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传统文化的文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30:18

传统文化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文化篇(1)

吃月饼的时候是八月十五,月亮像一个大圆盘,又像一个大月饼。慢慢地,月饼又代表着团圆,八月十五这天,孩子们、工人......都尽量赶回家和家人相聚。

月饼的味道可多了,有豆沙的,有蛋黄的,有水果的,有椒盐的......我最喜欢的是蛋黄味的!每次中秋节的时候,妈妈都会为我准备我最爱吃的蛋黄月饼,咬一品是甜甜的,再咬一口就咬到蛋黄了,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月饼了。

月饼真是我国中华传统的骄傲!

2、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要吃元宵、闹花灯、放烟花等。

元宵节的下午,我来到奶奶家,二妈早已给我和小妹妹买好了灯笼。我的灯笼是一只笑咪咪的小猪,它的样子非常可爱,还带了个小肚兜;小妹妹的灯笼是一只小蜻蜓,它的翅膀可以来回扇动,像真的能飞一样。晚饭之前,奶奶让我们用灯笼照一下粮仓和墙角等地方,奶奶说这样照过的地方一年就不会生虫子了。

晚饭过后我们又到屋外放烟花,爸爸抱出一个很大的烟花,放在院子中间,点燃之后,只见,烟花中先是一个个小球一样的东西飞到天空中,在天空中炸开后,有的分散成一个个金色的火花,每个火花又分散成更多的火花,天空中像下了一场流星雨;有的分散成五颜六色的火花从天空中哗啦哗啦地落了下来;放完了,天空中还会出现许多彩色的小纸片。看到这么美丽的烟花,我和小妹妹激动得又蹦又跳。放完了大烟花,我和小妹妹还放了小蝴蝶烟花,彩色的小蝴蝶可以旋转着飞上天空,非常有趣。

本来我们还计划去市政府广场看花灯的,可今天刮大风,天气很冷,妈妈怕我感冒,就取消了计划,真有点遗憾。

今年的正月十五我过得很快乐,明天我就开学了,这个快乐的元宵节给我的寒假生活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3、要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可数不胜数,如剪纸、对联、古诗、传统节目,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了。

传统文化的文化篇(2)

最近几年,孔子的影响越来越大。自2004年韩国首尔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短短5年间就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成为330多所,联合国设立孔子教育奖、文化部从2009年开始设立孔子文化奖,曲阜一次又一次成为文化的热点和焦点。然而,在这个诞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却呈现出一条非传统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曲阜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连续26年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1995年,曲阜被评为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市,1997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7年曲阜明故城被评为全省第一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008年5月13日,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被文化部命名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创建序曲

2007年8月17日,《济宁日报》登载了一条简短的消息,西安曲江新区和深圳华侨城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济宁市委书记孙守刚和副书记张术平分别在这则消息上面作了批示,主要内容是曲阜要尽快创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8月18日,济宁市发改委、市文化局派专员到曲阜调研,8月20日,曲阜市政府关于创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请示就由山东省文化厅转呈到文化部。9月3日,时任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在临沂召开鲁南经济带建设座谈会,他在讲话别提到,曲阜要立即开展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创建工作。曲阜市委、市政府立即召开会议,具体研究如何贯彻落实各级党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启动创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工作,并寻求到第一家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江新区的有关资料并批转到文化局研究学习。曲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引起了曲阜高度的重视,创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江是最好的老师。一批一批的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文化工作者到曲江考察学习,一条文化产业发展的非传统之路也开始在曲阜延伸。

基地启动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提出号召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等,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就是“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的重大措施。

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曲阜就已经开始了以推动旅游产业为特色的文化活动,孔子文化节、祭孔、孔子家乡修学旅游、旅游商品开发、杏坛圣梦演艺品牌等都是旅游发展的产物。但是,旅游产业不完全等同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涵盖的面更加广泛,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更加突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不同,前者更加侧重企业或产品,后者更加注重区域性。

曲阜市委、市政府决定首先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的过程既是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认识学习的过程,也是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资源不是资产可以利用,优势不是资本可以创新,产业就需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发展。早在2002年,曲阜在进行对明故城恢复改造时,就成立了明故城发展有限公司,目的是通过融资对1.64平方公里的旧城区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旅游产业的核心区。曲阜市委、市政府以该公司为载体,以明故城为核心,把新的文化产业设施如明故城墙、状元文化博物馆、文化商品一条街、文化接待设施整合起来,规划把明故城做成一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为此建立了协调领导机制。2007年9月,经过山东省文化厅验收,明故城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全省第一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规划先行

接着,曲阜请来有关领导和专家为文化产业把脉问诊,全面考察后,专家们建议应从规划着手。在现代经济和城市发展中,规划就是理念,规划就是思路,规划就是整合,规划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根据这些建议,曲阜市政府委托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编制《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概念性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且提出“规划无论从思路、体例、项目等都要创新”的要求。经过曲阜和规划编制单位的共同努力,规划文本拿了出来。2008年2月28日,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曲阜市委、市政府聘请全国10所著名大学的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来论证这个规划,各位专家不仅对文化产业见解独到,对儒家思想和孔子故乡也情有独钟,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经过修改,曲阜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思路逐渐清晰起来,这就是“一条孔孟文化大中轴线:从世界文化遗产孔林开始向南延伸――明故城文化产业群(内有孔庙、孔府、颜庙)――孔子研究院文化产业集群(杏坛剧场、孔子文化园、孔子博物馆)――孔子文化会展产业集群――孟子出生地(孟母林、九龙山汉墓、文化城主要选址)――邹城三孟;七个文化产业片区:明故城文化产业核心区、寿丘始祖文化旅游区、九龙山孟子故居文化区、高铁现代文化娱乐发展区、尼山孔子诞生地风景区、石门山体育休闲旅游区、九仙山农村观光旅游区;六大基地:会展基地、古玩交易基地、游客集散基地、孔子学院教育体验基地、传统书画培训交易基地、古籍图书出版交易基地。通过《规划》可以看出,曲阜的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与其他园区不同,不是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而是突出类似县级行政区域和历史文化比较厚重的城市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的模式,侧重于面向全市做大平台,面向市场做大品牌,面向未来做大项目,面向发展做大园区。《规划》根据各级领导和文化部门提出的要求,提出了发展目标和经济目标:用五年时间,力争把曲阜打造成为“济宁文化产业核心区、齐鲁文化产业聚集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东部文化产业新高地”,文化产业产值要达到100亿元。

项目带动

文化项目是文化产业的载体,是拉动内需的动力,是留给后代的丰碑,是文化传承的延伸,如果没有曲阜的三孔,“孔子故里、东方圣城”的称谓就不恰如其分。与其他三家园区相比,曲阜是创建时间最晚、行政区域最低、城市载体最小的城市,全市只有64万人,城市人口不足20万,同样做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同样进行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就不能跟人家比市场、比效益、比投入、比规模,而要突出发挥曲阜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紧密结合曲阜的实际。曲阜市委、市政府认为,搞文化产业建文化名城境界一定要高,因为“境界决定思路”,在曲阜建设文化项目,不要老把自己局限于县级市的境界,项目要代表孔子的伟大影响、要体现儒家思想的博大厚重、要经得起历史的打磨和评判。“思路决定出路”,项目在现代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中要担当什么角色,在今后要传承什么精神和时代风骨,项目对于一个园区、一级班子,可以理解为是政绩,但更重要的是在实事求是精神指引下的历史责任和发展责任,有的可以留给后代去做,比如文物挖掘,有的必须现代来做,这叫义不容辞。“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说建成什么样的项目、怎样建项目,一定不能想当然、要讲科学、要反复论证。围绕《规划》和园区发展要求,市委、市政府自2007年以来精心完成了四个新文化项目,两个已经完成规划和立项的项目,一批改造和提升项目。四个新文化项目是:全省最大的游客集散中心,占地20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投资1.4亿元;孔子文化会展中心,规划用地1000亩,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投资8亿元,仅用八个月完成使用;大成桥,投资1.4亿元,沟通了园区新旧城区的连接和文化中轴线的南延。新汽车站,占地100亩,投资1亿元,目的是净化孔庙前旅游秩序、带动孔子文化商贸城的发展。正在启动的两个大文化项目是:明故城恢复改造二期工程,规划面积1.64平方公里,总投资20亿元;孔子博物馆由两院院士吴良镛设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2009年,投资近1亿元,对明故城东西两侧进行了全面改造,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更加突出;投资6000万元对杏坛剧场进行了改造,由室外变为室内,增加了全新的灯光、音响、彩幕等,对论语碑苑进行全面维修,更名为孔子文化园免费对外开放。尼山、高铁片区等也都进入规划设计阶段。

体制之探

体制和机制是决定园区成败的重要关键,为了探索一个利于园区发展又符合曲阜实际的园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曲阜市委书记朱庆安亲自带队去了曲江、华侨城和棋盘山,回来后提出要学境界学思想学思路,但在体制上不能完全照搬。经过反复研究和学习借鉴,确定了“分两步走”和“小政府大企业”的思路。分两部走就是先侧重于把园区做大做实促进园区成型发展,再从大文化大产业层面进行整合融合。“小政府大企业”就是按照“政府服务、市场机制运行”、管理机构和文化企业实行一个机构、一套班子、两个牌子、以企业运行为主。2008年8月,经济宁市编制机构审批,成立了“曲阜文化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同年年底,挂牌成立了“曲阜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年初,在管委会内部成立了综合办公室、会展办公室、文化产业发展局、文化产业招商局四个中层机构,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董事长由市政府常务市长担任,聘任专职总经理,管委会的职责主要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对全市文化产业进行规划、协调和指导,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为政府授权的国有文化旅游资产的管理运营机构,主要做好项目规划、融资和建设。政府采取资产划拨方式,把一批优势文化旅游资产和土地划入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使其具有融资能力和运行实力。2009年以来,文化产业园管委会和投资集团先后成立了文化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孔子文化演艺有限公司、明故城建设有限公司、文投地产经营有限公司、孔子文化会展有限公司、入股东方圣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划入了孔子旅游集团共七个下属文化企业,市场化运行了春季祭孔、承办了全国第图书博览会曲阜会场、毕福剑阳光明星足球赛、龙永图金融危机与经济形势报告会,投资6000万元改造了杏坛剧场、维修了论语碑苑、打造了大型原创舞剧《孔子》,承办了孔子文化节开幕式、孔子诞辰2560年祭孔大典,完成了明故城等项目的立项、规划等,市场化融资取得突破,显示了新的体制和机制的活力。

启示思考

曲阜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儒家文化和孔子文化是其主要特色,文化资源厚重博大是其发展优势,是躺在历史资源上坐享其成,还是充分利用资源创新发展,一直是曲阜多年来解放思想的焦点,搞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有没有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变矛盾为合力,以合力促发展,也一直是曲阜面对的重点。

启示之一: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永远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属性和功能就是教化。在曲阜搞文化产业,离不开对历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更离不开对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投入,不能单纯强调企业的效益、产业的规律而忽视文化产业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这也是在今后发展中应该长期坚持的原则,对曲阜这类的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这样。

传统文化的文化篇(3)

我一直对中国的文化充满着崇敬之情,特别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更是对其敬仰不已,有时候我在想中国的先人是多么的伟大才能造就现在的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我首先感谢我的父亲正是我的父亲引导了我走进中国文化的世界,小时候父亲就对我讲一些前人所讲的道理、理念,那时还小还不太明白,但随着长大渐渐懂得其中的精华,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达出的仁爱、包容、理解、团结,更是让我迷醉不已。特别是出自《老子》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更是成为我人生中所要践行的言语。这句话伴随着我的整个青春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节日更让我感到惊讶,正是有这些节日的存在让我们懂得家人团聚,欢乐一堂的幸福,才让我们珍惜家人的温暖。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节日的存在使我们放慢脚步陪伴家人,避免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家庭悲剧,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所要表达出的内函,所要告诉世人的道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存在还有一个价值就是他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个最重要的体现方式之一,因为它直接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传统文化的文化篇(4)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啦!

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筏、湾州布影、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表示庆贺。剪纸图画就是在一张纸上剪出一副画来。你先看看这幅“书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着书在读的先生,一看他的样子就是一位书生;再看看这幅“凤凰戏牡丹”,上面有一只凤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像一个小孩在玩耍……

中国还有很多传统文化,比如:书法、刺绣、戏剧等等。怎么样,我们中国是不是有很多传统文化呀!

传统文化的文化篇(5)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版画、雕塑、木刻、染织、虎头鞋、麦草画、烙画、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评书、皮影、国画、刺绣、风筝、园林建筑、服装饰品、;还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春节贴春联、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吃月饼、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泼水节”。在我国有好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中秋节了,最有纪念意义的是端午节。春节,这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都过春节,不管离开家多远,不管走到那里,春节这一天都要赶回妈妈身边。为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打扫家、贴窗花、买年货、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辞旧迎新、为新的一年键健康康,一帆风顺。

中秋节,是个团圆节。人们经过春种、夏播后,到了秋收。这个季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人们劳作了一年,丰收在望。所以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赏月饼、象征着一年团团圆圆。

另外,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诗人屈原不满当时政府被贬到楚江一带,诗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死。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还有的地方举行赛龙舟的活动。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的文化篇(6)

当今,文化传承与发展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①。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至今仍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运用文学化方式传承医药文化,最大限度将医药文化的魅力和潜质发挥出来。

一、文学的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之所以能被传承,是因为文化是符号的艺术,而符号是可被感知并可被接受的。“没有符号就不会有文化,人也只是一种动物,而不是人类”②。“包围人的是符号世界。从作为文化前提的语言开始,到他与同伴的符号关系、社会地位、法律、科学、艺术、道德、宗教与无数其他事物,人的行为除了饥饿与性的生物需要等基本方面之外,都由符号的实体支配”③。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语言承担了重要的责任,“符号表达的最重要形式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意味着思想的交流;交流意味着保存,即传统;而保存意味着积累和进步”④。“语言不仅是一个交际工具或符号系统,而且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⑤。而文学是语言的高级形式,因此必然具备传承文化的功能,其参与到文化传承过程中,会使文化更具有可感性及审美性,丰富而有趣,从而使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文化传承离不开艺术,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文化”与“艺术”两个词总是连在一起,其实,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总和,也肯定是通过其艺术和诗歌为人所理解”⑥。追溯文化的源头,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原始人类用歌谣、舞蹈、岩画、雕塑将文化演绎得多彩多姿。而文字的出现,使人们可以用准确的语词记载头脑中的思想和认识,精神文化主要依靠典籍文本记录传承,文本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文学这种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种类相区分的最基本一个特点,就在于它是文本的艺术,而且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形式。任何一个文本自身都具备一定的显性或隐性文学性因素,因此,起到传承文化作用的典籍文本,本身就跟文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文学在其中必然发挥重要作用。

任何一种文化要实现传承或传播的效果,通过文学做媒介自然是最好的选择。要了解一种文化的内涵与特质,通过阅读文化典籍是最有效、最准确的,典籍文本精要记载文化思想,文化信息可以大规模传递给接受者,并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文化典籍不一定是标准的文学读物,如果其中有文学化的阐发,对传播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宗教文化在传承传播过程中,文学化传达手段起到催化作用。基督教的文化经典是《圣经》,《圣经》并不完全是灌输道理,更多的是通过文学化故事感化受众。佛教经典虽然空玄高奥,但也有许多文学故事帮助理解,并出现众多讲经文、变文,用文学化手段帮助教众理解教义。一部趣味十足的《西游记》深入人心,将人们引入崇佛向善的佛门胜境。文学化的宣传手段趣味性强,情感丰富,并引起美的感受,春风化雨般深入民众内心,是文化传承的很好方式。激发文化典籍中的文学性因素,相当于为文化重新注入新的血液,通过生动的解读和全新的塑造,为文化传承开发新的平台。

二、传统医药文化与文学的契合

中医药学关注的不仅是“人的病”,更多的是关注“病的人”,因此,中医药学有着更多的人文特质,体现出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展现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人化’水平,展现了人的需求、才能、发展程度”⑦。而“文学即人学”的命题已成为文学界的共识,文学对文化传承的功能和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在对人的共同关注上,传统医药文化与文学有着诸多契合之处,它们在人性、人意、人情等方面相通,在文化传承上相辅相成。

1.理想相通

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虽然古代医者与儒家文人视野的基本着眼点都是人,都有崇高道德理想和治世精神。古代医生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医病医人医国相提并论,有高下之分。医和认为:“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⑧孙思邈有相似看法,“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⑨。而具体的症状表现和医治方法,《郁离子》中则有阐释:“治天下其犹医乎……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刑政,方与法也;人才,药也。”⑩从医人到医国,从个体到整体,境界也由一般而至高远,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个人而至天下逐步扩大的理想相契合;即使不能为官,也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11}的自释想法,这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2}的想法不谋而合。自古以来,医者本是知识分子,与文人同属一类,而且由于孝道思想影响,孝子为年老父母治病成为必备功课,《黄帝内经》等医家经典进入文人的涉猎范围,因此既通医又写文的学者颇多。宋代以后,儒医一家的思想更为普遍,“宋士大夫通医理,而轼与括尤博洽多闻”{13}。文人与医者在知识上更为相通,明代医家陈时功则强调:“先知儒理,后知医理。”{14}儒医一家即医者与儒家文人是一家,实际上促进了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学的融合,二者目标一致,理想相通,在相互沟通传承方面更为便利。在文学方面,与医家医国思想吻合之处颇多。墨子本学儒,其思想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其《兼爱》一文,也谈及圣人治天下与医生治病的相似关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15}。曹丕则直接指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6}。经国与医国,本质上是一致的。“文化是心灵的哲学”{17}。在儒医一家的思想影响下,医者从医受到治国平天下理想抱负的熏陶,在行医的伦理道德方面与儒家文人看齐,崇高的理想要求相应的崇高道德。“医乃仁术”成为医家道德召唤的响亮口号,这与文学理论上的“文以载道”形成相通之处,“仁”是儒家文人的至尊道德高地,“道”也是医家必须遵循的,两者互通互释,更揭示了它们在本质上的一致。

2.气脉暗合

医药与文学在理论上也有气脉暗合的特点。传统医药文化受古代哲学影响很深,而上古时代,文史哲不分家,文学与哲学有着血脉的联系。由于都有哲学因素的影响,因此医药文化与文学在理论上相通不足为奇。《易经》与《内经》成书时间相近,观点相通,因此有易医相通的说法:“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18}从中生出一些重要医学理论,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日之法成”{19},“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20}。从易经而来的“气论”对医学理论影响甚深,气血、气脉、气虚乃至各个器官中的气,都成为中医里的重要概念。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核心,刘劭《人物志》亦以“气”论才性,称“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为性”{21},并细致地辨析由气之阴阳导致的人之才性在迟速动静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这种由中医气血引出的理论渐被文学吸收,徐斡“舒缓”的“齐气”,刘桢“壮而不密”的“逸气”,孔融的“体气高妙”、“信含异气”,直至曹丕发展提出著名“文以气为主”,由此引起后世的“文气说”的演变,韩愈提出“气盛宜言”的观点:“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22}苏辙提出:“文者,气之所形。”{23}几经发展,“文气说”成为文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相关概念如气韵、气律、气格、气象等也是层出不穷。养气和养生是医药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24}。在文学方面,养气对作家创作有重要帮助。《文心雕龙・养气》篇则强调作家在创作时须保持精神和心态的从容不迫:“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25}借助医药文化中的养生炼气意识,顺应自然,注重养气则可顺利由物到情,亦即进入到构思这一创作的内化过程。南朝沈约等人提出诗歌“四声八病”理论,将医药之病引申至文学之病。古代文体学说,将文学之体与人体相结合进行比喻,医药研究的人体对象与文学研究的文体对象渐融合起来。由此可见,有着相同哲学根基的医药与文学,在理论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为两者在文化传承方面打开方便之门。

3.意趣共融

医药文化与文学共融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体现得最多的一个方面,则是中医概念或中药名称的意趣被文学化手段表现出来。意象理论是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在对意与象的关系探讨中,寻觅出文学表现的手法。“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奠若言”{26}。刘勰则正式提出意象创作手法,“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27}。从符号学意义上看,中医概念和中药名称正是医药文化的典型符号,它作为一种药物是象,而其取名却另有意趣表现,意与象的双重表现特征正符合文学创作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因此出现许多“药名诗”、“药名词”、“药名曲”、“药名联”、“药名谜”等,将药名镶嵌其中,极富文学韵味。如清代汪昂写在方剂学里常提起的《汤头歌诀》:“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28}诗歌朗朗上口,易记又趣味盎然。针灸学医家编有《五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还有一个穴,胸胁内关谋。”{29}将五个穴的位置标出,简单易记。《西游记》中有一首七律和一首《西江月》词,每句中都藏有一中药名称,而文意连贯,非常巧妙。诗曰:“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赶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词云:“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家中盼望。”另外,文学名著若在题材或细节上对医药文化进行摹写描述,以其传播的广度,会对医药文化起到重要的传承作用。据统计,《红楼梦》书中涉及的医药卫生知识达290余处,5万余字,使用的医学术语161条,病名114种,病案13个,方剂45首,中药125味,西药3种。人们在欣赏名著的同时,对医药文化会有所旁涉,医药文化增进了名著的内涵和趣味,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三、当今传统医药文化文学化传承创新路径

传统医药文化虽与文学有着密切的交流,但在当今社会中,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学化的传承力度。具体路径可沿以下几点思路开展:

1.文学形象化的塑造

文学是通过形象把握世界的,“文学形象能给我们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30}。在传统医药文化中,人物、药物、器官、概念等都可进行文学形象化的塑造。如中医藏象理论,将十二官每个脏器的地位职责和生理功能做了详细说明,“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31}。这就很有想象力,使对象形象化,具体可感。我们还应为历代名医树碑立传,塑造伟大形象,让其崇高的医德医风永传于世。

2.传播过程中文学体裁的扩容

传统医药文化不应满足于在古典文体中的传播,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植入新的文学体裁中,如可扩展到新诗、散文、小说、影视剧本、微博等。读者群的扩大可使传统医药文化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如韩剧《大长今》的热播,其巧妙设置中医药剧情和中医药功效介绍,带热了整个中医文化。韩国对传统文化的爱护和传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文学性故事的挖掘

故事有着生动形象的特点,情节往往曲折离奇,情感丰富,容易打动人。故事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披上故事的外衣,文化要表述的道理、观点都可借此传达,人们在心理上更易接受。传统医药文化蕴藏着巨大的故事宝藏,可借助文学性想象,将故事深入挖掘,使其情节完整甚至系统化,让传统医药文化的宝贵经验和传奇色彩传承下去。

4.传统医药文章的深化研究

医古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药学经验财富,是医药文化的重点所在,为了更好地传承医药文化遗产,在文字学、文献学、文体学、文章学等文学相关领域还应加强研究。

注释:

①陈华文.文化学概论.上海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3.

②怀特,著.曹锦清,等译.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3.

③阿尔伯特・谢夫莱转引自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60.

④怀特.文化的科学.沈原,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39.

⑤李荣善.文化学引论.西安市: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77.

⑥弗雷德・英格利斯.文化.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

⑦李荣善.文化学引论.西安市: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25.

⑧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济南市:齐鲁书社,2005:232.

⑨孙思邈,撰,鲁兆麟,主校.备急千金要方.沈阳市: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

⑩刘基,著,张学忠,选注.郁离子.广州市:花城出版社,1983.

{11}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76.

{12}孟轲,著.杨伯峻,杨逢彬,注译.孟子.长沙市:岳麓书社,2000:227.

{13}金毓黻,编.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北京市:中华书局,2014.

{14}汪一江.新医学伦理学.合肥市: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00.

{15}朱越利,校点.墨子.沈阳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8.

{16}陈洪,卢盛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天津市: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5.

{17}刘求长.文艺学问题专论.乌鲁木齐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44.

{18}何少初.古代名医解周易.北京市: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66.

{19}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2.

{20}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

{21}刘邵,著.刘建国,注译.人物志.长春市:长春出版社,2001:4.

{22}曾国藩纂.孙雍长标点:经史百家杂钞.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1080.

{23}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321.

{24}张君房,纂辑.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签.北京市:华夏出版社,1996:327.

{25}刘勰,著.刘乐贤,编著.文心雕龙.北京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168.

{26}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学新探.济南市:齐鲁书社,1991:183.

{27}刘勰,著.刘乐贤,编著.文心雕龙.北京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113.

{28}汪昂,撰.黄斌,校注.汤头歌诀.北京市:中国书店,1993:8.

{29}刘云币,张云鹏,主编.中国历代中医格言大观.上海市:文汇出版社,1992:183.

传统文化的文化篇(7)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不过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过新年的时候,人们喜帖春联,敲锣打鼓,放鞭炮,过年为什么有这么多习俗呢?这里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从前,在一个偏僻的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兽,每逢新年的时候,年就出来攻击人们,所以人们非常害怕,到这个新年的时候,人们急忙收拾东西逃走了。在路上,人们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告诉他们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于是人们回到家里,在门外贴春联,敲锣打鼓。年看到了红色,听到了响声,逃跑了。所以人们过年的时候,就有了这些习俗。

“放鞭炮,唱歌谣,快快乐乐过大年。”这是我过年时唱的歌谣。

传统文化的文化篇(8)

《红楼梦》(上下本)2011年搬上舞台后,先后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舞美设计奖;第五届中国昆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优秀作曲奖、优秀鼓师奖、优秀笛师奖;2012年11月 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2012年12月荣获国家文化部“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奖”;2013年4月《红楼梦》与《续琵琶》双获第七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根据同名舞台剧改编拍摄的昆曲艺术片《红楼梦》荣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2013年10月《红楼梦》(上下本)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在第十四届文华奖评奖中,荣获文华大奖。2013年11月《续琵琶》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优秀舞美奖。

近年来,青年演员邵天帅、朱冰贞、于雪娇、张媛媛、周好璐等新秀已在昆曲舞台上崭露头角。1995年《琵琶记》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2004年《宦门子弟错立身》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获“文华新剧目奖”和“2004年至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入围奖”,并获第四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戏剧大奖。2009年,大都版《西厢记》获得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2012年《续琵琶》获第五届中国昆剧节优秀剧目奖。

传统文化的文化篇(9)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很多,如:中药、春节、古典乐、四大名著、神话故事、糖葫芦、毽子、古代名人、皇泽寺、明月峡……

在汉族节气中,最热闹的要数春节了。每到春节不管老老少少晚上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晚上八点看春节晚会,零点左右家家户户开始放烟花爆竹。这些来历是:在很久以前有个叫“年”怪兽每这天就要出来伤害人。有一位神仙说“年怕放炮,怕红色的东西。”当年看到家家户户挂红,放炮就吓得不敢来了。到了后来就演变成了今天的贴春联,放鞭炮。人们也把这天定为过年,于是这就成了风俗。

传统文化的文化篇(10)

3、再来说说我们苏州,苏州园林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它综合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给人一种古典的美。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苏州的传统小吃也十分有名,海棠糕、梅花糕、豆腐干等等,这些传统小吃使人垂涎三尺,也是其他民族无与伦比的。

4、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千万不能让它在岁月的车轮中慢慢地消亡。因此,我们要关注传统,继承民族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如何来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5、也许,你会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已经过时了。但只要我们宣传、宏扬民族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然后,根据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便可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文化篇(11)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黑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以把握不同文化形态的特征。如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礼仪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根据文化的不同形态,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还可分为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等;也可从文化的历史演变,将其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等。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具有多民族内向凝聚力,并且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诗经·小雅·北山》中就写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清史稿·陶彝传》中:“普天率土,欢欣鼓舞。”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历代王朝总是以大国自居,并不重视在海洋的发展,在清朝时更是实施闭关自守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半封闭型的大河内陆文化。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语,转引自元刘谧著《三教平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何以被称为“儒”?据《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就是说“儒”是旧时对学者、读书人的称呼。《后汉书·杜林传》也曾说道:“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还有就是其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他在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人。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理学系统。首先是“理本气末”的理本体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其次,是“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即格物致知,要知道抽象的理必要通过具体的物。他在知行关系上主张力行致知,“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还有学而知新的创新理论,“新是故中之事,故是旧时底,温起来以尊德性,然后就里面讨得新意,乃为道问学。”朱熹特别强调“天理人欲之辨”,认为人性有两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这是天理,即孟子所谓性善;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饮食男女的气质之性,这是人欲,即荀子所谓性恶。二者是对立冲突的,主张“革欲复理”。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抽象思辨的奇葩,逍遥洒脱人生的精神资源。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化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老子》五千言,上呈古代文化,下启白代之学,中国历史上各家学派,无不从其汲取学术思想养分。例如,它的天地观,经过孔子的发挥,成为魏晋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理学;它的无为观,应用于西汉政治,成为历代之统治术;它的玄德观,经孔子发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它的用兵之道,经过孙、吴的发挥,成为变化莫测的军事理论;它的柔雌观,成为诡辩家的理论基础,造成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甚至中华武术、内家武功以及历代气功家,也无不从中受益。

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关于老子的姓氏与生活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老聃即是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关于“道”,《老子》二十五章中有简明的概括:“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的本位论,“道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是按自己的样子为法则的。老子还有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关于对立统一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关于量变质变,“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否定之否定方面,“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以“静观”、“玄鉴”为特征的直觉认识论。还有其特有的政治哲学,包括无为而治,所谓“小国寡民”,“不得已”而用兵。“无为而治”就是统治者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统治才能稳固。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尤其是它的众生平等、出离家庭和超越当前社会秩序的观念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引发了不断的摩擦斗争。佛教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决定,也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抵制和左右,从而沿着适应中国文化特点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宣传忠孝观念的中国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佛教的一套心性修养途径也为唐以来儒家学者所吸取,并熔铸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佛教从出世的角度论述了孝的极端重要性,从人生解脱角度阐发了禁欲主义思想,还从认识论和人性论相联系的角度提出了知、智慧是人心之体、人的本性以及一整套的修行方法。佛教以大慈大悲、利己利他作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这种道德训条和儒家的“恻隐之心”、性善论相通,和我国的国家本位与民本思想的文化传统相近,因而在历史上影响颇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参考书目:

陈书禄《中国文化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王炯华、盛瑞裕、李思孟、何锡章《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