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家庭贫困自述书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9 16:32:40

家庭贫困自述书

家庭贫困自述书篇(1)

×××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居委会等(公章)

××年××月××

家庭贫困证明

尊敬的老师:

我是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xx级____系____班学生,因家庭生活困难,欲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现将家庭经济情况说明如下,请审核:

我家住在偏僻的农村,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父亲在外打工,这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母亲身体不好,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另外,弟弟现在正在读高中。家里没有能力供我完成学业,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学生:________(签名)

20xx年x月xx日

家庭贫困证明

现特证明xx省xx市xx县(区)xx镇(乡、街道办事处)xx村(或居委会)xx组组民(市民)xx同志之子(女)xx,于20xx年月考入湖南科技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xx专业xx年级xx班级学习。

陈述困难原因(家庭人口情况、地处偏远山区、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情况、家庭遭受突发意外事件、家庭成员因残疾、年迈而劳动能力弱情况、家庭成员失业情况、负债情况及其他困难原因等。)

家庭情况实属贫困,特此证明!

村委会(或居委会)(盖章)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或县级民政部门盖章)

20xx年xx月xx日

备注:

家庭贫困自述书篇(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高校贫困生是指高校在读期间由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我国政府长期重视这一群体的学习生活状况,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我国自此开始实行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标志着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制度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后,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教育部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有机结合的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随着我国政府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贫困生认定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决定了贫困生资助金的使用效率,间接影响着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程度,是做好各项资助工作的前提,因而成为贫困生资助工作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我国高校当前通行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某些方法、程序问题,使大量非贫困生基于逐利的动机,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同贫困生一起申请贫困助学金,近年来出现的某些“贫困生”比非贫困生生活阔绰、助学金被“贫困生”用于购买奢侈品等现象即是这一问题的现实反映,造成了一方面各高校贫困资助申请成风,另一方面真伪贫困生在申请阶段却无法有效区分的困境。

非贫困生申请贫困资助的行为本身已经影响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率,如果非贫困生最终获得了贫困助学金,则将进一步损害贫困生的应有利益,使有限的资助经费被挤占而无法用于真正贫困的学生身上,降低高校助贫资源的使用效率,违背高校贫困资助的政策初衷,阻碍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化与公正化。本文将从对现有甄别机制进行优化与重构的角度,为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建立有效可行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

二、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材料的可信度较差。现行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户籍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街道或父母所在单位出具的贫困证明,或盖有上述部门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然而,由于不存在利益关系与责任关系,是否在调查表上盖章、表上信息是否属实与经办人员没有任何关联,使经办人员往往在不作任何调查的情况下便出具证明。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民政部门的不规范或违规行为使这类材料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往往缺乏准确性甚至真实性。

(二)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基础性平台,通过奖励守信者、惩罚失信者的方式解决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实现市场经济的效率与公平。在当下我国法规体系尚不健全、配套制度如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系统尚未建立的情况下,由于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部分家庭并不贫困或未达到所要求的贫困程度的学生在利益驱动下填写虚假的个人信息、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对家庭实际收入与经济状况进行隐瞒与编造,甚至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调用社会资源,在最终决定层面挤占贫困生的名额,与贫困生争夺助贫资源。

(三)认定依据难以获得。由于我国尚未如欧美及亚洲发达国家一样建立全国性的收入申报与查证系统,因此各家庭的收入情况实质上是不可查的,尤其对于经济困难家庭而言,其家庭收入自身所具有的不稳定性使得家庭收入的具体金额更加难以统计与核实,从而造成家庭经济困难作为认定依据往往缺少客观的衡量标准,而只能依据学生自己填写的信息。

(四)认定标准缺乏科学性与公平性。认定标准问题涉及到如何分析、评价申请学生提供的关于其家庭经济状况材料的问题,而大部分高校对贫困生的定义属于定性描述而没有量化指标,造成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的操作性较低,无法满足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实际需要。

(五)认定方式造成识别障碍。各高校大多成立了院系、班级评议小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民主评议。这一方式避免了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单方面决定受助人员而出现的局限与偏差,基本保证了贫困学生认定工作的公正性与公开性,但仍然对准确贫困生认定形成了识别障碍。部分学生可能出于自尊心的考虑,可能在公布家庭经济状况时有所保留甚至放弃贫困资助的申请。反之,部分非贫困学生为了争取贫困资源,故意夸大甚至编造其家庭的贫困程度,骗取评议同学的认可从而挤占了贫困学生的受助资源。

(六)认定管理存在技术缺陷。高校贫困生认定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含对申请学生提供的材料进行认定与助贫资源的发放,对已获得贫困资助的学生进行后续监督同样重要,提高贫困学生认定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尤其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的支持,以适应当代高校贫困生分析、认定、管理、追踪等要求。然而,由于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成本与技术障碍,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建立在校贫困学生的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作业方式还停留在纸质记录与操作上,致使高校有关部门难以掌握困难学生的在校基本消费动态,同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没有实效的成本。

三、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重构路径

(一)引入相关困难证件法:高校学生家庭处于长期贫困状态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人员异动(如父母离异)、家庭人员病亡(如去世或患有重病)、家庭人员失业(父母有一方或双方均失业)等。因此,如果学生符合现行资助政策的申请要求,其家庭经济困难基本是由上述原因造成的,从而上述原因均可以作为家庭经济调查的平行认定依据。相对于开具权限较低的《调查表》,由民政或其他部门开具的能够证明上述情况的《特困证》、《最低生活保障证》、《残疾证》、《烈士家属证》等办理权限相对较高,从而伪造难度较大。《特困证》、《残疾证》等对于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而言是已经具有的或容易办理的,但对于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则是难以获得的。因此,要求学生在申请贫困资助时除了出具证明其家庭目前处于经济困难状态的《调查表》外,还要求其出具相关证件或证明,就能够将贫困状态与致贫原因相结合,显著提高非贫困生伪造成本的同时不增加贫困学生的证明成本,有效地对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进行分流。

(二)逐步建立个人诚信记录。在尚未建立起全国范围内个人诚信档案的状况下,可以逐步形成学生个人的诚信记录,一经发现申请学生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或填写不实申请内容,经核实后将写入该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记录,取消该生在校期间内受助资格,进一步可将该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甚至将该诚信记录放入学生档案。

(三)建立开具贫困证明责任追究制度。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贫困资助申请者户籍所在地有关部门对其所出具的贫困证明无需承担任何责任,这种不受约束地利用政府公信力开具证明的渎职行为,是造成贫困生证明泛滥与真假难辨的重要原因。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对行政人员代表政府进行公证的行为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例如我国台湾地区将类似于政府职能机构未经审查、未有依据便在贫困证明上盖章的行为视为伪造变造特种文书罪,根据台湾地区《刑法》第二百十二条,“伪造、变造…关於品行、能力服务或其他相类之证书…足以生损害于公众或他人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罚金。”因此,我国应逐步健全完善包含出具文书、证明行为在内的对政府公职人员行为进行问责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加大对虚假公文、证明的追究与惩处力度,要求对相关信息提供证明的工作人员必须对该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保证其所开具的“贫困证明”成为真实可信的文书,从虚假证明的源头着手杜绝“伪贫困生”的出现。

(三)不断完善贫困生资助模式。现行的无偿资助模式对许多非贫困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因此,为达到甄别与筛选的目的,应当实行多种形式的权利义务对等的资助模式,例如使获得资助的贫困生在特定时间内(如周末、课余、节日、假期等)根据需要和安排,参加面向校内外的勤工助学性质的有偿服务或社会活动并达到一定时限,同时将劳务报酬设定在较贫困生日均消费稍高的水平上。这种附带强制性有偿劳动的条款的贫困生资助,既在保障真正贫困生的基本利益之基础上使之形成自尊、自立的精神信念,又让大量家庭贫困程度较轻或不贫困甚至家境富裕的学生因不愿承担相关义务与工作而放弃申请贫困助学金,从而通过适当的技能教育与训练长久地提升贫困生的生存发展能力。

(四)形成多渠道的贫困生认定依据。贫困生认定工作是一个包括前期评议、中期认定与后期监督三项内容的动态过程。相对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审批者、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者,真正了解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和在校生活状况的是与其长期相处的同学。因此,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必须参考申请者同学的意见并依靠其监督,通过在校园内设立监督信箱等方式提供畅通的学生意见反馈渠道,并定期对贫困生进行抽样调查,及时掌握贫困生的生活状况,确保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准确性。(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家庭贫困自述书篇(3)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了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党支部集中学习和自学,领会了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始终牢记在党的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作为一名基础党员,结合本职工作,要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紧密结合起来的理论论述,要汲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丰富经验,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直面现实,解决矛盾,翻越脱贫攻坚这座山,打赢

这场硬仗,在总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党和广大人民共同谱写新的历史,创造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的辉煌,带领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二、查摆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学习领会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还有一定差距,脱贫攻坚理论武装不够扎实。

2.由于语言关系,与自己的帮扶户沟通存在困难。

3.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4、对帮扶户家庭情况变化有时不能及时了解。

5、对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深刻,存在乐观情绪。

(二)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1. 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善,要学懂弄通这个科学方法,还需要一定时间,离融会贯通还有一定距离,自身动力不足,存在重业务学习轻扶贫工作理论学习的现象,不能很好用所学知识指导、帮助帮扶户。

2.在帮扶工作开展之初,能严格按照县局党委安排部署,到帮扶户家中开展相关扶贫工作,但由于语言关系(不懂藏语),交流沟通有困难,不能随时交流,掌握情况,需要懂藏语人员翻译。

3.中国有句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于受文化素质、传统习惯、传统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帮扶户对改变自身生活现状的动力不足,方法不多,努力不够,我自身也缺乏找到好的方法、方式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方法,没有深入研究解决的办法。

4.在帮扶工作中,由于公安工作本身节奏紧、压力大、事情多,有时会忽视及时询问沟通帮扶户家庭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只能被动了解,不能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

5、有时存在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乐观情绪,主要原因是对帮扶户家庭情况认识不够、分析不深刻,认为现在已经脱贫了,问题不大,未能及时发现返贫的原因,不能防微杜渐。

四、下一步整改措施

   1、今后加大对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力度,深刻理解,仔细分析,吃透弄懂,找准关键点,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扶贫工作中,把扶贫关系到贫困户的政策、法律法规详细讲解到位,转变传统思想、生活方式,从“智力扶贫”做起,做好扶贫户智囊。

   2、今后加强藏语方面的学习,做好能和帮扶户简单沟通,打好感情牌,提升帮扶的效果。

家庭贫困自述书篇(4)

中图分类号:G647.8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How to Effectively Identify Funding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Poor Students in the Class

HU Jianping, NIE Pengfei, YU Peng (Cangzhou Meidical College, Cangzhou, Hebei 061001)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or college students funding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variety of subsidy policy, poor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subvention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As a college instructor, poor students identified and aided perpetrators of specific work, how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poor students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upport, to establish a sound, reasonable and poor students in our current funding system is the focus of the work.

Key wordspoor students; subsidy policy; identify rules

自我国高校全面并轨招生,实行上学缴费政策以来,它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经济困难甚至入学难的问题,各个高校贫困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经济生活的压力,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①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贫困生的认定资助工作、贫困生日常生活、学习都要作为班级一项重点工作来做。

1 班级贫困生认定工作

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资助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②目前,在认定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难点,需要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和解决。为了使班级贫困生认定工作有序的开展,让家庭真正贫困的同学得到资助,建立班级贫困生认定小组,建立健全班级贫困生认定细则,是班级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前提条件。

1.1 建立班级贫困生认定小组

小组成员由辅导员、学生干部及学生代表组成,人数不少于班级人数的10%,认定评议小组成立后在班级公示,认定小组成员的要求的条件如下:(1)认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文件内容,熟悉贫困生认定和评选的过程和条件;(2)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公平、公正;(3)工作认真负责;(4)非贫困生;(5)保密原则。

1.2 贫困生认定程序

(1)在班级内组织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递交书面申请及相关证明材料,要求申请中详细叙述家庭困难原因,建立班级贫困生档案。

(2)召开认定小组成员会,解读《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文件内容,制定和完善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选过程、评选办法。

(3)公布递交贫困申请学生名单,并逐一介绍每名同学申请书中所讲述的家庭困难状况,并强调纪律,坚守保密原则。

(4)由认定小组成员下去深入细致的了解递交贫困申请同学日常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情况,是否和申请中所陈述内容相一致,是否符合资助条件。

(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①由辅导员老师作为认定小组组长主持会议;②参加人员由全体认定小组成员组成;③由主持人详细介绍认定小组成员对每名贫困生日常生活、学习调查了解的结果;④小组成员对每一名参评同学进行讨论,讨论后对该同学进行是否符合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进行举手表决,在确定符合资助标准后,评议小组对该生进行资助等级认定;⑤认定小组成员在认定结果上签字;⑥将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在班级内公示。

2 关注贫困生健康发展

贫困生资助工作完成以后,班级内的贫困生就会成为大家目光的焦点,他们的生活、学习也时时被同学们所关注。久而久之就会对贫困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慢慢地脱离群体,会产生自卑、厌学等等问题。

关注贫困生,在实际工作中贴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体谅他们的心理感受。定期跟踪调查了解贫困生日常生活、学习、思想状况和心理发展状态,对所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及时有效地调整他们的情绪反应。鼓励他们和身边的同学多沟通、多交流、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通过个体引导和群体活动等形式开展(下转第200页)(上接第187页)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感,使其用一种积极地心态面对生活、学习。

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非常需要国家、社会或学校给予经济资助,以解其学业的后顾之忧,但是,学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困难的同时,应加强他们的感恩教育,不断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③

一个班级的稳定是建立在很多因素之上的,而班级贫困生认定资助工作,是每年班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认真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并且关注贫困生的健康发展,才能使整个班级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注释

家庭贫困自述书篇(5)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认定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益与效率。高职学生在校三年,每年都要参与一次贫困认定工作,其认定结果,将成为学生受助资格的重要前提。国家高额无偿的助学金,令众多学子趋之若鹜。作为一名在高职院校工作多年的辅导员,深知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如何科学的认定贫困生,把握好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在学生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

1、贫困生认定的基本情况

1.1贫困生认定的档次和标准

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认定的贫困程度分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三个档次,其认定标准大致可按几种不同情况来界定。[1]

1.2贫困生认定的程序

首先由个人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提出书面申请,并在申请书后附上尽可能提供的贫困证明;二是辅导员组织班级民主评议小组,依据学生提交的《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各种贫困证明及学生的日常表现摸底、评议、排队、认定;三是系部认定评议小组审核、公示;最后由学校学生资助中心审核并建立贫困生档案。

1.3贫困生认定的依据

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部门加盖公章的三级(或两级)贫困证明,加盖政府部门公章的家庭经济调查表,监护人丧失劳动能力证明、无经济收入证明、低保证明、残疾证明、孤儿证明或受灾证明等证明材料,以及学生的表现和日常消费行为等。[2]

2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各类贫困生认定的材料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贫困状况

贫困证明材料,是认定贫困学生的最基础材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是因为学生读书,很多部门可能出于极大的善意,贫困证明的出具非常容易。同时,贫困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地区间事实存在的经济差异,不同学生哪怕是持同一类型的贫困材料,也只能证明该生在当地属于贫困家庭,但放在高职院校这个统一的平台中进行认定,结果就不一定了。

这些情况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均有所体现。由于生源地的分散性,辅导员无法实地调查核实学生材料中陈述的事实是否属实,这些无疑给强调公平公正的民主评议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2班级民主评议呈现众生态,甚至偏离民主评议的初衷

成立班级民主评议小组,让班级同学来审核贫困生,不仅能够让资格审查变得更有效和更具动态,而且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即使不用专门调查,仅仅根据衣着、饮食以及生活用品情况,基本就可以分出贫富,这比个人陈述和政府证明都有说服力。

然而在民主评议所呈现出众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评议的初衷。首先,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非常敏感,很担心被人瞧不起或受到歧视。在现实面前,让身处贫穷的人不把贫穷当丢脸是需要勇气的,申请助学金的大学生,家里是什么情况,要摆到桌面上来,供老师和同学们评议,恐怕会让某些贫困生产生顾虑和不适。他们为贫困感到自卑,但向别人袒露他的贫困则会让他更自卑,所以他们封闭自己,宁可不申请贫困资助。

其次,在民主评议过程中,参与评议的同学未必对全班所有同学知根知底,信息传递或有不到位之处,更何况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学之间相处的关系如何也显得至关重要。同寝室、同乡、好友之间受情感左右或受人请托,不惜搞无原则的“感情投入”而选择有所言有所不言,这种情况就自不在话下了。

另外,评议中某些现实情况,也让参与评议的师生一筹莫展。现在高职院校招生异常困难,为了保证完成生源指标,许多学校派出老师直接下到各地区各中学招生。在面对面的招生过程中,某些生源学校老师提出落实本班学生贫困资助的要求。如果那些学生原本就是贫困生,那就无所谓了;如果那些学生不够贫困生资格,就会让辅导员非常为难。硬扯上去,不能服众,不利于班级管理。置之不理,又唯恐影响学校来年的招生。

所以到了最后,评议结果一出来,再加上评议过程中各自陈述、评议的内容私下乱传播,同学间的单纯关系将可能因此变得复杂紧张起来,班级管理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应对策略

1、细致投入地做好贫困生认定的宣传前奏

国家的利好政策,务必让它落到实处。要广泛宣传,确保全体学生熟知贫困生的认定政策和程序。宣传工作必须细致贴心,让贫者有勇气来申请。

2、准确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保证信息及时的更新

学生入学后尽快收集有关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信息,因为学生刚入学,还不明白或者说不知道去提供虚假信息,这利于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抽查,通过多种渠道证实学生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掌握第一手资料。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相关资助资格,收回相应资助资金。

3、充分发动学生,调动评议人员的积极性,确保评议结果的真实性

由于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他们之间了解更深入真实,因此必须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开展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更要注意树立公正的气氛,防止学生之间请客拉选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资助,然后挥霍,在学生中间产生极坏影响。具体工作中不妨做到:

一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更切合实际的民主评议方案;二是要调动学生参与民主评议,关注申请学生的表现及日常消费行为,鼓励学生敢言,实事求是地参与评议工作;三是评议过程既要深入,又要反复比较分析,还要尊重学生隐私,强调保密纪律;四是必须公示,听取意见,无异议后再上报。[3]

参考文献:

家庭贫困自述书篇(6)

(一)辅导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饱满的爱心和平静的工作心态

辅导员工作的责任心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在工作中,辅导员应树立与学生平等的工作理念,弯下腰、蹲下来与大学生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学生,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知心朋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要认真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以最妥善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老师应积极挖掘学生会干部的工作潜能,大力调动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热情。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国家奖助学金评定的基础,所以辅导员应从客观事实出发,不允许情感凌驾于理智之上,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在工作中时刻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二)辅导员应具备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学生工作意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工作是国家奖助学金认定工作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品行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国家的政策资助。按照文件的要求准备评选材料的同学均可参与贫困生的认定,使贫困生认定工作在源头上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位同学。积极推进贫困生认定的民主评选,由非参加贫困生认定的同学进行计票、唱票、监票,及时统分等相关工作,杜绝搞小团体拉票,情感义气投票等现象。整个过程均在班级全体同学的监督下进行,确保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积极树立辅导员公平、公正、公开的学生工作意识。

(三)辅导员应具备对文件的准确深刻的解读能力

辅导员不仅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饱满的爱心、平静的工作心态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学生工作意识,同时要具备对相关文件的准确的解读能力。一份学工文件的具体执行首先是辅导员先对文件进行解读,辅导员解读文件能力影响学生工作的良好运行,直接影响文件精神的上传下达效果。辅导员应当对文件进行通透的理解,只有把握贫困生相关文件的精神,抓好重点有的放矢,才能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少走弯路。辅导员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引路人,因此,辅导员更需要自觉地培养对文件的准确深刻的解读能力。

二、西部后发展高校贫困生认定“三步走”主题会议

(一)第一个主题会议

第一个主题会议是主要针对各班班长和团支书的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分配各班班长和团支书在本次贫困生认定中的工作和需要准备的相关事项。会议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班长领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文件,组织本班同学认真解读本文件。

第二,对解读文件中存在的问题与疑惑,班长和团支书可以解答的由班长和团支书现场解答,对于班长和团支书不能解答的问题由团支书做好书面汇总。

第三,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所有会议要求本班全体同学参加,按照对全班同学负责的态度,对于不参与的同学需要向班级出具书面说明一份,书面说明应包括不参与会议的原因、已知晓本次会议的内容、时间、地点和不参与会议造成的后果自负等内容。

第四,做好班级会议记录,与会人员要做好签字考勤。

第五,确定第二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和会议的主要内容。

(二)第二个主题会议

第二次主题会议非常重要,起到关键性的承上启下作用。

1.会议内容

(1)辅导员详细解读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

(2)辅导员解答同学们对文件的疑问。

2.贫困生认定中争论较大的问题

(1)是否有低保证就可以无条件当选,低保证是怎样申请的。

(2)部分持有低保证的同学,日常生活消费水平与低保消费水平不符,如果仅以持有低保证为贫困生认定依据,存在不公平现象。

(3)部分持有低保证的同学,较少或从不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等,针对这类同学不予进行贫困生认定。

(4)部分有低保证的同学,有违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中第三条工作要求中的是否给认定。

(三)第三个主题会

第三个主题会议是贫困生认定的主体实践部分,本次会议主要体现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民主、公平、公正和公开,参会人员为辅导员和班级全体同学。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1.评选认定贫困生评定小组

贫困生评定小组主要由自我推荐和班级民主推选相结合的形式组建而成。贫困生认定小组成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主动不参加评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同学。

(2)责任心强,积极主动参与班集体活动的同学。

(3)宿舍内有参评人员,该宿舍入选评选小组成员只能限定1人。

(4)有同乡的参评人员,评选小组成员不能超过2人。

2.贫困生认定小组的公示

贫困生认定小组的公示主要采用固定班级内粘贴黑板报、班级QQ群公示等方式进行公示。其中对贫困生认定小组的公示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公示应包括“根据文件的精神指示,经过班级全体成员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推选”等字眼。

(2)贫困小组成员的姓名、性别、宿舍号、籍贯和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

(3)公示相关电话,对贫困生认定小组成员有异议的可通过该电话进行投诉。

3.班级民主评选

班级民主评定步骤主要包括参选人陈述理由、辅导员复述参选人经济困难情况、宿舍成员陈述参选人日常生活状况、班级主要班委对参选人情况进行点评、班级同学补充性点评和填写班级民主评分表等。

(1)全班同学对参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民主评选。

(2)辅导员复述参选同学参选理由中提到的家庭经济困难原因。

(3)同宿舍同学点评参选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开支情况和生活消费水平,是否有购买奢侈物品等。

(4)主要班委对参选同学的相关情况进行点评。

(5)班级其他同学补充点评参选同学的日常表现等。

4.其他民主评定程序

(1)统计全班同学对参选同学的民主评议表分数,做到即时公开班级评选分数。

(2)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对参选同学进行评选,及时统分。

(3)将班级民主评分、小组成员评分和辅导员评分的分数进行及时公开,同时进行班级民主评议的最后统分,把评选结果进行班级公示。

(4)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材料的搜集、整理与归档等。

三、西部后发展高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需要建立的相关体系

(一)建立贫困生认定民主体系

辅导员和民主评定小组是直接主体,由于辅导员制度下辅导员一般负责多个班级,同时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精力有限,因此建立良好贫困生民主认定体系至关重要。

1.民主量化体系

民主量化体系包括三大类,即班级评选民主量化体系、贫困生评定小组民主量化体系和辅导员民主量化体系。班级按照《贫困生申请表》等材料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评议,采用《贫困生认定民主评议表》进行无记名民主量化评议,并综合学生的日常表现,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档次。贫困生评定小组和辅导员分别采用《贫困生认定民主评议表》对参选同学进行民主量化评分。

贫困生认定民主评议表主要包括家庭贫困程度、勤俭节约情况、学习态度和思想表现等四大方面,每个方面分A、B、C、D四个等级,A等级10分、B等级8分、C等级6分和D等级4分。其中,家庭贫困程度得分占50%,勤俭节约情况得分占30%,学习态度、思想表现得分各占10%。申请学生的民主评议得分计算方法是:总分=全班同学评议平均分×50%+班级贫困生认定评选小组评议平均分×30%+辅导员评议得分×20%。

2.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各个班级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建立日常民主生活档案,班级班委进行各尽其责、各尽其职的明确分工制,由各班委根据实际情况汇总相关信息,由心育委员负责各班委上交信息的汇总与归档。

在建立班级日常民主生活档案工作中,各班委任务分工如下:班长主要负责班级同学的日常综合评定,团支书负责班级同学的思想评定,学习委员负责班级同学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情况的管理,体育委员负责班级同学参加体育活动情况搜集与汇总,文艺委员负责班级同学参加文艺活动的情况总结汇报,劳动委员负责班级同学参加集体劳动的情况,纪检委员负责班级纪律的情况汇总,心育委员负责最终的归档综合整理,并及时在班级内公开、公示。

(二)建立感恩回报社会的教育体系

家庭贫困自述书篇(7)

XX村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现有7个社,总户数1113户,总人口2508人。其中农业人口343人,非农业人口2165人。建卡贫困户5户14人,低保户25户51人;其中城市低保户21户38人,农村低保4户13人

二、致贫原因

(一)文化水平偏低,劳动技能落后。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贫困户从小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有的小学都未毕业,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落后,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需要,就业范围狭窄,岗位的双向选择,很难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以**村建卡贫困户李某为例,李某肢体残疾,行动不便,李某妻子没读过书,劳动技能匮乏,在外找不到工作。

(二)家庭老弱病残,劳动力短缺。调研发现,XX村大多数贫困户都存在因家庭成员老弱病残,导致家庭劳动力短缺,无法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以**村建卡贫困户杨某为例,杨某一家5口人,杨某与妻子均已满60岁,难以从事繁重的工作,目前杨某在家种菜,妻子患有癫痫,最近又摔倒导致骨折,儿子患痛风,孙子还未成年,全家只有儿媳在綦江高铁站打工。家庭成员中一旦出现年老或生病,长期需要治疗和照顾的情况,家庭压力将陡然上升。不仅因老弱病残丧失了劳动力,还需要家庭中其他劳动力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护理家人,必然导致贫困。

(三)思想观念落后,素质能力低下。部分贫困户思想意识落后,自身素质较差,缺乏新思想新思维,缺少主动性创造性,满足现有的生活状态,脱贫的内生动力不强,存在“等靠要”和“思想贫困”的现象,宁愿打零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或是守着自己的一小片菜地自给自足,也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技能。

(四)供养子女读书,家庭负担较重。许多家庭认为只有多读书才能有更好的出路,因供养子女上学支出较大,导致家庭经济困难,但子女毕业并就业后就能改变现状,实现脱贫。以**村贫困户郭某为例,郭某一家3口人,育有一儿一女,郭某依靠每月低保金和偶尔在外打工,供养女儿读大学、儿子读高中。儿女就业后,郭某一家就不再贫困。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思想引导,激发内生动力。扶贫必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拔掉贫困户的穷根,通过召开会议、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宣讲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思想、党中央关于扶贫工作的重大部署、扶贫政策法规,让党的扶贫方针政策扎根在困难群众心里。深入挖掘脱贫先进典型的人和事,树立榜样,广泛宣传,强信心、聚人心、筑同心,树立贫困户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对那些“思想贫困”的困难户,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教育引导,转变思想观念,摒弃“等、靠、要”思想,帮助其将把“要我脱贫”的思想观念转化为“我要脱贫”。

(二)保障义务教育,开展技能培训。扶贫必先扶智,保证农村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农村孩子上不起学或中途辍学,让农村孩子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的为文化水平不高、劳动技能不足的贫困户传授致富技能知识,帮助贫困人口就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脱离贫困。

家庭贫困自述书篇(8)

黄代表根据自己具有制作名优茶的专业特长,积极动员兰强福发展茶叶种植,并答应帮助他解决技术和销售问题。

兰强福在黄代表指导下种起了茶,黄代表把兰强福当成“自己人”,倾心帮助解决有关技术难题。

通过几年的努力,兰强福现已种植名优茶5亩,年经济效益1万余元。他还承包了4亩多的油茶山,家庭年收入接近2万元,手机、电视也一应俱全。

代表有了联系户

焦滩乡位于遂昌县西南部,经济条件较差,贫困户也比较多,如何帮助农民增收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成了乡党委、人大、政府的一大难题,也成了乡人大代表的心事。

焦滩乡现有人大代表37名。人大代表里,有不少人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有威望,且很多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乡人大主席团决定发挥人大代表特有的优势,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2002年,焦滩乡人大主席团开展了人大代表联系贫困户的活动,根据每位乡人大代表的专长,结合实际情况,联系结对一两户贫困户,帮助解决贫困户在生产、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

从此,各位人大代表除了监督政府工作和当好人民群众“代言人”外,又多了一副联系贫困户的“担子”,每位代表都有了自已的“联系户”。

农户有了贴心人

1994年,对焦滩乡焦滩村村民肖立华来说是可喜的,又是可悲的。说可喜,因为他的小女儿就是这一年出生的;说他可悲,是因为他在劳动中永远失去了右手手掌,造成三级残疾,治疗花去了大量医疗费,这给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失去右手对于一位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生活来源。

为了缓解家庭负担,肖立华尝试着做木材等生意。由于不懂得如何做生意,肖立华为此付出了昂贵的“学费”,几年的经营,让家庭背上了11万余元的欠款。这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他对生活逐渐失去了信心。

此时,刚好该乡开始实施人大代表联系贫困户制度,并确定由乡人大代表黄财发联系肖立华家。

黄财发代表了解了肖立华家的实际情况后,多次找他谈心,建议他从事餐饮业,并帮助他从其他人手中转包了饭店。经过苦心经营,第一年经营纯收入就有2万余元,使肖立华对生活重新燃起了信心。从第二年起就更加努力,现在肖立华除了经营饭店外,每年都要养六七头猪,卖猪的收入一年就有六七千元,家庭年纯收入有4万多元,基本还清了原来所欠的债务。

谈起谢樟华,焦滩乡下蓬村村民黄尚堂的脸上充满了感激之情。

谢樟华是县、乡人大代表,下蓬村党支部书记,黄尚堂的贫困结对联系人。

黄尚堂说,他现在的幸福都是人大代表谢樟华给的。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原来,2001年黄尚堂26岁的时候,他父亲因病去世,后来母亲又改嫁,家里就只有他一个人,且欠债较多。从此,黄尚堂就象变了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在社会上混迹。

为了彻底改变黄尚堂,谢樟华首先想办法要帮他介绍女友组成一个家庭。在谢樟华的帮助下,黄尚堂于2003年结婚并生了一个儿子,从此有了一个像样的家庭。

接下来,就是如何帮助他摆脱贫困了。谢樟华帮助黄尚堂联系了县城的建筑工地,让他干上老本行,在工地上做泥水,年收入有2万余元。现在,黄尚堂一家三口全部住在县城,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村民致富领路人

遂昌县焦滩乡人大代表联系贫困户制度自2002年实施以来,各位人大代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帮助贫困户种植茶叶、油茶以及经商、打工等手段脱贫,对于部分孤寡老人则通过解决低保、送敬老院等使其安度晚年。到目前为止,37名人大代表共联系贫困户44户,在代表的帮助下,已经基本脱贫26户,纳入低保和送敬老院13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家庭贫困自述书篇(9)

贫困代际传递的概念由“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中发展而来,是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①。显而易见,贫困代际传递的产生基于一定的相关因素和现实条件,而这些因素和现实条件能否造成贫困代际传递也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的。本研究2014年7月―9月对陕西省西乡县某贫困镇20户低保家庭追踪研究发现,造成这些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是多样化,但造成贫困的发展路径大致归为两种:纵向性贫困户,即持续性贫困的家庭,家庭的贫困史较长,短期无法摆脱贫困,基本依靠低保和种地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横向性贫困户,即在某一阶段因突发状况致贫,出现暂时性贫困的家庭,往往短期内可以摆脱贫困。

对于农村贫困户的研究,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今后这些农村贫困家庭的成员是否有一定的能力去摆脱目前的贫困现状,也无法预测是否会将贫困再次传递给下一代,但是基于对二十户贫困户的实地调研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与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相关性高的因素。本文将基于社会排斥理论来分析探讨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

农村贫困家庭的贫苦状况的改善与摆脱,既可以看做是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割裂,也可以说是新的场域与惯习再生重构的过程。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其实质是部分社会成员因缺乏资源而导致的社会剥夺②。农村的发展受到阻碍,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础设施缺乏,因此80的③农村人口长期摆脱不了贫困。显然,社会剥夺和社会排斥对中国农村贫困的产生有着十分深远的负面影响。从社会排斥内涵来看,社会排斥理论强调贫困是被剥夺了经济机会所导致的,而造成被剥夺的因素在社会下层和穷人中不断再生产出来,贫困也因此发生代际传递④。因此,从社会排斥视角研究农村贫困代际能够从问题的根源入手,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农村贫困代际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排斥的经济维度与贫困代际传递

从社会排斥的概念来看,社会排斥既是是一种被边缘化的机制与过程,由于各种原因,在国家、社会组织和社会利益集团等施动者的作用下,致使个人、群体等受动者不能公平地享受到应该而且能够享受的公民权益与国民待遇,导致他们能力削弱与机会丧失,以致处于边缘化困境的一种社会机制⑤。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一座座高楼耸起,越来越富裕,而农村却一直处于贫穷状态。城乡贫富差距的持续加大现象,追其深层原因,不得不分析社会排斥的经济维度对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在工业化过程中,国家一方面对农民实行高积累政策,另一方面不断压缩农业的投资比例⑥,从而导致农业收益下降,农村发展严重受阻。这些政策措施给农村造成的经济排斥带来直接后果就是农村的长期贫困落后,城乡差距逐渐扩大,社会贫富悬殊急剧扩张。当前时期,现代化程度迅速发展,大量农民开始选择进程务工,但是户籍制度的限制再次剥夺了农民非农的就业机会,他们只能从事一些最底层的工作,微薄的收入和户籍制度的限制,致使其子女依旧无法拥有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甚至被留守在农村,缺失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心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调查中也有所发现。比如,M家,这是一个三代大家庭,奶奶今年78岁,独自一人在农村照看8岁的孙子小华,小华的父母全都在西安打工。据小华的奶奶说,孙子今年上一年级,其父母在他三岁的时候就一直在外打工,一年也就回来一两次,本来想等孙子上了小学接去西安读书,但是高额的借读费和严格的户籍限制,最终还是让这个家庭放弃了这个想法,只能让小华继续在镇上的小学读书。由于小华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小华的关心很少,致使小华性格孤僻,很少和同学老师交流,学习成绩也不好。

对M一家而言,虽然夫妻两个人都进程务工,但是微薄的收入根本没有明显改善这个家庭的贫困状况,儿子小华依旧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甚至还成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最基本的心理需求都被剥夺。这对于一个孩子的未来成长,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二、社会排斥的福利制度与贫困代际传递

一直以来,国家和社会都认为,农民可以依靠土地和家庭保障实现自身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的低保比不上城市低保重要和紧迫。国家长期实行一系列政策优先发展城市,忽视了农村的具体制度如户籍制度、养老制度、住宅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等的建设,把全国80以上的农民因户籍原因排斥在了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之外⑦。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圈地热随之而来,大量农地被征用为建设用地,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在农转非的过程中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本身,还丧失了一系列的权益和权利。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当不了农民,也无法与市民一样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因此,失地农民面临着极大的社会风险,尤其是那些贫困地区的农民。

除了无法实现对农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外,我国当前针对贫困农民家庭的扶贫政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中央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把传统的分散救济式扶贫方式彻底改变为开发式扶贫方式⑧。事实上,这种扶贫方式虽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受益的却不是向贫困农民,而是地方的强势群体和地方政府的各部门。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除了对20户贫困家庭进行调查访谈,我们还对享受扶贫政策的“非贫困户”进行了调研。如B家,经济条件在村里算中上等家庭,夫妻俩之前一直在苏州打工,后来通过哥哥(本村的支书)帮忙得到了地方政府扶持养猪政策的项目名额,于是决定回村创业,办了养猪场,目前这个养猪场固定资产大约在100万左右,流动资产在70-80万左右,当时创业投入资金大约在15万。据了解,村里真正贫困的家庭每年的平均收入大约在3500元左右,勉强可以维持家里的日常生活,即使得到了这个扶贫项目的名额也根本没有能力和资金创办养猪场。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扶贫政策过度弱化了救济式扶贫的作用,忽视了真正贫困群体的实际利益。扶贫资源被有关系的“能人”用来发家致富,导致越富裕的家庭资本积累越多,越是真正贫困的家庭越没有能力摆脱贫困。

三、社会排斥的社会资源与贫困代际传递

对于每一个农村贫困家庭来说,贫困不仅仅指物质贫困,更是一种持续的生活困境,靠贫困农民个人或家庭的努力,在短时期内难以摆脱。据统计,我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其中80生活在农村,30为农村贫困残疾人⑨。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获取社会资源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亲属、邻居和农村社区。这里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物质、精神以及其他多方面的支持。

通过调研这20户农村贫困家庭发现,这些家庭获得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物质方面仅仅是从政府获得的低保金,只能暂缓温饱问题。而且他们获知的就业信息也较少,调查发现,村里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是通过亲戚、老乡介绍,才有机会出去打工的,但是对于一些贫困家庭的年轻人仍然在家务农,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家庭的社会资源少,社会关系单一,外加贫困家庭的子女一般受教育程度低,因此获取进程务工的途径少,机会少。例如W家庭,共有三口人,夫妻两人现已经60多岁,由于无法生育,收养了一个女儿,今年刚满16周岁。据了解,W家基本上算是村里最穷的人家,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差,女儿成绩也不好,所以女儿未上完小学就已经辍学在家。W家没有什么亲戚,在村里很少与人们来往,甚至与邻居也不怎么交往,而且w家的父亲担心女儿一人外出打工不安全,也不愿意让女儿去城里找工作,所以现在一家三口目前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种地和低保金。由此可以看出,贫困家庭由于没有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换的社会资源,担心给别人添麻烦或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心理原因导致他们有意识疏远了社会关系,从而制约了他们与外界的沟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因此也降低了他们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

四、社会排斥的文化教育与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历来是促进社会阶层间合理流动的进阶,同时也是贫困家庭打破贫困代际链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途径。知识的能力对一个人或家庭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而我国农村居民历来在教育上所遭遇的社会排斥尤为显著,导致了他们知识的能力的欠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是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所在。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今天,对于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是他们摆脱贫困,提高社会地位最直接的办法。然而农村孩子在受教育方面大多数时候是受社会排斥的。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孩子因家庭贫困无法支付高额的学习而早早辍学,难以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或因不合理的高校招生制度而与大学无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高额学费让考上了大学的孩子家庭陷入选择性贫困当中,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排斥。这种排斥阻碍了农村居民自身文化素质和知识能力的提高,致使贫困代际延续问题尤为突出。

在调研的二十户农村贫困家庭中,不乏存在由于贫困使子女无法接受完整义务教育的现象。其中,最为普遍的现象是,这些贫困家庭的子女都在镇上的中学读书而且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在读初中三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就基本上都在老师的劝说下去读技校了。在这个大学教育普及扩张的时代里,学历低的人很难谋取一份稳定的工作,更不要说初中文凭都没有的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他们没有资本投入和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不得不进入地段就业成为新一代低收入群体,面对他们的无疑是持续贫困的生活。因此,教育的不公平时最大的群体歧视和影响最深远的社会不公平,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的均衡发展和持续发展⑩。

五、结论与思考

农村贫困代际穿的发生并非必然,基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的研究发现,影响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网络资源贫乏、社会排斥的经济纬度、福利制度以及文化教育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强化了农村贫困代际的传递。针对这些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对农村贫困家庭社会排斥带来的不利因素,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对农村反贫困工作具有深刻的意义。

然而,切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往往一项体制的改革需要很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因此,针对此问题,找准切入点是关键,循环渐进,从致使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出发,解决各种对农村贫困家庭,尤其是其子女的不公平对待问题。首先,在影响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中,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政策不公平是当务之急。将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子女受教育权利公平化作为切入点,把义务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地方,尤其是经济较为贫困较为不发达的地区,实现教育的公平化。通过政策鼓励来宏观调控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其次,国家应该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助学信贷制度,让寒门学子无障碍的接受高等教育,而不会因高额的学费错失上大学的机会。除此之外,国家和社会还应该给予农村贫困家庭更广泛的政策性支持,从而为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在强有力的社会资源的形成形成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尽快打破代际贫困的链条。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注解:

① 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评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75.

② 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78.

③ 康涛陈斐:”关于我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

④ 许小玲,魏荣:”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一个中国情境下的分析框架”,载《前沿》,2012(11).

⑤ 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13.

⑥ 杨涛,施国:”庆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社会学研究》,2006(7).

⑦ 同⑤.

⑧ 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13.

⑨ 刘启栋:”关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力”,载《社会福利》,2002,(6):33.

⑩ 马新,”教育公平对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载《现代教育管理》,2009(1).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评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75.

[2] 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78.

[3] 许小玲,魏荣:”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一个中国情境下的分析框架”,载《前沿》,2012(11).

[4] 康涛陈斐:”关于我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

[5] 刘启栋:”关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力”,载《社会福利》,2002,(6):33.

家庭贫困自述书篇(10)

本次的培训城区扶贫办的领导通过讲解《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摘选)》大大提升我们的思想认识、大局意识。深刻理解扶贫工作意义重大意义,十三亿的中国人一大半在农村,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农村发生巨大的变化,有部分农民经过自己努力,学习掌握技术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发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命运,部分农民也都过上小康生活。但是还有小部分的人,特别是老弱病残的农民家庭由于因病、因学等等导致生活贫困,如果这部分人不脱贫,就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共同奔小康的脚步,也就是没有全面小康的中国梦。抓好扶贫工作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小康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一项重要举措。城区纪委的领导举了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扶贫领域的违纪违法案例,给我们敲响警钟,让我们时刻要筑牢纪律防线,不要出现流血流汗又流泪的情况,时刻握紧纪律这根弦,强化纪律和规矩意识。

二、丰富业务知识

此次培训,城区各部门针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低保工作、健康扶贫政策、雨露计划补助政策、扶贫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库管理、扶贫资金的安全使用和监管、农村饮用水安全知识、教育扶贫及控辍保学政策、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办法等等业务进行了培训。

1、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2015年10月16日,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中讲到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五个一批”。一是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所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二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生态护林员。我镇选聘2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做生态护林员,家庭人口2人,获得补助5000元,家庭人口3人,获得补助7500元,家庭人口4人以上,获得补助10000元。贫困户当了护林员,依靠自己的双手,为家庭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贫。

家庭贫困自述书篇(11)

红旗镇小学在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和扶贫办公室的领导和指导下,红旗镇小学的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能圆满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书记为具体负责人的扶贫和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使扶贫工作具体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各项规章制度,确立校长为学校帮扶助学第一责任人,确保帮扶工作有章可循,确保帮扶资金发公开透明,确保资助对象(建档立卡、低保户、残疾儿童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百分之百享受资助。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扶贫共工作,学生资助中心及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校领导都会召开教师会,领会贯彻上级扶贫精神。每次会议吴校长都会关切的说“扶贫工作是大事,要重视,一定要认真,各班级要对每个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解,不遗漏一个贫困家庭,扶贫工作要落到实处,让家庭困难学生上得起学,让他们吃得饱,穿的暖。”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我校二年级学生吴金果、五年级吴金潞家庭变动,父母离异,母亲要单独抚养两个上学的孩子。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班主任在了解了她们家的基本情况后向校领导反映了她们家的情况后,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吴素岩校长马上带领董运华副书记、赵丽娜副校长及相关教师驱车来到新力,吴金果、吴金潞家中,了解她们家的实际情况。走进吴家看到她们母女的生活状况领导及随行的老师无不为之动容。三间旧瓦房,老式的木头门窗,其中有两块玻璃碎了还是用塑料布补得。屋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锅台边放着半桶油,几斤米,就这几斤米还是她前几天打工共买的,她说一次不敢买多了怕多花钱,她这几天正在为两个孩子的校车费发愁那。随后其母亲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家的生活状况,说道难处时留下了悲伤的泪水,一分钱难英雄汉,更何况是要单独抚养两个孩子的母亲。听到这里吴校长和董副书记马上表示回去后立即想办法帮她解决孩子的校车费问题及孩子上学的其他费用问题。回到学校后吴校长立即召开了班子会议,决定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每月每人拿出20元帮助贫困学生,建立台账专款专用。会后董副书记又联系了凤城市爱心协会,为其姐妹俩争取了每人2000元的助学金为其切实解决了校车费及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确保两姐妹正常的学习生活。

临近2020年春节学生放假在家。可是红旗小学的领导心细学校的哪些贫困学生,通过镇政府联系到沈阳广播电视台共产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为学校的20名贫困家庭学生送来的新年礼物,每个家庭一桶油、一袋面粉、一袋大米、一双棉鞋、一件棉袄、一袋水果、一个新年大礼包并给每个家庭发了500元的新年红包。她们过个好年。

2020年春季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使本应正常到校上学的孩子只能在家线上学习。为了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能正常的上网课。董运华副书记亲自给每个建档立卡、低保家庭的孩子家长打电话,了解学生能否正常上网课。当了解到四家子小学宋新娟家,只有爷爷一部老人机无法上网课的情况后。董书记把自己爱人的手机送到的宋新娟的家中,并教会了她如何使用。确保的宋新娟同学能正常上课。

红旗镇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为贫困学生的付出和努力学生和家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开学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要求学生勤洗手。学校的洗手液使用量很大。四年二班学生的看到学校的洗手液要用没了,就自发组织用平时卖废品的钱为学校购买了20瓶洗手液捐赠给学校供大家使用。

每个学生家庭的生活状况都有差异,帮扶助是我们的责任。红旗镇小学会一如既往的把帮扶助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努力使帮扶助学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更多的贫困家庭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