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1 10:11:28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篇(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师生合作情感,共同参与教学是搞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创设优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情感教育是上好一节课的开头。一节课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兴趣往往又是通过创设优美情感来达到的。而人的情感的诱发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发生的。鲜明、生动、形象的情景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创设优美的情感,让学生获得新奇的感受,振奋精神,感化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上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我先播放《葡萄沟》录象,让学生直接感受葡萄沟的美。好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的葡萄让学生由衷发出一声惊叹:葡萄沟真美啊!

在上《三味书屋》时,由于学生对鲁迅写的三味书屋比较陌生,不知道三味书屋是什么东西,发生认知障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利用多媒体再现鲁迅当时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在直观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中,体验语文课本的内在美,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使好奇心化为求知新知识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愉快的教学,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开头。

二、引导学生品尝课文优美的语句,感受语文的内在美

有了良好的开头,往往是不够的,如果把语文变成抽象、难理解,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积极主动的情绪达不到延续下去。教材中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品行之美……,这些美好情感又都渗透在字里行间,抓着关键词句进行品赏,是激发学生感受美好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

如教学《荷花》时,我抓着第二自然段“挨挨挤挤”、“碧绿的大园盘”体会荷花的茂盛与自然美,抓着“冒”、“展开”、“露出”、“饱胀”突出荷花旺盛的生命力和婀娜的姿态。一幅满池荷花的活脱脱自然画,作者都用优美细腻准确的语言展现在眼前、脑际,学生被满池荷花的色、香、美吸引住了,被那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荷花陶醉了,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振。

又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让学生抓着桂林的山象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石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水真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真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真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体会桂林山水的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对学习桂林山水的强列愿望。

三、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师生合作情感

让学生参与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探究课文内容,是当代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师生合作教学、探究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自己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合作探究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进行,通过讨论,使师生共同探究一个问题上,达到互相补充,使其对课文内容更深刻、完整的理解。如我在上《冬眠》一课时,让学生说说“小刺猬是怎能样冬眠的”。甲同学说:“小刺猬每隔三个星期会醒过来一次撒尿和吃东西”。乙同学说:“他说的不够全面,还应该说出冬眠的样子:蜷成一团,睡得正甜,小鼻尖从刺丛中露出来”。在讨论中,当一个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会集中精神听着,可以判断出他们边听边思考是否同意他人的意见或还需补充一些什么。这样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中,探究问题向纵深发展,比教师自己满堂去讲课深刻得多,学生也会体会到自己的主体作用,师生合作气氛更活跃,师生的合作情感更融合。

四、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篇(2)

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学生、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形式。课堂讨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全班或分组进行充分讨论,经过教师的诱导、点拨,生生、师生碰撞,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的运用,可打破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僵化局面。如果运用得当课堂将充满生命活力。运用不当则很容易导致课堂活动中要么存在闹哄哄,看似热闹,结果学生一无所获的现象;要么几个学生交流,其他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的现象;要么演变为简单的问答式,效果不够理想。为提高讨论活动的有效性,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索,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精心准备,创造讨论条件

1.角色准备。首先让每一个参与讨论的学生意识到我与他人,尤其与老师是平等的学习者;其次让学生意识到我是一个积极的说话者和谦逊的倾听者。这样的角色意识是任何形式的讨论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这有赖于在平时建立零距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这是讨论焕发生命活力的有力保障。教师应以平等的目光注视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个性行为给予接纳和满足,使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体验到一种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受到真正的心理自由。

2.问题准备。问题来源于何处,问题的好坏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实践表明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来源于问题情境的问题学生最感兴趣。而好问题的特征应该是:问题本身明白易懂;问题的答案离不开文章的支撑,但又不拘泥于文章本身;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立场;问题是特定的文章所特有的问题;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衍生出子问题,从而推动讨论深入下去,激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等。怎样得到好问题呢?我从三个角度获得了体会。①精读文本,巧找问点,设计问题情境。②抓好预习,课前质疑,落实讨论问题。③捕捉良机,即兴提问,创设讨论氛围。

3.观点准备。讨论是在观点的碰撞中展开并走向深入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个别思考的时间。即讨论应是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前应让学生形成观点或观点雏形再参与到讨论活动中。这样一来学生在讨论中才有话可说,才能真正体验到讨论给人带来的挑战性以及给他人分享思维果实的快乐。因此在课堂上应处理好自主学习与讨论的关系。这一环节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讨论失败。

二、过程落实,强化讨论实效

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核心。较有成效的做法如下:①小组充分讨论。②全班互动交流。③教师艺术指导。

三、论后引导,注重讨论长效

当课堂讨论让人意犹未尽激动不已之时,教师应抓住机会让学生描绘出自己在讨论中所获得的思想果实、思考历程。所谓思想果实是就讨论的内容而言的。鼓励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全面理解付诸笔端,在经历从说到写的飞跃中让自己的见解更为成熟。无论是总结对问题本身的理解,还是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都是在以点滴积累的方式为以后的讨论培养更为成熟的讨论者,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后继学习打基础。

四、提高认识,避免讨论滥用

1.增进情感交流,适宜讨论。教学的情感性缺失与教学设计缺少情感交流、培养环节直接相关。课堂上,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就不得不设计教学的情感目标。通过情感目标的设计,可使单一的认知活动变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活动中的动力作用,使学生的情知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再有,通过讨论交流,教师与学生认真交换看法,及时沟通,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上不能沟通、难以融合、不易接触的情感阻隔,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2.促进主体创造性,适宜讨论。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摆脱了问答式的操作程序,它既注重了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又注重了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使课堂教学中学生言语交往行为跳出了听从师命的圈子,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主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示。这种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教学气氛活跃,教学富有朝气与活力。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篇(3)

一、设问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立情景,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在学习中努力地发现情景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设问教学法。教师应利用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将设计的问题有效地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得出的结论为教学的依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循序渐进,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热情和兴趣。

如何进行设问教学法呢?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从中设计出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究和分析。对于问题较为偏难的情况,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和讨论,充分地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并对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老师对结果进行认真的评价,通过设问教学的过程,让学生把教学中的问题彻底吃透,提高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设问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设计的问题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从简到难,步步深入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情况出发,设置符合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的问题,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利用自己所具备的能力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创造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尤其要努力引导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投入到设问教学中来,鼓励他们积极的发言,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肯定,让学生体会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让学习不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信心。

进行设问教学法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授课水准,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语言过于生硬,表情严肃,缺乏幽默感,就无法激起学生对设计的问题情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不到设问教学的目的。此外,学生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时,教师要有能够控制课堂的能力,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防止因为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教学目标发生偏离。设问教学法是一项根据课本内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它能够在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情感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品质,利用情感方式,通过丰富的感情色彩,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气氛,充分体现出文章内容的“美”,用情感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描绘的场景之中,体验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所要抒发的情怀。例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老师引用一首催人泪下,符合文章题材的歌曲《父亲》,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的阅读,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父子情深,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根据文章对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动作、父亲的 语言、儿子的眼泪的描写,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一段话: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通过情感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伟大的父爱,去体会亲情,达到本课所要体现的教学主旨。

三、注重人文性教学

现代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人文性的特点,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分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习惯将文章分解开来,分别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枯燥的语法分析,单纯重视理解性和概括性的教学,将文章的整体意境给破坏了,忽视学生对文章欣赏能力的培养,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2)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被某些老师误解成为思想品德的教育,向学生生搬硬套地传授思想道德观念,而不是从学生的情感出发;(3)在采取人文性教学时,老师过分重视文章的思想意境,而脱离了现实生活和文章原本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使整体的教学思路发生了偏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进行语文人文性教学时,要以语言的思想文化为起点,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性,让学生体验每篇文章所蕴含的感情色彩,使学生将文章的鉴赏,当做是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真正感受到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充满终身学习的动力。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学习的目标,精选一些具有阅读意义和特色的文章,并对文章的内涵和主旨,展开讨论学习,使学生在反复品味文章的过程中,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提升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形成适合自己的,同时具有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结语

总之,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探究,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利用设问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注重情感教学和人文教学的把握,整体推进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篇(4)

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主题思想,学会阅读的过程。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学会生本对话,在文章中觅知音。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热情地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反复阅读,善于发现问题

学习语文要重视反复阅读,因为反复阅读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只有反复阅读,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也会在反复的过程中发现关键问题,为真正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打好基础。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挖掘问题,而不是把所有问题提出来摆在学生面前,要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要服务于学生,适时引导即可。

生本对话是学生与文章的互动,绝不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学会阅读更重视学生的自发提问,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劲头儿会更足,他们更有兴趣去解决自己挖掘出来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教师把学生分为三组,引导学生分组自学阅读,并在读的过程中为别的组提出问题,看哪组同学提的问题多。学生们分组比赛提问,阅读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文章中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里?”“什么原因让诸葛亮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学生们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深究文章内容,在深刻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真正做到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发掘文本的内涵。

阅读中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达到生本对话这一至高境界,就要求学生做到反复阅读,带着挖掘问题的信念去读,要真真切切体会作者的用心,敞开自己的心扉,放飞自己的想象,用心灵与文本对话,提出问题,找到答案。教师要作为引导者,确保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情感朗读,体会文章内涵

情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情感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也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形成贴切的生本对话,深入作者的内心,感受文章的主题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朗读是所有文章都必须运用的环节,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情感朗读的运用,因为学生只有带感情地读课文,才能用心去感受文章的段落内涵。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时,教师带情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爸爸妈妈彼此的那份真挚的爱,然后教师让学生分段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强调学生的情感投入,并对朗读情感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在分段带『青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体会文章中作者的用意,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中哪些句子能表现出爸爸对妈妈的真爱?”“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妈妈对爸爸的真爱?”“文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如果有人问你真爱是什么?你会怎样回答?”……通过阅读让学生找到答案,并带着情感把这些句子读出来,真正用心去感受作者所表现的情感世界。

情感朗读的培养,教师要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它作为一项基础贯穿于日常。因为只有学生带感情地去朗读课文,才能体会文章中的情感世界,才能用心去体会作者真正的情感用意,达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涵。

三、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理解

语文教学的过程要重视分组讨论,要让学生学会与别人去分享,讨论是交流的过程,也是寻求答案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交流的过程中才会成长,才会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分组讨论也让学生集思广益,积极主动地去探讨文章中的奥秘,把课堂的学习变得更精彩。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分组讨论,不要只是一味地讲解,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形成对学习的厌倦。教师在课堂中担当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由讨论。问题的提出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就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答案可以是多方面的,也不要设立单一的答案,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出来。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篇(5)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等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情境教学重在一个“情”字,主要是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中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

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全称是“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的学校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主要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从业人员。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普高升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特别是2000年以来生源的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下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具备初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行为习惯,个体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道德品质的低下令人堪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论专业实力,还是个人素质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人文素质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迫于形势,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实用主义”教育观、人才观,对人的培养从属于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强调准职业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对人本主义的追求,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学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发展,近年来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情感教学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当前中职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数学对一个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开发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结合情感教学的情景体检,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情感教学方式、模式就成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义:

情感教育是一个崭新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未来的情感教育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链条,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本研究从提高职校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情境创设其实质就是推动情境教学更好地走入课堂,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适应新课改.改变数学难教,数学难学的现状。使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职校职业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文献综述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愫影响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组织工作以及,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同时认知加工对信息的评价、神经激活而诱导的产生。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在任职过程中起到协调、组织作用,工作效率高;而消极的情绪起到蒲怀、瓦解或是阻断的作用,工作效率低。愉悦的情绪体验能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并能积极引导他们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

西方学者有关的情感教学的一些论文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而且有的概念还是直接来源于宗教生活,如“精神关怀”等。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情感教学理论在科学性及实践价值。

情感教育的理念近年来颇受各国教育界的重视。不少国家、地区都进行过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实践,其中较为成功的有英国的“夏山快乐教育”、“体谅教育”、美国的教师临床服务、荷兰的激励学校。而国内成功的情感教育实验有李吉林老师所创的“情境教学”实验、上海市“成功教育”的教育探索实验以及无锡师范附小等学校的“愉快教育”实验等。

我国的研究学者认为情感教学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这里、体制、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认为情感教学的倾向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的获得或是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情感教育是一个与其他教育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国内研究情感教学的论文选题基本围绕“怎样利用情感手段搞好学科教学或借助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展开,从以下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论文题目即可窥见一斑:“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情感教育对高考教学的催化作用”;“地理教学情感教育初探”;“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影响因素及意义”;“论中学历史课的情感教育”;“浅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等。

硕博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学位论文中,硕士学位论文占据了情感教育论文的主体,而且大部分论文侧重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将情感作为一种手段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曹涛涛在其毕业的硕士论文中,就结合其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数学学习情感目标;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策略;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用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去激励、感染学生,要充分挖掘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课堂教学、改善评价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绝大多数文章的作者缺乏对情感及情感教育理论的基本把握和重视,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和检验。报纸文章多为对当前情感匮乏状态的揭示和加强情感教育的呼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醒人们对情感及情感教育问题注意的作用,而对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问题涉及甚少。总体而言,当前的情感教育研究中,关于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所展开的探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显得相当不足。对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含义、本质,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的目标、功能、内容、过程、方法与规律,以及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等问题,都需要从不同的视阈、角度,用不同的提问和言说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做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系统回答。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情感教育这一刚刚开拓的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目标:本次论文详细阐述发挥教师情感作用,让数学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该策略在职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途径将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益处分析

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价值所在

由于职中生学习基础多数较差,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在职校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2)不实行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弊端。

其一在于没有情感教学,数学的本身具有枯燥性、乏味性,这使得学生听听不喜欢听了,新旧知识的连接不好,学生不懂新的知识,就不乐于、不易于接受新知识信息。相当于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其二,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2、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

(1)教学应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给予特别关注.首先探讨了情感与态度对教学学习的意义,进而从教师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研究的价值和必备的品质以及数学与科学精神、世界观的形成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途径。

(2)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通过实验操作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师可揭示数学本身的内在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通过增强数学探究意识,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用风趣、幽默、富有情趣的言语讲解相关教学内容,数学课堂应提示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着的人物轶事,将数学知识与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

(3)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获取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要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一切都要易而渐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对知识始终处于可望、可及、有收获、想进取的积极学习状态。

论文的框架结构:

提出研究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意义,查阅文献,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构思,通过举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的益处分析及实施方案。

论文的提纲: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

1.1情感教学的历史渊源

1.2情感教学的价值

二职校数学情感教学的理论探讨

2.1情感教学的内涵

2.2数学情感教学的内涵

2.3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运用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措施

3.1、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尊重的原则

(三)激励的原则

(四)个性化原则

(五)爱的原则

3.2、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改进教学行为艺术,引导学生知情协调发展

(四)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情感教育载体,数学课教育教学效果

四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施

4.1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目标

4.2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4.3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研究地点、年度计划及经费预算:

论文完成的时间安排:

1、4周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存在的不足。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2、2周明确本研究命题的初步框架结构,

3、1周完成开题报告撰写

4、4周研究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得出的研究结论

论文新意预测或论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及成果应用设想:

当前的情感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高中教学,对职业教育的情感教学研究较少,而职业学校因其教学的特殊性,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采取的策略应当与高中、大学的教学不一致,本研究希望能通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情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提供相关部门,特别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153页

2.胡淑飞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3.彭杰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情感策略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4.乔丽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2月

5.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篇(6)

教师要根据学情就学生的学习任务设计指导方案,做到读、思、议、练有机结合,重点突出,并随时把握目标达成情况,调控阅读进程。很难想象,一堂没有老师的任务引导,一味强调所谓“自主研究”的语文课究竟会取得什么效果。

问题是任务的主要形式。因此,提问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提问的好处是将学生从已知信息的认知水平提升到新的未知的认知水平发展区,在能大致明了题义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寻找突破的契机,直至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便是习得收获的过程,它使个体的智慧技能得到补充和提高。因此,教师必须讲究提问的质量。

提问要有策略性,不能“满篇问”,而要对估计学生不易领会的地方发问;不能“满堂问”,而要抓住“课眼”,有的放矢;要有思考性,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坡度,经过一番严谨的推理、判断才能答出;要有序列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要有时机性,起始时如何提问,过程中如何提问,要因时制宜。

质疑是一种特殊的提问。说它特殊,因为它与师问生答的方向正好相反,它是学生就个体所发现、所感觉、所关注的疑难,向教师(或班集体)提出问题。教师在学生质疑活动中是否就成了一个被动应对者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应该主动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和精神,并通过“抛砖”等手段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诱导学生对从文本、教师诸方面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不解之惑或不同意见。教师要注意甄别学生质疑的价值,并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解决,有的由教育直接讲解,有的交给学生探究,有的重锤敲打,有的一带而过。

二、营造氛围

我国古人早就重视情境氛围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孟母三迁、断织教子便是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

语文阅读教学创设情境氛围,必须紧扣教材,把学生带进课文,做到四个“入”:“入文”,进入课文,感知教材,熟悉课文的字、词、句、篇,获得真切的、深刻的印象,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入境”,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的人、事之中,体验、感悟、理解课文;“入神”,深入课文,发现钻石精金,采撷珠宝,领会文章构思的巧妙、表现方法的恰当、遣词造句的精彩;“入化”,从课文中提炼出要点,促进学生吸收、消化,逐步转化为能力,得到学习的窍门。创设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联系生活再现情境。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老师。学生年少,生活阅历不丰富,但他们对社会生活都已有所认识,有所了解,对生活充满着热望。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图画的色彩、明暗中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并涵养美感。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有着独到的作用。对音乐的选择,要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听觉、视觉的联动,在这种联觉通感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可以指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指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或指导学生表演,强化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理解。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的教学情境,就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加之教材难度加大,相应的深度和高度往往也很难运用一般的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语言则是法宝,是最简洁、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手段。事实也充分证明,只要教学语言准确、简洁、理趣、有感染力,语言情境就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讨论

讨论是以同座或小组为独立单位,学生根据一定的议题进行议论的一种教学对话行为。语文的知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广泛联系,使语文课堂讨论获得了比其他人文学科更多的话题材料和谈论衍生物;语文的能力训练与学生的言语智慧的直接关系,规定了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必须以“言语”为中心,而“言语”的主要习得方式非“发言”莫属。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讨论的“可操作性”和“必操作性”。

讨论是课堂对话中教学环境最为自由宽松的、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但是,可能出现的讨论的泛化和失控,使它也成为了教学效果最难以保证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多重角色,认真做好组织指导工作。

1.组织设计议题。教师除了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已有水平编制议题外,更为重要的是组织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从中筛选出议题。议题可能引发的话题和谈资,议题可能引发的多向度思考和论辩,都是组织设计论题的重要备课点。

2.指导、调控讨论。教师在讨论的展开过程中,必须做好几件事: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巡视,督促学生倾听和发言;二要关注话题的扣题和展开情况,通过对一两个讨论单位(同座或小组)的暂留观察,掌握讨论的进度和质量,发现新的讨论素材和教学生长元素;三要适时介入,引导和矫正讨论过程,或补充信息以助讨论深入或转折。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篇(7)

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全称是“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的学校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主要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从业人员。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普高升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特别是2000年以来生源的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下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具备初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行为习惯,个体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道德品质的低下令人堪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论专业实力,还是个人素质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人文素质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迫于形势,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实用主义”教育观、人才观,对人的培养从属于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强调准职业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对人本主义的追求,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学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发展,近年来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情感教学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当前中职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数学对一个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开发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结合情感教学的情景体检,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情感教学方式、模式就成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义:

情感教育是一个崭新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未来的情感教育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链条,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本研究从提高职校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情境创设其实质就是推动情境教学更好地走入课堂,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适应新课改.改变数学难教,数学难学的现状。使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职校职业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文献综述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愫影响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组织工作以及,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同时认知加工对信息的评价、神经激活而诱导的产生。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在任职过程中起到协调、组织作用,工作效率高;而消极的情绪起到蒲怀、瓦解或是阻断的作用,工作效率低。愉悦的情绪体验能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并能积极引导他们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

西方学者有关的情感教学的一些论文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而且有的概念还是直接来源于宗教生活,如“精神关怀”等。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情感教学理论在科学性及实践价值。

情感教育的理念近年来颇受各国教育界的重视。不少国家、地区都进行过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实践,其中较为成功的有英国的“夏山快乐教育”、“体谅教育”、美国的教师临床服务、荷兰的激励学校。而国内成功的情感教育实验有李吉林老师所创的“情境教学”实验、上海市“成功教育”的教育探索实验以及无锡师范附小等学校的“愉快教育”实验等。

我国的研究学者认为情感教学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这里、体制、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认为情感教学的倾向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的获得或是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情感教育是一个与其他教育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国内研究情感教学的论文选题基本围绕“怎样利用情感手段搞好学科教学或借助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展开,从以下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论文题目即可窥见一斑:“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情感教育对高考教学的催化作用”;“地理教学情感教育初探”;“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影响因素及意义”;“论中学历史课的情感教育”;“浅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等。

硕博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学位论文中,硕士学位论文占据了情感教育论文的主体,而且大部分论文侧重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将情感作为一种手段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曹涛涛在其毕业的硕士论文中,就结合其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数学学习情感目标;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策略;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用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去激励、感染学生,要充分挖掘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课堂教学、改善评价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绝大多数文章的作者缺乏对情感及情感教育理论的基本把握和重视,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和检验。报纸文章多为对当前情感匮乏状态的揭示和加强情感教育的呼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醒人们对情感及情感教育问题注意的作用,而对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问题涉及甚少。总体而言,当前的情感教育研究中,关于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所展开的探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显得相当不足。对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含义、本质,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的目标、功能、内容、过程、方法与规律,以及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等问题,都需要从不同的视阈、角度,用不同的提问和言说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做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系统回答。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情感教育这一刚刚开拓的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目标:本次论文详细阐述发挥教师情感作用,让数学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该策略在职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途径将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益处分析

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价值所在

由于职中生学习基础多数较差,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在职校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2)不实行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弊端。

其一在于没有情感教学,数学的本身具有枯燥性、乏味性,这使得学生听听不喜欢听了,新旧知识的连接不好,学生不懂新的知识,就不乐于、不易于接受新知识信息。相当于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其二,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2、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

(1)教学应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给予特别关注.首先探讨了情感与态度对教学学习的意义,进而从教师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研究的价值和必备的品质以及数学与科学精神、世界观的形成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途径。

(2)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通过实验操作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师可揭示数学本身的内在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通过增强数学探究意识,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用风趣、幽默、富有情趣的言语讲解相关教学内容,数学课堂应提示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着的人物轶事,将数学知识与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

(3)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获取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要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一切都要易而渐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对知识始终处于可望、可及、有收获、想进取的积极学习状态。

论文的框架结构:

提出研究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意义,查阅文献,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构思,通过举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的益处分析及实施方案。

论文的提纲: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

1.1情感教学的历史渊源

1.2情感教学的价值

二职校数学情感教学的理论探讨

2.1情感教学的内涵

2.2数学情感教学的内涵

2.3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运用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措施

3.1、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尊重的原则

(三)激励的原则

(四)个性化原则

(五)爱的原则

3.2、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改进教学行为艺术,引导学生知情协调发展

(四)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情感教育载体,数学课教育教学效果

四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施

4.1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目标

4.2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4.3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研究地点、年度计划及经费预算:

论文完成的时间安排:

1、4周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存在的不足。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2、2周明确本研究命题的初步框架结构,

3、1周完成开题报告撰写

4、4周研究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得出的研究结论

论文新意预测或论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及成果应用设想:

当前的情感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高中教学,对职业教育的情感教学研究较少,而职业学校因其教学的特殊性,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采取的策略应当与高中、大学的教学不一致,本研究希望能通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情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提供相关部门,特别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153页

2.胡淑飞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3.彭杰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情感策略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4.乔丽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2月

5.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篇(8)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范围是无界可定的,但阅读的过程却大致相同。教师很大一部分责任就是教会学生认真地阅读。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阅读教学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怎样把握阅读教学的要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

我国古人早就重视情境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庄子说:“婴儿生无硕师之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孟母三迁、断织教子更是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

语文阅读教学要创设情境就必须紧扣教材,使学生“入境”、“入神”、“入化”,把学生带进课文,感知教材,熟悉课文的字、词、句、篇,获得真切的、深刻的印象,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所谓“入境”,指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洽,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的人事之中,体验、感悟、理解课文;“入神”,指深入课文的堂奥,发现钻石精金,采撷珠宝,领会文章构思巧妙、表现方法恰当、遣词造句的精彩;“入化”,指从课文中提炼出要点,促进学生吸收、消化,逐步转化为能力,得到学习的窍门。为此,创设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

2.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并且从图画的色彩明暗中学生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涵养美感。

3.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境,营造气氛,有着独到的作用。对音乐的选择,要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联系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听觉视觉的联动,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可以指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指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或指导学生表演,强化对教材内容的体会。

二、设计任务

教师要根据学情就学生的学习任务设计指导方案,做到读思议练有机结合,重点突出,并随时把握目标,调控阅读进程。很难想象,一堂课没有教师的任务引导,而一味地强调所谓自主研究的语文课究竟会取得什么效果。

问题是任务的主要形式,因此,提问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堂中学生智慧技能的学习与发展,与问题情境相伴而生,随着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优化,并以教师的提问水平为基准条件(区培民《语文教师技术行为概论》)。根据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解决问题模式,语文提问在认知策略手段中的作用为:将学生从已知信息的认识水平提升到似是而非无以应对的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在能大致明了题义的情况下,还必须引导学生寻找发现策略即突破的契机,直至解决问题突破成功的过程,便是策略习得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个体的智慧技能得到补充和提高。(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此,必须讲究提问的质量。

提问要有策略性,不能满篇问,而要对估计学生易领会的地方发问;不能“满堂问”,而要抓住“课眼”,有的放矢;要有思想性,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坡度,经过严谨的推理、判断才能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唰’地举起手来,这是不值得称道的”(赞可夫语);要有序列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要有时机性,起始时如何提问,过程中如何提问,要因时制宜。

质疑是一种特殊的提问。说它特殊,因为它与师问生答的方向正好相反,它是学生就个体所发现、所感觉、所关注的疑难,向教师(或班集体)提出问题。教师在学生质疑活动中是否就是一个被动者了呢?不是的。教师应该主动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和精神,并通过“抛砖”等手段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诱导学生对从文本、教师诸方面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思索,提出自己的不解之疑或不同意见。教师要注意甄别学生质疑的价值,并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解决,有的由教者直接讲解,有的交给学生探究,有的重锤敲打,有的一带而过。

三、组织讨论。

讨论是以同座或小组为独立单位,学生根据一定的议题进行议论的一种教学对话行为。语文的知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广泛联系,使语文课堂讨论获得了比其他人文学科更多的话题材料和谈论衍生物;语文的能力训练与学生的言语智慧的直接关系,规定了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言语”为中心,“通过对言语的操作达到对世界的把握和改造”(李海林《言语教学论》),而“言语”的主要习得方式非“发言”莫属。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讨论的“可操作性”和“必操作性”。

1.组织设计议题。教师除了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已有水平编制议题外,更为重要的是组织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从中筛选出议题。议题可能引发的话题和谈资,议题可能引发的多向度思考和论辩,都是组织设计论题的重要备课点。

2.指导、调控讨论。教师在讨论的展开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巡视,督促学生倾听和发言;二要关注话题的扣题和展开情况,通过对一两个讨论单位(同座或小组)的暂留观察,掌握讨论的进度和质量,发现新的讨论素材和教学生长元素;三要适时介入,引导和矫正讨论过程,或补充信息以助讨论深入或转折。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篇(9)

“文章无处不动情”,文学类作品总是把人物、事件、思想有机地糅和在一起,常常以动人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强烈的抒彩熏陶感染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应从“情”入手,把握住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引导学生去体验,唤起情感的共鸣。如《故乡》一文,闰土二十年后和“我”见面时倾吐衷肠的一段,如果只停留在外貌、对话和动作描写分析上,学生得到的只是个麻木者的形象。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少年闰土原是怎样?如今为何变成“仿佛石像一般”?为何“只是觉苦,却又形容不出”?先是摇头,继而沉默,默默地吸烟又是为了什么? 一连串的问题,可使学生通过讨论,深有感触地认识到闰土此时无限哀愁和无限悲痛的心情,进而联想到二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悲剧。这时,作者的感情与教者、学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使学生从文章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跳动,以至于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引起感情共鸣。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情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传授阅读知识、训练阅读技能、培养阅读情感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阅读材料所传达的情境,能加速这一学习过程的完成。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借助多媒体演示教学情境,强化感知内容,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引导学生由感知过渡到表象,再由表象过渡到抽象中。从而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其观察力与思辨力,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教学情境,不但丰富了阅读教材的审美空间,营造了可感可知的学习情境,还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共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演示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把知识的学习当作自己的一种需要,并产生解决的欲望,进而主动地去探究和发现答案。

三、有效地开展综合活动课

为发挥课堂阅读的综合效应,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校园文化节”、“演讲比赛”、“青少年读书读报活动”、“语文游艺会”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例如,我在教授完《送东阳马生序》后,我安排了一场辩论赛,双方的辩题分别是:正方——顺境更易成才;反方——逆境更易成才。从搜集资料、确定辩手到熟悉辩论赛规程、辩论技巧的指导,我全程辅导。辩论赛严格按照正式的规程来,选出了辩论赛主席和主席团成员。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辩手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多次探讨,并且写出了精彩的辩词。辩论的高潮阶段出现在自由辩论阶段,反方二辩激情而理性的反驳让正方哑然,也赢得了同学精彩的掌声。活动结束之后,无论是参加辩论的同学还是“亲友团”的同学都感觉到收获很大——知识面得到拓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强化。更重要的是,自由辩论阶段二辩的出色发挥让大家意识到了日常积累和读书的重要性,又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热潮。

四、有效地展开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蕴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看法,可以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如学习《羚羊木雕》,围绕“我不征求父母的意见擅自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和“父母不理会我的感受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是对是非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增进了学生对待有争议问题的理解。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作为“导演”,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53-01

不知从何日起,语文教学已成定规:每上新课,布置预习,先说背景,再叙作者,范读课文,释词注音,分段解析,归纳中心,总结特点,完成作业,整理笔记,以备考核。这套教法自是先前专家学者从教总结的精华,可取之处很多。但不用讳言,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化,不适应现实之处也在所难免。

1.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成败。

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 ,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2.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庐山云雾》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创设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情多彩、奥秘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庐山云雾,这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又用妙乐唤起学生美的体验,设计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庐山云雾之美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道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

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3.老师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教学应在老师的正确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教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篇(11)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与引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易于唤起学生的注意,把形、情、境、理等熔于一炉,起着提示形象,陶冶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引起学生心理和情绪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若见其人”、“如闻其声”等亲身感受,来进入特定的氛围,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要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对于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也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专业知识能否更全面的掌握。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措施。

二、课堂讨论要做到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的讨论更加有效?

1.讨论以独立学习为首要条件

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首要条件。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来讨论的结果是:课堂讨论出现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形同虚设,出现空热闹、假正经的现象。

因此,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它使学生获得了讨论的资格。疑难要解决,心得要倾吐,必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去讨论、去交流,从而形成讨论的内驱力。

2.确定好讨论的形式和问题

高效课堂要有别于表面热闹但学无所得、流于形式的课堂组织,这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发掘出有价值的讨论主题,以及教师有没有成功的课堂语言来发问、调动与组织。确定讨论问题时要注意几个问题:①紧扣课文内容,体现教学重难点;②问题的难度要适度,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相适应,难度过大,讨论也就无法深入,失去了讨论的意义;③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便于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主旨,形成观点,体会情感。

教师的议题要设计好,如果讨论的问题只是单独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想考虑往往是一个点,或者比较容易确切的答案,学生可能没有与别人讨论的兴趣和需要;如果难度太大,学生无从回答问题,也就无法进行与别人讨论。如果当教师在大题目下形成基本问题和相关问题链的时候,问点增多了,学点分细了,问题涉及面广了,学生要同时处理一连串相关的信息,他与别人讨论印证搜寻、斟酌,以整合出相关答案的需求相应增大,这种情况下的讨论,自动化能力的性质就较明显了。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和学生一起与文本对话,与不同的思维碰撞,在对话与碰撞中获取知识,开阔思维,提高能力。

3.讨论离不开教师的协调、指导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异,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预设之外的情况,教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深入思考,走出误区。曾听过一节课题为《林黛玉进贾府》的公开课,课上,在讨论林黛玉的形象时,谈到她在舅舅家坐在哪里的事,以及回答祖母的问话时立即站起来等相关内容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反映了等级森严的封建思想,然后学生立即问:等级森严究竟是好还是坏?关于这个问题,教师的处理方式是语焉不详的解答:“从我们现在看是不好的,从当时来看或许是好的。”这位教师只是想着必须有答案,没有抓住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这个问题的前提就存在缺陷,没能准确地表述问题。等级森严究竟是什么,礼仪性的尊卑有序是不是等级森严。当然这样点评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面要广,思维要敏捷。只有备课时作多方面的分析研究,课上才能应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才能把对学生思想、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开发融为一体,才能巧妙点拨,使学生的讨论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问题要做到有效性

语文教学问题的设置,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主要形式,是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是生命的生长过程。它既具有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行理解感悟的功能,又具有直指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的作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问题的有效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趣”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

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2.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悬”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

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