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30:05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篇(1)

提高客户满意度

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满意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客户满意指标以及客户满意度为主要工具而进行的1种企业经营管理。它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服务水平、加强客户沟通以及提供满意价格等途径,培养以及晋升客户满意度以及客户虔诚度,从而终究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共赢。

加快响应速度

传统管理是以出产企业为主的推进式管理,而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需求为主的拉动式管理,履行高效力的消费者反映(ECR)。1旦客户呈现需求变化或者者发生新的需求,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通太高度集成化的信息平台以及快速的信息交流,增强对于客户需求变化的响应,快速地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大大缩短了客户需求与出产供应之间的时滞。同时,当外部环境产生变化、竞争对于手扭转竞争策略或者政策法令产生变更时,供应链企业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生应答策略,防止各种风险损失。

降低库存本钱

传统管理是履行逐级库存制,以缓冲下游企业的不时之需,而供应链管理履行零库存制以及准时制出产。企业通过供应商管理库存(VMI)以及共同规划预测与库存(CPFR)系统,1方面对于市场需求范围以及结构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避免库存范围过度或者库存结构失衡 ;另外一方面通过供应链库存信息的集成以及同享,实现库存支撑以及存量最小化,从而减少了库存本钱,加速了资金运动增值。

增强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化主要通过联结效应、联动效应、整合效应以及综合效应来实现。

联结效应 联结效应是通过信息网络将众多的市场主体相联结,树立新型的竞争协同瓜葛,创造出既不同于范围经济又不同于规模经济的新经济效应,这类效应能带来低本钱以及乘数效应。

联动效应 因为供应链是企业集群,集成为了巨大的存量与流量资源,同时又是各企业核心能力的聚拢,大大增强了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以及提高了行为1致性的响应速度。

整合效应 供应链管理通过对于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规划、调和与节制,优化了价值链,最大限度地创造了客户价值,实现了供应链的价值整合。

综合效应 供应链管理将企业内部专业化出产外部化,解除了专业流程之间的亚匹配以及出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匹配,通过供应链流程变革以及企业业务重组,提高了供应链资源应用的综合效益。

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特性

供应链管理尽管能够给供应链企业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但同时也带来了与之相伴同的不肯定性或者风险。这类不肯定性或者风险本源于供应链自身并无扭转各节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立法人道质,即没有真正解除企业间的经济利益冲突。它们之间通过签订契约构成的战略合作火伴瓜葛只是1种暂时性的协同瓜葛或者轨制支配,而非完整1体化的融会瓜葛。因而,任何供应链及其管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缺点。

系统风险

供应链管理的系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本身系统结构抉择的、使供应链系统不能有效施展其功能并遭遇损失的可能性。供应链因为是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形成的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的非线性繁杂系统。系统特性以及动力结构抉择了供应链存在系统内耗以及系统束缚的可能性。一.系统内耗。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利益的非1致性或者排他性,各节点企业在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有限理性指点下常常难以顾及其他企业的利益,乃至以牺牲其他企业利益为代价而抢夺有限资源,结果造成系统资源虚耗或者者内耗。二.系统束缚。供应链拥有显明的“木桶效应”,即供应链系统运行效力的高下取决于系统中最弱的子系统。在缺少指挥调和的情况下,各子系统在争取资源中往往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1旦最弱的子系统缺少资源没法维系供应链运行时,供应链系统将会分崩离析。

管理风险

因为供应链不像企业团体通过股权纽带将各企业捆绑在1起,而是通过契约联结成的战略同盟瓜葛,客观存在的利益差别致使强势企业对于弱势企业的安排效率大大降低。这给供应链管理造成为了必定的障碍,具体有:一.“有限理性”的存在致使信息不对于称,难以实现信息同享。二.企业自利念头与监督机制缺失驱使企业采用机会主义或者不合作态度。三.“你对于将来的选择依然受困于过去的选择”造成节点企业的路径依赖,被“锁定”企业需要支付“可克扣性房钱”。这都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较大的管理风险。

信息风险

信息同享是供应链运行有效的基础以及症结,但是在具体的供应链操作中,却难以有效实现信息同享。各节点企业基于本身利益的斟酌,常常互相封闭信息,构成“信息孤岛”。致使的结果是:一.上下游企业由于信息不对于称而存在“逆向选择”或者败德行动。二.呈现“牛鞭效应”(Bull Effect)或者“需求变异加速放大原理”。牛鞭效应是指当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只依据各自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出产或者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非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发生逐级放大的现象,在信息传递到供应链的源头供应商时,其取得的消费市场中客户的需求信息产生了扭曲,其偏差远弘远于销售给买者的零售商。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最根本的风险。产品只有实现从商品到价值的“惊险的1跃”以后才会转化为供应链利润,然后才在供应链企业间实现公平的利润分配。但是,集成在供应链上的企业因为分工程序不同,对于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反映各异,终究会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存在客户核心需求辨认不许或者反映速度放慢的可能性,从而使供应链产品难以或者者根本就没法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策略

针对于供应链管理的作用特性以及风险特性,构建科学公道的供应链体系以及适时地优化供应链管理是保证供应链施展作用的根本策略。供

应链体系构建的症结在于解除企业间的利益差别与实现价值分配的公道化,而供应链管理优化的症结在于通过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强化供应链的1体化,提高供应链的反映速度以及减少供应链资源内耗,实现供应链进级。构建供应链体系 实现业务流程重组

在构建供应链体系时,常常以1个核心企业为中心,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持,通过契约或者股权将供应商、出产商、批发商、零售商至终究客户联结成集成化的网链体系。在这个网链体系聚拢中,各企业严格依照症结业务内部化、非症结业务外部化原则履行业务重组。同时,通过树立企业间的战略协作火伴瓜葛,解除企业间的利益差别,实现资源同享与价值公道化分配,减弱供应链管理的系统风险以及管理风险。在具体操作中,必需采取1系列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工具以及法子,可以应用EUOBFE建模工具,树立企业间业务流程模型;应用Quest仿真工具,预测变革对于企业业务流程的正负效应;应用Service Blueprinting业务流程分析以及设计工具,分析、调和与节制供应链业务流程;应用系统开发工具,使业务流程趋于自动化;应用供应商管理库存(VMI)以及共同规划预测与库存(CPFR)工具,规划、调控与优化供应链库存。另外,还可以应用人力资源分析以及设计工具,设计以及配置业务重组进程中的人力资源。通过1系列先进技术的利用,将实现由供应价值链确认、战略计划变革、组织文化变革、组织结构变革、物质管理变革、质量管理变革、出产规划变革、薪金轨制变革等形成的企业业务流程变革重组。

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实现供应链无缝连接

树立供应链体系只是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以及基础,而要真正提高供应链运行效力则需要进行供应链信息化建设,晋升旨在强化信息同享的信息集成度。由于“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以及反馈的物流与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终究用户连成1个总体的管理模式”。信息科技的发展为供应链信息集成化建设提供了物资基础。企业可以应用COREA以及WEB技术对于结盟企业的供应链或者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模块化封装从而实现结盟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快速重组以及供应链信息优化集成,应用散布对于象技术以及框架技术构建开放的以及拥有伸缩性的利用集成以及运行环境,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企业内与企业间的信息集成以及利用协作,最后应用企业资源规划模型(BRP)通过树立在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计算机集成实现供应链信息连接与同享,降低供应链的信息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应用供应链资源。通过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实现供应链内部集成与外部集成和内外部之间的无缝连接,这将为信息、价值等资源无障碍活动创造前提,同时也为企业采取麻利制造、精益出产、柔性管理等现代出产技术搭建了技术平台。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篇(2)

当前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竞争环境也发生的深刻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从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调整自己的行为,企业行为的变化导致了对外部资源的整合需求,导致了供应链管理产生的必然性,它是基于整个市场、整个企业行为而必然导致的企业新革命。在当今的世界,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已经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企业间的竞争开始演变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是指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各利害相关者的连接或业务的衔接,代表的是一种强调过程与整合的企业管理理念。而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为寻求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并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从而形成高度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而优化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优势的有效策略和手段。计算机产业的戴尔公司在其供应链管理上采取了极具创新的方法,体现出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优越性。构建高效供应链可以从几个方面人手:

1 对现有供应链进行整合,建立核心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的公司核心能力理论,有力地推动了供应链组织的普及和发展。他们指出,并非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只有那些具有价值性、难以模仿性、延展性和适存性特点的资源、知识和能力,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对供应链的整合,主要是对业务流程的优化,不断加强其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应首先分析自身的状况,加以识别,选择其中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作为自己的核心能力,将生产经济活动集中在核心业务上,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组建供应链,而将自己的资源用于发展核心业务。一些优秀企业之所以、能够以自己为中心构建起高效的供应链,就在于它们有着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并且凭借这种竞争力把上下游的企业串在一起,形成一个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有机链条。如沃尔玛作为一家连锁商业零售企业,高水准的服务以及以此为基础构造的顾客网络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它直接参与到上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和控制中去,从而形成以自身为链主,链接生产厂商和顾客的高效供应链。

2 建立良好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中各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研究表明,处于合作关系的人能分享信息,承认并接受对方的观点,也能有效地沟通并向对方实施有效的影响,而且彼此能够相互帮助和支持。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cp)一般是指:在供应链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以保证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或效益。传统企业管理和运作因其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只考虑其自身的生产过程,产、供、销各自为政、相互脱节,是一种敌对争利的关系,加之信息系统落后,系统的协调性差,企业和各供应商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每个部门各搞一套,无法建立有效的市场响应、客户服务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此外与供应商、经销商都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基础。

供应链的管理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博弈。原有供应链上的企业由企业的博弈对立发展到企业经营的共生。它把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联系在一起, 并对之优化, 使各个相关企业形成了一个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 在这个网络中, 各企业仍保持着个体特性。但它们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合作, 为追求共同经济利用的最大化而共同努力,实现多赢的结果。供应链中各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没有各组织单元协同的合作关系, 一切对于供应链中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都失去了基础。

而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减少整个供应链产品的库存总量、降低成本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绩效。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潜在效益,往往在scp建立后三年左右甚至于更长的时间,才能转化成实际利润或效益。企业只有着眼于供应链管理的整体竞争优势的提高和长期的市场战略并能忍耐一定时间,才能从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关系中获得更大效益。

3 加速推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以合作信誉为前提的供应链管理是对供需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化和利用, 是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亨的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优化处理与充分利用。加之由于利益主体的不同, 各企业的地域分布更广,供应链的管理比企业的管理更为复杂,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能有效地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供应链成员间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进而减少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例如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已成为供应链管理必不可少的信息管理系统。erp系统通过一元化管理企业整体的经营资源,不仅把本企业的资源列入职能管理系统,还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等都纳入到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有效地管理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消除业务的浪费,最大限度地利用经营资源,满足企业利用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我国多数企业的信息管理仍采用手工处理方式,计算机的使用仅限于办公自动化,有些也仅仅在会计和人事等管理上使用了软件系统,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mis)不健全、不完善,而这在西方企业30年前已基本普及。因此,国内企业要建立供应链组织,必须首先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4 以客户为中心,树立新的价值观念

早期的供应链管理是以产品制造为中心,力图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而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是指链上的生产企业及其供应商,分销商,顾客——都联系在一个扩展的企业中齐心协力为市场提供一共同产品和服务,这产品和服务是最终客户期望的,并愿意为之整个生命周期付 款的。因此企业必须以关键顾客和合适顾客的需要为起点,以顾客需求满足过程中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所有的资源和流程都需要进行优化以更好和更快的服务于顾客,结果是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低成本,迅速地流向市场,最大限度地把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统一起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体现:

(1)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

现在消费者大多要求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前置时间越短越好, 为此供应链管理要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根据顾客的需求特点进行产品的设计和服务,让顾客参与产品方案设计,并通过生产企业内部、外部及流通企业的整体协作, 大大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从而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满足。

(2)发觉潜在客户,不断开拓市场。

企业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需求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后,还要跟踪客户需求,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进而找到具有类似特征、有足够多人数或有相当的需求数量且目前尚未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的其他群体或企业,这些新的群体或企业就构成了你最好的潜在客户。通过营销努力,他们将转化为你的最佳客户。

5 重视物流服务,提高生产率

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是在现代经济中共生的新的学科领域。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是互相关联和一致的。物流的发展出现了生产和流通企业物流外包的现象, 这样可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降低成本。物流外包使供应链由内部供应链转化为外部供应链, 由此产生了供应链的优化和改造问题。而供应链的管理, 要求提供高水平的物流配送服务来支撑供应链的管理,这就要求物流配送的专业化。在这种相互促进的活动中, 最终引起了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目前,物流理论和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物流信息化管理通过条码和数控工具、gps 等现代管理工具与方法,已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使营销成本因为物流效率的提高得到一定的降低。现代物流已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取悦顾客、强化价值主张的重要机会,并且是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

6 积极培养供应链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随着把中国打造成“全球制造中心”的热潮上涨,众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供应链管理是成就卓越制造的关键环节,然而面对这一新的热门行业,传统的物流经理由于只面对企业的单一环节,无法适应整合供应链的要求,供应链人才存在很大的缺口。

目前,国内很多大型跨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人员多半是由外籍人士担任。但是,由于供应链涉及到区域产业链的整合,地域差异性非常突出,所以企业更需要的是熟悉本土管理模式、能制定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供应链管理人才,不但需要懂得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如实施标识代码,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既了解供应链上各行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又熟悉与供应链有关的管理技术,如:物流运作技术、营销运作技术、财务运作技术、企业生产运作技术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我国应加快培养供应链相关人才,提高企业及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形成我国企业在经营国际化的形势下的竞争优势。

面对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必须适应由此带来的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建立供应链组织。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仅仅在企业和企业之间,而是在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展开着更激烈的竞争。国内企业要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构建高效的供应链,优化供应链管理,才能赢得竞争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篇(3)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经营和顾客需求多样化条件下,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仅靠整合内部资源是不够的。本文在探究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特点、模型以及与物流管理的关系,并认为供应链管理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管理模式。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集成化;物流管理;新模式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在企业经营集团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提出的,它是物流的延伸。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物流管理通过对市场到企业及其生产作业直到供应商的整个过程中物资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来满足顾客的需要。供应链包含于一体化物流,又超越了物流本身,它向着物流、商流、信息流、媒介流的方向同时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体系。传统的物流管理主要涉及实物资源在组织内部最优化的流动,而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只有组织内部的合作是不够的。 对于供应链的概念许多学者提出了他们的观点,综合他们的观点我们认为供应链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流和信息流执行原材料采购、中间产品及成品生产、成品销售进而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有几种常见的体系结构模型: 链状模型。链状模型是供应链体系结构的简单化模式,它研究以一个制造商为核心企业,与其供应商、分销商的链状关系,链状模型是一维结构模型,能较为明了地表现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关系。 网状模型。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同时处于不同的几条供应链上,且其不至一个供应商或分销商,使供应链不再仅表现为一个简单的链状结构,而表现为一个复杂的、相互交错的网状结构。 供应链设计的原则 1、集成和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成是供应链从局部到整体自下而上资源、信息集中的过程,它强调供应链的整合性和一体化物流特征。分解是供应链从全局到局部、由上到下的过程,它强调在全局性战略计划和决策的前提下,通过将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分解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具体实践供应链的目标。集成和分散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实现供应链的优化设计,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2、精炼化原则。柔性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和优势所在,设计供应链时,要满足供应链柔性的要求,就必须坚持精炼化原则,通过删除不能带来增值的环节,选择合理的供应商、分销商,设计适宜的供应链节点数,使供应链既功能完备又灵活高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3、集优化原则。供应链的形成是通过核心企业将非主营业务外包给专业化企业而形成的,基于业务外包基础上的供应链保证了各节点企业在所从事行业中都是最优秀的,从而实现了强强联合,达到实现资源外用的目的,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核心的业务过程,就像一个独立的制造单元,这些所谓单元化企业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 4、协作性原则。供应链的设计必须体现协作性原则。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也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的良好协调。 5、动态性原则。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知识等需要,供应链必须设计为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从供应链联盟中被淘汰,从而使供应链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工具。 6、创新性原则。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的设计同样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这也是供应链设计集成化、动态性的要求。这种创新性体现在设计供应链时要敢于突破陈规、大胆质疑现有管理方法,采用新的更先进的管理技术,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创造性地创新设计。 7、战略性原则。供应链虽然是由不同企业合作形成的,但它们之间却有着“一毁俱毁、一荣俱荣”的“双赢”关系,因此只有坚持战略性原则,才能实现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长远利益,保证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发展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整合

一、从CRM的发展过程看CRM的局限性

CRM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接触管理”(contractmanagement,CM),即专门收集整理客户与公司联系的信息。90年代初演变成包括电话服务中心与客户资料分析的客户服务(customercare)。此后一些公司又逐渐研发了销售自动化系统(salesforceautomation,SFA)、客户服务系统(customerservice&support,CSS)以及销售现场服务等典型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集成计算机电话集成(computertelephonyintegration,CTI)、呼叫中心技术。从CRM系统的形成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最初CRM只关注核心企业全面外部关系,此后由于企业认识的局限以及各功能模块的固化将“客户”简单地理解为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然而随着供应链的出现,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最终用户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企业的“价值链”之中,核心企业不仅要处理来自最终用户的信息,更要分析来自供应商、合作伙伴的信息,这些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最终成效。

由此可见,传统的CRM(见图1)在提高企业收益,提高所在供应链的效率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那么如何来克服这一缺陷,如何更有效率地把CRM这个管理上的伟大成就应用到供应链上呢?这就需要对CRM进行改进,把服务对象由最终消费者进行向前的延伸,结合供应链管理,进一步拓展CRM的概念。

图1传统的CRM流程简图

二、CRM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整合的必要性

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的结合,使供应链管理思想由以前的“推式”转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供应链管理,也就是更加重视客户。也就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大前提,透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益地为顾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对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生产过程到销售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进行管理;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

同时两者的结合实现了企业间相互信任,保证信息高质量、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使各企业同步协调高效率地为顾客提供具有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了顾客个性化。SCM集成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配送优势、响应优势、成本优势,通过建立与他们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服务流安全顺畅流动。供应链管理系统与CRM的整合实现整体优化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为关键顾客和合适顾客提供个性化、高价值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信任与顾客建立长久稳定的关系;促进CRM成功,使顾客、企业和股东价值最大化。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者的整合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三、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整合过程

把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进行整合之后,得到如下的概念模型图(见图2)

图2供应链管理系统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合概念图

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与客户管理整合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营销和供应链的调查。企业要了解他们客户价值的主导者、客户需求、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供应链设施和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之间的连接点和切断点。

(2)决定一体化管理的目标。根据企业的财政目标,企业决定一体化管理的长期和短期目标,要注意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目的。

(3)分析和确认差异。这里,企业要分清分析目标和调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然后确认他们的强点和弱点。

(4)确切的阐述整合战略。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企业将决定怎么接近一体化管理,即决定实行方案。企业要决定他们用什么方法来追求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最优化。同时,也要考虑一体化带来的效益。

(5)计划初步一体化和培训。根据一体化管理战略,企业可以确定实行战略的初步计划。初步计划围绕从系统一体化到新库存计划系统,而且为了一体化管理初步的成功,培训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6)决定实施顺序。企业要重视初步一体化,而且要建立逻辑的初步一体化顺序。

(7)设立评估指标。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这个过程影响到整个一体化过程。如果企业实行不合理的评估指标的话,投资将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设立评估指标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而且需要不断地改善。

(8)跟踪结果和修正目标。企业要按照规定的标准评价计划实施结果。这种标准或者建立在企业一体化管理目标的基础上或者是竞争者的绩效水平或者两者皆有。根据实行的结果,企业可以再建立自己的目标。

四、小结

供应链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融合,在很大程度实现了供应链以及企业的透明化。单方面来讲,客户关系管理是专注于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方面,在这方面会更全面、更进一步。同时它的运作可以完善供应链管理流程。CRM正是通过管理与客户间的互动,努力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从这个角度也是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一种提升,并实现最终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篇(5)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是供应链的协同,有效的协同可以加快供应链成员对最终需求的响应速度,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各节点企业的绩效,实现共赢的局面。供应链协同管理正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一、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概述

(一)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强调通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供应链管理强调以下思想:①系统思想;②核心竞争力思想;③合作性竞争思想;④顾客服务思想;⑤集成思想;⑥“双赢”或“多赢”思想。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以分布式企业集成和分布式作业协调保证的新的企业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实际是通过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自律反馈机制来实现最终目标,达到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合一。

(二)企业协同管理概念的应用。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战略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将协同纳入管理的范畴。他定义了协同在管理上的概念:所谓协同,就是指企业通过各业务单元的相互协作,可以使企业的整体价值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加总。企业管理的协同强调的是企业管理者不仅仅要注重企业内部资源优势的发挥和利用,而且应该关注企业所处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变化,也就是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统一起来。

(三)供应链协同管理概念的界定。将协同学思想引入供应链管理理论后的供应链协同管理内涵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各合作伙伴共同借助信息技术和各种管理方法,集成供应链上分布的各种资源,对供应链各节点间的协调同步运作和无缝对接实施动态管理,并运用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规律抑制和衰减供应链上的不良涨落,激励和放大其良性涨落,实现供应链的价值创新。

二、影响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因素

(一)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为保证整个链条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形成了既分工又合作、既独立又融合的关系,而这种分工合作、独立融合的基础就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信息的畅通传递和动态分享。

1、信息共享增加了成员间的互信,减少冲突,降低运营风险。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商和零售商组成的较为松散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利益追求,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经营战略、目标市场和运营模式。此时,维系供应链整体性的力量除了各种各样的契约、管理关系、联盟、协定以外,就是供应链中所有成员之间有效、及时、全面的信息共享。另外,供应链运营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使供应链面临很大的运营风险,在信息共享的情况下,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可以及时沟通、协同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运营风险。

2、信息共享有利于实现聚合效应。供应链是由一群具有不同能力的企业组成的虚拟动态联盟,其核心理念就在于通过整合多种核心能力来抓住市场机遇,实现聚合效应,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中做出敏捷的反应。要实现“1+1>2”的聚合效应,关键就在于供应链节点企业间能否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只有实现有效的信息对接与信息共享,各节点企业所掌握的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才能真正表现出来,也才有可能做到节点企业间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3、信息共享有利于实现供应链整体的计划、控制和协调。在供应链中存在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这三种主要的流。若把整个供应链看作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就是该系统中的执行机构。在整个供应链中,物流从供应链的上游流向下游,直至最终消费者;信息流和资金流则逆供应链而上,把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资金情况和产生的各种信息传递给各个节点企业。可以说,信息流起到了反馈作用,信息共享在整个供应链运行中所起的作用正是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流畅性。

(二)战略的选择。供应链战略是用于指导整个供应链高效运作、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并获得最大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一方面供应链战略明确了供应链组建的目的及意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在共同战略的指导下如何互相协作;另一方面在共同目标的规划下,供应链战略已成为了各成员企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一般而言,战略协同是对供应链管理中事关全局的重大核心问题的合作与协调,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基础。依据战略的选择过程,供应链战略协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

1、竞争战略与供应链运作战略协同。战略协同是指企业的竞争战略与供应链运作战略所要实现的目标相同,也就是说竞争战略所要实现的目标与供应链运作战略用来建立供应链能力目标之间的协调一致。

2、节点企业内部的战略协同。在企业内部整个供应链上,新产品研发、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分销物流、客户服务等各个业务部门,还有很多的支持部门,如财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彼此的战略具有适配性,能够协同一致。

3、节点企业之间的战略协同。供应链的战略协同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应突破企业边界,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使得各个节点企业的职能性战略(如人力资源战略、营销战略、财务管理战略、运营战略等)与供应链战略保持一致。

(三)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中实施一定的激励措施,可以有效地鼓励节点企业与其他节点企业共享更多的私有信息,以建立更加长期的、多阶段的信息共享“联盟”。可以在各节点企业之间签订合约,秉承“多共享、多收益”的原则,根据各企业的贡献大小,合理分配信息共享带来的额外利润。

三、有效进行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可操作性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

1、实施信息共享的标准化建设。供应链共享信息的标准化,就是指信息内容、信息结构形成一个整体标准,保证各种信息可以在供应链内外多个信息系统中及时、畅通、无障碍的发送和接受。这种信息标准化,可以防范信息“个性化”泛滥,保障所需要的信息可以在供应链内外无障碍地传递和共享。供应链管理中对信息共享的标准化建设有三点要求:信息必须规范化,有统一的名称、明确的定义、标准的格式和字段要求,信息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明确定义;信息的处理程序必须规范化,处理信息要遵守一定的规程,不能因人而异;企业各部门按照统一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和管理事务处理准则进行管理决策,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

2、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协同机制。从研究综述来看,信息共享的价值在不同的条件下是不一致的,那么信息共享究竟是有利还是无利呢?无利的话企业之间是否还需要共享信息呢?用供应链协同的观点与之相结合则可较好地解释这些问题。从协同的观点出发,信息共享价值需要与供应链整体目标以及协同目标相结合。协同必定需要信息共享,信息共享并不能保证实现供应链协同。另外,供应链整体利益与企业局部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也需要统一考虑。

综合权衡利弊,信息共享给不同参与人带来的利益表现不同,这涉及共享成员间额外收益重新分配的问题。信息共享如果对共享任何一方都不带来好处,则此信息的共享就是浪费。但如果其对共享一方或整体能带来明显好处,则得利方就可对另一方(利益受损者或新增收益较小方)采取适当的补偿或激励,通过重新分配新增收益,使其也愿意共享信息。综上所述,协同而不进行信息共享,协同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信息共享而不加以协同,信息共享的价值就得不到真实的体现,不可能实现供应链整体的优化。信息共享是供应链协同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提前进行合理的信息共享设计是供应链协同所必需的。

(二)适应供应链协同管理,转变企业战略

1、谋求中间组织效应。现实中,企业之间存在一种“中间组织”关系,即它们通过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的交流,既不完全采取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不完全采取导致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它们的关系在形式上保留着许多市场交易关系(以价格为决策依据)的特征,又融入了一些组织内部关系的特征(企业之间关系已带有固定性)。中间组织既具有内部一体化组织的一些控制和协同优势,又保持了市场的灵活性。这种“中间组织”的作用表现在:①稳固、强化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②发挥协同效应。

2、追求价值链优势。作为竞争优势的源泉,价值链之间的关系及其联系与各种价值链本身同等重要,它可以为企业提供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价值链管理的核心就是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供应链的协同效应。所谓基于价值管理的企业供应链协同,是指运用价值管理的方式从企业计划的预测和制定开始,形成原材料采购、供应商管理、储运管理、生产分销及服务过程中的战略匹配性,从而在满足客户需求、加快反应速度和降低运作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整个价值链上的新产品研发、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分销物流、客户服务等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如财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支持部门,能够协同一致。

3、构造竞争优势群。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成为全方位的竞争,任何企业要获得持续的成功都不能再简单地依靠一种竞争优势,构造一组动态的竞争优势群系统越来越显示出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有能力构造必要的竞争优势群系统,就算能自己构造也颇费时日,并有可能错失发展进取的良机。供应链协同是一种较为便利和便宜的方式,可以使成员企业优势互补,形成共赢局面。

(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原则。构建供应链协同程度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现有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信息流、业务流、资金流诸方面的衡量,判断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协同程度,找出供应链的瓶颈所在,指出改进供应链协同的方向,不断提高供应链协同绩效,最终促进供应链的健康发展。

(2)现实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精炼简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要小,要有利于供应链各合作伙伴企业通过自身的评价指标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比较,挖掘潜力,同时也应成为供应链各成员企业自我诊断、自我完善的有力工具。

(3)系统性原则。鉴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协同程度评价的对象是一个多层次、多维结构的系统,关系复杂,因而在评价过程中,对任何一个问题的分析都要考虑整体,遵循系统性原则。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供应链协同管理评价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评价对象复杂,有些问题难以量化,有些问题如果不进行量化又难以说明问题。因此,在评价供应链协同管理程度时,应综合考虑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尽量以定量分析为主。

(5)发展性原则。建立绩效评价指标还必须具有发展性,即根据具体协调的特征和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便灵活运用。

2、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指标体系。设置良好的激励并使其与目标保持一致,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其一,根据契约理论与博弈论来构建一个恰当的契约或博弈机制。这个契约应既能保证供应链的运营最优,又能保证供需双方的自身利益方向一致,使供需双方都没有偏离供应链最优轨迹的意图;其二,在契约里有难以涉及(某些条款达成成本过高),或难以操作,或难以处理的意外事件时,按某种“默契”或行动准则等进行运营,从而使供应链整体最优。

企业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涉及了从战略和运营等角度对集群式供应链的价值网的整体、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运营关系等所进行的综合分析评价。Kaplan和Norton(1996)提出的平衡计分卡理论认为,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应从财务、内部业务流程、客户角度、创新和学习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想,从财务、内部业务流程、客户角度、创新和学习四个角度衡量获得成功的一些关键要素。

应用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模式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是改善其协同能力,实现“共赢”的基础。把供应链系统发展战略和远景置于中心地位,同时又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可测评的目标和指标,提出相应的指标框架体系,既强调了对整体的绩效,又兼顾了各个成员企业的业务实施。

(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分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定方,姚洁.企业集群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J].企业经济,2009.11.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篇(6)

摘要: 本文就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并给出了基于精益思想和六西格玛技术的流程优化设计方法。

关键词 : 供应链;财务流程;精益六西格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021-02

作者简介:刘莹(1987-),女,辽宁沈阳人,实验室主任,助教,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 引言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大,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变成由多个企业形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把企业战略管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其对企业管理的理念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审视,把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了企业间的长期战略性合作,更加注重供应链的整体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一次飞跃。供应链环节下的财务流程是是供应链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管理研究的中心。而针对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是对供应链核心资金流重新梳理,能够以另一个角度提升绩效,降低工作成本。

1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的描述

在理论中,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设计以企业的可持续为基础,注重事中实时控制。此种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拓展财务业务的外延范围,还有助于丰富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上,供应链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供应链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与水平,从而有益于企业形成与成功实施战略决策。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包括前期采购、中期制造和后期销售这三大部分组成。优化设计供应链管理时,应兼顾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内外部产品、信息订单和对应的资金流,最后降低库存、运输等浪费环节,以此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2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

财务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该基于市场规律,结合经营规划,在供应链管理下构建科学的财务流程,并从以顾客为中心、流程化管理和风险控制三方面角度出发,对财务流程进行优化设计。

2.1 以顾客为中心 在客户需求的驱动下,供应链获得长远发展。客户满意度是对供应链当中所有运作环节的最合理的评价。第一,财务流程的设计要以创造客户价值为前提,基于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视角,为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实现创造有利条件。与传统的财务流程相比,在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要以完善的顾客服务体系为基础要素,更多地关注顾客关系维护和顾客服务质量提升。第二,财务流程的设计要完全面向顾客,通过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来保持企业财务活动的质量。使供应链中的企业整体资金流能够很好地为顾客服务,帮助其提升业务绩效,降低成本,提升价值增值。第三,供应链环境下的财务流程应该能介入并控制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以确保通过关系的维护实现经营目标。

2.2 流程整体化管理 将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财务流程进行整体化管理,而不在是传统的每个企业单独进行割裂式、片段式的管理。

首先,利用精益思想,对财务流程进行价值分析。一是掌握整条供应链的业务内容、运作情况。二是基于经济性、柔性、运行绩效及实现难度等指标分析评价各项业务的运作流程,从中遴选出最佳方案。三是针对所选财务流程所包含的细部环节进行整体性分析。其次,对业务流程实行精益化价值分析时,借助六西格玛方法技术综合分析财务流中每一个小环节,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进行双目标优化。第一,最大化满足顾客;第二,满足供应链的运营需求。前一种能力以提升客户满意度,扩大增值空间为主要目的,后一种能力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打造流程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以此来拓展更多客户群。

2.3 注重事中质量风险控制 当前,对财务流程的设计多强调评价及反馈。这种事后控制方式无法防止由于市场及顾客需求的改变或战略失误导致的危机。因此,在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要突出事中的财务服务质量及风险控制,制定财务流程控制方案,以保障财务流程的高效运转。在实施中,加强对全过程中各种不利因素的有效控制。采用链条式思路综合管理服务质量相关的管理措施及控制技术,调整业务流程,基于客户要求提高时效,降低价格,对商业模式进行优化,构建高效的测试评价体系。

3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方法

构建供应链管理下的新型财务流程能够有效地将供应链的各个企业的财务运转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加高效。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的财务流程能够很好地为顾客服务,需要建立面向顾客的财务流程机制,并且能够让顾客参与流程的运作及优化设计过程,促进顾客及全流程的价值增值。企业可以在六西格玛管理技术中融入精益化管理思想,以顾客满意为己任,不断创新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理念。精益强调暴露问题,通过对价值流的考察,发现非增值活动及资源浪费;六西格玛则是借助管理技术或管理方法,基于数据分析锁定问题根源,采取科学的办法加以改进。基于上述优化设计理念,构建精益六西格玛流程设计方法—DFSS-SM(Design For Six Sigma-Service Manufacturing)。该方法涵盖了定义、测量、分析、设计、验证五大阶段。

3.1 定义阶段 明确现有资源及财务流程的内容和范围。基于精益六西格玛工具定义价值增值方向及须改进项:①定义顾客需求,锁定变异项或浪费情况,寻找改进机会;②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转情况及现有资源;③明确财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定义每个环节的业务范畴、关键输出及所用资源。

3.2 测量阶段 第一,分析和识别与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有关的顾客,并明确其需求和需求内容的多项关键质量特性。其中,包括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第二,进行数据采集,对影响财务流程各个环节相对于顾客增值大小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3.3 分析阶段 明确财务流程所包含的细部环节,深度查找问题,保证各环节无缝链接。控制变异项,维护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是财务流程运作阶段必须重视的问题。此外,从顾客价值增值的角度上去分析流程浪费的原因,提升增值空间。

3.4 设计阶段 基于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情况进行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充分体现以顾客需求和供应链运营需求为双层目标的设计要求,并满足之。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环节功能设计,并进行简单测试。

3.5 验证阶段 对财务流程进行测试,检验是否能够在供应链环境下满足顾客需求与企业运营需求,并进行试运行。

4 总结

供应链环境下对财务流程的运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流程的优化设计中,要更多地考虑供应链所处的整体环境、顾客需求等因素。本文在描述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基础上,提出了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并给出了精益思想和六西格玛技术相融合的方法,这不仅为供应链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业务流程管理的理论。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篇(7)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ERP、CRM与SCM作为关键的信息系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均是链条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充分利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提供的便利条件下,实现SCM、CRM和ERP的有机整合,满足市场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是各个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集成化供应链中的ERP、CRM与SCM

目前,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个体问题的解决办法,较少从整个链条的角度集成化的考虑供应链的管理问题,而这恰好是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有的学者对此做出了有意义的探讨,提出了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施步骤模型。他们认为企业间只有建立集成化供应链联盟才能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该模型主要包括:基础建设、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外部供应链集成、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五大阶段。

在上述研究的启发下,我们认为在信息的集成建设中,为了更好的发挥供应链的集成效应,应该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建立基于供应链的统一SCM系统,即供应链信息管理中心,统一对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和配置。在此基础上,各个企业发展自己的ERP、CRM、基于个体的SCM。如图1所示,在集成供应链的基础上,各个企业内部进行ERP、CRM与企业个体SCM的整合,企业中各自的SCM系统向管理中心提供相关信息,由供应链上的SCM中心从整体价值最大化出发,调集分散的信息和资源,将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控制,从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到最终将产品销售给客户,实现将供应商、制造产、商、生产企业、最终客户连成利益的共同链条。

三者集成的组织管理途径

一般来说,供应链中的企业个体应该有一个整体信息建设规划,从内部的信息化开始,先实施ERP系统,在ERP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SCM和CRM,使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通过供应链紧密结合,在客户的驱动下实现物料的有效流动。在此前提下,整个供应链致力于逐步实现基于集成化供应链的三大信息系统的整合。

三者集成的整合设计

ERP与CRM重叠部分的整合优化

对于企业个体而言,现在ERP在销售方面提供的功能有限,而正迅速发展的CRM软件集传统的销售和服务自动化、电子商务、营销自动化、分析性的应用程序和电话授权为一体,可实现销售、营销等流程的自动化。从功能上讲ERP与CRM的整合部分主要体现在它们之间下列的交叉与重叠处,交叉的功能模块则应根据业务流程需要进行梳理、融合,以提高整体功能。下面给出了重叠处分工的建议:

ERP负责:产品管理,工作流管理,工作人员管理,订单管理,产品基本信息。

CRM负责:客户管理,营销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决策支持。

共同负责:信息交流。

ERP与个体SCM重叠部分的整合优化

这里所指的SCM是企业个体中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包括了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产品设计、生产计划、物料管理、物流管理、订货管理、存货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和顾客服务等。对于企业个体而言,面对ERP无力承担企业间的协调与集成,SCM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具体而言在以下几个方面二者存在重叠。由于在这些方面SCM提供的功能要优于ERP,在整合过程中,可以将后者相应的部分合并到个体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中: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篇(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25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043- 02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上升到了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协调各个环节,使业务的绩效达到最佳。如何优化供应链管理策略以获得最大绩效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1 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概念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出现了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概念,随着制造全球化的出现,企业在运营中普遍应用供应链信息管理,使其逐渐发展成新的管理模式。由于受技术发展的影响,加之顾客需求、市场竞争激烈等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供应链信息管理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供应链信息管理是指利用一系列效率较高的方法整合制造商、仓库、供应商和商店的信息,从而可以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数量将商品配送到正确的地点。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成本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根据此定义,供应链信息包含从生产到最终产品的服务之间的各种信息,即从供应商到顾客之间的所有成员所承载的信息。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高效整合企业内外部、上下游渠道、物料和顾客的信息,在供应商、企业和客户间形成高效率的无形渠道,经过一系列规划与管理,有效控制供应商的供应流程,从而节约时间与成本。高效的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针对市场和客户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在降低库存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客户满意度方面有很大作用。

2 供应链信息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通过整合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集中许多企业的生产力量,不但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增加客户忠诚度,提高销售量,更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仓储成本,同时降低市场风险和分散资产风险,增强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无论是营利性企业还是非营利性企业都重视绩效,绩效体现了一个系统的效率,故评价供应链信息管理水平的标准是其给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供应链信息管理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手段,目的是使整个供需体系产生最大价值。供应链价值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紧密相关,企业盈利越高代表其供应链管理越成功。供应链中所有资金、商品等信息的流动都有成本,有效管理这些流动因素有助于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其本质是通过管理各节点间信息流获得最大价值。

供应链信息管理与企业的业务紧密相关,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优化企业业务创造价值。据调查,实施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使企业成本节约20%,中型企业交货准时率提高15%,生产率提高10%以上,对于一般企业,其订单提前期缩短25%~35%;对于中型企业而言,其库存降低3%;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其库存率降低15%,资产运营率提高15%~20%,现金流周转周期比一般企业少40~65天。

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节约生产成本、采购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些利益既包括订单履行、采购和库存控制,也包括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节约整个公司的成本。由于优化供应链需要各个公司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协作,故供应链信息管理成功的基础在于在公司之间实施。例如,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通过供应链信息管理,在两年时间内关闭了分布于全球各地的6个仓库,在新加坡成立中央配送中心向客户空运卫星集成电路,交货时间缩短47%,销售成本降低2.5%,销售额增加3%。戴尔、联想在供应链信息管理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供应链信息管理不仅给企业带来效能上的变化,还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提升客户满意度的能力。

3 优化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手段

优化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手段有: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重建业务流程与系统、提高条码的利用率、增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

3.1 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

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率,故强化管理非常重要。在供应链信息管理过程中,管理体制、管理信息要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以强化管理、优化经营过程为基础,进行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3.2 重建业务流程与系统

重新构建业务流程与系统以便可以及时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优化供应链是提高对顾客反应能力的一种关键方法,是对传统品牌经营战略的一种挑战。根据顾客的选择,实行一对一的服务,按订单来制造商品并交货,充分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降低库存,提高生产率。通过简化业务流程来更快地了解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在顾客、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构建有效沟通渠道,进行长期合作,降低企业的宣传成本,同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3 提高条码的利用率

在供应链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换信息,如果商品在供应链中流动时有统一的编码,将会对企业信息的交流和管理提供极大的方便。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就是制造商按照国家的标准在产品上打条码,零售商、批发商和分销商都可以利用,这样就减少了编码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了人力和资金的耗费,有利于供应链中制造商、零售商、分销商交换商品的生产、销售和库存的信息。

3.4 增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

由于信息链需要企业之间交流信息,因此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会优化信息链管理。各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协作。一方面是确定企业间数据共享程度。供应链中的制造商、零售商和分销商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数据共享程度。例如,信息应该由哪些部门或哪些企业共享,哪些信息应该共享,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是统一供应链的数据接口。在设计系统时要预留专门的数据接口,方便企业接收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发送的数据,实现系统的对接。使用的端口和文件协议或传递方式可以由各方共同确定。

4 总 结

供应链信息管理对提高企业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采取各种方式优化供应链,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主要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篇(9)

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物流行业的兴起,物流业务已经渗透到了市场活动的各个方面,营销活动也不例外。物流管理与市场营销密不可分,营销物流的概念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消费者需求也是千变万化,这就导致了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供应链竞争空前激烈。现代企业应该根据当前的经营环境变化,构建以顾客服务为核心的营销价值链物流管理体系。只有加强营销供应链系统成员的合作,对营销供应链物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效率、快速反应并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保障营销供应链系统的稳步前行。

2相关概念阐述

2.1 营销供应链物流

营销供应链在组织系统的观点看来,和其他类型的供应链结构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由营销及相关支持业务的各类成员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市场营销目标,并围绕着一个或者几个在经济实力或者产品特色上有优势的成员构建而成的一个虚拟组织机构。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营销供应链的概念做出解析[1]。首先,从狭义上看,沿着营销供应链的纵向分布,供应商、分销商及零售商共同构成的同盟体就称为营销供应链。其次,从广义角度看,除了狭义角度的各个组成成员以外,还包括了物流合作伙伴,它们以协助各环节成员企业物流业务运作为目的,并最终以确保销售业务为目标。

营销供应链物流作为营销物流在供应链阶段的延伸,主要是由市场需求所引导的,通过预测、计划、协调、控制等物流管理职能的实施,经过分销、配送、零售商等一系列的环节将产品从生产者流通至消费者手中[2]。营销供应链物流的活动伴随着营销供应链上各成员的营销活动而进行。通过有效的运作,解决跨企业之间产品流通的问题,为各成员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产品沟通的桥梁,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提高了产品输送效率。

2.2 营销供应链竞争力

营销供应链竞争力是由营销供应链中核心企业领导协调其它成员,通过有序的整合运作,区别于其它组织的竞争优势能力[3]。要实现营销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全体供应链成员共同参加,由核心企业统一组织、协调与沟通,并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最终目标,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寻求比竞争对手在物流、信息及资金流方面的优势,通过更快捷、更有效的反应来创造顾客价值,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服务的质量。

营销供应链组织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缩短供应链响应的时间。这就需要供应链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只有做到信息共享,才能在第一时间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其次,增强供应链运作柔性。所谓增强运作柔性也就是增强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动性,对不同的市场信息做出不同的反应。再次,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

在做出快速反应的前提下,提高运作效率可以有效缩短操作时间,大大地提高整体效率。最后,减少资源的浪费。营销供应链中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通过有效的运作,中间环节的通力合作,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提高利润。

2.3 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营销活动的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物流资源和服务上,营销供应链所能提供的和顾客及成员企业多需求在时间、数量上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达到平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应运而生[4]。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宗旨就是寻求营销供应链物流服务总成本与服务水平双重优化,协调物流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达到需求与能力的平衡,通过计划、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构筑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的策略。为营销活动的有序、高效地开展提供物流保障。

3 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层次结构模型分析

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相关、多元化的系统[5]。从系统论和管理论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营销供应链管理系统由实体类、过程类、单元类和对象类四种不同层次又互相关联的小系统组成。对应以上四种类型分别有实体、战略过程、管理及作业活动四个不同的模型。在系统中,各层次模型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如图 1 所示。上层模型的输出信息构成下层模型的控制信息,为下层模型有关活动做出指导,而下层模型的输出信息又对上层模型以反馈,为上层有关活动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上下层模型之间互动合作,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各个层次模型之间通过信息进行交流,通过对信息的共享,实现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准确有效的运行,为营销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为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沟通及产品输送提供了高效的服务。系统实体模型是对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中参与成员的抽象概括,对应现实社会中物流管理活动所涉及的相关企业物流系统。由生产商、经销商、核心企业、物流合作企业和最终用户构成。实体模型主要是对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范围、对象等在该系统中的定位做了描述。将现实中复杂的关系转化成模型中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对各个成员的作用,在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定位,明确了各个成员职责与地位的同时,可以有效的调节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利益。

战略过程模型将实体模型框架下的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提高到了战略层面,主要是对系统的决策过程及要素构成做出分析介绍。该模型不同于其他模型的地方在于,它是建立在营销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管理单元层、作业活动层等局部战略和执行活动之上的,是从整体战略的高度进行系统的全局把握,其活动贯穿整个营销供应链物流过程,是对全局的战略目标做出决策优化的过程。它从根本上决定了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基本战略方针,策略导向,从物流网络、物流组织、物流计划与控制三个子过程中做出战略决策。

管理单元模型是上述战略过程模型的分解层,它主要是各成员企业在营销供应链物流全局战略管理过程控制下所执行的局部物流领域的战术及作业执行活动。管理单元模型是局部领域的模型,它是对营销供应链物流系统下面的子系统进行管理决策过程。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各个管理单元之间可能会存在决策不一致,而导致各单元行动脱节等问题,因为管理单元模型是在战略模型的统一指挥下进行运作的,服务于战略模型。

作业活动模型是物流管理系统中最小的构成单元。它是物流活动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不论是上面的战略层,还是管理单元层都需要它来具体实施与运作。作业活动最主要的是效率,效率高了则作业活动可以顺利有序地进行。在战略层战略思想的统一领导下,作业活动各个单元,各个部门需要统筹合作,互相沟通,以最高效的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所需完成的任务,保证系统战略得以有效实施,并及时将一线的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便及时调整或更改策略。

4基于竞争力的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创新途径

为达到促进整个营销供应链的效益,提高服务质量,获取竞争优势,物流管理创新应通过网络及电子商务为依托,实行集约化、现代化的管理[6]。通过对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有效创新,可以大大提高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及营销价值链的整体效益。

4.1战略全局化管理

从营销价值链物流管理系统层次模型中可以看出,处于最上层的是战略过程模型。由此可见,战略对于整个营销供应链物流系统的重要性。从全局上把握战略,指挥营销供应链物流系统有序快速地前行,对于营销供应链系统中各个成员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局化战略要求物流管理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根据市场环境及供应链系统自身条件,制定出合理的战略,这是总体性、规划性的战略,是整个营销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核心目标及行动宗旨。只有全局上把握,才能使整个系统运作合理有效。

4.2 核心化管理

营销价值链物流系统是由核心企业主导其它相关企业组合而成的系统。物流管理核心化要求管理围绕核心企业展开。核心企业是整个价值链体系的主体,只有对核心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驱动其它企业效仿和前行。对供应链物流管理而言,核心企业负责发挥着管理与调度的作用,几乎所有环节都需径过核心企业进行运作,因而对核心企业的物流管理作用明显。

4.3 技术化管理

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得以实现,离不开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的支持。只有高效的网络设施才能提高营销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效率。目前,主要的物流管理技术有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自动仓储管理技术等,这些技术让物流工作快速有效进行得以实现。而客户关系管理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广泛应用,使得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4.4 信息化管理

营销供应链物流系统能够快速地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及时并准确地解决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主要得益于共享的信息传递。只有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系统内部成员之间才能达到信息共享,各个成员都能及时了解市场及系统内部的信息,并做出应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降低了营销供应链物流系统的反应时间,提高了效率,节约资源的同时降低成本,达到效益最大化。

4.5柔性化管理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篇(10)

产业集群不仅强调相关企业在一定地域意义上资源、产业的聚集,更有产业上的专业化特征。它们在价值链/供应链上存在横向的规模化和一定产业范围内纵向的专业化,这种横向的规模化不仅仅体现于生产制造上,同时也在产业链各专业方向如研发、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价值环节上得以体现,从而形成集群网络价值链/供应链。如果没有供应链特征存在的集群网络会导致组织内企业生产同质化、无差异的产品,最终的结果是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如果没有集群网络,供应链系统组织会因只有合作而无竞争而沦为低效率的组织。

产业集群和供应链两者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具体体现在:①产业集群为供应链的良性发展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②供应链的发展与完善是产业集群的战略意图实现的途径和手段;③在协同、集成过程中成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统一体。它们在战略目标上趋向于资源优化配置,强调产业集群(供应链)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产业集群各企业的集成化管理,着重从集群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创新能力的加强等方面提高产业集群的真正优势。

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

1、明确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主体。产业集群是可以看成是一种“扩展”企业。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类组织:①政府、宏观管理者。②核心企业。③相关中小企业。④其他组织。

从产业集群的各个主体关系来看,产业集群是一种以互补性分工为基础,以互利互惠为原则,通过相互依存的关系往来以一定的正式规则(契约)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核心企业凭借自己拥有的特质资本(技术、产品、品牌、管理以及优秀文化等),吸附并聚集其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引导着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也是集群的竞争力之所在。因此,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讲,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处于优势地位,成为产业集群的领导者,供应链管理的主体。其他组织形式发挥其相应的管理作用,政府主要是政策引导和公共产品的建设;相关中小企业在在核心企业的引导下在纵向上与其进行协作并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使核心企业不断强化其核心优势;中介机构能把核心企业与相关中小企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强化联合行动效应,逐渐形成企业网络,使分工进一步发展,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2、构建产业集群供应链运作平台。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施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必须构建适合于供应链管理要求的运作平台,使集群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衔接、通畅,各节点企业在相应平台上进行交流与协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除构建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平台之外,产业集群的良性运作还需其他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如构建知识传播体系,可以从建立企业家俱乐部、建立大学或与大学联合成立分校、设立产业链关键环节研究所等入手,建立企业的知识库、知识管理与创新体系、企业知识管理的风险防范体系、知识管理评价体系等。如构建信用平台,通过金融、供应链核心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联合,建立集群内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提升集群的整体竞争力等。而构建产业集群供应链运作平台应以区域政府、行业组织、集群核心企业为主,集群内各个行为主体积极参与建设,共建、共享、共同维护。

3、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的运行机制。①产业集群的协调机制。产业集群供应链协调机制在供应链运行中具体有以下几种策略方法:a.集群企业同步供应链计划。实施集群企业同步供应链计划既符合集群整体利益又是集群生存的需要。产业集群把各企业分散的计划纳入以产业中龙头企业为主的整个供应链计划中,集群内企业成员根据共享的市场需求、生产、库存、销售及流程信息而进行的具体生产安排、库存补充等措施,在联合设计和计划下对产业集群进行整体集成化管理,实现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从而使集群供应链有效地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性能,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b.协调业务流程。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由于信息充分交流共享以及实施同步供应链计划,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便形成步调一致的业务流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些企业包括产业中的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下合作设计流程并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或改进,并尽可能将流程机制化,实现协调、紧密、及时、准确和高效率。c.协同管理。一是库存的协同,通过库存的协同,使整个集群的供应链中的库存数据能够实时、快速地在各节点企业间传递,使各企业步调一致,形成合理的供需关系,降低库存水平。二是技术的协同,在产品研发、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协同管理,在一定条件下共享技术资源,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水平,大大降低了集群运作成本。三是人力资源的协同。在集群内部实行人力资源的协同,能充分利用各企业的人力资源,并使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体集群的人力资源水平等。

②激励机制。在产业集群里实施激励机制,首先要进行一个全局性的合作规划,对各个成员的行动进行优化组合,使集群的供应链合作能够达到最佳利益点;其次要在全局规划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各个成员的要求,使集群的激励机制实现对成员企业的行动激励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一个良好的集群供应链激励机制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能够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仍然能保证对成员的有效激励,激励成员提供真实的信息,激励成员采取供应链合作规划所规定的行动;实现供应链合作总收益的合理分配,保持公平性;激励措施的适用范围要广,适应性强,容易实施;实现集群整体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最佳,竞争力最强。

③集群文化。资源会枯竭,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产业集群文化是指有区域上集中的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信念,它包括价值观、信仰、经营哲学、道德准则、管理制度、员工心态,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企业共同的风范和精神。它所倡导的信任与合作精神、共享的商业理念和行为规范、积极创新和奋发向上的事业态度是产业集群供应链运行机制的基础,否则,谈不上集群企业的协调与激励。产业集群是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而构成的企业群体。文化是一种“粘合剂”,集群企业因为集群文化所体现的共同的价值观、信仰、经营哲学、管理制度和道德准则而凝聚在一起。

4、构建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的erp系统,提高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水平。erp系统是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例如,2002年福州东南汽车公司启动了“东南汽车网络制造及供应链协作项目”。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篇(11)

1企业供应链中“长鞭效应”的优化策略

当供应链下游的消费者需求改变时,需求信息在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时被逐级放大,从而导致供应链上游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一级比一级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在最终到达源头的供应商时,其库存水平、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顾客需求信息会发生巨大的偏差,这种因信息扭曲失真产生的变化在图形显示上很像一根被甩起的长鞭,被称为“长鞭效应”。该效应普遍存在于供应链之中,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库存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产品积压并占用大量资金,进而极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要有效缓解“长鞭效应”必须基于其内源性。

为了打破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为自身的利益而产生需求扭曲的长鞭效应,我们可致力于以下几方面工作。

1.1实施VMI策略

一是要改变订单的处理方式,建立基于标准的托付订单处理模式,由供应商和用户一起确定供应商的订单业务过程。二是建立一种订单的处理标准模式,如EDI标准格式。三是把订货、交货和票据处理各个业务功能集成在供应商一方。实施VMI的关键是库存状态的透明性。供应商能够随时跟踪和检查到客户、销售商的库存状态,快速、准确地作出补充库存的决策,对企业的生产状态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敏捷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1.2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共享系统

供应链系统从生产、分配、销售到用户不是孤立的行为,是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因此必须通过信息及网络技术实现供应链信息的协调一致,使系统管理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及可变性,以有效化解长鞭效应。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可采用信息编码技术—统一标准的信息编码能保证信息系统正常的运转并使供应链中的贸易伙伴通过标准化来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应用于供应链过程监控中;电子数据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互联网与网络技术—供应链成员通过互联网及时地获得供应链上的有关信息,并快速作出需求相应。这些技术可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共享全球化网络中信息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以保证企业及供应链的高效运行。

1.3适时更新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是ECR消费者有效反应模式。通过形成需求拉动和连续同步的商品供应链来快速传递和反馈市场信息,以减低库存和成本、缩短交货周期、消除商品供应链上存在的各种浪费,实现供应链效率化的终极目标。二是QR快速反应模式。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产品”,而是要准备各种“要素”,在用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使供应链的运营敏捷、柔性化。三是CPFR联合计划、预测与补货模式。通过电子化的交流与沟通,合作修改销售计划和补给计划,从而提高计划的前瞻性和准确性,有效地减少事后性带来的高成本。

2企业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优化策略

供应链中的知识是供应链系统具有知识的总和,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各个环节组织或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分为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其中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通常是容易编码化为正式格式的显性知识,如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它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被嵌入在过程或人的头脑中,故要实现其隐性知识的价值,企业须根据具体情况通过采取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整合,使之有序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以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模式优化可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建立Intranet

Intranet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内部网络,它将企业内部各成员的知识资源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即建立个人间的知识共享。一是要在企业构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式知识共享环境,使员工能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和分享出来。二是完善Intranet这一员工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平台。通过Intranet,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内部员工既可以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识,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又能够通过参与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使自身获得新的知识,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库并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如企业内部员工可加人一共同的“QQ群”,借以畅快地自己愿意与他人或组织分享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相关显性知识和隐、技能并能得到相应的“积分”和“等级”,以便能享受更多的优惠和获得企业一定量的物质奖励。

2.2建立Extranet

Extranet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协同网络。“协同’能够保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信息等资源的协调同步和共享,把单个节点企业拥有的知识转化为供应链的知识,使供应链能迅速对市场需求进行响应,以期实现和满足客户需求,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及利润。建立Extranet的前提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知识共享在于预期共享知识比其独占知识能够获取更大的收益。

2.3依托Internet等先进网络资源

Internet等先进网络资源能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与供应链外部时刻保持联系,如企业能够分享各种预测,看到订单的状态,随时输入及修改需求计划;供应商可以了解外部企业的原料需求并参与投标;核心企业可以从全局范围了解业务运作情况、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并通过平衡核心竞争力和避免无效操作来调整设计自己的供应链以便能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计划的控制等。

3企业供应链中“运作体系”的优化策略

针对各类不同的企业,我们可将供应链管理流程运作优化归结为三种不同的体系:

3.1自上而下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供应链的上游为了满足预期的市场需求,事先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然后基于预测做计划性的采购、库存与制造后续市场可能会需要的半成品或成品的管理运作模式。该模式适合稳定性和规律性产品的生产,可分战略、战术和运营三个层面展开。在每个层面应确定其各自的功能,同时把不同层面、不同功能集成起来,使之成为支持和保证供应链管理流程运作有效运行的完整体系。在供应链管理战略层面上,企业为了形成能提高价值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集成供应链,需要依据详细考察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分析结果,制定供应链发展规划、供应链的目标和基本策略,同时配制供应链的关键资源,或给出供应链的基本组件、确定整个供应链上的行为主体或利益集团,制定跨越各种功能边界的组织架构;在供应链管理战术层面上,通过上一层次的总体布署工作,供应链目标和基本策略将被转化为可具体操作的行为,主要有计划、寻源、制造、配送、退回等五个基本流程;在供应链的运营层面上,着重于如何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即运用监督控制方法和业绩测评方法等来监督、控制、评估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若供应链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风险隐患,防止出现损失。

3.2自下而上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从供应链的下游出发,所有的生产制造和销售活动都是根据顾客真实的、明确的订单来安排进行的管理运作模式。该模式应根据订单生产或根据订单设计生产,顾客需求激发最终产品供给,生产是由需求驱动;适合产成品结构比较复杂、产品生命周期短而且成品市场有很大的波动性的产品生产。

3.3上下结合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由于在供应链运作流程中,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供应链集成管理各有千秋,因此在实际供应链管理时,应根据不同产品市场需求的特点,结合它们的优势,做到既能快速获知顾客的精确市场需求,又能制造相当数量的半成品或基础产品以实现规模经济,待收到客户订单后,再从事产成品的生产。

4企业供应链中“合作伙伴关系”的优化策略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企业集成化管理的新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链上各企业间的共享信息、信任并且开诚布公、相互协调和计划、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承担相互的依赖性、拥有共同的目标的合作伙伴关系。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选择合作伙伴不当,不仅会侵蚀企业的利润,而且还会使企业失去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无形中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应基于非优势业务外包、具有相同价值观及战略思想、伙伴数目少而精的原则,强调合作伙伴间直接的、长期的战略信任和合作。

4.1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

首先,企业应对自身进行缺陷分析以确定企业核心能力之外所需的经营能力,进而确定伙伴选择的领域范围—企业将非核心能力业务外包给战略合作伙伴。其次,通过考察合作伙伴的地理位置、资金实力、服务水平、技术条件、资信状况、业绩水平、声誉及其与其他企业合作的经历和结果等,初步筛选出优质合作伙伴和低劣合作伙伴。最后,利用直观判断法、招标法等对众多候选优质合作伙伴进行优中选优,并与其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2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维持与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