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进出口贸易会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6 16:20:43

进出口贸易会计

进出口贸易会计篇(1)

(一)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

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和国际收支账户分析方法,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主要受以下5个因素的影响。

1.贸易双方的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

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如统计辖区不同、运输时滞不同以及再出口内涵不同①等,都会造成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但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会相互抵消,其对双方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的综合影响是有限的。

2.到岸价与离岸价的差别。

世界各国海关和统计机构通常以到岸价(CIF,货物价值包括从装运港至目的地港的运费和保险费)记录和计算进口货物价值,同时以离岸价(FOB,货物价值不包括从转运港至目的地港的运费和保险费)记录和计算出口货物价值。到岸价与离岸价之差主要由出口国(原产国)运送货物到进口国(目的国)的保险费和运输费构成,大概为离岸价的10%。

3.转口贸易及其增加值。

中国经转口国或地区转运到贸易伙伴的货物价值通常高于转口国或地区直接从中国进口时的货物价值,这是因为转运商为追逐利润而抬高了货物价格。这部分增加值没有计入中国的出口统计数据,但被计入了贸易伙伴的进口统计数据。

4.加工贸易增加值和走私。

加工贸易商品在出口后可能被中间商购买,经中间商再转卖给贸易伙伴,中间商为追逐利润的加价行为会使贸易伙伴的进口报关价格高于加工贸易商品的出口报关价格。由于没有足够信息用于判断被中间商购买和转卖的货物价值,因此很难量化中间商加价行为对中国与贸易伙伴贸易数据统计差异的影响。同时,货物走私逃避了海关监管,这也会造成进出口双方贸易数据统计的差异,如走私的货物价值未记录在出口国的出口账户,却记录在进口国的进口账户上。

5.贸易伪报。

贸易伪报是不法分子故意在进出口的货物价值上弄虚作假,以达到掩盖非法资本流出或流入的目的。贸易伪报可分为出口伪报和进口伪报。出口伪报,即出口商利用与贸易货物实际价值不符的报关单证进行贸易活动,包括出口低报和出口高报。出口低报是由出口商开出低于出口货物实际价值的发票,进口商将发票金额与实际货物价值的差额存入出口商在国外的账户,其目的是骗取外汇,躲避监管,将资本抽逃到海外;出口高报是出口商以高于出口货物实际价值的发票向本国海关申报,其目的是绕过资本项目监管,使国外资本非法流入国内。进口伪报,即进口商利用与贸易货物实际价值不符的报关单证进行贸易活动,包括进口高报和进口低报。进口高报是国外供货商开出高于进口货物实际价值的发票,国内进口商向货币当局申请的用汇高于实际用汇,其差额就存入了进口商的国外账户,其目的是骗取外汇,躲避监管,将资本抽逃到海外;进口低报是指进口商向海关申报的进口货物价值低于实际货物价值,使本应汇至境外的贸易结算资金滞留国内,其目的是绕过资本项目管制,使国外资本非法流入国内。上述5个因素是造成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以及加工贸易增加值和走私的影响虽然难以测算,但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会彼此抵消,其综合影响有限,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到岸价和离岸价的差别可按照国际惯例将其换算成统一的计价方式。转口贸易及其增加值的影响也可根据中国与转口国或地区的转口贸易数据进行估计。贸易伪报是一种隐蔽的非法行为,其影响很难直接测算,但可以从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中剔除主要的可观测因素后进行间接测算。值得注意的是,贸易伪报下会同时产生资本外逃和资本非法流入。出于研究目的,本文剔除资本非法流入的影响,以出口低报导致的资本外逃与进口高报导致的资本外逃之和,对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的规模进行测算。

(二)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规模的测算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在对中国与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数据,特别是转口贸易数据进行CIF/FOB转换①和相应调整后,先计算出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然后再从统计差异值中剔除资本非法流入的影响,就能计算出中国出口低报导致的资本外逃和进口高报导致的资本外逃,两者之和即为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值。1.出口低报导致的资本外逃MEit=PIitCi-ΔV()it-DEit(1)式(1)中,MEit为中国与贸易伙伴i在t年出口项下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PIit为贸易伙伴i在t年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价值;Ci为贸易伙伴i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到岸价与离岸价转换系数(2),经过转换,双边的贸易统计数据都调整为以离岸价计算的贸易统计数据;ΔVit为中国在t年经转口国或地区转出口到贸易伙伴i的转口贸易增加值;②(PIit/Ci-ΔVit)为贸易伙伴i在t年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价值;DEit为中国在t年对贸易伙伴i出口的货物价值。式(1)中,MEit>0,说明中国不法分子低报出口货物价值,其加总就是一定时期内(i=1,2,3,…,n)中国出口低报导致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值;MEit<0,说明中国不法分子高报出口货物价值,其加总就是一定时期内中国出口高报导致资本非法流入的规模测算值;MEit=0,说明没有出现贸易伪报行为。因此,中国出口低报导致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值为:CFE=∑MEit,MEit>0(2)2.进口高报导致的资本外逃MIit=DIitCi-ΔV''''i()t-PEit(3)式(3)中,MIit为中国与贸易伙伴i在t年进口项下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DIit为中国在t年从贸易伙伴i进口的货物价值;Ci为中国与贸易伙伴i进行贸易的到岸价与离岸价转换系数(CIF/FOB),经过转换,双边的贸易统计数据都调整为以离岸价计算的贸易统计数据;ΔV''''it为贸易伙伴i在t年经转口国或地区转出口到中国的转口贸易增加值;③(DIit/Ci-ΔV''''it)为中国在t年从贸易伙伴i进口的货物价值;PEit为贸易伙伴i在t年对中国出口的货物价值。式(3)中,MIit>0,说明中国不法分子高报进口货物价值,其加总就是一定时期内(i=1,2,3,…,n)中国进口高报导致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值;MIit<0,说明中国不法分子低报进口货物价值,其加总就是一定时期内中国进口低报导致资本非法流入的规模测算值;MIit=0,说明没有出现贸易伪报行为。因此,中国进口高报导致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值为:CFI=∑MIit,MIit>0(4)综上,中国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规模的测算值(TCF)等于出口低报导致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值(CFE)加上进口高报导致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值(CFI),即:TCF=CFE+CFI(5)

二、样本选择与处理

在具体测算中国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的规模时,需要对理论模型中的相关变量及其样本数据进行选择和处理,以提高所做测算的合理性和精确度。

1.样本期为2001—2011年。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关税减让措施,相继落实了各项改革承诺,中国与海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这为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提供了较多的渠道和机会。从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和质量考虑,2001—2011年的样本数据是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一些权威统计机构提供的,而且截至2011年,研究所需要的年度样本数据是齐备的。因此,本文选取2001—2011年作为样本期,样本数据为年度数据。

2.以香港作为中国与贸易伙伴转口贸易的第三方。

香港是著名国际自由港。一方面,中国内地是香港转口货物最重要的来源地,2001—2011年香港转口货物中,原产地为中国内地的货物价值为19541亿美元,占转口货物价值的62%;中国内地也是香港转口货物的重要目的地,同时期香港转口货物中,转口目的地为中国内地的货物价值为15219亿美元,占转口货物价值的48%。另一方面,香港统计和公布的转口贸易数据比较详实,包括中国转口到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和贸易伙伴转口到中国的贸易数据。可以认为,选择香港作为中国与贸易伙伴转口贸易的第三方较为合理。

3.对转口贸易样本数据的处理。

为消除香港转口贸易对中国与贸易伙伴贸易数据统计差异的影响,就需要知道香港转口贸易具体的转口目的地。因为现有样本数据只包含中国内地通过香港转口到贸易伙伴的整体货物价值,以及贸易伙伴通过香港转口到中国内地的整体货物价值,并没有细分到具体国家或地区的转口货物价值,所以本文首先计算中国内地通过香港转口到贸易伙伴的总转口贸易增加值(∑ni=1ΔVit)和贸易伙伴通过香港转口到中国内地的总转口贸易增加值(∑ni=1ΔV''''it);然后将它们从中国与贸易伙伴贸易数据统计的总体差异值中扣除,以消除转口贸易及其增加值对中国与贸易伙伴贸易数据统计差异的影响。另外,考虑到香港转口的到岸价与离岸价的差别,本文借鉴相关文献,特别是杨汝岱(2008)所做的研究,将中国到香港的CIF/FOB转换系数Ca和贸易伙伴到香港的CIF/FOB转换系数C''''a均按104%进行计量。香港转口贸易的整体增值率为[转口额-(进口额-留港自用)]/(进口额-留港自用),根据经济学家进行的估算,中国内地转口贸易增值率比香港转口贸易整体增值率约高出10%,贸易伙伴经过香港转出口到中国内地的转口贸易增值率按香港转口贸易整体增值率计算。香港转口贸易整体增值率和香港转口贸易增加值的测算结果见表1。4.主要贸易伙伴国或地区的选择。由于贸易伙伴国或地区的选择对最终测算结果有较大影响,为测算中国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的规模,本文需分析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进出口统计数据,并计算两者之间的统计差异。本文在选择贸易伙伴国或地区时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因为它们的市场化程度高、资本管制少、统计数据也齐备;二是选择与中国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的国家或地区,因为它们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货物价值占中国全部进出口货物价值的比重大,以此测算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规模的结果就更加准确。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取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英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台湾、印度尼西亚、印度、俄罗斯、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比利时、丹麦、芬兰、澳门、越南、波兰、土耳其、伊朗、南非、巴西、墨西哥、巴拿马和智利等32个国家或地区的样本数据。样本期内,这些国家或地区在样本期内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价值平均占中国全部出口货物价值的87%,其向中国出口的货物价值平均占中国全部进口货物价值的80%(表2)。

进出口贸易会计篇(2)

进一步发挥服务贸易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十二五”期间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贯穿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对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作用、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从研发、设计、营销、市场资讯、管理咨询、物流、专业服务等多方面入手,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良性互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要完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加强服务贸易发展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开创服务贸易工作的新格局。

各地要全面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机制和跨部门联系机制,加强对服务贸易企业各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区域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加强服务创新

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加强服务贸易领域的服务创新研究,特别是要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等对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密切跟踪新型服务贸易业态、交易内容、交易方式的变化趋势,在服务贸易工作中体现服务创新,有效提升服务贸易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研究适应服务贸易创新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和指导企业开展相关创新。研究探索符合服务贸易特点、具备现代管理模式的新型服务交易平台,使其成为服务贸易领域的创新载体,推动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

完善服务贸易法规政策体系

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的完善与落实。组织实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十二五”期间服务贸易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出台《服务贸易促进条例》,为服务贸易的管理和促进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促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出台服务贸易发展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积极推动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研究开拓服务贸易出口新领域,推动软件和服务外包、技术、文化、中医药、会计、医疗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在一些有增长潜力和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发展。落实文化出口的相关扶持政策和资金;修订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组织开展2011~2012年度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评选工作,积极拓展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并跟踪落实。完善促进软件出口政策措施,落实国务院制订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围绕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软件出口基地能力建设的扶持和指导。各地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服务贸易出口,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和项目联系机制,落实重点扶持政策,促进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扎实推进技术贸易的管理和促进

进一步完善技术进出口管理体制,修订《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组织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出口的若干意见》,积极促进成熟的产业化技术出口。完善技术出口贴息项目申报和管理制度,做好技术出口贴息审核工作。组织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指导意见》,研究建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统计体系。加强技术进出口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技术贸易促进体系,积极推进技术进出易平台的研究和建设,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大力推进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平台建设

结合服务贸易特点,研究服务贸易新型交易形式,积极推进服务贸易交易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展会平台,办好6月份的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提升实效、扩大影响;组织参加5月份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指导和协助其在欧洲地区开展推介活动;办好5月份的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成都分会;办好6月份的第九届中国(大连)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办好10月份的第四届国际服务贸易(重庆)高峰会;办好11月份的第五届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9月份的境外服务贸易促进活动,组织中英服务贸易促进团,开展创意、设计、广告等领域的交流交易活动;组织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参加日本东京国际电玩展;组织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软件园和企业参加美国Gartner服务外包峰会。

充分发挥服务贸易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交流与配合,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各行业协会或商会等服务贸易中介组织更好地发展。推进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建设,完善栏目设置,强化交易功能,提升信息质量。

各地要加强服务贸易中介组织建设;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并充分利用境内外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和促进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全面实施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全面实施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深入推进服务贸易统计企业直报工作。推动出台《服务贸易统计管理办法》。深入开展文化、旅游、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领域的专项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技术进出口、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统计体系,实现与服务贸易统计的衔接。深入开展统计分析,监测国内外服务贸易运行情况。实现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监测与预警功能。各地要根据《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要求,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为开展统计工作提供人员、经费、技术设备等支持,确保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督促、指导企业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送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并强化监督、检查与培训,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进出口贸易会计篇(3)

一、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二、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进出口贸易会计篇(4)

一、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二)对外贸易(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二、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of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ofForeign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of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

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有形货物贸易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的贸易。为便于统计和国与国之间进行协调,1974年联合国秘书处修订了1950年版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现行实施的是1974年修订本。在该版本中,把国际贸易货物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

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Tradeby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进出口贸易会计篇(5)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二、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有形货物贸易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的贸易。为便于统计和国与国之间进行协调,1974年联合国秘书处修订了1950年版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现行实施的是1974年修订本。在该版本中,把国际贸易货物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 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进出口贸易会计篇(6)

中图分类号:F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11-0027-04

[作者简介]张美慧(1990-),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关兵(1968-),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农产品贸易。

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形成,最终产品的生产依赖于相互承接的生产和贸易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供应链上各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投入品的形式出口到另一个国家,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后再出口,全过程在最终产品到达目的市场时结束。在这种分工体系下,传统贸易统计体系将出口产品的所有价值增值都统计在价值链最后一个环节,显然会导致统计偏差,从而影响贸易分析并对贸易政策存在潜在影响。以苹果手机为例,一部在中国组装制造的苹果手机的加工费用只有几美元,而整机价值则达到加工费的几十甚至几百倍,按照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中国对美国出口组装后的手机是按照整机价格来计算,显然夸大了中国对美的真实出口额。可见,当产品是由“世界生产”而不是由一个国家生产时,传统贸易统计体系已不能反映一国贸易的真实情况,即“所见非所得”。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贸易统计体系,采用新的附加值贸易核算体系,该体系不仅可以正确衡量双边贸易差额,也有助于确定世界贸易的真实规模及总体形势。

一、附加值贸易统计的概念

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核心是分解出口总值,近年来逐渐受到各国的支持和肯定。2012年底,国际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共同开发了“增加值贸易统计体系”,该体系采用各国的国内增加值取代进出口贸易总额作为衡量国际贸易的新标准。具体而言,将一国贸易总值中的外国成分扣除,利用剩余的本国增加值部分进行统计,在分析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收益时,将国际贸易数据和国民经济核算相结合。举例而言:X国向中国出口200美元自己生产的产品,中国对该产品加工后以210美元出口到Y国,按照传统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X国和Y国之间没有贸易关系,中国对Y国产生210美元顺差;而按照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X国对Y国产生200美元顺差,中国对Y国产生10美元顺差,具体如图1所示。

可见,采用附加值贸易统计法可以减少双边贸易差额高估的情况。附加值贸易统计作为近几年兴起的贸易改进方法,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贸易统计的缺陷,更好地反映国际贸易差额以及真实的贸易利益流向。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 2015年版本,纳入附加值贸易统计的有27个欧盟国家和13个其他国家。

二、传统贸易统计的缺陷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以总量作为标准的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已经不能客观反映国际贸易发展状况,甚至会影响各国贸易政策的制定。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缺陷:

首先是高估真实贸易额。传统贸易统计法统计的是进出口贸易总值,当某种产品完全在某国进行生产并出口时,该产品的出口额等于该国创造的总价值。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进口中间品时,该国在生产阶段所创造的价值就会明显小于出口品的价格,此时该国的真实贸易额会被高估。可见,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不能真实反映一国的生产增值情况、真实的贸易获利能力以及实际利润。

其次是对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下,最终产品的生产依赖于相互承接的多个国家,中间品要跨越多个国境、经历多个生产步骤才能形成最终产品。按照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产品每跨国流动一次就以总价格记录在贸易收支中,这样中间产品的价格就存在多次重复计算问题。对于生产出最终产品的出口国家而言,其出口价格是中间品价格多次累计与本国增加值之和,大大高估了出口国的贸易额。

再次是不能解释贸易实践。传统的统计方法只关注出口总额,不能反映产品需求的来源、中间投入品的来源、中间品的加工国家、加工后产品的流向是复出口还是作为最终产品被进口国直接消费等。因此,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不能客观反映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流转情况。

第四是影响贸易政策制定。由于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存在重复计算等问题,导致贸易数据有偏差,进而会导致双边贸易平衡、汇率、比较优势等方面存在争议,这必然会影响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

三、附加值贸易统计的经济意义

附加值贸易统计的经济意义主要包括:客观反映贸易贡献、正确引导贸易政策的制定、真正体现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有效考察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和准确判断贸易竞争力。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记录了从1995年到2011年主要国家的贸易数据。

(一)客观反映贸易贡献

与传统贸易统计相比,附加值贸易统计可以客观反映出口对一国经济福利的真正贡献。传统贸易统计方法统计的贸易数据只是表面上各国之间的贸易流量,不能真正体现贸易利益的流向,账面的贸易顺差并不代表着最终的利润。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避免了中间产品重复计算的问题,可以减少对不同经济体之间贸易差额的错误估计。此外,附加值贸易统计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进口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传统的观念下,出口被认为可以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进口对国内生产总值是负贡献;然而,按照附加值贸易统计,进口是出口的促进因素,在多数经济体中,大约1/3的进口都是为了出口。

(二)正确引导贸易政策的制定

附加值贸易统计有利于正确引导各国制定合理的贸易政策,为促进全球贸易有序发展提供支撑。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发展中国家在产品生产中需要进口来自发达国家的中间品,最终产品再流回到发达国家,以产品总值作为双边贸易差额的统计口径时,最终产品出口国的顺差会被高估,因为其中包含外国价值增值部分。然而在这种贸易模式下,发达国家往往对进口最终产品的生产国实施关税、非关税壁垒、反倾销措施等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来减少本国逆差的压力。以中美贸易为例,随着中美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也不断发生,中国多年来一直是美国第一大逆差来源国,美国以表面的巨额贸易差额为由,多次打压中国产品,更迫使人民币升值。

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附加值贸易统计可以减小对双边贸易差额的高估,帮助贸易政策制定者制定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政策,这不仅可以避免国际贸易争端,也符合国际贸易发展的长远利益。

(三)真正体现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采用附加值贸易统计能够真正体现贸易对就业的影响。随着自由贸易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对贸易和就业的关系进行研究。在传统贸易视角下,贸易数据不能全面反映创造就业的具体环节,在分析贸易与就业效应时往往会有失准确。然而,附加值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显示各个国家参与贸易的环节,揭示价值增值的来源,真正体现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使大多数发达国家认为,某些发展中国家组装的最终产品进入本国而剥夺了本国该产品工人的就业机会,但是从附加值角度而言,这些发达国家的价值增值在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尽管在组装环节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取得了就业岗位,发达国家的工人失去了就业岗位,但是创造高附加值的往往是研发、设计和营销环节,而这些环节往往是在发达国家完成,即发达国家在研发、设计和营销环节增加了就业岗位。从附加值贸易视角下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就业密集的主要环节,发达国家主要专注于高附加值环节的工作,产品往往是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工人生产的,因而发达国家从价值链中获取丰厚利润;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低附加值环节的工作,尽管就业人数较多,但是从价值链中获取的利润却非常少。以iPhone6为例,作为苹果手机的代工厂商,富士康组装一部手机只能获利4美元左右,iPhone6的裸机售价最低为649美元,其成本只有200多美元,利润率在70%左右,苹果公司承担的是研发、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赚取了大部分利润,而中国富士康公司承担的是低附加值的组装环节,只能赚取微薄利润。

总体而言,附加值贸易解决了所有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国家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这是由于全球价值链上的生产任务配置在多个国家,产生的就业也就分散在多个国家,实现了部分就业机会的跨境转移。从发达国家分离出的生产环节为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经济体创造了就业机会,也体现了全球价值链上众多国家所形成的区域就业不断加深的依存关系。

(四)有效考察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附加值贸易统计可以有效考察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日益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关注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其中隐含碳排放问题受到重视。隐含碳排放是指产品生产整个过程中排放的CO2总量,产品生产中需要的原材料本身在生产中排放的CO2、运输过程中排放的CO2,都是产品的隐含碳排放。随着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最终产品的形成依赖于相互承接的各个环节,传统贸易统计数据将出口产品的碳含量全部归于最终产品出口国,显然会造成该国碳排放的高估。根据附加值贸易统计法,可以了解最终产品各个生产环节的真实来源,将产品中的碳含量分解到各个生产环节,从而清楚地揭示CO2作为贸易产物产生于何处。这对一个国家参与联合国碳减排责任的国际谈判,参与国家环境和贸易标准的制定,维护本国企业的出口利益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有利于各个国家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的发展方式,从源头上降低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实现清洁生产与清洁消费。在附加值贸易统计下,可以明确产品的国内投入品和进口中间投入品,从而有利于考察各国的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推动碳排放分担责任的公平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合理的减排机制和技术转移机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节能减排。

(五)准确判断贸易竞争力

附加值贸易统计还可以准确判断一国的贸易竞争力。竞争力评价是政策制定者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是确定出口部门和调整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传统贸易统计以出口总额作为贸易研究对象,不能有效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如按照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中国在苹果手机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表明中国只在组装环节具有比较优势,因为附加值贸易统计充分考虑了一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和中间产品的作用。因此,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可以真正反映一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以及该国在参与产品生产中具有竞争优势的环节,进而能够有效判断一国的贸易竞争力,为制定本国的产业政策和贸易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四、结论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对贸易差额存在高估现象,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更能准确反映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揭示一国的国际贸易规模与真实获利能力之间的差距。此外,附加值贸易统计体系在还原双边贸易差额的基础上,有利于降低贸易摩擦,进而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秩序的稳定。从国家的角度而言,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提高一国在出口中的获利能力,应注重发展高附加值的研发和营销环节,由微笑曲线的低端向两端迈进。2016年9月初召开的G20峰会,也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应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和分工地位,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贸易统计体系的完善,对于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俊,杨恬恬.全球价值链、附加值贸易与中美贸易利益测度[J].上海经济研究,2015(7).

[2]戴翔.出口贸易利益究竟有多大――基于附加值贸易的估算[J].当代经济科学,2015(3).

[3]刘琳.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测度与分析――基于附加值贸易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15(6).

进出口贸易会计篇(7)

二、对外贸易(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进出口贸易会计篇(8)

(一)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

1981年以来我国贸易平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81-1989)。这一阶段虽然在1982和1983年分别出现了30.36和8.36亿美元的顺差,但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累计逆差达到424.04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47.12亿美元。

2、较小贸易顺差阶段(1990-1996)。这一阶段虽然在1993年出现了122.15亿美元的逆差,但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累计顺差达到433.08亿美元。

3、较大贸易顺差阶段(1997-2006)。这一阶段各年均为贸易顺差,且每年顺差均在200亿美元以上,1997-2004年累计顺差达到2477.74亿美元,平均每年顺差为309.72亿美元。2005年外贸顺差达到1020亿美元。2006年1774.7亿美元。

(二)我国贸易顺差结构分析

从近年来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平衡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顺差较大的国家

美国、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1)中国对美顺差情况。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93年开始,中方在中美贸易中一直是顺差,且顺差数额逐年增加,到2005年增长到1141.7亿美元(美方统计2016亿美元)。详见表1:

表1 1995―2006年中美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

由于中美双方在统计制度和口径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按照美方统计,中方的贸易顺差要更大。详见表2:

表2 2001-2006中美贸易统计比较(美方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为1-9月数字。

(2)中国对欧盟顺差情况。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97年开始,中方在中欧贸易中一直是顺差,从2003年开始顺差数额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到2005年增长到701.17亿美元。详见表3:

表3 1995-2006年中欧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字。

2、逆差较大的国家或地区

主要包括我国台湾地区、韩国、东盟。

(1)台湾。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大陆在台湾贸易中一直是逆差,且逆差数额不断增加,到2005年增长到581.34亿美元。目前台湾是我们最大的逆差地区。详见表4:

表4 1995-2006年大陆与台湾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字。

(2)韩国。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我方在中韩贸易中一直是逆差,且逆差数额不断增加,2005年已达417.12亿美元。目前韩国是我国第二大的逆差国。详见表5:

表5 1995-2006年中韩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字。

(3)东盟。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我方在中国东盟贸易中一直是逆差,且逆差数额不断增加,到2005年增长到196.3亿美元。目前东盟是我们第三大逆差地区。详见表6:

表6 1995-2004年中国东盟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字。

3、贸易基本平衡的国家

主要是日本。从近20年中日贸易发展看,20世纪80年代基本是我方逆差,90年代我方有时逆差有时顺差。2000年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我方统计我方是逆差,日方统计日方是逆差。2003年我方统计逆差147.3亿美元,日方统计其逆差为179.5亿美元;2004年我方统计逆差208亿美元,日方统计冥逆差为203.9亿美元。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经香港等地的转口贸易统计问题。以2004年为例,如考虑到转口因素,将我方统计的从日本的进口741.5亿美元作为日方出口,将日方统计的从我国的进口751.9亿美元作为进口,则为日方逆差(我方顺差)10.4亿美元,这与2004年中日贸易1678亿美元规模相比,双方贸易基本是平衡的。

从2005年看,将我方统计的从日本的进口100455亿美元作为日方出口,将日方统计的从我国的进口1088.9亿美元作为进口,则为日方逆差(我方顺差)85A亿美元,这与2005年中日贸易1844亿美元规模相比,双方贸易也基本是平衡的。详见表7、表8:

表7 1995-2006年中日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字。

4、转口贸易较大的地区

主要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阿联酋等。

(1)香港。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贸易主要是转出口,转进口数量较小,因此内地主要是贸易顺差。 1995-2001年,内地贸易顺差在250-400亿美元之间,2002-2005年贸易顺差增长很快,顺差额分别为:477.23、651.7、890.78、1122.54亿美元。具体见表9:

(2)新加坡。新加坡是我国海外最大的劳务市场、第三大工程承包市场、第七大外资来源地和第贸易伙伴。转口贸易在中新双边贸易中占有特殊地位。与香港有所不同的是,中新贸易中转进口较

表8 1997-2006中日贸易统计比较(日方统计) 单位:百万日元

数据来源:日本财务省统计;2006年为1-8月数字。

表9 1995-2006年内地与香港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字。

多,近年来我方存在一定的贸易逆差。据我国使馆调查,我国运到新加坡的24种产品中,包括钢材、家具、陶瓷及农副产品等,大多为转口贸易,有的产品 100%转口。转进口产品为集成电路、成品油、燃料油等。由于技术原因,转口贸易很难确切统计,根据新加坡方面统计转口比重为46%。由于目前转口贸易不必将货物实际运抵转口港,加上海关统计是按原产地和最终目的地为统计对象,因此实际中新两国企业所达成的贸易额应大大超过现有统计。见表10:

表10 1995-2006年中国新加坡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为1-10月数字。

(3)阿联酋是继香港、新加坡后世界第三大转口贸易中心,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转口贸易伙伴。2004年阿联酋进口达503.7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为转口。2004年我对阿联酋出口68.4亿美元,进口13亿美元。据阿联酋统计,2004年我国超过日本、美国和印度,成为阿联酋第一大贸易伙伴。

二、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既有长期性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我们分析,除短期投资、消费变化和汇率变动与预期外,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中国的贸易顺差大部分由其他国家转来

据专家估计,在中国对美国、欧盟的出口中至少有一半是日本、韩国、东盟和台湾地区的“绕路出口”,中国对美国、欧盟的出口增加连接着中国从日本、韩国、东盟和台湾地区的进口增加。以日美贸易为例:

从表11可以看出,按日元计算,日本对美国出

表11 1980-2002年日美贸易基本情况统计 单位:10亿日元

数据来源:日本关税协会《外国贸易概况》。

口1985-2004年20间日本对美出口不仅没有增长,而且绝对值还下降了12%;同期日本从美国进口绝对值虽然增长9%,但与上世纪90年代进口水平相比绝对值也是大幅度下降的。

(二)我国是消费品生产大国,消费品很少进口

我国是世界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很多商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我出口商品占世界贸易量比重,如DVD90%,玩具70%,自行车60%,鞋50%,微波炉50%,影印机2/3,个人电脑2/5,笔记本电脑51%,手机、空调、微波炉50%,电视机1/3及冰箱20%。我国消费品生产不仅能完全满足国内需要,而且还大量出口。与其他消费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国家相比,我国消费品很少进口。这是我国外贸顺差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国内配套能力增强和产业发展替代了部分商品进口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生产配套能力差,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境内从事加工贸易,主要采取两头在外的方式,有些料件完全依赖进口。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伸延迅速,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国产料件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国内许多产品的品质已经达到替代进口产品的要求,我国加工制造业在全球产品供应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稳步上升。

近年来,我国钢铁、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快速发展,国内生产能力迅速上升,使部分产品由进口转为国内采购,一些产品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2006年1-10月,钢材出口出口3284万吨,增长91.5%,但同期钢材进口1553万吨,下降29.1%;钢坯及粗锻件进口33万吨,下降70.6%。

(四)一些产业生产能力大大超出国内市场需要

一方面,前两年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形成了过大的生产能力,通过出口找出路,这是我国钢铁产品、电解铝、焦炭等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近几年外商投资持续增加,以机电产品为主导的国际制造业向中国大量转移,使我国成为部分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国际制造中心。一些产业生产能力大大超出国内市场需要,这是出口大量增加和贸易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我国特殊的进出口结构也是造成大量顺差的重要原因

(1)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受资源约束,我国进口产品以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在国内投资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进口增速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造成出口大量增加。(2)从贸易方式看,我国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虽然一般贸易顺差很少且经常出现逆差,但由于加工贸易存在大量顺差,使得加工贸易顺差在弥补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逆差后,还出现较大数量的顺差。

(六)我国明显的劳动力优势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素质相对较高,成为推动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据统计,2004年我国制造业工人工资为0.75美元/小时,同期美国为21.97美元/小时,日本为21.54美元/小时,西班牙为16.42美元/小时,韩国为10.71美元/小时,分别为我国的29倍、28.7倍、21.9倍和14.3倍。从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上来说,中国具有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才储备,适合工业制造业上、中、下游各个

环节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东南亚等周边国家虽然在制造业产业结构上与中国有较大相似之处,对我国劳动力资源密集产业构成较大竞争,但在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数量和质量层次上中国仍有优势。我国劳动力的优势加速了国外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促进了出口的快速发展。

三、我国贸易顺差的国际比较与发展趋势

我们对2002-2004年主要国家进出口贸易顺差(逆差)情况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中国的贸易顺差不大,远小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贸易顺差。

从2004年情况看,德国贸易顺差1973亿美元,日本1110亿美元,加拿大462亿美元,荷兰389亿美元,中国为320亿美元。

但从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情况看,外贸顺差达到1774。7亿美元。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2-3年年我国贸易顺差水平可能会超过德国,成

表12 2002-2004年主要国家贸易差额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WTO。

为世界上最大贸易顺差国。

四、如何看待我国存在的贸易顺差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一些经济理论界人士对我国外贸顺差提出质疑,甚至认为逆差并不可怕。我们认为,长期过大的贸易顺差,不仅引起贸易摩擦,造成资金闲置,而且对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但从我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安全角度看,考虑到服务贸易逆差和资本项目的不稳定性,维持适度货物贸易顺差是必要的。

(一)保持适度货物贸易顺差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纵观近年来世界各国金融危机,其共同特点都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连续多年赤字,且经常项目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本币贬值幅度越大,经济滑坡越严重。一个国家在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就必须靠资本净流人来维持平衡,一旦金融受到外部投机资本冲击,对本币的信任度就会相应下降,随之资本流入减少,流出增加。如果资本项目从净流入转为净流出,再加上经常项目赤字,就会形成对外汇储备的双重压力,迫使本币贬值。为避免金融崩溃和恶性通货膨胀,政府势必采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抑制投资和消费,这虽然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但必然导致经济大幅度滑坡。

虽然近年来我国资本项目为较大规模的净流入状态,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热钱”性质。从外商投资来看,规模已经很大,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很小,很可能逐步有所回落。在此情况下,如果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再加上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很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资本净流出,进而威胁本币币值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为此,在保持经常项目的收支平衡或必要的顺差,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客观需要。

(二)保持适度货物贸易顺差是保持经常项目收支平衡的需要

经常项目收支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部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国际竞争力较差,随着我国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服务贸易收支从1992年已转为持续逆差。2003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85.7亿美元,2004年增加到97亿美元,预计今年服务贸易将超过100亿美元。为了保持经常项目收支平衡,货物贸易顺差必须要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

(三)保持适度货物贸易顺差是保证我国外债还本付息和支付外资分红、股本收益的需要

到2005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达到2334.09亿美元,每年还本付息200亿美元左右。截至2004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8941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621亿美元。按理论上测算,每年外资分红和股本收益约500亿美元要汇到国外。目前,每年实际外资分红和股本收益约50亿美元汇到国外,其余约450亿美元转为国内再投资。但如果一旦国内投资环境出现变化,汇到国外的外资分红和股本收益将会大幅度增加。

由上可以看出,保持适度货物贸易顺差,对保障国民经济的安全、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五、措施建议

我国商品进出口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支撑;另一方面由于贸易顺差也使贸易摩擦加剧,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如何实现相对均衡,使我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顺差和逆差,在动态调整中逐步达到双边都能接受的范围内,这是继续发展与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与美国、欧盟双边经贸关系,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建立与国际接轨、统一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全口径衡量国别贸易平衡状况

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占世界货物贸易的比重已达20%以上,2004年我国这一比重仅为9%。美国货物贸易长期巨额逆差、,但服务贸易竞争力强,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1998年服务贸易顺差曾高达976亿美元,近年来虽有所减少,但仍保持在600亿美元以上。从我国来看,为全面反映经常项目收支变化情况,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应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统一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一是建立与货物贸易统计相对应的服务贸易月度统计报告制度;二是建立国别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三是建立相关服务行业进出口统计制度。

(二)开拓进口渠道,扩大进口

一是力促美欧放弃对我出口的歧视性政策。美国、欧盟是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对其高级材料、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先进装备、信息通讯、生命科学、原子能技术、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产品具有广泛的需求。我们一方面要与美欧处理好外交关系,鼓励其用实际行动构筑建设关系,另一方面要多作美欧高技术企业的工作,通过这些企业向其政府施加压力,放宽对我高技术出口限制。二是鼓励国内企业进一步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三是加快国内服务产业开放步伐,增加服务贸易进口,鼓励城乡居民扩大国外旅游、留学等消费。

(三)适当调整出口结构,控制出口增长节奏

一是继续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逐步减少初级产品出口。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四是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延伸产业链条。四是引导企业着眼于长远和大局,在占领市场方面留有余地,避免出现出口数量激增,影响当地经济和就业,引发强烈反弹。必要时,通过行业协会采取必要的出口限制措施。

(四)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顺差

要借鉴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对我加工贸易投资的做法,在不对我产业安全、出口、就业造成大的影响前提下,鼓励一部分企业把后道加工能力转移出去,带动我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的出口,就近开拓市场,或利用当地配额直接向美国、欧盟出口。加工贸易投资重点是:一是国内原材料、零部件供给率较高的产品;二是最后一道加工环节增值率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三是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对美、欧被动配额出口产品。

(五)适当增加重要资源储备

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2000亿美元。这些储备全部以货币形式储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存在风险的。我们建议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为实物储备,择机进口一些国内短缺、长期依赖进口的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用于充实国家重要商品储备。这样一方面有利=F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另一方面也可减少贸易顺差,缓解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

(六)未雨绸缪,积极按照国际责任标准完善我国出口商品成本制度

近年来,社会责任的标准(SA8000)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标准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应运而生。SA8000是由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AI)于近年推出的全球第一个可以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商品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未使用童工和强制劳动力;工人报酬合理、工作条件良好、工厂有完善的卫生和安全规定等。目前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运动器材以及日用五金等产品,都已受到SA8000审查。据估计,1995年以来,仅我国沿海地区已有8000多家工厂受过跨国公司的SA8000审查。审查情况良好的工厂订单增加,情况不佳而又不能及时改进的则被取消供应商资格。从目前情况看,SA8000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仅仅是开始,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则前景堪忧。据悉,德国进口商协会已制定了《社会行为准则》,规定德国进口商应经过SA8000协会授权,对其供应商的社会行为进行审查,法国、荷兰等国也将仿效。美国、意大利等国则正酝酿将中国纺织服装、玩具、鞋类生产企业通过SA8000认证作为其选择供应商的依据。社会责任标准这一新的贸易壁垒具有介于合理和不合理的双重性,相当隐蔽和复杂,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1)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SA8000的内容及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2)建立SA8000统一审核和认证的机构,对企业分期、分批进行SA8000的审核和认证。(3)跟踪调查国际上SA8000的动向,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咨询服务,增强企业应对SA8000的能力。(4)要通过立法,建立完善的劳动者工资、保险和福利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出口成本构成,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七)努力提高出口效益

进出口贸易会计篇(9)

本次核对研究涵盖了2000年、2004年和2006年的双边货物贸易统计数据。主要发现和结论如下:

一、无论是东向贸易(中国出口至美国)还是西向贸易(美国出口至中国),虽然双边贸易规模及统计差异在不断扩大,但差异率(统计差异绝对值占相应进口额的比率)却在不断下降。这说明如果剔除贸易规模扩大的影响,双边的贸易统计差异实际上在逐步缩减。

二、双边贸易统计的最大差异来自东向贸易,约占整体统计差异的80%~90%。近年来,东向统计差异随双边贸易规模的增长而不断扩大。2000年~2006年,美国自华进口从1 001亿美元增至2 878亿美元,增长187%;中国对美出口从521亿美元增至2 035亿美元,增长291%。同期,东向统计差异从480亿美元扩至843亿美元,西向统计差异从61亿美元减至40亿美元。由于东向统计差异占比较大,工作小组重点对其进行了研究。

三、造成东向统计差异的原因,可能源于数据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概念性和方法论差异。主要包括:统计上的地域概念差异、记录时间差异、出口统计中是否包含“再出口”数据。但这些差异对双边统计差异的净影响不大。为深入研究双边统计差异问题,工作小组分别对东向贸易中的间接贸易和直接贸易进行了研究。

──东向间接贸易是指从中国起运的货物,在中转国(地区)进行商业交易后再转运至美国。近年来,间接贸易在双边东向贸易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但2006年,其造成的统计差异仍然高达东向整体统计差异的52%。尽管中美贸易统计均遵循联合国的伙伴国属地原则,但由于进口按原产地统计、出口按可知目的地统计,双边的贸易统计难免会产生差异。主要包括两种情形:当货物经第三方转口时被深加工、再包装或转卖加价而产生增加值;或者中国企业在出口报关时不知美国为其货物的最终目的地,报作对中转地的出口,但美方按原产地规则记作自中国的进口。大部分间接贸易主要经由香港转口,但其所占比重正逐年下降;经由其他地区的间接贸易规模及其导致的统计差异在持续增长。

经测算,在东向间接贸易中,2000年、2004年及2006年,由以上原因导致的统计差异分别为289亿美元、327亿美元和441亿美元。

──东向直接贸易是指从中国起运的货物,未经停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商业交易而直接出口至美国。2006年,直接贸易统计差异约占东向整体统计差异的48%。研究发现:双方报关价格不同是导致东向直接贸易统计差异的重要原因;美方进口报关价格高于中方出口报关价格,是直接贸易统计差异中一个可量化因素。从中国出口的货物在运抵美国途中,所属权有可能发生变更。相对于一般贸易商品,这种情况在加工贸易商品中更经常发生。较高的美国进口报价体现了商品的加价行为,并没反映出所属权的变更。

为找出量化此部分差异的方法,工作小组对若干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经测算,在东向直接贸易中,2000年、2004年及2006年,因报价不同导致的统计差异分别为132亿美元、194亿美元和210亿美元。

──综上所述,工作小组对东向统计差异的原因进行识别,并量化估算了其对整体统计差异的影响。对统计数据进行估算调整后,研究年度内的双边统计差异显著缩小:2000年,两国官方公布的东向统计差异为480亿美元,对能够解释的差异进行调整后,统计差异缩减为75亿美元;2004年和2006年,统计差异分别由原来的718亿美元、843亿美元调减为235亿美元和242亿美元。三年中每年的留存差异率(即工作小组未作解释的东向剩余统计差异在美国自华进口额中的比率)均在8%~12%区间。

四、鉴于西向贸易统计差异占整体统计差异的比重较小,小组未对西向贸易数据进行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的区分处理,仅对概念性和方法论导致的统计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国计价方式不同(中国进口采用CIF “到岸价格”计价,美国出口采用FAS“舷边交货价”计价)是导致西向贸易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

正文

一、概述

(一)研究背景

1994年,第8届中美商贸联委会曾设立统计小组,对双边货物贸易统计差异问题进行核对研究,以解释和量化两国官方统计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该项研究的初衷,源于两国公布的统计数据之间存在超乎寻常的巨大差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双边贸易显著增长,贸易统计差异也随之扩大。据中方统计,1993年~2006年间,两国贸易额从277亿美元增至2 627亿美元,对美顺差从63亿美元增至1 443亿美元;据美方统计,同期两国贸易额从403亿美元增至3 430亿美元,对华逆差从228亿美元增至2 326亿美元。

为深入了解近期形势变化下双边贸易统计差异的成因,在2004年4月举行的第15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双方商定再次成立贸易统计工作小组,作为联委会下一个合作磋商机制,对贸易统计差异问题共同进行核对研究并互换意见。中方成员单位包括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美方成员单位包括美国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

(二)研究范围

该项研究的目的,旨在找出两国官方数据产生统计差异的原因,促进数据使用者对双边贸易统计差异成因形成共识。这些差异可能来自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的概念性和方法论差异。工作小组研究的重点是识别并量化双边统计差异的主要成因。数据核对工作中所进行的调整,既不意味着任何一方的贸易统计制度有误,也不表示要对任何一方公布的官方数据进行修订或更正。

研究核对内容为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中美官方公布的货物贸易统计数据,具体包括:商品协调制度编码、起运地/运抵地、运输方式和其他信息。

(三)研究方法

尽管中美两国都遵循联合国货物贸易统计制度,但并不意味着相互的进口和出口数据能够吻合,计价方式、伙伴国属性等因素均会导致双边统计差异。比如:国际运费和保险费计入中国的进口统计,但不计入美国的出口统计。

转口贸易,特别是途径香港的转运,对双边数据的比对影响可以量化。中美两国均将原产地作为进口统计依据,把出口所知目的地作为出口统计依据。在中美之间途经香港的贸易中,出口时所知目的地通常被报作是香港,然而当货物最终进口至中国或美国时,进口国会根据原产地规则进行统计,这时统计的“出口方”有可能不是香港。

即使剔除已知的和可量化的概念性与方法论差异,统计差异依然存在。与西向贸易相比,东向贸易的统计差异尤为显著,故工作小组将其作为研究重点。工作小组将东向贸易分为两部分以研究相关统计差异:(1)直接贸易,是指从中国起运的货物,未经停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商业交易而直接出口至美国;(2)间接贸易,是指从中国起运的货物,在中转国(地区)进行商业交易后再转运至美国。详见下文。

二、东向贸易

中美官方贸易统计的最大差异来自东向贸易。研究年度内,中国出口数据与美国进口数据间的差额在持续扩大,但差异率(双方统计差异与美国自华进口额的比率)已有所下降。2000年、2004年及2006年,东向贸易统计差异分别为480亿美元、718亿美元及843亿美元,分别占相应年份整体统计差异的88.7%、87.8%和95.5%(见表1)。

如表1所示,尽管差异率从2000年的47.9%下降至2006年的29.3%,显示统计差异可能在缩减,但由于双边贸易量的增长,2006年843亿美元的统计差异仍较往年高出许多。

(一)统计方法及概念定义性差异(已知及可量化部分)

1.统计辖区差异

美国将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视为美国海关关境区域,中国将其视为单独行政区域。因此,中国在出口统计中将其单独列出,未包含在与美国的贸易统计之中。根据美方统计,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以上两地自华进口额分别为2亿美元、4亿美元和7亿美元。

2.运输时滞差异

运输时滞差异是指因商品跨年度运输而对双方统计造成的差异,往往由长途海运造成。以美国进口统计中的出口和进口日期为依据,工作小组测算:2000年、2004年和2006年,运输时滞导致的统计差异分别为9亿美元、20亿美元和27亿美元。

3.中国再出口差异

中国出口统计中包括非原产于中国但经中国再出口至美国的货物。美国将这些货物统计为自原产地而非中国的进口。据中方统计,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中国再出口货值分别为10亿美元、24亿美元和30亿美元。

4.其他差异

除以上差异外,东向贸易中还存在其他可能的统计差异,比如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再出口(见附录2)。由于此部分差异的信息不全,工作小组没有尝试对其进行估算调整,但这并不排除其造成东向贸易统计差异的可能性。

(二)直接贸易差异

自20世纪90年代双方进行首次核对研究以来,中美之间的直接贸易显著增长。据中方统计,研究年度内,直接贸易方式在中国对美出口总值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71%上升至2004年的84.5%、2006年的88.7%;美方统计的比重,则由2000年的56%上升至2004年的73.5%、2006年的76.7%。

研究年度内,大约50%的东向统计差异由直接贸易造成。加工贸易商品在直接贸易中占比较高(据中方统计,2006年占60%),这些商品通常因中间商加价行为导致美方的进口报关价格高于中方的出口报关价格。通常的做法是:中国企业从境外(也包括美国)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包装物料等,经加工或装配后,再将产品出口至美国。中国加工企业通常通过中间商接收订单并将加工后的商品转卖给美国买家。因此,中国加工企业的出口报关价格往往是中间商的较低买进价格,而美国买家的进口报关价格则是经中间商加价后的较高卖出价格。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有其他原因导致直接贸易统计差异,但工作小组此次没有进行探究。

中美双方都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识别被中间商购买和转卖的直接贸易交易商品。工作小组曾将中方直接贸易出口信息与对应的美方进口信息进行抽样比对,但主要由于两组信息不能一一对应,无法从中得出关于直接贸易统计差异成因的结论。然而,两国的非官方信息均支持以下推论:在涉及加工贸易商品的交易中,直接贸易的运输有可能通过中间商来安排并进行。

经工作小组估算(具体方法见附录3),加工贸易商品在直接贸易过程中经中间商转卖造成的统计差异分别为:2000年132亿美元,2004年194亿美元,2006年210亿美元。

(三)间接贸易差异

从中国出口的货物,可直接运抵美国,亦可经中间国(地区)进行商业交易后转运至美国。尽管中美两国均遵循联合国的伙伴国属地原则,转口贸易还是导致了统计差异,并成为双边贸易统计差异成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货物经第三方转口期间,被重新加工或包装,形成新的增加值;

2.部分货物在出口报关时不知其最终目的地,因此被记作对中转地的出口。

以上情形均会导致美国的进口统计大于中国的出口统计。

虽然转口贸易是造成中美统计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其贸易规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下降。2000年~2006年间,据中方统计,间接贸易在东向贸易中的比重从28.9%下降到11.3%,美方统计的比重则从44%下降到23.3%。然而,间接贸易导致的统计差异仍占东向整体统计差异的一半左右。因此,间接贸易仍被认为是造成东向贸易统计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工作小组同时发现,在东向贸易统计差异中,香港转口因素导致的差异比重正不断缩小,经由其他地区的转口贸易规模及其统计差异在逐年扩大。据统计,经香港转口导致的差异占东向整体差异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49.7%降至2006年的25.8%;经其他地区转口导致的差异比重则从2000年的10.6%升至2004年的17.6%、2006年的26.5%。

1.经香港的转口差异

如前所述,中国商品在经香港转口到美国时,除非商品性质在香港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否则美国将此批货物连同增加值一同记作“自中国的进口”。此外,还有部分货物在中国出口报关时报作“对香港的出口”,实际上最后出口到了美国。以上两种情形均需做出调整。

经测算(具体方法见附录4),2000年、2004年和2006年,经香港转口导致的统计差异分别为239亿美元、201亿美元和217亿美元。

2.经其他国家(地区)的转口差异

此部分差异也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中国商品在出口美国时,经其他国家(地区)转口过程中产生了增加值;二是部分商品从中国出口时将中转地报作最终目的地,但最终进入了美国。

2000年、2004年和2006年,按美方统计,经香港以外地区进口的中国商品分别为55亿美元、130亿美元和228亿美元;按中方统计,以上相应年份,经香港以外地区转口到美国的商品分别为5亿美元、4亿美元和5亿美元。据此测算,经其他地区转口导致的统计差异大致为50亿美元、126亿美元和223亿美元。

(四)东向贸易统计差异调整结果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工作小组将双边东向贸易统计差异调整如下(见表2):

三、西向贸易

就规模而言,西向贸易较东向贸易小很多,差异情况也大致如此。研究年度内,西向平均差异低于70亿美元,东向平均差异则较其大10倍,几近700亿美元。尽管西向统计差异数值较小,但占西向贸易的比重一直很大,近年来才有所降低。2000年和2004年,西向差异率(双方统计差异占中国自美进口额的比率)约为25%左右,2006年下降至7%(见表3)。

(一)统计方法及概念定义性差异(已知和可量化部分)

1.统计辖区差异

美国将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视为美国海关关境区域,中国将其视为单独行政区域,调整时应从美国出口额中剔除。研究年度内的3年数值都很小。据美方统计,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以上两地对华出口额分别为0.15亿美元、0.74亿美元和1.03亿美元。

2.航运费用差异

中国进口统计采用到岸价格(CIF)计价,其中包括保险费和运输费;美国出口统计采用舷边交货价(FAS)计价,不包括以上两项费用。为解决两国因对国际航运费用进行不同处理而产生的统计差异,工作小组对中国进口数据进行了调整。

鉴于美国、中国的西向贸易统计均未对航运费用进行直接计算,工作小组采用了估算方法。美国在东向贸易进口统计中有关于“货物航运费”的单独记录,因此可用“航运费与FAS进口额之比”来估算西向贸易的运输费用。该比值比较稳定,研究年度内均在7%左右。

由此推算,2000年、2004年和2006年,双方由于计价方式不同而产生的统计差异分别为12亿美元、24亿美元和39亿美元。

3.美国再出口差异

美国出口统计中包含非原产于美国、但经美国再出口到中国的货物;中国的进口统计将其记作自原产地而非美国的进口。既然此部分货物不是“美国商品”,应将其从美国出口数据中剔除。

据美方统计,研究年度内,西向再出口货值占美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6%左右。2000年、2004年和2006年,美国再出口货值分别为9亿美元、21亿美元和36亿美元。

4.修理费用差异

美国把修理货物的费用计入其出口额,但中国没把此类贸易统计在其进口项下,因此应将修理费用从美国出口数据中剔除。

据美方统计,2000年、2004年和2006年,对华出口的“货物修理费用”分别为0.76亿美元、1.03亿美元和1.46亿美元。

5.其他差异

鉴于西向贸易统计差异占整体统计差异的比重较小,且缺乏运输时滞以及区分间接贸易和直接贸易的数据,工作小组未对这些因素做尝试量化调整。然而,这并不排除其造成西向贸易统计差异的可能性。

(二)西向贸易统计差异调整结果

西向贸易研究结果只解释了西向统计差异的一小部分(见表4),其原因是在研究年度内,对美国出口数据中的“再出口”调整几乎与中国进口数据中的“航运费”调整相抵消。另外,由于西向统计差异相对较小且逐渐下降,加之量化调整所需数据难以获取,一些概念和定义性差异以及转口贸易差异只是被特别点明,而未做量化调整。调整后的留存差异率在7%~27%之间。

四、结论

通过对中美贸易统计数据及相关信息的比对研究,工作小组找到了双边贸易统计差异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并尽可能对可量化的统计差异进行了调整。有关结论如下:

(一)虽然中美贸易规模在逐年扩大,但东向及西向贸易的差异率均在不断下降。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东向贸易的差异率由47.9%下降至36.5%、29.3%,西向贸易的差异率由27.3%下降至22.2%、6.7%。这说明若不考虑贸易规模增长的影响,双边的统计差异实际上在逐步缩减。

(二)中美贸易统计的最大差异来自东向贸易。研究年度内,东向统计差异约占整体统计差异的80%~90%。也就是说,美方统计的自华进口额远大于中方统计的对美出口额,而对应的美国对华出口额与中国自美进口额则比较接近。随着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东向贸易统计差异亦不断增多。因此,工作小组重点对东向贸易统计差异进行了核对研究。

(三)工作小组分析了东向贸易统计差异的成因,主要发现包括:

1.东向直接贸易(从中国起运的货物,未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商业交易而直接运抵美国)导致的统计差异占东向整体统计差异的近一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加工贸易商品在其中占很高的比重(按中方统计,2006年为60%),并因中间商加价行为导致美方的进口报关价格高于中方的出口报关价格。2000年至2006年,随着东向直接贸易比重的不断增大,其导致的统计差异也随之增多。

2.转口贸易及其增加值也是造成双边统计差异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虽然转口贸易在双边贸易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但其导致的统计差异仍然占整体统计差异的近一半。其中,经香港转口的差异影响最大,但近年来已逐渐减弱。

3.双方统计差异还来自于数据加工处理过程中的统计方法和概念定义的不同,主要包括统计辖区差异、运输时滞差异、中国再出口差异等等。由于这些因素相互抵消,它们对双边统计差异的净影响不大。

(四)鉴于西向贸易统计差异占整体统计差异的比重较小,而且缺乏转口运输及运输时滞等数据,工作小组仅从统计方法及概念定义性差异方面,对西向贸易中已确定和可量化的统计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国计价方式不同(中国进口采用CIF计价,美国出口采用FAS计价)产生的差异是西向贸易中的最大差异,但与“美国再出口”导致的差异相抵后,对整体差异的影响很小。

附录1:

附录2:

关于美国对华商品再出口的说明

美国可能会作为中转国,将原产于中国的商品再出口至其他国家或地区,如加拿大或墨西哥。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双方均遵循联合国的伙伴国属地原则,但仍会产生统计差异。由于美国按原产地(中国)统计进口,中国按最终目的国(比如加拿大或墨西哥)统计出口,因此美国的进口数字可能高于中国的出口数字。

美国不统计再出口到墨西哥或其他国家(地区)的货物原产地信息。但根据美国和加拿大签订的数据交换协议,可获知美国再出口到加拿大且原产于中国的商品信息:2000年、2004年和2006年,分别为10亿美元、24亿美元和30亿美元。

鉴于美国对华商品再出口的信息不完整,工作小组没有尝试进行估算调整。

附录3:

直接贸易中加工贸易商品增加值测算方法

对于中国直接出口到美国的加工贸易商品,美国统计的进口价值可能会高于中国统计的出口价值。这是由于这些货物在出口后可能被中间商购买,随后以更高的价格转卖给美国买家,以上加价没有被计入中方出口统计,但被计入了美方进口统计。这是导致中美贸易统计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商品的增值率,是指美国进口值与经价格调整后的中国出口值之间的比率。计算直接贸易中加工贸易商品增加值的方法,参照的是香港转口增加值的测算方法(见附录4)。公式如下:

出口调整值=中国加工贸易商品出口单价×美国进口数量

加工贸易出口调整值=出口调整值×加工贸易比重

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调整值/∑美国进口值

=(这些商品单价×商品数量)之和/美国进口值

根据计算得出的增值率,可推导出直接贸易中加工贸易商品的增加值:

增加值=(增值率-1)×货物进口值

以上增值率的计算依据及数据来源,主要包括:

(1)使用中方统计的对美直接贸易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50%以上的HS6位码商品数据,以及对应的美方统计的6位码进口数据。由于美国统计中不能区分出加工贸易方式,因此工作小组使用了50%这一阀值来估选对应的美国进口统计中的加工贸易商品。

(2)对直接贸易中加工贸易商品调整值的计算,基于中方货物的单价及美方的进口值。

(3)测算范围包括报关单价可获且调整值低于美方进口值的HS6位码商品。工作小组认为HS6位码商品报关价格造成的差异调整值不应大于相应的美国进口值,所以在实际计算中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商品编码。

附录4:

香港转口增加值测算方法

经香港转运至美国的中国货物,其价值通常高于香港自中国内地进口时的价值。这是因为货物在香港被进一步加工后产生了增加值,或转运商为逐利而抬价。这部分增加值或抬价没被计入中国的出口统计,但被计入了美国的进口统计。这是导致中美贸易统计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处所指的转口增值率,是指“经香港转运的中国货物的价值”与“香港从中国内地进口时的价值”相较后的增长率。即:香港转口值中所包含的香港增加值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计算得出的转口增值率,可按如下公式计算经由香港转口的增加值:

增加值=(增值率-1)×转口货物的进口值

关于转口增值率的计算依据及数据来源,主要包括:(1)使用香港统计的商品进口及转口数据;(2)比较香港自中国内地的进口单价与转口中国内地货物到美国的单价变化情况;(3)计算可获得单价信息的HS6位码商品。

(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进出口贸易会计篇(10)

一、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的逐步完善

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起源于垂直专业化比率的计算。2001年,美国普渡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哈默斯等提出了出口垂直专业化(VerticalSpecialization)这一概念,并运用投入产出测算一国出口中包含的进口成分和一国出口中作为中间产品被其他国家进口的成分,得出该国垂直专业化程度。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越高,说明出口产品中进口中间产品所占比例越大。但垂直专业化比率的计算方法有两个基本假设:一是不管最终产品用于出口还是国内消费,其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品的程度相同;二是所有进口中间产品都是由国外增加值构成。这两个假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举例来讲,如果一国加工贸易所占比例较大——如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所需要的国外投入品比重远高于一般贸易,则第一项假设不成立。再比如,如果本国向另一国家出口中间产品,经后者加工后再作为中间投入品由本国进口,则第二项假设不成立。为了克服上述方法的局限性,WTO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库普曼等提出了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这一方法是通过多国投入产出表,测度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国内和国外价值增值的贡献程度。多国投入产出表提供了不同部门产品的交易情况,并将这些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加以区分。目前的多国投入产出数据库,主要有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全球价值链数据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WTO的增加值贸易联合数据库、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IDE-JETRO)开发的亚洲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库、美国普渡大学建立的GTAP数据库以及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等。增加值贸易核算弥补了出口垂直专业化方法的不足,成为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体系下更加科学、有效的贸易分析工具。

二、增加值贸易消除

中国外贸统计幻觉传统的贸易总值统计方法大大高估了全球贸易的规模和贸易失衡的程度。在新的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下,中国的贸易规模和中国对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均大大减少。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大幅下调。在新的核算体系下,中间产品多次出入海关的重复计算被剔除,全球贸易总额统计结果大大减少。2013年2月,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全球价值链和发展:全球经济中的投资和附加值贸易》报告指出,在全球出口中,一国进口的商品中仅仅为了生产某种出口商品或服务的中间产品的比例,占到全球出口的约28%。以2009年为例,全球出口总额为19万亿美元,其中重复计算的有5万亿美元。这种重复统计形成的虚高成分,对于主要以加工贸易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更为显著。根据OECD-WTO增加值贸易数据库统计,2009年作为第一大出口国的中国,按照总值统计的出口额近1.3万亿美元,而按照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仅为8386亿美元。可见,增加值贸易方法的统计结果仅为传统方法的65%,也就是说中国规模巨大的出口中,留在国内的增加值只有65%。基于增加值贸易方法计算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结果也显示出口规模的大幅缩减。根据OECD-WTO增加值贸易数据库统计,2009年中国对美国出口规模按照总值口径计算为2899.6亿美元,而按照增加值口径计算则为2012.5亿美元,减少了31%。二是中美双边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全球贸易失衡、尤其是中美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甚至被认为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中国与贸易伙伴庞大的顺差,也加剧了中国与其的贸易摩擦。新的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有助于从更加科学的角度解释全球贸易失衡,厘清中国在其中的责任。2011年,WTO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在《贸易模式和东亚的全球价值链:从货物贸易到任务贸易》报告中,以增加值贸易方法计算了中美贸易顺差。相比传统统计方法,2000年、2005年和2008年中美贸易顺差额减少了20%~27%。如果考虑加工贸易因素,同期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程度将会进一步缩小40%以上,2005年甚至达到53%。2013年,OECD和WTO联合增加值贸易数据库,按照增加值贸易方法计算的2009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减少了25%。并且,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也存在虚高成分。初步结果显示,以增加值贸易计算的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减少约三分之一。中国商务部《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研究报告(2014年度)》也得出相似的结果。可见,经过增加值贸易的重新核算,中国对美欧贸易失衡的状况并没有那么严重。而形成这种明显统计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进行分析。随着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特别是深度参与东亚地区的价值链,“三角贸易”的格局逐渐形成,中国在东亚地区价值链条中处于加工组装的环节,因此实际上承担了整个东亚地区对美欧的贸易顺差。

作者:耿楠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进出口贸易会计篇(11)

近年来,在交通运输成本不断下降和信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特征和趋向:企业跨境经营更加便利,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环节外包更加频繁,人员和资金跨境往来更加容易,我们乘坐的飞机,使用的手机,孩子们的玩具,很难说是某国制造,而是多国共同完成的,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分段式生产更为明显,由此经济全球化进入全球价值链的新阶段。

全球价值链是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的背景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现在的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模式,传统的生产模式往往是一个产品从研发设计、原材料到最后的成品、售后服务都是在一个国家里完成的,然后从这个国家出口到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研发设计可能来自A国,一些原材料或者中间产品来自B国,最后在C国加工成为一个最终的产品,然后又出口到D国,这样就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应该讲,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目前全球产业和贸易的一种新特征,这是APEC讨论全球价值链问题的一个背景。

全球价值链为我们观察外贸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和视角。目前各国的国际贸易统计,是在关境上计算出口商品的总值,缺陷较大。因为一国出口的最终商品中包含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这些中间产品,或是由别国制造出口,或是由本国出口别国、经别国加工再进口到本国的。

随着生产日益全球化,中间品进出口规模日益庞大,仅靠总值统计,就显得片面、主观,会误导相关政策。如我们习惯用“出口额/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一国的出口依存度,这里的“出口额”就有两个数字,一是总值统计,二是增加值统计。在中国这种加工贸易较多的国家,这两个数字相差较大,相应地,贸易结论差异较大,容易误导贸易政策走向。

从微观看,错误的统计方法可能导致对一系列贸易问题产生误判,如双边贸易平衡、比较优势、出口结构。从宏观看,在计算有效汇率时会给贸易错误的权重,使汇率成为矛盾的焦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将其与关境统计相协调,把出口总值分解,补充一种新的、各国都认可的贸易增加值核算统计方式。

因此,通过贸易增加值统计可以较好地解决跨国生产中有关中间产品和隐含服务的重复计算问题,真实反映实际发生的贸易流量和贸易差额。此外,通过贸易增加值统计对出口产品增加值进行分解,可以清楚地看出出口产品中的来自国外的中间投入品的比重,确定出口产品对一国经济发展所作的真正贡献,分析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以及贸易对各国经济和就业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当前,亚太地区的价值链贸易模式更为凸显,是价值链联系比较紧密的地区,促进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各个经济体的贸易投资合作,促进各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祉,符合全体成员的利益。

为了这个目的,我国在今年提出APEC促进全球价值链合作的政策蓝图和核算框架两个议题,并得到APEC贸易部长们的批准。我们倡议,APEC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围绕贸易增加值核算、贸易投资便利化、服务业发展、中小企业能力建设和经济技术合作,还原亚太地区贸易投资的真实图景,全面系统地推进APEC框架内的价值链合作,目的是提升所有成员,特别是发展中成员在全球价值链里面的位置,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我们亚太地区的贡献。

二、全球价值链精确测算经贸利益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外贸额仅为206亿美元,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成为第一货物贸易国。1978至2013年,我国外贸额年均增长16.4%。近年来我国外贸每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18%左右,创造了18%的全国税收。应该说,从贸易总值口径看,在世界贸易的大蛋糕中,中国外贸占了一定的份额。

2010年世贸组织呼吁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改进国际贸易统计方法时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重视,相关部门开始关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增加值含量,积极推动全球价值链与贸易增加值研究工作,组织力量专门攻关,努力探讨以贸易增加值统计弥补传统贸易统计体系缺陷的途径。2011年,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局等单位委托中国科学院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建立了跨部门协调机制。

中科院课题组将加工贸易从国内生产中分离出来,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测算中国出口增加值的方法论,建立了合适研究中国出口增加值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其一,中国单位出口增加值含量相对发达国家较低,但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10年中国每1000美元出口为中国带来615美元增加值,2012年则为621美元。2012年中国出口增加值为12720.7亿美元,而2012年中国出口总值为20498.3亿美元,当年我国贸易增加值低于贸易总值777.6亿美元。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努力取得了成效,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外贸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其二,贸易增加值客观映照了双边贸易平衡真相。就中国与部分APEC经济体的双边贸易平衡看,以贸易增加值计的中美贸易顺差、中韩贸易逆差均大幅下降,而中日贸易逆差则有所扩大。2010和2011年,以贸易总值计的中美贸易顺差为1812亿美元和2024亿美元,但以增加值计算的中美贸易顺差降为794亿美元和926亿美元,分别降低56.2%和54.2%。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从美国进口单位产品给美国带来的增加值高于同年中国对美国单位出口的增加值。以增加值核算的中日贸易逆差和贸易总值逆差相比,2010、2011年分别扩大了23.5%和41.8%。中韩贸易逆差有所减小,以增加值核算2010年和2011年分别降低了48.1%和43.5%,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从韩国进口单位产品给韩国带来的增加值率较低,低于同年中国对韩国单位出口的增加值。

其三,中国出口对促进国内就业作用十分显著。2012年,每百万美元货物出口对中国就业的拉动为59人次,其中每百万美元一般贸易出口能带来82.7人次的就业,而加工贸易26.5人次。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总计创造了12097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带来的就业为9807万人次,约占货物出口带来的就业数量的81%。由此可以看出,一般贸易出口仍然是出口拉动就业的主要力量。特别要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不大,201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值632.9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值的3.1%,但我国出口拉动的就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农业就业。2012年我国总出口拉动就业中34.9%来自农业领域。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每1000美元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高达894美元。

其四,中国进口对贸易伙伴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中国外贸不仅为国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也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12年中国从美国、日本和韩国进口分别对这些国家拉动的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分别达到72.6万个、114.4万个和163.7万个。因此,中国外贸发展不仅有利于国内就业,也为贸易伙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贸易促进就业的作用通过全球价值链框架下的贸易增加值可以更为精确地测算,明确双方的经贸利益要点,有助于调整双方的经贸合作领域和方向。

APEC不仅是实现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也在世界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中国与亚太经济相得益彰,互为推动。当前,21个APEC成员的对外贸易总额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球的46%和57%。APEC是中国参与的重要区域性经济组织。APEC成立25年来,中国与APEC其它成员之间的贸易额达2.5万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在我国十大贸易伙伴中,有8个是APEC成员。2013年,中国对APEC成员直接投资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9%,实际利用来自APEC成员的外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3%。

三、如何利用全球价值链为我服务

在全球竞争聚焦价值与效率的新趋势下,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在更高的价值链上获得竞争力,我们需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全方位地审视经济贸易政策。

第一,要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三十五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历史。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历程可以发现,每10年左右我国对外开放都有大的举措,客观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建立经济特区以及推进沿海对外开放,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推动第二轮对外开放,2001年末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第三轮对外开放。这三轮对外开放增加了我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调整和深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应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掀起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巩固和拓展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服务于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