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文化自述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30:06

企业文化自述

企业文化自述篇(1)

关键词:愿景 品牌个性 企业形象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企业网站愿景使命内容进行分析,基于黄胜兵、卢泰宏的品牌个性维度量表,对样本企业网站愿景使命表述进行分析,提出以下问题:企业网站中是否将愿景使命表述放在极为明显的位置;不同行业、产业中的企业是否在其愿景使命表述中应用不同的品牌个性因素;企业网站中的愿景使命表述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区分定位。进而提出三个假设,并对此进行验证:我国的民营企业对愿景使命的作用不够重视;不同行业、产业中的企业在其愿景使命表述中应用相似的品牌个性因素;企业网站中的愿景使命表述有利于企业的区分定位,能在企业愿景使命表述中体现独特的企业形象。

研究方法

(一)样本

本文的数据采集涵盖了2大产业、6大行业,每个行业选取24家企业,共计144个企业样本,其中有效样本为115个,样本均来自于2009年中国500强企业。

为了分析不同产业、行业的企业愿景使命表述的差异,本文选取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六大行业为研究对象,分别是第二产业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商业零售业、银行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物业及房屋装饰、修缮、管理等服务业。

(二)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主要通过访问样本企业的网站,在本文中对于企业愿景使命的收集涉及以下相关词语:战略、价值、长远目标、哲学、宗旨、原则、信念以及一些基于长远考虑的表述。

(三)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基于黄胜兵、卢泰宏的品牌个性维度量表(如表1所示),排除了因歧义或表述不当引起的分析失真,并且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有利于编码人员的编码工作。通过预编码方式进行信度分析,得出R(信度)为0.92,具有较高的信度,符合研究工作的要求,由此对全部样本数据进行编码,并在下出分析。

研究结果

(一)企业愿景使命关注度

企业对于愿景使命的关注度主要从网站中愿景使命的位置及企业愿景使命表述清晰度两方面来考察。网站位置分为首页、主页、子网,清晰度分为清晰、一般、不清晰。首页定义为输入网址后即出现专门描述愿景使命的界面,其后才进入企业主页,通过主页上的链接才进入子网。清晰度定义为有明显而符合愿景使命表述标准的为清晰,无明显且不符合愿景使命表述标准的为不清晰,其他为一般。

综合分析115个有效样本,有7个企业将愿景使命表述置放于网站首页,占6%。36个企业置于主页,占31.3%。72个企业置于子网,占62.6%。有28个企业愿景使命表述清晰度为清晰,占24.3%。82个企业清晰度为一般,占71.3%。有5个企业清晰度为不清晰,占4.3%。

综上结果可以看出,本次样本研究中企业对于愿景使命表述的重视不够。

(二)愿景使命表述中品牌个性因素的应用

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分析,首先应用Pearson,s chi-square分析验证企业愿景使命表述在行业间应用黄胜兵、卢泰宏的品牌个性维度的一致性,如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和表3可知,Pearson x2=15.887,P=0.724;似然比卡方值为19.313,P=0.502,在0.05检验水准下不拒绝H0,说明六大行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行业间企业的愿景使命表述应用相似的品牌个性要素。

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大产业间的一致性,如表4和表5所示。

由表4和表5可知,两大产业的5个品牌个性维度平均值均为32,标准差为18.34和18.93,均值误差分别为8.20和8.46。F的相伴概率为0.923,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可认为两大产业的品牌个性维度方差无显著差异。在方差相等时T检验结果为-0.017。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987,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两大产业的品牌个性维度平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

由此可以作出结论:不同行业、产业中的企业在其愿景使命表述中应用相似的品牌个性因素。

(三)企业网站中的愿景使命表述与独特企业形象塑造

企业在其愿景使命表述中通过对不同品牌个性因素的应用,强化一个清晰的企业个性形象,对应分析法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本文应用对应分析法对六大行业的样本企业进行分析,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

通过对应分析图,本文再次验证不同行业、产业的企业对于愿景使命的表述具有相似一致性,大部分样本企业愿景使命表述要素均主要集中在“智”这一品牌个性维度上,其次是“仁”。进一步分析可知,主要集中在“智”―“专业”和“创新”两个子维度,以及“仁”―“诚/家”和“仁义”两个子维度。同时,不同行业又在此基础上有所侧重,例如地产行业在“乐”上,银行业在“仁”上都有较明显的强化。同时,从对应分析图上可以看出,不同样本企业的品牌个性维度侧重点各有不同,突出了各自的企业诉求,与其他企业对比,形成了区分定位。

通过对500强的实例验证,对企业愿景使命比较重视的企业,特别是那些表述清晰而又置放于首页的企业,在对应分析图上极其靠近于某些品牌个性维度,从而塑造了独特的企业形象,而这些企业也无一例外都是500强企业各行业的优秀企业。这也说明了企业愿景使命的有效表述对于企业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本文不仅让企业认识到企业愿景使命有效表述的重要性,还分析了愿景使命表述的品牌个性维度,指出不同行业的企业虽然在品牌个性维度应用上具有相似一致性,但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需要强化不同的品牌个性维度,以便进行有效的企业形象区分定位。

企业文化自述篇(2)

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很多企业挖掘自身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因此,在很多企业中文化建设搞得非常热烈,甚至有的企业不惜资金来请咨询公司介入。但纵观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有不少企业到最后剩下的只是一些口号或文本资料,预期的效果没有达到。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其中的症结就在于管理者没有对于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要素的内涵以及企业文化的本质形成清晰的认识,以至于事倍功半。从这个角度考虑,在没有认清企业文化是什么之前就匆匆上马文化建设工程,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企业文化的要素及其结构

从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来,很多人都尝试对什么是企业文化进行定义。不少定义都试图描述清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如表述为“企业文化是……的集合”等等。在众多关于企业文化要素的理解中,比较得到人们认同是“三要素论”或称“三层次论”。其中包含的三种要素分别是:物质文化要素、制度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三个层次的要素由浅及深,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著名文化学者沙因曾于1985年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作了一个回顾,认为类似于上述认识的定义都没有完整的概括企业文化的全部要素。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三层次论”,分别是人为事物、价值观和基本假设(basic assumptions)。

“人为事物”对应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布局、着装、言行、文本资料,等等。这类文化要素都是非常容易观察到的,只能用于描述企业文化的一些表面特征。如果不做更深刻剖析的话,人为事物就不可能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价值观”是与“精神文化”对应的,指的是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就企业文化而言,人才观、产品观、客户观等都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沙因认为,价值观相同或者相似的企业完全可能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氛围。因此,有必要对企业文化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基本假设”是最深层次的文化要素,指的是企业成员内心接受的、共享的、能够成功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所组成的特定模式。基本假设决定了人们如何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以及如何采取什么行动。企业中的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用基本假设来解释。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由人为事物、价值观和基本假设构成的三层次结构。这些文化要素是由浅入深的帮助人们认识企业文化现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企业文化的本质

根据一般的“三层次论”,精神文化(价值观)可以视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沙因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基本假设才是企业文化的本质,人为事物和价值观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表面层次。基本假设包括五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实和真理、人性、人类活动和人际关系。

“人与自然”决定了企业如何看待环境、是创造环境还是安于目前的环境。“现实和真理”是企业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企业的时间和空间导向以及做事的依据是来自于客观事实还是主观判断都源于此。“人性”是决定了企业如何对待员工和顾客,对于人性的基本判断会影响企业的基本管理模式和风格。“人类活动”指的是企业基本活动的导向,决定了人们的基本行为方式。“人际关系”涉及企业中人们的互动关系和情感亲密程度,可以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是那样一种状态。

这五个方面的基本假设如同五个变量一样,其不同的取值将组成无数的集合,即一个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但就一方面而言,并不是一个有限的值域,不是用某种简单取值就可以表述清楚的。

再加上另外两类文化要素,可以认为企业文化体系呈现出具有三个层次的丁字结构,如图所示。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企业文化要经历一个相对长的时期才能发展成熟。一般来说,企业的文化建设都是采取主动措施来推动企业文化的不断完善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包括:领导者重视、干预和控制;领导者对重大事件的反应;领导者进行的示范和培训;企业分配报酬和实施晋升;招聘、选择以及解雇员工。企业的价值观和基本假设可以通过上述做法在企业中得到强化。

除此以外,其他的企业文化建设策略还有:企业组织的再设计、制定制度和程序、改变物体布局以及风格、编写故事和传说以及宣扬企业宗旨和章程,等等。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自述篇(3)

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很多企业挖掘自身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因此,在很多企业中文化建设搞得非常热烈,甚至有的企业不惜资金来请咨询公司介入。但纵观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有不少企业到最后剩下的只是一些口号或文本资料,预期的效果没有达到。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其中的症结就在于管理者没有对于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要素的内涵以及企业文化的本质形成清晰的认识,以至于事倍功半。从这个角度考虑,在没有认清企业文化是什么之前就匆匆上马文化建设工程,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企业文化的要素及其结构

从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来,很多人都尝试对什么是企业文化进行定义。不少定义都试图描述清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如表述为“企业文化是……的集合”等等。在众多关于企业文化要素的理解中,比较得到人们认同是“三要素论”或称“三层次论”。其中包含的三种要素分别是:物质文化要素、制度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三个层次的要素由浅及深,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著名文化学者沙因曾于1985年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作了一个回顾,认为类似于上述认识的定义都没有完整的概括企业文化的全部要素。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三层次论”,分别是人为事物、价值观和基本假设(basic assumptions)。

“人为事物”对应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布局、着装、言行、文本资料,等等。这类文化要素都是非常容易观察到的,只能用于描述企业文化的一些表面特征。如果不做更深刻剖析的话,人为事物就不可能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价值观”是与“精神文化”对应的,指的是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就企业文化而言,人才观、产品观、客户观等都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沙因认为,价值观相同或者相似的企业完全可能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氛围。因此,有必要对企业文化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基本假设”是最深层次的文化要素,指的是企业成员内心接受的、共享的、能够成功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所组成的特定模式。基本假设决定了人们如何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以及如何采取什么行动。企业中的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用基本假设来解释。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由人为事物、价值观和基本假设构成的三层次结构。这些文化要素是由浅入深的帮助人们认识企业文化现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企业文化的本质

根据一般的“三层次论”,精神文化(价值观)可以视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沙因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基本假设才是企业文化的本质,人为事物和价值观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表面层次。基本假设包括五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实和真理、人性、人类活动和人际关系。

“人与自然”决定了企业如何看待环境、是创造环境还是安于目前的环境。“现实和真理”是企业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企业的时间和空间导向以及做事的依据是来自于客观事实还是主观判断都源于此。“人性”是决定了企业如何对待员工和顾客,对于人性的基本判断会影响企业的基本管理模式和风格。“人类活动”指的是企业基本活动的导向,决定了人们的基本行为方式。“人际关系”涉及企业中人们的互动关系和情感亲密程度,可以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是那样一种状态。

这五个方面的基本假设如同五个变量一样,其不同的取值将组成无数的集合,即一个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但就一方面而言,并不是一个有限的值域,不是用某种简单取值就可以表述清楚的。

再加上另外两类文化要素,可以认为企业文化体系呈现出具有三个层次的丁字结构,如图所示。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企业文化自述篇(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下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与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非常吻合,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企业方方面面的主要工作。同时,建设和谐企业,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打造和谐企业文化, 对加速构建和谐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影响力是极为关键的。因此,和谐企业文化在语言表述方面一定要极为慎重。笔者认为,和谐企业文化在语言表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体现和谐企业的核心本质

和谐企业的核心是通过促进企业内外“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因此,和谐企业文化应该能够引领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其内外部各种相关利益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企业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而,和谐企业文化在语义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和谐企业的核心本质,在“持续发展、发挥优势、扩大功能、尊章守法、诚信至上、团结协作、关爱员工”上做文章。

蒙牛企业在表述自己的企业核心价值时就这样定位:“为国家创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企业,为民族创建一个具有百年发展力的世界品牌,为提升消费者的健康品质服务,为员工搭建人生价值的实现平台。”

我国著名的家电企业海尔集团,是个企业文化浓厚、团队凝聚力强的企业。在独特的海尔文化中,海尔人就常常结合企业的实际,运用一些独到的语言来总结和表达企业运营理念。

例如:如履薄冰(生活现象比喻):企业的经营,就像踩在薄薄的冰上,随时都可能有危险出现,所以要小心谨慎。

浮船法(物理现象比喻):把竞争的相对位次关系比喻成水上的浮船。只要比竞争对手高一筹、高半筹等,就在水平线上高出了竞争对手,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打飞靶(体育运动比喻):把市场的变化比喻成飞碟,把握住市场机遇比喻成“打飞靶”。市场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市场永远在变”。

东方亮了西方再亮(天文现象比喻):用方位比喻产业,用“亮”比喻做好、做强、做大。先把自己熟悉的行业做好、做大、做强,比如电冰箱,然后再进入相关的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比如白色家电、黑色家电乃至家居集成,等等。同时,每进入一个行业之后,同样要把它做大、做好、做强,为了“再亮”其他方位打基础。比如海尔进入洗衣机领域后,就把这个产品做到了全国第一。

二、突出和谐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企业过程中的精神支撑作用

和谐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也是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企业文化看起来不是企业成长的最直接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因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伴随着自身的经济繁荣而逐步形成和确立并深深植根于企业每一个成员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是企业的精神文化。所以,没有先进文化力的企业就不可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不可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认为,打造企业和谐文化一定要突出其在构建和谐企业过程中的精神支撑作用,坚持以文化融合加快员工融合,以和谐文化构建和谐企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同创业的生动局面。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这样,就必须了解和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精神文化需求,打牢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因此,无论在企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层面(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理念、企业道德等),还是制度文化层面(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人力资源理念、销售理念,生产理念等),亦或是物质文化层面(包括厂容、企业标识、厂歌、文化传播网络),凡借助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容,都必须体现“和谐”的宗旨,体现“和谐”为企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例如,海尔在自身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就使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来体现企业的精神理念:

斜坡球(力学比喻):企业是斜坡上的球。人的惰性、散漫、缺乏责任心、缺乏自律等人性的弱点会使它下滑。为了止住下滑需要一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但企业仅仅做到不下滑也不行,还要上升,因此还必须有一个“上升力”,这就是由愿景———使命———目标引导的“创新”。

源头论(自然地理现象比喻):把企业比喻成“大河”,每位员工都是“源头”;源头都喷涌出水来,大河才有水。计划经济时期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助长了员工的被动和依赖感。

平台(软件借以运行的操作平台,IT技术比喻):员工的工作场所、工作条件被比喻为“平台”。企业要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休克鱼(动物生理现象比喻):把硬件条件好但是管理差的企业比喻成“休克鱼”,只要利用企业文化把它唤醒,它就可以成为一条活鱼而焕发生命力。

三、传统与现代融合 彰显和谐发展理念

和谐企业的构建,要求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并在意识形态领域达到思想认识的和谐一致,于是,和谐企业文化就担负起以特有的企业精神和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使命。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立足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更要将现代化的元素融入到企业发展的动力资源中,使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共同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海尔人在表述海尔文化中,就非常注意这一点。

例如:SBU(战略管理术语比喻):把每一位员工比喻成SBU,即“战略业务单元”或“事业部”。每个员工都是一个内部经营单元,他要自我经营,同时也要被上级经营。

木桶、最短板(容器物品比喻):把业绩的形成原理比喻成木桶。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桶上面的最长板,而取决于桶下的最短板。业绩的形成取决于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要找出“最短板”员工、“最短板”环节或因素进行改进。

终端(系统的输出点,电子信息技术比喻):把生产与经营第一线比喻为“终端”,强调干部要“深入终端”,企业“战略在终端”,“终端的问题就是干部的问题”。

赛马、相马(“伯乐相马”语言及其反喻):员工被比喻成“马”,企业被比喻成赛马场。各级管理者的责任就是为员工搭建“赛马场”,让他们施展才能并认可其才能与贡献,同时淘汰无能者。“赛马”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员工可以自己掌握命运。“相马”是主观的,员工的命运往往掌握在相马者手中。

“木桶与最短板”和“伯乐相马”是西方与我国家喻户晓的传统名言,SBU、终端则是现代管理和IT技术的特有术语,海尔文化就是这样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巧妙地表述制度文化层面中人力资源各种复杂的关系模式的。

四、强调和谐关系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和谐企业”中的“和谐”涉及到企业系统中的方方面面,它包括企业的“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所谓“内部和谐”主要是企业内上下级单位、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和谐,企业与职工的和谐,职工与职工的和谐等;所谓“外部和谐”主要是企业与业主、监理以及设计方和谐,企业与劳务队伍、材料商和谐,企业与地方政府、新闻媒体和谐,企业与企业和谐,企业与环境、与社会和谐等。要实现企业和谐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发展与以上各相关方面的和谐关系,利用企业文化,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营造利于和谐发展的环境,不断促进企业系统中各部分和要素和谐发展。所以,和谐企业文化在语言表述时就要在“和谐”二字上下大功夫,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结合企业自身特色,为企业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海尔文化中就有针对建立和谐关系而寻求出的贴切表述,例如,他们在建立企业内外沟通、和谐一致的关系时,就选用了一系列独到的专业术语:

市场链(机械传动机构比喻):把流程比喻成链条,每个员工都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直链接到外部客户。在内部,流程环节的关系是“咬合”,其机制是SST,亦即索酬、索赔、跳闸。

索酬、索赔(法律合同术语比喻):岗位和部门之间在流程中的配合,是市场经济中的合同关系。

跳闸(电工学术比喻):“跳闸”是对电路及电路上用的电器的保护性控制。相互配合的环节间如果既不“索酬”也不“索赔”,“闸口位”就要“跳闸”,把矛盾暴露出来,以避免危机的潜伏。

拆墙论(房屋建筑比喻):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配合的效率障碍与沟通障碍比喻成为“墙”,把企业外部在资源合理配置、互利共赢上的障碍也比喻成“墙”,要成为无边界企业,必须拆掉这两堵墙。

一站到位(交通运输术语比喻):不需要中转,直接到达目的地。顾客接受海尔的服务就像乘坐直达车,不需要那么多的中间环节和麻烦。

拆墙论(房屋建筑比喻):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配合的效率障碍与沟通障碍比喻成为“墙”,把企业外部在资源合理配置、互利共赢上的障碍也比喻成“墙”,要成为无边界企业,必须拆掉这两堵墙。

联合舰队(海军编制比喻):把集团企业的运营模式比喻成“联合舰队”,每个舰只都有战斗力,他们各自为战而不各自为政,于是就可以获得部分大于整体的“综效”。反过来,如果集团的运行像一列火车,则加挂的车厢越多,车头就负担越重,火车运行的就越慢。

在利用企业文化塑造和体现企业形象时,蒙牛文化的做法也值得借鉴。蒙牛人将产品特色与管理精髓和谐统一,打造出一体两面的蒙牛文化,即:“牛”文化、“德”字根。他们以“牛”形象自居,向世人展示“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奉献品质,从而赢得合作者与顾客的信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营造和谐的环境。

企业文化自述篇(5)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2

一、营销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营销是手段,企业文化是精髓,两者互不独立

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决定了传统营销不再是单一产品或服务的营销,而是将重点指向了更为有价值的事物,随之改变的还包括营销手法的多样化,例如网络营销、会员制营销、电话营销等等手法。其中,网络营销是技术水平较高且用户人数居多的营销平台,是基于无形与有形相结合的方式为传播平台进行的营销活动,不是简单的互联网营销。真正的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传播的介质作为基础平台,不同媒体推广后期进行的交易活动或行为,最终能够实现交易的目的。网络营销包括互联网营销,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能够承载各类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和目标。营销的本质实际上是本体与客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通过这种传播进而完成交换,所以信息是交换之源。企业在保持传统营销策略的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发展的动态和新兴媒体平台的合理应用,拓展更多的营销手段,进行网络营销,特别是加强品牌的展示、信息的、活动的推广等环节。目的是借助互联网络把形式各样的营销手段进行整体规划和分类执行,以统一的传播方式将企业最前沿的资讯和信息向客户进行传达,最终利用营销手段,实现信息传播式链条闭环路径。

企业文化一直被定义,一直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所阐述,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历程中历史的沉淀和积累,是企业优良传统作风、企业价值导向、企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凝聚和升华,是内隐于形,外化为式的精神力量,属于精神范畴的最高表现,更是企业基业长青,打造百年老店的精神支柱和前进方向。

企业文化依靠营销手法,对外需要让客户了解企业、用优质的产品吸引客户与企业进行合作共赢,对内要求职工继续加强文化建设,创造出更多优质产品,继承优良传统,保持旺盛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二)营销是目的,企业文化是需求,两者互不矛盾

营销的最终目的很明确,是赢利,成功的赢利并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客户群体的不断“再次光临”。目的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目标,目的可以是实现产品的最好收益,也可以是营销理念的成功推广并受到客户理性的接受,所以是物质和营销战略两个层面的结合。“再营销”将是营销手段的再拓展。客户的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企业所创造的产品实现交换和使用价值,带给双方的就是双赢。想要让双赢继续深入而持久,就需要企业形成一定的营销理念,全面提升营销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方式。营销手段中不仅要有显性的营销策略,更多需要的是通过产品折射出企业文化的理念。

企业文化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产品与服务这一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成功推广,重要的传播要落实在精神层面的建设上来,建立一种信息时代满足客户需求和企业自身需求的价值体系,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企业文化多是隐性的,包括理想信念、经营思想等内容,多在产品的质量、服务的态度上有所体现。

企业文化与营销并不矛盾,深层的文化需要通过营销手段和具体的营销策略表现出来,营销中的方式策略同时也折射出企业的服务理念、经营理念、专业化水平,透露出深层文化建设的程度和功底。企业文化和营销的通性都是以人为本,树立尊重人的价值观念,尊重客户也尊重企业职工,角色根据主体而转变但本质是相辅相成。

(三)营销与企业文化的有效结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营销是一个大的体系,了解、挖掘产品内涵、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文化营销是营销精神层面的营销手段,可以满足客户的精神诉求,但文化营销的出发点要根据营销对象的不同进行设置,企业内部的文化营销是职工,企业外部的文化营销是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进行策划。文化营销将促进文化品牌的推广,品牌的推广又基于各种营销手法的实用,营销传播的核心是品牌,品牌就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本,营销手段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客户的信任度,做到以产品为源,以客户为尊,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为载体,文化传播为媒介,树立品牌形象,让客户自觉主动成为企业的最大消费者,拥有大量客户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好的证明,也是优于同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最好诠释。

二、企业文化不同表述语态的多样化传播

不同表述语态的多样化传播既是企业文化营销的不同渠道。企业文化常隐于无形且难以描述,是作为“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精神层面的一种形态而存在。运用传统媒体的表述语态能够将企业文化物态化,将企业文化“物化于形,意化于心、感化于情”。使企业文化能够看得见、摸得到、感受到。静态的描述方式是文字与图片的结合,动态的描述方式是电视语言的应用,这些传统媒体的宣传传播方式都是在展示企业自身的一种文化,只是语态不同而呈现出的方式也不一样,都属于文化营销的一种模式。

(一)静态影像瞬间是企业文化的备忘录

静态影像既是文字与图片的结合,瞬间是真实的静态记录。文字与图片的有效结合是传统媒体传播的一部分,当这种传统的文字与图片的结合遇到具有针对性的媒体开发技术时,新的传播媒介就产生了――图文电视。图文电视是一种将图片与文字进行再编辑组合形成的新兴栏目,在电视上由静态转动态并配以轻音乐进行循环播放的一种媒体新形式。

图文电视能够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图片的结合形式,对图片表现的主题内容进行收集、分类、整合、编辑,并配以文字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描述,以一种动态带静态的新形式让图片在电视中动起来,而不显枯燥单调。图文电视的作用和意义不只是在于开创了一种新的电视媒体播出形式,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图片的记录功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文化发展史,记录了企业发展的历程和职工在这个时期的精神风貌。图片与文字的表述虽是一种表象,但实际上在静态的图片背后能够寻找到企业当前各发展层级的痕迹,将图片集于一个媒体平台,并及时展示在公众面前,是记录企业文化的备忘录。

(二)动态影像片段是企业文化的“活标本”

标本既是真实的记录,静态影像必定有自己的局限性,动态影像则相对于图片来说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新闻类的影视资料是当前最接近真实的记录,具有客观性和时效性。专题类影视资料则是对真实素材的二次创作,相对新闻而言,具有一部分记者的主观描述在内。让栏目具有互动性,传递性,是一直探索的方向。打造一台属于职工自己的电视频道,真实反映职工的工作生活的媒体平台。栏目设置可形式多样,树立的榜样和典型通过动态影像记录,描述工作、生活的场景,以画面取胜,用逻辑关系、结构设置讲述故事,无论语言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真正打动人心的一定是情感的表达。电视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归根结底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企业文化表现的一个侧面和角度,是让外界了解企业文化的一种渠道和途径。一个频道的长期运转主要依靠一线职工的真实声音和反馈意见,一线职工最想看到什么、最想听到什么也是一个频道的发展方向。归根结底,调研是前提,反馈、评估是方法,职工有需求、有要求,有反馈的声音和投稿渠道的畅通就意味着频道有更广阔的发展方向和持续不断改进的动力。动态影像片段的记录是企业文化的再记录,是企业发展历程的“活标本”。

(三)网络媒体营销的新探索进一步推进文化营销的快速发展

静态和动态影像的记录仅仅只是企业文化表现的一个侧面,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营销依然是把企业文化做大做精的媒体平台之一,可以将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进行再次包装和转换投用于网络媒体的应用。选定适合本企业网络主题内容且对公众具有价值的传递内容将是一项长远的工作计划,也是吸引有效客户浏览网页的直接手段。怎样在同行业的统一模板中创造具有自己企业网站的风格,将现有的资源迅速重新整合,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栏目设置的投放,做成一种广泛的推广模式,在平台上结合新媒体形式下的前沿载体,构造最新颖、最有创意的网络表现形式,把企业的理念、文化、远景、产品服务、职工风采等信息传递给公众;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和纸媒的传播都具有针对性、深入性等特征,但表现形式各有优势,面对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需要不断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需求,将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进行多元化融合和创意类包装。

工作要努力,但努力的方向一定要是思维方式的创新。企业权威信息的、产品性能、质量的公开、职工风采的展示、企业公众开放日的招募等等专题栏目的设置将是文化营销的隐形手法,媒体平台的发展依靠于社会科技进步的程度,内容基于企业的理念和文化,主题源于企业职工的工作生活的点滴记录。将网络的创新形式进行拓展,将网络语言向网络语态进行转化,将网络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诠释,全面打造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平台。企业文化内涵和理念是不断深化和加深的,探索更多的媒体营销手段将加速文化营销的发展进程,达到让客户感受企业文化,让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产品和服务上共赢,在文化理念上共享。

三、文化营销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长期形成的、共同拥有的核心价值观,它规定了职工的思维定势、统一了职工的行为方式,这种优秀文化的吸引力可以吸收优秀的有志之士的加盟,还能使本企业内部员工紧密团结,凝心聚力,进而达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化,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营销的不仅是产品,营销的还有人力资源的配备。

今天的人们在消费物质形态产品的同时,越来越加大了对文化形态产品的关注度, 企业的效益也由传统占主导地位的产品营销转移到文化力的营销,文化营销才是真正的生产力。一个平台的运行主要依靠基于生活内容的丰富素材和高于生活的各类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长久立于不败之地,仅仅靠市场营销的各类组合策略是浅显的,企业文化的建设才是文化营销的源泉活水,只有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科学的文化营销战略,企业才能良好运行,全面推进品牌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自述篇(6)

关于企业文化故事

企业文化故事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存在和传播形式,通常是一段关于企业成员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特定环境或事物的具体反映和叙述。企业的发展历史总是由事件构成的,其文化也因故事而生成。可以说,故事是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文化元素,是对企业文化理念的有效诠释。例如,当提到海尔的企业文化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砸电冰箱”、“吃休克鱼”之类的故事,而提到松下企业文化时,则会想起“水库理论”这类鲜明而生动的故事。同样,凤凰卫视“画饼”、“捕蝇绝招”、“螺蛳壳里做道场”、“烟雾里的头脑风暴”等一个个平实、生动、幽默的故事,也日渐为人们所熟知。

学会讲故事是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企业文化中很多东西是无形的,能够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其实并不多,而能真正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有时却是那些并未被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企业文化因素。但这些因素往往能通过各种“故事”的形式在企业中传播和流传,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不仅能起到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也能震撼员工的心灵。在这方面,凤凰卫视深谙其道,充分运用故事这一有效载体传播企业文化理念,并注重故事的通俗性、亲和性、趣味性和直观性,将企业所倡导的理念、精神等内容融入故事情节中,使故事理念化、理念故事化。

凤凰卫视企业文化故事的类型

企业文化故事的形式和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故事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和价值意图,不同的故事依场合、人物思维的差异而展现不同的风格。凤凰卫视的企业文化故事围绕企业文化理念而展开叙述,紧扣“理念、融合、管理、人才、创新、激情、包装、公关、品牌、竞争”十大文化元素,主题鲜明,价值取向明确。内容丰富多彩,有和谐与不和谐的故事、成功与失败的故事;诚信故事、公益故事;学习故事、成长故事、变革故事、挫折故事、愿景故事;领导人故事、员工故事、受众故事等。总的来看,凤凰卫视的企业文化故事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创业类故事。这类故事以创业为主题,以创业者曲折的创业经历和对目标的执著追求为故事线索,以创业精神、勇气和胆识为故事颂扬的实质,告诉人们创业不易。如“画饼”的故事。1996年,在凤凰卫视成立后的第一次员工大会上,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宣布“三年实现收支平衡,力争第四年上市,并成为除CCTV外最具影响力的华语电视台”时,在场的凤凰管理层听后都笑了。这种笑不是会心的笑、赞同的笑,而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笑,都说刘长乐是在“墙上画大饼”。当时的情景令刘长乐十分尴尬。但事实是,凤凰卫视开播三年,入选中国最知名的20个企业品牌;开播四年,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开播五年,推出第一个覆盖两岸三地的24小时中文新闻频道;开播十年,年财政收入超过12亿港币,在全球拥有近千名员工,电视观众超过两亿。

经营类故事。主要是讲述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及其经营的价值取向,整个经营类故事或描述企业人的经营智慧和胆识、或描述失败和挫折时的痛苦教训。如“螺蛳壳里做道场”、“光脚不怕穿鞋的”、“‘呼儿嘿哟’拉客队”、“载入史册的专业精神”等系列故事。“螺蛳壳里做道场”主要讲述了凤凰卫视在经营上节人、节材、节纸、节钱的节约故事。“载入史册的专业精神”这则故事反映的是凤凰人所普遍具有的主人翁精神,处处能替公司着想,遇事能灵活处理。

变革类故事。讲述的是企业在面对内外压力和阻力的情况下,大胆改革的典型事迹,弘扬的是企业人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如“烟雾里的头脑风暴”这则故事,笔调幽默,寓意深刻,间接地反映了凤凰人创新的过程和民主。又如“科技专家王酉年的故事”,虽然表面上讲述的是中文台副台长王酉年的一些生活趣事,但从其中包括的“反过来看”、“望远镜”、“骑驴找驴”、“电脑高手”、“动手能力”等小故事来看,实则体现出凤凰卫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包容、对创新精神的弘扬。

管理类故事。主要是讲述企业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如何处理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与人际关系的矛盾,以及企业人的认真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等。管理类故事描述的大多数是凤凰人身边的管理问题,是许多凤凰人都能直接看得到、摸得着的,甚至是能切身体会到的事例。如“有眼识得金镶玉”、“一竿子插到底”、“一天表扬三个人”等故事。

凤凰卫视企业文化故事的价值实现形式

刘长乐认为,在凤凰卫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独特的企业文化是凤凰成功的保证。凤凰卫视成立后,成功地打造了所谓的“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思想、企业团队意识和企业使命等方面的理念。在这一文化体系中,不管是理念的总结还是诠释,都是通过故事化来实现的,故事构成了凤凰卫视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其作为企业文化有效传播形式的价值是通过“理念――故事”二元互动的过程来实现的。

将企业理念写成故事。理念故事化就是把企业里高度浓缩的一条条文化理念,通过发生在企业里的人、事、物的现实经验、事迹,甚至引用寓言故事,来具体化与形象化,使员工从这些事迹或故事里理解文化理念的内涵与意义,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及追求什么,从而慢慢实现企业文化的自觉。大凡企业文化建设比较优异的公司,都会将企业文化故事化、形象化、实例化、通俗化、趣味化,运用能够代表企业文化的具体故事来教化员工。

通过对凤凰卫视企业文化体系的解析,可以说,凤凰卫视本身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地演绎着一个故事――“不死鸟”的故事。“不死鸟”的故事既准确地概括了凤凰卫视从沉寂、蜕变、革新、进步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也彰显出凤凰卫视凤凰般的美丽与尊贵,以及凤凰人不断地自我挑战、更新与超越的“青云之志”。可以说,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是任何企业都希望达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强调创新精神的企业,凤凰卫视正是通过讲述“不死鸟”的故事,将这一文化生动活泼地体现出来:一个志在云天的信念,一对翱翔天际的翅膀,一对目光高远的眼睛,一个永远出类拔萃的象征,一只浴火重生的不死鸟,一个浴火重生的不死精灵。

此外,凤凰卫视还通过编撰生活或工作中的故事来对凤凰人进行管理知识的普及。例如,为了体现“凤凰是个大家庭”的亲情文化,引用了“重情义,但不要哥儿们机制”系列小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刘长乐与员工之间,故事中充溢着一股股浓浓的人情味儿,直接说明了凤凰卫视领导层十分注重与员工情感上的联系,体贴关爱员工。事实证明,要想激发员工努力为公司工作,只有在感情上融合沟通,员工才能对管理者有充分的信任,这也是凤凰卫视迈向人本管理的核心。

凤凰卫视将企业理念故事化主要体现为直接诠释企业理念。“有眼识得金镶玉”是凤凰卫视选用人才的重要原则,其用人注重四个因素:人品优秀,学习能力,强烈的进取心,因热爱而来。“吕宁思任聘”的故事便是佐证。程鹤麟副台长招聘吕宁思时,只用几分钟就看准了,手续三分钟搞定,这很好地说明了凤凰卫视“出类拔萃,志同道合”的招贤之道。

故事化宣传以理念为核心。故事是传播企业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故事不仅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的文化人类学内涵,而且具有人类思维潜力的开发价值。通过对故事的提炼和升华,可以更好地发挥故事在企业文化传播中的载体作用和理念诠释功能。所以,企业文化传播借助于企业故事的形式,还必须上升到理念的高度。凤凰卫视在企业文化故事的构建中,对先进人物的故事化宣传注重以理念为核心,并善于从理念方面对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提炼,赋予它们以文化素养和精神灵魂。

凤凰卫视的企业文化故事很多都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体现的,通过讲述他们生活上、工作上的细小事情,来间接诠释企业文化理念。如:“早餐工程”、“练口语”、“董嘉耀学外语”、“平等”、“窦文涛与Fans”、“凤凰领导层捕蝇绝招”、“三斤纸”、“专心致志”等故事。这类故事笔调幽默,语言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听起来有趣,想起来有味,能够入耳、入脑。尤其是在“凤凰领导层捕蝇绝招”这则故事中,通过刘长乐和部分中高层领导各自讲述自己的捕蝇绝技,体现出了凤凰卫视十分崇尚创新,并善于培育和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

企业文化自述篇(7)

企业博物馆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新兴事物,企业博物馆如何构建,才能更好地推广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本文试着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及技术层面等方面论述企业博物馆构建的理念与路径。

关于企业博物馆论述,一则从企业博物馆的价值与效益来论述,这在论述中比较常见;二则从博物馆的设计角度来论述;三则从企业公关等来论述。虽然目前国内有几家比较有实力的企业建造了自己的博物馆,如海尔科技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但现实中,企业建造自己的博物馆仍然是凤毛麟角。如果有,大多数企业也基本上停留在橱窗式展览阶段。

本文所论述的企业博物馆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所建造的博物馆,是现实存在的企业,而不是已经消失的企业。同时,企业博物馆不同于其他类型博物馆,其特点有三:一是实用性,其存在是为了企业更好地营销,更好地传播企业文化,从而产生更多的利润。二是附属性,企业博物馆往往依附企业,根据企业实力来建造。三是重点不在学术性研究,不同于其他博物馆,企业博物馆的学术性色彩相对比较淡。同时,企业博物馆的互动具有针对性,可以根据自身类型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众,如有的企业侧重于经销商与自身员工;有的企业则更侧重于顾客群体。当然,企业博物馆也具有博物馆的一般特性,如艺术性、教育性等。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构建企业博物馆?

第一,从经济层面,优化各种资源,规范作业流程。企业必须认识到企业博物馆是一个信息系统、营销系统。企业博物馆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表现在“博物馆本身可视为一个完整的资讯系统,并不只是单纯的展示厅、教室、储藏室、行政区和公共区域等空间的集合体,也不只是由很多馆员、观众、志工、厂商担负的展示、教育、搜藏及研究的功能体,而是在这些组成单元中,有很多沟通和咨询服务进行运作的系统”[1]。同时,企业博物馆也是一个营销系统,通过博物馆的系统运作,从而提升顾客的忠诚度,如李君如“博物馆的参观品质(含展示设施、人员导览及主题规划)会显着正向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并对参观后之忠诚度及效益产生直间接的正向效果”[2]。那么企业博物馆在经济层面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首先,优化各种资源。企业博物馆作为企业发展的附属产品,从宏观上说,在整合各种资源过程中,必须从目标与愿景来评估取舍和建设企业博物馆,从而达到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从微观上说,通过新会计管理技术算出成本与产出,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其次,规范作业流程。规范作业流程主要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展馆建设流程控制;二是内部展品制作流程。最后,规范建成后营运管理,发挥其日常功用。如除了正常展览使用外,可以作为培训员工基地等功能,从而延伸企业博物馆的功用。

第二,从社会层面,一方面必须考虑企业博物馆的社会文化属性。毕竟“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机制,其结构与意义受社会文化体系的形塑,因时而异,且博物馆对资料的掌握与知识的诠释,以及采用何种修辞等涉及知识诠释者的文化背景,也涉及被展示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脉络”[3]。因此,企业博物馆要一个怎样的叙事角度,才能受到社会文化影响至深呢?一般来说,企业博物馆在叙事时,一是根据其历史发展,忠实地记录历史发展进程;二是根据企业文化观进行叙事,从而使得企业自我认同得到进一步凝聚。另一方面,企业博物馆必须考虑社会责任。一是企业博物馆本身功能具备社会服务功能,即企业博物馆具有一般博物馆的社会属性;二是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也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博物馆应对社会责任应有所回应。在具有运作上,必须进一步延伸社会功能,如优秀企业博物馆往往会成为其所在地区的标志。

第三,从技术层面建设上,企业博物馆有其自身属性。企业博物馆展示也是运用实物(器物)作为语言来展示。因此,在收集器物上,一则考虑其所承担的意义,而非关注其时间性。如科技类企业博物馆,“科技的生命周期从以前动辄百年缩短到现今几十年,甚至于不到十年,例如以前生命周期约百余年的‘铅字活版印刷技术’,到生命周期约六十余年的‘映像管电视机’,到现在‘传统手机’受到‘智能型手机’的威胁,‘传统手机’这项科技物出现也不过十五年左右。所以科技类博物馆要在科技物生命周期的什么‘时机’来对它进行搜藏,就是一项重要课题。所以博物馆的搜藏不再限于历史文物的传承与保存,而是意义与价值的开创与延伸”[4]。二则企业博物馆重点应以观众导向为本。现代博物馆的思潮,从以物为主导,逐渐转向以人为主导。“现代科学类博物馆是在‘建设文化’的理念,以及精神文化的需求之下发展而出,不论是主题内容的规划或空间形式,均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借移西方博物馆的作法,让几何造型成为台湾现代博物馆空间的造型语言。在博物馆的内部配置,早期是以物为主,偏重于展示品‘陈列’的空间;反之,现代博物馆从传统的转化与抽象的空间形式塑造,是以观众为导向,且祈求与生活空间经验认知产生共鸣,包括地方性意涵的空间加入,以及展示内容的环境塑造”[5]。同时,企业博物馆根据自身历史特点,也决定其必须考虑以人为本,作为企业与社会、员工的桥梁。三则运用故事性叙事手法。“主题性展示为现代博物馆之主流,已脱离分类陈列、每个展品可独立存在,不必有概念上关联的方式。因此,主题的故事线(storyline)就成了串连展示资料内容、确定设计概念,让展示规划者据以发展设计的依循标准”[6]。当然,企业博物馆也必须注意展示内容的趣味性、本土性,形式上要注意展板的氛围营造。

总之,“在国际上博物馆新的定义之下,博物馆开始不局限于对物的关怀,同时也协助传统与文化习俗的保存,甚至藉由博物馆对象与源出社群的重新对话,使博物馆扮演了新的角色”[7]。企业博物馆也一样,作为企业发展的延伸,对外宣传企业品牌,对内凝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因此,在构建过程中,通过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以及技术层面等指标的架构,透过资源等整合,使得企业博物馆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琪淑.从社区文化观点谈博物馆的图书资讯服务[J].科技博物.2006(10):23-32.

[2]李君如.白m氏健康博物馆游客参观品质、满意度与参观效益之模式建构与验证[J].品质学报.2012(19):541-563.

[3]李慧敏.博物馆展示与文化观:以台博馆及史前馆台湾原住民族展示为例[J].台湾博物馆学刊.2012(65):15-47.

[4]黄俊夫.科技类博物馆搜藏时机的探讨[J].科技博物.2014(18):61-75.

[5]吴淑华.从地方要素探讨博物馆的发展与空间形成:以台湾大型科学类博物馆为例[J].科技博物.2005(9):81-94.

企业文化自述篇(8)

Keywords project teaching;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mode

1 高职院校教学现状概况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几次大规模改革,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未突破教学瓶颈――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所需严重脱节。据调研,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授课方式仍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透彻、系统讲授知识点,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下,能比较深刻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但常呈碎片化存在,不能将其有机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当下社会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职业技能人才,强调分析解决问题和学习的能力,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服务产业之需求。因此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工匠,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因此,本文以药学专业“医药企业文化汇编”课程为例,探索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应用。

2 项目化教学模式概述

项目化教学法的提出来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专门针对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典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任务为载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点,将传统教学模式中零碎的知识点打乱重排,将理论融于实践教学中。然而,项目化教学需要找到合适的项目任务,最好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设定完成任务的能力目标和实现能力对应的知识目标。[1]将教学内容项目化,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自觉合作的意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项目计划中,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第三,通过组间互评,以培养部分学生的传授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今后的实践操作中都能够独立自主完成。[2]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企业所用。

3 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以“医药企业文化汇编”课程为例

3.1 课程目标

“医药企业文化汇编”是医药卫生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药学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了解未来工作环境及其岗位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旨在使学生能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未来就业岗位,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使之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今后参加实际工作和执业资格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企业文化核心要素,融入工作团队,提高职场社交礼仪能力。

本课程教学内容载体的选取是项目化教学的关键,结合实际教学条件以及与前导课程知识的衔接,选取医药企业、医院、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检测单位为总的贯穿项目,对制药企业管理制度制定、医院药房流程等为若干子项目,再以医药企业文化建设及医药职场社交礼仪为补充项目,完善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导向,同时以训练任务为驱动,突出实践教学,将学生被动学转变为“学生学,教师导,学生导,教师编”,使教学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3.2 课程过程

实现项目化教学宏观上采用五步开展教学:问题提出―分析问题―给出工作任务―实施任务过程―评价总结,这一过程来展?_教学。首先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每一项任务。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其自身的智慧和才能,从而主动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完成整个项目过程中,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同时建立自己的学习经验、工作经验和职业能力体系。

基于项目化教学任务实施为主线,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过程强调任务实施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并要求按照“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课后巩固提升”安排各教学环节,以实现学生素质技能全面发展。现以《医药企业文化汇编》中医药企业这一章节为例进行具体阐述(如图1所示)。

3.2.1 提出问题

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挑选几家比较知名医药企业,供学生选择。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询资料阐述该医药企业理念、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及如何建设企业文化,以培养学生组织、分析能力。

3.2.2 分析问题

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针对项目任务进行小组头脑风暴讨论,拟定方案及小组成员任务安排。这一环节主要考查学生逻辑思维、组织分析、团队协作能力。

3.2.3 布置任务

通过前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要求学生以PPT形式为大家展示讲述她们眼中的医药企业。此过程要求教师向学生表明此任务合作的目的,增强其自觉合作的意识。

3.2.4 实施任务[3]

采用有效的激?畲胧┖推兰刍?制,各组之间开展互评。同时要求PPT内容中应该包含该医药企业发展史、现状、医药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未来发展、企业管理制度及人员组织机构。然后针对这些内容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阐述,其他同学通过听他们讲述医药企业,进行对比,选择自己认为比较理想的医药企业投递简历。这一环节主要考查学生组织、分析能力,也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企业文化内涵,如何将自己真正融入到医药企业中工作,同时也给予学生提供了“双选会”的模拟平台,能更好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企业招聘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应聘者在简历、面试环节需要注意的事项。

3.2.5 项目评价

以评分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完成项目情况,项目总体成绩由以下四部分构成,前期资料查询搜集环节15% ,PPT演示环节30%,内容阐述40%,小组完成项目15%。

3.3 课程评价

整个课程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素养、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三个方面, 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评价机制的考核办法,进行考核评价。其中:学习目标占15%(包括前期搜集资料、分组讨论等);学习素养约占30%(包括考勤、按时完成课外学习任务、按时完成作业、课堂表现、学习诚信等);学习能力占35%~40%(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自评与互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表达展示能力等);学习效果15%~20%。[4]

企业文化自述篇(9)

随着人类对于企业经营理念的不断深化研究以及企业间市场竞争趋势的愈演愈烈,现代化管理对于保障企业的稳定经营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理念中主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其对于企业实现长期的经营战略以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鉴于目前我国众多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的现象,我们有必要对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出分析与探讨。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分析与论述

了解企业文化的概念,对于我们能够正确、全面的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主要指的是:企业在进行长期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企业全体员工的智慧进行一项有效的整合,它是全体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纪律的总和。它是以企业的全体人员为实施的对象,通过有效的培训、教育、宣传等方式最大限度的统一员工的意志和向心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进一步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存在问题的探讨

尽管目前国内众多的企业家开始意识到了企业文化在现代化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并开始逐步实施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解决。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建设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文化的内涵

在多数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建设只注重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价值观念向员工进行阐述,引导他们向着企业的价值观念上靠拢,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以及缓解企业与员工间的内部矛盾。而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往往将提高企业的文化氛围或者是张贴标语、喊口号的形式来实施文化的建设,这种形式上的建设根本难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吸引力,也不能很好的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失去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二)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精神,从而忽略了对文化的经营与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更是一种软管理手段,从全体员工的思想上对他们进行引导式的管理。企业的文化是企业在自身发展与员工之间寻找出的一个共同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是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并且也会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产生新的变化。这一过程是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实施与管理的,并不能将其当做精神信仰来进行自我的推广与传播。

(三)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和个性

从我国目前的大多数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来看,企业文化建设的共性太多,有的更是纯粹的站在了企业自身的角度来实施从而忽而略的企业文化与员工价值观念的有效结合。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从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经营的环境、企业产品的根本出发点、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素质水平来综合性的制定;不能一味的跟风而忽略了企业实际的发展需求。

三、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论述

通过我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概念以及目前企业建设存在问题进行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加强性措施来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

(一)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中心价值,作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

企业文化建设最初,应该基于全体员工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不同的认知能力上来给企业文化制定出一个中心的价值观。这个价值不是取决于企业的经营利益也不是取决于员工的个人利益。而是站在更高的精神层面上同时又不脱离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来制定的价值观念。可以是以产品的质量或者服务质量为中心,也可以是人性化的管理和学习创造能力的推广。但是,最主要的一点它应该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脱离了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心成为毫无实际意义的口号。

(二)加强企业领导以及全体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

企业领导作为企业中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核心力量和带头人,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领导应该培养自身的企业文化理念并认真的贯彻实施,以起到为员工做旁样的作用。此外,企业领导者还应该加强自身管理能力的学习与创新,让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培养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主要从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与定期开展企业文化培训为主要的手段,让全体员工熟悉企业文化的内涵,规范在工作中行为,从而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水平的目的。

(三)坚持人本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正在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化管理理念中更是将“人本理念”作为了中心的内容来对待,因此,企业文化应该以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归属感为主要的内容,这也是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

(四)将学习与创新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事物都处于以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将学习与创新精神进行全程贯彻才能确保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和指导性。

总结: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我们就简要地作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具体的还需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条件以及所处的行业环境来综合性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晶. 以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软实力提升[J]. 中国商贸. 2011(05)

[2] 厉以宁. 关于中国企业文化的几个问题[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3] 汪琮辉. 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J]. 港口经济. 2008(01)

企业文化自述篇(10)

界 定

什么是故事?故事通常是指具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的真实的或虚构的作为讲述对象的事情。它具有丰满的人物形象、引人的故事情节、深刻的社会问题三个必备要素。

而企业故事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存在和传播形式,通常是一段关于企业成员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特定环境或事物的具体反映和叙述。

企业的发展历史总是由事件构成的,其文化也因故事而生成。可以说,故事是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文化元素,是对企业文化理念的有效诠释。我们对那些耳熟能详的企业,几乎在脑海中都有一些清晰或模糊或完整或片段的故事。正是这些也许早已隐退到记忆深处的故事,让我们对企业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形成了企业的印记。比如,当提到海尔的企业文化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砸电冰箱”、“吃休克鱼”等故事,而提到松下企业文化时,则会想起“水库理论”这类鲜明而生动的故事。

有人说:“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优秀的企业做文化,卓越的企业讲故事。”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任何文化的传承和扩散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故事,通过故事来展现和宣扬其文化内核与价值观念。企业故事是企业文化迅速崛起、持续发展、常变常青的有效形式。它可以提高企业文化的内聚力和外发力,提高企业文化的内外传播率和文化认同率,实现企业文化的名牌效应。

但至今仍有一些企业高管对“讲故事”颇为不屑:认为讲故事是孩儿他妈、幼儿园老师的事?管理者也学这小儿科有些离谱?企业是用产品、用技术、用利润说话,用不着讲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有的还认为管理者应该讲大道理、大战略,讲最时髦的管理理论,最新鲜的管理案例,所以在企业宣传中,一些大道理只能是套话连篇,令人乏味,那些离员工遥不可及的理念、与管理实际格格不入的案例,只能让员工更加疏远,对本企业的文化更加模糊、陌生。反倒是那些不起眼的平凡小“故事”,却可行可效,令人难忘,深受启迪。

我国经济管理前辈、首任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袁宝华主张:“企业家应该学会用讲故事的办法,向职工传递自己的经营理念,以达到‘上下同心者胜’的目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企业家在新时代里管理企业的基本方法。因为故事能够改变我们思考、行动以及感受的方式。尤其是高管们,能够运用一个好的故事所产生的影响力来影响和激励他们的团队达到新的高度。毫无疑问——故事可以是非常有力的领导工具,许多顶尖CEO如张瑞敏、任正非、柳传志、马云、史玉柱、王石等,都是讲述企业故事的高手,他们运用故事去阐明自己的观点、营销自己的看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性 质

企业故事必须有企业高管和普通员工参与的人物形象;由创业者的创业运筹、企业的发展变革创新构成的故事的跌宕情节;包含艰苦奋斗的生产作风、团结友善的合作精神、任人唯贤的人才战略、开拓创新的发展思维、顾客之上的服务理念等在内的故事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和价值意图。要成功地从企业平常的人与事中甄别和提炼出所需的企业故事,就必须分析企业故事的性质,这是正确认识和有效运用企业故事的“不二法门”。

真实性 企业故事反映企业员工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真实性是企业故事魅力及生命力的来源。一旦受众怀疑故事的真实性,那这样的故事即使有再多的企业文化要素,也不能讲述,否则会适得其反。当然,真实的故事并不排斥加工,通过适度的润色,会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一般说来,企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是可以考证的,即便是寓意类故事,其故事诞生的背景、最初讲述者的身份、故事内容同企业的关联等要素也是有据可查的。

典型性 并非在本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人和事都可以被纳入企业故事的范畴,同样,并非其他企业的经典故事也可以被移植到本企业。不同的企业文化演绎不同的故事,不同故事根据具体的场合和人物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因而,本企业特殊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的具体定位、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主题等决定了企业故事必须具有典型性,必须体现本企业的特色。典型的故事要给人以震撼,发人深思,同时故事内含企业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如比尔?休利特与门的故事告诉所有惠普人,惠普是重视“互信”的企业。

亲和性 企业故事不仅具有趣味性,通俗易懂,有人物、有情节,情理交融,绘声绘色、娓娓道来,令人感慨、耐人寻味,故事人物来自于不同的层面,代表不同的层次,就发生在企业员工的身边,极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这表明企业文化的弘扬是不分职位高低的,无论哪一层级的员工都可以做出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情定法拉”这个凄美的故事,让无数消费者为之动容且对它情有独钟,同样会影响所有的员工,使员工对企业文化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

实时性 陈旧过期的故事难免让人觉得老调重谈,味同嚼醋,或者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老故事都无效,时隔多年,海尔砸冰箱的故事至今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典型的故事存在于企业内部,并且仍将发生,需要不断收集以丰富。

延传性 不能延传的故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故事。有40多年历史的耐克公司自成立至今仍然沿用一个故事来激励全体员工。那就是已故公司创始人之一贝尔?鲍尔曼发明胶浆鞋底跑鞋的故事:一天早晨,他在家里吃早餐,见妻子正在使用的蛋饼饼铛烫手,突然萌发一个把胶浆注入到饼铛把儿里以防烫手的主意,付诸实践以后效果很好。他把这个创意进一步发挥,导致了耐克公司著名的胶浆鞋底跑鞋的诞生。

功 能

企业故事既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构成要素,又是企业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企业的发展历程就是故事不断演绎的过程。企业故事在企业文化缔造过程中,担任“缔造、诠释、传播、教育”的综合角色。企业故事在企业文化传承和发散中具有以下功能:

诠释标志 通过故事来诠释、标识企业文化。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是对企业文化的最好诠释。联想副总裁杜建华“热脸贴冷屁股”的故事、一位营销员“一杯水解决一次官司”的故事,清晰地解释了联想集团核心价值观中“服务客户”的理念;耐克的CEO奈特、可口可乐前CEO郭思达,都是擅讲故事的企业领袖。耐克公司甚至在20多年前就设立了正式的“讲故事”计划,每个新员工必须要听一小时的公司故事。

传播催化 故事使企业文化延绵生发、丰裕成熟。如员工故事是丰富企业文化内容的重要来源。写进《红蜻蜓企业文化手册》中的一个小故事引起全体员工对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理念的关注,作为其“只有好质量,才有好市场”质量理念的案例支撑。员工以自身的经历参与到企业文化的塑造中来,增加了员工对本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可见,将员工故事纳入企业文化的“熔炉”中,是企业文化的塑造、传播、内化的过程。

共同进化 每个员工在进入企业时,都已拥有较为成熟和稳固的世界观、价值观。要保持员工与企业价值观的一致和忠诚,须经过其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之间的磨合。而主导磨合过程的原则是员工与企业价值观的共同进化,至少是员工对企业基本理念的认同。企业对员工的同化也不是单一灌输的。两者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企业故事来展现和证实重要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这样才会加快员工对企业使命、价值观的认同内化。

信息交流 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氛围。新员工想融入企业组织,不但要了解企业制度、价值观和管理理念等显性文化,还必须掌握其中的隐性信息和游戏规则。通过故事的方式来告诉新员工企业中曾发生的事情,以消除员工的焦虑感,引导其顺利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员工间通过企业故事的形式来沟通交流思想,从而协调彼此思想行为的步调,达到认识的一致性。

榜样教育 就是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员工,发挥典型人物故事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载体的功能。企业典型人物的故事必须真实可靠,故事主角不能凭空编造,而是普通员工中产生;要赋予故事以情感,素材定位准确;要有象征物。以鲍尔曼做鞋底的故事为例,戏剧化的情节加上主人公就足以在企业打动人心,而已经成为产品的"鸡蛋饼鞋底"就是象征物。

树立形象 企业故事是一种比广告高明许多倍的传播形式,特别是传奇、生动、有趣的品牌故事时常能够把品牌从冰冷的物质世界带到一个生动的情感领域,从而不知不觉地实现了企业传播品牌内涵、文化、价值,俘虏消费者的营销目的,从而有效地树立起优美的企业形象。

分 类

企业故事形式多样,不同故事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和价值意图,不同故事依场合、人物思维的差异而展现不同的风格。企业故事最好笔调幽默,语言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听来有趣,想起有味,能够入耳入脑。总的来说企业故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创业类 这类故事以创业为主题,以创业历程为线索,以创业精神为颂扬的实质,告诉人们创业不易。几乎任何一个知名企业都有一个创业的故事,还往往被赋予了一些传奇色彩,如在李嘉诚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从做塑料到地产,到全面进军各个产业。我们从他的身上寻找的,不仅是白手起家到成为首富的商业智慧,还有其与香港一起沉浮,历经艰险而仍具坚韧的精神力量。

经营类 讲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如何闯荡市场并获成功;如何与竞争对手周旋;如何筹措资金和规避风险;新产品如何开发成功;如何赢得顾客或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如何运筹广告策略,使得市场做出积极反应等等。整个故事或描述企业人的经营智慧和胆识,或描述失败和挫折时的痛苦教训。

管理类 主要叙述企业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怎样处理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与人际关系的矛盾,如何体现管理者和员工的管理认识和管理能力,以及企业员工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等。描述的大多数是员工身边的切身体会到的事例,通过讲述他们生活上、工作上的细小事情来间接宣扬一种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制度文化。

变革类 讲述的是本企业创业发展的故事。即企业在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和内外压力和各种矛盾的情况下,是如何顺应时展,克服来自企业内外部的种种困扰羁绊,大胆进行艰难改革,赢得企业变革的成功,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典型事迹,它不仅让企业员工敬业爱岗,弘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还能让员工产生自豪感和凝聚力,进一步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寓言类 寓言是经过群众性常年筛选锤炼的古今中外的精辟故事,一般来自哲学、心理学、宗教或社会流传的民间故事,它比现实故事更具有情节简单、哲理深刻、叙述生动而有典型意义的特征。也有企业高管或员工自编的具有哲理或其他启发性的故事,以表达管理理念和知识。宣讲这些与管理有关的寓言故事,通常比书本和课堂灌输更具实效性。

载 体

企业故事不一定总由企业单独来讲,它可以由媒体及其他人共同来讲。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提供的是一些核心素材或者一个由头。在故事中,企业可能是主角,也可能是配角,但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只要“表现”有特色,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企业故事常用的载体讲法如下:

广告 这是常用的讲法,只要看看电视屏幕,就会发现有太多企业讲述着形形美梦成真、至真至纯的故事。这种讲法的优点是可不完全拘泥于事实,在主要事实真实的基础上,可虚拟一些场景、角色,使故事更具有吸引力。其缺点一来多少会有些假,二则难免有些单薄。

举行活动 这也是一些企业常采用的办法。如“某某车飞越某某处”,海尔小小神童洗衣机上市前征求读者的建议,等等。这种讲法的优点是有可能引起轰动效应,缺点是耗资较大。另外,如果讲不好,也许落得听者寥寥。

新闻报道 此法是最常见也是最少出彩的。问题在于新闻报道多是企业接受媒体采访后由记者讲述的。由于多数企业对传播学缺少了解,更愿自说自话,结果一两个小时采访下来,多是空话、套话连篇,而真正鲜活、生动、具有特色的元素却未讲出来,再加一些记者敬业精神欠缺、专业技能不高,写出的文章大多是宣传味太重,除被报道对象外,外界人很少看。企业只要像站在受众的角度来审视企业,情况就会大为改观。

影视、网、书 如果故事能由独立的第三方讲出来,传播效果可能更佳。如借助网络、报纸、电视和报道集中发放,只要故事让人觉得自然,不引起反感,通常影响力会更深更广。因为第三方的独立性越强,品牌影响力越大,信誉越好,效果越佳。比如由电影传播海尔的《首席执行官》,王石的自传《道路与梦想》等等。

演 绎

在塑造和传播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怎样有效发挥企业故事的功能,使之成为企业理念内化的“阐释者”,企业精神生成的“教化者”,企业形象推广的“宣传者”,企业历史延传的“见证者”,是每个企业及管理者必须掌握的必修课之一。笔者认为企业故事的演绎不妨分为下面几步进行:

纳入教培 将形象的企业故事带入课堂可以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归属感和工作满意度。因此,要发挥企业故事在企业文化中的传承功能,可以借助各种培训,使故事的效果得以发挥。国外许多知名企业用类似方法培训经理人和员工,国内一些企业大学无不都用讲故事的办法来教学。耐克的教育总管通常被称为“首席故事官”,专门负责讲故事培训员工。通过讲故事,震撼员工心灵,鼓舞员工奋进,将员工从现在带向所期望的未来;员工通过故事明白企业文化,主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身说法 如今“讲故事”已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沟通交流与知识传播的基本途径和办法。为强化企业故事的教育引导功能,将企业故事中的人物为员工现身说法,这样可以起到“身教”的作用,弥补“言传”的不足。同时,为了使员工能够领悟企业故事的精髓,还可采用案例模拟的手法,让员工模拟身临故事情节之中,通过自我选择、分析、决定、反省的过程,领会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意义,提高自身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挖掘征集 征集挖掘本企业的故事,建立起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故事库”,需要企业员工共同参与,这是开发企业文化资源的有效方法。在企业故事的构建过程中,员工可以依据其自身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特殊职位选择不同角色。如创造性、活跃性较强的员工适合充当故事创造者的角色;创造性强、活跃性弱的员工适合充当故事分析者的角色;创造性弱、活跃性强的员工适合充当故事传播者的角色;而创造性、活跃性都弱的员工则适合成为故事必不可少的听众。另外可设立专门的奖励标准和办法,将员工对企业故事建设的贡献和工作绩效挂钩,如各种创意奖金或荣誉称号等,既可以提高员工创作企业故事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企业文化自述篇(11)

1. 导论

1.1研究背景

财务文化虽然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但却并没有受到很多的关注,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人们提起并加以研究。因为企业财务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它就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同,并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客观上为广大人民对财务文化的重视起到了推动作用,人们也渐渐地有了一些理财的意识,对于更好的利用自己的财富,人们有了新的思路,这绝对是国人思想意识上的一大飞跃。回顾财务文化研究发展的短暂历程,可以发现这股思想浪潮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经济文化背景,从这一背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探寻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1.2研究内容及思路

本文采用层层递进式的思路,首先从企业财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出发,对企业财务文化做出一个最基础的认识和介绍,然后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论述中西方企业财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我国企业财务文化发展的问题所在,最后提出建议即我国企业财务文化重构之必然性和必要性。全文思路清晰、逻辑清楚,对我国企业财务文化的现状和问题做出了较为详细地解读和论述。

2. 企业财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本部分着重对企业财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内涵即含义或概念,是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外延是词项所指的事物所组成的类。

2.1财务文化的定义

财务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思维,总体来说它是一定时期内人类文化在企业财务方面的反应,它与特定时期内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本文中所提到的财务文化是狭义的,即财务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主要包括财务价值观念、财务精神、财务人员心理定势以及财务伦理道德等。

2.2财务文化的基本要素

由上文的论述可以知道,企业的财务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复合体,因此,财务文化自然有很多基本的组成要素,本部分将对这些要素做详尽的叙述。

(1) 财务设施。企业的财务设施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设施。硬件设施主要有:各种办公设施、工作场所、办公文具等等;软件设施主要包括:企业的财务文化、员工的工作理念等。总体来说,企业的财务设施是财务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

(2) 财务知识。财务知识是财务文化的最基本组成要素。没有知识企业就没有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财务知识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只有有了必要的财务知识才能更快更好的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

(3) 财务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对于一个企业的财务文化来说,财务制度就是这个规矩。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制度是至少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对单个社会成员的各种行为起约束作用的一系列规则,制度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由此说来,制度在企业财务文化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4) 财务精神。财务精神简单来说就是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和态度,也是员工的一种心理定势,即对企业财务活动长期以来逐渐培养形成的一种前进和努力的动力。财务精神为员工的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让员工时刻保持工作的活力和积极性。

2.3财务文化的基本特征

财务文化说白了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内,受到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力的反应,因此,要想准确地叙述出企业财务文化的全部内容是不太可能的,但其基本特征还是能够列出的。

(1) 时代性。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财务文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因此财务文化也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时刻都会受到特定社会和时代的影响,与经济体制、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文化背景等有关联,是各个特定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反应。

(2)相对稳定性。尽管财务文化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隐形而有所改变,但其基本的文化精髓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企业的财务文化一经形成,就会保持相对长期的稳定,不会朝令夕改,在其内涵不断地调整和升华之后,得到能够适应当下社会环境的新的企业财务文化。

3. 中西财务文化的比较分析

本部分主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中西方财务文化的内容和发展变迁情况的论述,找出中外企业财务文化的差异所在,在差异中我国企业财务文化发展的不足,进而对我国财务文化的发展提出有利的建议。

3.1我国企业财务文化的变迁

本部分将主要论述我国企业财务文化的发展变迁过程,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由于我国主要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这段时期内我国的财务文化主要以计划管理为主。因为这一文化内涵是围绕计划经济体制发展来的,所以其形式也相对的更局限于计划经济的一些条条框框,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都是名不副实的,企业中的财务工作人员也没有足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在这种经济形势和文化氛围下,人们的自主意识和理财观念几乎是没有的,员工就只是企业获得利益的工具,没有任何个人思想。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至1992年,因为这一时期市场经济的实施,此时的财务管理以利润分配为主。这一时期内企业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并且对于企业的管理也更趋科学化和制度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从根本上得到的改善。企业管理者不再是利益的独享者,每一位企业的员工都有机会享受企业利益的分配。第三阶段是1992 年至今,这一时期内的财务管理以筹资、投资为主,更注重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创造更多的利益,并且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自主理财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3.2西方企业财务文化的概况

西方最早的财务文化理念源于古希腊,早期的主要表现就是价值创造和分配模式。因为早期古希腊的商业发展比较繁盛,人们的一些经济和理财观念也萌芽的相对较早,并且在古希腊人们并不排斥和蔑视商业发展,而是相对重视其发展状态。由此看来,当时古希腊人的成功和理财观念也是相对先进的。我国古代虽然也有很多盛世,但与同时期的古希腊相对比,最起码从理财文化方面就不足。就这不难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出现在西方,这种巨大的生产力的变革没有出现在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很是取决于当时中国人思想的陈旧。

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从19世纪末出现至今,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经过上百年的历史洗礼,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在财务管理上的主要变现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全面的财务和资金预算;强调企业内部资金的运作和投资,是企业资金得到高效的利用;综合运用多种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前期风险评估和后期的成果审计。总之,要运用一切手段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价值。

3.3中西财务文化的差异

通过以上的论述,笔者对中西方财务文化有了较深的理解,本部分将着重从理财目标定位和面对理财风险的态度两个方面对中西方财务文化的差异进行论述。

(1) 理财目标定位的差异。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利益大多都归企业的最高领导者,企业的各种投资、融资行为都是投资者个人为中心进行的。在美国即使是股份制企业,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即为了使股东的利益达到最大化。相对的,近年来我国企业财务文化越来越强调集体的利益和价值,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为了使企业的所有员工得到更多的利益,这一点与西方的个人资本主义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的,在我国企业财务文化更加崇尚集体主义。

(2) 面对理财风险的态度差异。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道理,然而,中西方在面对理财风险时的态度却大相径庭。西方人敢于正视风险,有一种勇于承担和大胆冒险的精神;而中国人则更主张三思而后行,面对风险的态度就相对保守许多。

4. 启示――我国企业财务文化的重构

重构我国企业财务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改善我国目前的企业财务管理状况,进而在根本上找出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方法,为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精神支撑。不论从企业的发展还是从员工的职业素质上来讲,重构适合经济发展形式的企业财务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小平.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周施恩.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涂若诗.中西方理财观念的比较[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04.

[4]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7.

[5]陈兴述,冯琳.财务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及实现途径[J].财会月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