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营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5-05 08:55:39

经营管理论文

经营管理论文篇(1)

1.企业再造的含义

企业再造,也可称为企业再造工程或企业重新设计。汉莫等人在《再造企业》一书中作了十分清楚的定义:“企业再造就是对企业业务流程(BusinessProcess)做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求在成本、高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各项当代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

根据汉莫的定义,再造企业是从根本上对企业原有的基本信条、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因此企业经营中一直遵循的基本信念,如分工思想、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岗位责任制等,都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对此进行全面的重新考虑。再造企业不是对组织进行修修补补,而是对企业运营方式的重大革命,它要触及到事情的根源,对企业进行彻底改造,而决非是一般的改善或提高。企业再造着眼于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是企业以输入各种原料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汉莫等人之所以认为应从业务流程着手改造,是因为现行企业业务流程是分工理论的直接产物,不重造业务流程,就不可能实现绩效指标的显著提高。

2.对分工理论的挑战

两个世纪前由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分工理论,一直是企业组织建设的核心理论。一方面,企业制造产品的过程被分为一连串的简单动作,最后由生产线组装完成;另一方面,在组织机构上表现为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这种劳动分工、专业化及金字塔式组织体制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当人类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后,价值观念和消费需求发生新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分工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企业经营与组织模式已不再是产生高效率的法宝,而已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枷锁,直接影响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员工在生产经营中的“只见树木(局部或自己岗位),不见森林(全局或最终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效果)”、管理者的“本位主义”、组织内部的“官僚习气”、轻视顾客与缺乏革新精神等,都使企业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动摇了企业持续发展的根基。因此,企业再造理论大胆地向主宰了人类两个世纪之久的分工理论提出挑战,它否定专业分工论,主张工序合并,实行团队工作的“合工”业务流程工作方式;它否定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提倡“精兵简政”、组织结构“扁平化”;它实行分权管理,彻底消除官僚体制;它广泛、充分地发挥信息在生产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中的作用。

总之,企业再造理论与分工理论不同,其宗旨是通过一场彻底的经营管理革命,建立起高效率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模式,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实现企业绩效的飞跃式提高。

企业再造理论一经提出,便迅速风靡欧美,继而波及亚洲等其它地区,成为世界企业关注的热点。目前约有70~75%的欧美企业正计划进行企业再造,美国500家笃笠抵杏?0%不同程度地正实施着“企业再造计划”。一些企业通过企业再造,有效地创造了竞争优势,使企业再度迈向辉煌之路。例如,美国波音公司进入90年代后出现不景气,公司为了摆脱困境,决策者确立了以降低成本为突破口,以改革工作流程为出发点的“企业再造方案”。公司打破传统的分工专业化、顺序化及中央集权的经营管理方式,建立工作整合(进行工序合并,实行综合作业),打破组织界限及讲求平行作业的管理方式,使公司在成本、质量与顾客服务上取得了显著效果。如1996年生产一架737波音客机的生产周期由原来的13个月减少到6个月,经营成本也降低了20~30%,波音公司终于通过“再造”挽救了自己,重新走上了繁荣之路。

国外实施企业再造取得成功的经验有下列几点值得借鉴:(1)对企业的整体改造优于局部改造;(2)企业高层主管和各级主管重视并直接参与改造;(3)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作用;(4)变革的时机适宜,如选择企业面临困难、危机时期;(5)团队精神发挥得好;(6)对员工进行高素质的培训,拓开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作业技能。

世界酒店业也正酝酿着与旅行社、航空公司的结合,进行综合改造;根本改革市场调研、预定、交通、接待、服务的作业程序;酒店内部的作业程序合并、工序合并,实现对顾客的“一条龙”服务、跟踪服务,让顾客感到十分方便和满意。

二、酒店经营管理模式的两大转变

因特网对酒店经营环境产生的重大影响,现代管理理论对酒店经营管理的理念、经营思路产生的支配作用,都导致了酒店经营管理模式必须来一个大的根本性的转变。

1.从制度型经营管理模式向人本型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

制度型模式主要是“以工作为中心”或“以岗位为中心”,通过各种规范、规章制度、标准等对酒店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形式,它提高了管理者的权威,有利于制度、法规的制定、执行和任务的完成,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工作方针、计划、经营目标,在世界酒店业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但它在强调管理者权威性及制度的强制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员工作为“人”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缺乏对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引导,忽略了员工间的和谐团结对酒店经营的重大影响,制约了员工个性发挥。

人本型模式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员工自主管理、民主决策、确立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主人翁意识等观念,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潜能,管理者主要起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必然要引起酒店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工作程序等的重大变化,组织机构要更加精简,更有效能;对现代信息的传递与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2.从“以财务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向“以现代营销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

当今酒店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经营观念、经营方式等等方面来一个革新,必须把过去的“以理财”为重点的管理模式转到“以生财”为重点的经营管理模式上。“客源是酒店的衣食父母”。无客源酒店什么都谈不上,也没有财可以理。酒店要有持续的丰富的客源,必须要以现代营销学的理论与实践去开发客源,真正做到时时处处方便客人,处处时时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必须了解市场、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及时调整酒店产品与服务的组合,向公众不断沟通本酒店的服务特色、价格,以及做好即时的跟踪服务和各种信息反馈等等,使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都十分满意,起到良性循环的经营效果。要做到这些,最好的帮手就是借助于因特网与酒店企业内部网的有机结合,为四面八方的客人与酒店之间架起一座方便的桥梁。信息网络技术为现代营销提供了真正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因特网。目前,一般人都可以在公司、家庭、学校等轻易连接上因特网,进行通信,获取资料,消遣娱乐等。他们也希望差旅时可以方便地上网。至于租用酒店办公的商业客户,上网更加是工作和生意上的需要。所以一家没有因特网服务的酒店会减少吸引力,也显得不高档。网络酒店是当今酒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网络酒店就是已经连上因特网的酒店。在网络酒店里,无论是酒店本身,还是入住客户,都可以便捷地连上因特网,进行通信,获取信息等。也可以说网络酒店是酒店通过特有的系统联接上国际互联网,通过网上的主页向全球多姿多彩、声情并茂地展示自己的风貌、特色;向全球亿万的用户分销自己客房和各种服务的酒店;并可依此组成酒店连锁业,以强劲灵活的营销手段向广大市场进军;它可以向众多的客户提供面对面的营销方式;它开拓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平常方式下的人力、物力所无法与之比拟的。它代表了最新和最有效的营销方式,它为酒店开发客源市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一般来说,网络酒店可以为世界各地的顾客或公众提供以下的因特功能:

(1)WWW(网站浏览);

(2)电子邮件收发;

(3)文件传输FTP;

(4)用因特网免费打长途电话;

(5)因特网视频会议;

(6)流动商务中心;

(7)网络打印(打印网上获取资料);

(8)因特网培训,等等。

网络酒店还可以为酒店带来新的收入,如:(1)记时上网服务;(2)电子信箱服务;(3)视频会议;(4)出租主机空间,出租PC笔记本电脑服务、(5)网上订房服务;(6)网上订餐、订花、订书等服务;(7)网上广告服务等等。

可以说,酒店经营进入网络营销时代,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科技进步的必然。

三、“以网络营销为核心”的酒店经营模式

具体在四个方面可以得到突破:

1.在实现新思维方面可以得到突破

当今酒店经营管理的新思维集中概括为社会营销观念;一切为了顾客,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为已任的酒店意识;全心全意任劳怨为顾客服务的精神。由于有了大容量、高速化、互动式信息互联网,为酒店按照新思维经营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因特网的大容量、高速化、互动式,改变了我们过去受空间、时间限制的服务方式和较低的服务效率。过去许多服务需要有中间商诸如旅行社、航空公司的介入,才得以有效地完成,中间商成为信息的组织和传递者,并控制着酒店部分营销活动。如今使用信息互联网,一方面使顾客有了充分的信息来源,让客人选择酒店商品的范围和权利大大提高,真正做到“任君选择”;另一方面,酒店亦获得了更强大的信息处理和传输能力,使之对市场的调研和市场细分可更加深入与可靠,并可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及时满足消费的个性化、特殊化的需求,实现“一对一”的特定营销,从而摆脱“非得批量才予办理”的惯常做法,从而逐步摆脱中间商的控制,更加符合顾客的需求进行酒店商品的销售,达到更加有效的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酒店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强化,变得更自由更方便,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缩短,直销变得更为重要。网络营销可以改变过去被动反应性的营销方式,而成为主动性灵活性的营销方式。

因特网络将使酒店的组织结构职能化分工向一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以顾客为中心、顾客为导向的新的组织结构体系(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酒店营销战略的时效性、灵活性随之增强,战略计划的调整将更为频繁。市场营销组合也由4PS(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策略转化为4CS组合(满足顾客欲望、满足欲望的成本、满足购买便利和满足沟通)。这是消费者参与信息控制之后的客观要求。

2.在信息海洋中,迅速、准确的解决供需双方“各取所需”的信息问题可以得到突破

酒店网络营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快捷、准确的信息沟通,提供信息服务,为此对网上供需两方的信息进行科学分类十分重要。要有一目了然的方便查询和可利用的《信息目录总汇》、《信息目录检索》等等。商品经济最本质的表现形式就是“供”和“求”两个字。经济发展必然造成“供”的大量增加,而新的“求”一方面刺激着新的“供”,另一方面又淘汰着老的、旧的“供”。这两个字无休止不停的运动。谁真正能在若干具体的“供”与“求”之间架起桥梁,谁就是成功者。酒店营销工作的成功,关键也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上网的供方与需方的主页,实现全天候的供需双方信息的沟通。

3.充分利用因特网的优势,在酒店营销、公关广告宣传手段上取得突破

事实上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酒店利用因特网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关、广告宣传活动,并迅速获得了信息反馈和显著的经济效果。例如,杭州望湖宾馆通过我国因特网商业信息站“中国黄页”上网后,一周内就收到国外发来的电子邮件要求预订房间,此后预订房间的电子邮件、传真连接不断。酒店进行网络广告有着传统广告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是:(1)成本低、制作一个网络主页成本仅需几千元人民币;(2)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容易调整广告的信息内容;(3)酒店与顾客可双向交流。

4.建立面向顾客的服务体系,实现直销的突破

建立面向顾客的直销服务体系,包括:

(1)向顾客传递有关服务项目、服务特色、价格以及可为顾客带来独特利益的信息;

(2)利用电子邮件帮助顾客解决问题,减少顾客购买和查询信息的货币成本和精力、体力等非货币成本,从而提高顾客感觉中的价值。

(3)向顾客提供网上模拟服务,使顾客亲临其境感受服务,以降低其购买风险。

(4)根据有关顾客偏好等信息,事先准备好顾客所要求的“定制化服务”,以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

(5)减少旅行社、航空公司等中间环节下的直接营销渠道服务。

(6)为降低成本建立酒店与设备生产厂或原材料供应厂间的直接联系服务。

(7)为丰富顾客文化娱乐生活在客房内建立多媒体可放精密唱盘和游戏光盘的服务。

……

总之,今天的酒店已处于网络信息环境之中,谁能及早认识并采取网络营销手段,谁就会在酒店经营中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并具有更多更强的竞争优势。

世界最大的假日酒店集团建立了全球网络(WWW)的站点。无数的因特网入网者通过电脑上假日集团的主页,可获取其它各个酒店的信息,包括服务和房间种类等等。该公司的董事长和执行主席BrianLangton先生说:“客人可通过他们的私人电脑直接预定客房”。德国的假日酒店在客房内也设置了因特网站点,包括文字处理、平铺式窗口和传真设施。客房内还有多媒体可放精密唱盘和游戏光盘。另还推出新项目"Vidoondemand"顾客可以选择特定的时间看他们想看的电影,而不必按固定的电视节目表的顺序。

我国开发的千里马{图}酒店电脑管理系统(Intranet)为酒店与因特网(Internet)结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它把每间客房的PC工作站用网线连上因特网,然后通过专线把酒店企业内部网和因特网相连。或者是用专线把酒店企业内部网和国际互联网相连,这种方式成本较低,对酒店住客也十分方便。

【参考文献】

经营管理论文篇(2)

全球化是指社会经济体系、政治体系的非国家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显著的表现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经济不断壮大。在其影响和推动下,全球化条件下的管理会计也面临强烈的冲击,并从欧美波及到我国,使管理会计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大范围的变革,宏观上由政治、经济开始,经过财政、金融下传至企业,从方针、战略,微观上直接由财务会计传导给管理会计。

一、全球化经营的管理会计背景

十多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向全球公司(GlobalCorporations)的转型。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围绕全球经营,吸纳整合全球各国或各地区的各种最优势资源,包括资金、市场、原材料、技术、人才,打造全球产业链,采用诸如并购成长的方式以全球的资源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①。由跨国经营转变为全球经营,其具体特征表现为:

(一)经营活动的全球化

随着营销及服务网点撒向全球,制造组装等业务也开始全面向新兴市场或者最适宜加工组装的地区转移。无论是主动发起还是被动应对别人的全球化市场挑战,跨国公司都不得不根据全球市场制定全球战略,从而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和开发新的竞争优势。适应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国际管理会计开始从内涵与外延上发生转变。

(二)打造全球产业链

随着制造业的转移,跨国公司开始将研发设计业务向全球转移。近年来,跨国公司研发出现了从国内到国外,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通过在全球范围设立营销服务、制造组装和研发设计中心,跨国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全球产业链。现代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企业间点对点的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边界,促进了供应链管理会计的发展。

(三)外包的常态化

跨国公司根据全球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往往把经营重点转向服务环节,退出某些制造环节,把零部件生产,甚至最终产品生产按照自己的标准发包给经过认证的海外企业。开始是制造外包,后来则是服务外包。现在,连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产品设计等过去完全由企业自己完成的服务业务也都开始外包给其他企业进行。

(四)通过并购快速成长

过去企业比较注重“有机增长”(organicgrowth),即主要依靠自身生产能力扩大而取得发展。现在仅仅依靠有机增长已难以适应迅速变化和扩大的市场。通过并购其他企业获得增长的方式被广泛应用。

在全球经营的推动下,跨国公司在数量和贸易规模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随着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的转变,它们所产生的内部贸易已经占了世界贸易的很大比重。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跨国公司6.4万家,海外分支机构85万多家,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以上②。全球公司通过跨国界的企业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进行中间产品交易,可以更大程度上以日益广阔的内部市场的交易来降低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形成的交易费用和成本的增加。一般而言,产品的内部化程度随产品加工程度的提高而上升,也就是说制成品内部化程度一般远高于初级产品的内部化交易程度。这是因为,通常一国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都高于中间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随着产品加工程度而逐渐升级的关税结构,不仅推动了全球公司出口中间产品,然后在市场所在地进行组装,而且也促使出口企业将一些最终制成品的出口实行内部化。在这种形势下,管理会计的转移价格问题研究再次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并成为当前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偏向于对收入和资产规模的重视,而对企业收益的质量缺乏应有的关注。一方面资产规模在扩张,而另一方面资产收益率却不尽理想,甚至出现下降态势。面对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企业只有不断增强价值创造的能力,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全球公司新的发展战略、新的管理结构以及新的理念和文化给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机会。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推动本国企业的市场化以及战略、结构及理念文化的转型;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必须转变管理会计的传统观念及思维方式,积极考虑以全球资源来参与全球竞争和有效吸纳整合跨国公司的资源为我所用。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快产业整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让那些具有全球经营战略理念的企业跨地区跨部门并购同产业的其他企业,允许外部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并购。通过外资企业并购促进竞争,淘汰落后,使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提升市场经济地位,促进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二、管理会计标准的国际化

面对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企业管理一般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适应环境;二是影响环境;三是重新选择新环境。管理会计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不单纯是管理会计的方法,作为其根基的管理会计概念也面临着挑战。

(一)管理会计的国际标准

在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下,管理会计仍然采用一国的局部标准是难以适用的,制定国际标准(globalstandards)已成为当务之急。国际标准可分为法律标准(dejurystandards:DJS)和事实标准(defactostandards:DFS)。法律标准有按与法律相同的基准进行处理的强烈要求,而事实标准虽无法律上那么高的强制性,但是若缺少这样的基准,灵活处理经营活动就会带来困难。比如,作为强制性要求的前者有JIS(适时制)及ISO(国际认证)这样的标准,而作为后者则有“window”(微软公司)及VHS等规范,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后者。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某类工业产品若只注重自行创立DFS,而不考虑与其他DFS的一致性,那么其生产的产品就无法到世界市场上去销售。不仅是工业层面,经营层面上也有DFS的问题,这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也不例外。如何适应全球化经营的需要,改造我国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是管理会计战略制定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国内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经营文化,然而,随着企业的跨国经营,各国之间存在的文化、体制、法律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国际性企业对这些差别具有敏锐的感觉,并针对这些差别采取适当的策略。

管理会计规范必须与全球化环境相适应。AAA.NAA(全美会计师协会)连续颁布的是IM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的《管理会计文告》(StatementsofManagementAccounting:SMA)。IMA在管理会计领域是全球最大的研究、教育机构,拥有包括世界各国或地区在内的300多个分支机构,会员达到八万五千多人。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管理者以及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号召经营过程的管理会计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的全球化管理。通过《管理会计文告》(SMA),对管理会计人员在经营活动以及过程中应遵循的标准作了明确的规范。现阐述如下:1.管理会计人员的责任。为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恰当地进行计划的制定、经营事项的评价、控制的实施,以及完成有关经营资源履行情况的会计受托责任,并向外部作出报告。

2.管理会计人员的活动。为了完成上述责任,管理会计人员需要承担信息的报告、信息的解释、经营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先进设备、技术的利用、信息的验证以及会计组织的管理等职责。

3.管理会计的过程。上述各项活动,是经过交易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归集,作业的分析、资料的编制以及解释,并向使用者进行信息传递等这一系列过程来加以实施的。

《管理会计文告》(SMA)较早的事实标准(DFS)被认为是AAA颁布的《1995年度管理会计委员会报告》。这份报告引人注目之处在于,除了要求向管理者提供信息之外,还需要向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揭示本身虽然只是财务会计的事,然而,将其结果通过财务报表提供给其他利益相关者,这种外部报告会计也变成内部管理会计的共同话题,并被明确作为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早期尚未制度化的环境成本、股东持有股份变化情况以及经营层讨论等与公司治理相关的报告,这些对外报告的内容,今天已经或部分成为了管理会计的目的之一。

(二)SMA中有关革新的内容

在《管理会计文告》(SMA)中,面对21世纪的全球化挑战,针对可能对管理会计的冲击,了若干新的革新文告。详见表1。

如表1所示,按照内容的不同,可根据连载的分类列出SMA的标题,并附上编号及年份。现说明如下:

1.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将SCM及VCM作为直接对象的是4X,而对此开展综合的业绩管理讨论的是4U和4DD。其中,作为一种方法将TOC引入的是4HH。

2.基于国际经营的管理会计。与国际标准并列所讨论的是“差异突破”,反映在4V中;国际经营中是以竞争环境与新的财务功能为对象加以讨论的,反映在5D及5E之中。

3.基于股东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面对21世纪全球化冲击的应对策略,管理会计的革新是实施价值创造经营(VAM),其核心是股东价值创造经营(SVAM)。讨论这些新课题的是4AA。

4.基于企业集团的管理会计。直接论及这个问题的是SAM。

5.基于公允价值的管理会计。公允价值管理的对象主要是金融商品,在4M、4Q中有这方面具体的介绍,并对有关控制实务提供了指南。

6.基于现金流量的管理会计。有关这方面直接论及的是SMA。

7.基于环境保护的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的各种问题正面论及是4W与4Z。4R与4S在讨论质量与风险的过程中也涉及了这个问题。

8.基于顾客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与股东价值创造经营并列第2的是价值创造经营,就是顾客价值创造经营(CVAM)。在这个课题中,从ABCM的侧面论及的是4T、4CCC以及4EE,此外,从成本企画角度论及的是4GG与4FF。

三、寻求最佳实务标准的国际计量基准

为了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获胜,管理会计仅仅依靠国际标准也是远远不够的,寻求全球范围内的最佳实施方案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良方。一种策略,就是在差异比较中寻求最佳的计量基准(benchmarking)。

(一)计量基准的意义及其种类所谓计量基准,就是在进行计量或判断时所依据的标准(以下简称BM)。作为经营或会计的BM,依据SMA,它是以判断类似活动的优劣与否为标准来计量作业的方式。管理者为了能促进作业的有效性或者高效率,依此来识别环节或方法[IMA,1998,P7]。这样的BM,有以下三种类型[IMA,1995,glossary]:1.内部(internal)的BM。在组织内部类似的环节、产品或者服务中,调查确定最完善的方案。2.行业内或竞争的(industrial/competitive)BM。在同一行业内的其他组织中,调查确定最强有力的直接竞争对手所拥有的最高的产品、服务以及作业环节。3.世界水准(world-class)的BM。调查确定各国所实施的类似环节中的世界最高水准的组织业绩。

对同一企业的其他事业部及工厂、分店,调查确定的最佳实务方案就是“内部BM”。这种基准具有获得信息容易,在推进过程中能够相互协作,且最简单易行的特点,但它难以获得期望的大成果。以企业外部为目的,选择同一行业的其他公司来寻求最佳实务方案,这是“行业内的BM”,因为它是以竞争企业为对象,所以又称“竞争的BM”。它提供的是一种竞争对手的信息,该基准有助于明确企业自身在竞争市场中的产品定位。面对全球化经营的不断深入,今后基于集团经营的管理会计必须开展“世界水准的BM”,超越国界、超越行业探寻出世界最高的实务标准是极其必要的。这一过程具有很大的困难,但同时,它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成果。在这种管理会计的冲击下,以这种“世界水准的BM”为对象,管理会计将表现出如下的特色:1.本公司具有成功决定因素(criticalsuccessfactors:CSF)。这种决定因素以选出的业绩指标为焦点;2.探索有关CSF的超优良企业的世界最高水准的实务标准;3.该最高实务标准要与本公司的文化进行协调与配合,要寻求其文化导入的接口并持续地加以改善。

(二)最佳实务标准的步骤与行动

针对上述的BM,特别是“世界水准的BM”,我们需要寻求恰当的实施步骤与行动。现将实施步骤(1-6步)和实施活动(a-q)分析如下:1.选出BM项目,并附上优先顺序。即,a、以识别出实施BM的领域来排列顺序;b、识别出实施BM的顾客和其他要素。2.编制BM小组。即,c、任命BM小组。3.记录自己的作业环节。即,d、决定有用的BM尺度;e、调查揭示内部BM的环节。4.探索和识别最高水准的业绩。即,f、决定数据的收集方法;g、识别应该实施BM的组织;h、收集BM业绩和可能使用的数据。5.分析BM数据,识别可能采用的方案。即,I、决定现行业绩差异;j、有关现行和未来的差异识别成本;k预测未来可能达到的业绩。6.依据BM,调查实施关注的事项,最后进行再设计,即,l、经营者承担改善差异的结果及寻求对策;m、设定有关业绩的目的及目标;n、实施对策;o、评价目标实现的进展;p、必要的时间,改进目标;q、设定适宜的、最新的计量基准。

上述核心是步骤4,即如何收集有关最高水准的信息。依据SMA4V,必要的信息源有以下途径[IMA,1995,p.11]:1.内部的信息源。来自销售员、调查员、技术员的信息,以及委托事务所的调查,或者访问顾客、对图书馆资料的数据分析及对最近的雇用、竞争对手分析所获得的信息等。2.外部的信息源。如行业的出版物、专业团体、研讨、业界专家、大学、刊物、顾问、财务分析、国内与国际的票据交易所、需求集团、证券分析报告、年度报告、特许记录、调查报告、新闻、销售商的介绍、政府记录、联机服务与信息交换等。3.独自调查。如邮送调查、电话调查、顾问、BM的现场访问等。对于世界水准的BM,要求有很高程度的信息收集能力。图1这种金字塔式的收集方法值得借鉴。

在图1中,底部是定期刊物、杂志、新闻、会议资料与记录等,这一层次无论是收集的努力程度,还是调查的结果都是低水准的。但是,从国际信息、国际报告中获得的第二次调查,以及有关社会共有财产的信息,进一步进行最佳实务方案的数据分析与调查、逐步向金字塔的上层推进,这种收集努力和调查结果就逐步成为了高水准。最后是现场访问,这一步达到了顶点。在实地访问中,往往期望其能够获得较大的调查成果,即使对所访问公司的探索、谈判、了解等已经付出了许多的收集努力,然而这项工作也是值得去做的。在日本,譬如索尼、丰田汽车等优秀公司,就是通过实地访问获得许多成果的,如索尼的小公司体制与执行董事制度、丰田的看板管理方式及成本企画等,这些都是最佳的实务方案。它们作为经营、会计领域的《世界的BM》被认为是世界水准的最佳实务方案,且已众所周知。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越来越多的公司被吸引到国际贸易与投资的活动中去,许多原有的跨国公司转变为全球公司,并在全球观念下制定战略。全球化竞争将对政治、经济结构产生新的冲击,管理会计必须通过变革谋求新的发展战略,而制定全球化经营背景下的国际管理会计标准是当务之急。

【主要参考文献】

[1]西泽修.直面国际化经营的管理会计.企业会计(日),1999.12.

[2]西村明,大下丈平.管理会计的国际展望.福冈:九州大学出版会(日),2003.

[3]Cooper,Robin&RegineSlagmulder,SupplyChainDevelopmentfortheLeanEnterprise.1999,TheIMAFoundationforAppliedResearch.

[4]Goldratt.E.M.,TheGoal,2ndedition,1992.NorthRiverPress.

[5]InstituteofManagementAccounting,StatementsonManagementAccounting.

.4TImplementingActivity-BasedCosting,1993.

.4XValue-ChainAnalysisforAssessingCompetitive,1996.

经营管理论文篇(3)

1.2重点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连锁经营管理》在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专业课程范畴,多开设在大一阶段。此时,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许多专业技能型课程并未学习,如门店陈列、促销,商品采购,特许经营,商务谈判等。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重点放在对连锁经营的理解上,让学生对连锁经营是什么,发展前景在何处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连锁经营管理》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要改变他们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等同于超市经营管理的单一想法,鼓励他们对连锁零售业、连锁餐饮业、连锁服务业等领域提出自己独有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创业理念和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来引导学生培养创新和创业意识,正确认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职业发展方向。

1.3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是一门以理论课程讲解为主,参观考察和模拟实训为辅的高职专业基础课程。单纯的理论讲解,单一的实训手段往往不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关于未来职业发展的设想,都有自己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创业梦想。如果能将创业教育融入到《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内容的讲授中,课程教学中的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可以成为其实现创业梦想的一个步骤,一个准备,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2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进行创业教育的改革建议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应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调整和转变观念,融入必要的创业教育,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和现实与未来连锁经营发展趋势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按照职业资格的种种具体要求,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与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2.1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连锁经营概述与发展,连锁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连锁战略规划,连锁总部管理,连锁门店管理,连锁配送中心管理,连锁业态分析等。整个教学流程一般为课堂理论教学结合相关案例,在课程不同阶段引入模拟软件综合实训。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多选择超市作为具体讲解内容和流程的安排,即每个项目和环节主要依托超市业态来讲解。现在,将创业教育融入《连锁经营管理》课程中,首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上进行改革:第一,连锁经营认识和战略规划方面的教学重点突出知名企业特别是现阶段刚刚起步的中小型连锁企业的成长发展历史,思考和分析决策背景和成功经验,以培养学生创业思维;第二,连锁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不仅仅要关注大型连锁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而应将重点放在更贴近现实、可操作性强的一家小型门店的经营和管理上,以培养学生具体创业管理能力;第三,在不同教学内容中增加大学生参与连锁经营创业成功案例,增强学生创业成功的信念。

2.2考核与评价方式

根据毕业生的相关调查显示,在大学阶段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在进入职场后往往不及那些略逊一筹的人。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之一就是现有的教学考核与评价方式,没有能够体现学生创造力和创业潜质,从而导致他们创新和创业能力退化。将创业教育融入到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后,原有的考核方式没有办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因此必须对该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式进行改革。首先,布置需要发挥创造力和富有挑战的具体任务,对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如完成一份简单的连锁创业型企业的市场调研,编写一份某类连锁企业战略规划书,制定某类连锁企业门店管理手册等。其次,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完成为课程最终考核形式。创业计划书不但要形成完整的纸质版,还要做成幻灯片形式进行一定范围的演讲,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最后,将课外创业性活动纳入到课程评分中,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创业类的实践活动。经过创新性加入以创业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所需的内在动机慢慢激发出来,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专业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共同提高的双赢目的。

2.3教学团队建设

现有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名师,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的形式构建了“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大大提高,但教师中真正有创业经验的少之又少。从事专业课程讲授的一部分是专业全职教师,没有过多时间从事创业实践活动,还有一部分为企业基层或中层管理者,日常企业管理经验丰富但缺乏创业经历。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引入创业教育的一个最大瓶颈就来自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要解决这一难题,现阶段可以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共同来进行创业项目设计与实施,教师不仅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以实践来积累相关经验和知识。另一方面,将连锁企业创立者,特别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中创业成功的人员引入课程教学中来。他们可以通过分享经验和指导实际创业项目来完善教学团队缺乏创业经验的不足。

经营管理论文篇(4)

我国体育场馆基本上都采用了自主经营的方式,经营方式的种类略显单一,这主要是由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单位性质和其上级管理部门的行政决策等因素决定的。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使得体育场馆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无法自主经营的困境。此外,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之后,很多体育场馆的资金运行机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全额预算管理向差额预算管理过渡,有些甚至直接变为自收自支。2005年1月11日第5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办公室正式公布的统计结果表明: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馆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馆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馆302902个,占地面积为22.5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27.2万平方米,场馆面积为13.3亿平方米。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馆建设资金1914.5亿元,其中:财政拨款为667.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4.9%,单位自筹为1032.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3.9%。以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129227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馆6.58个,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为1.03平方米,人均投入体育场馆建设资金为148.15元。同第四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截至1995年12月31日)数据相比,全国体育场馆占地面积共增加了11.8亿平方米增长110.28%,场馆面积共增加了5.5亿平方米,增长70.51%。人均体育场馆面积增加0.38平方米,增长58.46%,年平均增长率为5.92%。人均投入体育场馆建设资金增加117.09元。每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增加了1.58个,增长31.6%。方萍在《关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体育场馆应迈入企业化经营管理途径。他认为,应以现有人力、设备场馆空间充分得到利用,发挥最大功能,而不是单纯的以盈利为目的。通过企业化经营使体育场馆的财务,收支平衡、减少支出、增加收入来源,以达到以场馆养场馆、自给自足之目标。赵云宏在《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第一,体育场馆相关的交通矛盾突出。体育比赛本身的魅力吸引大量的观众,集结人数可多达数千至近万,而且疏散时间集中。许多体育场馆出入口集中,没有人流缓冲空间,造成交通拥塞,不利于人流的疏散,也影响了正常的城市交通秩序。第二,体育场馆配套服务不健全。许多体育场馆自身没有停车场或很小,造成很多车辆不得不沿街停放。叶加宝等在《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公共体育场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矛盾;

(2)国有资产流失;

(3)场馆功能单一,使用率低;

(4)维修改造资金不足,场馆发展缺乏后劲;

(5)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6)税收缴纳较多,场馆不堪忍受。体育场馆的管理与经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育场馆的规划布局与建设,主要指场馆建设规划布局是否合理;二是体育设施的保护管理,主要是管理和检查体育场馆设施的被侵占和被破环的现象;三是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的管理,主要指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经营的问题。经营和管理是体育场馆的重要职能,管理是以促进体育场馆的管理者积极而有效地进行工作为目标;经营是指合理并有效地用体育场馆的有限资源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王国尊的学位论文中写到,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型体育场馆是都由政府投资兴建的主要是因为大型体育场馆多为基础性体育设施,其投资规模大、投资效益低、资金回收周期长,因此造成社会资本不愿投资这些大型体育场馆。当前我国体育场馆中国有约占75%,集体约占12%,个体约占5%,外资约占5%,其他约占3%,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国有投资。由此可见,我国体育场馆建设缺乏社会资本的参与,投资结构单一,这些都是造成后期运营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外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研究现状

迈克尔•利兹、彼得•冯•阿尔门在《体育经济学》一书中指出,NBA各俱乐部的场馆经营收入主要包括:豪华包厢租金、场地使用特许权、停车费、场地广告和命名权,其他场地活动收入,约占总收入的28%左右。BernardJ.Mullin在《体育市场化》(英文名《SPORTMARKET-ING》)一书中指出,每一项体育运动都需要一定类型的场馆,它是体育产品中确定的一个部分。体育市场中的分销结构首先要关注的是场馆(它的位置、布置、通路和方便的设施),而不是市场分销渠道。许多精明的体育场馆的老板都靠出售体育场馆内的广告空间和综合利用来获得收入。李伟民在《体育营销导论》中指出:“在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场馆管理者大多认为体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其经营是非赢利性经营,因此,大多的体育场馆其经营仅仅是为了保证维持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保证体育场馆的经营,除了政府提供资助外,更多地是靠其自己的运作,为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他们通过租赁场馆举办活动、出售健身会员卡、办健身俱乐部等方式进行开发利用。”现在越来越多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走“运动一公园一休闲一旅游一办公”一体化的经营管理的发展之路。在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兴建起众多的体育场馆,这样就可以把运动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再通过举办各种的国际大赛,吸引世界各地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并且促使其它国家的运动员也到澳大利亚提前训练,从而促进健身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多欧美发达国家,把体育场馆和办公大厦建在一起,使在大楼里工作的人们更加方便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体育场馆的这种一体化经营,不但改善了体育场馆的外部环境,而且使运动与休闲、旅游、办公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既提高了土地和公共设施的使用率,又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因此这种—运动一公园一休闲一旅游一办公一体化的体育场馆,将是今后体育场馆经营发展的主要方向。邓凤莲在《河南省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开发对策研究》一文中认为民俗体育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参与、体验性的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作者以河南省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河南节庆中、婚俗中、民间歌舞与游艺活动中的民俗体育活动内容,共同构成河南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成为满足体验经济时代游客需求的独特资源。探讨河南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可以为河南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振兴提供参考。石岩和兰自力在《台湾民俗体育现状探析》一文中研究台湾民俗体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并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但近几十年来,台湾民俗体育因台湾社会结构急速的变迁、生活繁忙、人力缺失及人力资源费用昂贵,民众无充足精力再去参加民俗体育活动,台湾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出现瓶颈。台湾民俗体育与祖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岸人民有着极其相似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缘于这种渊源,应大力促进两岸体育交流,尤其是民俗体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来激发两岸同胞的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出积极贡献。

1.3湖北省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现状

据第五次场地普查的数据库统计显示,湖北省共有各类体育场馆33,123个。其中标准场馆15,773个,占总场馆数额的47.6%,非标准场馆17,350个,占总场馆数额的52.4%。平均1,812个人拥有一片体育场馆。湖北省各类体育场馆总占地面积为69,242,949m2。其中标准体育场馆的占地面积为44,736,027m2;非标准体育场馆的占地面积为24,506,922m2。人均体育场馆占地面积为1.15m2。湖北省各类体育场馆总建筑面积为3,665,583m2。其中标准体育场馆的建筑面积为3,379,261m2;非标准体育场馆的建筑面积为286,322.1m2。人均体育场馆建筑面积为0.061m2。全省各类体育场馆总场馆面积为54,040,285m2。其中标准体育场馆的场馆面积为35,183,085m2;非标准体育场馆的场馆面积为18,857,200m2。人均体育场馆场馆面积为0.9m2。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省历年累计投入的体育场馆建设资金为603,945.94万元,其中,财政拨款为157,943.61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6.2%;单位自筹368,411.9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1.0%;社会捐赠8,701.325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4%;体育公益金15,174.41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7%。人均体育场馆面积0.9m2,才刚达到1984年原国家体委和建设部下发的《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额指标暂行规定》中规定的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应为0.72-1.1m2的标准。而此次普查全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为1.03m2。湖北省人均场馆面积与全国人均面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远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经营管理论文篇(5)

目前我国在高速公路的建设投资方面的力度不断的加大,作为高速公路产业的发展而言,其自身有着鲜明的特征,从传统而对自然垄断理论来看,高速公路产业就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而从这一行业的特征来看主要体现在能够提供必需产品或者服务以及存在着规模经济的特征,产业所处的生产环境及地理条件有着天然优势,产品无法进行贮存等,这些都是高速公路行业所具有的。从类型划分上来看,也能够将其划分为依靠独一无二的资源形成的,以及依靠信息独占及特权形成的和产业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垄断。这些理论特征都能够适用于高速公路,所以在对其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倘若不能妥善的处理公众利益的关系,就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诸多的风险。

2.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从国外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情况来看,已经有四十年到七十年的历史,所以在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模式上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从经营管理的模式来看主要有国家投资兴建及管理以及政府资助地方建设,建成之后交由地方进行管理,还有就是通过国家规划监督进行组建特许公司实施项目的融资,在建成之后交由公司经营管理。我国现阶段在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上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从现阶段的经营管理模式来看,主要有国家独资公司的管理模式,以及事业单位管理型的模式,和企业管理型的模式。从企业管理型的模式来看,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的经营管理方式,在经济实体上相对完整,经济主要是自主经营以及独立核算,对市场的公平竞争实现比较有利。

二、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风险问题及风险应对策略实施

1.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风险问题分析。

从现阶段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风险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相关法规没有得到有效完善。高速公路自身的高速性以及封闭性,通常会由于经营管理以及交通事故等引发民事以及刑事和经济纠纷的问题,但在实际的问题处理上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没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范,所以只能参照相关的法律加以判决,这样就使得案件的统一性质在处理的结果上有着很大的差距,从而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在管理上的问题就比较容易造成事故,对管理的责任也通常得不到重视,这些都存在着风险问题。还有就是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存在着政企不分以及事企不分的风险问题,我国在高速公路的建设投资方面主要是通过国家财政以及银行贷款进行实现的,所以在国有性质上比较强,这就对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改革带有诸多复杂性,国有企业往往在干预上表现的比较频繁,这样在政府和企业的职能上就比较混乱,所以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效率得不到提升,在管理经营的创新上也得不到加强,从而就造成政企之间的矛盾深化。还有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膨胀以及队伍庞大和成本的增加也会带来风险问题的发生,会造成人才断层的主要风险。

2.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风险应对策略探究。

对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应对要能够从多个方面进行着手,首先要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风险进行识别。风险识别是对项目所处在内外环境综合性的分析之后,然后通过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问题进行全面认识的过程。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有着相同的生命周期,并在信息的产生交换处理等方面也有着一致性。此次的经营管理风险的方法应用主要是根据风险源来确定项目面临的风险因素,最后逐次的进行解决。要在资料的收集上进行加强,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环境,如金融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进行充分的分析考虑。对经营者以及合作伙伴的对风险应对的能力也要进行详细的判定,而后对关键的风险进行确定,和高速公路经营过程及风险来源等加以分类,可将其按照政策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进行全面性的分类。最后是风险层次的确定将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划分为风险要素层次、指标层次等。再者就要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中的风险问题针对性的应对,首先要在机制以及管理上加强风险应对的策略实施。我国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等还处在不完善的发展阶段,所以要能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有效规避,从而探究适合的经营管理方案。这就需要各地政府在管理机制以及扶持机制方面加大效力的发挥,要在短时期内创造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要对高速公路的养护市场化运营及经营等进行跨区联网及规模化经营。另外还要能够在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经验上多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管理方法,将其引用并创新,针对经营管理的法制不完善以及体制不顺畅等问题针对性的应对。尤其是在高速公路的管理上要将起点定高,对管理的理念进行创新,对管理要实施严格的监控。在安全方面以及高素质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得到加强,首要就需要保障安全,这是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安全效益提升的保障,将安全作为效益。并要能够将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得以加强,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控制和避免经营管理风险发生的重要基础,这对提升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效益也比较关键。由于经营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缺乏造成的风险问题的发生在当下比较严重,所以针对这一风险问题要积极的培养管理干部,在道路运营管理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都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这样才能真正的将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避免。

经营管理论文篇(6)

期刊的销售价格比起它们传播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价值来说,是少得无可比拟的。而且,越是学术水平高的期刊,对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就越大,所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就越高,而期刊自身的经济效益反而越低,期刊的自身价格与其社会价值的背离现象也就越突出。例如:医学类期刊具有加速医学成果的推广、造福人类、有利于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重大使命。然而,全世界的医学成果均无“转让”两字可言,任何人均可以学习采用。医学期刊本身并未从社会得到经济上的价值回归,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各种期刊之中,这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不相符的。

1.2发行收益率逐年降低

许多期刊的发行收入,远不能抵付工本所需的支出费用,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期刊。发行量小是期刊面临这一经济困难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由于人工管理费用、印刷、邮寄成本逐年增加,发行收益也逐年降低甚至是负数。一类是不以发行收入为主的期刊,很多定价低于成本价,如山东医药》杂志定价8元,印刷价格就占近60%,邮寄费用近40%,更不要说加上人员工资了。因此,这类期刊就会有意识地控制发行量,减少发行方面的亏损;另一类是发行收入为主的期刊,要实现收入的最大化,又必须扩大发行量,如《家庭健康》、《知音》、《读者》等大众期刊,定价低4元左右,但也经不起印刷、邮寄、人员等因素的成本增加,利润空间逐步被压缩。

1.3国家的补贴减少或取消

国家对期刊的投资(补贴或拨款)逐年减少或取消,然而印刷、纸张等工本费用却在不断上涨,鉴于期刊编辑部人力、物力单薄,要想创收并非易事。补贴减少,创收无门,更加剧了期刊经济困难的现实。

1.4条件得不到改善

由于期刊编辑部的经济困难,从而给期刊的经营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例如:期刊编辑人员的工作条件、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期刊编辑部又因经费来源困难而难以添置必要的设备等,因此新形势下的的经营管理迫在眉睫。

2期刊经营管理的措施和途径

2.1强化广告经营

这里所称的广告即经济性广告,期刊作为广告的重要媒体之一,具有针对性强、发行面广、重读机会多、利于开拓市场、印刷精美等特点。所以期刊编辑应当利用期刊进行广告宣传的有利优势,大力发展期刊的广告业。这样既有利于广告者推销自己的产品,也有利于期刊的自身发展。

2.2适当收取版面费

期刊收取论文版面费(又称发表费)是为了缓解期刊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而实施的一项以刊养刊的措施。收费的标准应根据期刊工本费超支的实际情况而定,且收费不宜过高。收取版面费只是为了稳步发展期刊、补充期刊出版经费的不足。不能只靠收取版面费来办刊,更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而热衷于增加个人收入。

2.3重视发行管理

我国的期刊销售系统仅邮局—家,现在除了邮局发行这个主渠道之外,许多期刊社、编辑部为了降低发行成本,开办了自办发行的新的销售渠道。但仅靠自办发行注往会使发行量下降,社会效益降低,其经济效益也不理想。因此,期刊不宜在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的情况下,轻易从邮局发行改为自办发行,以免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损失,稳妥的办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还可在原有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渠道。如成立期刊专业发行公司等,进行多渠道发行销售,以畅通发行渠道,提高发行量,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2.4联合办刊

期刊编辑部与企事业联合办刊,不仅使期刊取得了渠道、经费上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双方的知名度,这对双方都有好处。选择联合办刊的企事业时,要注意专业对口,双方乐意,并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或社会影响力。当然,期刊也要在一定范围内,为提供经费的企业进行专项或多项服务。例如《家庭健康》杂志下半月刊,由山东卫生报刊社和山东省委老干部局老干部之家联合主办;《中国药房》杂志由重庆市医学情报研究所和重庆医药贸易中心联合主办的。在创刊初期或经费、渠道缺乏时,这都是值得效仿的办刊途径。

2.5推广优秀科技成果

期刊在刊登优秀科技成果的论文时,发挥期刊自身的优势,为科技成果牵线搭桥,开展推广活动,编辑部也会有一定的经济收益。

经营管理论文篇(7)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将课程所必需掌握的知识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再以每个项目为核心,结合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实务操作完成各个独立“项目”而进行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活动。相较于教师在传统教学法中的单项传输作用,项目教学法赋予学生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有显著优势。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善课本知识落后、僵化的局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增强了同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更加融洽、愉悦的学习氛围。

2项目教学法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中的运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项目式学习采取小组分工与合作的方式,通过完成各小组子项目中的各项任务,完成知识构建与能力提升。在项目学习中,教师要摆脱以往单方面传输信息的角色定位,“甘当配角”,学生也要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变成项目实施的主体。项目式学习采用课后学习和准备以及课堂展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确定项目主题首先由教师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内容,预先提供若干项目选题。如第1章“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可设“BaselIII在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的对策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对策分析”等选题;第2章“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可设“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等,依此类推。然后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4~8人的小组根据预设项目选择主题,也可以根据兴趣自拟项目。无论是自拟项目还是自选项目,各小组需利用书籍、网络、期刊等搜集资料,提交项目申请书,在教师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完成项目主题的最终确定。

2.2项目的执行项目的执行大体分为3个阶段,即分析—讨论—总结。每个项目可以进行以下步骤,循环进行。首先,分析问题。各小组根据所选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子项目,进行各组员在该项目中的分工,各组员针对其分配到的任务,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收集整理资料,再与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交流,以发现更多有意义的问题和答案。教师分别参与小组讨论和分析过程(可以现场参与,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并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予以恰当引导;然后,集中讨论。每组选出一个或几个代表,对所选项目的讨论结果及理由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其他小组可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对小组发言进行点评,对学生讨论中有争议或疑问的地方予以评议和指点,并引导学生根据项目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启发他们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最后,总结归纳。教师归纳总结某项目的研究结论,讲解相应知识模块的理论知识点及相关的国内外热点问题,然后围绕下一知识点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简单描述,引导下一个项目小组同学思考并提出新问题,形成新的学习目标。各个项目可以根据课堂授课内容如此循环。

二项目成果的评价

每个小组梳理所研究项目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课程论文的写作,成绩由3部分构成:教师评分+组员互评+小组互评。评价参数是由教师和全体学生根据项目总目标和各子项目具体目标而定,涉及组员参与程度、文章质量、目标解决程度等。

经营管理论文篇(8)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各行各业的市场空白都

特别多,无论什么生意,谁先做谁就赚钱。加上政府部门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手段和法律监督机制的滞后,许多人或借助于地方政府的行政保护、或善于钻法律的空子"打球",创造了一个个一夜暴富的神话,获取了在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需要较长时间的原始积累才可得到的"第一桶金",不少人很快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规范化管理阶段,商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加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那种一夜暴富的神话是一去不复返了。尤其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依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各成员国必须规范政府的干预行为,实际上,也只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不再到处挥舞,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国内企业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参与竞争,必须遵循国际规则,也就是说,不可能再享有政府的行政性保护了。同时,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将来也没多少法律空子可钻,企业只有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参与正常的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二、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竞争的最大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竞争的直接表现是质量之争、价格之争、服务之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品牌之争;而实质上支撑这些竞争的却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拓展手段和组织管理水平;而体现这些特征的最终载体是人,因此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的竞争又体现在智力创新能力的竞争,因为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和服务手段的创新,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企业在同行业中持久地处于技术进步领先、管理机制领先、市场营销领先和服务水平领先,也才能具备价格优势,才能提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诚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唯有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它一切物质资源如资金、设备、商品等,只有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才会发生作用。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企业之所以高度重视人才、积极挖掘人才,道理也在于此。因而我们说,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竞争的最大优势,谁拥有这样的人才团队,谁就具备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的优势,谁就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遥遥领先,成为赢家,永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既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呢?靠教育培训,这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抓好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员工的知识技能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企业,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显。

有人说,企业通过挖掘优秀人才,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从某种意义

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同样离不开教育培训,因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靠引进一、两个尖子人才就能解决问题的,尖子人才往往只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能力,或是技术人才、或是营销高手,而这些人才如果不能适应环境、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未必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曾经有某电脑软件公司,通过人才猎头高?挖"到一位顶尖水平的软件开发工程师,老板开始敬之如神明,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但此人与公司内各部门关系较差,工作中发生了许多矛盾,结果未满三个月,该尖子人才就辞职走了。

企业创新能力体现在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也只有综合性的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有竞争优势的创新能力。尤其人才培养不只是重视知识技能方面,还要考虑品德、情感、志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考虑企业文化、考虑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这是只有企业综合性的教育培训才能做到的。谁在这方面把握得好、做得好,谁就能在竞争当中保持长久的整体创新优势,最终在竞争中打败对手,获得胜利。

四、现代企业怎样进行教育化经营

我们提出的"企业教育化经营"的理念,其实并不是新的发明创造,无论是国外成

功的知名企业,还是国内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其领导者也都知道人才重要,明白抓好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大都建立有自己的培训中心,甚至开办了自己的管理学院。但问题在于,成功的企业在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后,能够从上到下真正重视起来,并持之以恒落到实处,而我们国内有些企业特别是经营效益较差的国营企业,其教育培训基本上流于形式,上课、考试等都不过是走个过场。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再也不能继续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了,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把此项工作抓到实处。那么,作为现代企业究竟该怎样进行教育化经营呢?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从领导开始真正重视起来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行动自然就会发生变化。作为现代企业,面对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形势,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到,?quot;与狼共舞",就必须具备既不会被"狼"吃掉,又有可能打败"狼"的本领。抓好员工的综合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企业"与狼共舞"本领的重要途径。从企业领导层开始,对此要真正重视起来,提高思想认识,彻底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企业教育化经营的思想,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切不可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把教育培训工作看成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2、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

企业要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有一定的人的基础和物质基础为前提,这要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入手来考虑。硬件方面,包括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配备必要的教学场地和仪器设备,如电脑、投影仪、音响器材等。软件方面,一是配备一定的师资力量,二是添置必要的图书资料,三是建立长设的信息收集处理部门,有专人负责。

有了一定的人和物质的基础,还要结合企业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设想,针对本企业员工的特质,制定出较为详细的教育培训方案,逐步建立起富有自身企业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提高员工思想素质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爱祖国爱企业的思想境界和正义感,追求事业成功的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服从服务意识,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忠诚

敬业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康的身心、积极的心态、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胸怀、优秀的品格等。

二是关于员工文化素质方面的内容。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员工社会知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哲学的、历史的、地理的、宗教的、社会风俗的等多学科知识,开阔员工视野,提高员工融会贯通、知识创新的能力。

三是培养员工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主要指员工所在岗位的职责要求、技术专业知识、相关的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所在岗位部门一般包括技术研发类、生产制造类、人力资源类、行政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

四是培养员工社会交往能力的内容。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合作的时代,必须培养员工的交往水平,主要包括日常的社交礼仪,待人接物的常识,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等。

五是训练员工综合管理能力的内容。主要针对中层以上管理干部,重点培养其宏观把握能力、战略策划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以及个人工作魄力和人格魅力,课程设计包括初级管理、中级管理和高级干部领导力训练等。

3、把日常工作纳入企业教育培训的范畴。

企业教育化经营的理念,就是要求把企业一切日常工作都列为员工培训的内容,组织会议就是在上课,落实工作完成任务就是实习;企业最高领导就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门经理就是讲师,有关的文件、职责、制度就是教材,员工拟定的报告就是作业。按这种思路开展工作,就可以随时检查问题,纠正错误,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完成结果的最佳水平。

4、把员工绩效考核与教育培训考核统一起来。

员工绩效考核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十分重要的环节,其根本目的是检验员工工作的最终效果,评价其贡献程度作为个人获取报酬的主要依据。在教育化经营的企业中,则是把日常工作绩效考核与教育培训的考核统一起来,绩效考核的结果就是教育培训的结果,绩效考核不合格则意味着培训成绩不合格。由于建立了规范的考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奖惩制度,考核结果对员工必将产生巨大的压力,有了压力就会产生拚搏的动力。

五、如何理解和推动"员工学习化生存"

我们提出"企业教育化经营"的理念,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员工培训,全面提升员工个人素质,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员工个人身上,所以在提出"企业教育化经营"的同时,又提出了"员工学习化生存"的理念,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表述对象的主体不同罢了。那么,怎样理解"员工学习化生存"概念和推动员工的积极参与呢?

1、阐明企业"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政策

成功的企业往往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即内部人才机制的"三公"原则。所谓"三公",

就是"公平、公正、公开",在企业内部营造平等的用人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价值评价体系,职务调整方面坚决做到任人唯贤,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这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最容易激发员工的正义性和积极性,对于个人来讲,能够达到潜能激发最大化;而对于企业来讲,由于产生了良性的循环,因而能够实现综合效果最大化。同时,建立了这样的人才竞争机制,也就给员工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要想在企业出人头地有成就感,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能量和价值,必须积极参与公平竞争,不要指望其它门路,如找人情关系、请客送礼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骝骝,你是千里马就不用担心没有伯乐,是金子就一定会闪光的。

2、人才在竞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

成功的企业在提拔使用人才的过程中,会有严格的考核、选拔过程,依据的条件就

是你的思想素质、知识技能、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能力等,不会过多地参杂其它非正常因素,如血源关系、个人情感、主观好恶等,从而保证落实人才激励机制的"三公"原则。在这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只有真正具备条件的人,才能够战胜对手,脱颖而出。换句话说,参与竞争的人才个人所具备的能量,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

3、提高个人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的创新和淘汰速度非常之

快,一个人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为人才竞争中的常胜将军,就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新的东西,这是提高个人素质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正如彼得o圣吉博士在他的《第五项修练》中所说的,"任何一个企业、一个个人要想保持持久的优势,唯一的办法那就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的能力。"我们必须让员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形成员工自发学习的内在动力,牢固树立个?quot;学习化生存"的意识,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4、营造学习化生存环境,组建优秀的人才团队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环境的变化对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必然会带来

很大影响,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是说明这个道理。所以,企业不仅要大力倡导"学习化生存"的理念,还要善于在内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经营管理论文篇(9)

党支部要积极融入管理,从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普遍性制度与机制建设入手,到各个班组与岗位具体管理创新,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到企业每个环节,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做实、做深、做透。要牢固树立“多揽活、干好活”、“干好现场,才能赢得市场”的理念。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要持之以恒把“优”进行“内化”,变成员工自觉遵循的规范,真正从管理上要效益。要力争使每一项工作都有流程,用制度和规定固化流程,用精细的管理优化流程,改进每一项生产工序,从而实现管理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成本最低化。

2)深化改革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要真正走出困境,关键还是要走质量、品牌优势和服务型企业之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愈发需要加大质量、品牌优势开发力度,提升主营业务、支柱产业品牌和服务。党支部在贴近生产、安全、质量、管理、效益上下功夫,紧紧与企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形成工作合力,并作为创新党建工作的落脚点,来更好深化推进、实现改革目标,彰显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形势中的坚实保障作用。围绕专业化、市场化和效益化的要求,要主动出击,拓展市场,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外闯市场、揽活创收的作用,强化服务意识,提速增效,为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效益目标,赢得竞争优势增添后劲。要通过提升队伍素质、导师带徒、薪酬激励,搭建品牌示范岗,以及优秀项目带头人研发,加快工作节奏、严格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骨干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全面发展搭建舞台。

二理顺人心,化解矛盾,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上出成效

1)坚持人才文化强企方针

党支部应和行政共同研究,推动文化落地,确保核心理念变成干部员工的自觉行为。把文化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落实到每名员工的岗位工作中,以文化力提升执行力、竞争力。建立起完善、科学的适合技术、管理及操作技能型人才等职业发展、晋升的通道,使各类人才在企业都有发展空间,都有主动发挥才干的愿望,并有相应的激励制度。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将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并逐渐形成“岗位靠竞争、去留靠能力、业绩靠实干、收入靠贡献”的良好机制。届时,员工的工资、福利将更多与企业效益、个人业绩挂钩,并严格规范逐步实现与市场接轨。为长远发展,企业应建立起各类人才计划、培养制度,构建各档次层别的技术、技能人才梯队队伍储备,为他们尽快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应坚持分配政策向生产一线、创效单位、关键岗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让多劳者多得,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来企业,到基层一展身手,确保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2)坚持员工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素质,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一流的团队是企业党政共同目标。主要是通过四个途径进行实践:首先是建立常规性员工培训、业务技能知识学习和系统的员工全年培训计划,制订相应的制度流程,从业务理论上提升员工素质。通过广泛实施员工技能培训、推广先进企业文化、员工文化,不断提高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技能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其次是建立常规性的员工技术技能鉴定比武,经常组织开展技能练兵、技能比赛、技术比武活动,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技术创新、五小成果等活动,在此基础上,传承传、帮、带,“名师带徒”优良传统,提高员工技能水平,为员工营造有利的成才环境。然后是建立经常性的专题劳动竞赛,坚持开展“安康杯”技能竞赛和创先争优主题赛,引导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创新,争做“创新能手”、争当“创新示范岗”、争创“创新型班组”。结合生产经营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形成积极向上学技能、增才干的氛围,从创新能力上提升员工素质。最后是完善激励机制,要通过建立各类表彰、评比、激励、选树典型等评比制度,激发员工提升素质。

3)坚持真心关爱员工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规范管理,展现团队精神和集体关爱。党支部书记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要多到员工困难的地方排忧解难、多到员工意见多的地方理顺情绪,引导员工理性地表达诉求,为陷入困境的困难员工解难事,把维护好员工利益、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结合起来,解决好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用微笑消解员工的火气,用耐心消除员工的怒气,用真诚融化员工的怨气,平等交流消除隔阂增进感情,真心关爱员工,真正给员工办事。真正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变为企业的文化,并用制度的方式固化下来,使员工能在工作中、企业生产经营中,有自豪感、自信心、归属感、自主力和报效企业责任感,实现自我的坚定追求,营造“企业发展人人尽责,企业生存人人担当”的生动局面。

经营管理论文篇(10)

2依托工程概况

2013年6月承建的唐山港京唐港区26#~27#集装箱泊位码头工程位于三港池南岸东段,运营后将成为河北省首个大型专业集装箱码头。根据建设规模,本工程施工内容为10万吨级全遮帘桩式地连墙板桩结构码头,主体结构段690米,西侧过渡段79.8米,东侧过渡段78.6米,总长848.4米,包括码头主体地下工程、地上工程及前沿60米范围内的管网、结构层及面层等,工程投资约2亿元,工期约400天。唐山港京唐港区是板桩码头的发源地,也是板桩码头建设市场的导向标,在这里承建26#~27#集装箱泊位码头工程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为了在激烈的丛林竞争中生存,项目建设除了具备强劲的技术创新“硬实力”,同时,“经营管理”这一“软实力”也必须实现提升与突破。

3经营管理的实施

3.1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

京唐港26#~27#集装箱码头工程的项目经营管理不仅包括传统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工程计量、询价采购及工程索赔等,更重要的是在项目经营的认知能力、薪酬分配的合理性及项目运营的稳定性方面必须得以提高。为了正确认识项目所处市场中的位置,经营管理以“单位劳动时间成本”作为评价利润空间的标准;为了使项目资金的个人分配更加合理,将经营管理标准化;为了抵抗外界环境的突变对项目的冲击,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预危险性评价。

3.2利润空间的评价标准

利润最大化是项目经营管理的核心目的之一,而对项目利润空间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项目管理者对整个项目运营压力的理解和判断。

3.2.1延米造价

多年来,板桩码头在投标报价时往往关注于板桩码头的“延米造价”,认为“延米造价”越高,则利润空间越大。根据10年来板桩码头的建设经营情况来看,板桩码头的“延米造价”总体为上升态势。以京唐港26#~27#集装箱泊位码头工程与京唐港10年来已建的2个10万吨级板桩码头工程相比(即2004年承建的京唐港32#泊位和2008年承建的京唐港20#~22#泊位),26#~27#泊位的“延米造价”较32#泊位提高了31%,较20#~22#泊位提高了23%。如果按照“延米造价”来评价利润空间,26#~27#泊位的利润空间较32#泊位提高了31%,较20#~22#泊位提高了23%,如图1所示。但是,整个板桩码头建设市场却由以往的“暴利”逐渐变为如今的“微利”。显然,这样的结论与板桩码头建设市场的价值规律相违背,不符合现实情况。

3.2.2单位劳动时间成本

京唐港26#~27#集装箱泊位码头工程的“延米造价”较以往工程确实有所提高,但是在经营管理中如果还是以“延米造价”作为标准,项目的利润空间将会随整个板桩码头市场化的加剧而进一步压缩,同时也会误导项目管理者对整个板桩码头市场价值规律的理解和评价,在进行项目管理时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和指示。为了正确认识京唐港26#~27#集装箱泊位码头工程利润空间在板桩码头市场中的位置,经营管理以“单位劳动时间成本”为标准来评价利润空间。“单位劳动时间成本”标准化评价公式如下:P=AL·T式中:P为单位劳动时间成本;A为合同额;L为码头岸线长度;T为合同工期。从板桩码头建设市场来看,影响“单位劳动时间成本”的因素分为内部控制因素(技术创新能力、参建人员素质、项目组织管理水平等)和外部环境因素(物价水平、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等),“单位劳动时间成本”的提高意味着利润空间的缩小。按照这一标准,重新对京唐港32#泊位、20#~22#泊位和26#~27#泊位的利润空间进行比较,如图2所示,得到以下结果:(1)26#~27#泊位的“单位劳动时间成本”较32#泊位提高了32%,较20#~22#泊位提高了31%,也就是说26#~27#泊位的利润空间较32#泊位缩小了32%,较20#~22#泊位缩小了31%。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技术创新能力和参建人员素质提高等有利因素对利润空间的促进作用远滞后于人员工资水平和物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对利润空间的抑制作用,这也与板桩码头建设市场的总体发展趋势相吻合。(2)32#泊位的“单位劳动时间成本”与20#~22#泊位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在人员工资和物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市场环境中,2008年承建的20#~22#泊位利润空间几乎与2004年承建的32#泊位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一阶段液压抓斗施工工艺逐渐取代“反循环”施工工艺[6],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板桩码头的利润空间在技术创新和其它各种利弊因素共同作用下得以平衡。即这一结果与当时板桩码头建设市场的技术背景相吻合。

3.3薪酬分配标准化

薪酬分配是经营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核心要素之一,分配制度的合理化与否直接影响到项目内部的舆论、人际关系及组织人员的心理行为等。京唐港26#~27#集装箱泊位码头工程在薪酬分配方面以工作业绩和出勤天数作为标准考核项目所有组织人员。

3.3.1工作业绩(劳动强度)考核标准

在京唐港26#~27#集装箱泊位码头工程的项目经营管理中,根据岗位职责作为划分工作业绩考核系数的标准:一级为项目领导班子(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工作业绩考核系数为1.35~2;二级为工作骨干(技术带班、工长等),工作业绩考核系数为0.85~1.35;三级为普通员工,工作业绩考核系数为0.5~0.85。项目领导班子由公司任命,项目岗位责任的划分由项目领导班子带头、项目所有组织人员共同参与,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为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系数评定的监督管理,项目领导班子的工作业绩考核系数由公司领导评价考核,并公示;工作骨干及普通员工的工作业绩考核系数由项目领导班子评价考核(项目经理评价考核系数×50%+项目部其他领导评价考核系数的平均值×50%),并公示。

3.3.2出勤天数(劳动时间)考核标准

出勤天数考核标准的确定依据主要是国务院对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及京唐港26#~27#集装箱泊位码头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判定平均每月出勤天数达15天者为满勤,不足者按比例在薪酬分配中予以扣除。

3.3.3项目资金个人分配计算方法项

目资金个人分配计算公式如下:Wp=Cp+(T-∑Nx=1Cx)N式中:Wp为实际工资;T为分配资金总额;N为分配人数;C为考核工资,C=A·S·D(A为人均工资,A=T/N;S为工作业绩考核系数;D为出勤天数考核系数。

3.4预危险性分析

3.4.1风险管理概况

在项目经营管理中,风险是不以项目经营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越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项目经营管理采用预危险性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预先对项目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分级,而后根据其危险性的大小,在经营管理中采取恰当的控制措施,从而降低经营风险[7-8]。具体如表1所示。

3.4.2风险评价及控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项目管理面临着各种难以预测的风险,有效的风险预测不但有益于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更有益于维持项目运营的稳定性,营造安全稳定的经营环境。京唐港26#~27#集装箱泊位码头工程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对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预危险性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定性分析市场规律、国家政策及资本对项目经营的影响。

3.4.3风险控制结果

京唐港26#~27#集装箱泊位码头工程实施风险控制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项目自建搅拌站。根据以往建设经验,每年雨季时,项目周边地区河套内采砂场易出现内涝现象,河砂的采集、存放和外运较为困难,因此项目开工即签订单价合同并开始大量囤积河砂。2013年7月中旬受降雨影响,项目周边部分采砂场出现内涝,采砂船和运输道路被淹,河砂采量大减,同时价格上涨15%以上。由于项目在2013年6月已囤积大量河砂并签订单价合同,因此在码头建设高峰期没有受到京唐港建筑市场河砂供应紧张、价格波动异常的影响。(2)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经过调查,项目周边地区的采石场依然为露天开放式的粗放型采矿,不符合国家及地方对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要求,因此项目开工即签订长期单价合同并开始大量囤积石子。2013年9月16日,唐山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对采石场实施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绝大多数采石场断电整改,石子价格上涨30%以上,并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直至2014年1月石子出现断货情况。由于项目在2013年已囤积大量石子并签订单价合同,因此基本上没有受到采石场整改对石子供应量和价格的影响。京唐港26#~27#集装箱泊位码头工程石子供应量及使用量如图3所示。图3京唐港26#~27#集装箱泊位码头工程石子供应量和使用量(3)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即《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试点后,对于混凝土罐车和运土车公司来说,车辆一般均在试点以前购置,进项抵扣额就相应小,导致税负上升;此外,路桥费作为运输的主要成本,未列入进项税额,无法进行抵扣,这也无疑增加了运输成本。2013年6月,项目方与混凝土罐车及运土车签订单价合同,有效地规避了同年8月国家出台营改增政策引起运输成本增加对项目经营管理的冲击[9]。(4)近年来,承兑汇票大量涌入市场。对于板桩码头的建设而言,部分物资的采购(钢筋笼垫块、角钢角铁、系船柱等小型零构件和水电费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和项目组织人员的工资无法支付承兑汇票,大量承兑汇票会使项目经营的现金流量受限;另外,承兑汇票贴现成本高且受银行授信额度限制,贴现率一般高于同期贷款利率。针对这一情况,项目经营部与钢筋、砂石料、钢拉杆、护弦等供应商及劳务分包签订合同时即约定允许支付承兑汇票。从业主付款情况来看,截至2014年5月承兑汇票占支付金额的88%。将承兑汇票以转付的方式支付给项目所属各供货商及劳务分包,无疑缓解了项目经营的现金流量压力[10],有效地避免了因贴现造成工程成本增加的情况。

经营管理论文篇(11)

二、后林改时期湖南集体林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林改确立了农民林地经营的主体地位,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释放了长期禁锢的林业生产力,激发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林业快速发展。但通过此次对湖南的调研,结合学员对南方其它省林改情况的了解,发现林改后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命题。

(一)经营难,粗放经营呈现常态

南方集体林区人多地少、地块分散,林改对不同品质的林地资源分配实施平均搭配,导致林地经营进一步细碎化、分散化,很难推进森林的高效集约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兼营林地或脱离林地的农户增多。一些对林地依附性较弱的农户,宁可自己不经营,也不愿流转到别人手里。一些林业大户通过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大量占有林地,但是资金、技术并不落实,只为囤积或者炒买炒卖土地,导致大量林地资源粗放经营甚至闲置浪费。

(二)治理难,生态保护关注不够

林改后,一些经营者利用林地资源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对油茶、杉木等商品林市场投资热情较高,造林质量较好,但对林地资源的生态效益关注不够,立地较差的生态脆弱地带或公益林地造林缺乏市场投资。从郴州市的调研情况看,一般林地实际造林成本在15000元/公顷以上,废弃矿山、石质山地等困难立地造林在30000元/公顷以上,而国家造林补贴只有4500元/公顷。目前,湖南省还有133万多公顷石漠化山地和废弃矿山,在国家补助低而地方政府无力配套、市场投资愿望不足的情况下,造林绿化工作很难有实质性的推进。同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如耒阳市南京乡建设的1000公顷成片油茶基地,在公路两侧的山坡上采取全垦整地造林,大面积土地易造成水土流失。

(三)管理难,行政成本快速放大

林地承包到户后,林业行政管理面临的形势复杂,管理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资源管理从单一面向村委会到面向千家万户落实采伐限额指标,采伐办证程序虽然大幅度地简化,但林业工作人员仍需3次到现场(申报前核实、作业设计、伐前确认勘界),造林、抚育等生态工程需要在规划前就与每个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经营诉求对接,一块山林的森林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等常涉及到对几十户林农的动员。工作量上升、工作条件有限和管护成本大幅增加,导致难以统一协调和落实管理和防控措施。

(四)融资难,集体林业投入不足

林改后,林农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强烈。但因林业周期长、风险高,社会资本难以流入,林农又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集体林的科学经营。林改后的产权制度安排意味着产权持有者享有从森林资源所实现的价值中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产权交易、林业资产抵押贷款等都是林农实现产权功能获得资金的主要途径。但分散、无组织介入的林农进行林权交易和林地资产抵押的程序复杂,操作成本高,无论对于银行还是林农来说都难以接受的,导致森林资源优势无法快速转变为有效资产。另外,基层专门从事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产评估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极其缺乏,也限制了林地流转和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

(五)稳定难,担心不动产统一登记可能带来冲击

本次所调研的市、县目前普遍担心下一轮不动产统一登记可能给林改推进带来严重冲击。《不动产登记条例》将于2015年3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内容涵盖了森林、林木所有权,其所要求的不动产登记建簿与林改的关系无从认定。在林权登记职能移交国土部门后,对“林地”的认定将涉及林业、国土等相关部门定义的交叉、职能的重叠,而一旦对林改认定后的林地重新认定、登记,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混乱,导致大量林权纠纷的出现,也给征占用林地管理、林木采伐管理,已流转林地和已发林权证的有效性,林权流转变更、林业行政执法,森林植被恢复费、育林基金的收取,林业信用贷款等林业管理工作带来一系列不确定性影响。

三、加强南方集体林经营管理的建议

林改的两大基本原则是公平与效率,既要实现“耕者有其山”的公平目标,又要实现“林业增量、增收、增效”的效率目标。通过确权到户、明晰产权后,构建新型集体林经营管理体系则是实现效率目标的关键。应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框架下,强化依法治林,进一步完善后林改时期南方集体林的经营管理制度实践。

(一)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安排

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精神,在集体林权制度安排上实现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坚持林地集体所有权,稳定林农承包权,放活林地经营权。所有权、承包权要进行确权、登记、发证,林地经营权也应进行确权、登记和发证,完善林权登记档案材料,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权威。即将开展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对林权登记档案材料是一次检验,要抓紧完善林权登记档案材料补缺补差,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权威,建议从国家层面,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协调,确保现有林权证的稳定性,并统一林地林权的认定标准,以减少对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资源管理造成的冲击,维护林改成果。

(二)引导林农开展规模经营

林改分山到户后短期内必然促进林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期看,林业最终还是要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经营之路。一是林地使用权、经营权通过市场流转向专业化企业集中。鼓励集体林承包主体依法以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将林地使用权、经营权或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进行流转。把分散的林地转让给有实力、专业化的林业企业经营。二是积极引导林农在自愿的基础上,以资金、技术、林地资源为资本,组建新型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林业经营实体,鼓励周边国有林场以土地参股、采伐分成等形式吸纳林农的林地资源,从而实现林地相对集中经营。三是采取互帮互助、换工串工等形式组建松散的林业联合体、互助组,将分散林地统一起来,编制经营方案,共同申请财政补贴或采伐指标,互助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共同面对市场和承担经营风险。

(三)强化经营方案在集体林经营中的地位

后林改时期森林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经营诉求呈现差异化,迫切需要一个平台协调公共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集体林所有者、承包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经过多方参与或认可的森林经营方案是一个最有效的协调平台。经营主体自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界定公益林与商品林,明确经营目标与经营类型,将5-10年内的营造林任务和采伐量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年度,生态与公共需求可以通过政府部门指导、审查和监督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而得到落实,乡村集体、承包户的相关诉求也可以通过参与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而反映出来。因此,应大力推行森林经营方案制度,构建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集体林经营管理体系。凡是编制了森林经营方案的经营主体,直接将种苗需求与造林、抚育任务纳入国家、地方相关工程和项目规划,对经营主体实施中央财政分项全额补贴。凡是没有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集体林,其种苗、造林、抚育只能减半给予财政补贴。用经济手段引导集体林经营者自觉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

(四)完善集体林权交易与融资服务

针对林农参与林权交易规模小、成本高等问题,要规范、简化林权流转申请和交易程序及备案备查制度,健全森林资源资产科学评估定价机制,加强对服务基层的森林调查员、资产评估员,以及保险、机构等的培养,搭建网络交易平台、乡镇基层服务和林业权属过户登记机构相结合的林权交易服务网,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综合成本。同时,针对林权抵押贷款出现环节繁、限制多、成本高、不确定风险大等问题,林业部门需要规范和健全林权抵押登记、评估、流转和林权收储等机制,提高服务效率,依法规范林权抵押物及其抵押贷款条件,探索发展信用平台,以有实力的公司作为借款人,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公司再向林农和林业企业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等新的抵押贷款模式。

(五)推进经营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

南方集体林区劳动力资源紧张,加上森林采伐、造林等工作专业性强、安全风险高,许多实际承包山林的林农并没有从事林业工作的经验。因此,在农村地区推行林业专业化生产非常必要。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林业技术培训,按照造林工、抚育工、采伐工、油锯手、森防员、森林管护员等劳动标准的要求培养从事林业生产的专业人员,颁发上岗合格证书,引导组建专业化的林业生产队伍,为林农提供专业化的林业生产服务。同时,推行职业森林经理人制度,使有资质的市场中介人从事森林调查、作业设计,负责组织营造林生产,监督造林、采伐等生产过程,为林权流转和抵押提供咨询服务,在通过技术服务或组织生产经营获得相应的报酬的同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