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民营企业经济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3 17:21:18

民营企业经济

民营企业经济篇(1)

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粗放型增长问题由来已久。1979年)1995年,民营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行政推动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递减。1995年)26年,市场经济引导下企业增长方式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阶段,从总体上看,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的增长方式具有粗放与集约并存,以粗放为主的特征。同时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凭借其独特的人文及地理优势,及时把握发展的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有利因素居于主导地位。从总体上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实现了经济由迟缓开发粗放型向开放性现代集约型区域经济的过渡阶段。民营经济取得了蓬勃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不断突现,这些企业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和规模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少;产权结构方面和企业资本结构方面不合理,而企业资本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直接制约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影响着企业整体的市场价值;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法律防范意识不强;同行业恶性竞争导致了企业的亏损,产业化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绝大部分还属于传统的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待实现;国际竞争实力不够,科技实力制约其外贸走出去的战略。鉴于此,本文探寻如何从产业法方面进行调整,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从而协调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工贸城市。

2经济增长中产业法的调整与政策取向

从上世纪8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有益探索与实践。目前制约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来自于国家在制定有关民营企业发展基本政策(如产业法)上不完善的外部因素和民营企业内部自身与生俱来及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若干缺陷两大方面的因素。根据科学发展观及十一五规划的内涵,笔者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产业政策建议:(1)加强经济增长方式创新的产业政策倾斜和体制创新。(2)对创新型增长方式经济实行财税扶持政策。(3)实行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4)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从业人员进行技术教育,以培养创新性人才,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5)优化民营企业的产权和资本制度结构。(6)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品牌发展战略。(7)扩大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权并享受同外资企业同等国民待遇,减轻税赋,鼓励民营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具体包括如下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进行产业法调整的领域:投资(金融融资)、税收优惠导向、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或者平移、高新技术创新、环保产业、完善产业政策政府进行宏观政策导向、开拓国际市场。

3对制约民营经济增长各个环节的调整建议

民营企业经济篇(2)

1、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总量继续扩张。1—8月全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总户数累计15001户。其中民营企业累计1350户,个体工商户累计13651户。1—8月全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累计注册资金324314万元,同比增加51176万元,增长18.7%。其中民营企业累计注册资金228642万元,同比增加35233万元,增长18.2%;个体工商户累计注册资金95672万元,同比增加15943万元,增长19.9%。注册资金在100—500万元间的企业381户,同比增加99户,增长35.3%;注册资金在500—1000万元间的企业64户,同比增加10户,增长18.5%;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39户,同比增加6户,增长18.2%。1—8月新增民营企业230户,新增注册资金24729万元;1—8月新增个体工商户1566户,新增注册资金7734万元。

2、安置就业人数多。据统计,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安置就业人数4万余人,极大地缓解了我县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3、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对财税增长贡献增加。1—8月民营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4938万元,同比增长89%,实现增加值94882万元,同比增长59%;其中民营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73704万元,同比增长94%,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71150万元,同比增长59%。1—8月民营经济纳税总额26985万元,占财政同期入库数的61%,民营企业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已达25个。

4、民营经济促进返乡创业,带动全民创业成效显著。为策应县委、县政府提出“强工兴城争进位,立足生态促赶超,为建设区生态经济强县”目标的奋斗,我们突出抓好返乡创业这一重头戏,带动全民创业,收效明显。目前,园区经济65%为返乡创业企业,个体工商户85%为返乡人员所办,返乡创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景程实业、亚达实业、欧博制造、永强服装等一批返乡创业企业在园区崛起,成为县域经济的“领头雁”、“带头羊”。

尽管我县民营经济自己跟自己比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同先进地区相比,我县差距明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实力不强,骨干企业不多;二是企业中普遍存在融资难,发展资金不足,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三是缺乏人才,缺乏熟练工人;四是未形成大规模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不强等。

二、主要措施与作法

一是狠抓投资软环境建设。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出台《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及时表彰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学有对象、赶有典型,开展了十强民营企业的评定和十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评选活动,在县有线电视台新闻中开辟发展“突出返乡创业、发展民营经济”专栏,及时报导先进人和事。

二是创立品牌,加强内引外联工作。牢固树立品牌拉动的发展观念,倾力打造“生态牌、16万人外出务工的人力资源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牌”三个品牌,造声造势,加强内外联络,提升了非公有制经济竞争力,加快了我县经济的发展步伐。

三是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待遇。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供政治舞台,了解政策,参与决策。目前,我县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共选出了1名省人大代表,3名市人大代表,4名市政协委员,9名县人大代表,47名县政协委员,构建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共谋发展的政治平台。

三、当前我县发展民营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县而言,由于历史上缺乏中央、省、市大中型企业落户,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县县域经济的支柱和中坚,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尽管碰到不少困难,但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

第一,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社会继续朝着更好更快的目标发展。全省、全市同全国一样,咬定发展不放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年一个新台阶,这就为我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同时,我县享有西部开发政策延伸县、财政省直管县、生态经济区规划县的优惠政策,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条件。

第二,全县上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氛围在增浓、信心在加大。自从省委、省政府提出学习浙江经验,推动全民创业、实施富民兴赣的战略构想以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结合我县实际提出“生态立县、招商兴工”、“突出返乡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思路以来,全县上下议创业、思致富、谋发展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的话题,经济发展的氛围十分浓厚,为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础。

第三,我县有十几万人在外务工,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其中有许多人有了一技之长,创办了企业,积累了资本,广交了朋友,并有丰富的管理和销售经验,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这批人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我们必须利用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近两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中部地区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返乡创业,回报家乡,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生力军。

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挑战。当前,周边县(市、区)发展迅猛,势头强劲,已成百舸争流之势,这对我县是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人家大发展,我们小发展,差距在拉大,对于我们这个工业不强、区位不优的农业大县、财政穷县而言,要缩小差距,要进一步发展,难度极大,在各个方面是考验和挑战。

四、下步工作安排

1、加强宣传,进一步营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大氛围。积极宣传党的十七大有关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精神,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补充意见》等政策法规,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作用,大力报道返乡创业典型,进一步搅动全民创业思想,掀起新一轮大发展浪潮。

2、培植“草根经济”,形成返乡创业的大潮。既要积极引进县外资金,又要充分利用县内资本。实行更优惠、更诱人的政策“引凤返巢”,变“孔雀东南飞”为“孔雀故乡回”。我县16万外出打工人员,通过在外磨炼,有的已是高级管理人才,走进白领阶层;有的已是千万富翁,腰缠万贯。他们对故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我们要充分做好“乡情吸引”这篇文章,通过向外地企业人士发慰问函、邀请函和上门走访等方式,邀请他们“常回家看看”,加深他们对家乡的了解,激发他们回乡创业的热情,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的大好局面。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要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让更多爱乡人士扎根,投身家乡的经济建设事业。

3、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目的是要促进中小企业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高转变,从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向注重科技进步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转变,壮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县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形成优势”的思路,充分利用财政、金融、担保、培训、人才等资源,扶持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催生一批规模企业,做大一批优势企业。

4、抓好工农对接,发展特色经济,打造以工哺农的大龙头。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产业优势,积极打造有规模、有品质、有效益的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形成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格局。珍珠贝类产业要做优做强,水产加工养殖要再迈大步,资源开发项目要整合提升。积极支持农副土特产品注册商标,培育发展区域品牌。要让工业的发展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让工业的发展拉动对农业的需求,并为农业发展注入标准化、组织化等先进经营理念,培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多方联动,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一是要想办法重新启动担保公司,实行资本化运作,提高担保能力,扩大融资规模。二是搭建平台,促进政银企合作。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推动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互动,每季度开展一次银企恳谈会,企业将好的项目推介给银行,银行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创新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重。三是鼓励优势企业形成企业载体,实行互相联保,渡过融资难关。

6、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一个企业家可以带好一个大企业,一个大企业可以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善待民营企业家,并不遗余力地为他们营造一方创业乐园。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民营企业法人代表进行培训,克服家族式、经验型的低水平粗放管理,引入专业化、科学化、社会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向管理现代化、科学化迈进,促进全县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提高。

五、建议

民营企业经济篇(3)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及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

从我国民营企业个体发展看,民营企业是从家庭企业起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不少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的试验,到90年代后期公司制越来越多成为上规模民营企业选择的组织形式,并逐步取代股份合作制而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形式。从国家整体看,23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私营和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拾遗补缺”“有益补充”“鼓励支持”“共同发展”“公平竞争”的发展过程。

我国民营企业存在问题

虽然民营企业创业者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障碍获得了初创期的发展,但多数民营企业具有一些先天的弱点,主要表现在:不少企业初始积累不足,起步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投资,难有后劲;有些投资者缺乏创业经验,盲目性较大,成功率较低;有些民营企业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常竞争手段,不惜以造假、损害环境获取近期利益;有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有缺陷,企业制度不规范,留下不少后遗症;有些民营企业缺乏管理基础,在短时期快速膨胀和发展后就走向衰退;不少民营企业家素质有待提高等。

民营企业经营思路

首先,树立创新意识。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民营企业只有及时把新思想、方法、技术付诸实施,才能在竞争中永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创新主要包括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克服弱势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其次,积极应用新技术方法。民营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将计算机及网络等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第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要强调“以人为本”,在管理观念上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目的就是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可能释放员工的创新能力,以确保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第四,加强知识共享。民营企业应强调员工与企业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进行共享与交流,促进员工提高创新能力,不能让员工为了保护自己的职位,防范同事对自己拥有企业信息的共享,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第五,经营目标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在新时期的民营企业必须把“员工利益的最大化”纳入其目标之中。同时,对于与企业关系密切的集团如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潜在的投资者、政府、战略伙伴,考虑这些集团的利益最终为企业取得高于投入的回报。第六,提高企业主素质。不少民营企业主常常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企业的管理漏洞百出,改革开放的深入对民营企业挑战达到空前,这就要求管理者决策与管理更加快捷、高效,所以管理者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第七,建立良好诚信制度。良好诚信会不断招财进宝,民营企业走向成熟就要面对社会,以诚相待,就要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重信誉、守合同,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和效益。第八,改变传统观念。民营企业必须打破“传子不传贤”的封建观念,从家庭化经营中走出来,破除任人唯亲思想,树立任人唯贤的观念。

民营企业经济篇(4)

2、强力招商引资,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总量。为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做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总抓手,确定今年是“招商引资年”,明年是“招商引资提升年”,后年是“招商引资创新年”。一是从基础抓起,各乡镇和县直重要经济部门都围绕“招商引资年”活动,组建了专门的机构,安排专门经费,使招商引资工作有领导机构、有项目库、有工作机制、有招商平台、有工作经费。二是营造工作氛围。在电视台开辟专栏,宣传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及招商引资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从而形成无人不招商、无处不招商、无时不招商、无事不招商的浓厚氛围。三是从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中选派了23名优秀干部分成12个小组,进行驻地招商。四是各乡镇书记、镇长、县直单位领导轮流外出招商。五是充分利用牡丹花会、会等,组织企业利用会议招商。到目前,全县共引进域外客商投资项目51个。

3、狠抓项目建设,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抓好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成立了洛阳华阳产业集聚区和洛阳空港产业集聚区,编制发展规划,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入驻打下了基础。二是加强综合协调。每个月将影响项目开工和推进的各项因素分类排队、划清责任、公开通报、挂账督办。做到对重大项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三是抓好项目开工。对新开工项目分类排队,明确建设节点,倒排工期,使其尽快开工。对不能如期开工的项目,查清原因,明确责任,通报全县。对竣工项目积极创造条件,使其尽早达产达效。四是建立完善了服务重点项目推进例会制度,举办了项目集中观摩会,开办了电视专栏,推进了项目建设。五是抓好项目建设进度,对在建项目建立台账,跟踪服务,确保项目如期建成。通过以上工作措施,我县目前共有千万元以上在建项目70个,其中新建55个,续建15个,其中亿元以上13个,5000万元以上26个。如投资63亿元的华阳孟津电厂项目,已完成投资38亿元,投资1.15亿元的杭萧有限公司两条重钢生产线、投资1.1亿元的洛重重型机械加工等项目已经建成投产,总投资1.1亿元的洛阳钰隆集团热轧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1亿元的永新特钢等项目正加紧建设,投资26亿元的乙二醇项目也已开工建设,中再生、中储粮、空港聚集区标准化厂房、洛玻碳纤维材料等项目具备开工条件。

民营企业经济篇(5)

1、重视不够。不少民营施工企业往往注重承接业务,而认为会计核算只不过是简单的记帐、算帐而已。

2、财务力量薄弱。财务机构在企业各部门中处于附属机构的地位。

3、外部监管缺失。

二、民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成因

1、招投标成本居高不下

投标工作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环节。由于建筑市场尚不规范,又存在着僧多粥少的局面,民营施工企业为了承接项目,忙于找信息、搞投标、找关系,恶性竞争,标价越压越低。投标过程中发生的标书制作费、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等成本支出约占施工企业当年完成产值的1%左右,已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2、项目部管理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成本控制措施

民营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大多依项目而临时组建。由于施工项目的唯一性,不存在一模一样的项目,导致项目部的管理力量往往跟不上。具体表现在:

⑴材料浪费惊人,企业缺少必要的材料消耗内控制度。

⑵人工费支出无计划。

⑶施工机械配置不当。设备长期闲置,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比较普遍。

⑷分包队伍良莠不齐。建筑施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作业,分包单位往往不是最好的,有的甚至鱼目混珠。

3、成本管理基础薄弱

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定额与预算管理、原始记录等。就合同管理来讲,对项目工程承包合同管理还算可以的话,面对大量的分包合同、材料购销合同、员工聘用合同、机械租赁合同就疲于应付了。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作为成本管理基础的信息如施工项目招投标信息、建筑材料价格信息、用工信息等,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定额和预算管理在施工企业更是头等大事,因为工程最后决算,是盈是亏,全在于此。

三、如何加强民营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1、招投标工作要有的放矢

民营施工企业要有足够的耐心,万不可见标就投,要有足够的把握,经过充分的测算,标价降低幅度的确定,要以本企业正常管理能力条件下不发生亏损为原则。对项目的真实性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再对具体的投标工作反复测算其可行性,要学会规避风险。同时对其费用采用与标价相关联的总额控制,规范其开支范围和数额,并且落实到人。

2、加强材料费管理

材料费是施工项目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总成本的60-70%,因此,材料成本的节约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而要演好这一重头戏,各项目要推行限额领料及三级收料制度。对施工主要材料实行限额发料,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作业队结算,节约给予奖励,超出则由其自行承担;其次是要推行三级收料。三级收料是限额发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施工作业队对项目部采购材料的数量给予确认的过程。所谓三级收料,就是首先由门卫清点数量,其次是收料员清点数量,验收登记,再由施工作业队清点并确认。通过该方法不仅控制了收发料中的“短斤缺两”现象,而且使材料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此外,要组织材料合理进出场,把好材料领用关和投料关,降低材料损耗率。

3、做好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

项目部要组建一个有核心竞争力、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项目部领导班子,择优筛选技术素质较高且工作稳定并作风顽强、敢打硬仗的成建制的劳务队伍和人员,劳务价格要适中,实行动态管理。

4、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盘活机械存量

民营施工企业对必需的施工机械要量力而行,适时购置,在充分了解其性能的基础上加以精心保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可以通过专业机械租赁公司,长期或短期地租赁钢管、塔吊等机械,并在现场加以合理安排利用,防止闲置浪费。

5、建立合格分包商名录和档案。

及时根据最新情况加以增减,把不合格的分包单位拒之门外。除了严格对分包队伍的资格审查外,关键是科学、合理地确定分包工程价格。

民营企业经济篇(6)

[作者简介]梁贤,广西农业科学院农经室主任兼情报所所长,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7;李达球,中共广西贺州市委书记,副研究员,广西贺州542800;林涛,广西农业科学院情报所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F121.23;F12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1-0095-0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认识与重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民营经济总量已超过公有制经济,成为省域经济的主导;民营经济的欠发展,则成为目前经济后发展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省及省以下经济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以推动省及省以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障碍,学术界和实践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本集中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市场准入受限制、资金来源渠道窄、技术创新能力弱、配套措施跟不上、经营管理问题多等方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同的经济成分享有不同的待遇:外资享有“超国民待遇”,国有企业享有“国民待遇”,民营企业只有“低国民待遇”[1,2](1,2)。在体制日益完善和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发展民营经济,单一的政策已经难以起到真正的扶持作用。因此,要把民营经济发展成为省及省以下经济的主导,就必须解放思想,全面扩大开放,采取整体推进战略,通过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企业化,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优先对民营经济扩大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每一次思想解放都带来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动了经济的腾飞发展。环境是一个地方思想解放程度、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和依法行政水平的集中体现,环境也是生产力。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对民营经济来说比什么都更加迫切和重要。WTO有个规则,就是要给外国企业以国民待遇,这是大家都接受了的规则。而民营企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国民”,但迄今为止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国民待遇,在市场准入方面还有很多限制,很多行业不让进去。因此,过去提出的“凡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领域,都应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是不够的,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应允许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入”的氛围,全面扩大开放,优先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的竞争,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中进行通盘考虑;加快建立起包括产业政策导向、金融、信贷、担保服务,技术支持,经济、法律、管理、市场信息咨询,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全方位的服务支持体系,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积极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树立“公仆”意识,减少行政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改进政府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在工作中真正做到对民营企业政治上给地位、政策上给鼓励、服务上给方便、发展上给支持、管理上给指导、法律上给保护,做到少干预、多服务,少限制、多支持,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广西要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粤港澳和东盟经济圈,把民营经济作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机制灵活的优势,提高民营经济外向度,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1]。

2.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因为工业化程度低。民营企业具有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利益直接、对市场适应性强的特点,为我国国企转机建制、重塑市场微观主体提供了示范,为国有经济改革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竞争性市场的外部环境,为补贴和支撑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提供了大部分资金。因此,除了要鼓励民营经济的自身发展外,还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到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改革中来,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鼓励他们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改组和改造,参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等;鼓励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互相渗透冱相融合,组合成股份合作制、股份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放手让民营企业在非国家垄断性领域充分发展,实现由家庭封闭式、单体型企业向开放式、产权多元化的混合型企业转变;鼓励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增加积累,增加科技投入,狠抓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尽快改变民营企业装备差、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的现状,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劳动与技术密集型结合转变,大力推动民营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引导民营企业突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专业人才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当前工作的重点是抓骨干企业,扶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扶持和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资本纽带实行联合,通过承包、租赁、联合、兼并、参股、收购等多种形式实施低成本扩张,一方面使企业的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另一方面又盘活了国有资产,减轻政府的负担。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重点扶持,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繁荣。对具有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要引导他们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实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加速品牌聚集和资本聚集,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要重点抓一批规模大、效益好、主导产品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要抓特色经济,发展一大批民营企业群体,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原则,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逐步形成一大批适应“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群体”、“小买卖,大发展”,小而专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好的企业群体和“名、优、特、新”产品[3]。

3.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抓载体建设,为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城镇化是我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主导力量,进行市场准入试点,全面开放投资领域,降低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的门槛。创办民营经济园区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一要坚持高起点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一批民营经济园区,发展一批起点较高的现代物流园区、

商贸城、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农产品超市、配送中心、连锁店等,吸纳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发展,进入批发贸易市场经营,尤其是对新上的民营企业,要引导其向园区集中,统一解决供地、供电、供水、供气、通信、道路等问题,以便于加强管理,节约资源,信息共享,改善市容环境;要抓好专业村和专业镇的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二要坚持高速度招商,实行全民发动,高层推动,严格落实责任制,打破地域界限,进一步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增强园区的吸引力。目前80%左右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已经严重阻碍它们的发展[4],要进一步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三要坚持高标准建设,采用政府启动、企业推动、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做好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选择科技含量高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产品,集中连片开放,发展块状经济。四要坚持高质量服务,牢固确立“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认真落实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制度,最大限度压减审批程序和缩短办理手续的时间,认真落实向客户承诺的服务,坚决杜绝乱罚款、滥收费现象,抓好园区的治安管理,确保人员企业财产安全、员工人身安全。五要坚持高效益发展,加大对入园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研究发展对策,积极提供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服务,鼓励技术创新,真正使企业进得来、留得住、效益高。同时要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如温州模式,因产权明晰,发展就充满活力,而产权结构不清晰或不完全清晰的,如苏南模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困惑而停滞不前。六要完善管理机构,协调各个部门对民营经济的管理或建立民营经济的专门管理机构,抓好园区管委会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探索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符合实际的运行方式。七要与实施再就业工程和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相结合,鼓励民营企业尽可能地录用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努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3]。

4.实施农业企业化发展战略,整体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

温州农民通过发展家庭工业、兴建市场群、建设特色工业园和小城镇,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虽然大部分农村不具备这种条件,但以农业企业化为发展载体,大力推进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则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便捷途径。第一,我国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土地、劳动力、财产、分配等均以一家一户为主,这既是我国农村的实际,又是农民最可以接受的组织方式,具有发展民营经济的天然土壤。第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对农业的投入都是以农民和社会投入为主,在此之下形成的各种经济实体及组织模式,必然是以民营经济为主。尽管目前国家已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或农村民营资本还是农业投入的主要力量,因此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农村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第三,农业企业化是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把农业看作是一种企业,通过“企业+农户”等模式,使农业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或半自给自足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向联营的高度商品化的、面向市场的农业企业经营方式转变,从而解决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这一当前我国农业问题的主要症结的过程。它适合各种投资主体,甚至农户自己就可以创办农业企业,因为即使为自己干活,由于用工制度和就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也是一种雇佣性质,只不过是自我雇佣而已。因此,农业企业化在我国农村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第四,农业企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之间可以相互促进,但不能相互替代。农业企业化是源于“三农”又服务于“三农”的自我经营体制创新,体现了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由单项突破进入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尤其是提高了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发展思路。在我国农村发展民营经济与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是同一过程。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只有推进农业企业化,才能把我国的民营经济真正发展壮大,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6]。

总之,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关部门在具体实施中要总体把握,统筹安排,切不可断章取义。

[参考文献]

[1]黄孟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辜胜阻,李俊杰,郑凌云.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战略转型[J].宏观经济研究,2006,(1).

[3]常修泽.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几个突出问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4).

民营企业经济篇(7)

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宪法在十一年后正式赋予民营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但是民营企业的困境是依然存在的,甚至在这几年是越演越烈。

首先,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一直以来,许多国家就把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作为幌子而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因此民营企业的订单大量减少,民营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此外,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我国企业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不能否认的是,我国一直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这也是我们利润空间小的原因。

其次,民营企业不能拥有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待遇。在市场准入上,民营企业受到歧视。在一些能源和公共服务领域,国家向国有企业大开方便之门,而对民企则抬高门槛,使民营企业难以进入。

第三、民营企业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维护。虽然我国宪法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但是在现实当中,政府却可以肆意践踏民营企业的财产权。

二、民营企业脱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联系

第一,民营企业的发展能保证人民收入的稳步上升。我国的民营企业所经营的行业与国营企业相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每亿元资产雇佣的人数,大大高于国营企业。WWW.133229.COM尤其是中小企业吸收了中国大约3/4的劳动力,因此要实现中国劳动人民收入的增长首先要保证民营企业的盈利。民营企业有源源不断的利润,人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状况来看,民营企业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样如何保证工资的逐步增长?

第二,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一直提倡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但是服务业的发展也是要有需求作为前提的,而国富民穷的社会是无法培育出发达的服务业的。另外,我国一直提倡要用消费来拉动内需。只有让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购买力,这一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三驾马车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引导民间游资。如果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良好,投资者就会把资金投入有利可图的实体经济。而一旦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化,许多企业就不得不从实体经济中撤出资本,如山西煤改后就产生大量民间游资。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大量的游资会进入房地产,股票市场甚至炒作食品价格。这样就会带来大量的资产泡沫和物价虚高,一旦民营企业完全退出实体经济,那么真正的经济危机恐怕不远了。

第四,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由于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因此很容易产生激励,因此民营企业可以引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三、民营企业脱困的经济法进路

从经济法角度思考民营企业脱困首先要求国家要践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公平原则、整体效率原则和适度干预原则。整体公平原则中的公平不是形式意义上的公平,而是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从上述分http://析不难得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争夺市场蛋糕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面临的只能是歧视和限制,这无疑造成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同时不符合整体公平原则。整体效率是一种宏观上的效率。我们看到,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效率源泉,而国企的参与显然使市场机制受到行政力量的不当干预,从而影响整体的经济效率。适度干预原则是经济法的重要原则。所谓的适度干预,意味着在市场失灵,市场分配不公的时候,才由经济法介入进行调整。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国在行政力量介入下的"国进民退"风潮却一再压缩市场的作用范围,这种不适当的干预显然是具有破坏性的。笔者看来,我国政府应该严格遵循经济法的三原则,尊重市场经济的固有的规律,因此应该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把市场这块大蛋糕让给民营企业。只要国有企业涉足竞争性领域,那么经济法的三大原则必然无法得到遵守。既然国家是资本的拥有者,怎么可能会不干涉经营呢?另外国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如何能对亲疏不同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呢?市场经济如果让位于行政命令,其高效又如何保证呢?只有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政府对同是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才能公平公正,市场经济才能高效有序的运行。

民营企业经济篇(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和各项政策的放宽,民营经济逐步发展起来,我们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它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民营经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政府限制其发展,到提倡和激励其发展,直到今天大力发展的过程,其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主要表现为:

形成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尽管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但是民营经济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在中国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约1000万户,其中国有企业约20万户,另外的98%均为民营企业,还有个体工商户2800万。非国有部门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60%。自1980年以来,非国有部门产值以平均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推动了市场化的进程

民营经济从萌芽到发展,就天然地与市场经济融合在一起。企业以市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国有和集体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大背景下,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而民营经济就业持续增长。实践表明,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人员净减少的同时,是民营企业增加了就业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以计算机、通讯、生物工程和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一些民营企业不甘示弱,积极参与。在上海确认的1743户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有312户,占总数的17.9%。在上海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一区六园”内,民营高科技企业占主要部分。在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已从过去的配角转换为主力军,目前对北京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60%。

形成了独特的民营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文化是一种以经营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企业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使民营企业在组织管理上实现了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演变,从企业战略上实现了从片面追求产量与低价竞争到注重品牌形象和质量信用的根本性转变,民营企业文化以独特的品位和凝聚力以及创新精神,造就了一批风险意识强、市场洞察力敏锐、敢于创新突破,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

将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加速中西部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目前累计有8846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率先到老少边穷地区投资扶贫,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民营经济的发展特点

从民营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民营经济发展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寿命延长 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11月,我国私营企业数达297万户,注册资金超过33470亿元。在第五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中,被调查企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250万元,比1999年增长了66.7%;实收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重为18.8%,比1999年增长了7.8%。几次调查的对比表明,私营企业的平均经营年数从1993年的5.91年延长到2002年的7.04年。

发展速度快且平稳 据统计,私营企业户数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私营企业注册资本以每年60%以上的速度增长;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私营企业产值以年均50%左右的速度增长,税收以年均70%左右的速度增长,就业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

行业分布渐趋合理 民营经济发展初期主导行业是制造业,近几年逐步向第三产业发展,目前已涉足计算机、通讯、生物工程和微电子等高新技术领域,涌现出一批产值超过亿元的优秀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有一些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重组,建立公司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确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并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实现了跨越发展。在上海、深圳股市中民营企业尤其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股市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

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国家取消了一些对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限制政策,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较为宽松的大环境,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和体制的局限,民营经济在加快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产品层次偏低,技术落后 虽然这几年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就单个企业来说,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技术落后的情况。据对某省私营企业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先进性一般,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只有4.79%,中等水平的占41.01%,落后的占54.2%;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占36.23%,中等的占61.68%,落后的占2%。从企业产品科技含量来看,有18.13%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高,67.71%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一般,其余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短缺 从民营企业的人员状况看,一是人员素质不高,大专以上学历者偏少,从业科技人员不到30%。特别是有些企业“老板”的综合素质不高,这包括他们的经营思想、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学识修养、职业道德等素质不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求。二是急需人才,尤以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最为急缺。34%的民营企业认为在引进人才方面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高素质人才不愿到民企工作,从而影响一些企业的生命力。

“空心”企业较多 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常见。以上海为例,按照工商部门的调查,上海市现有留学生在郊区各区县创办企业11400多家,其中90%企业存在异地经营的“空壳”现象。这些企业的办公地点普遍设在一个房间内,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再在桌子上放一块公司牌匾,就成了一家公司,很少有人办公,有的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同企业联系,有的根本联系不到,成了断线的风筝。这是民营经济存在的顽症。

家族式管理方式 民营企业虽然有一部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现代化管理模式,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仍按照家族式模式进行管理,如家长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已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自办企业、自当总经理,有的还将技术、财务、营销“一把抓”,对招聘职业经理来“管家”不感兴趣、不放心,就是聘用职业经理,也不肯下放管理权利。这不仅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而且使很多员工纷纷跳槽,面临困境。

融资渠道不畅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现象,有资料显示,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中有99%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中近80%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民营经济融资机会少、规模小、期限短、比重低、担保难、成本高,远远满足不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需求。与此同时,风险基金也缺乏,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意识也淡薄,因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明显不足。随着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急剧扩大,融资难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

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建议

要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还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重视技术创新。当今社会发展趋势,领导主流消费的越来越不是一般产品,而是名牌产品。所以民营企业要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创名优,创品牌。同时重视技术创新,采用国内成熟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外领先技术,并通过自身消化和吸收后加以改进和创新,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努力提高民营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民营企业不论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一般员工都要有较高素质,不仅学历层次要高,而且在经营思想、研究能力、学识修养、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都要高。不仅教育民营企业人员在平时加强自身学习,而且各省市县要有组织地定期举办企业人员培训,帮助他们学政策、学经营、学管理、学文化、学习一切与企业发展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及时“充电”,提高综合素质,这应该是事关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

努力改革投融资体制。这是解决民营企业资金不足、商业贷款难、手续繁、风险基金有名无实等问题的重要措施。要加大对民营经济融资的支持力度,拓宽民间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向对民营经济扩大贷款,建立健全民营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提高现有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贷款份额。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激活民间投资,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

努力建立现代民营企业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在体制上要进行创新,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自身的特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采用公司制形式,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企业;二是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已建立的公司制企业,要进行整改,要彻底打破家族式的企业制度,强化民主决策制度的建设,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经济篇(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和各项政策的放宽,民营经济逐步发展起来,我们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它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民营经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政府限制其发展,到提倡和激励其发展,直到今天大力发展的过程,其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主要表现为:

形成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尽管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但是民营经济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在中国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约1000万户,其中国有企业约20万户,另外的98%均为民营企业,还有个体工商户2800万。非国有部门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60%。自1980年以来,非国有部门产值以平均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推动了市场化的进程

民营经济从萌芽到发展,就天然地与市场经济融合在一起。企业以市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国有和集体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大背景下,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而民营经济就业持续增长。实践表明,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人员净减少的同时,是民营企业增加了就业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以计算机、通讯、生物工程和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一些民营企业不甘示弱,积极参与。在上海确认的1743户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有312户,占总数的17.9%。在上海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一区六园”内,民营高科技企业占主要部分。在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已从过去的配角转换为主力军,目前对北京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60%。

形成了独特的民营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文化是一种以经营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企业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使民营企业在组织管理上实现了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演变,从企业战略上实现了从片面追求产量与低价竞争到注重品牌形象和质量信用的根本性转变,民营企业文化以独特的品位和凝聚力以及创新精神,造就了一批风险意识强、市场洞察力敏锐、敢于创新突破,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

将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加速中西部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目前累计有8846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率先到老少边穷地区投资扶贫,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民营经济的发展特点

从民营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民营经济发展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寿命延长 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11月,我国私营企业数达297万户,注册资金超过33470亿元。在第五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中,被调查企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250万元,比1999年增长了66.7%;实收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重为18.8%,比1999年增长了7.8%。几次调查的对比表明,私营企业的平均经营年数从1993年的5.91年延长到2002年的7.04年。

发展速度快且平稳 据统计,私营企业户数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私营企业注册资本以每年60%以上的速度增长;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私营企业产值以年均50%左右的速度增长,税收以年均70%左右的速度增长,就业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

行业分布渐趋合理 民营经济发展初期主导行业是制造业,近几年逐步向第三产业发展,目前已涉足计算机、通讯、生物工程和微电子等高新技术领域,涌现出一批产值超过亿元的优秀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有一些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重组,建立公司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确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并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实现了跨越发展。在上海、深圳股市中民营企业尤其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股市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

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国家取消了一些对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限制政策,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较为宽松的大环境,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和体制的局限,民营经济在加快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产品层次偏低,技术落后 虽然这几年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就单个企业来说,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技术落后的情况。据对某省私营企业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先进性一般,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只有4.79%,中等水平的占41.01%,落后的占54.2%;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占36.23%,中等的占61.68%,落后的占2%。从企业产品科技含量来看,有18.13%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高,67.71%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一般,其余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短缺 从民营企业的人员状况看,一是人员素质不高,大专以上学历者偏少,从业科技人员不到30%。特别是有些企业“老板”的综合素质不高,这包括他们的经营思想、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学识修养、职业道德等素质不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求。二是急需人才,尤以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最为急缺。34%的民营企业认为在引进人才方面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高素质人才不愿到民企工作,从而影响一些企业的生命力。

“空心”企业较多 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常见。以上海为例,按照工商部门的调查,上海市现有留学生在郊区各区县创办企业11400多家,其中90%企业存在异地经营的“空壳”现象。这些企业的办公地点普遍设在一个房间内,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再在桌子上放一块公司牌匾,就成了一家公司,很少有人办公,有的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同企业联系,有的根本联系不到,成了断线的风筝。这是民营经济存在的顽症。

家族式管理方式 民营企业虽然有一部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现代化管理模式,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仍按照家族式模式进行管理,如家长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已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自办企业、自当总经理,有的还将技术、财务、营销“一把抓”,对招聘职业经理来“管家”不感兴趣、不放心,就是聘用职业经理,也不肯下放管理权利。这不仅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而且使很多员工纷纷跳槽,面临困境。

融资渠道不畅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现象,有资料显示,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中有99%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中近80%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民营经济融资机会少、规模小、期限短、比重低、担保难、成本高,远远满足不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需求。与此同时,风险基金也缺乏,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意识也淡薄,因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明显不足。随着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急剧扩大,融资难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

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建议

要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还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重视技术创新。当今社会发展趋势,领导主流消费的越来越不是一般产品,而是名牌产品。所以民营企业要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创名优,创品牌。同时重视技术创新,采用国内成熟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外领先技术,并通过自身消化和吸收后加以改进和创新,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努力提高民营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民营企业不论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一般员工都要有较高素质,不仅学历层次要高,而且在经营思想、研究能力、学识修养、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都要高。不仅教育民营企业人员在平时加强自身学习,而且各省市县要有组织地定期举办企业人员培训,帮助他们学政策、学经营、学管理、学文化、学习一切与企业发展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及时“充电”,提高综合素质,这应该是事关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

努力改革投融资体制。这是解决民营企业资金不足、商业贷款难、手续繁、风险基金有名无实等问题的重要措施。要加大对民营经济融资的支持力度,拓宽民间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向对民营经济扩大贷款,建立健全民营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提高现有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贷款份额。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激活民间投资,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

努力建立现代民营企业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在体制上要进行创新,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自身的特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采用公司制形式,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企业;二是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已建立的公司制企业,要进行整改,要彻底打破家族式的企业制度,强化民主决策制度的建设,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努力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引导。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根本战略,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把它纳入到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之中,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政策、信息服务和引导,加强对民营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总结探索出利用各种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总之,民营经济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努力使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经济篇(10)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现代民营企业概念简述

(一)现代民营企业的概念。现代民营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主要实行家族企业制度的民营企业而言的。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民营企业主要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同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现代民营企业也开始不断采用“职业经理人”制度,即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进行分离,从而在保障资本所有权人对企业权利的拥有的同时,通过一定的监督机制,使企业能够在职业经理人的手中得到更好地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内部的运营。由于这类企业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企业内部治理制度与专业管理水平相对完善,并且所占有的市场广阔,因此被称之为现代民营企业。

(二)现代民营企业的发展。西方现代民营企业大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初,以惠普公司的创立为标志,象征着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逐渐开始结合,成为历史趋势。此后,这类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科技型现代企业获得不断发展,并逐渐在实际应用范围内不断扩散。

中国的现代民营企业主要起源于北京的中关村,以现代民营科技企业作为现代民营企业的最初类型。比如柳传志所创办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后来的联想集团,就是中国现代民营企业的一大代表。而本文中所指的现代民营企业主要是指中国现代民营企业。

(三)现代民营企业的特点。现代民营企业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诞生的,因此,其不可避免的具有知识性和高科技性的显著特点。由于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以及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使我国现代民营企业必然将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的威胁,因此其将具有现代市场性的特点,以适应不断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此外,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如法人制度等的完善,我国现代民营企业将与传统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上有所不同,以知识和技术投入要素为主,采用具有高级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以知识产权为核心,采用现代法人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从而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二、现代民营企业经济链的合理化

企业的经济链主要是指现金流与资金链。其中,现金流主要体现为现金流入与流出的量。通过现金流量表,我们可以得知一家企业的现阶段具体经营状况;而资金链主要是指企业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与现金流不同,其为企业围绕资金进行运作的一个循环,包括企业整体资金运作的每一个环节,若其中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将会造成极大的风险。因此,保证充足的现金流,避免资金链断裂,都是企业发展之中极其需要注意的部分。

目前,现代民营企业经济链大多较好,因此,通过分析现代民营企业经济链的具体情形,可知其合理化主要如下文几点所示:

(一)融资方式丰富。现代民营企业主要为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企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是符合现代需求,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产生的,其以知识经济作为企业的核心,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先进性。因此,现代民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获得风险投资与私募基金等一系列渠道的资金。而传统的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多数采用自行融资的方式,通过民间借款融资或向银行等担保机构借款,获得所需资金,其融资渠道相对较窄,且资金链断裂可能性较高。由于部分银行难以承担过高的融资风险,因此,传统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大,极易发生资金链不到位现象。而相对的,现代民营企业由于其科技性与现代性,不但可以获得银行方面的贷款支持,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托、委托、保管等业务获得金融机构的承兑担保与贴现业务资金支持,且私募基金与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的存在,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保障了企业资金的充足,促进其经济链的完整。

(二)融资信用度高。现代民营企业大多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先进的法人制度、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确保其企业的财务状况相对清晰,对于今后的经营发展状况都能够有明确的认识,因此信用评级相对较高,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机会。而传统民营企业大多采用家族企业制度,其产权分割不清晰,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对于整体的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状况不明确,因此,相关金融机构很难就此给予信用评价,在融资的难度方面也就相对更大。

(三)经济体制创新。现代民营企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现代民营企业明显具有现代企业的特征,如以知识和技术投入要素为主,采用具有高级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才,依托现代先进的技术发明,以知识作为主要资源,以知识产权为核心,采用现代法人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转型。而传统的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管理人员主要为家族内部成员,可能缺乏足够的高级管理知识,且产权分割或相对单一,或分割不清,使企业的治理结构都面临着问题。在经济体制方面,更与部分国企存在矛盾和冲突,且内部所有者与管理员之间的矛盾使其体制转型与创新更加面临着难度。只有通过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经济链才可以不断完善不断巩固,企业发展在资金基础上才可以获得充分保证,因此,在这一方面,现代民营企业明显具有极强的合理性。

(四)资产重组优势。现代民营企业由于采用的是现代法人制度,将有限责任制度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落实,因此,其具有产权清晰的特点,有利于企业资产所有人内部的产权过渡等等。而就资产重组方面,由于国家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促进民营经济的资产重组和规模扩张,促使其形成较大的规模效应,使其不断走出国门,从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影响。

三、总结

随着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不断发展完善。其中,现代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现代性等一系列特点,因此,为促进经济体制转型,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向技术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企业装换,我们要不断促进其发展,使其在中国拥有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经济篇(11)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64

1经济法理论指导对民用企业的作用

经济法首先需要对民营企业有详尽的理论指导,让许多新型民营企业家脱离老经验,老传统,老套路的束缚。我国建国时间短,历史深远悠久,不少企业家将经验至上,法律次之。这种观点并不适合现代的法制中国。经济法的上层建筑问题之一就是调整人们的旧思想,将法律之上,依法治理企业,合法管理企业,摒弃靠硬关系和无奸不商等错误理念。

我国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衰退,计划经济逐渐失去活力的夹缝中生存起来的,对自我信心不足,对法律认识不清。尤其在高新产业方面,法律中确有规范不妥当的地方。经济法对民营企业的理论指导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从民营企业门类出发,到民营企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到各个领域方面的准入,工作,监管,审查等各个问题应提出更好、更有效的指导。

提高民营企业家,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民营企业家的法律意识,将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不但是经济法的任务,也是我国整体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2经济法对民营企业投资准入的作用

我国经济制度和经济法处于不断改革和发展中,浅显经验可以借鉴国外,深层次经验必须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尝试,可以说有一部分为摸石头过河。民营企业投资准入问题是经济法争议的重要焦点。涉及重大国计民生的产业往往掌握在政府手里,很多重大工程是政府牵头干,国营企业在后,民营企业是第三顺位。这使得民营企业在投资准入问题上处于先天弊端,只能做经济的参与者。

我国采用的BOT模式是对经济法中政府、国有企业放权的重大改观,使民营企业的从事领域更广,具体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但这还远远不够,民营企业若想真正提高竞争力,创造自己的品牌文化,创造我们民族的文化,应参与到更多有关基础设施,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中来。很多民营企业拥有优秀的技术,高端的人才,能更好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国人民造福。“鸟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鸟巢”设计合理,造型精良,融合自然元素与人类艺术结晶。

综上所述,放宽市场准入,给民营企业更多机会,是提高民营企业自信力,发展我国民营企业事业的重要布局要求。当然,这里的放宽是有条件的放宽,管松结合是关键,需要不断的考察,实验,和优秀的理论作指导,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3经济法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作用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的现状是大而不倒,相比之下,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难成为问题。一些民营企业有好想法,高技术,无奈囊中羞涩,奔波为了融资。经济法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起着必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需要经济法的进一步规范来扩大融资手段,改良融资方式。遇到法律模糊区,大企业往往利用优于中小企业的法律指导和关系,打压中小民营企业。因此,法律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手段问题应更加深化研究,细化研究。保障民营企业融资的法律手段不够充分,体系不够完善,结构与模式过于单一。宪法中有明确规定,多种所有制经济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但如果国有企业的资产被侵犯,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相关条款加以保护,然而若民营企业的资金遭到侵犯,则只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和其中的《物权法》加以保护,这使得民营企业的资金保障问题难免存在争议。

政府的多度监管是造成经济法对民营企业资金的保障问题障碍的原因之一。拿多起煤矿事件为例,煤矿老板不舍得花巨额资金投入安全设备,使得煤矿事故频发。煤矿老板担心煤矿被政府叫停的心理也是存在的。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过度干预,造成民营企业对政府不信任和对政府盲目崇拜,对法律的不信任。政府应建立诚信制度,对诚信企业放松监管,重点抓那些在风口浪尖的企业和有重大责任的企业,依法办事,依法处理工作。

经济法对民营企业的保护作用的大小,是否系统,关系到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进入深水区改革后的重大难题解读。民营企业在经济法的保护下茁壮成长是不争的事实,民营企业在接下来的经济体制中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民营企业在被不断完善的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应该逐步提高自己的实力,加入到更大的国计民生建设和社会发展项目中来。将保护与自身相结合,不断完善经济法关于民营企业方面的问题,让民营企业与经济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