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家庭养生保健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5 10:48:29

家庭养生保健

家庭养生保健篇(1)

作者简介:张小菊(1977-),女,山西运城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李斌(1980-),女,河北承德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10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89-03

一、问题的提出

Darling和Steinberg(199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方式,它不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1]Joff等人指出,应对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Martin指出,应对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应激事件作用,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是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2]

关于不同结构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方面,谭文娟对321名大学生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正常家庭子女相较于非正常家庭子女,不仅认知到更多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也认知到更多来自父母的过度干涉和保护。在应对方式研究方面,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更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3]马伟娜对大学生进行的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成熟的应对方式,父母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偏爱会使大学生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父亲的偏爱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容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母亲的情感温暖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4]

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及母亲过分干涉与SCL-90呈正相关;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5]

Ruchkin(1994)在对14~18岁的青少年做的一项关于父母教养和应对方式的研究中,发现如果父母是支持性的、温暖的教养方式,子女倾向于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如果父母是否定的、放纵的教养方式,子女倾向于使用回避的应对策略。[6]大量的研究都表明,父母的否定与被动的应对显著相关,父母有意识的控制与积极的应对显著相关。[7]佟月华的研究也有类似的显示,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与过度保护,母亲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则正好相反。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且积极应对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应对则可能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8]

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但对于不同结构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还没有具体研究。对于特殊结构家庭来说,子女从小就可能不是在双亲家庭长大,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应对之间的关系也是本研究的重点。特殊结构家庭是家庭成员构成特殊、缺少健全机制的家庭。本研究的特殊结构家庭包括父母死亡、离异、再婚家庭。正常结构家庭是指双亲健全的家庭。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随机选取北京市属高校一年级新生1642名为被试,实际有效问卷1549份,有效率为94%。男生1060名,女生489名;正常结构家庭大学生为1362名,特殊结构家庭大学生为187名,其中男生43名,女生144名。

2.工具

本研究选取C.Perris等人编制经岳东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M.Bond编制并经敦跃等人修订后的防御方式问卷(DSQ)。父母养育方式(EMBU)中文修订版涉及父亲的有六个主因素:情感温暖(FE1),惩罚、严厉(FE2),过分干涉(FE3),偏爱被试(FE4),拒绝、否认(FE5),过度保护(FE6)。涉及母亲的教养方式有5个主因素分析:情感温暖(ME1),惩罚、严厉(ME2),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E3),偏爱被试(ME4),拒绝、否认(ME5)。EMBU同质性信度为0.46~0.88,分半信度为0.50~0.91,重测信度为0.58~0.82,P值均小于0.01;实证效度表明其达到心理测验量表要求。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含积极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其各项心理学指标均良好。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分为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用以测量心理健康状况,其各项心理学指标均良好。

3.研究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网络测试的方式进行测试,由心理教师统一按照指导语施测。运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1.不同结构家庭和不同性别大学生应对方式比较

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家庭结构以及不同家庭结构中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均没有显著差异,但特殊家庭大学生在积极和消极应对方面的得分都高于正常家庭。女大学生在积极和消极应对方面的得分也高于男大学生。

2.不同结构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正常结构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表2可以看出,正常结构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除父母偏爱因子之外,其他各因子均与SCL-90各因子(除个别外)相关。FE1、ME1与SCL-90各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其他各教养因子与SCL-90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各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从表3可看出,父母教养方式除了父亲的过度保护以及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偏爱被试两个因子之外,其他因子均与积极应对显著相关,父母教养方式除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之外,其他因子均与消极应对相关。

(2)特殊结构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表4可看出,特殊结构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只有个别因子与SCL-90各因子存在相关性。积极应对与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存在明显负相关性,与强迫、敌对、恐怖也存在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精神均呈明显正相关。从表5可看出,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与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父亲的偏爱被试与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正相关。

四、讨论

1.不同结构家庭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

通过对不同家庭结构、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比较,发现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应对方式没有影响。这可能与目前大学生对多元化家庭结构的接纳能力有很大关系,面对大量多元化家庭的出现,大学生对自身的父母持宽容的心态。但特殊家庭大学生在积极和消极应对方面的得分都高于正常家庭,这可能因为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该部分学生要么朝积极方向进取,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从整体来看,女大学生在积极和消极应对方面的得分也高于男大学生,这可能因为女性的情感比较丰富,处理问题相对比较灵活。

2.不同结构家庭的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结构家庭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的分析,发现不同家庭结构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大差异性。正常结构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在特殊结构家庭中,多数因子不存在相关性。并且母亲的偏爱、情感温暖,以及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消极应对明显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在特殊结构家庭中,母亲对子女的爱的表达方式和把握爱的尺度抑制了子女的心理发展。对不同结构家庭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分析,发现正常结构家庭的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除父母偏爱外均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相关,而特殊家庭的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SCL-90多数因子不存在相关性,仅仅与大学生的躯体化、强迫、精神病性因子存在相关性。

无论是在正常结构家庭,还是在特殊结构家庭,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SCL-90多数因子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积极应对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消极应对与SCL-90各因子呈正相关。说明大学生的应对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应对能力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不同结构家庭的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关系结果来看,正常结构家庭的父母与子女的联结比较紧密,而特殊家庭的父母与子女的联结较松散。至于这种联结程度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结果需要进一步考证。正常结构家庭中的偏爱因子与SCL-90各因子没有相关性,可能是因为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独自在享受着父母的关爱,所以体会不到偏爱。

参考文献:

[1]Darling N,Steinberg L.Parenting style as content:an integative modle [J].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1993,26(3):87-95.

[2]张林,等.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5,28(1):36-41.

[3]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83-86.

[4]马维娜.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216-218.

[5]刘佰桥.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6):107-111.

家庭养生保健篇(2)

该市五年来的养老帮扶工作的探索实践,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一、首创“张家港模式”,探索全面生活帮扶,实现“老有所养”

2011年8月,张家港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张家港市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工作实施意见》(张政办【2011】39号),拉开了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行动的实践序幕;当年还先后下发《张家港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社会保险补贴办法》(张人口计生【2011】29号)和《张家港市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行动方案》,初步形成了“五个一”的计生家庭养老帮扶模式,“五个一”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基金、明确一个补贴、落实一个优惠、实行一个减免、形成一个机制。

2012年6月,该市对全部“失独”家庭进行了一次“生育关怀・爱心大走访”活动,此举促进了计生养老帮扶行动的第一次深化,到2013年初全市围绕计生特扶对象的需求,推出了“五项新举措”。此举当年获得了江苏省第二届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创新奖。“五项新举措”的主要内容有:开发养老帮扶软件、实施养老援助服务、投保住院护工保险、落实春节走访慰问、创设连心服务载体,到2015年计生、卫生合并前,全市在“老有所养”方面形成“举措”:

1、一次性救助制度。对独生子女伤残三级及以上的家庭,给予一次性救助金3000元;对独生子女死亡的家庭,其母亲年满49周岁的给予一次性救助1万元,不满49周岁的给予3000-5000元救助。2、特别扶助金制度。扶助标准开始为独生子女伤残的每人每月80元、独生子女死亡的每人每月100元。经过3次提标到2016年,独生子女伤残的提高到60岁以上每人每月400元、独生子女死亡的提高到60岁以上每人每月500元。3、社保、养老补贴制度。对领取特别扶助金的夫妻,未到法定退休年龄,按灵活就业人员方式参加城保的,按每人每年3000元给予社保补贴。4、机构养老优惠减免制度。享受计生特扶金的老人,需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的,按属地原则优先安排进入户籍地养老机构,床位费及护理费享受优惠,独生子女伤(病)残和死亡的分别下浮15%和20%。5、居家养老政府援助服务制度。计生特扶对象居家养老的,经个人申请、民政部门评审认定,该援助对象日常生活必须实行介助(半护理)或介护(全护理)的,享受居家养老政府援助服务。介助的每人每月享受最高850元服务补贴,介护的每人每月享受最高1150元的服务补贴。6、虚拟养老院服务制度。从2013年起,计生特扶家庭中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纳入市“亲情”虚拟养老院,作为政府优先援助的B类对象,每人每月享受200元的的家政便民、物业维修、生活配送等38项免费服务。7、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制度。2012年起计生特扶家庭全面纳入全市春节大走访慰问体系,慰问金每户不少于1000元,由是生育P怀资金列支。8、住院护工服务保险制度。2013年3月由政府出资为计生特扶对象团购住院护工服务保险,计生特扶对象每年可享受100元/天住院护工服务补贴,每年累计最高不超过180天。当年新患重大疾病保险金赔付1万元。

二、充分利用资源,解决“病有所医”,打造“张家港模式”2.0版

2015年11月,苏州市计生协出台了《苏州市“连心家园”示范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连心家园”示范点项目的“六有、五关怀”标准。除了上述八项制度的运行外,对计生特殊家庭的“病有所医”帮扶上,初步探索出“二大举措”,具体内容是:

1、免费健康体检制度。2016年,全市出台《卫生计生十二项便民惠民举措》为65周岁以下的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父母免费提供一次就近健康体检,当年有1036人可以享受该项优惠,原来65岁以上居民已经享受市政府免费健康体检待遇,这样所有计生特困家庭的免费体检实现全覆盖。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2017年开始,所有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免费享受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四个一”的服务,全面解决好该群体的就医绿色通道和健康保健服务问题。

家庭养生保健篇(3)

疗养保健客源市场是发展涉外疗养保健服务贸易的关键。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其老龄化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日本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及老龄化问题所导致的难以支撑的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为中国孕育了巨大的有待开发的涉外医疗保健客源市场。

一、人口结构与疗养保健服务需求

1.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的过程。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提出了划分人口年龄类型的标准,其中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及以上的人口划归为老年型人口,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和地区被称为老年型国家和地区。为适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要,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把60岁也作为老龄人口的起点年龄。此后,在划分人口类型时,也可使用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作标准,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到10%及以上的人口,也属于老年型人口。这种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和地区,同样被称为老年型国家和地区。

根据日本内阁府2010年的人口老龄化年度报告,截至2009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为1亿2749.1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数为2895万人,占总人口的22.7%,75岁及以上的中高龄人口数为136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47.1%,总人口的10.7%。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2009年日本人口分布统计表

(单位:千人)

年龄组 总人口 男 女

0-14岁 17,024 8,725 8,299

15-64岁 81,516 41,017 40,499

65岁以上 28,950 12,375 16,576

75岁以上 13,673 5,180 8,493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2009

表2 2009年日本各年龄级别人口所占百分比

(单位:%)

年龄组 总人口 男 女

0-14岁 13.4 14.0 12.7

15-64岁 63.9 66.0 61.9

65岁及以上 22.7 19.9 25.4

75岁及以上 10.7 8.3 13.0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2009

分析历年来日本老龄人口数量变化可以发现,日本的老龄人口数量增加迅速,老龄化发展过程非常快。19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411.4万人,占总人口的4.94%,在这之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在5%左右浮动。197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73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至7.1%。也就是说,日本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1970年以后,老龄人口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占总人口的比重也逐步上升。2005年,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9.9%,平均每5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位是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2009年,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至22.7%,平均每4.5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位是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据日本人口研究机构测算,从发展趋势上看,日本人口年龄结构未来将进一步老化。预计到2020年,大约每4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到2040年,大约每3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表3列出了1950―2050年日本老龄人口数量统计与预测的情况。

表3 1950-2050年日本老龄人口数量统计与预测

年份 总人口(千人) 65岁及以上人口(千人) 65岁及以上人口(%) 年份 总人口(千人) 65岁及以上人口(千人) 65岁及以上人口(%)

1950 83200 4114 4.94 2005 127708 25392 19.9

1955 89276 4748 5.32 2010 127473 28735 22.5

1960 93419 5350 5.73 2015 126266 32772 26

1965 98275 6181 6.29 2020 124107 34559 27.8

1970 103720 7331 7.07 2025 121136 34726 28.7

1975 111940 8912 7.92 2030 117580 34770 29.6

1980 117060 10719 9.1 2035 113602 35145 30.9

1985 121049 12510 10.3 2040 109338 36332 33.2

1990 123611 15221 12.08 2045 104960 36396 34.7

1995 125570 18392 14.56 2050 100593 35863 35.7

2000 126926 22041 17.36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2006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日本总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根据表3绘制出老龄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图,即图1:

图1 1950―2050年日本老龄人口数量统计与预测

由图1可以发现,未来日本总人口会逐步下降,但老龄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增加。据预测,2045年老龄人口将达到最高峰3639.6万人,届时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34.7%。日本人口变化之所以呈现以上趋势,主要与出生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有关。

庞大的老龄人口数量已经成为日本政府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此外,老龄人口中存在为数不少的高龄单身者也引起了日本社会各界的关注。图2描绘了日本2007年不同年龄阶段的高龄单身者的数量。

图2 65岁及以上单身老人数量示意图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2007

2.老年人口对疗养保健服务的需求

一般而言,在各个年龄组中,老年人的身体免疫机能最差,抵御疾病侵袭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大大降低,再加上中风等老年性疾病而导致的卧床不起,医疗开支要比年轻人高出很多。据估算,1999年日本70岁以上的老人平均医疗开支是14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平均水平的8倍,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5倍。2006年,日本老龄人口的医疗费用支出更是高达112594亿日元。老龄人口的医疗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日本老人对疗养保健服务的需求,近几年来日本老人医疗费及国民医疗费的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老人医疗费及国民医疗费年度 老人医疗受给对象者数(1000) 老人医疗费(亿日元) 单个老人医疗费(日元) 国民医疗费(亿日元) 老人医疗费占国民医疗费比例(%)

2000 14,778 111,997 757,856 301,418 37.2

2004 14,838 115,763 780,206 321,111 36.1

2005 14,176 116,443 821,403 331,289 35.1

2006 13,527 112,594 832,373 331,276 34.0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由表4可见,近年来老人医疗费在国民医疗费中占有很大比重,数值都在30%以上;全体日本老人医疗费这几年基本维持不变,但是单个老人医疗费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方面数目庞大的日本老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对疗养保健服务有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日本发达的经济和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日本老人有较高的经济能力支付医疗保健费。图3为2009年的日本年收入级别家庭分布图,横轴上列出了家庭主的四个年龄阶段,纵轴是各年龄阶段在不同收入水平所对应的家庭数量。

图3 2009年日本年收入级别家庭分布图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由图3可见,如果将所有的家庭按家庭主的年龄阶段进行划分,那么,年收入在2999999日元(按当前汇率换算,相当于218243元人民币)以下的家庭数量最多,年收入在3000000和6999999日元(按当前汇率换算,相当于509235元人民币)之间的家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图3反映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家庭总收入的情况,图4将进一步描绘不同年龄阶段的家庭总收入、平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情况:

图4 不同年龄阶段家庭的平均总收入平均可支配收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库

图4反映出,在家庭主年龄为60到69岁的所有家庭中,每个家庭的平均收入为544万日元(按当前汇率换算,相当于395,749元人民币),每个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为214.6万日元(按当前汇率换算,相当于156,117元人民币)。在家庭主年龄为70岁以上的所有家庭中,每个家庭的平均收入为408.8万日元(按当前汇率换算,相当于297,393元人民币),每个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为181.5万日元(按当前汇率换算,相当于132,037元人民币)。

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统计,2009年日本老年家庭的平均消费支出(包括食物、衣物、光热水电、家具家事用品、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娱乐、其他等9项)为265,005日元。结合老年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多数日本老年家庭的收入在满足日常消费的同时还有盈余。总体来看,日本老龄家庭的收入水平较高。同中国比较起来,日本老龄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中国老龄家庭甚至中年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在日本,老年家庭的收入除自己劳动所获外,还可以获得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提供的扶助资金,图5反映了日本高龄家庭享受政府公共年金比例的情况。

图5 日本高龄家庭享受政府公共年金比例状况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库

图5可见,日本绝大部分的老龄家庭享受到了政府公共年金。这一比例占到95.7%,也就是说仅有4.3%的老龄家庭未能享受政府公共年金。

老龄群体除了可以享受政府公共年金外,还能享受到社会保障和国民健康保险。表5和表6分别列出了日本社会保障给付和国民健康保险给付的相关情况。

表6 国民健康保险

年度 家庭数(1000) 被保险者数(1000) 疗养付费件数(1000) 金额

(10亿日元)

2000 23,747 47,628 373,148 7,544

2004 26,612 51,579 475,410 9,028

2005 27,014 51,627 506,431 9,695

2006 27,215 51,268 535,092 10,033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表5中列出了日本社会保障体系给予不同群体的给付费的情况,其中用于高龄的给付费所占比例最大,2006年高达891100亿日元,且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表6呈现了国民健康保险的情况,疗养付费件数在逐年增加,给付的保险金额也在逐年上升,2006年国民健康保健的给付金额高达100330亿日元。

不论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给予保障金还是健康保险机构给予保险金,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日本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增强了这一群体对疗养保健服务的支付能力。

此外,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不仅影响老人的生理健康,而且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尤其对于单身高龄老人来说,离开了工作岗位,与同事见面减少,这些老人大多存在苦闷、孤独、抑郁、烦躁、多疑、健忘甚至厌世的情绪。出于对自身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追求,再加上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得日本老人对疗养保健服务具有较强劲的需求。

二、生存环境与疗养保健服务需求

1.地理环境与涉外疗养保健需求

日本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是太平洋上一个呈弧状分布的群岛国家,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它东临太平洋,西隔东海、 黄海、朝鲜海峡 、日本海,同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北面与库页岛、西伯利亚隔海相望。总面积为37.7915万平方公里,国土四分之三是森林覆盖的山地,国内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日本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表7呈现了近些年来日本居民生命安全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

表7 日本居民生命安全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

(单位:个)

年份 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总人数 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 自然灾害导致的失踪人数 自然灾害导致的受伤人数

2000 80,467 15 - 351

2005 33,835 44 1 1,543

2006 15,102 55 3 676

2007 12,216 27 3 3,074

2008 10,107 39 10 851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整理

为寻求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养老环境,日本不少地区尤其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老龄人口对周边相对安全的国家和地区的涉外疗养保健服务具有较大的需求。

2.社会环境与涉外疗养保健服务需求

日本经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陷入泡沫状态,并引发长达十余年的衰退,长期的经济停滞和低迷局面,使得日本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加上日本警署的和执法不力的问题,导致近些年来日本国内各类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其中不乏凶杀、、纵火、偷盗等凶恶案件。犯罪案件的增长严重影响了日本国民的正常生活,令日本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整理

从表8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凶恶案件和粗暴案件的发生率都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上述犯罪类型中的犯罪行为有相当一部分是指向无抵抗能力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由此观之,日本老人所面临的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此外,由于高强度的社会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致使日本的流行性疾病,特别是恶性疾病的发病率相当高。目前在日本,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表9列出了2009年日本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表9 2009年导致日本老龄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

(单位:例)

年龄划分

主要死因 男

55-64 65-74 75岁以上 55-64 65-74 75岁以上

恶性新生物 33065 60251 98383 18149 28096 76928

心疾患 10050 17166 48735 2939 8496 79265

气管、支气管及肺 6914 13577 25399 2144 3890 11133

脑血管疾病 6355 12139 38725 2739 6298 55256

胃 5270 10041 16148 1996 3200 11005

肝及肝内胆管 4335 7898 8845 928 3168 6991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库

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各类疾病当中,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恶性新生物、心疾患、气管支气管及肺病、脑血管疾病、胃部病变、肝及肝内胆管疾病。这些疾病在日本主要采用西医的方式进行治疗,疗效不十分显著。如果采用中医的方式进行治疗,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中医在很多疾病的治疗方面比西医更有效,尤其是在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消化道、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中风后遗症、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耳目失聪等老年人常见病的防治和康复等的治疗方面更加突出。中医还能有效地对付疑难杂症,如中医治疗肿瘤是从整体提高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与机体恢复能力出发,能够减少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减少放疗、化疗的副作用,增强其疗效。

3.家庭环境与涉外疗养保健服务需求

战后,日本对老人的赡养主要依靠两个支柱,以家庭为核心的私人赡养和根据社会保障制度而进行的国家赡养。在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父权制具有悠久历史的日本,子女与父母同住,承担孝敬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是东方家庭的道德传统,在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享受天伦之乐,是多数老人的心愿。

伴随老龄化的发展,日本的家庭结构也处在迅速变化之中,其主要趋势是家庭小型化,其中核心家庭 (即至多有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两代人构成的家庭 ),单身家庭和老龄家庭逐渐增多。在1975年,日本一半以上的家庭有65岁以上的老人,三代同堂是较普遍的现象,到1993年,这个比例下降到 36%。

家庭类型对养老功能有直接的影响。在家庭成员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同时,核心家庭化的发展使得子女与其年迈双亲的同居率大大降低,削弱了传统家庭的相互扶助和赡养能力;老年人单身家庭本是最缺乏养老功能,其增长势必加剧了社会养老问题;老年夫妻的核心家庭,虽有一定的养老功能,但其功能十分有限。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反映出日本国民赡养老人的观念逐渐淡薄,日本的家庭养老功能在降低。

日本家庭养老功能还受到女性尤其是家庭主妇赡养老人观念转变的挑战。 “男主外,女主内”是日本长久以来的传统,家庭养老也主要是依靠女儿或儿媳。而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就业妇女逐渐增多,进入70年代,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扩大和高学历化,更有大批妇女摆脱家庭专业主妇的地位,大批走向社会。妇女参加工作无疑会削弱家庭照顾老人的能力。过去那种“为家庭而牺牲自我”的观念难以为新一代的女性所接受,家庭主妇外出就业把本属家庭事务的照顾年老双亲的责任推向社会。遗憾的是,日本家庭养老功能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其社会养老功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日本老龄化、少子化以及低参保率等情况的出现,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在家庭养老功能和社会养老功能都出现弱化的形势下,日本老龄人口必然会对境外尤其是近邻国家的疗养保健服务产生需求。

三、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随着日本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日本的老龄人口将继续增加,老龄人口对疗养保健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加大,这为我国发展疗养保健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加之日本老年人较高的收入水平和较完善的社会保障金,使得日本老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来支付医疗保健费用,这为我国有效开发日本这一市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再次,虽然日本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并且一直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和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和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日本经济已经难以支撑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老龄人在疗养保健方面可能得不到充足的资金。而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疗养保健方面,两者的费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我们在与日本相隔较近的地区设立一些专门向日本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机构,相信会吸引一些日本老年人前来消费。最后,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治疗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症上具有奇效,如果我国的疗养保健行业能够借助我们的中医提供疗养保健服务,一定会受到患有各种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的日本老年人的广泛欢迎。

参考文献:

家庭养生保健篇(4)

张太太:35岁,某事业单位人事部主管,月薪8000元,年终奖1万元。

儿子张宝:10岁,小学四年级。

双方父母都已退休并且健在,年龄在65岁左右,张先生夫妇每年向双方父母提供赡养费用2万元。

■资产状况

张先生夫妇有自有住房一套,面积120平方米,目前价值150万元左右;家庭轿车一辆,全新的雅阁,市价19万元;50万元本金炒股获得收益50万元,算上储蓄以及基金,总共流动资金为150万元。

■保障状况

双方单位有社保和基本医疗保险;夫妇两人各自购买了20万元的重大疾病险以及30万元的养老保险,年缴保费共1.2万元,保险缴费期限20年,已经缴费5年,张先生60岁开始(张太太55岁开始)领取养老金,重大疾病险是终身型的。

■理财师建议

综合来看,老张家庭投资意识较强,无财务负担,生活质量较高。

40岁是个特殊的人生阶段,更应注重财务的稳健和安全。子女教育、养老金及父母赡养费都不适合做高风险的投资。因而,对于张先生夫妇来说,选择稳健型的投资组合,合理安排好现金流的收支是维持家庭财务平衡的关键所在。

分析完老张家的财产状况后,下一步是理财目标分析:

合理安排现金流,保持目前的生活水平。

建立完善的家庭保障体系,增强家庭风险防范能力。

为孩子准备足够的教育基金。

为将来的退休生活准备充足的养老金。

在综合分析完老张家的各项财务情况后,理财师为老张家制定了理财规划与建议方案。

安排不同期限的投资

按照老张目前的家庭状况,短期目标是保持合理的现金流,以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平以及老人生病等额外开销;中期目标是儿子的高中及大学教育金需求;长期目标是夫妻两人的养老金筹划。

接下来,理财师又给老张具体配置了家庭资产。

首先,是家庭应急备用金。应急备用金是应对生活额外支出、短期收入中断、紧急医疗或意外的超支费用等额外支出项目,通常准备相当于3~6个月生活费用的现金即可。备用金过多会影响其他投资收益,增加机会成本。应急备用金要求流动性很强,投资方式可选择活期存款、货币基金或短债基金等方式。

其次,是建立教育专项基金,确保孩子教育无忧。

给孩子开设独立的投资账户,存入一笔资金作为长期投资,以作为孩子各阶段的教育费用。

据统计,一个中等收入的北京家庭,把宝宝养大成人,大约需要50万元的费用。粗略计算,到老张的孩子大学毕业,包括教育费、生活费、兴趣班等大约还需要30万元。

老张对孩子的预期较高,再考虑到通货膨胀,应准备更充裕的教育费用。如果有留学计划,还需要详细计划去哪个国家,该国的生活水平、学费水平等。粗略估计,在国外4-5年的学习生活费用大约需要80万~100万元,具体去哪个国家以及不同的生活水平,差别会很大。但同样需要预先估算,提前准备。

第三,当然少不了养老金筹划,也就是提前储备退休金。

考虑到夫妻双方已近不惑之年,而且目前的生活水平较高,单纯依靠社保恐怕难以满足其养老需求。因此,可将每月家庭收入的30%做基金定期定投积累为养老基金。作为长期投资,可选择混合型、偏股型或指数型基金,以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

为了更有说服力,理财师还给股民老张和张太太举了一些案例:按国际投资经验,股票长期投资年平均收益率为10%,基金投资年平均收益率8%的预期是可达到的。比如张太太从现在起每月基金定投3000元,按照每年8%的平均收益率,到55岁时可累积资金约164万元,加上社保,可很好地满足养老需求(具体需要根据张太太所要求的生活水平、退休年龄、预期寿命等来详细计算)。

合理配置资产稳健投资

接下来,理财师还对股民老张已有的资产进行了投资安排。

理财师以老张家庭目前拥有的金融资产约150万元计算。

从家庭财务配置的角度来看,既要考虑投资回报和潜在的风险,又应注重财务的稳健和安全,力求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稳健的投资收益。

有一个公式为:(80-年龄)×100%=一个人可投资于股市的资产比例。

因此,老张的家庭可将40%左右的资产即60万元左右投资于股票或购买股票型基金并长期持有;另外40%可作为稳健型的投资安排,比如按一定比例分别投资于混合型或债券型基金、人民币理财产品、有保证收益的分红型保险或万能保险等;其余20%可选择适合1-3年的基金组合,以作为家庭的一笔机动投资。

构建家庭保障体系

记得有人说过,财富是0,健康是1,拥有再多的财富而健康状况不理想也不会快乐。

理财必不可少,健康与否是前提。人寿保险是家庭财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保我们的理财计划不会因意外事故、重大疾病等风险的发生而中断甚至损失大量的钱财。如果把投资计划比喻为“进攻的战略”,那么保险计划就是不可或缺的“防御体系”,完善的保障计划构成了家庭理财金字塔的基础。

家庭成员投保,主要是为了减少家庭支柱在出现风险事故时为家庭收入带来的不确定性。老张的家庭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家庭支柱的寿险保障就显得格外重要。夫妇二人已投保健康险及养老保险,但老张作为家庭支柱,很显然应该持有足额的寿险保单――家庭支柱发生身故或高度残疾而导致收入中断或支出持续增加,可能会使家庭陷入经济危机,理财目标也难以实现。寿险提供的高额保险金可使家庭平稳渡过难关。

寿险保障:一个人的寿险保额相当于他年收入的5~10倍。即张太太及老张应分别拥有寿险保障50万~120万元。

意外保障:意外保险费通常较低,可以很经济地支出使自己拥有高额的意外保障。比如某保险公司的综合保障卡,每年保费568元,可获得高达40万元的意外综合保障。

住院津贴:购买一份住院津贴,在生病住院时除了单位报销之外,每天还可获得100元至数百元不等的收入津贴以补偿一些间接损失。

家庭养生保健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97

对象与方法

对象:选取2008年3~6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中编号随机抽取50例作为对照组,产妇在出院前,接受病区责任护士有关母婴保健知识的常规教育,主要包括: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技巧,产褥期母婴保健注意事项等。2008年9~12月,在本院分娩出院的产妇中编号随机抽取50例作为指导组,并登记,以便联系。在出院前除按常规的健康教育外,对产妇进行家庭访视服务指导。

方法:采用发放资料,口头宣教,现场指导,电话随访方式,组织互动式小班,家庭主要照顾者也可参与。对产妇、家庭主要照顾者进行新生儿喂养,护理技巧及保健注意事项等方面指导,以及根据产妇自己的需要获取居家健康等其他方面的帮助与支持。6周后,采用问答方式,进行评定。问答内容结合产妇经常提出及出现的问题,及根据临床上因护理不当易引起的新生儿健康问题自行设计,由护士对产妇及家庭主要照顾者以提问方式根据自己感受或问题产生的不同程度,按5分制评分,对服务效果做出评价。数据经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指导内容: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告知母乳喂养的益处及方法[1],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新生儿保健的注意事项:根据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以提高产妇及家庭主要照顾者的应对能力。产妇保健指导,饮食、卫生、角色适应。

家庭访视方法:根据产妇和家庭主要照顾者的年龄、文化水平、所处环境、个体时间随意性较大等因素。通过家庭访视,电话随访相结合,采取因人施教,对症指导的护理指导,以提高产妇及家庭主要照顾者的护理能力。

结 果

两组产妇一般情况,分娩方式,接受保健服务及产前教育情况等方面相似,年龄20~32岁,对母婴保健知识需求上都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母乳喂养成功率,指导组85%,对照组59%,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

两组母婴健康状况比较,见表1。

讨 论

母婴健康关系到人类繁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产褥期妇女和新生儿及早期婴儿属高危人群,此期母婴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方面均处于不稳定时期,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必然会存在诸多健康问题[2,3]。产褥期妇女面对着一个全新的母婴保健学习过程。通过开展家庭访视服务就可以向围产期母婴提供优质的母婴保健服务,既施展了才能,又扩大了服务领域,是整体护理的延伸,使临床护理与咨询保健相结合,既能提高母婴生活质量,又能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妇幼保健的临床服务应该由大城市普及小城市及社区乡村,以提高产褥期母婴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家庭养生保健篇(6)

然而,和很多其他的中国中产家庭一样,一家人仍感到有很大的生存压力。他们没有车,而且很少去购物或者到外面吃饭。这是因为,他们的储蓄金正在贬值,离准备好女儿的出国留学金的目标似乎越来越遥远。

令朱女士忧虑的是,她和丈夫的工作压力都很大。她自己常感睡眠不足,容易出现疲劳、焦虑、失眠、健忘、肩颈不适等症状;而王先生由于三餐不定,缺乏运动,不但出现了过度肥胖,而且不到40岁的年纪,额头已经出现大片脱发。让她头疼的还有时不时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塑化剂……她不知道怎样吃才能让一家人更健康一些。而对女儿婷婷来说,最大的困扰是,由于从小体质差,又是深度近视而受到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嘲笑,如何与他们相处是她面临的最大问题。

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属于社会中坚力量,承受着高房价和环境恶化带来的生存压力;他们主体生于70后80初,即将步入中年,正肩负养子养老的家庭重任;他们始终积极向上,又急切渴望财务自由,却时常备感到投资无门的理财困惑。

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让一直笼罩外界仰慕光环的“中产阶层”如此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与财务状况。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你幸福吗”神提问一度引发热议。相对于“幸福是什么”的类哲学话题,中产家庭更关心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与每个家庭每个人直接相关的健康问题。

家庭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则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2013年8月,中宏保险携手零点咨询调研《中产家庭健康规划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从现代生活方式出发,以家庭的角度指出,现代人的全面健康应当包括: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整个家庭的财务健康。

然而,白皮书调研数据同时显示,92.6%的中产家庭被访者认为“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就是家庭健康”。

调查更发现,不同城市的中产家庭顶梁柱及其00后宝宝正受各种身体疾病困扰,心理健康亟待引导,过半家庭更是表示家庭开支日益增大,又缺乏合适有效的理财渠道,家庭财务健康岌岌可危。

白皮书调查还显示,超过8成的中产家庭认为有必要进行家庭健康规划, 家庭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希望自己、父母和子女身体健康,每天情绪都很好,心理很快乐;有宽敞的房子和舒适的车子;自己有养老保障;能够每年安排一次国际旅游;有自己的社交圈和品质生活。”家住上海的冷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她的说法代表了相当多的中产家庭的心声。

然而,白皮书调查表明,不同城市的中产家庭顶梁柱由于长期的坐班状态及不良姿态导致“壮劳力”们出现头昏眼花、腰颈肩椎疼痛等典型亚健康症状,深受办公室综合症困扰;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巨大,处在壮年阶段的中产群体,相对于身体健康而言,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10大焦虑症日益普遍。调查还发现,高收入的中产家庭,越缺乏有效的投资理财渠道;低收入的中产家庭,房贷支出压力越大,家庭财务健康普遍存在隐忧。

而00后宝宝们更是体质堪忧,情绪培养也有待引导。

调查数据显示,4~6岁幼儿时期,厌食或挑食比例最高;随着年龄增加,儿童近视眼的比例逐步增加,7~12岁学龄期儿童,近视眼比例高达3成。

此外,城市儿童缺乏锻炼,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导致各个年龄段儿童均存在体型瘦小或过胖、体质弱的现象,值得中产家庭关注。

调查显示,中产家庭健康的现实与理想存在较大差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研究数据表明,食品安全、环境恶化、孩子健康成长、重大疾病保障及父母健康成为影响中产家庭身体健康的5大重要因素。

在心理健康方面,中产家庭有忧子女,忧工作,忧父母三大担忧:一是孩子的性格养成和心理健康;二是被访者自己或配偶的工作压力和情绪控制;三是父母的孤独和寂寞感。

“按照现在的收入状况的话,生活质量肯定会有下降,物价飞涨会影响到将来的生活。现在最大的生活压力来源是经济/财务方面。”谈及当前最大的隐患和担忧是什么,家住南京的康女士说。中产家庭希望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但是50.9%的受访者担忧孩子未来的教育经费的压力;50.6%的中产家庭担心一旦家人发生重大疾病,无足够的财务保障。数据显示,在社会保障全覆盖的前提下,中产家庭对于重大疾病的保障,仍亟待提升和完善。

做好全面家庭健康规划

调查发现,过半被访者不了解中产家庭健康规划(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财务健康)是什么,且没有做过家庭健康规划。中产群体对家庭健康规划了解不够,行动力有待提升。同时,超过8成的中产家庭认为有必要进行家庭健康规划。

而在中产家庭已经采取的提升健康的行动中,针对身体健康的行动最为积极,而对于心理认知和调节、家庭财务风险把控的行动则有待提升。同时调研还发现,学历越高的家庭,越注重定期体检、多与家人沟通并建立合理的理财计划。

32岁的王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不了解这个概念,感觉还是蛮重要的,有规划的话会有更多的行动并实施,之前没有想过做家庭健康规划,未来可能会;之前有一些也算是健康规划,只是没有特别条理化或者上纲上线,没有形成系统。”

对此,中宏保险的专家建议,完善的家庭健康规划应该包括4方面的内容。

一是良好的身体状况。一个人如果身体不好,经常患病,特别是重症疾病,必然牵扯家人来照料,时间久了会把家人拖垮。应当采取多元化方法,保证身体健康。

二是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健康身体的重要保障,而家庭是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主要场所。

家庭养生保健篇(7)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并不了解且没做过家庭健康管理。”中国女医师协会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萍表示,在做健康管理科普讲座时,她经常会做小范围的调查,结果发现,70%~80%的人从来没有听过健康类的讲座,而关注并开展家庭健康管理者的比例则更低。

韩萍指出,一家人的饮食、行为习惯及心理环境等各方面都很相似,生活方式如果不健康,可能会带来家庭群发性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做过一项万人研究,发现调查对象的亲人变胖,他们变胖的几率将增加40%。而且,同在一个盘子里夹菜,共享生活用品,使一些传染性疾病容易在家庭中流行起来。此外,家中装修污染严重、家居环境不良等都可能让全家人成为受害者。因此,家庭健康管理的推广非常必要。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以家庭为单位来维护和促进健康,发现、测量、评估家庭中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解决家庭成员身心方面的健康问题,继而促进国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韩萍强调,在这个管理过程中,家庭主妇是核心,“智慧母亲造就健康家庭”。如果将家庭主妇培养成一个家庭健康管理员,首先帮助其确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向其传播自我管理健康的知识,教授相关技能,再由家庭主妇引领和带动家庭成员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就等于找到了一个加快推广国民健康生活模式的捷径。

做好六件喜是基础

由于家庭生活的特殊性,家庭成员之间极易相互影响。做好以下六件事是做好家庭健康管理的基础。

保持卫生是全家健康第一步。好的卫生习惯是保障健康的基础,如使用六步洗手法勤洗手;定时用餐;注意食品安全,采购绿色安全蔬菜,安全储存食物;戒烟限酒;分用毛巾、被褥、洗浴用品,并定期清洗消毒;分用碗筷,餐具洗后消毒,降低病菌传染风险等。

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将每位家庭成员的健康信息建档,才能对家人的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家庭成员间可以互相督促,及早干预。除了医院设的健康档案,自己记录身体的变化也值得提倡,如定期测量血压、血脂、血糖、体重、腰围等各项指标及运动、饮食状况等。对自己身体状况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配合医生做好诊疗工作,制定改善计划。而且连续测量、记录、对照身体指标,能看出身体变化趋势和改善计划是否有效。

家庭活动以健康为主题。晨起一起锻炼,饭后一起散步,平时结伴慢跑、快走、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都能培养热爱运动的家庭氛围。除了尽量保证一周三次的常规活动外,每周末还可以抽出一天作为“家庭活动日”。选择的活动应考虑老少皆宜,适合所有家庭成员参与,最好选在环境较好的户外。

备个食品秤,管好入口。韩萍建议,家庭用餐可以参照《中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每天吃什么以书中推荐的膳食宝塔为参考,每天每人要吃6两~1斤蔬菜,不超过6克盐、30克油,拒绝高糖、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三高一低”饮食。家庭“主厨”此时的作用尤其明显。除了用好限盐勺、限油壶等小工具,还可买个食品秤,便于估量一天的食物摄入量,保证营养均衡和品种多样化。

不良情绪告诉家人,职究证实,心理健康和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胆囊炎、消化道溃疡等诸多慢性病密切相关。因此,家庭成员的情绪管理也不能忽视。遇到烦心事多向家人倾诉;学会排解不良情绪;培养几个爱好,给琐碎平淡的生活添点色彩;子女不要事事代劳,要让老人有参与感、价值感,预防抑郁。

药箱和急救常识少不了。每个家庭都应备一个小药箱,里面有常见疾病的药物,如治疗腹泻、感冒、胃痛的。家里如有慢性病患者,每天吃的药要备齐,放在固定地方。家里要有人掌握一定的用药知识,如药品的有效期、服用方法、保存方法、如何购买和服用非处方药等。另外,每位家庭成员,尤其是老人和小孩,都要掌握基本的急救和自救方法,以便紧急应对突发的一般外伤、小事故以及心脑血管突发疾病。

家庭养生保健篇(8)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社区卫生站服务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试验组中男24例,女19例,平均年龄(40.04±11.22)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21例,平均年龄(41.10±10.03)岁。同时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糖尿病居家养护病例。两组患者在病程、性别比例、一般合并疾病、教育水平、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糖尿病居家养护病例仅接受社区常规护理管理,包括基础信息登记,常规社区健康教育服务。试验组糖尿病居家养护病例则施以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具体干预方式包括:以糖尿病居家养护患者家庭为整体单位开展经常性、持续性的健康教育。将“一人患病,全家学习防病治病知识和技能”的理念渗透入护理对象家庭,推进糖尿病患者家庭保健系统的构建进程。健康指导的内容涵盖糖尿病基础知识和防治知识,教育重点为家庭自护内容,详细讲解遵医行为与疾病控制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家庭成员协助、督促糖尿病患者坚持遵医行为的技巧:①指导家庭成员接纳糖尿病患者在居家养护过程中存在的负性情绪,并利用家庭成员在患者心理照护中的特殊支持作用对患者实施良好的情绪疏导和心理护理;②教会家庭成员掌握糖尿病饮食原则,提高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合理治疗饮食的能力;③帮助家庭成员掌握糖尿病居家养护患者的科学运动方法,采取陪伴运动的方式,督促患者完成运动治疗内容,并提供安全运动保障;④引导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正确地按时实施自我血糖测量,并做好完整记录,完成血糖的自我监测任务;⑤指导患者及家庭成员利用用药档案,实施安全正确的药物控制措施;⑥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低血糖、酮症酸中毒先兆、周围神经炎、糖尿病足等糖尿病并发症的预见性观察与防护方法,降低糖尿病居家养护病例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

1.3评价指标

遵医率的评价采用自制的糖尿病居家养护遵医率调查表实施调查,调查内容为:遵嘱规律复查,血糖自我监测,合理膳食摄入,科学体育运动,安全正确用药五个项目。遵医率=遵医者病例人数/总例数。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对两组糖尿病居家养护病例实施生活质量的评价,对评价对象的躯体、心理、社会三大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共4个内容的质量进行评分,评价对象的评分结果与其生活质量呈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两组糖尿病居家养护病例间相关指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糖尿病居家养护病例干预后遵医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接受家庭护理管理的试验组糖尿病病例的遵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入选者。

2.2两组糖尿病居家养护病例干预后生活质量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接受家庭护理管理的试验组糖尿病病例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入选者。

家庭养生保健篇(9)

1.我国农村空巢家庭形成原因

“空巢”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指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至配偶一方死亡这一时期。进人此阶段,“空巢”家庭也就形成了。“空巢”现象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农村空巢家庭数目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增加。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农村有老人的家庭户占全国总户数的72.56%,其中有21%的老人没有和子女同居生活,这一比例还会逐渐加大。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资料,近10年来,中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87年全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家庭中所占比例只有16.7%,而1999年上升到25.8%。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空巢家庭主体年轻化、空巢期相应延长的特征。我国农村空巢家庭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工业大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民积极向外寻找发展的空间,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规模空前的民工潮。据来自农业部的粗略统计,2002年我国已有900。万农民进城务工。2004年,进城务工农民已超过1亿人。打工与在农村种地的经济效益相比较,外出务工的纯收人显然高于种地。这就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愿意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宁愿到外地打工。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离开家庭在外创业,留守的父母则成为空巢家庭。

1.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随着我国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的广泛展开,60%的农村夫妇做到了只生育一个孩子,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使父母身边的子女数目减少,同时也使得父母进人空巢阶段的时间提前。在农村,许多50岁左右的中年人也加人了这个行列。待父母年老时,即使子女有赡养父母的孝心与父母同居,也只能与一方老人共同生活,另一方父母则成为“空巢”家庭。所以,一般来说,当独生子女18岁离家求学或者工作时后,他们的父母将在空巢家庭生活10年左右才进人老年生活阶段。如果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0岁,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可能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1.3农村老龄人。的高龄化。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农村老龄化人口的比重和数量不断增加、老龄人口负担系数不断提高,出现了老龄人口的高龄化。高龄老人不断增加,其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从 1982年的6.6%增至2000年的10%,而其供养者的年龄也日益老龄化。这两代老人未曾分居或原来分居后被接回而生活在一起,但当第三代子女开始独立生活时,就使得这种纯老人组成的空巢家庭不断涌现。

2.现行农村养老保陈制度下空巢家庭面临的问题

2.1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津制度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一种非正式的养老保障制度。土地和家庭是这一制度的核心,辅之以集体供养和国家救济。农村养老保障是以家庭经济供给和照料为主。老年人口的经济保障来源在城镇主要依靠社会性保障,在农村主要依靠家庭保障。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的生活由家庭供养者约占74%,由社会供养者约占26%,但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其中,乡村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由家庭提供者占92.9%,由社会保障提供者占7.1%;城镇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由家庭提供者约占37.9%,由社会保障提供者占62.1%。

在客观上,中国的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最大的差异在于,城市老年人退休或者不能工作是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退休金,而农村老人一旦丧失了劳动能力,则不会有任何经济来源,而且农民收人相对于城市而言一直很低。因此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他养老的经济支持的来源只能依靠子女。农村居民的养老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农村居民都将面临。我国农村居民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总是具有一定的风险。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子女不赡养或无力赡养老人的事实,无疑加深了农村居民的养老风险意识。农村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形成所谓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客观上增强了这种担忧。

2.2农村空巢家庭老人面临的问题

在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下,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较之于一般家庭的老人,有着更多具体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2.2.1在经济供给方面,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虽然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外出务工的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却往往很有限。农村很多外出务工子女打工所得的收人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有的甚至连自己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则他们对老人基本上没有经济支持,有的甚至还要求父母给予支持。在很多农村地区,子女上学、求职、结婚、买房等都依然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这对于本不富裕的农村父母而言,无疑是沉重的负担。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的经济负担还体现在孙辈的日常生活开销上。因为不少外出打工的子女将孩子交给父母照看,孙辈日常生活花费的负担也自然落到了老人肩上。这也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年轻一代“啃老”现象的突出表现。 转贴于 2.2.2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预防保健和患病后的医疗救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老年人中70%患有各种老年病,其中15%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阎这些疾病如果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身治疗及护理。在城市,较好的经济条件、医药状况及护理水平往往使空巢家庭老人能够得到妥善的照料。而在这些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的农村,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则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因此,农村中很多空巢家庭老人都面临着各种老年病的威胁,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受到极大影响。孤身老人在家中暴病却无人救助,甚至因病死亡多时仍无人知晓的例子在现实中屡有报道。

2.2.3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处于缺乏爱和关心的状态,很可能陷人空巢心理危机。中华传统文化使得“养儿防老”、“儿女绕膝,其乐融融”的观念在许多老年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农村尤其如此。老年人在身心日趋老化、正需要晚辈作依靠之时,子女却成家立业、远走高飞,就会产生孤苦、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即所谓的“空巢综合症”。此时,如果配偶尚在,则空巢老人夫妻双方还能有精神支柱。一旦丧偶,则失去对方的沉重打击会给老年人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甚至引发严重的身体疾病和精神障碍。这不仅给他们晚年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还会给造成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使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应减弱。与此同时,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在对待老人和孩子的权衡中几乎都偏向孩子,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受到了极大冲击,老人应当得到的爱和关怀极为缺乏。

3.如何实现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保障

应该看到,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继续转移,农村空巢家庭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农村家庭的空巢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由于空巢期历时较长,这就将连带产生诸如经济安排、医疗保障、生活护理及感情和心理需求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所有空巢家庭老人都会遇到的,但对于农村空巢家庭而言更为具体和迫切。帮助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方面的困难,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化解农村空巢家庭老人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的诸多困难,涉及到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多方面的因素。为此,应当未雨绸缪,将其放在社会保障和社会老龄工作的范围内进行综合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加决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能有效地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老人养老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往往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很多反而持续“啃老”,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单纯依赖家庭养老则有着比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在全国试推行11年来,尽管目前大部分地区都遇到不少困难,有的地方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截至2002年末,全国参保人数仍有5462万。这一制度虽然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偏差、遇到了挑战,但只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村的空巢家庭老人就逐渐能从其中受益。

3.2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服务、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与网点。鼓励和支持社会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可见,社区是服务老年人的重要手段。

家庭养生保健篇(10)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家庭健康和福利为重点,建立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拓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内容,提升人口和家庭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和家庭幸福。

二、工作目标

按照省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2013年,各镇(乡、街道)、开发区完成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拓展儿童早期发展、青春健康援助、家庭营养、老年保健、亲情牵手等人口家庭公共服务职能,实现人人享有优质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

三、建设标准

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按省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建设。具体标准见附件。

四、职责功能

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提供如下基本公共服务:

1、为社会公众免费提供人口基础信息查询、政策咨询和人口计划生育事务办理服务;

2、为育龄群众免费提供人口家庭健康科普知识宣传、避孕药具、避孕节育服务以及不良反应的监测防治;

3、为计划怀孕夫妇免费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

4、为目标人群提供儿童早期发展、青春健康援助、家庭营养指导和老年健康保健等公益性咨询服务;

5、为失独家庭提供情感慰藉、生活帮扶、养老服务;

6、为流动人口免费提供计划生育信息查询、事务办理和技术服务。

五、工作要求

1、全面推进“世代服务”向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转型。2013年,加快推进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覆盖,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汇龙、东海、近海、北新、合作镇,按照省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加快速度,建成环境温馨舒适、布局合理、流程规范,体现“六位一体”综合服务的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南、北城区、开发区、启隆乡参照省建设标准,建立面积300-400平方米、可不设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但必须建立婴幼儿早期发展、青春健康教育、家庭营养指导、老年保健等服务职能的人口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已完成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镇服务站,增挂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牌子。

2、扎实推进孕前优生促进工程。一是加大宣传倡导力度,发挥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使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公众优生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发挥人口计生系统的网络优势,通过宣传品发放、面对面咨询等方式,针对性地向新婚和已婚待孕夫妇普及优生科学知识,提高知晓率,增强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二是全面调查摸底,准确掌握计划怀孕夫妇底数,及时将新婚、已婚待孕、再生育一孩夫妇纳入目标人群。三是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层层分解工作责任,促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扎实推进,目标人群覆盖率90%以上。实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一票否决制,完成率低于80%镇(乡、街道、园区),年终不得评为先进单位。

3、规范开展避孕节育服务工程。规范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倡导落实长效避孕措施,按照随访服务要求,做好镇、村二级随访服务,开展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防治。期内综合避孕措施落实率达95%以上,知情选率、随访服务率达90%以上,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上报600例/100万人口。在避孕节育常态化服务和管理基础上,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各镇(乡、街道)分别在5月、10月集中向服务对象开展一次避孕节育知识宣传、送上一份计划生育宣传资料、避孕药具、进行一次随访服务的送知识、送药具、送服务的“三送”服务活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服务站要加强四项手术,推广适宜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业务量年递增5%以上,业务收入达1.5元/人。

4、做实生殖健康筛查工程。3-4月份,全面开展RTI综合防治,各镇(乡、街道)结合实际,采取到站或下村等方式,组织实施RTI综合防治,RTI年综合防治率达30%以上。在开展RTI防治工程中,做到“三个结合”:与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相结合;与查环查孕加强随访服务相结合;与普及育龄群众生殖健康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相结合,切实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要加强与卫生部门配合,延伸生殖健康筛查服务,开展RTI综合防治与“两癌”筛查相结合的生殖健康服务。

5、创建家庭营养指导新模式。一是加强设施投入。中心站配置超声波体检器;、配置科学点餐设施;南城区、开发区、启隆乡结合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好家庭营养指导室,充分发挥服务阵地作用,开展家庭营养体验活动。二是举办家庭营养专题讲座。邀请营养学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到各镇(乡、街道)举办健康饮食知识讲座,每镇(乡、街道)不少于2期,各镇(乡、街道)自行组织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三是依托全员信息平台,向服务对象发送营养知识短信。四是组织知识竞赛和烹饪模拟竞赛。6月份,在今日报组织一次“平衡膳食,均衡营养”有奖知识竞赛;10月份,开展一次“合理饮食,增进健康”烹饪模拟竞赛活动。

家庭养生保健篇(11)

我们为您提供的健康家庭的10大标志,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让家庭成员携起手来,从自己做起,健康自己,健康家庭,健康社会!

家庭成员的心身健康,无重大的心理性或躯体性疾病。

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夫妻关系是家庭的中心纽带,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父母、子女关系是第二纽带。夫妻关系可以通过法律结合或解除,而父母、子女关系则是永远固定的血缘关系,而每个家庭成员的心身健康,对家庭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健康家庭的重要标志。

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正常发挥它的各种功能,家庭成员间心理平衡、快乐,能扮演好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保持个人健康是每个家庭成员的最基本的责任,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需要。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人失去健康,整个家庭就无幸福可言。

家庭成员间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团结和睦,感情融洽。

健康的家庭中应该充满团结与和睦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体谅、互相支持;夫妻之间,相敬相爱,和谐美满;长幼之间,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每个家庭成员都积极为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又能在家庭中获得鼓励和支持,充分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气氛。

特别是夫妻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无论丈夫或妻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在家里只是普通的丈夫或妻子,都是平等的。夫妻应当相互理解和爱护,具体表现就是相互体贴和关心,双方都容忍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夫妻间坦诚相待,相互忠诚,有问题及时沟通,而且在各个时期,都要对爱情不断地维护和巩固。

家庭成员间人人平等,自由和民主。

健康的家庭还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讲文明礼貌的家庭,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家庭。家庭生活中充满轻松、愉快、幽默的气氛,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家庭成员间出现矛盾或分歧的时候,能够相互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有较大分歧时应能够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出现家庭争吵的情况,能够迅速平息,相互之间不“记仇”。

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父母不能把子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错误地认识自己对子女有支配权,干涉子女爱好、兴趣甚至婚姻自由。对子女只应该提供建议和帮助,绝不能包办代替。

家庭成员间有正确的是非标准和伦理道德标准。

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注重自我修养,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懂礼貌;有理想、有事业心,工作认真负责,家里有浓厚的学习气氛。

每个成员都应尊重正确的家庭传统观念,具有家庭的整体观念,各尽其责,荣辱与共。

家庭成员间相互尊重对方的正确选择,不把外面的矛盾引入家庭,也不把家庭内矛盾扩大到外面,不内外迁怒。

家庭生活和经济民主。

全面考虑家庭整体利益,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金钱、权力、空间、时间、工具、感情等一切家庭资源。根据家族成员的收入和需要进行合理地安排,家庭成员之间的收入应该基本公开,合理调配并相互支持。

家务劳动合理分配。

家庭成员要主动承担家务劳动,互不推诿。全家人的家务劳动中相互配合,不但能减轻工作量而且还能增进相互间的感情。

家庭生活方式合理,提倡健康的“FUN”的家庭生活方式。

F(Fitness)是合理的健身,是指家庭成员每天进行30分钟的体育锻炼。一般每周3~5次,运动形式经常变换,以提高运动兴趣,平衡机体发展。

U(Unity)是和谐的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轻松的家庭环境中放松心情,解除工作、学习中的疲劳和烦恼。和谐的生活方式包括定期的家庭成员聚会与交流、外出郊游、野餐、共同准备晚餐、组织家庭游戏、压缩看电视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等。通过这种家庭成员间的亲密交流,可解除一天工作、学习的疲劳和烦恼。

N(Nutrition)是合理的营养,让家庭成员的饮食结构科学合理。合理营养的原则是适宜的碳水化合物,中等量的蛋白质,低脂肪,做到既有丰富的营养摄入,又有科学的饮食结构。

家庭娱乐健康。

家庭成员在闲暇时间要进行内容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如家庭成员聚会与交流、组织家庭游戏、外出郊游、野餐等,不要长时间地沉溺于麻将、扑克。家庭成员不购买存有任何淫秽内容的书刊和音像制品。

在家庭中尊老爱幼。

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尽职尽责地完成赡养义务;也应该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重视孩子多方面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的教育。

家庭成员具备基本的养生保健知识。

全体家庭成员都应该了解和学习一些养生保健知识,并具备基本的养生保健技能。家庭成员间要能够及时制止某成员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使全家人生活在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中。

我们把洪昭光教授的健康家庭三步曲作为结尾:

第一步,恋家一一世上只有家最好,男女老少离不了。男人没家死得早,女人没家容颜老。有家看似平淡淡,没家顷刻凄惨惨。外面世界千般好,不如家里乐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