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对外贸易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5 15:19:13

企业对外贸易

企业对外贸易篇(1)

〔摘要〕当前,我国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双边、多边环保协议及有关国家环 保法规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绿色贸易壁垒成为中国加入WTO后遭遇到的一道严重障碍,直 接威胁到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为此,我们应该大力实施绿色战略,积极开展绿色 产品认证,创建一批有口皆碑的名牌绿色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走向国际市场。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对策 人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破坏。在此客观情况下,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随着全 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为此,贸易与环境成为全球瞩目 的焦点。当前世界贸易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发达国家通过制定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 准,作为市场准入的限制条件,来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从而使传统的贸易壁垒逐步演变 成绿色贸易壁垒。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当前,我国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双边、多边环保协议及国家环保法规 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绿色贸易壁垒成为中国加入WTO后遭遇到的第一道槛,也是最难过 的一道槛,它直接威胁到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盛行于世界市场的各种绿色贸易壁 垒,对我国外贸出口至少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商品的出口市场相对缩小。 我国出口贸易以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初级产品为主,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是日本、美国、 欧盟、韩国、东南亚等发达或较发达的国家。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遭受了 许多不合理的限制,出口市场相对萎缩。这些国家的产品进口标准,如防污标准、噪声标 准、电磁辐射标准、包装标准等,大都是我国产品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环境技术标准。在农 产品和食品方面,由于我国海洋环境不断恶化,欧盟已不再进口我国贝类产品。1994年以来 ,中国的牛肉、猪肉几乎不能出口美国,欧盟也完全禁止中国的牛肉、冻鸡肉进入。在服装 和纺织品方面,西方国家通过立法禁止进口含有某些化学成份的纺织品,如1994年4月1 日起德国禁止进口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这使我国使用104种偶氮染料的纺织品的出口中断 。 (二)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 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技术标准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标志,一方面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 设备等间接费用,另外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在包装材料 及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方面,美、欧、日等也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包装技术、消费者偏好、现 有设施等因素着手,制定了许多歧视性规定,使我国出口货物包装成本大幅度上升,出口贸 易困难重重。在中国输美商品木质包装案后,欧盟效仿美国,于1919年6月1日公布了欧盟 委员会的决议,要求成员国采取紧急措施,对1919年6月10日后从中国(不包括香港)离境的 所有产品的木质包装实施新的检疫标准。由于新检疫规定要求采用热处理、熏蒸处理或防腐 剂处理的木质包装,我国出口产品包装费用将增加20%左右。而如果被强行要求采用纸板、 塑料等替代材料,包装成本则会成倍上升。据估算,仅欧盟的包装决定就影响了中国七十多 亿 美元的对欧出口贸易。另外,在成本内在化及反补贴措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 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同样使这些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由于成本提高而丧失价格 优势,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与他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20世190年代以来,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 主要问题。尽管存在国际环保公约、国际环保法规标准 ,但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决定了其对环保技术开发、环保资金的投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形成了各国环保标准的差异 性,造成了国际贸易的摩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获得飞速发展,目前已经 是世界第六大贸易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国,贸易流量空前增大,外汇收入和贸易顺差 逐步增加。在世界经济增长趋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产品正面临着越来 越多的绿色壁垒制约,引发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多,影响了我国外贸的发展。 在农产品和食品领域,欧盟自1996年8月1日起禁止我国冻鸡肉进入欧盟市场。日本 于1 1919年初出台《家畜传染病预防实施细则》,规定进口包括中国在内19个国家的猪牛羊肉及 其制品必须经过指定设备进行加热消毒处理。从2000年下半年起,欧盟执行了新的茶叶农药 残留限量标准,扩大了检测项目,大幅度提高了测量标准。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 也和欧洲一样,以食品安全为名提高了对中国茶叶的进口壁垒。在纺织品出口方面,1994年 4月1日起,德国正式禁止进口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凡违反此规定者视同犯罪,产品将被销 毁。从上述简要列举的事例中可以明显看到,由于绿色壁垒的限制,我国出口产品 所受的冲击将越来越大,与外国的纷争将更加频繁,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我国加入WTO为企业加入世界经济贸易大循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但是如果不能 及时把 握住“绿色环保”,冲破国外垒起的“绿色壁垒”,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在国际竞争中就无法摆脱劣势。为此,我们应该大力实施绿色战略,积极开展绿色产品认证 ,创建一批有口皆碑的名牌绿色产品,突破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具体对策如下: (一)提高绿色环境意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 业对于“绿色 壁垒”尚处于毫无准备状态,对绿色产品的认识也仅仅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获得绿色证书 的重要意义缺乏清醒、明智、紧迫的认识。要想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就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教 育。在对外经贸与环保方面的宣传上,特别要在国际环保公约、环境标准的法规上 做文章,使得各级经贸工作者及企业领导者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在我国外经贸工作中的重要 意义。同时,为了彻底消除污染,必须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环境管理新思想,从产品的研 制、生产、包装、运输、销售、消费到废物的回收、再利用,每个阶段都要考虑环保问题。 另外,我们还应做好对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负面情况的报道,增加危机感、紧迫感,以适应 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例如,山东省冻鸡肉由于农药残留超标而失去国际市场,造成重大 的经济损失,这些教训应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环保已不仅是影响企业的发展,而且是企业生 存的必要条件。 (二)追求技术创新,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绿色贸易壁 垒实质是高技术 壁垒,对企业来说,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首先,企业要认清 市场发展趋势,增加科技投入,开发绿色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在衣、食、住、行 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需求日益扩大,绿色消费成为主导国际贸易的新潮流。据美国克 里兰夫市场预测公司的调查,国际绿色消费正以每年平均12%~1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世 界绿色市场规模将增至12000亿美元。可见,要争夺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必须适应绿色消 费潮流,依托高新技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有益于环境和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绿色 产品。目前我国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明显不足,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许多大 型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只占年销售额的5%左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中小型企业。因此, 必 须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开发环保成本低、质量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抢占国 际市场。 其次,重视对传统产业改造。通过改造产品设计、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努力达到各种技术 、安全、卫生、环保标准以及包装、标签要求,顺应绿色消费的潮流,让自己的绿色产品大 规模走向世界市场。我国冰箱年出口量1992年曾达40万台,1993年因受“蒙特利尔议定书” 影响,出口量下降到20万台。经过技术改造,无氟冰箱研制成功,我国冰箱出口迅速扩大, 2000年出口达到180万台,成为世界冰箱生产第一大国。我国冰箱行业的成功经验表明,注 重对传统产业、产品的技术改造以符合绿色消费趋势,是大力发展出口、实现我国对外贸易 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加快环境管理系列标志认证工作。在绿色标准已成为国际贸易新标准 的时代背景下, 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最有效的武器是通过环境管理系列标志ISO14000认证。这一认证就是对 企业或社团的环境行为进行两个方面的规范和评价,它们分别是组织环境管理体系和产品环 境 标志制度。为适应这一国际潮流、服务于企业出口,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 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联合组成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自1997年正式开展认证工 作。但是,很多企业在环境管理上还停留在末端治理阶段,对ISO14000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还 不深。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在认证问题上依然任重道远,要深入了解ISO14000认 证的各项标准与要求,扎实做好企业各方面、各环节的工作,综合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能 力,争取早日通过国际认证,适应国际市场“绿色”潮流,走绿色企业发展之路,全力推进 外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战略。同时,申请认证还能够推动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体系 的建立,引导企业按照绿色要求改进产品种类、生态设计、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推动企业 的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促使企业经营由粗放经营向可持续经营的转变。 (四)实施绿色营销,塑造绿色形象。绿色营销指企业通过交换,为满足人 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实现自身的盈利所进行的与产品有关的一 系列经营活动。 企业搞好绿色营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搞好绿色品牌设计。在给绿色产品设计品牌名 称时应融入绿色概念,一个好的绿色品牌名称有以下特征:暗示产品类别,支持标示物和标 示语,尽量将品牌名与自然风景区的名称、少污染或无污染的地名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 联系起来。其次,重视绿色产品的广告宣传。在绿色产品的广告宣传过程中,应强调产品 对环境的友好性,使广告不仅突出产品的绿色形象,刺激消费者的购买,而且获得现代公众 的好感与共鸣。在进行绿色产品的广告宣传中,可以实施差别策略,最立竿见影的方法有: 一是注重产品包装。许多产品的外包装如可口可乐纸杯等示意消费者用后投入垃圾箱内,这 很容易使环保意识较强的消费者对企业产生好感。从发展趋势看,可回收、易拆解,部件或 整机、 包装物可翻新和循环利用的产品将成为绿色消费的一种选择时尚,这无疑为广告产品差别化 策略提供了新的诉求点。二是在商品上附上“绿色标志”。绿色标志也称环境标志,它是一 张贴在商品上的特定图形,标志着该商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 中也符合环境保护的规定要求。目前绿色标志已逐步成为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所必备的通 行证,因此,企业应努力取得环境标志并在广告宣传活动中对其加以强调,以增加绿色品牌 广告的说服力。据有关资料表明,77%的美国人表示一个公司的环境信誉影响其购买决定,4 0%的 欧洲人更喜欢购买绿色产品。我国青岛电冰箱总厂销往德国市场的电冰箱数量之所以居亚洲 之首,就在于该厂将氟利昂含量减少到5%,获得了德 国的环境标志。由此可见,在广告中宣 传绿色产品的环保性能可以取得显著效果。 (五)加强国际间的相互合作,抵制环境贸易壁垒。当前环境与贸易问题的 实质是改变不 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我国已是WTO正式成员,可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合 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非歧视原则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联合发展中国家共同 抵制发达国家故意设置的歧视性绿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树立全球经济伙伴思想,力争建立环境与贸易相互协调的良性机制;要 坚持权利与义务平等的原则,在享受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的同时,承担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 展水平相称的环境义务,反对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的旗帜下推行“以邻为壑,奖出限入”的 新重商主义行为;要坚持发达国家多承担义务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对其工业化进程的环境 欠账和现行的高度密集生产及奢侈性消费带来的环境后果负责,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技术 ,提供资金支持,反对发达国家动辄实施环境贸易制裁,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总之,针对目前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现状,清楚自己的不足 ,进而研究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顺应形势,把握市场脉搏,努力改变经营思路,迎接绿色 挑战,树立绿色观念,开辟绿色产品,塑造绿色形象,满足绿色需求,将企业做大做强,从 而在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取得竞争优势。

企业对外贸易篇(2)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很多企业开始向着国际化的道路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对外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应加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提升管理水平,积极运用相关措施,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以保证企业、社会、环境可持续的共同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化,如今的企业社会责任所关注的范围已经十分全面,包括产品质量、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等。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已经成为了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需要我国企业始终坚持的重要理念,社会责任主要强调企业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员工、环境等承担责任,这与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坚持以人为本,保证社会经济、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基本吻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推动企业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联系,以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有效缓解贸易摩擦

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贸易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相关规定。要求企业在对出口贸易进行开发利用时,应提升自身科学调查和评价的能力,统一规划开发利用区域的洪水灾害控制,企业供水、排水不得损害他人或是公共利益,国家鼓励企业开发利用水能、水运资源,但是限制在水源不足的地区工业的耗水量。现阶段西方国家的绿色壁垒等政策增加了与我国的贸易摩擦,而这一系列规定,要求我国企业加强对环境的保护、重视社会与他人利益,能够有效缓解贸易摩擦,保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促进外贸企业的转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粗放型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科学集约型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现阶段企业发展必然遵照的模式。我国国际贸易的正处于顺差的状态,外汇储备充足,应适当减少国内低劳动成本企业,加快企业转型。企业社会责任中SA8000等规则要求企业提升劳动者待遇,维护劳动者权益,外贸企业可以将这些规定作为促进企业转型的机遇。

并且,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会再仅仅关注商品价格,而是更多的关注企业形象、社会影响力等,能够有效推动我国企业产品竞争优势的转型。

(四)加强企业对员工权益的维护

现今我国很多企业还存在着侵害员工权益的现象,员工经常会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工伤事故也频频发生,人身安全得不到切实的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企业提升相关法律意识,转变经营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满意度、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更多的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

三、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

(一)削弱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

我国在国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生产出的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优势,是因为其劳动力的低廉、劳动环境的恶劣以及对环境的破坏,而企业社会责任准则强调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和对环境保护,这将会使企业的资金投入大量增加,提升生产成本,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二)降低外商对投资的吸引力

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因素是价格低廉的产品,这类产品的生产主要是依靠生产材料和劳动力的成本较低,而企业社会责任准则要求企业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了企业生产成本,失去了原有产品低廉的优势,大大降低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

(三)限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现今大部分的企业社会责任准则都根据由发达国家实际情况制定的,这也使发达国家在对外贸易上经常可以利用保护人权等名义限制我国的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减少就业机会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社会责任准则的实施,对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极大的影响,这些企业为了转型,必须进行裁员,将会导致大量的劳动人员失业,减少了社会上的就业机会,同时对社会安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结束语

企业社会责任是现今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并对我国对外贸易有着重要影响。能够有效缓解贸易摩擦,促进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员工权益,加快外贸企业转型。但同时也会削弱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降低外商投资积极性,限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减少就业机会。企业应深入分析其影响的两面性,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对外贸易篇(3)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化,如今的企业社会责任所关注的范围已经十分全面,包括产品质量、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等。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已经成为了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需要我国企业始终坚持的重要理念,社会责任主要强调企业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员工、环境等承担责任,这与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坚持以人为本,保证社会经济、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基本吻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推动企业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联系,以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有效缓解贸易摩擦

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贸易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相关规定。要求企业在对出口贸易进行开发利用时,应提升自身科学调查和评价的能力,统一规划开发利用区域的洪水灾害控制,企业供水、排水不得损害他人或是公共利益,国家鼓励企业开发利用水能、水运资源,但是限制在水源不足的地区工业的耗水量。现阶段西方国家的绿色壁垒等政策增加了与我国的贸易摩擦,而这一系列规定,要求我国企业加强对环境的保护、重视社会与他人利益,能够有效缓解贸易摩擦,保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促进外贸企业的转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粗放型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科学集约型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现阶段企业发展必然遵照的模式。我国国际贸易的正处于顺差的状态,外汇储备充足,应适当减少国内低劳动成本企业,加快企业转型。企业社会责任中SA8000等规则要求企业提升劳动者待遇,维护劳动者权益,外贸企业可以将这些规定作为促进企业转型的机遇。并且,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会再仅仅关注商品价格,而是更多的关注企业形象、社会影响力等,能够有效推动我国企业产品竞争优势的转型。

(四)加强企业对员工权益的维护

现今我国很多企业还存在着侵害员工权益的现象,员工经常会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工伤事故也频频发生,人身安全得不到切实的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企业提升相关法律意识,转变经营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满意度、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更多的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

三、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

(一)削弱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

我国在国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生产出的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优势,是因为其劳动力的低廉、劳动环境的恶劣以及对环境的破坏,而企业社会责任准则强调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和对环境保护,这将会使企业的资金投入大量增加,提升生产成本,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二)降低外商对投资的吸引力

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因素是价格低廉的产品,这类产品的生产主要是依靠生产材料和劳动力的成本较低,而企业社会责任准则要求企业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了企业生产成本,失去了原有产品低廉的优势,大大降低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

(三)限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现今大部分的企业社会责任准则都根据由发达国家实际情况制定的,这也使发达国家在对外贸易上经常可以利用保护人权等名义限制我国的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减少就业机会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社会责任准则的实施,对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极大的影响,这些企业为了转型,必须进行裁员,将会导致大量的劳动人员失业,减少了社会上的就业机会,同时对社会安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企业对外贸易篇(4)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068-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的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还比较短,基础比较薄弱,使得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对外贸易中民营企业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1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在我国逐渐开放的经济市场下,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的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对外贸易市场中,也暴露出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1)对外贸易市场的结构不合理。我国当前民营企业的对外贸易商品主要基于传统的纺织、制造业等,这些对外贸易产品,相对比较单一、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含量比较低,因而造成当前不合理的贸易市场结构。基于单一、传统的贸易市场结构,造成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发展的空间狭窄、经营模式陈旧,这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因而,诸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市场中,由于经营结构的单一化,造成了企业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

基于我国贸易商品的过于集中化,造成了频发的反倾销的问题,进而严重侵害了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这点也暴露出:我国的贸易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缺乏高科技领域的贸易,势必影响着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2)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过于陈旧,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严重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对外贸易中,企业需要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国经济市场,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无疑是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最大问题之一。基于管理模式的陈旧,在一些决策或政策性的问题上,把握不够准确,因而在实际的对外贸易中,频发各种“不愉快”的贸易事件。而且,我国的民营企业在管理上,主要围绕“家族”管理的模式展开,这就带来了管理上的局限性。

(3)人才队伍的缺乏。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出现严重的“瓶颈”。因而,在各种人才的吸引上,相对于国企而言,人才较匮乏。所以,当前的民营企业以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因为其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有限,导致民营企业的生产效率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中,缺乏核心人才的中坚力量,不能促进民营企业的良好发展。

(4)民营企业的融资模式过于单一。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融资的模式主要基于银行的信贷,这就造成了民营企业在投资力度上比较欠缺,尤其是资金匮乏的现状,加剧了企业对外贸易的负担。而且,我国的金融体制不够完善,进而进一步加重了民营企业贸易发展的负担。在对外贸易中的风险,尤其是出口退税的问题,对于融资模式单一的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5)现代信息平台的缺乏。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合理的信息平台建设是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方面。然而,基于人才、资金匮乏的缘故,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中,缺乏现代信息平台的构建。因而在对外贸易中,市场消息不灵通,尤其是重要的市场调整反馈信息,不能及时的获知,这都带给企业发展上的重要问题。而且,民营企业多处于地级市,因而在信息联络上,存在一定的“闭塞”。

2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应对措施

基于上述,我们知道:民因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发展,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贸易市场结构的不合理性,带给了我国民营企业巨大的发展阻力。因而,基于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1)优化贸易市场结构,尤其是贸易结构的多元化。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贸易结构过于的单一,在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基于国际市场体制,合理地优化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丰富产业结构,尤其是对于对外贸易市场的新拓展,是解决贸易商品过于集中的问题。在贸易新市场的拓展下,贸易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对于一些高科技领域的贸易,逐渐的涉足和进军,这点无疑是我国民营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重要举措。

(2)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因而在管理模式上需要创新性发展。在管理的模式上,民营企业也可以采取“专业团队”的管理模式,进而深化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这对于民营企业发展而言,是强化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企业优化营销策略、经营模式的有效方法。

(3)加速人才队伍的建设。基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实现人才队伍的有效建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资金缺乏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对于以农民工为主的劳动力,要加强其管理力度,并且做到对其进行科学的培训,进而提高其职业技能,以及其职业道德,这点对于发展期的民营企业而言,是一次本质性的转变。

企业对外贸易篇(5)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型方向,然而自全球经济变缓的形势下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2010 年第四季度,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收入急转直下,仅301 亿元,不足全年贸易收入的 10%,同比下降约60% 。可以说,短期看全球经济形势不利于银行保险利益的增长,然而不可否认,全球经济形势对于规范该行业并推进其顺利运转,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有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型方向,然而自全球经济变缓的形势下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以全球经济新形势为切入,审视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困境与问题,即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等,考察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标尺与衡量,即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在此背景下探索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出路与选择,提出合作模式的战略化、贸易中介的专业化、监督体系的全面化等出路。

一、全球经济形势下审视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困境与问题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21世纪初呈蓬勃发展之势,然而在发展中不难看出,存在重规模轻效率、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型发展倾向。基于全球经济形势,提出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1.合作模式的短视化

审视当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模式处于非常初级的层次,即海外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点、客户信息、客户级别、客户信誉等,中小企业则在驻外点与客户办理业务,中小企业再向驻外点支付相应的手续费,两者的合作模式只有利益为目的,合作模式松散、简单,缺乏相应的规范制度,可以说合作模式的短视化。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中还存在可以与多家公司合作的的情况,至此中小企业处于劣势,中小企业只能通过一定的佣金来获得竞争与资源,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合作模式在缺乏规范的制度下未能妥善处理相应的客户服务与长期合作,使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2.销售过程的失常化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中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对其产品对其宣传,常常是处于隐瞒自我身份与产品性质的状态,使客户在接触公司产品时多半误以为购买的产品为本地产品,且具有本土性质,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与失实性。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也导致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产品是顾客投诉最多的一项,或因其未提前说明,或因其销售的误导等,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也即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持续发展造成负面效应。

3.产品结构的单一化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产品目前处于单一化的阶段,即对外贸易的产品主要是简易低端险,即以分红、加工等为主,然而以分红、加工等为主的贸易产品本身存在几大弊端,如一是产品不能满意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能针对不同的顾客提供不能的产品选择;二是产品的优势不明显,产品的分红与利息并不比本地销售高出多少,甚至有些还比本地销售的获得更少,在两相对比之下,其竞争力则受到了质疑;三是对外贸易的资金运转方式不利于公司的资金的灵活运转,给公司的运作也带来压力,因此可以说,产品结构单一化也是当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一大弊病。

4.监督体系的缺失化

监督体系缺失化即当前监督体系不能有效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运转提供有效与完善的监督。目前从事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部门主要有监督局与监事会。监督局与监事会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且当监督局与监事会出现摩擦与歧义时,通常监督局会处于优势地位,而监事会的约束力与申辩力则受损,此类不对等的监督系统也即对监督本身提出挑战。简言之,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结构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二、全球经济形势下考察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标尺与衡量

全球经济形势下考察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其主要意义在于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标尺与衡量,基于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结构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全球经济形势的审视下,得出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是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与发展标尺与衡量。

1.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

针对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的问题,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要求中小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有效应对对外贸易的形势,工作人员在处理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应对贸易产品向客户理清楚,避免销售的误导现象出现。本地开发则侧重做好产品的开发、产品的跟踪与后续服务、工作人员内部的培训等。在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基础上推进中小企业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以“一对三”的规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两败俱伤,主要在于明确工作人员的佣金分配,以免使工作人员窜入海外销售其产品,或是有关工作人员对推销的产品积极性不高。由于工作人员本身业务较忙,常常忽略推销相关的产品,或选择简单方便的产品,由此可能导致中小企业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仍处于较低级的阶段。

3.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

全球经济形势针对产品结构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等问题,提出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针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区域划分与专门销售,既有利于产品各类的多样化,也有利于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推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深度发展。简言之,全球经济形势下考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主要意义在于为中小企业对外经济贸易提供了标尺与衡量,基于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问题,以全球经济形势为切入,得出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是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与发展标尺与衡量。

三、全球经济形势下探索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出路与选择

以全球经济新形势为切入,审视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困境与问题,即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等,考察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标尺与衡量,即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在此背景下探索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出路与选择,提出合作模式的战略化、贸易中介的专业化、监督体系的全面化等出路。

1.合作模式的战略化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大致分为四种: 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新设以及金融集团。目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合作模式还处于分销协议的初级阶段,在战略联盟合作关系中,双方仍然相互独立,但合作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双方共享资源与市场,共担风险,组织结构松散但合作关系并不松散。中小企业不仅承担销售角色,而且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利用对客户资源信息分析以及市场反馈来设计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在我国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环境下,战略联盟有利于凝聚双方力量,避免因为各自利益所趋而带来的诸多弊端。诚然,随着合作的更为深入,合资新设以及金融集团的趋势也可尝试与探索。

2.贸易中介的专业化

针对当前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结构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提出由贸易方面设立专业中介机构或与现有中介机构联合从事销售。贸易中介的专业化对于中小企业的意义在于,通过专业化中介的设立,可以使贸易能成为规模化的重要来源,扩大其来源收入,而非目前的以收取手续费为来源的方式,此种方式也不利于提高贸易从事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在具体运作中,可以相互谈判,建立深度的合作方式。专业化中介则在销售人员的素质考核、销售人员的服务质量、销售人员的产品通晓等方式进行监督与考察,确保相应的服务与质量。对于对外贸易的意义主要在于贸易中介的专业化可以减少销售质量担忧的风险,责任纠纷上也会减少,公司的声誉也由此可以得到维护。贸易中介的专业化对于双方的意义还在于管理成本的降低、人员成本的降低,是互利双赢的发展路径。

3.监督体系的全面化

随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监督的重要性则日益突出,可以说,可以规范的监督,任何一个产业也可能崩塌。监督体系的全面化要求监管机构加强协调,联合制定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权责,防止监管力量被削弱。同时监管层应该对不同的合作模式分类监管,例如对于采取股份合作模式的主体加强准入监管,对于依靠签订协议方式合作的分销模式及战略联盟模式则要注重市场行为监管。简言之,以全球经济新形势为切入,审视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困境与问题,即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等,考察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标尺与衡量,即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在此背景下探索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出路与选择,提出合作模式的战略化、贸易中介的专业化、监督体系的全面化等出路。

参考文献:

[1]舒新国.银行保险直销[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张青枝.银行保险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行为调查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3]张广华,童芳芳.银行保险制度研究及路径选择[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企业对外贸易篇(6)

金融企业需要创新外经贸企业信贷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的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内部对外经贸企业经营的信用评级方法,建立严格的企业贷款审批制度,科学评价企业的发展前景,准确评价企业的还贷能力和过往的信誉,从而更好地制定外经贸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权限。针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银行可以下放信贷管理权限。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的信贷管理政策,使该项业务得到有效发展。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国税部门、金融机构和出口企业之间的关系应该和谐和融洽。

二、金融企业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管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目前金融企业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方面,表现为体制不完善,方式落后陈旧。虽然我国金融业早已经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经营模式,在银行体系风险降低的同时,业务范围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银行的利润也相应的减少,使贷款风险变得更加集中,在一定意义上制约了银行业的发展。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金融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如外资银行那样灵活,而且我国银行企业的管理缺乏自主性,受宏观影响较大,没有外国银行的经营优势大。缺乏自主经营使银行业管理缺乏灵活性,不能视具体形势和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制约了企业利润的实现。同时银行呆帐准备金提取额度明显缺乏根据,使银行缺乏核销呆账的自。所有这些都导致我国银行在国际贸易中风险的规避能力变得薄弱,缺乏积极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

(二)信贷水平有待提高现阶段我国银行企业贸易融资对象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同时银行信贷水平也表现得很低。银行企业的贷款目标朝大企业发展,对有实力的大型商贸企业贷款量不断增大,重点扶植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至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银行则少有眷顾,即便是利润较好,发展势头很好,但是由于抵押物不足,对中小企业的信誉衡量不确定等因素,使中小企业很少能够得到银行大额度的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贸易发展,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对于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在资金额度较大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各个银行的贷款资金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成为企业外贸活动的有力助手,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信贷仍不足以维持贸易的高增长。因此银行及其他金融企业应该进一步开拓市场,创新服务方法和模式,提高信贷水平,促进外贸企业的发展。

(三)银行创新力能力不强银行的业务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宽,创新银行业对企业的服务模式,尤其是外贸企业的信贷业务,应该与世界接轨。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一些因素却成为银行发展的制肘。一是我国与世界金融改革的理念不一致,我国的金融业务以避险为主要目的,特别是管理模式的体制化,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限制了业务领域的拓宽。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使金融领域的竞争机制缺乏,或者有但是不健全和不完善,为其它银行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三是金融管理的创新,强调基于网络技术的金融服务创新,但是这个过程中一些业务及资料的安全问题成为一个焦点,没有一个十分保险的网络环境,银行的业务创新就受到制约。与此同时海外联行网点少,对于外贸企业的发展也是制约。国际结算环节多,程序复杂,低效率,导致资金流通慢,加大了汇率风险和增加了交易成本。

三、加强金融企业对外贸易合作管理的措施

企业对外贸易篇(7)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

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表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结构也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动,虽然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的较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但是技术密集的、较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出口的比重正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随着中小企业更好地掌握对外贸易的规律和趋势,逐步建立起外贸综合经营基础,大力增强对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然而,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还比较低

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普遍偏重短期利益经营,缺乏长远规划,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许多中小型企业还将竞争理念停留在“物美价廉”的传统观念上,仅仅把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在产品开发、营销策划、品牌推广和售后服务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上投入甚少,使企业基本处于低水平经营管理状态。

2.存在竞争无序化状态

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建立在低成本优势上,多数企业是靠低成本争取到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仅靠模仿或加工别人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已无优势可言。然而,许多企业仍追求低成本竞争的空间,搞价格战,搞恶性竞争,使企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

3.专业性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再加上现在用人机制上还存在问题,很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甚至一些中小企业经过多年培养出来的业务骨干人才,也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人才流失。

4.抵御风险的能力弱

由于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起步较晚,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出口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市场缺乏多元化,风险意识差,因此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二、影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内在因素

1.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弱

融资难是影响中小企业出口的瓶颈。一般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内源融资,即企业将自己的积累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散资金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内源融资获得。

2.中小企业生产模式传统,对外贸易模式相对单一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依靠加工贸易参与国外市场,生产模式与生产的产品均较传统。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为中小企业主要选择的贸易方式,只有少数中小企业采用展销、拍卖、技术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这种生存方式,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3.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多采用“三来一补”,这使得企业只是发挥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忽视了企业的产品的市场研发与生产技术的改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品低,大多不具备品牌优势,而且企业间也具有很高的同构性,这使得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影响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外在因素

1.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政策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适应于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要求,对外贸易的体制障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消除。但是,外贸进出口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从登记制手续上看仍然存在着不利于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地方。

2.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在技术、信息等方面需要专业中介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但是,我国的中介组织总体实力不强,发展比较缓慢,且发展不平衡。存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不规范,而且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从而制约了中介机构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得中小企业在出口方面缺乏来自社会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3.贸易壁垒限制中小企业现行对外贸易方式进程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进程中,近些年主要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反倾销调查等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这些限制无不说明,我国现在主要的贸易方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的限制,从而,势必影响受限的贸易方式下存活的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进程的开展与企业利益的实现。

三、促进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出口竞争力

1.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筹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因此,中小企业应做到:第一,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第二,提高诚信意识,加强企业内部诚信体系建设,以良好的信誉立足于市场,赢得银行和市场的信赖。第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2. 重视自主创新,培养企业对外贸易方式多元化

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产品结构,也影响想着贸易方式构成。中小企业重视自主创新,在生产技术、产品结构及经营管理方面都会有质的提高。同时,创新能力应用到经营管理层面,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对外贸易中将不再局限在传统的方式,从而,实现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的多元化。

3.提高生产技术,加强出口产品品牌塑造

生产技术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技术的高低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产品质量的好坏又决定着企业、行业甚至国家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品牌,就是企业信用,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虽为中小企业,但一样追求产品质量,追求企业形象。提高生产技术,依靠品牌树立,拓宽对外贸易方式选择范围。

(二)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1. 政府政策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转型

在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不仅要面对企业生存发展问题,还需要在生产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这就要求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服务。针对国际上的贸易保护政策,政府也要及时作出分析与相关应对措施,对中小企业进行规避风险的指导,从而降低因贸易方式选择不当引起的损失。另外,政府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期间也应提供相关的人才资源,尽快促进中小企业整体的国际竞争能力提高。

2.发挥行业协会及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同业竞争者的联合组织,它以维护协会成员的利益并实现行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价值理念,因此,行业协会可以较好地促进和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督,实现行业调控,为促进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汉英.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研究[J].改革研究,2005(5).

[2].韦昌鑫.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

[3].罗雪梅.关于企业塑造品牌个性的几点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

企业对外贸易篇(8)

从历年统计数据来看,浙江民营企业中以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占的比重相比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大,这证明了浙江民营企业出口商品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尤其应加大技术密集型企业比重。2010年浙江出口额居前十位的商品见下表[1]:表2.22010年浙江出口额居前十位商品从表2.2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出口商品以轻纺、服饰、鞋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约占总出口量的31%。这类商品主要是靠其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国际化程度低,使其容易受到进口国反倾销等措施的限制。从下图2006-2010年浙江省主要商品出口情况看(数据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各类主要商品出口额均有上升趋势,且机电产品所在比例较大。虽然机电产品比重有较大增加,但所出口的机电产品产业链比较短或处于产业链终端,附加值比较低。因此,总体而言,在浙江民营企业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占较大比重。

2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贸易方式分析

贸易方式主要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与全国及江浙沪等贸易大省有所不同的是,浙江对外贸易形成了以一般贸易为主导的独特贸易方式结构。浙江省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额的比重如下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1993年至2010年,在浙江省出口贸易中,出口额和一般贸易额都呈上升趋势,一般贸易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5%~82%。一般贸易为主导成为浙江贸易的主要特征。因此,以一般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方式结构体现了浙江拥有发达的区域经济结构,也体现了长期以来浙江外资比例偏小的特点。一般贸易的产品附加值较高,出口企业的利润也比较多,同时有利于创立与推广出口品牌。从收益与成本分析来看,一般贸易更有利于出口企业的创利于发展。目前,浙江民营企业出口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出口产品发展到输出企业再发展到输出产业集群,已经有许多同行业企业组团前往国外投资,在国外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样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也能绕开出口国的贸易壁垒。

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国际环境因素和国内人民币升值压力、企业融资困难、贸易方式、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的影响,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局面更加严峻,压力和风险也逐步上升,严重制约了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1浙江民营企业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牌效应低

浙江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依靠廉价劳动力,控制产品成本以获取竞争优势,真正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很少。出口产品大多是档次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在越来越精细的国际分工面前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如机电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鞋类、家具等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不少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产品科研和技术的投入,只计较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浙江民营企业产品品牌效应弱,竞争力不强。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估,2005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中,浙江有45个,品牌总价值为1463.17亿元,而青岛海尔一个品牌价值就达626.43亿元[2]。雅戈尔品牌价值为28亿元,是浙江省品牌价值最大的。在一些消费者眼中,浙江产品就代表着价格低廉,质量低下的产品,浙江的块状经济产品绝大部分还属于大路货甚至低档货。另外,在世界品牌实验室2007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的评估结果中,虽然浙江品牌上榜率为48个有所增加,成为全国第三,但是在品牌价值排行前65名中却没有任何浙江民营企业的品牌。浙江民营企业只顾降低成本,不重视其品牌建设以及品牌意识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浙江许多民营企业都存在对品牌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少,品牌文化设计推广度和深度不够,并且缺乏对企业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的定位。另外,在品牌文化推广过程中推行的“重广告轻品牌”的营销手段,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传输品牌文化,造成品牌推广手段单一的局面。以上几种误区,均不利于提高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2浙江民营企业资金周转不足、融资困难

浙江民营企业一般都规模较小、资金不足,融资手段和工具还不规范和稳定,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一般来说都不愿意对民营企业提供综合授信服务,并且往往实行业务分批审批,这样以来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延误民企的商机,“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难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还是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项目,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调查数据表明,有80%的浙江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其中11.15%的企业表示“有很大资金缺口,急需融资”[3];在通过对企业现有融资主要渠道及各渠道的重要程度调查表明,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仍是目前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民间借款正逐步成为企业融资的一个补充。另外从重要程度来看,“自有资金”仍是企业融资的最为主要的途径,其次是银行贷款、民间借款。“银行贷款”虽然是对于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途径,但并非是企业的“第一选择”,可见“贷款难”的问题在民营企业中仍属于普遍现象。

3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浙江民营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是其盈利模式还是过于传统,依然是“四低”打天下,即低成本、低价格、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大,浙江省大多数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都是以仿造为主,遏制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创品牌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有句话说的好,“一流设备、二流质量、三流价格”,企业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和装备改造费用,有制造优质产品的能力,却无法在高端市场竞争,只好以中档产品立足于中端市场,最终导致“奔驰轿车拉黄沙”的现象,这就是浙江许多民营企业的现实写照。由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极大地降低了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存在诸如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牌效应低、融资困难等制约和限制性因素。为了进一步促进和优化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向产品转化的速度明显加快,新产品不断涌现的今天,要在竞争空前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保持优势,最重要的在于加快科技进步、发挥科技在产品生产中的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更是浙江民营企业最有效的途径。浙江民营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主要依靠的途径,一是“借船出海”,接受国外企业的委托加工,从事贴牌生产(OEM);二是主动出击,从事直接出口,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但是,企业不能只停留在贴牌生产上,因为贴牌生产只能获得低廉的加工费。浙江民营企业要不断地做大做强,必须得主动出击,从事直接出口,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

2扩大融资渠道,提高企业实力

浙江民营企业要解决融资困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在强调防范风险、明确责任的同时,建立相应的贷款激励机制,对信用等级优良的小企业可适当发放信用贷款。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认识到诚实守信是增加民营企业贷款、融洽银企关系最好的办法,要在社会上树立起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同时,政府也应该为保障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构造一个完善的资金扶持系统。只有构建完善的资金扶持体系,同时注重浙江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的积累,才能更好地保障其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浙江民营企业过度依赖间接融资渠道,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结构单一的间接融资方式在民营企业自有资本不多、经营风险较大的环境里不仅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规模,而且难以规避企业的道德风险,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使企业的破产风险增大,所以要想方设法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4]。

3转变贸易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对外贸易篇(9)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在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来自国外跨国企业的巨大挑战。为我国中小企业在面临这种挑战时,明显还准备不足,存在以下问题:

(1)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中小企业规模不大,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在与国际跨国大企业的对抗中常常处于下风。通常我们用市场占有率来衡量企业的竞争力,产品的价格、品牌、质量等能直接影响一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另外,成本、技术、管理等是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间接影响因素。首先,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在国际竞争中,难于形成规模经济;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出口的产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都集中于轻工业、纺织品等。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中小企业缺乏技术,与我国科技比较落后,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中小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是必要的;最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品种单一、档次低,缺乏名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找不到我国中小企业的著名商标。

(2)难于开拓国际市场。要开拓一个新的国际市场,需要具备跨国经营知识的优秀人才,企业要开拓新市场必须对这个市场做全方面的调查,如果准备不足就贸然进入,很可能使企业泥足深陷。同样,在进行对外贸易的时候,企业还需要专业的翻译、懂国际惯例的会计人员、营销人员等众多的优秀的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很少有同时具备这些人才的,因此,要想开拓新的国际市场难上加难。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后,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还要在国内市场在面临来自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这样,如果我国中小企业既无法成功开拓国际市场,又无法在原有的国内市场上抵挡住跨国公司的强力冲击,那么这些企业将面临着破产倒闭。

(3)缺乏国际贸易经验。我国中小企业涉及对外贸易的时间较短,对于一些对外贸易问题的国际处理管理还不太熟悉。最典型的例子是“反倾销调查”,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不熟悉国际贸易争端的一些解决技巧和程序,不敢应对国外提出的“反倾销调查”。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许多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遭到了国外的“反倾销调查”,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对国际贸易业务规则和争端程序不熟,不敢面对这种挑衅,不敢站出来澄清事实,其实很多情况并不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向国外市场倾销,而是国外某些利益团体为了自身利益而胡乱做出的申述。

2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

2.1簇群战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内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然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上的劣势,我国中小企业需要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上探索一种新的思路。簇群战略是可取的,簇群战略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或某特定领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企业及其支持机构在该区域空间内的集合,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态,具有稳定、持续而强劲的竞争优势。在我国浙江,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很多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簇群战略能够使群内企业获得直接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如生产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等,以及非直接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的获得使得我国民营企业能够有效克服自身规模条件的限制,使我国民营企业同样具备竞争优势,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2.2开拓对外贸易路径

当下是信息时代,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淘宝、京东、易趣等购物网站已经成为重要的网络销售平台,我国中小企业在开展对外贸易时可以考虑拓展电子商务这一条路径。电子商务并不是说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进驻网络销售平台,当然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销售平台,其实企业最终的目的是使潜在的消费者了解到企业生产的产品,从而产生购买的意向,然后成为企业的顾客。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很是容易实现的,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广告,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在网络上提供企业的名称、生产的产品及联系方式等。我国中小企业选择电子商务这一条对外贸易路径来打开国际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企业应当根据外界环境的改变,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来开拓对外贸易的新路径。

2.3重视创新性产品的开发

从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同志的科学发展观,都在强调创新型产品的开发。我国一直被喻为世界的加工厂,那是因为我国劳动人口密集,能够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国外提供技术,我国中小企业提供劳力,加工环节利润微薄,苹果公司每年有大量产品在我国中小企业完成组装,而加工商只能获得十分微小的利润。所以说,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中小企业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创新型产品,形成自主品牌。

2.4注重对外贸易人才的培养

企业对外贸易篇(10)

2005年,我省进出口总值达到14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倍,5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6.3%;2006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6亿美元;2007年外贸进出口突破20亿美元大关,增速在西部地区列新疆、甘肃、云南之后,排名第四位;2008年进出口总值达到33亿美元。全省贸易总额呈历年攀升之势。

外贸市场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我省已逐步形成有重点、全方位的多元化对外贸易市场格局。近年来,我省已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产品出口遍及1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香港、日本、欧盟、东盟已成为我省的主要出口市场,出口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是日本、美国、越南、香港、菲律宾、台湾、印尼、澳大利亚、泰国,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7.1 %。

外贸进出口仍以国企为主

在我省对外贸易活动中,国有企业一直保持“领头羊”的作用。如:2006年,我省国有企业进出口12.1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5%;2007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17.62亿美元,占全省的77.52%;2008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26.2亿美元,占全省的77.6%;2009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18.52亿美元,占全省比重80.3%。

私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

以2010年第一季度为例,我省私营企业进出口7594万美元,同比增长67.2%,占全省进出口13%,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29万美元,同比增长22.3%,占全省出口14%,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5个百分点;进口3266万美元,同比增长226.4%,占全省进口11%,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6个百分点。

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

我省企业主要出口商品有磷酸氢二铵、矿物磷肥及化学磷肥、烤烟、白酒、硅铁、棕刚玉、碳酸钡、硅锰合金、锰铁、黄磷、重晶石、锌锭、铝锭、轮胎、磷矿石(粉)等。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资源性矿产品出口减少,农产品出口增长,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扩大,制成品、深加工产品有较大幅度增长。

特色农产品具较大发展潜力

2009年以来,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我省农产品中的烤烟、酒和茶叶出口却逆势上扬,成为拉动全省进出口降幅逐步收窄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出发展“特色、绿色、高效”农业的一系列思路,特色农产品生产良好的发展态势将成为我省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

东盟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2009年东盟成为我省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进出口总值达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7.3%。我省企业在化肥、烤烟、钢铁和橡胶等商品领域与东盟国家开展了广泛的进出口贸易。目前,我省正积极加强对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政策研究,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与东盟的经济互补。

外经业务区域发展极不均衡

我省各地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发展极不平衡,90%以上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业务集中在贵阳、遵义等地区,部分市州地还处于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空白状态。2008年,贵阳市进出口总值实现25.4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75.3%;2009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7.6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76.3%。

外贸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企业对外贸易篇(11)

二战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科技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异军突起,成为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力量。特别是2O世纪8O年代之后,随着全球化的加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改变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格局,也证明了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推行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动用全球资源、启用全球投资回报最高区位、获得国际经济竞争能力、控制能力的关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贸易性和非贸易性两种,其中非贸易性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最主要的对外投资形式,也是企业大力推行R&D、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驱动企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源泉。

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第一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从而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加快,但仍显不足。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遵循世界对外直接投资规律,适度发展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是企业投资阶段的重要表征和取得投资成功的关键,加强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结构特点

1.地区集中性。中国企业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在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北美(仅指墨西哥以北的美洲,下同)、大洋洲、亚洲等地区。截止1997年,累计在上述三洲的投资分别占总投资的22.08%、31.45%、18.05%,共计71.58%;而在拉美、非洲、欧洲分别仅为10%、11.07%和7.35%。从国别分布看,投资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国及少数石油、铁矿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如到1997年底,我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累计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的有19个,累计存量投资占到总投资的90%。

2.资源指向性。中国自然资源种类相对齐全,总量大;但人均量少,开发成本高,有些资源还比较短缺。因此,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源导向性明显。1988年,中国17家最大的跨国经营企业中,有10家属资源开发型。1985年以来,中国一些企业在摩洛哥、尼日利亚、美国、印尼、阿根廷、加蓬等20多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投资渔业开发,已经运回数十万吨渔货;中信等公司在北美、拉美、非洲、南太平洋地区开发林业资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运回了大量的木材;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在泰国南部的合艾橡胶园附近开办合作公司,累计已向母公司运回1万多吨天然橡胶,满足了母公司的需要;中国治金进出口公司在澳大利亚总投资2.8亿澳元开发铁矿,在以后30年内将运回2亿吨高质量的矿砂。

3.发达国家占主导。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占有主导地位。1979—1990年,其投资总额在发达国家占67.09%,在发展中国家占32.91%;其中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在发达国家为576.95万美元,在发展中国家128.91万美元。当然,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的投资比重趋于下降,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减小;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比重趋于上升,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增大;但从总体存量投资看,发达国家依然占优势。如1979—1997年,上述两项指标在发达国家分别为51.61%和428.49万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分别为48.39%和138.43万美元天元。

4.形成三大核心投资区。中国企业累计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形成三大核心区:(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1979—1990年,在这三个核心区的企业数和投资额比重分别为17.48%、18.47%、5.99%和11.15%、33.18%、30.26%,三者合计分别占41.96%和74.51%。1991—1997年分别为5.16%、13.99%、4.41%和15.09%、29.19%、3.83%,三者合计分别占23.56%和48.11%。1979—1997年分别为8.76%、15.6%、5.22%和11.28%、30.95%、15.88%,三者合计分别占28.61%和58.01%。

5.投资重心呈阶段性转移。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1979—1984年为自发探索阶段。此阶段兴办企业113家,年均不到20家;投资1.27亿美元,年均2100万美元;主要分布在港澳和发展中国家。(2)1985—1991年为起步阶段。1985年,对外贸易合作部制订了海外开办非贸易企业审批办法,1987年国务院批准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跨国经营试点,促进了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仅1987年就兴办海外企业124家,投资4.1亿美元,为前8年的1.7倍,出现了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次高潮。到1991年底,累计兴办企业1008家,投资13.95亿美元,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巴西、新加坡、原苏联等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大大降低。(3)1992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1992年国务院批准首钢扩大海外投资和经营权,标志着中国海外投资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2—1998年,开办企业1288家,投资12.02亿美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分别为25.56%、49.39%和74.44%、50.61%,呈现出发展中国家投资所占比例上升,发达国家所占比例下降,投资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发展态势。

6.投资行业和存量增长的空间分异日益明显,投资地区不断趋向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多以专业贸易公司为主,地区多选择在出口市场集中的东南亚和少数发达国家,且主要投资餐饮、服务业。这是由投资主体的实力有限所决定的。80年代后期,投资主体从专业贸易公司发展到大中型工业企业,由邻近发展中国家向亚非拉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欧美等发达国家辐射,投资结构转向资源开发、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后,投资进一步向东欧和韩国等国家拓展,地区、行业亦更加多样化。在发达国家主要投资机电、高新技术研发;在发展中国家以资源开发和纺织、玩具、摩托车、自行车、电视机等行业为主。从投资增量上看,亚洲持续走强,非洲、拉美等投资日益加速,欧洲、北美缓慢提升,澳大利亚及若干国家近年则呈现存量投资递减的趋势。1979—1990年,在亚洲、北美、大洋洲的累计投资分别占总投资的33.72%、31.23%、19.30%;在拉美、非洲、欧洲的投资分别占5.10%、4.90%、5.66%。1991—1997年,在亚洲、非洲、拉美、欧洲的累积投资分别占24.21%、15.59%、13.88%、8.69%,比1990年的累计投资分别增加4.91、10.60、8.22和3.03个百分点;北美、大洋洲的累计投资占29.64%和7.63%,比1990年分别减少4.08和23.60个百分点。1998年对亚洲和非洲的投资分别达0.68亿美元和0.9亿美元,占总投资的22.4%和34.6%。在智利、日本、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的存量投资比上年净减221.4亿美元。从国别分布看,1979年开始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到1990年投资国家和地区达106个,美国、加拿大、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存量投资比重为82.42%。到1997年扩展到146个,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前8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占总投资的68.3%。

二、成因分析

1.地缘政治和历史文化因素。地缘政治和历史文化因素对投资影响很大。美、日、欧洲诸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都选择地理上接近或历史文化联系密切的地区,中国亦不例外。港澳及东南亚在地域上与祖国大陆或我国毗邻,华人、华侨集聚,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认同感,历史上同中国的经济往来就十分频繁。因此,中国许多跨国经营企业对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投资环境较熟悉,在对外直接投资初级阶段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不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在此投资有利于回避风险、积累经验,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提高投资绩效。所以中国对外投资初始阶段的首选区位在该区。同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外交关系融洽,投资的制约因素较少。因此,对外投资最初多选择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战略因素。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与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国并非资本剩余国,经济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仅有少量的OIL优势,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投资量不大,且囿于信息和便于管理与调控等因素,呈现不平衡的集聚状态。同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情况下,中国为实现赶超战略,开始注重向发达国家投资,来学习和借鉴国外技术,因此投向发达国家的资金大量增加;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引发的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增大,大量利用国外自然资源,强化对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选择。所有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格局的形成。

3.目标国外资政策、市场及开发潜力。外资政策对外资的进人至关重要,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分布和与中国签订了经济贸易协定、双边投资保护协议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一致,也说明了这一点。发展中国家一般资源比较丰富,且资金、技术短缺,多处于卖方市场,外资政策宽松,欢迎有利于增加就业的资源开发等劳动密集型投资,这正符合我国的投资特点。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稳定,技术先进,市场广阔,对外资开放领域有严格限定,资金需求主要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因此,随着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市场需求转变、外资政策调整及中国投资实力增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断进行地域分化和整合,投资欧美的产业,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劳动、资源密集型投资转向发展中国家,并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增多,呈现地区多元化和布局趋向平衡的特点。这是适应全球一体化和国际政治经济结构转化的重要举措。

三、区域战略分析

1.投资区位选择的战略目标取向。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产品的成熟阶段,对外投资主要通过开拓市场,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应选择收入和消费水平接近的东道国;到标准化阶段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应选择劳力成本较低的东道国。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对外投资应选择边际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和贸易带动优势的地区投资来促进出口和产业结构优化。折衷理论首次提出了区位优势是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关键因素,企业应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资源、技术、资金、优惠政策,发挥比较优势,获取收益。上述理论从发挥和寻求比较优势的动因上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取向。因此,中国企业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的布局亦应基于多重目标:(1)增加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投资于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市场广阔的东道国,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培育企业与世界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2)带动出口。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今后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会继续增大,对外投资应选择能带动本国设备、半成品出口的国家,并绕过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3)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遵循“投旧引新”的原理,把轻纺、传统化工、机械等“边际产业”投向一些发展中国家,重新获得发展优势;同时,立足长远,向发达国家投资,学习、引进先进技术,突破各种限制获得资金和市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4)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折值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许多矿产资源已经或者即将制约经济发展,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应投资于国外资源丰富区,以获取资源,减轻国内环境污染,赢得新的发展空间,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总体战略。对外投资按投资方向可分为向发达国家的上行投资和向发展中国家的下行投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在区位选择上应以下行投资为主,兼顾上行投资。这由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对生产和贸易的经济效果产生的影响所决定。发达国家有完备的市场体系,经济发展水平高,投资环境优越,投资于发达国家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管理、信息。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层次高,我国的相对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难以发挥,在市场上尚难同它们直接竞争。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有良好的政治关系,经济结构相似,文化环境接近。它们工业化水平较低,从生产原料、工具到成套设备都需要进口。我国拥有的小规模优势、适用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现有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与优惠政策相结合,有利于拓展多元化市场。同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还可以旁敲侧击,利用东道国的配额和优惠政策主攻欧美市场。如通过投向一些非洲国家,利用它们享受西欧的特惠关税,主攻西欧市场;对拉美直接投资,可利用北美对该区的优惠政策,广泛利用北美的资金、技术和市场。

3.不同区域的投资战略。(1)稳定提高亚洲的投资。如前所述,中国在亚洲的对外投资具有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利因素,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削弱了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但增加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亚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东南亚的森林资源,西亚、中亚的石油、铁、钾盐等对我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且无论是中国的小规模优势、适用技术优势还是特色技术优势,如陶瓷、刺绣、园林、中医中药等都适合于在本区投资。同时在本区投资也易于推行“投旧引新”的战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突破因产业结构趋同导致的贸易壁垒和摩擦。本区的港澳台和东南亚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该区各国和地区为吸引外资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投资环境较好。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不断推进,澜沧江一眉公河流域的共同开发得到了沿河各国和联合国开发署的高度重视;中亚地区的经济开发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这都有利于中国拓宽对亚洲的投资领域。因此,亚洲不仅是中国过去和现在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阵地,还将是今后加强投资的重要地区。

(2)有重点的发展对欧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欧美一直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导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和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注重对欧美的投资,目的是追求美国高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中国跨国公司更应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市场容量大,资源丰富,投资环境优越,与我国经济联系强,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顺差的来源国,在本区投资有利于冲破贸易壁垒,广泛利用外资,学习先进技术、管理方式,获得丰富的信息,增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国民经济素质。目前,我国在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主要以开发资源、低水平加工业居多,无法发挥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今后应改善投资结构,以长远利益为主。由于中国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限制,对上述地区投资规模不大,因此必须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3)积极发展对拉美、非洲、中东欧国家的投资。这些地区不仅有我国紧缺的若干自然资源,而且我国产品和服务在这些地区也比较适销对路,市场前景较好。我国的家电、服装、纺织、皮鞋、丝绸等轻工产品和餐饮业在中东欧很受欢迎,而该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对我国企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拉美的巴西、墨西哥、智利、委内瑞拉、秘鲁等国的石油、铁、铬、铜和森林资源丰富,投资基础良好,市场潜力大,易于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非洲总体上经济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但利比亚、尼日利亚、南非、扎伊尔、赞比亚等石油、铜、铬、铁等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强,前景广阔。当然,该区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经济混乱,但大部分国家投资环境较好,整体的潜力较大。

(4)加强对区域经济组织内部的投资。目前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紧密性区域组织已经形成,它们的贸易活动以经济区域和经济实体内部循环为主,外部循环为辅,实行严格的有差别的内外政策:区域内实现了商品、资本、劳务自由流动,取消关税和贸易壁垒,统一工业和产品标准,而对区外进口则缺乏优惠条件。这些区域性组织的对华贸易保护日益加强,如1990年代以来,欧盟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截止2000年1月,欧盟对华反倾销达20多种,覆盖了从日用品到家电到工业品,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华反倾销也不断增多。因此,传统出口很难进入。但中国企业在欧、美仍有很大市场空间。应通过强化投资,绕过关税壁垒,将贸易摩擦变成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易,分享经济集团内部企业的优惠待遇,开发这一广阔的市场。另外,还要注意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对环太平洋国家投资,深化与本区的贸易、金融关系,继续以港澳为依托构建21世纪的对外直接投资格局,防止被排除在亚太圈外。

四、建议与对策

1.加强宏观调控。政府支持十分关键。首先,要制定优惠的税收、信贷政策,并加快人世为企业的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条件,还要通过制定海外直接投资法、产业引导法等,辅以有效的汇率、还贷能力管制,加强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战略管理,规范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行为;其次,实施技术情报支持政策,设立专门机构对重点投资目标的政治前景、市场潜力、制度、劳动力市场进行及时分析,引导对外直接投资布局;第三,制订区域和产业相协调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强化支持重点投资区的重点企业,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战略。对中小企业和“边际产业”主要强化信息支持和投资方向引导,使其发挥最大的比较优势,获得投资收益。

2.加快培育跨国公司和专门人才。大跨国公司多施行全球战略,力求区域和产业投资最优化。加快组建中国的跨国公司,形成一批强大的投资主体,是改善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重要举措。同时,人才是企业实行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的关键,世界上许多一流的跨国公司都确定了以人为本的制胜战略,如英特尔、西门子、松下等。我国应加强人才战略,培育出更适应于不同地区发展创业的专门人才。这些人应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瞬息变化的市场、金融、政局,科学决策,及时规避风险,推动投资布局合理化。

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华商网络的“窗口”优势。根据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不同的产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集团,选择最优的东道国。力求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协调,并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行业优势的转变,使投资重点向经济增长速度快、潜力大、综合投资环境好的地区转移。注重利用基于“亲、地、神、业、文”五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华商网络,发挥它熟知当地工商界状况、法律、经营习惯等“世界”优势,选择经济效益高、投资风险小的行业和国家,促进海外投资的地域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纪康。国际直接投资[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