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文化内涵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9 16:32:46

文化内涵的意义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1)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必然反映出其所处社会特有的文化。比如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有其共同之处,表达颜色的基本词汇如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在很多语言中都是一致的。但英语和汉语之间色彩词汇的象征意义有着较大的区别。探讨这些色彩词汇表达方式的差异有趣而且有意义。下面笔者就中西文化中颜色的不同象征意义进行具体描述。

1.红色――red

红色在汉语中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象征意义是多层面的。首先,红色象征喜庆和吉祥。古代达官贵人的住宅是“朱门”,衣服是“朱衣”,车子是“朱轩”。在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穿的是红袄,新郎佩戴的是红花。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门前贴的是红色对联。而且,汉语中红色还表示顺利和成功,比如人们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很受大家欢迎的人叫“红人”。另外,红色在汉语中还有美丽之意,比如“红妆”和“红颜”分别指漂亮的衣着和美丽的女人。最后,红色还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词,象征革命和进步,如“红旗”、“又红又专”、“红色政权”、“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等。

在说英语的国家中,红色没有那么多美好的象征意义。首先,红色指鲜血的颜色,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危险和流血”,比如下面的词汇red battle(血战),redrevenge(血腥复仇),red-handed(刽子手)等。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名著《红楼梦》时,由于意识到red会使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和流血”,就按照小说曾用书名《石头记》将其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外,英语中红色还象征着放荡、,如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美国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女主人公因被认为犯了通奸罪必须在胸前佩戴红色的A字。值得一提的是,在财政预算中,当损益表上的净收入是负数时,人们则用红笔登记,所以红色常指“负债”或“亏损”。于是便有red figure(赤字),in the red(亏损),red balance(赤字差额)等说法。这些表达方式随着中西方各国间贸易的往来增多渗透到汉语中,并成为汉语经济领域的常见词汇。而且西方由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红色也有了褒义的象征意义,如red letter day指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give somebody a red carpet指给某人隆重的接待。

2.白色――white

白色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死亡、凶兆。葬礼叫“白事”,设白色灵堂,出殡时打白幡。它也象征失败,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它还象征愚蠢、无利可得,称智力低下的人为“”、不识字的人为“白丁”,把出力而不得好叫“白忙”等。

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高雅、纯洁,它是西方文化的崇尚色,如: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新娘穿着白色婚纱的婚礼;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和公正,white man(高尚的人),white lie(无恶意的谎言)。白色还表示吉利与和平,如:white day(吉日),white war(没有硝烟的“经济竞争”)等。可见,红色和白色的象征意义英汉反差明显。

有趣的是,近些年来中国人办喜事时,新娘也穿上纯白色的婚纱。其实,中西方文化在不断地融合交汇,人们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3.黑色――black

在中国,人们常用黑色象征严肃和正义。如在戏曲脸谱艺术中,往往用黑色象征历史人物的刚直不阿和铁面无私,如宋代的包拯。但汉语中黑色又象征邪恶、反动,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反动集团成员是“黑帮”、“黑手”等。与汉语的象征意义类似,黑色在英语中也常与坏和邪恶等意思相联系,如:Black Man(恶魔),black sheep(败家子),black deed(恶劣的行为),black money(黑钱),black market(黑市)。而且它象征死亡、凶兆,英美人在葬礼上穿黑色服装,英语中的black Friday指耶稣受难的星期五,to wear black for her father(为她父亲戴孝),black letter day(凶日)等。另外,英语中黑色还可表示盈利,它和红色一样是记账时墨水的颜色。如 black figure,in the black都表示盈利、赚钱、顺差等。而这些经济方面与黑色有关的词汇,汉语还未通用。

4.绿色――green

中文中绿色象征侠义,如“绿林好汉”。令人奇怪的是,汉语中绿色还象征低贱,丈夫因妻子有外遇被戴“绿帽子”。而在英语中绿色常引申为幼稚的、无生活经验的、嫉妒人的等,如:as green as grass(幼稚),green hand(新手),in the green(血气方刚)及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等。汉语中的“红眼病”译成英语却是green with envy或green eyes。无论汉语还是英语都有同样的表达give a green light to somebody(给某人开绿灯)。当然,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关注,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绿色环保的说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如“绿色食品”、“绿色革命”等。最后,green在财经领域还有下列意思:green back美钞(因为美元背面为绿色),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或财团)。

5.蓝色――blue

在汉语中,蓝色就指自然界中的颜色如“蓝天”和“蔚蓝色的大海”,它几乎没有象征意义。但在英语中蓝色表示不愉快的心情,如:feel blue(不高兴),blue outlook(悲观的人生观)。蓝色还象征猥亵、下流,如:blue movie(),blue revolution(性解放)及blue talk(下流言论)等。有趣的是,英语用blue joke表示黄色笑话。另外,蓝色表示社会地位高,如:He i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真正的贵族);blue moon(千载难逢的机会),blue stocking(才女)等。经济词汇中blue表示有不同意思,如:blue book(蓝皮书),blue-sky market(露天市场),blue chip(蓝筹股)等。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2)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绅士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其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同时,绅士文化自诞生以来,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影响了其在新时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绅士文化的“最后一餐”是一个重要的争议话题。重新审视绅士文化的最后一餐,更合理地弘扬其对当代社会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传统社会,以及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孟,都是对劳动持否定态度的倡导者“[1]27.类似观点最常见的论据来自《论语》”《孟子》中的几个关键对话是《君子重学轻耕》、《樊迟学稼》和《劳心劳力之分》“但是,如果我们逐一深入分析这些对话内容,就会得出与上述观点不同的结论。

反映这个问题的最直接对话是《君子重学轻耕》。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求食物。耕作也不鼓励。学习也不鼓励。君子忧道不忧贫。”[2]从168

的字面意思来看,孔子说“耕作不鼓励。学习也不鼓励。”这意味着“耕田人经常挨饿。学习经常得到回报。”2]168孔子显然鄙视耕田的体力劳动。然而,如果我们在这里看一整段孔子的话,我们会发现,他讨论的重点不是贬低“耕田”而提出“学习”(学习理论经典)。他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强调作为一个绅士,他应该把“蒂芙尼早餐”的职业追求放在《谋食》简单的个人饮食追求上。孔子讨论的最后一个立足点是“君子忧道不忧贫”,它突出了绅士的个性。它应该跳出个人对财富和财富的体验,表现出更广泛的责任感。

的《樊迟学稼》是论语中关于“劳动观”最著名的有争议的对话。

·樊迟,请学习。孔子说:“我不如老农。”请像托儿所一样学习。樊迟说:“我不如老圃。”。孔子说,,“小人哉和樊须一样!上好礼,人们不敢不尊重。如果他们有正义,人们不敢拒绝服从。如果他们有诚信,民莫敢就不需要爱。如果丈夫是这样,四面八方的人都会生孩子。他们怎么能用粮食呢?”[2]同样,从135

的字面意义来看,孔子似乎对“谷物”和“花园”等农业活动没有很高的评价,他甚至用“小人”一词来形容樊迟想要“学稼”。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不是认为“君子”不应该从事低水平的体力劳动吗?但这种解释仍然过于肤浅。结合各个朝代的笔记和对话背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很大的误解。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孔子与樊迟师徒对话的真正原因。他们讨论的中心内容是樊迟关于职业选择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从上面的引文可以明显看出,孔子在樊迟离开后发表了很长时间的评论,而且字数远远超过了师生对话中的字数。显然,这一讨论确实反映了硕士生对话的核心内容。可以看出,孔子讨论的重点是解释如何将四方之民与统治者“好礼”、“好义”和“好信”联系起来。这样,他们的老师和门徒讨论的中心内容应该与国家治理有关。换句话说,樊迟的“农场”和“花园”也在国家治理层面讨论,而不是个人职业选择。汉代包咸指出“礼、义”对成德来说,信仰已经足够了。《教民乎》3]524这说明樊迟不仅学习了“家”和“普”的劳动,而且还试图将“家”和“普”作为《教民》的主要措施,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效果实际上是指当时的一种国家治理思想,,”樊迟邀请他向贾璞学习,即研究许行君民与许行君民的联合耕种。行之的研究据说来自神农。虽然他的理论在大师时代并不火热,但樊迟也想到了神农的研究,所以他想学习贾学璞而不是厉民的自立。”[4]22这里更能反映出樊迟真的向孔子请教“君民并耕”的国家治理思想这显然与孔子的“礼义”治国思想有很大的不同,难怪他被孔子无情地拒绝了。特别是,樊迟比孔子年轻36岁,属于孔子弟子的年轻一代。当他跟随孔子学习时,他非常清楚孔子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他不可能轻率地问自己的农业和蔬菜种植的专业问题。

其次,我们还需要理解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小人”这一称谓的具体含义。孔子在这里称樊迟为“小人”。它是否嘲笑甚至轻视樊迟的人格?答案是否定的。宋代大儒朱熹早就指出,“小人叫小人,孟子叫事者也小人”4]135刘宝楠与无逸在清朝合二为一而其他经典记载指出,《小人》的标题是“老农”和“老圃”的职业身份[3]524,这不是一种道德贬值理论。这与孟子的《大人》和《小人》是一致的。朱熹还引用杨士治的理论对《杨氏曰》作了全面的解释:“樊须到圣人之门去问稼圃,但他的野心是坏的,他的话也可以用。当他出来的时候,他可以说什么是错的。何也回答了他的问题。他声称农场质量低劣,但他拒绝了。如果他必须学习,他不能问。他不能使用三隅反矣,所以他不会停下来。如果他出来,他害怕结局,不谈论它。他问这位老农,如果你向太平洋学习,你将失去越来越多的东西。因此,一句话,你会知道你以前说过什么。“[5]135这里的分析非常详细,不仅指出了樊迟的野心偏差,还进一步解释了孔子背后的评价内容。孔子以直接拒绝的态度提醒樊迟的意识形态偏差,然后担心樊迟不明白这一事实,所以他真的去了。”《老农》和《老圃》研究了国家治理的思想。因此,孔子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评论,强调了“礼”、“义”和“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的《劳心劳力之分》来自孟子。这一对话可以说是最著名的关于《劳动》是整个儒家思想中的

《然则》"只能修炼世界,与大人,与坏人为伍,。如果一个人的身体为各种工作做好了准备,那么他将领导世界,引领道路。因此,有人说这不是艰苦的工作就是劳动。勤劳治人,劳动治人。执政者吃人,执政者吃人。蒂芙尼世界早餐。“6]124

从字面上看,孟子不仅把《劳力》称为《小人》,而且还明确认为《劳力》应该是《治于人》和《食人》,用自己的作品。乍一看,他并没有简单地轻视《劳动》但从剥削者的角度证明了工人阶级受压迫的合理性。然而,上述解释也是错误的。在《孟子》中,这种对话来自《滕文公上》。文本显示,这一对话的原因与上述“樊迟学稼”的原因相似。这是一个倡导“君民并耕”的“农学”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滕文公的君主和大臣们都关注此事,而且像陈良和陈水扁这样的儒家学者也听说过此事。陈相也用这一思想游说孟子,促成了孟子与孟子之间的对话。在谈到上述“劳心劳力”之前,孟子对分工有着长期的歧视。

的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说:“冉。”“许子必须织布,然后织衣服?”说:“不,许子衣褐。”“许子冠乎?”说:“皇冠。”说:“奚冠?”说:“冠素。“自织”和“不,苏一智。”说:“许子奚不是自织?”说:“这不利于农业。”他说,“许子是用釜甑爨和铁耕种的吗?”他说:“是的。”“自为之与?”说:“不,用小米很容易改变。”在

,“用小米换机器的人不难培养。和械器一起换小米的人都是辛勤的农民。此外,许子为什么不在他的宫殿里使用它们来修炼呢?何为先后与白公所交易?“子之为什么不烦恼呢?”

说,“百工的事业无法培养和完成。”[6]在上述对话中,孟子使用了“归谬”的方法,并遵循许行的思想和逻辑推理,最终找到了悖论。许行思想主张“君民并耕”坚持治国的君主和大臣必须自己种植粮食,自己种植粮食,自己治理国家。孟子指出,根据这一点,人们应该自己制作衣服和帽子,铁制工具和厨具。许行的弟子回答说,如果这些事情都是自己做的,就会耽误耕种,所以他们通过交换粮食和“百工”获得了这些东西。孟子指出,既然如此,人们就放弃了制陶和制铁的工作来耕种,这并没有对陶和铁造成损害。那么,为什么许行认为放弃农业从事其他工作会损害农业?那里社会上有这么多行业,为什么许行只认为修身最重要?另一方回答说,因为各行各业的事情不能同时完成,也就是说,它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孟子说了《劳心劳力之分》,并开始盘问“然则在世界上只能耕耘和工作吗?”。也就是说,既然社会各阶层不可能相互替代,为什么要把治理世界的事情同时与个人耕作联系起来,这显然不符合现实,也违背了许行自己思想理论的逻辑。因此,孟子的论述侧重于从社会分工的角度驳斥许行“君民并耕”思想的错误和疏漏。通过这种方式,强调统治世界的国王和官员不需要亲自修行。他们的任务是集中精力治理国家,粮食由农民提供。农民为国王和官员提供食物没有什么错,就像农民用其他工匠的产品交换食物一样,这属于分工的需要。毫无疑问,这不是对高低贵贱“劳心”和“劳力”的阐述,也不是对任何阶级的特殊辩护。他文中所用的《大人》和《小人》是职业分工的标题,而不是对社会地位和道德人格的评价。综观上述三段

对话,人们之所以产生“绅士文化轻视歧视劳动”的误解,不仅是对经典文本的片面理解,也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混淆。这是把绅士对待劳动的态度和绅士自己主要做的事情混为一谈。一个绅士可以非常重视劳动,但他不一定非得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就好像一个军国主义者对待战争的态度不能与他自己杀死敌人的战斗混为一谈。孙武、韩信等著名军国主义者非常重视战争。他们对战争的战略战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规划,指挥过许多领导人一场经典的胜利之战。但与此同时,他们的个人战斗力非常弱。他们甚至没有亲自杀死一名敌兵。很难想象孙武的士兵会质疑孙武的军事能力。更难以想象的是,士兵们会问孙武如何练习单兵格的杀戮能力,甚至要求孙武在每一场战斗中像士兵一样进攻。如果有这样一个士兵,他一定会被嘲笑为大脑短路。甚至可以说,他已经不适合当兵了。在这方面,我们能称孙武为贬低军事格斗和蔑视士兵人格的军国主义者吗?答案不言而喻。

。就个人而言,绅士文化主张劳动素质是绅士人格的核心要素。在国家治理方面,绅士文化主张劳动生产是国家治理的必要基础。首先,绅士应该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孔子虽为贵族,但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为了养家糊口,孔子做了许多家务,掌握了许多劳动技能。r

·

问子贡,“环游太平洋,夏洛克·何其多能做到吗?”子贡说,“固天纵是神圣的,它怎么能做到呢?”子文说,“太祖认识我吗?我很贱,所以我能做更多卑鄙的事。有多少绅士?不多。”[2]88

从孔子自我陈述的直接含义来看,

似乎不同意“君子”他已经掌握了太多的劳动技能。但是,仔细阅读孔子的态度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并不感到自卑。身居高位的太子在向子贡提出的问题中明显吹嘘孔子,而孔子对子贡的回答或多或少是自卑的。其主要目的不是贬低自己劳动技能,但要谦虚地强调,他们不是与生俱来的圣人的多能,而他们的多能就是这样的结果努力工作,后天练习。

抛开这种自谦的表现,孔子对他的个人劳动技能非常肯定。

说:“如果你有钱,你可以要求。即使你是鞭子,我也会做。如果你不能要求,你应该做我想做的事。”[2]只要69

遵守道德原则,孔子就非常愿意从事执鞭这样的庸俗劳动。事实上,孔门弟子忠中的许多人都来自平民阶层。诸如仲由、闵子骞、冉耕和曾参都有很强的劳动技能和谋生技能。当孔子和他的弟子去其他国家旅行时,他们经常努力解决生活问题。

第二,君子应锻炼“蒂芙尼早餐”的勤勉品质。对于一个绅士来说,劳动不仅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的技能,也是一种宝贵的勤奋品质。孔子非常重视并高度评价这种品质。

和叶公问孔子子路,子路是错的。孔子说:“如果你不谈论女奚,你也是一个男人。你因愤怒和担忧而忘记吃饭,你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2]71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我又老又快。”。其他人赞扬他的许多优点,但他们不接受。他们只承认勤奋的品质,并将其视为最真实的写照。同样地,他对门徒的评价往往把勤奋作为最高品质之一。

子说:“如果语之微笑但不懒惰,他会回来的。”[2]93

说:“惜乎!我看到了他的进步,但我没有看到他的止也。”在这里,颜回作为孔门最杰出的弟子,受到了孔子不懈怠和不止步的高度赞扬。不仅颜回自身的勤勉品质脱颖而出,孔子也用颜回的品质展示了人民的意愿。

再次强调,一个绅士应该用自己的劳动素质影响力来带动他人的共同发展。孔子重视对君子自身劳动素质的培养,并以身作则,践行这一素质来提高自己影响并驱使他的门徒和其他人一起前进。

子说:“若圣和仁,我怎么敢?如果我不厌倦它,不孜孜不倦地教导人们,可以说云尔已经去世了。”公西华说:“只有徒弟才能学会它。”[2]93

与上述情况类似。面对弟子“圣人”和“仁”的评价坚辞,孔子强调他一贯坚持“不知疲倦地做,不知疲倦地教人”的原则。除了勤奋的内涵外,这里的自我评价突出了通过艰苦教育激励他人的意义。特别是,“为之不厌”一句深刻地揭示了克服教育中平凡而乏味的工作所需要的巨大毅力,这是令人感动和发人深省的。公西华的回答是对这种卓越品质的由衷钦佩。

·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用于政治?”

子说:“屏蔽四恶的尊五美可以用于政治。”

·子张曰说:“何谓五美?”

子说:

的子张曰说:“利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权而不凶”,

说:“利而不费是什么意思?”?如果你选择努力工作,谁会抱怨?如果你要仁爱,你怎么能贪婪呢?绅士不多,不小不大,不敢慢下来,难道这不意味着和平和傲慢吗?你的儿子穿着得体,尊重他的远见,似乎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恐惧。孔子警告子张在政治上治国的重要措施,要求他必须尊重五德。前两项与社会劳动生产密切相关。所谓的“惠而不费”"就是按照人民的利益来造福人民,满足人民的需要需求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费。所谓劳而不怨,就是让人们选择劳动的时间和情况,安排生产劳动,以免引起人们的抱怨。

·孔子说过,“道千乘之国应该尊重、相信、拯救、爱,并让人们有时间。”[2]4

·孔子强调在这里治理中等国家,这与对紫樟的警告完全一致。这里提到的“节用而爱人”措施是惠而不费的具体要求,“使民以时”措施是劳而不怨的具体要求,两者都重视生产劳动。与

和孔子相对宏观的论述相比,孟子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更为详细。孟子经常以劳动生产为基本要求,回应当时许多君主关于治国方略的询问。

启发了梁惠王:

·

“如果不打破农耕季节,就不能吃掉山谷。鱼和海龟不进池塘就不能吃东西。斧头和公斤不能进入山林,因为他们不能使用木材。山谷、鱼和海龟没有食物就不能吃,木头也不能和木头一起使用。这是国王之路的开始。这座五英亩的房子可以种桑树。鸡和豚狗彘的家畜在那个时候不能失去它,70人可以吃肉。如果你不夺取一百亩土地,几个家庭就没有饥矣了。“[6]5

与孔子非常一致。孟子也把农时放在首位,并在阐述人们的劳动和生产安排时对其进行了极大的扩展。他的建议从种植业扩展到渔业、林业、畜牧业和其他领域大农业的几个方面。他还以家庭为单位,根据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规划土地规模和产业布局。他还将此视为国家治理的“王道之始”,这可以从他对劳动生产基本地位的强调中看出。

,他还教滕文公:

“在Tiffany的早餐会上,世界依然平静。洪水淹没了世界。植物和树木被畅茂移走,动物和动物被饲养,五谷没有被攀登。动物和动物都在威胁,兽蹄鸟迹的道路被移交给了中国。姚只担心它,舜被用来治疗它。舜的使节们帮助控制了火势,在益烈山泽焚烧了火势,动物们纷纷逃离。禹疏九河、嘉吉和漯河关注诸海.决汝和韩寒,淮河和泗河被排放,河流被注入。然后中国可以得到一个食也。“[6]124

·孟子在这里的论述尤其值得注意。姚、舜和禹这些的古代圣人值得赞扬,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活动包含着极其强烈的“仁爱”"另一方面,为了救人于水火之中,尧,舜,禹的开山,驱畜,疏浚河流等活动,是极典型的生产劳动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非常肯定,儒家圣人、绅士等模范人物应该具备劳动素养,注重劳动生产的重要内涵。

,它不仅不歧视或轻视劳动,而且从个人、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充分关注劳动水平。理解和把握传统绅士文化中“劳动观”的重要内涵,从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要充分发挥君子人格的美誉度和感染力,我们需要从思想理论层面不断探索君子人格的美好内涵。正确阐释绅士文化所蕴含的劳动内涵,澄清人们长期以来对绅士人格的误解,是本课题的实质所在。一方面,

对绅士文化劳动观的正确理解有助于驱散人们的思想“迷雾”,恢复绅士人格的全貌。如上所述,长期以来,一些人不断地将君子的人格内涵贴上排斥和贬低劳动的标签,导致了大量思想上的“迷雾”,并非肤浅。例如,论语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四体不勤,不分五谷。谁是为夫子”[2]195。事实上,这句话的意思并不完全清楚——它可能是在讽刺孔子,指责子路,或者说话者在嘲笑自己。然而,在积累的“迷雾”思想的误导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不知不觉中被认定为对孔子的评价,并逐渐成为对儒家典型人格的结论性评价,其中包括君子人格。鉴于类似情况,我们有理由说,绅士文化中劳动概念的正确内涵是合理恢复君子人格的完整性。当我们明确了孔子、孟子和其他圣人认可的真正君子的形象后,我们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似是而非的君子的形象元素——不关心农业的弱势知识分子形象,逃避劳动和身体虚弱,或是统治阶级崇拜自己,远离公众,鄂官伯带等“精英”分子形象。与这些负面形象相反,真正的绅士文化重视劳动,真正的绅士人格热爱劳动。作为一个绅士,他的精神和身体同样强壮,他的活动与劳动大众融为一体,他的理想高度认可生产劳动对社会的贡献。这是一个完整而正直的绅士人格。另一方面,

对绅士文化劳动观念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消除人们的情感“障碍”,释放绅士人格的魅力。正是由于过去绅士文化中对劳动概念的误解,人们在面对绅士人格时有着难以忘怀的情感缺陷——为什么如此美丽的绅士人格歧视劳动?这种情感缺陷已成为情感上的“障碍”,影响了人们对君子人格的完全认同和充分接受。在不了解这个问题的情况下,当老师和长辈告诉青少年“君子”的个性时,他们往往会遇到信心不足的障碍——他们无法回答一个绅士是否热爱工作的问题。更有甚者,一些青少年甚至开始追逐和追随“君子”的个性,但方向不对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鄙视劳动。那些走得太远的人也可能会用“君子不事稼穑”等错误的说法作为借口,成为“挡箭牌”,他们喜欢休闲,讨厌工作。相应地,我们说,澄清绅士文化中劳动观念的正确内涵,将进一步打磨“君子”人格的光辉形象,充分释放绅士人格的光辉魅力。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向大家解释绅士文化的正确劳动观,人们最终会明白,一个轻视和歧视劳动的“君子”是一个不完整的绅士,是一个扭曲的“君子”。这种“君子”的形象严重违背了中华优秀民族精神中“创造”和“奋斗”的品质,而不是一种训练形象。相反,重视和热爱劳动正是绅士人格魅力的基础。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歌功颂德。事实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合理地回答中华绅士文化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君子”人格本身容纳的是工人而不是统治者,绅士文化本身重视劳动而不是歧视劳动——“君子”被孔子全面解读的范畴可以培育数千年,日益受到全体中国人的喜爱,并茁壮成长为一种宏大的绅士文化。

。首先,

对绅士文化劳动观的全面理解将有助于于增强增强当代社会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吸引力。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君子”人格经历了中国历史的长期渗透,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经典人格。长期以来,绅士性格中的温柔、礼貌、坦坦荡荡等美丽元素已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当我们把热爱劳动的品质添加到绅士人格的内涵中时,自然可以利用人们对绅士人格的原始认知效应,相对较快地提高人们对《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等劳动教育要素的认知、接受和实践“劳动幸福尤其是青少年。可以说,以君子人格推进劳动教育,在影响范围、形象美、引导示范等方面,将充分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对绅士文化劳动观的深刻阐述有助于于丰富对当代社会劳动教育的文化传承。过去,我国社会青年劳动教育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存在文化传承薄弱的问题。很多时候,当提到“蒂芙尼早餐”时,文化视野相对狭窄——只将其与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和农民联系起来,而对其他因素关注不够。那么,当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君子”人格中“劳动”的内涵时,我们就会有更深的理解论《劳动》的文化内涵。这样,real science“Tiffany’s早餐应突出劳动作为高尚、先进甚至优雅人格的组成部分。“劳动”不仅意味着努力工作,而且意味着人格的完善和完善。相反,轻视、憎恨和拒绝劳动,坚持与劳动隔离的人格,无论打扮得多么光鲜,粉饰得多么华丽,都是一种病态、丑陋的人格形象。在这种劳动教育下,我们整个社会都在不断地改变特别是青少年,将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劳动》的思想认识。最后,

对绅士文化劳动观的合理运用,符合现代社会育人的潮流,有助于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对此,毛泽东同志早年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他曾写过"体育之研究",详细论述了青少年精神教育与体育教育并重的问题,严厉驳斥了君子只讲精神的谬论,,“也有人说精神和身体是不完整的。使用思想的人向身体道歉。大多数体格强壮的人缺少于思。这个理论也是错误的。这指的是野心和行为软弱的人,所以他们不都是绅士。”[7]257虽然他在本文中没有涉及劳动教育,但他提倡“君子”,他也直接向孔子解释了这个问题孔子于七十二年去世,从未听说过自己的健康状况不佳。释迦传教并在很高的年龄去世。邪恶的苏不幸死得不公。摩诃末日,左持古拉西奇右手持利剑,一辈子施加压力。他们是古代所谓的圣人,也是最伟大的思想家。[7]257他将孔子、释迦牟尼、摩诃末和其他主要文明的圣人并列,特别强调他们既重视深邃的思想,又重视强壮的身体,这也可以成为真正完整的君子人格的典范。随后,本文还提出了“君子人格”的经典理论《文明》是它的精神,野蛮是它的体质”[7]257,这也是指导青年劳动教育的一句至理名言。对此也非常重视。他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美育,培养人,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素质。我们应该在学生中弘扬工作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提倡和尊重工作,理解劳动最光荣关于工作是最高的、最伟大的、最美丽的真理,并在他们长大后能够努力、诚实和创造性地工作。”[8]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和人文素养”和“弘扬劳动精神”在这里强调的是对毛泽东“文明、文明的精神和野蛮身体”概念的一种发展。我们通过绅士文化中的劳动观念来推动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将“文质彬彬”的形象与“勤奋劳动”的内容有机结合,是这一综合教育思想的实践。

总结说,中华优秀的传统绅士文化具有注重劳动、从根本上强调生产的合理内涵,其绅士人格包含着注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劳动》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代社会,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挖掘和梳理绅士文化劳动观念的宝贵财富,进一步澄清过去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误解和偏见。这既是促进传统绅士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当代社会劳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必要措施。

[1]郑银凤。《90后》大学生劳动观念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6.

[2]杨伯峻论语翻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Qing]刘宝楠。高流水指出《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

·[4]。北京: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

[5][宋]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3)

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在全球都成为各国经济新增长的亮点,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人们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化消费,促使文化商品的生产和发展、促进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引领时尚以及锻造新的生活方式。

一、文化消费的含义

广义的消费行为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凡人们选择一定的对象(通常多指物品)来满足主体需要的行为,就是消费。由此,人类的消费现象则是和人类一起出现的,消费的历史也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则文化消费同期可以追溯到人类使用文字和各种表征符号之时。这里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文化概念,是精神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里,那些对精神文化的消费包括对诗歌、音乐、舞蹈的欣赏等,还有对盛大的祭祀仪式的观摩和体验等,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消费。《诗经》里有采风之说,可见这就是人们搜集文化资料,整理制作成文化产品,汇集文化资源从而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孔子有删《诗》《书》定《礼》《乐》编《春秋》之说,还被传闻阅读《易》是“韦编三绝”。这些从事文化的行为当然也都可以被看作既是发展文化事业的行为,也是为文化消费服务的举措。

文化事业在儒家看来就是载道,“文以载道”,不仅表明文章载道,而且表达了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当然在儒家看来,这个道是周的“王道”。“道”如何被人知晓、领略和弘扬,这个过程就是古代的文化消费了。王道也就是后来的孔孟之道,通过文化教育,向弟子和门徒广泛宣传,以及再通过弟子和再传弟子的宣传,使得孔孟之道得到传播和发展。同时另一方面他们最大程度地影响国君和统治者们,典型如董仲舒,让国君认识到孔孟之道对国君和国家统治的好处,从而在国家机构里专设部门来进行教化,在治国政策和理念上表达出孔孟之道的精髓。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化消费的主要路径是文化教化。

古代西方的文化消费和古代中国的做法是大致相同的。苏格拉底等人宣传知识即美德,有知识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他自己也言传身教,践行了其个人主张,他的弟子们也深受影响。柏拉图坚信理念和真理,亚里士多德追求真、善、美,他们基本都是通过文化教化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宗教作为古代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也同样采用文化教化包括宣传、鼓励、惩罚等手段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和传播主导的信念。

从古代的文化消费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消费中最核心的就是文化消费对象能提供给人们精神的享受和满足。因此,文化消费中消费对象即使是实体性文化商品,也一定是饱含人文精神或审美价值。

随着消费行为越来越具有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意义,消费主义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逻辑,文化消费也越来越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在消费领域,人们通常按照消费种类和消费需求的不同,把消费划分为物质产品的消费和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后者又常常被称作文化消费。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文化商品的消费,也就是说以一定物质载体为依托的实体和非实体形态出现的文化商品成为消费对象。如电影、书本、广播、电视、网络信息等。二是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发展以及消费提供非实体形态的服务,包括教育、宣传以及其他服务内容。无论哪一种文化消费,其中都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内容。

二、文化消费的构成要素

文化消费的构成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文化商品、文化消费市场和文化消费者。此外,文化商品的制作者和经营者在文化消费领域也是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文化商品不仅具有商品的一般性特征,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甚至可以通过价格来体现价值本身,以及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而且它还具有其特殊性,即文化性。商品性和文化性统一在文化商品中,文化商品中文化性的高低厚薄、被社会认同或欣赏或排斥的程度等,都昭示其商品性的价格指数。因此文化商品的文化底蕴是其基础,不是文化商品的商品性使其具有文化性,而是文化商品的文化性使其商品性得到加强。

然而,一件文化商品的商品功能并非完全来自文化商品的文化性。知识的数量和内容的丰富贫瘠程度可以进行比较,文化则很难比较出优劣多寡。文化商品的比较虽然多在于其承载的文化精神内容的多寡和意义的深浅,但商品本身数量的多少也常常成为其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物以稀为贵”的商品性特征为主的状况常常发生在文物市场。今天的文化商品常常和时尚流行以及奢侈联系在一起。“流行不是以周遭世界的本来面貌来看待它,而是首先将它看作一个可操纵符号的人工场所、一个彻底的文化伪迹,其中起作用的既不是情感也不是视角,而是有细微差别的感知和对含义的策略游戏――流行把这看作是被揭示出来的自然、是本质,于是流行便具有了两重性:首先它是一种社会一体化的意识形态(当今社会=自然=理想社会――可是我们已经看到这一链式结构是其逻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复辟了整个艺术圣化的过程,这便取消了它的基础性目标”[1]。鲍德里亚认为流行的本质在于文化的符号化和文化的控,流行是这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同时它本身也解构了以往艺术崇高和理想的超现实性。流行就是希望成为平庸。

文化消费市场作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消费者连接的场所,既遵循一般市场的规律性,又遵循文化艺术特殊的规律性。市场的一般规律性就是价格和供求关系的价值基本规律,供大于求,商品价格一般下跌;而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要上涨。当文化商品以产业生产方式、批量和规模生产出来的时候,它是遵循市场的这种一般规律的。文化消费市场同时遵循文化艺术的特殊规律。这说的是艺术自身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的艺术价值,艺术生产也具有个体性、创新性、不可复制性,以及艺术生产中最核心的,即文化艺术品本身蕴涵着意义和精神,反映一定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一定时代的艺术品格。因此,文化商品的价格反映的未必一定是包含在文化商品中的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价值,它更多反映的是文化商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文化消费者作为文化消费的主体,他的文化消费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消费者进行怎样的文化消费,是和主体的生活方式、情感、意志以及教育程度相联系的。消费者的个人综合情况是影响文化消费的基本因素。其中主体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对文化消费极具意义。其次,社会时代的艺术品位对主体消费选择也颇有影响。时尚、流行对于文化消费来说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巨大的眩惑力。“时尚特有的有趣而刺激的吸引力在于它同时具有的广阔的分布性与彻底的短暂性之间的对比。而且,时尚的魅力还在于,它一方面使既定的社会圈子和其他的圈子分离,另一方面,它使一个既定的圈子更加紧密――显现了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紧密联系。最后,时尚的魅力在于,它受到社会圈子的支持,一个圈子内的成员需要相互的模仿,因为模仿可以减轻个人美学与伦理上的责任感;时尚的魅力还在于,无论通过时尚因素的夸大,还是丢弃,在这些原来就有的细微差别内,时尚具有不断生产的可能性”[2]。那些反时尚、反流行的艺术行为和文化消费行为,都是从时尚和流行的反面证实了时尚和流行的巨大魅力。最后,文化商品的文化价值是影响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文化商品的文化价值具有双重性,一个是文化商品本身的价值和社会因对其认可、赞赏、推崇等而赋予它的价值;一个是消费者通过消费而获得的价值感,包括主体的喜悦、情感的释放和体验、身份的认同、对意义的理解等。因此,文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可以看作是三个方面,即主体的综合结构,客体自身价值,以及社会对文化消费行为的评价。

文化消费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另一个要素就是文化商品的制作人和经营人。他们对文化消费往往起着主宰作用。

按鲍德里亚德理解,现代社会已经从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型社会进入消费主义时代。消费主义社会最显著的特点是消费领导生产,引导社会潮流。“一方面消费以生产力中生产逻辑的颠倒形式(即消费)进入人们的伦理和日常意识形态之中,召唤人们实现对需求、个体、享乐、丰盛等的解放;另一方面,消费的意识形态也表现为‘一种约束的范畴’,即它受到消费含义的约束来消费,同时它还受到生产约束和生产周期约束的支配”[3]。消费引导生产,那么什么来引导消费呢?文化商品的制作人和经营人在引导消费层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他们在文化商品生产之前就注意到大众文化消费中的审美观念。文化商品的制作者和经营者,不仅注意到消费者的审美观念,让自己的商品符合大众消费口味;而且常常制造审美观念给大众、给消费者。推介流行歌曲、介绍流行书籍、评价流行文化的美与丑等等,这些体现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行为常常成为文化商品经营者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文化商品的制作人常常在文化商品销售的宣传上大做文章,使尽力气,其中不乏故弄玄虚。尤其在某些所谓大片上,他们既讲排场,也宣讲该片的审美观念、审美视角。这一切的最直接目的当然是为了票房价值,为了经济收益。再次,大众传媒媒介成为文化商品制作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大众传播媒介“一般分为四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4],广播电视一方面使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沟通、对话、交流、写实;另一方面,它无处不在,给文化受众以消费的选择权。报刊书籍主要通过文字辅以图片来实现对文化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时尚杂志是当代社会的一大风景,它们美伦美奂,本身就表达了文化商品的符号身份和地位,“它完全不是一种现实叙述,而是一种未来召唤;它也不去引导人们寻找那些‘物美价廉”的东西,不去进行任何琐碎的知识介绍,而是进行观念的引导”[5]。而电影就是造梦,以虚幻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梦境,其具体做法则是,与成熟逆行,回到早期;与现实逆行,回到幻想;与理性逆行,回到形象。看电影,最终实现了造梦者和做梦者之间的统一。人们看电影,最终被电影牵着走,被它左右;同时,自以为自由地在看电影,实际意识形态已悄悄进驻思想和心灵。总之,大众传媒通过沟通、诱惑、观念的引导和满足受众愿望以及被受众认可等方式,实现了文化商品制造者和经营者销售文化商品的目标以及完成了文化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的行为过程。最后,文化商品的制作者和经营者和大众传媒一起,常常成为文化霸权者。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性是普遍的,它们不仅仅传递信息和知识,也不只是有意地参与政治活动,而且以渗透的方式,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大众传媒通过编辑和剪辑以及活动的策划等形式,有选择地将信息传播给受众,达到他们所希望的受众反应。真相和幻想难以分清,欲望和诱惑迷离不清,制造和销售联为一体。

三、文化消费的意义

文化消费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什么样的文化消费方式就反映了相应的生活方式。在消费领域,消费方式是不断变迁的,“在代际之间,奢侈品也变成了必需品。人们对照他们当年设定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物质舒适程度,所以每一代人都需要比前人更多的东西才满足。经过几代以后,这个过程就能把富裕定义为贫穷”[6],文化消费方式也是不断变迁的,这种变迁来自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是不同的。古人“韦编三绝”,那是古代的文化消费方式,当代人除掉对传统文本的阅读和欣赏、除掉到戏剧院、音乐厅去欣赏节目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电影、网络等途径来实现对文化的消费。任何时代的文化消费方式都建立在这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和一定的意识和思想理论体系基础上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消费方式之间是相得益彰,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消费方式的新演进,而文化消费本身也要求和促进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因此,可以说文化消费方式就构成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其次,文化消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和幸福感。,一般指的是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或和得到满足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原则来自于消费领域,它颠覆了以往人们的理性力量和理性秩序,人们追求欲望冲撞后的满足和不顾一切的追求;一般在休闲和消费中人们容易得到欲望的满足和的收获。文化消费领域,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心理获得视觉,譬如享受和有趣等都属于体验。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文化商品的意义,即有关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的意义等来获得意义。最后,人们还可以通过对文化商品的审美获得审美。

幸福感比的心理体验要更高一个层次,并且更具有社会意义。人们可以在文化消费中,通过文化产品中制造的安全感,而给我们带来幸福感。文化商品里人际关系和谐,人情温暖,好人得到回报,坏人得到惩治等等这样我们期望的安全感,会使得人们有幸福安全的感觉。文化商品中塑造的生活的舒适感、轻松感以及娱乐和愉悦的内涵等等,让人们体验了舒适感而拥有幸福感。文化商品还常常制造自由感,把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羁绊的、阻扰的,不能实现的欲望和愿望以及行为,都成功地圆满地实现了,这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实现自由而来的幸福感。文化商品还可以通过自身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与文化消费者之间的契合,使消费主体获得价值感满足的幸福感。信息产业、旅游产业以及视听产业都能给人们的文化消费带来这种快乐和幸福感。

再次,文化消费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话语权。今天,文化也成了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即文化产业,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起着重大的作用,甚至其收入大大高于其他产业部门的收入,尤其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然促进文化消费的前进和发展,而文化消费促进的则不只是文化产业的产值和收入,还将促进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事业发展。丰富的文化消费生活包括信息文化消费、旅游文化消费以及视听文化消费,其中信息文化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信息来源和认知渠道。封闭的信息渠道通常会造就封闭的生活方式,而发达的信息时代,容易推动公众参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网络时代的信息,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的状况。有了解就会有鉴别,就会有认识和选择,从而使人们有了多元化的行为生活。文化霸权虽然无处不在,然而每个小我也都不断地进行自我斟酌、认同或反对、重视或忽视、参与或远离,文化话语权也多样化起来。

参考文献:

[1][3]鲍德里亚著,刘成刚、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88,55.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4)

一、鼓吹乐的文化内涵

鼓吹乐的文化内涵主要是指民俗性,传统离不开民俗活动。民俗与人们紧密结合,传统民俗以婚丧礼仪作为背景,也为人民的喜怒哀乐找到了依托。

临清鼓吹乐婚礼所用曲目,一般都是明快热烈的乐曲,艺人称这类乐曲为喜事曲,喜事曲除了在风格方面要与婚礼相吻合外,在具体曲目选择方面并无严格规定,大凡传统曲牌、戏曲唱段、民歌小调、时尚小曲,只要符合风格,均可入乐。有些喜事曲可用在丧礼中,但那些专用于丧礼的庄重肃穆的乐曲,却是婚礼中必须禁忌的。婚丧礼仪是鼓吹音乐的主要载体,它一方面为民间音乐的发展构筑了舞台,另一方面也使得民间器乐曲有了较大的依赖性,从而缺乏独立的发展动力。音乐文化的载体发生变更,音乐文化本身却在继续。文化得到了传播和继续,而音乐的风格变化了。假如这种仪式音乐受到人为性强制而改变原有用途,那么这种音乐将会逐渐消亡,而且,这种仪式也会终结。鼓吹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到人们在社会中的各个层面,它的传统悠久,说明它具有很深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内涵,因而能被人们在生活中不断的加以模仿和应用。在现在的山东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礼仪习俗。当某家在办喜事的时候,都会请亲朋好友来一起参加,而且也会借此机会让好久不见的亲戚、朋友聚会一次。有钱的人家也会借此机会展示一下家里的经济实力,不仅如此,最主要的还是提供热闹、喜庆的场合,让大家都高兴一下。表演者也将吹奏乐曲的快乐转为自己的快乐并影响到听众。

音乐是以声音形式展示人类情感的符号,鼓吹音乐在这里被当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讯号,也作为了一种语言。音乐作为语言是典型的社会和文化的产物。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表达自身情感的。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它所具有不同与其它艺术的特殊本质。音乐文化中所体现的各类功能和现象都承认音乐在文化中是有一定特殊作用存在的。

二、 鼓吹音乐的社会功能

在民俗中,音乐占有很大的社会功用,这就使音乐具有了社会功能性。很多民俗在不同的范围内有着不同地方的变化,但是音乐确实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音乐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它就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不管是在祭祀、典礼、仪式等多种场合需要,也使得这些祭祀、典礼、仪式变得生动、鲜活起来,音乐已经成为他们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音乐与礼俗共存。这在当下的中国乡村式一种客观的存在,临清张伴屯鼓吹乐也不例外,只要在乡村以家族为主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这种传统礼俗、乐俗共生的现象也不会发生变化。因为,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礼俗与乐共生的现象是和社会结构成为互生的状态。可以说,鼓吹是仪式得以表现的“外壳”;仪式是鼓吹赖以生存的“依托”,而两者共同的社会根基,便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和信仰。在社会生活中,张伴屯的鼓吹音乐的实用更为突出。

当我们分析张伴屯鼓吹仪式音乐的角度从音乐声音、音乐行为扩展到音乐观念以后,我们所能找到的答案就是,所谓音乐对仪式的有效性,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只要仪式行为者的观念中认为音乐对仪式有效,那么,这样的音乐观念就会引导音乐行为发生,同时会影响行为者自己对音乐行为结果(音乐声音)的感受。那么,音乐对仪式的有效性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稳固为一种观念和感受的定势。社会形态所提供的环境对音乐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演奏的场所变了,演奏者变了,他的文化含义也就发生了变化。

文化和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因为,它们是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完整组合。古老的文明需要继承的时候,人们就要求他不断发展和更新。历史就是一变再变的,不断更新的形势下发展的,音乐的发展与变更也是为了适应社会条件的需要而产生的。鼓吹乐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时代特定的现实,它在历史中形成,又在现实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它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正式因为它反映了时代,也特别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现在,在广大的农村,许多符合现行社会制度和政策准绳的民俗活动还在继续进行,还有一些新的民俗活动正在形成和发展,民间鼓吹乐乃大有用武之地。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鼓吹乐

我们在研究民间鼓吹乐的传播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同时,应清楚的看到,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鼓吹乐,既有继承性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鼓吹乐的生命力,在于它从来不是死亡的遗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鼓吹乐为例,现如今在鼓吹乐班吹拉弹唱的人们大部分是以挣钱养家糊口为主。特别是像张伴屯鼓吹家族中的人都认为这是一门手艺活,只要我吹得好,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表演的态度,对平民百姓来说,这不仅是他们掌握的一门手艺更是吃饭的饭碗。所以说,只要是社会中不断的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从,事民间艺术的艺人们就会世代的传承下去。但是,现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促进文化需求也快速增长。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的同时已有不少人已不喜欢这种传统的鼓吹、吹打的礼仪方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鼓吹乐,在民间传承与变化中发展与演进。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自然要受其影响;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子孙,在不同历史时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也必然要受其影响。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中,特别强调文化的空间保护。把民间文化看作是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繁衍和生长了不同的民间文化之树和民间文化果实。如果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文化也就会凋零、失落或者畸形。即使一个民族的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它的文化空间照样可以部分延续。就传统音乐而言,不变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总会有一些新的东西不断的被吸收。通过抢救、保护以及科学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形成多种文化共生的另一种“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中国音乐》,2003.3。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2002.3。

[3]黄翔鹏:《逝者如斯夫――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文艺研究》,1989.4.

[4]聂希智:《民间器乐曲牌〈开门〉结构初探》,内部参考资料。

[5]袁静芳:《鲁西南鼓吹乐初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民族音乐教研室,1980.3。

[6]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中国音乐》,2003.3。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5)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从校园文化的结构上看,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一)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的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硬件,也是校园文化的表层。各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等等都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除了一些必要的绿化外,校园环境规划更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加强图书室、阅览室、陈列室的建设;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这些都能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优化校园的环境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

(二)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等。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严谨务实、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让全体师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建设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构建价值理念体系,利用先进的理念引导行为。其次,管理人员率先垂范,引领师生员工的行为。再次,以制度强化为保障来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

(三)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学校自身文化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原则,是校园文化内层的东西。科学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学校要创新有利于师生、学校健康发展的招生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制度,如,建立和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等。

(四)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方面的整合和结晶,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林崇德、俞国良先生认为学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爱国爱民爱校爱家的理想观,开拓进取创造革新的能力观,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人格观,团结合作友爱互携的人格观,遵纪守法文明待人的道德观,自主意识学术自由的思想观。校园精神文化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形成,必须经学校领导有意识地加以培植和引导,并经长期地努力培育后为校园师生所认同。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学校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最显著的特性。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的前提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与发展的纽带。大学校园文化沉淀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它需要精心的培育并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的向前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21世纪的文化走向是:追求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的并行发展;国民素质和人格建设将摆在重要位置;环境文化得到高度的重视;文化产业将得到高度重视;网络技术发展普及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审美方式;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文化的全球化。21世纪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与时俱进,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的前提。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以及人们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现象,在宏观上处于从属地位,被社会文化所控制和引导。但是,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认同、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一个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进行新的选择、整合或排列,校园文化因受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实现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小社会,其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营造和谐的特色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发展先进文化、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

发展先进文化是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情操塑造人,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的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要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党建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二)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全员共建,一方面,合肥师范学院应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发挥其率先垂范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意义。教师的思想状况、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校园精神氛围营造的内涵,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增强教职工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有助于富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发挥学院学生自身具备的思维活跃和较好的素质能力的特点,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的有力组织实施,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所有这些集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又必将对大学生的科学感受力、文化领悟力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巍.高校校园文化的思考[J].科教园地,2007,(11).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6)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它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任何语言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其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也反映着语言,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彼此不可分割[1](P5-6)。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反映着语言的发展状况,承载着文化的信息[2](P21-22)。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恩伯曾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词汇上”[3]。因此,对于词汇学习与使用者来说,不但要掌握它的字面意义,更要了解其丰富的文化意义。母语相同的人,由于民族文化行为与模式一样,对于某个词的文化意义不需要别人言明也能理解。但是他们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词汇时,即使一个很普通的词,因为不了解其文化背景,也很难认识它的联想意义[4]。由此可见,研究不同语言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对于语言的教学、学习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与动物的接触中经过长期的驯化、使用与观察,创造了丰富的、形象的、直观的及独具文化特征的动物语汇,因此,探讨动物语汇的文化内涵,更有助于对其他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

一、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产生

词汇意义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受到人们所属群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词汇意义常常有三个层次[4-5]: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又称外延意义(denotation),指词与客观或虚拟世界中的现象相联系的那一部分意义,即词的基本意义或字面意义;内涵意义(connotation),表示人们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具有的感情和所持的态度,内涵意义含有感彩;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指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和引申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动物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朋友,从猎物、家畜、观赏动物到宠物,动物词汇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人类对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在许多的神话故事里,动物还被拟人化了,人们把他们的感觉和情感,甚至一些事件及自然现象都与各种动物联系在一起,而这些动物被认为是像人一样代表不同性格。在人们看来,动物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而这种象征也反映在了语言里,在这一过程中,动物词汇逐渐在语言中也有了自己的涵义[3]。对同一民族来说,往往对于某种动物产生相类似的认识,会对一些动物名称产生相类似的联想,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一代代人的创造和积累,就形成了独具本族社会文化特征的丰富动物词汇和相对应的语义体系。但是各民族由于地域文化、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往往对同一动物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所以,动物词的文化意义是指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产生的意义,这种文化是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感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6]。

二、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本文选取一些与传统文化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动物词汇,如龙、虎、狮、鹰、狗、马、牛等为代表,来探讨汉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原因[4,6-8]。

1.龙

龙在我国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八种动物于一身,因而它具有能上天、入地,在陆上走、水里游、空中飞的本领。对中国人来说,龙是神圣的象征,它一直以来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叫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的封建君主被称为“真龙天子”,穿着“龙袍”,住在以龙为装饰物的宫殿里。因此,在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大多都是褒扬之词,例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英语里的dragon和汉语里的龙一样都是人们假想的动物,但却有着不同的涵义。在Webster’s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韦伯斯特大百科全书辞典》)中,龙(dragon)被解释为“a fulgurous monster variously represented,generally as a huge,winged reptile with crested head and terrible claws and teeth and spouting fire”。许多中国人都会“望子成龙”,但它的字面翻译“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讲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dragon是一种嘴里喷火、有三至九个头的邪恶的妖怪。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在Bible(《圣经》)中,上帝把Satan(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此龙在西方文化中给人的联想与东方截然相反,现代英语中用dragon喻人常包含贬义,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她很凶猛,令人讨厌。

2.虎和狮

对于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身上长着漂亮的条纹的虎,中国人是非常熟悉的。人们认为老虎体格健壮、性格勇敢,因此常用“虎头虎脑”来形容一个男孩身体健康结实。老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王者、威猛力量的象征,同时中国人也认为它代表着尊严、高贵,因为老虎被称作是“兽中之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就是说明老虎王者地位的,汉语中常用虎来形容威猛用武和雄心胆量等,诸如“虎将”、“虎威”、“卧虎藏龙”、“如虎添翼”、“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行虎步”、“猛虎添翼”、“虎背熊腰”、“虎啸风生”、“将门虎子”、“麟角虎翅”等。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都认为老虎代表着凶猛,但是,狮子也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在许多西方神话故事里,狮子是百兽之王,在英语中百兽之王不是老虎而是狮子,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将“lion”一词解说为“a person or a country that is considered to be strong and powerful,and which other people respect or fear”,如the lion’s share(狮子的一份最大的一份),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等,绝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们认为狮子代表着高贵和权利。因此,人们用狮来形容一个人或国家强大有力,让人感到尊敬或恐惧。例如“the British Lion”就是英国的别称,“Lion”用来指国王查理一世。

3.鹰

鹰是一种掠食鸟类。由于它凶残的本性,中国人经常把它和邪恶、凶残的人联系在一起。比如“鹰犬”就是指被雇佣来的像猎鹰和猎犬一样的暴徒,“鹰鼻鹞眼”用来描述一个人长着鹰勾鼻、秃鹫眼,一副阴险残暴的样子。在西方文化中鹰代表无畏和力量,它是美国的国鸟,秃头鹰则是美国民族的象征,美国人称勇敢的战斗机飞行员为鹰。

4.狗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狗是一种另人讨厌的动物。由于汉民族对“狗”这一动物的思维定势和联想习惯,汉语的“狗”在直指意义的基础上粘附上了明显的汉民族文化心理色彩,蕴含着国俗语义:“狗”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浑身上下一无是处。凡与“狗”组成的词语也往往给人“卑贱恶劣”等的联想,在大多数汉语词语里狗都有贬损之义,比如“狗头军师”、“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血喷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丧家之犬”、“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然而,狗在英语民族里却是一种爱畜、宠物,常作“忠诚的人类朋友”的同义语。在英美等国,许多人爱狗如命,有的人没有子女,便拿狗来代替,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如为狗立户口,买食品、玩具,甚至还有人买墓地,社会上有专门为狗服务的机构,如宠物商店、餐馆、诊所、美容院、旅社等,爱狗已成为他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短语,如:luck dog(幸运儿),doglike(忠实于主人的),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big dog(大亨、要人),clever dog(聪明的孩子),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old dog(行家),Every dog has its own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5.马和牛

马是中西方国家人们都非常熟悉的动物。在汉语中关于马的词汇不少,而且多用来表达美好的意思,比如古人常用“千里马”来称呼杰出的人才。千里马在古代又被称为“骥”,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说人老却壮心不已的杰出之士;“驹”指幼马,汉语中的“千里驹”指年轻少壮的杰出人才;“黑马”指竞赛中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获胜者。还有一些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汗马功劳”、“老马识途”、“车水马龙”、“马到成功”、“龙马精神”等。许多英语国家都起源于游牧民族,马在其历史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上英国人嗜好马,马的使用频率很高,当然就有许多与马有关的说法。如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get straight from the horse mouth(据可靠信息)。horse也可用来喻指身体强壮的人,如as strong as a horse。中国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牛是农民的主要耕作工具之一,所以牛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在汉语中,关于牛的词语也不少,如“牛力气”、“牛脾气”、“执牛耳”、“初生牛犊”、“牛刀小试”、“牛高马大”、“牛角书生”、“老牛舐犊”。然而,由于牛毕竟是人驯化劳作的动物,所以又有“老黄牛”,用以指代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人。而如今“牛”字又可表示神气、有派头、棒极了等意义,活跃在现代口语中。英语中的bull常用以喻指“健壮的汉子”、“彪形大汉”,英美人常用a bull in the china shop来形容举止粗鲁、行为莽撞、招惹麻烦的粗人。

三、结语

通过上述对汉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可看出要很好地学习与使用某些词汇,必须要对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作全面的了解。对词汇深层的文化内涵不解或误解,极有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甚至会造成交际失败[4]。因此,只有将词汇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李瑞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王丽.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不对等及翻译策略[J].考试周刊,2008,(35):224-225.

[4]张继红.从词汇的内涵意义看英汉文化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102-103.

[5]郑帅.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理解与处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7):105-106.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7)

民族文化图形符号是人类记录生活经验和表达审美意识的特殊语言,是传承历史与文明的重要载体。传统图形文化符号可以是纯视觉的,如图腾、图案、装饰风格或色彩等。在服饰设计中,图形符号显得尤其重要,它成为服饰设计语言中首要的符号之一。服饰图形简易来说就是用在服饰上的纹样,服饰图形是装饰性的最直接体现的载体,同时具有一定图形规律,经过抽象、变化等方法而规则化、定型化的装饰图形和纹样。在服色上,各民族崇尚的色彩体现了与神灵相交感的原始观念,在大大小小的服装品牌中,或是一些大型民族盛事中都或隐或现地负载着传统文化的信息,或烙上了民族文化符号的印痕。

二、中国传统元素与民族服饰与的结合

中国元素与现代服饰的结合,正本文由收集整理是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文化表现形式的巧妙结合将中国图案元素融人现代时尚和服饰中去。古代服装无论多么优美,也仅仅只能代表当时的时代文化和思想,现代世界的一体化、多元化必然影响到现代时装呈现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共性表达。设计师需要明确现代人普遍需要什么,普遍接受什么。例如旧时父母担忧子女健康,为子女祈福避祸,在儿童服装装饰上,多见象征寓意的虎头帽、虎头鞋等,以求保佑子女健康成长并且“虎”是勇猛的象征。它即能满足儿童的穿着需要,又能满足家长的精神寄托,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统民族服饰图形与现代服装设计正是应用了这一系列表现语言,通过民族服装专业者的不懈探索与尝试达到完美结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丰富与改进现代服饰设计,从而振兴与繁荣中国的民族服装业。所以,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不得不考虑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符号对服装设计的影响。目前,中国已经有少数成功的品牌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运用于服饰设计之中。 其中 “玄色衣裳”、“木真了”、 “玫瑰坊”、“梁子”等,设计师以自己的方式阐释了具有中国元素服装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三、民族文化图形符号在服饰设计中的内涵意义

从艺术的角度讲,传统民族服饰图案是母体艺术,是当代服饰图案之根,对它的研究是当代服饰图形符号设计和改良现代民族服装的必经之路。传统民族服饰符号为现代服饰设计扎根于民族土壤,反映传统特色提供了素材,将原始的图腾崇拜都反映在服装设计中,使今天的中国服装更具有思想内涵。中国服饰图形符号的文化内涵华夏大地,各个民族都因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质而形成了属于各自民族的服饰图形符号。伴随着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服饰图形成为文化借鉴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某些图形成为许多民族的共同“遗产”,进而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符号。但须强调指出的是,体现同一主题的服饰图形在不同的民族通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即使在内涵上也会产生较大的分歧,这是由服饰的表达语言所决定的。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8)

一、思想政治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本政治优势,是社会主义企业发展之瑰宝,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是搞好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又是是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根本,它可以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生力军,为企业文化建设规范了目标一致的原则;关系到企业改革进程和发展大局,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的特色。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尽心尽力,又应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既要为企业发展服务,又要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必须适应市场需要,突出开放性的时代特征:开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开放企业思想工作的内容,并做到切实可行,为社会、企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从我国企业以及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来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挥人的潜能,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对精神文化价值的重视;总之,企业文化只有依靠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现实地发挥作用,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只有落实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有效果。

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企业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既有自发客观的一面,也有人为主观的一面。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社会责任、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经营形象的综合,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是企业所有员工的共同认知和价值追求。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在企业中,企业文化构建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文化都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有强弱、优劣之分,优质的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劣质的企业文化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但就目前来说,我们探讨的企业文化一般都是具有积极内容的、对企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优质企业文化,我们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是要把弱势文化变强大、劣质文化变优质、让优秀文化变卓越,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树立企业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从现代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不单指职工业余生活、文化娱乐,还包括企业精神、职业道德、企业形象等。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剂,为企业营造一种和谐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组织氛围。

二、思想政治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有区别:

1、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文化范畴,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优良传统、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特征,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能起到向员工灌输正确的理论观念和保证企业的政治方向的作用。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理论,属于管理学范畴,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企业管理中,具有普遍性意义。它贯穿在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全过程中,通过培育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它具有明显的管理性和经济性,突出企业的个性。二者有互相包容、互为补充的方面,同时由于各自属性中包含的内容涵盖范围不同,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企业文化建设侧重于管理,强调条件的开发、规章的约束和经济的调控;企业思想工作侧重于理论宣传和思想工作的约束和激励。首先,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思想工作的载体。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灵魂。

2、二者产生的条件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直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理论丛林之后发展起来的

3、二者所包含的内容范围不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包括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政治教育,(包括民主法制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等);企业的各项日常教育,(包括企业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侧重于思想政治意识方面的教育。而企业文化则不仅包括精神文化还包括物质文化的内容。从所包含的内容范围来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比企业文化的内容层次要高一些。但是,企业文化建设还包括物质文化层面,这又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不能包含的。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1)二者的工作对象相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工作对象都是人,二者在管理中都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把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有决定意义的要素。在当今社会,企业要谋发展,必须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采取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原则,推动企业全面发展。

(2)目标的一致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都是为了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主要是解决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出现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企业全面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企业共同价值观的指引,实现“利益共同体”。

(3)二者内容的相通性。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因此,它的一些内容与企业文化重合或近似,比如培育企业精神、强调职业道德建设等。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企业在多年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对职工进行激励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企业若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就不可能进步和发展。但是有些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这同样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教育和引导职工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关系。

(4)二者的工作方式具有类同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都是做人的工作,都注重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从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上和发展来看,必须注重企业精神的培养才能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样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重视精神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工作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1、思想政治工作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差别,这就使得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同时二者在很多方面又存在着相同点,这又使得二者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对方的发展。比如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效的载体;可以拓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解决企业“两张皮”(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分离)现象。

(1)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微观上层建筑,是由其相应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社会制度的企业所塑造的企业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要保证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发挥我党的政治优势即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大量事实证明,我国企业入世后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是文化的挑战、观念的挑战。面对不同价值观,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身份的员工,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认真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一指导方针,就能从根本上使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使我们能自觉抛弃西方腐朽的思想,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有意识进行的文化渗透。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改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密切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让员工发现自身价值,这就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文化中,让员工感到其可实现性。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精神产品”,因此,开发这种无形精神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的内在潜能是非常巨大的,善于开发和利用这种潜能,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迹,从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3)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规范了目标一致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立足于本企业的实际,它要求全体职工有统一的企业目标,包括精神目标、生产目标、竞争目标等。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些具体目标的实施必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企业的眼前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长远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比如,日本企业文化研究者大川原先生认为,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确立自己的经营观念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当然,

他的这种提法有合理的成分,但是,大川原先生是在私有制基础上谈及目标一致原则,因此,这种目标往往局限在“企业”、“自我”的个体范围之内,体现了资本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一致性具有狭隘性和自私性。可以想象,如果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目标,同时又脱离了整个社会的大目标,那么这种企业文化的弊端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统率着企业文化建设,因此,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既体现了企业内部的目标一致性,又体现了企业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4)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生力军。企业文化是一种“舶来品”,传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需要强大的骨干组织来维系、推动和建设。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企业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比如熟知职工的心态、信息量大等,同时经过长期的工作,这支队伍素质较高,工作方法也较多。它是一支远比西方企业文化建设网络组织要严密有力得多的队伍。因此,依靠这支队伍,把它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骨干部分,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就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有一支强大的生力军,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总之,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思想内涵,充分凸现思想性、政治性和先进性,是确保企业文化建设胜利发展的基础。正如高效琨、李雨村在《中国的企业文化》一书中所提及的“肯定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仅仅是从它的相对独立的意义上来说的,并非说它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使其脱离自己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置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率之下。”

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作用,就正好与文化内涵的这几个层次结构吻合起来。其基本过程如下:首先是由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人们进行生存意义的引导,使员工懂得他所在的企业存在的社会意义,看到他作为企业一员的意义和自己生活的意义;其次,在这种生存意义的引导下,培养人们的价值观与规范感,使员工产生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最后员工把这种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后,就可以以高昂的士气,自觉地为社会、为企业、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作用,就要做到知、情、意、信、行,达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2000 年 6 月 28 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切中了企业文化的内核——精神层面,而企业文化的性质也已经决定其不能跳出这个规则圈,企业文化越发展则越能体现这一规律。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由重视物到重视人的这一趋势,决定了文化发展由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也由此决定了企业文化的产生就是人及人的精神地位提高的体现,而它越发展越更深入到对人的生活意义的发掘上。这一点正好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相一致——从调动人的客观积极性到内在积极性、从人的工具性到目的性、从人的行为到人的精神、从人的局部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理性发掘到人的意义把握等等。二者均落实在人及人的生活意义上,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企业文化只有依靠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现实地发挥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只有落实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有效果。尤其在今天,社会的时代条件更是提出这样的要求,因此必须强调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来发展我国的企业文化。

四、发挥思想工作优势,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9)

关键词 健身气功 高校教育 文化

健身气功,本质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却包含了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中医学基础理论,心理学、儒家、佛家、道家等各家的思想及时期的文化内涵,健身气功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一种育人于己的体育项目。作为一种将健身与育人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体育项目,更应该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教育。在国家的重视下,各高校不同程度开展了选项和选修课程,但这种课程的开展主要还是健身为主,却忽视健身气功更深的内涵。高校是文化教育培养主要领地,大学生本身又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更是中华民族文明继承和发展的主力军,所以我们要在高校中把健身气功本质与健身气功的内涵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培养,这样才能有利于健身气功的传承与发展。

一、健身气功文化的相关概念、特点、内涵

(一)健身气功的概念

健身气功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身气功以动作形态为主体,但其中包含了传统哲学和中医学基础理论,心理学、艺术、美学、儒家、佛家、道家等各家的思想及时期的文化内涵。

(二)健身气功文化的特点

1.健身气功内容丰富、锻炼全面,动作简单易学,动静结合,身心兼修,而且机动性强,不受时间和场地局限。其运动量适中,因此适合在老、中、青等各类人群中开展,是缓解身心疲劳、预防慢性病的有效的锻炼方法之一,是以健康养生为目标的保健身心的传统体育运动之一。

2.天人和一的观点。“天人和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健身气功是人体运动,要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练功实践中要心静体松,顺其自然,动静结合,遵循自然规律。

3.健身气功与传统中医关系密切。健身气功与传统中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范畴,并在同一文化范畴内互相渗透与融合,又共同丰富、升华与发展。健身气功理论来源于祖国中医思想。内养性情,外练筋骨,通经活络,内外兼修是中医学说的__养生思想和延寿之道。所以从健身气功的文化概念和内涵可知,我们对健身气功的判断不能仅从表面去看,而必须深入健身气功文化的内涵。

二、健身气功文化内涵对于健身气功的发展的重要性

如今一谈到健身、养生、保健,很多人就希望能够既轻松又省时,既舒服又高效地解决健康的问题,人们大多会想起健身气功这个项目,现在虽然国家正在进行重视,但却单单只重视了健身气功的强身健体功能,却没注重到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气功历经数千年发展到今天,不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成为全民健身的一种重要锻炼方法。健身气功锻炼的强身健体功能,不仅包含着形体的健康、还包含着心理健康;健身气功锻炼的养生康复功能,不仅能够“治未病”,还能够去病健身、延年益寿。健身气功是一项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体育运动,无论是从增强人民体质而言,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言,推广普及健身气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事业,同样是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在健身气功中我们可以修身修心,可以了解中国更多的传统,道德,哲学,中医思想以及千百年来发展中的健身气功家智慧的结晶。

三、结论与建议

(一)健身气功文化内涵在高校的开展有利于健身气功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构成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文化的传承则是民族共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民族精神是文化的核心、灵魂。对学生进行健身气功文化的教育,就是对健身气功文化的传承,并且使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民族精神意识、使其能更好的继承民族文化,传承并弘扬民族精神。

(二)健身气功文化内涵在高校的开展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健身气功千百年来的风雨历程中,涵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融合了古代哲学、阴阳学、儒家、道家思想等等,在健身气功的身上可以找到几乎所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健身气功作为高校重要的体育内容,那么就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三)高校对健身气功文化内涵的教育培养有助于健身气功世界性的传播和发展

高校是一个高等教育的学府,是聚集了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高素质人才,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是一个与全国流的甚至国际流的一个窗口,健身气功作为我国的一个独有的特色项目,便成了高校中打交流开窗口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中对健身气功文化的教育培养更有助于健身气功在世界性的传播和发展。

(四)将健身气功文化内涵融入大学健身气功教育培养课程的措施

1.高等学校的健身气功课程是健身气功文化传播的最好途径,因为很多高校已开设健身气功选项和选修体育课程,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来传播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不仅弘扬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提高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更加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2.在高校中建立健身气功代表队,在运动队中不乏技术很好的学生,这样在实际的表演中,可以让校园其他同学们更客观近距离的对该项目产生兴趣。健身气功代表队可以和健身气功社团、协会相铺相成,在校外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如,技术交流和文化内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得健身气功文化能在高校中更好的开展开来。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健身气功社会指导员培训教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10)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道教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上,对平湖山养生文化进行研究,并对平湖山养生文化进行分析 说明 它的 现代的 价值 从…起 这个 3. 数量 属于 文化的 结构——材料、system和精神。

平湖山。道教养生文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大多数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大。即使大多数人的身心状况越来越差,他们仍然没有健康意识。有的人把注意力转向健身养生,却用金钱购买补充剂换取身心健康,忽视了宝贵的养生机制,违反了中国传统养生规则,现代人很少能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养生活动。壶瓶山是中国的部级养生场所之一。也是养生运动中具有特殊活动性和发展潜力的特色文化因素。对其健康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健康观,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1。壶瓶山道家养生思想

道家老子和庄子的养生方式是中国现代道教、儒家和佛教传统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的养生原则主要包括:顺应自然,清心寡欲,弱者生存,保精保气,积善积德,谦德等。庄子的养生原则主要包括:持中之道,以静养神,以动养形,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的形成是道家思想的产物,是壶瓶山这座古老的历史山脉与现代健康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应科学发展,丰富其健康思想,明确其现代价值。

。山顶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四十年的南天禅林古庙和威灵观,供奉后山坪药王菩萨。这里是人们修行道教、保持身体健康的唯一场所。在古代,人们无法思考健身与养生的关系,因此他们将延年益寿的愿望寄托在上山上香的形式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其次,壶瓶山作为湖南省重点生态旅游区之一,植被和物种资源丰富,也为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壶瓶山道教养生文化以道家思想为主体,以祝福、滋养自然、道生为内容,以法会、祭祀、献仙茶、太极表演等形式展现。在…上三月三日,当地信徒举行各种民间活动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丰富了当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道家老子注重“根深叶茂、眼光长远的道路”。这意味着如果你想长寿,你必须修炼你的心和气。与外界无争,修身养性;无私无欲,修气养性。在传统养生观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清心寡欲,与世隔绝,修身养气,达到科学养生的目的。壶瓶山道教养生文化也注重动与静相结合的养生理念。它认为动与静符合道家的本性。前者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后者注重塑造纯洁的心灵。由此可见,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中的动态和静态培养是科学健身的关键之一。

。壶瓶山道家健康文化中的动、静两种养生理念对这种人的健身观念的形成起着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自古以来,就有人说“药补不如食品补充剂好,食品补充剂也不如动补好”。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提倡采用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运动方法,并辅以“节食”运动以及其他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方法。这里提到的节食不是为了不吃,而是为了少吃油腻、腥味的食物。现代人容易出现诸如“肥胖病”之类的症状,这是由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引起的。在日常生活中,它提倡顺应自然,日落时休息,日出时制作。在现代,大多数人熬夜是很常见的。经常有新闻报道说,熬夜导致的猝死足以证明道家养生理论的合理性。因此,高山道教养生文化对现代人科学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巨大的生活压力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精神疾病。不仅年轻人的生活质量不高,而且中老年人还面临着孩子外出工作,无人关心,邻居像陌生人一样,无法沟通,以及严重的孤独感。对于如何修身养性,高山道教养生文化在这方面也有成就。壶瓶山道教养生文化注重通过小舟天发、听息法、坐忘法、太极等养生方式净化心灵,达到心灵纯净、欲望少的境界。面对复杂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压力,现代人利用高山道教养生文化和修身养生的协同效应,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目标。被称为“湖南屋脊”的壶瓶山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国际重点生态区和部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为高山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壶瓶山每年都举办庙会、法会、祭祀和其他民俗活动来吸引游客。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高山的山川之美,还可以通过高山健康文化中的民俗文化诉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动经济增长。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们只注重身体的外在锻炼,而严重忽视了自身内涵的形成修养。新时期,高山道教养生文化注重“最后一顿饭”和“自然”,没有强迫和争议。这对实现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的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受到数千年文化的影响和规范,其中蕴含着极其哲学的健身思想。它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保持健康的方法对现代人的保健活动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的传统健康文化思想与现代健身科学相结合,创造现代养生方式,使中国传统健康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价值。高亮,赵玉坤,王宇新。“六字诀”健康文化的起源、演变与本质[J]。体育与科学,2019,40(03):80-85。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11)

一、传统企业模式的老字号其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

作为一种企业模式的老字号,绝大多数创办于清朝,也就是17世纪以前,现存最悠久的老字号是有580年历史的中药行业的永安居。老字号,这种传统的企业模式,大多都是前店后场的规模;传承的方式基本上是师徒的口耳相授,或是家传的绝密配方;经营的理念就是言无二价的金字招牌,无需多言。正如《老字号》中写到的那样:“多少年了,三合祥买的是字号。”是的,多少年走过来,老字号不变的除了以往的模式之外,还有那三个字里蕴含的文化精神。作品描写道:三合祥虽然做的是买卖,可是和主顾们似乎更像是朋友。除此之外,老舍还在《四世同堂》中用祁天佑的行为更加的显示了老字号的精神意义:“每逢过年过节,祁天佑总是会去店铺照顾生意,给所有的伙计放假一天,虽然给他们的工钱不比别家高,但是他却用人情补足了他们在物质上的损失。”解除了买卖形式的外壳,老字号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它代表着诚信、正直、规范的价值意义。老字号讲究的是气派、体面与规矩,那是买卖人的尊严,是一种骄傲,一种人情事理,更是一种商业操守。

每一个老字号背后几乎都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或美丽的传说,在这个故事和传说背后站立的是字号产生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一旦当一种老字号形成,就是该行业或某一地域文化的象征物和代言者。就像提起全聚德会让人第一时间想到北京那样。全聚德,是烤鸭这种技艺和饮食业的代表,随着发展,它逐渐成为北京及其地域文化的形象使者。诸如这种民众在认知上的联系性和文化交融感让老字号从起家的单个、独一的行业代表的形象庞大起来,将众多的文化优点集于一身,经过历史的积淀,不断的来诠释“老字号”在商者和民众眼中的意义。在作品的描述中,老舍用三合祥的大徒弟辛德治的心理回眸来表现老字号的精神意义:合街上没有人不敬重三合祥的,就因为三合祥是绸缎行业公认的老字号。晚上伙计们打着印有三合祥字样的大灯笼出去,连街上的巡警也另眼相看。北京兵变那年,三合祥并没有像左右的商铺那样连门板和“言无二价”的牌子都被抢了去,那是因为三合祥的金匾有一种尊严。正是拥有这种尊严的三合祥给予了在其中生活了十几年的辛德治说不出的骄傲,他把三合祥作为他的第二家庭。

二、现代企业对品牌效应的追求是对老字号精神的展现和张显

现代企业是不同于老字号的企业模式,有着庞大的经营规模,各个地区发展着无数的连锁店,甚至有些还有海外分店;沿袭的方式也不再是口耳相传,而是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它有着严格的企业制度,重视人才的管理;经营的范围上来说也由老字号的单一种类向多种类型延伸;同时还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尤其重视企业精神的弘扬和形象的塑造。以重视品牌效应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通过各种形式来宣传一个让消费者和公众认同的品牌。企业品牌的形成和树立,基奠于它的外部形象和经营实力在消费者和公众的接受认同心理上的印象,可以利用招牌、广告、商标、门面、服饰、经营的环境等多种因素来进行外部形象给人直觉印象上的表现,同时通过产品质量、生产的实力、服务质量、管理的水平等内部因素来打造作为企业品牌的精神。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现代企业正是从这个精神层面上来将老字号诚信、正直的精神进行展现和张显。《老字号》中描述到:在新派代表周掌柜接手三合祥后,他还是不免的用“三合祥”这个金字招牌来为他牟取利益。面对搜查队的盘问,他很自然的将“三合祥”这三个字抬了出来:“你是知道的,这里是三合祥,什么时候买过假货?”也正是三合祥作为招牌的力量帮了他的忙。这样一个为了利益而不顾胡闹八光的革新的掌柜依然是不能抹杀老字号的精神意义。

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其实质就是要给予消费者选择的目标的价值承诺,说白了就是诚信的兑现。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品牌效应的追求是与老字号的精神一脉相承的,这种重视品牌效应的理念从文化承袭的模式上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独创性结合。今天的品牌在百年以后就是老字号。

三、作为文学作品的《老字号》透视出的品牌效应的意义

不管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还是一种企业的模式,一路沿袭而来的老字号在老舍的笔下不是简单的叙述事物,而是在传递一种声音:字号的重要性、创新的必要性。作品通过辛德治这个人物来寄予作者的心里调试作用。走了正直规矩的钱掌柜,经营赔了买卖。来了一个“野鸡”样满街拉客、长着满地找贼的眼睛的周掌柜,纵然是辛德治的嘴撇的像个煮破了的饺子,但是不得不接受周掌柜的革新给三合祥带来了利益上的收效。作者用辛德治内心的“盘算”来表达他的思考:“他希望‘折中一下’:老字号是值得保存的,新办法也得学着用。字号与利益两顾着――他知道这必能打动了东家们。”作品的结局没有给辛德治这种折中方法实践的机会,在他满心期待的钱掌柜回来之后,三合祥却走向了日渐衰微、不得不倒让给精于商业欺骗的新主人的悲剧命运。作者这样的情节设置有着创作时代的背景烙印,在中国三十年代的现实社会中,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让传统的一切不得不转向现代化的趋势,那些固守着一切旧袭的传统无一不处在没落之中。杨义先生将老舍的思想概括为“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意识” 。②作品写的是三合祥的故事,但是更普遍的寓意是通过一个三合祥来透视出更多的“三合祥”的命运问题。《老字号》问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它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永远不过时的事实:在社会的进程中,与时俱进的创新是必须的选择;同时,将老字号的文化内涵进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