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常见病防治大全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4 16:05:53

常见病防治大全

常见病防治大全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禽流感、猪流感等细菌传染病的大规模侵袭,人们对细菌传染病的防治意识也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几年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的流行,再度引起了社会的恐慌,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人身安全。

1、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防治现状

我国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十分普遍,尤其是近年来由于防治措施不当,使得很多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惨重,并一度引起社会中关于食品安全的风波。目前,牧区牛羊常见的细菌传染病主要有布病、炭疽、结核、羊快疫、牛巴氏杆菌病、坏死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等。这些传染病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通常在短时间内使得大量的牛羊出现病状,严重的会大批死亡。目前,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在细菌传染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针对各种细菌传染病有了专门的疫苗,在降低细菌传染病的发生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不能否认,防疫过程中依然存在疫苗注射密度不科学、食品安检不过关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牧区牛羊传染病防疫体系的完善。

2、牧区牛羊常见的细菌传染病

2.1布病

布病,全称布鲁菌病,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牛(羊)发生流产和公牛(羊)发生炎为特征。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只有加强预防检疫。比如,定期检疫,成羊两年检疫一次,羔羊每年断乳后进行一次检疫;免疫接种,新生羔羊通过检疫呈阴性的,用“猪2号弱毒活菌苗”饮服或注射。

2.2炭疽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热性、急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绵羊最易感染。炭疽病症状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抽搐、颤抖,磨牙,呼吸困难。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尤其是青霉素效果最为显著。常见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预防接种,对经常发生的威胁的牲畜进行预防接种。

2.3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肺脏,牛群易感染。牛氏杆菌病症状是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牛群患结核时可选用敏感抗生素,比如氧氟沙星。常见的预防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各种应激,增强抵抗力,定期接种疫苗。

3、细菌传染病防治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健全预防机制

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防治体系,加强兽医院站对该地牲畜细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首先,应该加强牧区牛羊养殖户的防疫意识,使其自觉进行动物防疫,结合当地牧区牛羊生长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程序。其次,加强对疫苗的生产监管力度,并完善疫苗的运输、保管体系,确保疫苗质量安全。在注射疫苗前必须检查其是否合格,杜绝使用过期、不合格的产品。此外,提高生物药品的效价,国家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动物防疫站的硬件设施。比如,加强对畜牧兽医队伍的培训力度,并定期进行考核,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科研能力。

3.2提高牧民综合素质

我国应该提升广大牧民的饲养管理能力,比如疫情防护、疫苗注射等等。首选,对广大牧民进行养殖常识的普及,比如保证牛圈、羊圈的清洁、对畜具定期消毒、保持通风等等。其次,对疫苗的使用要得当,有针对性的选用疫苗,按剂按量。再者,加强牧民对各种细菌传染病症状的识别能力,比如布病、炭疽、Y核、羊快疫等疾病,有利于防微杜渐,及时进行预防工作,减少细菌传染病带来的经济损失。此外,杜绝养殖户为了经济利益,将患病的牛羊通过不正当渠道投放到市场,影响食品安全、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与此同时,积极指导牧民科学合理的使用疫苗,按剂按量,充分发挥生物药效。

3.3完善食品安检环节

兽医院站食品安监部门是保证市场流通牛羊肉质量的关键,因此应该加大监管力度。首先,提高养殖户与安检人员的法律道德意识,尤其是安检人员,强化肉食品卫生意识,为确保肉类的安全尽职尽责。其次,强化食品安检人员的专业技能,并定期进行严格的培训与考察,保证食品安全部门的工作质量。最后,积极引进先进的安检设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安检质量。

4、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人身安全。因此,进一步加强地区预防接种工作、做好牧区牛羊的预防措施则显得更为重要。炭疽和结核一经发现就必须屠宰消毁,是不允许治疗的。人结核其实就是牛型结核,

这几样传染病实验室一诊断确定,就应马上消毁,消毒。与此同时加强对疫苗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我国的防疫体系,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牛羊猪犬种布鲁氏菌多重PCR方法的建立及试剂盒研制军事医学科学院[J].2014

常见病防治大全篇(2)

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农作物,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不仅可以作为农业食品食用,也是重要的工业食品加工原料以及牲畜的饲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受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东北地区土质肥沃,因此我国大豆主要以东北地区的大豆产量最高和品质最优,这也使得东北地区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大豆供应地。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加大,也导致频频出现大豆病虫害,并逐渐成为威胁大豆产量以及品质的重要因素,导致大豆产量连年下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病虫害防治问题,本研究主要对东北地区常见的大豆病虫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积极的防御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和技术,旨在为大豆的种植质量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以提高东北地区大豆食产量。

1常见的大豆病虫害

近年来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加之大豆种植土地重茬,使得东北地区大豆病虫害日趋严重,大豆产量和质量连年下降,多我国的粮油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一般情况下,我国常见的大豆病虫害主要分为两大类:常见的大豆病害和常见的大豆虫害。首先,东北地区常见的大豆病害通常有大豆灰斑病、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菟丝子、大豆根腐病、大豆细菌斑点病、大豆霜霉病、大豆褐纹病、大豆灰星病、大豆灰斑病、大豆花叶病、大豆纹枯病等。其次,,东北地区常见的大豆虫害通常有大豆斜纹夜蛾、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豆天蛾、大豆蛴螬、大豆蚜虫、大豆造桥虫、大豆卷叶螟、大豆秆潜蝇、大豆圆跳虫、大豆四星叶甲等。

2常见的大豆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措施

针对我国东北地区大豆病虫害,一般情况下,大豆病虫害常见的措施分为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这四种,但是为了能够经济的、有效的、安全的防治病虫害,东北地区通常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具有一定的经济性,防治效果较好。

2.1农业防治措施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大豆病虫害的出现,首先,东北地区在进行大豆种植工作的初期选种阶段应该进行严格的调种检验工作,结合种子产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用,将品种的产量和品种的病虫害进行双重考虑,做到精选高产抗病虫品种,避免种子中会携带病原体。其次,种植大豆时,选地严禁迎茬、重茬,提高轮作换茬的科学性,避免大豆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大豆病虫害发生概率。再次,提高种植技术。开始进行播种初期应该根据田地的实际情况适期播种;在幼苗阶段及时清除带有病毒的植株;在施肥阶段,坚持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料;中耕方面,注意掌握中耕时间,提高土壤通透性,降低或消除病虫害对大豆的侵袭,整体提高大豆植株的抗病能力。最后,收割大豆后需要及时清除田间还存在带病株体,同时进行必要的耕翻土地工作,将病虫害翻到土表或者将病残体埋于地下,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大大的降低病原体的成活率,加速病虫害的消亡。

2.2化学防治措施

在大豆的不同种植阶段,具体的化学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首先,在进行豆种植工作的初期选种工作后,应该使用药剂拌种对大豆种子进行包衣,可以在种子阶段和幼苗成长的初期阶段对种子、大豆主根和幼苗对其进行保护,有效地降低病虫害的侵袭,起到保护的作用。其次,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产生的的病虫害也不同,针对东北地区常见的大豆病害和常见的大豆虫害,大豆灰斑病、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细菌斑点病、大豆霜霉病、大豆斜纹夜蛾、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大豆造桥虫等,应该在发现初期及时的取化学药剂防治方法。最后,加强大豆田地的田间管理,及时采用化学药剂清除田间杂草,不仅避免杂草中携带一些病虫源转移到大豆植株中,还能为大豆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有效的清除这些病虫源、减轻病害。

结束语

我国东北地区作为种植大豆的主要产区和优质产区,大豆病虫害是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大豆质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应该在未来的大豆种植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综合的防治,减少大豆病虫害发生的几率,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小铭,宋玉发,宁海龙. 黑龙江省无公害大豆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J]. 大豆通报,2007,04:19-21.

常见病防治大全篇(3)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263-01

猪疾病预防与治疗不仅对猪养殖业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还对猪肉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们饮食安全受到威胁。在猪养殖业越来越集约化、规模化以及养殖技术越来越进步的形势下,猪疾病种类越来越多,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致使猪疾病预防与治疗越来越重要,并且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本文现对常见猪疾病予以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预防与治疗对策,综述如下:

1 常见猪疾病

1.1 呼吸道疾病

呼吸道疾病是猪比较常见的病症,主要包括萎缩性鼻炎、支原体肺炎、猪肺疫、副猪嗜血杆菌等[1]。猪萎缩性鼻炎通常可通过观察猪面部变形程度判断疾病严重程度,比如,猪鼻子出现萎缩或猪生长非常缓慢等;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鼾声;打喷嚏;流黏液性、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拱地、摇头等。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主要为慢性咳嗽,通常持续超过3周。猪肺疫的临床症状主要有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心跳加速、咽喉部与颈部发热、红肿等。副猪嗜血杆菌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呼吸困难、发热、跛行、关节肿胀、皮肤及黏膜发绀及站立困难等。

1.2 丹毒疾病

丹毒疾病也是猪较为常见的病症,属于急性热传染病症[2]。猪丹毒病毒是引发此病的病毒,猪丹毒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在土中长时间存活,适应环境的能力也非常强,能够存活,其传播方式主要为通过饮用水或饲料进行传播。猪丹毒疾病主要包括败血型、疹块型,其中败血型较为常见。针对败血型丹毒疾病而言,具有突然爆发、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临床症状主要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高烧不退、结膜充血、粪便干硬等,在临死前,患猪前腋下、腹内、股内出现不规则鲜红色斑块,用手指按压后,褪色融合于一体。通常情况下,患猪于3~4d内死亡,死亡率约为80%。所以,养殖户在饲养中,一定要仔细观察猪,以此强化猪丹毒疾病的控制与预防。针对疹块型丹毒疾病而言,病情比较轻,临床症状为颈部、胸侧、背部甚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的四边形、圆形,有热感疹块,用手指按压后褪色。病程约为1~2周。

1.3 猪瘟疾病

一般而言,猪瘟疾病产生的原因为猪感染病毒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在猪群中,猪瘟疾病的发生频率较高,其发生征兆与症状较为复杂,易在猪器官中出现淤血,甚至出现器官坏死或者梗死现象。在猪养殖中,猪瘟疾病发生率较高,死亡率也比较高。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为猪瘟病毒侵入猪体内,致使猪淋巴细胞被侵蚀,进而对各器官以及免疫系统造成破坏,直到瘫痪,引发猪综合症状反应。一般而言,猪瘟疾病主要包括3种类型,即迟发型、急性型、慢性型[3]。猪瘟疾病易出现猪仔或者母猪繁殖时期,其初期症状为发热,进食减少,不断腹泻,分泌物中病毒分泌物较多。通常情况下,患猪于7d左右死亡,慢性型猪瘟疾病可延续约30d后,出现死亡。

2 常见猪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2.1 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在猪呼吸道疾病预防与治疗中,一定要遵循自育自繁的原则,对外来猪品种予以严格检疫,确保外来猪品种安全、可靠。养殖户在饲养中,如果需要引进新品种,一定要单独设置猪舍,并对猪的表现予以隔离观察,保证检疫严格、谨慎。引进猪仔后,隔离饲养至少30d,确保猪仔健康之后,和猪群予以混合饲养,并每天对猪舍予以消毒,并经常进行清洗,以此减少病毒入侵[4]。在猪养殖中,不可为猪提供霉变饲料。同时,在季节更替时,确保猪舍温度,做好保温工作,减少环境因素对猪的应激反应,确保猪健康生长。此外,在饲养中,应定期对猪群注射疫苗,最大限度减少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常用预防与治疗药物有土霉素(30mg/kg)、硫酸卡那霉素素(20mg/kg)等。

2.2 丹毒疾病预防与治疗

同猪呼吸道疾病预防一样,免疫注射也是预防猪丹毒疾病的重要手段。此外,加强饲料管理,定期消毒c清洗猪舍,也能够有效预防猪丹毒疾病的发生[5]。如果发现猪丹毒疾病,应马上进行隔离观察,并设立防疫点,对病死的猪予以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在处理病死的猪之后,养殖户要彻底消毒与清洗猪舍及相关设备。常用预防与治疗药物有青霉素等,可采用肌注方式,剂量为1mL/kg;同时,也可以添加在饲料中,剂量为200g/t。

2.3 猪瘟疾病预防与治疗

猪瘟疾病的病因非常复杂,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预防与治疗猪瘟疾病的时候,猪瘟冻干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爆发猪瘟疾病,应马上对猪群予以隔离,倘若病情严重,应封锁或者扑杀患病猪群,彻底阻断病菌与传播途径,从而预防猪瘟疾病扩散。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猪群健康不仅关系着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对人们饮食安全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倘若忽视猪群健康,未能及时发现猪疾病,采取恰当措施,就会导致猪疾病预防工作无法全面展开,进而影响猪群健康。所以,一定要掌握常见猪疾病类型,并且总结相关预防与治疗对策,从而减少养殖户损失,促进猪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佘金全.探讨农村养猪对常见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8):257-258.

[2] 祝福盛.浅议农村养猪对常见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J].农民致富之友,2014,7(14):231-231.

常见病防治大全篇(4)

中图分类号 S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77-04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n controlling of diseases,insects and weeds pests of crops with reducing pesticide usage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pesticide reducing agent“Jijian”in 2015,we carried out series of tests on rice,wheat and corn of“Jijian”in Anhu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Jijian”was mixed with insecticide,fungicide and herbicide,it could reduce 50% dosage of insecticide,fungicide,and 40% dosage of herbicide respectively. “Jijian”could promote crop production and also be safe to crop and natural enemy.

Key words:Pesticide reduction;Agent;“Jijian”;Effect;Anhui Province

近年来,安徽省农药使用量持续增长,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逐步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节药行动的步伐,2015年,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农药半量控害增产助剂“激健”的示范项目,旨在遏制全省农药使用量过快增长的势头,确保到2020年全省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总体目标的实现。

1 试验示范工作背景

2015年,安徽省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响应农业部、省政府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行动。各级植保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在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上试验示范农药减量控害技术,重点示范推广助剂“激健”的减量控害效果,力争到2020年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总体目标。为落实此项工作,2015年7月7日安徽省植保总站下发文件《关于实施农药半量控害增产助剂“激健”示范项目工作的通知》(皖农植防治〔2015〕22号),部署有关市、县(市、区)植保站在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中试验示范农药半量控害示范。各地积极行动,多作物多形式开展试验示范。6月和10月,省植保站组织有关专家分别对五河、凤台农药加“激健”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纹枯病及稻田化学除草等效果进行现场评估鉴定。

2 试验示范工作概况

2015年,安庆、蚌埠、滁州、淮南、阜阳、合肥、芜湖、六安等8市分别在怀宁、潜山、枞阳、宿松、五河、固镇、淮上、凤阳、南谯、明光、凤台县、潘集、太和、庐江、长丰、无为、金安等17个县(市、区)布点水稻病虫草害防治药剂减量+激健试验示范。初步统计,全省试验示范面积约0.667万hm2。试验作物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防治为主,兼顾草莓、茶叶、瓜蒌等经济作物。试验对象有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小麦赤霉病、小麦蚜虫、玉米螟和棉铃虫等重大病虫害,同时开展了稻田化学除草减量控害试验示范。试验示范方式有3种:全程减量控害试验示范、关键期总体防治病虫减量控害试验示范、单一病虫防治减量控害试验示范。

3 试验示范效果

3.1 水稻病虫害

3.1.1 全程减量控害试验示范 无为县在开城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示范。水稻全生长季节共开展了3次用药。第1次用药8月3日,常量区667m2施20%护城10g、噻呋酰胺15mL;减量+激健区667m2施20%护城5g、噻呋酰胺7.5mL+激建15g。第2次用药8月26日,常量区667m2施20%护城10g、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00g,50%吡蚜酮20g;减量+激健区667m2施20%护城5g、稻瘟灵40%可湿性粉剂50g、50%吡蚜酮10g+激建15g。第3次用药9月8日,常量区667m2施稻瘟灵40%可湿性粉剂80g、43%戊唑醇10g;减量+激健区667m2施稻瘟灵40%可湿性粉剂50g、43%戊唑醇5g+激建15g。潘集区在当地科技示范园内开展水稻病虫草害全程减量控害试验。全程共设3个示范区。一是减量+激健区,即667m2使用除草剂常规用量60%+激健15g、杀虫、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常规用量50%+激健15g。二是减量区。三是常量区。

结果表明:无为县减量区防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曲病的效果与常量区相当(见表1)。潘集区减量区+激健,病虫害发生情况与常量区相当,有效穗数比常量增加0.21万/667m2。减量区(不加激健)病虫情发生指数比常量区高20%,基本苗比对照等量清水区减少0.15万/667m2。

3.1.2 总体防治减量控害试验示范 凤阳县、明光市和怀宁县在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开展了总体防治减量控害试验示范(见表2)。凤阳县示范农药减量50%+激健,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防效分别达83.5%、56.2%、94.6%、83.5%和93.4%,略低于常量区防效,明显高于减量50%不加激健区。明光市示范农药减量50%+激健,防治纹枯病、稻曲病防效分别为65.85%和67.53%,与常规用量区相对防效差异不显著。另外,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田间发生较轻,防治效果不明显。怀宁县示范农药减量25%+激健,稻曲病、稻飞虱防效分别达86.5%和95%,稻瘟病病穗率仅0.01%,防治效果好。

3.1.3 单一病虫害减量控害试验示范 凤台县、淮上区、无为县、潜山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水稻纹枯病示范。结果表明,减量50%+激健防治纹枯病效果,凤台县、淮上区、潜山县防效分别达78.6%、78.62%、84.7%,与常量防效82.4%、79.76%、87.27%相比略偏低,但防效总体较理想。淮上区、潜山县仅减半区防效为47.99%和76.1%。农药减半后,加与不加减量助剂激健,防效差异显著。

无为县、淮上区、潜山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稻曲病示范。无为减量+激健区、常量区病穗率分别为11%、10.5%,病指分别为4.4和4.0。淮上因稻曲病发生轻,减量与常量病情差异不明显。潜山县减量+激健区防治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87.98%,略优于常量防效87.65%,显著高于减半区(不加激健)防效78.9%。

潜山县试验农药减半+激键防治水稻稻瘟病。结果表明,其防效达79.42%,略低于常量区防效84.77%,优于仅减半区。由于本年度试验期内该县稻瘟病重发,可能对防治效果有一定影响。

霍邱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d各处理对比不明显,药后3d、7d、14d常量+激健混合施用药效最高,减半+激健助剂后施药不影响药效,且略高于正常施药的防治效果。凤阳县防治稻飞虱农药半量+激健助剂,平均防效为94.6%,与常规量平均防效96.7%相当(见表3)。

南谯区、无为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稻纵卷叶螟示范。结果表明:南谯农药减半+激健区、常量防效分别为72.22%和75.91%。无为县减半+激健区、常量区稻纵卷叶螟为害株率1.2%和0.9%,为害叶率分别为0.3%和0.25%。处理间防效差异小,但药剂用量却减少了50%(见表3)。

3.2 水稻田化学除草 无为县、凤台县开展水稻田减量除草示范。无为县药后15d调查,常量区5叶以下稗草枯死,5叶以下千金子发红,野荸荠发红、枯死;减量+激健区5叶以下稗草枯死,但慢于常量区,5叶以下千金子发红;减量对照区(不加激健)4叶以下稗草发枯、枯死,5叶以上稗草发紫、发红,3叶及以下千金子心叶发紫、发红,5叶以上千金子无效。3个处理区都对游草、丁香蓼、鲤肠无效(见表4)。凤台县设常量区(667m2用千金100mL+稻杰100mL+使它隆30mL)和减量+激健区(除草剂用量减40%+激健),结果表明,减量区禾本科杂草防效92.2%、阔叶杂草防效90.5%;常量区禾本科杂草防效97.6%、阔叶杂草防效94.8%。

3.3 小麦病虫害 固镇县、五河县分别在小麦“一喷三防”中实施农药、化肥减半防治赤霉病、蚜虫等试验示范(见表5)。结果表明:固镇县农药、化肥减半区+激健与常量区蚜虫防效相当、赤霉病防效略偏低,均明显高于农药、化肥减半区。五河县农药减半区+激健与常量区赤霉病防治几乎相等。

3.4 玉米虫害 太和县示范农药减半防治玉米螟和棉铃虫等钻蛀性害虫。方法为: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减量50%+激健防治,10d、20d和30d,株被害减退率分别达90.7%、87.0%和80.9%,均略低于常量10d、20d和30d的防效92.6%、93.5%和85.1%,但高于减半区10d、20d和30d的防效85.2%、84.8%和74.5%。虫量减退率防效,农药减半+激健与常量区防效一致,明显高于仅减半区(见表6)。

3.5 增产效果评价 潘集区、凤阳县在水稻田,五河县、固镇县在小麦田分别开展了减量控害增产效果调查。潘集区实收产量,除草剂常规用量60%+激健,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常规用量50%+激健处理,比常规用量每667m2增加产量33kg。除草剂常规用量60%,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常规用量50%,比常规用量每667m2减少产量51.6kg。在减量控害的基础上,加激健助剂比不加增加水稻产量84.6kg。凤阳县农药半量+激健区实收测产折13.5%水分,667m2产干稻谷679.5kg,同常规量区667m2产661.1kg,比每667m2增产18.4kg干稻谷,增产2.7%;同半量不加激健区667m2产574.7kg比,增产104.8kg,增产18.2%。固镇县、五河县农药减半示范区小麦产量比常规用量略偏低。

3.6 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明光市防治水稻“三病两虫”(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每667m2农药常规用量区需要农药成本为22~28元,农药减量区农药成本为15~19元,农药使用量每667m2可节约7元左右,农药投入成本可节约30%左右。霍邱调查,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单种农药可减少用量40%。同时综合比较投入成本,对价格较高的农药(667m2成本10~12元)用药,农药减量+激健成本降低30%左右;使用价格较低的农药(667m2成本6~8元)用药,农药减量+激健成本基本不增加或降低10%~20%。

生态效益:无为县在全程农药减量示范区调查,20丛稻株中蜘蛛残存量44只,比常量区22只增加100%,天敌保护效果显著。

3.7 安全性评价 试验示范期间,防治农药减量+激健喷雾作业,田间未见药害和其它不良影响。

4 结论与分析

各地试验示范证明,“激健”与杀虫剂、杀菌剂混合使用,可以减少农药50%;与除草剂混合使用,可以减少除草剂用量40%。多数县杀虫剂、杀菌剂减量+激健防效比常量防效略偏低,但差异不显著;部分县除草剂减量+激健防效与常量防效相当,但见效慢于常量。减量+激健防效显著高于仅减量防效。减量+激健既能有效防控病虫草害,又能促进作物增产,全程减量+激健控制产量高于常规用量。农药减量+激健减量控害不仅使农作物生产安全,而且有利于保护天敌。

常见病防治大全篇(5)

【中图分类号】R19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1-00-01

为调查学生常见病变化情况,以便为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实施营养干预,为学生常见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阜新市2005年和2008年监测点校学生常见病监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比较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实施方案和检测细则》的统一规定,对2005年和2008年阜新市监测点校体质调研监测数据进行比较。[1]

1.2 方法

各项指标的检测均按《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工作手册》规定进行,检测项目为学生常见病(沙眼、蛔虫、贫血、营养不良、龋齿)等方面。

2 结果

沙眼患病率:由2005年的3.2%下降为2008年的2.3%;蛔虫感染率:我市学生蛔虫感染率2005年1.6%,2008年检查没有查到蛔虫卵,感染率为0;贫血患病率:由2005年的6.0%下降到2008年的4.4%营养不良:城市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由2005年的28.4%下降到2008年的27.7%,农村学生患病率由2005年的27.2上升到2008年30.5%。视力低下患病率城市由2005年的49.6%上升到2008年的68.5%。农村由2005年的46.6%上升到2008年的59.9%;龋齿患病率:2005年同2008年相比,城市学生由22.8%上升到33.3%,农村学生由14.1%上升到29.3%。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学生常见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沙眼、蛔虫、贫血呈下降趋势,营养不良患病率城市下降,农村增高,近视眼在增多,龋齿略有上升。[2]

沙眼患病率:2008年学生沙眼患病率为2.3%,已经省和国家检查验收,成为无沙市(沙眼患病率低于3%),以前每年要对全市中小学生普投利福平眼药水两次治疗沙眼。今后,将对学生加强防治沙眼知识的宣传工作,仅对患沙眼的学生进行治疗。

蛔虫感染率:我市学生蛔虫感染率2005年1.6%,2008年检查没有查到蛔虫卵,感染率为0,以前每年对全市学生普投驱蛔药一次,进行集体驱蛔,经过多年的检验,效果是非常好的。今后,将加强对学生的监测,但不在学生中进行集体驱蛔。

贫血患病率:由2005年的6.0%下降到2008年的4.4%达到了国家学生常见病防治方案的目标管理(10%以下)的要求。已对贫血学生发送《给贫血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说明贫血的危害及防治方法。贫血的学生有95%以上的属于轻度贫血,对中度以上的贫血学生,要求到医院检查治疗。

营养不良:城市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由2005年的28.4%下降到2008年的27.7,农村学生患病率由2005年的27.2上升到2008年30.5%,造成学生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与学生不合理膳食、偏食,特别是很多女学生追求轻体重,体态苗条,刻意控制饮食有直接关系。

视力低下患病率同全国一样逐年上升。视力低下患病率城市由2005年的49.6%上升到2008年的68.5%。农村由2005年的46.6%上升到2008年的59.9。防治方法:要求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坚持做眼保健操,并且要做的准确,以及其它各种治疗仪器的使用。

龋齿患病率:2005年同2008年相比,城市学生由22.8%上升到33.3%,农村学生由14.1%上升到29.3%,农村上升幅度较大,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农村龋齿防治工作也要摆在重要位置。龋齿的防治方法:城市小学进行了氟离子透入,对城市中小学及农村农村部分中小学进行了龋齿充填,并检查学生口腔卫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学生常见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沙眼、蛔虫、贫血呈下降趋势,营养不良患病率城市下降,农村增高,近视眼在增多,龋齿略有上升。说明:常见病防治工作只要常抓不懈,就会取得显著效果;今后,更应加强学生视力不良和龋齿的防治。特别应加强农村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常见病防治大全篇(6)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198-01

肉鸡在市场的经营范围比较大,了解肉鸡发病的规律和特点,掌握肉鸡疾病防治技术,才能更好的进行养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市场经营的安全。

一、肉鸡仔鸡的生长发育特点

1.饲养周期较短、生长速度较快、饲料报酬较高

肉鸡仔鸡的生长速度很快,一般情况下仔鸡孵出时体重为0.04千克左右,但是现在市场上全价饲料的销售比较广泛,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使用,也就间接导致了肉鸡仔鸡的育雏期体重可达到0.6千克左右,6周过后,仔鸡一般可以出栏,那时体重会增加到3公斤左右。

2.各组织器官和鸡肉发育不健全、不均衡

由于肉鸡仔鸡生长速度非常快,因此肌肉的生长速度远远快于心脏等多方面器官的生产发育,尤其是心肺的发育速度非常缓慢,所以心肺提供的血氧不能满足仔鸡肌肉生长所需的量,也就间接导致了代偿性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腿骨和胸骨长时间受到挤压,容易发生病变,出现疾病。虽然这种疾病对仔鸡的生长影响不大,但是影响了经济效益,降低了等级。

3.个体的抗病和适应能力较差

相对于正常仔鸡育雏时间来说,肉鸡仔鸡从出壳到出栏所经过的45天是非常短暂的,对于正长的仔鸡这仅仅是育雏的时间,所以出栏后的肉鸡虽然个头很大,但是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非常差。因此,肉鸡养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日常的监管和护理工作,防治腿部疾病和胸部疾病的发生以及一些综合性的症状。

二、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1.传染性鼻炎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受害的主要对象一般为4周以上的肉鸡,并且病情较急,但是对于抵抗能力较差的肉鸡仔鸡来说也容易感染,这种疾病是由鸡嗜血杆菌引起的,主要症状有:鼻腔和窦粘膜出现炎症,粘膜充血肿胀且伴有大量的粘液。一般的诊断方法有:用巧克力琼脂作细菌培养,挑选可疑的菌落接种胨琼脂,接着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垂直划线,在温度为32度,二氧化碳含量为10%的容器内培养一天一夜,如果出现卫星现象,即可确诊。

2.慢性呼吸道疾病

这种疾病有鸡毒支原体引起,这种支原体广泛存在于鸡体内,在多种激素的作用影响下才会发病,主要的发病对象为4周左右的肉鸡,呈慢性症状,主要有:粘液性鼻液、喷嚏、咳嗽、呼吸困难等,并伴有呼吸道啰音到了后期眼睑肿胀。

3.传染性支气管炎

这种疾病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伴随着鸡的各个年龄段,一般仔鸡最为严重,常出现咳嗽、喷嚏、气喘等症状。

三、常见疾病的发生规律

1.常见性非传染病的发病规律

对于肉鸡仔鸡来说,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腹水综合征、猝死症、维生素缺乏症、消化不良等多种症状。腹水综合征一般发生于4-6周的快速生长期,死亡率较高;猝死症主要出现于3-6周时,死亡率较高;维生素缺乏病比较常见,以缺乏维生素B2较为多见,一般出现于生长前期,这一时期仔鸡生长所需的维生素比较多,很难控制得当,对仔鸡的生长发育影响非常大,但是死亡率比较低,一般不会引起注意和重视;消化不良主要因为饲养不到位或者不科学引起的,在饲养的过程中营养元素的搭配不均衡,加上温度不适宜、空气不适宜等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

2.常见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规律

由于肉鸡仔鸡的抗病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类常见传染性疾病,根据感染病毒的规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日以内的育雏期,此时容易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杆菌等病菌;第二阶段为21-45日的快速生长期,除了容易感染育雏期的所有疾病以外,还容易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鼻炎等疾病,这一阶段感染的疾病比较多,并且容易较差感染,给预防措施的实施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一旦防治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第三阶段一般指的是45日以上,这时生长较为稳定,容易感染禽流感等传染性强、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四、常见疾病的防治现状

1.常见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养鸡专业户对于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主要手段有两种,一种是药物预防,另一种是疫苗防治。但是很多养鸡场基础设施较差,免疫程序不科学、不卫生,使用的药物不当,导致免疫效果大大降低,进而阻碍了正常的生长,出现成活率低、生长速度缓慢、发育不良,最终降低了经济效益。

2.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现状

仔鸡饲养的过程中以大肠杆菌、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鼻炎等发病率较高,对于一般的养殖户来说正常的预防措施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最佳的抗体当属与高免蛋黄抗体,主要对于病毒性传染病来说,如果治疗及时会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如果是混合型交叉感染,特别是病毒性疾病与细菌性疾病的交叉感染,一般的抗体治疗效果不明显,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合理选择高效能的药物。

五、加强饲养管理

1.加强垫料管理

由于肉鸡仔鸡的生长需要一定的垫料,长时间在垫料上生长会影响仔鸡的健康,垫料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仔鸡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生长,最终影响等级。因此,要加强垫料的管理,确保垫料保持柔软和干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垫料的更换,要注意经常检查,对于一些板结的垫料要及时的进行疏松处理,确保仔鸡的健康快速生长。

2.良好的卫生管理

在仔鸡孵化之间要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消毒,确保环境的干净,等到一批仔鸡出栏以后要再次对鸡舍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处理,一些用具要及时彻底清洗,并留出一定的空置时间,同时要加强鸡舍门口与鸡场门口的消毒工作,适当的设置消毒池,要严格按照标准建设消毒池和配置内部的消毒液,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消毒液的更换。

3.注意药物残留

由于肉鸡的商业价值较大,在生产过程中抗生素等一些促进生长的化学药剂的使用,使肉鸡的生长速度和疾病的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鸡肉的卫生质量监测问题,一方面由于鸡肉中化学药物的残留物超标,从而达不到进入市场的标准,影响经营;第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于绿色无公害食品的呼声与日俱增,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选择安全、健康的肉类成为了人民群众的首选。因此,在肉鸡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标准来用药。

综上所述,商业肉鸡的经济价值相对较大,市场需求量也较大,因此在生产养殖方面必须时刻注意各方面的管理,尤其是疾病等方面的防治,确保商业肉鸡的质量符合法定的标准。

参考文献

常见病防治大全篇(7)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19-01

一、引言

在小麦不同的生长期,由于种植面积大,一旦发生病虫害,就会迅速的蔓延,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为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其发生、发展和蔓延,实现优质小麦生产的目标,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从小麦的播种期、返青拔节期、孕穗和抽穗扬花期等不同时期的病虫害认识开始,强化防治技术的力度。

二、河南省罗山县农业种植情况

河南省罗山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面积稳定在14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也达到70万吨以上。不仅如此,罗山县也是粮食生产先进县,从2004年以来曾经四次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而粮食生产保持了连续九年增长的良好势头。粮食生产能力的连年提高给农民收入带来了可喜的成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69元,超过了全省的平均水平。2013年,罗山县小麦种植达到46万亩,由于种植面积大,县委一直将小麦的病虫防治工作当做首要工作来抓,中后期采取“一喷三防”,组织12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下乡,小麦病虫害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但是考虑到农民防治水平普遍不高,因此从宣传入手,加强技术指导非常必要。

三、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1.小麦播种期常见的病虫害以及防治技术

小麦播种期常见的疾病有一般有小麦纹枯病、黑穗病、金针虫病、地下害虫蝼蛄等。由于小麦的播种期是病虫害防御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时候充分的运用防治技术进行预防,效果非常明显。

针对于这些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1选择优良品种

在选中的时候,尽量选择那些抵抗病虫害较好的种子,播种的时候,选择较为先进的播种农具,合理布局,避免苗太密或者太稀。

1.2选择优质肥料

平整土地的时候,应该对土壤进行充分的平整,将田间地头的杂草充分的拔出,施肥的时候选择优质肥料,尽量使用农家肥,这样效果最好。

1.3处理土壤病虫

由于在上一季种植中,地下土壤会有一些害虫生存,因此在播种前可以撒一些农药进行合理的移除,平均每亩可以用40%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者50%辛硫磷颗粒,再拌上沙土或者煤渣20千克后,加上3千克水制成有毒土壤,均匀的洒在地面上,这样可以有效的对地下害虫起到良好的治理作用。

1.4播前进行拌种

播前对种子进行搅拌是非常可取的一项措施,按照科学要求进行药剂拌种,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就可以达到对地下害虫防治的作用。也可以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胺磷,拌入麦种50千克,然后兑入水5千克,这样能够有效的预防纹枯病、黑穗病。当然,还有其它方法,依据科学拌种对于地下害虫的防治事半功倍。

2.小麦返青拔节期常见的病虫害以及防治技术

小麦返青期对于小麦生长来说,是一个关键时期,常见的病虫害有纹枯病、麦蜘蛛、吸浆虫以及地下虫等,这个时期一旦出现病虫害,会对小麦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

不同的病虫害,主要的防治技术有以下几点:

2.1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病虫害,在返青期如果早期喷雾,而且在防治的时间上抓紧,小麦的纹枯病是可以防治的。因此,在返青早期,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综合使用,每亩用5%井冈霉素200mL左右兑水1500kg左右喷洒在麦茎基部可以起到防治作用,第一次喷洒后每隔10天-15天进行第二次喷药。

2.2小麦蜘蛛的防治一定要及时,可以每亩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进行喷雾,就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另外,对于小麦吸浆虫,一定要利用返青期麦苗幼小,可以进行土壤处理,在吸浆虫即将上升到地表面活动的时候使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兑入适量的水分,再拌入300kg左右的细土制成毒土,沿着麦垄撒施均匀,然后运用锄头将药剂翻到土中,防治效果明显。

2.3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在小麦返青期结合小麦的拔草、施肥、浇水等一些列修整进行,可以对这个时期出现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不仅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小麦的生产能力。

3.麦孕穗和抽穗扬花期常见的病虫害以及防治技术

在小麦孕穗和抽穗扬花期对小麦产生危害的病虫主要是红蜘蛛、白粉病、赤霉病和麦芽等,这个时期是小麦病虫害的高发期,应充分重视小麦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疗,保证小麦的优质高产。针对于以上病虫害主要的预防措施有:

3.1孕穗和抽穗扬花期间,如果麦田单行33cm中出现红蜘蛛有100多头时就表明应该进行防治了,采取的方法是每亩可以用20%扫螨净可湿性粉剂大约50mL,然后兑入600kg左右的水进行喷雾防治,效果非常好,这种方法在治疗红蜘蛛的同时,还可以治疗白粉病、小麦锈病等等一系列的病虫害。

3.2小麦孕穗和抽穗扬花期,还有仔细观察小麦时候ifouyou大量的麦蚜虫出现,可以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者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进行药物的配置,进行喷雾,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3小麦孕穗和抽穗扬花时,白粉病和锈病这类病害也常常会造访,这时候可以每亩小麦用20%三唑酮乳油兑水50kg左右或者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兑水50kg左右进行喷雾防治,效果明显。

四、总结语

总之,在小麦的生长阶段,只要采取科学的施肥、浇水、除草,再配以药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是小麦的播种期、返青拔节期和孕穗和抽穗扬花期这三个重要的生长阶段,就可以将常见的小麦病虫害有效的预防和治理。罗山县进几年一直把病虫害的预防作为工作重点进行,邀请上级农业专家进行有效指导,做好病虫害防治的宣传活动,严密部署工作,加强对于小麦病虫害的监督管理工作,收到了预想的效果,增加了人民的收入,进而提高了全县农民的生活水平,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常见病防治大全篇(8)

一、传染病预防

1、按照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学校人口密集的特点,容易在学生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肠道传染病等,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在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的疫情报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情报信息,健全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是确保疫情报告准确及时的关键。

疫情报告时限和办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要求执行。

每个教职工及学生均为法定疫情报告人,学校医务室为我校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均有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学校迅速报告,学校向上级主管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如果隐瞒不报、漏报、谎报或延期报告的,要追究当事人有关责任。

三、传染病控制措施

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3、建立学生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

4、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全校范围内的消毒工作。

四、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

学校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传染病预防工作措施不力,导致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对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以及在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后不及时报告或隐瞒不报的,要依法查处直接责任人,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二】

为了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师生中的发生与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今年我校传染病(常见病)防控工作计划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我校严格树立学校疫情无小事的观念,将传染病防控和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组织体系,成立由元校长负总责的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苏校长为副组长,各年级抓教学的主任(尚主任、万主任、李冬冬主任、石校长、牛主任、刘主任、莫主任)为年级负责人,各班主任为班级负责人,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任务落实,并建立起由学校领导牵头、校医为骨干、班主任为网点负责人的覆盖全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网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元校长召开春季预防传染病的专题会议

年级召开春季预防传染病的专题会议

二、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

1.充分利用校广播、班会、学生集会、健康教育课、健康小报、宣传栏、知识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有关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知识,引导师生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增强他们的防病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利用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知识,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三、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防控工作

1.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各项制度,制定规范的学校卫生管理制度、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预防制度和疫情监测及报告制度,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具体措施,重点加强冬春季、秋冬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2.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监督,制定完善的卫生制度。年级每日专人负责检查教室和环境的卫生,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到文明班级量化考核中去,以提高同学们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抗病能力。

3.加强饮水饮食的安全卫生监督。学校由专人负责检查,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措施得力。定期组织对食堂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食堂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4.加强校园消毒和教室的通风换气管理。在冬春季节,建立专人负责制,做好校园消毒和各班教室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工作,以保证学习场所空气清洁、流通。各班既要扎实开窗通风,又要填好记录。

5.加强我校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工作:由校医室负责本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加强传染病监测工作,切实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每日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做好晨检、午检及因病缺课登记追查工作,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在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的同时,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区疾控中心进行报告。

6.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更新、充实卫生必备设备,准备足够的消毒、预防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

7.认真做好新生入学及转入新生的卡证查验工作,为有效预防学校传染病提供科学参考。

常见病防治大全篇(9)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20

目前猪病类型复杂,新病的出现、多重感染、混合感染等诸多情况的存在给目前猪病的诊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笔者针对几种春季常见猪病的预防与治疗加以总结,期望对广大养殖场(户)有所帮助,提高经济效益。

1 猪腹泻病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临床症状,仔猪呕吐,腹泻,粪便颜色异常,呈黄绿或灰色。肥育猪或成年猪食欲减退,腹泻、消瘦,有时呕吐。哺乳母猪泌乳减少,很少发生死亡。

防治措施,采用检疫、消毒、配合使用疫苗进行预防。治疗原则主要是补充体液,防止脱水和继发感染,常用安维糖(安钠咖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或补液盐内服,使用氯霉素或磺胺脒等抗菌素对症治疗。

1.2 轮状病毒病

导致猪群发病的病原体为猪轮状病毒,感染群体为2月龄以内的仔猪,也是猪常见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仔猪厌食、呕吐、下痢。

防治措施,注意饲喂饲料的营养全面性及卫生环境管理,以增强猪群的抵抗力。还可以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达到预防的目的,常使用的疫苗有轮状毒油佐剂灭活苗或猪轮状病毒弱毒双价苗。治疗可内服葡萄糖盐水和复方葡萄糖溶液。

1.3 猪痢疾

又称猪血痢,致病原为猪痢疾螺旋体。发病群体多为架子猪,仔猪和成年猪很少发病。

临床症状,病猪排出混有多量黏液及血液的粪便,呈胶冻状。

防治措施,做好猪舍、环境的卫生与消毒,处理好粪便,病猪要及时淘汰。治疗可选用痢菌净、黄连素、痢特灵、杆菌肽、喹乙醇、四环素等药物治疗,如果出现抗药性,可以轮换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1.4 仔猪副伤寒

该病致病原为沙门氏杆菌,易感猪群日龄为2~4日龄,虽无明显季节性,但春季时尤其要注意对此病的防范。

临床症状,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病例初期便秘,后期腹泻,皮肤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初期腹部、耳下、四肢末端、嘴尖和尾尖等身体远端皮肤呈红色,后期变为青紫色。慢性病例便秘与下痢交替进行,粪便呈灰色、淡黄或暗绿色,皮肤有湿疹。

防治措施,除了加强饲养管理之外,在流行病区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及断奶仔猪使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治疗可以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

2 猪霉形体肺炎

猪霉形体肺炎的多发季节是初春,它是一种猪群常见的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有急性和慢性、隐性之分。

临床症状,急性型猪霉形体肺炎,易感猪群群体为仔猪、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体温升高或者不升高,急性型可以转化为慢性型。慢性型最显著的特征是反复明显干咳和频咳,在早晨喂饲和剧烈运动后咳嗽特别严重。隐性型病猪临床并无任何明显症状,有时出现轻微咳嗽,全身状况良好,生长发育几乎正常,只是在X射线下或剖检时可见到该病病灶。

防治措施,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疫苗类型主要为猪气喘病冻干兔化弱毒菌苗和猪气喘病168株弱毒菌苗,注入肺内60d以后即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治疗可使用猪喘平、盐酸土霉素、氢富马酸盐等。

3 猪流感

临床症状,感染猪群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咳嗽,喜卧不愿活动。防治措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应铺垫和勤换干草,定期用5%的烧碱对猪舍消毒。可以使用猪流感佐剂灭活苗对猪只进行免疫防治。该病无特殊药物,只能采用对症治疗的药物来减轻病情。可以使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和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对病重猪可合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另加病毒灵肌注。

4 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是1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乳后仔猪的肠毒血症,多感染断乳仔猪,尤以断奶后5~15d、生长快、膘情好的仔猪发病多,春季多发,致死率较高。

临床症状:感染猪群初期表现为神经症状,主要有兴奋、转圈、心跳增快、震颤、共济失调、叫声嘶哑,后期发生后肢麻痹。急性病例4~5h死亡,多数在1~2d内死亡。

防治措施:如因缺硒诱发水肿病,可用0.1%的亚硒酸钠,治疗可用安维糖(安钠咖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注射液。也可选用地塞米松磷酸钠、磺胺嘧啶及维生素c注射液大剂量注射,治疗时还应配合利尿、缓泻、排毒,用速尿针剂肌注。

参考文献

常见病防治大全篇(10)

中图分类号:S8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6-70

临床上,鸡传染病发病率非常高,严重危害养殖户经济利益。抓好传染病预防与治疗工作,是促进养鸡行业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 鸡常见传染病类型与治疗

1. 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的传染病,可感染禽类神经系统、肠道、呼吸道系统,其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危害巨大。防治:结合农业部规定的免疫程序,使用指定单位生产的禽流感疫苗进行免疫,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必须及时送检、上报。若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必须强制扑杀、严格封锁疫区。

2. 鸡新城疫

该疾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也称为“亚洲鸡瘟”,主要通过带病毒死鸡传播,多发于春秋两季,可发生于任何品种的鸡。防治:①做好鸡群预防接种工作。②一旦发生鸡新城疫,需要及时隔离鸡群,并进行彻底消毒。③深埋或焚烧病死鸡垫草、粪便以及尸体。

3. 传染性支气管炎

该疾病多发于雏鸡身上,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所致,一般分为肾型与呼吸型两种。防治:目前来说,还没有治疗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特效药物。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加强饲养环境管理,使用优质鸡饲料,全面提高雏鸡抵抗能力。②严格执行检疫、消毒、隔离等卫生制度。③按时接种疫苗,选择肾型、呼吸型的疫苗,通过饮水、点眼、滴鼻等方式进行免疫。

4. 传染性法氏囊病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幼龄鸡身上,传染性高、死亡率高。该疾病主要通过带病毒的媒介扩散,进而入侵鸡消化道与呼吸道。防治措施:①对14-28日龄的幼龄鸡进行法氏囊苗免疫接种。②加强鸡群饲养环境管理,加强卫生免疫管理。③一旦鸡群发生该传染病,需要及时进行高免卵黄注射,以预防疾病继发感染。

5. 大肠杆菌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鸡舍消毒不到位、环境卫生差、日常饲养不善,是导致鸡群发生大肠杆菌病的主要因素。防治措施:①加强鸡舍养殖管理,改善鸡舍环境卫生,并严格做好消毒工作。②由于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因此,建议先进行药敏试验,结合实验结果选择治疗药物。现阶段,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的药物有头孢类药物、链霉素、新霉素以及氟苯尼考类药物等。

6.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由鸡白痢杆菌所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鸡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通过排泄物传播,还可经由鸡蛋垂直传播。防治措施:①做好种鸡沙门氏菌综合防治。②使用恩诺沙星、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等预防性给药。

二、 鸡常见传染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1. 严格执行兽医卫生制度

加强门卫制度,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与隔离制度,预防病原体传播。严格落实卫生消毒制度,结合鸡舍条件,定期清扫、消毒、清粪,加强鸡舍通风工作,精心管理鸡群,加强饲养,做好防暑、防寒等工作。严格把好“进鸡关”,若从外地引进鸡苗或种蛋,需要实地考察鸡场疫情、马立克氏病免疫以及母源抗体情况,不能在卫生环境差、疫情复杂的鸡场引入鸡苗、种蛋。

2. 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

第一,购买合格单位生产的优质疫苗,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接种,不能使用失效、过期或保存不当的疫苗。第二,选择合理免疫时机。雏鸡出壳后必须尽快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对于新城疫、法氏囊病等传染病,如果母源抗体比较高,首次免疫过早会影响免疫效果;若对雏鸡同时进行几种疫苗免疫,会造成部分疫苗免疫效果失败;必须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两次免疫时间不能间隔过长,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第三,选择科学的免疫方式。若采用饮水免疫方式,则不能使用酸碱度过高的水或含氯自来水;疫苗不能在饮水器中存放过长时间,否则会影响疫苗效力;皮下注射、肌内注射的冻干疫苗,不能在常温环境中放置超过6小时;使用佐剂灭苗之前应充分摇匀;疫苗注射剂量必须精准;若选择点眼、滴鼻等方式接种,速度不能过快、滴量不能过大,且保证疫苗进入眼睛、鼻腔内。

3. 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主要用于预防原虫病、细菌病的发生与蔓延,可通过磺胺类药物、抗生素、呋喃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以及抗菌类增效剂,治疗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细菌病以及原虫病。第一,正确选择药物。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应该在正确诊断疾病的基础上,针对性的选择治疗药物。可通过药敏试验方式选择治疗药物,不仅效果显著,而且治疗成本低。若两种药物治疗效果相似,可选择副作用小、毒性小的药物;在杀灭病原体的同时,应选择人畜无害、对设备腐蚀小、消毒效果好的消毒剂;若药物安全性、防疫效果相似,应选择货源广、便于保存、便于使用的药物。第二,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剂量、浓度用药,特别注意喹乙醇、磺胺类药物,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剂量用药。一般来说,同一鸡群不能混用两种药效相似的药物,更不能同时使用互有抗体作用的药物。第三,应选择科学的投药方式,保证稀释后的药物定时、定量的应用,充分发挥药物疗效。

4. 做好疫情扑灭

鸡群一旦发生传染病,必须及时发现、及早诊断,针对性采取解决措施,以预防疾病蔓延。饲养人员必须严密观察鸡群状况,一旦发现异常问题,应立即上报。若确诊为禽流感、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必须隔离鸡群,对鸡舍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并给予药物早期治疗。若传染性疾病非常严重,必须对病鸡进行扑杀、对死鸡尸体进行无害处理,做好疫情扑灭工作,预防疫病蔓延。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禽养殖行业发展迅速,养殖规模、养殖密度不断增加,相应的疾病防治难度也有所增大。新形势下,必须严格执行兽医卫生制度、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科学进行药物防治并做好疫情扑灭工作,从多方面入手,切实做好对鸡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

参考文献:

[1]黄中利,王霜,林树乾等.中药防治鸡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体会[J].家禽科学, 2012,(12):33-35

常见病防治大全篇(11)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52-01

病害已成为大豆减产的重要因素。因此,病害的识别与正确的防治是大豆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就大豆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做简要介绍。供大豆生产者参考。

一、大豆常见病害及防治

1.大豆疫病

大豆疫病是典型的土传真菌性病害,大豆疫病的发生与降雨、土壤类型、耕作制度、肥料和栽培品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危害症状主要是侵染大豆的叶、茎蔓、豆荚和种子,以危害叶片为主。一般在叶片的叶尖或叶缘始发,初生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扩展后为不规则形暗绿色斑或暗褐斑,晴天中午可见病叶反卷、枯萎、最后变黄,病斑相互合并大块组织变褐枯死,一旦遇到阴雨天,可迅速扩展到整个田块。

防治措施:一是培育抗、耐病品种。二是是加强栽培管理:垄作减少连作,并加强耕作作业,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可减轻发病。

2.大豆根腐病

症状苗期主要发生在大豆根部,初期茎基部或胚根表皮出现淡红褐色不规则的小斑,后变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色淡绿,分枝、结荚明显减少。

农业防治:(1)合理轮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严禁大豆重迎茬。(2)采取垄作,深松,适时晚播,注意播深不能超5cm。(3)施足基肥、种肥,及时追肥,尤其应用多元复合液肥,弥补根部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4)及时翻耕。(5)避免机械伤根、防止大豆根部产生药害、防治根部害虫,以减少病菌侵入途径。(6)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地上茎基部侧生新根的形成。

药剂防治:通过药剂拌种,推迟侵染期。用含有多菌灵、福美双和杀虫剂的大豆种衣剂拌种,每100kg种子用种衣剂1000-1500ml拌种;此外,还可施用大豆根保菌颗粒剂,每公顷用30kg与种肥混施。药剂拌种后,药效只能维持15-25d,因此要及时进行中耕培土,尤其在地下根部受害以致死亡的情况下中耕培土措施更为重要,以促进地上茎基部侧生新根的形成,能及时补充肥、水,否则造成无侧根使幼苗死亡。

3.大豆菌核病

症状:从大豆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植株的地上部分,以花期危害最重,产生叶腐、茎腐、荚腐等症状,最后导致全株腐烂枯死。在植株上产生颗粒状的菌核。

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清除初染源,合理轮作。(2)选用无病种子(3)药剂防治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125-1.5 kg/hm2。一般于发病初期进行一次,7-10天后再喷一次。

4.大豆孢囊线虫病

危害及症状:又叫“火龙秧子”,是线虫侵害苗期大豆根部引起的,受害大豆根系不发达,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严重时全株枯死,拔出病株可见根上有许多小米粒大小的黄白色颗粒(即病原线虫雌虫-孢囊。干旱和风砂盐碱土地发生较多,重茬和迎茬可使病情加重。

防治: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经济有效措施。在没有抗病品种的地方应采用3年以上的轮作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0-45 kg/hm2随播种一齐施入土壤。

5.大豆霜霉病

症状:幼苗、成株叶片、荚及豆粒均可被害。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可系统发病。病苗子叶无症,第一对真叶从基部开始出现褪绿斑块,沿主脉及支脉蔓延,直至全叶褪绿。以后全株各叶片均出现症状。花期前后气候潮湿时,叶背面病斑密生灰色霉层,最后病叶变黄转褐而枯死。叶片受再侵染时,形成褪绿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小点,背面产生霉层。受害重的叶片干枯,早期脱落。

防治措施:选育和利用抗、耐病品种,加强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

5.1农业防治:根据各地病菌的优势小种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选用无病种子;实行2-3年轮作;大豆收获后进行深翻,减少菌源;增施磷、钾肥;增加中耕次数,提高抗病力;清除病苗,消减初侵染源。

5.2药剂防治:种子处理可用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和50%福美双铵3:2比例混合,以种子重量0.5%的量拌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