以解决居民所获取的医疗卫生服务场所唯一性识别问题,从而保证在维护居民健康信息的不同系统中使用统一的规范化的标识符,同时也满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层与下属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点层的互联互通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服务主要由医政(卫监)来使用,完成医疗卫生机构的注册,见表3。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服务建议遵循IHE ITI EUA、XUA、PWP规范。

表3 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涉及服务组件

序号 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操作 描述

1 列出医疗卫生机构场所服务 根据条件返回满足要求的场所列表

2 查询医疗卫生机构服务 根据部分信息查找机构

3 获取医疗卫生机构ID服务 根据所有符合要求的信息返回机构ID

4 注册医疗卫生机构服务 添加一个新的医疗卫生机构

5 更新医疗卫生机构信息服务 根据机构ID更新其它信息

(4)医疗卫生术语和字典注册服务

建立术语和字典注册库,用来规范医疗卫生事件中所产生的信息含义的一致性问题。术语可由平台管理者进行注册、更新维护;字典既可由平台管理者又可由机构来提供注册、更新维护,见表4。

表4 医疗卫生术语和字典注册涉及服务组件

序号 医疗卫生术语和字典注册操作 描述

1 列出术语和字典服务 根据条件返回满足要求的术语及字典列表

2 查询卫生术语和字典服务 根据部分信息查找术语和字典信息

3 注册卫生术语和字典服务 添加一个新的医疗卫生术语或字典

4 更新卫生术语和字典信息服务 根据术语和字典ID更新其它信息

2. 医疗信息存储服务

健康档案存储服务是一系列存储库,用于存储健康档案的信息。根据健康档案信息的分类,健康档案存储服务可包括七个存储库:个人基本信息存储库、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存储库、疾病管理存储库以及医疗服务存储库。

存储服务除了对POS和业务协同平台提供健康档案的访问服务,也承担将来自POS和业务协同平台的业务文档按照健康档案的数据模型解析和封装为健康档案

文档。健康档案存储服务建议遵循IHE ITI XDS规范。

3. 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服务

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服务基于健康档案存储服务,提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服务。

根据健康档案信息的分类和服务需要,健康档案信息共享服务分为七个域:个人基本信息域、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域、儿童保健域、妇女保健域、疾病控制域、疾病管理域以及医疗服务域。这些域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子域,例如医疗服务域可以分为诊断信息域、药品处方域、临床检验域、医学影像域。

(1)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域对外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共享服务,其提供的主要服务组件如下。。。。。。。

(2)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域

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的一个核心部件,它将所有与个人健康相关基础摘要信息进行汇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域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血型、过敏史、慢病信息等,这些的摘要信息汇集不是从某个基础业务系统中单独获取,而是从众多的基础业务系统中抽取汇集而成。摘要域的主要服务方式是为医疗卫生人员提供一种通用的、及时的、可信的调阅服务,为医疗卫生人员在进行医疗卫生服务时能够及时、快捷的了解患者、居民基础健康信息提供一种技术支撑。

(5)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是用于临床信息共享和医疗业务协同的,包括诊断信息、药品处方、临床检验、临床检查和医学影像。

诊断信息:诊断信息――也被称为临床诊断信息。临床诊断信息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信息,提供完整的诊断记录,并为医生开处方和医技医嘱提供支持服务。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诊断信息服务支持用户通过药品处方或医技医嘱提取患者临床表现和诊断并进行显示。

药品处方信息:药品处方记录处方和药物治疗信息,提供完整的患者用药记录,并为医师开处方和调配药物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卫生信息平台药品处方服务支持用户通过药品处方存储服务提取患者临床数据并显示。

临床检验信息:临床检验信息是一个管理患者检验申请单和向临床医师患者检验结果的系统。在不同的卫生管理区,实验室可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和规模。关键在于要将浏览检验结果的解决方案与为了获得结果而涉及的与医嘱信息相关的一系列支持数据的方案的区别开来。

可以汇总化验结果及伴随数据,这样可以向医疗卫生人员提供结果汇总信息视图。在最简单的状态下,检验系统会自动从源系统中采集检验相关事件,如申请、标本、检验结果,并且允许基于标准消息查询这些数据以提取其中的任何信息。更先进的解决方案除提供这些基本功能外,也将支持流程自动化和申请及结果生成状态的管理,同时也会以一个更加积极的方式与源系统交互,生成警告和通知,以加快处理。

检验信息服务通过基于标准的消息与产生和管理申请的实验室系统进行交互,同时也与系统中用以产生结果的采样和检测机构进行交互。

这些应用系统,通过与信息平台相连接,能把关键相关结果数据或提升到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中。

医学影像:医学影像用于维护和管理医学影像的医嘱和结果信息,医学影像检查是健康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容量图像和其他二进制文件的管理和高效传输的技术要求是使得这部分服务独立原因。

该服务允许集中获取和共享大型分布式网络中符合DICOM(Digital Imaging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 的对象。这些网络包括在医院或诊断中心实施的图像归档及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以及产生图像的诊断设备。通常情况下,与医学影像检查相关的数据有两部分,一份用于说明概要结论的书面报告和影像。影像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视频或声音,但多数时候会采取一张或多张影像的形式。无论是书面报告,还是用来达成结论的关键影像都可从数据中心服务中获得。

结语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参考了HL7标准与国家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满足了患者及医护人员的使用需求,增进了医疗机构间的业务协同。

参考文献

[1] HL7 Resources. 省略.

[2]国家卫生数据字典与元数据管理系统省略.cn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7)

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区居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十报告提出:“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由此可见,国家的长远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社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则是基础,因此,不断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能力,不仅可以节约医疗资源,也可以减轻国家和病人压力。

随着社区建设和社区保障体系的完善,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发展的同时势必暴露出重重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并结合相关理论针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期改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为社区的建设和居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帮助。

一、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2009新医改的提出,我国逐渐将社区医疗卫生改革放在了首要位置,对于社区医疗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大提高。医改实施三年来,中央投资630多亿元,支持了3.3万所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数已超过13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我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2013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要求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持续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度、法律的不完善

第一,法律的不完善。政府对社区的管理缺乏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的约束有利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无向健康完备的方向发展;政府对其监管有利于缓解医疗腐败,有利于政策制定与制度建设。第二,政策的不完善。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虽不断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央对地方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从而导致财政投入不够,社区卫生医疗设备以及医务人员培训不够;此外,地方政府对社区的建设规划不详,没有严格落实中央政策。政策的缺失是阻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第三,制度的不完善。社区还没与公立医院之间建立起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和协作机制。医疗救助机制能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在短时间内做到及时受理、即时救助,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按规定标准及时给予救助,切实缓解困难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2.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专业化团队的缺乏

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政策、制度、法律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社区医疗团队的服务水平及发展。因此,促进社区医疗服务与发展,需要在医疗制度、政策、法律完善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对医疗团队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及监督,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医疗队

三、提升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路径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

(1)加大对社区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财政投入不足直接阻碍着社区医疗的发展,对此,中央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同时,通过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而促进其发展。各地方政府应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基础医疗卫生设备,并对社区一线医务人员的培训给予适当补助,根据各社区人口比例、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预防保健、服务数量和项目等给予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

(2)制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规划。各级地方政府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通过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度发展计划等落实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在各社区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实行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与居民住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政府制订社区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护理院、医务所等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对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机构,应加以完善和补充。要按照平等、择优、竞争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2)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的友好关系。调整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把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与承担。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实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区各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建立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的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3.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制度

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社区医疗救助制度,创新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机制,实现双向转诊制度。一方面,推进医疗资源的共享。将公立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移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实现内部管理一体化;将检查设备共享,实现设备与技术一体化;将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实现健康管理一体化。医疗资源的共享使社区卫生服务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公立医院可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诊疗能力,制定双向转诊标准,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同时,探索建立分级诊疗格局,引导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首诊,将危急重症、疑难杂症送往医院,合理分流病人,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就医模式。 4.建立专业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团队

构建高效能专业化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将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加强对社区医疗全科医生的培养,实现与世界先进医疗水平的对接,完善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选拔、晋升、考核机制,并制定激励机制和年终绩效考核机制。发挥每一位医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为社区群众提供细致周到的医疗服务。

总之,社区医疗服务是全国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医疗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这对建立新型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对优化城市以及全国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8)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改革发展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笔者认为,政府要发挥好自身职能,切实推进医疗卫生改革,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必须善于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重点突破,系统推进。

1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级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欠账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具备了条件。

1.1 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整体投入 ①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卫生工作的指示,认真落实城乡卫生工作会议的决定,逐年加大包括经常性补贴和专项补贴资金在内的卫生事业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加大对医疗卫生一般预算支出的投入,逐步探索和完善政府卫生投资模式,制定分级负责的财政投入政策,将公立医疗机构全部纳入财政全额事业单位管理,保证其人员工资、业务经费和办公经费,逐年加大卫生事业费、包括卫生事业的经常性补贴和专项补贴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同时,加大对医疗机构一般预算支出的投入,逐步探索和完善政府卫生投资模式,制定分级负责的财政投入政策,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②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向坚持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原则,在结构、层次、布局上实现按着城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和任务配置卫生资源。城市与农村相比,农村是重点。农村与农村相比,老少边穷是重点中的重点。对于直接为农牧民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卫生所、医疗站,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给予更好的支持、更多的投入。真正建立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1]。③加大保障力度,通过增加政府投入等多渠道筹资,扩大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障覆盖率。积极探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制度的有机衔接模式,按照"部门配合、分账核算、方案衔接、服务一体、监督同步"的原则,加强新农合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 [2]。

1.2 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使用效率考核机制 在扩大各级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要注意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考核机制。合理的结构路径。合理的公共卫生支出结构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财政投入直接影响不同项目、不同机构和不同区域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如果资金投入结构比例适当,各项目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各区域之间能够协调一致,那么就能更有效率地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反之,则可能导致医疗卫生服务公平与绩效的降低。

1.3 加强和改善医院收入分配管理 政府要研究制定符合医疗卫生服务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杜绝医务人员收入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现象,切实杜绝"大处方"等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行为。医院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应当是,提高医疗机构人员的价值定位、完善分配要素、适当拉开收入差距,遵循平等、公平可比、正常增资和有效约束的原则,建立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工资结构。医院职工工资结构组合应当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和绩效工资四部分。绩效工资不能以科室和个人的业务收入来计算,应以医院、科室和患者三方的满意度来测算,最大限度地调动医护人员热爱本职、关心患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此外,要建立工资分配总额约束机制,对高层次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及公立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等实行特殊的限额分配政策。

2 做好顶层设计,拓宽就医渠道

①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医疗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既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又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切入点,也是带动和促进卫生综合改革的交汇点。针对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厂矿企业、社会和基层医疗机构在区域卫生规划的框架中整合资源,向社区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转型,促进城市富余卫生资源合理流向社区和基层,改善社区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条件,多种形式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低廉的服务。同时,加强社区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细化执业范围、服务项目、技术操作规程、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社区医疗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的准入制度[3]。②积极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根据医改方案中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政策要规定民营医疗机构既可申办营利机构,也可申办非营利性机构,并允许其作为医保定点机构,纳入医院等级评审评价范围,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做大做强。③坚持西医与中医、民医(包括维医、蒙医)相结合的方针,发挥中医、民医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及常见病方面的作用,合理控制中医、民医诊疗费用[4]。

3 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医改工作

新医改方案指出,要通过改革达到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居民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消除因疾病带来的贫困;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的落实,各级政府应把握好以下问题:①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减少扯皮。医改组成部门都有各自的权力和利益在其中,需要政府出面统一协调各方利益和职责。②处理好公益医疗机构公益性与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化的关系,基本医疗靠政府与特殊医疗靠市场的关系,防止医疗市场自相残杀和资源内耗的现象发生[5]。③不要把医疗改革简单地变成了收入改革,新一轮医改方案在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也应该更加注重维护医疗服务的供方即医院和医生的利益,重新调动医生在医改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医生成为医疗改革的受益者而不是改革对象。④完善院长负责制。目前多数院长负责制尽管名义下仍在党委领导之下,但由于医院被不断放权,党委领导存在被虚化的倾向。医院职工代表大会名义上可以监督院长,但由于院长掌握用人权,事实上造成院长负责制有权无责,很大程度上游离在法律法规之外。所以要明确院长到底该负什么责任、负多大的责任、对谁负责及怎样负责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关于新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情况的汇报[R]. 2010,5.

[2] 自治区卫生厅统计信息中心.2008年新疆卫生事业发展情况[R]. 2010,3.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9)

同心县属国定贫困县,尚未建有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各医疗卫生机构自行处理。为了解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处理状况,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公众健康和环境产生的危害,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2010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专项监督检查的要求,对全县37所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处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检查对象医疗卫生机构共37所,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4所,乡镇卫生院10所,民营医院3所,个体诊所20所。

1.2检查内容与方法采用现场查看、查阅资料与现场询问相结合的方法,根据2010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专项监督检查表规定的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实行分类收集、使用专用包装物及容器、医疗废物记录、医疗废物贮存设施(位置、警示标示、防鼠防盗、消毒、上下水、通风)是否符合规定、个人防护等项目逐项登记,统计分析。

2结果

2.1组织机构及应急工作预案37所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医疗废物管理组织领导机构20所,占54.1%,县级机构最高为100.0%,个体诊所最低为20.0%;制定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13所,占35.1%,县级机构最高为75.0%,个体诊所最低为20.0%;具体详见表1。

转贴于

2.2分类收集、使用专用包装物及容器和医疗废物记录实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的医疗卫生机构7所,占总数的18.9%,10所乡镇医院均没实行;10.8%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专用包装及容器收集医疗废物,为3所县级机构和1所民营医院;37所医疗卫生机构均对医疗废物收集实行了登记记录;具体详见表1。

2.3医疗废物贮存设施及个人防护有1所县级医疗机构有符合规定的医疗废物暂存设施,占总数的2.7%,16所医疗卫生机构为当日收集当日焚烧,20所个体诊所当日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一起交给环卫处理,36所医疗机构没有对感染性废物进行消毒;4所医疗机构配备有个人防护装备,占总数的10.8%,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的医疗机构为0。全县37所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处理合格数为0。见表1。

3讨论与建议3.1理顺管理体制,强化依法监督,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守法管理的意识全县37所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处理合格率为0,组织机构和应急预案建立率也仅为54.1%和35.1%,其它工作落实比率除登记记录为100.0%外,均较低,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民营医院部分工作落实率为0。一方面反映出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只限于表面,另一方面反映出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工作没有全面落实。根据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施监督”[1],目前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管办不分、民营机构许可与卫生监督管理分离、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监督的卫生管理体制,给同属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卫生监督机构开展对医疗卫生机构依法监督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同时行政管理机制不健全,受社会各方面的干扰,执法缺乏公正,各种权力主体为局部利益干扰法律实施时有发生[2],加之环保执法的缺失,由此出现了上述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工作不落实,监督机构执法工作不到位的局面。对此笔者建议,加大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加速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管办分离;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基本原则实施卫生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卫生监督执法与行政机关合二为一,责权统一的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卫生监督与环保执法的密切配合,全面强化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监督管理,对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决不姑息,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守法管理的意识。

3.2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推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全员责任管理制本次调查反映出医疗废物处理工作在实行分类收集、使用专用包装物及容器、医疗废物贮存设施、个人防护等方面,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均不到位,有的甚至没有落实,特别是做为全县医疗卫生主体的公立机构,医疗废物处理工作严重滞后。出现这种状况一是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垃圾的处置从技术上、处理成本上考虑多一些,而对依法处理认识不足[3],管理乏力;再者医护人员医疗废物处理知识欠缺,责任感缺失,造成工作落实不到位。对此提出以下建议:①实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法人分级管理责任制,卫生行政部门应将其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职务认定以及相应的行政、经济处罚相结合;与民营医疗机构许可、校验相结合,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对医疗废物处理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②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医疗废物处理相应法律、法规、规范的培训,既利于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的保护,也有利于提高其遵守相关法律规范的意识,并通过实行全员分级负责制的实施,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医疗废物处理的工作水平。

3.3实行分类管理,连片集中处置,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化全县只有1所县级机构建有医疗废物专用焚烧炉,其它均为自制简易焚烧设施。20所个体诊所因经营场所临街设置,受场所限制,无法焚烧而直接与城市生活垃圾一起倾倒,个别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减少成本,也有类似现象。鉴于此,全县医疗废物的收集与焚烧应结合同心实际实行分类管理,按照“产生者付费、就近处置、存储警示、密闭运输、集中处理处置”的原则,实行连片集中处理的办法,对县城25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由设置专用焚烧设施的医疗机构统一回收焚烧,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的同时,有效消除了医疗废物流失造成的公众健康安全隐患;乡镇卫生院加强土炉改造提高焚烧效果。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10)

1 研究背景

我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加之城乡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平衡,因此广大农村人口医患需求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医疗服务是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意识的提高迫在眉睫。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科教工作水平,以基层卫生人才等为重点”,“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继续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等相关政策。《河南省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1111’工程……将全省10万多名注册乡村医生全部免费轮训一遍”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要“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对于适应中原经济的发展,保障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受历史因素以及人才培养、基层服务体系人员待遇等体制和政策影响,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总体规模不足、人员结构失衡,特别是农村卫生人员数量少、素质低、高水平人才匮乏,医疗技能操作不规范,诊疗水平低,因此导致患者流向不合理,出现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长此以往,必将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必须着力提升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和能力,而决定基层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诊疗水平,尤其是提升基本医疗技能操作水平,这是为农民看好病的关键[1]。金建强[2]等对全国六个省江苏、天津、河南、湖北、云南和甘肃进行调查,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中以初、中级职称人数最多,分别占56.82%和27.55%,合计84.37%;无职称人员也占一定比例为13.08%。学历结构,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中95.26%具有中专及以上医学专业学历教育水平,其中又以中专和大专学历居多,分别占47.57%和40.66%,其余4.74%不具有专业医学学历教育背景。所以建设一支规模适当、质量较高的医疗卫生队伍,是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是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

2 基层卫生人员技能操作现状

通过对河南省安阳市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和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现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职业素质、病史采集、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操作、辅助检查等,获得具体而翔实的资料;报名及考试通过情况如下。

表1和表2对比可以看出,主要由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参加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比临床执业医师通过率低将近10个百分点,且通过率略高于50%。

通过表3和表4对比发现:主要由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参加的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比临床执业医师通过率低将近20个百分点。

这仅仅是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如果结合理论考试通过率,每年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取证率不足40%。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农村居民医疗卫生保健的需要。

3 结论

(1)理论水平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需要进行规范的理论知识学习,三理一剖知识还相当的匮乏,需要从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着手,然后再学习医学临床知识,这样他们才能对每一种疾病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做出合理的诊断。同时工学矛盾突出,尽管学历水平偏低,但不愿意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

(2)技能操作水平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普遍缺乏规范的操作技能,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训学习,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技能,才能够胜任诊疗工作。

(3)职称结构上,应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职称比例,职称的提高能带动他们理论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4 建议或对策

4.1 规范培训基地

虽然2004年起,我省连续开展6年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农村无学历基层卫生人员学历教育培训,截止2011年6月底已培训社区卫生技术人员23823人[3],但应考虑到由于进入门槛低,医疗培训机构纷纷建立,机构间竞争激烈,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培训课程的单一化、模式化严重,甚至培训内容老化、重复,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培训基地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缺乏高质量的课程研发和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急需建立一个能够为各培训基地提供支持、导向、交流的平台。

4.2 借助学历教育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学历层次

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充分挖掘利用高等医学院校资源,培养大专以上学历乡村医生是非常理想、实际、现实和可行的一项举措[4]。虽然2004年开始的学历教育使得目前全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卫生技术人员基本上都达到了中专以上学历层次,但是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并没有上升到同等高度。

4.3 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

每年和一些省级、市级三甲医院签订协议,定期请这些医院的专家到基层指导工作,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每年各县乡医疗机构积极主动选派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到省、市级医疗机构学习进修,施行院―乡结合模式,这样既提高了基层卫技人员的理论水平,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技能操作水平。

4.4 学院式教育

通过政策引导一些新毕业的大学生下基层工作,虽然此项工作已在2009年已经开始,已有近5000名本、专科学生充实到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但还需要继续实行订单式培养方式充实基层卫生机构,不然即使到基层工作,仍然难以留住人才。

4.5 引导基层机构与高层次医疗机构之间人才合理流动

由政策吸引中级和副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在待遇上可以给与一定的倾斜,这样才能使一些高级职称人员下得去又留得住。

4.6 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投入机构

使国家及省级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效益,部级省级设立专项经费,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机制,发挥基层单位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性、主动性,打造基层医疗单位人才团队。

4.7 科学地规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质量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82-02

乡镇卫生院与一般医院一样面临许多危机,又由于服务范围不同又有所不同。本文就乡镇卫生院在新形势下的危机的产生和处理对策作一个简单的讨论。

1 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结构和服务范围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3级医疗卫生网的中间层次,是连接县(市)级医疗机构和农村卫生室的枢纽,主要开展基础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等综合,受县(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负责对村级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中心卫生院是一定区域内预防、保健、医疗技术指导中心,除具有一般卫生院的功能外,可适度发展医疗服务和具有一定特色专科,对周边卫生院进行一定的技术支持。乡镇卫生院从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和服务范围来看,除能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服务,在服务半径上也比较贴近农村居民居住地,能够满足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改善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从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来看,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费用补偿和管理环节中,乡镇卫生院作为政府的执行机构行使了管理职能;在农村居民疾病经济负担方面降低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又能够节约患者和家属支付的与医疗活动有关的间接费用(如伙食费和车旅费),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它是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制度和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的关键。

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主要是具有执业许可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一部分工勤人员,专业技术要求多为全科医疗。

2 医改当下的危机启示

受医改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医疗服务倍受质疑和挑战,另一方面,出现一些新发的危机。据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1%的医院员工因工作压力大,呈现信心危机①。据全国卫生部门统计“医闹”和“暴力索赔”呈逐年上升趋势②。

这个统计结果主要针对各城市大中型医院,不包括多数乡镇卫生院及未上报事件的医院。发生医疗纠纷时,一部分医疗机构当心影响自己的品牌价值和正常营运效率和利益,在尚未作任何医疗鉴定,或者甚至在医疗鉴定结果充分支持医院的情况下,任然向患方赔偿或补偿。其中地方行政部门和新闻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维持社会稳定,防止医闹事态扩大,地方政府往往采取一赔了之的处理办法;新闻媒介在报道中往往偏重于患方,过分强调患方的弱势地位,放大部分医生收受回扣现象,武断的认为医院存在过错,引起公众对医院信誉的质疑。医患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部分医生失去积极探索钻研的精神,只是机械的打工。对于承受能力较弱的卫生院,医疗纠纷的影响往往更大。从卫生院下放到乡镇的改革过程中很多卫生院在大量产生的私营医疗机构和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夹击下,设备日渐陈旧,人员流失,逐渐丧失竞争能力。危重病人送到卫生院,即便抢救措施得当,一旦病人死亡,医疗纠纷产生,支持医院医疗措施的客观依据立即显现不足。以心血管事件为例:患者心肌梗塞发生,以胸痛送到医院,因为缺乏设备和人员,第一时间的病程记录也许不完善甚至缺,心电图及心脏彩超资料缺,在诊断的确立和救治方案的明确上缺乏有力的依据,立即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发生赔偿,卫生院无力承受,往往转嫁到实施救助行为的医务人员上,导致卫生技术人员心灰意冷,更进一步丧失工作兴趣和信心。

在潜在员工信心危机这一块上,乡镇卫生院影响员工信心的主要是无归属感和收入不高,晋升受限,工作压力相对大中型医疗机构低。作为基本医疗的保障部门,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医疗卫生人员收入低下,业务发展滞后,职务晋升受限(有的卫生院更本没有高级职称指标),基层卫生人员往往感到人生价值得不到体现,无归属感。同一资历的医生在乡镇卫生院和城区医院工作10年,收入可能相差15-20万元,业务技术也不能同日而语,这样不利于稳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现在很多医学院校生宁愿选择在大中型医疗机构打工,也不愿报考乡镇卫生院,主要就是出于业务发展和经济收入的原因。

医院危机的类型③

据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对200名医护人员和100名患者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医院品牌危机是目前医院最关注的内容,它与一般危机一样,分为4个时期:潜伏期、发作期、善后期、重建期

3 卫生院危机处理对策

无论什么样的危机,都需要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才能做到临危不乱。可以用简单的公式表述为:危机管理=危机预防+危机处理。

首先是建立健全危机预防管理机构

3.1 对全体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使其普遍具有有危机意识。

3.2 对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有专人负责处理,建立“隔离带”,使事件的影响缩减到可控制范围内。

3.3 重视品牌建设,加强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加强医患沟通,制定随访制度,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其次是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

3.4将乡镇卫生院员工工资纳入财政管理范畴,且较城市卫生机构有明显提高,在经济收入上予以政策倾斜;

3.5 对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定期送到省、州、市及医疗机构进行全科和专科的业务培训,同时上级医院的医生也真正到卫生院服务和业务指导,使基层卫生人员对医学发展有动态、现实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当好“守门员”的角色;

3.6 在职务晋升上予以政策倾斜;

3.7 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人才流动。

通过以上措施,可增强乡镇卫生院的业务工作能力,减轻员工压力感,提升员工对医院的信心,使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被重视感,强化卫生院的品牌力量,留住医疗卫生人才,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真正做到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和慢性病的康复工作留在基层医疗机构,二、三级医疗机构致力于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和研究,节约医疗成本,减轻上级医疗机构员工的压力,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