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7 15:53:35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1)

2.理论基础

2.1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美国学者弗里曼为利益相关者下了一个广义的定义,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影响结果实现的任何元素或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受到影响的个人和团体,且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指因采取行动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而受到影响的个人或团体,同时还强调任何组织活动都离不开为了获得利益的各个独立元素的支持,要求整体都能获利,而并不是某一个独立的单元获利[2]。从以上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得知教学质量保障的参与者也是一种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团体,而我们可以对其定义为能影响其发展和组织目标实现同时又受到高校发展和目标实现影响的个人和团体,所以如何使之间的利益均衡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中教学质量保障的发展,稳定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以更好的发挥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的均均衡发展。

2.2教育认同理论

教育认同理论关键在于高校的认同上,所谓认同就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识,利益方向一致,主体发展目标适合客体的发展要求。教育认同是指要符合高校发展要求,高校发展利益是第一位的,在高校教学理念或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学生应该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对于高校管理者、教职工、领导者等高校内部人员的认可与适应。教学质量保障目标人才培养视角下的教育认同,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考核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对学生来说也同样造成不同的学习效果[3]。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年级差异

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大一在参与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提升体育核心素养和汲取专业知识,参与不同的训练项目可以习得不同的体育技能。但在此过程中学生主观上由于厌倦学习生活,逐渐脱离学校安排的各项实践活动,导致部分学生不愿继续参与枯燥的训练。与此同时,学生们又面临着学校的层层考核,部分高校对学生的验收标准过于苛刻,使得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体育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反映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体育教育理念的滞后,导致学生思想教育和未来生涯规划出现严重偏差。

3.2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性别差异

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在性别比例上存在较大差异,参与训练的学生中男生所占比重明显,在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男生的主观意识较强,主观选择内容丰富,而对于女生缺少主观意识,但受家庭及高校考核因素的影响较深。从湖南省高校的学生获取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及体育教育专业知识的途径及管理方式上来看是多种多样。例如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学校管理、学生心理、用人单位、高校文化及家长影响等方面。教学质量保障培养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学校育高校之间没有相互依存法定关系,缺少经验交流,学校对学生自身的不了解,高校对学校以及学生的不了解,使得在目标培养过程中出现一些尴尬情境,最直接因素在于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3.3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的原因调查

第一,学生自身方面。有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参与训练是出于学生自身原因,首先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学生在选择体育教育专业之后并没能够抓住机会,用心经营自己的学业,扎实专业知识,而是选择了懒惰,放松学习,精神懈怠。第二,社会以及家庭方面。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常态化,互联网+时代使得学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这也是影响学生懈怠体育学习的主要原因。第三,高校自身发展及管理制度方面。高校实在社会变革中生存和发展的,随着经济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对高校进行了更加宽松的政策,在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高校也会按照相关政策进行调整。高校在体育教学质量保障方式上对人才的选择也会作出变化和调整,如对学生的专业标准进行提高,对学生自身专业做出特殊要求。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

4.湖南省高校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理念的思考

4.1强化学校、学生双方利益关系均衡发展

一方面,引导学生确立积极有效的体育教育学习理念。全方位实施学生体育综合型人才培养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在于全面展开,重点培养。比如湖南省高校开展的运动训练活动,不同的年级展现不同的训练特色。一年级的学生班会主题明确、鲜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多方面的运动训练经验,反映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未来发展性[4]。另一方面,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进步与能力的发展,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压抑和扭曲学生的发展。例如:某生此次技术表现在全班来说并不高,但跟他过去的成绩相比则有进步,评价时就应予以肯定和表扬,为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4.2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式创新和思想认同感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2)

[中图分类号]G4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11-03[WN]

“学校是传授知识、塑造人们灵魂,为一定社会培养造就新生一代的场所。” 这不仅表明学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求广大教师应明确自己担负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关键,也是办学水平的体现,而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因此,学校要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办学理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把开展教育科研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强领导,规范管理,精心组织,为师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最终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对课改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首先,要加强领导,精心部署,科学规划,在实践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领导必须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修养、精湛的业务素质及科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其次,学校应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语文辅导员为副组长,具体负责实施,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形成课程改革的合力,使学校课题实验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规范教学和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

第一,对教学质量工作制度进行精细化管理,明确各项工作细则要求。根据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制度,为每学期教学质量定坐标、找差距、树目标、出实招,对教师的行为、工作程序、内容、标准、时间、方法的要求,要根据教学实际,为教师所接受,对教师既要有激励性和动力性,又要有约束性。切实做好“三抓”工作――抓起始、抓常规、抓基础。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帮助学生,更要在思想上引领学生,要把班级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努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对常规工作要常抓不懈,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第二,落实量化考核方案。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或标准,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分值化、条款化、细致化的考核方案或标准便于检查和操作,以使每一个教师的工作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检查时,严格按考核方案进行,以保证制度的执行。

二、开展赛教活动

用“评选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赛课涉及讲读课文、识字课、数学课等,参赛课要与课改追求的目标相贴,接近生活实际,与常态的教学要吻合,可操作性要强,这样才能有力地提升课堂教学教研水平。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请进来,走出去”,群策群力谋发展

1.邀请课题负责人或教授召开课题专题会议,对教师进行课题通识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到其他地方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及时把握课堂教学改革新动向。组织教师就教学模式进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群策群力,发挥团队作用。重点解决“熟悉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如何先学后教”等问题。

2.定期召开小结会。让教师汇报课题研究情况,交流学习心得,解决疑难问题,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让课题深入发展,让“学生自主学习”“教为学服务”等得以实现。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参与实验推广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根据课改的理念,重点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展开,与当前先进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总结和提高。

3.充分发挥中心学校的引领辐射作用,以课题实验为龙头,强化校本培训,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使课题实验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成长。具体做法可以是课题组每期组织骨干教师做一次专题讲座,组织课题实验优秀教师为中青年教师上示范课,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骨干教师上指导课,突出新理念、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指导教师进行分析研讨,为其教学工作出谋划策,尽可能多地提供帮助。转变教师们的思想观念,把教材变为“学材”,教学变为“学后教”,学生变为“探究者”,教师变为“导师”,教室变为“学堂”,有力地推动教育的转变。

4.每期组织实验教师撰写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案例、论文、研究总结,安排专人收集,精心校对,装订成书,把它作为学校教科研的基础材料。积极向上级各类教育刊物推荐教师的优秀论文,为实验教师创造条件。

5.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有一支优秀的、有高尚的职业情操的教师队伍。其次,鼓励教师深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开阔视野,这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很有效。最后,结合本校实际,抓好自我培训,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6.让课堂发生巨变。首先要让“教与学”的顺序发生变化。激励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转向现代教学的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让“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成为广大教师教育的根本目标,并逐渐落实到教学行为中。教师要学会设计“课前探索题”,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再留一些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为“先学”留充足的时间。“教与学”顺序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满堂灌”“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学习的方式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转变。 其次是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由于“课前探索题”中的问题是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在预习时完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由于有先学中的独立思考,因此学生在小组交流和展示汇报的环节,发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提升。发言不再是“班长”或“组长”专利,发言的“面”会更广;发言的内容也从“课前探索题”逐步拓展到针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和质疑。让课堂消除“旁观者”的角色,那些被定位为“学困生”的学生,也不再游离于课堂之外。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才能从实质上体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换。

7.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积极性。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主导作用,学生能否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发挥教师积极性至关重要。通过奖惩制度给教师一个公正、客观的竞争空间,如制定教学成绩奖惩制度、晋级评优制度,鼓励教师上进等,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民主的心态面对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讨论,拉近师生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习中,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培养其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精神;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南生橘北生枳”这句话一针见血地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结果,不良的社会环境势必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如网吧、游戏厅使学生沉浸在虚幻的游戏世界里,一些暴力、黄色书刊或影碟也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巨大的伤害,学生沉迷于中,学习兴趣必然下降。没有了学习兴趣,还谈何教学质量?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也会影响到学生及教师,进而会影响教学质量。徜若整个社会没有良好的价值观,没有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做学生不思学、不思进,做教师不思教、不遵师德,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空谈。

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学校要建立网络教室,搭建互联网和远程教育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学校实际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校园网。建设教师共享资源网站,给教师借鉴和学习优质教学资源提供平台。同时设置学生资源网站,为学生寻找学习资料提供更广阔的天地。拓宽师生思维、视野,增强师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为教学优化注入新生活力。

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争取家长的支持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学校要定期开展家长课堂,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促使家长认识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教给家长教育子女的基本方法,懂得针对子女的情况开展家庭教育,尽能力帮助辅导教育学生。教师要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行为表现,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争取家长的配合,积极和家长共同解决学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内部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但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社会的配合。学校只有抓好学校的内部管理,同时处理好学校、家长、社会三者的关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3)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无论是在应试教育的过去还是在新课改的今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一切教育理念的落脚点和归宿点。课程的设置、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队伍的素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因此,学校要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出好管理“牌”,高举科研“旗”,奏响特色“曲”,下活减负“棋”。

一、强化人本意识、实现课程设置科学化

课程是教育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政策的直接体现物,是决定人才发展方向水平和素质结构的关键因素,也是教与学的依据,因而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小学阶段是学生从童年到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阶段,教育具有发展和掌握知识技巧双重功能。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研发校本教材,课程设置力争做到合理、全面。

二、强化关键意识、实现教师素质精良化

教师是一本最现实的教科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地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和办学质量的优劣。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得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的发展为本,进行民主管理,做到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效高质低耗完成。

为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们坚持“抓改革用能人、抓教育树师德、抓学习强素质、抓业务打基础”,倡导并树立“敬业、爱生、奉献、进取”的良好师德师风,学校开展“铸师魂,养师德,练师能,为师表”系列活动,开展师德师风培训,举办师德师风演讲,开展学科带头人“师徒结对”,举行教学比武,开展党员岗位大练兵等等活动。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师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各种培训,创造一切条件选派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和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鼓励教师参加业余进修。在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为每名教师订阅教学杂志,每学期给予购书经费。

三、强化中心意识、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化

1.抓细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抓细抓实。一抓常规的贯彻落实。每学期初以教研组为单位,重温学校“五认真”常规要求,不断使教师深化对“五认真”的认识,明确该怎么做该做到什么程度。二是抓常规实施过程。学校利用月考核,加强监控与督促的力度。依据月考核条例,通过随堂听课,检查备课、作业及课外辅导,对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定量评估,并与年终考评挂钩。

2. 抓牢有效教学的关键――课程改革

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整合课程资源、推进课程改革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是加强校本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确立新课程理念,掌握适用课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二是注重研讨,提高实践技能。通过课改研讨课、课改展示课、骨干教师引领课等活动,强化课堂实践。三是加强备课和反思,每个年级组为一个备课组,备课组通过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实现“一课两议”,即课前议和课后议。“一课两议”活动每单元针对一节课课前研讨教法,课后反思总结。把个人备课、集体研究、理论学习、公开课及听评反思结合在一起,把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全体教师的智慧火花、听评课后的反思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融为一体,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抓住有效教学的先导――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的实质就是寻找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先导。在教学科研实施过程中,我校注重课题立项的针对性,课题管理的规范性,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做到三个结合:既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学校按照“立足教学抓科研,抓好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科研投入,努力改善科研环境,加大奖励力度。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4)

2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存在问题的根源

2.1观念尚需更新

传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只关心学生成绩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符合度,这是一种片面的管理。这种管理只注重已有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行业、企业需求的变化发展,忽视学生对方法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训练,是一种片面、僵化的管理,不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需要。

2.2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机构还需健全

管理机构中还缺少将行业、企业作为质量管理重要参与力量的有效组织形式;在校内,教学和实训分离,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机体,也不符合“教、学、做一体”的需要,无法使质量管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2.3配套制度还需完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需完善一系列配套的相关制度。学校应进一步加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跟踪,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制度建设,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过程及评价,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4在质量管理中,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还不足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院的信息及时采集、传递、处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各高职院校虽然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但还没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信息采集,学习效果测评、多方评价信息的及时汇总和反馈,还没有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的格局。教育教学相关信息的滞后性,影响到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2.5评价信息来源单一,可信度不高

目前,对于高职院校的评估,政府还是唯一主体,行业、企业、社会参与较少,就很难反映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同时评价依据学校提供的自我信息为基础,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信息的信度和效度都不高。

3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提高的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就是让行业、企业等各相关力量有效地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实施及评价,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及时诊断效果,完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1充分关注行业、企业等各方需求,并将行业、企业纳入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参与质量管理。高职院校提供的是一种服务,服务的主体是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而行业、企业作为最终的使用者应该直接参与学院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成立董事会、教育集团理事会将行业、企业纳入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以互利共盈为纽带,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及时调查、跟踪行业、企业的需求,提出建议,学院在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基础,拟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将教育教学质量直接与行业、企业的目前和长远需求挂钩,并作为考核目标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3.2全员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氛围全员参与,全员管理首先应该在全员普遍建立质量意识和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基础之上。这里的全员应该不仅包括在校教职工,而且包括行业、企业的代表和兼职教师,将用人单位的需求直接转化成为对人才培养过程投入和监控,参与对人才培养阶段性评价,形成学校围绕企业需求不但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与企业的需求的无缝对接。

3.3建立、健全各种教育教学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制度化、科学化,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成立各专业委员会,构建专业调整的运行机制。针对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教学实施方案,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直接与企业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挂钩,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的需求。严格执行教育教学检查制度,进行过程监控。

3.4大力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采用系统管理的方法,提高决策和改进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是要建立在信息及时有效分析基础之上,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实时的管理,决不是事后的弥补,更不是让问题遗留。教育教学实时的管理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汇总和分析之上,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采集统计、分析信息,为及时性决策奠定基础。扩大教育教学的信息来源,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采用教育教学计划与实际施教进程的对比,教育教学质量的及时测评,学生日常的网上评教,领导、督导专家听课抽查、系(部)教研室同行听课评比等多种形式,收集信息,不断发现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向开放型和实时化转变。

3.5加强对行业、企业的服务,建立长期互利的关系以提供良好的人才服务为基础,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互利的关系。高职院校通过定向培养、委培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地满足行业、企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应主动了解、收集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意见与建议,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召回”制度,对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实施免费“回炉”教育,解决少数毕业生不能适应岗位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满意的服务。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5)

摘 要:高校教育发展近些年在国家的支持下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在招生规模和在校生的规模不断的增加的同时,高校教育在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本文试图从剖析当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入手,寻求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对策分析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的投入的增长比例远小于招生的增长速度

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的投入的增长比例远小于招生的增长速度,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将成为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到2008年,普通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平均增长13%,招生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在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办学条件的一些基础性指标却呈下降趋势。如2002年到2008年,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由19.1平方米下降到17平方米;生均图书由71.4册下降到65.2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也由5800元下降到5390元。因此无法回避的是办学条件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培养质量。

(二)高校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的理顺

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对家长和学生来说,高校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接受高校教育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即使上了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同学也是把它作为“专升本”的跳板,没有把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学习放在首位。我国高职院校中相当多的一部分成立时较短,对高职教育理念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学校的管理模式中,把对学生和学校校园环境的管理等非教学方面的工作摆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教学质量方面的管理却显得不那么十分重要。

二、提高我国高职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内涵建设,确立适合高职特色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建立“企业的需求就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企业满意就是教学质量的标准,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就是为了学校的发展”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和重视教学质量对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把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工作放在学校所有工作的中心位置,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职”,因此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过程中的监督加强对学生的实践的培养比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二)面向市场及岗位群的需求设置专业或调整专业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市场需求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是高校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专业的设置是以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分类为框架,设置有市场需求的专业,然后根据专业的需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这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更解决了校内、校外实训的建设问题,既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能真正达到了高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

(三)建立产学研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提高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激发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高校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与企业的紧密结合。这种合作不单单仅限于学生就业方面。虽然促进学生就业是目的,但高职院校也要参与到企业发展中去,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的问题。倡导我国高职院校建立产学研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通有无,共享教学和科研成果,生产和实验仪器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以祢补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不足。这样,企业通过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能够获得更多的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来实现企业科技含量提升的机会,并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获得更多熟练的、掌握先进操作技能的人才来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学生通过企业的真实环境的实习、指导等,对未来可能的就业岗位及工作要求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前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个人心理、社交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就业准备,满足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会因此建立一个稳定的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即参与教学过程,又参与到教学计划的修订、学生的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和教研、科研中去,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和认可。产学研训结合做的成功,才能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才能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这样即保证了教学质量,有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掌握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真实的企业需求。

(四)进一步加大师资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高校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导和岗位的针对性,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实用性,教学的实践性,操作的熟练性。推动教师参加业务实践,增加一线工作的经历,大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解决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师结构问题。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高,学术水平高的专业带头人。通过完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大胆任用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作为学校教学业务骨干。建立一支动手能力强并能达到一定行业技术水平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办出高职特色的重要保证。

(五)加大推进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凸显高校教育的职业角色

“双证书制度”是毕业证和相关资格证得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与否是企业鉴别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衡量高职毕业生实际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和要求学生考取所从事行业的相关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的建立一方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职业技术水平和实操能力的提高,保证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形成,为就业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6)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对策分析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的投入的增长比例远小于招生的增长速度

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的投入的增长比例远小于招生的增长速度,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将成为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到2008年,普通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平均增长13%,招生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在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办学条件的一些基础性指标却呈下降趋势。如2002年到2008年,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由19.1平方米下降到17平方米;生均图书由71.4册下降到65.2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也由5800元下降到5390元。因此无法回避的是办学条件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培养质量。

(二)高校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的理顺

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对家长和学生来说,高校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接受高校教育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即使上了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同学也是把它作为“专升本”的跳板,没有把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学习放在首位。我国高职院校中相当多的一部分成立时较短,对高职教育理念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学校的管理模式中,把对学生和学校校园环境的管理等非教学方面的工作摆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教学质量方面的管理却显得不那么十分重要。

二、提高我国高职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内涵建设,确立适合高职特色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建立“企业的需求就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企业满意就是教学质量的标准,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就是为了学校的发展”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和重视教学质量对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把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工作放在学校所有工作的中心位置,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职”,因此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过程中的监督加强对学生的实践的培养比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二)面向市场及岗位群的需求设置专业或调整专业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市场需求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是高校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专业的设置是以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分类为框架,设置有市场需求的专业,然后根据专业的需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这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更解决了校内、校外实训的建设问题,既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能真正达到了高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

(三)建立产学研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提高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激发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高校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与企业的紧密结合。这种合作不单单仅限于学生就业方面。虽然促进学生就业是目的,但高职院校也要参与到企业发展中去,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的问题。倡导我国高职院校建立产学研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通有无,共享教学和科研成果,生产和实验仪器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以祢补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不足。这样,企业通过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能够获得更多的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来实现企业科技含量提升的机会,并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获得更多熟练的、掌握先进操作技能的人才来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学生通过企业的真实环境的实习、指导等,对未来可能的就业岗位及工作要求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前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个人心理、社交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就业准备,满足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会因此建立一个稳定的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即参与教学过程,又参与到教学计划的修订、学生的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和教研、科研中去,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和认可。产学研训结合做的成功,才能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才能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这样即保证了教学质量,有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掌握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真实的企业需求。

(四)进一步加大师资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高校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导和岗位的针对性,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实用性,教学的实践性,操作的熟练性。推动教师参加业务实践,增加一线工作的经历,大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解决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师结构问题。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高,学术水平高的专业带头人。通过完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大胆任用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作为学校教学业务骨干。建立一支动手能力强并能达到一定行业技术水平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办出高职特色的重要保证。

(五)加大推进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凸显高校教育的职业角色

“双证书制度”是毕业证和相关资格证得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与否是企业鉴别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衡量高职毕业生实际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和要求学生考取所从事行业的相关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的建立一方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职业技术水平和实操能力的提高,保证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形成,为就业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7)

调查问卷分重要性和满意度两个维度采用态度、意见式量表。通过SPSS19.0软件的检验和因子分析,两个维度的克朗巴哈a信度系数分别为0.961、0.957,KMO值分别是0.971和0.959,均远远高于参考值,所以这套问卷内在信度和因子分析的效度都是较为理想的。

(二)数据分析发现

1.重要性评分均值高于满意度评分均值。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总体重要性评分均值为3.995,总体满意度评分均值为3.420,并且每一个被调查群体的重要性评分都高于满意度评分。这种重要性和满意度的不匹配表明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相对落后,有待改进。2.不同群体对相关因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的评判存在一定差异。对不同群体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重要性评分均值,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略低于非国家示范性院校,男性教职工略低于女性教职工,高级职称略低于中级及以下职称,专职教师略低于其他人员。满意度评分均值,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略高于非国家示范性院校,男性教职工略低于女性教职工,高级职称略高于中级及以下职称,专职教师略高于其他人员。调查样本中,不同群体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的评分均值情况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3.953,3.503),非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4.031,3.348);男性(3.928,3.381),女性(4.055,3.456);高级职称(3.913,3.446),中级及以下职称(4.024,3.411);专职教师(3.982,3.475),其他人员(4.024,3.298)。可以看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职工对于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因素的满意度评分最高,与非国家示范院校教职工满意度相比表明,示范性建设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的作用是明显的。对于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因素的满意度评分最低的是其他人员(非专职教师),这表明管理人员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满以及期待提高的迫切心情。在重要性的评分上,非国家示范院校给出了最高分,与满意度的低评分相比,更能说明他们强烈的追赶意愿。3.教职工对不同项目重要性认识和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调查数据显示,教职工对不同项目的重要性认识和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从重要性评分均值指标来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教师的知识、能力(特别是方法能力)和可接近性”(4.183)“学院领导的领导水平和人格魅力”(4.094)和“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关注焦点,质量意识强”(4.077);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各类校外检查与评估对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3.720)“学院学生及教职工的食宿等其他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3.842)和“外界对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反馈及此类信息的使用”(3.882)。从满意度评分均值指标来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教师的知识、能力(特别是方法能力)和可接近性”(3.642)“全体教职员工清楚地了解所在学院的办学理念、学院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3.585)和“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高度一致”(3.553);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学院学生及教职工的食宿等其他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3.126)“学院生源质量(含学生对学习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3.195)和“教师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认可和支持”(3.264)。4.重要性和满意度不匹配的因素和群体。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评分普遍高于满意度评分,分差超过0.7的因素有“学院生源质量(含学生对学习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科学合理及可持续的学院各种政策(不仅仅针对教学)”“教师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各种政策的执行和真正落到实处”和“学院学生及教职工的食宿等其他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这些方面应急需改进。

二、政策建议

(一)真正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核心

当前,从招生、培养和就业来看,高职院校都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但其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然是首要问题。质量抓不上去,就业就会出问题,牌子就无法树起来,招生因此会更困难,如此下去,学院将在激烈的竞争中无法立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应只放在口头上、写在标语上,高职院校应真正将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而且必须抓好。学校的主线条是“教学中心,质量永恒”,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应常态化,切不可搞成“运动”式的唬人的花架子。

(二)规范质量管理工作

要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常态化,首先必须将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并非要将课堂教学统一规范,而是将“质量管理”活动规范化,形成长效的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机制。学院在涉及资源分配、履行职责等方面要有科学、合理的配套政策,以此作为规范的基石,应杜绝口头政策,多头指挥等混乱管理现象。建议高职院校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者引入其科学管理思想,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对于调查中发现的不匹配因素(重要性很高但满意度很低),高职院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可以此作为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痛下决心予以改进。分析结果中“科学合理及可持续的学院各种政策(不仅仅针对教学)“”教师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各种政策的执行和真正落到实处”和“学院学生及教职工的食宿等其他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这些因素重要性和满意度的分差都比较大,而这些又都是学院可以控制的因素,这些都是切入点。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8)

关键词: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质量;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一是在规模上迅速扩大。2008年,招生达到了810万,实现了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战略结构调整。二是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明确了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但是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缺失,职业实践学习场所缺失;教学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科体系色彩浓厚;在教育内容上理论与实践分离,不能形成职业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要;教育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因此,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一手抓素质提高,一手抓技能提升,是中职校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对“培养目标与要求”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里“高素质”和“技能型”是关键词,也是提高质量的着眼点,一手抓素质提高,一手抓技能提升,这就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1.素质为根,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目前大部分中职生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厌学现象十分普遍;是非观、价值观模糊;养成习惯与自律能力很差;上课睡觉、玩游戏、发短信、qq聊天;染发、谈恋爱、吸烟、打架斗殴、上网、夜不归宿等现象时有发生。

2008年,全国中职校平均就业率已达95.77%,可是许多中职生到企业后频繁跳槽,这已经成为令企业十分头疼的问题。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对企业期望值过高,不能适应一线相对艰苦、单调的工作。也就是说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而许多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超过了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认为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因为技能不行的,还可以慢慢培养,综合素质不行,将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笔者认为可采取的对策:

(1)确保公共基础课的“量”。要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切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程,保证公共课的课时数,不再挤占、挪用公共课课时。

(2)提高公共基础课的“质”。要大力加强教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是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二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和相关专业课结合起来,融入专业精神、专业文化。例如,汽车专业的语文教学,既要凸显对国学的继承,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鉴赏能力,又要融人汽车行业的文化,体现学以致用。

2.技能为本,深化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切实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目前同一地区学校之问专业设置缺乏统筹规划,热门专业重复设置,相互竞争,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一所学校同时有多个重点专业,没有做强做大主打品牌专业的意识,致使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在学校教学上,学生往往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支撑下进行理论学习,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实践教学又缺少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环境,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校企合作又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虽然许多学生毕业后都有双证,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水平却与证书上的等级标准相去甚远。

笔者认为可采取的对策:

(1)优化专业设置。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建立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开发相关的新专业。避免同一地区中职学校专业重复设置、相互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2)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学校要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具有鲜明特色的主打品in专业。并在研究总结主打品牌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后,带动其他专业共同发展。政府要统筹安排,优先支持就业率高、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突出的专业。

(3)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学校要充分利用合

作企业与自身实训设备,推广理实一体化或现场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技能培训放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使教学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借助职教集团,建立用工信息、行业发展走向动态和中长期人才需求预测平台,为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可将企业的管理文化、技术、设备等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上岗工作。还可在企业建立起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基地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解决实践教学的不足。

(5)提高技能证书含金量。技能证书是学生专业技能等级的证明,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中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技能考核是宽进宽出,没有门槛,学生毕业时基本都能持毕业证、技能证,但工资待遇却不尽如人意。中职校要变“宽进宽出”为“宽进严出”,严把出口关,严格规范考核,提高技能证书的含金量,学校要与行业共同制定技能证的考试标准,允许没有取证的学生工作后继续考证,确保技能证书名符其实。惟有如此,我们的毕业生才可能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有更高的工资待遇。

二、改善办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1.大力加强基础建设

中职校的办学条件包含校舍场地、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专业师资等,这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一些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仍面临基础能力不足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之问的矛盾,有的学校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为首先解决生存问题,校舍十分简陋、甚至是临时搭盖的,以至挤占操场等活动场所,还有的学校水电跟不上,实训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可校长们仍使出浑身解数,顶着各种压力扩大规模。这既损害了职业学校的外部形象,又影响了职业学校内部师生员工的自信心,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据调查,东部某省,2008年同扩招前的2004年相比,四大生均教育资源(生均校舍、生均实训实习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师比)下降幅度达20%~40%。要求这样缺场所、缺资金、缺师资、缺实训设备的职业学校能够提高办学质量,无疑是缘木求鱼。

2.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温家宝总理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9)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一是在规模上迅速扩大。2008年,招生达到了810万,实现了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战略结构调整。二是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明确了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但是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缺失,职业实践学习场所缺失;教学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科体系色彩浓厚;在教育内容上理论与实践分离,不能形成职业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要;教育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因此,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一手抓素质提高,一手抓技能提升,是中职校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对“培养目标与要求”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里“高素质”和“技能型”是关键词,也是提高质量的着眼点,一手抓素质提高,一手抓技能提升,这就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1.素质为根,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目前大部分中职生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厌学现象十分普遍;是非观、价值观模糊;养成习惯与自律能力很差;上课睡觉、玩游戏、发短信、qq聊天;染发、谈恋爱、吸烟、打架斗殴、上网、夜不归宿等现象时有发生。Www.133229.CoM

2008年,全国中职校平均就业率已达95.77%,可是许多中职生到企业后频繁跳槽,这已经成为令企业十分头疼的问题。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对企业期望值过高,不能适应一线相对艰苦、单调的工作。也就是说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而许多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超过了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认为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因为技能不行的,还可以慢慢培养,综合素质不行,将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笔者认为可采取的对策:

(1)确保公共基础课的“量”。要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切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程,保证公共课的课时数,不再挤占、挪用公共课课时。

(2)提高公共基础课的“质”。要大力加强教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是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二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和相关专业课结合起来,融入专业精神、专业文化。例如,汽车专业的语文教学,既要凸显对国学的继承,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鉴赏能力,又要融人汽车行业的文化,体现学以致用。

2.技能为本,深化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切实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目前同一地区学校之问专业设置缺乏统筹规划,热门专业重复设置,相互竞争,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一所学校同时有多个重点专业,没有做强做大主打品牌专业的意识,致使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在学校教学上,学生往往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支撑下进行理论学习,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实践教学又缺少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环境,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校企合作又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虽然许多学生毕业后都有双证,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水平却与证书上的等级标准相去甚远。

笔者认为可采取的对策:

(1)优化专业设置。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建立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开发相关的新专业。避免同一地区中职学校专业重复设置、相互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2)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学校要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具有鲜明特色的主打品in专业。并在研究总结主打品牌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后,带动其他专业共同发展。政府要统筹安排,优先支持就业率高、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突出的专业。

(3)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学校要充分利用合作企业与自身实训设备,推广理实一体化或现场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技能培训放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使教学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借助职教集团,建立用工信息、行业发展走向动态和中长期人才需求预测平台,为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可将企业的管理文化、技术、设备等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上岗工作。还可在企业建立起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基地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解决实践教学的不足。

(5)提高技能证书含金量。技能证书是学生专业技能等级的证明,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中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技能考核是宽进宽出,没有门槛,学生毕业时基本都能持毕业证、技能证,但工资待遇却不尽如人意。中职校要变“宽进宽出”为“宽进严出”,严把出口关,严格规范考核,提高技能证书的含金量,学校要与行业共同制定技能证的考试标准,允许没有取证的学生工作后继续考证,确保技能证书名符其实。惟有如此,我们的毕业生才可能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有更高的工资待遇。

二、改善办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1.大力加强基础建设

中职校的办学条件包含校舍场地、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专业师资等,这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一些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仍面临基础能力不足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之问的矛盾,有的学校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为首先解决生存问题,校舍十分简陋、甚至是临时搭盖的,以至挤占操场等活动场所,还有的学校水电跟不上,实训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可校长们仍使出浑身解数,顶着各种压力扩大规模。这既损害了职业学校的外部形象,又影响了职业学校内部师生员工的自信心,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据调查,东部某省,2008年同扩招前的2004年相比,四大生均教育资源(生均校舍、生均实训实习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师比)下降幅度达20%~40%。要求这样缺场所、缺资金、缺师资、缺实训设备的职业学校能够提高办学质量,无疑是缘木求鱼。

2.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10)

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学校的发展的核心。当前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疏于教学质量管理使得教学质量成为了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为此,各高校教育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本文结合绵阳师范学院二级学院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阐述了如何建立合理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作用。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作用与意义

(一)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因此建立和健全合理的监控体系来提升教学质量变得何等的重要,监控体系是高等学校对教学运行状况进行的评价、监督、对学校行为实施调节的反馈系统,是促进学校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持体统。它是实现质量方针、目标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全面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全部环节,为教育质量提供全方位的保证。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充分体现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构建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系统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是教学质量的最终承载者。因此,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功成才。

(三)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当前高等教育正处在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跨越的历史性转折点,学校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应对各种挑战的战略竞争期。那么每所高校都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监控措施,用素质教育的指标来引导和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每所学校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绵阳师范学院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绵阳师范学院二级学院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努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分为两个部分:教学评估和教学督导。

(一)教学评估。

首先学院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评估细则,评定教师教学工作等级,然后制定教研室主任工作评估细则,评定教研室主任工作等级。

(二)教学督导。

随时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进行检查、指导,与教师交流意见;参与教学过程的常规检,重点检查教学大纲、教案、日历、实践教学的情况,并提出督导意见和建议;参加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抽查部分期末试卷、毕业论文,发现教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认真收集和及时反馈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管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和研究,撰写调研报告。

教学质量督导具体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

1.督导员听课评价。

督导员一般由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特别是教学法的教师或离退休的返聘人员组成。他们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清楚一线教学的具体要求和程序,能够对教师进行准确的评估。同时能对教师教学质量提出客观、公正的要求和建议。受评教师在讲授内容上是否突出重点、难点;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有独到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本质的内容讲得透彻;是否运用最佳教学方法等,督导员一目了然。督导员听完每堂课后及时的和教师沟通、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帮助很大。

2.同行互评。

学院全体教师互相听课,进行互评,填写《课堂教学质量互评表》。同行教师尤其是同一课程的不同任课教师互相听课,能汲取别人的教学经验,改善自身的缺点。同行评估指标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上。比如该课程是否吸收学科新成果、是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能否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能否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是否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普通话是否标准,是否严格执行考勤等。在互相听课后,及时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互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

3.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体现了“以人为本”观念,增强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学生评教给学生提供了“敢说真话、敢发真言”的平台,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及时的沟通都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每堂课必须做好准备,要求不再是死板的传授知识,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这样,教师课前就要精心钻研教材、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深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懂得教育学的知识,深知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学生评教能够促使教师时刻想着学生、时刻关心学生、时刻为自己的上课做好准备。这样对老师的成长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信息员反馈。

教学信息员一般由教学秘书担任,学期结束后,信息员都会开展学生座谈会对老师们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召集教学督导员进行交流,记录学生和督导员反馈的意见,收集整理这些馈意见,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教师,使教师们都能够及时了解信息,继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三、如何有效地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体系。

教师的劳动是辛苦的富有的创造性劳动,每位教师的创造性都不一样,与个人的兴趣爱好、敬业精神,宽松自由的外部环境等息息相关。所以高校应根据教师的教龄长短,工作阅历和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创造科学的考核体系,积极实施青年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提升教学质量。

(二)构建合适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的考核,也就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效果的体现现主要是以闭卷考核方式进行,本人觉得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对象的不同,注重课程考核方式创新,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模式,比如:公共任选课程以论文或开卷考试方式进行;实验课程的考核以学生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方式考核;专业考查课程的考核以查阅相关专业文献资料写论文的方式进行,闭卷考试可以以试题库考核模式、半开放考核模式—一页小抄写上公式带入考场方式进行;英语课程的口语考试以随堂进行口语测试的方式进行。总之,考核体系应该具有合理性、多样性,每门课程的考核都应体现自身的特点,都能准确反映老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真实水平。超级秘书网

(三)合理扩大招生。

学校应根据自身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本着努力挖掘办学潜力的前提下合理扩大招生规模,控制师生比,这样才能稳固教学秩序、巩固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高低才是一个学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宝。

参考文献:

【1】高天虹,赵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建筑教育,2004年6月,13(2):111~113.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篇(11)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给当前高职院校正普遍着手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提供参考,我们对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现状进行了一次较为广泛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初步分析了影响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