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7 15:03:21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1)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由于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观摩患者所敛的家属不配合等因素,导致课问临床见习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就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使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体会,与同仁进行商榷。

一、案例教学法的由来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沣意力,达~l;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2.案例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是各个学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临床和现实情境中,成为培养高素质、开放型现代化护理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足以案例为主的使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电视录像、电视现场直播,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实现学和创造、感性和理性结合的特点.

三、应用

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如何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办法之一,它弥补了由于小儿疾病时限性、患者家属配合不到位所致的临床见习不足。而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遴选案例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小儿体液紊乱内容是儿科护理学的难点,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就有关体液紊乱的知识满堂讲解,学生虽然可以记忆相关内容,但对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能力不强。在案例教学法中,先把小儿体液紊乱的案例布置给学生后,按照5~8人一组的标准将学生分组,小组同学一起阅读、讨论案例,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安排讨论活动,由一名学生发表,小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全班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通过护理评估,确定了患者的护理诊断,制定了护理措施,完成了教学目标。

多媒体在教学中已经被广泛使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行案例法教学。例如在进行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教学时,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展示一个病例,病例中描述了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主要症状、体征,其中患儿的意识改变、惊厥和呼吸变化等表现,用视频播放,以加深学生对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的认识;并提问)为什么在出生后不久会有这些症状和体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注重讲解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使学生掌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基本知识点。虽然护理工作的重点是通过护理措施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但在教学中,仍然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清楚辅助检查项目及其对于疾病诊断的基本意义。为此,在完成上述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质疑、提问、启发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确定需要辅助医生完成的检查项目,锻炼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将典型案例多媒体化的教学方法既克服了床边教学学生多、患儿少、学生学习不方便的问题,也克服了书面病例教学不能展示的案例图像、音频、视频内容,可以全方位地表现疾病特点,使案例教学迈上新台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使用小组讨论、典型案例多媒体化等形式外,还可以采用自主运用知识的方法⑥,即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内容,由学校联系社区幼儿同,利用见习课时间到幼儿园对不同年龄组儿童进行查体并记录数据,返校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小儿发育状态是否正常,并提出纠正的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2)

《医用电子仪器》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医用电子仪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电子学、微机原理等课程为基础,着重于医用电子仪器的构造、原理和应用,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医用电子仪器》教学一般采用先介绍仪器结构、电路工作原理,后实验验证的方法,很少涉及仪器的故障维修或涉及不深。传统方法虽然能够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但学生多为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最大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造成学生分析、寻找仪器故障原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低。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医用电子仪器》课程进行了改革,具体思路如下:明确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医用电子仪器维修工程师所“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对医用电子仪器故障现象能够分析其原因并正确解决,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在讲授医用电子仪器原理和电路知识的同时,应适当加入与一线岗位相关且能够解决仪器故障的内容,以仪器故障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对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努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拓其维修思路。wwW.133229.cOm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以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的96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医用电子仪器》课程改革。

“以现象为导向,常见

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案例的内容

我们结合教材与实验室仪器情况,收集医用电子仪器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法,建立维修案例库,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课程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突出仪器故障现象,引导学生思考。(2)精选仪器维修案例,精讲并供学生讨论分析。(3)附上练习题,作为学生作业题。

(二)实施步骤

1.学生自学。课前先让学生自学讲义,然后在仪器故障的引导下,自学教材,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仪器原理、构造的基本知识。

2.教师精讲。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从课程标准出发,围绕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讲授重点、难点,以仪器故障现象为导向,对仪器常见故障进行详细分析。要求教师对仪器的原理、结构、故障现象及故障解决方法等非常精通,能够随时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3.布置案例作业。以仪器常见故障为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对教师精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班上作幻灯片演说,内容包括仪器故障现象、分析思路、解决方法以及体会。

4.教师总结。讲评案例作业,对学生维修思路和解决方法进行评价,总结仪器维修要点和技巧,给每个小组评分。其他小组听讲,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给出评价分数。最后,由教师所评分数、其他小组所评分数及组内互评分数作为小组案例作业的成绩。

(三)实施对象

选择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共96人作为实验对象,把《医用电子仪器》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脑电图机、电子血压计等,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第二部分是心电图机、监护仪等,采用“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

(四)评价方法

由两部分组成,用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两种方式进行考试评价,其中,期末考试分别按两种教学方法出两道大题,各为10分,观察学生答题情况,同时分别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学生、学院共同监督课堂授课质量,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结果

(一)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p <0.001),见表1:

(二)问卷调查

对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发放学习效果调查问卷96份,回收95份。有86人对案例教学法持肯定态度,认为该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吸引力,这部分学生占总数的90.5%。有84人认为该方法提供了自学空间,提高了自学能力,这部分学生占88.4%。有88人认为增强了学习自信心,拓展了维修思维,有助于就业,这部分学生占92.6%。认为案例教学法没有效果,没有提高自己能力的学生有5人,占5%。

(三)督导评价

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学院督导组专家多次进行现场观摩,得出结论:此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对真实的维修案例进行分析,按照岗位工作要求考核学生,学生动手实操技能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追踪调查

对正在维修岗位实习的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60名学生进行调查,认为案例教学法讲授内容记忆深刻,对提高自己医用电子维修的实际技能有帮助,应该继续开展,甚至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学生有56人,占总数的93%。

讨论

(一)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的初步实践表明,它有以下优点:(1)使学生将被动式、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探索式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以现象为导向,联系常见仪器故障分析讨论,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更快、更高、更新的学习方法和目标,它既有一定的让学生自学的自由性,又有作业的限制性,能做到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3)学生完成案例后,有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培养了专业兴趣,提高了学习热情。布置不同小组学习不同案例,可避免互相抄袭现象,这是传统作业难以做到的。另外,小组现场汇报案例作业,锻炼了小组成员的幻灯整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其他小组成员对他人劳动成果的评估能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结合实验室仪器,个别故障需要人为设定,讲义的编写要具有引导性。(2)实验室要经常开放,方便学生课后做实验。(3)案例汇报占用时间较多,教与学进度普遍紧张,有时需要用到课后时间。(4)为防止个别学生偷懒,需要在小组中选定能力够强的组长,带动学习兴趣较低、能力较低、自律性不足者,以组间同学互评、组内同学互评作为激励方式。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3)

《医用电子仪器》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医用电子仪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电子学、微机原理等课程为基础,着重于医用电子仪器的构造、原理和应用,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医用电子仪器》教学一般采用先介绍仪器结构、电路工作原理,后实验验证的方法,很少涉及仪器的故障维修或涉及不深。传统方法虽然能够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但学生多为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最大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造成学生分析、寻找仪器故障原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低。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医用电子仪器》课程进行了改革,具体思路如下:明确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医用电子仪器维修工程师所“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对医用电子仪器故障现象能够分析其原因并正确解决,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在讲授医用电子仪器原理和电路知识的同时,应适当加入与一线岗位相关且能够解决仪器故障的内容,以仪器故障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对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努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拓其维修思路。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以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的96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医用电子仪器》课程改革。

“以现象为导向,常见

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案例的内容

我们结合教材与实验室仪器情况,收集医用电子仪器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法,建立维修案例库,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课程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突出仪器故障现象,引导学生思考。(2)精选仪器维修案例,精讲并供学生讨论分析。(3)附上练习题,作为学生作业题。

(二)实施步骤

1.学生自学。课前先让学生自学讲义,然后在仪器故障的引导下,自学教材,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仪器原理、构造的基本知识。

2.教师精讲。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从课程标准出发,围绕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讲授重点、难点,以仪器故障现象为导向,对仪器常见故障进行详细分析。要求教师对仪器的原理、结构、故障现象及故障解决方法等非常精通,能够随时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3.布置案例作业。以仪器常见故障为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对教师精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班上作幻灯片演说,内容包括仪器故障现象、分析思路、解决方法以及体会。

4.教师总结。讲评案例作业,对学生维修思路和解决方法进行评价,总结仪器维修要点和技巧,给每个小组评分。其他小组听讲,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给出评价分数。最后,由教师所评分数、其他小组所评分数及组内互评分数作为小组案例作业的成绩。

(三)实施对象

选择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共96人作为实验对象,把《医用电子仪器》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脑电图机、电子血压计等,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第二部分是心电图机、监护仪等,采用“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

(四)评价方法

由两部分组成,用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两种方式进行考试评价,其中,期末考试分别按两种教学方法出两道大题,各为10分,观察学生答题情况,同时分别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学生、学院共同监督课堂授课质量,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结果

(一)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p <0.001),见表1:

(二)问卷调查

对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发放学习效果调查问卷96份,回收95份。有86人对案例教学法持肯定态度,认为该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吸引力,这部分学生占总数的90.5%。有84人认为该方法提供了自学空间,提高了自学能力,这部分学生占88.4%。有88人认为增强了学习自信心,拓展了维修思维,有助于就业,这部分学生占92.6%。认为案例教学法没有效果,没有提高自己能力的学生有5人,占5%。

(三)督导评价

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学院督导组专家多次进行现场观摩,得出结论:此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对真实的维修案例进行分析,按照岗位工作要求考核学生,学生动手实操技能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追踪调查

对正在维修岗位实习的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60名学生进行调查,认为案例教学法讲授内容记忆深刻,对提高自己医用电子维修的实际技能有帮助,应该继续开展,甚至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学生有56人,占总数的93%。

讨论

(一)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的初步实践表明,它有以下优点:(1)使学生将被动式、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探索式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以现象为导向,联系常见仪器故障分析讨论,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更快、更高、更新的学习方法和目标,它既有一定的让学生自学的自由性,又有作业的限制性,能做到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3)学生完成案例后,有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培养了专业兴趣,提高了学习热情。布置不同小组学习不同案例,可避免互相抄袭现象,这是传统作业难以做到的。另外,小组现场汇报案例作业,锻炼了小组成员的幻灯整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其他小组成员对他人劳动成果的评估能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结合实验室仪器,个别故障需要人为设定,讲义的编写要具有引导性。(2)实验室要经常开放,方便学生课后做实验。(3)案例汇报占用时间较多,教与学进度普遍紧张,有时需要用到课后时间。(4)为防止个别学生偷懒,需要在小组中选定能力够强的组长,带动学习兴趣较低、能力较低、自律性不足者,以组间同学互评、组内同学互评作为激励方式。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4)

目前,我国的医学护理教育尚没有医疗风险教育课程,而护士属于高风险职业,培养我国医学生特别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风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护人员避免医疗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1]。我校于2013年开设了《护理风险管理》选修课,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加强学生理论与临床实际工作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2015年第2学期引入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在课堂中将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灵活运用,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以此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教程中[2]。案例分析法在《护理风险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抽取2015年第2学期选修《护理风险管理》课程的学生,共计140人。学生均为护理本科生,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学制4年,其中男生5人,女生135人,年龄21岁~24岁(22.4岁±0.5岁)。

1.2方法

1.2.1教材及教学内容教材参考田玉凤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第1版《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教学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感染科5个科室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教学课时数共为30学时。1.2.2案例分析法教学的实施1.2.2.1分组将140人分为14小组,每组8人~12人。由组内成员选出1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组内学习。上课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便于组内讨论。1.2.2.2案例准备案例贯穿于整个课堂始终,它的选择至关重要。授课教师根据各个科室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选取临床真实案例并做适当修改,使案例标准化,既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使理论联系临床实际,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2.2.3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分析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将整个讨论环节分为3部分。首先,给予案例并提出问题;其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借助教材、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等工具查阅资料;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陈述答案和理由,持有异议的小组以辩论的形式试图说服对方,通过组间辩论获得最佳答案。讨论期间每个同学都是参与者,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起调控和鼓励的作用,以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1.2.2.4教师总结教师针对案例讨论情况,对遗留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理顺本次课的内容,加深同学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1.2.3期末考试形式采取案例分析的考核形式,学生可以借助教材、以往的学习笔记、查阅网络资料等进行答题,综合考查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2.4案例分析法教学效果评价在查阅大量案例分析教学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案例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案例分析考核形式评价,包括9个条目,每个条目设赞成、中立、反对3个选项。于考试结束后,以无记名方式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结果

2.1案例分析法教学效果评价(见表1)绝大部分学生对案例分析法的应用表示认可,其中121人认为案例分析法的应用效果很好,占86.4%;14人采取中立态度,占10.0%。2.2案例分析考核形式评价认为本课程适合使用案例分析考核形式的134人,占95.7%,中立的3人,占2.1%,反对的3人,占2.1%。

3讨论

3.1案例分析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次调查结果表明,86.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课程总体效果很好,对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总体持肯定态度。《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通过课程培养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是规避医疗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分析法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组间辩论使学生置身于多种观点中,有利于学生在讨论中学习他人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创造了良好的互教互学的氛围,且最终以团队的方式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另外,教师也反馈应用案例分析法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2突破传统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由于《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更适宜采用重视过程和思辨能力的半开放型考核形式。从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出发,侧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考核形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肯定,95.7%的学生对这种考核形式表示认可。表明突破传统考核模式,应用灵活多样,贴近临床的新型考核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有助于改变“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消极学习态度[4]。

4小结

案例分析法是近几年教育学家较为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经过我校在《护理风险管理》课程的应用已发现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锡芝.护理风险管理课程设置探讨[J].现代护理,2006,12(17):1661-1662.

[2]解丹.案例分析法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30):163-164.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5)

按照教学规律《内科护理学》教学应有近1/3的临床见习或实践教学,但教学进度往往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高峰季节难以完全同步;此外,某些典型和重症病例的患者也常常因见习学生过多而拒绝配合;床旁见习教学,学生也只能看到疾病过程的一个点,不能对整个病程有直观的、全面的学习。网络案例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电视教材、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件,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真实地再现典型的临床病例,加强学生对疾病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解决了教学中临床病例资源不足的难题。案例库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通过典型病例的引用,可以使课堂教学直接延伸到临床一线。

2案例库的建设

2.1案例的入选标准

2.1.1典型性与真实性

案例就是典型材料,任何一个案例的选取都要具有一定代表性。入库的案例越是典型,揭示疾病发展的规律越是深刻,借鉴的普遍意义也就越大。而案例的真实性,则可以培养学生针对每个实际病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库的建设当中,我们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撰写和采编,依托一线医务人员,将临床日积月累的真实病例的照片、录像等资料输入计算机精心编排和制作,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例的典型性与真实性。另外,我们还将通过互联网、其他单位开发的音像视听资料以及学术期刊、著作、综合性报刊收集到的原始案例进行分类、整理、编写和制作。

2.1.2针对性与目的性

案例讨论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典型案例启发学生建立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视野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因此,我们对入库的案例要求其最大限度体现培养发展学生这些能力的需要。同时,入库的案例还着眼于实现《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所规定各个专题或各个章节的要求,每个案例都具有相应的教学目的,反映出不同的教学内容。

2.2案例库的制作

2.2.1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优势,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6)

大多数骨科患者均因外伤所致,具有发病突然、病情严重等特点,受疼痛、功能障碍、需长期卧床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常会出现紧张、恐慌、焦躁、烦闷等不良心理反应,另外,治疗后也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通过对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对102例骨科患者实施了预见性护理,效果理想,现在进行如下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我院骨科病房中的102例患者进行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案将102例患者平均分成常规护理组与预见性护理组各51例。常规护理组患者中,男27例,女24例;年龄为19~70岁,平均年龄为(46.37±7.08)岁;受伤因素中,交通事故21例,坠落伤19例,斗殴11例。预见性护理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为19~72岁,平均年龄为(46.98±7.14)岁;受伤因素中,交通事故22例,坠落伤18例,斗殴11例。比较常规护理组与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因素等资料,差异不明显,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强。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根据本院的护理标准实施各项常规护理操作。

1.2.2预见性护理组 采用预见性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入院时护理: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通过观察患者的脸色、情绪等情况,初步判断患者是否休克;确保患者呼吸顺畅,视患者病情进吸氧;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建立静脉通路;对患者进行止血。②术前护理:根据手术需要做好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备皮、仪器与器械准备、手术室环境消毒与清洁等。③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流沟通,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期间要悉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患者的恐惧心理,并对其进行安抚和疏导;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理解,让患者能够以轻松的心态接受手术。④术后护理:患者回到病房后,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若发现异常,则应及时对症处理;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患肢进行按摩,预防出现局部不适感。⑤术后并发症护理: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帮助患者叩背,预防压疮;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多喝水,食用粗纤维食物,预防便秘。

1.3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而对预见性护理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

2 结果

2.1住院时间比较 常规护理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8.31±3.04)d,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2.06±2.20)d,预见性护理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常规护理组满意19例,基本满意20例,不满意12例,满意度为76.47%;预见性护理组满意23例,基本满意27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8.0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的压疮、肺部感染、泌尿感染、便秘、下肢血栓并发生的发生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的目的是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系统性分析,以及时更改相应的护理方案。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是预见性护理的根本准则。本研究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干预与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预见性护理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预见性护理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由此表明,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同时也能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侯慧玲,许莹莹.预见性护理指导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28:204-205.

[2]赵梅红,付伟娜,李赛男,等.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的应用[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5,10:152-152.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7)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医学院,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和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目前在国际上已被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由教师来选择与教学相符合的案例,将学生引导到教学情境中,通过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和教师提问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该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如今的儿科护理学教学活动基本上是结构式的课堂教学。具体讲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显现出一些弊端和不足。学生普遍反映儿科护理学涉及疾病多来势凶猛、变化多端。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案容易混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既能让学生主动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学生能从案例分析中切实明确儿科护理学中每种疾病的重点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使学生变成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病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非常必要。

二、儿科护理学中如何实施案例教学

1.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整理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突破常规,应注意选择那些典型的、时效性强的案例,把抽象的、呆板的内容用形象的、生动的案例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所选的案例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所选的案例要贴切、恰当,能够与教学目标相匹配,能反应教学内容。(2)案例要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案例要难易适度,容易被学生理解。(3)问题的创设要基于内容的重点难点之上。笔者讲授肺炎引起的心脏病设计了如下病例:患儿,男,11个月,发热、咳嗽3天,气促、尿少1天入院。近3天来患儿发热,体温达39℃,呼吸增快,达55次/分,脉搏168次/分,鼻翼煽动,唇周发绀,肺部听诊双肺底闻及细湿啰音,心音低钝,腹部软,肠鸣音弱,肝大肋下4 cm,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右下肺小片状阴影,诊断小儿肺炎合并心衰。通过分析病例,引导学生评估患者的健康史,讨论分析肺炎合并心衰病人的病因有哪些;通过分析该患者的现病史,进一步分析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通过分析患者的病情,来评估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列出护理诊断,并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课堂的主要内容设置到案例情境中去,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达到了增强教学目的的效果。

2.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实施

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分组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

(1)展示案例

利用多媒体先播放短暂的有关肺炎合并心衰患儿临床表现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展示本次案例的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在教授过程中,可以适时提问,让学生来解答问题,这样的话,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体,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吸引学生参与到本次课堂活动中来。

(2)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8~9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案例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对肺炎合并心衰的患儿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到提出护理诊断,提出相应护理措施进行分析讨论。教师所提供的情境十分接近真实情况,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欣然接受案例教学,按照计划进入课堂教学,学生主动对所提供的案例进行讨论。这样能够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3)总结阶段

每组选派1名学生发言汇报该组观点,然后由组内其他成员补充。

(4)教师点评

教师对案例分析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补充。

三、案例教学法对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影响

1.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

案例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与“用”的结合,从而避免学习的盲目、枯燥。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为以后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2.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影响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悉案例,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对内容理解产生歧义时,教师要进行纠正,促进活动顺利开展。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在各个方面做出表率,做到教师育人的目的,从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管理素质。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表明:将课堂内容设置到案例的情境中去,从临床角度提出护理问题,一方面能够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简单易懂形式教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案例教学法需要多学科专业知识,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增强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儿科护理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8)

【摘 要】目的:总结分析综合化护理方案对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4 年2 月至2014 年10 月间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60 例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在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方案者为常规组,以在治疗期间接受综合化护理方案者为综合组,每组30 例。分析两组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在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前,常规组及综合组生活质量GQOLI-74 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介入溶栓治疗1 月后,虽然两组GQOLI-74 各项评分均可得到显著的提高(P<0.05),但综合组GQOLI-74 各项评分改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将综合化护理方案应用于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深静脉血栓治疗中可有效的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关键词 综合化护理方案;介入溶栓;深静脉血栓;生存质量

目前临床研究显示,虽然介入溶栓治疗对于深静脉血栓有着良好得到治疗效果,但有效的护理方案同样对患者的预后可造成一定的影响[1]。故我院今年在在接受介入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将综合护理应用于其中,结果显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 年2 月至2014 年10 月间就诊于我院,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60 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患者。所有患者均需经下肢血管彩超后明确诊断为深静脉血栓,符合并同意接受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于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以在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方案者为常规组,以在治疗期间接受综合化护理方案者为综合组,每组30 例。常规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5-65 岁,平均(50.12±12.55)岁;左下肢者19 例,右下肢者11 例。综合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36-63 岁,平均(50.27±12.39)岁;左下肢者21 例,右下肢者9 例。两组性别、年龄及患肢部位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在介入溶栓过程中接受常规护理。即患者入院后给予检测生命体征及健康宣教,介入溶栓术前常规给予备皮;而介入溶栓术后指导患者于康复体位下绝对卧床,并指导患者多饮水,于术后24 小时后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康复训练。综合组患者在介入溶栓过程中接受综合护理。

1.3 观察指标

以GQOLI-74 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在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前及接受介入溶栓治疗1 个月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应用GQOLI-74 评分量表进行,评分量表中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四项,均以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对比两组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前及接受介入溶栓治疗1 个月后GQOLI-74 评分量表各项评分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软件以spss 17.0 软件,GQOLI-74 各项评分中所得数据均为计量数据,均以均数± 标准差形式进行描述,以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统计学结果中,以P<0.05 时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 所示。

3 讨论

综合护理为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护理方案之一,在多种临床疾病的护理中均有着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2]。故此我院在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中将综合护理应用于其中。结果显示:在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前,接受常规护理的常规组及接受综合护理的综合组间,生活质量GQOLI-74 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但在介入溶栓治疗1 月后,虽然两组GQOLI-74 各项评分均可得到显著的提高,但综合组GQOLI-74 各项评分改善明显高于常规组。可见在接受了综合护理后,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评分改善更为明显。

其可能与在综合护理中所包括的心理护理及舒适护理有着一定关系,心理护理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而舒适护理则可通过使患者的患肢处于合适的状态,故可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9)

《精神科护理》是护理学和精神病学共同的专业分支,已成为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精神科护理与精神病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工作并列为精神卫生的四大领域[1]。针对目前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录像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实际接触精神科病人困难等弊端,将案例教学引人《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可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增强精神科护理学课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2]。

1 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应用超过了理论研究,在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改变了教师、学生的行为角色,改变了教师、学生的教育观念,是一种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效果是比较好的。

2 教学方法

2.1 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则对案例教学是很重要的,只有选好案例,才能把案例很好地运用到案例教学中,才能体现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的区别。要想发挥案例教学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必须要精心选择、编辑案例,充分体现案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案例要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在选编案例前,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理论概念,再根据这些理论概念去选编教学案例。

2.2 实施方法

2.2.1教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以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要做好课前准备,首先是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主要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时间以及教学大纲等各种因素后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教学目标选编案例,确定采用的案例及案例的展示顺序,然后认真计划课堂教学,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整个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过渡和教学方式等等内容的安排,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2.2 学生的准备

学生的准备也是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在其它的教学方法里,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灌输或有目的的启发参与教学,很少主动参与。而在案例教学中,要先把案例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资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文献,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利于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时学生所发表的意见更精练、更成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缩短课堂讨论时间。

2.2.3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讲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导、引导的作用,不能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必要时给学生以一些建议或意见。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则应主动参与案例的讨论,不做旁观者,不用考虑自己的发言是否会出现不妥或错误,只要言之成理,发言有理论依据,就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教师充分交流意见,在交流中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不能表明态度,除非学生的观点、意见出现了偏差、错误或学生找不到案例主题时,才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使讨论继续下去。

3 教学评价

采用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进行教学评价。教学结束后由护生对案例教学方法效果进行问卷调查,从教学方法是否生动、利于知识形象化、利于护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一致评价案例教学法有利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上课效果良好。

4讨论

4.1案例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景教学,能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利于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充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变理论学习为应用学习,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活生生的案例消除了学生对精神科患者的陌生.缩短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唤起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了职业情感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探索潜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问题,教师应适当控制学生讨论的范围和时间,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4.2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护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护生听,护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没有自己的思考及意见 ,不会主动参与教学。而在案例教学中,护生根据案例的提示,要求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同时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从病例的选编到课堂的讨论,教师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既要通过事先精心设计,编写符合教学目标的病例,同时帮助护生掌握和领悟角色的要领;另一方面,又要引导护生从演示中学会思考,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证学习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的主航道。

4.3 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教学知识点

《精神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科护理学,目前精神疾病大多病因不明,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对大多数精神疾病的诊断仍依靠病人表现出来的异常精神症状[3,4]。异常精神症状是《精神科护理学》重点的内容,同时准确识别异常的精神症状是精神科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正确护理措施的关键。而精神科大部分症状的概念较抽象,难以理解,护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角色扮演教学法可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使教学过程生动化、艺术化,从而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课堂演示到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不断强化知识点,旨在通过提高各知识点出现的频率,达到强化知识点,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卢美秀,许淑莲.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558.

[2] 凌敏.PBL案例教学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9):86-87.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10)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Nursing Outline

Wang Yanlan

【Abstract】Purpose: to make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used into the Nursing Outline and discuss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effect. Method: to regard two classes including 148 students coming from the junior nursing college of the 2005-session as the subject investigated and then compare the teaching result and students’ satisfactory degree to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applied in the Nursing Outline. Result: comparing the two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 the difference is very marked, P

【Keywords】Case teaching methodNursing outlineTheoretic teachingTeaching result

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是依据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引入特定时间的场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1]目前广泛用于各科教学。《护理学概论》是介绍护理学理论及相关知识的一门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掌握,不能很好的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工作。笔者在《护理学概论》教学实践中,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我院2005级护理专科2个班级的学生共148人为研究对象,1班为对照班,2班为实验班,均为女性。学生的年龄、入学成绩均具有同质性和可比性;两班均由同一位教师授课;均采用同一本教材、同一教学大纲、相同教学学时授课。

1.2方法: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郭素侠老师主编的《护理学概论》为教材。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授课,即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班采用案例教学法授课,即收集比较客观规范的案例,围绕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适时导入,并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2.1案例资料的收集。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首先在临床工作中收集真实病例,整理成规范完整的病案;其次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成的病例;第三是从题库及医学杂志中收集;第四是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对病案进行直观展示。还可利用电视中有关案例讲座及身边的例子。总之,在选择案例时,要坚持案例的科学性、代表性和针对性原则。

1.2.2备课。备课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除了对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内容熟练掌握,还须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组织,使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自然、巧妙、恰到好处的结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选择案例、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目的。

1.2.3实施过程。传统教学法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护理概论》的理论内容进行常规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笔者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2.3.1理论引导法:①应用案例导入新课,上课时首先展示相关案例(设疑),指明课堂目标及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讲解有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讨论案例,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再进行讨论发言、评价、总结(解疑),以突破重难点。如在学习“护理理论与模式”一章中,采用的病例是:某患者,女,22岁,未婚,舞蹈演员,因交通事故急诊入院,行左下肢截肢清创术,术后BP10.0/8.0KPa次/分,P120次/分,患者清醒后,得知伤情,情绪反应强烈,请你分析:1.该患者有哪些压力反应?你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帮助她进行防卫?2.该患者有哪些需要?你如何帮助她满足需要?3.你应采取什么护理模式对她进行护理?②适时导入案例,即在讲解理论知识过程中穿插案例,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鲜活。增进了教与学的互动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2.3.2实践训练法:①专场讨论式,主要用于总结和反馈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护理程序和护理与法等章节中,通过学习有关理论后,安排一次病案讨论课,基本过程是:展示病案―布置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病案―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发言、补充、总结的方式得出答案。课后通过相关的病案完成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②探究教学法,在学习《护理伦理》一章节中,由于学时有限,只能安排一次课完成。方法是:课前展示案例2个,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学有关理论内容,查找有关资料,用一次课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得出答案,来提高学生收集知识、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1.2.4评价方法。期末理论考试,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同一试卷闭卷考试,统一标准改卷、记分。考试后自制调查表对两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两班学生对各自教学法的满意度。发放问卷148张,并在学生填好后收回146张,有效回收率为98.65%。

1.2.5统计学方法。所得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班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2.2两班学生对考题中的病案回答情况。见表2

2.3两班学生对各自的教学法的认同程度比较。见表3

3.讨论。

3.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法,教师平铺直叙讲解,学生被动学习,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学生易分散注意力。案例教学法能围绕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直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达到反馈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传统教学法使学生得到的是较抽象的、较生硬的知识,学了以后记不牢,也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迁移到临床工作中。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判断、讨论、总结;自学有关理论知识,收集有关案例资料,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篇(11)

胃脘痛又称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为胃脘痛。胃脘痛是我国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以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纳呆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西药口服治疗,或联合使用中药或中成药口服治疗,其疗效虽显著,但却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护理效果,我科自2014年1月起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其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脾胃病科接受治疗的胃脘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34例,平均年龄(37.2±6.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平均(5.33±1.74)年;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进行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脾胃虚热证15例,其余为胃阴亏虚证5例,湿热中阻证3例,气虚血瘀证6例,肝郁脾虚证7例,脾虚气滞证10例,脾虚气滞夹瘀证5例,脾胃气虚证9例,脾虚湿阻证8例,气滞血瘀证7例,脾虚湿阻、瘀血阻络证2例,脾肾亏虚、水湿内阻证3例。

1.2诊断标准

依据中管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3方法

1.3.1组织护士培训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观看中医护理操作方案解读视频;定期开办专科疾病中医护理讲座;中医护理方案分析报告解读和分享;中医辨证施护查房;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等方面。科室列出培训计划表,并根据计划组织实施,培训结束后予以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和操作两方面,对考核优秀的护士予以一定的奖励;采购相关中医护理操作设备和材料;开辟中医治疗区,方便护士操作准备。1.3.2辨证评估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对患者采用全程责任制整体护理,坚持谁的病人谁负责原则,由主管的责任护士和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的证候要点、常见症状及证候、护理的重点和难点共同制定治疗和护理计划,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和辨证施护。

1.3.3常见证型的护理方案

①脾胃虚热证:针对患者胃脘部闷痛、嗳气及反酸的情况评估,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该症状的诱发因素和伴随症状,是否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寒战等。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指导患者合理的饮食调护,忌辛辣刺激之品,做好患者的情志护理,多与患者沟通疏导,指导患者采用如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绘画等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中医护理操作上,可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关元、中脘、胃俞、神阙、梁丘等。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神阙、足三里等。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运用本方案后14d患者胃脘部疼痛缓解,嗳气、反酸的情况减轻。

②脾虚气滞证:针对患者胃脘部不适、纳呆等主要症状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指导患者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进食时细嚼慢咽,食物宜选用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饮食,忌食肥甘厚味、煎炸热性之品。中医护理操作上可采用穴位按摩,取穴:天枢、中脘、气海等;雷火灸取穴:神阙、气海等;定期测量体质量,监测有关营养指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③脾胃气虚证:针对患者胃脘部疼痛、头晕、肢冷、腹泻或便溏等症状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了解胃部疼痛的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根据气候变化做好保暖措施,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予辨证饮食指导,要加强营养支持,进食温热物,禁食生冷瓜果,采取益气健脾、行气之品,如四君子汤等。遵医嘱实施耳穴贴压,取穴:皮质下、神门等,中药足浴、穴位按摩,取穴:天枢、气海等。运用本方案后14d患者胃脘部疼痛缓解,怕冷减轻,精神改善。

1.3.4记录及反馈

①记录:第一步:责任护士从患者入院第一天起跟踪记录症状体征以及具体的方案实施情况,入院当天由分管的责任护士填写胃脘痛中医护理路径第1天证候量积分表;根据具体临床实施情况和采用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种类填写临证施护记录单并进行效果评价分析;第二步:责任护士做好路径2、3阶段的填写;第三步:患者出院时填写路径第4阶段、胃脘痛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证候量化积分表、以及依从性和满意度调查表。

②反馈:护士长及小组成员定期查看方案的实施和进展情况,责任护士反馈临床应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信息的汇总分析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并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护理部督导邮箱。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科内分析报告会,对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用PDCA的方法解决。护理部督导指导、督查该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工作,并将检查结果和意见以书面形式反馈给科室,护理部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院性的中医护理方案分析报告会,以PPT汇报形式在护理业务学习中共享。

1.4效果评价

①对胃脘痛的主要症状胃脘部疼痛、嗳气、反酸、纳呆,应用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包括应用次数及天数)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②评价标准:将症状的护理效果分为四个层次:好、较好、一般、差。

③护理效果分析:采用方案中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重要的关键点为:将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健康教育的实施及落实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④通过整体的辨证施护、采用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以及个性化的中医健康指导,大多数患者肯定了方案具有良好的护理和治疗效果。

⑤护理作用分析:从护理效果分析可以看出,根据医师的辨证施治,责任护士进行临症(证)施护、健康教育等方法,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

1.5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

2结论

通过中医护理方案在胃脘痛中的开展,激发了护理人员学习中医,使用中医的积极性,护理人员能较好地运用辨证施护方法及进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临床实施。院患者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依从性高,对已开展的操作依从性均高于90%,其中实施较多的操作有艾灸和穴位按摩,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发放宣传手册;疗效好的患者自身说教;护士自己以身示教;医生的支持等方面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在常见症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出院患者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满意度高,患者乐于接受此类操作且疗效好,对护理人员具有很大的鼓励和激励作用,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信心,使得护患关系更加和谐,住院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方案的运用提高了护理效果,对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指导意义,使中医护理更加专业,胃脘部疼痛、纳呆的护理效果高于80%,嗳气、反酸的护理效果高于70%,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将中医护理方案由制度化走向常态化。

参考文献

[1]闫俊英,赵凯.香苏饮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胃痛8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3):3171-3172.

[2]张淑萍.胃脘痛的辨证施护[J].全科护理,2012,10(3):118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