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互联网科技创新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5:57

互联网科技创新

互联网科技创新篇(1)

[2]国家新闻广电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5-04-14)[2016-10-23]..

[7]尹达.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0):145-148,封3.

[8]谭贝加.中国医学期刊开放获取的现状及分析――以DOAJ收录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13-1120.

[9]胡家胜,张带荣.科技期刊发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3,25(5):51-53.

[10]金东,游苏宁.医学科技期刊市场发行现状及提升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95-397.

互联网科技创新篇(2)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015-02

互联网大佬马云说,对于一些新事物,我们往往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最后来不及。也许我们对互联网1.0时代的众包众筹网络化传播仍不甚明了,而对互联网2.0时代的分享共享传播网络化则必须认真解读。一边是传统出版商节节败退并关停实体书店转向互联网,一边是互联网出版商攻城略地进军按需自助出版并增开地面体验店。收购、兼并、投资,互联网公司和出版商之间持续激烈地竞合与博弈。传媒业与互联网的竞合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思路决定出路。传媒人该如何创新思维以拥抱“互联网+出版”?我们广大的国有传统传媒企业,一定要打破先稳定后发展再改革的本本主义,一定要整体规划、超前布局、试错容错纠错、融入用户快速迭代。我以为今天的传媒人必须具备3种思维,即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系统思维,并掌握3种方法,即借鸡生蛋、病毒营销、放线钓鱼,方能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和信息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乘风破浪,笑傲江湖。

1 逻辑思维:科技神器最大之功在于提高交易效能

关键词:用户。必杀技:放线钓鱼。对于大多数纸版科技出版物,其价格构成大致是生产、流通、营销各占1/3,例如定价100元的科技专著,编校印制费用30~40元,出版社一般60多元向电商平台供货,用户一般是80~100元包邮拿到手。不论是书店统销时代还是互联网电商时代,出版社不仅要为读者服务,还得给经销商打工。商业的本质是价值最大化,包括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设备等)的产生与发展为商品交易信息对称、便捷高效、去中介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互联网不仅仅是干掉中间流通环节,也不仅仅是营销工具,还是新型商业模式构建的助产士。纸版科技出版物实现互联网营销,至少节约30%的流通推广成本,如果实现移动互联网营销,理论上将省去平台所截取的约30%的成本。而如果是制作数字化出版物又用移动互联网营销,加之基数足够大,相较于传统模式总成本减至10%甚至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都不是不可能。打车软件为开拓和占领市场,初期都是向用户免费提供服务,甚至还给予补贴。这种倒贴,就是找不到流量入口,迫不得已才采取的野蛮进攻方式,一旦用户下载他们的App并习惯性使用,放线钓鱼成功,不再抛撒诱饵。这就是互联网公司看准信息化的趋势主动展开的“+互联网”攻势,而在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传统产业实施“互联网+”工程时不我待。因为互联网、工业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学习起来不难,关键是传统产业里面的企业和个人思维要转型,不换脑筋时代就把你给换了。而真正的有用的产品和服务,还得传统产业来供给,互联网公司弯道超车也只能存活一小部分。正因为如此,亚马逊等电商巨鳄在前期“恶性”抢夺市场挤压传统出版社和书店后,火速推广手持阅读器、布局线下体验店、进军内容出版、开拓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

我们传统出版社和传统传媒人要好好考虑:我们有多少精品内容资源?我们创造精品内容资源的能力比互联网公司强多少?我们拥有并不断拓展优质的用户群吗?我们主动进行数字化传播和商业模式转型还是等待被时代淘汰?以互联网思维做科技传播,看中的是用户,看中的是战略预期。同样的一种读物,传统出版社通过传统书店和传统电商卖了10万册,互联网出版商在平台上全过程众筹和分享也卖出了10万册,两者的价值却是不能比拟的,后者的价值可能是前者的100倍还不止,因为后者10万铁杆粉丝可能是1 000万粉丝堆出来的,这1 000万粉丝就像种下的韭菜可以收割无数次。

传媒人必须打破这样的思维牢笼:不是有书号或刊号才叫出版或发表,今天数字出版几乎等同于大众传播,得用户者得天下,必须最大限度接近用户;出版不能仅靠卖书(报刊)盈利,出版传播甚至可以免费,不能只做一次性的出版传播而要做持续性的用户服务;不能以孤狼为对象对其一天的捕猎干货进行考核,而要以狮群为单位对其竞争力、思考力、行动力、运营力进行总体评估。团队人员比例:20%做内容,50%做运营,25%做技术,5%做协同,这是目前数字传媒的标准配置。

2 逆向思维:卖珠赠椟加价加服务让关联方提前买单

关键词:免费。必杀技:借鸡生蛋。天下有没有免费的午餐?羊毛出在猪身上为什么熊愿意买单?为什么有时候价格越高越受追捧?互联网时代就是以乱取胜吗?从来危机并存,对于一部分人是“危局”,则对另一部分人可能就是“机会”,有时确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期,更是如此。

出版传播可以免费,羊毛可以出在猪身上,还可能获取更多。某知名的化妆品网站每年投向电视和网站的广告费用十分惊人,但收效很一般。一家新媒体公司因此看到了商机,他们说服这个卖化妆品的平台把以前投向传统媒体的广告费投给新媒体做活动。方法很简单,利用移动互联网视频等平台面向大众发起海选该化妆品网站美颜的代言人,无论白富美还是草根都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化妆才艺和效果,当然是免费还有大奖等着优胜者。需求找得准,创意足够好,分享转发率高,只要“蛋”下得足够多,自然不会拿“鸡”开刀。有人针对产前100天的孕妇策划出版了一本教授如何进行孕产保健的书,就是先写好项目融资的本子找到一家知名母婴专卖品牌赞助出版,条件是要众筹到最棒的一批作者保证书写得足够好,书上要印上商家的App二维码,随书还要夹带赠送一大堆代金券、优惠券。免费甚至赠送,诱惑力是难以抵抗的。有人对一些知识分享平台,开始是开放和公益的,用户量上来以后就引入资本运作开始收费了,指责他们都是无良的商人,其实人家让我们前期免费体验已经算是有公德心了。我熟知的凤凰视频,就是前期全部免费也不插广告,一两年后开始全部植入广告,要想过滤广告必须注册成付费的高级会员,同时一些高价值的内容也只有高级会员可以观看。不仅如此,凤凰视频还成了广大网民拍客爆料的平台,使受众的角色多元化了,读者也可能成为作者。

科技出版传播可以做到物美价不廉吗?斯普林格和爱思唯尔等著名科技出版商,他们的数据库对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的收费就是连年涨价。因为卖产品不一定挣钱,卖服务很挣钱。很多知名的出版商不仅提供出版服务更多地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当服务形成差异化甚至不可替代时,就可以对用户实施物美价不廉的政策。中关村海龙市场卖电脑、卖手机比不过电商被迫偃旗息鼓,而今天中关村仍有卖电脑、手机的商家生存,并且报价比网上还高,因为他们开始提供增值服务,保修包换,免费咨询。出版同理,当我们将有些产品从单色印制升级为全彩印制,将一般作品运作为新媒体复合出版物,将普通图书申报为获奖图书,合作条件自然就可以上调而不必与同行恶意竞价。

思想无疆域,传统传媒人也可以践行互联网思维。笔者运作的崔鹪菏俊侗就辽杓脾颉肥子〉姆延媒璧氖枪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东风,而重印时则考虑申请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支持同时寻找与建筑师用品相关的商家赞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这是科技传播的竞争之道。如果我们在观望中已经无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那么再也不能错过数字化融合传播,出版的热度已经从IT转向IP,技术热点已经转向知识服务、3D、语义出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当迪斯尼和万达纷纷强势进军文化和传媒出版领域,出版业怎么好意思叫苦?

3 系统思维:酒好巷不深也得运维用户数据玩转买家

关键词:分享。必杀技:病毒营销。今天人们把传媒业大数据作为选题决策的依据,这已是很大的进步,其实出版大数据可以全过程优化项目运行。大数据就是今天出版业的技术和商业生态。如今很多传媒公司,已经启动了ERP出版流程管理系统和出版平台的1.0版本,实现了将出版作业和出版物搬迁到互联网,这一阶段最大的好处还不是提高出版效率而是出版社掌握了自己的出版数据,可以初步进行数据分析。而与外部关联的数据取得则必须依靠分享平台,例如知识产权出版社自助出版平台“来出书2.0”就是面向大众为用户分享IP创意提供平台。事实上,最终能够出版作品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但这不妨碍每一个拥有出书梦想的人借助一个平台去分享他写书的宣言,分享他的核心观点,分享他的写作思路和计划,分享他的“每日到此一节”。也许有些大牌的老出版人,看不起这种雕虫小技,认为自己有编辑技能、有作者资源,搞互联网是花架子不靠谱。殊不知,传统编辑技能再强也是战术层面的优势,而数字传播及其新的商业模式起步再怎么微弱在战略层面都是顺应趋势的。

一些成功的国际出版集团(如以建筑传媒著称的麦格劳希尔出版集团),他们的出版业务营收只占30%或者更少,但以出版为平台或媒介衍生的IP产业链(版权交易、动漫游戏、电视电影、文化主题公园、玩具、咨询、会议、培训等)盈利能力惊人。为什么传统传媒业近些年一直不太景气?因为传统媒体除了与互联网渐行渐远外,本身就有较大的水分,多少期刊为了挣版面费重复刊登低水平的文章,多少出版社为了收取出版费出版了注水的著作。而今天,读者压力大、节奏快,经济也未见得宽裕,试想急需查阅资料时,如果有一批网站可以免费检索互动或者精准地按需阅读并付费,您会首选费时、费力、费钱的传统购书方式吗?也许,纸书、纸刊会长存;也许,纸书、纸刊真的“在2035年之前消亡”。如今的奥运报道就已经有机器人记者、机器人编辑投入实战,不多久机器人帮我们选书、买书也说不定。

互联网科技创新篇(3)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传统的营销模式是由用户关注(Attention)触发的,然后是引起兴趣(Interest)――渴望购买(Desire)――加深记忆(Memory),最后是决定购买(Action),即AIDMA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属于个体决策行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模式则更强调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其关键词为“精准营销”(Search)与“即时共享”(Share),这意味着消费者拥有更大的主动性和主导权,他们在购买过程中主动通过搜索(Search)实现精准定位,同时主动通过分享(Share)对其他消费者施加影响。

移动科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创新完美消费体验方式。移动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同时,也给营销模式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手机逐步从个人手持电话变成了智能手持终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学习如何将一线业务人员的手机变成一个高效的消费服务中心、营销管理中心。如今跨国公司已经走在国内企业的前面,例如联合利华就已在20多万个终端布局手机智能终端管理系统――分散在各地的业务人员通过手机实时采集市场一线数据,经过复杂而高效的云处理后,总部的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控市场变化。联合利华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与业务人员的工作情况,不仅要求拉长原有的消费链条,而且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的毛细血管里。在快消品领域,联合利华被视为移动终端管理的典范。

“很多消费品企业对手机的应用已经从办公自动化逐步转化为销售能力自动化。”上海环融科技总裁李俊峰说。环融科技帮助日化行业国际品牌、国内化妆品行业一线品牌部署过移动终端管理系统。“针对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销售机会,基于每一个人员行动的科学、量化的管理,是部署移动终端管理系统的基础。我们的创新之处,就是聚焦于移动终端技术和动态竞争管理思想的植入,以IT技术解决竞争策略和财务分析有效性的难题。”

“营销不仅是一门艺术,更将是一门技术。过去,营销主要是靠老板和高管层的直觉,而未来营销的主要决策依据来自于数据。”李俊峰认为,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创新型工具将对企业的市场营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手机将是其中关键性的一环”。

互联网科技创新篇(4)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 科技型 小微企业 融资 创新

小微企业是实施科技创新工作最多的群体。但是现阶段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融资途径变小、额度不断降低从而影响其工作的发展,要想保障小微企业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需要创造方便的、优质的融资形式。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的新渠道。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特点

科技型小微企业本身主要是依据科技人才,设计和创造出高新技术,与以往的金融服务行业相比,小微企业具备多样化的优势,例如经营形式变为多样化,提升了增长的速度,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等等。由此,科技型小微企业依据自身的特点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其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科技创新性。这一特点远远高于以往企业,其产品技术附加值也较高,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基本不低于企业的销售额。第二,员工趋向于年轻化和知识化,从而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第三,技术孵化期较低,存在的商业风险高。在实际研发的过程中,需要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以后才能获取成功。其中存在的风险有技术、市场以及财务等。第四,市场灵敏度非常的高,具备的时效性也非常的强,需要的资金也在不断地提升,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

二、我国科技型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从金融结构系统分析,专门服务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缺位。我国实施的融资形式过于单一,通常情况下是依据社会发展股票、或者是债券等,还有的会向银行、民间资金啥时候借贷的方案进行。但是一般情况下,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形式存在很多的风险问题,因此要想解决实际发展中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拓展思维,创新融资的形式。第二,依据金融市场系统分析,多方面资本市场构建过于老套,这样难以满足实际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要求的融资信息,也没有解决发展中的融资问题。第三,依据金融服务系统分析,金融机构发展的同质化问题过于严重。虽然小微企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国家也支持其的发展,但是依据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优越。由于小微企业发展形式过于单一,要求相同,导致大部分银行产品服务大致相同,促使小微金融出现“同质化”。

三、互联网金融支持下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

现阶段,我国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逐渐加大了关注,为了科技型小微企业得到互联网金融的支持和鼓励,引导其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点工作实施:第一,依据民营商业银行为基础。依据民营商业银行获取更多的资金,结合两者实现协助发展的目标。同时,小型的民营商业银行了解所在区域小微企业的发展特点和情况,从而在小微企业出现问题的过程中更好的解决问题。创造出多样化的金融产业,确保科技型小微企业有选择的实施发展。第二,构建依据知识产权的服务组织,其有助于为科技型小微企业依据知识安全实施贷款提供便捷,促使贷款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第三,构建科学的融资管理系统,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引导其更好的发展。第四,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自主构建工作,促使其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且引用更多优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五,依据科技金融为基础引导科技型小微企业实施融资工作,有助于提升科技金融的影响程度,创造丰富的产品,为科技技术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两者存在着协同合作的优点。随着科技技术和金融理念的不断推广,促使其引导以往金融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并且金融的创新发展也可以更好的服务科技行业,促使科技与金融得到有效结合。

互联网科技创新篇(5)

知名直播平台现场直播整场赛事,看看哪个选手最具网红潜质。一机在手扫码关注,就有“科学小助手”贴身服务,带来最快最全的赛事信息……

“互联网+”时代,创新和变革成为最鲜亮的关键词,影响着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2016年11月26日在南京市委党校举行的第28届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凤凰机器人杯”金钥匙科技竞赛团体总决赛,就给参赛选手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改变。

从选手报名参赛时,改变就已经开始了。本届金钥匙竞赛新增了最佳人气奖项,在开赛前就给每位选手制作了个人档案,经过宣传推广,最终由广大网友票选出人气最高的选手。通过关注科学大众杂志社的微信公众号,选手可以查询到比赛时间、比赛地点、当日天气、导航路线、参赛号等各类实用的参赛信息。主办方还联合知名直播平台,在微信上对比赛进行全程直播,让更多的人了解金钥匙竞赛、关注金钥匙竞赛。

持续关注科技热点、关注生活一直是金钥匙科技竞赛的一大特点,本届团体赛除了围绕虚拟现实、“天宫二号”、2016年诺贝尔奖、Wi-Fi与健康、量子通讯、柔性太阳能电池等大家关心的科技新闻出题,让比赛题目既充满知识性又兼顾趣味性,而且还引入以虚拟现实技术等为主体的多项前沿科普设备,把比赛办成高科技展会,让参赛选手真正地零距离体验高科技的魅力。

利用果蔬发电的原理可以制作出果蔬电池,但你知道用土豆、胡萝卜、苹果做电池,哪个的电压会更大一点吗?给你相应的科学小仪器,你知道怎么探究瓶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吗?做了金钥匙科技竞赛的动手题,你就会知道答案了。动手实践性强,是金钥匙科技竞赛的另一大特点,本届团体赛的第一轮动手题也是趣味性和实践性并重,让每一个参赛选手都印象深刻。

互联网科技创新篇(6)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84-02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谁都不能无视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无论是报刊、广播、电视、还是流行的网络,虽都起到了快速、有效的传播功能,但是传统的科技传播模式结构与功能己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科云媒”系统,在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实践,将科普服务平台建设与科普内容资源建设有效集成,将一切科普资源建设的信息资源都通过这个平台、交流,为真正落实科学技术精确、高效地传播,开辟了一条新颖、便捷的通道。

1创新科技传播手段的社会背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传播则承担着普及和推广科技知识以及其相关要素的巨大责任。科技传播一方面解释了利用各类媒介来传播科技内容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传播中的各种应用。

从历史来看,科技传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科技传播的形式、结构、主体和功能都不尽相同。传统的传播方式:平面媒介、影视媒介、广播媒介以及参加各种科技教育实践活动等等,为加快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往的传统媒介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科技知识获取、信息技术掌握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科技传播无论是其结构还是功能都应出现适应性调适与改进的变革趋势。

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逐步催生出新的科技传播媒介,例如信息网站建设、手机报应用、信息终端服务等,具有形式丰富多彩、互动性强、覆盖范围广、传播及时、方便、快捷等特点,使我国的传媒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科云媒”系统正是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应运而生,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中科云媒”系统概述

2.1中科云媒系统简介

“中科云媒”系统是山西省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一个跨平台科普服务媒介,是山西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中科云媒” 集纳了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多种手段,拥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富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方式,通过无线互联网、3G移动网络和有线电视网向用户传送科普知识,提供个性化科普服务,进而建立起面向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和媒体的科普云服务平台。“中科云媒”共分为中科云媒科普信息终端、中科云媒KPTV、中科云媒手机客户端三个部分,广泛作用于科普惠农、科普益民、科普强企与科普助教四大科普计划工程之中。

2.2中科云媒系统的应用

在首届山西省文博会上,“中科云媒”项目签约1亿元,融资6000万元,是山西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中科云媒”自2013年2月份正式开通以来,其标志着山西省在科普服务手段和科普服务能力上又有了一个新的提升。该系统推送了各种形式的科普资源;实现了众多个性化科普服务应用,例如:专家远程互动培训、农科视频点播、数字报刊浏览阅读、供求信息浏览、农业气象信息即时、网络电视、电影、益智网络游戏等文化娱乐栏目、农业政策解读、专家留言咨询、惠农网购、农科110专家服务、健康365专家服务等等。

其优势在于:实现实时面对面的互动培训、科普内容丰富、自动推送、特有的对终端设备的高度监管控制功能、同一时间各终端个性化精准信息服务、可以支持目前各种形式的科普资源、可提供丰富个性化应用等等,具有可拓展性、安全性,是公众更简单、更便捷获取科普知识的最佳通道。其目标是逐步拓展面向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和媒体的功能,使系统能更好地服务于四大科普项目。

2.3中科云媒系统使用效果分析

目前,山西省科协已在山西部分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中科云媒科普惠农信息服务终端应用试点300多个,预计先在全省将建成1000个农村试点,并逐步在社区、学校、企业推广应用,为群众提供高效的科普云信息服务。

以“中科云媒”在农村服务站的应用为例,该项目以农科110电话服务咨询服务中心收集的最新农业生产问题作为切入点,依托全省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科110专家作为农业专业知识技术支撑,在信息终端立足山西省完善的科普惠农服务站网络体系,充分地利用了农村活动室、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站等场所进行了科普资源的有效传播,实现了科普设施的最大资源优化利用。

农民可以实现专家远程互动培训,了解到关于农业政策解读、数字报刊浏览阅读、病虫害预警预报与防治方法、农科视频点播、全省各地主要农贸市场每日最新市场行情及价格分析等多项信息。其中,专家远程互动培训是 “中科云媒”的诸多功能中反响最激烈的,实现了专家“一对多”模式和农民随时咨询的便利,帮助农民把专家请到了身边,每次培训都有几万农民参加,像这样形式的远程培训,山西省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平均每月要搞2-3次,专家授课后,农民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同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总之,此项目的实施搭建起了高校院所、专家和农民互相沟通的桥梁,为农业科普资源的传播创建了很好的载体,是农民致富的催化剂,农业增收的又一保障。今后,其功能效果将逐步拓展到社区、学校、企业,形成社会支持、多种渠道、互惠互利的科普资源共享格局。

3“中科云媒”系统是科技传播手段的创新之举

大众媒介的发展如今已成为贯穿科学、常识、社会的联系纽带,并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的科技传播方式有平面媒介,报纸、杂志、科普挂图等;广播媒介,电台、录音等;影视媒介,电影、电视、和录像等;以及参加各种科技教育实践活动等。

“中科云媒”的创制给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实施模式,很好地适应了当代的文化形态与社会形态。

3.1在内容上的创新

当前,传统的传播媒介已不能满足人们获取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中科云媒系统正是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内容多样丰富,实现了专家远程互动培训、农科视频点播、数字报刊浏览阅读、供求信息浏览、农业气象信息即时、网络电视、电影、益智网络游戏等文化娱乐栏目、农业政策解读、专家留言咨询、惠农网购、农科110专家服务、健康365专家服务、数字报刊浏览阅读、病虫害预警预报与防治方法、农科视频点播、全省各地主要农贸市场每日最新市场行情及价格分析等。

3.2在方式上的创新

此媒介突破一贯传统方式,集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富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方式,支持目前报纸杂志原版浏览、挂图浏览、 图片、视频 、音频、flash、 文字、游戏等各种形式的科普资源,可提供丰富个性化应用,随着科普工作的不断创新系统可以做相应的扩展应用。

3.3在渠道上的创新

该系统把科普资源通过无线互联网、3G移动网络和有线电视网向人们展示出来,用户只要安装中科云媒用户终端,适用的科普信息随意点播,贴心的科普服务就在身边。工作人员通过控制中心可以同一时间对不同终端内容进行个性化管理,根据地域生产特点分类,做到不同的终端在相同的时间显示的内容并不一样,实现信息的精准投放,让人们享受云服务体系带来的便捷。此项目被人们赞许地称为“家门口的大学”。

4中科云媒系统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中科云媒”系统自2013年2月正式实施以来,不断探索与创新,现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在其传播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些许的问题亟待解决。

4.1传播主体单一

科技传播工程具有公益性、多元性、可拓展性等复杂的特征,目前,此项工程仅仅靠政府的部分职能部门来完成,科技传播人员能力有限,传播范围较为局限,不能使此项工程快速地实施下去。

4.2资金投入缺口较大

当前,全社会对科技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一个社会普遍的现象,人们缺乏积极性。政府用于科技传播的经费也相对太少,使得好多社会科技传播服务不能很好地落实,总体上显得不能与我国口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相适应。

4.3科技传播环境有待完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但是仍存在着地区差异,相应地,科技传播环境也存在着差异,人们经济水平越高,科技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就越高,都会成为促进科技传播的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教育质量相对还很薄弱,人们接收更高教育的机会较少,造成了自身的科学素养低下,对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快速掌握,使得整个社会缺乏一种有利的科技传播环境,同时,也造成了民众对科技知识的兴趣不高。

5建立中科云媒科技传播创新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5.1实现多元化的科技传播主体

中国要提升整体的科技传播水平,单单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指引并不能得到实现,须加强政府主体协调职能强化其他传播主体的功能。当今社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捐助公益事业体系的建立,企业将成为科技传播事业的主要援助主体。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制定激励其他主体参与科技传播的政策规章,给予其他主体参与科技普及的实在利益,因此,为实现创新性国家提供了良好完善的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技传播平台。

5.2逐步实现科普产品产业化

作为一个科普资源传播媒介,此系统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公益性比较强,然而要想建立其长效发展机制,科普资源传播还需探索多种融资渠道,以保障其在市场化社会中运营顺畅。利用社会科普资源开发科普产业,创制科普产品,引进社会资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5.3构建学习型的农村氛围

随着科技传播结构对信息化的适应,当代整个社会将出现一个自主学习的趋势。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速率大大加快,观念更新、知识爆炸,科技飞跃,信息量剧增,已经不可能有全能的天才和一劳永逸的永久性专家。在未来社会,知识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最雄厚的资本和最持久的优势,因此,构建完善的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通道成为首要条件,从而带动人们对科技信息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构建起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

5.4倡导各级政府购买新型服务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生产生活变化日新月异,政府作为社会的权力机构,理应掌握最前沿的科技,并把最新的科研技术及科研成果大力推广。为了我国科技传播事业的顺利发展,政府可以拿出部分科技方面的资金购买新型传播媒介,一方面促进我国科技成果的真正落实,另一方面推进了科技传播事业的良好发展与创新。

5.5建立城乡电子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的进步,全民网购已成为社会的趋势。建立健全的城乡电子服务平台,通过中科云媒客户终端,可以让农民足不出户购买农资、出售农产品;市民也可以第一时间、便捷地购买到乡下新鲜的农产品,极大地缩短了城乡市场的距离,为未来的商品市场带来便捷、全新的体验。

6结论

“中科云媒”系统是一个新型的科普资源传播媒介,此系统以服务大众为宗旨,现已初具规模,在山西省科普资源传播事业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影响广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要做好科技传播事业,建立“中科云媒”创新长效机制,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工作,今后需在不断的理论中实践,在不断地实践中创新,共建科普资源共享局面。

参考文献

[1]钟甫宁,谭向勇.农业政策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贺倩.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渠道――以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为例,传媒观察,2009.

[3]王菲.媒介大融合,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4]陈海瑞.论“中科云媒”系统对推进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与思考,科技传播与企业创新,2013.

[5]孙宝寅,等主编,科技传播研究:首届科学传播研讨会论文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互联网科技创新篇(7)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086-03

在视察报社时强调:“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没有内容的创新,不仅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会消失,而且新兴媒体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会大打折扣。相应的,没有内容的创新,媒体的科技传播自然也缺少足够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发展后劲,从而影响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1 媒体科技传播内容创新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闻媒体科技传播正在试图通过内容生产创新来赢得发展优势,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传播规律进行内容生产,力求使科技传播内容既成为传统媒体的精品,又能在新媒体上成为“刷屏之作”“流量载体”。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科技传播内容创新中,既存在着一直没有解决的老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主要有4个方面。

1.1 “不科学”“不专业”“不权威”频现

当前,在新闻媒体中,科技传播多是以科技新闻、解释性报道和科普等形式出现。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诱惑,专门从事科技传播的媒体以及记者多开始“眼红”“坐不住”,看着其他领域的传播轻松赢得点击量、流量,以至跟风或随波逐流,在制造吸引眼球的元素的同时,却忽略了本真的东西――专业、科学、权威,盲目跟风,在内容创新中轻易丢掉了底线,有的科学观点不科学,有的科技报道看着高大尚却看不到科学精神,有的专业性解析显得太过业余、太随意甚至太小儿科,选择的采访对象所谓的权威科学家实则不权威,有的内容该求证的没有求证,有让科学家审核把关的却形没有把关,有的是臆想多而理性少。

1.2 同质化或严重的低水平重复泛滥

重复性传播一个领域或者一个方面的内容是强调,容易形成共识,但是过度重复性传播几乎同样的内容就会令人反感。同样的科普文章,在这个媒体上可以看到,在那个媒体上也可以看到,今天你在媒体主办的微信、微博上看到,明天你又在某个客户端、App上看到了,看着是通过多种渠道广撒网,但同质化严重带来的结果是视觉、听觉和审美疲劳,浪费受众的时间和精力,让用户看到类似的东西就想躲开。特别是一些质量不高且低水平重复的科技传播内容,会让用户逐渐疏远或者放弃原有的科技传播圈或科普圈。特别是在面对不少重大科技问题或热点时,推出的专题看着都是架子搭得很好,内容都是老一套,看不出创新。

1.3 摸到“痛点”但解决问题“不痛不痒”

科技传播内容多是与用户的“痛点”和“兴奋点”密切相关。在媒体“用户争夺战”中,谁拥有用户思维、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用户“痛点”,谁自然更容易赢得用户。大凡是摸到用户“痛点”的科技传播内容,不管是在报纸上,还是在网络上、在客户端上,都有竞争力。但是摸到“痛点”仅仅是第一步,在往后走,若是“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抓得不痛不痒”,没有解决用户关心的问题,没有说到点子上、心坎上,即便是到了用户“嘴边”的科技传播,很可能因为内容不到位便“立即中断”,从而难以到达“最后一公里”。久而久之,给用户的感受很可能是,看不到“真相”,也看不出在面对“痛点”时媒体该有的“担当”。

1.4 有“温度”却没“态度”,有“态度”却没“温度”

讲好科技故事,这是科技传播内容创新的重要途径。从实际情况看,不少科技故事,讲得有实话、有真情,讲得幽默有趣,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上都容易被“点赞”。但实事求是地说,当下科技传播所面对的用户口味“更叼”――尽管博人眼球、赢得点击量,但是言之无物,没有“穿透力”,即用户从中看不到大局,看不清楚在好笑好玩感人之余到底要给用户传递哪些重要的科技理念,甚至不清楚导向到底是什么。有的科技传播内容看着“高大尚”,却由于“温度”不够也会让人放弃。用户的口味是“农家菜”,面对“宫廷菜”,自然也吃得不舒服。有“温度”却没“态度”,或有“态度”没“温度”,都不行。

2 媒体科技传播内容创新问题背后的症结

2.1 科技传播环境变化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有效性面临巨大挑战。移动终端和各种移动平台的发展,内容生产将更趋向于“分布式”处理,也就是专业媒体这样的“中心”地位将进一步削弱[ 1 ]。这意味着专业的从事科技传播类的媒体的效力逐渐减弱,多年来借助媒体渠道传播科技科学的主导力将受到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多个机构、组织以及个人都是传声筒。以前所谓的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新闻生产的参与者[ 2 ]。多个传声筒都可以科技传播中“做功”,有的是主旋律,有的是噪音,有的可能是负能量。相应之,在科技传播内容创新的各个关键环节中,多个“节拍器”“按键”要形成共鸣、共振都非常难。

2.2 科技传播内容创新难度加大

部长刘奇葆2016年8月31日在创新新闻传播工作交流会上强调,“创新是新闻传播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是巩固主流阵地、壮大主流舆论的必然要求,要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不断开创新闻传播创新新局面。”内容创新是新闻传播的原动力。与形式创新相比,内容创新更为艰难。而具体到科技传播,内容创新自然是难上加难。

要把科学问题、科技事件说明白、理清楚,并能准确、生动、科学表达,本身就是“啃硬骨头”不容易。客观而言,媒体中能够潜心从事科技领域报道的记者本身就不多,不是科技新闻没用户,而是采访起来费劲、写起来费劲,用户看着也费劲,要得到用户认可不容易。这些都能不同程度说明科技传播内容创新的难度之大。尽管每年在科学界都有很多重量级新闻,在诸多热点事件中涉及科技问题,但是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从每年的获奖作品看,涉及到科技领域的新闻作品少之又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科技传播内容创新的难度之大。

此外,这一领域的媒体人常面临“出力不出活”的尴尬,面对内部考核等压力,容易随波逐流。其一是领域相较窄一些受众面本身的局限性,即使是好的内容也不容易火。其二是要出有创新性的科技报道和科普文章等常常需要“慢工出细活”,在新闻媒体“一把尺子”的考核制度下,要么会直接放弃从事科技传播,要么趋于功利粗制滥造降低要求。

2.3 科技传播在媒体中受重视程度依然不够

科技传播越来越受重视,这是客观事实。要让引力波、暗物质、纳米技术和石墨烯等高科技为公众所了解甚至是深入了解,通过科技传播推动科研前进是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必须使媒体首先要重视科技报道。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新闻媒体对于科技传播的重视依然有限,深入挖掘不够。这就如同很多的大众媒体都很重视科技报道,但是自相矛盾的是:科技报道、科普文章或位置不显著、不显眼,甚至是可有可无,专家型科技记者寥寥无几,媒体内部缺少鼓励科技传播内容创新机制。

3 媒体科技传播内容生产创新路径建议

3.1 持续强化媒体科技传播内容创新意识

强化传媒科技传播的内容意识,推出更多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精品,群众喜闻乐见的科学故事,这是实现多渠道全媒体科技传播以及提高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水平的重要途径。

3.1.1 提高社会各界特别是大众传媒对科技传播的重视程度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和《“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均对提升科技传播和科普能力提出要求。当前,我们必须抓住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契机,使大众传媒更加重视科普、科技传播;引导媒体增强科技传播效力,不管是对科技传播的专项经费投入,还是科技传播人才队伍建设,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基于此,媒体对科技传播内容创新的重视程度才可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才会强化内容这一根本。为此,大众媒体应紧紧把握好当前科技传播的新形势,抢抓从中央到地方对科技传播空前重视的机遇,进一步优化或重新塑造所在媒体的科技传播格局,以便更有为、更有位。

3.1.2 越是强调创新越是要保持清醒,坚持内容为王出精品

不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到何种程度,要做强媒体,要在众声喧哗中有“主心骨”,必须坚持内容为王,通过内容强化导向引领,强化主旋律,尤其是在传播形式越来越花哨的境况下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坐得住板凳牢牢坚守出精品。当下,有些媒体在融合或改革后,原本的从事内容生产的团队越来越小,做形式、渠道的团队越来越大,如此失衡的现象应该引起有关方面高度的警惕。若是不坚持内容为王,搭得再花哨的架子都可能是空中楼阁,那些一时吸睛的点击量、阅读量、转载量很可能是昙花一现。而回顾已经走过的融合或者科技传播之路,先进的技术是传播的科技支撑,热萁ㄉ璨攀歉本,守住内容是底线。由此可见,越是强调创新越需要媒体中的内容生产者保持足够的自信、清醒和定力,把该守住的应该牢牢守住,安心做基于内容创新的各种探索,为未来有更多的盈利和“卖点”提供更多的根基和可能性。

3.2 创新打造独特的、用户有需求的科技传播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什么样的内容才可以“为王”?如当年广播电视报繁荣时期的节目单一样,只有独特的、用户有需求的内容才能“为王”。明确这一点,决定着纸媒甚至所有媒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发展[3]。但是,回头看看,现在的所谓“为王”的内容,的的确确缺少“为王”的特质,不少内容不仅缺少足够的吸引力,而且距离读者需求太远。

3.2.1 要从创新的内容中看到科技传播的“风向标”

马克思有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科技传播在必须强调“问题意识”,尤其是面对社会关心的热点、难点科学问题要通过内容创新果断发声,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旗帜鲜明地“亮剑”,主动作为、勤于作为、体现担当,更好地服务和引导用户,让用户清楚地看到导向、态度。

3.2.2 要从创新的内容中看到科技传播的科学性

不管科技传播内容怎么创新,都不应该缺失科学性。这种科学性在科技传播中具体体现在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于科学精神的尊崇、对于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对科技话题呈现的科学性,以及传播内容中的科技含量,所涉及的科学家的科学态度,重点领域的科技科学问题基本认知等。比如,最近两年,我国的天气气候异常复杂,多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南方多地出现洪灾,其重要的背景是“厄尔尼诺”。对于“厄尔尼诺”这一科学问题,受众颇为关注,到底怎样的“打开方式”是正确的、科学的?从诸多媒体对此的报道中,我们并没有清清楚楚地看到。

3.2.3 要从创新的内容中看到科技传播的个性化

在科技传播内容创新方面,尽管不少媒体都在下功夫,但是,最终落地的内容却没有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是没有触动用户的神经,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创新的内容不够独特,没有个性、特点,甚至都是“大路货”。这种独特体现在多个方面,要么是靠独家信息、权威信息和专业信息;要么是遵循传播规律、用好话语权,是独特的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式方法;要么是独到的小切口,是独到的视角、思想,是“凌寒独自开”的一束梅花,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科技故事;要么是有的渠道可以看到的科技事件,但是你所做的是深一度的、往前一步的、多个棱镜的和新维度的。

3.2.4 要从创新的内容中看到科技传播的针对性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高精尖的科技传播铺天盖地呈现在用户的面前,令人眼花缭乱,一个语系难以“通吃”,一个内容创新难以满足大众,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内容创新生产要趋于“分布式”,即以各自的内容创新方式提供各个不同角度的信息,使内容满足各个分散的主体的传播,最终形成自然协同。特别是媒体的各种移动终端和平台,科技传播内容需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一语中的;要将内容与用户联系起来,让用户明确地知道这样的高科技、这样的深入解析与用户黏合度高。

3.2.5 要从创新的内容中触及用户的“痛点”

当用户捕捉到与自己有黏度的科技传播内容后,要真正解决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杀手锏是触及“痛点”,且最好能解决“痛点”。如果能让用户在享受科技大餐后,清楚如何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知道在面对一些科学问题时该怎样做出选择。比如,在今年的“6・23”江苏盐城龙卷风事件后,公众不仅关心灾后救援,更关注这次龙卷风威力到底有多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监测预报预警的难度在哪里、若是自己遇到龙卷风应该怎样处置,国内不少专业类科技类的媒体给出权威的内容。而这样的创新的科技传播内容,不单摸到了用户的痛点,更抓住几乎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3.2.6 要从创新的内容中看到科技传播的互动体验

再创新的科技传播内容,都可能是“易碎品”,用户可能随时会中断相互之间的黏性,因为科技传播的内容再怎么通俗易懂都逃不过用户对其“太专业、看不懂、太远了、太不且实际”的指责甚至是怨气。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只能是想方设法“接地气”,在内容与用户互动、让用户参与体验上使劲儿。如,前些年,有媒体报道“我为台风起名字”征名活动后,不少公众不仅主动给台风取名字,而且在互动体验取名的过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中,台风高发地区的公众以及一些台风研究爱好者通过媒体创新推出的内容深入了解了台风是怎么生成的、台风的风雨影响有多大、台风预报的难点在哪里、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些台风名字会被删除等等。

3.3 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充分结合

尽管内容创新是根本,但是光有内容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与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充分结合,内容创新的作用才可能发挥到极致。在科技传播实际中,我们会发现,有时非常优质的内容,却没有“卖点”,没有用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手段创新不匹配。换言之,如果面对新的科技传播形式、手段,我们还是沿用旧有的思维创新内容,再创新的内容都可能“死在沙滩上”;还沿用旧有仅仅在报纸上、网站上发一发的“一锤子的买卖”,或是新瓶子装老酒,或是旧瓶子装新酒,都可能使内容创新功亏一篑。

在日常科技传播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创新性的科技传播内容,在传统媒体人看来可谓是精品力作,可到新兴媒体平台上发现 “不受待见”。如果新兴媒体在形式上再包装、在传播手段上再加码,其传播效果很明@的。为此,强调科技传播的内容创新,并不是说形式创新和手段创新不重要,而是说“好马配好鞍”,在创新内容本身的同时,还要创新内容的呈现方式、手段,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3.4 优化利于媒体科技传播内容创新的外部环境

3.4.1 建立媒体科技传播创新联盟

现如今,从纯粹的科技类媒体到大众媒体,从事科技传播的专业人员还是不少,且较为分散。如何用好这些分散的科技传播兵力并在内容创新等方面凸显呈现,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多年来,依托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专业的科技类媒体在科技传播方面取得不少突破。而在未来科技创新和科普被日趋重视的情况下,要做好科技传播包括其中的内容创新等,需要更强的组织能力,如建立媒体科技传播创新联盟,吸引更多的传媒届、科技界精英投入到科技传播当中。同时,也便于更多的科技传播者找到专业的组织。

3.4.2 建立媒体科技传播创新研究专项

在不少党报党刊或者一些有科技传播职能的媒体,并没有专项的经费、项目支持科技传播创新研究。未来国内外媒体科技传播创新的趋势、路径到底会是什么样的,一些长期在媒体中从事科技传播的人未必清楚,未必有所涉猎。但是,不清楚、不涉猎,并不意味着不用去做。为此,有必要建立媒体科技传播创新专项,鼓励媒体科技传播者探路,先行先试。

3.4.3 强化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服务功能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科技传播的形势更复杂,且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如何引导大批的媒体科技传播者聚焦科技传播的靶心、如何加强科技传播的组织培训、如何提升中国科技新闻的影响力,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媒体自身要发力外,需要做强、做大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特别是需要强化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互联网科技创新篇(8)

年轻的北京中基云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业的基础工程行业B2B移动互联网平台,拥有全国海量的基础工程机械机主和业主,以及项目的实时数据和讯息资源,为行业客户提供了找项目,找施工队伍,找设备,找机手,二手交易,配套商城,移动支付,大数据分析,行业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研究等专业。同时,中基云也是中国唯一的完全免费为业主和机主搭建业务桥梁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凭借自己的高技术研发团队以及具有国际水平的服务团队,致力于打造中国基础工程行业最公平、公正、公开的互联网+平台和交易生态系统,为行业中的每一个环节提供专业、有效、高科技含量的优质服务。

负责中基云本次参展的李先生向记者介绍了公司的运营模式和参展原因,他表示,随着互联网加速从生活工具向生产要素转变,互联网已经悄然渗透至各行各业,并诞生出诸多新兴业态,中基云模式的“互联网+平台”就是其中之一。“中基云相信‘互联网+’模式将成为企业竞争、产业竞争乃至国家竞争的新常态,能够运用‘互联网+’思维,用新的发展观抓住机遇的企业,具有赶超发展的更大可能。比如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位列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的中国企业,都是凭借‘互联网+’思维取得了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而在此次南博会上,腾讯等优秀的互联网企业也有参展,对中基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交流学习的好机会。”

谈及为什么选择打造基础工程这个领域的互联网信息平台,李先生作了详尽的回答。他告诉记者,经过长期且大范围的市场调研后,他们发现传统的基础工程行业存在严重的行业痛点:首先对于业主来说,缺少设备资源,由于运距远,成本高也导致了履约能力薄弱,进度质量无法保证;此外“皮条客”窃取中间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使得管理成本大大增加。并且,于机主而言也面临着合作伙伴无法立即进场,影响工期;无价格优势;信誉不良,扯皮闹事;资金压力大等风险。中基云抓住这个市场需求,利用互联网搭建平台对症下药,为机主和业主抹平伤痛。一手旋挖工程项目,机主可以在中基云平台上寻找项目,100%真实一手的项目信息,直接与业主联系,实现点点对接的高效运作;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项目信息、动态,操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投标,方便快捷;全方位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对于业主来说在中基云平台可以直接找到价格最便宜、服务最好、地点最近,最合适的项目钻机设备。中基云平台上提供了来自各地的钻机信息,覆盖范围广,选择面大。同时进行数据实时动态更新,随时了解钻机情况,另外落户平台上的机主都是经过严格审核,层层把关,安全有保障,通过平台业主可以免费呼叫机主,随时保持畅通联系。此外,通过中基云平台,机主还可以进行二手机械租售,在中基云商城选购配件和其他所需的消耗品、可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可靠的机手,或者在中基云部落里和其他机主进行沟通交流,技术探讨,通过互动了解最新的资讯和行业动态。业主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项目管理、项目、寻找施工方,一站式解决,方便而快捷;同样,平台设有业主部落,业主可与其他业主进行技术交流、经验探讨,通过发帖、点赞、留言等互动实现全方位的交流和沟通。此外,李先生特别强调了中基云平台的一大亮点――平台特别设置了行业黑名单曝光平台,第一时间曝光问题企业和个人,进行行业监督,保障业内信用体系。

采访最后,李先生向记者表示,除了之前提到的进行业内交流、寻求合作以外,他希望南博会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展会也能够帮助中基云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注册用户加入中基云平台。只要是从事基础工程方面的人士,关注中基云公众服务号(zhongjiyun-cn)即可进入注册备案流程,注册流程简单快速。机主备案后,中基云公司会派出专业的服务工程师为您设备免费安装数据连接器,保证机主设备快捷高效进入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科技创新篇(9)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高度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档次加快传统产业发展,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与传统产业高度结合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是对创新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

如何结合本地工作的实际,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发挥“互联网+”先导性、决定性作用,提升科技对群众增收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互联网+”的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跨越。

一、加强“科普工作,提升大从科学文化素质

互联网+”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一个地区互联网的普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区域“互联网+”的实际水平,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也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弘扬科学精神作为“互联网+”普及及应用的主要手段。要将普及互联网知识与弘扬科学精神相结合,通过开展有效的工作,使“互联网+”渗透到工作、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植入群众的心底。

通过举办互联网知识讲座、互联网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最新的“互联网+”科技成果教给群众,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普及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对干部、社区居民和青少年的“互联网+”科普教育。加强“互联网+”人才的培养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逐步建立起由专家、科普志愿者及互联网工作者组成的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专业人员与兼职人员相结合的互联网普及队伍。

大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的“互联网+”科普活动,传播互联网知识、互联网思想,努力营造学互联网、信互联网、应用互联网的良好风气。

二、运用“互联网+”助推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围绕“科技兴农”战略,建立完善互联网服务"三农"长效机制,围绕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以“互联网+”为入口,运作互联网思维,把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与互联网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思想和科技文化水平,增强农民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水平。对在“萌芽”状态的“互联网+”农业项目的实施,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辐射能力。有针对性为当地农业企业、园区、农技部门、示范农户提供服务,实现农民网上信息检索、网上技术指导、网上产品销售等服务。加快形成“运用一批“互联网+”项目,转化一批农民,培育一批农村能人群体,加快一批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一批地方特色农业品牌,加快一方农民致富步伐”的局面。

三、推进“互联网+”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一流工业强市

新型工业化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撑,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企业“互联网+”创新与成果转化步伐,通过“互联网+”科技带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链升级。通过“互联网+”带动,推动区域支柱产业发展,提升竞争力,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开展服务,通过平台内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向企业提供各项服务,转化科技成果。加大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中小企业从“互联网+”技术研究、开发、孵化到产业化提供“一条龙”服务。围绕优势产业,促进引进互联网高尖端专业人才,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自主创新,推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动企业“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大力推广“互联网+”服装制造的个性化激光量体制衣的红领模式,通过互联网使个性化服装定制成为现实,对这种模式进行复制、推广,加快“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快速融合,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互联网应用环境,提高“互联网+”项目质量;加强互联网运用队伍建设,完善引导“互联网+”加快发展管理服务机构;围绕“互联网+”创新、合作、研发、推广应用、以及成果引进、特色产业培育等,通过改善区域软硬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结束语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为加快区域经济率先发展,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环境;围绕“互联网+”创新、合作、研发、推广应用、以及成果引进、特色产业培育等,通过改善区域软硬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互联网科技创新篇(10)

“互联网+”指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相融合,通过技术进步、效率提升来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一词正式进入公众视野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报告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同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推进“互联网+”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是新常态下浙江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的重大战略举措。2016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力求重塑浙江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是“互联网”+“行业”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一方面,“+”为加号,代表跨界与融合,表明了互联网技术应应用于众创空间的建立、运营与管理;另一方面,众创空间应重点培育互联网领域初创项目,并且支持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结合转型升级。

一、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的背景及现状

“众创空间”的官方定义指,要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对于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人才、带动社会就业意义重大。

2015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各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众创空间相关支持政策。国家层面,201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2015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双创工作;2015年9月,科技部出台《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进一步明确了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建设原则、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就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提出相关意见;2016年7月,科技部出台《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指引》,旨在推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的背景

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2015年,浙江省生产总值(GDP)达到42886亿元,同比增速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年来,浙江坚持创业创新,强化创新驱动,“一张桌子就可以创业”的共享式众创空间遍地开花。在浙江,创业创新正成为一种价值导向,逐步从“小众”事业转变为“大众”事业。

1、产业支撑

经济新常态下,浙江省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加快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充分发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引领作用。与此同时,作为中国互联网公司BAT三巨头之一的阿里巴巴也给浙江贴上了厚厚的“互联网”标签,让浙江成为了中国信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创业者汇聚

浙大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组成的浙江创业创新 “新四军”,高校毕业生、名企高管、科技工作者组成的浙江创业创新“实力派”,投身于创业事业,活跃在众创空间中,在浙江这片热土上孕育着创新力量,释放着创业激情。

3、政策保障

在政策的扶持指引下,浙江的众创空间正引领和推动着传统孵化器的提质升级,成为打造浙江整体创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2015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打造更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业创新提出意见;2015年12月,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出台《浙江省众创空间管理与评价试行办法》,制定了众创空间的具体管理和评价办法。

4、资金支持

“互联网+”创业创新离不开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资本引领作用。浙江大量的民间资本正是众创空间内初创项目的潜在投资资金来源。专门投资于众创空间内部企业的专业化股权投资基金已成为众创空间的“标配”,这一要素也正被作为关键性指标纳入众创空间考核体系。

(二)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的现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推动,激发了全国各地大力兴办众创空间的热潮。目前我国纳入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的众创空间1337家。在“双创”背景和“互联网+”的大趋势下,浙江涌现出了像贝壳社、西湖创客汇、腾讯创业基地(杭州)、B座12楼、楼友会等不同模式和类型的众创空间,其中59家被纳入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108家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

但在浙江省众创空间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如空间分布不均、模式雷同等众创空间发展中的常见问题。从空间分布看,浙江省众创空间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等地区,全省分布不均,如浙江省59家部级众创空间中,仅杭州就35家,占比59.3%、宁波19家,占比32.2%;108家省级众创空间中也以杭州和宁波为主,杭州28家,占比25.9%、宁波28家,占比25.9%。从运营模式看,众创空间发展前期主要以创业咖啡模式为主,现在逐渐朝企业化、专业化运营模式发展,除为初创企业和团队提供场地、工商注册等基本服务外,还提供创业辅导、培训、投资等增值服务,但仍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竞争等问题。要打造浙江创业创新生态,仍需从政策导向、产业培育、资金投向等角度出发,差别化经营管理众创空间,让众创空间独具特色,站稳脚跟。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建设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

二、浙江省“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的机制探索

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的《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目标到2017年培育300家以上众创空间服务平台。通过打造“互联网+”众创空间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营造互联网创业氛围,是加快浙江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途径。

(一)众创空间是“互联网+”战略的实践载体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进步,互联网不断融合传统行业,加上商业模式的创新,各行各业正逐渐被互联网化。“互联网+娱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制造”、“互联网+农村电商”等组合性词汇已不再陌生,“互联网+”时代已然到来。

“互联网+”众创空间是“互联网+”战略在众创空间运营及管理中的创新实践。众创空间为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管理提供了可应用实践的物理空间载体。互联网化的众创空间,在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网络、社交空间的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构建开放的创业创新平台,推动资源要素的开放和共享,促进创业者加入和集聚。

(二)“互联网+”为众创空间的发展助力

“互联网+”众创空间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众创空间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创业生态。

1、行业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是一种资源整合的能力,互联网思维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在传统产业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创新成果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可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2、管理的互联网化

用互联网改造和升级传统孵化器是众创空间管理模式的创新。众创空间管理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众创空间交流平台,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资源共享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创新体系。

3、营销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可帮助实现产品的精准管理和线上营销,从而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扩大交易范围。交易空间被打破,交易范围成倍数扩大,潜在客户群体成倍数增长。同时降低交流和反馈成本,实现快速交易。

4、服务的互联网化

众创空间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基础条件,为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为创业团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杭州市余杭区的“梦想小镇”用“互联网+”的思维建设小镇,除为创业群体提供金融、信息、中介等配套服务外,还在居住配套上成功引入了小米“U+公寓”、“拎包客”等市场化运作的“创客公寓”。

(三)多方合力推动“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创新发展

1、浙商

众创空间可成为浙商回归的资本回归载体。引导回归的浙商建立或参与“互联网+”众创空间新模式,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众创空间发展运营,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鼓励浙商单独设立或联合政府设立专项投资基金专门用于投资众创空间内初创企业。深度挖掘浙商人脉资源,重点向部级、省级众创空间等创新服务平台介绍输送科技人才,促进项目落地转化,“引资+引技+引智”,积聚创新要素,营造双创氛围。

2、政府

政府是“互联网+”众创空间的最终管理者。除了运用互联网思维转变政府职能外,政府主要还是在职能部门管理角度引导众创空间发展。首先,应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通过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增加源头技术供给,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其次,要引导和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及大学生创业,专业技术人才创业成功率较高,大学生创业能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再次,制定有针对性的创业政策,结合项目和人才的现实需求,采取房租补贴、宽带补贴、培训补贴、贷款贴息等形式,降低创业成本;最后,要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众创空间,发挥引导基金和风险补偿等多种财政资金作用,给予初创期企业资金支持。

3、创业者

众创空间入驻门槛较低,带“新点子”、“新创意”的“创客”只要支付较少的租金就可以找到一个工位实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浙江从来都不缺创业者,浙大毕业生、科研院校带技术带团队的科技工作者、有阿里巴巴等名企从业经历的技术或管理人员、二次创业的创业者等等,都是浙江创业创新的主力军。

4、资本

合格的众创空间必须具备协助空间内项目向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的功能,或者本身自带投资功能。资金是创业的主要难题,解决资金问题,需要投资者的慧眼识珠和风险资本的强力助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资金扶持,初创期企业需要天使投资,中早期企业需要风险投资,成长期企业需要私募股权投资。上述三种阶段的资本投资配套已经成为不少“众创空间”的必备要素。

5、产业

国家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建设众创空间。具有产业背景的众创空间可依托强大的产业链优势支撑众创空间内部项目的整体创业创新。如利用大型互联网企业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向创业团队开放平台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等资源,提供研发工具、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提高初创项目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互联网+”众创空间实践模式的个案分析

(一)梦想小镇

梦想小镇是浙江省原省长李强亲自命名建设且以“镇”为载体的新型“众创空间”,于2015年3月28日正式启用,地点位于余杭区未来科技城,占地3平方公里。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的小镇由互联网“创业小镇”和“天使小镇”两部分构成。创业小镇重点培育“泛大学生”群体创办的互联网相关领域企业;天使小镇重点培育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企业,招引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机构入驻,着力构建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全要素金融服务体系。梦想小镇背靠阿里巴巴,吸引了一大批阿里系创业项目落户。对于创业者而言,梦想小镇几乎是零成本创业,入镇项目可获得最长三年的免租办公场地、最高100万元的风险池贷款、30万元商业贷款贴息及云服务等扶持政策。

(二)贝壳社

贝壳社准定位于医健行业,是杭州一家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众创空间,产品主要包括O2O品牌服务、在线融资、创业孵化服务、创业教育培训等。目前,贝壳社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地已与合作机构、地方政府建立了线下空间。在其他城市,贝壳社则采取轻模式的方式与当地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合作,通过流量导入、产品导入、云孵化、SaaS的创业服务实现网络化覆盖。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贝壳社成功搭建了医健创业者与投资人、同行之间的交流共享平台。

(三)腾讯创业基地(杭州)

腾讯创业基地(杭州)由腾讯提供线上资源、政府提供场地基础、运营方提供中间服务,成立于2015年8月27日,位于西溪乐谷创意产业园。创业基地采取大开间统一办公的模式,免费的房租、腾讯强大的线上资源,很多移动互联网创业者慕名而来。产业支撑是腾讯创业基地的显著特征。入驻企业享有最低50万起的流量曝光支持,腾讯关系链资源、帐号体系等腾讯能力体系的开放接入,广点通盈收变现能力的培育,腾讯云资源减免补贴,腾讯开发者沙龙、创业基地开放日、腾讯创业公开课等知识培训资源以及包括办公场地、税收优惠、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在内的线下扶持资源。

四、结束语

“互联网+”战略、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同为国家战略,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思维构建和运营众创空间,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众创空间内项目品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可期、可待。

参考文献:

[1]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7-35

[2]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 2015,6:32-38

互联网科技创新篇(11)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分析“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的趋势,概括“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的3个特征:跨学科专业背景、创新创业型和个性化;针对当前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方法的角度,提出“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地方普通高校创业教育实施模式研究”( 2013JSJG517)。

第一作者简介:郭杨,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guoyang@nuist.edu.cn。

O 引言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各经济领域,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新形态而不是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业简单地相加。“互联网+”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互联网+”产业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1 “互联网+”产业现状

2014年,我国互联网产业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网民数量达到6.32亿,新注册通用顶级域名超过50万个,已备案网站数量超过了357万。据有关咨询报告,2014年中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达19家,总估值达470亿美元。这些企业全部来自互联网相关领域,其中最瞩目的莫过于诞生了一批互联网与消费、金融、教育、医疗、汽车等领域融合的“互联网+”新产业。“互联网+”对传统金融、工业与服务业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注入新动力。在2015年4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新兴业态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就业,对激发中国经济的活力功不可没。

2 “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互联网+”产业将沿着两条路径发展,如图1所示。

一是在融合渗透趋势下的传统产业互联网化。互联网企业深入涉足传统产业,向三大领域纵深发展:

(1)交流沟通、信息获取、游戏和影音文学等消费性服务;

(2)互联网金融、移动医疗、在线教育、在线旅游和在线约车等生产性服务;

(3)企业服务类应用、网络服务和终端设备等行业应用。而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和行业也正在以互联网思维重新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

二是在新技术延伸拓展下的硬件、服务一体化。产业继PC时代、Web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即将迎来智能硬件时代。智能硬件的创新、创业和投融资成为业界的热点,初创企业和创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依托平台优势纷纷搭建开放式硬件平台,抢占智能硬件生态系统的先机,其中移动医疗、在线教育和互联网汽车成为了新的蓝海。

3 “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特征

在“互联网+”产业中,产业融合是核心,升级创新是驱动,人才资源是保证,“互联网+”产业对人才需求有如下几个特征。

3.1 跨学科专业人才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跨学科特征首先源自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学科特性。据不完全统计,“图灵奖”得主80%以上同时拥有信息科学和数学或者基础物理学乃至文学等跨学科背景。

而新兴的“互联网+”产业是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与升级,也是对传统工业时代的高度分工的人才资源配置模式的升级。传统工业时代教育以培养人才具备满足工业社会需求的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互联网+”产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综合化、高水平化,不仅要求从业者充分掌握跨度更宽的学科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储备,也要求他们具备更高的认知水准、专业等级、应用技能以及研究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2 创新创业人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刷新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水平,对于新兴的“互联网+”产业而言,生存的基石在于始终牢牢把握创新的方向、踏准创造的节奏,行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依赖提出了比其他领域更加迫切和高标准的创新要求。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而“互联网+”为创新创业打开了辽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结构更新、创新意识更强、视野更加开阔、资源配置能力更高。

3.3 个性化人才

个性化人才是“互联网+”企业文化和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互联网+”企业打破传统企业的管理理念,推倒传统金字塔式的多层级管理架构,突破了企业内部框架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固有思维,提倡人性化管理、和谐的工作环境,推崇“Geek(极客)”型个性化人才文化。

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提倡对于受教育者的不同能力要给予同样的重视。通过打造多渠道、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许可并鼓励学生展示天赋特长、挖掘自身潜力,使不同性格类型、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都能够成为彰显个性、具有特色和特长的创新型人才。

4 “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相较于业界对“互联网+”的响应程度之快、之深、之广,教育界对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可以说尚在起步阶段。企业对适岗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面对不断升级、转型、融合的经济形态,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亟待转型。

一方面,狭义上的“互联网+”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需尽快跟进。如教育部批准在35所高校设立“物联网工程和传感网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11年开始招生;另外全国有将近20所高职高专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由于物联网本身技术复杂,牵涉面广,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其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培养模式是否科学、软硬件教学资源是否配套合适,各高校依然在不断探索,更有赖于第一届毕业生的从业反馈。而对于“移动互联网”等与消费市场需求结合更紧密的有关专业的探索则刚刚起步。

另一方面,传统学科领域也在探索实现“跨网”转型融合的路径。以互联网金融为例,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兴起,不是金融媒介的简单升级,而是对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的基础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和冲击,将对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带来结构性的变革,培养大量兼具金融业务、信息技术、营销及管理等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作出宝贵的探索,开设互联网金融方向,目标是培养第一代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为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监管机构输送急需的人才。类似的,其他传统学科领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同样需要积极应对市场新的诉求和挑战。

5 “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5.1 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跨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综合素质高意味着受教育对象在身心、智力、敏感性、个人责任感、审美意识、价值观等方面要全面发展,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具有客观的批判意识、朴素的科学素养和执着的探究精神的“信息利用”的主导者和创造者。

创新教育要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大创新能力的创新素质培养作为核心要求,注重对学生智商、情商、逆商的全面培养。

基础知识结构要求掌握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知识,还要求掌握以一科为主、多科融合、协调发展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

5.2 在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设计中体现有机融合

“互联网+”的跨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并不局限于狭义上的某一学科方向,而更需要建成一个以理工文管基础学科为支撑的、以信息学科为引领的、多学科有机融合的学科生态群。

因此,在相关课程体系设计中,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构建覆盖主要方向核心课程、信息学科支撑课程、前沿案例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以国内率先探索的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开设的“互联网金融”方向课程体系设计为例,其核心课程有金融统计与计量学、互联网金融发展史及商业模式、大数据分析导论、互联网金融实证研究等;支撑课程包括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计算机安全与原理、下一代互联网等;拓展课程包括前沿问题系列讲座、市场案例专题研讨等。

5.3 以产学合作主导教学资源建设

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落实于师资、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建设水准。

师资建设首先要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矫正片面理论化或者片面工程化的思维,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增加师资与业界的互动,加深教师对全新业态的跟踪研究和内涵认识,需要教师重新学习、组合相关的知识和业务,在授课中体现针对性和现实性。

加大多媒体教材资源的建设,在形式上体现在线式、实时性、多媒体,在内容上紧贴实际案例和实际项目。

建设大学生创新工场,将其纳入学校科技产业范畴,提出准入门槛,指导创新创业活动,扶持成果转化,最终建成面向“互联网+”产业的科技孵化中心。

强化校企联盟,推动资源共享,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搭建起开放、资源汇集、互惠共赢、机制健全的办学平台,探索行业共建办学、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格局。如,阿里巴巴集团自2006年起通过“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培训项目开始与全国高校合作,在相关专业引入实践教学课程;2008年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创办阿里巴巴商学院,现已开设电子商务等四个本科专业,初步建立了“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6 结语

“互联网+”战略所包含的新生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企业架构,带来了创新的活力和发展的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互联网+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目标,建立和完善“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工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于2015年6月8日(教高函[2015]4号)启动,赛事组织在传统学科竞赛的基础上,强调了赛事成果的落地孵化及其对“互联网+”新业态的促进,这无疑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一次重要实践。由政府主导、高校主力、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将不断完善,“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克强.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J].共产党人,2015(5): 6-9.

[2]三川.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5(2):31.

[3]何宝宏,互联网:由消费向生产进军[J].世界电信,2015(增刊1): 60-68.

[4]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EB/OL].(2015-04-01)[2015-04-12]. www.gov.cn/guowuyuan/2015-04/01/content_ 2841356.htm.

[5]怀进鹏,互联网+将无所不在:在CITE 201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讲话[EB/OL].(2015-04-09)[2015-04-12].tech.ifeng.com/a/2015 0409/41 0459 63_O.shtml.

[6]王国军,米新江,王昭,等.计算机教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势在必行[J].计算机教育,2013(13): 29-34.

[7]赵海荣,对互联网金融时代高校金融教育的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4(10): 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