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职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9 09:20:51

高职文化论文

高职文化论文篇(1)

2儒家文化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

调查发现护生对阅读儒家文化的原著缺乏兴趣和积极性,仅对大众传媒所传达的儒家思想比较关注。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应从娃娃抓起,潜移默化,从孩童儿时耳濡目染接触的环境、事物中,点点滴滴,不断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讨论

儒家经典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精华[3],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教育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就调查研究现状而言,目前高职护理学生对儒家文化认知程度较低,与其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及学习背景是相关的。首先,21世纪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交流日渐频繁。西方文化的侵入使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以往地位,而退居历史的舞台。在青少年义务教育中,中文的比例在慢慢缩小,外文的比例在逐渐扩大。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淡化。其次,调查的高职护理学生中82.7%均为理科生,其对儒家文化的兴趣与了解程度是有限的,因此导致对人文课•程的不重视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高职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儒家文化在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3.1加强“仁爱”教育

“医乃仁术”是千百年来我国医学界所崇尚的行医信念[4],也是医者通过行医施药实现仁者爱人、济世救人的高尚理想。“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根本,其中最突出一个内容就是“爱人”的思想。高职护理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即是‘仁爱’,护士如果缺乏爱心,就不会全心全意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更加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当今社会中因为重疾病、轻情感;重科技、轻沟通;重效益、轻人文而导致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都足以说明,爱心教育在医学教育中何等重要[5]。目前,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大力加强“仁爱”教育,把“仁者爱人”的思想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3.2深化“礼仪”教育

礼仪是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美德,是一种敬人、律己的行为规范。孔子提出“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礼仪教育的重点是意识和品格的培养,具体体现在儒家的“内仁外礼”和“仁者爱人”的观点上。“礼”在医德规范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尊重病人、尊重同行上。医学教育中,应努力构造医院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实际感受医疗环境的严谨氛围,自觉运用适宜的言语行为来为患者服务。护患沟通时我们应认真倾听,充分了解患者需求,让患者有被接纳、被理解、被关怀的感觉,从而自觉接受医护帮助,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护士礼仪的学习不仅要使高职护生具有独立完善的人格、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又须具有气质优雅、仪表得体的外在表现。

3.3强化“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品德要求,是一切美德的来源。作为医护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特殊使命,诚信就显得格外重要。高职护生应借鉴优秀的儒家德育思想,积极摄取营养,切实提高诚信意识,争取为每位患者提供纯净的医疗空间。

高职文化论文篇(2)

2高职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任务,建设周期长,建设内容复杂。目前,其建设水平处于初始阶段,理论尚未成熟,实践也处于初步探索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其主要表现如下:1)文化积淀不够深厚。校园文化是灵魂,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它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及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内容。文化建构需要长期的沉淀、积累和提炼,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我国高职院校具有办学历史短但发展迅猛的特点,截至2010年底,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已达1100多所,高职在校学生800多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半壁江山”。在近20年的规模扩张中,高职院校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而对安全文化明显重视不够。高职院校目前学制为3年,大多采用“2+0.5+0.5”的教学模式,除去校外实习与实训的时间,学生真正的在校时间不足2年,在不长的时间内难以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感。2)资金投入不够到位。当前,高职院校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招生就业、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安全工作处于边缘化地位。近年来,由于生源数量锐减,为了抢占生源市场,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招生工作,把招生视为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人、财、物方面都给予大力倾斜。而在安全工作方面,严格控制安全保卫日常经费支出,减少对人防、物防、技防等投入。同时,由于校园安全文化氛围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领导常因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犹豫不决。3)规划设计不够科学。高职院校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师生的安全意识养成、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安全理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安全场所和设施建设,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常规安防和危机应急处理,传统性安全以及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等。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安全文化建设缺少统筹,具有随意性、临时性特点。有些院校虽确定了长、中、短期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但迫于招生、就业、师资等一系列即时性和关键性的显性问题,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往往沦为摆设。4)思想认识不够全面。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多发,许多院校越来越认识到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安全管理措施,但思想认识比较片面。一是重物质,轻精神,文化建设未能做到“两手抓,两手都硬”;二是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忽略人文精神塑造,尤其对学生的安全素质培养不够;三是口头上重视,思想上麻痹。从表面看,领导对安全工作十分重视,逢会必讲安全,但这往往出于对责任追究的担心和预防,并非真正出于对“安全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安全管理工作未能实现常态化、机制化。四是对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不清。部分师生认为安全工作是学校领导、保卫部门的工作职责,自己则是受保护的对象,对安全文化建设漠不关心。

3高职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探析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保证学生平安的主要手段,也是确保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从战略高度与可持续发展角度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出发,以师生员工的安全素质提高为抓手,以安全文化建设为手段,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3.1明晰安全文化建设任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校园安全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是积极的文明的大众文化。加强“文化管理”关键在于顶层设计,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总体发展战略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积极构建安全文化体系,重视师生的安全知识、技能和意识培养,并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背景[5]。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领导尤其是校长的领导和引导作用。“对于建构和巩固学校文化,在组织内部和外界传递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等方面,校长负有主要责任。重视维系和巩固学校组织的文化被认为是校长有效领导的主要特征。”[6]此外,还应努力提高其它各级领导的安全文化素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传达安全价值观念,并不断进行培育,以提高安全文化的建设效率。要发挥安全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将安全思想、安全哲学融入到校园管理中,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位师生,做到“一岗双责”,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切实树立安全文化建设“全校一盘棋”思想,远离“隧道视野”和“局部观念”。

3.2创新安全管理工作载体,打造安全精神文化安全精神是校园安全文化之魂,是判断一所学校是否真正形成校园安全文化的标杆。安全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所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安全价值标准和安全信念等,体现为师生员工的安全思想和安全意识,包含着有关安全管理的经验和理论[7]。安全精神文化可有效激发师生的安全意识,在思想深处扎根并自觉付诸于实践。因此,高职院校要大力宣传学校的安全理念,以培养师生正确的安全观以及良好的安全素质为核心,利用一切媒介和手段传播安全文化,实现以“文”化人;要积极拓展安全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介的宣传作用;要大力推进校园可视化安全管理,健全安全标识和警示语,对师生起到直观感染并内化为自觉行动。高职院校还应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安全管理载体,可从学生关心的安全知识和存在的安全问题出发,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环节入手,全面加强安全文化课的建设。如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在全校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案例与分析》选修课,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加强安全教育,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3.3提升安全文化管理硬件,建设安全物质设施安全物质是安全文化的载体和表层部分。安全物质文化往往能体现出学校领导对安全的认识和态度,反映出学校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8],它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卫生防疫设施、视频监控设施、消防设施、交通设施等,完备的物质安全硬件能为安全工作提供保障。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还存在着建筑安全布局不合理、安全防范设施建设不到位等情况,这给安全管理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因此,高职院校要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就必须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校园物防和技防设施投入,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不断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提高安全化的程度,逐步建立起覆盖校园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防盗报警系统、消防报警系统、交通安全系统等。通过校园安全管理硬件的提升,真正实现“物防、技防和人防”的相互补充与深度融合,从而体现安全物质文化的深刻内涵。

3.4构建特色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制度是安全文化实施的重要手段。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旨在使安全工作的规则、章程、程序、方式、标准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种响应效果和约束作用[8]。通过安全文化制度建设,有利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高职院校应建立学校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事故预防举措;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实行院系、部门自查与学校安全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立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维护校园及其周边安全;建立常见病、传染病预防机制,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建立师生管理机制,规范师生言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师生心理安全教育等。此外,还应针对本校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组织专家论证、评估,根据当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总体形势,吸收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积极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有效健康的安全管理思想,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安全工作实效性。

3.5发挥师生主体实践功能,规范安全行为文化安全行为是安全文化的主体和形式,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9]。人的文化行为一定要靠文化来影响,安全文化行为同样如此。从国内外的统计分析资料来看,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表现为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不强、安全习惯不良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坚持将师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强化安全理念渗透,形成共同的安全价值观,达到自觉以理念指导行为的良好风尚。师生员工是高职院校内最重要、最主要的群体,安全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这个主体。高职院校的安全文化建设应以师生为核心,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提升他们参与治安、消防、交通等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职文化论文篇(3)

二、建立学用一体化的立体式文化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担负着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辐射、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文化传播类专业学生在对各种媒体传播信息时,他们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受到课程体系、校园媒介资源和实践平台的不够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缺少一种较深层次的综合知识。高职院校要站在大文化大传播教育的高度,整合专业资源、打破固有樊篱、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相近专业进行整合融通,科学合理地设置一些能够积淀底蕴、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通识类课程,完善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克服学用脱节现象,培养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建立学用一体化的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文化传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人才培养计划着手,对学生不同学年的实训教学进行合理规划,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双向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校、院两级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细组织和科学管理,保障文化传播类专业健康稳步发展。

(一)建立新的文化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注重文化艺术技术融合,围绕创意技术教育为主线,设计实施四层次教育课程,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的融合互补,不断推进文化专业与数字媒体技术类专业的互动融合,致力于培养社会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急需的文化技术一体化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不同教学阶段,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在大一大二时,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基本专业能力,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要打破专业界限,突出团队形式的协同实践,集成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创意创业团队的蕴育,充分发挥课堂外的互补功能。具体的做法是学校实现双导师制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专业课程结合职业学院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可以通过“1+1”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时,开设摄影摄像基础、新闻写作、播音与主持、影视鉴赏、计算机基础、数字视频技术、舞蹈、钢琴等课程。这期间,根据专业性质,选取相关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增强学生对文化传播类职业特点和相关能力要求的感性认识,并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岗位的要求和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制学分安排

在培养文化传播类学生时,在大一期间应按文化传播大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基础性通识类课程,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整个过程规范有序。到大二可二次选择专业,在课程设计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在大传播理念下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在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学校可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通过对采编人员、活动策划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人才的需求特点,开设相关可供选择的理论课程,保证学生可以根据将来自己对就业岗位的预期,选择合适的课程群来获取相应学分,这期间学生的培养方法采用灵活有弹性的学分制,课程学分主要来源于三个模块: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课外创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修满学分即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采访能力、执行能力和编辑能力等实践能力,在大学三年中,文化传播类专业连续开设实践课程,开展跨专业综合性系列实践活动,打破专业界限,按职场岗位需求匹配各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拉近学生与职场的距离,培养学生融合专业的创意创新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课程内容强调跨学科专业融合、互动碰撞、协同实践,包括活动、晚会的策划与设计、影视广告、数字影视作品拍摄实践、多媒体交互教学系统设计与制作、影视作品配乐、音像制作与传播、MTV制作、手机铃声等。通过实践课程增强学生与职场衔接的综合能力,激发创新意识,蕴育创业团队,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比如影视作品制作时,可由艺术设计、数字媒体技术、音乐专业、写作专业学生共同完成剧本创作、分镜头台本设计、三维动态捕捉、录音、配音、后期制作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学生应按岗位需要匹配跨专业综合实践,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艺术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文化传播的创意创业基本专业能力及创新创业意识,在大三毕业设计时学生可以选择“活动策划+毕业论文+作品设计”等多元化的毕业考核方式,毕业设计选题尽量采用应用性强的选题,实习单位和专业老师参与学生的选题设计和毕业考核。

高职文化论文篇(4)

每天在寝室里6小时以下学生占5.28%,6小时~8小时学生占22.64%,8小时~10小时学生占43.40%,10小时以上学生占28.68%。累计有72.08%的学生每天在寝室时间超过8小时,寝室已成为学生课余休息、生活、学习、娱乐的最重要场所。但是学生在寝室除睡觉外,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上网、聊天、看电影,占43.58%,玩电脑游戏,占36.23%,两项累计占79.81%。另外,看小说杂志的学生占10.75%,做其它事情的学生占9.43%。

2.寝室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现象

当问及“寝室成员关系如何”时,27.36%的学生选择“非常好,有很强的整体意识”,65.66%的学生选择“较好,有自己的圈子”,6.23%的学生选择“冷淡,自己管自己”,0.75%的学生选择“很差,常发生不和”。可见,不少寝室人际关系不够和谐,虽然寝室里只有几个人,但还有小圈子,甚至较为冷淡或有矛盾。寝室交流情况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有较多的交流占54.53%,一直有很多话要交流占33.77%,偶尔有交流占9.62%,极少有交流占2.08%。

3.部分高职学生生活习惯较差

从早晨起床时间看,72.26%的学生早晨7点以前起床,14.91%的学生7点至8点起床,9.25%的学生8点至9点起床,3.58%的学生9:00以后起床。从晚上关灯睡觉时间看,22点以前占17.55%,22点至23点占50.19%,23点至24点占27.92%,24点以后占4.34%。这说明不少学生的作息时间没有规律,这必然影响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身体健康不利,对于熄灯晚睡觉迟的学生要加强教育管理。从寝室卫生打扫看,每天大家一起打扫占20.75%,每人每天轮流打扫占50.19%,不定期,脏了就扫占16.79%,有老师来检查的话就打扫占12.26%。说明部分学生卫生习惯较差,卫生意识不强。

4.部分高职学生基础文明较差

如有的学生在寝室里乱扔垃圾,10.38%的学生经常乱扔,16.42%的学生偶尔乱扔;有的学生在寝室里抽烟,1.13%的学生抽烟严重,27.55%的学生偶尔抽烟;有的学生在寝室里使用大功率电器,2.08%的学生经常使用,9.62%的学生偶尔会使用。抽烟和使用大功率电器易引起火灾,这是所有高校严格禁止的,但少数学生置他人和自己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不仅基础文明较差而且安全意识和纪律观念淡薄。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发现,抽烟的不仅有男生,还有女生。

5.高职学生寝室文化格调较为低俗

学生在寝室内谈论最多的是异性、情感类话题,占31.13%;其次是游戏娱乐类话题,占20.75%;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占17.17%;时尚、明星和八卦类话题及时政新闻类话题分别占14.15%和13.02%;其它话题占3.7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在寝室里身心放松,展示了较为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层次不高。寝室攀比现象也较为严重,39.62%的学生有攀比心理和攀比行为。学生电脑使用情况是:QQ聊天占26.42%,看电视、电影占22.64%,打游戏占22.26%,学习占15.66%,看小说占13.02%。这些情况都说明高职学生寝室文化格调趋于低俗。

6.学生参与寝室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学校举办的寝室文化活动(文明宿舍评比、公寓文化节等),认为“完全没必要,浪费时间”的占5.85%,“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占21.51%,“还过得去,可以看情况参加”的占50.00%,“很有意义,积极参与”占22.64%。可见,寝室文化活动参与意识普遍不强。这就要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公寓管理人员在组织寝室文化活动时要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成为寝室文化活动的主体,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寝室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二、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原则

当前从总体上讲,高职学生寝室文化较为健康积极,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对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解决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问题,需做到“六个统一”。

1.物质与精神相统一

通常认为,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但说到底,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首先要保证物质和精神相统一。各高职院校要继续加大投入,对于老的公寓楼要进行改造升级,寝室内部基础设施和生活学习设备要配置到位,过于陈旧的家具要及时更新,对公寓楼周围环境要进行绿化和美化。新建的公寓楼可参照家庭式公寓标准进行设计建造,电视、空调、热水器等安装到位。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寝室文化的引领、激励功能,提升寝室文化品位,实现寝室文化育人功能最大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个性与共性相统一

当今的高职学生成长于经济市场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再加上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和家庭,他们的价值取向多元,个性鲜明,兴趣爱好各异。调查显示,对寝室内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因素排前三位的是:个人性格差异、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分别占35.47%、19.81%和17.74%。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加强引导,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沟通,相互理解,彼此包容,相互适应。只有实现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才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寝室文化氛围,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3.局部与整体相统一

首先,单个寝室文化氛围要与整个公寓区文化氛围相协调,要服从整个公寓区的统一管理和要求,模范遵守公寓管理、寝室检查、水电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寝室布置要积极融入整个公寓区的规划,积极参加公寓管理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将公寓文化建设目标变为自觉的追求。其次,寝室文化建设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统一,要自觉体现学校文化的理念和核心追求,体现校风、学风,将校园精神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寝室文化的构建当中。只有实现局部和整体相统一,才能建成和谐高雅、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

4.管理与服务相统一

学生寝室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阵地,学生公寓管理是学生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高职院校在寝室管理上往往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90后”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个性突出,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很强,不愿意接受一刀切式的管理,有时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因缺乏自信,没有目标而变得放任散漫。再加上后勤社会化的推进,现在住校生每年都要缴纳1000多元的住宿费,学生已成为消费者,他们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享受到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因此,高职院校在寝室文化创建中要突出服务育人的功能,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提倡人性化的管理,这样效果会更好。

5.高教与职教相统一

高职教育具有高教和职教双重属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更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强烈的职业性特征。高职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育人使命。在寝室文化建设中既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体现高等教育的层次要求,又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一般要求,强调应用性和职业特色。

6.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统一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内在规律,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寝室文化建设中也要围绕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统一的原则,在寝室布置、寝室管理制度、寝室文化活动等方面都要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和印迹,让学生在寝室生活和学习中了解和逐步适应企业文化的要求,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路径

随着学分制的加快推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生公寓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把让学生满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创新学生公寓管理和寝室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寝室文化育人功能。

1.高度重视寝室文化建设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已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加强内涵建设,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寝室文化建设在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只是将寝室定位为学生休息和生活的场所,在公寓管理中重视卫生检查和安全稳定工作,没有对寝室文化进行系统的规划,更没有得力的建设措施,没有将寝室文化建设上升到育人的高度。其实,小宿舍却是大窗口、大舞台。学生寝室是展示学生精神状态、品德修养和基础文明的窗口,是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窗口。寝室也是学生工作者和全体教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舞台。寝室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构建健康向上、和谐高雅的寝室文化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办学使命。

2.加强学生寝室硬件建设

首先,对老化的电线进行及时更换,安装智能控电系统,保障用电安全,在寝室里配置书桌和床铺一体化木质家具,安装空调和热水器,改善学生学习和休息条件。其次,学生公寓区配套设施也要跟上,在公寓区成立学生活动室和学生干部工作站,学生活动室里配备必要的娱乐实施,方便学生集会和休闲。在物管值班室配备电吹风、微波炉等生活设施,在公寓楼内安装开水器和洗衣机,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再次,要加大公寓绿化和美化的力度,在公寓楼周围栽种树木花草。最后,在公寓楼大厅安装电子显示屏,在墙壁上安装宣传橱窗,增强公寓区宣传教育功能。通过不断改善硬件设施,提高学生寝室服务育人水平。

3.健全规章制度

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是寝室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有力推动健康高雅寝室文化的形成。通过制定文明寝室评比办法、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学生公寓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公寓报修规定、学生公寓物业管理考核办法、学生公寓管理员岗位职责、学生公寓保洁员岗位职责、学生公寓楼管理委员会章程和大学生公寓文明公约等系统配套的制度,为公寓管理的规范化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将寝室卫生守纪情况和学生在寝室内的各种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项评奖评优,充分发挥制度育人的功能。

4.组建系统的管理队伍

一是成立专职公寓辅导员队伍。公寓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及时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教育和疏导。二是建立班主任进宿舍制度。要明确班主任进学生宿舍的次数要求。三是物管人员主动联系班级。分学期选出若干名业务精、素质高的物管人员联系班级,通过联系班级,物管人员可以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四是成立学生楼委会。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建立学生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五是加强寝室长队伍建设,选派优秀学生担任寝室长,加大对寝室长的培训力度,将寝室长纳入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统一管理。通过组建专门的管理队伍,为强化寝室管理和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高职文化论文篇(5)

本文作者:阳金萍顾金峰杨益花工作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不良文化的影响分析

科学的教师文化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教师文化则可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弱势思维”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侵蚀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动能从教师个体层次的专业发展来看,它主要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等内容[3]。其中,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专业自我是个体对自我所从事工作的感受和接纳的心理倾向。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专业理想为专业自我提供动能,专业自我的不断形成和调整则是促进专业理想实现的必要过程。专业理想和专业自我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支撑因素,对教师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具有专业理想和积极专业自我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会对教学工作抱有强烈的承诺,并能积极面对和化解职业困境。“弱势思维”作为一种对事业的消极心理倾向,它降低了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弱势思维”放任的结果,必然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障碍,这种障碍蚕食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激情,并同职业怠倦结合在一起,使教师逐渐丧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极大地影响着高职教师个人潜能的发挥与成就的取得。“茧式思维”相对被动的行为导向,阻断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与普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相比,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职业性和实践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着眼于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因此,高职教师更应关心市场的动态和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与教授方式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从当前高职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的现实情况看,开放与合作已成为高职教师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而高职教师相对封闭和被动的心态与行为方式,无疑阻断了其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高职教师必须积极主动走出“象牙塔”,改变单独“作战”的习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专业职业能力,通过合作教研探讨,开发职教课程,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权威意识”所导致的依附心态,束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它强调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人。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只需通过设计各种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控制、引导与成长的意识。而在行政权威影响过强的情况下,教师的专业自极易受到漠视与侵犯,专业自主精神不仅难以得到滋养与提升,反而容易消磨殆尽。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环境看,研究表明,“反思和研究是通向‘解放’、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有效途径。”[4]高职教师对某些学术权威的依附,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和惯性,也是高职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独立与创新是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公认真理,只有通过基于情境的反思、研究与创新,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才能真正彰显高职教师的专业化。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良文化破解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既需要教师个体的积极主动发展,也需要外在的条件保障。从学校管理层面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重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环境。强化现代职教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二战后,以德国为代表的职教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弱势思维”的存在,一方面固然与高职发展历史短、底子薄并且遭遇招生、经费等现实困境的刺激与影响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教师自身对高职教育的作用、地位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不够有很大关系。对于大多数高职教师而言,对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现代职教理论的系统学都来自于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而该考试的应试性又使其学习实效大打折扣。事实上,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越明确,对外在规范的内化程度和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就越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就会越强,这也正是教师成长的专业情感。从当前实际看,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深化认识。(1)结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帮助教师认清高职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改实践,帮助教师领会高职教育这一特殊的高教类型特征;(3)结合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观;(4)结合本校办学历史与办学特色,形成上下认同的办学目标与共同愿景,等等。在方式和手段上,要注意理性教育与感性触发的结合。理性教育手段,比如集体学习、讨论、专家讲座、理论学习专题资料宣传等形式;感性触发手段,比如走访企业、校企座谈、杰出校友的宣传形式。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高职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和使命,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让职业认同成为高职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重视教师合作文化建设,注重教研合作效能当前高职教师对于校企与教研合作的相对被动局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如教师长期以来的个人主义,也有学校管理的原因,如竞争性的学校制度以及行政性的合作取向等因素。[5]因此,学校要在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同时,加强引导与管理,重塑高职教师合作文化。1.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1)以共同愿景激活教师的合作动力。邀请教师参与讨论、制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及远、近期发展规划,并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合作团队的具体目标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到个人的教学与科研中去;(2)通过合作宣传提升合作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合作的益处,通过对合作成果的宣传和合作经验的总结,让教师体会知识共享的积极效应,帮助教师真正树立知识共享的理念。2.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高校科研与合作项目的低效与形式化,也是导致教师对合作丧失兴趣与信心的原因之一。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关键是要改变对合作项目与平台停留于表面的管理方式,突出教师合作的专业取向。(1)在项目的把关环节上,要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权力组织的作用,淡化合作组织和项目管理的行政化特征;(2)在监督和评价环节上,要过程结果兼顾,完善评价体系;(3)在保障环节上,要强化管理的服务职能。另外,还要邀请教师代表广泛参与,以民主的形式共同制定教师合作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支持教研探索和创新,激发主体作用发挥对教师的政策引导必须要根据教师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发展的规律才能奏效。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同时,其过程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既有发展,也可能出现停滞或低潮。因此,要在宽松民主的管理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外部引导和激励的环境来促进高职教师的教研创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1.要完善专业发展支持平台建设,支持教研探索。(1)完善常态的教研组织机构,如教研室、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科学管理,包括制度建设和考核标准体系的完善;(2)强化动态的以项目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如科研项目、产研合作项目的立项管理和过程管理,强调校本研究和应用;(3)鼓励和支持打破专业和部门界线的日常教研活动,并使这些活动定期化、常态化。2.要强化以过程为主的教师发展评价和反馈机制,激励教研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基于日常实践的过程,因此,学校管理要摒弃过去那种完全以数字来衡量和考核教师的管理方式,建立以教师为本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反馈机制。(1)要建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避免教师专业发展单一化的取向,使三者取得平衡并相互促进;(2)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时,既要强调工作的量,也要注重工作的质,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工作;(3)要打造宽容的教研创新文化,当老师失误时,得到的是帮助、培训和改进的机会,而不是批评与处罚;(4)要畅通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沟通渠道,使教师得到如何做得更好的经常性反馈。比如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可通过“导师制”等方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遴选一批优秀的老教师对他们“传、帮、带”;在青年教师开展的项目式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组或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教研实践中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总之,只有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结合在一起,教师才能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打破无力、懒散、应付的现状,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高职文化论文篇(6)

不同的专业会形成不同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进而会塑造学生独特的专业气质。专业精神的提炼,无疑会或多或少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同时高职院校在自身的建设发展中,在和当地企业的交流中,也会或多或少受到企业文化、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在专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汲取企业文化、地方传统文化的养料,构建专业精神。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受到专业精神的熏陶,会渐渐具有独特的专业行为,进而养成本专业的独特气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应该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在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在学生的一言一行里,培育人文的因子,在灌输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传统文化的浸润,塑造其专业气质。还有就是职业素养的养成。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企业的特色决定了它在人才培养中要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企业的人才需求,除了重视职业技能外,对于员工的团结协作意识、责任意识、诚信的品质也是很重视的。而诚信、负责、团结等品质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儒家所阐述的“仁”,就是去爱别人,不自私,懂团结。儒家讲人无信不立,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信义是孔子反复对他的学生们讲到的,这既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学生应具有的基本职业操守。那么在专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怎样去做,才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呢?

首先在专业文化的环境建设中,应该有意识地凸显传统文化的因素。比如可以在教学和实验实训场所布置专业历史文化长廊,悬挂专业名人画像、标语,专业精神浓缩为标语形式;还可以设立一些体现专业文化的雕塑、实物模型等,营造一种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师生在这样的专业氛围中,能够耳濡目染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切实地感受到专业文化所辐射的精神力量,久而久之就会提升对专业的认同度。

其次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适当增加文化艺术类的课程。高职院校由于实训实践课程较多,理论课课时本来就捉襟见肘,所以当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对人文学科的忽视,很多高职院校在大幅砍削文科类课程,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人文学科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自传,人类要生存发展,就要学习他们。”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还应该使这些人是有责任、感情丰富的职业人。现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渐趋荒漠化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非常浅薄,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一方面高职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的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又抱怨招聘来的员工缺少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造成这样的现象和学校人文教育的缺位是有关系的。所以,有目的地开设一些文化艺术类的公共选修课,课外多组织一些人文知识的竞赛,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第三是通过校企融合,通过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学校与企业人文思想实现对接,专业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优秀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在某种层面都有相通的地方。很多企业的“5S”或“7S”管理模式也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学校和企业在双向交流过程中,人文思想的融合与碰撞是必然的。校企之间的交流,除了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外,文化的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企业文化咨询机构,开展校企文化交流活动,汲取企业文化的优秀元素。同时,通过学校和地方文化机构的双向交流,在学生接受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也得到了丰富。比如现在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必须开设公共艺术类课程,这些课程和地方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戏曲鉴赏、大学音乐鉴赏等等,地方文化里的地方戏曲、民歌,都是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高职院校可以尝试聘请当地的文化名人,为学生开一些地方文化的讲座,既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又加强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来的择业,而且会形成一个学校、学生和地方企业多方共赢的好局面。传统文化是无形的,又是无处不在的。高职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融入传统文化的因素,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使学生由技能型人才转为德才兼备的职业人,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禚宝斌

高职文化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4-0030-04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文化,而校园文化则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亚文化,它伴随着学校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由来已久,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在学校出现时它便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产生并存在于“文化世界”中了。作为校园文化一部分的高职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而言,它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涵义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它所拥有的特定群体、价值认同和物质载体,与其他类型如普通高等学校或中等学校都有一些不同。高职校园人也必然在高职教育理念导向下,在特定的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高职校园文化。有学者认为,高职校园文化是以社会先进性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校园中所有成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学校精神、校园环境和师生活动的总和。它涵盖高职主体为实现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是这些活动所创造的物质精神产品的集合。我们认为,高职校园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在特定价值观念基础上进行的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结果及其过程。它以高职院校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多专业多职业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交往——教学、科研、生产、实训等的相互作用为基本形态,以各种文化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它由物质文化(载体层)、行为文化(外显层)、制度文化(中介层)、精神文化(内隐层)四个层次组成,构成表里一致、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传统以及校容、校貌、校风的集中体现。既具有与普通高校共同的先进性、创新性、服务性、时代性等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独特特征。

1.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然要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反映职业教育的精神,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态及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并把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

2.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只有依托行业,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针对行业企业的特点和岗位特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个性鲜明和独具魅力的高职校园文化,必然融合行业企业文化,体现企业化文化特点。也只有不断地选择与吸收企业优秀文化,让学生提早接受企业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要求及价值准则,体验真实或仿真的企业文化环境,才能在将来更好地为行业企业服务。

3.实践性特征。普通高校基本上是学科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而高职院校则是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安排教学和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具有一定技能专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岗位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能够实现零距离就业。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现代企业精神,增强社会知识和交往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物质文化偏重硬件建设,忽略人文精神“软文化”的融合

在高职校园基础设施硬件物质文化建设问题上是硬件较强,职业环境及人文精神等软文化过弱。一是多数高职院校往往追求校园面积的扩大、校舍规模和档次的提高、教学仪器设备及实验实训设施的现代化等,忽视了硬件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出现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建设割裂的现象;二是校园内新建建筑物缺乏历史沉淀,蕴含的人文价值认知度低,并且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尚未充分体现:三是模仿和因袭普通高校的硬件建设模式的多,即体现“高”的多,突出“职”的少。

(二)校园制度文化偏重规章制度的建立,忽略制度落实与文化的渗透

一是重制定轻落实。一些高职院校重视建章立制,但往往出现制度内容没有可操作性,流于形式,无法落到实处;二是重实体轻程序。有些高职院校在制定制度时往往是各级管理者出于管理的需要,自上而下制定的,缺少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缺乏必要的程序规定:三是重模仿轻创新。高职院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往往是沿袭过去的多,创新的少;照搬别人的多,形成自己特色的少;套用普通高校的多,与高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少。四是重制度轻文化。一些高职院校注重制度条文的出台,而在制度内容中忽略文化的渗透,形成一种“非文化”状态,难以完全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内化。

(三)校园精神文化偏重办学理念的提炼,忽略职业价值导向的“内化”

一是在办学理念上,往往是停留在口号宣传上,还没有形成具有核心价值意义的学院精神和引领方向,短期内难以获得广大师生内心的普遍认同;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较多地偏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内化;三是精神文化建设格调呈现简单化与低层次化特征,过于强调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偏离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旨;四是校企文化对接有待进一步深化。亟须进一步引进与借鉴优秀企业精神文化。

(四)校园行为文化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忽略校园行为与职业行为的对接

一是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机淡薄、自我要求偏低、自信心不足等行为问题成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的难题;二是有些高职院校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脱离了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宗旨,单纯地为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而举办各种活动,偏离了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本质;三是世俗性的大众文化对校园行为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娱乐文化内容多,启迪思考型、技能性较强的内容少,降低了校园行为文化活动的品味与格调;四是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学院内部活动多,校际

之间以及促进与社会和企业交流的活动少,技能大赛、技能比武、去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相对更少,导致校园行为与职业行为相脱节。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以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为引领,构建多元兼容的校园精神文化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通过全体高职人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校园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学院精神、办学宗旨、办学特色等意识形态以及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歌、校徽、道德规范等。当前积极构建多元兼容、德技双馨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1.确立办学理念,培育校园精神

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是高职院校构建特色校园精神文化的前提条件,当前高职院校尤其要重视确立本校的办学理念,立足本校实际与自身的个性特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确定学校发展的目标内涵、类型归属、办学使命及办学价值取向,进行科学办学定位。同时,把办学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全体师生能在先进理念的激励下得到成长和发展,以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进一步升华办学理念,培育理想的校园精神,并使之内化于师生心灵深处,落实在其行动上,以此促进优良校风的建设,带动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2.凸显职业特色,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突出职业特色,以实用感性文化为补充,创新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品味;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增加职业人文知识,渗透职业人文精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反映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尤其在“两课”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增加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活动,以凸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职业特色。

3.实施校企文化对接。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呼唤高职教育必然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路子;注重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在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企业文化中塑造校园精神文化,让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强化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尽早了解企业的活动,具有企业的组织群体意识、向心力、归属感和认同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到毕业之际基本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实现高职院校办学与就业市场的零距离对接。

(二)以优美的职业环境建设为基础,打造彰显人文关怀的校园物质文化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的载体文化建设,包括校园内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物化的文化形态,如各种建筑物、道路、校园的绿化美化、雕塑、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实习实训基地以及生活设施等硬件建设。它体现着学校成员一定的价值取向、审美追求、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因此,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结合自身特质,突出“职”的特点,彰显人文关怀,成为具有一定企业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1.突出职业化。彰显人文关怀

高职院校首先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本位”的教育定向,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具备职业的特征;“以专业定行业”的专业培养方向,又要求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兼顾行业特色。所以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必须在营造“职业”氛围上下工夫,让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渗透到校园内的建筑、道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每一个角落;在校园宣传栏内要集中宣传对学校有贡献的艺术家、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等,并及时企业需求和行业动态:学生路过的每一处主要的墙壁、走廊,都能有适当的格言、画面进行职业宣传,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风采展示。

2.立足区域化。传承地方文化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针,因此,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也要与地方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人文精神与区域文化紧密结合。校园内的空间规划、建筑布局、景观风格和精神风貌必须因地制宜;同时,校园物质文化也必须凸显区域文化特色。因为地域文化不仅体现了本地域的民情风貌,也反映了本地域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审美追求等,只有使校园物质文化主动适应并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并将职业方向、地方文明与校园物质文化对接,才能被文化主体所接纳。

(三)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接为导向,完善刚柔并济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系统中最稳定的部分,它既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根本保障,也是学校与外界及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机制,切实保障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为此,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努力做到情、理、法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良好的制度规范体系。

1.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在加强校园规章制度、校训、校风、学风、领导作风等制度文化建设中,始终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充分发扬民主,体现民主管理的理念,使制度文化建设与人本管理始终保有一种张力关系,从而找到刚性约束与人性关怀的最佳契合点。同时高职院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自主办学、科学决策、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行依法治校,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并把规章制度这种“外在文化”内化为学校集体成员的“内在文化”,以真正形成校园制度文化,并促使学校制度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坚持科学规范,建立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是实现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前提。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时应坚持科学规范,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逐步避免那种你学我仿,制定的制度多,但能够落实和执行的少,有形无实做做样子的那种局面。在高职校园规章制度创设过程中,应坚持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

3.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特色管理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切实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确立高职校园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管理者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以及对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一是在教学管理行为中,体现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二是在学生管理行为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第一”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三是应注重校园行为文化与企业行为文化的对接——企业文化进校园已成为高职特色教育的重要内容,企业行为文化理应成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导向与源泉,为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职管理行为文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高职文化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38-02

校企文化互动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的必由之路。“什么是校企文化互动?校企文化应怎样互动?”是推进校企文化互动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要实现校企文化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在弄清“什么是校企文化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要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能够互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探讨“校企文化应怎样互动?”

一、校企文化互动的根本目的与原则

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则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种力量,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高职院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推进校企文化互动,就是要加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实现校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要促进高职院校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是要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校企文化互动应当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坚持“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辐射企业文化”的原则,多管齐下,博采众长,实现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与共赢。

二、校企文化互动的路径

高职院校文化特色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应该是与“职业”、“技术”元素相关联的内容。企业是高职院校教育服务的需求主体,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取决于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因此,必须探索实践校企文化互动的各种途径。

1.校企文化互动着力点——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和核心,学习研究吸纳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高职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高职学院要通过努力,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吸纳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的思想,尊重每一位教职员工。二是创新发展的理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三是团队协作的理念:作为为企业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特别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愈识和协作能力。四是顾客至上的理念:高职院校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行业企业,树立以“顾客”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高职院校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横向合作等多种形式,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咨询、产品研发、顶岗实习过程中体认企业文化,接受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熏陶,把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吸纳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来。

2.校企文化互动的切入点——物质文化

高职院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鲜明的企业文化色彩。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实一体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在校园醒目处悬挂的应是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教室里张贴的应是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橱窗中展示的应是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画像与简介,学生的校服就是企业员工的工作服;还可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的名字,命名校园内的楼、路、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处处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论是校徽的制作、校训的确定、校歌的创作、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或是校园建筑的布局创意、教室宿舍的文化布置,都要充分体现企业优秀文化的内涵。

3.校企文化互动的突破点——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高职院校应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反映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建立适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要搞好“三个对接”: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的对接。二是要实现“三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瞄准市场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积极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以此潜移默化地引导和熏陶学生,稳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零距离,课程更加注重应用型、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零距离,建车间式课堂,办工厂化学校,教学做合一,产学研并举。三要推行“三个淡化”: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的界限,淡化专业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狠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特色课程团队建设,四要坚持“三个开放”,在开放的环境下培养人才:面向社会开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面向社会服务;面向教学过程开放,变学生传授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变学习过程为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凸现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面向未来开放,着眼于企业、行业发展和先进技术、设备,抢前学习,使学生跨出校门就能自豪地凭果实证明学识、用能力创造魅力、靠智慧赢得机会。

4.校企文化互动的落脚点——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上,高职学院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更新管理观念,改革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事和管人,一切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做到规范、有序。一要创定学生若干“应会应能”要求,明确专业基础能力,便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主动关注所在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二要通过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企业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按规程操作。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校内就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三要将企业理念、生产方式和“5S”企业管理等融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中,突出工厂化学校、企业式管理的校园环境,突出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管理机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岗位的适应性。

三、我院“校企文化互动”的探索与实践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以来,我院以江苏省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建设为载体,自觉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谋划,并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XX元互动”与此前提出的教学“三双模式”(即:主干专业链与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相融合,探索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四双”育人模式。其中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主要做法是“创设两个平台,共建三大基地,引入四项规章,培养五实人才”。

1.创设两个平台

一是与全国百强、江苏十强、江苏长江以北最大的国有企业——江苏悦达集团携手合作,共建悦达学院,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等方面深化合作,努力实现共构组织、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使之成为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有效平台。二是创设企业家与杰出校友讲坛,传播企业核心文化,解读创业成功历程,分享经验,树立标杆,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和树立职业信心,构筑学院精神文化又一展示与教育平台。

2.共建三大基地

一是共建实训基地。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与技术研发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创建“校中厂”、“厂中校”,建成全真型部级和省级实训基地,创造出真实的职业教育环境,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共享。二是共建创业基地。专门成立创业基地管委会,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做好职业环境布置和企业文化氛围渲染,引进企业二十余家,重点打造创业认知中心、创业体验中心、创业模拟中心和创业实战中心,使校企实体相通,文化相融。三是共建研发基地。按照校企“互惠双赢”的原则,建立了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江苏省生态染化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了纺织品研究所,建成全省唯一的部级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3.引入企业四项规章

一是引入企业组织管理制度,专门成立了学院理事会,构建政行校企四方合作办学机制,为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引入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注重过程、动态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三是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形成注重业绩、奖勤罚懒的绩效管理体系,打造能上能下、动态发展的师资团队。四是引入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构建经营有方、资源节约的高效服务体系,开源节流,提高办学效益。

高职文化论文篇(9)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类型,经过多年的发展,发展非常迅猛,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建设、教学教改、招生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并向内涵建设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项内容。据统计,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300余所,并涌现出一批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它们办学特色鲜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有的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有的未能彰显高职特色;有的校园文化与专业建设严重脱节。这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匹配的。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次级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本文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班级文化内涵及内容

国外学者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对班级文化进行了研究探索,美国学者杰克逊1968年开始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我国学者吴立德、吴康宁、李学农等从二十世纪末对班级文化及其建设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关于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则是近几年开始关注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各种制度等。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班级文化就是精神文化。

班级是一种组织,班级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班级的建立不意味着班级文化的建立。作为组织文化,首先,班级文化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其次,组织成员详细沟通这个愿景,并消除阻力;组织成员共同参与;规划执行流程。班级文化是班级组织发展到高水平的标志。

因此班级文化是在班主任(辅导员)的引导下,以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为引导,通过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努力所创造的满足全体成员发展需要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班级的灵魂,是微观的校园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班级物质文化是通过眼睛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它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教室的设置、宿舍的设置、班级网络阵地等是其外在表现,尽管是表面的东西,但它很重要,它最直接体现班级的外在形象,影响班级的精神风貌,左右班级的外部评价。

2.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制度文化是夹在表层和深层之间的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进一步深化,不是浮在表面的东西,表面通过眼睛不能看到,要深入进去才能看到。主要表现在班级的规章制度建设上,规章制度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精神文化是深层文化、核心文化,是不能通过眼睛看到的,它只能被感受到。主要表现在班级共同的目标愿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

4.行为文化层面的建设。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是行为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班级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文化意识,改变错误观念。

意识到并重视文化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行动。

改变思想上认为班级文化无足轻重的观念,如果没有文化意识,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的前提是要求班主任和全班同学都要有文化意识,必须认识到建设班级文化很必要,认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不能认为班主任有文化意识就可以了或者认为高职学生已经有了文化意识不需再进行引导的观点。

改变班级文化建设伴随班级建立自然会有班级文化的自然论。班级文化的建立是积极自主的建设过程,必须是有意为之的。

改变班级文化建设一劳永逸论。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同学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要在一个集体中学习生活配合很好,短时间内难以办到。学生今天入校,明天或后天这个班级就很有文化,这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文化建设要一步一个脚印,按照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循序渐进地进行,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才能定型,一个班级的考风要经过数次考试才能显现,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长期的碰撞磨合才能定格。即使班级文化形成了,也需要与时俱进,常抓不懈。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想要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二)班级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

教师引导学生在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班级制度要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要以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网络文化为抓手,形成良好的环境,做到润物无声。班级行为文化要以日常管理为抓手,持之以恒,同时用多个尺度衡量学生,树立学生典型,引导学生的行为养成。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以学业生涯为抓手,引导班级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培养集体意识,形成良好班风。

(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企业文化。

高职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把优秀企业文化融入班级制度、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建设中,有利于高职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高职文化论文篇(10)

二、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使各种社会思潮发生碰撞。高职高专学生各方面素质相对普通高校学生还有一定差距,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往往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同时,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目标追求及兴趣爱好也存在千差万别。非主流成了当代学生的标志性符号,主流文化中积极进取、勤劳朴实往往遭到多数学生的嘲笑,消极颓废的思想和行为成为部分学生的时尚和追求。

2.教育的功利化

高职高专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使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职业培训,进入学校就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技能和技术的训练与提高,忽视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功能,没有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产生不了兴趣,学习效果很差。学生也把精力完全放到技能、技术的掌握上,往往忽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成了可有可无的教育的附属品。教育的功利化使校园文化活动功利化,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从根本上背离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3.教师引导不够

学生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即使有指导教师,也往往是完全放手交给学生干部去策划、组织,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很少对活动进行把关,很多活动仅仅是热闹甚至就是应付了事。由于缺乏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结果出现很多活动主题不鲜明,甚至背离主题;或者一些关键性节日的活动反映的主题不明确,学生组织活动就是申请场地又唱又跳的狂欢,校园文化活动空有形式、缺乏灵魂、质量不高。

三、结合高职高专学校特色,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模式

高职高专学校教育的办学特色及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积极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高专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模式,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统一规划和指导校园文化活动

为了避免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出现单一和重复现象,应统一规划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其形式多样化,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期初学校团委确定本学期的活动主题,各系团委根据各个活动主题,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制订和上报本系的活动计划,团委逐一审阅把关,发现形式重复、主题不够鲜明的活动计划,指导其及时修改和修正。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系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计划外增加活动项目,只要不偏离主题,形式新颖,提前上报校团委审议,各系定期上报活动开展情况。这样,使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同时,也体现出活动开展的灵活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激发了学生组织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教师引导,突出活动主题

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系团委老师必须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活动主题突出,无论是娱乐性、趣味性的活动还是竞技性的活动,都要确保活动展现新时期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热爱生活、团结合作的精神面貌,包括活动中参与者的服饰和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例如,学生组织的“大学生服装秀”,服装不宜太过暴露,引发学生骚动,造成不良影响。辩论大赛是思维的训练,不能散布消极言论和消极观念,教师应在点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正,同时使辩论主题得到升华。开展娱乐性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语言规范,传递正能量,抵制非理性和庸俗文化的侵蚀,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3.加强社团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学生社团是指在学校团委和各系团委的领导下,拥有共同兴趣爱好,为实现共同的意愿,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社团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在学校开展各项主题文化活动中,社团成员都将成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带动了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高职文化论文篇(11)

二、挑选传统文化故事,让学生深有感晤

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高职高专的学生很难一下子进入审美领域,对作品的意境、色彩运用、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全面把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挑选一些较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故事,一方面让学生实现作品与名人故事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中得到教育,有所悟、有所思。中国传统之化中有许多经典值得我们借鉴,如童谣、故事、古诗等;这些传统艺术通俗易‘懂、趣味性强,并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例如,欣赏齐白石的书画时,讲述一些与此作品的有关齐白石典故,能让学生对于齐白石的作品有更为透彻的认识。传统故事属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少名人轶事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很大的启发,特别是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初始阶段,此时利用民族文化的渗透,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互讨论,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比如,利用美术课时间,在课堂上模拟了一场书画展览,学生们结合自己的见闻、特长,完成了大量优秀的书画作品然后以书画展的形式展示出来,共同交流讨论分析,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学生心理上也获得了一种满足感。类似的模仿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教导了学生们要时刻留意生活、用心生活,完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未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