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0 15:04:33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

现在的中学生中,存在着一些极其不良的心理,例如私心重、孤僻不合群、具有叛逆心理、对同学漠不关心等,如若任其心理发展下去,既会干扰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必须引起心理健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于和谐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去改变中学生的不良心理素质,必须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首先要做的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问题,改变以往的位居学生头上的想法,构建新型及平等的师生关系,以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人格,才会对学生起到影响教育的作用,就可以让中学生喜欢接近我们老师,打心眼里乐意与任课教师交流自己内心的思想,愿意和老师做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搭建一座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桥梁。

二、开展班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就可以增强中学生的团结性,改变以往的不良的人际关系,是一个极其有效的培养中学生团结合作的途径。为了扭转班级学生中所缺少的团结合作意识,改变学生的私心重、孤僻不合群、具有叛逆心理、对同学漠不关心等不良心理,我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班级活动中,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组织中学生举行拔河比赛、接力比赛等,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要使一个集体充满生机,首先取决于班级每一个成员,只要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健康心理,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

三、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2)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课型

新授课,以陈述型知识为主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二、教育目的

1.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并且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

2.通过讲述使学生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3.通过写名片的形式达到教师对学生初步了解的目的,且让他们提出建议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四、难点

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五、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心理活动课及自我介绍

首先说明本课无教材,指出无教材的好处??这是一节心理活动课,本来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必按照教材按部就班。但同时,这要求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想要学习什么,由此安排好适合这个班级的课程。随后,自我介绍及留下联系方式。

师:简单介绍心理健康课的特点??互动,体验与参与

本课不同于其它课,更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在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中,很注重当事人自己的想法,通过谈话等手段可以获得比心理测验多无数倍的资料。许多心理学家想了很多方法让当事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举例:如箱庭疗法??在一个盒子里,由当事人自己放玩具进去,看他们放的玩具和放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内心。所以,在这堂课中也需要学生更主动积极的表现自己。

心理活动课是一节相对轻松的课,但是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引入心理健康的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

1.讲述心理健康对生活态度及身体的影响

(1)以张国荣为例说明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师:同学们知道几年前的愚人节那天,发生了张国荣跳楼自杀事情吗?

师:因为他承受了太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没有强到可以抵抗这些压力。有一个世界性的研究,发现城市里的自杀率高于农村的,男性的高于女性的。这说明随着压力的增大,心理素质差的人更有可能选择极端。

(2)说明心理对生理的影响

举例:有一个死刑犯人,听说自己会被割腕而死,行刑那天,他被带到了一个小房间,眼睛蒙上了黑布。他感觉到手被划开,随后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感觉到自己的血慢慢的流尽。死亡。但实际上,他的手只是被轻轻的划开,而他所听到的只是滴自来水的声音,但他认为自己在滴血,最终心力衰竭而亡。这就说明,心理对客观的生理也有着影响。

2. 指出良好的心理,会帮助人们做出准确的应对

师:天堂和地狱的例子

地狱中,人人拿着长勺企图喂饱自己,因为其不可能而使生活十分痛苦。在天堂中,人人拿着长勺互相喂食,所以这是天堂。

这个小故事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我想说的是:

生活中,人们往往面对一样的困境,重要的是你的选择,怎样的心态想法,决定了你的生活道路。

3.总结心理健康的重要

师: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现代。

有位教授曾经指出??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学生: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在贫穷的时候,人和人之间都差不多,到富裕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拉大,竞争更激烈,压力大,所以心理健康显得重要。

师:有一个参考的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马斯洛的背景。马斯洛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倡人文主义。同学们对他可能不太熟悉,在他之前,盛行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注重本能,认为人只是动物的简单进化,人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出于本能的驱使。而马斯洛反对这个观点,认为人不同于动物,本能的需要只是较为低级的需要,人还受其它需要的驱使。需要是有不同的层次的,于是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人有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及尊重的需要。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一个是是最基本的,需要首先被满足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基本需要,在能保证生命延续的前提下,才可以去满足其他的需要,那些都属于心理需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师: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心理健康。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有许多标准,比如前面提到的马斯洛,他就提出了十条标准:

1、充分的适应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度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人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需求作恰当的满足。

认识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就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会自以为是,自我欣赏。这种自卑与自负皆不利于自我成长,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算是心理健康。

悦纳自己

自己对自己是喜欢还是讨厌,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又一条标准。心理健康不仅要求自己能如实了解自己,而且要对自己愉快地接纳。悦纳自己不是说要宽容或欣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是说自己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仍然喜欢我自己、不憎恨自己、不欺骗自己,并设法使自己发展得更好。每个人要懂得正确的扬长避短。尤其在青春期的时候,生理上的发育和心理上的发展不协调,会产生很多的矛盾。

调适自己:

个人的行为总是受社会的规范和环境的约束,两个人的需求又往往与规范和环境不符,并发生冲突。因此,个人必须经常调适自己,以使个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能或不会调适自己的人,就会经常产生心理问题,只有经常很好地调适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最后,还有一个小内容,希望大家做一张名片。

(四)小活动??做名片

1.讲述名片的目标??为了彼此交流

2.告知名片的要求:姓名,最喜欢的一件事,最不喜欢的一件事,最能代表你的特征,你的偶像。另外也可以附上你对课的提议。

3.收齐名片

听课教师反馈::

1.同学们在听到例子的时候,都显得很有兴趣。应该注意例子的安排。

2. 马斯洛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尽管很有用,但是相对比较枯燥,只捡几条相关的讲一下,效果比较好。

对这堂课,应该加入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小测试,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兴趣。但是,缺少这方面的资料。可以就心理健康的一方面,来给他们做一下测试。

看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的人还看了: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2.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案

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3)

到底该怎么样预防学生上网成瘾呢?以下就怎样有效预防学生上网成瘾,本人提出了几点拙见,希望能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疗救的注意:

一、端正态度,树立理想,用信念指引人生方向。

中学生之所以迷恋网络,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以利用主题班会、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寓理想教育于课堂实践,寓人生指引于课外延伸。让学生们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许多多的鲜活的事例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宝贵与珍重,从而自觉地跳出网络世界的荒诞与虚妄,回到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中来,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当他们的态度端正了,理想确立了,他们就会自觉形成免疫的抗体,百毒不侵,网瘾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家校联合、多管齐下,构筑祛除网瘾的立体网络。

教师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不仅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入手,还注重于学生生活技能、生存能力的培养,逐步过渡到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他们的素质,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但戒除学生的网瘾决不是学校一方所能单打独斗的事情。教师无法唱独角戏。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乃至社会的广泛接触和密切配合,从而构筑一道立体的防护网。

教师可以多与他们的家长联系,统一对网瘾学生的施教理念和方法。

为防止学生上网成瘾,教师应多联系家长对孩子上网时间做出一定的限制,以免孩子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另外,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做到安全上网。比如,在计算机里安装过滤程序或者“防火墙”,以屏蔽不良网站;还要求家长掌握相应的电脑知识,熟悉孩子经常去的网站和聊天室,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校也可以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积极查处不良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网瘾学生由于失去了上网场所,渐渐的也就会收心了。

三、积极引导,活动怡情,转移网瘾学生兴趣偏好。

教师在运用课堂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之外,还应该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娱乐方式,从而转移他们不健康的网瘾偏好。

教师在平时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的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让那些平时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转移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健康有益的娱乐方式的无穷魅力,领略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辽阔风景。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4)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体育与健康是永远分不开的,体育课程标准形成了五个学习领域,其中就包括心理健康;(2)体育教育不再单单是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更加强调了“情感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心理品质等多维目标的培育;(3)体育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运动本身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比其他学科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可以为体育教学服务。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谈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体育教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很难想象,一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我们经常讲要“为人师表”,教师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

二、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不健康的因素,对症下药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来自早期学习的强化对象――父母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学校的影响主要是教师经验的影响。这些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给儿童的心理打上深刻的烙印,并反映在他们的日常行为当中。

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以上种种不良因素的作用,其心理发展将会受到阻碍,产生一些心理障碍,除了文章前面所说的心理问题外,还普遍存在多动、好攻击、过分依赖、逃学等不良倾向,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行为及形成因素,做到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朝着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

1.在备课过程中要备好“心理健康教育”

2.场地、器材的设置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心理以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3.课堂气氛活泼轻松,师生关系和谐,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4.教学方法灵活,注意因材施教,突出心理教育

5.活动过程中加强情感交流,渗透心理教育

四、开展心理专题教育活动和心理辅导

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雨天在室内进行专题教育,给予启迪和引导,帮助他们防止和克服心理障碍;对于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灵驿站”进行个别谈话辅导等方式解决;对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教师要学会及时识别,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或转移到专业的心理诊治部门。

另外,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QQ群或家访等,加强与学生的心理交流,还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卡、心情记录卡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五、教学生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

1.学会放松

首先让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节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

2.谈心

当你遇到心理困惑时可以找你信得过的人谈心,可以是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家人,甚至是其他人,让别人倾听你的困惑、分担你的忧愁,有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

3.写日记

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宣泄自己的心理障碍。

4.进行自我心理测试,定期检测自己的心理状况,为自我调节提供依据

六、加强课外体育锻炼

鼓励学生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活动,使健康的心理有健康的身体做保障,同时积极的运动能改善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对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根本保障,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可塑性也很强,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期。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造心理教学环境,耐心引导,对症下药,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健全发展的下一代而努力奋斗。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78-01

健康不单指人没有疾病、虚弱或伤残,更指一个人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状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等方面。据调查,当今青少年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的性格、情绪和行为极易出现偏异,或孤傲多疑、畏缩消沉,或恃强凌弱、放任自流,或厌倦学习、自暴自弃,他们缺乏自信心,迷失了人生方向,常有心理变态甚至犯罪的现象。这不仅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埋下各种隐患,全社会都要给予关注。

学校是育人之地,自然担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是人类基本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教材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老师理应担当,成为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的“主治医师”。

一、强化课堂教育,把课堂作为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阵地

传统教学目标大多只关注知识与能力目标,而忽略了心理目标。其实,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很多,我们要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地设计心理健康目标,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心理疗伤”。比如,教学《背影》、《我的母亲》等我们就可以设计亲情目标,教学《我的老师》、《山中访友》等可设计友情目标,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纪念白求恩》、《皇帝的新装》等可以设计人格品德目标,教学《济南的冬天》、《美丽的西双版纳》等可以设计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目标……只要做到有的放矢,相信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学生心理教育之涓涓细流定能汇成滔滔江河。

当然,要实现心理目标灵活多变的教法是必须的。传统课堂,多是教师一言堂,不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但是,启发教学、因材施教、情境教学、分层教学等教法都是心理教育的良策,我们要面向全体、立足个体、有的放矢、全面提高。比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可以尝试分层教学,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方案,无论课堂问答、交流展示、训练巩固、考核检测等各个层面都要分层次。至于学生应该在哪一层由学生自主决定,这种“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做法一定能够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激活他们的学习气氛,调动其学习兴趣,激励其学习斗志。

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不要拘泥于传统教学的束缚,力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既要源于课本更要高于课本,有目的引导,有步骤深入,发挥想象,适当添加教材没有涉及的知识,比如,把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科技等知识充实到教学中,力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该放手时就放手,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当然,教师还要善用教学语言,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口语特长,还要恰当地运用好体态语言,二者完美结合,让优美靓丽地教学语言拨动学生心之旋律,营造最佳课堂氛围,收到预期效果。一句亲切真诚的问候,一组风趣幽默的话语,一个慈祥亲和的笑脸,一个温柔期盼的目光,一抹热情诚恳的挥手……都会像甘露滋润学生心田,似春风温暖学生心间。让心与心的碰撞,从而,启迪学生智慧,唤醒学生意识,抚平学生创伤,充分达成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开展课外活动,把活动视为消除学生心理疾病的绿色通道

现代社会呈多元多变多姿的状态,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学会生存、适应和选择,还要学会发展、思考与创造,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实践探究、合作交流中,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展示自己,完善自我,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及和学生自身特点,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各项有益心理健康的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我们要利用一切有益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与向善向上的精神。

三、注重社会实践,把社会当做调理学生心理疾病的天然舞台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并要求我们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科又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说课堂教育是其重要载体,课外活动又是其有效补充,那么,社会实践就是对其成果的检验、巩固、发展与完善。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跟社会教育经常脱节,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缺乏切身体验,因此,我们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补课。

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针对地把社会实践这门“精神大餐”添加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节假日等,走出学校,深入社区、集镇、企业、甚至是监狱等公共场所,让他们敞开心扉,体验生活,服务社会,通过观察、认知、判断、推理、归纳等手段收集并处理信息,利用日记、调查报告、新闻通讯等形式写出来,鼓励并帮助他们把文章发表到墙报、班报、校刊乃至其他各类刊物,让他们有机会表达心声、公开观点、针砭时弊、畅谈人生。让他们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形成健康心理,接受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社会。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全部。我们要有奉献教育的精神,用心灵的温暖医治学生心灵的伤口,用精神的甘霖荡涤学生灵魂的灰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6)

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坚韧的意志、良好的性格;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体性。

1.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而是注重从过程和方法入手,突出过程,而不是记忆科学的结论。提倡学生学习物理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形成师生互动,有时安排学生自己到讲台前给面对全班学生讲解,分析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看法 ;有时候我故意卖个破绽,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地得意洋洋地指出漏洞,或者问:老师有个问题想不明白,同学们能不能帮我解答一下?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主动积极的思考与探索问题。这样,一方面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 我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并在教学中尊重、关心和解决困难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极大的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学成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在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心理素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课本中涉及到不少物理规律,这些规律都凝聚着科学家的心血,闪耀着他们的高尚情操,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初三物理《声学》部分就是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的良好教材。学生刚接触到物理这门新学科,对物理学习的思想和方法都处在一个新起点上,学习中会面对种种困难。为此,可以在《声音的传播》中着重给学生们讲了贝多芬的故事。他双耳失聪,却不屈服于命运,并创造了《命运交响曲》等不朽名著,告诉学生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要敢于向命运挑战,要不怕艰苦跋涉,才能到达理想境界。

运用教材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给学生们讲牛顿的几个小故事,使学生通过这些小故事感悟到人生应该积极、乐观、拼搏、进取;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要谦虚谨慎,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卓越的成就。

3.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关注学生的这些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才能更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的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强,采取鼓励激发的方法,以自学研讨,个别辅导为主;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在学习方法上予以帮助,在心理上消除她们自卑感和消极情绪。《电学》这部分内容,班上有不少女同学 ,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承受失败心理素质较差,对电路图的画法,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一塌糊涂。在教学中,就应该耐心细致,各个击破。通过与女生的反复交流,不断鼓励,孩子们逐渐摆脱了不良的心理状态,慢慢的正确认识了自己,逐步在生活和学习上最合适的位置,让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学习的乐趣,也有效提高了成绩。

4.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埋藏爱的种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7)

生物学科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本科目,教材中涉及到不少生理学与心理学知识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利用这些特殊的知识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可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指导他们掌握消除不健康心理的方法。而且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将不健康心理扼杀在萌芽中。比如,在“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在班内开展一个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正式讲授教材内容之前,新设计一些与母爱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沟通,诸如,可让他们询问母亲在怀孕期间发生过哪些令人难忘的事情?感觉比较幸福的事情有哪些?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等等,并相互交流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接着,教师可告知学生人体疼痛的感觉分为多个级别,其中目前在分娩时所承受的疼痛为最高级别。通过教育和引导,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养育孩子时的艰辛,并使其热爱生活与生命,进而形成感恩的健康心理。

二、提升教师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与理论,还属于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品质和健康人格。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思想发展和意识形成重要时期,周边事物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和教师接触的较为频繁,影响力不同忽视。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以积极向上与饱满热情的态度去影响学生,通过提升个人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的感染他们,在无形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例如,在学习“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时,教师可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我国森林状况和绿化方案设计方法的资料,以及调查本校的绿化情况,并绘制出本校的绿化方案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次性筷子和被砍伐森林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看到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想法?森林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讨论: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是否遇到过破坏环境的事例?破坏环境有哪些不良影响?是否知道哪些行为和举措能够保护环境?然后,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学校的草坪和树木,冬天给树木防寒,夏季浇水等。如此,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促使他们也积极参与到绿化活动中,从而形成健康心理。

三、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特殊的环境,情境创设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根据学科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初中生物教学需以公平、民主的态度对待整体学生,鼓励他们学习,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其学会与人相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由于初中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教师应多爱护和关心他们,为其形成健康心理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教学为例,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动物的特征,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延伸教学内容。教师为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江白鳍豚的图片,告知学生它们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地球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物种绝灭人类不能漠然处之,原因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时,当学生遇到难题或无法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应耐心解答运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预期,肯定与鼓励他们的表现,学会换位思考维护其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和尊重教师,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8)

高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也是学生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的科目教育,即如生物教育,教育的难度和知识的深度往往会让学生受到更多挫折和影响,进而也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特别是对于一些负面情绪的疏导以及正确心理的引导。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1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1引导性原则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要加入心理健康辅助教育,还需要遵循引导性原则。即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因为就目前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对于学生往往存在较多的盲目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教育的评估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以成绩去衡量学生的能力,也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负面的心理。即如抵触心理、厌学心理等等,这也导致学生的兴趣丧失。

1.2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的原则主要是指在传统的教育流程中添加一些能够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学习态度产生辅助效果的活动,而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特别是聚集学生的注意力及强化他们的学习热情,则需要添加更多的趣味项目在其中[1]。

1.3针对性原则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还需要保证教育具有针对性,即对学生不同的心理,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例如学生两个极端心理,自卑心理以及自负心理,前者产生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困难或者历经多次失败产生了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而自负心理形成则是由于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2.1强化交互特征,添加对话交流

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配合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强化教学过程中交互特征,也需要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交互则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进行开展教学,即如在“关注合理营养”的课程教学初,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预习的作业,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符合科学性且营养均衡的中餐食谱,然后可以拓展相应的对话教学,即如教师:D同学,你的中餐食谱食物都具有丰富的色彩,有胡萝卜、青椒、青菜以及玉米,但是为什么都是蔬菜,却没有加入肉类?学生A:我太胖,所以需要摄入更多的蔬菜保持营养均衡,不加入肉类是为了控制脂肪的摄入。教师:不摄取肉类是不科学的,因为蔬菜中并不包含肉类的蛋白质,所以你的食谱应该要适当加入少量的肉类;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肉类,可以加入一些鱼类以及蛋类的食物作为替换。通过以上对话交互,学生不仅能够通过食谱中的生物知识提取科学的营养摄入方案,同时还能够在充分的交流互动中产生生物学习的热情,对于一些抵触的情绪也具有一定的引导和舒缓的效用。

2.2有效课程引导,强化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缺乏叶酸目前很多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实验课程学习,往往会因为实验的失败或者长时间未能观察到实验结果,进而产生自暴自弃或者挫败心理。所以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教师则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程引导,即如“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找出实验失败的症结,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磨花费太多时间,绿叶中的主要物质出现流失;再者就是叶绿素通过研磨后暴露在空气环境中,从而发生了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进而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改进方案,即“假设我们以上的推断都是真的,我们应该分别运用怎么样的策略来避免上面的问题产生?”学生们通过反复探讨和实验研究,最终也得出了改进策略,即在原本实验组在加入一个步骤,即在研磨过程中加入石英砂;而针对解决策略的不足,教师不需要进行立刻否定,而是应该通过问题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即提出问题:这样只能解决研磨过程的物质流失,并不能避免研磨后的绿叶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学生通过一些翻阅资料则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案,即在研磨后还可以加入适量的碳酸钙粉末,进而阻止叶绿素与空气发生反应,进而达到保护效果。而层层递进的引导教学,可以保证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从而也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始终保持积极状态,有效减少负面情绪和心理的产生[2]。

2.3引入趣味活动,促进健康心理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健康心理。即如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细胞概念以及构成,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趣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细胞。即如户外活动配合实验活动,首先组织学生去户外,然后进入大自然收集不同的植物、动物细胞;然后教师则通过实验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细胞制成观察标本,最后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细胞特征,最后写出观察的新的。例如一些学生观察植物的细胞和动物的细胞,通过对比很快就能得出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有细胞壁而后者没有[3]。

3结语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由于其深度性和难度性,也让教学工作陷入到瓶颈阶段。而要突破这一阶段,仅仅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远远不行的。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这样才是真正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赟珺.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中旬刊),201511(11):6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9)

 

面对现代人们日益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中职体育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因此,为了中职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应当重视中职体育的教学,找到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因此本文将针对中职体育教学进行系统的分析,指出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系,并且给予其教学的意见。望给实际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分析中职学生心理

 

1.中职学生特点

 

首先,中职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在小学和初中因为学习方法不明确导致学习信心不足是中职学生所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2]。因此,进入职校以后,学生在心理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

 

其次,在学生交往之间会出现特殊的“小帮派”现象。职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并且大部分经历相同,使他们在能够得到很好地沟通。因此,很容易形成 “小团体”的现象,这种现象如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导致整个班集体出现不良现象,不利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

 

再次,职中学生对自我的意识不够健全。对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问题,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不能正确公平的剖析自己,面对困难和错误以逃避为主。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正确的评价。

 

最后他们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根据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都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和表现欲望。通过表现自己,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得到心理方面的满足。

 

2.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心理学方面广义来说:心理健康就是一种高效并且让自己感到持续的愉悦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基本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保持一致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能够与他人和社会保持一致。并且现在大部分中职学生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3]。

 

3.中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青春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正是中职学生的“过渡时期”。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个体开始从儿童进入青少年,其身心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出现独立的需要。产生这种矛盾,学生特别需要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因此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和家长注意其心理健康的建设。

 

(2)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社会教育的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等不平衡状态。导致学生在关键时期出现心理亚健康等不好的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

 

(3)教师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传授者,许多的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出现在青春期和小学时期。教师的行为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

 

二、中职体育教育

 

1.中职体育课程性质

 

其课程是以身体的练习为主要手段,游记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两门学科的相关的内容,促进中职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的综合类学科[4]。是实施素质型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

 

因此为中等职业技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式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包括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学生体质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2.中职体育教育的改革

 

传统中职体育教育主要注重对于体育技术和身体训练的的教授,而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振聪传统的功能向发展性的功能进行转化,利用对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对能力和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社会性,有利于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并且通过老师在活动课上的传授,具有自主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

 

3.中职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所追求的目标是相互一致的。通过体育可以树立良好的健康社会行为,并且可以作为生活和学习压力的解放。

 

其次,体育教育都遵循一个健康三维观,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培养综合人才的重要课程。并且在体育课程中又是以“活动课程”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已达到从从内到外的教育效果。

 

通过对体育课程中对身体健康的训练,达到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实习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等的健康理念。以身体训练为主要的渠道,将其转化为提高自身的能力,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了解与体育相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提高抗挫能力。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并且通过体育运动的竞争意识,领悟积极进取的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

 

最后,能够学会有意识的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进行心理调节。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合作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三、结论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0)

体育课堂教学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体育课渗透,教师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实施。体育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不同,体育的课堂一般设在室外,并且在动态中进行教学。因此,其组织难度大,学生的思想易分散。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违背心理卫生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如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罚学生站立或罚跑,甚至污辱学生人格等等,伤害了学生的心灵,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摧残学生的心理不良行为,其最后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要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支援、心理辅导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把精神营养补充给学生,要坚决杜绝有损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现象发生。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必须严格遵循体育教学与心理卫生教育的原则:

1掌握“愉悦性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抑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降低。因此,要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学的轻松,玩得开心,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首先就是要营造一个愉悦、轻松、和谐、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利用教师饱满的情绪,幽默、和谐的教学语言,优美有力准确的示范动作,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激励性原则”,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才能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可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俗话说:忠言逆耳,可是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逆耳”的“忠言”巧妙地转变为“顺耳”的忠言,也就是把严厉的责罚转变为适度的鼓励,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会自然得多,也信服得多,学习起来的劲头将会更足,将会增强学习信心。

3实行“支援性原则”,让学生心理形成较好的定势

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知识探索时,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极不稳定的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几率会更多,当他们出现听不懂或者做不了动作的现象时,有些学生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感到厌烦,不想学,对学习失去信心,使学生情绪低下,对学习的兴趣随之也会有所降低。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为学生思考,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体谅学生训练的枯燥与繁琐,老师要伸出支援之手,要体贴关心他们,助其渡过难关。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无论正确与否,都应积极耐心予以解答,多鼓励多赞赏学生,让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较好的心理定势,才能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4加强“预防性原则”,防止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出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1)

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同时,通过心理学与其它学科所形成的交叉研究表明:个体在体育方面若坚持科学、合理的锻炼,将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状态的形成。所谓心理健康,可以理解为: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由概念界定所规定的要件可知:体育与心理健康之间形成了一种映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所形成的个体间的互动,将增进个体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能力。

一、体育运动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传统的体育教育有以下几种功能:(1)能增强个体的身体条件;(2)有助于形成群体的集体主义精神,诸如此类。对上述观点进行考察,发现:这些都是从体育作用于个体的外部、宏观的角度进行的理解。根据这种习惯理解,在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上也就体现为:以竞技、力量的训练为主。

然而,体育运动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和普通的身体锻炼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因此,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已不能满足他们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就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学生善于快速分析,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者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个体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个体心理的发展。

二、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定:

(一)参加健身运动能够促进个体积极思考,以此来削弱那些消极想法,改变沮丧和焦虑的状态。尽管不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把开始运动和坚持运动视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一旦他们实现了目标就会加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对自我能力的认可。自我能力认可与努力和坚持密不可分,这两种因素帮助参加者继续健身锻炼,并取得收获。

(二)参加健身运动时,运动量的增大和运动动作的发挥,可以分散人们对自己焦虑和沮丧的事情的注意,并且,把这种情绪在不断地运动中得到发泄,从而使人身心轻松,大大受益。健身运动把人们从焦虑和抑郁的琐事中解放出来。

(三)健身运动之所以使人的个体生理、心理受益,是与运动后人体内荷尔蒙激素的分泌量的增加有关。人的荷尔蒙激素,是大脑在外力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化学物质。大量的荷尔蒙分泌,可以改变人的情绪状态,加强愉悦感,增强健康活力。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具体可以表现在这6个方面:(1)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2)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3)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4)使学生自我个体意识更为清晰;(5)有助于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6)有助于学生消除心理疾患。

三、如何实现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

实现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需要体育与心理学两方的共同作用,相互渗透来完成。本文尝试构建出具体的实现途径。

(一)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体育运动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晨练的人们多数选择在公园,因为那里鸟语花香、绿菌环绕,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能够使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因此,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及时更新体育设备和器械,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和学生体育锻炼的环境。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我认为,高中体育学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体育心理卫生课是定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和重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卫生常识,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障碍、如何克服等等。做到自我诊断、自我预防,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达到防患于未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高中学生体育课程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健康教育;要做到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非常必要。学生心理健康内容应包括:学生来自的省份、家庭成员状况,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有无重大家庭变故等;性格特征;是否确定恋爱关系;有无焦虑、抑郁、孤独、空虚、苦闷等不良心理倾向,产生的原因等等。以此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这项内容可与健康教育教研室,和负责学生工作的有关部门配合共同完成。

同时,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