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师专业素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8 11:33:00

教师专业素养论文

教师专业素养论文篇(1)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相关概念的操作定义

素养,指修习涵养,也有平素所供养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行为道德的词语。文化修养总的来说,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1〕。体育教师接受的是师范教育,带有双专业特点,如运动生理教育、教育学教育、体育心理教育、运动训练教育、运动营养教育、体育保健学等,这些分别是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营养学、康复学组成的一个复合专业。这些专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两个或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学科的结合越巧妙,越一体,并形成自己的专业特点,其专业化程度也就越高。因此,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以综合性和多元化的学科教育为基础的,并要求其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随着授课的技术特点、学生特点熟练运用多元知识转化的一种综合能力。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体现在教师个人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两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在道德情操、专业理论知识、技术体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艺术鉴赏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依据自身的文化知识结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及教育教学能力整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与创造实施较深远的影响。体育是一种肢体运动文化的综合表现,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技术体系群,才能较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及要求。杨玲认为体育教师文化素养在教学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中体育知识的融入,使学生掌握健身方法和领悟体育文化内涵;二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培养良好品质;三是引导学生健康生活,教会其做人做事〔2〕。

2.2教师专业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构成

体育的宗旨在于健身育人。上世纪50年代马约翰就提出:体育的功效最重要在于培养人格,补充教育不足。在体育教学中无一不要求体育教师积淀健身与人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参透与传承这些知识与文化的能力。比如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保健知识、教学方法、营养知识、健身知识、专业理论知识、采集信息的知识等,这些可以理解为体育教师内炼的层次,借用杨玲老师“内炼”的含义,内炼是指通过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夯实文化知识基础,储备课堂教学能源,是合格的体育教师必备的基础素质,属隐性素质〔3〕。外展就是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付诸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直接感知并获取利益,换句话说,这取决于体育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属显性素质。

2.2.1道德情操———内炼与外展的根基

道德情操(moralsentiment)通常指道德情感和操守的结合,是构成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4〕。体育教师的道德情操是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是师德,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教书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等综合表现。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事业,监管与培育着未来接班人的体质健康,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兴旺的大事,这对中国伟大的复兴将有着非凡的意义。拥有这样的职业道德,将会逐渐杜绝所谓“一个班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放任自流的体育课现象。在教师专业成长中,道德情操的培养比技能培训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干一行爱一行,忠于职守,乐于奉献,才能自觉提高抵制社会负面影响的免疫力,在功利主义浓厚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才能“出淤泥而不染”〔5〕。

2.2.2专业理论知识———隐性素质

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由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保健知识、教学方法、营养知识、健身知识等理论知识所组成。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也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指导者〔6〕。因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在体质健康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位优秀的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授课的过程中,会将所有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在一节体育课中,将会引起学生的崇拜与尊敬,而这种带有倾向性的崇拜将会逐渐影响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掌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会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加以引导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而相关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保健学、营养和健身方面的知识,除保证体育课程顺利实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群体,开设不同的运动健身处方,指导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生态体育锻炼的意境。

2.2.3扎实的技术基本功,丰富多彩的技术体系———显性素质一

基本功是各行各业的根基,基本功扎实,其技术会随着实践越加精湛。不管是球类、田径运动项目,还是武术、跆拳道、健美操项目,都要求“手眼身法步”的功力,武术还要求“精神气力功”〔7〕。比如篮球项目,篮球手上的基本功是指对球的感应能力、控制球能力和手指、手腕的集中爆发用力能力,表现为接、传、投、运球时手指、手腕、翻腕粘球的技巧。腰是控制身体平衡和影响身体重心转移的能力,脚的基本功是指身体重心、变化速度和脚部的控制能力;眼需要视野开阔,对全场情况判断及时;步型步法要稳健、有力且灵活。体育基本功不外乎是手、眼、腰、步等在实践中的操作和运用,有了基本功的根底,跟随技术动作的隐形转移特点,一个体育教师就能构建其体育项目技术群。体育教师隶属师范类教师,球类、田径、武术、健美操、体操都是学习内容。球类的熟知田径,武术的可以承担跆拳道、健美操的课程。“一专多能”型师资,或“多专多能”型师资是较受欢迎的对象。

2.2.4科研能力———显性素质二

俗话称“教学科研是一家”,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发现问题,要勤于动手动脑,带着学术严谨性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我科研能力,教中寓问题,解决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2.2.5创新能力———显性素质三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议:“以人为本、以素质提高为核心的理念指导下,逐渐重视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发展”。重视学生身心的个性化、身心化、终身化的内容体系,进一步突出了体育课程的娱乐性、游戏性、观赏性和表现性。很多学校随地域文化,开辟了很多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增进了许多新型时尚的体育项目,如定向越野、拓展、轮滑、瑜伽等。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创新能力、再学习的能力〔8〕。这种创新能力同时表现在针对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有着对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与选择、组合的能力,对课程的设计开发多形式化的能力,使老课程内容花样层出不穷,新课程内容新颖刺激。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确立自我持续性学习观与专业个性化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要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与创造力等,使体育教师教育的全过程真正满足其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从而推动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2.6收集信息能力———显性素质四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体育教师来说,掌握新的知识,吸收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仅可以不断完善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传递学生思想信息,增加讨论的亮点。体育教师掌握收集分析信息的方法:一是建立收集、传递、沟通信息的网络组织系统,一般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在加强同兄弟院校联系的同时,重视相关教育类报纸传递的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和领导的决策等。其次,做好信息分析、处理和储存。处理的过程要去伪存真,弄清其形成的原因,处理好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三个环节,这样才能使信息的根系做到比较客观、全面、准确。

2.2.7组织教学能力———显性素质五

体育教学工作本身是一个结构复杂、组织严密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学的场地、器材、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教师个性、教学组织的方法和手段,课程各部分之间的衔接,练习的密度、强度,及天气变化等因素,都决定着体育课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各因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因此,为保障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实践操作前首先完成四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法、“备安全”,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可以说,体育教学不愧为一门艺术,不仅需要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同时需要体育教师在拥有正确、漂亮、帅气的示范动作的同时,还得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愉悦、主动的心态积极获得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石。总之,体育活动中的组织教学能力是衡量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

教师专业素养论文篇(2)

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是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还需要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形成的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教育理念、职业理想、专业能力和完善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也是新课改为实现预期目标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令人堪n,尤其是县级非重点中学、乡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更是参差不齐,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新课改的实施。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调查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本课题组做了一次针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平顶山市八中、平顶山市九中、叶县叶公中学等9所初级中学和叶县一高、鲁山一高、平顶山市二中、襄县一高等4所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125人,其中初中78人,高中47人。调查内容涉及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职业理想、所读教育论著论文、语文教学研究、最新教学技术手段应用情况等31项,共回收有效问卷118份。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问卷调查中不难发现,75%的中学语文教师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究其原因在于这一群体感觉工作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自于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以及各种名目繁复的评估、考核、总结使得中学语文教师耗掉不少的体力精力疲于应付,并逐渐产生一种职业疲惫感;而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期望和对教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绑架带来的精神与心理压力都令他们缺乏职业的幸福感。长期的压力积累得不到释放,进而产生了职业倦怠,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沦为谋生的工具,哪里还有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怎么会努力完成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热情是教育事业的最大威胁。段落修改

二是教育观念滞后,角色难以转换。调查问卷显示,68%的语文教师教育观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墨守成规,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依旧按照原来的套路实施课堂教学。对于新出现的教育理念无法接受并且具有抵触情绪,认为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其实是中学语文教师固步自封、宁可守旧不愿革新的思想所致。新课改背景下视阈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来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大翻转,中学语文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创造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完成角色的转换。但是,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离开满堂灌无所适从,角色转变僵化,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概念上而无法实现。

三是知识更新率不高,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技能有待提高。问卷中86%的语文教师每学期没有完整地看完一本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78%的人近三年没有看完过三本教育方面的论著,67%的人很少关注语文教学的教研论文。而且,问卷调查中“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哪些”的回答中,仅有35%的教师能够写出“导读法”、“自主探究法”等体现新课改精神内涵的教学方法。不难看出,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更新率比较低,没能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依旧满足于旧的知识体系固步自封,无法与新课改对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精神实质的要求接轨。而且教学方法单一不求新变,问卷中同样显示出65%的语文教师对于基本教学技能运用比较薄弱。

四是教学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差。调查问卷中,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堪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仅占被调查对象的45%,而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更是不容乐观。

二、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建立一支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去,积极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教育部为了推进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出台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这是国家对各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它对中学教师在职前教育的培养、入职门槛、入职后的各种职业培训、考核等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它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强调中学教师在“职业理解与认知”“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学科教学知识”等14个领域内要达到61个方面的专业素养指标与要求。从本课题组发放的问卷调查来看,绝大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持有传统的专业理念故步自封,与新课改相关的新的专业理念缺乏,专业知识结构不健全,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不全面,语文教学的专业能力需要极大的提高,与新课改以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新时代对语文教师从业标准的逐步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必将是一个历久弥新、持续长久值得关注的话题。

三、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措施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而专业素养的提升更需要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师院校、中学、教师个人等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共同来努力才能达到成效,绝非是中学语文教师个人的行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树立职业理想。中学语文教师要从灵魂深处热爱自己的职业,发自内心的关爱自己的学生,升华专业理念,树立为人民教育事业甘愿奉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中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希望达到的个人在教育事业方面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境界,是语文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对于每位教师来讲,树立职业理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潜在意义。只有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才有为实现理想而激发的内在动力,才能刻苦努力,为实现职业理想而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内涵提升和专业素养提升。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灵魂的塑造者,要领会到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深刻懂得教师职业的伟大和重要意义。段落修改

(二)转变教育观念。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种改革,其先导首先是思想观念的革新,并在新的理念引导下付诸于切实行动。如果没有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中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充分理解新课改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等新的教育理念,自然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迎接新课改。新课改从本质上来讲,是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也即是说,新课改让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适应教师的“教”向主动的适应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转变。对教师来讲,要由原来的满堂灌的“教”向“引导”转变,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调整与转换。新课改语境下,中学语文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全面的知识架构的呈现者、现有知识信息地整理者和传递者,而是比原来的单纯“教”有着更高要求的课堂教学设计者、课程开发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角色由台前的主角转变为幕后的极其重要的配角。知识的更新与爆炸使得教师即便穷毕生精力也无法将其全部“教”给学生,而“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思维与方法并自觉养成信息处理的能力,才更为重要,正如前人所讲,“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鱼”。

(三)扎实做好中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阶段主要在师范院校,因此要从源头做起,加强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力度,实行严进严出的原则,对师范生高标准严要求。

从专业素养的视角来看,师范院校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师的知识体系,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理想。师范院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即明确培养目标是为中学输送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课程体系设置上,除了文学类、语言类、写作类、文学理论类、语文教学法等核心专业课程之外,还要设置教育学、心理学、课件制作、等相关课程,使师范生意识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学科知识,并且将教师意识、专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教育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内外。甚至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演讲大赛、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三笔字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构建师范生的学科知识体系,树立师范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理想。二是树立师范生的师德观念。师范院校教师要以自己的高尚师德、渊博知识、谦逊有礼的行为处事方式和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熏陶师范生什么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明了“师范”的真正含义,帮助他们树立师德观念。三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实践环节应该是一个“教育实习――反思――再教育实习”的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的过程。而许多师范类高校只重视第一个阶段教育实习,缺少最为重要的“反思――再教育实习”后两个阶段。缺少教育实习的反思阶段和在教育实习阶段,使得教育实习生对教育实习认识不深,找不到自己在学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掌握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没有机会有针对性的弥补中学语文教学所缺少的专业知识,不能更好的做到查漏补缺。教育部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2014年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十八周即一个学期[2]。这一硬性要求目的在于祛除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的弊端,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的质量。

(四)做好入职后的培训与学历提升。入职后,中学语文教师还要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充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参加各级各类的课程培训与学历提升是较好的途径。一是加强新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岗前培训。大力加强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强化师德意识和教师的行为规范,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有计划有目的的拓展延伸中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面,是新时期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通过制定并实施“国培计划”,要求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入职前岗前适应性教育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这一举措,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高和角色的转换,更好的胜任中W语文教学工作。二是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升。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提高了中学教师的任职学历标准,通过中学语文教师在职进修语文教育硕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等提升学历渠道以及招收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投入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去,使得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科研整体水平。三是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短期培训。短期集中培训课程的时间一般很短,形式灵活,可以脱产集中时间学习,也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这种培训方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通过培训可以帮助中学语文教师解决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新课改无论是从知识的广度深度还是知识的时代性来看,都对中学语文教师知识素养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诚如孔子所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多读书勤于思考,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活跃创新思维,才能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逐渐适应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进而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向着学者型教师的标准迈进。新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中学语文教师积极了解我国语文学科领域内最新的学术动态,把握时代脉搏,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还要对于其他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哲学甚至理工科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则,面对某些交叉学科的科普说明文以及与学生沟通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等等将无从下手。因此,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师要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此外,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向同行业专家和同事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多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示范课,多阅读语文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以及优秀同行的专著、教研论文、教学感悟、教学心得体会等,可以将别人的优秀经验借鉴过来,帮助自己提高专业素养。

(六)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学反思是中学语文教师对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思考和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教学反思,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不断地通过教学积累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得到将逐步提高。而且,教学反思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实践的全方位的理性思考和自我诊断,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必由之路。而教师的科研能力恰恰就是在教学反思基础之上的提高与升华,没有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与经验总结,很难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心得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文字将这种教学反思加以固化,就是教研活动的开端。教研活动的开始,往往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师不再单单是个优秀教案的搬运工,而是一个有创新意识、有独到见解的的、善于思考和总结经验的学者型语文教师。因此,教研论文可以看成是教学反思的提高和凝练,是中学语文教师思维活动中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迈进,也是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学反思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显著性标志。

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成为学好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条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注释: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和的通知》(教师[2012]1号)

[2]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教师专业素养论文篇(3)

教师专业化的话语始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报告。报告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进人21世纪,我国官方开始在文件中正式引人教师教育的概念,明确提出了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任务,把教师教育一体化、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确立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和,“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是指“人”处在人类活动的中心位置,“人”是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基本的价值衡量标准。从教师专业化视野中认识和构建教师人文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术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文化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目前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同时,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期待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人文智慧。因为新课程所期待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而这样的课堂是生成的,是无法预设的,它总在有序与无序的整合中发展。也因此需要我们用人文智慧去实践,去建构。我们说好的教师,你去听他的课,他都有许多人文智慧的闪光。而这些智慧都是无法事先预计的,无法规划和硬性执行的,都是在生命相遇过程中、问题的碰撞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非常灵动地闪现出来的。

二、教师人文素养的职业价值

建构和谐社会,首先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培养和谐发展人的基本方式便是教育。教师自身素养是否和谐,对于学生素养是否和谐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是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核心要素,决定着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质量与水平。

(一)正确认识教学基本目标

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一般理解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知识”。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学习成绩是否良好标志着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与水平。但从人文的角度看教学,其基本目标就是另外一种样子。人文主义的关注点是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做人”。教材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平台和中介,教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就是“人”的成长主体。,做人的核心要素是人生存的价值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方法,“知识”对于做人来讲只是辅助条件.由此看来,学生的生存状态和成长能力,才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质量与水平的标志。

目前在中小学推行的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对“知识”本位的超越,是对“人文”本位的回归。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 位,所谓“师道尊严”,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都是通俗形象的概括。这种传统虽经现代化观念 的洗礼,依然没有动摇其根基。学校“从严治校”,教师“从严治教”,家长要孩子“听话”的训诫,都在强化着教师的专制权威,同时也培养着学生的奴性,造成师生关系的严重不平等。媒体已经披露的教师给学生脸上刺字、逼迫学生相互打嘴巴,都是极端的例子.在这些极端的例子背后,还有大量的司空见惯的有损学生人格、剥夺学生权利的现象,比如罚站、罚做作业、停课之类的处罚,比如不允许学生在校园内跑动和大声讲话的校规,比如逼迫学生在周六、周日上课的措施,这些现象还常常打着“教育”的幌子,似乎还是“为学生好”。

从人文的角度看,学生首先是“人”,不是等待雕琢被动塑造的“物”,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习惯,他们有权利设计和规划自我。诚然,学生处在成长阶段,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进程,但实施这种责任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学校的规章,班级的制度,是学生团体意志的具体体现,必须适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水平,要经受学生的评判。学生组织要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即使学校教师认为有效的教育方式,目的也许是“为学生好”,但也必须获得学生的“现场认同”,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要相信学生“向上”“向善”的天然本性。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时代流行用语,展示出了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是主体的师生关系。

(三)理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人文观念强调,学生的成长不是集体化的,而是个性化的。就遗传素质而言,已经先在性地规定了他们的不同,就后天环境而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人际关系又加大加深了这种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学生认知方式上、情感类型上、行为习惯上以及价值取向上的不同。我们在学校生活中见到,有的学生偏重文科,有的学生偏重理科,有的学生具有音乐天赋,有的学生偏偏五音不全,有的学生长于分析,有的学生长于综合。这些不同常常是他们的个性,是他们自己独有的特征,不能用“好”与“坏”去评价,一张试卷更不能说明多少问题。当然,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也有一些枝枝权权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成长中的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拓宽自行消除,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理解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就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会设计个性化教案,进行个性化讲解,布置个性化作业,安排个性化测试,就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就不会歧视后进学生、另类学生,使面向全体学生真正找到落脚点。

三、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构架

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支撑和服务于这个核心的是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

(一)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材料。

1.历史知识。所谓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教师的历史知识除了明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由此构成的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外,主要的应该关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关注人自身如何从蒙昧发展到文明。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现实的教育应该考量如何使学生更有力地推动历史,如何接续人类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2.哲学知识。哲学是研究人怎样对待世界、怎样对待人自身的一门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认为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才能使人摆脱人的束缚、摆脱物的束缚,达到人的彻底解放。

教育如果把人的解放当作理想的目标,就会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3.宗教知识。宗教是一种信仰,大部分宗教都指向“人性”的“向善”追求。无论儒家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还是道家老子的“上善若水”,还是佛家的善恶报应,无论他们各自侧重于现实关怀,还是侧重于终极关怀,都在力图纯化人们的德行,导引人们的品格。

可以这样说,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应该就是人性“向善”的教育。“向善”的力量足以使学生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足以使学生胸怀扩大,拒斥浅薄,超越功利。

4.美学知识。美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也是对自身经历的淘滤。爱美是人的天性,现代人更是十分自觉地创造美、欣赏美。人们创作艺术作品、美化生活环境、美化自身都表达了对美的不懈追求。

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韵味、有活力、有光彩、有价值。

(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处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他们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活力、有尊严,全靠我们今天的教育,全靠我们广大教师的辛勤劳作。我们的教师今天多洒下一滴汗水,我们的后代就多一份财富;我们的教师今天多耗费一份心计,我们的民族就多一分前途。重任在肩,光荣而又艰巨。作为教师,应该怀着一份激动、怀着一份荣幸、怀着一份庄重,把历史的重担挑起来。

2.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没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没有理想的人,便不能创造理想的社会。我们应该不断追问:什么是教育的真谛?什么是教育的源头?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不断追求:教育的路途应该怎样走?教育的栓桔应该怎样打破?教育的愿景应该怎样绘就?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的“应然状态”?我们不能脱离现实、不能遮蔽现实,不能抛开“实然”空谈“应然”。但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阳光,是必要的“乌托邦”,拥有教育的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而不是在现实面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3.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途径。在存在各种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能增强人的社会能力,提供相对公 平的竞争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缩小社会性的不平等。我们要积极维护和支持教育的公平和正义,关心农村教育,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关心教育资源的分配,关心教育机会的平等。在教学活动中,摈弃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对待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学生,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地对待。

4.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存为本,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让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安逸愉悦,并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

5.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是一种爱,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对学生心灵的点拨。

(三)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现代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

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直觉。直觉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是我自己内心的“原始人”的活动,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信息加工活动,是一种洞察,是一种穿透,具有整体性、突发性、非逻辑性的特点。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直觉,是指对学生状况和教学情境的观察、判断是直接觉察的,不需要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思考,凭借经验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对学生状况和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不仅达到了快捷性、流畅性和灵活性的程度,而且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2.体验。一般是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对认知、情感、行为和认识的深度体察、感悟,最终认识某些可以言说或者未必能够言说的事物,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格的过程。体验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和内在性。体验可以以不同的标准分为感觉体验、视觉体验、动手体验、情感体验或者成功体验、挫折体验等。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体验,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体会、品味、觉察自己的职业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深人班级,深人学生,抛开教师的心理角色,以学生的视角观察,以学生的心态感受,真实经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内省。内省是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内省,首先是指向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还要指向自己的职业发展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的达成度。

四、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

教师人文素养的养成,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然天成的,需要在后天专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培育。

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大略有三种途径:

(一)创设人文校园

校园是教师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如果说,校园之于学生成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话,对于教师则意义更大。校园是教师最稳定、最长久的生存空间。校园中的树木花草、图书设备、操场房舍,校园中的规章制度、人际关系、日常教学,都在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在影响着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创设人文校园,除了将学校自然环境、教学条件作人文化的设计、配置外,更重要的是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文化。比如聘任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进修制度、教研制度等等,都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从教师的愿望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利益出发。真正体现教师在校园环境中的主人公地位,创造一种自由、宽松、安逸、温馨的氛围。另外,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和校长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要和睦,要友好,淡化竞争、反对专制,讲求合作,讲求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共同幸福。

(二)阅读文化经典

教师专业素养论文篇(4)

【摘要】:人类进入新世纪后,教育体系、目标、观念、内容等都进行了相应的规范和转化,尤其新课改的推进,当代素质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现今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加强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匮乏等。这就需要我们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的为祖国培育新世纪所需的优秀人才,而专业素养的提高主要可以从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两方面入手。  

教师专业素养论文篇(5)

(一)优化课程体系

增加人文科学板块,特别是有利于跨学科和人文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应用性和技能型的特点,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在通识教育中适当增加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文学科特别是大学语文、体育美学和艺术欣赏类的人文科学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以面向基础教育改革、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体育师资为目标,构建了融学科性、专业性、实践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术科之外的人文教育,构建“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并进,师范教育与专业技能相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体,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并举”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要强化与基础教育新课改关联的选修课,聘请一线优秀教师到学校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专项培训;加大实习改革力度,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使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实行无缝对接。

(三)全面推进体育专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所具有的共性外,也体现出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如不太重视文化课学习,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较差,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过于狭窄等。由于课时的限制,指令性的教学课程过多,通过增设课程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余地不大。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关注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好的路径和方法就是在专业课(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人文学科教育,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1.推进体育专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学改革教育理论上应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来说,一定程度地淡化“专业”意识,避免对“专”的误解,我们培养目的不是专项运动员,而是基础教育体育师资。实际上,对基础教育而言,学校并不需要单一的“专项”体育师资,而需要相对“博”,学科知识和专项上的“博”和“通”。其实,对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而言,需要篮球专项的老师上其他球类或田径课程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专”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应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学改革,要加大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注重在专业课(基础理论和术科)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和素质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体育、体育教育和体育科学与社会特别是科技、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注意通过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使学科教育和当今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体育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中体育人文社会学本身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课,体育学科基础理论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属自然科学,有大量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既有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又有人体结构、运动生理所包含的美学原理;体育实践教学如术科技能和体育竞赛,更是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多方面展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以及审美教育的价值理念,成为体育教育中科学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业教育中推进科学和人文精神并举的教学改革,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宗旨通识教育的目的。

2.强化体育专业教育中精神意志、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占用的时间最多,不能简单地把专业技能理解为术科教育,应把术科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强身健体、健美心灵、提高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结合起来。专项教育中动作的要领固然重要,但精神意志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体育术科除了动作的要领,还有潜能的挖掘、个体极限的发挥、战术战略的运用,这既体现了综合智力的运用,也是精神意志和心理素质的比拼,也包含了如何管理和协作关系、使团队力量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管理科学的学问。术科教学和体育竞技的规则和规范,又是思想道德和精神意志最好的教材。术科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应注意挖掘和渗透这样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让公平公正、尊重规则、尊重对手、超越自我、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渗透于专业教育中,培养和丰富未来体育师资的综合素质,提高师德水平。现代教育认为,心理健康和意志力的培养不亚于智力的开发,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只是身体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因为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会有健全人格。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指向健康,健康的生活观念和心态,体现为意志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是培养意志力和增强心理修复能力最好和最有效的方式,体育专业教育应渗透这样的健康教育理念,使之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

3.增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美育教育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和美有着不解之缘,多方面展示了人体的形式美和人的精神美,成为人们审美体验的对象。体育的强身健体、健美身心、提高人的精神气魄和审美教育对人的精神陶冶、美化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体育,既是具像化的人体美,又有抽象化的精神美,是审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形象化的教材。体育专业教育中,人体解剖和运动生理学,术科教育中的艺术体操等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体育专业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就是在这些专业理论和术科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体育和体育科学所包含的美,以及体育美的丰富表现形态如形式美、运动美、精神美、社会美,“使学生在学习本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认知美,感受美,体验美,化抽象的理论为审美鉴赏,培养学生对人体美、运动美和体育美的鉴赏力,达到基础理论学习和审美情趣培养相统一的目的”。影响和提高大学生心灵境界,达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教师专业素养论文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专业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51-03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师专业素质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校监控、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等师范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专业素质

我国对于教师素质及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也存在较大分歧,概括起来,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叶澜教授从教师专业化出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它应以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为前提”。■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认为,所谓“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可以看出,教师专业素质首先表现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及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而应具备的知识素养和相应的技能。因此,无论从哪种观点出发,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技能素养、心理素养和身体素养等。在新时期,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他们先进的教育观念、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能力上。具体来说,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系统的教师教育和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的、具有专门性和指向性不可替代的心理和行为特质的体现。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相关的观念、能力的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关系到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更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质量,也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的整体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宁夏师范学院于2009年和2012年两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提出课程体系的七个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课程和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强化专业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加强了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体系。然而,随着人才需求的变化,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个别课程所占比例过大、专业课程相对薄弱、课程结构安排不尽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成为学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任务。

二、目前宁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缺乏特色,难以体现学校办学定位

宁夏师范学院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立足宁夏、面向西部、辐射周边,服务基层、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努力把学校建成师范性、地方性、民族性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知名的教学型师范院校。由此,学校的办学定位趋于成熟,凸显了学校的特色。

学校2012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校、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法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定位分析,并未体现出学校师范性的特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更趋于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学校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即使培养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也应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民族地区教育和管理工作,体现学校地方性的特色。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缺乏特色,难以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

(二)学生缺少专业引导和职业规划指导,学业方向和目标不明确

学校2012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设置了《专业导论》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第一至第六学期开设,两门课程结合讲授,安排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共2学分,36学时。而笔者在第六学期承担《思想政治教学论》课程中,通过对该专业学生的调查、访谈,只有10%左右的学生明确选择教师职业,近40%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这部分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业方向和目标比较明确,但这并非是通过《专业导论》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而确定的,而是学生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时给自己的定位。还有40%以上的学生学业方向和目标不太明确,选择毕业后根据情况而定。由于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难以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首先,理论课程偏多,专业实践与实用性课程偏少。其次,个别课程开设的学分过大、学时太多,严重挤压了专业课程。第三,开设的课程缺少民族性、宗教性课程,造成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中缺乏基本的民族、宗教知识素养。第四,专业课程安排时间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第五,有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与中学教学衔接不够紧,甚至脱节。

(四)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理论性知识偏多,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少,大多数课程均以讲授为主,极少安排实验与实践,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虽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专业实践、见习、实习等学时,但是实践的内容匮乏、实践的形式单一,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学校现有的微格教室需要承担9个师范类院系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任务,加之开放时间不够,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实施的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放羊式”实习效果又不佳,一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并没有提高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实践教学仍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三、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善课堂教学

1.紧扣办学定位,明确、落实培养目标与规格,突出特色。学校在近四十年的办学经历中,逐步明确了办学定位。据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坚持“总体目标+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的设计思路。即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国家的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学校的办学优势,将教师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培养学生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学科专业特色就是在实现总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发挥传统教学优势,彰显专业特色。

2.加强专业导引和职业规划指导,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师德修养。根据学校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师德修养。为此,从一年级开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从入校就逐步树立职业意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划,避免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盲目性、茫然性;在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二年级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引》和《教师素养》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和目标,了解和掌握教师素养,成为热爱教师职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的中学教师。

3.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从教的知识素养。①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学校是应用性新升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理念上应体现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合理设置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分。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展选修课程空间,增加人文素养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拓宽视野,增强人文素养,促进专业素质发展。②适当压缩和调整《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大学英语》在一年级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学年考试完成《大学英语》学习;二年级将《大学英语》设为选修课程,为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开设,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确认实践创新素质拓展学分。③针对西北民族的特点开设相关的特色课程。为了培养学生适应西北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增设《当代中国民族理论解读》课程,设置《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及《基督教文化》等选修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我国目前的民族政策,理解民族问题,正确把握民族教育问题。④科学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体现专业知识的系统。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渐进性与系统性。为此,一年级主要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课程,二、三年级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四年级适当开设能力拓展和创新能力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也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⑤根据中学实际设置教师教育类课程。为了适应中学教学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将传统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程进行分解,设置《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课程设计》、《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研究》与《思想政治(品德)教科书研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学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理论,结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从教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从教的能力素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全过程、两层次、十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实践内容按学校和院系两个层次设置;安排军训、公益劳动、教育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通识必修课程实践、实践创新及素质拓展等十个模块。强化教育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将教育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在第八学期,尽可能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教学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质量,提升学生教育教学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更应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教育师资的专业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12-16.

(2)林崇德,申继亮.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1).

教师专业素养论文篇(7)

〔2〕〔3〕杨玲.专业化进程中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修炼〔J〕.体育学刊,2010,8:73.

〔4〕百度百科・道德情操〔EB/OL〕.http://baike.baidu.

com/view/3226258.htm.

〔5〕黄水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2012.6.

〔6〕王晖,王庆祥.基于教师专业化视域下的教师教

育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11.1.

教师专业素养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4-01

一、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和问题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的要求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素质的人才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中职教师就必须适应了形势变化得要求,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然而现实是有部分中职教师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如何帮助广大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书育人水平,是目前所有中职学校及中职教师自身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中职教师自身存在问题主要有:由于缺乏专业教育教学理论,中职教师在教学上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使专业知识理论似乎只有枯燥的灰色调。改造理论的价值观,是一项迫切的责任,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只有亲近理论,自觉提升理论素养,中职教师才可能真正地“站”起来;只有不断创造自己的理论,中国职业教育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中职教师依赖“教参”,缺乏教学创新能力;照本宣科,缺乏知识拓展能力;专业狭窄,缺乏知识综合能力。 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不仅仅是专业教学能力提升的问题,其教育观念、自我提升意识的转型与强化可能是其专业素养提高中更为重要的方面。

2、社会对中职培养的问题:上级教育部门专项培训注重理论学习的多,与教师实践所需要的技能相去甚远,而理论中的条条框框根本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师们经常这样描述培训效果:听时激动,说时心动,回来不动。偶尔开设数量相当有限的教育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活动,与在校活动内容、质量无大区别,其专业能力不能得到大的提高,为教师培训的外部条件不足、地方教育部门对培训人员的情况审核不严、提升职业资格困难重重、企业实践难、校本培训没有很好开展等各种问题。

二、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中职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各级专家和学者,教师,主管部门进行了大量有效的实践,也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对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有实践指导作用。

1、中职教师专业素质思维探索突破。

中职教师是教师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专业素养是基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与细化,研究中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就中职教学的有关教育教学理念、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索和改革,从而在教师思想上进行一个思维突破。对于中职教师而言,教师专业素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含师德素养、理论素质、学科能力和教育品质等。从学科视角研究专业素养既是本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研究的落地与实化,也反过来丰富了教师专业素养的视野与深度。“专业情意素养”、“发展应用意识”等都不失为具有创新性专业素养提升的一个前提和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型,但是阻碍专业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最主要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观念转变的一个核心是树立平等和实事求是的观念,大胆突破学科化的固有思维。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对所在学科教师的职业素养进行了研究。

2、中职教师职业标准的研究实践。

教师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专业精神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是无法取代的,职业教育教师必须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具有初步的职场精神和习惯的能力和素质,这是职业教育教师的个性所在。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应具备独立人格、知识分子情怀、平等传递知识的能力。拥有独立人格意味着始终保持原则和坚定的信念,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可以准确判断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秉持的价值理念在多元文化时代当中的地位和价值。中职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使教育者能够更多贴近时代,将时代与教育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中成长。中职教师把职业道德和标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反思与总结能力、终身学习与终身研究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能力、协作与沟通能力。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 中职教师职业标准是教育教学的立足点,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实践 ,形成一个合理的培养体系和价值观。

教师专业素养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tegrated into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Courses

CHEN Qibing

(Jiangsu Yangzhou Business Vocational School, Yangzhou, Jiangsu 225002)

Abstract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across all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s as a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courses; integration

1 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专业技能实训课教师对教育理论掌握和运用欠缺,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不足

担任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是技工学校优秀毕业生和高校理工科毕业生。前者的特点是专业技能较高,文化底蕴相对较弱,二者共同的特点是没有在师范院校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进入学校担任专业技能教学,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研究较多,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较少。在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专业技能实训课融入素质教育的理念理解不够,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不足。

1.2 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影响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在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前,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他们不仅文化素质较低,其他方面的素质也相应较低。由于学生素质较低,专业技能实训课的教师以完成技能实训为教学目标,对素质的培养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学生较低的先天素质,影响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1.3 专业技能实训课教学环节复杂,分散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精力和时间

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不同于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老师不但要讲,还要做演示,学生素质高,会认真观看教师的操作演示,学生素质低,教师技能操作演示的时间,就是他们放任自由的时间。教师技能操作演示完成后,会安排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练习,教学环节复杂,实训原材料的分发,实习过程的安全监察、技术指导,实训室设备的维护保养,实训室的卫生清扫,这些都是专业技能实训课教学活动必需的环节,繁重的任务,分散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精力和时间。

1.4 专业技能实训课程重技能学习、轻视素质培养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

职业教育没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然而技术至上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一技行天下,把技术训练看成职业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不少专业技能实训课老师认为,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是班主任的工作,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文化课老师的任务,实训课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技术,专业实训课程重技能学习、轻视素质培养的传统理念,使得教师在专业技能实训课教学活动中,常常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2 专业技能实训课程融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1 是现代企业需求高素质员工的需要

现代企业要求员工不再简单地掌握一门技术,而是人格、知识、能力、修养和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要求。专业技能实训课是仿真教学,与企业的岗位工作过程相一致,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训课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素质就是今后在工作岗位中表现出的素质,因此专业技能实训课程融入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员工。

2.2 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从技能为本位到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以技能为本位的传统理念,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实训课是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不重视素质教育理念,不以素质教育来指导教学活动,会影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

2.3 是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专业实训课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大,时间多,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作用,使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成为有效教学,但专业技能实训课程成为(下转第65页)(上接第39页)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学生要表现出一定的素质,否则实训课教学学生自主活动空间大,时间多的特点会使学生自由随意,指导老师把时间用于维持教学秩序而不是技能的训练,从而使专业实训课程有效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只有融入素质教育,才能保证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成为有效教学。

3 专业实训课程融入素质教育的对策

3.1 强化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任课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需要系统地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理论,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职教老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责无旁贷。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老师,面对时展,职校老师除了要提高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教师用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来武装自己,成为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3.2 制定专业实训课程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取得素质教育的实效

专业技能实训课程没有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会收效甚微。专业技能实训课程要结合课程计划制定本课程素质培养的目标和标准,全面渗透素质要求,强化实训课教学过程中的素质表现,也使学生知道专业实训课不但有素质的要求,而且有培养的目标,更有检查对比的标准,使不良表现逐渐减少,好的行为逐渐养成,最后升华为内在的素质,取得专业实训课程素质教育的实效。

3.3 教师在专业实训课教学活动中,用高素质的言行身传言教,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

由于职业学习的特点,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授课老师受到学生的关注度较大,因此专业老师的高素质言行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言行要表现出高素质,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术,而且使学生受到高素质影响。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实现自我超越,在教与学两方面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

3.4 以职业素养的提高为抓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到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的有机统一

教师专业素养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07-01

1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标准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后者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在教师在整个的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的专业成长过程。下面笔者根据所查阅的国内外有关此方面问题的文献及自己仅有的一点体会,对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做出如下概括。

(1)博而精的知识结构;(2)深刻的道德影响力;(3)不断完善的职业能力;(4)专门的组织;(5)专业的培训;(6)统一的培养与评价标准。

2 教师专业化对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教师专业素养是人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具有行业标准和特殊要求,必须纳入到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视野中来。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教育素养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从专业的角度看,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所谓教师专业素养被看作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现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从教师道德、知识、能力修养的角度分析,教师应力求“修以求其精美,养以求其充足”。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自身:(1)履行教师的道德誓言;(2)丰富教师专业知识;(3)提高教育专业能力。

3 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建构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用“一体三维”来概括。所谓“一体三维”,指教师是具有求真向善趋美人格的主体。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的关键在于人类所拥有的内在智慧与情操,所谓“三维”是充实和体现教师生命主体和人格的三个方面,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

(1)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专业知识是教师获取职位的前提,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高中物理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如下。

第一,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物理教师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的前提。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应该占有广阔的知识而不限于所教专业的狭窄范围,应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素养。具体来说,应包括:对现代物理科学的了解、文理知识的渗透、基本生活常识的掌握。物理教师应了解与物理学科有关的新型学科、边缘学科、中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吸收当代物理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发展。

第二,系统的物理学科专业知识。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知识。它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物理学知识,包括普通物理学,如力学、声学、热学、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等,这也是中学物理中占最大份量的内容;理论物理学,主要包括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现代物理学,主要包括相对论,量子场论,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②物理学方法论的知识。只有当物理教师深刻了解和运用这一方法后,才能较成功地教授物理知识,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物理学知识的能力。③物理学史的研究。在物理学史中,有物理、科热爱,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有物理学家发奋读书,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生动故事。这些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些物理史料,是进行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

第三,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这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具有较广博的现代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教育法理论知识。

(2)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

教育专业能力则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多种本领的总和。它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效和质量。根据教育实践的要求,我们可将高中物理教师的主那也能力划分为基础能力、一般职业能力、物理教师的特殊能力。

首先,教师的基础能力是指教师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能力。教师的其他所有能力都离不开基础能力,教师的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智慧能力、表达能力(这里主要指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等。

其次,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带有职业特点的能力。对于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它包括各科教师都具备的、适应各科教师各种教学活动要求的基本的或一般的职业能力,即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教师的物理教学能力;以及物理学科教师剧本一般能力的同时,还应当具备的特殊的专业能力,即做好演示实验的能力和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演示实验是指在课堂上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的实验。它是物理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清晰的了解,启发思维活动,引起学习兴趣。

第三,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道德素养。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道德应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师自己选择的、认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西方学者多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从宏观上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从微观上包括教育的信念、学习的信念、学科的信念,自我发展的信念等;二是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基于自我期许而表现出来的内在驱动力。其特质为:服务性、专门性、长期性、创新性、自律性,包括无私奉献、敬业乐业、勤学进取、开拓创新、以身作则等;三是教师的职业良心。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道德具体包括:忠诚于育事业,热爱物理教育的敬业精神;充分地尊重学生;由衷地热爱学生;有开阔的胸怀,满腔的热情,明确的理想,正确的方向;有坚强的意志和认真细微的教学态度;有严谨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的传统美德;有和蔼、诚信、公正、谦逊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 鞠献利.教师素质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6-8.

教师专业素养论文篇(11)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收集、获取、选择、加工、处理、应用、整合与创新信息,是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综合素养。随着计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己经进入到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育领域也已被它影响,且教育信息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可更好地推行信息化教学,才可借助信息化教学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信息素养是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需要;是思想政治学科本身内容特点的客观要求;是更好的实现新课改与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不少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提升自身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还很不到位,比如,信息意识水平参差不齐、信息知识欠缺、信息能力偏低、信息道德有待提升等问题。这可通过如下途径的改进来实现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第一,完善与提升思想政治教师信息素养相关的设施建设;第二,加强对提升政治教师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有效提升政治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第三,营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人文氛围;第四,健全和贯彻实施相关的评价考核机制。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提升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就是一名理论工作者或思想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理论素养可以使人们正确把握理论、科学运用理论,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对于思想政治学科而言,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特色所在,主要包括有哲学理论素养、政治理论素养和经济文化理论素养。

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素养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全面、刻苦、终身地学习,稳固理论基础,不断更新理论知识。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思想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刻苦钻研学习,加强理论修养,才能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比别人更具体、更准确、更透彻、更全面。其次,坚定理论信仰,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不只是熟知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指导实践,以此来深入理论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最后,领悟理论精髓,培养理论品质。面对繁多的理论知识,学会领悟理论精髓,才能抓住重点深挖精华。而优秀的理论品质造就优秀的理论素养,思想政治教师理论素养的完善进步之核心要务就是理论品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四个理论品质。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提升专业素养

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而不断向前的动态范畴,它不仅涵盖了知识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等几个基本要素,而且集中地表现为专业形象的优劣、专业能力的{低以及专业自觉的程度。但由于教师自身、学校以及在职培训等因素的制约,如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薄弱,教师专业知能水平偏低,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学校教学评价体系单一,在职培训课程设置脱离实际,导致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一些影响。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改善教师生存的有效方法,是教师依靠此职业生存的保障,是教师获得大众及社会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职业素养认可的前提。要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基本信念。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师终身学习是专业发展的基石,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第三,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兴趣。第四,构建三维教学目标和三维评价目标。第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由“师本”教育向“生本”转变,树立师生互动、交往平等的师生关系。最后,提高思想政治课程决策、整合、实施、评价、开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提升师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