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园艺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6 18:39:14

园艺专业论文

园艺专业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G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0-01

Investig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LUO Jian-rang ZHANG Yuan

(College of Forestry,Northw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 in teaching process on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were analyzed.Some measures were suggested from teaching programme,teaching content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landscape art;teaching reform

园林艺术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景创造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的各种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等[1]。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能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2]。因此,许多高校把园林艺术作为园林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外,也同时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供学生选修。但非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对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

1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大纲不合理

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但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二者存在差异。

1.2 教学内容陈旧,专业性强

各类园林艺术教材不少,但适合本科的教材较少,目前各大院校最常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过元编著的园林艺术。该书从1996年出版至今已经重印多次,内容没有太大变化,而近10年来各种新信息、新技术、设计理念和新材料却大量出现在园林实践中。此外,这部教材中的例证多为古典园林,现代园林较少。在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与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内容一模一样,对于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很多内容过于专业、抽象,不容易理解。

1.3 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园林艺术课程教学安排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对园林艺术有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3]。然而,在很多学校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

2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的优化措施

2.1 教学大纲调整

作为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不能一成不变的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应该以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为蓝本,按照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学生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2.2 教学内容更新、简化

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为参考教材,但教学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选课学生专业的特点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增补、简化[4]。并根据最新文献资料更新部分教学内容。在讲授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除了介绍国内外古典园林的优秀实例外,也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涌现的优秀园林作品或身边熟知的园林案例,例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海世纪花园、万科第五园、西安市的各大公园等。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简化,力求非园林专业的学生也能对园林艺术的核心内容有所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能力。

2.3 增加必要的实践教学

公共选修课的课时安排基本上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一些应用性不强的课程来讲,这样的安排可行,但对于像园林艺术这样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仅仅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其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因此,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室外的实践教学:比如讲授园林植物时,安排一次室外教学进行校园植物识别;在讲完园林艺术基本理论后,则带领学生就校园景观及周边主题公园的设计进行实地案例讲解,使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园林艺术的魅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美学素养。

3 参考文献

[1] 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园艺专业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36-02

1 园艺专业的发展趋势

园艺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当前我国园艺产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因而对园艺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进行积极的改革、探索和创新,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2-4]。本文结合我校开设园艺专业的工作实践,对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2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园艺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太窄,过分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忽视“宽口径、广适应”的“博才”教育(通识教育),从而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面较窄(如观赏园艺专业学生缺乏应有的果树和蔬菜学知识等),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现代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能力与触类旁通、驾驭不同知识的能力,组织管理经营知识能力较弱,尤其是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不强,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局面[5-6]。因此培养什么样规格的人才成为新世纪高等园艺教育的关键议题,我们认为只有大力培养园艺创新型人才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7-9]。

3 林业院校园艺专业特色及专业定位

观赏园艺是园艺专业的特色,木本园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和果树园艺是林业院校园艺专业的优势。无论是在科研还是教学方面,均将木本观赏园艺(盆景赏石、根雕艺术)、果树园艺和绿地规划设计以及特种蔬菜栽培与加工作为重点,重视木本园艺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盆景赏石、根雕艺术为优势项目,尽量突出林业院校的特色和优势,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产、学、研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 林业院校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园艺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的人才。以及熟练掌握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还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良好个性品格特征。园艺创新型人才除具备坚实的园艺专业知识技能与一定的创新精神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才能,完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高组织领导才能,懂经营,综合协调能力强,熟悉市场分析与经济学原理等等[10-11]。

5 园艺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等农林院校应当积极探讨建立全新的园艺人才培养方案,大胆进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试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园艺专业人才[12]。

5.1 实施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发展

在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高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与个性特征,正确处理好知识结构的“专”与“博”的关系,分类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潜能。

5.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以及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复合而成的统一主体的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5.3 加强实习实践教学

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应重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实验与实习,建立良好的园艺实验教学基地与校外基地,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园艺实践教学体系。在园艺实验场应积极争取条件,安排学生从制定生产计划到栽培管理以及采收处理全过程均由自己动手操作,以不断提高学生园艺栽培学、育种学、保护学、商品学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重要的生产季节,合理安排校外实习、参观、调查。高标准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让其从实验论文设计、实验过程、结果分析、论文撰写、报告等方面独立进行,以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5.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应不断注重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个性培养,学校可以定期采用集中培训、讨论、派出学习、进修、在职培养、自学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业务水平,实施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积极“导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性思维、开放性思维)、类比思维等去探索未知,开拓未来,使学生不断由知识的继承者向知识的创新者转变。

5.5 优化课程设置

对现有的园艺专业课程进行重组、优化,在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应加大学生选修课程的比例与灵活性,鼓励学生选修园艺专业相关课程外的一些课程,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参加社会实践与科技下乡活动,不断煅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6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6.1 专业定位合理

本专业的定位符合社会需要,切合我校实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6.2 办学思想明确

林业院校园艺专业办学思想明确,专业定位合理,基本符合国家和湖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制定了专业分期建设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

6.3 符合社会需要

在确定专业定位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园艺专业的现状和人才需求,在对全国有关高校园艺类专业办学点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在多数农林院校中相继开办了园艺专业或专业方向,但培养的人才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对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据统计[13-16],全国各地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如各级林业局、农业局、园林局、城建局、农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林大中专院校等单位从事园艺的专业人才匮乏,每年人才需求缺口达5000-10000人。可见,在林业、农业等专门院校中设置园艺专业,并加大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客观需要。

6.4 课程体系富有特色

确定了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制订了密切相关又自成体系的培养方案。

6.5 教学方法先进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以利于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强调理论的学习,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结合生产科研项目进行实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7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分析

7.1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从课程设计看,能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园艺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园艺专业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刻苦认真,善于思考,成绩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平均成绩为80.5分,平均70分以上占97.8%。

7.2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环节,对选题、选配指导、指导职责、文本规范化、评分标准和过程提出了监控。重点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并通过检查和评估加以落实。具体指导过程中,尝试改革指导模式,变单个导师指导为多个导师相互渗透的群体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提高了综合素质。

7.3 思想道德与身心素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思想品德与文化素质总体情况良好。园艺专业学生中有85%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每年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一是通过科技扶贫、文化宣传、支持扫盲、社会调查等形式,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活动;二是学生利用假期参加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宣传广告和社区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4 社会需求

近十年来,花卉产业、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地建设的大规模发展,社会正需要大量具有园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良好,一次就业率达80%以上,其中男生100%就业。

总之,通过近几年的改革,我校已初步建立了新的农科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专业的外延,而且更丰富了学科专业的内涵,给农科专业赋予了崭新的活力,使新专业渐显出厚基础、宽口径、多学科、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特色,从而大大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OL].省略/jiao_yu_fa_zhan_498/20060323/t20060323_133480.shtml,2005-07-28.

[2] 教育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基本情况[N].中国教育报,2002-7-30(4).

[3] 教育部高教育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4] 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A].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2-2003 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罗正荣.新一轮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36-340.

[6] 柳李旺,章镇,侯喜林.等.新形势下园艺创新创业人才特征及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1.增刊,36-38.

[7] 许学明.高职教育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56-58.

[8] 吴会昌,李凤光,高丹,等.园艺专业主干专业课新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24-25.

[9] 孙红绪.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8):35-36.

[10]邹佩文.园艺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7,(1):123-124.

[11]教育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基本情况[N](中国教育报).2002,7,30.第4版.

[12]吴善超.基础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12-14.

园艺专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84-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里最高层次的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如何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需要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紧密结合实践,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及其个性发展,同时符合当下的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具有创新性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至关重要。

1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为园艺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园艺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是园艺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根据园艺行业、产业及其技术特征,园艺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涵盖的服务领域包括园艺良种繁育与推广、基地规划、设施设计与建设、生产管理、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园林苗木繁育、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以及园艺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与创新等。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立足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将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园艺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涵盖了果树、蔬菜、观赏园艺、茶学及其与之相关的交叉领域设施园艺中的诸项内容,果、菜、花、茶的栽培及繁种、贮藏加工的新技术与应用推广。园艺领域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应与园艺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相比,所学课程结构更加注重应用技术和实践技能。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农业技术推广理论和方法,掌握园艺科学最新成果和应用技术,能够独立承担园艺科学试验研究、技术指导、组织生产及经验管理任务,具备编制园艺发展规划、开展咨询服务等综合能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2010年开始招收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起步较晚,健全合适的培养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面向行业和社会,培养实践能力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命,实践类课程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形成了以实践取向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学习农业硕士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课程内容;系统地学习园艺专业基础知识、现代传媒知识、农业推广知识等相关知识;还要学习生产管理技能、教学技能、调查分析技能、计划与评估技能等。专业技能素质培养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的品种培育、种苗生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后储运加工以及园艺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2 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专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和管理非常重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这些学生缺少实践经历,只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创建实践基地则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共同搭建的一个人才培养平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专业实习、教育见习、企业实践的方式,利用共建的平台先行了解相关职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在实践基地中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充分加强与相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要发挥校院两级单位的主动性,学校可承担部分跨学院的专业学位基地建设,同时采用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学院多渠道自主联系、建设实践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多方面的沟通和深层次的合作,优势互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实践平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具有创新活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级人才[2]。

3.3 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教育研究能力强的教师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因为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及学历水平,所以加强对一些学术型导师的培训和锻炼,选送缺乏实践经验的导师到科研、管理、生产等领域进行锻炼,促使其转型[3],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般选聘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同时,要求其有能力、有时间且愿意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指导。校外导师主要指导研究生实践工作,对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并与校内导师共同商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以保证研究生所学课程能够为实践及将来的工作服务。同时,校外导师提供学位论文需要的相关项目材料,协助学校导师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

3.4 规范学位论文管理评价体系

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环,也是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是研究生对专业领域认识和理解的凝练。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研究的实质就是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位论文体系,并在规范中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因而,必须加强学位论文的规范和管理。首先,学位论文的课题应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项目研发而选择,突出实践应用能力,避免将纯理论或重科学研究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1]。园艺领域要求结合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导师研究项目和培养单位基本条件选题。选题应来源于园艺产业的实际需求,是某一区域园艺产业或科技型企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生产、技术、流通或管理等领域的具体命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等开展试验研究。鼓励和支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形式多踊,论文可以是市场(产业)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试验研究、产品开发、产业规划设计、产业案例分析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的论文评价标准,引导研究生树立问题意识、实践导向、应用导向,围绕行业或职业的现实问题,将理论和自身实践经历有机结合。调整专业学位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结构,扩大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委员比例。同时,规范学位论文研究也离不开校内外导师的力量。校内外导师要引导研究生结合实践经历进行论文撰写,将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行业(职业)问题作为论文研究中心,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

3.5 加强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建设

以专业学位改革为契机,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探索适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能一蹴而就。在加强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要依据社会、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以及社会重大需求的变化而持续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切实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组建由主管院长任组长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研究生实践工作的组织实施、考核、总结和表彰等工作。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学习前,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实践计划。另外,研究生在基地实践期间要遵守基地单位的有关定与要求,认真完成预定的实践任务。实践领导工作小组以研究生的工作态度和实践任务完成的效果、实践单位评语及书面总结等为依据进行考核[5]。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环节考核评定项目和标准必须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环节的有关规定》的要求执行。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4 结语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遵循“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提高发展”的原则,强调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园艺领域应用研究型人才[6]。

5 参考文献

[1] 陈培坤.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3):136-137.

[2] 徐林,张斌,巩恩普,等.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1-14.

[3] 刘宗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02-103.

园艺专业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87-03

根据教育部统计公报,民办高校在校生数已占到全部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1.9%,比重超^了[1],说明近20年来民办高校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民办教育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由此可见,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肯定。但是目前从整个高等教育层面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已进入转型期,正在进入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方式转型的过渡阶段。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时期,我们必须认识到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目前对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措施不力,还是沿袭原有挂靠高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突出民办高校的特色,更缺乏创新培养模式[2,3]。在这方面,许多公办高校探索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李子军等提出的构建研究型人才学“四主线二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倪师军等提出的“基于三大平台培养大学生三种能力”的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杨志平等提出的构建从“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李保云等构建了植物生产类“三层次、模块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均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目前,民办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为此,我们以园艺专业为例,提出了实验课、教学实习、实践课、实训课、毕业实习和创业教育“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保障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高了应用技术型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民办高校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

民办高校园艺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完整的现代生物科学知识体系、较宽厚的园艺基本知识,掌握较熟练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设施园艺等方向领域从事现代园艺技术推广、产业开发、经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园艺专业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园艺专业注重“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具有基本知识和理论、熟练的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园艺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园艺植物生产全过程、管理和科研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的适应能力。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知识要求: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与园艺生产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掌握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遗传学、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园艺场规划设计、园艺植物栽培、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等方面的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园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表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3.素质要求: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4.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主干学科为园艺学,核心课程有蔬菜栽培学总论、蔬菜栽培学各论、果树栽培学总论、果树栽培学各论、观赏园艺学、设施园艺学、果蔬贮藏加工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昆虫学。

5.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见表1。实践教学总学时为1348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8%。

二、“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专业实践使学生掌握园艺作物的种类与分类、生长发育与调控、园区规划与管理、良种繁育与选种育种、设施栽培、采后处理、果园、菜园年工作历的制定等生产全过程,了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初步知识。摒弃“黑板上种蔬菜、栽果树”的理论讲授,构建园艺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图1)。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体系、综合实训体系和毕业实践体系构成,重点体现在六个方面(六位一体),在时间跨度上大致是由低年级(1―2年级)向高年级(3―4年级)伸延,在实践的深度、广度和实际应用范围上也是由简单向复杂、综合发展,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由室内分析验证到生产实际应用,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课程实践体系的特点

1.课程实验中基础课实验有基础化学实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植物学实验、化学实验等,在第1―3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实验,有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农业气象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农业微生物实验、遗传学实验和土壤肥料学实验,在第3―5学期开出;专业实验如园艺植物昆虫学、园艺植物病理学、生物统计及田间试验设计、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果蔬贮藏加工等课程的实验在第5―7学期开设;其他如设施农业、果树和蔬菜3个方向选修课则分别在第6―7学用开设。基础课实验主要是进行分析测试、以验证理论,掌握试验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验的任务则是配合专业课,解决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性问题,并逐步为综合运用奠定基础。

2.教W实习包括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园艺植物昆虫学和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在第2―5学期执行。集中在校内完成理论和实践课中季节性强的实习内容和参观调查,如进行病虫害情况调查、农业气象观测、园艺作物种类识别、物候期观察和教学标本制作。

3.园艺专业实践课是结合园艺作物生产特点而设置的一门实践技术课,集园艺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实践操作于一体,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总学时240,在第3―7学期开出,内容包括果树、蔬菜、设施园艺的生产与经营,课程综合了基本技能和各项操作技术,三者有机融合,组成园艺作物生产基本技能的主体。

(三)生产实践体系的特点

生产实践体系包括实训课和实践课(包括社会实践)。实训课从大二开始每个学期80学时;实践课在第4―7学期进行,每个学期64学时。根据蔬菜、果树的生产季节安排学生在校内基地从事园艺作物的生产管理,对周边地区园艺作物的生产状况进行调查,参观科研、生产基地,开展园艺产品市场调查和分析。通过训练,较系统地掌握生产管理技术。

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2―3年级,主要是利用假期结合农村园艺作物的生产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和科技咨询,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生产,解答园艺生产者提出的技术问题,了解农业发展和对专业技术的需求。

(四)毕业实践体系的特点

包括毕业实习和创业教育,安排在第6―8学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因人而异,力求毕业论文与经济建设和农村实际相结合,分类开展科学研究、生产实践调查总结、专题调查和示范推广。毕业实习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8周,安排学生到科研单位从事试验研究,去生产基地从事实地生产和科技推广应用,熟悉园艺作物生产、采后处理、贮运加工和上市流通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强化训练,努力提高毕业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毕业论文要求全员进行,毕业实践则一部分到招聘单位锻炼,另一部分进入生产管理环节,实行“模拟承包制”,给学生分地块,让其自己种地、施肥和栽树,自己管理,明确责任和义务,承包到人、到组,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按农业产业的特点,划分为三个模块,学生以其中一个模块为实习的主要内容,兼顾其他一个或两个。三个体系之间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在时间跨度上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延伸,在深度和广度上由简单向复杂,综合发展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的层次性(阶段性)

第一层次(增强感性认识阶段):主要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学生一进校就接触专业。内容上安排种类识别、基本农事操作,使其了解农作物的种类、生长发育过程、生产用具、园艺设施和园艺植物的生产过程。

第二层次(培养基本技能阶段):在2―3年级采用教师示范和学生反复训练某些项目(如蔬菜的育苗、果树的嫁接与修剪等)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技能,对难度较大的关键技术,如果树整形修剪、蔬菜育苗、日光温室等设施的设计与建造、花期调控、果树施肥技术、花卉的插花艺术等给予示范教学,然后让学生反复训练,做到既有示范又重训练。

第三层次(技能熟练提高阶段):本阶段在学生学完专业主要主干课程后的3―4年级进行,重点放在系统、连续地从事主要生产季节不同类型园艺作物的全程管理和理论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上,即发展综合技能。通过种试验田、建标本园等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自主管理,结合教师指导独立完成生产任务。

在民办高校的转型期,构建“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使学生贴近生产实际,更具有真实感;第三,更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学生的毕业率、学位率和就业率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太刚.转型期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7):63-65.

[2]钟秉林.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若干重要问题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7):8-10.

[3]卢彩晨,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7,(3B):1-9.

Construction of "Six of One" Practical Teaching Pattern of Horticulture Majors n Private Colleges of Transition Stage

―In Gardening Professional

PAN Ying1,ZHANG Xiao-ming2,LIU Hong-zhang1*

(1.College of Organism and Food,Changchun Sci-Tech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600,China;

园艺专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89-02

园林艺术是人类发展到具有足够自觉的自我意识之后才出现的并日益完善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现象,是一种旨在揭示人对自然既要征服又必须保持和谐一致的辩证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形象性、审美性和情感性都围绕这一主旨显现出来[1]。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物化的结果便是园林艺术作品,或者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园林艺术就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改善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加自然、更加美丽、更加符合时代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实用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2]。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林类院校的学生由于家庭和专业的双重特点,人文艺术修养的培养明显弱于综合类院校,而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因此,《园林艺术》在农林类院校的开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林类院校开设《园林艺术》课程的意义

1.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灿烂的古代文化衍生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而园林艺术就是这众多艺术形式宝库中一个璀璨的明珠。它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其类型之丰富、内容之广泛、规模之宏大、数量之众多涉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传统园林艺术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通过对我国园林艺术特别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学习,可以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2.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立体造型艺术形式,与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艺术关系密切。我国古典园林艺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造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诸如殿的庄重、堂的豁达、亭的闲逸、榭的风雅、窗的憧憬、舫的从容、阁的潇洒,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同时,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宛如天开”,但它不仅是自然的镜子,也是心灵的镜子,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饱含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发现了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掌握了构成山水美的组合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他们把这种对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带到园林艺术的创作之中,把对自然山水及其美的感受予以外化[2]。正因为如此,《园林艺术》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解读对构建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市面上出版的介绍园林艺术的各类书籍虽然不少,但多是面对普通民众的科普教育型书籍,适合用作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本科教学的教材很少。近几年,各农林本科院校最常采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教材便是中国农业出版社于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园林艺术》(过元K编著)一书。但该书从1996年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20年,而这20年来,世界园林和我国园林发展迅速,涌现了各种新的园林设计思潮和理念,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现代园林作品。虽然该书的作者在园林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但该书编著的年代过于久远,书中许多章节的内容过于陈旧,且该书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历史、造园手法的介绍,对于现代园林发展历史、现代园林的类型、现代园林的造园理念和手法等介绍很少。而且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园林行业发展的观点不太一致,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该书出版时间距今过久的客观原因,现代园林行业的许多热点问题也未能涉及[3]。

2.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重复。由于《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多,和园林专业的其他多门课程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和交叉。如果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沟通的话,极有可能出现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复讲授,比如《园林艺术》课上会对园林基本造园进行讲解和介绍,后续的《园林规划设计》课上也会对园林基本要素进行讲授;《色彩》、《设计初步》这两门课上会进行点、线、面、形、色彩、质感等园林造型要素的介绍,而《园林艺术》课上往往也会对其进行讲授;在《中外园林史》这门课上会对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详细介绍,在《园林艺术》课上也常常会有1~2个学时对中外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讲授;在对道路、园林建筑、园林小品等内容的讲授上常常和《园林建筑》课的相关内容重复。类似的情况在《园林艺术》课的其他章节还会出现。不同课程间内容不必要的重叠占用了有限的专业课课时,使其他教学内容被压缩,造成有些内容学生已经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听过,有些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却没有课程提及,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在听课时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同时也容易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影响。

3.教学的侧重点与农林类院校特色结合不足。地形、建筑、植物、水体作为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在以往《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完园林基本理论后,便会对这四个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分章节讲授,而这时很多农林类院校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多是均匀分配,地形、建筑、植物、水体艺术各按1章内容讲授。而作为农林类院校的学生,他们不仅要了解园林艺术共性的内容,同时也应在植物这一现代园林最重要、最丰富多彩,同时也是唯一具有生命力和诸多生态功能的构成要素的配植上了解更多知识,掌握更扎实的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强化和突出他们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4.评价方法单一。课程考评是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评价方式。所以评价方法应该科学、合理、全面。以前许多老师在进行《园林艺术》课程考评时,要么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对这门课称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标准,要么以快题设计作为评价学生掌握这门课程好坏的主要标准,这两种考评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期末考试可以比较全面的考察学生对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但不能评判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而快题设计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但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对整个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

三、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及时更新授课内容。鉴于目前适合《园林艺术》课程本科教学的教材匮乏的现状,我们建议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第4版)为参考教材。但授课内容又不要仅仅局限于该教材,可以在基于该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简化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或相似的内容,增加该教材中涉及较少的现代园林案例。

2.协调相关课程间的授课内容。《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没有过于高深的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积极与本学院或教研室其他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适当调整园林艺术课程中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按照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必要时也可修改教学大纲),区分不同课程中这些内容的侧重点,做好与不同专业课程间的衔接,尽量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或遗漏。通过与《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任课教师的交流探讨,《园林艺术》课程上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侧重于植物配植中艺术原理的应用,而《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上侧重于植物配置方法的介绍。

3.优化教学方法。如前所述,《园林艺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学工具和软件带给我们的便利,以图片和视频展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为辅,同时建立课程网站,相关授课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共享于课程网站、师生交流群或教师个人网站等。图片讲解、视频播放等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园林艺术的魅力,加深学生对园林基本理论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例如在讲解园林造景手法时,如果教师空洞地讲解对景、障景、借景、框景、透景等造景手法概念和特点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必然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如果通过具体图片展示造景手法的话,学生将非常容易理解园林造景手法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栏目可非常方便的布置学生作业,进行疑难问题答疑和相关知识点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配合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重点章节挑选1~2个专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进行分组讨论,其他的专题则以课前布置,课后完成作业的方式进行。专题讲授和讨论的授课方式可以引发学生对园林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方法优化。针对《园林艺术》课程的特点和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改革考评方法,采取期末考试与日常考查相结合、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设计作业相结合、学生独立完成与分组讨论完成相结合、室内作业与室外作业(校园植物景观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全方位评价和促进学生对于园林艺术核心理论的了解和园林艺术鉴赏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园艺专业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10-02

园艺是国内外科研与教育的重要领域,随着中国园艺产业相关国际交流的增多,需要更多的园艺专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英语能力较强的专业性人才[1]。这就要求在校学生或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熟练阅读国外相关的专业文献、新闻,并能够与国际同行熟练地用英语交流,以掌握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前沿与最新动态,用以指导日后的生产实践。

一、园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教师英语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热情不高。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师一直由本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教师一般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虽然专业功底深厚,但英语教学技巧与水平有限,教学仅停留在专业英语课文阅读与重点句子翻译层面[2]。教师过分注重科研,忽略教学,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教学责任心不强,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上应付了事,教学质量差。目前,专业英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缺少汲取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的热情和动力。

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高。国内农业院校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很吃力,再加上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学生专业词汇功底浅,很少并且很难进行外文资料的翻译和阅读,不能够及时获取国际性的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

3.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平庸。当前,各院校开设的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与综合性学术英语之间缺乏衔接性,英语课程大多围绕专业英语词汇及文章内容的讲解,这种教学内容设置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英语技能层面和语言层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各高校所用的教材主要有自选原版英文教材和自行选编教材两种形式,自编教材内容编排过于古板、陈旧,还有的教材内容难度偏高或者涉及的专业内容过于简单,不能满足专业要求[3]。再有,各高校通常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偏重于教师的讲解,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形式比较死板,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英语语感的培养,最终导致我国专业英语缺乏创新性的局面。

二、本项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特色与成效

作者在园艺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系列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改革如下。

1.改“填鸭式”式教学为讨论、互动式教学。本次改革主要是扔掉以往“填鸭式”式教学方法,积极采用课堂互动式教学,即每节课留有10分钟的专业阅读时间和10分钟的读后讨论时间。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讲授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讨论内容,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具体问题和个别现象。以小组为单位做出总结,小组间再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分析,最后由老师总结,本次教学改革中运用“互动式”教学取得了很好成效。

2.启发式教学。本次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很多园艺专业英语相关问题情境,加大专业英语活动课教学力度。提前布置学生课下阅读园艺方面具有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文献,了解国际上关于园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与科研成果,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结合PPT课件进行讲述,个别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解、补充。课堂通过启发、小组讨论、总结,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同时增强了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3.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利用大三学生生产实践,把英语课堂改在实践基地,利用案例的方式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参加果蔬栽培与工厂化生产实习时,教师把预先下载打印好的国际先进园艺产业的设施果蔬生产相关英文文献及新闻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我国与其他国家先进生产技术的差别。引导学生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提高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具有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突显学科的特殊性,做到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背景知识的有机统一[4]。首先,通过英语教学培训与自我学习来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与信息化思维探索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在园艺专业重点培养一名专业教师,专门到师范院校进行英语教学课程与实践经验的学习,提高教师英语教学技巧。提高教师专业前沿领导力,参考网易公开课相关课件准备授课内容。其次,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记录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例如,学校教务处等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每年举行一次全校各个专业英语教学评估或者教学模式改革竞赛,竞赛结果记入教师考核,用这种方法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最后,学校出台相应政策协调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比如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在专业及科研成果上考核轻一些,或者把英语改革成果记入职称评定与业绩考核中。

2.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式教学。针对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专业英语教师要通过教学课堂气氛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英语阅读能力,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个别辅导。课前分组时,每一小组既要有英语好的学生,也要有水平差的学生,要求英语水平高的学生任务要难一些,多一些,比如进行引文专业文献的查阅与阅读等,同时对水平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提高英语能力的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利用小组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专业英语教师利用专业知识雄厚这个优势,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词汇功底与英文资料的翻译和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国际上园艺方面最新研究动态。

3.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正确选用教材。园艺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园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应该设置成包括园艺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园艺学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初级学术论文写作,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课堂英语互动交流与讨论活动。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应该设置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并由具备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承担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教材选用方面,为学生选用一些内容新颖、并且实用的教材,选用一些各个院校普遍都评价很高的教材。同时,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多所院校合作的形式为本专业学生自编教材,内容要新颖,难度适中,具有本专业国际前沿性。自编教材一定要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以新颖、实用为宗旨完成教材的编写。

4.采用理想的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彻底实行启发式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采用集讲解、质疑、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5]。确定以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为主导,同时结合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进行园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应用多媒体教学分期采用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走上讲台,增加课堂互动时间,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之中。其次,教学中教师要精讲、泛讲相结合,注重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而不是过分地强调英语本身。重点讲授园艺专业词汇,要侧重其专业性与实用性,并要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掌握它们。最后利用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把英语课堂改在实践基地进行,使科研与专业英语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夺走了学生主动表现的机会,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园艺专业英语同样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新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过去“一支笔,一个本”枯燥单调的教学方法,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互动,通过同学与老师交流的语言实践,提高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启迪学生应用英语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园艺英语教学事业,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型拔尖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亚灵.园艺专业英语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97-201.

[2]魏湘萍.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对比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2):213-214.

园艺专业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32-02

园艺植物栽培学属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群,其涵盖的主要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讲授包括蔬菜、果树、苗木花卉等不同园艺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是园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着力培养园艺专业学生植物形态特征识别、田间整理操作、播种及种苗培育、植株调整和整形修剪、肥水调控、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生产管理的能力与素质,结合各种教学实践、专题调研、基地参观实习、校外专家进课堂、毕业论文等不同环节的训练与实践,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性环节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推进研究性教学,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显著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研究生报考录取、公务员考试录取等反映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等指标上得到明显提升,彰显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课程建设历史回顾

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前身主要是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1982年,我校率先在全国将果树专业和蔬菜专业及观赏园艺合并成立园艺专业,由此开始了园艺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园艺植物栽培学作物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群,自然成为改革与实践的先导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按照园艺植物的基本特征特性归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探索创新研究性教学体系、不断加大开放开门办学力度、强调面向园艺产业实际需求,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06年开始在课程群内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鼓励以不同方式改变传统上灌输填鸭式的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校外导师创业导师进入课堂、调研汇报、实践实训、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与考核,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与学的互动明显增强,学生对园艺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具有更多的一手资料,课堂教学效果现状提升,2010年,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被遴选为扬州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二、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承担本课程的校内教学团队由5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2名讲师共10人组成,5位教授年龄分布为40岁到56岁,3位副教授的年龄分布为30岁到51岁,在10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为8人,由此不难看出,这是一支结构、年龄、学历学位结构十分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中1人获评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1人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校外教学团队由11位高级农艺师和12位农艺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组成,他们中超过50%的人员具有较好的农学背景,在园艺产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具有清晰的认识,每年均结合课程需要邀请2~3位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拓展性教学及非教学大纲以内的知识,通过这些行业主管部门或产业一线的专家介绍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创业经验等,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教材建设

十年来,在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努力推进教材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主编教学参考书1部,副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5部。

四、教学方法改革

1.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施了“园艺专业技能证书”制度,它是一种对园艺专业主要实践环节操作技能的综合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指导教师制订实践教学内容的规范性。授予《园艺专业技能证书》的条件包括:(1)通过指定先修课程如《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2)生产实习成绩达到及格以上;(3)通过《园艺专业技能证书》考核。考核项目选择采用1+1形式,即整形修剪必考,在植物芽接和植物枝接中任选一项参加考核。参加植物芽接或枝接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20株苗以上的嫁接;以此计算成活率;参加整形修剪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株成年果树的整形修剪任务;每个单项考核的完成时间不超过120分钟,每延迟10分钟,扣1分;单项50分,两项计100分,60分及格。

2.专业主干课程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鼓励、引导、支持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活动,它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塑造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学生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完成听课和考试。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向学生灌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欲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实践动手能力没有根本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关系不甚明了,对为什么要学以及知识的实用性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实际工作时不能快速进入角色,面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提出有针对性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群)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着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更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已经完成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以《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拓展性教学(又分为专题讲座和专题学习与讨论)、自学、实践实训和其他环节五个部分组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改革后的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除了原有的基础知识部分,增设了拓展性教学、自学、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卷定终身,而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是按照理论考试50%,实践汇报20%,平时成绩20%,自主学习(开卷考核)10%的比例来最终进行成绩评定,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评定学生成绩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通过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汇报则是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可以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知识点,而平时成绩则是主要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讲解以及问题辩论的情况。这种多侧面的成绩评定,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讲解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除考查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的方面有:实践性环节尚需进一步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考查和实习需要更为丰富的设计和思考;将部分课堂教学直接进入基地,结合田间园艺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现场教学和互动;将更多相关产业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甚至农民聘请作为专题讲课的老师,建立校外专题教师专家库。

五、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群),理论知识如何得到巩固、学以致用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与实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望。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不懈狠抓实践实训基地与条件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实践性需求。在校内我们建设有包括环境控制温室和不同结构形式的薄膜大棚、苗圃及花房等设施在内的设施园艺基地近20亩,可以满足学生从播种育苗到定植、植株管理与调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采收等不同环节的实习实践;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建有江苏省级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银杏、芍药和梨种质资源圃,让学生充分了解园艺学科的学科优势,吸引一部分优秀的同学通过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论文和考研参与相关老师的科研项目。针对园艺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求,我们积极与园艺产业相关企业和高水平基地合作建立产学研综合基地与研究生工作站,学生每年有大量的时间与机会进入基地或工作站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和实训。

六、课程建设展望

园艺植物栽培学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在教学团队、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条件建设等方面具有了较好的积累和基础,为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园艺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技术、人才需求,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需要对几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内外产学研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的内涵建设,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更优质的条件支持;加强实验室开放,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实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进入实验室;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尽早面向社会进行远程网络教学;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总结教学教研的成果,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

参考文献:

[1]张维德.高等农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国内外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0,(6):29-31.

[2]胡虹文.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J].信阳农专学报,1998,8(1):40-43.

园艺专业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39-02

园艺专业是由原花卉、果树、蔬菜专业整合后形成的宽口径专业[1]。这个专业与城市美化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越大。本专业毕业生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然而园艺专业学生不看好本专业已经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毕业生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数不多,两年后仍留在本行业工作的更少。为此,我们应该思考在园艺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加强专业意识培养,让学生能在学习、研究和工作中对本学科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表现出特殊敏感、自觉意识以及独到的认识和思维。

一、园艺专业各年级学生专业意识现状调查

1.大一学生盲目选择专业。自愿报考园艺专业的学生很少,园艺专业大多数学生是调剂录取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选择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学生在入校前对所学专业并没有太大兴趣,无从谈及专业意识的初步养成[2]。当然也有部分是自愿报考本专业的学生,但他们对本专业的最初认识停留在可以种花种草,陶冶情操的基础之上,认为学习本专业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对学习本专业未来的前景存在误解,并没有考虑到未来要以什么身份进入该行业,因此自愿报考园艺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十分肤浅。

2.大二学生被动学习专业基础课。大二阶段学习的课程较多,内容较宽、较深,课程内容理论性很强而经验性、实践性较弱。学生学习处于疲惫状态,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大多数是被动地参与课程学习。此外,由于大学的考试制度执行不严格,部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非常不端正,基础课的实验也流于形式,实验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期末时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没有学习自主性,考后即忘,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整体呈现出对本专业的认识仍旧比较模糊的现状。

3.大三学生专业课学习不扎实。此阶段课程充分体现园艺专业是实践性强的专业,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和实习部分,学生们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要,动手实践起来又感觉都是一些粗活,是农民们做的事情,不能端正态度,缺乏吃苦精神。同时课程实习时间较短,而且大多以参观为主,没有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很难学到过硬的本领,更谈不上对园艺专业知识进行融汇贯通。

4.大四学生仓促完成任务。进入大学四年级,学生大都忙于完成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毕业论文是在校期间园艺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一部分学生通常是将参与老师的一些课题改成毕业论文,还有一部分学生临时选定毕业课题,在大四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匆忙赶出论文,论文完成质量自然大打折扣。就业是大四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园艺专业的同学对就业很迷茫。一方面,大家不明确自己可以去什么样的单位,做什么样的工作,缺乏就业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如园艺公司招聘的园艺专业学生都是从基层做起,由于工作很累,公司认为女生吃不了苦,不愿意接受女生;又由于刚开始的工作对技术要求不高,工资福利待遇比较低,大多数男生不太愿意从事。喜爱园艺的女生选择这一专业却不被行业接受,男生又不愿意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基层工作,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从事本行业工作的专业人才很少,进而严重影响到高校园艺专业的招生。

由此可见,园艺专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同不够,未养成专业意识,难以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不愿选择到公司或农村去就业,与基层工作岗位渴求专业人才的现状形成突出矛盾。专业意识不强既不利于园艺专业学生个人发展,也不利于行业发展。专业意识的培养势必将成为园艺专业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园艺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培养的方法

1.抓好大一入学教育。园艺专业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在专业意识比较淡薄甚至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加强新生的专业入学教育,可以让学生系统了解自已的专业到底学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就业方向有哪些等问题;并解读当前国家的“三农”政策,让他们关心、关注农村、农民和农业中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农村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专业入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基础课理论结合实际。大学二年级在大学四年中非常关键,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从非专业向专业水平过渡的阶段,也是专业意识培养的黄金时间。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强化专业意识,授课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本内容多举一些实际例子进行讲解,注重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将不同于普通农民。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专业训练平台。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学生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

3.专业课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首先,教师也要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不能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上课,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不论哪个环节流于形式,都必将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授课本知识,还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可以经常到现场边看边讲解,也可以在课上辅以适当的教具,多讲一些实际当中的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那样收效会比在课堂上枯燥的讲解好。

4.校企联合培养。完全依靠课堂传授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同时开办第二课堂,举办一些知识覆盖面广或就某一方面知识做深入讨论的专业知识讲座,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情况和知识。特别是针对本专业领域新的成果、新的理论,以及课本上没有涉及的相关内容,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教授不定期地给学生讲课。同时也可以请一些在生产第一线的本专业的优秀技术人员来校做报告,介绍本专业的具体工作内容,让学生体会一下本专业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样学生既不会对本专业谈虎色变,又不会盲目自大,能够现实地面对毕业以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学校应积极开展和企业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和实训平台,向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经费扶持,让他们快速地形成专业意识,进入专业角色,成长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结论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学校可以从开展新生入学专业思想教育、课堂授课理论结合实际、实践教学加大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和校企联合培养四个方面加强园艺专业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只有学生的专业意识早日形成并有效增强,园艺专业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吸收和储备本专业的各种知识,增强实际动手能力,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奠定坚实基础;学校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园艺专业毕业生,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庆榆,张远兵,杨维来,等.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6(4):66-68.

园艺专业论文篇(9)

为加强园艺专业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建立起符合个性特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素质结构,我们提出了“园艺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的课题。课题提出后,经“苏州市规划办”批准立项。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课题立项的依据

1 园艺产业的发展对技工人才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随着园艺产品从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的改变,苏南园艺业不仅面临着单方面如生产技术型、营销型、企业管理型等人才短缺的困境,而且对园艺技术、企业管理、产品贸易三方面知识都兼而有之的综合管理人才的渴求也在加剧。

2 园艺产业的发展呼唤课程资源的开发。随着精确农业、订单农业、设施农业等新的生产形式的不断形成与发展壮大,传统的园艺产业在结构和运作方式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反映在园艺课程内容上,最明显的就是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进一步加强。社会和市场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园艺技工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能适应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现代园艺产业的需要,呼唤我们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3 园艺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的迫切性。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大环境下,园艺专业原有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弊端逐渐突出。尤其表现为:专业教材分得过细,专业知识面窄,相互渗透较少;教材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强调专、精、深;实践性技能课内容少,课堂理论课内容多。在这种模式的培养下,学生的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都较弱。鉴于园艺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主题、内容选择直接来源于丰富的资源,因此,只有课程资源的开发才能极大地拓展现有狭窄的教育内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推动现行园艺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1)加强社会调研,了解社会的需求,明确苏州地区园艺生产基地对园艺高级技工人才需求情况。(2)根据充分的社会调研,构建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开设上的盲目性。(3)开发丰富切合的课程资源,解决园艺专业课程资源的“滞后性”问题,确保园艺生产一线应用的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在园艺专业课程和教学中得到反映。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过程

1 苏州地区园艺生产基地对园艺专业技工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我们利用学生到园艺生产单位实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详细调查了各实习基地近3年来的生产规模、生产布局、园艺技工人才的需求情况、经济效益等。从数量关系上了解目前苏州地区园艺生产基地技工人才的情况,并且了解和听取园艺生产基地对园艺技工人才的要求和建议。本项调查的区域是常熟、吴江:太仓、昆山、张家港及苏州市区6个地区,调查对象为占地面积15亩以上的园艺生产基地,共计48个。调查结果汇总显示:48个被调查的生产基地,占地面积1720亩,总计拥有技工人才数量51名,平均每占地10亩拥有技工人才数0.3名。而按照目前苏州地区园艺生产基地的设施水平来分析,平均每占地10亩需园艺技工人才至少1名。园艺生产一线急需大量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技工人才。园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应该成为园艺生产基地丰富人力资源的支撑。

2 明确苏州地区园艺生产基地对园艺技工人才素质的要求

苏州地区园艺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园艺技工人才能与以下岗位群衔接:花卉生产、蔬菜栽培、园艺苗圃、城市绿化等单位的生产技术员、管理员;果品公司、蔬菜公司、园林管理处等单位的管理员;可从事技术引进、产品开发、试验研究及相应岗位的技术人员。各岗位群都要求综合运用园艺各科知识来解决生产、管理和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 改革原有的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对接地方园艺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

(1)将原来分属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不同性质的理论部分进行适当合并,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体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综合课程:主要有《植物与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设施栽培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等。(2)通过打通基础课、强化专业课、突出技能课的方法,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学校特色课和专业技能课四大模块,设计对应园艺职业群中不同岗位工种的模块课程,增强课程的弹性,让所有学生都能制定适合自己生涯发展的学习规划。(3)根据毕业生就业和当地园艺产业发展水平与运作规律,针对苏州地区园艺专业应职岗位的综合能力要求,开设《苏南地区常见特种蔬菜栽培》、《香草植物栽培》、《特种蔬菜加工与出口》、《绿化工程规划与设计》等课程。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增强学生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适应性。

4 全力开发丰富适切的园艺专业课程资源

(1)教材资源:通过对苏州地区园艺人才市场、职业岗位群、继续教育的跟踪、调查与分析,依据地方园艺经济发展状况的需要,我们建立了能够不断补充新技术、新信息的活页夹式的模块式园艺教学资料,编印成补充讲义作为校本教材纳入园艺教学中。这些针对性、实用性极强的“活教材”,主要来源于参考书,电脑网络中查询的信息,报刊上发表的重要科研、生产成果以及向有关园艺生产、科研、推广等单位了解的近期生产动态、新技术、新成果、市场情况等。让学生熟悉本地区园艺经济发展的趋向,了解生产一线对园艺专业的实际需要。

(2)教师资源:通过校本培训、“四新”培训、在职进修、企业挂职等方式,锤炼教师队伍,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进而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和带动园艺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等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功能。为改变教师组合的单一性,多渠道地开辟教师资源,我们聘请了园艺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园艺专业方面颇有建树的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定期来校交流,探讨,指导实习教学,帮助学生找准定位,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能。另外,我们每学期都要邀请园艺专家、教授开设讲座,让学生及时掌握专业前沿信息。

(3)实训基地资源:学校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了“智能型温室”、“组培室”,成立了“新园艺科技开发公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l生的园艺技能训练,让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掌握未来岗位的工作技能。“新园艺科技开发公司”对外是社会服务部门,对内是学校的经济实体、专业延伸。公司通过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带

动当地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我们还更多地注重与园艺现代化生产企业合作,拓宽实训领域,集中实训时间,定期分批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实现课程学习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对接,确保学生在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同时能顺利走向市场。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成效

1 确立了园艺专业人才的就业教育模式,修订了园艺专业教学计划

为满足园艺生产一线需求,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我们主动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推行就业教育模式,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会同部分园艺生产企业、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有关部门,重新修订了园艺专业教学计划。新教学计划与原教学计划相比有三点不同:

(1)压缩理论学时:首先对园艺专业课程基本理论与基础课程理论进行了整合,保留基础性、综合性强的教学内容,精减过专、过深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讲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脉络、重点、难点、新成果及前沿动态。与原计划相比,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压缩了1/5。

(2)强化技能训练:新计划彰显“以能力为本位”的宗旨,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第一、二学年为操作认知阶段,安排每学期2周的园艺操作技能课程;第三、第四学年为专业技能训练阶段,安排每学期8周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特色课的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等;第五学年为毕业生产实习阶段,学生开始按专业研究方向进行毕业设计,总计16周。通过56周的实践、实习,确保园艺专业的主要技能变成学生的技艺和技巧,并且内化为学生就业乃至创业的能力。

(3)注重文理渗透:新计划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类课程,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园艺文化和历史的了解,让学生具备厚重的历史感和宽阔的视野,掌握一些基本的现代经济理论和现代管理知识。培养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农、工、商结合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2 进行了部分园艺专业课课程内容改革的试点探索

(1)开发校本教材:为创建适应时展的新型课程,体现园艺产业学科特点,反映园艺学科科技发展的前沿,我们重点建设了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学科发展前沿校本课程、体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校本课程。如《苏南地区常见特种蔬菜栽培》、《特种蔬菜加工与出口》、《香草植物栽培》、《加入WTO后我国园艺业发展的对策》、《园艺产品包装与销售技术》等课程。

(2)更新教材内容:把教师开发的活页夹式的模块式园艺教学资料经过精心选编、科学组合后及时充实到教材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让教材体现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体现教学内容的“求新”、“求异”、“求变”要求,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3)拓展专业内涵:过去的园艺专业教学局限于教师对园艺生产过程本身即对产中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学生往往对产前和产后的有关环节知之甚少。为开拓面向新时期园艺产业发展的需要,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经济头脑,我们增设了与园艺专业产前、产后和管理流通纵向发展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讲座,如“园艺产品营销”、“园艺产业经营管理”、“种子经营”等。侧重园艺商品生产的全过程,满足园艺专业向产前、产后延伸的需要,使学生具备从事园艺生产、管理与营销的复合技能。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加速了园艺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科研水平高、教育质量好的园艺专业师资队伍。园艺教研组被命名为“苏州市青蓝文明岗”、“常熟市优秀教师群体”。12篇相关课题研究论文在省、市级发表或获奖。

(2)运用项目研究法重点研究了“青紫苏”、“罗勒”等特种蔬菜资源,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同时为现代化农业区进行示范、指导和服务,也为园艺专业在地方上奠定了良好的声誉。课题组还主持了“青紫苏”项目研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青紫苏优质高效设施栽培技术,为我国青紫苏顺利出口日本市场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

园艺专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328-01

园艺包括果树、蔬菜、花卉及观赏树木的栽培与繁育技术,是农业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园艺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园艺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园艺产业的壮大和水平的提升,必然需要高素质的园艺人才作为支撑,而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园艺人才的重要场所,如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园艺技术人员成为最迫切的课题[1]。园艺学科属于应用基础和应用型研究学科,其专业技能课是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2]。

1 加强园艺技能训练课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园艺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讲授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验证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并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培养园艺专业学生成才至关重要。高质量的园艺专业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科研及技术服务等工作,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重要场所。园艺专业应按照果树、蔬菜、花卉3个专业方向设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并加强日常管理。

校内实训基地应按照不同专业方向进行设置,为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等提供实训场地和直观课堂,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把书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校内实训基地集教学、科研、科普功能为一体,是园艺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开设园艺专业的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包含2个层次:一是根据教学功能设置相应的培训基地,主要是满足教学需要;二是根据专业的科研需求进行设置,以满足学生对园艺科学知识的探索与研究。总之,实训基地建设要以学生为本,切实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管理有序、融入现代园艺发展的新事物[3]。

2 分专业方向、分模块开展园艺专业技能训练

按照园艺植物对象的不同,可将园艺专业划分为果树、蔬菜、花卉3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并相应地开展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把园艺专业的专业技能培训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划分不同的模块,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不同专业方向的能力要求和技能培训的侧重点也相应不同。如果树专业技能训练课与蔬菜、花卉专业技能课相比,课程内容更复杂,且周期性长。因此,果树专业技能培训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上都不同于蔬菜、花卉。如果树嫁接、果树授粉、果树修剪、果树疏花疏果等内容具有一定的时令性,在开展园艺技能培训时要按照果树物候期进行安排。同时由于果树管理技术的复杂性,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校内实训为唯一内容的专业技能培训形式,添加实习参观考察、学术讲座、观看视频等培训形式,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坚定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同时还能使学生快速接受果树生产上的新技术和新方法[4]。

3 注重技能训练效果的考核

虽然目前园艺专业的专业技能教学与过去相比有很大进步,但是专业技能教学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尤其在技能训练效果考核上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调整以突出技能的实际应用和结果评价,加强相应的技能考核,督促学生更加注重实验结果,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技能课考核制度,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在考核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又能对其学习态度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进行考核。

4 合理选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专业技能课虽然注重动手能力,但仍需讲究章法。在教材选择上,要注重实用性和难易度,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把课堂上的理论与具体的专业技能密切结合,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和独立钻研的精神,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训练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专业技能课上要多采用启发式教育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多动手、敢动手,勇于发问,善于思考。

6 参考文献

[1] 文心田.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我国农业高样教育改革—访美归来关于我国农业高教改革的一些思考[J].高校农业教育,2000(2):3-6.

园艺专业论文篇(11)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园艺植物栽培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由于教学条件和园艺植物季节性生产的局限。常常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为此,在教学中要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结合学校条件和生产实际,合理进行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安排,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实验、技术推广相结合,多方位培养学生从事园艺生产的基本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以符合社会发展对农业高科技人才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2008年开始,我们结合本地区园艺植物栽培的生产实际,对教材进行多次调整,选用了近年来出版的最新教材,将原来的果树、蔬菜、花卉栽培的有关知识都综合到了《园艺植物栽培学》中,同时增设了《设施园艺学》《组织培养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采取先基础、后应用,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方法,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安排教学内容。将《园艺植物栽培学》分一学年讲授,二年级第春季学期(秋冬季)讲授总论部分,同时结合实际主要完成园艺植物种类和品种的识别、果树的冬季修剪、保护地设施类型调查、环境指标测量、棚膜和草苫装卸等实践活动,并结合温室蔬菜、花卉的生产项目,开始初步参与设施蔬菜、花卉的栽培管理;三年级第秋季学期(春夏季)开始讲授各论部分,同时结合生产实际进一步认识、了解园艺植物的种类和栽培习性。

园艺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连续性,因此,在安排实验时,要考虑园艺植物的播种和育苗、嫁接、定植和整枝等栽培管理的顺序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使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田间的实践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虽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却不能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验课显得枯燥,没有生机和活力。如果用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代替验证性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传统的单项、独立实验相比,综合性实验涉及知识面广,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验技术方面涉及到多种实验技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在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中增加综合性实验,可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设计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出不同的实验思路,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商讨,确定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这既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专业思维。因此,增加设计性实验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田间调查法。直观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种子形态、植株形态、花果的结构、不同生育期生长状况等,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到田间观察、调查记录,并结合查找资料,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第二,实践操作法。对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如果树的修剪、嫁接、扦插及蔬菜的打权、摘心、人工授粉等,在课堂上讲授基本原理注意事项后,可利用实习实训课完成。教师进行指导示范后,学生反复练习,最后统一考核,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操作技能为止。

第三,探讨互动法。针对一些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如园艺设施的结构、温室生产中CO2施肥等),采取提前实地观察,提出问题后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围绕着问题进行现场或课堂教学,以掌握理论依据、学习或改进相应生产措施为目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多媒体教学法。在课程内容合理整合的前提下,以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和实地录像为基础,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和复习,景、乐、图、文并茂,人文、基础、专业知识并存,学生在观赏中知识得到了积累。

第五,项目教学法。以生产项目(或教学、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教师、学生和生产项目紧密结合,落实责任到人,教师、学生参与生产的全过程,达到教师、学生的实践能力共同提高,基地形象良好,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六,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通过调查可以获得以前没有学到的新知识、新经验,获取新的信息,提高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劳动作业法。劳动作业是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基础,是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生产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结合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专业教育打下基础。

三、实践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实际操作技能是各专业基础课的技能要求在专业课中的综合反应。任何一门专业基础课(如土肥、植物等)技能的培养及能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都会影响到专业技能,对于不同的园艺植物要掌握栽培管理技术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而在一个相对短的教学时间内要把各种园艺植物栽培管理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也就有一定局限性[4]。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园艺植物栽培的专业技能的实践活动惯穿于二年学习的始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从2008年开始系上提出了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计划,其目的是强化《普通化学》《植物学》《土壤肥料学》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活动。我们还设想在具备一定的条件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定人定株(区)栽培和管理园艺植物,定人定区栽种试验、丰产、繁殖园,使学生在劳动中自觉观察比较自已的劳动成果,培养劳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帮助学生解决栽培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善于进行知识积累,2年的管理要求有详细的工作记录。这些记录对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将果树、蔬菜、花卉的教学实习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完成,由于植物种类不同,年龄不同,这样在任何一个学期里是不可能对它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栽培管理措施等完全了解和掌握。为此,我们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将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用一学年的时间完成,从时间上保证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使每个教学环节都不脱离于生长实际,促进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正荣,陈吕意,徐跃进.应用“现代农业”理念改造和提升园艺专业[J].高等农业教育,2003,(5):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