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3 16:01:07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24-01

营运资本管理是指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上半部分项目进行管理,确定合理的营运资本持有量。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营运资本管理的基本和最终目标应该遵循企业整体财务管理的目标。概括而论,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活动,保证企业营运资本的充分流动性和安全性,并尽可能地提高营运资本的利用水平和周转能力,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

企业营运资本的循环始于现金的支出(原材料的购买),而终于现金的回收(产品的出售),其间涉及到存货周转、应收账款周转以及应付账款周转等环节。因此,企业所处行业特征、公司规模、销售状况、管理效率、通货膨胀、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状况、管理者的习惯与偏好等因素将影响着企业营运资本规模的大小。

一、行业特征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在一定的销售额下,公司所处的行业特征、它所采用的技术特点和细分市场决定着营运资本规模。例如,要完成相同的销售额,机械制造商就比百货连锁店需要更多的营运资本。行业特征决定了百货连锁店与机械制造商相比,没有多少应收账款和存货。一些公司,如大型超市,营运资本需求是负值,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运营不仅不占用现金,而且能产生现金。

二、公司规模对营运资本的影响

营运资本是指企业进行经营周转使用的日常性流动资金,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企业固定资产正常运转需要相应的营运资本作保证,即企业规模扩大,其营运资本规模也应该相应扩大,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过正常进行。虽然,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与其对营运资本的需求并非同比例的增长,但是,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幅度扩张,营运资本需求也应该会上升。如果营运资本的增长不足以满足企业经营规模扩张的需要,则企业的过度扩张必然带来不良的后果。从营运资本管理角度看,管理者不仅需要决定不同经营规模下的营运资本需求水平,而且也要保证为维持这一营运资本水平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当企业的经营规模随市场对该企业产品的需求增加而扩大时,有可能出现过度增长的问题。特别是当市场需求出乎意料的迅猛增加,这种情况就更容易出现。面对利润丰厚的市场,企业很难抑制其强烈的扩张动机,但如果经营规模的扩张得不到相应的营运资本支持,企业经营问题的出现将是不可避免,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走向财务困境。而导致过度增长的常见问题是,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企业业务量增加所产生的新增利润自然会成为企业新的营运资本资金来源。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一因果关系是反向的,新增业务量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是在营运资本的需求(增加存货、提高工资费用支出)增加之后,即往往企业营运资本的增长在前,业务现金流的实现在后。大多数企业在销售实现之前,必须为确保销售实现而垫付大量的成本。总之,公司规模会对营运资本规模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销售收入及增长趋势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一般来讲,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不变,营运资本规模会随着销售额的增长而增长。因为随着销售增长,一方面直接造成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也会自发要求提高存货水平以保持较高的销售水平。也即是说,需要更多的存货、应收账款以及应付账款支持增加的销售额。但是两者之间呈非线性关系,随着销售水平的提高,营运资金将以递减的速度增加,特别是现金和存货,即随着销售水平的提高,现金和存货所占用的资金因时间、数量的不一致而可以相互调剂使用,使占用于流动资产的资金增加速度小于销售额的增长速度。

四、管理效率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在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的营运资本规模与销售额之比可能不同。因为尽管它们可能面临相同的约束条件,但是有些企业经营较好,有些企业经营较差,导致其经营效率存在差异。对于那些存货、应收账款管理高效率的企业来说,由于其资产周转率高,支持相同销售增长所需流动资产的投资规模显然要低于一般水平。而存货或应收账款管理水平较差的企业,由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使得其营运资本规模与销售额之比就会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而应付账款周转率提高,表明企业还款速度加快,企业占用的其他企业的资金减少,从而需要增加企业自有资金的占用,使得企业营运资本规模增加。但是应付账款周转速度加快,会使得企业的信用水平提高,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其他方面的好处。

五、通货膨胀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从而对企业营运资本循环的每个环节均会产生影响。由于通货膨胀,使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上升,随着销售价格上升,引起销售额增加,即便是销售量可能不变。由此,造成应收账款增加,原材料价格、工资以及其他相关的成本费用价格也上涨,进而企业存货增加。此时应付款项规模也可能扩大,除非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否则,必然会造成营运资本规模扩大。

六、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状况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企业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不确定性和时间上的非衔接程度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的营运资本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企业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都广泛地以商业信用为媒介来实现,很难对现金流量进行准确的预测。企业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量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为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保持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就越多,现金流入和流出在时间上的协调程度就越差。因此,企业应保持较大的营运资本规模,以偿付当期的到期债务。而如果企业现金流入量、流出量的确定性程度越高,并且在时间上保持衔接一致,就可持有较少的营运资本。

七、管理者的习惯与偏好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F27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30-02

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基本上都认为生产经营和资本运作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密不可分的两种经营行为,生产经营是为了把企业做强,资本运作可以把企业做大。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湖南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实施富民强省战略,更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资本运营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是国有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国有企业集团是湖南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力军,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市场主体。本文旨在结合案例和湖南省国有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对国有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的模式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一、国有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的现实需要

中国目前正处在―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积累形成了庞大的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矛盾日益尖锐,为适应产业升级要求而进行大规模生产要素重组和资本运营已迫在眉睫。

抓好资本运营是国有企业集团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做大做强的战略途径。一是企业集团的主业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持;二是企业集团一般性产业发展需要运作平台;三是企业集团非核心业务重组需要退出路径;四是企业集团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更加需要资本运营。

抓好资本运营是国有企业集团区别于一般企业的主体功能。集团光靠产业经营已不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必须通过资本运作来提升集团资源效率和资源价值,并通过资本运作促进集团产业经营的发展。经过兼并、收购、控股等资本运营手段,企业集团无须重复建设和大规模投资,就能够实现资本的迅速集中,以较低成本实现企业超常规、跳跃式、跨领域发展。国内外许多大企业集团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规模、占据垄断地位,就是得益于成功的资本运营。

实质上,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就是把国有企业所拥有的有形无形存量资产或资本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通过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国有资本增值目标,是买卖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国有企业的产权流动。这是国有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时,改革改制必然采取的一种战略选择,国有企业必须运用资本市场,改变资本结构,吸纳外部资源,剥离不良资产,在组织、制度和技术上创新,从而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达到低成本高效益扩张的目的。

二、国有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模式的选择

通常意义上的资本运作是指可以独立于生产经营而存在的以价值化、证券化的资本或可以按价值化、证券化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来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的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对资本的运作,实现资本增值。

在理论上,资本运营有很多种模式,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运营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按照发展战略地位,资本运营可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其中扩展性运营又可分为横向型资本扩张、纵向型资本扩张、混合型资本扩张。按照资本运作过程中是否进行资本交易,将资本运作方式分为交易形式的资本运作和非交易形式的资本运作。国有企业集团要做好资本运营,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合理的方式。

从当前中国企业的创新和实践来看,交易形式的资本运营是国有企业集团实施资本运营的主要模式。根据交易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实物产权交易的资本运营、股权和债券交易的资本运营。

(一)国有企业实物产权交易的资本运营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合非公司制或非严格意义上的公司制国有企业之间。因为这些企业的资产没有证券化,它们主要利用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实物产权交易来进行资产重组。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企业资产的整体交易。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拍卖,将国有企业整体或部分资产拿到拍卖市场上竞价买卖。协议转让。企业之间通过签订购买和转让协议,将一个国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转让给另一个企业。(2)兼并。一个企业通过市场或协议兼并另一企业。兼并企业往往要承担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和人员安排。(3)合资经营。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以资本联合方式组成新的法人实体进行经营。(4)联合经营。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进行项目或产品的联合经营。这里也涉及部分资本转移和资产重组问题。(5)承包经营。承包经营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一种形式。(6)租赁经营。租赁经营是资产经营权和使用转移的一种形式。(7)抵押经营。抵押经营是以原有资产抵押进行融资以扩大经营规模或开发新产品。

(二)国有企业股权和债券交易的资本运营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资产重组来确定资本运营目标。

1. 国有企业上市前的重组

为了达到上市目的,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资产重组或资产剥离。通过对中国证券市场上企业上市实例的分析和总结可知,国有企业上市重组大体有以下几种典型的模式:(1)整体改组模式。对原企业以整体资产进行重组,并将比较小的非经营性资产不予剥离而改组设立新的法人实体,原企业解散。(2)整体改组分立模式。这是上市公司中最为常见的模式,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原企业(法人)解散型,一种是原企业(法人)保留型。(3)部分改组分立模式。原企业以一定比例的资产(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或业务进行重组,设立一个法人实体。(4)共同重组模式。多个企业以其部分资产、业务、资金或债权,共同设立一个新法人实体,其中一个或两个企业在新实体中占有较大的份额。(5)买壳上市模式。非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收购并控股上市公司,然后利用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的有关业务和资产,从而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6)借壳上市模式。上市公司的公司(集团公司)通过将主要资产售予(注入)上市的子公司中去,从而实现母公司间接上市的目的。

2.国有企业上市后的资产重组

除企业上市前需要进行资产重组外,企业上市以后同样也要进行资产重组。企业上市后资产重组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主要模式:(1)资产剥离模式,上市公司将非经营性闲置资产、无利可图资产以及已经达到预定目的资产从公司资产中分离出来。资产剥离模式包括减资、置换、出售等形式。(2)兼并收购模式。这是市场经济中企业资本运营中最重要的方式。(3)合并(联合)重组模式。两个或两个以上国有公司通过合并同时消灭,在新基础上形成一个新设公司。新设公司接管原来几个公司的全部资产和业务,重新组织董事机构和管理机构。公司走联合重组道路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取长补短,走出困境或获得更大幅度的增长。(4)托管模式。出资者或其代表在所有权不变的条件下,以契约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将企业的法人财产权部分或全部让渡给另一家法人或自然人经营。

三、资本运营模式综合应用的典型案例分析

1 资本运营成为行业整合的重要手段――青岛啤酒资本运营案例分析

行业整合得以成功的载体,一般是技术(如IBM)、品牌(青岛啤酒)、市场(美国钢铁公司)、资金(华润啤酒)。但无论是基于哪种载体的整合,资本运作是通用的手段。按照资本纽带的牢固程度,可以将行业整合的手段,简单的划分为并购、吸收合并、合资直至带有企业间信贷性质的战略联盟。

青岛啤酒一方面靠品牌资本优势开展资本运营,实现行业整合。投入非常少的现金资本就把资产上亿元的啤酒企业收至麾下,甚至有的啤酒企业被当地政府无偿整体划拨青岛啤酒把被并购企业的原有品牌与青岛啤酒品牌联姻,使其纳入青岛啤酒品牌体系中,提升原品牌价值。另一方面展开了现金资本的大规模运作,实现行业整合。如2000年8月9日出资1.5亿元收购上海嘉士伯75%的股权,19日又以2 2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投在北京“五星”62%的股权、在北京“三环”的54%股权。在较短的时间内盘活被并购企业的原有品牌价值和其他资源。

2.资本运营成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海尔集团资本运营案例分析

当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对资本需求的不断扩大,就会开始不断向金融资本渗透;而金融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必须要寻找产业资本支持,以此作为金融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于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2年9月,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海尔集团全面吹响了进军金融业的号角。同年12月,海尔集团与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美国纽约人寿保险公司携手,成立海尔纽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而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海尔已先后控股青岛商业银行、鞍山信托、长江证券。

四、结束语

目前,中国国企资本运营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了中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规范化的发展,进行资本运营的制度创新与政策的改革,已成为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仅靠生产经营已经不可能实现,必须要立足于做好生产经营的同时,依靠资本运作,通过生产经营与资本运作相结合,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国有企业要更多的力量,研究和推动企业资本运作经营模式,依靠资本运作,通过生产经营与资本运作相结合,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围绕自己的主导优势产业集中,推行产业政策区域化,克服地区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趋同现象,选择企业合理资本运作经营模式和方式。

参考文献: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篇(3)

目前,典型误区之一就是认为资本运营是对产权和证券的买卖,这是对资本运营的狭义理解。产权资本运营则是资本运营的重要形式,包括兼并、重组、投资入股、融资入股、转让产权等涉及产权转移的经营行为。但是,实际上最为广泛的资本运营类型是实业资本运营。企业的生产运营中总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资本给生产运营提供支持,并在这个过程实现保值和增值,生产运营与资本运营是紧密相连并互为支持的。因此,资本运营并不局限于产权和证券的买卖,实际上每一个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本身都在从事资本运营。

典型误区之二就是认为资本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风险很高,是资本雄厚的大企业的事情,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和资本开展资本运营。实际上,从实业资本运营的角度看,每一个从事图书生产经营的大学出版企业本身就在从事资本运营。问题只是在于,在从事图书生产的过程中,大学出版企业自身是否对涉及的资本运营足够重视,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是否进行了有效的资本配置,并进行优化,以获取更大的资本收益。另外,资本运营可以像杠杆一样“以小搏大”,速整合优势、调动资本。所以资本有限的中小型出版企业,更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抓住机遇,开展产权资本运营、证券资本运营、无形资产运营等,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企业大小,大学出版企业都可以因“企”制宜开展资本运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整合社会资源,获取更大的资本收益。

典型误区之三就是认为资本运营属于锦上添花,无需在意。与地方出版集团相比,大学出版企业无论从经济规模、人力、物力还是行政支持方面都相去甚远,大多数大学出版企业在与地方出版集团竞争中,更多是处于劣势。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谋求快速发展。而资本运营能够帮助企业借助资本杠杆,实现以小搏大,迅速整合资源,夯实主业,扩大优势,或者帮助企业尽快进入新兴的业务领域,它是企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对于急需快速发展的大学出版企业而言,资本运营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此转企改制后的大学出版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寻求和借助资本运营,迅速成长、壮大起来。

二、缺乏资本运营的制度和人才

目前,大学出版企业普遍感到缺乏资本运营的制度和人才,面对资本运营手足无措,有“老虎咬天,无从下口”之感。这是因为在转企改制前,大学出版社属于事业单位,经营行为的行政色彩比较浓厚,投资、融资等资本运营行为需要经过层层行政审批,程序烦琐、耗时冗长、难度很大。而出版社自身的大锅饭和铁饭碗,使企业的经营趋于保守,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因而在制度创新和人才建设方面欠账太多。

在从事资本运营的过程中,专业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资本运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持,现代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在企业内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型企业,通过有计划地开展继续教育和人才引进,提高企业的人才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同时按照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权责明确、分级管理、反应灵活的企业制度,为企业发展和人才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三、资本运营的类型比较单一

从调查来看,很多大学出版企业资本运营的方式是“将某些部门或业务独立,并成立公司运作”。由于出版权受到严格的政策限制,所以成立的公司大多是发行公司。对大多数大学出版企业而言,这是较为稳妥的方式。因为长期以来经营传统和体制机制所限,大学出版企业专注于产品生产,缺少资本运营的经验,因而在开展资本运营时趋向于选择比较稳健、操作简单的形式。但是,这种单一的做法不利于充分发挥大学出版企业的特点和优势,不利于全方位整合社会资源,制约了企业快速发展。大学出版企业应该从不同视角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借助多元化的资本运营方式整合社会资源,放大特色和优势,并转化为资本收益,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四、区域化经营明显,地域封锁有待突破

由于大学出版社多是早期教育部根据各高校科研教学、人员配备等实际情况,依据行政力量在一些高校中设置。因此,长期以来,大学出版的区域分隔比较严重,其资本运营多局限于一所或几所学科相近、地域相邻的出版社。虽然原新闻出版总署早在2002年就了《关于新闻出版业跨地区经营的若干意见》,之后也经常在不同场合鼓励转企改制后的出版企业跨地区经营,但是由于各地广泛存在的地方保护和新闻干预等原因,大学出版社区域分割的情况还将长期存在。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篇(4)

一、引言

营运资本又称为营运资金,是维持企业日常经营周转所需持有的资金,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莱瑞·吉特曼和查尔斯·马克斯维两位美国学者对美国一千家大型按企业财务经理的调查表明,财务经理在营运资金的管理上所花费的时间几乎占了三分之一,这足以说明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营运资金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公司的流动资产总额,较强的流动性使该部分资金成为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剂和基础。狭义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通常用来表示公司短期偿债能力。

二、文献回顾

1.国外营运资金管理文献回顾。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1)在内容上,从单独流动资产管理到整体营运资金管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单个营运资金项目(主要是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在20世纪70年代后,逐步扩展到了整体的营运资金管理,如Keith V· Smith(1979)首次探讨了整体营运资金规划与控制的内容。(2)在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上,从流动资产周转率扩展到了营运资金周转期。西方国家早期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方法用的是流动资产周转率进行评价,主要衡量企业各项流动资产的周转效率。这类指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些指标只能从单个方面反映流动资产管理状况,而忽视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应用时经常会产生相互矛盾的现象。为了避免矛盾出现,Richard V·D和E·J Laughlin(1980)提出了采用现金周期指标,用以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的全貌,他们将现金周期定义为: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3)在营运资金管理方法上,从单纯的数学方法上转变以供应链优化和管理为重心。在财务管理教科书上常见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有:组合理论法、数学规划法、成本平衡法、概率模型法和约束条件发等,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营运资金管理方法以明显转向以供应链的优化和管理为重心。

2.国内营运资金管理文献回顾。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晚,营运资金作为一个独立的财务概念是在1993年我国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后引入的,自此国内营运资金研究才正式开始。1995年毛付根在“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一文中指出:应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其相应资金来源联系起来,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如何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政策。王竹泉等人在“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一文指出“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并提出要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结合起来。

三、研究假设

1.应变量的选取。本文采用权益报酬率(ROE)作为应变量,权益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从公司财务角度看,权益报酬率是反应企业盈利能力的最主要指标,该指标包含了企业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是综合性最强的财务比率,直接反应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与股东目标价值相一致,能反应公司的绩效水平。

2.研究假设。(1)流动资产(X1)比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流动资产比是指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即流动资产比=平均流动资产/平均总资产。一般情况下,流动资产要比非流动资产的盈利能力弱,企业留有过多的流动资产会影响企业总资产的盈利能力。所以提出第一个假设:a:流动资产比与企业绩效之间成负相关关系。(2)流动负债(X2)比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流动负债比=平均流动负债/平均总负债,通常流动负债中占比最大的项目是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短期借款虽然在融资成本上低于长期借款,但是过高的短期借款会降低当年的现金流量,还使公司面临较高的短期偿债风险;如果企业较多的使用推迟应付账款方式进行短期融资,就会降低企业的信用,不利于企业后期融资。上述两种原因都会降低企业的绩效。所以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b:流动负债比与企业绩效之间成正相关关系。(3)流动比率(X3)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即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虽然流动比率越大可以减轻企业短期偿债风险,但是这也会导致企业绩效降低,因为流动比率越大,说明流动资产就越多,流动资产的获利能力相对于非流动资产而言较弱。所以我们提出第三个假设:c:流动比率与企业绩效成负相关关系。(4)流动资产周转率(X4)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流动资产周转期=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其周转速度就越快,公司就更容易地偿还期债务和购买更多的材料,以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据此我们提出第四个假设:d:流动资产周转率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5)现金周期(X5)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现金周期是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综合指标,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现金周转期越短,资金的利用效率就越高,从而就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据此我们提出第五个假设:e:现金周期与企业绩效成负相关关系。(6)公司规模(X6)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经研究表明,公司规模可以影响组织的结构和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此外企业规模的大小是一个企业实力和信誉的象征,规模越大,则融资相对就容易,而且在融资过程中成本也相对较低,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本文把公司规模作为一个控制变量,并用总资产的对数来代替公司规模变量。(7)净资产增长率(X7)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净资产增长率反映企业成长的速度,从侧面也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净资产增长越快,表明企业前景越好。本文把净资产增长率作为一个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8)资产负债率(X8)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资产负债率越高则企业的负债越多,应付利息就越高,产生税盾就越多,就越能提高企业的价值,所以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本文也把资产负债率作为一个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

四、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在沪、深两地机械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总样本数据为144个,为了实证研究的准确性,在样本的选取过程中剔除了ST、PT的企业和数据不齐全的企业,最终选择108个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企业2009年度披露的财务报告数据。本文使用的软件有EXCEL和EViews,其中EXCEL是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EViews是用来完成实证分析。

2.描述性统计。表1是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个别企业的流动资产比特别大,高达0.9。这说明企业营运资本采用的是稳健性融资政策,采用这一融资政策,企业的资产收益率通常比较小。个别企业保留较高的流动比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高达44,这说明企业没有充分发挥流动负债的作用,或者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较多。还有的企业现金周期很高,达到400多天。

3.实证分析。本文分别用净资产收益率(Y)作为公司绩效衡量标准。选取的被解释变量有:流动资产比、流动负债比、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比率、现金周期、总资产对数、净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并建立模型:Y=α+β1χ1+β2χ2 +β3χ3+β4χ4+β5χ5+β6χ6+β7χ7+β8χ8+μ,其中βt是变量系数,t=1、2/、3、4、5、6、7、8,μ是方程残差。

表2 实证分析结果

R-squared=0.307338,Durbin-Watson stat=1.582098。

从表2我们可以得出回归方程:Y=0.1625-0.0904χ1+

0.2289 χ2-5.94Eχ3+0.0478χ4-3.96Eχ5+0.0090 χ6+0.0003 χ7+0.1300χ8+μ。从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流动资产比和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成负相关关系,即降低流动资产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即企业实行激进式融资可以提高企业绩效,但风险比较大。流动负债比与企业绩效显著成正相关关系,这和假设正好相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机械企业一般是大型国家控股企业,知名度、声誉比较高,管理制度完善。过多的短期负债或应付账款不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危险。而企业正好利用短期借款利息的抵税好处来获得更多的节税以提高企业绩效。流动比率与企业绩效成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这可能是样本比较少,数据不够充分导致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与企业绩效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提高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现金周期与企业绩效成显著负相关关系,现金周期越短越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控制变量公司规模、净值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的经营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拟合度为0.31,这说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可以用营运资本来解释。

五、对机械上市企业的几点建议

1.提高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从表2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平均值只有1.14,因此企业需要降低流动资产以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2.缩短现金周期。机械上市企业的现金周期的平均值为82天,这说明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为82天。现金周期越长越需要营运资本,越多的营运资本对企业经营绩效有负面效果。所以企业需要缩短现金周期,缩短现金周期的途径有:在不影响企业声誉的情况下延长应付账款周转期或者缩短存货周转期,尽量实行零存货管理和应收账款周转期。

3.提高资产负债率。从表2中可以看出,机械板块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的平均值是0.42,这和国外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相比是较低的,美国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在60%左右。所以企业需要提高资产负债率以充分发挥负债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袁光才,陈菊等.电力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8(9)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篇(5)

一、广西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本来是用来进行企业战略分析的。S/W/O/T是四个英文单词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的首字母缩写,即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是什么。这里我们借用来对广西的区情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二、广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WO战略

广西目前外部条件(O)即机会非常好,可谓千载难逢;广西优势也很突出;广西自身(W)存在的劣势很多,其中有些比较好解决,有些却不太容易解决;广西的威胁并不突出,因为市场经济中不可能没有竞争,无论哪个省份都会面临着竞争的压力。经过初步筛选,我们认为广西较适宜采用WO(扭转性战略)战略或者SO战略(增长性战略),即充分利用大好机会、努力改变关键劣势的战略或者充分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战略。鉴于增长性战略进攻性过强,广西作为并不发达的省份,还是以学习先进、稳打稳扎为宜,所以我们认为广西在当前发展阶段选择WO战略即扭转性战略比较合适,也就是抓住机会、扭转劣势的战略。

三、制约广西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劣势分析

(一)广西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鱼刺图”分析法

下面我们结合SWOT矩阵,运用“鱼刺图”分析法来对广西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作一分析。“鱼刺图”分析法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我们知道某个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脑力激荡(或称头脑风暴法)找出这些因素,并将它们与特性值一起,按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并标出重要因素的图形就叫特性要因图。因其形状如鱼刺,所以又叫鱼刺图,它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根据上面的因果图,可以把广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所有可能的原因归纳如下:①

(1)区位优势未充分发挥;(2)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3)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4)制度软环境差;(5)基础设施建设差;(6)人才缺乏;(7)对外开放不够;(8)区域竞争力弱;(9)对区域市场的渗透不够;(10)没有利用好政策机会;(11)竞争意识不强,没有很好地研究竞争对手。

(二)民营企业发展滞后是制约广西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劣势

上面的(1)、(2)两点,我们认为并非影响广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两点不成立。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的,地方政府这些年来实际上还是很重视发挥广西自身优势的,每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会体现这一点。

第(3)讲的是事实。而且我们认为这一条很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富裕程度。因为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只有企业数量足够多足够强,才能创造出足够多的新增价值,这实际上是个很浅显的道理。

第(4)点原因不是主要的。因为制度软环境差并非广西特有,可以说在目前的整个中国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目前国内,除了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制度软环境建设比较先进外(尤其是上海),其他省份相互之间差距并不大。

第(5)点原因实际上现在不明显了。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广西基础设施建设上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心力,到2008年为止,广西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很不错了,虽然和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差距,但是应该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广西的基础建设在全国没有明显的比较劣势。

第(6)点谈到广西的人才缺乏是一个事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才流向一直表现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特点,不仅广西,中西部的其他一些身份也留不住人才。不过,自从广西的泛北部湾开发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自治区政府越来越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开始逐步面向全国和海内外招聘急需的高端人才,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但是我们认为,广西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自己培养人才;同时提高人才的待遇,留住人才。

第(7)点和第(8)点谈到广西对外开放不够、区域竞争力弱,这是过去的事实。但是广西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区域竞争力正在逐年提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开放度和竞争力方面,广西跟内地大部分省份相比,并无比较劣势。

第(9)点谈到所谓广西对区域市场的渗透不够,主要是指广西对全国其他省份,尤其是周边的云南、贵州、广东、湖南等省份的市场渗透不够,在这些市场上很难见到广西的产品,甚至很难见到广西的特色产品;另外,对东盟各国的市场渗透也不够。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因为广西产品本身还不够丰富,而且竞争力不够强。而本质上是由于上面第(3)点原因造成的。也即,广西企业太少,又不强;相应地,产品就没有竞争力,对周边的市场便难以渗透。

第(10)点谈到政策机会问题。我们认为,近年来广西最重要的政策机会应该是北部湾开发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包括的政策优惠有:首先,关于投资资金: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表示国家支持在北部湾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其次,关于税收优惠:《规划》中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在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再次,关于项目审批:《规划》中表示国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给予北部湾经济区必要支持;另外,还将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南宁,提升北部湾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北部湾的建设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建设,包括七个“一千万”和两个“一千亿”项目。

第(11)点谈的是竞争问题。关于竞争,我们认为,广西主要的竞争来自于:一是在旅游方面和旅游大省云南的竞争;二是在农产品方面和周边省份及其东盟国家的竞争;三是在工业品上和国内其他省份的厂家及其东盟一些国家产品的竞争。在旅游业方面,现在云南已经超过广西成为第一旅游大省,值得警醒,但是旅游业占广西GDP的比重为8.5%,①比重不算高,还不能对广西经济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农产品方面,今后的趋势是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广西作为亚热带农业,在国内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广东,在东盟主要是泰国和越南。但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产品需求一直旺盛,因此农业的竞争不会对广西的经济发展产生大的负面影响。

四、做大做强广西民营企业的有效途径:资本运作

一个企业要发展,只有两条路径:一条是通过自身的积累获得发展,另一条就是资本运作。而如果要迅速获得发展,单靠自身的积累,速度是很有限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资本运作。民营企业要发展,也无非就是这两种途径。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民营企业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式有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并购、重组等等形式。

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经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生产经营,另一种则是资本经营或称资本运作。通俗地理解,生产经营就好比企业买卖产品和服务来赚钱,而生产经营就好比企业买卖企业来赚钱。两种经营方式必须齐头并进,企业才能获得健康、迅速的发展。关于资本运作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后面会有专门的案例研究进行进一步探讨,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资本运作对企业经营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将资本运作促进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简单表述为:民营企业资本运作—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民营经济发展—广西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立.战略德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王子雄.中国民营企业失败原因分析[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篇(6)

一、广西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本来是用来进行企业战略分析的。s/w/o/t是四个英文单词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的首字母缩写,即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是什么。这里我们借用来对广西的区情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二、广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wo战略

广西目前外部条件(o)即机会非常好,可谓千载难逢;广西优势也很突出;广西自身(w)存在的劣势很多,其中有些比较好解决,有些却不太容易解决;广西的威胁并不突出,因为市场经济中不可能没有竞争,无论哪个省份都会面临着竞争的压力。经过初步筛选,我们认为广西较适宜采用wo(扭转性战略)战略或者so战略(增长性战略),即充分利用大好机会、努力改变关键劣势的战略或者充分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战略。鉴于增长性战略进攻性过强,广西作为并不发达的省份,还是以学习先进、稳打稳扎为宜,所以我们认为广西在当前发展阶段选择wo战略即扭转性战略比较合适,也就是抓住机会、扭转劣势的战略。

三、制约广西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劣势分析

(一)广西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鱼刺图”分析法

下面我们结合swot矩阵,运用“鱼刺图”分析法来对广西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作一分析。“鱼刺图”分析法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我们知道某个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脑力激荡(或称头脑风暴法)找出这些因素,并将它们与特性值一起,按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并标出重要因素的图形就叫特性要因图。因其形状如鱼刺,所以又叫鱼刺图,它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根据上面的因果图,可以把广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所有可能的原因归纳如下:①

(1)区位优势未充分发挥;(2)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3)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4)制度软环境差;(5)基础设施建设差;(6)人才缺乏;(7)对外开放不够;(8)区域竞争力弱;(9)对区域市场的渗透不够;(10)没有利用好政策机会;(11)竞争意识不强,没有很好地研究竞争对手。

(二)民营企业发展滞后是制约广西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劣势

上面的(1)、(2)两点,我们认为并非影响广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两点不成立。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的,地方政府这些年来实际上还是很重视发挥广西自身优势的,每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会体现这一点。

第(3)讲的是事实。而且我们认为这一条很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富裕程度。因为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只有企业数量足够多足够强,才能创造出足够多的新增价值,这实际上是个很浅显的道理。

第(4)点原因不是主要的。因为制度软环境差并非广西特有,可以说在目前的整个中国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目前国内,除了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制度软环境建设比较先进外(尤其是上海),其他省份相互之间差距并不大。

第(5)点原因实际上现在不明显了。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广西基础设施建设上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心力,到2008年为止,广西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很不错了,虽然和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差距,但是应该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广西的基础建设在全国没有明显的比较劣势。

第(6)点谈到广西的人才缺乏是一个事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才流向一直表现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特点,不仅广西,中西部的其他一些身份也留不住人才。不过,自从广西的泛北部湾开发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自治区政府越来越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开始逐步面向全国和海内外招聘急需的高端人才,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但是我们认为,广西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自己培养人才;同时提高人才的待遇,留住人才。

第(7)点和第(8)点谈到广西对外开放不够、区域竞争力弱,这是过去的事实。但是广西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区域竞争力正在逐年提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开放度和竞争力方面,广西跟内地大部分省份相比,并无比较劣势。

第(9)点谈到所谓广西对区域市场的渗透不够,主要是指广西对全国其他省份,尤其是周边的云南、贵州、广东、湖南等省份的市场渗透不够,在这些市场上很难见到广西的产品,甚至很难见到广西的特色产品;另外,对东盟各国的市场渗透也不够。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因为广西产品本身还不够丰富,而且竞争力不够强。而本质上是由于上面第(3)点原因造成的。也即,广西企业太少,又不强;相应地,产品就没有竞争力,对周边的市场便难以渗透。

第(10)点谈到政策机会问题。我们认为,近年来广西最重要的政策机会应该是北部湾开发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包括的政策优惠有:首先,关于投资资金: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表示国家支持在北部湾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其次,关于税收优惠:《规划》中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在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再次,关于项目审批:《规划》中表示国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给予北部湾经济区必要支持;另外,还将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南宁,提升北部湾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北部湾的建设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建设,包括七个“一千万”和两个“一千亿”项目。

第(11)点谈的是竞争问题。关于竞争,我们认为,广西主要的竞争来自于:一是在旅游方面和旅游大省云南的竞争;二是在农产品方面和周边省份及其东盟国家的竞争;三是在工业品上和国内其他省份的厂家及其东盟一些国家产品的竞争。在旅游业方面,现在云南已经超过广西成为第一旅游大省,值得警醒,但是旅游业占广西gdp的比重为8.5%,①比重不算高,还不能对广西经济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农产品方面,今后的趋势是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广西作为亚热带农业,在国内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广东,在东盟主要是泰国和越南。但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产品需求一直旺盛,因此农业的竞争不会对广西的经济发展产生大的负面影响。

四、做大做强广西民营企业的有效途径:资本运作

一个企业要发展,只有两条路径:一条是通过自身的积累获得发展,另一条就是资本运作。而如果要迅速获得发展,单靠自身的积累,速度是很有限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资本运作。民营企业要发展,也无非就是这两种途径。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民营企业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式有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并购、重组等等形式。

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经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生产经营,另一种则是资本经营或称资本运作。通俗地理解,生产经营就好比企业买卖产品和服务来赚钱,而生产经营就好比企业买卖企业来赚钱。两种经营方式必须齐头并进,企业才能获得健康、迅速的发展。关于资本运作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后面会有专门的案例研究进行进一步探讨,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资本运作对企业经营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将资本运作促进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简单表述为:民营企业资本运作—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民营经济发展—广西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立.战略德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王子雄.中国民营企业失败原因分析[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篇(7)

财务质量是现代企业管理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对其高度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创新,为企业财务质量分析提供了环境和技术支持,也为企业运营提供决策支持创造了条件。

一、企业运营与财务质量分析

财务质量分析是企业运营的必然结果。研究企业财务质量就要明白企业是如何运作以及在企业运营中涉及到哪些财务分析?进而厘清财务质量分析与企业运营的关系。

企业财务质量是指企业财务资源及其产生的财务效果满足企业发展战略和运营目标需求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的质量。财务质量一般包括资产的流动性与资金的安全性、运营业绩的增长性与收益的真实性,以及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等,具体包括资产质量、资本结构质量、利润质量、现金流量质量、企业持续运营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企业运营的机理,就是将企业运营活动中有关企业理财战略、价值链和企业风险管理、运营活动以及与财务报表的关系、对现金流的影响通过企业运营三大活动(筹资、投资、理财)和财务报表等总体表现出来,如图1所示:

从企业运营机理模式图来看,企业运营以追求企业六大关系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企业三大活动对三大报表进行分析,从报表项目出发对企业财务质量进行分析,透视企业运营质量,解决企业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加速企业运营循环。

企业运营机理模式图反映了企业运营的基本内涵。对于企业运营者而言,首先要考虑如何取得资金,以及资金如何使用,它涉及到企业筹资渠道和资产结构分布,即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内容;其次是组织生产并实现产品的销售,反映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的盈利或亏损状况,形成利润表;最后,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会计期间内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与运营活动等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产生影响的会计报表,综合反映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动态反映现金的变动情况,以供企业运营者决策参考并制定企业策略。

二、资本结构质量与资产质量分析

(一)资本结构质量分析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结构与数量的对比关系,资本结构质量就是资本结构与企业当前及未来运营和发展活动相适应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从运营实务上分析,资本结构质量好的企业,应当是融资和偿债能力较强、杠杆比率合理、资产报酬率高于平均资本成本。因此分析资本结构质量就要研究资本成本和资产报酬率的关系;研究资金来源的期限构成与资产结构的关系,避免“短融长投”;研究财务杠杆、财务风险以及企业未来融资要求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关系。

研究资本结构,还要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质量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运营中的潜在问题,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要求,及时调整和优化资本结构,使股东、债权人和运营者利益达到均衡,促进企业运营的良性循环。

(二)资产质量分析

资产是构成企业的最基本元素,运营企业最直接的就是运营资产。资产质量是资产在特定运营组织中,满足组织对未来预期效用的质量,体现了资产的变现增值能力、被企业在未来进一步利用以及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是企业资产盈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了企业资产资源能够充分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

资产质量的好坏,主要表现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变现价值量或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在价值量之间的差异。从表面上来看,资产质量可以表现为资产的合理存在和有效组合。可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判断企业资产是否真实客观存在以及各种形态的资产是否合理分布和配套运作,对重点资产项目予以重点关注,分析企业不良资产规模和资产有效利用率,透视企业驾驭和管理资源的能力,做到未雨绸缪。

从企业运营者角度来看,要深入分析资产周转情况。资产周转与企业盈利能力密切相关,很多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率上,却忽视了周转率。其实,那些真正成功的CEO们与许多其他管理人员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够同时考虑利润率和周转率,加速资产周转速度,这才是商业才智的核心。

三、利润质量分析

利润质量是指企业实现利润的优劣程度,也就是报告利润与企业业绩之间的相关性。高质量的企业利润应当表现为资产运转状况良好、企业主营业务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企业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等等,对企业利润质量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企业运营的质量。

(一)从利润的形成过程分析企业利润质量

企业的利润主要由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益构成。根据“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期间费用”来看,对利润形成的质量分析,就是分别对利润构成项目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营业收入项目,主要分析企业的收入品种构成和地区构成,以及关联交易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透视企业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分析营业成本项目和营业费用项目,对各会计期间成本费用的增减变动情况作出原因分析,并对相关影响因素作出准确判断,对异常变动情况能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最后,对有可能存在的操纵利润情况进行准确分析。

(二)对利润结构质量的分析

利润结构质量分析首先是对企业损益表本身结构所包含的财务质量信息进行研究,包括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总利润、净利润以及三大期间费用的综合变化状况,分析各项目增减变动的原因,及时调整企业运营策略;其次要研究与现金流量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与资产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对利润结果的质量分析

损益表中各项目的变化均会引起企业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不同程度的增减变动,对利润结果的质量分析,实际上就是与损益表项目对应的资产负债表各项目进行质量分析。根据二者的对应变化,分析报表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进而剖析企业运营的质量。

(四)对企业的未来盈利发展趋势分析

一般而言,某一会计期间的盈利并不足以说明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发展状况,因此,判断企业盈利质量,必须将各期指标进行趋势分析,以观察企业盈利的稳定程度。盈利越稳定,越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尽管利润仍然是衡量企业运营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对于管理者来说,利润不再是他们追逐的主要目标。德鲁克曾说“那些只把目光盯在利润上的人,总有一天他将无利可图”。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即使具有较高的利润回报,也由于缺乏现金流而无法使企业正常运转。因此在分析企业利润质量的同时,还要结合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四、现金流量质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贯穿企业运营始终。在企业运营者来看,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拉姆・查兰在评价好生意的原则时指出,要有良好的现金流。“现金流第一、利润第二”是不变的市场准则。对于现金流量质量较差的企业,即使具有高额的利润回报,也可能面临“赢利性破产”的厄运。

现金流量质量分析,不是期末与期初现金流数据的简单对比,必须深层次分析企业运营每个会计期间现金流的现状、趋势变化及成因,而是现金流量对企业真实运营状况的客观反映和对企业财务状况与运营成果的改善及持续运营能力的增强所具有的推动作用。

(一)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析

对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质量分析,应主要分析该现金流与投资活动和运营活动现金流量之和的匹配程度。若该现金流量大于零,则说明企业在吸收权益性投资、发行债券和借款等方面收到的现金之和大于各种支付的现金之和;若现金流量小于零,则说明吸收资金小于支付现金流量。而这种情况的变化是否正常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系,同时还要分析企业理财潜在的财务风险和其他业务的关联影响。

(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析

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析,主要考察企业发展战略需求,企业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量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吻合并取得相应收益。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投资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固定资产等为企业运营提供条件;对外扩张以及利用闲置资金等进行短期投资以求得投资收益。在分析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增减变动时,更重要的在于分析现金流变动的具体原因,并进行妥善处理。例如“入不敷出”的资金缺口可以通过消耗现存货币积累解决,或进行额外贷款融资、拖欠债务支付及加大投资活动引起的负债规模等,但关键是选择最佳途经及时把问题解决,并把损失降到最低。

(三)运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析

从图1来看,运营活动处于企业运营最关键的环节。高质量运营企业,不但要使企业运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还要满足补偿当期非现金消耗性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扩大投资等提供货币支持,着重分析在任意会计期间可能出现的较大现金流量波动的原因,以及时纠正。

对现金流量质量分析关键在于分析现金流量的真实性、充足性、稳定性和成长性,深入了解现金流量各主要项目之间的运转规律,还要结合企业实际,在分析各因素引起的现金流量变化方面,需要分清哪些是预算与计划中安排的,哪些是偶然性因素引起的,并对实际与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以及综合考虑资本结构、资产和利润质量,以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五、企业持续运营能力分析

持续运营是指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使得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运营失败的风险。因此,企业持续运营能力成为考核企业生存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持续运营能力是企业财务质量好坏最直接的反映。德鲁克说,“做企业不是为了利润,做企业是为了考虑企业能够做多久”。分析企业持续运营能力,也就是对企业业务成长性和持续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更主要地表现为对未来企业财务资源的一种规划方法,需要考虑包括市场运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当局改变运营政策的意向等在内的诸多因素。企业运营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企业的持续运营能力,必须将企业的持续运营能力建立在资产质量、资本结构质量、利润质量和现金流量质量的基础之上,通过营业增长、利润增长、资产增长、运营现金流量增长、资本保值增值和资本积累等方面来综合反映。

持续运营要按企业运营模式图正常运转,运转速度越快质量就越高。企业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减少存货并不断降低应收账款规模,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一个好的运营者,目光永远不会只关注其中的一个指标,而是综合考虑企业现状和行业环境,重点在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运营好,财务也就一定会表现出高质量。

企业财务质量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企业运营质量的直接体现。所有这些财务质量指标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必须全面把握企业财务质量状况,并对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的本质,从整体上透视企业运营的质量状况,促进企业运营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张新民.财务质量分析与管理透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2).

[2] 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篇(8)

一、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的意义

莱瑞·吉特曼和查尔斯·马克斯维尔曾经对美国1 000家大型企业财务经理的工作时间分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营运资金管理上所花的时间几乎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显然,选择恰当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保持适度的营运资金,可以有效防止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对此,本文在“中国知网”上就近十年的相关研究以营运资金(或资本)管理策略(或政策)为关键词分别按“题名”和“主题”进行了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检索可知,以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为题名的研究最早始于2001年,以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为主题的研究最早始于1999年。在近十年的研究中,主题中包含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呈连续研究趋势,从2007年开始研究数量逐年增加较为明显。总体来看,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总的研究数量较少。

因此,本文拟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基本内涵及选择、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绩效的关系及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实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更好地梳理和把握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从而促进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基本内涵及选择的研究

(一)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基本内涵研究取得的成果

钟璐(2001)主要从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和筹集策略两方面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企业面临不同环境条件时应采取的相应策略及不同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下应采取的不同营运资金筹集策略。其研究符合广义营运资金的观点,并为企业选择不同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提供思路,但该文并未详细深入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具体类型。

李亚鲁(2006)则在剖析投资和融资的基础上,从行业特征角度分析了产品类型、生产周期、销售水平、存货策略、信用策略、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效率等对企业流动资产持有水平的影响,进而指出营运资金管理应权衡风险与收益。他将营运资金持有策略划分为宽松、紧缩和适中三大策略,将营运资金筹集策略划分为配合、激进和稳健型三大策略,从而为企业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选择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标准,但其研究仍是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范畴,各项策略中的风险与收益水平难以量化,也没有涉及管理人员如何权衡风险与收益的问题。

鞠成雯(2000)从风险与收益两个方面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进行了评析,提出了自动清偿策略、保守策略、激进策略和平衡策略四种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并描述和分析了各种策略收益与风险共存的特征。然而,该文主要从筹集角度分析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利弊,忽视了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以及二者结合的利弊分析。

谢丽达(2012)基于营运资金筹集政策的基本概念,从理论角度将营运资金分为适中型、激进型和稳健型三种筹资策略。但并未就其具体应用提出详细政策建议,也没有划分政策建议的实施主体。

可见,通过规范研究,基本厘清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基本内涵,界定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基本类型,并对其选择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初步逻辑分析。虽然此类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理论较为成熟,但尚缺乏大量实践数据的支持。

(二)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研究取得的成果

刘运国等(2001)通过对沪市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庸型策略是目前大部分中国上市公司采用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呈同向变动,不同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影响企业的收益能力。他们认为,中庸型策略的选择倾向是由于我国企业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在流动资金存量管理上趋于保守,缺乏营运资金管理的艺术、策略和勇气等。但该文并未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作细分研究。

周纹羽(2009)选取了79家制造业公司,从营销渠道、生产渠道和采购渠道三个营运资金来源角度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在营销渠道选择时倾向于中庸型策略;而不同企业在生产和采购渠道的选择却出现了差异,即选择中庸型或激进型。但该文未涉及其他行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特点。

黄燕(2012)从营运资金持有量角度,分析了零售业、房地产业、电子信息行业的特点,得出不同行业营运资金要求也不一样的结论,并对不同行业应采取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提出了相应建议。其分析虽然使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细化到了不同行业,但每个行业只针对一个企业进行个案研究,从而使得出的结论普适性较差。

可见,通过实证研究或案例研究,从上市公司整体、不同营运资金来源以及不同行业角度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类型及其选择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初步检验了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营运资金来源、行业类型等的关系,但在研究假设、指标设定、模型构建、样本选择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绩效关系的研究

王新平等(2010)对沪市30家商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商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激进度与盈利能力成反比关系,与传统的“风险报酬均衡原理”相悖。其选取的样本均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且忽视了利率变动对营运资金的影响,从而使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吴娜(2012)采用2007-2010年沪深1 210家公司4年的数据,检验了营运资本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的激进度与衡量营运资本策略绩效的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营运资本策略的激进度与业绩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王新平等的研究结论一致。同时,发现检验营运资本策略绩效的最有效指标是总资产收益率和投入资本回报率。但其研究并未涉及行业因素的影响。

刁伍钧等(2011)通过对2002-2008年沪深白酒行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发现,白酒行业上市公司的利息率以及资产组合策略和筹资组合的激进度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资产组合和资产规模的大小与营运资金周转期之间不存在负相关关系,白酒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是采用保守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

此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实证研究绝大部分都是以成熟期企业的数据为样本,忽视了企业生命周期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石意如(2012)针对首批创业板28家上市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与汪平(2007)关于我国成长期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成长期企业与成熟期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研究只选择了28家公司三年的数据,其代表性尚值得商榷。

由上分析可见,从不同行业及不同生命周期角度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其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揭示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激进程度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但此类研究成果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且在样本数据选择方面也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实证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和普适性。

四、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的研究

(一)基于零营运资金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思路

常叶青(2006)对海尔的零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研究后认为,它属于广义的零营运资金管理。总结了其实施零营运资本管理的具体策略,即资金管理与物流管理必须结合,资金管理与商流管理、订单信息化管理必须相结合,现款现货制度的推行要慎重。但此文没有对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

周静(2007)则从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零营运资金管理是尽量使营运资金趋于最小而不是要求营运资金真的为零,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实质。提出了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思路,即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存货控制系统、健全合理的应收账款系统、制定稳定的信用政策,充分利用应付账款延长资金占用时间等,但并未深入研究各项措施的具体适用条件。

陈桂兰(2009)提出零营运资金管理是在保证流动资产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上,使营运资金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趋于最小。同时分析了实施零营运资金管理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二)基于供应链思想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思路

苗亚娟(2011)基于供应链思想将营运资金划分为采购活动营运资金、生产活动营运资金和营销活动营运资金,进而从企业管理和会计核算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采购活动、生产活动和营销活动中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但会计核算角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并未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

秦书亚等(2011)以戴尔和联想为例,分别从营销渠道管理模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和供应链网络合作联盟战略角度分析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通过戴尔和联想的对比分析,突出了客户导向型营销渠道、提高供应商参与度、供应链联盟策略的优势。

(三)基于营运资金风险思想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思路

徐晓玲(2011)在营运资金管理风险内涵及三种风险类型(流动性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存货风险)的基础上,阐述了营运资金风险成因并提出了应对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的策略,针对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三方面的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提出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营运资金管理风险有较强的配比性,但对营运资金管理风险类型归纳不够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张英(2007)将营运资金管理风险类型归为四类(存货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现金风险、流动性风险),比徐晓玲的分类增加了现金风险,并在营运资金风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策略。显然,她对营运资金风险类型的划分更加具体,但提出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营运资金风险类型的配比性较差。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的研究主要从零营运资金、供应链、营运资金风险三方面展开。在零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应加强零营运资金本质的研究;从供应链的某个关键节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供应链网络联盟三个方面分析使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更加系统、全面,但此类研究目前并不多,其本质、基本原理及特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营运资金风险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但目前对于营运资金风险类型的划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五、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展望

(一)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的规范性

上述分析表明,实证研究是探讨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其绩效关系等的主要方法,它将在构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实务提供指导。从实证的角度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弥补了规范研究方法归纳和演绎的不足,充分的实证检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也便于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加以运用。然而,目前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实证研究,无论在样本的选择、假设的提出,还是实证分析方法的设计等方面都不尽规范,从而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二)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现有研究表明,基于某个企业、行业或整体上市公司等角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地区差异及企业生命周期等显然对营运资金管理都会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影响其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因而不管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行业进行研究,还是对整体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都应该充分分析影响企业、行业或整体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因素,同时注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运用,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的行业范围和实证分析的视野。

(三)创新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的研究局限:一是主要集中在上述三大传统领域,而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研究尚不多见;二是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类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质的划分上,而对其营运资金各项目之间的合理比例缺乏量化研究;三是主要集中在零营运资金理论、供应链理论、风险理论等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结合上,而从营运资金管理“创造和提供顾客价值”的实质出发的研究较少。因此,引入价值链理论,创新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思路乃是必然。

(四)企业应注重营运资金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盈利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周转速度。营运资金周转速度的衡量一般可与本企业历史水平、其他企业或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来进行分析。如果周转速度过慢,说明营运资金使用效率过低,尚有销售潜力可以挖掘。因此,从实践意义上,应加强对营运资金周转效率的研究。

(注: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价值链的家电制造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C130105)

参考文献:

1.鞠成雯.浅析企业营运资金策略[J].发展论坛,2000,(5).

2.钟璐.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2,(3).

3.李亚鲁.刍议营运资本管理与策略[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6,3,(3).

4.谢丽达.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筹集政策应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2,31,(17).

5.刘运国,黄瑞庆,周长青.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

6.周纹羽.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3).

7.黄燕.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12,(2).

8.刁伍钧,扈文秀.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与其管理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白酒行业上市公司[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8).

9.常叶青.海尔零营运资本管理战略的实践与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6,(24).

10.陈桂兰.企业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的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9,(14).

11.苗亚娟.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1,(29).

12.秦书亚,李小娜.面向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J].财务与会计,2011,(5).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篇(9)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新医改的大背景,我国制药企业也逐步投入到市场经济竞争的大环境下,并作为市场的主体。我国制药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经济竞争中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制药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体系凸显出重要位置。本文阐述了我国制药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的涵义和主要内容,并对目前我国制药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的涵义

企业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的市场环境,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和组合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程度。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主要是指针对于一系列企业营运能力指标的分析,主要包括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几个财务指标。企业的营运能力主要是反映企业资产运用的效率。

二、我国制药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的主要内容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是由人力资源营运能力分析和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两部分组成。

1.人力资源营运能力的分析。人力资源营运能力的分析通常情况下是采用劳动效率指标来进行分析。劳动效率是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或净产值与平均职工人数的比率。我国制药企业需要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式对我国制药企业的劳动效率进行考核。例如将我国制药企业实际劳动效率和本制药企业的计划目标,历史水平以及国内外先进制药企业的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进而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劳动效率的潜能。

2.生产资料营运能力的分析。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主要是有以下四种指标分析构成:流动资产周转情况分析、固定资产周转情况分析以及总资产周转情况分析。其中针对于制药企业来讲,由于制药大型制药设备是可以长期使用,而且可以重复利用的,因此固定资产周转情况分析和总资产周转情况分析对于制药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体系的影响相对来讲比较稳定,所以制药企业的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关键是流动资产周转情况分析。

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分析主要是对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三个财务比率的分析。

针对于制药企业赊销现象,以及药品针对性的研发,笔者主要对于制药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进行详细分析。

(1)制药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一指标主要是指制药企业在一定时期之内的药品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率,主要是反映制药企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应收账款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另一种是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即所谓应收账款账龄。

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赊销收入净额。

由于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大部分存在赊销的现象,因此我国制药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对于制药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制药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要反映了制药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和管理效率的情况,是反映制药企业营运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2)制药企业存货周转率。这一指标主要是指制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主营药品成本和平均药品存货余额之间的比率。存货周转率计算公式: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制药企业在药品研发和经营阶段中药品营运效率的综合性指标。制药企业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情况反映出制药企业在药品研发、药品原材料采用购、药品储存、药品生产以及药品销售等环节运营能力的情况。

三、完善我国制药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

1.制药企业需将营运能力分析作为财务分析的核心指标。由于我国制药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存在忽视或者轻视营运能力分析体系的现象。尤其是制药企业的决策者,受到长期固有观念的影响,即使会计人员做了分析,也几乎不看,这样造成制药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工作没有有序的开展。制药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体系直接影响着制药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制药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指标,所以制药企业急需将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作为财务分析的核心指标。

2.制药企业需做好数据的采集分析。由于我国制药企业长期以来忽视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所以在数据采集方面存在不定期性和局限性。之后,制药企业在采集营运能力分析数据时,要坚持分析数据的计算期一致的原则,全部以年或者季度作为计算期。在制药企业资金占用波动性大的情况下,制药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分析企业的营运情况,因此需要更加详细的资料来进行研究和计算。

3.制药企业需强化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保障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质量。随着我国制药企业经营环境以及经营态势的变化,我国制药企业需要重视营运能力分析体系。因此在这一大背景要求下,制药企业的会计人才需要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为达到这一目标,制药企业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主要包括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并在岗位工作中定期展开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孙继玲.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研究[J].企业研究,2012(24).

[2]胡双明.营运能力分析指标的设计原理探讨[J].时代金融,2012(21).

[3]黄娟莉.基于财务比率的企业营运能力分析[J].现代商业,2011(23).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篇(10)

传统财务分析的目的是寻找企业内部管理缺陷,而现代财务分析重视的从宏观角度来把握企业的经济运行。分析一个企业通常是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方面进行,传统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依托于会计报表项目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和因素分析。

从以上分析指标不难看出,我国企业传统的财务分析更侧重于经济现象的微观分析,缺乏从企业资本运营的角度来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分析的适时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滞后,缺少对企业风险防范和发展潜力的分析,财务指标分析缺少可比性,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缺乏,经营者难以了解相关分析指标在行业中的地位、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分析被割裂,过分重视相对指标而忽视绝对指标的分析等等。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受业务知识单一限制,缺少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也影响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财务分析要向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提供大量的、经常性的财务信息,以提高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但由于传统财务分析的以上局限性,其分析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求,令它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

二、财务分析的完善及应重点分析的内容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财务分析指标不应再局限于静态单一指标的分析,更应从整体上动态地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开拓市场,创造市场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因此,企业财务分析需要在传统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完善和补充以下分析内容:

1、整体分析与专项分析相结合。在单项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将各指标形成一套完整体系,相互配合使用,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强化对企业经济运行的整体性分析,以掌握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效益。同时要针对管理中存在的簿弱环节加强专题分析,如企业潜亏分析、专项成本分析、利润增长点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投资项目效益与可行性报告差异分析、内控制度成本效益分析等,在分析中把握好点和面的关系,避免分析的片面性。

2、加强资源的效能结构分析及企业创新能力分析。如何挖掘和最大限度发挥企业现有资源的作用,是企业管理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企业的资源是多方面的,如对人力资源效益分析,有利于企业注重“知本”的投入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政策效益分析,有利于检验企业财务策划、税务筹划有无得到充分发挥。无形资产作为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对其效益分析,有利于检验企业无形资产的运营能力。企业股票市值变动分析,有利于经营层关注本企业价值,关注企业公众形象,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特别重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3、加强企业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在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和资本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的背景下,现金流量信息愈来愈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许多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不是因为缺乏赢利能力,而是因为现金的短缺造成企业信用的丧失。因此,进行财务分析时应从以“利润”为中心转向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分析营运资本投资和利息支付前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检查企业是否能够通过其经营活动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分析营运资本投资后、利息支付前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评价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是否有效率;分析营运资本投资和利息支付后的现金流量,评价企业是否能够满足其利息支付义务;分析股利支付前的自由现金流,评价企业用内部产生的现金流为长期性投资提供资金的能力;分析股利支付后的自由现金流,评价企业付股利的能力和企业股利政策的可持续性;分析外部融资活动之后的现金净流量,用于评价企业的筹资政策。利用这些指标的逐年变化的信息,将为我们评价企业现金流量的动态稳定性,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4、重视企业营销分析。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某种营销手段的推出,其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是继续做下去还是就此打住,这是经营者关心的一个重点,他们希望通过财务分析得出较为可信的答案。对贡献毛利、目标利润、盈亏平衡点、变动成本分析、固定成本分析、营销资本支出、相关成本分析、单位贡献毛利等指标进行分析都是很有用的工具。

5、加强成本控制分析。在进行成本分析时要注重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深入分析,正确评价企业目标成本的执行效果,提高企业和职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二是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及时查明影响成本高低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三是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篇(11)

对企业运营能力分析的研究,就是要根据分析体系中有关资产运营效率和收益速率的指标进行计算和比较,从而得出帮助企业发现运营中的问题,客观评价自身运营能力,有效提高经营收益的结论来。这里主要指的是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企业各类资产的周转速率越快,其运营能力也就越强,赚取利润的速度和能力也就越强。有了科学合理的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体系,对于企业增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改善财务状况、优化产业结构等都大有裨益,同时还会带动企业的改革和升级。在下文中,将对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体系作具体研究说明。

一、企业运营能力分析的指标设置与原则依据

要客观准确评价某个企业的运营能力,就要建构一个契合其实际状况的评价分析体系。在建立这样的体系时,必须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一)要能够将企业的各类资产状况都纳入到体系中来,以求全面准确地进行评估,同时还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分析;

(二)要本着帮助企业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的目的进行建设性评价分析,也就是说,这样的体系是为了帮助企业改进资产运营方面的不足而建构的,在指标选取时要有针对性,而不是无关痛痒的考核;

(三)要选取有利于进行分析比较实际操作的数据指标来建构这样的体系,因为企业运营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的量,所O置表没有现成的标准数据进行对照。因此,选取的指标应当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有科学的变量和对照组,有很强的可比性。

根据上述三个建构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体系的基本原则,按照学界提出这一概念的基本设想,具体的考核指标应当包括:

(一)对全部资产运营能力的分析

这其中又分为三个部分――(1)产值率;(2)收益率;(3)周转率。这一类的分析主要是对企业资产总体状况进行宏观分析,既体现企业资本产收数值的比率情况,也体现产收速度的快慢情况。上述的三个二级指标也基本上是其他一级指标的参考指标,即其他考量资产运营能力的分析指标都集中在“产出”、“收入”和“周转”三个方面各自的比率上。

(二)对流动资产运营能力的分析

作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对流动资产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周转速率上。主要包括――(1)全部流动资产周转率;(2)垫支周转率;(3)周转加快效果;(4)存货周转率;(5)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一类分析较为繁杂的原因主要在于,流动资产本身具有变动性强的特点,对其运营能力的考察分析自然要选择多个变量指标,以求全面估计、准确衡量。

(三)对固定资产运营能力的分析

作为企业资产的另一部分,固定资产比流动资产的复杂性要减小许多。对它的分析分为两个部分――(1)产值率;(2)收入率。

二、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从上述构建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体系的基本原则遵循和具体考核指标来看,这样的分析体系聚焦在企业资金的周转率和产收率上。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关注企业资产的占用比例和流动速度,来监控企业运营中的经济状况,随时治理可能出现的危机,调整经营政策。长期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能够从企业财务资产的角度出发,倒逼公司架构的合理优化和公司管理理念的更新升级,规避更多的致命风险。通过研究分析体系体现出的指标数据,可以观测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各类资产的分配情况,同时能够根据数据得出如此分配的前因和后果来。这样一来,调整企业资产的分配比例,进行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与整合就变得容易许多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一旦企业在运营中资金被占用过多,就会在周转链条中出现卡顿,甚至导致资金不足,从而影响自身信用水平,为以后的投融资与经营销售带来大的麻烦。而有力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体系的存在,上述的许多风险和危机都将得到控制,企业管理水平自然能够上升一个台阶。

(二)能够帮助投资者合理选择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体系的功用不仅仅只针对企业自身,作为一种公开透明的企业信息,也将会成为其竞争力的一部分被广大投资者看见并使用。一个企业的资产状况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因为这与投资人的投资安全直接相关。假如一家企业的流动资产所占资金比例高,而且周转速率又快,那么这就意味着这家企业的资产变现能力较好,一般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或资金短缺的不利情况,投资人可以放心进行投资,不必过多担心投资收益无法兑现的事情发生。反之,如果上述数据不理想,投资然通常不敢贸然选择这样的企业进行投资,这样的企业也会面临投融资的难题。这就说明,通过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体系观察到的企业资产结构状况和资产管理情况,对于投资者判断被投资企业的资产安全性、收益现实性有着直接帮助。

(三)能够帮助信贷方正确做出信贷决策

公司资产状况与债务能力直接关联,这一点从企业的资产结构比例上就能够看得出来。因此,当信贷方面对企业的信贷请求时,通过关联考察其运营能力分析体系中的资产周转周期,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其债务的偿还期限与偿还能力,从而决定是否进行这样的借贷。

三、有效应对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体系的办法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体系对企业运营能力的考察,目的主要是为了确保市场的安全。无论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还是投资方、借贷方的角度,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获得收益,取得发展。这样一来,提高企业运营能力体系的评价结果水平成为企业追求的一个目标。如何能够有效应对这样一个分析体系的考察,得到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以便在获得投资和借贷等方面占到优势,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通过建立信用体系来管理客户,按时获取收益

要想在企业运营分析体系的考量之下得到一个“企业资产结构合理、资金安全”的评价,就要避免有财务风险的运营方式。通过建立客户信用体系,可以对不良信用的客户进行筛除。同时,由于应收账周转速率是一个考察方面,就要着重避免那些客户延迟或拒绝付款的现象出现,以免影响企业运营分析体系的评价结果。这就使得客户管理和营销环节必须主动出击,通过优惠、督促和厘清权责等手段,确保应收资金早日回笼。

(二)通过提高规避风险的水平来加强自身经营能力

这就需要企业提高风险意识,准确把握市场动态,掌握有效信息,科学合理制定规划或作出决策。要提高企业运营的技术含量,积极投入互联网金融大潮。狠抓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产品含金量;建立合理的资产管理监督部门和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