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外汉语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0 18:00:38

对外汉语论文

对外汉语论文篇(1)

(二)发掘模式的立体性特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语义扩展层面

一个概念可以在不同层面上跟多个概念产生联系。以“柑橘”一词为例,“柑橘”既可以处于“食品”层面被品尝,也可处于“景观”层面被观赏,还可以沿着“气味”的线索衍生出“清香”的信息、在“色泽”层面上扩散到“橙色”概念。可见,概念的语义网络是立体的、多角度的。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两点启发。一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任务确定概念扩展的层面。生词的扩展要有度可循,不能为了扩展而扩展,不恰当的扩散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甚至适得其反。教师应根据课文话题、交际任务等确定生词扩展的层面,使之向着最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方向进行。我们以“竹”这个词的扩展为例,它既可以在“外在形态特征”层面扩展到“绿色”、“青翠”等语义概念,也可在“内在象征意向”层面向“气节”、“品格”、“高尚”等概念扩散。若教学任务中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植物来介绍,那么教师可只对其在外在形态层面上作一扩展。但如果上的是堂修辞课,“竹”是作为象征手法的典型用例出现,那么扩展就应在“象征意向”的层面上侧重,使语义向更抽象的概念深化,引申出“气节、品格”等词。

(三)把握关系的强弱程度———优先选取与核心概念联系紧密的节点

概念间的联系有强弱之分,在结构图中往往以连线的长短来表示。关系紧密的节点间连线较短,关系较远的节点间连线较长。联系的强弱反映了不同事物在认知结构中与核心概念关系的远近。在构建语义网络时,教师应恰当把握强度不同的联系,在确定概念时优先选取与核心概念关系紧密的节点。我们仍以“鸟”一词的扩展为例。提到“鸟”,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会飞、有翅膀”等形态特征,同时出于对鸟属于动物的既有认识,一些与“动物”特质相关的概念可能被一并触发,如“呼吸、需要氧气、会运动”等。此外,大脑中还可能浮现出属于鸟类的动物的概念,如“麻雀、鸽子、老鹰”等,这类具体概念受个体经验影响较大,如有些人先想到“鸽子”,而有些人先想到“喜鹊”。由此我们认为,“飞、翅膀”,以及“氧气、呼吸、运动”等概念与“鸟”一词的关联度较高,在激活的过程中总是被个体首先捕捉到,因而应在扩散时优先选择;而对“鸽子、老鹰”等下位概念则应依据关联度有所取舍。比如,“鸽子”与“鸟”的联系较强,可选用;“鸵鸟”与“鸟”的联系较弱,就不宜选取;而“鹦鹉、仙鹤、知更鸟”等虽也属于鸟类,但因其在人们的日常认识中并不多见,所以除非特殊需要,不宜过多扩展。总之,如果选用生词不加甄别、一味追求数量,将使扩展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效率低下。

对外汉语论文篇(2)

国内外对课堂媒介语早有研究,普遍认为语码交替使交际更有效、更顺畅,它所起的交际作用,是单语所不能及的。国外学者讨论了课堂语言的选择,提出三种原则(Hobbs,Matsuo,andPayne,2010:1)只使用目的语,2)反对只使用目的语,3)中间状态。第二个原则认为,如果没有母语或媒介语的参与,学习者会承受认知加工上的负担。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是否使用英语作为课堂媒介语也是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大量留学生涌入中国学习汉语,汉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正受到多语言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的检验,因此,英语作为通用语的使用是应对在文化和语言上日益趋异的留学生群体的一种教学策略,课堂上,策略性的使用英语,能起到解释、管理和互动的功能(Wang&Kirk-patrick,2012:1)。研究表明,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对外汉语课堂,语码转换通常发生在师生会话回合的第三个序列,对教学内容起到解释、翻译、和语篇衔接功能(王召妍、郑新民,2012;王召妍,2013)。国家汉办明文规定,多使用汉语,尽量少使用英语或其他语言作为课堂媒介语。但据笔者观察,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有必要对使用英语通用语的切入点、功能和教学效果进行研究,这对对外汉语课堂媒介语的使用及教学方法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意义,本文因此提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一)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英语通用语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二)英语通用语对汉语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三)英语通用语的使用是否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二、研究设计

以沿海某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对外汉语短训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进行浸入式课堂观察并录音,获得真实语料,然后自建语料库,以数据为支撑,对英语通用语的使用情况、功能和效果进行描写和统计分析。下面对研究对象、研究工具、语料分类与编码进行描述。(一)研究对象从汉语初级短讯班中,笔者接触到对外汉语教师约30名,通过访谈,了解到他们课堂用语大致情况,从中选取了杜、房(化名)两位教师及所带班级作为研究对象。杜老师教龄两年,本科和硕士的专业分别为对外汉语、普通语言学,英语为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房老师教龄三年,硕士和博士的专业分别为对外汉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专业八级水平。她们所带班级分别是初级2班和5班。授课科目为汉语综合课。教材是《成功之路1:进步篇》(2008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两个被观察班级共有23名国际留学生,来自墨西哥、俄罗斯、英国、刚果、印尼、日本、韩国、法国、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等十二个国家。他们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时间2-20年不等,个别学生英语为母语;汉语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来华前学习汉语的时间为3-10个月。(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半结构访谈、刺激回忆法、笔头调查等研究工具,进行语料收集。课堂观察时间为三个月,每班每周观察两节课(每节50分钟),共录音40小时。课堂观察时,写观察日志。课堂观察前后,对师生分别进行半结构访谈。对教师的访谈主要涉及教师的教育背景、从教经历和对课堂使用英语的目的和效果的教学认知。课后采用刺激回忆法,边放录音,边让教师回忆课堂上某个节点使用英语的原因和动机。对学生的调查包括笔头信息调查和访谈,内容涉及他们的语言背景,对课堂使用英语的态度和教学效果的反馈。(三)语料的转写、分类与编码转写。从三个班的课堂观察录音中抽取16小时(每班8小时)进行语料转写,播放课堂录音,如实把语音转写成文字,主要转写使用英语的课堂片段,以TEXT文档形式保存,以备分析。分类。把转写好的语料进行分类,分三步处理。1.教学内容分类。以会话回合(conversationalexchange)为单位,按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分成词汇、句法和会话三类。2.语码交替分类。整体上讲,英语作为通用的媒介语是嵌入在汉语为主体的目标语之中的,汉英语码交替使用又表现为句际轮换、句内混合两种形式。3.学习者领会(learneruptake)分类。学习者领会是使用英语后学生的即时反应,是判断使用英语通用语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之一(Lyster&Ranta,1997;Slimani,1992)。本文参照Lyster&Ranta(1997)的学习者领会分类标准,将学习者领会概括为吸收(说出正确的语言形式)、修改(学生修改)、重复(重复正确的表达)和认同(做简单的附和反应)等四种。相对于以上四种领会类型,学习者没有理解教师,或没有正确输出,或没有反应,称为没有领会。语码交替、学习者领会编码都统一在会话回合内部,以ConversationExchange47为例。上例子中,VOCExchange47表示会话回合47是词汇教学,编号47。话轮发生顺序是从左到右。ALT,MIX教师语码交替具体形式,REPA,REPE表示学习者由部分修正自己的话语到重复教师话语、正确输出,属于成功领会。

三、教师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的切人点

对师生会话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教师课堂语言的选择与郭长荔(2012)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即对于汉语初学者,教师很好地履行了目的语优先的原则,先汉后英和嵌入英语的汉英语码交替使用方式。分析语料,教师使用英语主要有两种情况:

1.发话话轮引入英语。教师为了预防学生理解障碍,或单独使用目的语不能更好地进行意义协商,以中英交替的方式,在发话话论就对自己的话语进行重述,这种属于说话者表达需要所做的语言上的修补。如例1,大夫中“大”的读音是dai,为了防止学生读成da,教师将英语语码嵌入在汉语句子中,强调读音,并进行语义解释,以避免错误发生。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确实不知道在“大夫”作医生一义时,“大”的读音是dai。例(1)1T林大夫,你好,林,大(dai)夫,doctor。2Sdafu,daifu?

2.话轮过渡关联位置(transition-relevanceplace),引入英语。即当出现较长时间的沉默,一般是教师发话或提问,而学生无应答或不能完全回答问题时,教师主动采取措施,加入英语进行重新解释,创造过量的语言输入,以避免交际障碍,这种情况是针对听者的语言缺陷所做的语言上的修补。如,例(2),例(2)1T你在课堂上表演过吗?2S......3TYouperformedintheclass?4SNo.例(2)中,当学生没有回答出来(话轮2),并有较长时间停顿时,教师才引入英语,进行语码轮换,最后学生明白问题内容,才进行回答。总之,教师引入英语的切入点有两个,一是在发话话轮,为了预防学生有理解问题,二是在话轮过渡关联位置,为了解决学生的理解问题。

四、英语通用语的会话调整功能

上节中,两种类型的话语重述被称为会话调整(Gass&Varonis,1985;Larsen-Freeman&Long,1991;Long,1996),即在师生互动中,交际者往往通过增加形式和意义上的协商来解决交流障碍,语言能力强的一方(或教师)常预先考虑可能出现的理解问题,并在适应对方(语言能力弱的一方)的过程中不断修复自己的话语,达到交际目的,这种协商被称为会话调整。如图1。在师生双向交流中,当教师或学生出现语言缺陷或交际障碍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入英语,中英语码交替使用,帮助话语修正,促进学生的输入理解和语言的正确输出。因此,客观上,对外汉语课堂的英语通用语起到了会话调整的作用。如例2中的话轮3,用英语对话轮1进行重述,学生就顺利回答了老师的问题。Cogo(2009)对英语作为通用语在语言教学中所起的作用的研究报告中,也指出语言教师利用语码转换作为调整策略,使输入更易于理解,她发现,语码转换对成功的交际具有创造性作用。下面从输入理解和语言输出两方面,分析对外汉语课堂中英语通用语是否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五、结果与讨论

本节对英语通用语对汉语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定量分析使用AntConc软件,统计学习者领会频次与使用英语进行会话调整的话轮之比;定性分析则结合教师访谈、刺激回忆法、学生访谈和信息调查。

(一)基于学习者领会的英语通用语效果分析

英语通用语是否对汉语教学有促进作用,定量分析主要依据学习者的即时或延时反馈,本文考查前者。前文已将学生反应分成吸收、修改、重复和认同等四类,其中,前三项被认为是语码交替促进了语言输出,四类反应都被认为是语码交替促进输入理解。学习者领会频次与教师的语码交替话轮之比,被认为是验证语码交替的效果的直接量化证据。下面把杜、房两位教师词汇、句法、会话教学回合中学习者领会与语码交替频次之比进行定量统计,见表3。表3显示了杜、房两位教师的词汇、句法及会话教学中,含英语通用语会话调整的会话回合中,学习者领会所占比例,结果显示:1)总体上看,在315次语码交替的会话调整中,学习者领会205次,成功率为65%。我们认为两位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英语作为会话调整的效果是明显的,对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整体上是有效的,语码交替的两种形式中,汉英语码轮换的效果(77%)比汉英句内混合(59%)效果要更好一些。下面看四类具体学生反应情况,见表4。汉英语码交替是理解性输入的有效教学策略,英语作为课堂媒介语在输入理解方面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表4显示了学生的四种反应情况,成功领会共205次,其中,吸收69次,修改21次,重复26次,认同89次。四类反应均可视为学生理解了语言输入,吸收、修改和重复三类反应,可看作是语码交替对语言输出作用的结果;而认同,表现为学生理解了教师话语,或与老师答案一致,但还不能被认为是正确语言输出。所以我们认为,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引入英语对学生的语言输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理解性输入方面效果明显。

(二)讨论

综上所述,当师生互动中,交际出现停顿、不畅时,教师采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言,以汉英语码轮换或混合的方式进行会话调整,对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分述如下:

1.英语通用语的使用,在促进理解输入方面,作用明显。定量数据显示,成功领会在315次,会话调整占65%,而四类反应中,认同所占比例最大。定性数据显示,教师和学生都赞成一定比例的英语介入,促进理解。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规定,原则上不使用学生母语或其他语言作为课堂媒介语,对此,汉语教师是知道的。但访谈得知,受试教师认为英语作为媒介语,在关键的时候,起到较好的辅助理解作用。杜老师说,"有时候他们不懂,我用英语说一下,全明白了。"房老师的课堂也是如此,例如,学习"大夫"一词,她用英语单词对应讲解,“林大夫,你好,林,大(dai)夫,doctor。”促进学生理解,效果很好。受试留学生来华前,汉语学习时间为3-10个月,汉语水平处于初级,有限的语言资源,客观上决定了教师使用语码交替进行教学,如,“还有其它的answer吗?”,当课后用刺激回忆法问及杜老师,为何不说,“还有其它答案吗?”她说“答案”一词,学生没学过,听不懂。学生的访谈记录也证明了,适量使用媒介语,进行会话调整,能促进学生的输入理解。一个日籍学生说,“我希望老师能说简单的英语,那样能帮助我们理解,但不要说太多的英语,我们是来学汉语的。”

2.汉英语码交替的两种形式中,句际轮换比句内混合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可能的原因是,对某一语言项目,用中英文交替呈现,简洁的语言并置,使关键词语义对等,对汉语为初级,英语为二语的学习者来说,易被理解,易使其做出成功的领会反应,用简单的中英文对译,把语言输入变得可理解,没有干扰项,这是轮换效果明显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语码混合时,中英文夹杂,容易造成输入冗余。输入冗余虽然能在数量上增加输入内容,促进语言学习,但容易造成理解干扰,如果教师话语重构使用的元语言词汇,学生并不熟悉,会造成新的理解问题;或者重构时,表达上逻辑不清,就会造成理解不畅,教师应慎用语码混合。Panova&Lyster(2002)也有相似的论述,即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教师对学习者的话语较隐晦地进行部分或全部重构时,常常反复或重新解释学习者正确或错误的表达方式,这时,纠正性意图在具体的语篇环境下常常显得十分模糊,这不太容易引起学习者的修正性反应。

3.汉英语码交替的功能是会话调整,不同教师会话调整的切入点不同。杜老师预设难点,常常在会话的发话话轮就使用英语,她的教学方式是有形式焦点的前摄性形式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提前设定讲授和操练的形式焦点(何莲珍、王敏,2004)。杜老师课前有精心的准备,预设问题,围绕某一词汇内容,准备双语释义,课堂上以意义为中心,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呈现语言形式并对某一语言项目做不同形式的解释,并结合实际语例,对字、词进行汉英语码交替呈现和释疑,所以杜老师的会话调整在词汇教学中效果较好。而房老师会话调整的切入点是在会话过程中,她的教学方式为反应性形式教学。即比较注重语言形式在使用中学得,不预设语言形式目标,而是根据学习者在会话过程中做出的反应,给出即时的调整,注意的焦点是意义协商(何莲珍、王敏,2004)。访谈及课堂观察得知,房老师的语码交替是在会话中根据学生的反应,临时调整语言选择,尽量用学生掌握的中英词汇,进行即时调整,她的会话调整在会话教学中效果教好。

对外汉语论文篇(3)

1.1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界定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特殊语言,是教学语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语言;二是个别教学语言。课堂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反应出课堂教学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个别教学语言是在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之一,也包括了口语、书面语和体态语等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会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融人到教学活动当中,以便于学生的更好理解和学习。

1.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分类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从使用目的来看,可分为两种类型:目的语教学语言和媒介语教学语言。目的语教学语言是最受推崇的教学语言,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汉语教学中都使用的是汉语教学,社会培训机构大多数也使用汉语教学,因此,目的语教学时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主要形式;媒介语教学语言也是非常普遍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适应于大多数汉语的初学者,有利于汉语初学者对汉语的学习。

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的意义

2.1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语言作为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教学语言不仅具有组织功能和负载功能,也承担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功能。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不但具备了以上教学语言的功能,而且还承担了学生可理解语言输入的重要功能。对外汉语的学了学生自身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外部语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对外汉教学中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教学计划,更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掌握汉语,实现教学目标。

2.2理论意义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近几年随着“汉语热”而出现的一个新语言,对其研究不但可以进一步加强汉语变体理论的建设,而且有助于强化我们对汉语本体的认识。

2.3现实意义

就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来看,仍存在了诸多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接受,教学效果不佳。由于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对对外汉语教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研究,可以增强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意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和功能类型

3.1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双重性、受限性和阶段性。

(1)双重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和熟练使用汉语,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把汉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不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也是师生的共同目标,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具有双重性。

(2)受限性

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汉语基础和接受能力,使用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对外汉语教师要制定一套科学的教学语言,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又要高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才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学习新的知识。由于汉语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而且汉语基础较差,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编制时受到较大的限制,具有受限性特点。

(3)阶段性

对外汉语教学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也具有阶段性。对于不同阶段的教学语言在语言形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对于零起点、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的学生,教学语言有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也在随之调整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阶段性特点。

3.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功能类型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功能类型有:课堂语言、教学用语和交流语言。

(1)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是用的语言。课堂语言的主要组成有:导入语、指令语、说明语和结束语。

(2)教学用语

教学用语是是对外汉语教师在传授学生词汇、语法等教学内容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的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其进行示范和解释。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解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示范主要是领读,解释则是对生字词的发音、语句、语法等进行剖析。

(3)交流语言

对外汉语论文篇(4)

在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他们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是来自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师,而学生都是母语不是汉语的学生,教学的主体也显而易见,便是这些外国学生。它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国籍,更重要的是,教学主体是以学生的身份来学习汉语的,他们的文化背景完全异于中国学生,思维方式、学习习惯都与汉语本土教学的主体不同,这就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增加了难度。

2.教学方法不同

汉语本土教学,母语的基础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水到渠成,教师在其中只是为学生提供技术上的帮助,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而对外汉语教学由于面对的教学主体不同,它的教学方法同样有所不同。“对外汉语教学主要针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教学的重点在于技能训练。”[2]在西方的语言系统内部,要想学会别国的语言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一个外国人同时精通多国语言。一旦语言学习建立在跨语言系统之上,便会产生障碍。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学生学习汉语,一个表音系统一个表意系统,两者从本质上就有着巨大的差异,很多留学生或者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在学习之初都会感到即便汉语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也很难应付一些对话。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先会说,再会写,最后会语法为理论原则,这样就能使得教学顺利展开。

3.教学环境不同

对外汉语教学大部分是在国外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环境是西方的,这种环境包括地理、人文等,而教学的主体面对的是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但对于教师他们是陌生的,教师对于教学地点的环境也是陌生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人。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必须适应当地的环境,以当地文化的背景来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目标。这并不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当地的文化习惯开展教学,而是说在教学中要注意当地的文化,同时传达汉语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而对于在中国境内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说,他们所处的环境正好与国外的学生相反。教师熟悉教学环境,但他们不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可以很顺利地展开,而对于学生来说,以一个少数者的身份处在一个大环境中,必定有很多好奇,这些好奇和兴趣点能够更好地刺激他们学习汉语。

二、文化输出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内核

语言与文化是相伴而生的。“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播。”[3]“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是民族的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而形成的规律性的共同认识。”[4]语言的产生在某种层面上也伴随着文化的进步。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的教学,在语言的教学中必定有文化的介入。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内核实质上是文化输出。输出的文化不仅是有关语言的,更多的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这些文化是被认可的古人保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蕴藏着中国人的智慧,是值得输出和推荐的。在很多人看来,文化输出只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侧面,但笔者认为,以语言为基础的文化教育是文化输出的根本和主要手段。“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yons认为,语言系统受两种结构的制约,一种是‘底层结构’(substructure),即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结构,这种结构使语言趋向一致;另一种结构是‘超结构’或‘上层结构’(superstructure),即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结构,它导致各民族的语言在句子和语篇结构的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各种差异。”这种差异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得很明显。笔者认为,语言文化是自成一体的,以语言带动文化的传播和输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文化的输出是单向度的,是有其自我封闭的一面的。

三、单向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为一种霸权

语言有它自身的封闭性,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语音、语法、词语都发生了变化,而组织语言的语法,变化是最小的,语言以此来保全自我的生命力。“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意义的理解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有很大的依赖性。”同样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输出也是具有封闭性的,它是单向度的,是只出不进的。这也许就是单向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种霸权。对于汉语的学习,与学习英语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学习英语从幼儿园开始,而且贯穿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这一方面是由于想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出适合现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于西方先进文化的吸取,更重要的是现存的教育体制不健全的产物。目前对于基础英语的教学大多是由中国人来完成的,中国人教中国人英语,单纯的只是语言的学习。进入专业性的学习之前,学习英语的学生大多不了解西方国家,不了解他们的文化。这样的学习背着应试教育的包袱,如果有一天英语从考试中消失了,谁来完成英语教学,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英语学习中,几乎可以忽略文化因素,也不存在单向度的问题。中国人学习英语单纯只是为了考试,背离了语言学习的初衷。反观对外汉语教学,外国人教本国人说汉语的例子不是没有,但很少,如果很普遍,那么也就同中国人学习英语没有什么区别。事实是,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大部分是由中国人承担的,每年国家都会选录优秀的人员,赴国外进行教学工作,这种选派一方面出于自愿,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国家意味,但是这种文化的传播总是单向度的。评判一种文化优于另一种文化,没有一个公认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而现在世界之间的文化是互相交流的,在一种有序中共生共荣。那么,为什么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单向度会成为一种霸权。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文化明显是被凌驾于所有文化之上的。它以一种先天优越感而存在,在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它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由于汉语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在汉语的学习中必然涉及很多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只有了解了相关内容,才能更好地了解某个汉语的意思。

对外汉语论文篇(5)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含有语素“黑”的词语处理考察

本文选取了10本对外汉语教材,对其中含有语素“黑”的词语进行了考察。这10本教材涵盖了汉语教材的大部分类型,有初级、中级、高级教材;有精读、泛读、口语、听力教材和综合旅游教材。(1)《魔力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下)》姚晓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黑色———black,没有标注词性。(2)《体验汉语基础教程(上)》姜丽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黑———black,课文后附有颜色的图解。(3)《基础汉语听力(零起点)》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黑板———blackboard(名)(4)《中级汉语新编(上册)》姚良珍,明天出版社,1999黑漆漆———verydark(形)(5)《轻松阅读中级汉语泛读(下)》于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黑森森———black(形)(6)《新标准汉语(中级篇第二册)》方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黑人———blackpeople(名)(7)《高级汉语精读教程(Ⅰ)》邓小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黑马(名):比喻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8)《发展汉语高级汉语口语(下)》李禄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黑色收入———指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收入,如贪污、受贿等。无词性讲解。撇开那些黑色收入等非正常因素不谈。(9)《新视角高级汉语教程(下)》庄稼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黑客———hacke(r名)(10)《实用综合旅游汉语》张美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黑水河—河名(名)黑压压———adensemassof通过比对发现,对外汉语教材中对于包含语素“黑”的词语的处理主要是四种方式:一是直接用“black”来解释“黑”,如,“黑色、黑人”;二是通过英语中的其他词语来解释“黑”,如“黑漆漆”;三是采用音译方式将英语词译为“黑”,如“黑客”;四是直接用汉语来解释,如“黑色收入”。观察上表中教材的处理方式,发现存在一定问题:“黑”直接用“black”解释,如例(2)单出现一个“黑”,并不一定指颜色,也有可能指暗了,所以解释为“black”有些不妥,在“天黑了”中“黑”应该是“dark”的含义。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词汇丰富,都具有“黑”内涵的ABB式词语很多,如“黑森森、黑压压、黑漆漆、黑黝黝、黑黢黢”,本文统计的教材中出现了“黑森森、黑压压、黑漆漆”,其中“黑压压、黑漆漆”都用“dark”来解释,而“黑森森”却用了“black”直接解释,不充分从语境当中介绍这些ABB词语的正确用法,学习者使用时易产生偏误。另外,一些具有文化涵义的词语,如“黑色收入”,直接用目的语汉语来解释可能理解起来稍显困难,而自然景观名词“黑水河”,直接用汉语说明是河名,并无其他解释就进行听力练习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黑水河河水并非黑色,是因为两岸奇峰倒映水中呈现奇景而得名黑水河。如果结合课后的听力练习来解释“黑水河”与“白水河”走向大致相同,而纳西族人以黑白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对立。这样来解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河水不是黑色却叫“黑水河”了。

对外汉语论文篇(6)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我们一直传承着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中国人点缀传统节日春节的颜色主要是红色,春联、长辈们给的压岁钱红包、灯笼等都是红色的,红色让春节更加的喜气洋洋。现代社会人们在举行开幕典礼、结婚典礼、大型的会议等多是以红色为主题颜色,红色被中国人们赋予吉祥之意。“red”在西方的文化中代表的不是吉祥之意,与中国的褒义相反,红色在西方人看来是血腥暴力的文化内涵。西方圣经中讲到“红色的恶龙”,红色的恶龙会带来红色的灾难,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属于恶魔的代表颜色。

(二)礼貌文化差异

中国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都非常注重谦虚,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方面都需要谦虚的态度,谦虚是一个人礼貌素养的表现,中国一直被别的国家尊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一般很少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能力、金钱、地位等,得到别人赞许与肯定的时候也都表现出谦虚的态度,认为是集体或者领导的功劳。当被别人夸奖是漂亮会使用“哪里,哪里”答谢对方,客人来家里做客,客人夸奖满桌丰盛可口的饭菜时,主人常以“没有什么菜”表示礼貌。在西方文化中,得到别人赞美并不会使人觉得受之有愧,而是常以“Thankyou”“谢谢”表示谢意。中国人有时表示的谦虚之意可能会被看作是不诚实。

(三)价值文化差异

对于时间的价值角度,中国人比较看重的是过去,这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通过电视、电脑能媒体看到中国热播的古装连续剧,这些作品都是以中国过去为历史根基。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出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更能看到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文化差异比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汉语学习者兴趣

实习所在班级的外国留学生是从不同的国家来到中国的,有的来自临近国家日本韩国,有的来自大洋彼岸美国加拿大。课余时间陪留学生练习口语会问一些为什么学习汉语的问题,学生们给的答案多数是因为喜欢中国,无论是喜欢中国还是别的原因,留学生都希望学好汉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有着教师的义务,还有传播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责任。通过中国的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比较,找到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一方面可以让留学生学习到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二)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深入学习汉语

西方人关注隐私的态度要略高于中国人,我们需要理解哪些隐私方面是西方人非常具有保护意识的。对于个人隐私的界定,西方人常把年龄、是否结婚、工资、身体健康状况等看作是隐私,而中国人则没有那么多规定,很多老人被问及“您今年高寿了?”会很自豪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年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学好汉语这门语言就要理解中国文化,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深入学习汉语。

(三)克服文化差异,提高汉语水平

到一个国家学习一门语言,要经历初学这门语言的新鲜感,之后会遇到挫折,进行调整,可能还要经历文化震荡“culture-shock”,在学习期间克服文化差异是学习这门语言的关键。通过找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并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克服这么差异,汉语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引入文化因素

(一)启发性教学

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家对“启发教学”都很重视,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理念。留学生对于学习汉语本身就有好奇的心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下学习中国文化,理解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二)对比教学

高低情境文化的对比,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的国家,人们在交际时使用的语言负载的信息相对不是很多,跟多的需要周围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补充,可能跟多的信息存在于交际者的内心中,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语言中负载着大量的信息。如中国人请客吃饭后问客人“吃饱了吗?”,西方人可能会理解为吃的量是否足够,而中国人真正表达的意思是客人吃的是否好,吃的好不好,饭菜是否符合客人的胃口。教师通过给学生分析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让学习者真正认识到中国文化,提高汉语实际交际能力。

(三)循序渐进式教学

《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发展特征“学不躐等”就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汉语知识是有逻辑的科学系统,学习者本身也有自己的认识规律,学习的过程也是遵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中国人讲究谦虚礼让的文化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者理解中国人“哪里,哪里”的内涵,而不会触犯中国人的文化禁忌。

对外汉语论文篇(7)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方面,首先是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位问题。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学科的定位一直存在分歧。有些专家把对外汉语定位为现代汉语下面的一个分支,属语言文学类;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应该是属于语言学类下面的二语习得专业等。其次是关于研究的方向和视角。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文章中,探讨教学法的文章偏多,而探讨汉语语言具体要素的文章显得尤为少数。同样在探讨学习方法中,有价值的教学实验和各种调查报告缺乏一定的数据。所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从多方面、多视角、有侧重的进行科学的研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学习汉语从开始就是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反映在教学中就是太多的强调听、说、读、写,课程目标非常的单一。其实,在汉语学习中应该重视汉语的思维和语言意识的培养,只有增强文化交流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涵。第二,教学中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对不同对象的学生应具有他们本国特色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源,贴近教学对象的思想、习惯和生活,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通过唱中文歌曲,收看中文视频节目,参与中国的文化节日活动等以达到不同的学习目的;另外,制作的学习资源力求浅显易懂,结合视听教学,渗透中国文化。第三,在汉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有些人认为不会写就相当于没学会。在汉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能熟练写出来的字比能认识的字要少很多,比如“懵懂、尴尬、蹊跷、痉挛、貔貅”等词语。像这类很多人不能正确地写出来的汉字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但我们在日常的读书、看报、交谈中,我们能够运用自如,因此不能说不会写就等于没掌握,完全不会。其次,不理解文字的深层次含义就等于没学会。在我们平常使用的语言文字中,很多字词是很难有明确解释的。比如“既然”两字,有谁能一下子解释清楚这里的“既”、“然”是什么意思,而“既然”这个词组为什么会出现在语句中呢?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固然很好,不明白也并不影响我们熟练地使用它。同样,“所以、即使、但是”等等这样的词汇用法也很多,我们在掌握了他们的基本含义后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应用它们来进行交流。再有,很多老师认为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诚然,这四项技能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能同时掌握固然好。但是,听、说、读、写,音、形、字、义全面推进的教学理念是传统教学要求的,这对于成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小孩子对笔画多的字反而比笔画少的字印象深刻。所以,我们要结合汉语特点,对不同学习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们不认为“随课文识字”是唯一的教学思路。对外汉语使用的教材通常是课文、字词、练习等传统教法。其实,“随课文识字”即分散识字的优点是可以阅读课文来学习文字,其缺点是认识生字的效率极低。在针对海外儿童的汉语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法,往往生字生词太多和孩子们想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理解文化现象的期望有差距,致使孩子们因为生字量的拖累而不能自主阅读与其年龄匹配的读物。

三、国际汉语教师将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主力军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教授中国的地理、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然后分类介绍;在讲授汉语知识时还需要要把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到课堂教学当中。当前有关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也逐渐增多,教学中可选择的教材范围也比过去多很多,在选用教材时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在视听说课里把相关文化知识直观地、动态地表现出来,让外国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到地道的文化。当然,要让外国学生多体验到生动的中国文化在汉语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特点,开设多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文化课供学生选修;可根据不同阶段开设比如像书法,绘画,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等课程,力求多样性;在选修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在文化语境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所学知识,加深知识印象。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需要国际汉语教师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这项事业。让他们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法,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对外汉语论文篇(8)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外交流的渠道和范围不断拓宽,并由此引发了具有世界性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这种变化,一方面使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语言机能为重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汉语学习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和进行深层交流的需求,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笔者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三点教学原则。

一、文化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质来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承载文化的工具。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此问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原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吕必松先生曾经指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或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这类文化现象就成为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文化障碍。要消除这种文化障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就必须同时进行相关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这类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的研究,建立起系统的理论,不但是第二语言教学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语言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

具体到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及其教学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语言存储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的传达则必须以语言为中介,两者共生共存,互相依托。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很多词语的意义来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词语表面的指示意义包裹着含有文化因素的“内涵义”。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不明白其内涵义,就难以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

如“愚公移山”这个寓言,可以说是中国男女老少皆知的故事,对其寓意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可是,外国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有的说“讽刺了一个真正傻的老头儿”,有的说“批评了不听别人劝的人”,接着他们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愚公不把自己的家搬走,而要花那么大的力气把山挖平呢?”这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缺乏了解。他们不明白,在中国,愚公是以一个不怕困难的形象进入千家万户的,他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性的斗争精神。只有当我们把这个寓言产生和使用的文化背景讲解清楚以后,才能解除学生的困惑。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和学都受实用原则的支配。外国人学习汉语,或者是为了当教师、做翻译,或者是为了解、研究中国,或者是为从事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对中国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认识欲望。刚开始,他们想学的就是怎样打招呼,怎样问候,怎样称呼别人,等等;有的才学会一些常用词语,就迫切地想了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社会习俗,而到了中高级阶段,他们更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民族心理、风土人情和潜在的观念差异等十分敏感。学生对交际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学习劲头,从教学对象方面来看,表明交际文化与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密切联系,说明单纯地学习语言不能满足需要。从教师方面来看,面对的不是自幼生长在母语文化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采用同教中国学生完全不同的方法。因此,在教授目的语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目的语文化传授给学生,以弥补他们这方面的缺陷,使他们把语言技能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达到正确使用汉语的目的。

二、在文化教学中应遵循的三点原则

首先,总体设计,循序渐进。

所谓文化教学的总体设计就是在全面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各种内外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2]

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循序渐进是我们应遵守的重要原则。一般地说,初级汉语教学的重心是语音和汉字等基础语言知识的训练。对于外国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汉语的音、字、词、语法的规律更重要。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语言以外的文化内容还是少一些为好。即便遇到具有风俗语义的词语,也不宜采取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而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尽可能不分散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注意力。相应地,这一阶段的文化教学应集中介绍汉字文化。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是初学汉语者探求中国文化的金钥匙。掌握汉字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步。

中级阶段,口语课和汉语课的文化内容都有增加,应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重。这一阶段的语言教学主要集中在使外国学生掌握并运用大量的汉语词汇和句式。汉语词汇浩如烟海,意义相当丰富多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宽广而深厚。汉语几乎每个词、成语、俗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的后面都有一个文化背景,汉语词汇能给学生展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而掌握不同的汉语句式能使学生具备语言交际能力。中级阶段汉语课的文化内容,对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除了考虑字、词、语法等方面与初级及高级教材接轨之外,还要兼顾到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把系统的语言知识和系统的文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

高级汉语教学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时期的文化教学集中在介绍中国的文学、历史、地理、习俗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进行中外文化的多方对比,从中总结出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利于外国学生与中国人在更深层次上的交流。

其次,区分学生的文化圈,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此把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

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如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国,中国文化的若干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已经融入到这些国家的文化中。例如韩国、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许多习俗、饮食、价值观念,韩国文化里有许多诸如“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俗语和“虚岁”这样的习俗,在日语中使用大量的汉字和偏旁。对这些国家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知识就比较容易,可以从较高的起点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相反,像欧美、非洲等许多中华文化圈以外的学生,其本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大反差,学生起点较低,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物质文化层面,并且要注意适度与适量。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讲清汉语与学生母语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避免混淆。对中华文化圈外的学生,教师必须等他们的语言及文化知识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文化教学。

再次,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之一是“对外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外国学生使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他们的交际活动又是“跨文化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应该置于跨文化交际的维度之中来考虑。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互动综合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关注。该模式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把学习者的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内容,以互动的方式与目的语发生关系,从而确定双向文化教学的方向。[3]

如在介绍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节日风俗进行比较,使他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由教师阐释中国文化的内容,缺乏学习者的呼应,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对比时,学生还应尽量摆脱浅层的文化对比,避免以狭隘的思维方式简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和思考,将自身感受和客观的叙述结合在一起,超越由教师陈述文化事实、学生简单接受的教学模式,将文化教学也转变为人际沟通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的大规模开展,历史并不长,而其文化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也经历从无到有,逐渐丰富的过程。笔者对此问题的探索只是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不当之处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引言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必须重视汉语词汇和汉文化的关系,必须对产生和使用汉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联系和阐述。汉语有许多语言现象和词语的语义内涵,往往都直接或间接地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透过汉语的词汇层,[1]可以窥见汉民族文化的状况和词汇的文化渊源。

一、中国文化模式及其价值观

(一)中国文化模式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以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社会结构,尊祖重情尚人伦。

1、中国文化在形式上形成了

(1)宗法性――家国同构,皇权与父权一体,理论与政治互渗;(2)官本位――官权是社会文化的核心,一切价值都转换为官权价值才有价值;(3)泛权力化――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纳入王权系统和等级位置中,都被赋予官权色彩。

2、在内容上表现出

(1)“天人合一”的思想。(2)宗法家庭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文化。(3)忠君观念、王权崇拜观念、政治权威神圣化观念,“王化”和伦理教化行为。

(二)中国文化模式的价值观

汉文化的价值观中,首先是对自我价值的压抑,[2]由此体现出汉语词汇的两个特点:

第一是自谦词汇特别丰富,例如可以替代“我”的词语就多达十几个,除“本人”外,都是自谦语,它们是:鄙人、不才、在下、小可、愚等。

第二是等级观念,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长幼有序,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父子、爷孙、舅甥、兄弟、姐妹、亲疏、老幼、婆媳、叔侄、老少),尊卑有序(贵贱、君臣、师生、师徒、将士、官兵)。

2、男尊女卑。“夫妻”、“公婆”、“哥嫂”、“龙凤”、“子女”都是男在前,女在后。

二、词汇理解的障碍

文化模式的不同导致词汇理解的障碍。“狗”一词,学生仅知道它的母语对应词是“狗”就不一定能准确理解它的文化内涵。[3]文化模式的不同会导致文化障碍的产生,这在语言的理解中也同样存在。在汉语阅读中,跨文化词语障碍致汉语阅读者由于文化背景与汉语的不同而对汉语语篇中某些文化内涵词语产生理解困惑,并由此引起阅读中的背离阅读材料原意的理解上的错误和偏差。[4]

例如在英国east wind(东风)是一股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风,类似于中国的西北风。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所以当英国学生学起“等闲识得东风雨,万紫千红总是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时,就要告诉他们,“东风”就等于“春风”,中国的“东风”就等于英国的“西风”。

三、文化词汇的分析

(一)何谓文化词汇

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5]文化词汇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二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里文化有各种联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以及来自宗教的词语。

(二)汉语文化词汇系统

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相对西方不是那么发达,反映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象征、形象、类比的手法非常丰富。中国人重形象,实际上强调了思维中的表象作用,汉语通过比喻、类比、借喻等修辞手段来确立和规范词的意义。汉语词汇具有模糊性的特色和精于想象思维的模式。

(三) 汉语词汇的构词特点

汉语的复合词不仅数量多,还有许多西方语言复合词不具有的特性, 构成方式多样化,语速之间的组合方式多样化,构词后的词性也是多样化:

联合式:人民道路语言偏正式:冰凉草绿血红

述宾式:满意热心冷眼述补式:年轻性急辛酸

附加式:老张老师初三重叠式:往往匆匆徐徐

从“构词”方面来看,反映汉文化模式特征的词语在构词时或多或少融入了汉民族形象思维、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及其他传统文化特征,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认识。

1、偏正式和主谓式词语与汉民族形象思维。许多汉语词语除具概念义外,还有鲜明的形象色彩,如“蛙泳、雪白、针眼”等词语给人以真实具体感,这与汉民族形象思维特征相符。联合词语与辩证思维。有些由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联合式词语体现了汉民族辩证思维特征,如“好坏、大小、粗细、是非、黑白、悲欢”等在表述对客体的看法时顾及了矛盾的两端,不偏不倚。

2、联合式词语与传统观念。一些以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的语素构成的联合型词语内部很讲究排列顺序,如“君臣、官兵、师徒、夫妇”等,其语序为官在前、民在后,尊在前、卑在后,长在前、幼在后,男在前、女在后,不能随意颠倒,这是传统的等级观念、尊卑观念的反映。

四、教学设计对文化词语的取舍

(一)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透露的文化信息

1、汉语中所反映的诸如生活习俗、历史典故,以及这些文化特点同学习者所在民族文化模式的比较,这是我们教授语言过程中必定要体现出来的。这些知识,大多在课堂内进行语言讲授时随机导入,并以讲解的形式进行。2、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方式,严格的说,是汉语思维。3、联想。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联想含义。4、汉语学习的组织文化,学生学习外语的境地。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强化:第一,开设《中国概况》、《中外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这将有利于解决文化学习与语言知识学习的冲突。第二,创设汉语教学课堂文化。包括:教室布置要有中国色彩,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气氛;二是师生关系是平等、互动和开放的关系。第三,在组织文化上,应该有组织地开展各项语言实践活动,创设校园韩语学习环境,从而使得学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对文化的理解。

五、结语

以文化词汇为研究对象,从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来挖掘词语的深层意义,可以看到汉文化模式的印记,通过观察不同文化模式的相似和差异来构建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理论。对比汉外两种语言中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有助于语言学习,并能揭示出汉外文化间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使得外国留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8(4):93-96

[2]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88.

对外汉语论文篇(10)

有知识即有文化。表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即是,文化知识的讲授主要对中国地理知识历史知识民俗知识名胜古迹建设成就和作家作品的介绍来进行。这更主要体现在二十世纪。在现在,仍有大量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对外汉语课程在沿用这一方式讲解文化。

(二)将文化看成一种交际行为

有的专家把文化看成人的交际行为,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比如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见面礼仪问候方式上有很大不同,这就是文化。比如,中国文化是很谦和的文化,请人吃饭时经常说,“没有什么好饭菜,将就吃吧”,这本是谦虚之词,但对于不懂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就会真的认为,饭菜很不好,难以下咽。这就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不同。再比如,中国人介绍自己的房子时经常说,“寒舍,请光临”,这也是很谦虚的说法,但外国人可能就会真的认为,他的房子很破。这也体现出中外文化的不同。总之,中国人在见面时的问候称赞对方表达谦虚使用委婉语时,有很多特殊之处,就需要教师搞清楚,然后进行讲解。

(三)多样化的文化界定

与上述两种不同的是,还有一种认为,文化是多样化的。主张,对文化的理解不应只看重知识与行为方式的不同,强调文化的多样化。文化是复杂的多样的,不能靠知识或行为来涵盖。比如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模式文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它主张一种跨文化的文化。它突破了将文化的讲解只是放在汉文化的单一方面,强调各种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强调文化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对多种文化的碰撞进行比较,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二、知识文化教授模式

(一)开设专题讲座

知识文化教学模式经常采用比如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分析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汉文化的知识。比如,讲解汉字的历史与现实的专题讲座,比如,讲解汉字与文化的专题讲座等等。当教师在给初学者讲“水”这个字的专题讲座时,可以先讲这个字的象形字,它是象水波纹的形状,后来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水的写法。通过这样的演讲,学生对这个字有了清楚的认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再写这个字时就不容易出错了。除此之外,可以给高年纪的学生讲古典故事,比如讲西游记故事,讲三国故事,限于学生的汉语水平,在给低年级学生讲时,尽量用母语,而对高年级学生讲解时就可以用汉语来讲。另外,在课余时间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故宫,向学生介绍中国清代的皇宫历史与知识,象皇帝可以有七十二嫔妃的习俗,让外国人很新奇。带领学生参观北京的胡同,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多,每个胡同的名字都有一个小故事,北京的胡同文化,记载着北京平民百姓的生活历史,它是老北京文化历史的一个见证。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更加清晰、直观的展现给同学们,将难以用简单语言概括的知识利用视频或图像等方式播放给同学们观看。例如讲解“大观园”时,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给学生播放陈力唱的《葬花吟》,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加深刻的理解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化,从而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在讲解中国饮食文化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记录片深入浅出,对中国的饮食进行了详细又清楚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中国美食的兴趣,由此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热爱。

(三)交际文化训练

交际文化训练模式将交际行为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通过语言和行动的训练使学生自然地领会和掌握文化。这种方式,强调引导的作用,强调对学生通过交际活动,对汉语文化有更清楚的了解。它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学生间的互动。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各有不同。不熟悉的人往往就说“你好“”你好”,而熟悉的人往往说“你吃饭了吗?“”还没呢”等等。“你干啥去”“我去买根葱”“去公园了吗“”还没去呢”“今天清明,去扫墓了吗“”已经去了。人真多。”等等。教师还可以给出语境,让学生根据语境进行交流。比如“上学路上“”初次见面”“久别重逢“”晚饭回来“”去看电影”等等。并让学生表演。并根据学生的会话和表演,适当加以补充和纠正,让学生更清楚中国文化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大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中国文化的特点。比如,让学生亲自组织一台晚会,让学生通过“联系业务”“聘请导演”“选用演员”“准备台词”“付给报酬”等环节,训练学生能自如地利用中国文化进行交流的目的。比如,让学生给导演打电话,和他讲条件要求以及所想给以的报酬等。———“王导,你好,最近有时间吗?”———“怎么/?”———“我们学校想请你给我们导一场晚会。”———“好的”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到汉语沟通的技巧以及涉及到的喊文化知识。教师要及时指点学生,跟有名望的导演沟通时,要尊重他们,不要一开始就谈价钱。要让导演感觉到节目十分需要他,没有他就不行。这样,做到与导演的心灵沟通。

三、多元文化沟通模式

文化是有差异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会产生火花。外国学生在刚接触汉语言文化时,对两国间的文化差异是很敏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文化差异,并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文化差异。例如,很多留学生都疑惑,为什么很多中国朋友第一次见面就要问“你多大了,”“父母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这样很私人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和他们解释,这并不是对他们的不尊重,而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人对人很亲切,往往见面就问些私人化的问题,显得很亲切和亲热。而外国人不同。到了中国就要入乡随俗,习惯别人的这种问法。老师可以向学生讲,中国的文化是含蓄的文化,不像西方那样直截了当,比如,在公开场合不会指出朋友的错误。当别人当你家作客时,会谦虚地说,没什么菜,菜做的不好等谦虚的话,在向别人指出不足时,会含蓄地说,“希望如何如何”等等。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列出表,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区别。讲出,含蓄委婉内敛,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指出中国人往往根据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年龄来决定与一个人如何相处。因此,初次见面时询问一个人的家庭情况,年龄都是很正常的。如果知道这样的特点,外国人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在中国语言中,还有些敬词谦词,委婉词语等,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汇的方法。询问对方姓名时,要问“贵姓”,对方回答时,要说“免贵姓方”。在众人面前,要表示谦虚,讲话后,往往说,讲的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多元文化的操练,可以延伸至课外。如果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逐课讲解,如果是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去查资料,掌握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做一有主题的演讲。比如可以设计“中国人的婚俗”的课,可以让学生到各地去调查,让学生通过问卷现场访问查找文献分析数据等方法,深入了解中国的婚俗观。可以展开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将中国的情况与本国的情况做比较。也可以将中国历史和当代情况做出对比。分析中国婚俗观的历史演变,变迁,然后找出原因。最后,总结出来,拿到课堂进行讨论。可能会出现不同答案,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指出允许出现不同答案。

四、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

语言文字是某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这种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基本载体。它既全面储存着该文化的主要信息,又承载着相应社会群体的基本价值观念,还传达着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对学习者进行文化教育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能否做好文化传播的工作,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把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确立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的观念,让汉语教学置于中华文化背景之下,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自然地融入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论文篇(11)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周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的“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也提到了“文化”一词。此后,史书和文学作品中“文化”这个词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频率逐渐增多,大致沿用着“以文教化”的意思。当今,“文化”已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即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积淀,是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结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文化的支撑。

文化传播也即文化扩散,是将一个社会的思想理念、技能经验和文明创造传播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播到另一个区域的过程。

人类的发展,历史的沿袭,文明的传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世界各个民族文化间相互不断地吸收、借鉴。不同民族为了自身的延续和发展,一定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去传播本民族的文化特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与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史,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正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之一。

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化传播。

1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的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在贸易、投资、金融、教育、体育等方面与国际的“接轨”不断增加, 因之,学习汉语的风潮席卷了整个世界, 留学中国也成为许多外国学生的选择。除了语言的训练,文化的传播亦是对外教学的重要任务, 正如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张德鑫先生所言: “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宗旨是弘扬中华文明,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传播中国文化。”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结合文化的渗透,不仅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也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言文化水平的途径。

1.1 以汉字为本位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世界上曾有四种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楔形文字、圣体字、玛雅文字,后三种文字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汉字虽历尽五千年沧桑,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的音、形、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小小的方块字折射出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积淀了古代的文化现象和不同时代的文化内容。

对于那些习惯了拼音文字的留学生来说, 多数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不易辨认、不易记忆、不易书写,汉语之难,难在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将汉字置于文化大背景下进行授课,使汉字知识与文化内涵自然、有机地融合,即可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如:结合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面貌来讲授“男”、“女”两字字形,“女”字字形,甲骨文是一跪坐的人形,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安然、闲适;“男” 字字形,甲骨文则是上“田”下”“力”,在农业社会中,男子多“用力于田”,而女子主要是以室内劳动为主。而“妇”字从“女”、从“帚”,封建社会的劳动分工,在字形上表现得多么清晰。

1.2 以词汇为依托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有庞大的词汇系统,词汇语义丰富、深刻,融合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汉语词汇能够直接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变迁、价值观念的沿革和文化的发展, 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指出的:“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因此,留学生学习汉语词汇就不仅要了解词汇的具体指称意义,更应着重理解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

留学生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对词汇望文生义而发生误会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该词的文化涵义,没有真正懂得其意思,也就影响了他们正确地使用这个词进行交际。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特别注意对那些文化涵义较为深刻的词汇的讲解。而汉语中词汇的文化内涵常与中国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有关,如“拔苗助长”、“画饼充饥”、“滥竽充数”、“对牛弹琴”、“望梅止渴”等等,这些词汇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如果结合历史典故讲解其文化含义,即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便于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词汇。

在汉语中还有大量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的词汇,如中国人常用“红眼病”来表达某人强烈的嫉妒心,“羊肠小道”则非常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那些狭窄曲折又险峻的山间小路,又如“拦路虎”比喻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因“虎”在汉语文化中占据着百兽之王的地位,故用其来比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的“龙”、“凤”在汉语中都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2 对外汉语课外活动中文化的渗透

文化的传播,不仅要贯彻在课堂教学上,还应该融汇在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涉及到相关内容时,自然而然地引申出文化内容来,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会觉得生硬,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碰到中国各种节日时,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还可通过与留学生所在国的传统节日的比较,了解其文化差异,从而加深印象。

旅游活动也是对留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旅游活动是他们学习汉语的“第二课堂”。旅游不仅使留学生更直观、真切地了解中国,更使其体验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学生在北京游览了古老的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壮丽的天坛、雄伟的天安门等等,当留学生看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物,读到旅游景点随处可见的汉字,都在潜移默化地体会一种文化的来龙去脉,实际上就是活生生地读到了一段中国的历史,他们在这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社会大课堂中汲取营养,培养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情感,可谓是一种“文化之旅”。

留学生的课外活动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丰富其课余文化生活。如在中国传统节日时举办的联欢会等文化体验活动,以及与留学生所学专业和课程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还可以通过汉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美食节”、“运动会”、“中国文化技能比赛”等等,这对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使他们的汉语学习由书本进入到实际,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开阔其视野,增长其见识的同时,更使其直观地了解、学习中国文化。

3 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能力,而此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留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而且还要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通过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的传播和课外活动中文化的渗透,可以促进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增强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正确地运用汉语,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宝珍. 汉字与中国文化[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2]杨金成.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目标分类[J]. 汉语学习,2006(1):58-61.

[3]张军香.现代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因素的渗透[J].唐山学院学报,2004(4):24- 29.

[4]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