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4 16:06:06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篇(1)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教育目标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本文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潜能挖掘;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95-0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当今大学教育的热门话题。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构成要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有价值的产品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方式,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其构成要素包括创作意识、推理能力、变通能力、灵感和机智五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这种思维的目的不是去重踏别人走过的老路,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的事物、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促进人们向更广阔的方向开拓发展。大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与敏捷性,他们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不轻信、不盲从、喜欢怀疑与争论,创造思维能力显著发展。因此,依据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高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一)正确看待学生的创新,鼓励创造行为。有些教师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胜任的,尤其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会加重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负担,其实不然。人的创造潜力是与生俱来的,这一能力的高低主要是靠后天的培养,也只有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个使命。教师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这种创造天性,给予足够的空间和适当的引导,不要轻易地将它扼杀在摇篮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式,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这与我们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并不矛盾,相反,还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落后生,教师还应给予足够的关爱和信心,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实践的勇气。(二)注重知识的积累。学生们在来到学校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积累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思维,大胆假设,不受传统的束缚,突破思维定势影响,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允许“异想天开”,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变旧为新。(三)激发创造兴趣。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在动机的驱力大于外在动机,且效应更为持久而强有力。在学习中,应使这两种动机交替发生作用。所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逐步引导他们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已具备较稳定的内在动机,还要不断激发其外在动机,通过奖励、竞赛等方式充分发挥其推动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四)鼓励创造个性。爱因斯坦曾说:“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由此可见,个性是创造的基础,因为独特的思维、鲜明的个性,是创造的源泉。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应首先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并保持其创造个性。(五)教师自身也应具有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的氛围。首先,教师应从改变旧有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引导创作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教师还应言传身教,积极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以自身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和思维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一般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如果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真实问题则显得更为直观,可以让学生联系社会问题,以及个人经历,目的明确地展开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加倍地努力,同时还可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七)培养合作意识。教师应多创造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谈话和互动机会,以便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共同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由于思维的多样性,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也达到了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的目的。素质教育时代呼唤的是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风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协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参考文献:[1]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2]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舒建国.论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师,2004(3).作者简介:齐 瑜(1979-),女,硕士,讲师,工作单位:湖北省长江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篇(2)

一、引言

“四大发明”在世界上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显而易见,就是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进行的,可以说没有创造就没有现今的社会。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就必须具有创造的意识,对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大学,更应如此。

二、创造力概述

创造力是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去改造客观世界,是一种人人皆有的能力。创造力的特点主要凸显在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上,主导创造力发挥的核心因素是发散性思维能力运用的程度,即通过无定向探索未知的思维能力。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当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能力――即创造力。创造力是需要通过强烈的求知欲望来激发的,而这种强烈的求知欲需要广博的学识作支撑――“博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见多识广,获取广泛而丰富的知识,激发他们充沛和旺盛的好奇心,从而为满足好奇心而去涉猎更广博的知识领域。倘若好奇心丧失了,学习的欲望也就随之消失了,博学则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应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尽快了解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完之后怎么用,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他们自身特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他们在融入社会后才能够具有更广泛适应能力,从而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实验结果表明:拥有丰富知识并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人,并非都是具有创造力或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所以,对不明白的知识一定要刨根问底,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大脑来仔细思考和分析,否则所学到的知识就不能为自己所用,即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慎思”品格的培养。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有别于一般思维的一种特殊思维形式,它主要有以下四种特点:一是主动性,二是求异性,三是发散性,四是独创性。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是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事物的内部动力,其表现形式就是对事物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学实践,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追求科学的精神。通过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不断增强他们的创造欲望,并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创造力需要通过主动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以获得。

通过求异性思维可以获得不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即不能人云亦云。所以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通过鼓励学生设计不拘一格的设想,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接受自己教授的知识或思想,不是让众多学生必须按照一种方法解决问题,也不应用要求学生对于同样的问题必须得出相同的答案。实际上,得到不同的方法和结果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求异性思维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自己创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正确的地方和失误的地方,真正培养他们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创造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并且还需要经历一番艰难困苦实践活动才可以见诸于实现,但很多人不了解这个过程,他们认为发明创造是偶然的或者完全凭借机遇获得的。所以在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行的培养中“笃行”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德。学就要有所得,就要努力将所学知识践行与实践,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创造能力强的人需要具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不能怕失败。因此,老师也不能因为图省事而直接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而应该通过问题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不能碰到困难就问老师,面对老师的提问直接回答“不知道”,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最大的敌人。独立思维的结果可能会有别于众人,有异于常规,也可能根本就是错的,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因此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及时修正偏见想法和先入为主的心理,比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经常用到数组,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直接运用语言平台提供的数组类型,但该类型具有占用空间过多且不能释放等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是否可以通过指针构造动态数组的方法解决问题。法国生物学家贝纳尔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四、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重视他们“慎思笃行”品质的培养。要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的应用面,引导学生多涉猎多学科领域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创造出更大的成果。多种知识相互启发可以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要培养学生敢于主动否定自己、勇于想象的能力。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能有机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所学知识对世界进行再创造。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篇(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逐渐成为衡量高等教育绩效的主要指标。创新能力是指在具体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以具体的社会实践为载体,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和核心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大学不具备提供实践或表现这种能力的载体的条件,但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好的“试验场所”。

一、我国高校教学方式现状

将美国高等院校和我国高等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进行一下简单的对比分析发现:美国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个性鲜明,充满活力,不但各具特色,而且各有优势,美国大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我国培养的大学生虽然分属不同的专业,但培养出的大学生差别不大,专业优势不强,缺乏特色,在具体职业生涯中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培养的大学生还存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无用武之地,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现象。这种现象和我国现阶段高校的教学方式是分不开的。

科技竞争的国际化促使许多优秀的高校教师,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上,而轻视,甚至应付本科生的课程指导,照本宣科的现象不是被消除了,而是越演越烈,有的指导教师甚至只是布置几个作业,不再具体讲授和指导。由于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较之从事教学更能使高校教师体味到成就感,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收入,使得高等教育不断地从以教学为主向以科研为主倾斜。

我国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高校教学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指导教师以具体理论的讲授为主,有的辅之以具体实例分析,即使是实例分析,也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只是倾听,被动地接受;大学生具体参与、动手、自主分析、讨论的机会并不多;大学生的许多脱离范式的奇思妙想很少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同和鼓励。这种教授方式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创造性思维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在这三位获奖者当中有一位是经济学教授,另两位是应用数学博士,他们创造性地将机械设计理论运用到企业识别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上,帮助人们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政策手段和决策过程。“机制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解释何种制度或分配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达•芬奇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和雕塑家,但他还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他将应用于绘画上的透视学和解剖学创造性地运用到人体的解剖研究上,达芬奇创造性的思维开启了人类对于自身结构认识的大门。无论是对于日常生活,还是对于学业,乃至对于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创造性思维都有着重要作用。

1.创造性思维使得大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方面更具经济性。创造性思维是的大学生主体能够最经济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对于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给与尽可能少的注意力,将尽可能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关键问题上,减轻了思维负担,缩小了思维的搜索范围,提高了思维效率,从而更具有经济性。

2.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大学生在具体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摆脱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突破,使他们能够从新的视角和新的层面上去观察分析,探究问题内在的规律性,突破认识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束缚,使他们的认识得到升华。

3.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得大学生的认识新颖、独特,具有修正自己原有认识的能力,因而,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具有鲜明的人格特征,较强的成就动机。

4.创造性思维可以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从而超越自我,获得成功。

大学生具备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优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心理学研究认为,智商高的人明显具有高创造能力,而大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于一般的人群,所以具有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大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活跃的思维,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富于想象;丰富的大学生活给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各种科研小组、兴趣小组、文艺团体充斥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这些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

三、改进教学方式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列夫•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高等院校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素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就必须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大学生的主导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教学方式:

1.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以专业为中心构建知识结构。任何专业都包含着许多复杂的研究问题,需要整合多种多样的知识,以专业为中心构成的知识结构,将专门的知识纳入了更普遍、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中。使知识在内容上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等级,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跨度。思维的跳跃性越强,创新的可能性越大。

2.倡导情景教学方式。设立不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确定教学目标,研究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供他们研究,在教师的启发下或自主进行探究,从对问题的理解出发去解决预设问题。

3.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能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获得知识的途径则是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的。如:参加生活会、调查、知识讲座、专题讨论、技能培训、科学考察、音乐沙龙、课外兴趣小组等都为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创造机会;另外,大学生可以利用在校期间选修一些跨学科的课程,知识是一个复杂的联系系统,别的专业的知识同样能给他们以启迪,让他们的思考更深刻。

4.倡导民主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古怪的、别出心裁的问题,让学生们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让大学生们尽量多动手,多从因果关系上探讨问题,准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不反对猜测,课堂上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引导学生思考,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单一的轨道上来。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进化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表明人类存在的本质属性,创造性思维能够开发人类的潜能。大学生自己要树立坚定的信心,才能发现自己巨大的创造的潜能。爱因斯坦被称为最具创造性思维的人,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发明和创新,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不是靠数学或逻辑学推导的结果,而是直接来源于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会章:《大学生的求学特征与教学过程融合的方法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2]杨卫东:《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谈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与发展》,《煤炭高等教育》,2004.5。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篇(4)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对数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执着地去探索。

2.选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选取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中已有的数学观点转化为问题,利用设计好的问题,来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

2.1 进行习题训练和变式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通过解题的训练,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等变式训练,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教学267÷3≈( )的估算,生1估成:270÷3=90,生2估成:300÷3=100,生3估成:240÷3=80。师:你觉得哪种估算方法最接近准确数?学生在对比中优化算法。师又进一步追问:把267做成260行不行?为什么?280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辩驳中知道这两种估算方法除以3都不能整除,从而得出结论:估算的特点是好算,结果与准确数差距不大。

2.2 认真备课,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数学课本为老师教学只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至于在课堂上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我们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新的知识,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这样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灵感和顿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1 创设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新意识。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切忌直截了当地就定义而讲定义,应更多地从概念产生过程中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认识圆柱"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他先从教具中任意拿出一个圆柱放在平面上来回流动后提问:这个物体也能流动,能说它是球吗?请你从自己的学具盒里拿一个像这样的积木,摸一摸、滚一滚、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这种形状的物体?它和球不同在哪里?这样实施教学,一方面,在认识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又能及时扫除学习新知的障碍,学生很容易产生成就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关键,对学生迸发出的思想火花,创设出探究性的问题,不要制止,应采取激发为先、鼓励为主的原则。应在一种和谐、开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尽情想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2 创设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数学开放性问题正逐渐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热点,创设开放性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这一课时,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更新旧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主渠道。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造教学,应该要更新旧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念,构建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篇(5)

关于创作性思维的内涵,不同国家的学者都曾给出过不同的解释。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狭义创造性”是指最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特征的各种能力;“广义的创造性”是指创造性人格,它是一个代表创造性人物的那些特征的组织方式的问题。英国著名的创造学家迪博诺认为“思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探究”;我国有的心理学家则认为“思维是大脑机能对于客观环境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或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理智认识”。总的来看,当前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二、国内外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历史及现状对比

1 国外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历史与现状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着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60年代美国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了实质性进展,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程。1989年,美国在《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的目标之一是用一代人的时间造就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国民。当前,美国正在推广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阿尔法”计划,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日本中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思维的培养,尤其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技能。1985年,日本教育改革提出了八条改革的基本设想,其中第三条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英国是创造性研究的发源地,近20年来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十分重视,并深入讨论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智力、个性的关系。

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各国教育都越来越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理念无疑会被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2我国创造性思维培养历史及现状

我国的创造性思维研究起步较晚,直到八十年代初,在钱学森教授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创造学研究所。小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创造教育的实验与研究,1993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1995年,“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正式成立,目前,全国约100多所大学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创造学、创造性思维教育的研究及其教学。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在近年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选修课,并对创造性思维教育进行了一些研究。

3 国外新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进展及借鉴

近年来,从组合的角度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观念日渐增多,如Baughman的部件重组, 斯滕伯格的观念有选择性组合等等。斯滕伯格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以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选择性比较三个过程为基础的,其中选择性组合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组合方式有多种,如词形的、词汇的、观念的、物体部件(或图形)的等等,找到最适应当前问题的方式是极为重要的。

目前,世界各国在创造型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途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创造方法等问题上均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国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起步早、底子厚,具有丰富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借鉴。比如,国外在课程标准中有专门针对创造性思维培养而设置的课程;国外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较为细化,他们有系统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模型以及测量标准,即评价体系;国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真正的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以学生为本,而我国较多的是形式上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国内外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世界各国对创造性思维作了大量的研究,从脑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创造学的角度分析了创造性思维的生理机制和心理规律,并提出了一些有名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最为著名的是美国人奥斯本1938年提出的“头脑风暴法”,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是:把一个组的全体成员都组织在一起,使每个成员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念,既不怕别人的讥讽,也不怕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是一个使每个人都能提出大量新观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1944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W•J•戈登提出了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综摄法”,即通过已知的东西做媒介,将毫无关联的、不相同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强调把熟悉的事物看成陌生的,把陌生的事物看成熟悉的,来打开“未知世界的门扉”,勾起人们的创造欲望,使潜在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产生众多的创造性设想。

80年代我国的陈龙安教授提出了问、想、做、评的“ATDE”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透过引导学生ATDE能够发挥创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须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供扩散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四、对我国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考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有很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综合相关的研究报告,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禁锢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就地理教学而言,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培养体现还甚少。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习惯于让学生不容置疑的跟从自己的思路获得规定的标准答案,尤其是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标准答案的绝对正确性和权威性,考生的回答不得有半点差错,时间久了,学生不得不将自己灵动、跳跃的思维收起来,求同求稳,严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由于缺乏对实际教学有指导意义的体现策略研究,导致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仅限于在课程标准中提到,在教学设计中涉及到的情况。研究者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成果很难用“一致”这个词来表述,尤其是中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具体的培养方法就更没有统一的指导。

此外,基础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例如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同于对发散思维思维的培养。许多市面上有影响的高考复习指导丛书,取名时都喜欢加上“发散思维”这四个字,如 “数学发散思维”、“地理发散思维”等。其实,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60-70年代所持的基本观点。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并非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全部内容,只能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郅庭谨.《教会学生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吉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篇(6)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

G633.6

数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关键性学科,强化数学教学的质量对于初中教学的整体性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学实践来看,数学教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强化抽象性分析,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得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更加的具象,这样,数学教学的困难程度会显著的降低。简言之,为了强化数学教学的质量,积极的探讨创造性思维培养在教学中的作用价值巨大。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初中数学的教学对于整个初中来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基本现状:第一是教学模式的固化比较严重。从教学实际来看,传统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模式对于思维的创新发展有着阻碍作用。第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利用比较单一。目前运用的最主要就是课堂讲解法和作业训练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得数学的魅力发挥大打折扣。第三是对于教学的总结工作做的不到位,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突破性较弱。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现阶段中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教学实践来看,创造性思维培养有两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得数学教学的新意显著增强,这样有助于增加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第二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理念更加的多样,这样会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初中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的改变教学模式,创造开阔的思维空间

积极的改变教学模式,为思维的开阔创造空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措施。教学模式的改变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转换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身份。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而老师做好指导者的工作,这样,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加的自由,对问题的思考也会更加的多样,过去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思维的限制作用会大大的减弱。第二是进行课堂氛围的营造。创造出浓厚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活跃性和积极性会显著的提高,其思考也会更加的积极。简言之就是通过师生身份的转换和课堂气氛的营造,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良好和自由的思考空间,这样,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也会更加的顺利。

(二)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利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创造性而言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活起来,这样,其思维的创新性才会进一步的提升。在教育教学中,老师积极的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分组研究法等,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不一样的认识和了解。换言之就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加的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会更强,而有了发散的思维,其思维活性明显的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果也会进一步的提升。

(三)强化基础总结的能力,培育创造性思维成长的沃土

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积极的进行基础总结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简言之,不管是思维的培养还是方法与理念的进步,都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进行,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基础的总结,可以加深数学学习思维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不是凭空的,它的产生和壮大需要汲取一定的养分,而数学基础就是养分来源的土壤。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的关注学生,做好总结工作,这样,其学习的完善性会更强,思维建设的强度也会显著的增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力会进一步的强化。

初中数学在初中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强化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有助于老师的教学开展,对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帮助,所以积极的分析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措施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韩恩忠.浅析初中数学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才智,2015,15:90.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篇(7)

目前,在西方设计教育的影响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从纯粹的美术教育逐渐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并开始逐步提升创造性思维在技术设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致力于摆脱单纯的形式模仿而导致的创造精神缺失的教学现状并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整体教育水平,传播和提升我国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国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整体设置、课程规划与定制化内容设计关系密切,而高校教育目前在艺术教育领域和专业方向的转变和调整也在逐步发生改变。

一、艺术设计专业创造性思维课程教学现状

针对教学改革精神及实践,我们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主要注重于改变当前较为落后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套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旨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在现阶段背景下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适应了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政策,是顺应国家教学改革要求的积极回应。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政府、学校及各教育人士在认真调研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性改革措施,可以有效改变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造性思维匮乏的问题。

其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其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回应相关生产单位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要求。现阶段,市场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依靠单纯的复制和模仿很难实现差异性生产,只能处于“微笑曲线”的下端,盈利空间较小。长此以往,我国本土艺术设计市场及相关企业必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而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则可以改变我国艺术设计市场及企业面临的技术创新不足的窘境,用其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以及生产力,并将创造性思维转变为经济效益,为企业抢占国内市场并打造知名民族品牌进而开拓国际市场。

最后,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角度而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使其最大限度地发现自身兴趣点及优势,并据此确定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能够较大程度上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避免了“填鸭式”教学理念下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目前我国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偏重美术教育环节,偏离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初衷,陷于一种盲目跟风和模仿西方艺术设计浪潮中,忽视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很难培养出适应国家、市场需要的高端艺术设计人才。

面对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现状及国家、艺术设计市场对于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迫切需要,我们有必要从各个方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二、如何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转变教学理念

目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理念以及与教学理念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甚至在某些方面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背离。比如,当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未能突出“设计”尤其是“创造性设计”这一方面能力培养,仍将其教育内容定位在美术教育环节,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社会实践脱节,未能很好地为社会输送急需的创造性人才。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师教育方法、新型教育理念的融合程度存在较大的误差和差距,从根本上来讲,为创造性思维的塑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必须首先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创造性思维培养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单纯的美术基础教育环节之上增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内容。比如注重培养艺术设专业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概括、总结及发散能力,提升应物象形的绘画能力,引导其关注社会生活并关注其兴趣点,从而根据其兴趣点进行分方向重点培养等,改变过去“填鸭式”“放羊式”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具体到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着重论证的是其通过创造性思维,包括求同思维以及求异思维,设计出不同美感作品的过程。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实现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求同思维有助于找到现存事物的共同点,尤其是现存事物和拟创新性事物互通的存在基础,从而有利于创造性设计基础的获得;而求异思维则侧重于寻求现存事物与拟创新性事物的不同点,从而突破思维定式的局限,设计出具有独特性、新颖性的事物。

目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在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大多侧重于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求异思维在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现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其一,明确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以美术基础教育、模仿性教育为主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安排上加重创新性教学内容的课时占比,加强创新性、实践性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等。

其二,侧重求异思维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在日常教学实践以及生活实践中建立求异思维的应激第一反应,改变求同思维在其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主导思维地位,通过不断的高强度应激训练提高其求异思维的灵敏程度。

其三,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受特定教学内容、特定教学老师的人为限制,鼓励其将零碎的观点在分享、发问、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系统性的创新性观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在基本的教学内容教授过程中,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框架式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构思,不强制规定结果,着重评述其思维形成、内容构思的过程,使其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逐渐形成创新性思维,同时使其在与教师、同学的沟通过程中发现自身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不足以及改善途径。

其四,建立创造性思维培养效果评价反馈机制。在日常的授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创造性思维培养效果评价反馈表,并根据每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阶段性成果予以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的调整,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形成的途径、自己的兴趣所在点以及今后的发展研究方向。

(三)建立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体系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课程之上,两者互为基础,缺一不可。毫无专业基础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仅关注专业基础的培养又无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我们必须在认清以上前提的基础之上,建立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体系,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快速成长为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严格意义上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着重提升学生造型能力、思维方式的技法型课程。在过去高等艺术专业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这三方面课程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逻辑分割的状况,彼此之间相互独立,未能将创造性思维从一而终地进行贯彻,在教学前期已形成的思维僵化很难在后期通过寥寥数语进行改变。因此,我们在本文所强调的体系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制度是通过各学科之间的有效衔接,在课程的各个角度、各个阶段均着力灌输、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接触这一专业的伊始阶段就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思考方式,从而大力推进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三、总结

一般而言,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后被逐渐引入各理论学科及生产实践中。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创造性思维在具有其专业特性的同时也具有创新的普遍共同点,其均是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得出和现存事物不同结果的过程,包括创新性观点、创新性工艺、创新性产品等,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及独特价值。创造性思维在高校教育尤其是艺术设计相关领域和专业范围中在未来将逐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而目前商业领域的市场需求倒逼艺术设计方向需要快速改革。高校教育的目前最优效果的方式依然聚焦在课程设计板块,因此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和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是整体考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邱松.造型设计基础[M].北京:清A大学出版社,2015:12-13.

[2]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篇(8)

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意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盲目走向科学,从而充分发挥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为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1.采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思维观和创新精神理念。在传统的教育过程某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面前常常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学习目标实际主要是记住尽可能多的知识,缺乏敢于思考怀疑和主动探索的精神,针对前面的弊端和不足,教师可在课堂上举办有关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专栏,利用班级墙报等方法,使学生了结影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知道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种创新理念的出现,每一次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每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创新精神的浓缩体现。

2.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思维的流畅性,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3.学做创新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模仿能力强,进取心强,是接受情感熏陶,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时期。因此,要有好的榜样,好的楷模,这对学生影响很大,语文教材中就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爱因斯坦,李四光,茅以升,詹天佑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并非都是天才,而是凭着勤奋工作刻苦的努力,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取得的成就。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他们的创造性品质,创新精神必将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产生强烈的震撼,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和创新激情,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优化创造思维的氛围强化创新能力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创新性教育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要改变其不足,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1.优化创造思维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的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它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要让学生能与教师坦诚交流,自由畅想,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篇(9)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137-02

一、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强调:“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党和国家对现代教育的期盼和要求。

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培养杰出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党中央将自主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继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在学校的诸多任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其首要任务。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开展创新教育则是这个过程的源头和关键。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合格的教师的重任,也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要坚持在各门学科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坚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塑造杰出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二、师范生创造性思维培育尤其重要

高等师范院校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重要。因为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合格教师的使命,既是培养教师的孵化器,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及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开发师范生的创造力,培育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高等_师范院校的性质和任务与普通高校不同,其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法也应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但是;师范院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都在向综合性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科研方向等方面与其他普通院校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在学科教学方面也是这样。这些院校在教学中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技能的培训,这是师范性的特性决定的。高等师范院校要为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服务,承担着培养大批合格的教师的重任,理应重视教育学科的教学和学生教育技能的培养,特别是要努力培养师范生胜任教师的业务能力,诸如全面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等等。但是,对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很不重视,也没有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致使学生缺乏开拓性、研究性和创造性,相当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因为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也不注重在教学中培育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师范生大多数将成为未来的教师。登上基础教育或中等教育的讲台,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杰出人才的使命。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尤其重要。因为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时期,为中小学生打好基础非常重要。所以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尤其应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杰出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在基础教育时期,担任各门学科的教师都要注意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为创新发明打好基础。在中等教育时期,担任各门学科的教师更要注重开发中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杰出人才打好基础。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坚持实施创新教育,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模式和问题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创新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开发师范生的创造力,在传授学科知识、培训教育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他们将来登上基础教育或中等教育讲台的时候,才能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模式和问题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创新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杰出人才奠定基础。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篇(10)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使人能够对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分析能力。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学科,因而对小学科学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纵观小学科学教学,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力明显不足,因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性,所以有关人员应加强对该问题的探讨,提出有效策略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提升小学生素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

目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存在诸多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认识能力不足方面。首先,认为科学学科教学中,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思维能力是小学生自主养成的。其次,认为创造性思维为优等生所特有,其它水平学生不具备,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培养平台具有倾向性。最后,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动手操作时间相对较少,且将实验步骤、内容等问题直接告知学生,减少学生探究时间和缩短过程,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

二、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其路径相对较多,但结果只有一种。所以,科学课教学中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尤为重要。首先,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竞争是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决定力量,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开创祖国未来。其次,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

三、科学课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一)鼓励小学生勇于质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鼓励小学生勇于质疑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起始,可以将小学生带入创造性思维的殿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进而提出质疑,为小学生专心寻找问题答案提供良好的动机条件。例如:在《大树的观察》教学中,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大树的树皮为什么自己裂开”、“树皮裂开后怎么办”等系列问题,待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可急于为学生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深入学习,最终寻找问题的答案。该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使学生享受问题解决过程和得到答案的快乐[2]。

(二)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之门。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对所了解知识不满足,希望了解更多的知识内容。对此,教师要把握时机,激发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其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力》一课中,教师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首先,问学生是否相信一张纸可以托住一杯水,相信许多学生都会摇头,表示不相信;其次,教师进行实验操作,以验证事实。当学生看到一张纸可以完全托住一杯水时,便会产生浓厚兴趣,想一探究竟。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逐渐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小学科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因而要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将教学活动回归于实验中。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应完全操作实验,而是在启发小学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既能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又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水有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将橡皮泥放入水中,问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有效方法将橡皮泥浮起。对此,学生开展激烈的探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一一验证。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有效培养,且激发小学生想像力,增强思维拓展训练的效果[3]。

(四)激发小学生创造欲望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激发其创造欲望,使小学生思维方式得以发散,打破现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所以,在该阶段,教师要鼓励小学生敢于对问题加以探讨,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便是异想天开的想法,教师以正确方式加以否定,不可打击学生,以培养和提升小学生想像能力。例如:在《登上月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月球与地球的区别问题,如空气、引力等方面,不仅有助于增强小学生对月球的认识,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月球宇航员服饰、喝水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论: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小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小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现阶段,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力不足,阻碍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且不利于人才培养。但是,随着小学科学课程的不断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逐渐深入人心,小学科学教师必定能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永广.结合小学生心智特点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102.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篇(11)

1.2学生思维方式的锻炼。创造性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善、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一般的训练中也可以应用体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体育训练要求学生将一些创造性的能力应用到体育训练中来,以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1.3体育训练效果的提高。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的作用和提高整体水平。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训练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对促进体育教学水平及训练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体育训练也更加积极主动。

2.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创造性思维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视不足。创造性思维方式并没有广泛运用于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这就导致老师和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应用没足够的重视。教师作为引导者,不能正确的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应用的重要意义,导致了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应用不理想,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当然在体育学习和训练中没有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识,这也影响了创造性思维的正常发挥。

2.2大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方式过于单一。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是长期奋斗的过程,但由于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得不到体育教师的足够重视,导致创造性思维无法为大学体育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能主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主要原因就是这种固定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受到局限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大学体育训练中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

3.1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对创造性思维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且要积极的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能够明确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从而就可以将其更好的应用到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使得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的效果可以得到提升。在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大学体育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意识,能够树立自我学习的意识,从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