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绿色经济市场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8 16:58:14

绿色经济市场前景

绿色经济市场前景篇(1)

1. 前言

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城市不断扩张,导致与我们紧密相关的生活环境品质日益下降。尤其在中心城区,更是拥挤不堪,很少可以见到开敞空间,城市公共绿地则少之又少。并且很多人仍然把公共绿地理解为多种些树,多搞点绿化,并不太了解它的重要意义和内涵。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与工商业密集发展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率与密集,大量利用并消耗自然资源,使得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变,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使城市生活环境品质逐渐恶化,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甚至于生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绿地景观的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人们在享受了大自然给予的恩赐的同时,要学会保护它。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道路绿化设计

2.1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

(1)与道路性质功能相适应。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复杂,对于不同交通目的的道路系统,其景观元素也不尽相同。因此道路绿化必须符合不同的道路特点。

(2)与行人的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相适应。不同的行人有不同的视觉环境,在进行道路绿化时要以行人的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作为依据。

(3)交通功能与生态功能相适应。道路除了发挥交通功能外,同时也是这座城市的景观走廊,承担城市内外气流交换等生态功能。因此,道路绿化设计在不阻碍交通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绿色植物来改变生态环境。

(4)整体配置与节点造景相配合。在历史古迹、现代地标建筑、道路主干道交汇处等城市景观节点绿化造景,创造有城市特色的绿化景点。

(5)当地植物物种与引种相结合。在道路绿化选种时,除了应该考虑土壤、气候、风力等自然环境条件外,还要考虑人为因素。因此,在选种时应以当地树种为主,选择一些耐阴、耐贫瘠、耐践踏等生命力强的树种,并适当引种一些外来物种,实现物种的多样化。

2.2道路绿化实例分析—以张掖市为例

张掖市地处甘肃腹地,河西走廊中部,交通比较便利。张掖自古因水而闻名,在市郊北部有大片湿地,在市区有较好的水网系统,2004年,张掖市定下了“以水带绿,以绿融城”的绿地发展理念。构筑内外通达的绿化走廊,将城市内部绿地与城外大面积生态绿地有机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生态园林城市。

2.2.1构筑南北通达的楔形绿色廊道

构建“4板与5带式”绿化中央主干道,直通北郊湿地,在更高的层面构筑起点线面结合的良好绿色生态系统,使生态湿地为城市调节小气候,提供充足的氧气,降低空气粉尘,降解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2.2.2疏理城市水系,打造滨水绿色廊道

重新修整室内水路,绿化堤岸,体现绿水交融的城市特色。“以水带绿”不仅会为城市的景观风貌带来亮点,也会为城市居民休闲活动提供亲水、玩水、乐水的自然情趣空间,同时也间接带动了水岸周边地带地产、商贸等其他产业发展。

2.2.3“以绿融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人是道路的使用者,人在建设和使用道路的过程中必将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道路绿化建设时应尽可能采取一些生态环境补偿措施。在张掖市的道路绿化建设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在各大交通交汇通道建设中央花坛,在特定的道路路段建立立体绿化隔离墙等,将各景观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使道路绿化与环境相协调,保证道路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张掖市道路绿化设计依托总体规划的设想、布局,绿化设计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与环境和谐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对类似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广场景观设计

3.1设计原则

(1)规模适当原则。在设计时,要根据城市的规模、广场的功能要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需求等来综合考虑广场合适的规模。

(2)地域特色原则。地域特色包括自然特色和社会文化特色。体现地方自然特色就是要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特征,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施工材料等;体现社会文化特色就是要突出地方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

(3)功能复合原则。现代城市广场或以某一种功能为主,兼顾其他功能类型;或者是组织多种功能,以此满足不同类型人群不同的活动和心理需要。广场的功能和设施应多样化,艺术性、娱乐性、休闲性和纪念性兼顾。

(4)突出主题原则。虽然现代城市广场功能趋于复合,但在进行广场景观设计时仍要明确广场的主要功能和主题,围绕主要功能,明确广场的主题。

3.2广场设计实例分析—以南京西安门广场为例

3.2.1广场概况

南京西安门广场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与城东干道的交叉口,北至中山东路,南至西华门宾馆,东至规划巷道,西至龙蟠路。西安门是明故宫宫城的西门,也是唯一保留的城门。

3.2.2广场设计主题

西安门城墙遗址是整个广场设计的中心和灵魂,设计追求在现代城市中体现传统历史文化内涵,实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因此规划定位为城市文化休闲广场。整个广场以西安门城墙和莲花座基础为中心。

3.2.3广场空间尺度

西安门广场面积为 1.5 hm2,形状接近正方形,尺度较适宜,中部有明故宫宫城城门的遗址。

3.2.4广场边界过渡

广场的北面和西面紧邻城市主干道,中山东路和龙蟠路均属于车行交通流量较大的主干道,由此沿这2个边界除设置步行入口外,种植自由式的大中型乔木,特别是西北部,以分隔城市交通空间与广场的游憩空间广场东侧紧邻城市巷道,且巷道的东测为沿街商业,沿此界面布置部分坛植花木,其花坛边缘可作为休息之用;南面为西安门宾馆,通过种植灌木弱化界面,或者通过铺装将西安门的空间扩展延伸至边界。

4. 结语

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合理布局,充分发挥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让绿地景观建设的步伐紧跟经济发展的节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内容丰富,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对城市道路的绿化设计和广场设计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不足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绿色经济市场前景篇(2)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 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 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 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 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 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 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 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 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 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 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绿色经济市场前景篇(3)

近年来,济源市园林绿化坚持“大气、秀气、灵气”的建设理念,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以超前的眼光和思路,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多种树、种大树,着力打造错落有致、风景秀美、四季常青的城市绿化精品工程,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量,全力构建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绿色济源,城市面貌发生显著改观。其城市绿化具体做法和特色有以下几点:

(一)以增加城市绿量为宗旨,按照“多树、兼花、少草”的理念,摒弃以往“大草坪”、“大模纹”等城市园林不良风气,见缝插“绿”不留缝隙,通过乔、灌、花、草的有机配合,营造了复层式、密林式园林景观,有效增大了城市绿量。

道路绿化改变以前“一条路,两行树”的简单重复模式和城市道路绿化树种单一、色彩单调的现状,注重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丰富道路绿化的层次感、节奏感。黄河路、济源大道等道路,两旁布满密密麻麻的绿色植物,有的街边甚至有3、4排行道树,形成道路密林,保证了充足的绿量和丰富的绿化景观层次,使得整条道路郁郁葱葱,满眼绿色扑面而来。在抓好道路整体绿化建设的同时,从小处着手,狠抓道路两侧沿线边角空地绿化,见缝插绿,宜园则园,宜坛则坛,处处造景,使城市道路绿化上了一个大档次。

公共绿地绿化见缝插“绿”不留缝隙,对世纪广场、火车站广场、篮球城、文化城、清趣园、新莽园等广场、公园、游园、绿地进行了全面见缝插绿,按照“草坪面积一般不超过10平方米”的要求,加大树木和花灌木种植力度,大量栽植紫薇等开花植物,丰富了城市色彩,提高了生态效益,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

(二)确立“利用水资源,做好水景观,彰显水文化,做活水经济”的水系规划理念。充分利用城市水源,以“造绿造水造景”为重点,以?ΑⅡ?胶游?飨哐睾硬悸獭⒀睾咏ㄔ埃?ㄉ璐笮痛?绰痰兀?纬闪琐?龅谋鹾泳肮鄞??孟粤顺鞘辛樾浴?/p> (三)实施城区景区化工程,提升绿化品位。按照城区比景区漂亮的原则,连续多年开展城区绿化大会战,大树进城、果树进城、石头进城,丰富城市绿化景观,提升绿化品位。同时大规模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对沁园路、学苑路、文昌路等主干道两侧进行拆墙补绿,新建单位一律不得建设围墙,启动示范居委会建设,完善了街旁绿地及单位、居住区绿化,先后建成了25个大型广场、公园、游园和75处街头绿地,每个居委会均建设了一座小游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12?,绿地率达37.18?,人均公共绿地达9.88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平方米以上,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片成林”的绿化景观。

(四)科学选择、合理配置植物品种。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突出特色,重点应用紫薇、枇杷、大叶女贞、栾树、法桐、银杏等适宜树种,特别是广泛应用紫薇,全市栽植总量达10万余株,花开季节,满城锦绣,整个城市宛如花海一般,充分展现了济源绿化的突出特色。

二、我市城市绿化目前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学先进,找差距,通过考察学习济源城市绿化经验,对比我市实际,我市绿化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城市整体绿量有限,绿地分布不平衡。我市虽然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6.3平方米,但大部分公共绿地位于城市西部的濮上园和绿色庄园,城市中心区绿地严重不足,仅有中心广场、颐和广场等几处绿地,在市民集中居住区严重缺少街头游园等小型绿地,不能满足市民群众需求。

(二)绿化层次不厚重,色彩不够丰富。我市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首家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园林城市时间较早,当时参照学习的是大连等城市疏林草坪绿化模式,植物栽植上习惯三五成群的组团式布局,并且以绿为主,近些年来虽然逐步增植了部分开花乔灌木,但仍有严重欠缺,致使绿化层次单一,缺乏厚重感,彩化颜色单调,形不成景观。

(三)道路规划预留绿地少,两侧建筑占压红线,大部分道路分车带较窄,路两侧缺少林带,造成道路绿量不够,绿化显得薄气,不厚实。

(四)城市景观水系保护和利用效果较差。马颊河和濮水河是濮阳城市龙脉所在,起到串联城市景观资源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河道两岸规划的滨河林带用地已被占用开发建设,给整个城市景观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与济源市?ΑⅡ?胶硬鹎ń?蹋??魏拥溃?ㄉ璞鹾泳肮坌纬上拭鞫员取?/p> 三、下步工作打算和措施

按照“学先进、找差距、理思路、定目标、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针对以上问题,我局经过认真研究,决心以济源绿化为榜样,充分利用当前濮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加压奋进,大力开展以增绿丰绿、增色添彩为主题的绿化综合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我市绿化建设管养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好政府采购苗木、专业队伍施工绿化建设模式,提高绿化建设效率,降低绿化成本。通过考察学习济源市工作经验,认真讨论研究,制定和完善一整套相关规章制度,对苗木采购、验收、施工、养护等一系列工序建立台账,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全程监督,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同时提前动手,早做准备,抓紧组织人员到苗源地现场考察,坚持提前从苗源地对苗木质量进行把关,直至后期养护管理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奖优罚劣,确保苗木成活和工程质量。

(二)以增绿丰绿、增色添彩为主题,在全市进行大规模绿化改造提升。一是见缝插绿,对全市道路绿地、公园绿地进行排查,因地制宜,大规模增植乔、灌、花、草,丰富绿化层次,增加绿量。二是对道路分车带、公共绿地大量增加紫薇等开花植物,增加城市绿化色彩,丰富景观效果。三是在市中心城区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实施立体绿化,充分利用有限空间,有效增加城市绿量。四是结合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积极与规划、国土等部门结合,大力实施马颊河、濮水河河道绿化工程,建设沿河景观带,彰显城市灵气。五是开展城市大环境绿化,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尽快规划建设城区环城林带、铁路林带等生态防护体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积极引进丰绿增彩植物,扩大植物品种。按照“高普及、低成本、见效快、效果好”的原则,计划重点引种枇杷、铺地柏、南天竹、金森女贞、海桐、绣线菊、月季、珍珠梅、紫穗槐、胶东卫矛、匍匐卫矛、木槿、红瑞木、紫薇、连翘、金银木等品种,同时积极尝试性栽植香樟、红枫、黄花槐等优良品种,丰富城市园林景观色彩。

(四)全力以赴,高标准搞好濮阳新区道路绿化等新建绿地设计工作,大幅提升城市绿化档次。一是充分学习借鉴周边兄弟城市新区绿化成功经验,将好的绿化模式、植物品种引入新区绿化建设,确保景观效果。二是对开州路、绿城路、卫都路等新区主干道坚持高品位、高档次设计,展现新区新风貌。三是增加绿量。积极与规划等部门结合,争取在道路红线外能栽植林带或再栽植一排行道树。

四、建议市领导协调解决的问题

(一)协调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利用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等机会,在我市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调整布置出更多绿化用地,辟建街头游园,均衡城市绿地分布。

(二)参照鹤壁、济源、洛阳等兄弟城市经验,对马颊河、濮水河进行综合整治,打造高品质城市滨河景观。

绿色经济市场前景篇(4)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0-0003-05

一、绿色经济背景:基于人本发展观看中国面临的战略性挑战

笔者认为,一切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学说,归根结底,都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学说,即:人们在稀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下,如何在技术上挣脱自然压迫并与之和谐共生,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谐社会以与他人友好相处,并最终在内在的心智追求中获得自我超越,从而完满达成生存自由、社会自由和精神自由的总福利目标。这就是所谓“人本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按照工业化这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历史标记,可以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分为前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三大社会形态。在这样的大历史时间尺度上,我们又可以按照颜色将三大社会形态下的经济性状,分别以“白色经济”、“黑色经济”和“绿色经济”命名。从人本发展观来看,所谓“白色经济”,就是在前工业化社会背景下,自然环境压迫人、人与人在极度稀缺的资源环境下恶性竞争的一种经济发展状态,其典型表现可以形象地描述为“自给不足、一穷二白”;所谓“黑色经济”,就是在工业化社会背景下,人以大机器生产体系而从大自然中攫取资源,不断压榨乃至破坏自然环境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典型表现可以形象地描述为“大干快上、秃山黑水”;所谓“绿色经济”,则是在后工业化社会背景下,人们在经济高度发展后重新意识到“敬畏大自然”的重要意义,追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以图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典型表现为:“绿色环绕,莺歌燕舞”。按照这样的人本发展史观,我们就可以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时下炒作得沸沸扬扬的“绿色经济”之时代背景和实质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绿色经济”是后工业化时代背景下,对工业化社会的“黑色经济”和前工业化社会的“白色经济”的否定之否定。我们是一个正处在“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虽然已经摆脱了前工业化社会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正在着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作为“三农”人口大国,中国在总体上依然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能从“黑色经济”的残酷现实中快速走出又不至于陷于可怕的“白色经济”困境,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战略性挑战和重大难题。

其次,要知道,绿色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以西方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和背景提出来的。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Pearce)等《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时,特别强调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集权统治文化传统和数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很多领域的市场化及其开发程度已相当高,但长期以来政府的直接干预作用依然相当强势,特别是在自然资源采掘、管理和保护方面,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领域,政府行政性垄断经营和计划经济管理色彩一直都很浓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渐淡化政府行政性指令计划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有效配置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优化自然生态及生活环境中的基础作用,也是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和人本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重大难题。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绿色经济是在现代公民社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具有显著人本化发展含义的历史概念。一些西方学者和国际组织在倡议发展绿色经济时,提出国民财富由四类资本存量组成:一是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即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源,包括农用地、牧场、森林、保护区、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二是生产资本(manufae-tured capital),或称人造资本(man-made capital),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积累的财富,包括机器、厂房、公路、铁路、供水系统和输油管道等形式的物质财富存量。三是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即人们对自身进行教育、健康和营养等方面的投资而形成的一种主体性能力和精神创造力。四是社会资本(social and organization capital,SOC),是指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一定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具有“介质”作用的财富类型,包括各种组织、网络、制度规范、司法系统及伦理道德和政治法规体系等。绿色经济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地方小区、商业团体、工会乃至国家法律和国际环保条约,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习惯、规范、惯例、传统、伦理、秩序、程式、意识、价值和文化,以及效率、活力、动机及创造力等,由此引导国民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和自主地投身于有利于增进人类福祉的公益活动中。这对于公民社会功能长期缺失、人本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国来说,要实质性地发展绿色经济,也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逾越的制度障碍和发展鸿沟。

未来1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时期。如何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通过致力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大人力资源教育开发力度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来为经济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文环境和人力资源能力支撑,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抛砖引玉,主要从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教育开发能力建设两个方面,对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走势及其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展开初步讨论。

二、发展绿色产业,扩大绿色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

近年来,绿色经济之所以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个重要现实背景就是全球范围内遭遇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经济衰退、能源危机以及粮食短缺等多重发展困境,人们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应对危机的新策略、摆脱困境的新出路和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引擎。为应对危机,中国政府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并将之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加以积极培育,加快建设低碳排放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在2008年启动的4万亿元经济投资刺激计划中,至少有2100亿元直接用于生态环保方面;2008年4月-2009年4月1年期间,中央新增投资的10%、共计23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建设

和环保项目。那么,就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能否对于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呢?对此,我们需要做出客观审慎的分析。

发展绿色产业,无外乎两个指向:一是“经济绿色化”,即对钢铁、化工、建材和造纸等传统产业及经济系统,通过推行清洁技术、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进行“绿色化”或“生态化”改造。二是“绿色经济化”,即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自然、生态和环保资源,向“环保”要效益、向自然索取“绿金”,并积极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或专门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新产业,例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食品、可再生能源开发、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这些产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植树造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绿色节能建筑、生态恢复工程建设、环卫和废品回收及其他各类绿色服务业等;一类属于需要依托专业化、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高科技产业,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开发,往往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和高资本投入。基于中国人口多、素质低的人力资源状况,在短期内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绿色产业,将高科技绿色产业作为长期努力目标和方向,可以很好利用人力资源动态比较优势,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绿色就业潜力,可以说遍布各行各业。长期以来,劳动就业主要集中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末,全国经济活动人口为79 243万人,从业人数77 480万人,其中,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30 654万人、21 109万人和25 717万人,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39.6%、27.2%和33.2%,城乡就业比例分别为39%和61%。按照温室气体排放量、自然资源要素密集度和经济增长拉动力以及对就业和收入的贡献率等指标来衡量,绿色就业除了挖掘建筑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绿色潜力之外,大规模人力资源支撑力主要来自传统环保产业、生态农林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三大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绿色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传统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植树造林成为长期行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成长,太阳能、风能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试点范围和废品回收利用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但在所有绿色产业中,传统环保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最大。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环保产业就业人数从1 460万人激增到7 300万人,其中,垃圾回收、处理和再利用行业吸收就业人数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长25%―30%。近年来,中国也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环保相关产业市场需求和就业规模快速扩大。据统计,2004―2008年,全国环保相关产业国有单位和年销售(经营)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从159.5万人增加到300多万人。但在非农就业总规模中,环保产业就业规模微乎其微,所占比例不到1%,可见就业潜力巨大。

森林,被认为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生态林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绿色产业,就业潜力也很大。据有关研究估计,每增加1公顷森林面积就可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发展绿色生态林业包括:植树造林,恢复退化生态系统,构建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保护和再生管理,可持续开发利用森林木材、森林药材、森林旅游、森林食品和森林花卉等相关产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2002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各种森林公园和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每年可安置500多万人就业,加上其他相关产业,总计可安置林业就业3 000万人左右。当然,在发展绿色林业的同时,以开发利用天然林资源为主的135个大型森工企业(国有林业局)、近50万名富余职工需要转业安置,传统林业向绿色林业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源再配置任务繁重。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新能源,是未来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向,其大规模发展必然会带动绿色就业增加。媒体报道,美国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斥资1 500亿美元大举开发新能源,由此将创造绿色就业岗位500万个,以引领绿色经济新潮流。据估计,2007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就业人数也达110万人,占当年非农就业的0.24%。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能源开发属于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支撑,而且需要远远高于传统产业的资金投入支持。据有关研究估计,每创造一个就业岗位,风能需要投资115万元,太阳能光伏电池需要91万元,太阳能热利用需要70万元,生物质能需要14万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转型远未完成,经济发展仍然主要依托以煤为主的一次性能源为动力来驱动,这样高端的绿色产业和绿色就业还是有些高不可攀。但从长远发展方向来看,要实现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可持续动态转换,发展以新能源开发为主导的绿色经济,大力开拓新能源产业领域的绿色就业,是不可避免的战略性选择。但由于经济对传统能源的惯性依赖,以及巨大的就业转换压力,在可以预期的将来,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就业比例,也不太会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很快发生逆转。

总之,中国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必须立足人口多、素质低的基本国情和人力资源状况,巧妙利用人力资源的动态比较优势,在短期内必须将发展重心放在传统环保产业和生态农林产业等劳动密集型绿色产业领域,然后在此基础上才可以面向未来致力于新能源开发等高科技绿色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产业、开拓绿色就业,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转换和变革过程。在全球化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格局中,由于自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就业结构长期处于低端、落后状态,中国经济发展深受发达国家高端的产业、能源和就业结构强力“压迫”乃至“胁迫”,其产业、能源和就业结构高度化转换始终面临着低成本优势与高附加值诱惑、黑色现实与绿色前景、下岗失业压力与新领域再就业潜力这样一系列两难困境,如何有方向感地、策略艺术地平衡处理好这些矛盾、冲突和问题,对于实现绿色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决定意义。

三、发展绿色教育,开发绿色人才,建立新型国民素质教育体系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教育开发。中国教育面临的矛盾、问题和挑战,既有发展阻滞,更有制度掣肘。追根究底,是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大环境,与大一统、一刀切传统体制下的标准化应试教育模式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未来中国人力资源强国之路,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大刀阔斧地开创教育新局面。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积极发展绿色教育,大力开发绿色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新型国民素质教育体系,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基本方向和长期目标。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支撑,需要开发、培养和塑造出一大批绿色科学

技术人才、绿色技术工人、绿色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按照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定义,绿色人才包括环境及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废物管理、生物多样性、绿色建筑和可持续交通等领域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绿色人才培养应该着眼于绿色经济价值链、产业链的全过程,瞄准国家经济社会重点发展领域,着力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农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装备制造和工程管理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专业全面、基础扎实、梯度适当的人才储备,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绿色经济发展要依托绿色科技进步来支撑,科技创新是推进绿色经济高级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强力杠杆。但是,中国由于仍处于发展中状态,在绿色经济高端发展领域存在诸多科技瓶颈约束,从长远来看,国家要有计划地投资和培养绿色经济高端专业科技人才。但是,鉴于特殊国情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可过分倚重和强调专业技术人才,忽视低端绿色技术工人、绿色商业人才、绿色经营管理人才及其他各方面人才的基础支撑作用。发展绿色经济,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领军科技人才,还需要具备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拥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绿色产业运营人才。要注意发挥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理工科、人文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综合互补优势,加强彼此间的流动和整合,努力培养一大批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产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绿色人才。

此外,在绿色人才培养方面,要避免重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重科技研究人才、轻职业技能人才的偏误,注意各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与传统能源产业动辄百万千瓦级的规模相比,新能源自身分布不均衡、规模相对要小得多,最大量的人才需求还是在传统低端部门。因此,绿色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既要注意培养从事科技开发的领军研究人才,更要重视培养产业急需的实用技能人才。各级学校教育应有所侧重、做好分工,重点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要重点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普通高校、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则担负着培养生产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就近期来看,学校与企业双轨并行、彼此联手,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专业技能型绿色人才,对于增强绿色产业工艺制造基础,节约生产成本、发挥比较优势,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潜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当然,绿色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绿色专业技术培养的问题,还涉及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承、精神素质修炼、生活习性修养和社会环境维护等一系列活动。从根本上看,绿色教育还要从娃娃抓起,要上升到应试教育制度变革层面乃至整个国民素质再造的战略层面来认识。要通过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彻底革除封闭、畸形的应试教育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努力建立健全一种新型绿色国民素质教育体系。概括地说,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基本指向是:坚定秉承“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基于中国“天人合一”的优秀文化底蕴,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和多样化个性,注重人自身内在的多元化全面发展要求,使青少年能够在人与人、人与自然良好互动的和谐环境中,自由、自在、自主地健康成长,直面现实,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与自己(身心)、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从而在心、德、智、体、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在这样一种“绿色”的教育土壤上,才可以塑造出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绿色专业技术人才来。

四、绿色人本战略: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长期指向

绿色经济市场前景篇(5)

摘要:发展绿色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本文主要从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品牌、构建绿色平台、引导绿色消费等方面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关键词 :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资兴市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未来的发展将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来促进结构调整,从而实现建设两型社会。”十八大以来,同志在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中也多次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表明只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资兴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资兴市发展绿色经济是立足市情,顺应形势,实践“绿色青山”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1 放大生态优势,着力打造野绿色屏障冶

1.1 要加大“造绿”力度

围绕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目标,继续以“三年城乡绿化攻坚”为抓手,按照“沿路见绿、村镇植绿、城区显绿、山川披绿”的总要求,深入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山川”活动,切实抓好公路两侧、交通沿线和环城可视荒山、景区景点周边、城镇乡村及机关、厂矿、学校等范围的绿化和环境整治工作,以每年10 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造林绿化,不断提高全市生态涵养水平,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在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

1.2 要强化“护绿”措施

生态保护要以“一湖水”(东江湖)、“几条河”(东江、程水、蓼江)、“几座山”(天鹅山、八面山、回龙山等)为重点,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强源头治理,加大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力度,要在已规划的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划、政策扶持和乡镇工作重点,比如东部和北部乡镇处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要细化财政扶持政策,切实减轻乡镇干部工作负担,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环境中来;可开发区域要杜绝盲目开发、乱铺摊子的行为,实现合理有序开发。要建立健全生态管护长效机制,采取划片承包、联户管护、租赁经营管护等多种模式,切实加强资源林政管理、林木流通管理、林地管理和森林防火工作,不断加大生态管护力度。

1.3 要健全“养绿”机制

坚持引进项目的投资强度、税收额度、建设速度、环保程度和产业关联度“五度”招商,继续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筑牢项目审批关,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高物耗项目的引进与建设,从源头上控减污染、保护环境。高度重视农药、化肥、农膜、农业废弃物等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鼓励农民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发展循环农业。

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建材、有色金属、电力等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工作,引导企业加快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鼓励企业以质量品种、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改善装备、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2 加快产业转型,着力打造野绿色品牌冶

2.1 围绕创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

东江湖创部级5A 景区已进入迎国检阶段,资兴市旅游业发展应进一步推进景点景区、旅游产品、品牌打造“三项建设”工程。

一要提升景区品位。景点建设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景点建设的品味和层次决定了生态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近年来,资兴市旅游景区景点有了质的提升,但总体而言,精品和亮点仍然不多。突出策划理念,下大决心,舍得化钱,向国内外公开招标,委托国内国际一流的旅游规划专家,吸纳当前国际旅游时尚理念,高起点、高层次地对该市休闲度假旅游进行规划,加快全市旅游发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黄草、兴宁、白廊、汤市、团结等重要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落地性。树立大旅游观念,以东江湖景区为核心,启动泛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统筹推进回龙山、汤溪温泉、程水丹霞等景点景区开发。

二要开发旅游产品。该市是旅游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旅游资源以观光旅游为主的特征仍然比较明显,休闲娱乐设施和度假场所比较缺乏,休闲旅游度假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要强化“文化立景”理念,坚持以农耕文化、寿佛文化、矿工文化、移民文化等特色主题文化为核心,以策划创意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增强精品意识,大力开发“温泉休闲、城市休闲、乡村休闲”为特色的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打造部级旅游度假区。

三要提升业态内涵。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强化农家游标准化建设,开展系列乡村旅游文化节会活动。规划引进五星级假日酒店,完成逸景营地、江滨国际大酒店改造等项目建设,培育东江湾茶文化、时尚水疗、养身康体、特色餐饮等休闲业态。推进旅游合纵联横,积极合作推介郴州“一湖一泉一山”和井冈山等周边旅游资源,拓展高铁两小时经济圈客源市场,开展网络新媒体营销。

2.2 围绕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打造工业品牌,关键看园区经济实力和企业品牌影响力。在园区实力上,园区经济总量、质量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郴州领先,2013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529.1 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398 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缴税金5.7 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32.2 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69.4%。创建国家经开区我们在园区扩规修编、基础设施配套、新上项目、产业聚集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园区工业总值、年度税收收入、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拥有国家专利数以及社保覆盖率等指标存在一些差距,但通过几年的资源整合、全面创建和强势攻坚均可望快速实现。在企业品牌影响力上,资兴市也有华润电力、丰越环保、华信有色、青岛啤酒、斯美特、金万嘉等著名品牌,同时加快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型产业,2013 年园区被列为湖南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

下一步,实现工业经济绿色发展应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要解决好园区扩园与城市扩容问题,实现工业经济集约化发展。在园区发展上,罗围食品工业园紧靠东江新城,江北工业园紧靠鲤鱼江,随着新区的扩容,与资五产业园的距离也将进一步紧缩。再加上环城北路、天堂坪区域也纳入到园区50 平方公里规划中,而网兴宁、双溪洞方向是狭长带,对城市交通等制约较大,因此城区扩容空间有限。

二要解决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工业经济低碳化发展。由于城区、园区距离近,电力、水泥、有色金属加工等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区周围,虽然多数企业进行了循环化改造、清洁化生产,但离城区居民对宜居环境要求还有差距。要坚持生态立园,发展生态工业,同时加紧研究如何融合做好产城融合文章,注重把园区建设与城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对接,建设好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设施,配套好商场、娱乐等生活服务场所。

三要解决好传统优势与转型升级问题,实现工业经济新兴化发展。目前,资兴市工业经济中资源型企业仍占主导地位,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仅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4%、29.3%。要进一步加大对电子信息、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工业结构。

2.3 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目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已进行了两批153 个示范区,可以在农业产销、经营、财政支持、融资、风险防范等方面先行先试。2010 年第一批湖南长沙县和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入选,2012 年第二批湖南永州冷水滩区、华容县、益阳市大通湖区、常德市西湖西洞庭管理区入选。资兴在农业产业品牌创建上还比较薄弱,建议加强与国家、省农业部门衔接,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动力,促进资兴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四个农业”上有新提升。整体而言,资兴市农产品缺乏大企业带动,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目前在省内外比较有名的产品主要有狗脑贡茶、东江鱼、斯美特食品等,但规模较小,品牌分散,还缺乏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国内外名牌产品还是空白。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土地流转,落实《资兴市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促进农业产业规模经营特色地展实施办法》、《资兴市东江双溪洞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等文件,推动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四个农业”发展。要围绕“三项制度”改革,加快试点推动作用,进一步释放农业发展活力。

3 建设生态城乡,着力打造野绿色平台冶

3.1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因人而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一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从根本上说,并不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取决于它的便利程度、舒适程度等与人的生活直接相关的指标。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最美最靓中国水城”,进一步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切实提高规划的执行力和严肃性。推进城市建设旅游化,实施沿江风光带、半岛公园等景观项目,推进“城中村”和背街小巷改造,完善城市供水、供电、污水管网等设施。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推进环卫、城管、治安一体化。通过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注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全力打造“山青、水绿、天蓝、景美”的最佳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

3.2 建设生态特色乡镇

发挥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联结点作用,加快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城镇。强化小城镇规划,全面完成乡镇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进“空心村”改造,实施库区“双转移”工程,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积极引导农民到小城镇和城区购房定居。推进小城镇开发,把中心镇打造成“人口聚集、产业对接、物资集散、适宜人居”的特色小城镇,尽快启动兴宁“元合新镇”、“湘天下-蓼江小镇”建设,着力打造城市副中心、商业中心和生态旅游小镇。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打造黄草、白廊、清江等旅游名镇。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做强州门司、青腰、汤溪、蓼江等产业大镇。积极发展瑶文化产业,加快团结、连坪“美丽瑶乡”建设。

3.3 建设生态美丽新村

一是做美新村,全面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优化新村布局,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保护文化”的原则,将新村聚居点布局与场镇规划、旅游景区发展结合,新建与改造并举,相对集中,尽量少占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展现生态优势,实施城乡环境同治工程,建设一批“水通、路畅、亮化、绿化、美化、净化、优化”的“生态、自然、和谐、整洁、美观、实用”新村。突出田园特色,按照新村自然地理特色,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科学安排道路两旁绿化、房屋四周绿化及村口、路侧、滨水地带绿化,实现安静、低层的住宅与宽阔的田野、幽静的山群、秀丽的水网河湖等元素的完美融合。

二是打造示范,科学引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围绕建设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市,以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创业就业、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六个城乡一体化”为抓手,差异化推进以环东江湖和S322、S213 线“一湖两线”、“十镇百村”为重点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片建设。

三是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完善通村路、入组路、入户路建设,配套搞好供水、供电、通信、广播电视、公交站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垃圾处理、人工湿地、沼气生产、秸秆综合利用、卫生改厕等环保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路网、田网、水网、电网、信息网和服务网。

4 加强绿色投资,依靠科技促进绿色发展

4.1 出台绿色政策

绿色投资活动需要国家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国家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帮助企业从事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物资的投资活动,以解决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在金融政策方面,鼓励金融业对绿色企业有限贷款和实行优惠利率,对符合上市条件的绿色企业,提供上市的便利通道。

4.2 引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有两个内涵:

一是消费无污染、有利于健康的产品。

二是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提倡绿色消费已经成为关系人们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为更好地促进绿色消费,达到促进绿色投资的目的,应倡导人们在购买食品和选购生活用品时首选绿色产品,同时,提倡人们从环保的角度抵制污染环境的产品,包括过度包装,用后变成污染物、生产时造成污染或使用时造成污染和浪费的产品。

4.3 发展绿色技术

绿色经济市场前景篇(6)

0引言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出现的金融危机,都是促使加强对经济管理作用必要的社会背景。同时,为了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安全稳定,对经济实行节约型建设政策方针,进而提高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管理水平,对经济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1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发展现状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情况下,为促进市场经济的有效转型,通过控制财政税收的调节作用,进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有效转型,是有效的必要措施。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对资源和能源的保护加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是适合国情的发展措施。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逐步发展的情况下,求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经验欠缺、难以把握标准和机制不够完善。

1.1经验欠缺

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实行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和我国国情的客观需要有效结合的产物。随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实施,取得的效果明显,但是由于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本身属于新技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属于探索阶段,对相应的实施经验都有多方面的欠缺。而经验欠缺,会导致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实施进度缓慢,收获不大。具体表现为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初步认识和要求,往往提出不恰当的发展方式,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如为解决经济落后的困境,实行粗放式的经济政策,以提高经济的发展,缺少对企业有效的管理要求和整体规划,因此对企业生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听之任之。虽然经济基础得到一定发展,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建设作用,但是由于缺少具体的整体规划,以及相关管理经验的欠缺,导致经济发展后的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的再发展。

1.2难以把握标准

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市场积极的发展步伐,同时由于大范围地统一使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标准,对具体行业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无法促进行业的长远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背景,要求必须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合理规划市场经济建设,对社会的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面对这种客观需要,实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应注意合理把握实行标准,针对具体行业合理制定发展规划,以促进行业的实际发展符合社会需要,进而取得更深远的发展空间。但是现实生活中推行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盲目采用统一标准,对企业实行平等的财政政策,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只能拉大企业的贫富差距,严重会导致相对贫困企业的破产。同时针对地区贫富的不同,也应合理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以促进不同地区企业的共同发展,避免贫富地区过大,造成收支不均,盲目使用相同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导致种种问题的产生。

1.3机制不够完善

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由于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机制的不完善,产生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推广,由于属于新技术探索阶段,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也急需得到解决。种种迹象表明,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机制的不完善,严重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对大中型企业要求严格,对中小型企业要求不全面,因为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差异,使用相同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很容易对大型企业形成有效约束力,但是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财政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盲区,导致中小型企业财政管理容易出现“钻空子”的现象,中小型企业的具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同时相应的问题不断产生,处于“此消彼长”的现象。

2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实行绿色财政政策,有利于政府针对市场经济加强宏观调控作用,确保经济收支趋于均衡的状态,是有效缩减贫富差距的必要措施。目前社会处于可持续发展社会,对社会的各项建设都要尊重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这样不但有利于保护环境,更有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赢得广大的生存空间。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是市场经济现代化发展下的重要产物,同时也是人们基于环保意识提出的重要生存保证,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不仅有利于市场处于绿色环保的社会环境中取得深远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强化主体地位,是政府针对金融危机合理管控财政,确保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

3节约型社会背景下促进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应用的有效途径

3.1加强政府的指导干预作用

针对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有效实施,应确保政府主导地位和经济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的指导干预作用。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建设,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资源管理和生态问题的综合规划和整体建设,并针对相关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同时可以采取强化管理部门,加强指导建设的方式,加强其指导干预作用。政府通过对财政税收政策的有效规划,是有效发挥市场经济下政府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措施,实现经济平衡发展的最终目的。例如政府针对节能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以及通过有效的经济措施加大企业对节能产品的开发力度和重视力度等。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政策强硬措施,强迫低能污染大的产品退出销售市场。

3.2完善绿色财政税收管理制度

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应用,要不断完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管理制度。因为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应用,属于探索阶段,相应的制度还有所欠缺,需要在实践的检验中得到经验,进而制定科学的完善措施,有效地提高绿色财政税收管理作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提出的合理控制财政和经济的有效措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管理制度的制定,应遵循可持续和发展的工作中心,结合具体实际发展环境和实际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以促进其长远发展。

3.3创新绿色财政税收管理措施

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应用,政府应加强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理论认识和实际运用能力。针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地区中的实际运用,综合考虑地区发展实际和相关制约因素,进而合理把控制定方针,针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节约型社会中的长远发展,对相关管理措施和运行办法进行大胆创新,取得新的突破,以满足地区发展中的实际需要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整体适用的作用和效果。针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大胆创新,应根据政策环保的根本要求,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针对实际因素的影响,综合制定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创新工作。

4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构建节约型社会,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为了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实现步伐,对市场经济实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是必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在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实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在现代化社会要求下的成功转型,也有利优化市场经济结构,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关于节约型社会要求下实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要具体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相关企业的发展特点,同时综合考虑地区差异和贫富差异,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以达到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有利减少地区贫富差距,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

绿色经济市场前景篇(7)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三十多年前提出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新纲领中,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今天中国的经济奇迹;然而,在这种以资源、人力作为大量基础的初级工业发展过程中,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目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程度较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深度反思,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下,形成了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比如,生态理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就是典型的例子。以下就在这个背景之下,从环境的角度,展开对绿色景观发展趋势的讨论。

1 绿色景观的现代功能与价值

首先,在生态恢复、环境治理过程中,根据教训与经验,我国现阶段已经出现了“海绵城市”的新型生态城市发展理念与措施,并且在武汉、重庆、苏州等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种以绿色景区作为核心要素,构建起来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环境、生态、城市、景观、灾害之间存在的诸多矛盾,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绿色景观的现代功能与价值。

其次,在功能方面,它是废弃、扬尘的吸收者,是城市的绿色卫士、是宜居的必备要素,也是化解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非自然特征的重要桥梁;具体来看,绿色景观,既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也体现了它的审美功能,从更高的层面看,它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并通过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商业运营解决了水资源的利用问题、赢得了经济价值,最终实使社会矛盾消于无形之中。

2 绿色景观的商业化倾向及其作用

首先,在功能与价值方面的体现,使商业经营者,发现了它的闪光点;从现在的发展势头分析,所谓的绿色景观的商业化,已经极大地推动了整体绿色景观相关行业的发展;比如,在园林工程、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方面,在居住的小区中的绿色景观、室内绿色景观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已经由商业运营的推动出现了活跃因子,并且,正在向着专业化、艺术化的层面进一步发展。

其次,这种绿色景观的商业化倾向不仅仅推动了一个绿色行业的发展,重点是在解决生存环境问题的同时,让各种资源得到了更好的配置,尤其是在转变人类生活形态与方式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绿色景观的商业化倾向及其后续发展中可能的价值发掘,会极大的促进社会就业,提高民众审美能力,增加休闲场所的面积,为城市披上绿装等。

3 商业运营模式下的绿色景观发展趋势

受绿色景观的商业化倾向及其作用影响,造成了绿色景观实践在空间、地点、应用层面极大的扩展,以下就透过这些视域对商业运营模式下的绿色景观发展趋势进行细致分析。

3.1 时空的超越式发展趋势

首先,商业运营模式下的绿色景观,在楼层、楼顶、小区绿化区域,室内装潢、阳台景观、墙面绿植,公路绿化带、城市公园、休闲绿地、城市生态治理、生态环境治理、旅游景区绿色景观营造、环境教育及环境艺术等方面,均获得了极大地发展与推动,目前已经形成了“绿色景观经济市场”的雏形。

其次,它的时间超越性体现在绿色植被的种类方面,尤其是按照季节分布、种类分布所形成的任意时节均能看到绿色的事实;另一方面,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视野下,我国古代遗留下的风水学得到了极大的应用与发展,重点发扬了古人所注重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具体来看,就是将绿色景观作为一种功能性的价值,赋予生态城市建设之中,解决各种城市发展中目前所面临的水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洪水淹没城市造成灾害的问题等。

第三,在空间的超越发展趋势方面,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地面、建筑上层空间之外,绿色景观极大的在丰富种类、移植、培育新品种的情况下,使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下的绿色景观,正在逐渐进行混合利用与协调式配置;另一个空间的超越性就体现在对于其他文明或不同文化下的绿色景观技艺的应用,所以,目前在不同空间中看到的绿色景观,有农家风情、田园风情、山水情调,还有来自于异域的法国“裁剪术”、英国的“密布术”、中国传统园艺造型中的“配置术”等。

3.2 范围的扩展发展趋势

首先,范围的扩展包括上层建筑层面,如政治、法律层面的政策、规范,如经济层面的商业化运营,如社会层面的园林工人就业,如教育层面的绿色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装修绿色景观设计等,还有艺术层面的景观审美,以及城市建设与规划层面的绿色景观与生态发展研究等。

其次,绿色景观在商业运营模式之下,在功能、作用、价值、影响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在新一轮的绿色景观行业发展与市场推动之下,必然会掀起更多的附带产业的出现。比如,以多肉植物为物,如果从商业运营模式下的绿色景观范围分析,它的市场的出现,催生了种植、作为商品的市场交易、公司批量购进营造绿色氛围、室内绿色景观布置、婚礼绿色景观布置等不同领域的开发与应用。

3.3 商品化理念推动之下的优势发展趋势

首先,在商业运营模式之下,涉及绿色景观的范围均会被按照具体的情况,当作商品或产品来进行进一步的价值分析、应用扩展;比如,上文中所说的均属于商业运营模式的推动与促进;另一方面,它的优势在于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兴市场,无论从参与人数、涉及的绿植品种、工艺与设计发展人才培养,还是产业链构建等均有极大的比较优势。

其次,商品化理念的推动,使消费者成为核心,这样绿色景观行业的发展将会受到“以人为本”或“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根据一般的市场规律分析,产品化的运营模式下,绿色景观行业必然会出现,艺术化的更高发展,绿色景观所产生的审美价值会在商品理念推动之下获得经济学上的乘数效用。

4 结语

本次研究立足于绿色景观发展的基本事实,透过分析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下绿色景观及其行业的发展情况,对其进行了具体的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商业运营模式之下,绿色景观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生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非和谐发展,在于工业模式发展下造成的各种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缺少战略性的规划意图所致;但是,在认识到问题,并决心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在当今商业模式推动下的社会发展中,认识了绿色景观的价值,并透过对它的科学应用与发展推动,目前使它的价值不断在上升,因此,未来的绿色景观发展趋势明显向好,并且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动。

参考文献:

[1] 常青,李双成,王仰麟,等.基于稳定映射分析的深圳绿色景观时空演化及启示[J].地理学报,2015(12).

[2] 王蕾,王兰霞,裴婉辰,等.城市绿色景观格局及异质性特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26).

绿色经济市场前景篇(8)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06-03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的总面积大约占到国土面积的2/3,其经济社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对于发展山区经济,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实施了很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总的来说,仍缺乏从总体上对山区进行战略性规划和发展的措施。特别是如何在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山区经济,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么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么就是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由于山区的贫困落后、经济欠发达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存在着因果循环关系,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必须探索出一条能够发挥山区资源禀赋优势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本文以广东省梅州市为研究样本,该市地处粤、赣、闽三省交界处,广东省东北部,全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约占土地面积的86.7%,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200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77.88亿元,梅州人口、土地分别占广东的6.11%、8.9%,但GDP总量仅占广东省的1.34%,人均GDP只有11600元,仅及广东全省人均GDP的30.86%,是一个人多地少,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梅州市正面临着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和新一轮产业分工调整、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作为广东省重要生态屏障的梅州,面临山区发展战略抉择,探索一条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对梅州乃至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全国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绿色产业的概念界定

对于绿色产业的概念在理论界展有不同的看法,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陈飞翔、石兴梅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看,绿色产业指直接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一些产业,随着环境保护意识被广泛接受,派生出直接从事环境保护活动来获得经济效益的企业和产业,如,在美国,许多州把资源再生利用一类的产业称为绿色产业;从广义的角度看,绿色产业指各种对环境友好的产业,既包括狭义的绿色产业,还包括其它对环境友好的产业,即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中对环境友好的产业。胡援东、揭益寿认为,狭义的绿色产业包括粮食作物、畜牧、水产、果品、食品深加工、饮料、食品包装、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和人类其它生活用品等,由于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事物在国际上都冠以“绿色”,为更加突出绿色产品来源于最佳生态环境。因此,又称“绿色产业工程”,它是一项融科研、环保、农业、林业、水利、食品加工、食品包装及有关行业为一体的宏大系统工程,属于高科技产业。刘小清认为,绿色产业也称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绿色产业旨在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有前途又有实用价值的新兴产业。曾建民认为,所谓绿色产业是以绿色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绿色产品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目标,从事绿色产品生产、经营及提供绿色服务活动并能获取较高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群体。它应包括环境保护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绿色技术产业、绿色旅游产业、绿色农业产业、绿色服务产业和绿色贸易产业等多个产业部门。

尽管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绿色产业的统一概念,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绿色产业与环境密切相关。所谓“绿色”,是“环境保护”或“无公害、无污染”的代名词,是生命的象征,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解释,“绿色(Green)”意味着自然的、无污染的状态。所谓“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在市场上表现为这些企业的相同或相近的经济活动,表现为需求指向相同或相近、技术特征相近、生产对象相近。

由此,本文将绿色产业定义为:是指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应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有利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增进人类健康,有利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从一般意义上讲,一切传统产业中,凡实施绿色技术改造、采用绿色科技创新、其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有益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产业,都可以进入绿色产业之列,其外延包括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绿色旅游、绿色医药及环保工业等等。从特定意义上讲,所谓绿色产业是指一切依托于生物体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而且其产出物是不破坏环境、不危害人类健康的产业。

二、梅州市发展绿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1.产业发展定位不清,绿色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产业发展定位不清,招商引资急功近利。欠发达山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迫切希望通过发展大工业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着强烈的招商引资冲动,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出现“饥不择食”的现象。当前,广东省正在实施“双转移战略”,政府在引导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在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有很多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而不少县区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并没有加以甄别,有急功近利发展经济的倾向,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其次,在当前梅州市绿色产业中,绿色农业所占份额较大,绿色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但绿色工业则发展缓慢。由于梅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第一产业在GDP的比重较大,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104.75亿元,占比为21.9%,其中的大部分可以归为绿色农业范畴;绿色服务业中的主体是绿色旅游业,2008年旅游总收入为46.4亿元,主要来自于绿色生态观光旅游项目的贡献;而绿色工业的贡献值却不到GDP总量的5%,绿色工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2.经营者对“绿色”意识淡薄,尚未摆脱对传统观念的束博。其一,企业对“绿色”意识、环保意识淡薄,对绿色品牌优势缺乏认识。主要表现在: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认为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只是一种口号和宣传,花了钱,但不会带来多少实际好处。目前,梅州市的绿色产品生产者和生产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且缺乏比较成熟的品牌运作方式。除少数企业实施了品牌战略外,大量的绿色产品由于没有注册品牌或者缺乏品牌优势,虽然产品的品质优良,但产品的知名度有限,市场占有率低,造成绿色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

其二,农民、专业户对绿色生产和品牌意识不强。农民、专业户进行生产时,仍然是重量而不重质,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对依赖性很大。所以当发展绿色产品生产与施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发生冲突时,农民为提高产量仍然施用它们,却放弃生产绿色产品应遵守的规程,例如梅州市的主导农产品――梅州金柚的生产,在90年代后期就凸显这一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了持续多年的金柚销售市场萎靡不振。

3.绿色投入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绿色投入欠缺。从经济学角度讲,绿色产业具有正的外部性,非绿色产业具有负的外部性。绿色产业对产业本身及他人有益但与非绿色产业相比,其生产成本要高得多,如要求对绿色品种、绿色资源、绿色环境、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等进行投资。因此,客观上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优惠等政策,而目前梅州市在资金倾斜、科技投入、价格保护方面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没有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作用力小,措施乏力,从而制约了绿色产业的发展使绿色产品开发者的生产热情没有充分发挥,各地的绿色资源优势没有变成经济优势,绿色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没得到充分体现,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绿色投资渠道单一。从梅州市绿色产业的目前投资渠道来看,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和私人投资所占比例较少,还未形成多渠道的投资方式。这种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狭窄资金来源渠道,既无法满足绿色产业发展的巨额的资金需求,又不能给企业以激励和约束,难以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目前,梅州市绿色投资大部分投向环境污染治理,而且基本上用于末端污染治理,经济效益比较低下。

4.缺乏绿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绿色市场开发相对滞后。绿色产品品牌化和绿色龙头企业规模化是绿色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必经之路。但从梅州市绿色产品和绿色生产企业的现状来看,缺乏拉动性强、辐射范围广的绿色龙头企业和绿色品牌产品。还达不到“保护一片水土,振兴一批企业,富裕一方百姓,拉动一域经济发展”的目标。目前, 梅州市除少数企业和地区实施了品牌战略外,大量的绿色产品由于没有注册品牌或者缺乏品牌优势,虽然产品的品质优良,但产品的知名度有限,市场占有率低,造成绿色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在这种局面下,绿色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弱,绿色产品专业流通渠道、营销网络的建设滞后。一般而言,绿色消费以绿色营销为前提, 绿色营销反过来又会带动绿色消费。而目前,梅州市还未建立一家绿色产品市场和销售网络,主流零售业还未加入到绿色产品的销售体系中来,还未建立一个从生产到消费的畅通渠道,大多数绿色产品只能通过普通流通渠道进入市场,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影响绿色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绿色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三、构建梅州市绿色产业体系的思路

从绿色产业所涉及的领域和区域看,各类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生产水平、技术条件、资源状况、经济效益及需求程度的差异很大。作为经济欠发达山区市的梅州市,应该重点发展那些具有资源禀赋优势、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较高的绿色产品和技术。

1.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梅州山区山清水秀,空气、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好,水土污染程度低,对于发展环保型绿色农业有较好的天然环境。同时,梅州市是农业大市,部分主要农作物生产在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上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定的优势。如梅县金柚种植面积28.6万亩,总产量达29.7万吨,种植规模和产量上位居全国同类品种第一位;梅州茶叶种植面积16.84万亩,总产量1.08万吨,占广东省1/5,位居全省首位,梅州市发展绿色农业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根据区域资源状况,应重点发展壮大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主导产品,打造广东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

在巩固和继续推广小庄园模式、“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必须按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大胆试验,创出各具特色、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模式。根据目前的实践基础条件,今后应重点发展六种模式:(1)运用立体种养技术的多层利用型模式;(2)实施林业持续发展的自净型模式;(3)以建设生态村为主的循环利用模式;(4)以建设生态果、油、茶园为重点的综合增值利用型模式;(5)以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目标的复合经营型模式;(6)以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绿色旅游型生态模式。

2.着力打造绿色高新技术工业。当前,梅州市的绿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农业是属于弱势产业,产品附加值低,对当地的经济拉动力小,要根本改变山区经济的落后状况,没有高附加值的工业发展是难于实现的。笔者认为,梅州经济的崛起,关键在于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高新工业。根据梅州市的资源禀赋状况,可以选择生物医药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等两个子行业作为绿色工业的龙头。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作为原材料,产业链条比较长,产品附加值比较高。这类绿色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够拉动绿色农业的大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绿色产业链。

目前,梅州市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已经有所发展,但除了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规模化企业以外,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显著,难以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笔者认为,生物医药业应该作为梅州市主导产业的首选,依据是:(1)生物医药属于新兴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产品附加价值高。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逆市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440亿元,同比增长21.18%。近8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复合平均增长率为20.45%,比全球药品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近期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2)生物医药产业链条长,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大。(3)梅州市具有良好的南药种植基础,区内拥有药用植物785种,蕴藏量较多且分布较广的主要种类有50多种,农民有种植南药的传统,同时,区域内已经有华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嘉应制药股份公司、新南方青嵩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有实力的生物医药公司进驻,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吸引国内、国际知名医药生产巨头进驻,以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3.发展以绿色生态环境和绿色农业为基础的绿色生态旅游业。梅州山地丘陵面积广阔,森林覆盖率达70.6%,境内有48个自然保护区和60个森林公园,不但景色优美,而且绿色农业发展良好,特别是小庄园和三高农业发展规模大、水平高,享有“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誉。梅州市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生态景观资源,即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既有以阴那山、天柱山、七目嶂、王寿山代表的花岗岩、变质岩山地旅游景观,又有以五指石、南台山为代表的丹霞山地景观等,还有古朴、独特的客家民俗风情、客家文化。优越的绿色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地资源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成为梅州市开发绿色生态旅游业的良好资源。

开发策略方面,应该遵循绿色生态旅游发展的空间演化规律,以旅游需求市场为导向、以特色生态农业和地域文化为基础,对生态旅游开发进行科学的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在农业观光旅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旅游农业产品开发中,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提升挖掘,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保持乡村旅游的原真性,打造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景区。

四、梅州市发展绿色产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梅州市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推进梅州市绿色产业的发展:

1.加强生态建设,营造绿色环境。绿色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和基础。没有绿色环境,不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绿色产业就是失去了立足之地。千万不能一味强调发展经济去“征服自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掠夺性开采开发自然资源。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梅州市重要的比较优势,无论是发展以生物医药业为龙头的绿色工业,还是发展以生态旅游为先导的绿色服务业,都必须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现有绿色环境资源,禁止乱采滥挖行为。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使农民自身的经济目标与生态建设统一起来,提高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施行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等工作,同时要控制和减少水、空气的污染,制定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执行“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制度,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更新观念,树立“绿色”意识。目前在我国,整个绿色产业的创建和开发,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生产者、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了解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性,并把提高环保意识、生存意识、生命健康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并促使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把绿色产业列入优先发展地位,引导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针对广大公众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意识淡薄的现象,加强对绿色产品的“绿色”品质的宣传,传播绿色消费知识,及时将企业提供的绿色产品或绿色服务的信息迅速传递给消费者,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重视,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程度和进行绿色消费的自觉性,并产生购买欲望。加强对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知识的宣传,让他们知道绿色消费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健康的、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培养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为启动和加速梅州市的绿色产业发展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

其次,提高企业对发展绿色产品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推动和普及绿色生产的意识,诱导企业敢于投资开发绿色产品,对绿色生产企业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对非绿色生产企业提高税收和排污费,从而促进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政府的绿色发展意识也不容忽视。要建立环保教育和宣传制度,将环保知识引入教科书,对各级干部实施环保知识轮训。还要建立领导干部环境考核制度,自上而下层层签订环境目标责任制,并作为政绩加以考核。以便于指导生产者和消费者,树立和强化他们的绿色意识。

3.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加快梅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梅州绿色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积极探索绿色产业的投入产出机制、科技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国内外的开发,广开筹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渠道,支持绿色产业的绿色经济。同时各级政府应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域、行业界限,通过制定和实施工商、税收、财政、土地等优惠政策,以及实行“一条龙”服务,营造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为企业开发生产优质高效的绿色产品创造广阔的空间。

发挥高新技术是绿色产业生产、加工中的主导力量,而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的科技人才和具有现代化管理知识与能力的管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推动者。要把绿色产业的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此,一是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发展绿色产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二是在有关的高等院校增设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三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

4.培育绿色龙头企业,推进绿色产品名牌战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品牌化决定了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因此,要打造梅州绿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政府推进和市场引导促进绿色产业集团的形成,鼓励企业以资金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兼并和联合,培育绿色龙头企业,增强绿色产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行业促进”的品牌推进模式,进一步完善品牌扶持、奖励、培育机制,引导企业积极争创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等,以品牌促进企业做强做大。推进“绿色名牌产品――绿色龙头企业――绿色产业”联袂互动的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晓红,陈新川.中国绿色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5(12)

绿色经济市场前景篇(9)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因此,城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 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1.2 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 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 简单设计复杂化

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 世俗化、潮流化

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世俗。

2.3 设计标准的侈豪化

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

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 绿荫不足硬质化

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 小区景观展示化

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 集中绿地的架空化

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 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

有些构图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 置景手段的舞美化

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3.2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

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 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

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 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

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 以人为本原则

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 地方特色原则

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 结语

本文论述了城市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城市园林设计的建议。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提请我们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绿色经济市场前景篇(10)

绿化苗木的生产是发展林业的前提,其供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林业生态建设及园林绿化的速度和质量[1,2]。绿化苗木的生产与供应除了受林木资源、气候条件、社会因素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之外,还涉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及城市建设等多个行业发展的需要,往往绿化苗木生产的超前性与当前生态造林、城乡绿化等规划的滞后性相悖而不能同步,如何解决苗木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绿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3]。因此,做好近期的绿化苗木供需形势分析与预测是缓解当前种苗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4]。

1金坛市自然概况

金坛市地处江苏省南部,位于北纬31°33′42″~31°53′22″,东经119°17′45″~119°44′59″,为宁、沪、杭三角地带之中枢。境内水陆交通方便,沿江高速公路东西穿越,扬溧高速公路横跨南北。金坛市地处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沛,年日照1 862.3h,无霜期220d。全年平均气温15.4℃左右,个别年份极端低温在-10℃以下,相对湿度在8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 181.4mm。区域内西部为丘陵山区,茅山山脉绵旦南北,掌状丘陵岗地起伏东西,大致可分为低山丘陵区和黄土缓岗区两部分。东部为高亢平原,适合种植花卉苗木;中部为低洼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西部为丘陵岗地,适宜栽植乡土树种,适合发展生态林业。

2绿化苗木生产现状

2000年以后金坛市对山区造林、生态林、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农田林网以及镇村绿化的种苗有较大需求,森林覆盖率每年递增1.2%以上。2005年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乡道路绿化规格档次,境内高速公路每侧的绿化宽度为50m,省级一级公路每侧绿化宽度达到20m,市(县)、镇公路每侧绿化宽度为10m。绿化乔灌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种相结合、观叶与观花树相结合,初步形成一年四季常绿、一年四季有花的生态绿化格局。山区造林和生态林营造对树种需求发生变化,从以前偏重用材性树种,到目前树种多元化,国外引进树种有湿地松、火炬松,乡土树种有榉树、朴树、乌桕、枫香、女贞、红果冬青等,防火树种木荷,经济林主要有良种茶、葡萄、桃、梨等;速生丰产林、农田林网主要树种是杨树、水杉、中山杉、落羽杉等。现在绿化品种发展到236种及变种、栽培种,分属于82科,177属。目前金坛市绿化造林树种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的基础上,新增加96个品种。引进乔木目前栽植繁育成功的有大叶樟、金合欢、北美鹅掌楸、中山杉、栾树、红花玉兰、金丝垂柳、紫叶李、红枫、无患子、多花紫薇等;竹类有金镶玉竹、早园竹、茶杆竹、乌哺鸡竹、佛肚竹等;灌木类有红叶小檗、红花继木、红叶石楠、火棘、金钟、连翘、金叶女贞等;藤本有藤本月季、凌霄、木香等。目前全市风景绿化苗圃面积7 052hm2。

3种苗供需余缺分析

金坛市全年总产苗量1.6亿株左右,2010年新增苗木845万株。预测总量供应充足,大部分树种尤其是绿化乔木类供大于求,小部分树种例如山区生态造林树种榉树、朴树、乌桕等苗木短缺;经济林中的白茶苗以及时令水果、部分灌木、色块、地被类种苗可能供应不足。经分析,2010年春季全市种苗供应总量将大于需求总量。其中城乡绿化树种(如香樟、女贞等)供应有余,部分生态造林、稀有园林树种的种子供应欠缺;用于城镇绿化的大中规格苗木、部分经济林苗木供应有余,用于生态造林的容器苗、乡村绿化的乡土树种苗木供应不足。

4种苗市场前景分析

目前种苗市场大规格风景绿化苗(一般胸径在20cm以上)紧俏,中小规格的苗木滞销。随着大中规格苗木的增加,从事小苗培育的育苗农户因苗木难于销售而逐步退出苗木产业,造成小规格苗木无人繁育。近几年来,除了榉树、朴树、乌桕之外,其他城乡绿化树种的中小规格苗木,例如雪松、香樟、杜英、含笑类、青桐、马褂木、广玉兰、白玉兰、七叶树、大叶女贞及一些灌木类常见苗木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目前金坛市苗木保有量为5亿株,生产能力已经过剩。规模较大、经济实力雄厚的经营户将风景绿化苗木场改成休闲度假山庄(农庄):一是城郊结合型。如白龙山庄在不影响苗木经营的前提下,在原来苗木场基础上进行扩建,开挖鱼池、新建餐馆及休闲场所,采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利用地处城郊的区域优势,发展节假日垂钓、休闲、观光旅游。二是乡村观光型。利用山区苗圃地资源和鸟类品种较多的优势,再人工饲养孔雀,为节假日儿童游乐提供了方便,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孔雀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今后种苗生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5参考文献

[1] 徐华龙.建设大苗基地 培育大苗市场——朗溪县绿化苗木生产经营的思考[j].安徽林业科技,2009(3):26-27,30.

绿色经济市场前景篇(11)

绿化苗木的生产是发展林业的前提,其供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林业生态建设及园林绿化的速度和质量[1,2]。绿化苗木的生产与供应除了受林木资源、气候条件、社会因素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之外,还涉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及城市建设等多个行业发展的需要,往往绿化苗木生产的超前性与当前生态造林、城乡绿化等规划的滞后性相悖而不能同步,如何解决苗木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绿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3]。因此,做好近期的绿化苗木供需形势分析与预测是缓解当前种苗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4]。

1金坛市自然概况

金坛市地处江苏省南部,位于北纬31°33′42″~31°53′22″,东经119°17′45″~119°44′59″,为宁、沪、杭三角地带之中枢。

境内水陆交通方便,沿江高速公路东西穿越,扬溧高速公路横跨南北。金坛市地处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沛,年日照1862.3h,无霜期220d。全年平均气温15.4℃左右,个别年份极端低温在-10℃以下,相对湿度在8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181.4mm。区域内西部为丘陵山区,茅山山脉绵旦南北,掌状丘陵岗地起伏东西,大致可分为低山丘陵区和黄土缓岗区两部分。东部为高亢平原,适合种植花卉苗木;中部为低洼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西部为丘陵岗地,适宜栽植乡土树种,适合发展生态林业。

2绿化苗木生产现状

2000年以后金坛市对山区造林、生态林、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农田林网以及镇村绿化的种苗有较大需求,森林覆盖率每年递增1.2%以上。2005年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乡道路绿化规格档次,境内高速公路每侧的绿化宽度为50m,省级一级公路每侧绿化宽度达到20m,市(县)、镇公路每侧绿化宽度为10m。绿化乔灌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种相结合、观叶与观花树相结合,初步形成一年四季常绿、一年四季有花的生态绿化格局。山区造林和生态林营造对树种需求发生变化,从以前偏重用材性树种,到目前树种多元化,国外引进树种有湿地松、火炬松,乡土树种有榉树、朴树、乌桕、枫香、女贞、红果冬青等,防火树种木荷,经济林主要有良种茶、葡萄、桃、梨等;速生丰产林、农田林网主要树种是杨树、水杉、中山杉、落羽杉等。现在绿化品种发展到236种及变种、栽培种,分属于82科,177属。目前金坛市绿化造林树种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的基础上,新增加96个品种。引进乔木目前栽植繁育成功的有大叶樟、金合欢、北美鹅掌楸、中山杉、栾树、红花玉兰、金丝垂柳、紫叶李、红枫、无患子、多花紫薇等;竹类有金镶玉竹、早园竹、茶杆竹、乌哺鸡竹、佛肚竹等;灌木类有红叶小檗、红花继木、红叶石楠、火棘、金钟、连翘、金叶女贞等;藤本有藤本月季、凌霄、木香等。目前全市风景绿化苗圃面积7052hm2。

3种苗供需余缺分析

金坛市全年总产苗量1.6亿株左右,2010年新增苗木845万株。预测总量供应充足,大部分树种尤其是绿化乔木类供大于求,小部分树种例如山区生态造林树种榉树、朴树、乌桕等苗木短缺;经济林中的白茶苗以及时令水果、部分灌木、色块、地被类种苗可能供应不足。经分析,2010年春季全市种苗供应总量将大于需求总量。其中城乡绿化树种(如香樟、女贞等)供应有余,部分生态造林、稀有园林树种的种子供应欠缺;用于城镇绿化的大中规格苗木、部分经济林苗木供应有余,用于生态造林的容器苗、乡村绿化的乡土树种苗木供应不足。

4种苗市场前景分析

目前种苗市场大规格风景绿化苗(一般胸径在20cm以上)紧俏,中小规格的苗木滞销。随着大中规格苗木的增加,从事小苗培育的育苗农户因苗木难于销售而逐步退出苗木产业,造成小规格苗木无人繁育。近几年来,除了榉树、朴树、乌桕之外,其他城乡绿化树种的中小规格苗木,例如雪松、香樟、杜英、含笑类、青桐、马褂木、广玉兰、白玉兰、七叶树、大叶女贞及一些灌木类常见苗木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目前金坛市苗木保有量为5亿株,生产能力已经过剩。规模较大、经济实力雄厚的经营户将风景绿化苗木场改成休闲度假山庄(农庄):一是城郊结合型。如白龙山庄在不影响苗木经营的前提下,在原来苗木场基础上进行扩建,开挖鱼池、新建餐馆及休闲场所,采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利用地处城郊的区域优势,发展节假日垂钓、休闲、观光旅游。二是乡村观光型。利用山区苗圃地资源和鸟类品种较多的优势,再人工饲养孔雀,为节假日儿童游乐提供了方便,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孔雀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今后种苗生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华龙.建设大苗基地培育大苗市场——朗溪县绿化苗木生产经营的思考[J].安徽林业科技,2009(3):26-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