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科研成果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29:51

科研成果的特点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1)

1新生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这类院校的科研活动多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上升到自觉状态,科研工作管理没有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部分中高层领导和学术方面的“带头人”未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学科建设的认识尚很肤浅。在长期发展中形成“重专业,轻学科”的思想仍未转变,学科建设中总是带有浓烈的专业建设的色彩,没有体现出学科建设的中心地位。往往将学科定位和专业定位相提并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还没理清。由于缺乏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系部在开展学科建设时显得很盲目,抓不到实质,也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学科成果相对较少而且质量不高。由于长期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使得科学研究的成果整体水平不高,很难见到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多数成果属于经验总结和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很少有独创性和创新性。科学研究的动力不足,往往是为职称评定而进行科学研究,多数成果偏重于教学研究,没有把科学研究变为一种主动行为,所以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职称晋升后马上就会出现科研上的断层。学科研究方向凝练不够,人们常常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缺乏学科之间的融合,总是以系部为中心开展研究,缺乏广泛的研讨和交流,特别是缺乏学科之间的研讨和交流,使得凝练学科方向的路子十分狭窄,造成研究成果呈现散点分布,很难形成有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和高水平成果的出现。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学术梯队凝聚力不够,学术带头人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对本学科研究前沿与研究热点的整理分析不够,制约了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学术梯队的成长。由于不能培养自己的研究生,且在人才引进中往往是为了提高研究生比例和满足教学需要,缺少对学科方向和结构优化的考虑,对人才研究方向分散,难以创造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这些院校轻视了对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大部分青年教师授课任务繁重,备课、上课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没有时间搞科研,学术水平得不到持续提升。从长期来看,这类院校教师队伍会出现分化现象,如科研岗、教学岗、教学管理岗、科研管理岗。实现不同岗位同一级别待遇相同可解决科研队伍“滥竽充数”、人浮于事的现象。

2新生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策略

注重学科交叉,凝炼学科方向。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学校实际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凝炼出有特色的学科方向。新生本科院校基础薄,底子弱,决定其将长期处于学术研究链条的中下游,应该“识相”,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科研上做好“打长工”的思想准备。在信息、人员广泛交流的今天,特色优势能否形成是个大问题,即便苦心经营了很长时间,在某一方面具有了特色,其优势或特色能否保持也依然是个问题。要积极通过各种人脉关系去分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一杯羹。在大科学的时代,要当“大公司的员工”,不要当“小企业的老板”。所从事的科研领域太有特色了,必然会处在“学术孤岛”上,学术圈内搞这方面研究的人太少,甚至无。这就存在被学术界认同的问题,申请课题,,学术交流都会变得相对困难。合理配置资源,建设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是一所高校发展的支柱和命脉,体现了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决定着高校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也与高校的品牌和声誉密切相关。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建议尽快完成重点学科评选工作。优势/重点学科确定标准为:已有教师知识背景的情况、流派相同;已申报课题的情况、学科前沿、方向和热点、结合当地经济需要。学科方向凝聚的宗旨:形散而神不散。对最终评定的重点学科,应在师资配备、人才引进、资金投入、后勤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优先支持重点学科发展。通过重点学科建设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力争在重点学科中尽早实现硕士学位授予点零的突破。坚持按需引进,建设学科队伍。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建议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坚持按需引进原则,优先引进学术骨干和学院紧缺人才。各系部应上报所需人才的专业、学历、职称等要求;学校研究各系部上报的人才需求并确定最终的人才引进计划;人事处应严格按照学院确定的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相关人才,避免重复引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进学院紧缺的人才,加快学科队伍建设步伐。完善激励机制,建设科研成果。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科研成果应该是立体的多级形式,主要包括科研立项、课题经费、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发明的专利以及各类成果的获奖等。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但申报的科研项目不宜太杂。校内项目虽然有申报指南,可能不具代表性,今后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80%的“命题作文”,20%的“非命题作文”,目的是为了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重视学术生态建设,容忍“科研怪人”。科研管理符合科研人才的性格特点,实现差异化管理铺平学科建设的发展道路。科学研究,如果只靠个人努力,没有周围大环境的支持也是不容易成功的。浓厚的学术氛围是科研成果产出的沃土。建议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学术环境。教授直接参与学科建设的规划和决策,在学术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行政权力之外建立起一套以知识评价为标准的学术权力,让教授真正牛起来。教研室的刚性的科层制管理模式适应不了本科学校的发展,应建立扁平化的事业部结构:如科研团队、课题组,更适合学科建设要求,实现“无序的合理性”。强化合作意识,建设学术团队。学术团队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没有团队,拥有再多的人才也是一盘散沙,要么各干各的,要么互相拆台,无法形成研究合力。一个优秀的学术团队,不但要与外界建立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更要在团队内部形成合作共赢的和谐氛围。团队应具有可流动性,科研团队以课题为中心建立,有实力、有基础的教师(知识+魅力+社会影响力)可以申请冠名实验室或团队,明晰责任,培养科研领军人才,并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实现工作量化,完善职称评聘。这类院校的多数教师仍习惯于“教书匠”的角色,主观上对大学科研的重要不足,不能正确理解科研与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及自身素质的关系;客观上承担的教学任务过重,没有精力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应给科研留一些空间,上短课,集中上课,留一点搞科研的时间,“闲人出思想”,可以“日日做科研功课”。实现教师“缺席的在场”,使其有精力、有时间、有心情搞科研。另外,现有的职称评聘条件也促使教师重视教学而忽视科研。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资源保障。学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部门都应该协调配合,为实现学科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服务。建议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人事、财务,规划、科技、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保证学科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落实,为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做好资源保障。系部和学校分工不同,系部在学科建设中更应重视具体的措施研究,针对系部具体的情况,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因图书主要是为了系统学习知识,而论文主要是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二者分工不同,图书资料采购工作重图书更应重论文、数据库建设。

作者:梅步俊王志华单位:河套学院农学系河套学院土木工程系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2)

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由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核心构件而形成的内涵实力的竞争,而科研始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桥梁和基石。所以说,高校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研实力的竞争。从世界高校建设发展兴衰史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的事实:科研兴学校兴,科研强学校强。综观国内外著名大学,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往往也是建立在其丰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之上的。所以说,科研核心竞争力,始终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件。

打造科研优势和特色是地方高师院校提高科研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地方高师院校多而分布广,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其实是旧中国教育事业落后,新中国要想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而不得不加快各级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必然选择。它对于加速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不过,由于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特别是大都不建立在中心城市等原因,所以自创建之日起就存在科研资源相对偏少、科研人才相对缺乏和科研意识不强等问题,并因此严重制约和影响到其科研实力的建设发展,而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国家提倡实行多元化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地方高师院校的生存发展压力也与日俱增。正因如此,高等教育改革越是深入发展,地方高师院校越日益感到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对于保证自身良好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考察国内外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任何高校没有形成自身的科研相对优势特别是科研特色,就无科研核心竞争力可言。换言之,任何高校科研核心竞争力的最终形成,都是建立在其科研相对优势特别是其科研特色之上的。而科研相对优势和科研特色的形成,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并经由量变到质变的建设发展历程方可最终实现。

作为地方高师院校来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科研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不仅要有急起直追不甘落后的勇气,还必须善于进行“破冰之旅”。而为了尽量缩短其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破冰之旅”,地方高师院校只有首先立足于做大做强传统优势科研领域,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才能尽快形成自身的科研相对优势特别是科研特色,继而真正形成自身的科研核心竞争力,使其科研工作在所在的省市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如赣南师范学院地处客家文化摇篮之地,拥有其丰富的第一手科研资源,加上始终注意相关科研力量的整合和科研人才的引进、培养,并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积极开展其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不仅获得大量的相关的省级研究项目,同时随着相关科研人才的增多特别是相关的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增多,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也不断增多,加上多次成功举办国际客家文化学术会议,以及坚持与台湾和港澳地区的有关高校联合开展客家文化夏令营等研讨活动,从而使学校的客家文化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提高,并使学校客家研究中心成为了首批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而且港、澳、台地区和日、韩、法等国家的有关专家、学者频频到校参观访问或查阅客家文化研究资料,特别是学校有关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客家文化研究方面的话语权日益扩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提升了学校客家文化研究在国内外的核心竞争力。其他如中央苏区研究、教育经济研究方面,该校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条件,而且一直是传统优势科研领域,所以经过多年积极努力开展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因而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和教育经济研究中心也先后被批准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

紧贴专业、学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地方高师院校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科学研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又必然要反过来指导服务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诚然,开展科学研究,始终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但高校的核心任务始终是教学,即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这就决定了高校的科研工作必须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为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亦即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必须为促进学校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学科建设良性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才能体现并不断张扬其存在的价值,因而也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在这一点上,对于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人才为己任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说,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快速发展,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盛衰的关系日益紧密,这就决定了高校科研必须更加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着力提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才可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科研资源和科研资金,继而才能使学校的科研工作越做越强,最终使其科研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升。这也就是说,高校科研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科研核心竞争力的最终形成,越来越取决于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否则,高校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将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不得不偃旗息鼓,其结果必然是毫无科研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对于地方高师院校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尤其重要。

正因地方高师院校科研必须更加注重兼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决定了它必须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科研核心竞争力获得全面快速发展。如赣南师范学院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稀土矿产资源产业开发的客观需要,特别是紧紧抓住地方大力发展脐橙产业化经济建设的良好契机,及时组建相关科研团队,积极开展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经过短短的三、四年的努力,不仅获得大批的省级科技开发研究项目,同时还获得国家科技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和农业部科技开发重点项目及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加上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时被应用于生产,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该校的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脐橙工程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很快被提升为省级科研基地,而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被列入所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成为所在省拟创建的10个部级研发平台之一,这不仅使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迈出了更加扎实而又更加有力的步伐,而且使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并且,随着该校科研实力特别是科研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学科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省级重点学科由“十五”时期的3个增长到“十一五”时期的8个,硕士点由2003年前的0个增加到去年的16个,而今年则获得了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从而使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真正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高层次科研人才是促进地方高师院校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良性发展的有力抓手

目前,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由企事业单位委托或合作开展的各类研发项目,特别是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励等科研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许多重大学术问题研究往往需要多学科、大团队的科研人才合作攻关。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如果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科研实力较强、科研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特别是没有建成相应的科研创新团队和集群优势,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就会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日益被边缘化,就不可能有科研核心竞争力。这也就是说,科研人才始终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科研创新团队始终是提升高校科研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正因如此,地方高师院校在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科研发展需要,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引进相关的高层次科研人才,不断充实壮大科研队伍,为学校科研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科研人才基础。其次,要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在大力提高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好多层级的科研创新团队。一方面,要通过筑巢引凤做大做强原有的国家、省和校院(系)四级科研创新团队,这其实就是要做大做强学校的传统优势科研领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要根据引进的科研人才的科研优势及时做好引凤筑巢亦即不断组建校院(系)两级新的科研创新团队工作,这其实就是要不断培育学校科研新的增长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必须大力加强多层面的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平台是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的重要基地。平台即舞台,没有舞台,纵然是顶尖的演员也无法将其所固有的艺术才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结果只能是埋没其才艺,贬损其社会价值。一旦这样,任何演员都可能选择放弃表演。地方高师院校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本不容易,倘若引进后学校不能为其提供适当的科研平台进行科学研究,结果就很难将其留住。所谓事业留人,对科研人才来说,就是要用适当的科研平台将其吸引住。而感情留人,就是要充分理解科研人才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之心。不过,有了科研平台而没有合适的科研助手相匹配或者说组建成相应的科研创新团队,科研人才终因孤掌难鸣而一走了之,结果是仍难将其留住。所以说,围绕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地方高师院校只有始终坚持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相结合,普遍提高与重点扶持相结合,切实建立起科研人才队伍、科研创新团队与科研平台建设紧密结合良性互动机制,着力建设日趋合理的科研梯队和多层级的科研创新团队与科研平台,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继而才能真正使科研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最终使科研核心竞争力得到稳步发展和提升。

最近几年,赣南师范学院在想方设法不断引进博士等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同时,高度重视把他们的科研优势及时充实到学校原有的科研创新团队和科研机构中,或积极鼓励他们领衔组建新的科研创新团队,并及时为他们搭建起相应的校级科研平台,从而使他们不仅愿意来,而且来后便潜心开展科学研究,同时积极主动争取早出研究成果、出大成果。如该校引进博士及时组建的有机药物化学研究创新团队,自组建的当年开始,不仅年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并获得所在省份至今为止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专项项目,特别是去年由该团队负责人任首席科学家,联合湖南、安徽等省市的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一举成功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血吸虫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提高了该校在所在省份乃至国家科技界的影响,并使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其他如该校的江西省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基地,都是通过引进相关专业的高层次科研人才便立即组建相应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然后经过几年的建设而孵化成省级科研基地的,这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

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是地方高师院校科研核心竞争力快速成长的基本保证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3)

关键词: 网络环境;特色库;数据库;信息

Key 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database;database;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174-02

0 引言

特色数据库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也使图书馆这一信息资源系统发挥最大价值。

1 设计思想

高校图书馆通过重点学科知识的挖掘、特定用户群知识的整合,具有某一类别或某一专题的信息资源,才能实现核心价值。围绕学校的科研项目及重点学科,开展相关课题的科研成果等特色资源的收集、整合、建库、,利用校园网进行高速链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增值服务[1]。

特色库实现的可行性分析。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校园网已经普及,功能完善的图书馆局域网和大型电子阅览室也应运而生,同时拥有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和应用系统,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及服务。

2 特色库实现的理念

2.1 先进性

特色库的内容必须反映学科前沿水平和热点问题,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价值,引领重点学科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的带头作用,拉动和促进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其次是采用先进、成熟的建库技术,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

2.2 特色性

特色库选题建立在馆藏基础上充分体现学科特色、专题特色,具有填补学科导航空白的作用。主要要围绕本校科研项目进行搜集、贮藏,还要兼顾其它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资源建设情况,避免重复建设,从而失去竞争优势。

2.3 可扩展性

特色库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升级能力,能兼容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网络平台,要符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保证技术、软硬件配置和数据资源在各实施阶段的一致性及可扩展性[2]。

3 特色库的实现

3.1 特色库框架设计

建设两个独立的资源库:一是科研项目专题特色资源库。主要是指围绕科研项目进行信息收藏,包括已经完成的和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能基本满足该专题领域独立研究及查新的需要。二是学术成果特色资源库。指本校教师撰写的学术著作、论文、教材、讲义、会议论文集等特色文献库。两库结构如下:

科研项目专题特色资源库结构

学术成果特色资源库结构

3.2 特色库框图

3.3 数据采集过程

建设特色库的目的:首先收集、保存与科研项目有关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促进在校园范围的有效利用;其次收藏的学术成果。在资源类型的选取上持学术性原则,即选择的资源能直接服务于教师、学生与相关研究人员;按照特色库的建设目标,学术成果特色资源库主要收藏教师具有个性化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各种学术文章、图书、会议论文为主,科研项目专题特色资源库采集路径包括:首先对现有馆藏信息资源,包括纸型和电子型信息资源的再加工,即将现有的与科研特色库相关的馆藏文献进行二次文献的整理或链接;再是对本馆已购买的网络全文数据库进行筛选,将其中与项目相关的内容进行下载并加工、重组、充实到特色资源库中;三是对网上相关领域内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挖掘、筛选,并进行有序的加工、整理,使之成为科研特色库的有用资源。这样就把网络中丰富的、流动的信息资源通过重新组合的方式转化为馆藏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使之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并且可以重复地提供给读者使用[3]。

3.4 资源信息提交模式

学术成果特色资源库采用用户自存档模式,即作者本人将未曾发表或已经在传统期刊中发表过的论文作为开放式的电子档案存储在特色库中,既可以克服现有学术交流模式的弊端,实现研究成果的开放存取和非正式交流,又可以由图书馆来长期保存学校的研究成果,具体可以采用分布式提交方式:用户通过网络进入特色库提交页面,依据提交规则,选择或输入研究成果的元数据,并将元数据连同成果一起提交到特色库中。该模式完全由用户本人提交与管理个人的研究成果,简单、方便、快捷。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由于研究成果为用户直接提供,会造成特色库内容质量难以控制;研究成果的元数据为提供者自己标引,会造成元数据标引的不准确,影响资源获取者检索特色库时的查全率和查准率[4]。科研项目专题特色资源库采用以下两种提交模式:①学科馆员后台提交模式。要根据研究课题,主动搜集包括本馆纸质文献信息、网络数据库信息以及网络免费资源等信息资源并全权负责资源的审核建库工作。学科馆员可以查阅重点学科及我院师生发表开发的科研成果,论文,论著,通过邮件等方式进行认证反馈后上传。②读者前台提交模式。研究生与导师是一种导学关系,基本上是在参与导师科研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多数时间是在一种查阅资料的自学过程中。查阅文献本身就是学习,学会有效查找文献并综合利用是对其自身科研能力的一种培养。很多院校在研究生入学后都明确规定“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因此,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导师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这与我们开展科研特色库建设的需求是一致的。具体可以采用集中式提交方式:即研究生馆员将个人或其导师所收集科研专题信息通过WBE主页上传入库[5]。

4 结束语

特色馆藏是图书馆在长期的文献信息收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它是最能体现一个图书馆存在价值的重要馆藏。随着网络的普及,资源共享程度的提高,满足特别需要,突出特色资源,将是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志静,陈强.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2):17-18.

[2]赖辉荣.关于特色数据库建设质量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3):24-25.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4)

研究方法国际化或者标准化,是指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活动,要使用国际上普遍认同、广为接受和业已证明为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工具(方法),遵循科学的研究程序,按国际统一的科学规范要求从事和管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工具操作性,研究过程的客观、量化、实证和严谨性,以客观描述为主,少有主观臆断和模糊性思维判断。标准化实质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使用统一的研究标准、手段和评价尺度。这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其科学评价的前提标准。标准化的目的就是采用科学方法获得科学结果。到目前为止,我国曾有过很多学者采用国际化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使其研究成果得到国际认可,作为科学研究的文献索引,加以引证。实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标准化的现实意义就是避免伪科学和学术垃圾以及学术浮躁,以科学手段,高效率地获得人类对社会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2.国际标准化内容

哲学社会科学国际标准化实际就是科学化;科学化是国际化发展的主题,量化和实证是主要研究方法,客观描述是其主要的实验记录手段,突出研究的专业技巧性和工具性是主要特点,使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和遵循严谨的科学研究程序是其基本要求,创造新的方法论是研究的价值目的。

就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看,主张质化分析和量化分析的统一,它也是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方法,但是,其包括很多具体的质化和量化方法。我们对质化方法很熟悉也普遍使用,依靠逻辑过程或悟性过程等抽象提炼方法获得研究结论,但是,主观成分很大,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和“发挥主观能动性”。量化方法依据数据和定量经验等的推演、分析和验证得出研究结论,客观性很强,少有主观悟性参与,它是当今国际社会科学界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目前国内仅限于个别学科的使用,例如,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但是,使用的程度非常浅显,特别是存在着研究方法服务于假定结论的普遍倾向。没有做到对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的定量把握。这是我们与国际社会科学学术界的主要差距所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这种情况可以表述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坐而论道者多,会做实验的少。

从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范看,目前的研究工作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突出研究成果的原创性。选题没有新意,重复研究是国内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有时忽视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闭门造车,各自为战。同时,也存在另一个极端,不顾质量,仓促抢先发表,“占山为王”的现象。内容上多是主观分析的结果,很少有通过量化实证建立的原创性。因此,选题和内容上的原创性是研究必须首要注意的问题。

(2)选题普适性问题。研究选题立意要有一般性。哲学社会科学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的研究成果反映出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没有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不能称其是社会科学。因此,不论研究的对象具有什么特殊性和地域性,都要透过特殊揭示其蕴藏的一般规律。反映规律就是科学,科学也就是具备普遍适用性。

(3)研究的持续性问题。反映规律的同时,还要对其做持续研究,不断验证规律。国内对很多问题研究,发表了论文就好似解决了问题,以后就不再探讨了,一劳永逸,这是机械研究的态度。科学研究要跟踪研究和持续研究,把一个问题搞透,彻底把握它的特点和运行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这样也才能形成专业化的学者。国外很多学者终生就研究一个问题,成为专家。而我们现在是什么时髦研究什么的现象。

(4)量化文献考察。对研究问题从纵横两个向度做最大限度的文献穷尽考察,是确定研究问题可信度的关键前提。历史上或者是别人如何关注和论述这个选题;完成到什么程度(解决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本项研究如何在此基础上开展;解决什么新问题;如何延续研究成就,等等,这是任何研究必须做的基础工作和遵循的研究方法。这既是对别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对文明成就的继承,更是寻求研究的科学起点。

(5)选择普遍认同的研究方法。设定选择已经验证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相应的研究工具。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法,通过量化检测手段,收集文献研究资料和文献数据,特别是问卷是数据的主要来源,必须首先检测问卷的科学可靠性,科学问卷是研究问题的主要标准依据。

(6)量化检测手段问题。我们经常提倡创新理论,但是理论的创新历来缺少一个理论检测环节,现行的检测职能是由实践来完成的,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实际上是验证和检测理论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理论还需要技术性的检测手段,依靠技术性手段科学验证理论的真伪,这是科学探索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哲学社会科学光有指导思想还不够,还要有本学科的专业技术手段,这是学科成熟发展的标志。从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界看,这些检测手段有很多种,常用的有5种:(1)三角稳定结构方法;(2)可信度测试法;(3)内在关联度测试法;(4)差异性检测法;(5)因素分析方法;等等。通过这些基本检测方法,所获得的结论就具有一般性、可借鉴性和科学性。可以成为衡定类似问题的科学手段和模式,也意味着创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和应用方法。科学模式也就是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模式测试(社会科学的AMOS平衡理论)[1]得出的定论。目前在国内采用上述手段反复检测研究结果的学者很少。

以上几点只是创立规律性社会科学结论的十几个科学步骤中的基本要求。依据这几点基本要求,就能做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标准化的基本要求。

3.国内研究方法现状及其问题

目前国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种类繁多,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主流研究方法:一是以西方哲学和科学为主的研究方法;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主的研究方法;三是中国古代形成的哲学“综合创新”方法。

3.1国内西方哲学和科学为主的研究方法及其弊端

现行国内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西方哲学和科学的最基本和原始的方法。其中主要包括五大类方法:

(1)逻辑研究方法。这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工具论》里总结的古代人的逻辑研究方法,后来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普遍使用。

(2)经验归纳法。培根在其《新工具》(1620年)提出了经验性的研究方法。这是近代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诞生。

(3)假设演绎法。培根提出其方法的同时,笛卡儿在《论方法》(1637年)则提出了其理性化的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实际上代表着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法的二元论[2]。

(4)在近现代西方哲学界,普遍认同的三大哲学研究方法——先验研究方法(康德)、辨证研究方法(黑格尔)和现象研究方法(胡塞尔),也是国内研究借鉴的三大现代方法。

(5)其他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经典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补充的研究方法,例如,休谟和夏夫滋伯利等就提出过怀疑论的质疑研究方法,现在也广为使用。一些著名经典哲学家如赫舍尔、穆勒、孔德、耶方斯和现代的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等基于经典哲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提出了各自独特的方法,广泛为人们运用。

上述方法都是目前我国学者普遍借鉴使用的西方研究方法,比于当代西方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这些研究方法还都属于经典的基本方法,特点是重宏观抽象,缺少微观把握;理性分析较多,实证特点不很鲜明,往往是总结和归纳的思维过程是研究成果产出的主要过程,弊端是思维序列往往与实际序列不符。解决理论与实际的矛盾是这种研究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

3.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这是中国国内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是从人类的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哲学方法,被作为科学(自然和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研究的普遍方法论,在广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不是一般的科学,是研究一切科学的最普遍的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适用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也存在发展和创新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当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普遍使用的量化、考证研究方法引入唯物辨证方法中,在突出对事物质的定性功能作用(质性分析)的同时,强化定量的功能作用(量化分析)。量化研究方法本来是辨证唯物主义的题中之意。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非常明确地认为,数学是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恩格斯指出:“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3]

为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现实方法论意义实质就是要以科学量化的手段对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和和谐发展等思想观点做量的内涵规定,强化这些科学理论的量的转变功能和工具操作性。量化理论观点内涵便于实践操作,实际上是增加了理论的方法论价值,从而在操作中能真正实现以量的积累带来质变的科学方法的确立,避免以往方法论的缺陷而导致的空洞和操作离位。理论是从无数量的现象中总结提升(抽象出质的定性)出来的,在返回实践的指导过程中,也必须要有量的规定,这样的理论内容才丰富。才能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各门科学,运用了数学,可以严格化,可以数量化,成为定量的科学,能够进行严格的推断和预测。因此,只有恢复和重建量化研究手段,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面临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问题才能解决。

3.3中国哲学传统的研究方法

这是指张岱年等学辈主张的具有开放性、主体性、辩证性和创新性的“综合创新”[4]研究方法观。它是中国哲学研究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依据中国哲学的性质、对象、内容以及目的、任务,以我为主,从中国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出发,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对多样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取舍、融贯、综合、创造,建构起的一种新的独特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综合创新”研究方法应该是中西哲学研究方法的整合。“综合创新”被认为是未来建构中国哲学和哲学史方法论的正确途径和方向。这个方法的缺憾就是综合的过程要人来把握,因此主观综合分析色彩突出。传统的“正言若反”和“执两用中”作为认识和操作方法,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的思维特点、认知主观化和操作主观化的特点。解决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是这种研究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上三大类研究方法总体上看,需要突出解决的是增强客观量化分析环节和考证研究环节,即不能简单地通过概念推演和思维过程获得质的结论,而应该通过展示和考证事物的量的实际客观积累推导出质的结论。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所要解决的关键所在。

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门类齐全,研究领域广阔,每年的成果甚丰,在国际学术领域很有影响,但是,能够得到国际认可的学术研究成果,特别是能够被国际学术媒体收录和转载的社会科学成果却寥寥无几。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原因可归为如下几点:

(1)中国社会发展与国际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代表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处在不同的层面上,研究的需求热点不同,惟一交叉的部分就是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而这在很多国家社科研究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从客观发展水平上看,国外的发展需要与我们的社科研究成就不很匹配。

(2)我国很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还主要集中在中国自己的特殊问题上;或者是从特殊性的研究上还没有总结提升出一般性的普适规律,因此,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就还不具备普遍意义和全人类价值。

(3)意识形态的差异太大,研究成果的意识形态色彩较重,加之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相互借鉴难度较大。

(4)中国大多数学者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存在着语言障碍。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学者还无法用国际认可语言写作,加上社会科学产业化环节不健全,直接影响了我们研究成果向国际世界转译和进入国际学术领域。

(5)研究方法差异较大。国内研究方法主要以主观定性为主,方法为体系建立服务;国外以实证定量为主,方法是研究的终极价值。尤其是我国学者的研究方法、研究程序以及使用的工具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规范。这直接影响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问题。

(6)全国缺少统一的哲学社会科学职业或专业机构,监督和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没有明晰的统一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以及监督机制,特别是缺乏符合自身规律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对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的现象很多,导致学术浮躁,研究成果科学含量低。

上述原因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不科学的问题。由于我们没有把社会科学视为科学,而是当成意识形态问题对待,所以,研究方法在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界历来不受重视,学术研究的目的都是追求建立体系和论证体系,而不是为社会和文明发展提供创新方法论。研究方法往往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方式和产出结果,目前关于研究方法在学界没有任何明确的、强制性的行业和职业规范要求,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完全是学者自己学术修养和道德水准所决定的,不是学术行业的法律规范约束。因此,研究方法问题也就成为研究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领域。很多学者开始意识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采用陈旧的研究方法或者不规范的研究方法。与国际化标准相比,我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还不够科学,不符合国际化和标准化,因此学术成果的产出方式也就不科学。所以,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很容易被谨慎对待,甚至被认为是不科学的。这是阻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应该说,任何社会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开启价值,但是,我们的研究具有中国特点、研究热点与国际匹配不上,研究方法再具有“中国特色”,没有统一认可的研究方法作为学术成果交流的共同参照尺度和评价依据。所以,我们的研究开启价值没有被国际学术界普遍重视,影响了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借鉴。如果不规范研究方法,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很多都会是徒劳无益,这不仅浪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辛勤劳作,也使我国对当代国际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很微薄。在当今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只有通过使用国际上公认和认可的研究方法获得研究结果,才被视为是科学的活动和研究结果。学术研究是为全人类工作的伟大活动,必须依据全人类认可的普遍标准进行。

4.国际化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采用国际标准化研究方法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一切理论的探索,归根结底是方法的探索。这表明理论探索既是方法运用,也是方法的创造。理论只有验证(以往方法)和提供(新的)方法,让人们把握和运用所创新的方法,才能付诸实践。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价值所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实现其功能作用,首先要由体系本位意识转向方法本位理念,同时强化实证量化分析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方法国际化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首先采用国际认可的统一研究方法。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意识形态原因。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往往不是学术观点的交流,而是研究方法的交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如同自然科学一样,关键就是运用人类普遍接受的手段和程序,“首先创造方法”[5];并且,黑格尔也提出过“方法有时比体系更重要”的阐述。无论什么意识形态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并不重要,关键是这种理论是否为人类认识自然、协调自然提供新的、更有效的方法,以便人们操作和有助于人们改善处境,这是在学术研究中贯彻以人为本宗旨的根本体现。因此,研究方法就成为国际学术成果价值评价的关键问题,也是学术交流和借鉴的关键衡量尺度之一。

(2)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原因。比于自然学科,哲学社会科学被认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科,意识形态色彩较重,人文主观因素参与较多,在学术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比较和交流学术观点容易出现不分伯仲、相持不下的结果,而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则更容易形成共识,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3)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社会科学产品)国际规范化的必然要求。自然科学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符合国际统一认可的ISO系列标准,否则不被认可。如同自然科学一样,哲学社会科学产品走向世界,也有统一的国际规范化要求;特别是对社会科学产品的诞生过程(即生产过程)有着严格的工艺流程要求。这个工艺流程就是操作方法体系。使用国际认可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和获得研究结果,才被认为是科学的结论。

(4)要拥有知识产权,首先要拥有符合国际规范化要求的知识产品。知识产品必须首先是符合国际要求、得到国际认可的产品,然后才能成为全球性的知识产权。而对知识产品考核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它产生的手段和过程是否科学,特别是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只有通过科学方法产生的新理论方法才会有产权价值。

以上4点表明,作为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重视方法论的价值意义。因为,“科学方法是我们藉以达到知识的唯一道路”,“整个科学的统一仅在于它的方法,不在于它的材料”[6]。研究方法是目的也是手段。重视方法的价值意义和采用国际标准化的研究方法,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切入点,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和对接的首要前提。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标准化的意义:

(1)研究方法国际标准化可使国际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认可和借鉴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成就。采用国际统一的学术研究衡量标准,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就与国际接轨的前提,只有如此,才能把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才能实现为人类探求真理、为人类文明发展做贡献的目的。

(2)研究方法国际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和调控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管理,使哲学社会科学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理论创新、咨政育人、服务社会和对外交流的功能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为研究手段、研究过程和研究工具等方面不科学操作,没有统一的法律和行业规定,特别是普遍不符合国际社会科学研究标准化的要求,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也影响国际学术交流、研究成果与世界接轨,直接导致理论和实际脱节、学术浮躁、急功近利和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当务之急必须要实行研究方法的国际标准化,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产出过程的科学性。研究方法国际标准化,是形成国家和民族知识产权、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契机、前提和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Arbuckle,J.(1997).AMOSuser’sguide.Version3.6.SmallWatersCorporation,Chicago,IL.

[2]李醒民简论科学方法[N]北京:光明日报,2001-5-8(4)

[3]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序言部分

[4]高秀昌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N]北京:光明日报,2005-5-23

[5]彭加勒科学的价值[M]李醒民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5)

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民群众对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增强,安全、高效、便捷和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服务成为提高医院竞争力的关键。加强医院科技创新管理,强化科技兴院意识,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对推动医院整体实力的发展进步,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医院科技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发展和管理理念

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领导重视是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全院科技水平的关键。“以人为本、科技兴院”,“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以特色带专科,以专科带全院”的科技发展理念成为

院领导和全院职工的共识。

近年来我院制定了《医院科技创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和鼓励科技创新的若干规定》、《关于科技论文投稿和奖励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加强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文件。在企业医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科技兴院意识。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多渠道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

2.1 医院制定了《关于加强医院人才引进和管理的若干规定》,对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科技人才从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积极鼓励全院医务人员积极在职攻读高一级医学学历,凡按期修完全部课程并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给予报销学习费用。

2.2 “人才为本、科技兴院”一直是院领导班子的用人策略和管理理念。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我院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送出进修、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短期学术交流、外请专家来院指导、手术、坐诊、会诊、讲座等多途径、多渠道培养急需人才。

2.3 制定了《关于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若干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规范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

3 认真论证学科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科学性和合理性是衡量医院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规划和发展一个学科,必须选择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为此,我院制定了《总医院学科发展五年规划》,设计了《学科发展简明申报表》,督促各科室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制定学科或专业发展规划,汇总到科教科后,由院部组织院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科学性论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医院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使全院学科能够形成合力,在重点学科的带动下,围绕重点方向形成特色学科群,促进医院重点学科始终保持领先,特色学科不断创优突破,一般学科能够快速跟进。

4 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

我院的骨科(三个病区)、心血管内科被授予淮北市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市级重点专科;微创外科被授予淮北市第三周期特色专科,并积极筹备和申报“颈腰痛特色专科”和“糖尿病诊疗特色专科”,“风湿病诊疗特色专科”,创办了“淮北市创伤与关节置换研究所”,使我院的专科建设提高了一个台阶。

5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加强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提高竞争意识,关键在学科带头人。在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我院先后形成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颈腰痛专科、糖尿病治疗专科、风湿病检测和治疗专科、断肢(指、趾)再植、肝病治疗、血液透析中心、重度复合伤救治以及骨科、心血管内科等市级重点专科,以及微创外科等特色科室,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带科室、以科室带全院”的良好发展格局。

6 改进医院学术活动管理机制

以往我院的学术讲座,一般都是以院内科室主任讲座为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培训低年资的住院医师和轮转医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务人员的学术更新和技术更新。面对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依托和联合“好医生”医学教育网、“双卫网”等国内外知名医学网站,购买和下载部分最新国内外医学学术课件、视频讲座资料,采取直播教学和分散观看(根据专业不同,刻成教学光盘发至科室组织学习)等形式让本院医务人员能足不出户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医学科技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7 抓好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

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只是科研计划研究的第一步,在整个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还应包括组织、实施和控制等环节。笔者认为影响科研进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课题负责人指导思想、工作任务的繁忙、科研经费的不足、课题负责人的变动等因素,致使科研课题有可能流产而后停滞。作为医院科研管理工作者,我们十分理解临床医务人员工作的繁忙程度,尽力作好科技工作人员的服务工作,平时多联系、关键时刻多提醒、逾期未完成多督促,协助他们处理好日常医疗和科研工作关系。要及时跟进加强沟通与协作,既要加强管理,又要牢固树立为一线服务的思想,对发现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为临床一线专家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8 强化前瞻意识,组织好科研成果的申报和转化

高级别的科技成果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建设实现发展的重要条件。管理部门必须强化前瞻意识,对医院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水平评价,注意把握科研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于具备这“三性”的科研项目,应及时进行成果鉴定和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科技管理部门应适时地把课题的研究、成果的鉴定、奖励的申报与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医院科技进步。

9 加强市场调研,找准发展定位

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优势和劣势,因此,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促进医院科技发展。为此,笔者联合医务处、院办公室等部门,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出院)病人前

10位疾病谱及其按年度医疗费用占比情况进行了调查,最终总结出我院未来5年内的经营和科技发展定位:以创伤救治与康复研究为龙头,以特色专科和微创外科为发展优势,做到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逐步形成以特色带专科、以重点带全院,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打造一批重点专科,培养一代优秀的人才队伍梯队,5年内在软硬件等方面要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

参 考 文 献

[1]刘东会,徐海涛.加强学科建设,实现医院跨越发展.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6):720-721.

[2]方伟岗.科研与学科建设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2,15(4):206-207.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6)

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民群众对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增强,安全、高效、便捷和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服务成为提高医院竞争力的关键。加强医院科技创新管理,强化科技兴院意识,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对推动医院整体实力的发展进步,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医院科技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发展和管理理念

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领导重视是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全院科技水平的关键。“以人为本、科技兴院”,“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以特色带专科,以专科带全院”的科技发展理念成为 院领导和全院职工的共识。

近年来我院制定了《医院科技创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和鼓励科技创新的若干规定》、《关于科技论文投稿和奖励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加强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文件。在企业医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科技兴院意识。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多渠道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

2.1 医院制定了《关于加强医院人才引进和管理的若干规定》,对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科技人才从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积极鼓励全院医务人员积极在职攻读高一级医学学历,凡按期修完全部课程并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给予报销学习费用。

2.2 “人才为本、科技兴院”一直是院领导班子的用人策略和管理理念。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我院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送出进修、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短期学术交流、外请专家来院指导、手术、坐诊、会诊、讲座等多途径、多渠道培养急需人才。

2.3 制定了《关于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若干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规范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

3 认真论证学科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科学性和合理性是衡量医院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规划和发展一个学科,必须选择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为此,我院制定了《总医院学科发展五年规划》,设计了《学科发展简明申报表》,督促各科室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制定学科或专业发展规划,汇总到科教科后,由院部组织院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科学性论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医院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使全院学科能够形成合力,在重点学科的带动下,围绕重点方向形成特色学科群,促进医院重点学科始终保持领先,特色学科不断创优突破,一般学科能够快速跟进。

4 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

我院的骨科(三个病区)、心血管内科被授予淮北市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市级重点专科;微创外科被授予淮北市第三周期特色专科,并积极筹备和申报“颈腰痛特色专科”和“糖尿病诊疗特色专科”,“风湿病诊疗特色专科”,创办了“淮北市创伤与关节置换研究所”,使我院的专科建设提高了一个台阶。

5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加强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提高竞争意识,关键在学科带头人。在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我院先后形成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颈腰痛专科、糖尿病治疗专科、风湿病检测和治疗专科、断肢(指、趾)再植、肝病治疗、血液透析中心、重度复合伤救治以及骨科、心血管内科等市级重点专科,以及微创外科等特色科室,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带科室、以科室带全院”的良好发展格局。

6 改进医院学术活动管理机制

以往我院的学术讲座,一般都是以院内科室主任讲座为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培训低年资的住院医师和轮转医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务人员的学术更新和技术更新。面对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依托和联合“好医生”医学教育网、“双卫网”等国内外知名医学网站,购买和下载部分最新国内外医学学术课件、视频讲座资料,采取直播教学和分散观看(根据专业不同,刻成教学光盘发至科室组织学习)等形式让本院医务人员能足不出户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医学科技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7 抓好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

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只是科研计划研究的第一步,在整个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还应包括组织、实施和控制等环节。笔者认为影响科研进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课题负责人指导思想、工作任务的繁忙、科研经费的不足、课题负责人的变动等因素,致使科研课题有可能流产而后停滞。作为医院科研管理工作者,我们十分理解临床医务人员工作的繁忙程度,尽力作好科技工作人员的服务工作,平时多联系、关键时刻多提醒、逾期未完成多督促,协助他们处理好日常医疗和科研工作关系。要及时跟进加强沟通与协作,既要加强管理,又要牢固树立为一线服务的思想,对发现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为临床一线专家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8 强化前瞻意识,组织好科研成果的申报和转化

高级别的科技成果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建设实现发展的重要条件。管理部门必须强化前瞻意识,对医院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水平评价,注意把握科研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于具备这“三性”的科研项目,应及时进行成果鉴定和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科技管理部门应适时地把课题的研究、成果的鉴定、奖励的申报与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医院科技进步。

9 加强市场调研,找准发展定位

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优势和劣势,因此,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促进医院科技发展。为此,笔者联合医务处、院办公室等部门,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出院)病人前 10位疾病谱及其按年度医疗费用占比情况进行了调查,最终总结出我院未来5年内的经营和科技发展定位:以创伤救治与康复研究为龙头,以特色专科和微创外科为发展优势,做到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逐步形成以特色带专科、以重点带全院,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打造一批重点专科,培养一代优秀的人才队伍梯队,5年内在软硬件等方面要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

参 考 文 献

[1]刘东会,徐海涛.加强学科建设,实现医院跨越发展.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6):720-721.

[2]方伟岗.科研与学科建设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2,15(4):206-207.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7)

中图分类号 S81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4-149-02

新生本科院校实现“升本”目标以后,会逐渐把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学科能力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充分认识到只有把学科建设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学科作为大学的细胞,作为大学的核心要素,在高等学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学科建设,必须认识到学科建设的意义,把握学科建设的内涵与要求,明确学科建设的原则与基本环节。进行新生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策略研究,深度分析这些院校学科建设情况,目的就是要系统、科学评估这些院校学术团队、学科专业、研究成果的现状,及学科建设中各项已有措施的实际效果,提出学科建设的综合性建议,同时使这些院校各级部门对学科建设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为在整体上推进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奠定基础,进而增强新生本科院校学术竞争的综合实力。

新生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和其它类型院校有类似之处,也存在一些独特的问题。如学科基础薄弱、学科质量偏低、经费支持不足、缺乏相配套的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来讲,就是外部环境制约、内部基础薄弱。但也有一些优势:如有区位优势、有后发优势等。这类院校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术能力的提升,告别科研“游击战”、其实质是科研人员如何融入主流的学术圈子。学科建设的水平决定大学的水平,其实是急事慢做的过程。

1 新生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这类院校的科研活动多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上升到自觉状态,科研工作管理没有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部分中高层领导和学术方面的“带头人”未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学科建设的认识尚很肤浅。在长期发展中形成“重专业,轻学科”的思想仍未转变,学科建设中总是带有浓烈的专业建设的色彩,没有体现出学科建设的中心地位。往往将学科定位和专业定位相提并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还没理清。由于缺乏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系部在开展学科建设时显得很盲目,抓不到实质,也缺乏这方面的指导。

学科成果相对较少而且质量不高。由于长期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使得科学研究的成果整体水平不高,很难见到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多数成果属于经验总结和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很少有独创性和创新性。科学研究的动力不足,往往是为职称评定而进行科学研究,多数成果偏重于教学研究,没有把科学研究变为一种主动行为,所以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职称晋升后马上就会出现科研上的断层。学科研究方向凝练不够,人们常常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缺乏学科之间的融合,总是以系部为中心开展研究,缺乏广泛的研讨和交流,特别是缺乏学科之间的研讨和交流,使得凝练学科方向的路子十分狭窄,造成研究成果呈现散点分布,很难形成有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和高水平成果的出现。

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学术梯队凝聚力不够,学术带头人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对本学科研究前沿与研究热点的整理分析不够,制约了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学术梯队的成长。由于不能培养自己的研究生,且在人才引进中往往是为了提高研究生比例和满足教学需要,缺少对学科方向和结构优化的考虑,对人才研究方向分散,难以创造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这些院校轻视了对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大部分青年教师授课任务繁重,备课、上课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没有时间搞科研,学术水平得不到持续提升。从长期来看,这类院校教师队伍会出现分化现象,如科研岗、教学岗、教学管理岗、科研管理岗。实现不同岗位同一级别待遇相同可解决科研队伍“滥竽充数”、人浮于事的现象。

2 新生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策略

注重学科交叉,凝炼学科方向。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学校实际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凝炼出有特色的学科方向。新生本科院校基础薄,底子弱,决定其将长期处于学术研究链条的中下游,应该“识相”,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科研上做好“打长工”的思想准备。在信息、人员广泛交流的今天,特色优势能否形成是个大问题,即便苦心经营了很长时间,在某一方面具有了特色,其优势或特色能否保持也依然是个问题。要积极通过各种人脉关系去分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一杯羹。在大科学的时代,要当“大公司的员工”,不要当“小企业的老板”。所从事的科研领域太有特色了,必然会处在“学术孤岛”上,学术圈内搞这方面研究的人太少,甚至无。这就存在被学术界认同的问题,申请课题,,学术交流都会变得相对困难。

合理配置资源,建设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是一所高校发展的支柱和命脉,体现了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决定着高校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也与高校的品牌和声誉密切相关。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建议尽快完成重点学科评选工作。优势/重点学科确定标准为:已有教师知识背景的情况、流派相同;已申报课题的情况、学科前沿、方向和热点、结合当地经济需要。学科方向凝聚的宗旨:形散而神不散。对最终评定的重点学科,应在师资配备、人才引进、资金投入、后勤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优先支持重点学科发展。通过重点学科建设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力争在重点学科中尽早实现硕士学位授予点零的突破。

坚持按需引进,建设学科队伍。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建议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坚持按需引进原则,优先引进学术骨干和学院紧缺人才。各系部应上报所需人才的专业、学历、职称等要求;学校研究各系部上报的人才需求并确定最终的人才引进计划;人事处应严格按照学院确定的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相关人才,避免重复引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进学院紧缺的人才,加快学科队伍建设步伐。

完善激励机制,建设科研成果。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科研成果应该是立体的多级形式,主要包括科研立项、课题经费、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发明的专利以及各类成果的获奖等。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但申报的科研项目不宜太杂。校内项目虽然有申报指南,可能不具代表性,今后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80%的“命题作文”,20%的“非命题作文”,目的是为了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重视学术生态建设,容忍“科研怪人”。科研管理符合科研人才的性格特点,实现差异化管理铺平学科建设的发展道路。科学研究,如果只靠个人努力,没有周围大环境的支持也是不容易成功的。浓厚的学术氛围是科研成果产出的沃土。建议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学术环境。教授直接参与学科建设的规划和决策,在学术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行政权力之外建立起一套以知识评价为标准的学术权力,让教授真正牛起来。教研室的刚性的科层制管理模式适应不了本科学校的发展,应建立扁平化的事业部结构:如科研团队、课题组,更适合学科建设要求,实现“无序的合理性”。

强化合作意识,建设学术团队。学术团队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没有团队,拥有再多的人才也是一盘散沙,要么各干各的,要么互相拆台,无法形成研究合力。一个优秀的学术团队,不但要与外界建立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更要在团队内部形成合作共赢的和谐氛围。团队应具有可流动性,科研团队以课题为中心建立,有实力、有基础的教师(知识+魅力+社会影响力)可以申请冠名实验室或团队,明晰责任,培养科研领军人才,并具有一定的决策权。

实现工作量化,完善职称评聘。这类院校的多数教师仍习惯于“教书匠”的角色,主观上对大学科研的重要不足,不能正确理解科研与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及自身素质的关系;客观上承担的教学任务过重,没有精力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应给科研留一些空间,上短课,集中上课,留一点搞科研的时间,“闲人出思想”,可以“日日做科研功课”。实现教师“缺席的在场”,使其有精力、有时间、有心情搞科研。另外,现有的职称评聘条件也促使教师重视教学而忽视科研。

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资源保障。学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部门都应该协调配合,为实现学科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服务。建议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人事、财务,规划、科技、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保证学科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落实,为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做好资源保障。系部和学校分工不同,系部在学科建设中更应重视具体的措施研究,针对系部具体的情况,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因图书主要是为了系统学习知识,而论文主要是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二者分工不同,图书资料采购工作重图书更应重论文、数据库建设。

参考文献

[1]杜欣明.信息生态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初探[J].现代情报,2006,07:161-162,176.

[2]程淑一.学科建设与外文期刊馆藏结构优化[J].现代情报,2007,08:163-165.

[3]向上,王建涛,黄顺武,等.构建高校学科建设的知识门户――以浙江万里学院学科建设为例[J].现代情报,2008,01:144-146.

[4]张陟遥.围绕学科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试论高校基层党组织如何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作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3:74-77.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8)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要素,大学的基本特征是学科性。学科建设是实现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是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产生创新成果的基础,是造就学术带头人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土壤,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的载体。因此,学科建设与学校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是学校提高层次、保持旺盛的发展动力和后劲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建设特色高等学校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我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环节。

2.对学科建设目标的再认识

重点学科建设应该具有“顶天立地”的目标,“顶天”就是要站在学科的前沿,“立地”就是要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我们社会保障学科组,要继续把国家政府和普通百姓所共同关注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社会保障这一热点问题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把上海市社会保障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作为我们聚焦的研究目标。特别对社会保障“三支柱”的目标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着力构建养老保险统一平台的设计方案,在统筹兼顾、渐进改革、分步到位的原则下,确保达到多层次、保基本、全覆盖的社会保障目标,充分体现政府公共财政的职能,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3.对学科建设特色的再认识

重点学科建设就是特色建设,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特色既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个学科的“竞争之本”,没有特色的学科就谈不上优势。学科建设是学科交叉、融会、整合的过程,也是学术长期积累、形成独特的治学风格、凝练鲜明的学术方向的过程。我们社会保障学科组,要充分运用我校管理学院和社科部多学科结合、交叉的优势,充分创新和合理利用各种先进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深化社会保障基金的定量计算、系统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研究,在社会保障学科的学科制度、学科理念、学科队伍与学科管理上狠下功夫,创出鲜明的特色。侧重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建立定量分析模型,以系统工程方法与社会保障理论相结合为研究内容,以社会保障的系统构架和基金运营为研究重点,以解决社会保障机制运行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目标,对社会保障系统进行评价与决策。使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可操作的依据,为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作出积极的贡献。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9)

    科技部负责编制重点实验室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南先由各部门推荐、领域专家建议、各单位自主上报和科技部自行调研,然后科技部根据总体规划论证筛选。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坚持稳定支持、动态调整和定期评估。截止目前为止,科技部共批准建设26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生命科学领域60个,与农业相关的实验室有34个。如表1所示。

    1.2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指南由对口司推荐、领域专家建议、各单位自主上报,然后科技部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筛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动态调整和定期评估。目前,科技部已批准立项建设220余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领域现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个,如表2所示。

    1.3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布局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国家工程实验室实行顶层设计、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截止2009年底,已批准建设127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其中农业相关领域有20家,如表4所示。

    1.4农业类部级科研平台的布局

    分析通过对上述农业类部级科研平台的建设概况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可知,部级科研平台均要求有良好的科研积累,有国内权威的学术带头人,原则上不重复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须有国家重点学科支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相关领域优势整合但不是大拼盘,高水平科研成果积累,具有较好的仪器设备条件和相对集中的科研用房。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结合为主,优势明显、特色鲜明,能解决一个产业的共性技术问题,有国内权威的学术带头人和经营人才,有一批可转化的成果积累,有合作良好的实力企业,有良好的、独立的研究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要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强调国计民生的大产业、不强调学科布局,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有良好的、独立的研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要解决国家重大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强调产学研结合,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有良好的、独立的研究实验室,有可供应用的成果,有合作良好的、有实力的企业进行产业化运作。

    2高等学校培育部级科研平台的建议

    2.1明确部级科研平台在学科建设中的定位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10)

科技成果转化的

“专业苗圃”

2013年12月成立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研究院”,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试验田”,肩负着为科技体制改革探路突破的重任。

实践表明,产业创新链中存在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及技术到产品转化两个重要环节,而前者正是当前中国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瓶颈。高校科研定位于原创研究,许多科研成果常常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大多企业科研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都有限。省产研院的成立,就是要打通从科学成果到成熟技术的转化通道。用执行院长刘庆的话来说,提供一个专业“苗圃”,把科研成果的种子放到专业研究所进行二次开发、中试放大,变成能够移植到地里的苗或小树,到市场接受风雨考验。

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设行政级别,以“总院+专业研究所”为基本组织构架。理事会的成员除了政府领导外,还有高校、企业的领导,保证市场化和专业化。总院是省直属事业单位、独立法人,各研究所也是独立法人,自负盈亏。院对所是一种导向关系而非隶属关系,根据绩效予以动态支持。对研究所有一个预备期,转为正式合作研究所后每3年再进行一次认定,进退自如,充分调动各研究所的积极性、自主性。

在管理机制上,省产研院实行“一所两制、合同科研、项目经理、股权激励”等市场化改革举措。研究所同时拥有两类人员,一类是在高校院所运行机制下开展创新研究的研究人员,另一类是独立法人实体聘用的专职从事二次开发的研究人员。体制内的科研人员在保留原单位身份和工资的同时,在研究所里还可以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收入。省产研院面向研究所、科研团队、科研人员等不同主体出台了相关激励措施,引导研究所建立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激励机制,鼓励以股权或者期权等多种方式让科技人员更多地分享技术升值的收益。

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省产研院已经取得不菲成绩。目前该院拥有涵盖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23家专业研究所,布局建设了纳米、智能装备、医疗器械等6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攻克了一批重大关键产业技术,其中包括全球首款石墨烯手机触摸屏、制浆造纸废水近零排放成套技术与装备等,实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近1000项,合同科研额近7亿元,累计衍生或孵化科技型企业260家,注册资本约20亿元。

【微评】强调,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实现这“四个对接”,是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最大难点。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瞄准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填补了高校不愿做、企业做不了的创新空隙,展现出服务企业、引领未来的责任担当和远见卓识。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驱动开启

“新苏南模式”

2014年10月,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复。与依托一个高新区或一个城市不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示范区,涵盖了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横跨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占全国0.29%的国土面积、2.5%的常住人口,创造了6.1%的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积极探索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苏南模式”。

突出高新区主阵地。江宁高新园、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等作为创新核心区,围绕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搭建重大创新平台,已建成8家部级创新型园区、特色园区。同时,各园区立足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布局“一区一战略产业”,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纳米材料、物联网、光伏、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智能电网、医疗器械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一方面,加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推动科技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7000家,占全省3/4。另一方面,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带动效应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同时,组织行业龙头企业争创部级研发机构,在战略性基础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88%。

突出区域创新一体化特色。一是统筹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在城市、园区和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高效组合,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二是统筹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启动建设全国首个未来网络小型试验网、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三是统筹创新空间布局,优化布局区域创新载体,初步形成了“五城九区多园”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还着力构建以创新资源集聚为特色的高新区创新发展机制、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机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特色的企业创新发展机制、以科技镇长团为特色的产学研结合机制、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特色的基础原创成果转化机制、以科技人才创业为特色的大众创业机制以及以科技金融风险补偿为特色的科技金融发展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为打造创新驱动的“新苏南模式”提供了重要保障。

【微评】经济新常态下,苏南发展不仅要看规模总量,更要看科技含量,根本出路是靠创新驱动发展。可以说,苏南的希望在创新,苏南的未来也在创新。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正是站在探索“新苏南模式”的新高度谋篇布局,是一种区域性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创新发展样态。我们相信,这里将展现出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模样。

南京――

把科教优势

转化为“第一动力”

南京是全国首个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高校科研院所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三,每万人研究生数量全国第二,两院院士和国家“”特聘专家数量全国第三。但是,南京人才结构不合理与科技创新转化效能低并存。释放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把潜在的生产力要素变成现实发展的动力,成为南京科技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和突破口。

如何释放科教人才资源?南京给出的答案是大力推动科技创业。也就是,实现科技创业人员的大规模扩张,进一步引导和激励高校科研院所、广大企业的科研人员创办科技企业,集聚各类人才来宁投资创业、发展科技产业。

早在2011年底,南京在全国开创性出台“1+8”政策“组合拳”,涵盖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全流程,包括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建设、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科技创业家培养等8个方面,其核心就是彻底打破科教人才资源转化的瓶颈。2012年初,出台“科技九条”,“允许和鼓励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事业、企业单位科技人员教师离岗创业,3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等举措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同年5月,又出台“创业七策”,为所有毕业5年内创业的大学生及海外留学人员,提供资金、场地、投融资等7方面扶持。同时,南京建立20个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探索实行特殊体制、特殊机制、特殊政策、特殊环境于一体的创业创新基地。这些突破性政策措施的实施,引发一轮科技创业热潮。

2015年以来,南京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新招频出,提出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同年12月,颁布实施“创业南京”26条新政,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吸引国内外100名科技顶尖专家,培育200名创新型企业家、引进3000名高层次创业人才、引领20000名青年大学生创业。截至2015年底,南京市已涌现出80余家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涵盖了创客孵化、投资促进、培训辅导等新型载体类型。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共建成载体672万平方米,共引进科技型企业3752家。

【微评】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资源禀赋,有所长也有所短。无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都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在扬长补短中选择恰当的思路举措。在创新发展中,南京找准了成功之门并且找到了开门的钥匙。这扇门,就是科教人才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掘和释放;而这把钥匙,就是促进科技创业,实现科技、人才与经济的完美结合。

常熟、海安――

打造县域发展的

“创新标杆”

县域经济是江苏发展的一大亮点。2015年,常熟市、海安县被确定为江苏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县,其主要任务是找准摸清县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瓶颈制约,加快构建依靠创新驱动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和有效路径。在此基础上,强化在“点”上取得成果,继而在“面”上推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经验。

2015年7月,省委深改组第十次会议通过《常熟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海安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为支持试点工作,省政府还分别给予常熟、海安“十条政策”。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11)

“中西医并重”,这是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中医药科研单位务必切实贯彻。基于我院的科技队伍主要是由中医、中西医结合和西医三支力量组成,院领导根据人材结构和专业特长的情况,认真执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政策,使各类科技人员紧密团结,通力合作,共同为科研工作努力奋斗。如“中药艾叶平喘新功效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课题,融合中医、西学中和西药药理、植化等人员于一组,中西医之间彼此学习,互相尊重,优势互补,从而夺取了较大的科研成果。中医中药自古密不可分,两者并重不偏,这是我国中医药界的优良传统,它在我院科研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人参香茶片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的研究”课题,中医中药人员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施,使科研获得了优秀成果。其它如“长必安胶囊抗大肠癌术后转移的研究”和“药用新辅料壳聚糖及其制剂冰硼膜的研制”等课题,都是由中西医或中医中药人员共同参与并获得成果的。由此可见,认真执行两个并重,充分调动全院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科研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夺取更快更多成果的重要举措。

2 努力坚持两个特色,明确选课思路和研究重点

两个特色,是指中医特色和地方特色。我院在选题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力求体现中医特色。如张氏杉树皮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杨氏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孔氏头针抽气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等,均是我院医疗技术上的闪光点,中医特色鲜明,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诊疗技术整理研究项目,经过科技人员的努力,其成果分别荣获厅局和省科技进步奖。目前,我院针对特色专科、特色疗法的科研选题,正方兴未艾,有力地促进了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形势喜人。再者,我院作为地方中医药科研单位,在科研工作中能坚持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当地疾病流行特点和防病治病任务以及中药资源等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课题和制订科研发展计划,务必以提高防病治病能力,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和当地经济发展为目的。近年来根据我省蚕桑资源、竹资源和海洋资源极其丰富的优势,重点开展以地方资源为主的新药开发研究。如蚕桑资源药用的研究,立项的课题多达30余个,不少课题被列为部级科研项目,在研制新药和保健食品以及药品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从中药蚕砂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光敏剂――叶绿素衍生物在诊治恶性肿瘤和早期胃癌诊断上所取得的两项成果,分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奖;“桑白皮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成果完善了该药品的定性方法,填补了其含量测定项目的空白,专家评价甚高;尤为可喜的是,“蚕砂提取物研制中医Ⅱ类新药生血宁研究”成果,使过剩的蚕砂资源变废为宝,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二等奖,谱写了我院科研工作的新篇章。在海洋资源药用开发研究方面,亦有突破性进展,如“药用新辅料壳聚糖及其制剂冰硼膜的研制”课题,其成果“冰硼膜”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其他如竹叶有效成分的植化分离等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我院作为省中医文献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在科研中紧密联系我省历代名医辈出,医学流派众多,特别是温病学派久盛不衰的实际,把整理我省历代名医学术经验和温病学文献研究作为重点学科的主攻方向,先后编写出版了《丹溪医集》、《王孟英医学全书》、《张山雷医集》、《温病研究》、《温病学派四大家研究》和《中医湿热病证治》等多部专著,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次。近年该学科又基于中药于术、白芍、麦冬、郁金、浙贝、杭菊、玄参、延胡索等为我省著名的地道药材,正在实施“浙江省优势药用资源标准化整理和评价技术研究”和“浙八味数据库的研制”两个课题,旨在为进一步开发我省优势中药资源提供标准和依据。总之,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坚持中医特色,这不仅有利于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也有利于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扬,更有利于中医药学按自身规律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地方特色,是保持科研工作题材丰富,后劲充足,活力充沛的重要措施,也是夺取更多更好成果的必要条件。

3 积极贯彻三个面向,拓宽科研的服务对象

中医药科研应面向社会,面向临床,面向市场,为发展国民经济和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院领导狠抓了三个面向,特别是对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着力于推广应用,如上述三位专家特色疗法的科研成果,不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将其列入适宜技术在全国推广,我院还举办了多次学习班和培训班,收到了良好效果。更可喜的是,我院开发研制的益胃膏、养胃冲剂、黄芪生脉饮、胃复春等自主创新药物,早已走向社会,投放市场,为临床服务,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里尤值得一提的,生血宁和肝血宝的研制成功,为我国蚕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拓展了广阔前景,按每400吨蚕砂可提取1吨铁叶绿酸钠,每吨价值120万元估算,全国年产蚕砂40万吨,即可获得价值12亿元的铁叶绿酸钠,若再加工成高附价值的药品和保健食品,可形成数十亿乃至上百亿元年产值的高新技术产业,而且对改善我国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国民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生产生血宁的公司统计,该产品在2004年的产值为1.5亿元,销售额是1.2亿元。在该成果获奖后的3年里,公司陆续开拓了北京、上海、山东和西南区域、东北区域等市场,生血宁片的销售基本上遍布全国。生血宁片的产值分别增长了30%、35%、46%,销售额分别增长了32%、36%、52%。在2008年1~9月份,其产值就比2007年全年增长了54%,销售额增长44%。该新药进入临床后,使发病率较高的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能得到较好的治疗,其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

4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确保科研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