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7 16:18:47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篇(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31-0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高职学生在信息交流和信息获取方面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同时,网络也逐步成为学生表达自身舆情最汹涌的场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如何对高职学生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和进行适度的舆论引导是当前各院校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影响广泛。高职院校学生众多,学生之间容易形成共识,信息传递速度非常快,非常小的一个舆情如果不加控制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甚至形成连锁反应。同时学生情绪化较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有可能会采取情绪化的行动,进而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另外,在学生舆论监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推崇在网络上自由、平等地发表自己的主张,对于别人的不同观点不会轻易认同,这就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造成社会影响。

开放交互。作为一个开放的场所,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对当前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诉求,进行相关认识的评论。例如:有一个叫作“某某,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近1000条评论,转发量更是多达几万条。这就说明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具有非常强的交互性,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网络舆情之间相互影响。

复杂多变。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的网络讨论非常复杂,既有校园中永恒的情感话题,也有学习和专业的交流,既有当前社会问题和社会热点的讨论,也有大学生就业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高职学生在个体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关系,这就使得学生对同一社会问题表现出不同的见解,有些同学可能会对某一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建议,但有些同学可能会对同一事件表现得比较偏激,甚至是攻击谩骂。

主体相似。长期以来,高职学生的主体都是一些高考落榜生,他们在学习方面缺乏动力,自卑心理较重,甚至有些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90后”的高职学生是一批具有很强同质性的群体,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较差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相对薄弱的文化基础。在各种压力之下,高职学生喜欢通过网络如微信、微博等形式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网络的虚拟性和方便快捷等特点正好切合了高职学生的心理,使得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形式尽情地表达自己。

二、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现状

1.取得的成效。第一,加强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监管。由于高职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主体,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如果不能加强监管和引导,很容易使得高职学生情绪化加重,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导致小矛盾激化成为大矛盾,甚至可能诱发某种极端行为。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日益重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不断扩展校园文化载体,搭建更多的高职院校师生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校园内营造更加积极的文化环境,加强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同时,很多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平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第二,加强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对于当前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反映比较强烈,同时面临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也希望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为高职学生起到了“减压阀”的作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的积极作用,建立了自己的交流平台如主题网站、社区、BBS等,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2.存在的问题。第一,重视不足。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程度的难控性,如果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把关人的高职院校不能很好地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就很有可能会增加网络舆情的难控性。当前形势下,有些高职院校没有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对学生的可能存在的危害性,对于网络舆情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还有所欠缺,在对相关工作的管理上也缺乏常态化机制。第二,网络监管和引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舆论引导就是运用某种策略,通过恰当的手段和方法,改变高职学生对某一现象或事物的看法,使得网络舆情转变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网络监管则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将某些对高职学生不利的舆情和信息晋城过滤或者封堵,避免一些不利情绪和负面影响的扩散。这两种手段各有利弊,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三,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当前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方面还存在许多欠缺,例如有些高职院校缺乏相关管理人才和管理队伍,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和分析引导机制,有些高职院校对网络舆情监管的管理主体没有明确,导致在舆情突发事件发生时不能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监管工作非常重要,与学校、学生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不可马虎大意。第四,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挑战加剧。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发展速度非常快,即使是作为教学实验基地的高职院校也感觉到有些应接不暇。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方面,首先就是要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而这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的最明显的挑战。虽然各个高职院校在各自网络设施中都进行了防火墙等安全产品的安装,但在面对各种病毒和网络陷阱时还是有些防不胜防。

三、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和舆论引导的对策

1.提高对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的认识,加强阵地建设。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和舆论引导方面要继续加强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逐步了解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机制,建立师生网络交流平台,对高职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及时进行回复,将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提升到常态化水平。同时要逐步加强网络阵地的建设,将网络舆论监管和引导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高职院校手中。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断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不断扩宽自己的网络平台建设,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交流平台规范校园网站,扩展服务高职学生的功能,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方面的网络资源。

2.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提升网络素养。当前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是一把双刃剑,高职院校的学生又具有非常强的从众心理和难控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网络舆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一定的预见性,防止一些突发网络事件的发生,控制其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影响着当前的网络舆情,同时他们也被网络舆情所影响。在网络舆情管理中,要积极培育网络意见领袖,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针对社会热点、公众情绪和各种错误思潮,意见领袖要在第一时间掌握网络话语权,通过新闻稿件、跟帖群等阐述事实真相,明确言论导向。要深入开展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构建网络舆情监管的自律和他律系统。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保证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关注网络舆情信息,建立舆情监控机制。高职院校需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信息,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预警工作,建立舆情监控机制。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是舆情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是指对网络舆情进行全程扫描,分析网络舆情的质量、数量和强度,确定网络舆情的性质和程度。网络舆情信息预警是指在社会顺境状态下,在对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运行接近负向质变的f临界值的程度所作出的不确定性的早期预报。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舆情信息性质、进程、影响范围等因素的分析,将信息分为不同的等级,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舆情值班机制,在制度上保障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实行责任到人,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和制度,包括网上信息、审查、监管和干预制度等。

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素质高尚、熟悉学生特点、专兼结合、精通网络知识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基本保障。一方面要转变以往工作模式,在对学生舆论监管和舆论引导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建立固定的网络信息人员,在保障师生正常言论的情况下引导师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理智的讨论,并且时时关注和收集校园网络舆情。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机制,将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进行研究部署,重在落实。对于专业网络舆情监管人员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够运用网络语言和技巧对网络舆情开展工作,进行监管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郝英杰,马海红,赵治.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实务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篇(2)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监管的对策

网络环境当前已成为社会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所涉及的参与主体广泛,致使监管的难度较大,但是,面对当前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势在必行,而其工作的重点在于要将管与疏相结合,并以疏为主来开展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2]

(1)要客观地对待网络舆情并加以充分利用。由于网络舆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力,使当前监管部门“谈虎色变”,以至于在监管工作上无法摆正心态。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首要前提便是要客观地对待网络舆论,做到管与疏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舆情,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网络舆情,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接受网络舆情,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网络舆情。移动网络媒介具备方便、快捷且互动性较强的特点,基于此,积极地利用网络舆情,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情,从而集中民意,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好。

(2)要以“先发制人”的思想抢占舆论的先机。党和政府要以先发制人的思想抢占舆论先机,以正确引导舆论方向。这就要求党和政府部门要积极地关注当前网络舆论的焦点,针对民众所关心的问题,以最及时的速度将有效信息公之于众,在第一时间内占领网络舆论受众的视野与思想,从而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引导舆论指向以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与此同时,要尽量避免官话形式的沟通方式,在与网民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要以诚恳的方式获得网民的支持与理解,确保在出现网民关注焦点问题时,能够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进而发表具有说服力的言论,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网民的思想,使其明辨是非,理智且客观地参与到互动中。[3]针对网络突发性的重大事件,一定要准确且透明的公布事情的相关信息,在澄清事实的基础上,避免群众受到谣言的误导,从而以事实真相制止谣言惑众,占领网络舆论上的主动权,全面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与方向。

(3)建立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加强对舆论的疏导。按照当前关于网络舆情监管的要求,建立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在党与群众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能够在加强与网民互动的基础上,使网民可以畅通无阻且及时地将个人意愿反映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民意,并能够针对问题做出迅速反应,将矛盾及时扼杀在萌芽中,以确保有效化解矛盾,从而确保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稳定,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篇(3)

二、及时干预

要提升高校舆情监控水平,离不开高校管理者对于网络舆情的主动引导与有效干预。在舆情危机形成孕育阶段,高校舆情管理部门要通过正确的判断以及相应措施,及时扼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苗头,力求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当舆情危机爆发时,高校管理者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在最短时间内澄清事实真相,最大限度消除负面影响。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途径

(一)完善制度保障

各高校应该依据我国加强网络监控的相关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网络舆情监控领导制度、队伍建设制度、舆情应急处置制度、组织保障制度等,探索建立“学校统一指挥、部门协调联动、师生全员参与、实时全面监控、快速处置得力”的网络舆情监控长效机制。

(二)加强队伍建设

1.组建专业舆情监控队伍。成立高校党委领导下网络舆情监控中心,组建一支以宣传部门骨干、网络专业技术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为主的立场坚定、经验丰富、技能熟练、数量充足的网络政工队伍,从事网络舆情信息日常监控及舆情爆发时的应急处理工作。2.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高校新闻发言人,针对相关舆情信息,及时辟谣信息,及时澄清事实真相,提高高校日常工作的透明度。3.培养意见领袖。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精英的主观能动性,有针对地培养一批活跃在各网络平台的“又红又专”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倡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舆论走向。

(三)倡导网络道德

高校既要注重网络舆情的线上实时监控,更要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切实提升网络道德修养,引导他们在日常网络生活中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切实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这是预防高校舆情危机发生的根本举措。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篇(4)

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网络已发展为舆情和监测的重要阵地,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成为企业发展、社会稳定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针对网络舆情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油田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第一时间引导舆情,第一时间处置舆情,将网络舆情监测与精细化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切实促进实际工作,努力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将为油田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一、通过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实现精细化管理

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网络舆情监测的一个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油田各类群体的思想动态,既有利于自身的精细化管理,又有利于妥善解决非在职群体的利益需要和矛盾冲突,确保油田大局保持稳定。

胜利油田的企业舆情预警处置机制建设,在油田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位置突出,在社会舆情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形势特点上结合自身实际,从舆情信息的采集、研判、处置和建立长效机制入手,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不断探索企业舆情预警监测处置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初步构建起了具有胜利油田特色的企业舆情预警处置机制,为维护油田大局稳定和企业形象、实现科学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信息采集是网络舆情预警的基础,如果在第一时间获取不到信息,就无法做到见微知著,舆情预警就没有预见性、超前性。例如,在油田出现的中,有个别组织者,就是利用网络平台虚假信息,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到其中去。如果在第一时间发现,就能将事态发展有效控制。在遵从油田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病毒防护的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把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上报融入企业日常管理,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对相关信息分类、鉴别、筛选、分析、归纳等,分析舆情信息的倾向性,增强网络舆情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研究,为舆情判定打好基础。

二、在建立完善多方联动机制等方面加强油田信息网络管理

胜利油田在1997年,国内网络刚刚起步阶段,下发了《胜利石油管理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规定》,明确规定了网络信息的安全保密规定及相应的责任承担;1998年12月,为加快油田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信息工作更好地为油田生产、经营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进一步提高油田整体经济效益,《胜利石油管理局信息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胜利油田管理局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先后出台;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油田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舆情信息工作的意见》及《舆情信息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从源头上保障了油田重要信息数据的网络安全和舆情动态的监测和考核。

在制度、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建议,增强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从源头堵塞漏洞、化解矛盾;在监测处理网络舆情信息的过程中,加强对网络传播规律的研究,广泛收集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情况的反应,不断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握网络媒体特点,在工作的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定期根据网上舆情动态召开研判例会,分析研判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准确判断网上舆论态势和舆情走势,及时为油田领导决策和有关事件的处理提供动态情况;同时并定期形成舆情报告,为油田决策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三、高水准参与,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由于网络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和转贴等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威胁。因此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方面要加大内部网站、论坛的管理监督,可以吸收在职的机关干部作为网络引导员,进行正面的引导,使网络不光成为反映社情民意、密切干群关系的新纽带,也成为了解政策、形成正确辨识的新阵地;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网站建设,利用不同的形势和渠道,为利益诉求者创造顺畅的网络信息沟通渠道,针对不同群体对改革发展稳定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引导,善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营造积极、健康、和谐、有序的网上舆论环境。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篇(5)

监狱是我国重要的刑罚执行机关,是我国司法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于监狱网络舆情的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十分不完善。我国对网络舆情分析的研究始于2005年,之后相关的研究逐年递增。截至2014年11月,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网络舆情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共有5782篇,以涉警舆情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共有78篇,以监狱(网络)舆情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只有5篇。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阶段对于公安、司法等涉警行业的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研究才刚刚起步,文献成果较少。

1国内监狱与网络舆情突发问题应对的现状

1.1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是广大公众,充分利用互联网,自由表达自己的态度、意见、观点和情绪等。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网民虽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性,但是不代表所有的民意。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是网络上的各种社交软件、新闻网站等。网络舆情经过网络的传播,与一般的现实舆情不同,有许多独特的特点。第一是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网络交流十分简单而且方便,能够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第二是网络舆情具有情绪化和非理性化的特点。公众由于心理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或者受其他公众的影响,常常出现不理性化的舆情。再加上网民的责任意识不高,没有网络文明的意识,出现了不少相互谩骂、恶意攻击的问题,情绪化和非理性化严重。第三是从众化和群体极化。在网络舆论中,存在着故意夸大事实,歪曲事实的问题。一些志同道合的网民在网络上交流沟通后,出现群体极化,甚至更加极端的情况,听不到不同的意见,渐渐脱离现实情况。而且网民的从众心理比较严重,常常不顾及事实,只听别人的一面之词。1.2监狱网络舆情监狱网络舆情由于其特殊性,具有自己的特点,监狱网络舆情具有敏感性、突发性、负面性、可控性差的特点。监狱是司法机关的重要部分,既有教育改造的职责,也承担着刑罚的执行责任。监狱工作具有保密性,成为人们挖掘的重点,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监狱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的关注。尤其是涉及到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的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处理,非常容易引发网络舆论危机。其后续的连锁反应,也十分严重,对于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是一个严重的考验。监狱在公众心中的正义形象将会受到影响,甚至带来社会恐慌。1.3应对现状近年来,监狱网络舆情的负面舆情不断上升,并且舆情的发生点分布不均,有网络暴力向现实演变的趋向。随着媒体结构越来越多元化,监狱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舆情的受众越来越多。但是传播主体大多判断能力不高,没有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很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出现盲从的现象。目前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监狱相关机关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前期没有危机预警,在后期恢复阶段,处理能力有限。监狱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不规范,没有危机意识,并且在工作中出现了违法违纪的行为,造成了舆论危机。在案件曝光前,已经发现并进行了处理,但没有向社会公布,造成了曝光后的被动局面,没有把握控制舆情危机的最佳时期。而且与媒体缺乏沟通交流,造成舆情反复,降低了监狱执法的公信力。

2监狱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问题

2.1决策层不重视,没有应对的长效机制决策层不重视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没有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造成对网络舆情危机可控性差的局面,影响执法机关的公信力。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处理,应该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并没有纳入其中。监狱不能准确地评估网络舆情危机,缺乏长效的预警机制以及管理机制,往往造成危机进一步爆发。2.2缺乏监狱信息化建设人才目前,监狱缺乏信息化建设人才,监测舆情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仅靠一些检测人员的主观判断,往往使涉警舆情在第一时间错过了处理和应对。相关工作人员缺乏网络舆情危机意识,不能准确地分析和判读网络舆情危机,便不能及时控制危机,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不能及时消除公众的质疑。2.3经费紧张当前,各级监狱机关正在建立网络舆情的应对体系,在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部分监狱的机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不能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5]。许多地区的信息化建设,都是通过自筹的资金进行的,对于全区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系统的建设,很难实施。资金不足,经费紧张,不能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的培训工作,覆盖全区或者全省的网络系统不能建立,缺乏必要的网络监控和处理机制。2.4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监狱现有人员信息化水平较低,后备人才严重不足。不重视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没有后备人才,往往造成网络舆情危机进一步扩大。当前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有限,技术手段比较简单,没有良好的危机检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无法保证对于网络舆情危机,能够有效地进行控制和处理。

3监狱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

3.1重视网络舆情危机处理领导决策层要重视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建立长效的预警机制和管理机制,完善应对处置预案。可以设置网络舆论危机管理小组,负责网络监控和信息的,及时判断舆论的导向、性质和可能的后果等,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公众的质疑,避免舆论进一步扩散[6]。要及时整理和收集网络上各种信息资料,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预测潜在的危机。可以联合专家学者和司法人员,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提高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3.2加强信息化人才建设,充实后备人才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对现有工作人员的要定时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制定完善的人才计划,充实后备人才。要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能够掌握监狱管理的工作,又了解信息化假设,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传播规律,相互配合,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危机管理团队。3.3增加资金投入,改进网络技术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需要有政府财政的支持,加大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通过改进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利用网络技术,能够对相关的网站信息进行分类,从中挑选出与监狱网络舆情相关的内容,判断舆情的结果,并对监狱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监测。

4监狱与网络舆情突发问题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要培养高素质的监狱信息化专业人才,既要重视网络技术的培养,也要重视对刑事执行机关管理的培养。要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的权重,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关注网络舆情的内容和趋势,及时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预估和判断。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技术,使教学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培养具有实用性的人才。

5加强校局合作,努力为司法行业系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要加强相关院校和监狱机关的合作,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政法警察类院校要充分发挥办学的优势,使学生参与到实践问题的处理中,积极与行业相关部门合作,完善监狱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系统和应急方案。对监狱网络舆情进行合理划分,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学生应对不同情况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要继续丰富校局合作的内容和方式。学校应当紧密跟随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继续加强与行业有关的应用研究,力争为实务部门解决具体问题。总之,当前我国监狱在处理舆情危机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建立长效的应急机制,资金和人才投入不足。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合理措施,促进监狱部门更好地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王治荃.新媒体背景下监狱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与对策——以“讷河监狱囚犯猎艳案”为视角[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13(2):107-111.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篇(6)

1.把握舆情态势,明确建立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笔者对网络舆情工作和管理有以下三点启示:一是对社会管理和企业稳定带来新的挑战。互联网、局域网以其开放程度高、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动员能力强,能使任何人在虚拟空间里对现实社会的问题发泄不满,既有较强政治敏感性、又有相当强的煽动性且难以控制,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导致发生,进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二是网络成为共同诉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在不稳定群体庞大、人员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和不确定因素复杂的现实情况下,网络成为不同群体寻求共同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影响和制造事端的重要途径,体现在首先是传播交流信息,其次是制造炒作要点,再次是串联组织事端;三是网络舆情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作。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与传统媒体传播的有限性比较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传播的潜能。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加之网络的发展速度远远超于管理进度,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必须依靠相关部门协调联动,不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2.当前维稳网络舆情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基本现状

2.1.1呈现出“上访不如上网”的趋势。网络迅速发展,在对政治经济和人们的言行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人们也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诉求,从近年的维稳工作来看,网络已成为高危人群的“吸铁石”,引发的“导火索”,导致升级的“放大器”。

2.1.2维稳网络舆情内容众多复杂。局域网及周边网络围绕公司的生产建设、民生利益和各种思想等问题表现出的舆情纷繁复杂。

2.1.3不良效应波及迅速。网络成为不同群体寻求共同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影响和制造事端的重要途径,发表的言论既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又有相当强的煽动性和扩散性且难以控制,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导致发生。

2.1.4维稳网络舆情与现实访情紧密相连。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舆情言论成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虚拟空间强大的传播性和服务功能极易将不良信息和情绪转化为现实空间的不稳定因素。

2.2存在的问题

2.2.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一是网络发展速强度远远超于管理进度;二是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三是公司对网络舆情还存在多头管理、管理机制和手段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

2.2.2对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内网的监测缺乏政治敏锐性,缺乏相应的手段,与公司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不良信息的查处、舆情的研判达不到工作要求。

2.2.3不能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有的单位、部门对一些带有疑惑性的问题、不良信息,不能及时回应,只注重封堵、删除,忽视正面引导和教育,稳定公众情绪,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等方面相对欠缺。

2.2.4联动处置有待加强。有的单位对交办的网络舆情工作束手无策,不能按要求处置,与内缺乏沟通协调。公司与网络攻关公司的协作、及借助有关力量和手段处置网络舆情不良信息工作有待进一步坚强。

3.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3.1通过整章建制提供基础保障

充分发挥维稳工作“第二战场”的特殊作用,努力理顺“三个关系”,营造畅通的内外部环境。一是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取得领导与支持,使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二是经常与其他兄弟企业沟通,实现预警信息共享,把握主动。三是与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与公安部门、新闻媒体保持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稳定的协作关系,充分依靠政府、社会资源,形成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强大合力。

在基础工作建设方面形成三个系统:一是管理制度系统。制定了《网络舆情管理办法》。按照工作职责、网络舆情的监控、网络舆情的分析、网络舆情的报送、预警机制、查证

与处置、奖励与惩罚等工作领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二是日常文书系统。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网络舆情监测报告》等常用文书;三是目标考核系统。把网络舆情工作列入公司经济责任制考核。

3.2理顺工作流程,确保维稳网络舆情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强化监测职能,增强舆情态势的掌控权。面对内部庞大的办公网、民用网用户,在法律和权限约束范围内,进行局域网、局域网上传至互联网的负面信息的检测。

二是强化分析职能,增强网情信息的甄别力。对网络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研判,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准确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通过强化分析职能,摸清工作对象的人员构成、舆情表现、规律动向等情况。

三是强化预警职能,增强应急处置的主动性。根据网络舆情发展变化,实施分级响应,做好预警通知和超前应对准备。针对内外串联的具体情形,应及时与有关企业沟通,超前采取措施,将这起群体访化解在了萌芽阶段。

四是强化查实职能,增强管理处置的针对性。依托信息、通讯、公安等部门的技术和职能优势,进一步查实网络虚拟人员身份。针对各重点阶段不同需要,查实公司网络骨干人员,分别建立了档案,准确掌握了现实身份和基本情况,为加强管理和依法处置提供了客观依据。

五是强化处置职能,增强网络舆情的严肃性。 对于热点话题、网站信息比较集中的领域和各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巧设关键字或词进行搜索;对于查实的有害稳定信息及时屏蔽、封堵、删除,借助网安、公安部门或相应技术进行查处,对发帖人加强思想教育和依法处置。

3.3技术支撑体系

通过技术手段有效管理网络舆情,采用更先进的网络与信息技术加强对网站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司以及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建立企业舆情监控管理系统,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归档留存,保证舆情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能使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准确掌握公司网络舆情信息的动态情况,达到及时、规范处理网络舆情的目的,确保公司网络舆情信息处理

流程的顺畅,提高了管理水平。

3.4网络舆情监测的内容及方式

装业管理部门(单位)及各单位专、兼职人员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等工具,对有负面影响的言论等进行监监测。网络舆情监控形式:日常监测、重点监测、突发事件监测。在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通过对相关舆情的监控,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为舆情处置提供依据。

3.5网络舆情工作的处置

针对监控发现的有害信息,首先确定网站、网页或QQ群组名称等,及时对页面内容进行复制、存储,固定有关证据。

必要时向公安机关、网站管理部门发出协助调查函,取得公安机关和网站管理部门的帮助与支持,进一步锁定发帖人的IP地址,查证所在地区、单位、真实身份等基本情况。

网络舆情处置是指通过沟通协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公安机关、网站管理机构,对监控发现的涉及企业稳定的有害信息,及时进行屏蔽、封堵、删除,向责任主体发放网络舆情查办通知单,并对查实的有害信息的人员,依法进行处置。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篇(7)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

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种传媒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煽动某些事件;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如果一时不能获得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就会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怎样传播,获取信息的人们的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如何及时地发现这些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党委政府维护自身形象、加强执政能力的必要手段。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区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开展网上舆情的采集、分析、处理等,但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二、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近年来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事件发生后,尽管在网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辱骂、攻击性言语,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激起网民对政府的不满与愤怒,网络舆情对事态向负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其次,没有与网络媒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关系网络,难以及时有效的在发生舆情时对舆情进行管制;再者,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加上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反而束缚了我们自己的手脚,造成处理事件的被动。而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中: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知识还不十分熟悉,缺乏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现在所采用的舆情监控系统刚刚投入试运行,其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等功能都有待于更好的完善,使之更贴近于我们实际,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再次,我们在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决策,信息处置等多个环节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责任主体单位还存在着不重视、不配合现象,影响了整个舆情处置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造成舆情监管难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来看,造成网络舆情监管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态,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进而显得肆无忌惮;二是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严重的感情色彩,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三是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较差。对在网络中四处粘贴攻击诋毁类的信息,只能被动采取堵截、删除等方式,防不胜防;四是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信息一直在网络中传播,仍可能引发新的不良影响;五是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途径,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原因。

网络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监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涉及到多个主体,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面对新的历史形式,我们的网络舆情监管更应该按照“管疏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开展。

一要加大对网站单位和网络使用主体的管理力度。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站的管理,严格要求开设信息平台的网站加强后台审核管理,对造谣诽谤、混淆是非的帖子、博文等坚决予以管制发表,强化对网吧等公众上网场所的管理,坚持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严查黑网吧;网络运营商要加大对接入用户和网站的登记备案,做到有据可查;使网络信息的者具有“在网络上说话也要负法律责任”的意识。

二要密织社会监控网络。网络被称作浩瀚的海洋,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单靠网络监控系统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网络文化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网上舆情监管工作,建立一种信息共享、高效运作、快速反应的舆情监控体系和机制。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篇(8)

1、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多样化的利益主体与价值取向容易激发各类社会矛盾,成为各社会群体舆论的焦点。再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外来思潮与文化价值观涌入,在促进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包括大学生群体和公共事件。由于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有助于校园和谐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高校网络舆情载体也变得更加得丰富,在原有的论坛、博客、播客、网站新闻跟帖等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微博、QQ群等在高校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舆情载体。信息传播越来越方便,速度越来越快,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舆情对高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现在逐渐发展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平台。

网络像是一座桥梁,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舆情了解师生对社会与校园的事务想法和观点,对积极正面的内容予以宣扬与鼓励,对消极负面的内容予以疏通与引导,师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便利地向管理部门提出意见与建议。

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作用有利于更好的调解学校各方面的关系。高校师生有着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绝大部分的人在互联网上的言论都倡导和谐,提倡文明。网络平台上的交流可以促进他们团结和睦、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总而言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保持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向上,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校园各方良好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规范相互间的行为,促进校园和谐。

1.2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进一步成长成才

大学生群体由于年龄尚轻,社会阅历不深,而且有着鲜明的自身个性。在社会交际面和信息传播速度得到极大拓展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网民更加崇尚独立自主的人格,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不愿意受到约束。网络提供了一个信息沟通的平台,他们从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并利用网络来表达诉求、发表意见。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升舆情的正向效应,通过控制、引导等手段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促使他们把国家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成为适应国家、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可以消解非理性和情绪化的错误言论,疏通大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促进他们的相互沟通,进而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核心的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2.1参与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少数大学生,而参与者比较广泛。此类舆情问题由于发生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它呈现出与其它社会网络舆情问题显著不同的特征。

大学生制造和参与舆情的目的比较单纯,出发点在于表达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关心,这是其作为未来国家的主要建设者的责任感使然,而不像社会舆情问题般带有明显的利益诉求。因此,舆情参与群体没有确定的组织,更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政治背景,并且没有主观恶性。

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行为较少有暴力性。尽管部分高校在舆情问题的发展演变中出现了破坏校内公共设施的极端行为,但总体来看,这些行为的出现只是参与者受到网络气氛的感染,在从众心理驱使下失去辨别力和自我控制力的发泄行为。因此,其不像其他网络舆情般具有较强的破坏力,而且持续时间段,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另外,大学生群体由于年龄的相近,文化社会背景相似,有着趋同的价值观念,生活空间类似,这些特点使得舆情问题发生时,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认同,形成一致性的意见,导致舆情的传播阻力小,速度快,极易获得群体的一致认同。

2.2舆情内容的多元化

高校网络舆情在内容上表现出多元性,大多深入校园生活、关系师生权益、对焦学校大事、同步于社会热点。他们在网络上通过博客、微博等形式进行交流,内容涉及情感、思想、学术和人生体会等,或者就学习和找工作过程遇到的种种问题需求指点和帮助,或者对学校工作和一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或者对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进行情绪化的宣泄。

由于高校开设众多不同的专业,各个专业的学生所关注的领域加总起来就会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加上大学生有着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理解都会有一定的深度。他们在文化观念也有着比其他群体更强的开放性,更容易受到非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有着全球性的视野。因此,相对其他群体的舆情内容而言,高校网络舆情在广度和层次上都显得更加得宽泛和多元。

2.3舆情空间的有限性

舆情空间就是舆情生成、传播、消亡的情景空间,包括舆情发生的各类有形场。高校网络舆情空间主要发生在高校的校园网,高校网络舆情主要通过高校校园网上各种舆情载体进行传播和交流, 例如: 校园BBS、留言板、博客、微博、QQ 群等。这些为人熟知的有限的舆情载体就体现了高校网络舆情空间限定性,相对于广泛性和开放的社会舆情空间,这种空间限定性决定了其可控性要更强。

2.4舆情传播过程即时快捷

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的时候,一些网民尖刻的评论,很可能就成为引发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大学生几乎都会接触网络,而且充裕的课余时间可以使他们及时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见,高校网络舆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大学生群体在性格特征、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上的相似性,会导致一旦某一热点事件进入高校网络舆情空间,就会被迅速的传播,因此其传播具有即时快捷的特点。

3、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中汇聚着各种信息。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可以将其作为了解师生动态的有效窗口,上面可能汇聚各种对高校建设和管理的有用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这其中也可能夹杂着各种消极的观点和不利校园和谐的言论,这是潜藏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者应该意识地对其进行监督和引导,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规避网络舆情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促进大学生群体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

3.1利用网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创新网站的服务功能,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利用多媒体的思想教育材料,把思想政治教育由“枯燥”变得“生动”、由“单调”变得“多样”、由“静态”变为“动态”,从而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寓教于乐,在课外放松之余,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体说来,高校管理者应该加强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设计和日常管理,让主页在不失庄重典雅的基础,尽量符合满足大学生群体的上网需求,使网站结构合理,栏目内容丰富而有吸引力,实时追踪焦点热点问题,并就青年人所关注的问题,邀请名师讲座点评等;增加相关材料的形式多样性;利用校园BBS,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

高校管理者还应该建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的同时,提升其网络信息素质,使其掌握更多的网络手段,具备良好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能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网络思想及心理问题,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及处理,使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结合。

3.2提升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和“媒介素养”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网络法制教育,文明上网宣传活动以及对校园内BBS论坛管理,让大学生明白必须对网络言论负责任,杜绝地域和人身攻击和不正当言论的散播;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吸收网络信息了解社会的同时,走出校园,亲身了解社会现状和事件真相,提升自己判断力,从而避免被消极错误的网络舆情所蒙蔽。

媒介素养指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比较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高校教师在这方面能走在学生前面,因为无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多强,原有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能被取代的,要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高校教师队伍的网络媒介素养应该首先得到重视。当然,学校也可以直接举办相关的主体讲座和班会,从而促进大学生以更合理的方式利用网络。

3.3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与引导

高校管理者应建立功能齐全的信息网站,及时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并相应作出合理的评论,从而在时间上率先引导舆论。同时,要注意有关信息的应遵循“高容量、低密度”的原则,一是避免信息的疏漏,二是避免反复的信息披露引发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网民的质疑。此外,高校也可设立一些正式的机构来引导舆情,协调学校管理者和学生沟通之间的矛盾,并就相应内容接受学生的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也可以通过“意见领袖”来开展。一方面“意见领袖”可以围绕高校网络舆情的热点内容积极策划宣传主题,利用校园网、QQ群等宣传平台,开展网络舆情的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凝聚人心;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实施监测、收集并整理校园网内的舆情动态信息,让管理者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学生们的呼声和意愿,掌握散布在高校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不良信息的传播空间,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营造良好、文明、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

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可以从人和技术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如何加强网站安全管理的主题,组织校园网站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以提高网站管理人员安全、维稳的意识,防止信息和未经审查的负面信息,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监督,及时从正面跟贴回复网民网上言论,对发现的网上有害信息,要及时举报。二是加强网络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网络电子数据勘察取证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积极作用,形成严密、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IP地址定位、网络报警等多种功能的网络监控技术体系,全面加强校园互联网上各种不稳定因素搜索、监控和处理。

【参考文献】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篇(9)

网络舆情风起云涌,高校作为高素质、高文化人才汇聚的集中地,也深受社会舆情的影响。大学校园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从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入手,分析了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潮的现状,提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必要性,正确引导和监督大学生在网络舆情环境下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是营造和谐校园和培养高校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点

1.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内部群体在校园网空间,对其所关心的特定中介性社会事项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本文把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限制在大学生群体上。中介性社会事项一是指校园内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且受到大学生群体关注的事项;二是指国家管理中的政策事件、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问题。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1)即时性、快捷性和能量聚集的特点。即时性表现为当一个事件发生时,大学生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表达意见,具有突发性。快捷性就是舆情传播的迅速性,热点事件一旦事件发生,几个小时就会在网上引起高潮效应。能量聚集性表现为,舆情产生一是容易导致参与人数急剧扩张,二是其传播方式和手段层出不穷,难以估计,三是网上与网下互动会形成强大的声势意见,形成一个能量聚集场。(2)“意见领袖”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舆情的广泛性表现为,参与者的广泛及意见的多层次性,其不确定性是指高校管理者要在网络中找“意见领袖”根本找不到交流对象。(3)网络舆情具有单边放大效应。网络舆情具有单边放大效应,是指某些学生网民将舆情的某部分信息单独输出并引导网民不断强化产生事件放大效应,其中也不乏放大虚假信息的可能。

二、校园网络舆情的现实分析

1.网络舆情在大学校园的表现及利弊。(1)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在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中,话语权往往被校方控制,但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掌控话语权,高校网络舆情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自我权利,化解学生不良情绪,高校网络舆情同时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舆论走向,以此做出决策,缓解校园矛盾,有利于双方沟通,解决问题。(2)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心智上还不够成熟,其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发展认识还不全面,看待事情还存在片面性和缺陷,容易被一些虚假信息所迷惑,盲从心理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凭借自己的青春热情与冲动,在群体喧哗中,急于表达自己,而忘记理性和克制,容易做出一些有损学校形象,损集体利益的事情,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也不利于自己成长发展。

2.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1)高校管理认识不到位。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上,往往仅重视网络舆情引发的危机事件,而没有从深层次和高度来认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大学生的价值、道德及心理成长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是非辨别力和免疫力,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监管机制不健全。因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征,使得不少人无所顾忌,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传播消极错误信息,引发舆情危机,当前高校管理普遍存在监督制度过于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制度体系,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造成工作脱节,不能很好地做到舆情预警。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与引导机制完善

1.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很多大学生在自身道德品质、辨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抗压适应能力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励志成才;要明辨是非,正确对待网络这一虚拟空间,提高自制力和调节能力,抵制网络腐朽思想的侵蚀。学校要适时开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和讲座,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找准自己的立足点,端正思想,辨别是非,健康成长。

2.建立网络舆情分析监控系统。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高校舆情的重点部位是人事、后勤、学生管理部门,这些部门的相关制度及做法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较多,极易引发不满情绪、诱发不稳定因素,要相应地建立具有辅助功能的预警机制,保证舆情信息畅通上报。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篇(10)

一、微时代网络舆情发展现状概述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规模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64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占网民总数的74.5%,互联网普及率达42.1%;我国微博用户达3.09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2.02亿,占微博用户的65.6%。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微博快速崛起,中国互联网发展已进入了全新的“微时代”。

(二)微时代网络舆情现状及特点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着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观点。这些言论和观点主要在论坛、微博以及对新闻的跟帖、转帖实现并逐渐加强。微时代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更加快捷、信息更加多元,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微时代下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加之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网民的内容较为广泛,往往鱼目混杂。

2.直接性。通过微博、论坛、新闻点评和网站等,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尤其是手机网民的增加,使得舆情、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3.互动性。[1]网络事件之所以能成为舆论焦点,就在于网络本身开放式的环境,让大范围、大规模网民能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从而快速推动网络事件白热化,给应对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

4.突发性。[2]透过众多网络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情发生之初并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然而却在短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形成巨大舆论力量,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二、微时代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三不”导致网络舆情应对积极性不高——思想认识不够、敏感意识不强、主动意识不足

首先,对网络舆情工作认识不够,将舆情信息工作与纪检监察其他业务工作相分离,就办信而办信,就查案而查案,对可能引发的网络热点缺乏足够认识,对网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预判能力。其次,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研究分析少、工作部署少、检查落实少,往往事件在网上热炒,形成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了,才去应对。2012年8月7日,安徽省庐江县的“艳照门”事件在互联网上呈现了大尺度、广范围的传播趋势,虽然最后证明该事件与庐江县无关,但是一个由传言构成的舆论场却把庐江县“拉下水”。在此过程中,由于应对网络舆情的被动,使得该县深陷于舆论漩涡之中。

(二)“三少”导致网络舆情应对系统性不强——缺少监控技术、缺少引导机制、缺少应对预案

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网络涉腐舆情大多仍采取传统的办案程序,按常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处理手段上不能适应微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此外,以江西省为例,目前江西纪检监察系统的舆情监控多依托网络监管部门,尚无自主研发的专门舆情监控信息系统,舆情信息搜集工作难以实现自动发现、归类、汇总、统计和热点话题的精确定位、自动预警以及有关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同时,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网络舆情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和应对预案,对网民关心的话题、事件回应滞后,疏导网民情绪的意识和手段还有待改进。2012年4月5日,一则题为《河南漯河市一房管局副局长持枪殴打记者》的视频在各大论坛和微博上疯狂传播,引发网友热议。事件初期,漯河市政府第一时间没有发出官方声音,使得网民质疑声音高涨,政府陷于被动。随着事件的发展,漯河市政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公布事件的处理进程,有效地化解了网友的猜疑。

(三)“三无”导致网络舆情应对专业化不足——没有专门机构、没有专职人员、没有专项资金[3]

首先,没有专门机构。目前我国各地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大多由纪委内设部分科室协同“兼职”负责,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缺少统一部署、统一调配,在网络舆情的研判处置上会出现滞后推诿现象,不利于“网络情绪”的及时回应和疏导。专门机构缺乏从另一个方面也导致舆情监测处置专职人员缺乏。纪检监察机关网络舆情工作基本上都是兼职,大多都以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主,把网络舆情工作作为“副业”,加之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工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再次,没有专项经费。网络舆情工作在大多数地区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经费支出中几乎没有列出用于网络舆情的开支。

三、关于如何科学应对处置网络涉腐舆情的建议

近年来,借力中央高层惩治打击腐败所展示的决心,网络反腐、微博反腐蔚然成风,“表哥”、“房叔”、“房妹”等,一个个官员因网络举报而落马。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第12次联合调查显示,68%的网民最愿意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参与反腐,其中87%的网民会选择匿名举报。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大多数网民参与反腐的主要途径,面对当前网络涉腐舆情存在的诸多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

(一)提高认识,正确引导,坚持主动作为、积极应对

实践证明,对网络舆论一味采取加以限制的“硬”做法或放任自流的“软”做法,都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网络是网民参与反腐倡廉的重要平台,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理性对待网络舆情,才能正确引导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同时,坚持客观、公正、平等的处置原则,以认真、细致、全面的调查还原事实,做到信息反馈快、研究分析快、调查核实快、处理落实快,通过快查快结表明坚决态度,积极回应媒体和广大网民。2012年11月23日,重庆市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在其不雅视频曝光后63小时被免职并立案调查;2013年1月21日,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因“离婚承诺书”,在12小时后被立案调查。这些对网络举报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反应行为赢得了广大网民的好评。

(二)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坚持科学研判、规范处置

1.建立网络涉腐舆情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纪委书记任组长,相关科室、纪工委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涉腐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处置,并积极组建网络舆情监测处置的日常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对有关网络媒体的相应反腐倡廉舆情进行收集和分析,组织协调有关舆情核查、督办及处置工作。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通过联席会议把宣传、检察、公安等主体纳入到舆情研判处置的队伍中来。

2.健全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干预机制。首先,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在网络空间里,各种各样的舆情纷至沓来,常使网民感到莫衷一是,通过引导机制可以把社会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帮助网民提高对环境的认知,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其次,组织开展网络评论和政务微博互动,宣传法律知识,倡导文明上网,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再次,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活跃在网络论坛上的“意见领袖”已经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生力军,重视对“意见领袖”的培养、引导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完善网络涉腐舆情监测研判机制。建立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研判机构,负责对重点领域的日常舆情监测。舆情监测研判机构要定期提供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监测报告以常态化监测和异常性监测为主,常态化监测以定期报告的形式反映到决策机构,异常性监测以及时报告的形式提醒领导决策,以启动相应的应对预案。[4]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搭建权威的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舆情监测处理情况,保证信息流通的即时性和常态化,让公众及时了解相关事件和工作进展。

4.健全网络涉腐舆情预警处置机制。建立敏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根据网络舆情的性质、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因素,将网络舆情划分并制定重大(红色预警)、较大(橙色预警)、一般(黄色预警)三级预警响应机制[5]。属于重大或较大的,在1小时以内向领导小组汇报,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属于一般的,在2个工作日内按程序上报,提出拟办建议;一般舆情发生或者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要立即报告,以便及时调整措施。

(三)依托科技,搭建载体,坚持公开高效、智能管理

目前很多网站利用在系统中设置禁用词的方法对的信息进行自动审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但总的来说,不良信息在网络空间肆虐的现象还十分严重。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科技,打造一个符合党的反腐倡廉工作需要、符合广大群众新的更高要求、符合网络传播发展规律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平台。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先行试点开发、使用以应用为导向的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系统。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系统自动实现与主流网站搜索系统的对接,加强对网评、跟帖、博客等网上反腐舆情的跟踪监控,为纪检监察机关实现科学管理、智能管理、高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四)夯实基础,健全队伍,坚持监测到位、及时准确

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完善规范应对处置突发性案事件新闻工作,制定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规范和完善新闻的内容、形式,及时、有序、准确地权威信息。其次要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员队伍。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员要坚持值班监看网络舆情,及时报送信息,发生重大涉腐舆情时要24小时值班,确保能及时发现、报送、处置网上的重要信息,同时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员专业化培训。再次要建立民间义务网络廉政观察员队伍。民间反腐败需要借助于政府反腐败机构的权威及机制查处腐败分子;而政府反腐败机构则要借助于民间力量扩大信息来源,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制定法规,完善制度,坚持依法约束、依规管理

明确将网络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以约束,使网络舆情的监管法制化、有序化进行。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界定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信息与保密信息、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的界限,合理界定非法信息的范围。针对当前反腐倡廉网络舆论中存在的侵权、诽谤、无序现象,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加以防范和调控。要从保护和规范群众网络监督权出发,明确网络舆论监督权的法律界限,包括保护群众网络监督权的法规条例以及禁止性规范和惩罚措施。要加强对互联网经营企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网站、论坛、微博等平台信息采集和的审核制度,严厉打击利用网站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文/李晓龙江西瑞昌市纪委 编选:)

参考文献

[1]陈国华.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几点做法和体会[Z].党风廉政建设,2010(11).

[2]魏明涛.徐长安.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2(5):016.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篇(11)

[中图分类号]G206;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55-02

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和事件屡屡发生,网络舆情风起云涌,如果处置不当会严重影响国人消费信心,冲击我国食品行业发展,有损国家和政府形象,所以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2013年3月初,发生上海黄浦江上游大量死猪漂流事件,一度引发临河居民的高度紧张和上海市民对自来水安全的严重担忧,甚至暴露出死猪回收加工销售产业黑幕,引发舆情震荡,浙江嘉兴当地生猪收购价目前远低于全国水平。嘉兴市政府公开信息,通报生猪死亡数据,同时也试图为嘉兴生猪养殖业正名,死猪投江行为并非嘉兴一地,应扩大调查范围,政府严查打击死猪回收加工销售黑色产业是有效的,增强猪肉制品的消费信心。按照嘉兴当地畜牧部门的说法,生猪的死亡率在3%之内都是正常的,不是中毒死亡,只是现有死猪处理池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对死猪的处理需求,新的处理池已在建造,近期就能建好。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安抚居民表示水质已经没有问题,目前居民供水已恢复正常。目前来看,有关部门舆情工作的主动性和应对方法有了不小进步,下一步应该让舆情监测引导进入更加系统科学的轨道。

信息时代,我们的社会将会成为数据世界,只有广泛占有数据和精准分析数据才能洞察人心、掌握行为规律,得到更多价值。网民每天产生无数上网行为,如浏览、评论、转发、聊天、网上购物、看视频听音乐、收藏、推荐等,借助收集分析网上行为的软件,网民的信息数据会分类显示在数据库里,如果有负面舆情出现,利用关键词抓取和监测技术就会根据级别做出预警,提示管理员及时有效回应处理,尽量不让负面舆情发酵。

“谷歌有一个名为‘谷歌流感趋势’的工具,它通过跟踪搜索词相关数据来判断全美地区的流感情况。如果有大量人搜索一些关键词,比如温度计、流感症状、胸闷等,系统就会进行跟踪分析,创建地区流感地图。其结果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报告大体一致。”[1]可见网络数据的意义在于能够反映社会真实情况,舆情监测成功的关键在于首先要保障数据的覆盖面和数量积累,然后是对数据精准的解析和利用。

一、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保障

我们先探讨一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媒体和网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围绕食品安全事件所形成的公开或非公开的信念、态度、认知、意见和情绪等综合表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是指专业人员结合人工和自动化两种方式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热点、趋势等进行有效搜集、跟踪、整理,向有关部门提出预警,并提供应对建议等。

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其理论框架主要是识别食品安全关键词热度和敏感度,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度、反馈度、互动评论度等,识别新近热点;根据关键词密度和文本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对观点、态度和倾向性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趋势走向,分级预警,获取事件全貌并预测发展走势。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要形成科学有效的体系,需要大量人力财力保障,还要及时升级信息传播技术。要有充足的物质投入和技术支持,组建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日常监测,掌握舆情动态和热点。同时邀请来自食品行业、食品监管、传播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协助监测,并对监测引导过程进行评估,协助完善监测体系,及时协调政府工作。监测团队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研究,在事件和危机中揭示真相,充当意见领袖角色,与偏激舆情进行论战,与网民互动。技术层面要做到及时、准确、有效,加强与IT行业合作,采用或共同开发舆情监测软件。监管部门应该设置完备的监测站点,按不同层级可以分为:中央、省级、地市等三级,或按区域和省份划分,结合每个监管部门内部的监测站点,对热门话题和舆情密集的网站加强监测,增强对舆情的分析,重点掌握不良信息的来源和走向,澄清事实,必要时进行人工过滤,中止传播。

二、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规模、等级和监测范围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分常规和重点两个类别。对于热度一般、影响力不大的舆情,监测机构采用常规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和趋向,可联合网站管理方和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和疏解,防微杜渐,遇有重大舆情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及时应对。

当产生危机事件和敏感话题时,需采用重点监测。盘点2012年涌现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重点突发舆情,如甜点细菌超标、牛奶毒素、塑化剂超标、速生鸡等,这些舆情爆发性强,变化扩散快,急需充分掌握舆情信息,进行高强度分析,找准主攻方向和症结来应对。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具有迅捷性、交互性和非理性,其监测范围应包含: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发展情况、有关部门的反应及处理、媒体报道评论、网民热议等,有关食品安全的国家制度、政策形成的舆情,食品安全突发舆情和危机舆情,还需重点监测。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信息来源和媒体类型主要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类、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信息、网络论坛等互动社区信息、网络社交类媒体信息、网络视频类媒体信息、网络访谈和网络调查类信息、维权网站类信息等。

三、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统计分析技术探析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测流程主要是舆情收集、筛选、跟踪、研判等几个阶段,方法上结合自动化和人工监测。舆情分析自动化技术中最关键的是搜索引擎技术,面对海量网络信息自动进行内容归类、汇总、倾向性判别、话题自动跟踪、生成摘要信息等文本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其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2]

在舆情收集和筛选阶段,主要是采用搜索引擎、舆情监测软件自动抓取食品安全特定关键词获取相关网页信息,加上人工甄别,滤除不切题信息,将文章标题、摘要、来源IP、时间、点击数、评论互动数、图片数等信息提取出来,高效准确完成收集和筛选任务。搜索引擎主要采用百度、谷歌、搜搜、搜狗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如安全、残留、超标、污染、有毒、致癌、致死等常用敏感词,也包括一些突发热词,如三聚氰胺、塑化剂、速生鸡、细菌超标、毒奶粉、死猪等。监测软件主要是针对指定IP的网站、论坛、博客等的信息,计算话题热度。

在舆情跟踪和研判阶段,搜索引擎和监测软件可以初步判断舆情状态和走势,最后汇总形成舆情报表,便于审阅和自动化处理。对网络信息实时监控,由系统自动计算出当下热词,提高效率。舆情跟踪追溯,采用文本相似性监测,跟踪信息传播源头和传播路径,从正面、反面和中立几种立场来统计舆情分布及变化。网监员可以作为搜索引擎和监测软件的执行人和校对者,也可以作为意见领袖和活跃用户在网络中浏览信息和亲身互动,这种直面舆情的方式监测范围虽较小,却丰富真切。另外,要组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数据库,汇总以往食品安全舆情案例或模型,根据内容分门别类,将新近收集的信息采用分词技术进行计算,对照数据库数据标准进行比对,初步确定预警等级。

四、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技术

所谓舆情预警包含危机报警和应急预案两部分,当出现网络舆情危机时,通过舆情监测系统计算分析,结合食品安全网络数据库案例和模型,判定舆情预警级别,适时通报并提供预案,早应对早化解,避免仓促慌乱和失当。我们以方正智思舆情系统为例,以主题检测和追踪技术为核心,提供舆情收集、分析和服务等手段,实现智能网页获取、智能检索、自动摘要、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自动分类和统计报表等功能。[3]我们建议舆情监测系统要总结以往舆情应对案例,通过自动发现和追踪热点,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进行分析评估,及时预警,根据级别设定监控范围和监控周期。

根据舆情危机的严重程度,设置阶梯预案,分级应对。可按颜色分为四级:蓝色警报(一般)、黄色警报(较大)、橙色警报(重大)、红色警报(特大),从蓝色警报起开始密切关注,实时跟踪监测,通过网监员和意见领袖主动引导;遇到黄色预警时,及时上报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准确信息占据舆论主动;遇到橙色预警时,须上报更高级别管理部门,以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和采取必要法律手段进行化解;遇到红色预警时,动员各级政府、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广泛参与引导,化解危机。

五、结语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隐患,如网络信息海量复杂、食品安全焦点繁多,对监测队伍来说确定重点并不容易;一些网民缺乏网络伦理的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储备,信息很容易失真、扭曲和变异;在实际食品安全舆情事件中,有的企业和政府故意掩盖真相,权威失语,谣言丛生,影响恶劣。

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和食品企业要与IT行业密切接触和交流,组建专业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多方位收集舆情、分类、建立舆情信息库,总结舆情各类模式和演变规律,并不断更新。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监管部门能及时从海量信息中识别目标信息,对舆情多发的重点网站实时监测,随时掌握舆情状况和可能趋向,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引导,增强舆情预警意识。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需要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从海量网络信息中甄别出可能的敏感话题,在大范围爆发之前赢得主动和时间。传统舆情监测依靠人工浏览网页和经验判断,监测范围小,效率低下,标准不统一,缺乏常态机制,容易遗漏重要舆情,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我们要尽早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和制度,把舆情监测日常化,制度化。

在舆情警报发出后,系统要密切监测事态发展和舆情走向,在应对过程中,主动公开信息,及时实情,让危机事件透明化,破解谣言,安抚社会情绪。及时传递信息和交流互动,不仅是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和协调,而且管理机构与网民的互动至关重要,让信息沟通替代信息封堵从而引导舆情。对不良信息进行源头控制,对误解和谣传及时回应,提高信息交流能力,以政府为主导保持传播力度,提高舆情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