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小学家庭作业问题的思考与策略

时间:2022-11-15 17:50: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中小学家庭作业问题的思考与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小学家庭作业问题的思考与策略

在我国古代,作业已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有补正课之不足的重要意义。《学记》最早对“作业”进行了论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1]“正业”指主课或课内教学;“居学”指课外学习,即指广义上的课程或作业[1]。孔子也对“作业”作出了“学而时习之”的精辟表述以表明练习的重要性[2]。而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作业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反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作业问题也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焦点。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都对作业的数量、功能、类型等作出了具体规范。解决现存作业问题,既要治标还要治本,而国家政策只能达到治标的目的,治本还需要去追溯家庭作业异化的历史本源。

一、历史:古代教育思想中对作业的认识

1.作业的目的———学以致用

孔子以学论教,将“习”作为知识巩固的重要阶段。他认为,教学过程包括学、思、习、行四个阶段,学是教学的基础和起点,行是教学的目的,思和习是教学的深化和熟练化。就学与习的关系,孔子还作出了“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的论述,强调学习要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仅能够温习旧业,还能够增进新知。在学与行关系的论述上,孔子说:“弗学何以行?”[3]学是行的基础,习是学的温习和巩固,学和习最终均指向与学的终极目标———行。孔颖达在继承孔子“学而时习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息”交替结合的教学过程观。他说:“教学之道,当以时习之。”而“习”也与“行”联系在一起,他提出:“无可考验之言,勿听受之。”判断一个人学得如何,关键看他言行是否一致,行动的效果如何[3]。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也重“习”“行”,他认为“习”就是“所觉而涵泳,所效而服习”。其中,“习”也有“行”之意[3]。清初最重“习行”的教育家颜元认为,做学问、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便是“习行”[4],为此,颜元创建了“习行”教学法。“习”是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和深化,教学过程建立在感知认识及理解的基础上,又有复习、思考之意[5];“行”是学习的最终归宿,也是学习的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环节。他所指的“行”是指行为发生以后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主要指实践活动,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在学与行的关系上,他说:“读书无他道,只须在‘行’字著力。”[5]学习时,读很多次也比不上亲身实践一次。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对于“习”的目的的论述,最终都落在“行”上,即学以致用。

2.作业的功能———温故知新

孔子将“习”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阐述了课后温习及系统性练习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可以“闻一知二”“闻一知十”[6]。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将教学过程分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六个环节[3]。其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可见只有经常练习才可以达到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此外,朱熹还对“温故而知新”做了更深入的阐释:“温,寻绛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7]所谓“温故”就是时常温习旧知,“知新”即指知得新的道理,可见“温故”与“知新”是相互联系的,“温故方能知新,不温而求新知,则亦不可得而求矣。”[8]其过程正如《六经》所载:“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8]其实,朱熹的“温”和“知”都含有“超越”的意思,即在时常温习旧知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向深处挖掘,进而超越旧知,习得新知。而“记问之学”一味强调在“温故”中死守旧说,没有触类旁通地思考新问题,是不足以为人师的。综上所述,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和朱熹的“时习”都将“习”的功能定位于“温故知新”。

3.作业的内容———杂而有序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1]不仅论述了课外学习对课内学习的辅助作用,还论述了“居学”的具体内容,表达了练习课外杂曲,学习好声律和练习好洒扫、应对、进退等杂事对完成乐、诗、礼的重要性,反映了课外练习的重要意义。在颜元看来,“习”除了复习之外,还有通过肢体动作的学习,提高认识体验和加强独立思考[5]的意思。他的“习行”教学法旨在培养“实才实德之士”,从而促进学习者德智体三者的协同发展。具体表现为:在德育方面促进学习者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提高,避免不良习惯产生的不良影响[4];在智育方面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以学琴、读书、学数为例来说明“习行”对于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重要作用[4];在体育方面,其认为“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但说静息将养,便日就惰弱”[5]。这种主张有利于健壮筋骨,强健体魄。由以上论述可以推断,我国古代家庭作业的内容既包括知识的巩固练习,又包括声律、歌咏、洒扫、体育锻炼等其他课外活动。同时我国古代家庭作业的内容安排也是井然有序的,正如颜元的“习行”教学法所强调的:“先之以六艺,则所以为六行之材具,六德之妙用。艺精则行实,行实则德成矣。”[5]表达了我国古代家庭作业具有杂而有序的特点。

二、异化:中小学家庭作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1.功利化作业———目的异化

功利化作业主要来源于功利化教育。功利化教育目前主要表现为以应试教育为出发点,以提高升学率为导向,将教育看作是改变社会地位的一种捷径,将“升学”摆在教育目标的首位,导致人才培养走向功利化的歧途。教师教学内容聚焦于考试内容,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作业紧紧围绕其展开,并以分数为评判标准。而家长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功利化教育的影响下,家长为学生报辅导班,请家教,不断给学生的作业加码。学生每天不仅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还要完成辅导班多余的“加餐”作业,使得学生逐渐将完成作业“流水线”化。这种功利化,将作业目的异化的现象,不仅容易造成学生对作业的情绪化,还会阻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而且,并未有证据表明,大量的家庭作业会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古代科举制度和传统教育文化中“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家庭作业的目的功利化明显,由“学以致用”转变为“金榜题名”,功名利禄成为学生的最高追求。

2.惩罚式作业———功能异化

美国家庭作业研究领域的专家哈里斯•库帕认为,作业对于提高学业成绩,增强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提高或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9],但并未提及家庭作业的课堂管理功能。惩罚式作业是指教师将作业作为一种惩罚手段。从教师本身出发:一方面作业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课堂表现管理手段,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来进行奖惩;另一方面,作业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这种惩罚式的作业模式造成学困生的作业更加繁重,减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严师出高徒”有很大关系,正如《学记》中所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1]可见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而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这一尊师的思想,导致其不能正确把握作业的功能,将作业异化为惩罚式作业。

3.去生活化作业———内容异化

杜威认为,儿童的生活是作业压倒一切的目标,学习是通过生活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的[10]。去生活化作业指的是现在的家庭作业将内容与学生生活分离化,即过度关注作业内容的知识本身,忽略了作业的生活部分,属于作业内容的异化。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设计的家庭作业只涉及文本性的知识,而缺少生活知识。去生活化的家庭作业脱离生活实际,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脱离了学以致用的根本。在我国学者任宝贵有关家庭作业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有92.4%的中小学生在家庭作业的主要内容一栏选择的是“书面作业”,而实践类只占9.8%[11]。相较于现代,我国古代对于“学习”的理解有更加深广的认识。在先秦时期,“学”有动、名词之分。做名词时,“学”最初是指具有综合职能的场所,后演变为教育机构;做动词时,“学”指“觉悟”,重在践行,学会做人。“习”在《说文解字》中是指幼鸟学习飞行。因此,我国古代教育家大多将“习”理解为“练习”,殊不知古代练习的是实践性知识,而现代社会也将“习”理解为练习,不过练习的是文本性知识。所以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业内容的异化也有一部分源于现代教育教学工作者对于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解过于狭隘。

三、嬗变:家庭作业的优化策略

1.重新审视作业本质,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念

近几年来,“鸡娃”“内卷”等网络名词层出不穷,这一系列新名词的背后是教育焦虑的体现。功利化作业的产生便是教育焦虑的产物。要摆脱这种焦虑,首先要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作业观做起,只有正确把握其本质,教师才能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念,进而推进有效作业的开展。郑东辉将作业概念的变迁划分为知识操练、心智训练、自我探究三个阶段,并将作业从本质上划定为一种帮助儿童成长的智力活动,用以儿童增加兴趣和不断提升认知的媒介及手段[12]。金燕娜从活动目的、活动主体和活动特点三个方面出发,认为作业是一种具有教育性、主体性的教师用于引导学生构建价值观的动态生活过程[13]。胡扬洋认为,作业是学生用于辅助本身构建良好观念的有产出性的专门的学习活动,其可以起到让学生产生良好的身份认同作用[14]。综合以上学者对于作业的认识可以发现,作业并不完全是教学的附属品,它是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在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主体与自我的交流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在家庭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遵循学生学龄、学段的特点,避免作业形式的单一化,作业内容的枯燥乏味化,应与生活本身结合,注重作业的实践性,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此外,要注重对发散性思维的锻炼,增加作业的拓展性,温故知新,引导学生“闻一生二”,举一反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科学认识作业的功能

由于作业功能异化,教师赋予了作业课堂管理的功能,用于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将课堂表现的好坏与家庭作业量的多少相结合,课堂表现越不好,则家庭作业量也相应越多。在传统的作业观念中,作业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功能较为单一化,多用于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提高考试成绩。然而,现在许多教师意识到作业的功能具有多维度性,如知识巩固、能力拓展、交流合作、意义建构和教育公平等五种功能[15]。美国家庭作业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哈里斯•库帕认为,作业的积极功效体现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提高教育评价质量三个方面[16]。由此可以看出,作业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知识巩固上,还体现在学生责任心、独立性、创造能力和团队精神等重要品质的培养方面。

3.将文本性作业与活动性作业相结合

目前作业的基本方式主要分为基于杜威实验主义的活动性作业和基于凯洛夫认知主义的文本性作业。前者把作业视为课程本身的一部分,与课程本身不可分割;后者则把作业视为课程补充内容,在家庭范围内完成[17]。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过程中,多数倾向于文本性作业,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脱离生活实际。事实上,将活动性作业和文本性作业的二元对立与完全分割的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在作业设计和布置过程中,应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在学习和作业布置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经验转化,即从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经验。此处,间接经验指的是通过教师的课上讲解使学生学到书本上较为机械化的知识本身;直接经验指的是教师通过设计和布置与机械化知识联系较为紧密的课外开放性的活动作业,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而获取的经验。二者的相互结合既有助于避免作业内容去生活化,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另外,作业设计除了相应的书写、阅读等巩固知识的文本式作业外,还需要根据知识技能的类型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条件,设计出多样的实践活动性作业,帮助学生将间接经验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同时也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习得间接经验做准备。

作者:孙蕊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