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0 15:04:39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篇(1)

课堂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桥梁,亲切、感人的课堂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一些后进生,更应该如此,以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应该注意的是:数学教师不要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就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他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语言,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批评。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数学自然就学好了。

二、语言要精练,提高效率

所谓语言精炼,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有的教师唯恐学生理解不了,讲课语言繁琐累赘,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学语言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如:在讲解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教师只需讲清扇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任何一个扇形都对应着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圆心,顶角是扇形的圆心角,底边是扇形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两腰是扇形的半径;至于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自己去导出。语言精练必须服从于教学规律,采用最优教学方法,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语言要生动,但要通俗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尚处于“开放期”,他们纯真、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追求语言的生动、通俗,但不要出现粗俚的语言,而应该是文明、规范、高雅、蕴含着丰富知识乳汁的语言。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篇(2)

    课堂教学的语言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一、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流、传递信息的最主要的工具。口头语言也是老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授课方式。口头语言相对其它语言来说最大的特点的是它的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强,通过口头语言的,老师可以将知识和情感完整和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利用语言引导和开发学生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能力;缺点是时间的延续性差。所以,老师要充分掌握口头语言的特点,趋利避害,老师的口头语言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做到准确、精练、生动、清晰,力求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任务化,枯燥的问题有趣化。这在于

    ⑴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初中学生思维活跃,但注意的持久性差,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口头语言和文字不同,时间延续性差,因此老师在讲课时最忌语言拖沓、冗长、繁琐复杂,否则学生就很难完整地记忆和理解。老师口头语言应该简短精练、富有层次,不拖泥带水、重复啰嗦。同时,口头语言的灵活性强,所以有些老师不免有些随便,但学生很难将整节课的老师所以有话都听完记住,如果学生刚好听到和记住“随便”的话而漏过正确的内容,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影响,老师的口头语言应该强调严密准确和逻辑性。例如,对于同类项的概念如老师说字母与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学生就会造成“a2b与ab2是同类项”的现象。对于学生回答中的语言不严密的地方,老师也应该及时的予以纠正和指出,默移潜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

    ⑵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和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对你说的话产生兴趣,而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最容易激起学生兴趣的工具之一。学生每天要上七八节课,对不断“重复”的40分钟总觉得枯燥无味,而且连续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使学生的的大脑很难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口头语言灵活性强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和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课堂的沉闷、活跃气氛,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如在上“口头语言有理数的分类”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请把下面的小朋友(数1,2,3,,0,-1,-2,1/2,22/7,-1/3,-5/8,  4.5,-1.5)分别带回各自的家(正整数,负整数,零,正分数,负分数)”;接着,又提出问题"它们的家都在路边,现在由于公路改造,只能留两间房子,请你把长得像的小朋友安排在同一间房子里";最后,当“零”自己孤零零地站在屋外时,我有提出:怎么办,它站在外面会被大灰狼吃掉的”此时,学生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他们读书以来最爱的一节课. 由此可见,枯燥的书面语言,如果能用简明幽默的语言描述出来,还可收到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功效。

    ⑶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教学是双边活动,师生在课堂中不单是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也是一个情感的传递过程。尤其在新课改中,这一点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课改的课程要求教师走下千百年以来”师道尊严”的神坛,与一个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做一做,练一练,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那么,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不少的学生就是因为喜欢某位教师然后才喜欢上该门学科的。课堂上老师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沟通师生心灵,使学生热爱你和你所教的学科,产生良好的效果。亲切和蔼的语言还可以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很难想象一位从来不苟言笑、语言生硬的老师能让学生大胆的进行质疑和回答。

    二、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指通过人的面部表情和手脚等活动来表现个人情感的身体动作。教学如果能正确运用体态语言可以为老师控制和调节课堂气氛节奏,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科学间的情感交流。

    ⑴表情语言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面对面进行交谈时,所获得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对方交谈时的表情获得的。所以老师在课堂中应恰当利用表情来帮助教学,会起到出神入化的作用。如课堂上有学生开小差,一个严肃的眼神使他迅速改正;学生回答对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或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使他得到莫大的鼓励。学生在认真听课时,一般都会盯住老师的脸,如果一位教师总是一种表情,就会使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于缺乏变化而容易分神。

    老师的在讲课中随着知识讲述而起伏变化的表情,还可以还是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人性本质,避免知识的机械性。如讲述一位科学家的成就时,一个崇仰、神往的表情胜过任何的语言陈述。

    ⑵手势语言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凡是做老师这一行的人,说话时特别喜欢打手势,其实这是一个职业习惯。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都喜欢使用手势语言,因为手势动作和表情一样,都是老师个人情感的外在表现,能使满堂生辉,增强教学效果。手势有时还可起到口头语言无法取代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实验语言

    实验在验证数学知识的权威性、有效性方面是其它的语言无法比拟的。很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单纯从课本和老师的口中说出来,学生经常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信服,通过实验语言却可以无声胜有声。

    ⑴实验语言是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工具。按照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们将不单要求学生机械的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使用实验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手段。

    初中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是特别喜欢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实验就是吸引学生的一个好方法,如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等知识,若能运用好实验语言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艰辛和快乐,使学生由感知兴趣提高到探究兴趣和创新兴趣。通过实验语言,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完知识发现、形成、拓展(质疑、假设、验证、结论、运用)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科学方法。而且数学的实验和科学典故、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通过实验语言我们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平常生活经验的提炼,避免科学的给人哪种冷冰冰的感觉,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本身的人文性、以人为本特点,从而产生科学情感和科学思想。

    ⑵实验语言是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充分训练。要真正观察好一个实验,就要求学生充分集中精力,发挥动手、动脑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观察中分清主次,把握住观察的重点,训练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对注意中心调整和运用能力。

    ⑶实验语言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运用、创造知识能力的最好训练。新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让学生在学习中训练他们的实践能力又是以前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如果我们运用好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和设计实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最好方式;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和寻找规律,更可使学生完成了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的更高层次。同时这种让学生自己在动手中所形成的知识要比课本和老师讲述要真实和牢固得多。

    四、板书语言

    板书不是讲授内容课本知识的重复,而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是画龙点睛的启示。板书语言受空间限制较大,但时间延续性、对重点内容突出性强,老师的板书应做到计划性、启发性、规范性。

    ⑴板书的计划性 要求老师事先要吃透教材,将学生最容易忘记、混淆的内容找出来,然后有针对性进行板书设计,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的要点。板书的先后顺序还能使学生看到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看到思路和方法。而通过板书的位置设计还可以让学生看到知识点间的联系和不同,把握到知识的脉络框架。

    ⑵板书的启发性 板书的空间限制性强,老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所有的内容都进行板书,所以对板书一定要强调其的启发性,利用几个简短句子甚至一个大的问号或文字所加几个点,将学生的心中的疑问和好奇心吊起来、引出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探究,帮助学生去探究发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篇(3)

中国美国课题《玩转等腰三角形》《Classifying Triangles》三角形分类教学过程

1.任务一:折一折,讲一讲

请你拿出一张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纸片,折一次,剪一刀,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折好后,请先暂缓裁剪)

视频展示折叠过程

2.任务二:折一折,画一画

过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折一次,画一线得出一个新等腰三角形.

3.任务三:算一算,折一折(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是否存在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折一次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画一画).请你过等腰三角形顶点画一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法,画出示意图.

4.谈谈你的收获:

(1)自由、随意地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2)剪纸,计算过程中体验的数学思想是?

课前准备:教师击掌相庆给学生写有序号的圆形纸,并对序号进行随机分组;分发给每位学生一支mark笔,一块小白板.

1.观看视频,请学生找出视频中的三角形,并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2.为什么不是等边三角形?

3.小组合作讨论等腰三角形定义.

4.画三角形:等边、等腰、不等边三角形各一个.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小组合作:

寻找五角星中的等腰三角形

(2)下列图形中哪些是等腰三角形?

2中美数学课堂教学的区别

以上两个案例,展示了中美两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形,我们也发现两国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差异.

中国美国教学工具多媒体、黑板.多媒体、白板(特殊材质的塑料袋里放一张白色硬纸)教学内容窄而深:任务驱动,分层递进,最终实现“是否存在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从顶点出发画一条线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之教学目标.宽而浅:内容涉及三角形的分类;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但均点到为止,不要求写出证明过程.教学模式大班授课,注重四基训练,进行启发式教学.小班教学,面向个体进行教学,强调人的发展,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角色语言精练,动作沉稳.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语言幽默,肢体动作丰富,课堂气氛活跃,以学生伙伴的身份,倾听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各种想法和做法,用建议或暗示等方式引导、组织学生学习.学生角色通过折、画、剪、做,主动投身教学过程,参与教学各环节,在做中学,学中做.大胆表达、质疑、思维,在参与教学中确立创新精神.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但学生之间的合作缺乏有效性,没有实现“1+1>2”的目的.交互生成、小组合作,但由于问题浅显(相对于中国学生),小组合作失去其意义.

3中美数学教师的对话

相同的课题,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目标达成,使每位听者的思想产生东西方教学差异的相互碰撞.下面是观摩活动中的中美数学教师互动情景.

教师1:美国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对几何中的定理的证明为什么没有体现?

Andrew Bylow:教科书中的几何定理前人已经证明,我们为什么还要费力让学生来重新证明一遍,当学生都成长成我们这样的成人的时候,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几人在使用几何定理的证明呢?

教师2:听说美国中学教育明显“小班化”的特点?

Andrew Bylow:在美国往往采用小班教学,每个班的人数大多在十几到二十几人.

教师3:听说美国的课堂教学自由化.

Andrew Bylow:美国强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数学课的授课地点可以不仅仅是教室,老师可以随意选择该节课的教学地点和内容在实验室,在操场,在公园,在野外,在任何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都可以.

教师4:听说美国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Andrew Bylow: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在老师眼里,每一个都是好学生,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出入,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师5:听说美国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Andrew Bylow:美国强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去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在没有外力干扰的环境下,每个学生的天性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教师6:美国是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

Andrew Bylow:美国一些学校使用的教学日记法,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学中的思维过程、心理状况,使学生与教师能经常通过日记进行交谈,教师易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及个人思维风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教师能从学生的这些资料中综合出各种学生的成就抱负水平、焦虑水平、意志水平,从而设计出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7:你如何评价我们的小组合作?

Andrew Bylow:刚才听了刘老师的课,你们也在采用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小组之间的合作也比较顺畅,但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过高,导致数学课堂的压抑沉闷.

教师8:通过课堂教学,谈谈你对中国学生的感受?

Andrew Bylow:中国的学生很棒,思维很活跃,喜欢独立思考问题,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课堂上,当每位学生都自信满满地举起手中的小白板时,脸上都洋溢着无比开心的笑容,他们不再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枯燥的东西.更令我惊讶的是,他们举起的一张张白板上面大多数都写着英文,喜欢同样用英语和我交流,能让学生做到这样确实是我做老师的成功.

4美国教师的课堂带给我们的思考

教之本在师,教师本身往往也被烙上不同文化的印记.通过Andrew Bylow的这堂课,若把中西方的教师放到一块对比,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对于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思考1:热情――富有天赋的表演才能

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表演家”.观摩课堂教学全过程,美国教师总是落落大方地运用各类肢体语言诠释着每一个知识点,时而动作滑稽可爱,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时而神情俏皮夸张,紧紧地牵动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着丰富情绪变化,这样的教师就像是一个优秀的表演家演绎着一段引人入胜的剧集.

思考2:尊重――是教师诠释爱的基本方式

教师热爱学生首先是体现在尊重学生上,尊重就是一种爱!尊重他们不够完整的表达,尊重他们不够成熟的想法,甚至于尊重他们可能犯的错误.在美国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了一道关于画一个不等边三角形的习题,他发现某一小组中有一人画错了,睿智的老师立马下达指令,让每个组的6个成员不断地交换他们的作品,直到在分不清谁那张作品是谁的状况下才示意同学们停下来,然后他拿起那个画错的作品进行点评,点评完后又妙语如珠般点赞了一句“这位学生真聪明,连老师接下去要教什么他都已经预知到了”.对学生的尊重无处不在,用心良苦.

思考3:理念――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规划

每个教育对象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而我们所推崇的“以生为本”的思想必将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使学生有一把开创美好生活,提升生命价值的金钥匙,教学就要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一定的基础.在美国教师的课堂上,他在学生进入教室前,每一组随机放六张有序号的卡片,学生进入教室,每人在他的手中领取一张另一种颜色的有序号的卡片,然后根据序号相同原则找到自己的座位,随机组成学习小组,他这样的组队方式还原了社会的未知现实,这样的组队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学习适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际能力.

思考4:使命――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从教师的使命感来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我们也努力地在追求.纵观全课,美国教师在课堂上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学生在他的眼中都是一样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会用慈祥的眼神鼓励孩子,用亲切的微笑让孩子拥有自信,用和蔼的语言引导孩子,用亲昵的动作给孩子安全感.在课堂上教师还很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每提出一个问题,他都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只有等小组讨论定下答案后才可以发言.这样做给不爱动脑筋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当小老师的机会.体现了教师的使命感!

美国教师的言行一直停于我们眼前,有一个疑问在我心中呼之欲出,我们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营造的教育环境?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篇(4)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Sta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in China During 20th Century

Yu Bo

Abstract:During 20th century,second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China are developing from the form of an old-style private school with individual instruction to classroomteach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experiences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that is the stage for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teaching system (1902~1949),the stage for development(1977~1949),and the stage for innovation(1977~2000).The characteristics and journe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will exert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ing for reference and effects for the reform of second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nowadays.

Keywords:20th century Secondary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Stag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08-03

我国早在明朝时期的国子监就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萌芽,但我国近代的中小学班级授课制的建立较西方晚300余年。我国内地中学最早采用西方国家的班级授课是在1844年的宁波女校。其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始创办的教会学校都实行班级授课,但普遍在中学堂实行班级授课则是在《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和《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颁布实施时开始的。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经历了现代教学体制的形成、发展和创新3个发展阶段。

1.我国中学数学现代教学体系形成阶段(1902~1949年)

这一阶段是引进西方数学教育,我国中学数学现代教学体系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发生了对中学数学教学有重要影响两个的教育事件。一件是1902年和1904年分别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将书院改为学堂,中学数学按班级授课,数学课堂教学在全国成为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件是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同年年底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将学堂改为学校,中学数学现代教学开始形成。因此,可将第一阶段分为两个时期:1902~1922年,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初建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教育从古代科举选仕制度急速地向西方近现代教育体制转变;1923~1949年,我国数学课堂教学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中学教育进入现代教育的体系。

初建时期,我国中学学制四年,尚未建立全国统一数学教学的规范,各学堂自定教学的基本规范,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主要是移植西方内容,虽然教师可以自编讲义但比较通用的教科书是翻译(或原本)的国外教科书。1913年3月19日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课程标准[1]规定的数学教学内容为:第一学年,算术、代数;第二学年,代数、平面几何;第三学年,代数、平面几何;第四学年,平面(立体)几何、平面三角大意。在1909年学部审定中学数学教科书提要中推荐使用的9种教科书中就有6种是日本、欧美的教科书,书目见下表[2]。

虽然通过移植西方的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初建了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但是教师习惯的旧式“注入式”教学一时难以转变,为尽快地让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的方法,1919年1月29日教育部抄送中学校校长会议议决,提出的数学科教授方法的建议是:“一,课前先期预习,教授时用启发引导自动;二,熟记定理定义及公式,俾便运算;三,问题多加练习,俾生徒自行思索,进于敏捷;四、考查演草记分,并多临时试验;五,应多演与他科学相关之文题,俾近实用;六、设备应用器械及模型使有实地亲察及计算之机会”。[3]旧的方式虽已破除,新的方式尚未完全建立,课堂教学方法新旧陈杂是教育转型时期的一种正常现象,是这一时期的又一显著特点。

形成时期,中学学制改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923年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初中的教学内容是:算术、代数、几何、三角,高中必修课程是:三角、几何(平面部、空间部、二次曲线)、代数、解析几何大意。确立了中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框架是这一时期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上,注重数学学科知识系统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教科书按照数学知识体系编排。第二,数学内容实行分科教学。以系统数学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和要求,在这个时期开始明确。注重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分科教学的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在以后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中一直保留着,虽然具体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变化,但其基本的思想被继承了下来。这一时期数学教学改革还有一特点是,教学要求开始关注了选择性。下表是当时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普通科二部)数学选修科目和学分[4]。

虽然教学要求具有弹性并不是所有中学数学教学的普遍情况,但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当时的数学教学已开始注意主动适应学生需要,并努力为社会现实服务的改革倾向。然而,关注学生的选择性这一具有弹性教学要求,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反而被忽视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阶段(1950~1976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新的纪元,数学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结束,数学教育经历了由向前苏联学习到逐渐形成自己特色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发生了3个重要事件对中学数学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件事是1951年开始教育全面向苏联学习,实现了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全面统一;第二件事是1963年颁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数学基础知识和“三大能力”为中学数学教学目标;第三件事是1966年开展,使中学数学教学进入无政府状态。这一阶段可分为3个时期:1950~1957年,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前苏联时期,在这一时期数学教育和全国一样出现了全面向前苏联学习的倾向;1958~1965年,数学教学自主探索,提出双基教学目标时期,在这一时期数学“双基”和三大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中学数学教学开始呈现了我国自己的特色;1966~1976年,数学课堂教学的无政府状态时期,在这一时期运动的开展,打破了正常课堂教学秩序,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遭到严重破坏。

在学习前苏联时期,我国数学教育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向苏联学习。将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改为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成为指导中学数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全国统一中学数学教科书,将一纲多本的局面变成了一纲一本;在广泛学习前苏联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思想的过程中,人们将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理论与凯洛夫的课堂教学环节理论相结合,形成具有一定固定程序的五阶段课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新的课堂教学5环节成为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由于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中学数学教学和全国的所有行业一样,需要走自己发展的道路,我国中学数学教学进入了建立具有自己特点的数学教学体系时期。建立我国自己的中学数学教学体系,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在原有的前苏联的框架下根据国家形势发展需加调整,注意知识的实用性;后对学习前苏联和时期所进行的教学改革进行反思,比较研究国外和我国解放前后数学教学在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及方法,形成了1963年的教学大纲。这个大纲是我国中学数学完成教学体系构建,形成注重数学“双基”教学特色的标志。虽然1952年以来已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但教学大纲并未对“双基”给出明确的界定,尤其是未明确提出数学的“三大能力”,所以在基础知识的水平上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上都不高,是一种窄而浅的要求。1963年的大纲明确地将“双基”作为数学教学目标,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突出了“双基”,教科书的水平得到提高。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中学数学教科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程度提高达到了几十年来的最高水平。教学内容充实和习题充足,理论严谨,讲解细致”[5]。二是,通过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这一时期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初步提炼出的重视基础和能力培养的中学数学教学观念,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法有着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现在的中学数教学还留有其深深的痕迹。

1966年5月开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急速的由规范化转向自由化,原有的教育秩序被完全破坏。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以实用知识为主,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农村工厂进行实地教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成为被改造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丧失了主导地位,数学教学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3.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阶段(1977~2000年)

1976年底,给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带来重创的结束。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全国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我国开始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步入正轨,进入了不断改革创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有两个重要事件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是1977年恢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另一个是从1985年开始进行一系列教育法制建设和教育发展规划的制订颁布。这一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1977~1985年,数学教学调整复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步入正轨,并在1963年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另一个时期是1986~2000年,数学教学改革创新时期,在这一时期,面向全体学生,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中学教学改革的主题。

在调整复兴时期,由于使原有的教育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我国教育急需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数学教学在60年代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60年代为基础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要求。1978年颁布的中学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与1963年基本相同,只在部分内容上有所精简并增加了现代数学知识。1982年中学实行“三、三”学制,并建立重点中学。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注意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要求的区别性,这个阶段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调整有4个特点:一是,精简传统教学内容;二是,增加近现代数学的初步知识;三是,渗透集合、对应等思想;四是,注意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教学要求的区别性。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高考开始成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高考自1977年恢复以来就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高度关注,高考中数学学科的甄别功能显得尤为突出,中学数学教学把高考要求作教学的目标追求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了。

在改革创新时期,为适应实施义务教育法的需要,初中数学教学通过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以减轻学生负担,体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初中数学教学降低教学内容难度,明确教学具体要求成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之一。1988年的教学大纲对 “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这4种层次的教学要求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并首次提出数学教学要注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数学“双基”的内涵逐渐明晰,“双基”教学逐步形成。1988年的教学大纲和1996年的高中教学大纲分别对初、高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能力的具体内容给予了阐释。数学“双基”内涵的逐渐明晰,使得教学大纲对“双基”教学的要求亦愈加具体,这样增强了数学教学“双基”教学的可操作性。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加强“双基”教学的教学方法,如变式教学,解题教学等。这一时期再一个显著特点是,数学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各种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如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导学法、导读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强调学生的“尝试”与“发现”,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

4.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发展历程的启示

今天的中学数学教学是昨天的继续和发展。一切历史研究在回到历史“现场”,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总是立足现实而指向未来。本文对20世纪中学数学教学变革的梳理,既是试图客观地反映中学数学教学历史,更是希望籍此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数学教学变革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有着深刻的警示作用。

第一,变革始终在进行着。每次变革都与时代的变化、新的教育观念的出现和数学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上世纪初我国的教育转型使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这种变革不仅是当时作为一种新的方式替代了原有方式,而且还历史地保留下来,并在以后的时期不断地被加强或更新。将系统数学基础知识作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要求逐渐明确。赫尔巴特的阶段教授法在替代了我国传统的个别教学法后,并在20世纪50年代与凯洛夫的教学环节相结合形成了五阶段教授法,成为中学数学教师基本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改革总的趋势是:①教学内容愈来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②教师教学愈来愈关注学生;③学生学习有了愈来愈多的主动性。

第二,凡与传统衔接的扬长避短的变革容易为教师所接受,能免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行为。如建国后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变革中逐渐地强化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数学的“三大能力”培养,符合了我国传统教育的观念,顺应了国家人才需要的现实,受到教师的接纳,并自觉成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讲授并注意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学方式,既保留了教师讲授这一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又是对启发式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是新的教学观念作用的结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人们之所以对它如此关注,与讲求实效的传统无不相关,它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与传统衔接并不是对传统的东西全盘继承,而是对传统的扬弃,是从传统中剔除糟粕继承精华。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一直着力革除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反对体罚学生和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这些变革都是对传统中糟粕的彻底批判和抛弃。

第三,凡是“彻底改革”试图完全背离传统的变革,侵害了固有的教育传承性,违背了数学教学特有的规律和特点,难以成为普遍的教学行为。“五四”之后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数学设计教学实验,虽然对于革除教师注入式讲授的教育弊端,关注学生主动学习,建立课堂中师生的民主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是对原有的教育传统的“彻底革命”,难以与当时的教育现实融合,无法成为教师普遍的教学行为。建国后全面学习苏联的数学教育,1958年时期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1966年开始的教育革命,这些自上而下发生的急风暴雨式的课堂教学变革,都以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因为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不能废除的,只能渐进地改革。

第四,数学教学变革的动因有内在和外在之别。由教学内在动因引起的变革,是以致力于改革现实教学的弊端,实现其自我完善为目的。这种变革即使遭受失败,其积极的因素会逐渐被教学变革所接受。如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虽然失败,但关注学生主动学习这一合理因素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由外在压力而引起的变革并非是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是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行为,因而缺乏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在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变革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国家政治体制变革,出现了一定历史再现的现象。现象之一,关于高中数学课程的选择性。20世纪20~30年代的数学课程就关注了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在高中数学设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1949年后的高中数学课程没有选择性,1986年的教学大纲中才将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体现了一定的选择性,1990年的教学大纲将高中教学内容按必修(文史类高考范围)和选修(理工类高考范围)分别要求。现象之二,关于平面解析几何的教学内容。1936年的课程标准将平面解析几何课程作高中数学教学内容,1952年后的高中课程取消平面解析几何,1963年的大纲在高中又恢复平面解析几何课程,此后平面解析几何课程一直是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现象之三,数学教学实验研究。20代年―30年代就有以关注学生活动为要旨的数学设计教学实验研究,1950年后实验研究停滞了,直到1963年才开始出现数学教学实验研究。1966年后实验研究又停滞了,直到80年代初期实验研究又开始进行。这些历史再现当然不是回复到原有状态,是结合现实需要对历史反省后进行的变革,但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由外在原因引起的变革不仅对数学教学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对数学教学的正常发展造成阻碍或破坏。

参考文献

[1] 教育杂志,1913年,第5卷第2号

[2] 教育杂志,1909,第1年第2期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21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广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积极的将多种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小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小学数学也有其明显的学科特点,因此,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与数学学科的特点,将更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较之于高年级的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有更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就显得更加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温暖了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不再畏惧,而是充满热爱,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能够鼓起请教老师的勇气,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如此大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要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起重视,并积极主动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巧妙运用游戏教学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需要,通过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游戏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游戏教学法,能够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游戏教学法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产生的作用。

1.与小学生的特点相适应。游戏教学法之所以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很关键的一点,在于与小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喜欢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快乐,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了期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对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与小学数学的特点相适应。将游戏教学法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对知识点的表达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点比较基础,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比较密切,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得以呈现,因此,教师将游戏教学法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三、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高效的获取知识。本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平淡的课堂教学,往往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反之,具有较强流动性的课堂,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启示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应该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有多种不同的体验,仅仅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于课堂之上。

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教学方法越多越好,要讲究恰当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对教学方法及时作出调整。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解的知识点,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教师也要根据讲解内容发生的变化,对教学方法作出有效调整。想要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首先教师应该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的教学进行实践,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应用。

四、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现代教学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的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点的情况。在小学阶段的师生互动,教师占据主动地位,小学生不懂得如何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因此,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在对学生进行重点与难点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提出与知识点相关的一些问题,一方面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使互动更加有效,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进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篇(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69-02

1前言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师生课堂教学的角色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过去的“教师主导、学生盲从”转变为“以受教育者的学习感受为中心”,课堂关注的重点从“教师怎么教”转变成“学生怎么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缺乏足够的认识,而通过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的微课设计,可以更加有利于促进和协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确保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年级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来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

2 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微课设计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开展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结合,也迎合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特色。

开展微课设计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科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内容和素质培养的密切结合,更加强调课堂教学向培养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方向发展。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核心,然后通过微课设计来划分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教学目标的有效传导,实现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从而引导学生对于数学理论、数学规律和数学运算步骤的进一步分析和运用。因此,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数学微课设计,能够充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互动沟通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贯彻和实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贯彻和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开展微课设计有助于学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操作和反馈,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掌握广博的数学专业知识,了解小学数学规律在生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深入掌握学科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衍生和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教师通过教学视频的制作、专业软件的调试和网络信息平台的开通,可以将过去单调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真实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微课设计也为小学数学教师打开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教师可以搜集和整理基于数学教学理论的生活实践知识,将它们引入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来印证数学教学知识,真正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教学成果的清晰可见。

开展微课设计有助于发挥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是舶来品,因此就像其他教学模式或者教学理论,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也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采用微课设计来进行传授。对于小学数学这一学科来说,许多知识点和教学任务是建立在类比、推理和论证等数学思想基础上的,它迎合了翻转课堂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的教学思想,也有利于开展微课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落实具有针对性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能够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进行充分展现,而小学数学知识探索和求证的过程也迎合了“以受教育者的学习感受”为中心的微课设计思想,调动教师去发挥引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数学微课设计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微课设计,主要针对微视频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评价体系设计这四方面开展。

微视频设计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微视频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因此,微视频设计时间一般在5~10分钟之间,在设计内容上需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微视频内容应该以小学生的感官感受为中心,落实建构主义对于翻转学堂的深入要求,保持教学视频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做到主题明确、引导清晰。

教学目标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活动需求,由数学教师进行编制。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数学微课设计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认真考虑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堂检测、课堂互动等设计要素,通过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等视频环节来建立微视频的教学引导,通过课堂检测的视频环节来明确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堂互动的视频环节来组织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进一步加深对于新知识点的认识。

教学活动设计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微课设计应该贯彻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在课前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设计微课视频、学习任务视频及学生自学视频内容,组织家长指导学生学习巩固。其次,在课中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微课设计来给学生营造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个人或者小组协作完成对于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微课设计中引入学习任务,组织学生个人或者小组来展示学习成果,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力。最后,在课后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微课设计中开展教学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练习,教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反馈学习成果,同时可以根据教学反馈对个别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

评价体系设计 评价是对学生或者小组学习成果的点评和反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设计来开展师生之间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并及时将评价方案、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粘贴在网络信息平台上,组织家长、学生和教师三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便于教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困惑,家长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而学生能够真实反映自身的学习问题。

4 基于翻D课堂的小学数学微课设计实施策略

在深入了解小学数学微课设计的策略后,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微课设计,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加强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通过教学目标设计来开展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精确化和重点化,从而能够实现利用微视频来构建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细致划分和重点诠释,保证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足够的了解。

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关于四边形的整个单元授课前,教师就可以将四边形的知识点划分成四边形的定义、四边形的特征、四边形的边角特点、四边形的分类和图形的组合这五个部分,而在四边形的边角特色中又可以划分成角的特点和边的特点这两个部分,四边形的分类可以划分成按角划分和按边划分这两个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来具体诠释这七个部分的教学目标,将微视频时间限定在10分钟以内,采用截屏软件和PPT课件来具体诠释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引导学生能够认真了解四边形单元的数学规律和学习目标,在开始学习前就可以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拥有充分的认识,保证教学目标一目了然,教学内容心中有数,而教学重点清晰明了。

通过教学内容设计来规划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方面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划分,将教学实时讲解和PPT教学演示进行充分结合,也需要在微视频中对两者进行具体展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来加强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组织学生根据微课视频开展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互动交流。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知识内化吸收,通过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实践实验任务,完成探究活动。

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垂线、垂线的定义等相关知识时,在授课前,教师可以提前录制5~10分钟的微课视频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对于微课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介绍和重点诠释,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了解,同时可以提供相关知识点和教学资源供学生下载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开展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利用实时讲解和PPT课件来演示画垂线的不同做法,揭示边线重合、平移重合和画线标号等不同数学知识。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它集中体现在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和“怎么做好”这三个问题。它需要教师充分吸收和接纳翻转课堂为代表的微课设计等先进技术,要求教师具有非常高的运用科技手段的能力,集中在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脑技术和其他电子设备等软硬件服务于数学课堂的能力。

如在教授关于“圆的认识”等平面知识时,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加强对于往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复习和巩固,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录制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去了解教学内容和主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运用电子视听设备,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观看学习微课视频。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多媒体课堂教学,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最后,教师应该学会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建立评测体系,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开展课堂中的快速简单的测评,而在课后可以组织家长、学生共同参加综合测评,通过微课视频来查漏补缺,反复学习和巩固。

5 结语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篇(7)

特殊教育主要是指针对身体发展上有问题的学生所展开的教学,而特殊教育的老师们在教学中最首要就是要有爱心,使学生们在一种被关怀的特殊环境下成长为对社会发展有益之才。而近年来,特殊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社会各界专业人员也都更加关注于特殊学生群体的德育问题。在如此的社会背景下,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必须注意教学内容和课程理念上的变革与创新,以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特殊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与创新理念,为学生健康成长夯实基础。因此需要根据当前特殊学生群体小学数学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改进对策。

2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2.1帮助特殊学生群体认识世界

数学教育对促进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意义,对特殊学生群体开展的数学教育也有助于学生们建立对世界的初步解。经过学生对数学的练习,就能够解物品大小和形状的尺寸、造型等,有助于学生树立空间感和数感。由于数学源于日常生活,所以数学练习也对学生的适应生活有着很大帮助。

2.2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存在着抽象性、逻辑严密性等特征,对特殊学生开展的小学数学教育能够有助于特殊学生建立抽象的、逻辑严谨的数学思想,对日常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

2.3培养学生提高生活技能

随着社会发展,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也日益普遍,国家注重于对特殊学生开展数学的教育,可以帮助特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数学,从而培养特殊学生的生活技巧,使特殊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减少在特殊学生家里的生活压力。

3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课程中出现的错误问题

3.1学校资源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越来越关注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但由于特殊教育的校园资源相对欠缺,存在着面积不够、宿舍条件简陋、没有帮助特殊学生群体恢复健康锻炼的场地等问题,甚至有部分特殊学生群体无法进入特殊院校读书,而不得不随校学习。

3.2缺乏专业人才

特殊教育学院的老师们大都从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虽然可以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数学知识指导,但是却并没有重视特殊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没有把数学知识渗透到每一位特殊学生群体的生活中,不利于特殊学生群体对数学的掌握与运用。

3.3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部分特殊教育院校的老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因材施教。另外部分特殊教育院校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采取以老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充分调动学生掌握数学的主观积极作用,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思想有消极影响。

4特殊教育中小学教学课程构建的有效途径

4.1加强对教学目标有效性理解

一堂课的效果主要是对课堂目标的执行结果而言。课程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一堂课的基础,而每一堂课的目标都必须体现在对于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实现中。4.1.1有效教学目标是以教材为主,分析后而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作为一节高效率课堂的基本前提,其设置的准确性和层次性是课堂教学是否可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一节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也是必须借助教科书作为媒介实现的,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信息来源是根据教科书分类后,才可以得到的。而教科书作为课程的基本基础,它在总体上对知识点的构成以及彼此间的连接性和层进性等都有非常系统的规定。而课堂教学目标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将课程中的所有知识点都加以细化。所以,在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也可以说是课程中基础知识点更深一层的具体目标点,而相对于课程的宽泛性和表面形态的实际,教学目标必须要确定明确可以操作,并且一定要可以检验,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便是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和探究,对课程加以掌握,将课程吃透,进而在一个系统知识点下实现每一节课的具体课程目标。4.1.2教学目标决定预设和生成有效性数学课程设置兼具预设和生成两种特点。预设是决定一个教学是否能够高效的基础前提,而生成则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而出现的必要产物。预设是指老师以课程目标、教学例题和班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以及学生己有的认知经验为出发点,有目的、有规划地对教学所做出的总体设计与规划。在课堂教学中的设定越全面越细致,就越是为课程目标的预设与生成打下有利的基石。而数学课堂则兼具复杂性与动态多变性,所以即便是由同一老师在不同的班级教学也会有截然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因为在截然不同的环境和学生区别、截然不同的学生认识特征下,预设效果均有所不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才会不断出现新的生成。教师应主动积极面对动态的生成内容,并尝试去解决,如此才可以使教师由被动到主动,从而引导课堂,让生成向教学目标的方向达成。

4.2注重课堂基本环节有效性

有效课堂的实效性其最终表现在与教师之间互动的双边关系中,即在其有效性的实现上,课堂基本环节的实效性必不可少,而课堂中每个环节的实效性则直接关联着整堂课程有效性的实现,所以在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尤其是在课堂情景、课堂问题、教学语言、课堂练习内容等方面往往为老师们所忽略,所以对此几个环节的实效性需要尤为重视。4.2.1注重教学情景有效性本部分以聋哑学生群体为例,具体如下:对于课堂情景的创设,必须要满足听觉障碍学生的基本感知特征,并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听觉障碍学生来说,让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显得更为生动有趣与重要。作为教学情景,在每一节课的呈现中都必须体现为连贯性,换句话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就必须连续用同一个教学情景,频繁地情境转化就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因为教学情景过多,可能就会造成学生一直注意的都是有趣的教学情景,而忽略数学知识教学的本身。同时,教学情景的设计也是为教学服务的,要着重注意教学情景和知识与内容之间的关联。此外,不要单纯地以知识点为主要内容,而忽略听觉障碍学生的知识特征,从而造成不相关的情景创设;要让教学情景不可以单纯地离开主要知识内容而出现。在情景的实效性工作领域方面,要充分考虑将知识点内涵和情景二者的有机融合,将情景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为切合点去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思考兴趣,将情景中各要点和课程中的各环节紧密结合,寓知识点于情景之中,使知识点的传递过程顺其自然。4.2.2注重课堂提问有效性问题在数学课堂中具有十分关键的地位,是教师组织课堂的主要手法,而合理的问题也是更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推动学生思想的发挥。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要重视问题的针对性,适当性,系统化、启发性和延时性。而所谓针对性是指老师所提出的方法要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根据问题的提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点。而适宜性则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思考技巧间的一种最适宜的程度,由于听障学生由于对个体理解水平的思维技巧较特殊,将产生不同程度的接纳,因此对学生所产生的学习效果也因不同的人理解程度而差异,故教师所问的问题中,以适合学生的群体差异,并分出层次,形成问题的差异性;问题的系统化性是指提问总要紧扣着教学系统知识点,并使知识在学生对提问认识的整体和系统化方面都有帮助;而提问的富有启发性则是指老师能够从学生现有认知体系上,做到提问的富于启迪性;同时更要多侧重于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动脑筋思索问题。延时性是指老师提问时要为学生创造思考探究数学问题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去开发自己的逻辑思路,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掌握才能的目的。4.2.3注重教学语言规范性教师的话语是教育讯息的主要载体,是影响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最主要因素。在特殊教育院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交流的最主要方面就是老师双方对教育话语的沟通性。目前在特殊教育中,教师要采用全交流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要在确认手语是聋人第一母语的前提下,在特殊教育中,教师上课时专注于口语的辅助,手语为首的教学方法;在口语教育上课时,老师必须采用规范的普通话教学,专注于残余听觉障碍的学生的感受,手语和口语说话要娴熟融合;尤其是手语打要洁净利落,尽可能减少与课堂目标达成不相干的各种不必要讯息,不增加学生的视觉和听力负荷。同时,老师们更应该做到手语及相关体态语的有趣,适当地以夸张等方式与小学阶段的特殊学生们沟通,会更易于使学生提高对教材的掌握。4.2.4注重课堂练习有效性课堂练习是课堂的主要部分,是课堂上基础知识积累的必要手段o在课堂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其训练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目标。同时,课堂内容要具有层次性和生活性,这也是听障学生的数理思维,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部分,学生数理技能的养成,一般都是由简至繁,由低至高逐渐发展。课堂练习更要顺应这一过程,也做到从简单到难,循序渐进。在通常情况下,训练阶段都应该先基本训练,然后再进行巩固训练,最后才是扩展训练;同时,课堂练习的过程中也要有一定的兴趣,并时刻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去完成基本训练,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4.3注重学生有效参与,提高教师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一堂课目标达成的基本要素;如果学生参加积极主动,那么课堂目标的达成就会显得比较轻松。而怎样让学生可以有效的参加活动,让老师在学生可以积极参加的过程中完成课程目标,也是必须去探究的问题.在数学课程实际操作中,在通常情况下让学生可以积极参加活动的前提是,让学生带着自愿精神去学习,让学生在参加由老师所给予的不同组织类型,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课程等活动中,老师能够十分明确地给每位学生参加个人的具体任务,并且在各个团体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也要积极参与,要尤其注意培养教师的集体参与意识,使其也可以在当中担当相应的角色,使每位参加的学生个人都可以在教师团队的整体管理下,完成个人任务。尤其重要的是,老师在这里的角色是较好的指导和激励,要使学生在完成个人任务后有一个巨大的成就感,从而对活动的内容有所认识。所以,让学生积极投入的前提条件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性,制定具体的目标,并且要使参与者可以得到良好的个人感受;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完成后的成果也可以给老师良性的回报,使老师可以感受课堂的成功感,这样使得教师双方都可以获益,确保课堂效果的良好实现。

4.4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聋哑学生由于生理的局限,其获取信息大多依靠视觉。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时代的重要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视觉功能在特殊教育数学教师课堂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果,也可以从听觉障碍学生对视野的高度依赖度出发,发挥其明显的优越性。所以,针对听觉障碍学生视野特点的要求,在考虑对信息技术的选用问题上,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或者公开上课,老师们都需要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选择应用。但是,教师们应在适当的课堂教学环节应用,而不能从头到尾作为电子黑板一直应用下去。要着眼于课堂目标的实现,才能够在重难点的突破等关键环节上去应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课程的有机融合,不仅仅为使用而应用,要能够在现代信息化建设的重大背景下实现有效的信息整合,从而提升课堂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到现代信息科技的共享性,能够在目前云概念的整体思维下,去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共享和信息技术传播的重要含义,从而使得现代信息科技的运用可以为老师们提升课堂效率,从而突破课堂重难点;同样也可以因为其信息技术共享的特性,减少老师们自行制定相应信息工具的压力,为教学服务。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篇(8)

高效课堂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完成比规定和平时更多的教学内容的课堂环境。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立就是说教师如何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种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效课堂和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高效课堂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特点

1.课程信息内容量大。

自从我国实行素质教育后,数学的整体教学时间就相对减少了,但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数学教学知识和内容却并没有减少,而在此基础上以数学学习内容为主的实践内容反而有所增加。

2.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当学生以一种高昂的热情接受知识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够加大教学课堂的信息容量。

3.学习气氛浓厚,师生关系融洽。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和“学”的过程,而将这二者统一起来的基础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浓厚的课堂学习气氛。它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基础。

4.课堂具有延伸性。

课堂只有45分钟,但是大量的课堂内容是并不能完全通过课堂完成的,而高效的课堂是可以将课内与课外进行完美的结合,是具有延伸性的课堂。学生能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堂所学知识有充分的掌握,在课堂上解决自己所遇到的疑问,而课后则是对课堂知识巩固。

二、以高中数学特点为出发点的高效课堂

前苏联数学家亚历山大洛夫说,数学具有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和严谨性这三个特征。高中数学除了以上的特点外还有其作为基础数学的特点,以下将从高中数学的特点入手,探讨如何建立高效课堂。

1.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抽象性。

高中数学虽然是基础数学,但是也具有相当难度的抽象性。比如,在高中数学中对于函数的定义与初中相比就要抽象得多,在初中将函数定义为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到了高中则将函数定义在映射的范围内。这就明显地加大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很多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都是因为抽象思维能力的缺失而导致对数学失去兴趣。

2.严密的逻辑性。

数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逻辑上存在严密性。高中数学术语基础性数学知识,在很多时候并不要求通过演绎论证得到结果,而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每一道数学题目都必须通过严密逻辑的推理而得到相应的结论。这一点明显地体现在对数学题目的书写中。在对历年数学高考数学试卷的分析中,数学题目解题思路是否严密是得失分的一个标准。可见,高中数学教学非常注重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识的系统性。

数学所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是经过若干人经过严密的逻辑思维整理而成的。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其每个定义、习题、定理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系统而存在。例如在数列的学习中出现的通项公式可以与函数联系起来,简单地说就是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an=f(n)的函数形式,也就是说,数列和函数之间是一个系统的转化形式,只有掌握高中数学的这种系统性规律才能循序渐进,最终扎实地学好数学。

4.运算的准确度,过程的简洁。

高中数学属于初等数学体系,并不要求进行复杂的运算,而是要求运算结果的准确性。高中数学题目在运算上并不很难,心算和笔算都可以完成,只有很少量的题目才会使用到计算器。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将来的高等数学知识打基础的,因此,在学习和完成习题中应以简洁为主。

三、素质教育下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1.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素质教育要求。

建立素质教育下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首先要明确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数学素质,这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将基础教学理念贯穿始终。高中数学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将这两项基础内容作为教学的基点才能真正地使其将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衔接。第二,注重对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学应该从变式训练入手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在每讲一道题时,就举例与其相同的题型,然后引导学生获得相同题型的解题思路。第三,注重对于各个知识点的链接。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是对于一个庞大系统的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每一知识点其实都是一个小的系统,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征,想要提高数学素质,就必须将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进行连线,从而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线性系统。

2.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1)教师方面

第一,高中课堂一般都是45分钟,一节课数学教师应该放进多大的容量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对于一个老师来说,他们将教学容量安排得越多,那么他们的教学就会越容易,而对于学生而言,课堂的容量越小,他们就越容易掌握学到的知识,这是一个矛盾体,到底应该在课堂上安排多少的教学内容成为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所以,数学教师应该在一学期开始之前,对教学进度做安排。第二,高效课堂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上课时必须充满激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带入到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状态。教师的作用在课堂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决定着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否能够进行互动。第三,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备课,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觉进入的状态。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不能脱离课本,都要有重点。

(2)学生方面

学生一定要听从老师的安排,这样可以让学生熟悉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将问题集中标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在上课的时候有重点。对于学生的预习过程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能让他们让预习变为自学。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是否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是数学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是学生的事情,是教师不能代替的,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因而即使是对待同一道题目也会存在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而教师这时候应该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习惯,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篇(9)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对于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强调综合素质的背景下,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诉求和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中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课堂教学有效性概念入手,简要分析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并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特点,探讨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高中阶段的学习难点。新课标改革强调素质教育,对于教学改革的研究力度也不断扩大。针对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何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教学探索中,需要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内涵

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特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特征

有效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目的性。引导学生发展,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根据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相应目标和计划;(2)有效性。课堂教学过程中,追求优质和高效的教学过程,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教学效果,其本质是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思维。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形成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思维和创新能力;(3)思想性。引导学生思考和数学思维的形成。思想性是有效性学习的一个层次上的提升,它不仅仅看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是对于数学知识的一次提升,形成数学概念和数学体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

对于教学有效性评价主要以下三个方面:(1)目标制定有效性。教学目标可操作性强,能够体现新课标要求,符合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目标,并在目标的指引下,和老师互动完成课堂教学;(2)课堂实施有效性。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目标,并且形成良性的互动;(3)教学效率有效性。能够事半功倍完成教学目标,实现高校课堂的建立,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限制于概念、结论……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知特征和数学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中数学教学学习教学方式。”但是从目前来看,高中数学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老师为主体,灌输式教学”。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负担过重,受到高考制度的影响,大搞题海战术,可以说“教的辛苦,学的痛苦”是现代高中数学教学的一大现状。所以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提出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 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改革中强调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引导和鼓励,发现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特别是数学教学,强调数学思维的培养,老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应该提前做好课前引导,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在明确课堂主要内容的情况下,能够积极主动的通过自我思考,形成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仅建立在课堂的45分钟,在课堂教学快要结束时,要积极的留下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

2、 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高中阶段数学教学是重点和难点学科,虽然在研究理论上对于教学方法的革新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但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模式相对固定,还是“一个老师,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群学生的模式”固化模式,老师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使学生产生厌学和消极的心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创新教学方法,相比较其他学科,数学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它逻辑思维较强,延续性和拓展性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能只围绕书本知识,应该做必要的知识拓展和延伸,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也能够引导学生去复习和预习相关数学知识甚至其他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创新数学模式,积极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生动性和直观性,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所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后主动性;最后,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很大,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必要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3、 创设和营造积极课堂氛围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创设情境要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把学习数学知识作为快乐的事情去看待;其次,强调合作教学和建立相互帮助和激励机制。高中数学学习中,一些学生代数相对较好,而一些学生的空间几何知识掌握较好,老师根据学生的掌握特点,建立相互帮助和激励机制,形成互助小组,从而相互取长补短,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晁旭伟.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J]. 探索学周刊, 2011(10)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篇(10)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阵地,是促进学生智力、思维发展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质量是其关键性影响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解读素质教育理念,采取多样化手段,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1.巧优课堂导入,打开学生兴趣大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是点燃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点。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兴趣爱好、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等,巧优数学课堂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在无形中打开他们数学学习兴趣大门。以“三角形的特征”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导入这一新课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数学水平,巧妙引导班级学生,让他们先说说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说说生活中三角形的实物,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在和学生互动中,巧妙引出“三角形的特征”这一新课题,引导学生积极走进“三角形”的世界,发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在无形中打开他们的兴趣之门。又比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章节下的“认识小数”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喜欢游戏这一特征,结合“认识小数”知识点,科学设置趣味性小游戏,引导学生参与到游戏互动中,并巧妙导出新课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课题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认识小数”教学各环节中,确保新课题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为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埋下伏笔。

2.生活与课堂相结合,促进学生发展

由于数学学科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生活和课堂的巧妙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准确理解数学课程知识,并将其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科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下的“口算除法”为例,在讲解相关知识点中,教师可以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巧设生活化课堂问题,比如,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小明特意去学校附近的蛋糕店给妈妈买生日草莓小蛋糕,蛋糕店还有6块草莓蛋糕,总共18元,请问买一块生日蛋糕多少钱?提出该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和班级学生共同探讨、分析题意,探索该生活化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将其和课堂中所学的除法知识点结合起来,再引导学生解答该试题,在亲自解答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除法知识点。随后,教师可以围绕解题答案,进一步设置相关问题,比如,小明手中有30元,请问可以买多少块草莓小蛋糕?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分析题意的基础上,进行解答,强化他们自主学习意识,深化理解“口算除法”内容,将其更好地应用到日常实践中。以“面积”章节下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物体引入到课堂中,利用实物,向学生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这一重要知识点,使其更加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科学理解并记忆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随后,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利用该课题知识,设置关于“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生活化数学问题,相互交换设置的数学试题,进行解答,深化理解课堂数学教学内容。在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测量生活中常见长方形与正方形物体长、宽、高的基础上,计算物体面积,去解决生活中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数学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3.优化利用多媒体,构建高效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篇(11)

一、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指的是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规律和要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特点,综合利用各种方法促进高中知识的和技巧的传授,从而实现知识、情感和价值的有效传递。其目标是完成既定的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和希望,并且积极的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有效课堂是教育学对于课堂教学开展和实施情况的一种评估标准,其中高校课堂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征,只有具备以下五个特征,才能够称为有效课堂教学。(1)教学思路清晰明确;(2)教学方法多样丰富;(3)教学目标和任务目确;(4)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5)课堂气氛较好。中国著名教育学家余文森认为,有效教学是促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其中最为重要的评价标注是学生是否愿意去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以及教学方法是否科学。

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重要学科,也是高中阶段的难点学科,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来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在提出有效教学概念时,已经对于开展有效教学提出了相关的具体要求,以固定的时间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学生的理想。而如何才能实现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针对课堂教学涉及的各个环节入手,深入分析在高中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二、课前备课策略

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来说,课前的准备备课对于课堂教学的开展非常重要,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开始时,课前准备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课程的连贯性,梳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对于课程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需要着重的加强备课。教师只有充分的了解和明确课程的知识点,将知识点融汇贯通,才能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才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对于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极其重要。例如,在学习反函数之前,对于反函数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梳理清楚,明确反函数是高中的函数问题的重要组成,并且把反函数作为学习其他知识的必要储备,把反函数和函数与方程等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融会到一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认识函数的本质,从而促使学生对于函数有重新的认识,也为学习反函数增加必要的知识储备;其次,除了在课前对于知识点的备课外,还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备课,根绝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重大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备课时,关注到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有事可做,有知识学,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地位。

三、学生主体策略

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策略,主要是根据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摆脱以往的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摒弃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的气氛也就能够得到活跃,重点从一下几个方面做,首先,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高中数学老师通过思想方法,,对数学的宏观思想方法进行传授和教育,而学生根据思想方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能够从表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迈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其次,强调学生的个性发挥,根绝学生的学习掌握特点,强调扬长避短、补差补缺,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把课堂教学的效率最优化,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一些同学的空间概念掌握较好,就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教授,而一些以函数见长的学生,对于立体几何的概念掌握价差,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这些掌握较差的学生身上,而掌握较好的同学则能够利用课堂时间对立体几何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四、创设课堂策略

课堂氛围是是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有限性的重要环节,高中数学知识面较广,并且较为枯燥,如果课堂的气氛较差,学生很容易产生排斥的情绪,从而降低教学质量。首先,加强学生合作教学,合作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不仅是老师和学生的合作,更是学生和学生的合作,在合作中加强数学知识的学习;其次,有效的提问是保证学生参与的重要方法,也能够活跃整个课堂的课堂氛围,教师根据备课和知识点,合理有序的安排提问,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力度,使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思考,并积极配合老师的提问。

五、研究拓展策略

高中数学知识点较多,但是相对浅显,其知识点主要是为高等教育数学做铺垫,所以在学生掌握较好的情况下,加强对于数学知识和研究的拓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奠定基础,也为高等教育数学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导函数时,高中数学对于导函数的讲解较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将大学的高等数学一些知识贯穿进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够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