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课堂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6 15:38:57

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篇(1)

:贵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一所高规格公办小学。近年来,贵校以四川省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努力构建和谐“新学堂”,能否先请您介绍下学校的整体状况?

康永邦校长: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创办于1956年,是世界网球冠军晏紫的母校,目前已被列为成华区品牌提升重点打造学校。学校现有沙河、府青、蓝水湾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48亩。62个班,近3 000名学生,180多名在岗教师,教师平均年龄32岁,其中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师6人,教育硕士1人,省特级教师2人,市区校学科带头人50余人,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和优秀教师奖各1人。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教学的方针政策,以建构和谐“新学堂”为办学目标,将现代教育工程建设、实验教学示范校创建工作与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品质紧密结合,先后荣获“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四川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为和谐“新学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全区、市、省乃至全国都树立起了“新学堂”的教育品牌形象。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一所学校精神的支撑和基石。构建和谐“新学堂”,理念更要先行,能否请您谈谈贵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以及和谐“新学堂”的内涵和具体实践概况?

康永邦校长:1.办学理念

(1)动起来,让每个生命更精彩

这是我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育就应当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在动中激发其潜能,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今天的孩子动的时间不够、运动的空间不够,体育锻炼的时间少;学习方式偏颇,课堂听讲多,参与性不够,动手较少,学生动口动耳多,动脑少。于是我校大力倡导“每天锻炼2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开展“全员乒乓”和“全员网球”。在教学中更是引入“走班制”概念。

(2)心系健康,赢在习惯

“站在儿童的角度做教育”,学校建立了以关注学生“健康、理想、习惯”为核心,守住“卫生、礼仪、秩序”3条底线的德育模式与评价机制,明确提出“儿童身心健康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包括学生是否“长得高、立得稳、跑得快、坐得住、看得远、想得通”等都纳入考核。

(3)立大志,重细节,师生共养好习惯

以培养“323”型现代人—即“3好”:身体好、品德好、学习好;“2有”:有良好心态、有个性特长;“3个突出能力”:有突出的自学能力、有突出的自治能力、有突出的创新能力—让每一名电子科大附小的学生与教师过得自信、健康、快乐。

2.和谐“新学堂”内涵

变“讲堂”为“学堂”。90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老先生欣然挥毫,题写了校刊名—“新学堂”3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新学堂”之“新”,即学校教育从理念、方式、设备、课程、环境等方面都必须有从“量”到“质”的提升与飞跃。而“学堂”二字则将过去的“讲堂”改为现在的“学堂”,是教学模式上的一种改变:“讲堂”是教师一人在上面讲解;而“学堂”则是师生互动、上下交流,真正体现了我校教育理念中“动起来”的特色。

3.和谐“新学堂”实践概况

在和谐“新学堂”构建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模式改革—“走班制”,打破了现行班级制的常规,学生不再像从前那样,自己每天上什么课,完全由学校指定,而是将部分“选课权”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课程,让学生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真正让学生的脑、眼、手、口都“动起来”。

学校尝试的这场班级模式改革,主要有以下“变革”:

从6个班到62个班—“班级”概念大延伸。4~6年级各有6个行政班,每天上午原则上为定班,下午为走班。各年级300多名学生在一个星期中重新组合成了62个教学班,这完全是根据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和兴趣、特长而做的重新组合。

从8门课到36门课—“课程”内容大拓展。特别是音、体、美、科学等实验教学课程拓展变化最大。学校现阶段“走班制”课程主要有8类,包括基础学科拓展类、科普类、艺体类、语言类、书画类、类等,学生从8门课增加到36门课,真正实现了课程内容大拓展。

从“分数”到“素质”—评价体系大变脸。以前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界定学生的优劣,而现在,学校以“走班制”为突破口,将教学课程中学生的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结合起来,既要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又要评价他在“走班”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展示情况和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样得出的评价结果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制度、教学策略的深入实施,教学模式、教学理论的变革,这些教育教学中的动态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教育设备和技术。贵校是如何运用先进设备和技术为“新学堂”的构建增添一对起飞的翅膀的?

康永邦校长: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认识到,现代教育装备和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打通这个“突破口”,才可以带动和促进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发展、改革。构建“新学堂”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这种对教育现代化的渴望变成现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图1 计算机教室

1.充实硬件

近三年来,尤其是构建“新学堂”以来,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方面一直保持着较大规模的投入,从2007年9月至今,共投入300多万元用于设备更新及改造,为和谐“新学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到目前为止,已投入近20万元完成校园网建设,并与成华区教育信息网和电子科技大学教育科研网连接;建立了网络中心,网络设备齐全,服务器容量充足,为校园网的进一步建设留下一定的余地。

(2)目前已拥有5间计算机网络教室、50台教师备课及教学用计算机、30套固定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系统、14套移动多媒体教学系统,18间教室配备了学生查询资料用计算机。

(3)建成了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和校园广播系统,能进行全校范围的校内外重大事件、学术报告、公开课的转播;“新学堂成长在线”以及“校园之声”广播系统工作人员定期播放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自制的相关节目,对全校教师进行政治业务培训,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更新软件

(1)2007年对学校网站主页进行了改版,使之成为我校与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全新平台。学校大部分的工作安排、通知均通过主页向全体教师传达,使学校管理工作更畅顺。

(2)我校安装了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录入系统,建立了图书借阅排行榜和图书查询系统;将电子科技大学教育科研网上的数字化图书馆并入学校图书室。师生可以方便地借书、还书,从而营造师生和谐的学校文化。

(3)从2006年开始,通过多渠道搜集媒体教学软件和音像教材,初步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体系。我校现有一套200 G的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库,还购置了“维美学堂”小学数学课件、“鹏博士”小学语文课件等软件资源,供教师日常教学使用。我校注重校本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鼓励原创,全校教师进行了教学资源包建设。

:实施“走班制”、创新性地构建和谐“新学堂”,让学校师生“动起来”,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哪些实际突破?

康永邦校长:1.教师大收获—专业成长快速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每年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学科教学及培训计划,加强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制定内部激励机制措施,积极探索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纳入教师的年度考评的途径。我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比率达到100%,特别是除了学校中青年教师积极承担区级及区级以上的公开课或研究课外,学校每学期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开课、示范课活动。学校开展的观摩课、优质课等献课活动,几乎所有参加献课的教师都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制作较高水平的课件。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学生大成长—现代素养提高

通过不到两年的研究,较好地探索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科技活动有机结合的途径,最大限度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技能力。同时全面改善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近年我校在省市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优异,有一项集体科技活动项目在成都市第二十八届青少年电子作品制作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多次获优秀组织单位奖,有50多个单项获得省市区奖励,获奖的层次、数量大大超过以往,受到上级领导和家长的好评。

3.家校大互动—家校真情交流

在我校“动起来”的“新学堂”建设中,家长“动起来”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家校联系更方便、更快捷。班级网站、班级QQ群等提供了丰富便捷的家校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教师可以相应信息,将学生在校的活动情况用文字和相片反映出来。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孩子所在班级的动态,促进班级管理及班级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同时,还利用网络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实现家校同步教育。

4.学校大发展—品牌快速提升

课堂教育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238-01

1 体育教师自身的习惯

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能于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能束缚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不思创新,不求进取,自我感觉良好。

2 课堂结构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通过多年体育教学,在教学课堂结构这方面进行的改革实现了很大的突破。

例如:

(1)三部分式结构: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一恢复和结束部分。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安排的六段式结构:

1)引导阶段——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

2)引起动机

满足活动愿望

适当降低强度,保持运动情绪——发展运动能力,掌握技能——恢复身心,调整——小结,布置作业。

(3)按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使练习按照一定顺序连续地进行,侧重学生情绪与心理活动的调节,而不分阶段的顺序式结构。

“教无定法”,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既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不断发展和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3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碍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3.1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

从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条件来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优化一起构成的。

3.2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形成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肥胖儿多,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弱,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无情的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3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不适应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并不相符。

4 突破传统授课模式

课堂教育篇(3)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科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发展,要使课堂有活力,首先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入手,考虑以下几方面:(1)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能为自身体育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打基础。(2)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与社会体育接轨。(3)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教材要融民族体育、健身项目和娱乐活动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自锻能力的养成。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做如下尝试:首先,低年级以游戏内容为主,把技术性教材游戏化,从游戏的“趣”字上引导学生学习。如立定跳远教材,根据动作特点,设计游戏课,将教学内容融于游戏之中,通过“兔子跳”、“膏蛙跳”、“袋鼠跳”(套布袋跳)、“老牛拉破车”(两人套着呼拉网并脚跳)、“飞跃黄河”等游戏活动,把单一、无味的立定跳远教材形象化、趣味化,使课堂教学内容多姿多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个性。其次八年级以提高技能为主,把训练性教材融汇于竞赛化形式,将经常学习、重复练习的教材渗透到竞赛活动中。学生在逞强好胜的心理驱使下忘情地练习,即便是反复演练的次数再多,学生也会乐此不疲,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到了九年级则以培养自锻能力为主,把民间体育、健身性体育、大群性体育引入课堂并结合教材进行创造性改编。如把投掷课设置为“飞标”、“抛绣球”(把垒球制成彩球让学生对抛)、“打保龄球”(持实心球掷用“易拉罐”自制的“保龄球”)等,教学内容融娱乐性、技术性、健身性、创造性于一体,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性意识在课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体现灵活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课堂失去了生机,缺乏活力。要让课堂重新“活”起来,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我认为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师生角色要变换。教学过程应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使教师从“幕前”走向“幕后”,由“主演”变为“导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教师沉下去,学生动起来”的新教学观点,努力为学生创造唱主角戏的课堂舞台。如:每节课的准备活动,可让学生轮流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复习课、练习课、游戏课放手让学生组织。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关键是教师以“导演”的角色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善于引导,善于启迪,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并激发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不断创新。每到此类课堂,学生个个生龙活虎,尽情发挥,课堂气氛热火朝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同时自锻能力、创新意识也随之增强。

2、“教”与“学”的转换。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学法”比“教法”更重要;学生“会学”比教师“会教”更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合理锻炼,创造性地练习。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讲解一示范一练习”为“试学一探讨一引导一巩固”。例如在新教材教学时,让学生先行主动尝试学习新教材,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师生共同探讨,教师在学生有所领会的基础上加以技术性指导点拨,最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加以巩固提高。如跨越式跳高教学,可先让学生试跳,并以游戏形式(“跨过横杆”、“跳皮筋”、“看谁轻功好”)组织学生练习,让学生边“玩”边“学”,自主练习。此时教师应相机行书,灵活点拨,把学生中优缺点结合起来,组织探讨,取长补短,从而引导他们对正确动作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教学效率。此类课堂教学学生个个精神振奋,跃跃欲试,课堂充溢着浓厚的学习气氛。

教师只有把课堂教学视为师生共同探讨,相互磋商。同学互帮互学,共同促进的场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也只有这样采用灵活的教学才能培养创造型人才。

课堂教育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教育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伴随近年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深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当前的社会价值观已呈现多元化的形势,社会阶层在不断流动重构分化,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分化也趋于加重,社会压力加大,社会心态浮躁。这些都对在校学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职业学校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职业教育兴起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催生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至今,职业教育仍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重要方式。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言而喻。可以说,与经济发展最为直接相关的教育就是职业教育。

“十一五”以来,因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推动,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各类企业单位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在上述社会大环境的不利影响下,加之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相对处于弱势,且处于思想不成熟、易波动的年龄段,使得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社会的冲突和竞争,容易形成复杂矛盾的心理,思想道德素质堪忧。而目的在于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以负责的态度面对工作、以进取的心态面对未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德育教育却难掩隐忧:一是只重视工作技能的传授,轻视甚至忽视德育教育;二是德育课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不感兴趣不愿意上。

为什么要强调新环境下的德育课程的创新?就如同志在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这句话说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同样适用于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如果说技能的传授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工作的内容,那么德育课程则是为了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思考成为怎样的人,为了什么而工作。

因此,在当前的职业教育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参与者应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培养符合时代精神和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其中,德育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思考人生的环境,教师应主动作为,创新德育课堂,提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德育课堂的互动当中,引发他们的思考。

一、道德生活的当事人还是旁观者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最大的误区是教师只注重系统的讲解,知识的传承,忽视学生的个性、认识、体验和感悟。仿佛学生可以脱离生活场域作为一个旁观者,无须有自己的体验。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在活动和交往中,外界的教育影响反映到学生的主观世界中去,通过他们的心理矛盾运动,形成行为动机,进而做出行为方式的选择,然后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行动动机变成实际的言行,在多次反复活动中,行为变成习惯,发展了个性。简单说,品德形成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塑造新的品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必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和知识的系统传授,而是通过对现实工作、生活场景的课堂再现,引导学生去体察和感悟。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连接起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场域,使学生认识(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到道德并非只是单纯的讲解和知识,而是内化为自我认知,养成行为习惯。

二、单向的还是互动的,自导演的还是双向讨论的

因为种种原因,职业院校的德育课常常沦为教师个人自导自演的话剧演出。要贯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营造出课堂教学殊的场域氛围让学生“沦陷”――而只有对话教学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知识本位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单向的灌输,而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基本是双向的对话。学生是道德生活的当事人,只有在课堂上展开互动的对话和讨论交流,这活生生的当事人才可能体现出来。思想的过程,思想交流的过程需要所有在场者认真地、投入地、持续地进行。而课堂潜在的纪律约束无形中构成的人气场内在的张力,又有利于话题相对聚拢和深入挖掘。只有在这种真正互动的,充满探索渴求的课堂形成特殊的场域,才能使每个置身其中的人不自觉地受到激励。

三、过时的还是新颖的,守旧的还是流行的,花哨的还是朴素的

理念上认识到学生是道德生活的当事人而非旁观者,课堂教学模式上采用对话的双向交流而非单向灌输对课堂的创新是必要的,但教学的具体方式的创新仍是必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的创新也许根本打不开学生们的话匣子和脑瓜子,也就实现不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双向互动。

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和青年学生的步伐,把时代的脉动、社会的“纠结”、青年们的关注、青年们的眼光、青年们的经历和想法引入到教学中,并配以流行的展现方式。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走入青年们的世界,并让青年们感觉到你和他们处于同一个可以沟通交流的世界。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时刻记住德育的使命、课堂的目的,以免具体方式的展现流变成花哨的架子,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课堂教育篇(5)

1.教育界对中职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中职教育虽然经历了多年发展,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冷落,相对于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言,教育界对中职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忽视,认为中职教育可有可无,从而导致教育界对中职教育投入的精力以及师资力量远远不到位,许多中职学校纷纷倒闭。在这种大的环境下,课堂教学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而出现学校不重视,教师教学态度消极,学生学生不积极的局面。

2.教材选用不合理

中职学校没有合适的专用教材,选用的教材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要求,可以说,这是当前中职学校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相对于高等素质教育而言,中等学校教育更注重实践性,其主要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如果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会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完善,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

3.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自觉性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教师还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就会形成你唱你的“独角戏”,我走我的“独木桥”的局面。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中职学校的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随着近年来社会用工岗位的增加,对初中级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中等职业教育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国家也加大了扶持力度,使中等职业教育不受重视的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善。而要提高办学质量,课堂教学改革是必经之路。大环境的改善,使课堂教学改革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除了完成教材所需传授的知识以外,更要结合所教专业的特点,教师自主研发,开发出适合社会需求的自编教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在课堂教学方面,结合笔者从事职业学校教学的经验,认为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应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学一些知识、多掌握一门技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及课堂教学衡量标准

首先,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研读教材、了解学生才能对教学环节进行周密的安排。才能抓住教材,明确教学目的。才能对具体的教学群体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学生会有一种“听天书”的感觉,课堂氛围不言而喻了。

其次,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探讨,而是让教师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开放教育的理念,能力教育的理念,发展创新教育的理念。有了这些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积极进取,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有了这些理念,课堂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评价课堂教学,理应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作为重点。学生对常见的专业问题,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它与社会现实,与时展完全接轨,都应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

(二)转变教育理念,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难,一流的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能缺乏,职业教育与社会岗位需求不匹配等等,因此,我们必须着手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改革,更新办学思想,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要尽量使课堂教学积极“有效”。举例来说,某一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

(三)借鉴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已所用

课堂教育篇(6)

老师不是独角戏,虽然三尺讲台上只有一个人。老师需要扮演各种我们涉及到的角色,他的语言的转化,声音的转变,神态的转变,动作的转化,就好比一场精彩的话剧或口技。

特别是老师形象的语言,自如的神态,牵动着我每一次的心动。声色并茂,声情共鸣的讲,轻松趣味时,诙谐幽默;激情昂扬时,慷慨陈词;发人深思时,凝重而震撼。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艺术”是“审美”是“享受”。仿佛用几十分钟的时间,上演着千百年来的故事,让我们切身其中,似乎站在某个历史的转口,看着一切的发生,结束。这样的课堂,让我的心灵天空更加广阔,胸怀无尽扩展,对知识,对经典产生膜拜,似乎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渴望,都在呼喊,对知识有了种如豺狼般的饥渴。

是的,因为老师用“艺术”的形式完成了真正的堂课教育。

二、“课本教育”与“课堂教育”

同样一套教育体系,同样一套课程,同样的环境下,却教出不同的学生,达到的效果也大不相同,为何呢?原因之一便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教育,实践为灌输式的“课本”教育。

第一,当前高校课堂的“课本教育”:目前学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而很明显的一个现象便是,精彩的课堂变成了单调的课本教育,用教材教,俨然成了教教教材了。教学本相长,教师与学生本该互动和谐的完成一堂课,然而,事实却是,教师上课状态呆板,缺乏感情投入而没有吸引力,照本宣科,好多教师成了教材和参考资料的传声筒,视教材学习为课堂目标,知识拓展不到位,教师只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枯燥没有创意,更缺乏人性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不但不能很好的将学科魅力传递给学生,更无法让学生懂得修身的重要性。而学生的学情更不容乐观,上课缺乏兴趣,吵闹,睡觉,玩手机,聊天,甚至不清楚教学目标,和老师交流少,对学科了解甚少,且在考试导向下,学生学习方式被动消极单一,同时因为简单的课本教育满足不了学生,而迷茫颓废煎熬。这样就出现教多学少不教不学的非正常现象。其实教师教学观,教学方式,教学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学习方式,学习状态。

第二,真正的“课堂教育”:它是在教师了解并尊重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确立,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选择基础上,教师真正的“因材施教”,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教与学形成互动与完全参与的状态。课堂便是艺术,教师努力创造它的美,学生努力寻求体验这种美。它所体现的是新型教师的课堂活力,创造力,沟通力以及感召力,是学生顺其天性,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广泛参与,融入沟通教学的理想模式。它所要达到的效果是,首先学生容易而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其次,更深层次更多元化的拓展,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学会如何做人处事,进行自我生命的体验,探索与认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逐渐改变颓废堕落的生活状态,增强课堂学习满足感;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快乐学习,树立“学乐”精神与终生学习的信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学会正确积极的自我教育。

课堂教育篇(7)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如何使学生处于主体能动状态是使他们生命火花迸发出来的基础,而学校的问题常常忽视了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学校要为学生这个资源主体创造适合其开发生长的条件。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我们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有人谈到创新,就会很快和那些天才联系起来,似乎与己无关,对一般学生更是望尘莫及的事。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偏见。事实上,天才与平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有的人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而有的人却受到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主要经历是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是这个资源主体开发的中心活动,提高学生主体素质是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

二、高尚的师德是德育教育的灵魂,平等轻松的课堂是德育教育的基地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

传道者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身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以及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 、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举止大方端庄,严肃而不古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刻意保持课堂的纪律性,不能用命令式的语言训导学生,不要迫使学生违心地按教师的旨意学习和生活。在班级管理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对每个学生要公平,不能厚此薄彼,形成生动活泼、团结紧张的局面,使学生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

数学教师沃兹绘同学们设计了一种新课型——“自由日”。在“自由日”,孩子们可与老师天南海北地聊这问那,无拘无束。有人干脆跳上凳子手舞足蹈:“嗨,让数学见鬼去吧:干点有刺激的事。”沃兹老师平静地说:“问吧,说话算数,所有的问题,只要我能回答的,我都会回答你们这帮家伙。”一个调皮的家伙高高地举起手:“老师,你认为你是不是一个天才?”老师幽默道:“有什么天才会来到这里教你们这帮家伙呢?”同学们大笑。聪明的迈克慢悠悠问:“你知道怎么做核武器吗?”谁都没指望老师回答这个玩笑,但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把核弹的工作图及点火系统的示意图画了出来。还有一个学生想嘲笑老师:“嗨,沃兹先生,你一生中干的最蠢的事是什么?”老师反唇相讥道:那就是让你通过这次段考。”这个回答把全班同学笑得前俯后仰,矿矿说:“一个‘条理型’的老师,很需要像沃兹老师那样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小小的活动,让学生从平淡无聊的代数、三角几何中发现乐趣……还教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乐趣,这一发现定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和谐,不是任何政治或德育的标签能达到的一种状态。我国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并未有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只有生活化的德育,才有生命力。

三、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课堂教育篇(8)

一、课堂教学活动前的教学反思

1.反思教学设计。课前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时甚至对教学的效果起决定作用,是课前教学反思所不能忽略的。要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照顾了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够不够。优秀的教学设计固然有许多条件,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人为本是其重要理念,因此照应学生实际是设计是否合理的先决条件。

2.反思本堂课在整个单元教学与章节教学中所占有的位置。就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来说,在一堂课中教师不可能实现太多的教学目标,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能够扎实使学生能力、情感等得到发展,循序渐进就能使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对一堂课有过多的期待,有时会让学生与施教者自身有过多压力,与教学初衷适得其反。

3.反思教具准备与课件设计是否充分合理。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在某种情况下,多媒体课件设计不够合理,运用不够恰当,反而会影响到教学效率与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反思其运用的必要性,扬长避短,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积极作用。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

1.反思激励与评价是否调动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是否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鼓励与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平等的心态和意识来对待学生的理解和发现,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没有畏惧和崇拜,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赞可夫指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阅读氛围,就能使学生徜徉于智慧的乐园,在智慧与智慧的撞击中闪现思维的火花,以思维发展促进阅读能力发展。

2.反思某一教学环节是否与整个教学过程相协调,是否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或者是否到位。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们在理解新课标思想的同时,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变“教”为“学”。“教”是为“学”引路、架桥、导航,教师要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主导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是否使生成性课堂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能否对教学预设进行灵活调整并做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程改革理念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打破教师对课堂和学习过程的垄断,教给学生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感悟,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与时间,而不应众口一词、千人一面。

三、课堂教学结束后的教学反思

1.反思课堂教学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与把握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误区。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理念才能有科学合理的行动,理念偏差容易导致行动失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念反思,因此在课后它应是反思的第一要素。

2.反思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设计是否有趣味性、挑战性,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反思以下几点:①是否缩短了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坚持了“厚爱原则”,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成为真正的“朋友”,说出自己的心里话。②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原则,把训斥变为鼓励。学困生往往是被训斥的对象,越训斥越自卑,对学习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并产生抵触情绪。要反思是否发现了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了恰当有效的鼓励,使其产生了某一方面的兴趣。③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氛围当中,从而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反思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堂表现)或解题方法、解题结果的生成与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是否合理有效,特别对突发问题的处理是否机智。叶圣陶指出“课堂教学,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教师要反思学生是否进入这一境界,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了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只有激发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提倡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有独立、创造的思想,教育学生不迷信任何不思考和检验的结果,把“课堂”变为“学堂”,才能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因素,摆脱被动的“死记硬背”的框架的束缚,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课堂教育篇(9)

二、巧用电子备课系统提高备课效率

电子备课系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它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可以为教师备课提供更多的体育素材和相关的教学信息,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很多教师都采用电子备课的方式,这样不仅节省了书写的时间,而且网络资源丰富,需要什么信息可以随时下载选用,尤其是图片资源和视频资源的获取非常方便,解决了绘图和制作视频的难题,大大方便了教师的备课,提高了备课、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讲解时,笔者利用电子备课系统整合所有教师查找到的优质视频资料,并做成课件播放给学生看,直观形象,效果很好。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备课系统,将自己下载的优秀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材料上传到相应的空间里,供全校体育教师交流学习。在体育教研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备课系统分析这些优质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三、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可以为学生呈现大容量的体育素材,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维,解决教学重难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在篮球场上进行实地训练时,可以利用iPad进行比赛方案的指导,改变以往的说教式训练。在比赛的过程中及时暂停,利用iPad绘制相关动画图片,进行人员定位、场上布局调整,播放运球技巧等视频。这样学生可以直观了解教师的指导方案,提高训练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感悟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方法,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四、巧用多媒体改变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高中学生的体育训练强度相对较大,技能要求相对较高。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尤其对于特长生来说,他们对新鲜的运动项目更是充满好奇心,这正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动力。此时,教师可以播放新的训练项目的讲解光盘让学生观看,体会训练的技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利用网络资源开发体育自制教具,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实用性、可筛选性等特点。教师要注意科学引导,结合体育学科特点,挖掘学生的潜能,向学生渗透创新意识,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改装和完善现有的体育器材,并能开发简单实用的自制教具,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素养。例如:在学习“羽毛球”时,笔者利用羽毛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训练的特点,让学生自制羽毛球网架,在课余时间进行小组训练。学生通过上网查询,了解到支架可用竹竿或者木棍来做,高约1.7m,网子用废弃的蚊帐或钓鱼网均可。把竹竿插在地上,用绳子把自制网子挂在两根竹竿之间,高度在1.5m左右,这样就可以进行羽毛球训练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会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资源丰富学习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团队精神。

课堂教育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42-01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而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培养受教育者诸多方面的能力必然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中国当前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教育过程大部分还需在教学课堂内施行,所以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怎样在课堂中体现素质教育,怎样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将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其中引导语的设计与课堂问题的设置在激发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方面起着不小的作用,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基本素养予以提高。

一、对教学内容的引导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恰当的引导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融入课堂,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记执教高一的一次作文课,作文的主题是“尝试回忆,纪念我的初中生活……”我要求学生以记叙文的形式记录自己刚刚走过的初中生活。在上课前播放学生们都熟悉的校园歌曲《那些花儿》,营造一种怀旧的氛围。上课时播放钢琴曲《记得》,我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的情境:“轻轻地,我走过了我的小学,中学,大学,现在我忆起我的学生时光,总想起《那些花儿》的旋律。正如歌中所唱‘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是的,那片笑声在我脑际深处总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让我想起校园的栀子花香,想起往日师生的言谈微笑,而今他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成记忆的碎片。我常常梦回校园,在那片记忆的大海中寻觅,漫溯……”用语言勾勒出学生熟悉的情境,用音乐叩开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神游过去的时光,当我看到学生那出神甚至有些湿润的眼睛,便知道这节课的引导已经成功了一半了,我接着引导:“现在,你们身处高中课堂,忙中偷闲,闲中遐思,在你心中总有一种情思叫‘怀旧’,你会不知不觉地怀念起那四年前的九月,你怀揣向高中进发的梦想与目标,踏入初中校园。四年的风雨,你见过绚丽的彩虹,也遭遇阴云密布,你与同学嬉闹玩耍,也与他们谈少年之志,而四年的路程其实就那么一段,那么一段路程你永远也无法把它从你人生的旅途上轻易抹掉,因为路上载满酸甜苦辣。所以,今天让我们尝试回忆,回忆校园的点点滴滴,在你回忆时,不要忘记思考,是什么让你记忆犹新,又是什么让你难以忘怀。”最后,我停顿了一下,为这段导述做了一个总结:“其实,记忆就像一枚书签,记录着你人生课本的页码,浸透着你所掀过的每一页书的书香……”一连串的排比已经置他们于对初中生活回忆的情境之中,把这群刚上高中的学生又重新拉到他们刚刚结束的初中生活中,从他们若有所思的脸上,从他们手握笔杆轻轻划动作文纸的动作中,我知道他们的心已进入课堂。

二、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只有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精心设问,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这样的问题环环相扣,没有强加给学生的内容暗示,使学生乐于思考,更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育篇(11)

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质疑,对任何与众不同的表现或提问,都要给予鼓励,有效地组织、协调、激励、评价学生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中,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发挥思维和个性。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协商式的。

2.课堂中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提高。

3.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摆脱“满堂灌”的困境,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和潜能,突出教学中的自愿性、自主性、广泛性、灵活性,鼓励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教会学生学会“学”。

4.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提倡学生上讲台,提倡七嘴八舌、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三、引导学生利用课本要求,明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1.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发展思维能力,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2.根据教材特点,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让学生根据学科的基本原理,去理解许多现象、事实,掌握基本知识,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广播、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等辅助工具,让学生能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看到、听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丰富教材内容,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运用多样式的教学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1.教育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忘记后剩下的东西,即学习的思维方法。(物理学家劳厄则)如能将多种教育方法: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尝试教育、和谐教育等用于教学中,必能让学生在多种环境中掌握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

2.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复习法及指导学生自学的各种方法。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解教材,掌握规律,结合教材学习思考方法,如怎样提出问题,怎样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分主要的和次要的,找出关键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等。

4.采用多样式的课堂教学。如个别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等,便于学生多方面、多层次掌握知识。

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直觉思维、形象直观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人人动手,就能将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抽象的概念生动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