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传统文化的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8 16:03:35

传统文化的建议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036-02

引言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中共十大会议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春3月5日,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百年树人靠教育。为此,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养分,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人才。

一、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辉煌的历史、而且好引领着当代人对真善美的最求,在陶冶大学生心境和塑造理想人格方面,更能显示出强大的育人功效。尤其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爱无疆”的博爱情怀;“不叫胡马渡阴山”的爱国思想;“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格追求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引领着大学生浸润在传统文化的瀚海之中,汲精滋养,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二)有利于思政工作者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通过系统的教育,很容易沁润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然后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操守、外化为道德品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戏曲、书法、礼仪等,这些文化资源可以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切入点,进入高校课堂,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濡染下,可以充分调动起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进而提高了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环境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深远而持久。它以一种特有的、潜在文化内涵,在悄然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此,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谐”等思想精髓,滋养着大学生的心田,陪伴大学生成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潜陶下,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成长为高素质之人。有高素质的群体所集聚生活的校园,自然就能出现和谐的局面。

(四)有利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历史的发展教训警示我们,谁丢失了传统文化,就会淡化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十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彰显其时代价值与发挥出引领作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荡涤、在彼此消长中不断融合,都在试图占领文化的制高点。大学生是高素质群体,踏入社会将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饯行者与辐射源。为此,对他们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则有利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对策措施

(一)打造专兼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调查显示,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面,由于目前师资力量的薄弱,制约了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为加快传统文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打造出一支专兼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一方面,以现有的思政教师队伍为主体,通过校本培训,使他们具有深厚的古文化底蕴、熟谙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百科知识,胜任此项工作。众所周知,高校教师队伍在招聘和引进人才方面,受地方财政编制的制约,每年引进的人才分配到具体的院系,屈指可数。为解燃眉之急的师资缺位问题,另一方面可发挥出辅导员和各科任教师的兼职作用,他们可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日常的管理与教学工作之中,齐抓共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此外,这支专兼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底蕴与道德修养,从而为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做好道德表率与榜样作用。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大脑

为落实十关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高校要开展校际之间的教科研合作,集众多知名专家与学者的智慧,精选内容,编订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共同构筑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头脑工程。课程范围可以包括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中国近现代伦理学、中国古诗词、绘画、陶瓷欣赏等等。各高等院校也可以聘请校外的教授或专家学者讲授一些诸如《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中华古典精品课程,或者开设诸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选修课程;或通过网络,开展传统文化名人名家大讲堂等,通过这些渠道,深化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实现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大脑。

(三)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中的理论讲述上,为提实效性,必须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所学的理论相对照、相结合,可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体会到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而是还能走出课堂,进社区、下基层、到大自然中陶冶身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有针对性,可以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开展相关文艺活动,还可以组织一些大学生走出校园,如暑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寒假的社会调查活动等,通过校方的精心组织,还可以培养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利用网络资源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2)

二、历史沿革

明建文六年,士大夫陈友德辞官回乡,水西政权慕其德、赏其能,重用为阿牧(总管),在陈友德的建议下,在今六龙“营上”修建兵屯驻军3万,修建石板街(取名增列东胜街),为今六龙雏形。明崇祯八年,更名为六龙。雍正年间,一皇亲国戚改谭姓来此居住,他们建宗祠,设义学,储义仓、成桥梁、造纺车以教乡邻。至乾隆年间,六龙成为四川至云南、贵阳盐道的必经之路,众多江西人到此栽种天麻、何首乌等中药材,成为商贸重镇。因省试发榜六龙人占了半榜而有“小荆州”美誉。

三、传统文化

(一)历史遗迹

数百年来,各民族儿女在六龙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修建了期望文化繁荣的文峰塔、表彰谭姓家族养子成才的花牌坊、象征谭姓旺族的谭家祠堂、道观三宫殿、崇拜龙图腾的回龙寺、重视教育的文昌阁和万寿宫、重视交通的永贞古桥、显示经济繁荣的戏楼、为官有作为的三道朝门等古建筑;古碑有“爱慈父母”石碑、满文石碑等;传统民居有谭姓瓦房和余姓瓦房;古井有大大小小二十余口。

(二)民族风俗

六龙最早的民族是苗族,人数极少。水西政权在六龙驻军3万彝族人,但未留下任何痕迹。来自江西的汉人为最多,汉文化为主导,过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和习俗,特别是春节龙灯游艺最为热闹和讲究。龙灯制作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变化,造型上发生了变化,色彩上加入了民间农民画的技法,更加夸张,更加喜庆,更加隆重。六龙还有传统的手工技艺“龙凤马匙”(汤匙、木瓢、筷子、木碗等)。六龙人大多信仰佛教,口头传说有《凤凰传说》、《九层衙运输暗道传说》、《奢香岭》等。虽然汉文化占有绝对优势,但也保留了如反映彝族人民生活劳作色彩艳丽手法夸张的农民画。

(三)著作文集

著有篇帙浩繁的《大定志略》、《谭氏家训》、《醉月草堂吟》、《宋蛟诗文联辑录》、《俗语韵对》、《四书韵对》、《醉枫吟稿》、《巾帼从军赋》等。《大方楹联选集》有近五分之二稿件来源于六龙人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六龙人编辑出版了《迎春诗稿》、《映山红》、《六龙文艺》、《六龙撷英》等诗词和文艺读物。进入新世纪,共出版发行了诗文集数十部:《聚云轩诗稿》、《诗词百首译注》、《新醉翁诗词集》、《四雨轩诗词集》、《素心雁字》等。2006年9月成立六龙诗社,创刊《六龙诗词》。2011年《大方诗词选》六龙作者占三分之一,诗词、楹联在六龙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高度重视,但由于财政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投入较为不足,制约了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挖掘、保护、研究与开发工作。

(二)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一批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我镇从事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人员不足,特别是具有一定业务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的文化专业人才缺乏。

(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大

我镇在相关媒体上对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搜集整理、保护工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大,特别是有关文化的保护法规和政策,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

(四)是认识水平不到位

不少干部群众尚未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毁灭性开发、破坏性建设的现象存在,一些传统文化因素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五)是无序开发现象存在

开发导向与价值出现了偏差,导致出现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杀鸡取卵式”开发,盲目跟风、乱开一气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六是没有凸显特色、立足优势。满足于模仿借鉴别人,而缺乏创新、平淡无奇;仅仅照抄照搬其他地方,而千镇一面、邯郸学步。要有自己独特的“卖点”这一方面亟待加强。

五、思考与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

把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加大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需经费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保护开发的积极性,参与传承和开发民间文化资源。

(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专业队伍

培养一批热爱民族文化工作,热心投身于文化工作,具有较强理论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重视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研究、运用和推广。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把古镇建设的成果和旅游开发的特色(不同性或独特的卖点)宣传出去、推出去。

(四)是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极端重要性

从加强文化凝聚力和重构文化产业的大局出发,调动民间参与文化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丰富多样的、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环境。

(五)是合理开发科学规划利用文化遗产

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市场,实现文化的振兴价值,注重因地制宜,立足发挥特色,开发与保护并重,有效保护与继承开发相结合,注重可持续开发。

(六)是大力扶持民间艺术和民间特色产品

特别是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与开发文化产业,走劳动密集型旅游产品开发道路。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3)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人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孔子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主张只用渔竿钓鱼,不用大挂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很显然,他反对人类的滥捕滥猎,破坏生态平衡。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他所追求的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这一概念,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无限制地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实现不了发展的目标,反而会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无从谈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

1992年3月,我国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积极有效地贯彻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足,一味强调对自然的“占有”和“征服”,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发展的矛盾异常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即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然而要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就必须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思想、行为、政策和制度,以解决怎样才能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对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当务之急是:首先,立足国情,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应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其次,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人口的数量众多、基数过大、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因素,实施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把人口增长限制在生态环境可承受限度之内。最后,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二、人与人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古人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所以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而是要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人们处理矛盾,对待差异所采取的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出的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体现了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在实现人际和谐的方法上,儒家认为应推行“仁”。“仁”的实施原则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实施原则还有另一方面,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上两方面概括起来就是孔子所说的“忠恕”。前者为“忠”,就是对待人、帮助人要真心诚意。后者为“恕”,即宽容精神。孟子对推己及人进一步发挥,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老子则在“自然和谐”观的基础上,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无为思想,其实质上是以“道”的规律作指导,通过“德”的感化,使人民实现自身“德”的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即实现“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老子所设计的大同社会理想,虽带有乌托邦的旨趣,但它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境界,始终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追求以人际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包括“和生”、“和处”、“和顺”、“和洽”等。千百年来,古圣先贤对人际和谐有诸多阐述。“和为贵”、“政通人和”、“君子和而不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警句格言都揭示了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关系的纽结,单个的、现实的人首先是人际关系的总和。在这里,社会关系既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又以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具体的人而言既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环境资源,又是人自我发展的推动力量。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宏观维度来考察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社会性生成,是社会系统的人与人直接的总体性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从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进和谐因素的过程。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和谐关系。我们当前所要建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必须把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尺,把诚信友爱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把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作为奋斗目标,让全社会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三、人与自身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古人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儒家不提倡禁欲主义,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求,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道家创始人老子也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第10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第56章)这是说,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1]老子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就要求人们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达到人与人的相对和谐。

在各种和谐关系中,主动性都在人,所以人自身的和谐是实现其他和谐关系的关键。人自身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人自身不和谐就不会有良好的道德,也不会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儒家非常强调修身,《大学》中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把修身放在首位。儒家思想认为一个社会要成为一个比较和谐的社会,他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注重其道德修养,有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成了必然。正因为如此,人自身的和谐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

所谓人自身的和谐,“主要内容包括:人的思想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人的心理处于积极的状态,乐观向上;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是能力的充分展示和价值的充分实现”。[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是一大批思想和谐的人,即思想与时俱进,适应时展要求的人。这种人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上,能全面、理性地思考和处理问题,能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以双赢为目的,而不损人利己;在处理与集体的关系上,能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努力使个人的动机、理想、目标与集体的普遍性原则相协调,既考虑个人利益,又考虑集体利益,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在处理与国家的关系上,坚持党的领导,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那些极端个人主义者和损人利己、唯利是图者,都是思想极端不和谐的人,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极不相称的。

认识到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注重以人为本,把加强人自身的建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一切工作的真正立足点和出发点,从而避免一味注重抽象的关系而忽视个体生存状况,即只见关系而不见人的弊病。在个体心理层面上,要加强自身修养,能尊重人、理解人,学会容纳别人,提倡宽和处事,不仅能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容忍别人的缺点,创造好的人际环境;从人的发展的层面讲,人自身的和谐就是指人的能力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谓“全面”,主要是指人的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养成和提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和谐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就是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个理想目标,人的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发展,是人发展的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完全达到这个状态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4)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风光秀美,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它们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广场,建筑的大门,室内的厅堂等,这些人们的视线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点装饰。如款县棠越的7座牌坊群,径县茂林的14座牌坊群等,它们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态立于村口,形成独特的村口标志,同时也张扬着本村曾有的荣耀。另一些则利用门楼、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风貌来构筑村口空间。如径县桃花潭镇的万村,以“义门”门楼、彩虹桥和溪边古杨树,形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还未进村,以浓浓感受到家的气息,村的灵秀顿显无遗;而水东翟村的“踏歌岸阁”门楼屹立于桃花潭东岸,与古道石阶、大夫第和银杏古树相拥而成的空间则气势磅礴,异常突出。牌坊群、门楼这些具有装饰性的建筑物所营造的各种氛围的空间不单纯是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点,更重要的还是村落个性最好的反映。

逢时过节,祠堂前的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人们逗留的时间也最长。所以皖南的祠前广场常设有高大的旗杆石、万年台(古戏台)。人们在古树的浓荫下看戏聊天,形成一个较开阔的集会场所。万年台是广场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翘角,相当耀眼醒目。www.133229.cOm舞台又是戏台的中心,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装饰,来突出演员的活动空间。如祁门珠林余庆堂的戏台,正中为弯隆式藻井,台面前檐斗拱、额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图案,装饰性极强。还有则在梁仿和檐拄撑拱上雕刻戏曲图文。

大门是出入的咽喉,它对宅第的规模、气势起着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论贫富,大门都是装饰的重点。皖南民居喜在门洞上方饰以立体的砖雕门罩。门罩雕饰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地方风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仅美化了大门,而且表现了主人的情趣;同时,门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艺术品。还有一些地区喜用满饰有纹理的磨砖贴面来装饰门墙,以衬托门头所镶的反映不同门第的嵌方。这种简洁的装饰手法更突出了大门的雄丽、威严。作为集会的重要场所—祠堂,它的大门是采用石鼓、阀阅、铺首和匾额来装饰。

皖南居民的厅堂,是接待亲朋好友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也是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作为居住空间序列的高潮,更是重点装饰的对象。用屏风、匾联和天棚界定了一个面对大门、天井的半开长敞空间,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风前八仙桌坐定的宾主目及的地方,如厅堂大门的墙背面和天井左右的侧墙,讲究的都用磨砖拼花贴面。如径县茂林的滋树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纹理的花砖侧墙。稍次的也用砖墙粉白,再饰以墨线彩画。厅内的柱础、石墙裙和石踢脚通风口,都有表达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圆、五富捧寿、松鼠葡萄等表达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寻常人家喜用的装饰。而文人雅士则多用能表达自己情操、气节的图案,如琴棋书画、鱼樵耕读、梅兰竹菊等。每户带堂名的挂匾,更是主人的家风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厅堂条案上还摆着“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交通性质的街巷,辅助性质的廊厢,从属性质的边屋杂院,在装饰及加工上都大大减化至适用的程度。如街巷铺地的石材,只是中间推独轮车的一条,选用较大的条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铺地那样割拐拼缝;廊厢的石柱础也是最简单的复盆础或方形刻线础;厨房边屋的梁架,更见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撑拱,也是形式最简单的,绝对不会使用复杂精美的木雕;杂院围墙更不见装饰性的檐口砖雕或墨线彩画……正是由于这些辅助性装饰的简化,衬托出主体空间中重点装饰的细密与精致。如街巷平铺的卵石,与民居前有各种吉样图案的卵石铺地形成对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间的不同装饰,不仅加强了空间性质的区分,也在加工时省工省时,节约了开支,真正做到了装饰的有的放矢、恰倒好处。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5)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风光秀美,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它们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广场,建筑的大门,室内的厅堂等,这些人们的视线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点装饰。如款县棠越的7 座牌坊群,径县茂林的14 座牌坊群等,它们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态立于村口,形成独特的村口标志,同时也张扬着本村曾有的荣耀。另一些则利用门楼、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风貌来构筑村口空间。如径县桃花潭镇的万村,以“义门”门楼、彩虹桥和溪边古杨树,形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还未进村,以浓浓感受到家的气息,村的灵秀顿显无遗;而水东翟村的“踏歌岸阁”门楼屹立于桃花潭东岸,与古道石阶、大夫第和银杏古树相拥而成的空间则气势磅礴,异常突出。牌坊群、门楼这些具有装饰性的建筑物所营造的各种氛围的空间不单纯是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点,更重要的还是村落个性最好的反映。

逢时过节,祠堂前的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人们逗留的时间也最长。所以皖南的祠前广场常设有高大的旗杆石、万年台(古戏台)。人们在古树的浓荫下看戏聊天,形成一个较开阔的集会场所。万年台是广场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翘角,相当耀眼醒目。舞台又是戏台的中心,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装饰,来突出演员的活动空间。如祁门珠林余庆堂的戏台,正中为弯隆式藻井,台面前檐斗拱、额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图案,装饰性极强。还有则在梁仿和檐拄撑拱上雕刻戏曲图文。

大门是出入的咽喉,它对宅第的规模、气势起着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论贫富,大门都是装饰的重点。皖南民居喜在门洞上方饰以立体的砖雕门罩。门罩雕饰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地方风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仅美化了大门,而且表现了主人的情趣;同时,门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艺术品。还有一些地区喜用满饰有纹理的磨砖贴面来装饰门墙,以衬托门头所镶的反映不同门第的嵌方。这种简洁的装饰手法更突出了大门的雄丽、威严。作为集会的重要场所— 祠堂,它的大门是采用石鼓、阀阅、铺首和匾额来装饰。

皖南居民的厅堂,是接待亲朋好友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也是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作为居住空间序列的高潮,更是重点装饰的对象。用屏风、匾联和天棚界定了一个面对大门、天井的半开长敞空间,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风前八仙桌坐定的宾主目及的地方,如厅堂大门的墙背面和天井左右的侧墙,讲究的都用磨砖拼花贴面。如径县茂林的滋树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纹理的花砖侧墙。稍次的也用砖墙粉白,再饰以墨线彩画。厅内的柱础、石墙裙和石踢脚通风口,都有表达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圆、五富捧寿、松鼠葡萄等表达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寻常人家喜用的装饰。而文人雅士则多用能表达自己情操、气节的图案,如琴棋书画、鱼樵耕读、梅兰竹菊等。每户带堂名的挂匾,更是主人的家风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厅堂条案上还摆着“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交通性质的街巷,辅助性质的廊厢,从属性质的边屋杂院,在装饰及加工上都大大减化至适用的程度。如街巷铺地的石材,只是中间推独轮车的一条,选用较大的条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铺地那样割拐拼缝;廊厢的石柱础也是最简单的复盆础或方形刻线础;厨房边屋的梁架,更见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撑拱,也是形式最简单的,绝对不会使用复杂精美的木雕;杂院围墙更不见装饰性的檐口砖雕或墨线彩画……正是由于这些辅助性装饰的简化,衬托出主体空间中重点装饰的细密与精致。如街巷平铺的卵石,与民居前有各种吉样图案的卵石铺地形成对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间的不同装饰,不仅加强了空间性质的区分,也在加工时省工省时,节约了开支,真正做到了装饰的有的放矢、恰倒好处。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6)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风光秀美,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它们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广场,建筑的大门,室内的厅堂等,这些人们的视线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点装饰。如款县棠越的7 座牌坊群,径县茂林的14 座牌坊群等,它们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态立于村口,形成独特的村口标志,同时也张扬着本村曾有的荣耀。另一些则利用门楼、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风貌来构筑村口空间。如径县桃花潭镇的万村,以“义门”门楼、彩虹桥和溪边古杨树,形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还未进村,以浓浓感受到家的气息,村的灵秀顿显无遗;而水东翟村的“踏歌岸阁”门楼屹立于桃花潭东岸,与古道石阶、大夫第和银杏古树相拥而成的空间则气势磅礴,异常突出。牌坊群、门楼这些具有装饰性的建筑物所营造的各种氛围的空间不单纯是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点,更重要的还是村落个性最好的反映。

    逢时过节,祠堂前的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人们逗留的时间也最长。所以皖南的祠前广场常设有高大的旗杆石、万年台(古戏台)。人们在古树的浓荫下看戏聊天,形成一个较开阔的集会场所。万年台是广场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翘角,相当耀眼醒目。舞台又是戏台的中心,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装饰,来突出演员的活动空间。如祁门珠林余庆堂的戏台,正中为弯隆式藻井,台面前檐斗拱、额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图案,装饰性极强。还有则在梁仿和檐拄撑拱上雕刻戏曲图文。

    大门是出入的咽喉,它对宅第的规模、气势起着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论贫富,大门都是装饰的重点。皖南民居喜在门洞上方饰以立体的砖雕门罩。门罩雕饰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地方风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仅美化了大门,而且表现了主人的情趣;同时,门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艺术品。还有一些地区喜用满饰有纹理的磨砖贴面来装饰门墙,以衬托门头所镶的反映不同门第的嵌方。这种简洁的装饰手法更突出了大门的雄丽、威严。作为集会的重要场所— 祠堂,它的大门是采用石鼓、阀阅、铺首和匾额来装饰。

    皖南居民的厅堂,是接待亲朋好友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也是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作为居住空间序列的高潮,更是重点装饰的对象。用屏风、匾联和天棚界定了一个面对大门、天井的半开长敞空间,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风前八仙桌坐定的宾主目及的地方,如厅堂大门的墙背面和天井左右的侧墙,讲究的都用磨砖拼花贴面。如径县茂林的滋树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纹理的花砖侧墙。稍次的也用砖墙粉白,再饰以墨线彩画。厅内的柱础、石墙裙和石踢脚通风口,都有表达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圆、五富捧寿、松鼠葡萄等表达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寻常人家喜用的装饰。而文人雅士则多用能表达自己情操、气节的图案,如琴棋书画、鱼樵耕读、梅兰竹菊等。每户带堂名的挂匾,更是主人的家风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厅堂条案上还摆着“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交通性质的街巷,辅助性质的廊厢,从属性质的边屋杂院,在装饰及加工上都大大减化至适用的程度。如街巷铺地的石材,只是中间推独轮车的一条,选用较大的条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铺地那样割拐拼缝;廊厢的石柱础也是最简单的复盆础或方形刻线础;厨房边屋的梁架,更见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撑拱,也是形式最简单的,绝对不会使用复杂精美的木雕;杂院围墙更不见装饰性的檐口砖雕或墨线彩画……正是由于这些辅助性装饰的简化,衬托出主体空间中重点装饰的细密与精致。如街巷平铺的卵石,与民居前有各种吉样图案的卵石铺地形成对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间的不同装饰,不仅加强了空间性质的区分,也在加工时省工省时,节约了开支,真正做到了装饰的有的放矢、恰倒好处。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7)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中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人们对历史、本土以及自然的回归欲望增强。将传统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和改造,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空间两者进行合璧,已经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发展与创新过程中最高效的途径。

一、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1、现代设计思想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进入长达一百多年的衰落期。在惨痛的现实面前,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被不断地抛弃,而接收的新理念则大都来自西方思想理念上发展而来,形成一种“嫁接”式文化发展。一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开始走向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理念得到重新的发掘。

中国正在走向复兴,中国的设计应该走向何方呢?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虽然在深重的苦难历程中变得沧桑和破碎,却依然保持着本色。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才能不断延续和创新。迄今为止,整个世界都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这种思想的影响和持续性不应该被低估,中国在坚持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兼顾中西文化融合,而不是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对传统文化,必须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不只是一个传承的意涵,而是一种追求,锲而不舍的追求。只有不断追寻,才能在现代设计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实力。

在现代设计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在实际上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受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现代设计需要现代设计师正确认识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间的关系,重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本质体现。置于全球化文化交融的当代国际环境中,设计者们不断变化、创新,掌握不同文化的特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并以此作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创意理念的源泉,既承载传统文化精髓,又跨越地域界限,引领与促进形成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根基的“中国风”的设计潮流风尚。

2、传统文化在民族建筑文化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民族建筑文化应用过程中,天人合一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比如传统村落的三面环山,这就是我国传统的朱雀、青龙等的布局,这些传统的布局设计理念未必起到真正的实际作用,确是某些特殊精神的象征。藏风聚气则是天地保佑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就在于建筑物要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思想。

通过对我国传统伦理文化及其美学思想的结合,能够更好的进行建筑气韵的突出,保证各种艺术作品的追求,这就需要进行我国传统建筑艺术构思的优化,进行建筑客观功能及其人审美观念的优化,进行建筑形式的表达。她的魅力,既表现在个体外部形象的构造形式,也表现在变幻万千的整体组合气势,以及生动绚丽的色彩、装饰和细部构件的巧妙精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韵味的美学风格。

3、“风水文化”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建筑布局主要是指风水学思想。风水并非都是现代多数理解中的伪科学,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古代建筑布局思想风格影响极深。风水学本身具有中国古代美学、地质、地理生态学及古哲学等思想内涵,并包含丰富的顺应自然、适合地理等人文思想,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中的重要理论源头。如我国明清皇宫的布局便是采取了古代风水学的思想,其中,一律坐北朝南的布局设计就是综合了地域气候、环境及日照等自然因素等影响,也考虑了文化、风水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北京的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将我国古代关于“四”严格的方向布局及“合”明显的和谐人文气息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布局严格、讲究分明等也是社会等级明了的体现,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实现对于外部气候环境的防御,夏可纳凉冬防寒。在现代生活中,这些思想因素看似平常,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似乎到处可见,却是我国传统的重要体现。

4、传统符号的传承

传统因素的传承往往体现在一个“思想符号”或者“事物符号”的传承上。于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积极注意对于传统符号的认识与吸取,融合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符号是一个系统而泛泛的概念,可以说包括了人、物、概念、人文思想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传统符号的传承,可以是一个传统的图案因素,也可以是传统的建筑手法等等。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就曾提出,“抄袭传统形式的方法”,即将传统形式中的非精神的成分现代化样的传承下来,并结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传统因素与现代建筑设计在时空中出现交汇时,积极将传统符号与现代符号想象、提取出来,促进两者的共融与结合,实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符号的积极传承。

二、当前住宅设计中的传承模块及其创新模块的协调

1、为了满足当代住宅设计的需要,进行优秀传统建设文化的传承是必要的。这就需要进行现代住宅建设理论与传统建筑文化的结合,进行传统民宅伦理功能的应用,进行创作实践模块的有效开展,进行有价值的建筑文化的应用,保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人居环境的景观层次和生存品质,在今天,这仍然是都市人的理想王国。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观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当代住宅设计模块中,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突出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可持续传承文化主题的应用,进行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的突出,保证新型的建筑研究课题的应用,保证人类文化建筑主题的突出,保证现代科技的积极突出,保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优化,从而符合当代住宅建设的需要,进行传统建筑文化局限性的突破通过对上述模块的分析,可以得知,古代民居建筑布局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逐渐发展的,其传统意义上的礼仪,顺应了当时时代的发展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行不合理家族伦理观念的剔除,可以更好的进行人性化的建筑,进行以人为本的,合理住宅建筑格局的应用,更好的进行建筑功能区的划分。

2、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其中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建筑文化,这就需要进行优秀的文化经验的继承,这些都是宝贵的建筑设计遗产经验。这就需要进行建筑材料及其当代建筑工艺的应用,符合当代人们群众的生活方式,进行先进的建筑风格的应用。在建筑结构上的跃层、错层、共享空间的采用,在空间划分上的生活阳台、化妆区、清洗区等专用空间的设置,在建筑构造上的凸窗、外飘窗、落地窗、透天窗、转角窗等多变化的作法也将被大量采用并创新,从而使本土住宅更具个性化。

结束语

人们的建筑设计往往是建立于前人的基础之上或者以前的经验基础上,所以,可以说是,建筑设计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想实现真正的建筑设计风格的突破,往往需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建筑文化,从中吸取优秀的传统经验与理念、方法等,加以融合与现代建筑之中,才可以实现“艺术的再生”。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8)

我们不能忽略早期学者所作的贡献。国外的学者们例如郝大维、罗思文对孔子的研究较为突出,他们主要介绍孔子以及孟子的思想,翻译《论语》《孝经》等著作。由于当时语言上直译的条件匮乏,导致了西方人经常用西方的思想来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后来中国哲学被西方哲学思想同化。这些学者们在对“仁”“孝”“忠”的思想上进行了全方面的注释,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本选题将在吸收前人先辈巳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亲亲相隐”的视角来解读《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二、孝文化产生的渊源

儒家哲学的理论运思模式是从天人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对天道的理解,来形成现实社会的哲学伦理观念,孝本质意义上基于儒家对“一阴一阳之谓道”,对天地男女这种创化本源的思考。“《周易》讲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错。’

这里所讲的就是把基于天道本源的男女作为社会最初始建的一种现实起点,男男女女组建成的家庭以繁衍后代的这一家国建构为要求,客观上要求基于这种亲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维系这种伦理的“孝道”,任何的生命个体,都是来源于父母的精血汇集而成。自然界当中生命个体的孕育成长,都离不开父母双亲的呵护哺育,自然界的动物尚且有跪乳之恩、反哺之义,我们作为人子,自然也会产生出这种原始“孝”的观念。从“孝”观念的起源来看,其最本来的含义就是“对于生命的延续”。由此逻辑发展而出的祭祀祖先的行为和敬老意识。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衍生出了善事父母。“善事父母”还应当包含繁衍后代、以及尊祖敬老等行为。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天下”的中国社会当中,“孝”是人伦关系得以创建延续的基础,只有懂得了孝,才能够使得家庭和睦,使得社会和谐稳定,进而促进国家的繁荣。“孝”是人对人伦的一种深入的认识,要构建一个好的人伦关系体系,需要一种正直、真心、虔诚、尽心的品质,这种品质最基本的实现形式就是“孝”。只有遵循了人性中最本能、出于本心的道--孝道,个人意识到“孝”是人的本性,通过修身达到对孝的一种认同、践行和传承,这个过程是“成己”的,即先使自己成为一种为社会道德伦理所遵循的样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再推而广之才能使别人得到益处,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孝”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规范,而且是一种社会伦理规范,孝与仁,孝与忠,在孔子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在道德实践当中共生的。孝悌是仁的根基。《论语》当中就讲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孔子看来,为人孝悌,也就做到了仁,这是一以贯之的。而“孝”与“忠”,自然就可以做到推而广之。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事父母可以推广至事君主,孔子在这里就将“孝”扩展提升到了社会、政治层面,赋予了其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是我们从孔子的表达中不难看出。孔子最终注重的还是民德之厚,而非单纯的政治教化,所以孔子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作为人之本,“孝”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始末,“孝”作为血亲伦理的基本元素,对家庭和社会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有句老话叫百善孝为先”,讲的就是这种血缘亲情所产生的“孝”。“孝”是家庭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血缘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孝”是最重要的家庭伦理原则,孝亲观念乃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一脉。

“孝”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体系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之一。要认识孔子的孝道思想,就要先了解孝,“孝”并非只是对父母进行物质生活上的奉养,即孔子所要求的“能养”,这只是“孝”应该具有的本义,是最为基本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的产生是必须以人类最自然的血缘亲情作为基础。《论语》一书中,从“老”与“子”的家庭观念关系角度出发来阐述“孝”的两个基础。其一,就是从人类的自然血缘亲情出发,“老”产生“子”;其二,就是从社会等级的差别上出发老”与“子”之间是有着本质差别的,“子”就应当守礼,对“老”敬孝。《论语》就是从这种人类最原始的自然亲情血缘关系出发,来确定“孝”产生的基础。

三、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践行孝敬的思路

在《论语》的记载当中,子谈论“孝”,有两个大的突破性观念是过去所没有的。在西周时期孝”这一观念主要是体现在我们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中,因此,它带有极其浓重的宗教色彩,在当时分封制的社会大环境大背景下,“孝”主要是作为一种宗族道德,而“孝”所蕴含的人伦意义,或者是“孝”作为家庭道德所具有的内涵并不突出。而孔子论孝,则实现了“孝”由宗族道德向家庭道德的转换,“孝”主要是用来规范以父子关系为主的家庭伦理关系,其过去尊祖敬宗的涵义尽管没有被“孝”完全的替代,但是分量也已经微乎其微了。

孔子所讲的“孝”,无论是讲“不远游”也好,知“父母之年”也好,其目的都是在于为了施孝,这里并不单单是指为人子女要在物质生活上奉养父母,更多的是要表达对父母所产生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敬爱之情。孔子对于“孝”的重视,当中也贯穿着仁的精神理念,他将“孝”与“敬”、“孝”与“礼”相互关联在一起,这极大的丰富了孝的内涵,这是过去的思想中所不曾有过的。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我们应当从内心深处去尊敬父母,对父母行使孝心也是要求我们要发自内心的敬重、奉养父母。“爱亲”与“敬亲”是相互的,“爱亲”可以从“敬亲”中表现出来,“敬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爱亲”的行为。孔子认为如果仅仅是在物质上X才父母进行赡养,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孝亲的最基本要求便是要养亲、事亲。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所讲的“孝”其实就是无违于礼、所讲的“仁”就是爱亲爱人、我们要能够做到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重、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心的侍奉、做到不让父母挂念自己的安危、这就是孝的表现。孔子不遗余力地弘扬“孝”文化,孔子的一生,验证了从平凡到不平凡的过程。三岁丧父,由其母亲带回家养大,生活的十分贫困,地位也极其的卑微,孔子的青少年时代极其的平凡和普通。然而,孔子却立志求学,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也间接的影响了其后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9)

论文摘要:我国现代招贴设计概念的产生虽然源于西方,但其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中国特定的历史人文元素紧密相连,招贴设计的核心在于传达特定的理念和文化气息,然而随着中国的全球一体化进程,这种气息被现代商业属性所掩盖,甚至被大多数设计师忽略。本文通过研究现代招贴设计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中国画和民间美术的传承,希望能为招贴设计构建中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延续提供一些意见。

现代招贴设计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构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设计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印证。本文中主要介绍对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两个方面的传承:

一、现代招贴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

(一) 笔墨的传承

说到对水墨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靳埭强,他说:“电脑这一工具,非常简便的被广泛运用,但水墨的渗化,绝不可能有计划的控制它的形状和色调,电脑和喷绘一样不可能造到作,印刷技术也不可能达致,只有通过微妙的毛细管根纤维的接触,才能有奇妙的变化。”他作品中的水墨,极简、单纯、也有用水墨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用水墨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将水墨和点、线、面结合通过新的图形形式完成作品的,水墨在他的画面里凝重、通透、变化丰富,体现出他对水墨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他的海报作品大片留白、空灵肃静、清雅纯净,似幅幅高洁的中国画。

日本设计师田光中一:“靳埭强的海报是极富东方色彩的。他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成为海报的主题。构图简约。在靳埭强那静悄的画面上,常有墨迹遗痕。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沾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优美的轨迹来。那些由墨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 世人感到是东方心魄的跃动。”这红跃动的东方心魄,就是靳埭强先生对中国画水痕墨韵的传承。

(二) 意象的传演

中国的水墨画不讲究“肖神”,而重点在于“通意”。画家把各种要描绘的事物先急在心里,然后才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当一张宣纸铺在眼前,国画的意在笔先,运筹构图,下笔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气呵成的意境在靳埭强形式的现代设计上尽情展现。在设计中承传水墨这种形式时,他思考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面对水与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了一个概念,只有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毛笔是有生命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我喜欢把自己的创意和这种有灵性的生命融合起来。”

二、现代招贴对民间美术的传承

(一) 图案的传承

中国民间美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图腾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去年春节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户外广告栏中可以看到“金童子与可乐”的招贴。该招贴就是把国人家喻户晓的吉祥图案年年有余的形象,直接与知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相结合,使传统中带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现代、时尚中又包含传统元素。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图形艺术表现出一种跨时代的魅力。

近几年新兴的房地产业及与其关联产品类招贴,顺应了中国人求祥祈福心理,大做文章,很多宣传海报招贴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既能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满足人们求祥心理,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魅力。如年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给某房地产做的系列海报中就分别用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剪纸和染织,反映的民俗民风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情节。

传统是发展的,古人为我们今人传递传统,今人则为后人创造传统。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更好地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推进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创造出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贴设计文化来,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招贴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传统民间美术在招贴中应用的范例非常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二)意蕴的传承

中国传统民间图形本省就意味深厚,寓意丰富,各中往往蕴藏着多元的吉祥意义。

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因吉祥艺术带给人幸福与安宁,驱散着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畏惧与猜疑,吉祥艺术的价值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成为民间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鱼为例:作为自然形态的鱼,西方的传统,要研究它的生理结构特征,他的固有色和条件色、质感、量感,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鱼,多是“阴阳鱼”“八卦鱼”“鸡头鱼”“虎头鱼尾”“人头鱼尾”“鱼戏莲”等,这种不以自然模拟为造型标准,不以形似为规范,而以鱼自喻,借物寄情,以物言志,表现了双鱼相交而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子孙繁衍万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现象,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

招贴设计设计可以说是由“意”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了表现或象征,而观者则通过象征图形引发联想机制,得到“意”的内涵。这样一个过程,即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图形设计绝非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升华和提炼,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着设计者的观念与情感,它们与设计的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被观者所感知。意念赋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现意义上变得积极主动。

财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既平安又能财源滚滚。因而财神也被纳入许多设计师的设计元素中。卓越形象品牌传播事业机构为老板牌吸油烟机所作的“财神篇”招贴,就是透过财神这一形象,来表达该品牌的内涵。招贴形式非常简单,但却用这一民俗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

中国吉祥艺术是浸透了民众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不幸的规避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吉祥艺术构成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观念、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培养和传统道德操守模式。优秀的设计,不仅透过形式来表现意义,还可以主导和控制观者的欣赏角度,使作品在意义上得以完整的呈现,使表现意图达到准确的传达,这对于招贴设计设计的信息与情感传达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传统,去探寻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将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延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来,从而延伸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

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正处于急速发展时代,在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带动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我们的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崇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形式,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纷繁芜杂的国际气息中。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不在于有这一艺术形式,而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是否独具有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这才是中国设计者任重而道远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贝莉.《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理念的传承》苏州大学学报,2004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10)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

为了加强对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领导,确保文化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要求,我局成立了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我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局长唐伏云、吕成树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各馆(站)、股室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职责是对评议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对各单位、各部门的行评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日常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广泛宣传,统一认识

6月初,我局召开了全县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动员大会,对行评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同时,多次召开局务会议、党支部委员会议、中层干部会议、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研究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为使群众充分了解和参与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我们通过局网站致全县人民的公开信、发放问卷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宣传发动,全县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在文化系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是构建和谐文化服务关系的必然要求;是重塑文化行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如我局干部职工在学习讨论中所说的,通过反复的宣传教育,使自己对文化行业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由不太理解到理解,由“要我评”转化为“我要评”。全系统形成了“人人了解政风行风评议、人人参与政风行风评议、人人重视政风行风评议、人人接受政风行风评议”的良好氛围。

(三)开门纳“谏”,找准“症结”

为切实找准文化系统在政风行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互相提,自己找”的办法,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调研、设立投诉电话、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分别召开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文化工作者、经营业主服务对象等共2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就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文化法规情况;深化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许可审批行为进行规范的情况;推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加强文化市场和文物管理的情况;围绕“六型”机关建设,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落实政务公开,事务公开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建立健全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等情况进行意见征询。此外,我们还向社会发出问卷调查表154份,分别对五个方面的工作情况,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进行评议,回收问卷调查表145份,满意率96﹪。通过问卷调查和自查,共收集整理出五个方面共15条意见与建议。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11)

倡导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与多年来新闻出版界及相关业界两会代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而对于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2014年新闻出版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以及其他界别的两会代表又有哪些建言?他们又将引导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本刊编辑部针对这些提案议案,整理了十一个关键词,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之一:全民阅读

全民阅读不仅是一项文化教育工作,更是关乎一个国家文明富强,乃至始终保持蓬勃发展活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倡导全民阅读,这对全民阅读更加健康有效地发展将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立法

为阅读立法并不是中国人的首创,一些发达国家早就以立法的方式促进国民阅读。有的国家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特地颁布亲子阅读法,要求家长每天必须抽出一定时间陪伴孩子阅读,家长如若没拿出规定的陪读时间,就触犯了法律。

本届两会上,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作为第一提案人,40余位政协委员共同签名,联名提交《关于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提案》,对制定《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提出四项具体建议:一是建议国务院建立全国全民阅读促进工作协调机制。二是推动建立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保障促进全民阅读所必需的设施建设、产品和服务提供、阅读推广志愿者队伍组建。三是建立全民阅读促进保障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鼓励和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政府购买补贴、税收优惠减免、奖励机制等方式使其成为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四是推动全民阅读服务均衡发展。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进行全民阅读设施建设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保障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等有特殊阅读需求的群体平等享有阅读权利。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关于将9月28日设立为“国家阅读节”的提案》中建议:将每年9月28日的孔子诞辰日设定为国家阅读节;围绕国家阅读节,多层动员,多管齐下,全年无休,全面推动全民阅读。

阅读指数

围绕全民阅读活动,近年来一些省市还开展了城市全民阅读状况调查,有效促进了全民阅读活动深入持续的开展。目前,全民阅读活动常常限于一些宣传、交流、捐赠图书等活动,而对于各地区全民阅读的现状和开展活动取得的实效,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评价,很不利于全民阅读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提出《关于省区市开展全民阅读状况调查评价工作的建议》:①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小组做出部署,要求各省区直辖市把开展当地全民阅读状况调查评价工作列入当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经常性开展的专项工作。②各地全民阅读状况调查评价专项工作目前暂时以城市全民阅读状况调查评价为主要对象,待条件成熟后,可以扩大到农村。③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小组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城市全民阅读状况调查评价方案。④由于阅读专业性较强,可以由省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委托专门行业机构进行调查评价,也可以委托当地统计部门进行。⑤为了确保专项工作的经常性开展,建议各省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协调当地财政部门拨付专款用于此项调查评价工作。

关键词之二:图书馆建设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仅为每50万人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全国人均一年购书的经费也仅为0.5元,这两个数字证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人均占有率和人均购书量,仍处在贫穷国家的水平线上。依靠政府和文化部门单方面建设公共图书馆,目前无法满足公民的阅读需求,特别是一些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如果按照目前的公共图书馆发展计划,即使十年以后,我国多数公民仍然很难有机会就近进入公共图书馆阅读。

鉴于此,朱永新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提案》和《关于建立公共图书馆基础书目配备制度的提案》中建议:①建立国家公共图书馆(含大中小学图书馆和企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基础书目配置制度。②组织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尽快启动公共图书馆基础书目的研制工作。③根据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分别研制不同数额的基础书目,供图书馆选择和配备图书。④每年对出版的新书进行遴选和增补书目的持续研究。⑤对于入选基础书目的优秀图书,图书馆应在日常工作中向读者予以持续推介。⑥对于入选基础书目的图书,进行严格的价格监控。⑦对特定人群的图书馆(室)进行相关的基础书目研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关于倡导和扶持文化名人、著名学者建立公益性个人图书馆的提案》建议:①国家和政府的文化部门将文化名人和著名学者建立个人公益性图书馆事项,列入政府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体系之中。②根据列入国家和政府扶植的文化名人和著名学者自愿建立公益图书馆的名单,再与地方文化部门商定是否在文化名人的家乡和生活的社区建设个人命名的公益性图书馆。③这样的图书馆建立起来后,由文化部门按国家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方式统一管理,政府每年可根据图书馆的规模和读者需求,补贴3万-5万元的新书购买费和图书馆基本建设费用,使图书馆更具公共性。④文化名人和著名学者一旦将图书捐出后,允许其本人在研究、工作时可以到所建图书馆阅读及提出合理的管理与更新建议,但产权归社会。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建议,加强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定公共文化设施配置标准,特别是对每万人拥有的文化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等)最低数量进行规定,提高文化消费便利性。加快社区文化中心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市域范围内街道、镇的文化服务全覆盖。强化对重点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保障和考核,对于一些具有“城市名片”的文化基础设施,政府应予以优先扶持,引导文化项目建设资金向重点区域集中。

关键词之三: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所在,它只有通过传承才能实现自身根本价值。纵观现今中国社会,外来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逐渐缺失,如同笼罩在人们心灵的雾霾,将给整个民族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在如今的社会发展状态下,如何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成为我们关注的一大热点。

全国政协委员、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化手段普及传承到青少年中,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对此,她在《关于在全国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建议》中提出了四点建议:①政府组织文化、教育专家对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就阶段性的必修、选修分别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界定。②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专项事业经费。③对“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动画制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将已列入世界非遗保护的昆曲、国粹京剧、秦腔、黄梅戏、花鼓戏等地域性戏曲进行创造性地普及推广。④强化公共服务责任,通过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赛事等活动,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以人们喜闻乐见、能够广泛参与的方式不断予以推广。

朱永新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他认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为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教育在其中的特殊使命。第二,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以多种形式对师范院校的学生和相关学科教师进行培训。第三,注重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向全民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和家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之四:文化消费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多,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界定,文化消费主要指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扩大文化消费不仅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要求和实现国民幸福的重要手段。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建议应进一步促进文化消费。一是通过完善财政收支出制度及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手段,来调节不同群体间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民生问题,释放中低收入者文化消费能力。增加科技、教育、文化娱乐、信息等方面的投入,积极发展文化消费信贷,调动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的积极性,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能力。二是发挥电视、报纸、互联网的舆论引导功能,通过举办全民文化阅读、欣赏、体验、养成等活动,增强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三是通过支持党报党刊免费赠阅,扩大农家书屋数量,调动各类文化机构开展“文化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服务。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参与供给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委托、服务承包等多种方式,扶持社会组织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对企业为文化消费所作的新探索,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和宣传推介支持等措施,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关键词之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王涛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建议:一是完善和规范主管、主办制度。需要根据出版体制改革的需要,针对公益型事业单位和经营型出版企业确定不同的主管、主办体制。主管、主办单位与出版企业之间,除分别承担出版导向和文化品位的职责外,还应该明确它们之间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法定关系,使得出版企业的投资者能够按照投资额度享受有限权益并承担有限责任,经营者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成为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二是加快出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步伐。通过建立股份制公司的方式来完善出版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既可以解决出版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也可以推动解决部门所有、区域壁垒等瓶颈性问题。

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长效约束激励机制,王亚非提出《关于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议》:①培育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发展环境。②建立职业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③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经理人评价、认证机制。④规范职业经理人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⑤更加重视发挥优秀企业家的作用。

关键词之六:版权保护

我国版权侵权问题时有发生,业界几乎长期处于一种“民不举、官不究”的状态。这种漠视,如不加以重视,将在业界形成版权意识的集体缺失,最终损害的不仅仅是广大作者、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还有出版业本身,甚至会损害全民的版权意识、权利意识,乃至法治社会的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在其提案中呼吁开展“教辅侵权专项整顿治理行动”,并且建议,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会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新学期开学时应开展一次“教辅侵权专项整顿治理行动”,建立对教辅编写出版单位(包括与出版社合作的民营文化公司)对《著作权法》的执行情况的常态监督检查机制,并将其列入出版单位的年检核验范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在他的提案《将列入一档立法计划、赋予录音制作者广播权和表演权》中提到了两点:一是建议国务院法制办尽快将修改《著作权法》列入2014的一档立法计划,全面修订现行《著作权法》,从而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二是增加录音制作者广播权和表演权,从而增加录音制作者的收益,是目前著作权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之七:稿酬所得税征收

近些年,国家对文化产业非常重视,对出版业也给与了很多支持,如,2009年,国家降低了增值税先征后返的门槛,使出版社普遍受益;2013年,国家进一步扩大扶持范围,对图书零售、批发环节5年免征增值税。但对创作者,国家给予的支持并不多,起码在作者稿费的所得税征收上,国家的扶持力度并不大。

聂震宁、张抗抗以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总编辑臧永清等再次就调整稿酬所得税问题提交提案或议案:①对于一些种类图书的稿酬,应该考虑免征所得税,如学术著作、科技著作、科普著作、艺术类著作等。②提高出版物稿酬所得税的起征点,将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调整到当地工资薪金的所得税起征点。③按照多收入多缴税的基本税收原则,建议稿酬的所得税征收税率也应该像工资和劳务收入那样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关键词之八:文化走出去

一个国家的强大,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了解和吸收世界上最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把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通过最新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成果传播出去。

在传播中国科学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翻译上的“文化输出”任重道远,意义重大。朱永新提交《关于建立国家翻译院推动翻译事业发展的提案》,建议:①成立国家翻译院,便于统筹完成以下三大使命。一是将国外最新、最好的科技成果、人文社科方面的成果及时地引进来;二是把我国最新、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文化产品有意识地及时翻译介绍出去;三是兼具翻译研究和培养翻译人才的功能。②提高翻译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黄友义今年的提案,是建议要更加及时、全面、准确地把党政文献翻译到国外去。这就涉及到翻译人才的问题,提高待遇是培养和保留翻译人才重中之重。翻译人才应该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稿费制度应该更加灵活,从事中译外,尤其是定稿这部分,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至少跟国际上相符。

关键词之九:大数据

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面对如此繁杂庞大的数据信息,如何认清其未来发展趋势及走向,如何正确合理使用和利用好这些数据,便显得尤为至关重要。

在大数据的利用上,全国人大代表、金山和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提出《关于加快实施大数据国家战略的建议》:一是重视大数据人才培养、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研究;二是完善相关法规,推动政府部门等率先开放大数据;三是重视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尽快启动大数据产业的试点,建立大数据交易平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集团董事长奚国华也提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且影响刚开始。他提醒,信息流里的大数据、云计算必须引起更多注意。

在基础建设方面,全国政协委员、百度CEO李彦宏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制订相关政策,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负责制订本地区实施方案,推动各学校将其教案、课件、试题等资料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免费公开、共享,鼓励来自非省会城市的优秀中小学校向社会共享教育资源;并通过专项经费、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完善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电子化教育资源制作的培训和服务支持,引导、鼓励学校和教师高质量开展教育资源公开上网工作等。

在信息安全方面,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认为互联网安全仍然很重要,建议制定《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条例》。针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亟待解决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联想CEO杨元庆建议,应该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同时加强信息安全行业监管。全国政协委员、苏宁云商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信息安全要将保护个人隐私纳入法制轨道的提案》中也提到,应制定统一的《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法》,强化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手段。

关键词之十:互联网监管

互联网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是,当前互联网环境不容乐观,互联网色情、低俗等现象时有发生,而加强互联网监管,净化互联网环境,成为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全国人大代表、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长城在其提案中,分析了互联网低俗色情问题存在的三个原因,并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申请加快立法进程。向全国人大提请加快网络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严厉打击互联网色情低俗,为青少年营造纯净健康的上网环境。二是明确治理标准。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修订,明确现阶段打击互联网色情低俗信息的法律依据,制定清晰的色情、低俗等判定标准并对外公布。三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和综合治理体系。将打击互联网色情低俗专项行动变成常态化,建立互联网长效监管机制。

无独有偶,郝振省在其《关于从严治理互联网色情低俗现象 净化互联网环境的提案》中,也谈到了存在该问题的原因:一是为数不少的互联网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政府监管还没有到位,三是法律法规对色情低俗的规定不够明确。对此,他提出了四点建议来净化互联网:一是从严打击、以儆效尤,二是加快立法、明确标准;三是加强自律、公众监督,四是长效监管、综合治理。

关键词之十一:互联网金融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金融业务与移动通信终端的加速融合,尤其是以余额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平台异军突起,使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几何式爆增。互联网飞速发展下的互联网金融,未来又会呈现如何的发展态势,势必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我们应关注的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认为,国家应尽快针对互联网金融特殊性,修改现有法规,制定新法规,以形成包容互联网金融的特定法规体系。建议通过从法律层面界定互联网金融,建立合适的行业准入门槛,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通过修正完善互联网金融配套法律体系,对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涉及的框架性、原则性内容进行细化立法,推进个人信息保护、征信、电子签名、电子票据等方面的立法;通过制定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部门规章和国家标准,比如支付技术、客户识别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为网络金融平台运营商等参与者提供具体的规范引导。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整合或新设相关机构,形成既专业分工又统一协调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体系,以平衡创新与安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