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8 16:58:22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1)

中国是个具有八亿多农民的人口大国,虽然近些年中国在向工业化国家发展,但是农业与农民是则是中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平均水平是否能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水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科技创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建议

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同样是一个牵扯面广泛的庞大工程。这方面的发展之所以难以取得重大突破,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政策更多的是依靠农民来实现。1979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是这是在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依托农民来实现具有现实可行性。当前新农村经济建设要实现产业化,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显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产业化经营都是依托企业运作方式来实现的,需要的是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但是广大的农村,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精神和能力。因此吸引广大企业家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去,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才干,领导和组织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才有望快速繁荣农村经济,以比较高的效率实现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

2.实现农民生活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理念一个突出的内容是建设和谐新农村,强调农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改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根本当然是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生活质量改进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还有文化、教育、居住环境等关切生活质量因素的全面提升。中国城乡的巨大差别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的基础性差异,这个差异是历史的形成的。如果仍然按照现有格局发展下去,缩短这个差距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在较短的时期消除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异?

我的建议是,逐步将农村人员迁移到城市周边,将农村的宅基地退出来,然后将农村土地进行连片经营。这样,农民逐步变成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土地连片经营,方便进行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居住城市的农民不仅享有以土地使用权投资农业企业以获得投资收益的权利,同时享有参加农业企业工作的权利。这样一来,可谓一举多得:宅基地的退出使农业土地面积扩大,同时便利农户小块土地的集中;农民向城市周边聚集,可以利用城市自然的辐射能力以较低成本改善农民的居住与生活环境;较好的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立足“品牌”战略,发展农业经济

3.1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找准战略定位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如一提到蔬菜,消费者自然就会提到这个品牌的其他属性,如品种、价格、质量、安全、营养等[2]。

3.2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如“公司+农场(基地)+农业工人”的生产模式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模式,让农民进入农场(基地),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工人的身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4]。

5.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农业部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科]

【参考文献】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200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2)

苏北地区地少人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各农户家庭所能耕种到的土地量减少,决定了农户不具备实现机械化的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从而导致农户不可能成为实现机械化的基本经营载体。农户的价值取向使得即使具备了农业投资能力的农业大户,也不肯把资金放到回收率极低的农业机械上,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又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如何协调当前存在的矛盾,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笔者经过调研,认为应从如下几点入手。

一、组建农机跨区作业协会,引导农民结伴作业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机资源出现结构性的相对过剩,加之农机大户急需有一个机构能引导他们有组织地实施跨区作业。农机跨区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农民增收。针对这一新情况,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农机系统的优势,创建农机跨区作业协会,以协会这种民间组织的形式,将机手组织起来,通过详实迅速的信息服务将农机作业引向市场。切实加强作业市场调研,一方面组织农机人员实地了解全市作业量及联合收割机需要,逐镇建立台帐,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另一个方面积极开拓作业市场,组织若干个考察组,分赴安徽,山东,浙江,四川等地实地考察,签定作业合同,并将各地汇总的作业信息定期向广大机手公布,免费发放《跨区作业信息手册》。农忙期间开通两部热线电话,公布服务承诺,为跨区作业机手提供维修配件等后期保障。

二、搞好管理与服务,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

1.强化跨区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近几年跨区作业的实践使广大机手认识到,谁最先掌握跨区作业信息,谁就赢得跨区作业工作的主动。因此,应积极适应发展形势需要,加强市,县两级跨区作业信息网络建设,选择有条件的镇设立分会,牵头组织跨区作业,吸引机手参加,努力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邳州市碾庄镇农机跨区作业协会还自办网站,通过网络了解作业市场,定期作业信息,深得机手喜爱。

2.强化跨区作业规范化管理

随着跨区作业的不断推进,对组织管理工作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农机管理部门要认真分析形势,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在提高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经常化运作、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促进跨区作业有序开展。按照部、省、市要求,制定严格的发证制度,做到“四不”,即:车辆牌证不齐全,技术状况不好的不发证;不参加培训,不参加检审的不发证;不参加跨区作业队的不发证;不属于辖区范围的不发证。强化镇级农机人员责任,要求对跨区作业的机手,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安排调度,统一维修保养,统一作业质量,统一收费标准。欲参加本地跨区作业的机手必须首先到镇农技服务中心报到登记,由各镇按作业区域、种类,组织编组,联合作业。严格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免费发放作业证,对跨区作业服务中介机构收费的,严格执行“谁服务谁收费”政策,严禁只收费不服务以及乱收费。在收割机跨区作业高潮期,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在各镇各主要交通要道、路段展开检查,发现未参加年检年审、未领取跨区作业证者,除批评教育,责令限期参加检审和领证外,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对个体作业的机手一律就地整编,编入当地跨区作业队参与作业,着力打击“无证”或“散机”等扰乱跨区作业程序的行为,促进跨区作业的规范化管理。

3.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通过协会的组织和信息服务,强化农机监理的发牌、发证和保管保养。根据农机管理的要求,外出跨区的联合收割机必须“三证齐全”,即驾驶证、行驶证和跨区作业证。以往机手对领取三证的目的和意义不了解,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在农机转制后,部分机手既怕麻烦,又怕花钱,给农机监理带来难度。现在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每年召开农机跨区作业农机户代表会议,既传达省、市跨区作业会议精神,又部署全年的农机跨区作业的工作。同时,严格把好《跨取作业证》的发放关,建立申请、登记、发放管理制度,对无牌证、无驾驶证和未经年度检审的机主,一律不予核发《跨区作业证》。这样既能强化管理,又可促进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实现农机安全监理与农机手跨区作业的双赢。

三、拓宽农机服务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1.在确保农机总量的基础上,优化农机资源配置

以发展带动调整,以调整促进优化,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依靠农业机械不断向农村各个领域扩展,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多种经营,以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2.积极用活现有的农机资产,提高机具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全方位提升农机化水平。要以跨区作业为龙头,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农机资源,扩大作业区域,提高跨区作业规模和整体效益,积极促进农民增收。

3.发展农村农机运输和物流业

目前,农村80%以上的运输量靠农机来承担,农机在农村物流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要以乡镇农机站为依托,加速发展农机运销龙头组织。使农机运输和物流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4.扩大农机销售和维修市场

培植农业机械化新的增长点,努力实现全年农机销售总额和维修服务收入新的增长。同时,要努力研究和发展农机作业、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市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5.搞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目前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知识的匮乏,信息的闭塞,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在新技术发展较快的今天,就必须要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农机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农机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白人朴.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学报.2010(6)

[2]王瑜才.农业机械化助农民增收.现代农业装备.2011(9)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3)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农村经济也迅速发展,农村经营管理逐步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是党在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维持农村的社会稳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将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应用到农村经营管理中去,更高效的促进农业的稳步发展。

一、农村经营管理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区农经机构逐渐向农村推广服务中心合并,同时一些乡镇农经机构也逐步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中去,逐渐实现了由乡镇政府对人力、物资以及财物的统一管理。经过多年的工作调整,在编的从事农经管理的干部在不断地减少。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实际从事农村经营管理的人数明显不足,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部分地区的农经管理处于瘫痪状态,未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经营管理还普遍存在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改进。

(一)管理人员对农村经营管理认识存在缺陷

许多基层工作人员并不能正确的认识农村经营管理这一概念,部分工作人员认为该经营模式是无用的,对农村经济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基层单位是与农民直接接触的单位,他们的态度将严重的影响农民对农村经营管理的认识,进而影响着整个制度的推进。

(二)相关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农村经营管理制度主要有农村土地承包、农村财务审计以及农村负担监督等,这些体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村发展的需求。完善的经营体制离不开法律的制约。但当前我国还没有农村经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将大大影响我国财物管理的效率,同时也会增加农民自身的工作压力,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这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

(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缺乏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生了飞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基层村干部的工作热情不够高,常常表现得很散漫,没有很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就导致了在农村经营管理中没有新思路、新点子,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后动力。

(四)农民合作社作用未充分发挥

农民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之上,为同一种农产品或者同一类农产品的经营者提供一个自愿联合,并进行民主管理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以服务为宗旨,谋求共同发展。现实生活中,一些基层干部和农业大户未能全面的认识农民合作社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看不到发展前景。因此,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申请农民合作社。同时,一些初具规模的农民合作社未能向一些新的合作社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使得农民合作社发展较慢,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

(五)集体公益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财政局以及减负办联合乡镇经营站等逐步开展村级的一事一议的惠民政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但是,许多乡镇的基层干部在公益事业上的积极性不够高,没有最大程度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上级部门对项目资金的审查较为严格,这就导致基层干部在争取项目时积极性不高,使得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一直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农村经营管理水平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村经营管理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是整体水平不高,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改进,让农村经营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农村经营管理的建议

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深化农村经营体系的改革,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构建新型农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优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全基层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

健全基层管理机构,合理的充实农村经营管理的人员,是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农经体系构建中的成功经验,通过各级政府分别管辖区和乡镇的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明确各级工作人员的职权,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部分合作社分别设置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土地流转部门以及农村土地承包仲裁部门,同时还设立了专门负责财物指导的部门,优化了各部门的职权,提高了工作效率。健全的基层管理机构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任何体制的有效推进都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党的十提出,我们要建设法治国家,任何发达国家都具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目前,与农村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权益,这就导致许多农民对农村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基层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影响着我国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在过去的几年里,部分基层工作人员不能充分地意识到农村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工作热情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对基层管理者进行培训,加强管理意识,提高其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基层管理人员应该严把质量关,将农业生产质量和农业经营效益有效结合,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最大程度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构建农民合作社

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农民合作社成为我们今后加强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民合作社应该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谋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在今后的农民合作社的构建中,需要我们领导人不断地创新思维,构建新型的农民合作社,使农民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使人们真正的享受农民合作社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五)加强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

加强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作人员的有效宣传,有效的宣传可以改变基层工作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经营管理的认识,进而得到群众的支持,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工作人员在为群众争取项目的时候,应认真选择,以人民利益为最大的出发点。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为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推动了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

三、结论

在当今时代,农村经营管理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我国现有的农村经营管理体系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东平县老湖镇农村经营管理站)

参考文献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4)

农业产业集群是由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设备供应商、物流企业、金融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组织由于产业分工形成的某种特定联系聚集而成的有机群体。农业产业集群往往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形成的。广义上讲,也可以通过向下延伸的方式将销售渠道及客户涵盖进来。上述大量不同性质的组织在空间上柔性集聚的结果是以分工加深、规模报酬递增、交易费用降低以及创新出现加快等方式促进产业的发展并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农业产业集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壮大城镇尤其是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基础。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仅就其核心部分即农产品加工而言,因为涉及到众多生产环节,而不同的生产环节又可以由不同的企业来承担,众多专注于不同环节的企业因此而联结在一起。空间上的接近使这些企业能够降低采购、运输、库存等各种费用,产能得以扩大。产能扩大必然对销售、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贸易体随之出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依附于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由此奠定了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基础。第二,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可以摆脱对土地的依附而转移至城镇的非农产业。于是,农村的分散人口聚往城镇,转变成工人和市民,为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要素供给和市场消费力。人口的集聚以及消费力的提升再次促进当地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容纳更多的就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应该认识到,农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新型城镇化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在当前大城市因过度膨胀而产生诸多负面效应的情况下,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充当要素聚集地的角色,从而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市场容量并且能够加快农业产业集群的高级化进程。因此,农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

二、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几种模式

随着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企业基于费用节约的考虑会发生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吸引要素向自身集中,并能够有效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镇的发展。城镇中较为集中的要素市场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都有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演化。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这种互动发展关系具有多样性,能够以不同的模式呈现出来。

(一)基于专业市场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专业市场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其产生发展是在产业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受政府部门的干预较少,得到政府部门的保护也较少。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动力来自企业对于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追求,也就是说这类集群的驱动力模式是自下而上的。第二,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主要以家庭企业及小规模非家庭企业为主,体现出较强的劳动密集特征。行业准入门槛低,在资本数量及生产技术等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集群内部的企业规模小,竞争比较激烈。第三,这种类型的集群对于市场具有相当强的依赖性。专业市场上汇集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各种信息并能够实现低成本的扩散,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方向或改进生产技术。第四,生产要素不断融入专业市场所在地,人口、资金的集聚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二)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这种类型的集群运转呈现出产销一体化的龙型经济特征。龙头企业承担着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等综合功能,其经营水平直接决定了龙型经济的规模和活力。第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要素围绕着龙头企业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合力,有助于实施品牌战略,将特色农产品的优势转化为更大的经济利益。第三,由于作为核心的龙头企业往往是具有良好声誉和强大实力的大型企业,容易获得集群内其他主体的信赖,因此,这类集群的内部结构往往是比较稳定的。第四,龙头企业作为这类产业集群的核心,一头连着农村、农业和农民,另一头连着城镇、工商和市民,具有统筹城乡的重大功能,对于推进农村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有重要作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农业融资不足的问题。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益性质,商业银行对向农业经营提供资金的激励不足。通过供应链金融,将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加工企业、经销企业等不同经济体的利益进行捆绑,降低贷款的风险,成功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融资。第二,商业银行为了拓展贷款业务,会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有意识构建供应链金融或为供应链金融的构建发展提供各种帮助,从而在缔造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集群能够获得的金融服务因为商业银行的加入而更加的稳定和灵活。第三,在对供应链上不同经济体的利益进行捆绑的过程中,产业集群往往随之形成,这样的产业集群涵盖了供应链上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所有环节,受益者众多,对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开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尽管许多地区都拥有丰富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但农业产业集群发育程度的低下使当地小城镇及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缺乏足够的产业基础,农业产业集群对于新兴城镇化的推动力仍显不足。

(一)农产品生产加工链条短,无法为新型城镇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

从根本上讲,产业集群的效率源自更加细致的分工所导致的专业化协作。然而,由于农业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的过程无法像工业品那样分离、拆解、间断,且一般不会有中间产品产生,所以尽管农业生产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但生产链条却非常短。由于农业生产在上述的先天局限之下无法实现有效细密的分工,所以其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就显得十分有限。要发挥集群优势,就必须立足农产品加工环节,大力开发农产品的附加值。问题是,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基础比较弱,多年来一直都以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为主,科技贡献率比较低,农产品加工环节的产业链条由于后天的局限同样无法实现有效细密的分工。简单生产和加工所形成的经济规模及其微薄的利润都使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难以形成大的推力。

(二)农业产业集群分布零散,无法对要素形成足够吸引力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大多是以当地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为基础形成的,除了个别以为数较少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核心形成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集群以外,大多数的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小,分布零星,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也比较低。这些零星分布的小型产业集群无力做强整个产业链,不能有效形成合力,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很难打造出共同的区位品牌。因此,这种零星分布的小规模农业产业集群对于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有限,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比较有限,因而无法创造出太多就业机会,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就显得比较有限。

(三)集群内部契约安排不合理,降低了城乡之间的关联

就我国目前农业经营的现状看,农户从事农业经营的独立性比较强。农户可以不依赖其他组织力量独立完成农业生产的过程并实现自销。因此,农户对于关联企业的依赖十分有限,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缺乏稳定的基础。在被普遍采用的“企业+农户”模式下,收购价格是企业与农户事先约定的,当收购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农户就表现出强烈的违约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同一种农产品的品质及上市时间基本趋同,激烈的竞争只会在农户之间展开,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企业与农户处于不对等的交易地位。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企业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使得集群内主体之间的关系松散且容易破裂,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农户和企业、农村和城镇之间无法通过农业产业集群来建立起紧密的联结。

(四)支持性作业体系不健全,难以通过经济网络联结壮大新型城镇

农业产业集群应该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关联形成的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中不仅仅包括企业和农户,还要包括支持性作业体系。所谓支持性作业体系是指由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产前生产资料或在产后实施收储、加工、销售等行为的个人和企业联结而形成的网络。目前,我国支持性作业体系的发展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农产品营销机构数量少,规模小,难以满足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短板。而农资部门则处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状态,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力。支持性作业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业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扩散效应不足,制约着城镇规模的扩大。

四、促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既是我国未来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作,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必由之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并在统一的产业集群规划指导之下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体系,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延长农业产业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深厚的经济基础

做好农业产业集群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彻底改变农业产业目前比较“粗放”的发展模式,把握住农副产品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这个环节,真正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政府应该在政策上予以积极引导,将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业产业集群倾斜,引导民间资本向农产品加工方向投资,加强农业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农业产业链上的产品附加值。应该仅仅抓住绿色食品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并以此提升产业化、市场化、基地化的水平,打通加工、经营、销售各个环节,发挥优良的资源条件和农业产业基础优势,打造知名品牌,加快休闲观光产业发展,将农业产业链向横向、纵向不断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带来的高附加值,能够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物质基础。

(二)推动农业产业集群整合,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广阔的要素

基础针对农业产业集群零星分散、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需要政府从整体上进行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应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独特优势,走差别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区域特色鲜明、分工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备和梯次规模推进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格局。对于那些在空间上接近,以相同种类农产品加工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的农业产业集群应加强整合,通过制定通用的标准、规范等来统筹这些原本相互独立的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运及异地营销等工作,从整体上降低农业产业集群体系的营运成本,在农业产业集群之间形成合力。集群之间的这种合作更容易通过各集群中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来现实。产业集群体系的壮大能够大大提升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聚拢人气和资金。

(三)加强农业产业集群内部联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稳定的关系

基础对于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集群内的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缺乏凝聚力。政府应该选择实力雄厚、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并通过投资入股、并购等多种方式,增大其规模,增强其对其他企业以及农户的带动力及辐射力。而对于农产品上市期间农户与企业交易不对等的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推进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可以形成涵盖农产品集散、配送、贮藏及营销等环节的信息系统,缓解市场饱和所带来的问题,进而消弭农户的劣势地位。农业集群内部一旦形成紧密联系,农村和城镇之间也会随之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二元障碍更易破解。

(四)健全支持性作业体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多元的网络基础

支持性作业体系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系的桥梁,通过它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支持性作业体系包括农资部门、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金融机构及科研机构等,这些机构相互联结成为农业产业集群。支持性作业体系越复杂,农业产业集群就越高级。政府应致力于健全支持性作业体系,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农产品营销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逐步探索增强农资部门竞争的方法,鼓励在集群内部建立协会,鼓励成立产学研联盟。支持性作业体系带来的社会交易网络能推进城镇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的复杂化、高级化,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更高的起点和平台。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5)

1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从2004年开始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慢到快的渐进过程,特别是近两年来,形成了雨后春笋般的强劲发展态势,目前正处在政府倡导下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1发展速度快。到2013年5月止,新平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96个,注册资金2507.73万元,其中:到农经部门备案的合作社47个。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7个;创办加工实体的合作社2个;从2004年开始,获财政扶持的合作社15个,共收到扶持资金124万元,其中:农业部扶持项目4个50万元,省财政扶持项目8个51万元,市级扶持项目6个12万元,县级3个11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内设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全县96个专业合作社有社员4278户,带动农户12640户。据2012年统计,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19635万元,其中统一销售农产品80%以上的有8个,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1032万元;农业部门等组织培训合作社成员10217人次;

1.2行业集中。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种养业且以产销为主。按行业分,种植业76个占79.2%、养殖业11个占11.5%、林业3个占3.1%、服务业4个占4.2%,其它2个占2%;按经营服务内容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有35个占36.5%,以生产服务为主的54个占56.3%,以运销服务为主的3个占3.1%,以仓储服务为主的1个占1.1%,其它服务为主的3个占3.1%;

1.3抗风险能力差。玉溪市合作社全年实现可分配盈余549万元,比上年增加了77万元,增16.3%,其中,按交易量返还386万元占70.3%,按股分红78万元占14.2%。新平县也如此,大部分合作社盈余都很少,基本没有积累,抗风险能力还很差,发展壮大的实力不强。

1.4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前提下,把分散的农户小生产集中起来,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组织对外销售,在一定范围内,使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达到优化配置,既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省了费用,又拓展了销路,提高了价格,从而推动了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繁荣了农村经济,也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统一为社员提供农资、加工、销售、技术信息指导等服务,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销售环节,较好地解决了单家独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有效保护了农民利益。例如:新平戛洒竹园竹子种植专业合作社2012年组织销售金丝笋30.5吨,竹子610吨,实现收入156.8万元,利润18.7万元,利润返还给社员16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

2制约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发展的原因和问题

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民增收的愿望和先进地区情况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2.1合作组织内部社员民主控制的决策机制尚未形成。合作组织内部缺少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管理章程,内部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从资金来源看,目前农民资金非常缺乏,农民合作组织的成立及运转主要依靠外来力量投资:龙头企业、农村能人、种养大户、政府所属的农技或供销部门是主要投入者;普通会员在全部股金中占有比例很低。这种产权结构的集中化必然表现为决策权的集中化,一股独大的领头人无论是龙头企业主、农村能人还是政府部门或村委会领导人在合作组织中都拥有绝对的领导权,普通农户由于投入资金少,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差,在组织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发言权有限,其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现有合作社产权制度模糊,导致普通社员的积极性不高。普通社员参与合作社治理的动力与能力不足。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社员一方面要求自己的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而另一方面,对于共同积累的财产,社员自身却无法得到收益,这种不清晰的产权使得社员付出的劳动得不到有效的回报,自然也就无法调动社员参与合作社活动的积极性。

2.2利益联结机制脆弱。目前新平县大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利益联结关系属于松散型,合作组织规模小、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限于技术、信息和市场销售服务,而真正利益紧密型的合作组织不多,这种松散的合作机制实质上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或者合作互助关系,合作双方并未以产权为纽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缺少稳定性,难以抗拒较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因而很难有效积极地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扩大自身规模。即便是建立了股份联结机制的合作组织,也只是半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特别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合作组织,企业主很难与参股份额很小的农户会员具有一致的利益目标。

2.3合作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和辐射功能较弱。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范围多集中在农产品生产过程,真正能够获取超额利润的市场开拓、产品营销和农产品加工等诸多领域,还少有涉足。通过合作组织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对市场影响度相当有限,直接制约着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合作组织的利润。客观上讲,农户入不入社与收入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入社比不入社还要减收,农民当然就没有积极性了。此外,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对于全县农民来说,数量还太少。

全县合作社都存在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的问题。大部分合作社只是向农民提供有限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的购销上,涉及农产品加工的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涉及到农产品精加工的更少,仍然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上,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不到提升,效益也就很难体现。无法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合作社的功能和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减弱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拥有自主品牌的合作社极少,农产品销售难成为普遍难题,凝聚力、吸引力不强。

2.4资金不足,制约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资金不足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经营的能力。资金问题成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由于合作社起步晚,经济基础薄弱,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股金、社员自筹和内部积累等内源性融资,合作社资金薄弱,难以解决为社员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对成员服务能力弱,又影响内部资金筹集。因合作社信贷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杂,至使融资渠道狭窄、单一。资金不足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制约合作社做大做强。

2.5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下。新平县专业合作社按牵头人身份分,身份为农民的有92人(其中:村组干部兼任的10人),牵头人身份为其它的有4人(供销社、企业下岗人员)。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的结构和素质。农民成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主要管理者也基本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由于合作社的自身条件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致使合作社缺少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人才,导致合作社管理不规范、凝聚力差,带动能力弱,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

2.6政府“重发展轻规范、重建设轻指导、重扶持轻监管”对合作社地位认识不到位。合作社发展形势喜人,群众兴办热情高涨,但合作社建设普遍存在着“重发展轻规范、重建设轻指导、重扶持轻监管”问题,没有形成高效协调的管理体制。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和发展中,出现了政府不规范的管理行为,政出多门,重建不重管。条件好的合作社争着挂牌,争着管;条件差的合作社,需要政策、人才、资金等扶持的合作社则无人问津。财政、工商、税务、农业、林业、民政、供销等部门,在指导、扶持和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各部门之间由于界限分明,职能不同,在政策的落实和管理上往往不够统一与协调,存在信息不能共享、管理合力不强等问题。合作社注册登记简单,不需要前置审查,大部分合作社注册成立后没有开展工作,给人造成合作社办与不办一个样。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一项政策性、知识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县、乡镇农经部门结合自己的优势,依据上级部门的安排,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乡镇机构改革后,我县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已经撤并,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配置弱化,工作手段和条件差,导致指导与服务断层,影响了专业合作社指导工作的开展和示范社规范化建设的进行。几年来,县乡农经部门工作经费和培训经费没有列入正常预算,特别是乡镇农经部门无法组织社员培训,无力指导合作社开展工作。

政府对建立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认识不清,不少乡镇领导干部不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具体内容。乡镇、村组干部普遍缺乏规范合作社的基本知识。

2.7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新平县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统一的协调联动机制,致使扶持、优惠政策落实不力,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委托合作社承担农业生产项目等措施,促进合作社的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及各级政府对落实扶持政策提出明确要求,但扶持合作社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落实措施依然滞后。首先是财政支持乏力,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力度小;其次是多数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缺少有效的抵押物,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只有少部分的农民社员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获得贷款担保;其三是在税收、用地、用电、用人等方面也存在问题。

3促进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合理配置决策权, 提高普通社员的民主管理意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使用者控制”的经济组织,强调使用者掌握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决策权。社员的决策权主要通过两个方式来实现:一是直接决策,社员在社员大会上直接对合作社的事务进行表决;二是间接决策,社员选举产生合作社的理事会,把决策权委托给理事会社员。目前,新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上都是由理事长主持日常经营。因此,专业合作社合理配置决策权的关键就是要明确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理事长等主体的决策权配置。

根据合作社的功能与目的,必须坚持社员大会的最高决策权,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中的“社员大会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中一切事务的最高决策权都赋予社员大会。要明确理事会是在社员大会授权下履行职责的,理事长与理事会是委托关系,他们的决策权大小是根据授权获得,要合理划分社员大会、理事会、理事长的权力界限,明确他们的授权关系。其权益主要通过合约来加以明确,在合约中应体现社员利益优先原则、注重专业合作社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利益原则,合理评价理事长的经营活动。真正形成社员大会――重大事情决策,理事会――日常工作决策,理事长――具体运作的决策机制。

提高普通社员的民主管理意识,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同质性。努力改善合作社普通社员和核心社员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距,是改善社员异质性的关键。要从增强普通社员的经济实力、人力资本、经营能力和管理合作社的能力等方面入手,缩小普通社员与核心社员的差距。社员对专业合作社事务的参与,在目前,需要重视的应该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培养社员的民主习惯和参与意识很重要。在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期,“能人”在决策中的权重较大,普通社员的权重较小,普通社员对核心社员的制约作用相对有限。这在由企业家、大户发起成立的合作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从长期看,合作社要有一个大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其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新农村中的促进作用,这种不利于普通社员的状况迟早要加以改变。中国民主化进程的特点是由形式到实体,通过形式化民主训练社员,培养社员民主习惯,为民主创造内在的条件,逐步实现由形式化民主到实体性民主的转化。只要社员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形式化民主训练下的社员最终会学会行使法律与章程赋予的实体性民主。要通过制度的保障和民主意识的训练,增加普通社员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并由此提高决策的能力。加强社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权益意识,是规范“能人”治社行为、规范“能人”权威运作机制的关键。

3.2以产权为基础,采取按交易额返利和按股权分红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

首先,坚持按交易额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在农户社员之间进行赢余分配。“资本”是股份制度的核心,而“交易额”是合作社制度的核心,交易额不仅是社员入社的必要条件,亦是合作社赖以存续的衡量指标。具体形式有:(1)统一购买生产资料,优惠让利。合作社统一为会员采购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以低于市场价提供给会员,降低会员生产成本。(2)保护价收购,收购让利。合作社以高于市场的保护价收购农产品,使会员的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3)统一营销,结算返利。统一收购运销会员农产品,将增殖部分扣除销售费用和公积金后按照收购量对会员结算返利。(4)产加结合,二次返利。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合作组织,在收购会员农产品后,可按照盈利情况向会员让渡部分在加工销售领域产生的利润。其次,建立合理的按股分红原则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1)土地入股,按股分红。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会员以土地折价入股,合作社按照股份根据组织盈利情况给会员分红。(2)资金入股,保息分红。入社会员可凭股金取得分红,同时还可获得由合作组织按照惠顾额进行的利润返还。投资股成员按股份参与分红。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不同按股分红所占的比例不同,在合作社和协会两种形式中,按股分红居次要地位,而在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中按股分红则处于支配地位,至于具体所占比例的多少则有社员大会决定。

3.3多方努力,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解决合作社资金问题,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一是加强合作社建设,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健全机制,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合理科学的资金积累,鼓励成员投入合作社的发展。建立科学的盈余分配机制,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最佳结合,学习先进合作社融资的成功经验,成立资金互助部,参与信用担保,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的融资途径等。二是政府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扩大财政扶持资金规模,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育品牌,进行农产品加工、整理、储存、保鲜,提高合作社为社员服务的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引导担保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探索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三是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各农村金融机构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并与当地农业(农经)部门共同对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逐一建立信用档案。鼓励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授信与合作社成员授信结合起来,采取“宜户则户、宜社则社”的办法,建立农业贷款绿色通道。

3.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正确处理发展和规范的关系,提升专业合作社发展潜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机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但这种支持不是直接领办合作社或插手干预内部事务,而是重点抓好政策扶持、制度规范、经营培训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就玉溪目前政出多门的状况,应该规范政府行为,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部门,履行好管理作用,加强农民教育,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的带头人,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必需的条件。其他政府部门在管理部门的协调下,加大对新成立合作社的财政、信贷扶持力度,降低其组织运行成本。其次,政府部门的财政扶持政策应该具有期限性和针对性。一旦农民合作社经过扶持能够实现自我良性发展,财政扶持就应该有计划地退出,转而扶持那些刚起步的合作社,形成一种有序退出、循环扶持的机制。

一是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联合的关系。

不能单纯追求合作社数量的发展,也不能放松注册登记审核的质量,任其盲目发展。应根据法规制度,在合作社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处理发展和规范的关系。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合作社,可以“先发展后规范”,要求先建章立制,健全机构,鼓励其根据自身特点,探索适合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争取不断壮大、形成特色。对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合作社,要加强分类指导,使其“边发展边规范”。对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的合作社,要及时制定考核评价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强示范带动,“以规范促发展”,使发展与规范形成良性互动。

二是开展示范社建设。

具体实施上,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展与规范。农经部门要以示范社建设为抓手,着力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质量安全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社。每个乡镇根据当地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每年培育一定数量的县、市、省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通过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引导各类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和发展后劲。

3.5引进人才与加强队伍建设并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竞争力。

一是加强乡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农经队伍建设。建议每个乡镇从事农经工作的人员编制增加到四至五个,招聘农经专业人才从事农经工作。

二是加强培训力度。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政府部门应组织制定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合作社管理人员和社员的培训教育。加快建立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体系,培训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广泛开展面向以理事长为主的经营管理人才,以会计为主的理财能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种养能人,以农经干部为主的县乡基层业务辅导员的培训,分期分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及农产品现代流通人才,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培训,提高合作意识。

三是积极引进人才。建议出台政策,建立奖励机制,对合作社成效显著的合作社带头人给予资金奖励,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鼓励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与发展工作。

四是对发挥作用,运行较好的示范合作社,定期组织召开社员(代表)大会,促进民主办社,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给予补助。

3.6盘活现有资源,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一是积极探索土地、资金、资产等方面的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加大集体经济扶持发展力度,在有产业基础的乡镇,建立以产业为纽带,以资金为导向,以合作社为笼头的合作社、集体经济、村民共同发展的经营体制,促进“一村一品”发展;

二是加强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从新平县现阶段合作社发展情况的现实选择,有的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小,合作社班子会组织生产,但不会搞经营,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就是在现有合作社的基础上,从横向、纵向之间,从合作社产品销售上进一步探索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合作,以带动全县合作社组织生产和销售农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开华,张清林.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困惑和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07(5).

[2]尹成杰.对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的思考[J].农业经济,1998,(6).

[3]赫小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机制与治理结构分析[J].理论导刊,2005,(4).

[4]周琳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障碍和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4,(7).

[5]蔡立湘.彭新德,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3,(2).

[6]张广智.黎志成,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 改革与理论,2003,(4)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6)

二是要走农业特色化道路。就是要根据各地市的气候、土壤、温度等地理自然特点,按照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又有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成“一市一品”或“一县一品”的产业格局。集中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并以高标准设施化栽培和工厂化生产,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农产品,扩大优质高档产品出口。围绕绿色化和特色化的要求,以现有区域性蔬菜产区为基础,在城市形成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竞争能力强、市场潜力大、规模化生产的优质高效蔬菜和奶业生产基地。粮食、油料、生猪、花卉等要主攻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和品牌优化,提升良种化率和产品优质率。以南丰蜜桔和赣南脐橙为重点的水果,要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品保鲜、储藏和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培育和发展水果优势产区。以全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养殖淡水鱼为主的养殖业,要逐步形成若干个鱼类、蟹类、虾类的繁殖养殖基地,有目的地遴选几个繁殖点予以扶持,实行集约化经营,实行生物链的分层养殖和立体养殖,提高单产和养殖密度,形成产业化规模。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7)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02-02

2013年1月31日,新华社授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用14个字概括了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其中尊重农民大多数意愿的一事一议制度涉及“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对于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地作用,有利于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的实现。

一、一事一议制度对于村级公益事业的意义

自从我国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所需要的资金不再向农民征收,而是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资金和筹集劳动力。这种办法对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1.一事一议制度建设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农村的基础 设施建设也比较落后,城乡差距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但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还要加大农民的参政 议政水平,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一事一议制度的建立,就能够更好、更快的促进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和农民的筹资酬劳互相结合,政 府在资金上支持农民开展一事一议制度的落实,才能切实解决农民多年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农民多年来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情,这种制度的落实,还有 利于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有效地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的格局。所以,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一事 一议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让农村美化、亮化、硬化起来,切实告别过去农村的那种脏乱差的局面,为发展生态农业、 高效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一事一议制度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以前,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村级 提留,劳工主要来源于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实施税费改革以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要依靠村民的一事一议制度,通过筹资筹劳解 决,但是因为各项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够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没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公益事业的建设缺乏推动力,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投入在总体上呈现下 滑的态势,农民反映的民生问题更加强烈。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财政奖补制度,切实发挥资金的带动作用,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的落实,激活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机 制,扩大了政府对“三农”问题解决的成果,能够引导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改善自身的生活。同时,一事一议制度实现了公共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8)

会议亮点: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继续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在农业连续丰收的好形势下,一定要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对农业,在思想上必须始终重视而不可有任何麻痹,在工作上必须切实加强而不可有半点放松,在投入上必须不断增加而不可有丝毫减少。当前,顺利实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做好各项经济工作,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自觉地重视农业。要着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主要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继续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和粮棉收购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粮棉购销体制改革,尽快建立有利于粮棉产销协调发展的新的流通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强化农业的科技基础,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继续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促进农业增值增效。

(二)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稳定和加强农业。1999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下大力气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这两个突出问题。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广泛开辟农村就业空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努力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减轻农民负担,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同时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团结。

(三)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开发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会议要求,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抓紧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注意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会议还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扩大以工代赈、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四)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注意安排—些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改善农村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建设项目。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九五”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件大事来抓。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紧紧依靠科技,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要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应当大力推进和扶持。要正确处理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继续贯彻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要保持相对稳定。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注意安排—些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改善农村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建设项目。要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高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下决心精简财政供养人员,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还提出,加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农业,需要继续增加投入。

(五)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要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大事来抓: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进一步扩大退耕规模,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要继续抓好水利、公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多搞一些小型基础设施。今年出台的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对于健全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02年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加强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粮棉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倾斜,保证农村教育和基层政权运转的必要开支。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继续抓好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

(六)200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国债资金使用要向农村倾斜,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要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城镇化进程。

200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和优化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结构,着力提高使用效益。其中要求: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加快实施退耕还林,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围绕发展优势农产品,调整区域布局,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城镇化进程,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增收渠道。

(七)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必须坚持“四个始终重视”。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要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好农村扶贫工作。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9)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第十二届纪委第三次全会精神,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要求,扎实组织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促进政风行风建设。通过把评议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切实提高评议效果,促进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农民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干部职工服务“三农”能力素质进一步增强,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二、评议对象和内容

(一)评议对象。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二)评议内容。围绕“服务农业惠农政策落实、服务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服务减轻农民负担防控体系落实,使农民满意”的“三服务一满意”主题,重点评议三方面内容。

1.提高为农服务质量。

①强农惠农政策是否落实;

②涉农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集资摊派是否有效遏制;

③为农服务态度和水平有否提高。

2.规范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

①“万村审计”是否按要求开展;

②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是否积极推进;

③村级会计委托、会计电算化、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监管网络是否落实。

3.完善土地流转行为,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和流转权益。

①土地承包权证是否发放到位,权证管理是否规范,制度建设是否健全;

②土地承包和流转政策是否落实,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是否构建,流转土地用途是否符合要求;

③土地承包和流转过程中是否损害农民利益,是否及时调处。

三、工作步骤

评议活动采取“上下联动、内外结合,面向社会、群众参与,评议系统、覆盖行业”的方式展开。通过宣传发动、自查自评、征求意见、整改落实、组织评议、完善机制等步骤进行。评议活动从4月下旬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

(一)搞好宣传发动(5月底至6月初)。

采取召开动员会、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使干部职工认清评议的目的和意义,端正思想态度,主动接受评议,推动评议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局将通过面对面、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征求意见,并在农业信息网上向社会公开评议内容、重点和投诉渠道,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二)扎实检查整改(6月底至8月底)。

1.组织自查自纠。围绕评议内容,着力开展“六查六纠”。即:一查政风行风建设情况,纠正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问题;二查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情况,纠正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不够高问题;三查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纠正依法行政、科学执政不够规范问题;四查工作措施落实情况,纠正监管不力、指导不强、手段不足问题;五查农民权益保护情况,纠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六查廉洁自律情况,纠正监督机制不够健全问题。同时,对规范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完善土地流转行为,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和流转权益涉及的法规政策执行、工作措施落实等进行重点自查,完善薄弱环节,纠正突出问题。应坚持查纠并举、边查边纠,做到检查有深度,纠正有力度,为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奠定基础。

2.广泛征求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诚心诚意征求意见,做到揭露问题不怕丑,纠正错误不护短,切实整改不敷衍,确保评议不走过场。一是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走访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基层干部等服务对象,听取意见建议;二是组织召开服务对象参加的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了解意见建议;三是邀请行风监督员、农民负担监督员,采取问卷调查、明察暗访、召开座谈会、现场征询等方式,征求意见建议;四是设立征求意见箱、投诉电话和电子信箱,收集意见建议。

3.切实整改提高。对自查自纠和征求意见环节发现的问题和征询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实事求是地进行剖析,深入查找原因,并制定整改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解决办法,落实整改责任,明确时间进度要求,促进整改到位。尤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惠农政策落实、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等“热点”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务必切实加以整改。对一时难以解决的,提出逐步解决的方案和措施;对群众举报投诉的案件进行认真查处,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大胆推进改革创新,改善管理手段和方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达到纠建并举的目的。

(三)认真组织评议(8月底至9月中旬)。

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撰写自评报告,分送纠风办和农负办。召开民主评议行风会议,邀请行风监督员、农民负担监督员等进行面对面评议。8月初召开民主评议,对征收到的主要意见进行汇总。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是农业部门转变作风和提升服务的重要契机,是推进系统行风建设、行业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政策落实和工作深化的重要方法。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评议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建立工作机构,落实责任人,形成上下统一、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确保评议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局成立以局长严秋林同志为组长,副局长叶洪甘、邵敏华同志为副组长,局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局民主评议行风活动领导小组。

(二)统筹兼顾,搞好结合。把评议的重点内容与相关的业务工作有机衔接,通过评议活动的开展,促进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促进农民的土地承包和流转权益更好维护。通过相关工作深化落实,使各方面的评议达到满意效果。结合评议,大力推进省厅的“万村审计”活动、“万名农技人员联万村结万对”活动、“绿剑”系列执法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等活动,并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加强配合,协同推进。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作为被评议单位,应当加强联系,积极配合,按步骤有序推进各环节工作,并做好各个阶段活动情况的汇报。要坚持开门评议,广开言路,支持行风监督员、农民负担监督员开展工作,虚心听取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监督。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10)

本届以来,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始终结合人大工作特点和我市实际,针对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矛盾和问题,精心选择审议议题,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听取审议政府的专项工作汇报,对有关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组织视察,共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方面的工作汇报9项,开展执法检查15次,配合全国人大和省人大开展执法检查5次,组织大型视察活动2次。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2003年在全国逐步推开的农村税费改革,是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为了促进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使农民真正增收减负,我们组织对全市农村税费改革情况进行了视察,建议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增加农民收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的汇报,促进了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圆满完成,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税费改革带来的实惠,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在国内外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等人畜共患疫情频发的特殊时期,及时组织对全市禽流感防治情况进行视察,对动物防疫法进行执法检查,建议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全市畜牧工作情况的汇报,监督支持市政府在关键时期,统一部署,强化措施,全力进行防控,同时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保证了全市人畜生命和群众财产安全,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为此,委员会在对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执法检查的基础上,建议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就存在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行为得到依法规范,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纠纷等问题得到集中清理整顿,因土地问题引起的上访案件明显减少。农业机械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气象工作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委员会每年都安排对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气象法进行执法检查。水土流失防治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用重大,特别是我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做好这项工作至关重要,为此建议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水土保持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提出了意见建议,监督支持政府认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改善和维护好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近五年来,委员会还建议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农业技术推广、海洋与渔业、农村水利等方面的工作汇报。为配合常委会搞好这些汇报的审议,我们都在会前一个月,组成专题调研组,认真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有计划、有重点地深入到县乡村、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情况,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建议,实事求是地写出调查报告,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提供有力依据,在审议中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对这些工作的审议,共提出审议意见30余条,我们及时进行跟踪督办,绝大部分建议都得到了较好落实,有效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同时,还组织对农业法、水法、种子法、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森林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了执法检查,有效推动了这些法律法规在我市的贯彻实施,督促政府依法行政上水平,加大了依法护农、依法兴农的力度,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包村扶贫工作作为了解农民疾苦、把握基层动态、掌握社情民意、加强基层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支持农村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我们委员会重点负责这方面的工作,把所包村作为调查研究的基地、新农村建设的试验田,把促进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监督工作的切入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我们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贴近民生,深入调研,推动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力促和谐社会构建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紧紧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支持政府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工程做起,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关注并推动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天鹅湖因蓄水得不到正常补充,库区生态环境恶化,旅游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引起了市和油田领导的高度重视,广大市民也十分关注。为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受市人大常委会委托,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补水、开发、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组织召开协调会,分解细化责任,认真组织落实,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我市北部沿海区域地下水位高,海水地下入侵,土地盐渍化严重,交通闭塞,发展比较缓慢。在该地区沿海岸线内陆一侧建设一条生态河,沿河实施道路、绿化等配套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为推动这项工程的实施,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并以市人大常委会文件形式向市委作了汇报,提出了建设生态河、加快沿海区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使这项工程被列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已从今年开始逐步实施。为推动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通过调研、到外地考察,写出了近万字的调查报告,为政府提供了参考依据;协助政府邀请16名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运营方面的专家及客商,召开了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论证会,为提高市场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把握“三农”动态,更好地找准监督工作的切入点,我们还结合每年的工作实际,适时对统筹城乡发展、植树造林、水产养殖、农村劳动力转移、双十工程及便民实事中涉农项目的实施情况、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等开展了专题调研,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每年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凝聚着代表们的心血,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认真督办好这些议案、建议,是尊重代表权利、支持代表履职、发挥代表作用的重要体现,是我们的一项重大责任。委员会始终高度重视代表议案、建议的督办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针对每年人代会上涉农议案、建议面广、量大、代表参与人数多的实际,对较长时期以来的代表议案及其办理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办理答复满意率很高,但办结率却逐年下降,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为切实提高办理质量,委员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析,决定召开涉农代表建议承办说明会,让代表与承办单位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会前,我们首先听取各承办部门的汇报,对说明材料逐一进行审阅、把关。通过召开说明会,各承办部门将办理情况向代表进行详细说明,代表们对关心的问题当面提出疑问,并对如何更好地进行办理提出了意见,相关部门耐心细致地进行答复,有效地增强了办理效果。本届以来,涉及“三农”方面的代表议案、建议代表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了100%。

三、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水平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11)

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情况

1月15日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市委、市政府参加会议的领导召集济宁全体与会人员对贯彻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进行了深入讨论和认真研究,对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分别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1月18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真听取了会议精神汇报。1月20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主持召开市直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按照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总结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分析当前农村形势、谋划安排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进一步对会议精神进行贯彻落实。1月中下旬,市直农口各部门分别陆续召开党委(党组)会议、局长(主任)办公会议、全体机关干部会议、系统县市区局长(主任)专业会议等进行传达贯彻,并结合总结20__年度工作,对20__年工作进行部署安排。截至2月20日,全市已有6个县市区召开专题或综合会议对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进行了传达贯彻。近期,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先后分析当前全市“三农”形势,由市委农工办牵头组织农口有关部门参加,组成专门工作班子,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和政策措施。会议拟于3月上旬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分析当前“三农”形势,研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政策措施,部署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整个会议筹备情况近期向市委常委会进行汇报。

二、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按照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我市实际,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实现工作指导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围绕强基础、保供给、促增收和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突出抓好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农业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发展五大重点,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和人才四大支撑,努力实现农业综合产出效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民收入三个明显提高,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预期目标是:粮食总产稳定在400万吨,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工作中着力抓好七个方面的重点:

(一)突出规模开发,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围绕培植产业发展新优势,深度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区域布局、规模推进”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要求,加快发展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六大专业生产区和五大规模种养基地建设,引导特色产业产品向优势产区聚集。种植业加快发展精细瓜菜、设施瓜菜和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产品;林业集中实施封山育林、绿色通道、湿地保护与恢复、果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苗木花卉和绿化示范村六大工程建设;畜牧业加快发展“两牛”(肉牛、奶牛)、“两鸭”(肉鸭、蛋鸭),培植畜禽主导产品生产区;渔业突出抓好生态、高效、品牌渔业三大重点。

(二)突出项目带动,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住鲁南经济带农副产品加工业基地规划建设的机遇,围绕培植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新优势,加快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机结合。继续实施农业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包保责任制,集中筛选确定一批重点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项目,实行重点包保,重点招商,集中扶持,强力推进,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力争年内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00家。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扶持100家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当时候召开高规格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贯彻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安排工作,制定出台扶持政策

(三)突出关键环节,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围绕培植市场竞争新优势,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一是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引导生产经营者严格按标准化、规范化操作规程组织生产经营,重点抓好规划建设的150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标准化配套技术推广普及;二是依法加强示范区内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三是继续抓好农牧渔三大质检中心和质检体系建设,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四是把好“三品”认证关,加大认证申报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突出生态建设,推进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围绕发展循环农业,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培植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再上新水平。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和大型养殖场沼气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再有300个行政村、3万农户完成“一池三改”。(五)突出基础保障,加强农业农村设施建设。高质量完成去冬今春规划的投资7.8亿元、1.49万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扎实推进治淮东调南下、南水北调东线济宁段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健全完善田间排涝灌溉网络体系。加大以土地治理项目、三期世行贷款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着力抓好种养基地的设施配套。继续加强山区、湖区、滩区扶贫开发,促进农村均衡发展。巩固扩大村村通自来水成果,力争再解决101个自然村、6.2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农业机械化,重点鼓励发展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秸秆还田和秸秆综合利用、设施农业机械等新型适用农机具的推广,继续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

(六)突出政策落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逐步构建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和长效机制。认真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大农民负担监管力度,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严格落实“四项补贴”政策,规范操作程序,提高运作效率,确保及时兑现到位。按照中央关于“三农”投入“五个三”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

(七)突出示范带动,搞好新农村建设亮点培植。围绕深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培植五个方面的亮点:一是围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选择一批有条件的乡镇,通过扩大管理权限、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等,尽快形成镇村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培植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亮点。二是围绕发展富民新产业,培植一批特色专业亮点乡镇、亮点村;三是围绕孔子文化、运河文化产业开发,培植一批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区;四是围绕村镇规划建设和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培植一批村庄合并、整体搬迁、社区化管理及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的示范乡镇和亮点村;五是围绕推进农村土使用权地流转、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农村生产生活社会化服务、村企互动建设新农村、农村社区化管理,培植一批示范亮点。

工作中重点强化以下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三农”工作,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的综合机构,理顺工作关系,进一步强化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强化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和中央关于“三农”投入“五个三”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加快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强化合力帮扶。深入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和企事业单位“结对共建”工作;继续抓好市直部门单位“共建新农村百件实事行动”,强化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四是强化督导考核。按照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的要求,将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和年度重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定期检查督导,年终全面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三、当前农业生产落实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当前农业各项工作。一是立足夺取夏粮丰产丰收,加大春季麦田管理力度。针对今春小麦苗情、墒情和入春气温回升慢的特点,坚持因苗保控、科学管理,对三类苗以保为主,二类苗促控结合,一类苗先控后促,陆续采取顶凌划锄、二三类苗返浆期趁墒耠肥、返青后浇水、起身拨节阶段重施肥水、适时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预防春霜冻害等技术措施,全面培育春季健壮个体和高素质群体,为夺取夏粮丰收打下基础。二是立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强化关键环节技术指导、加强春季麦田管理的同时,抓住目前市场需求旺盛、价格较高、气温逐渐回升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春季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冬春蔬菜大中拱棚技术指导和管理,努力扩大设施性、保护地栽培面积,提高种植业综合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来自种植业收入。强化节日期间南四湖及其贯通河道渔业生产秩序检查,强化科技服务和管理,推进春季渔业发展。三是立足抗旱防汛,大力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围绕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强化农田水利设施支撑,深入推进工程、资源、民生、城市、生态水利五大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投资5.02亿元,铺开各类工程1.36万项,出去机械7436台,投入工日1782万个,完成土石方4391万方。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注册的246座小型水库进行安全排查,编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农机部门在搞好农机安全教育、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机年检的同时,积极组织农业机械参与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土地治理、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立足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抓住节后多数畜产品市场价格较高时机,采取加大免疫力度、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做好消毒灭源工作、防止疫病发生,严把检疫关口、杜绝疫情传入和传播,强化疫情监测、提高预警预报能力,完善应急预案、积极应对突发疫情等多项措施,实行春季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疫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确保免疫质量和效果,扎实做好重

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五是立足促进生态林业发展,开展森林防火和植树造林活动。围绕绿色通道、封山育林、果品质量安全区建设、苗木花卉基地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绿化示范村镇建设林业六大工程,近日,市委市政府将召开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对林业六大工程、春季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进行部署安排。六是立足防灾减灾,搞好气象预报信息服务。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加强乡村气象观测体系建设,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畅通气象信息服务渠道,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七是立足扶贫帮困和谐发展,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认真贯彻民政部和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在建立健全防火减灾救灾机制、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冬春期间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安排,冬令期间,全市共向灾区困难群众发放救灾资金1030万元,救济粮4103吨,棉衣被26431件,救助16.9万人次;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程,全年计划为100户农村贫困家庭新建房屋7.5平方米,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四、几点工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