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1 16:43:09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篇(1)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35-02

农村信息化建设有着农村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农业的产业背景,有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我市县域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做好农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村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

一、哈尔滨市县域农村信息化基本情况分析

(一)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基本完善

目前,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居民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19.22部,农村信息服务站通村率43.14%,每万人中农村信息服务站数量604个,每万人中信息员数1.19个,各信息服务站均配备了专兼职信息服务人员,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的2 200余人的信息员队伍。信息化网络设施建设也已逐步完善,现电话通村率已达100%,宽带进村率也已达90%以上。县、乡二级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完善了各级信息平台建设。市县域农村农业信息中心全面开通了10个县(市)局域网和120多个乡镇信息终端的二级农业信息网络。所有县均开通了农业“110”信息服务热线。全市乡镇都设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农村信息服务站通村率达78.4%。

(二)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加强

在资源建设方面,注重农村实用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等农民关注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哈尔滨农业信息网政务区、服务区及互动区共有的31个功能板块,包含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送科技下乡、致富典型、农业专家在线、农村经济统计信息、农业科技推广等功能;同时,加大了重要的适时信息的采访和报道力度,积极开展网上送科技服务活动,组织农业专家深入基层搞好技术服务,并利用网络及时种植业、养殖业的实用生产技术、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招商项目及致富经验等信息;开辟专栏和专网。同时,积极做好完善农业数据库应用系统建设的各项工作,重点建设好实际工作迫切需要的、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相关的农业综合数据库应用系统。

(三)信息采集与传播渠道多样化

哈尔滨农业信息中心在全市布设了20多个不同规模的信息采集点,对大量农户的经济行为做为进行调查,同时与省内涉农部门和企业广泛合作,建立了多条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保证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在信息传播渠道的建设上,现代信息服务模式与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得到有机结合,“三电合一”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电脑网络、12316服务热线、手机网、广播、电视、报纸、板报、明白纸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综合使用,有效地推进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

二、哈尔滨市县域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功能不完善

虽然哈尔滨市县域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已初步建成,县、乡二级信息平台,但有些地区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真正的建设主体,如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尚未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且参差不齐,特别是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在乡镇一级,90%以上的是兼职人员,对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基础知识了解甚少,加之自身应接不暇的本职工作,其工作实效也就可想而知了。市、县一级信息员,大多数也只是停留在搜集和传递信息的水平上,缺乏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预测信息的基本能力。

(二)农业生产与科技服务结合度不高

农村信息化必须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而许多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工作者不能深刻了解当地农村的农业生产状况,没有把信息化与当地的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不能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农村科技信息化与农民增收的密切关系尚未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久而久之,使农村信息服务缺少指导性的意义。信息资源的匮乏不仅使信息服务的开展受到制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三)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力度

哈尔滨市县域农业信息涉及面大,信息资源分散,急需进行整合。但由于各农业主管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分属不同主管单位,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存在较为严重的部门利益,习惯于“小而全”的管理方式,没有政府的积极推进,难以使信息资源尽快整合起来,发挥服务农业和农村以及农民的功能。

(四)网络建设和发展缺乏资金投入

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发展资金投入较少,虽然开发了一些急需的数据库系统,但由于缺乏资金,开发明显滞后,限制了网络服务功能的很好发挥。由于资金缺乏,延缓了开发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农业GIS应用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农业市场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农业和农产品安全增收系统等。各市、县、乡网络运行费用紧缺,线路租用费、网络建设与维护费、信息采集费、设备维护费和各种耗材费用严重缺乏,单靠农业部门本身根本无力解决。数量有限的年度建设和发展经费,很难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信息服务的有效开展。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功能

完善政、学研、产三个主体在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中有着不同的分工:一是政府等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信息组织机构。其通过普查、抽样调查统计等手段,采集农村政策、科技生产动态和农民收入、经济形势预测等信息,并通过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合作建立的固定信息窗口进行传播,使农民对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二是农业高校、高专、科研院所,其通过召开座谈会、通过互联网采集、科研项目等方式进行信息采集,采集的信息主要科技信息、新产品和新技术创新信息、农业推广信息等,通过书籍、报刊、培训等方式使农民利用信息资源。三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及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问卷调查、研讨的方式,收集农民的信息需求,并汇总农业部门的信息,传播和反馈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和生产指导性信息,以广播、各种纸媒体、板报、小喇叭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和利用。政学研产相结合的资源建设与利用的组织方式解决了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可以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有效地推进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二)促进农业生产与科技服务的结合

选择适合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农业信息技术的传播模式。对于哈尔滨市县域农村的农民来说,农业信息技术的传播方式要适合区域特点以及用户特点。农民采用新技术,取决于其接受能力、采用新技术后的预期收益以及新技术的推广服务组织等因素,其均衡点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在学习和运用生产技术方面,虽然传统方式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现代传播方式的作用愈来愈强,农民越来越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即其他传播方式,诸如专业技术协会和信息会、农广校等,所起的作用还很有限,对农民采用生产技术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应注重发挥这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传播作用。农业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只要采用适合农业信息技术扩散和传播的模式,就能较快地将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从而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整合信息资源,建设信息采集与利用共建共享模式

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农户的信息意识还很薄弱,农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在信息的共享与利用上适合采取“示范+推广”的方式,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具体做法是:建立示范基地和示范县乡,并在示范基地和示范县乡设立农村信息处理推广中心。农村信息处理推广中心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可采集和连接各种数据源及其他信息中心和信息用户。将用户划分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用户、生产操作者三个级别。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是,由多个上级数据源和一个下级数据源获得数据,经处理生成信息。信息主要有两个流向:一个流向其他信息中心,另一个流向农村行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主体投入

促进自助式投入方式的发展加快县域各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以社团自筹资金开展信息服务开展的自助式投入方式。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具有一定的信息消费能力和分析、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农民的组织程度较多。可以由会员向协会交纳一定的会费,以维持正常活动,其经费主要投资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聘请专家等多项工作,为会员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并带动其他农户。社团内会员可以享受合作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获得的利益,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形成投资分担、共享利益的投资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篇(2)

办理结果:加强政策扶持和投入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省人大常委会将这件代表建议列为2007年重点建议。承办单位组织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多次听取代表意见,认真办理建议。

一、加强战略性研究。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出台了《浙江省数字新农村示范(试点)实施方案》,从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等领域,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为成熟的县、镇、村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此外,开展数字新农村发展规划、数字新农村建设标准等相关研究,探讨全省数字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推进农村经济信息化。推进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实施“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加强农村供销社系统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购销便利。加快邮政系统信息化,完善邮政连锁配送体系。加强农村旅游服务业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旅游业发展。加快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金融信息服务水平。

三、加强农村社会信息化。建设综合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科技信息下乡、进村、入户。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农民信箱”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设全省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站信息化。建设农产品和药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构建一体化的农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农民权益维护的监管和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预警和应急处理系统。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篇(3)

一、发展背景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我省相继启动山区信息化建设、“金农工程”、“金保工程”、农村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开始在农业和农村广泛应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此,必须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联合推进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

二、指导思想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大力加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信息资源整合,促进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和机构人员的有效利用。主动开放政府信息资源,调动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共同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有组织、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

三、工作目标

到“*”期末,建成较为完备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利用。农民的信息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利用信息化手段增收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的促进作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要求的农村信息化支撑体系,力争“网络进村,应用入户”。具体目标如下:

——完善全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通电话,宽带网、移动通信网络和有线广播电视覆盖全部行政村。农村计算机普及率达到20%,网络应用普及率达到10%。广东省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和条件具备的村卫生站实现网络连接。

——整合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建成一个面向广东省农民和各涉农部门的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和交换平台。广东省县(市、区)全部建成农业信息应用平台,50%的乡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信息服务站,培养一批农村信息员,基本建成覆盖广东省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部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普及率达到100%;50%的乡镇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联上互联网,各类农村信息化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全省50%的乡镇和30%的行政村基本实现农村管理信息化。

——对10万名以上的中青年农民进行信息能力培训。

四、推进机制

(一)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协调。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通报机制,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各单位在制订项目建设方案、资金投入计划和实施计划时,要加强沟通,相互通报,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形成联合共建农村信息化的强大合力,避免重复投资、分散建设。

(二)整合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利用山区信息化、“金农”工程、“金保”工程、校校通工程、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促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与网络运营商的整合力度,鼓励利用已建成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农村信息化应用,并逐步建设统一的农村信息服务门户网站。积极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手机、固定电话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服务。

(三)构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以县为重点,依托农技站、供销社、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以及通信企业的营业场所等,建立布局合理、分层多样、功能完善的县、镇、村多级信息服务网络。以各部门的基层服务人员以及基层党团干部、协会商会人员为基础,培养一支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制订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办法和信息服务规范,明确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维护模式、服务功能、资金来源等内容,通过统一授牌管理等办法,促进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规范运作。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积极推行政务一站式服务。

(四)促进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在省、市、县三级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制订部门信息交换、共享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建立各部门系统互联互通平台,实现信息化主管部门和科技、农业、经贸、劳动保障、民政、卫生、教育、气象等单位的信息资源交换,构建农村生产、商贸流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信息资源库。制订农村信息采集管理办法,确保合理、高效、保质地采集信息,促进信息共享。

(五)加强政企互动。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针对性强的信息产品、应用和服务。通过政府组织带动,各方共同投资,企业化运作,开发面向农村的信息资源和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开展农村中青年信息能力培训,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制订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培育农村信息化市场,建立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格局。

五、主要任务

(一)以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动我省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整合广东省山区信息化建设、“金农”工程和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的资源和成果,加快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动植物疫病预警、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等信息系统。抓好各类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选择一批乡镇的农技站、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信息服务站,开展镇、村信息化示范;结合“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经济模式,开展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示范。依托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科研活动,力争使广东省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开发、生产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探索无线射频、现场数据智能采集、基于本体的农业知识管理、“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设农村防灾减灾信息化体系和预警服务系统,确保重大灾害性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广大农民中。

(二)以信息畅通带动商贸流通。

依托山区信息网和广东农业信息网等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开发市场信息,做好商情预测,及时准确提供农情信息咨询服务。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资商贸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实现农产品商贸信息的流畅传递,促进市场繁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国家和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为依托,建设农产品交易平台等农业电子商务系统。鼓励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县域经济特色的网站,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搞好现代农产品物流,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包装、运输、加工、贮存、分销等环节的应用。

(三)以信息化提升乡镇企业竞争力。

利用山区信息化建设、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以及技术改造项目等资源,大力支持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扶持有条件的专业镇建立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采用专业化、网络化、平台化的开放服务方式,以点带面,为乡镇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产品研发、产品检测和质量认证、技术支持以及教育培训等服务。结合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指导相关市县利用“山区信息网”、“农业网”、“金科网”等省级系统网站,拓宽优质特色乡镇企业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促进乡镇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涉农项目的培训体系,加强乡镇企业经营者信息化培训,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开展面向乡镇企业信息化的专题讲座和论坛等培训活动。

(四)以信息能力培训造就新型农民。

加快全省教科网向农村中小学校延伸步伐,实现广东省大中小学网络连接。发挥省教科网作用,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鼓励广东省高等院校开设面向农村的远程教育课程。整合各部门、企业和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建设集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党员干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现代农业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文化生活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教育服务体系。实施广东省农村中青年信息能力培训工程,采用集中面授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农民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力争在3年内培训不少于10万人,辐射1000万广东农业人口,并为县培训300名培训教师,为乡镇培训1000名远程培训辅导教师,为村培训2万名信息员。

(五)以信息化促进农民就业和农村社会保障建设。

开展“金保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广东省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将劳动保障信息网延伸到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连通省、市、县、乡镇四级劳动力市场,开通远程可视见工系统,运用信息网络在广东省农村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之间建立劳务信息沟通渠道,将企业招工信息与农村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匹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建设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服务和管理系统,促进农村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建设农民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管理系统,推广农村低保对象管理、农村五保户管理、农村老年优待、在乡优抚安置对象管理等民政管理服务系统。

(六)以信息化辅助农村医疗卫生保障。

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全省卫生信息化网络,将卫生信息网延伸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构建起县(市、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信息化网络,改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加强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为行政区域内的镇卫生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为当地居民提供网上医疗卫生咨询和健康教育服务。建立完善农村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农村卫生管理工作的一体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传输系统和信息交换平台,在医疗机构、紧急救援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前哨监测作用。抓紧建设各类卫生信息资源库,加大向农村地区提供公益性卫生信息服务的力度。整合现有的医学科研教育信息系统,建立比较完备的网络化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发展数字医学图书馆,开展面向农村的远程医学教育、远程医疗咨询服务等。

(七)以信息公开加强农村管理与基层组织建设。

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信息化试点和示范,支持广大农村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数据库,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农村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政治,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探索农村基层党团员队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党团员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积极开展“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党团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八)以质优价廉的信息产品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鼓励信息产品制造商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村使用、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软件产品。积极引导电信运营企业、各类信息内容提供商和软件企业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气象等信息服务。支持电信业务经营者制订符合国家政策的农村信息服务优惠资费措施,大力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普及服务,将山区信息化扶持政策落到实处,把信息化成果推广应用到广东省农村地区。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省委农办以及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农业厅、科技厅、教育厅、民政厅、卫生厅、劳动保障厅、旅游局、广电局、气象局、农科院和团省委等单位参加,每年组织1-2次农村信息化工作协调会议,研究、制订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等重要事项,加强对广东省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省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落实。

(二)加强政策扶持和宣传。

省直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制订信息化支农、惠农的政策,切实落实已有的优惠政策。要及时总结、推广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强农村信息化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信息兴农、助农的良好氛围。各地要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订信息化支持农村发展的实施意见。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各有关部门在推进山区信息化建设、“金农工程”、“金保工程”、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项目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重点向山区和东西两翼倾斜。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大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信息化建设,支持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系统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加强农村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四)抓好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篇(4)

当前,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尤其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以及人的素质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充分认知、切实正视和密切关注。本文试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信息化发展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发展要求,涉及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都与农村信息化紧密相联。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能推动“生产发展”。农业信息化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农业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严重以及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新阶段制约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而农业科技革命正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能促进“生活宽裕”。从物质建设层面来说,信息化发展有助于农村更快、更好的获得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增加农民致富途径;从精神建设层面来说,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加合理的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农民,它不仅会带来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更会带来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信息化建设发展一步,农村“生活宽裕”的目标就会向前推进一步,二者紧密相联。

(三)“乡风文明”离不开农村信息化建设。乡风文明包含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精神文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方式向人们传播健康、进步的社会意识形态,无疑有利于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信息化的发展还有助于完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满足农民技能培训服务需求,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为农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在我国广大农村实现真正的“乡风文明”。

(四)“村容整洁”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农村规划的重要一环,在新农村发展中不仅要加大对道路、饮水、厨房、厕所等设施的投入,还要加强对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等信息化配套设施的完善,即“采用‘三电合一’的模式发展农村信息化,就是利用电话网、电视网和电脑网三种信息载体的优势,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三网”在农村的合理布局是村容整洁要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互要协同发展。

(五)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促进“管理民主”。遵纪守法、远离愚昧、诚实守信是当代新型农民的精神特征、信息化程度越高,农民的公民意识越强。例如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形式使得政府的各种惠农政策可以很便捷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村民的保护自身权益的认识,增加监督管理的手段,增强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也使得农村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此外,通过开发信息技术,还可以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从而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不仅有利于实现政务公开,而且有利于推动乡村基层管理民主。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鉴于信息资源在农村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广大农民也更注意运用信息指导生产和生活,“三农”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全程性、时效性等特点,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就必须坚持四性原则,即因地制宜、前瞻性和兼容性、渐进性等基本原则。

(一)制宜性原则。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农村经济发展的共性以及特殊性,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信息网络体系,项目的部署也要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的各异特点具有实用性及实地可操作性。否则,即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也不一定会尽如人意。

(二)前瞻性原则。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正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稍不留神就会落伍,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也必须具备前瞻性,即能跟得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只有具有了前瞻性,才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浪费,才会给今后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农业大省在分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技术与功能的升级与扩展。

 

(三)兼容性原则。兼容,顾名思义就是相互关联的软硬件之间要相互配合。对于农业大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来说,兼容具有更加明显的特殊性,即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其他地区、行业以及政府外网等信息系统链接的兼容性,处理好宽带、三网合一、卫星通讯、地理信息、专家智能决策等网络通路与接受终端的兼容问题。

(四)渐进性原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大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遵循长远规划与近期计划相结合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必须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加快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例如,学习韩国的“新农村运动”的成功经验,等等。我们要对他们的经验小心论证,大胆尝试。只有如此,才能有条不紊地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捷径”中去,少走弯路。

三、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以县(乡)为单位的服务中心与以村

为单位的服务终端相结合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变目前自发式的农村生产为信息化引导下的经营性农村生产,变农民对信息的被动接受为主动使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相互快速传递,多层次、多方位信息的利用和共享,就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如下措施:

(一)统一标准和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各地协调发展。信息的优劣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加强农村信息的管理以及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农业大省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首先,应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具体包括加快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使其统一标准和规范,统一信息制度,加强保密资料的控制,打破信息资源的垄断,清理垃圾信息,打杀虚假消息等。其次,有关政府部门也要加大联合力度。具体包括树立协作意识和共同开发观念,正式建立起全省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兼具教学、科研、开发功能的联合、高效的农业信息管理和协调的体系,建立涉农部门信息支持协作机制,开通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和共享,确保农村市场信息的全面、系统和及时,提高信息服务的整体效率和效益。再次,还要加强同国际相关组织和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包括充分利用国际信息资源,引进先进信息管理技术,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功能和农村信息体系。

         (二)加强专业机构建设,提高信息人才素质。从一定程度上讲,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决定因素,还在于专业队伍的健全和专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因此,深化信息机构改革,加强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高农业信息整体服务水平至关重要。为此,可以在建立建全信息职能机构,并使其具体化、实体化,赋予其规划、协调和规范信息市场权力的基础上,改变过去职能机构依赖行政机关的现象,积极促进其与市场接轨,在市场中谋发展,成为信息市场的主导力量。此外,还要大力吸纳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加快农村信息专业队伍建设。因为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积极吸纳海内外优秀技术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并通过各种培训手段,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信息管理员、农技推广员、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以保证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真正使农民从中收益。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篇(5)

一、深化认识,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作为九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时期重要议事日程。“*”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我部提出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三个着力点,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有关要求上来,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强化面向“三农”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发展趋势。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政府主导化趋势。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需求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的热点。三是渠道多样化趋势。各地经济实力和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造成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四是工作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工作交织推进。五是发展社会化趋势。实践表明,除了政府主导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三、理清思路,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总体目标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大、*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的工作原则。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系统协调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地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努力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要求真务实,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三是加强引导,合力推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服务社会化。四是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活力,在创新中谋求更快的发展。

(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计划用3到5年时间,通过“五抓”促使“五个根本提高”。一是抓工程,促使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覆盖面有根本提高。二是抓标准,促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标准的统一规范程度有根本提高。三是抓资源,促使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成效有根本提高。四是抓应用,促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对建设现代农业的贡献率有根本提高。五是抓队伍,促使农业信息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根本提高。

四、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注重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八)加强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联合各涉农部门,重点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农资质量监管、农垦信息以及农村劳务、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特别应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九)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力度,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各级农业部门建立的数据库要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资源效益。

(十)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要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好信息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制度,使信息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农业部要根据“经济信息日历”的安排,及时信息,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

五、实施重点工程,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

(十一)全面实施“金农”工程。“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程。各地要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工程。

(十二)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农业部门强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认真总结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力争到“*”末,“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面达到80%以上的县。

(十三)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期间,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计划完成“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建设目标。“十万村庄建站”,就是要在全国以省(区、市)为实施主体,共选择十万个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百万村官在线”,主要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十万个示范村培训100万名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千万农民上网”,即主要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以“一带十”,帮助辅导1000万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

六、加强整合开发,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十四)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建设完善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力争“*”末,中国农业信息网在世界农业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各省级农业门户网站在本省(区、市)各行业门户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主要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村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市场监管系统主要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行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的网络化。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一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主要工作包括扩展系统功能,完善服务,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等;二要建设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到2010年,网络化信息采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要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实现数据库群的联网信息服务。

七、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各地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功创造和有益探索进行发掘、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要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十七)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创新信息服务内容,重点要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民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信息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注重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十八)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强调合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健全机制,动员、整合各方面力量,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八、强化培训,抓紧抓好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十九)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力争到“*”末,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

九、加强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二十一)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信息工程项目和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加工标准。重点研究制定“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平台、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基本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篇(6)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把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党的*明确讲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推进我省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和重要举措,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民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必须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信息进村入户,以及时便捷地提供农业生产、市场流通以及农业政策等信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因此,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全省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我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工作体系建设、网络体系建设、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信息服务工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随着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信息体系建设正在形成新的格局。网络建设已经覆盖县、乡,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信息采集、分析体系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农村信息服务运行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互联网、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等现代传播手段与报刊、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相结合的农村信息服务手段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是,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此,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有关要求上来,把加快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作为强化面向“三农”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指导思想、建设目标

(三)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精神,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进村入户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的,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人员素质,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建设目标:到2010年,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基本覆盖全省行政村;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省级涉农信息资源得到较好地整合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市场化信息服务机制初步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初步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格局;信息服务覆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和农民培训等各个方面,让全省农民基本享受信息化所带来的成果。

三、建设原则、总体任务

(五)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原则。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要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做好统筹规划,有关部门和电信与网络运营企业积极配合,以实施“一村一品”示范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依托,搞好试点,总结经验,加快推广,扎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优势互补,规范竞争,协调发展,加快延伸。要注重发挥部门和行业的优势,引入合理、规范的竞争机制,使信息基础实施网建设及服务不断向农村和农户延伸。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一网对农村,一站式服务。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以*农业网为依托,采用多种方式,统一向农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并在村级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站,杜绝重复建设。

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主抓服务,注重实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创新运行机制,采取多种模式向农村提供信息服务,保证农村信息及时、准确、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任务: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采取有线、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等接入手段,依托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和统一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公共网络,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延伸。加强各涉农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共享,统筹建设全省“三农”信息资源库,为提供准确、实用、及时的信息奠定基础。根据统筹建设农村村级社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的要求,逐步建设、完善、整合村级信息服务终端。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开展面向“三农”的综合性、专业性、特色性信息服务。

四、建设、完善各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七)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延伸。在农村通电话、广播电视的基础上,推进农村互联网建设。以电子政务网为基础,充分利用各种公共网络,实现农村信息网络延伸扩展。采取多种模式扩大农村信息网络的服务范围,建成覆盖县、乡、村、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生产和营销大户的信息网络体系。

(八)升级改造省级综合服务平台。按照“一站式服务”和“一网对农村”的要求,依托省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升级、改造“*农业网”,进一步综合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统计等各涉农部门为农村服务的内容,优化版面和栏目,扩充信息容量,增强服务功能,使省级综合服务平台最终实现“一网对农村”的目标,同时满足县级服务平台、各涉农专业网、全省农业系统视频培训系统后台支持的需求;保证农业部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顺利、安全运行。

(九)加强农业各专业网站建设。建设种植、畜牧、果业、植保、土肥、种子、农业法规等农业专业网站。各专业网站要发挥行业优势,突出行业特色,开发行业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十)加快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结合各涉农部门的优势和县域经济特点,优化栏目,扩充信息容量,重点突出实用性、特色性农村信息服务,使各县(市、区)的农村信息通过县级服务平台对外。

五、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十一)加强涉农信息采集工作。实现“一网对农村”目标,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扩充涉农信息采集范围,拓宽渠道,丰富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各涉农部门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及农资质量监管、农垦信息以及农村劳务、文教卫生等方面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十二)整合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建设省级涉农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托省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统筹建设全省农业信息共享交换系统和农业基础信息库。依靠省级各涉农部门现有的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建立部门交换信息库,实现涉农部门之间农业基础信息实时交换和共享。建立健全全省农业基础信息共享和应用的长效机制。

(十三)加强涉农专家库建设。组建各级涉农专家库,利用已建成的农业信息体系,发挥涉农专家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组织专家开展服务工作。

(十四)大力实施金农工程。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重点建设省级农业和省级粮食购销存等2个数据中心,农业检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及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3个系统。

六、加快农村信息“进村入户”

(十五)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期间,结合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在全省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试点工程”。今年率先启动“一村一品”示范村和部分条件较好推广村的农村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逐步扩大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建设,力争到“*”末,推广到全省所有行政村。

(十六)大力推广“三电合一”服务模式。认真总结“三电合一”(电话、电脑、广播电视)试点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把农民急需的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村,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的信息服务能力。

(十七)统筹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结合农村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的统筹建设,逐步整合村级各类专业信息点,建立统一的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室,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等综合,为农民提供信息查询、等便利条件。

(十八)开展多种形式信息服务。进一步调动各通信、广电网络运营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技术、人员、资金优势,运用移动短信、互联网、热线电话、数字电视、广播、报刊等服务方式,加大信息的采集、量和覆盖面,适时传播信息,不断扩大用户群,为更多农民提供服务。大力推广“12316”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专用电话在我省的应用。省广电局要积极推进农村数字电视示范村的试点工作,并争取尽早开设农村电视专门频道,努力把数字电视打造成政府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新型渠道。

七、保障措施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把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要落实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省信息办(省信息产业厅)和省农业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组织编制全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各市、县、区要树立大局意识,尽职尽责,密切配合,协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设区市要制订近两年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细化分解落实各项工作。

(二十)加大投入力度。全省各级政府要将农村信息化建设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投入。省上负责建设资金的筹措,市、县、区负责运行维护经费的筹措。省发展改革委要在基本建设资金中增加对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安排。省财政厅负责省财政资金的落实。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要整合各行业支农信息化资金,统一规划,集中使用,发挥聚合效能。省信息办(省信息产业厅)要逐步加大全省信息化资金向农业倾斜的力度。省级涉农部门和信息化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农村信息化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全省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聚集社会力量、扩大投资渠道,加快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村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篇(7)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作为九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时期重要议事日程。“十五”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我部提出的“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三个着力点,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有关要求上来,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强化面向“三农”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发展趋势。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政府主导化趋势。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需求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的热点。三是渠道多样化趋势。各地经济实力和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造成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四是工作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工作交织推进。五是发展社会化趋势。实践表明,除了政府主导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三、理清思路,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总体目标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的工作原则。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系统协调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地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努力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要求真务实,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三是加强引导,合力推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服务社会化。四是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活力,在创新中谋求更快的发展。

(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计划用3到5年时间,通过“五抓”促使“五个根本提高”。一是抓工程,促使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覆盖面有根本提高。二是抓标准,促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标准的统一规范程度有根本提高。三是抓资源,促使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成效有根本提高。四是抓应用,促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对建设现代农业的贡献率有根本提高。五是抓队伍,促使农业信息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根本提高。

四、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注重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八)加强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联合各涉农部门,重点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农资质量监管、农垦信息以及农村劳务、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特别应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九)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力度,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各级农业部门建立的数据库要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资源效益。

(十)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要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好信息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制度,使信息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农业部要根据“经济信息日历”的安排,及时信息,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

五、实施重点工程,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

(十一)全面实施“金农”工程。“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程。各地要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工程。

(十二)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农业部门强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认真总结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力争到“*”末,“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面达到80%以上的县。

(十三)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期间,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计划完成“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建设目标。“十万村庄建站”,就是要在全国以省(区、市)为实施主体,共选择十万个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百万村官在线”,主要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十万个示范村培训100万名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千万农民上网”,即主要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以“一带十”,帮助辅导1000万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

六、加强整合开发,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十四)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建设完善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力争“*”末,中国农业信息网在世界农业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各省级农业门户网站在本省(区、市)各行业门户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十五)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主要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村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市场监管系统主要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行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的网络化。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一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主要工作包括扩展系统功能,完善服务,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等;二要建设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到2010年,网络化信息采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要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实现数据库群的联网信息服务。

七、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十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各地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功创造和有益探索进行发掘、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要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十七)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创新信息服务内容,重点要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民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信息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注重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十八)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强调合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健全机制,动员、整合各方面力量,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八、强化培训,抓紧抓好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十九)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力争到“*”末,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

九、加强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篇(8)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阶段、新形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农业大市,一直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年在全省建成首家地市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农业网以来,共建成各种农业网站168个。启动了电子农务,开办了农业手机短信服务,农业政策法规、致富技术、支农措施、重要涉农活动、农副产品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劳务输出等信息1300多条,发展农村用户11万户。同时,我们平定应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信息技术市场推广相对缓慢,农业信息报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投入主体单一等。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农业信息基层网点建设为基础,以整合和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为核心,加快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坚持统一规划设计,有步骤、有重点的推进,因地制宜的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在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三是加强引导,全力推进。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三)总体目标

建设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农业信息基层网点,加大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力度,鼓励企业、个人和其它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让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

(四)重点工作

一要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全面普及农村基础通信业务。加快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扩大农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完成"自然村通"建设任务,解决267个自然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逐步使光纤到乡镇、到行政村。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到末,做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全市所有的县市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率达到85%以上,建设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二要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按照"市建平台、县建网站、乡村建信息站点"的要求,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覆盖全市80%的乡镇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小区和经营大户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宽带网络进村入户。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加快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开发完善农业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建立农业资源、农产品价格、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果树栽培专家信息处理等农业服务系统,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三要实施涉农重点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教育部门要抓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实现全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完全覆盖,持续推进农村和农民的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文化部门要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载体,加大基层文化信息站点建设力度;各网络运营商要结合各自特点,继续完善实施"农信通"项目、"电子农务"项目等,进一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民群众享受到便捷的信息技术服务。各行业、各部门的信息化应用项目也要向农业方面倾斜。

四要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全市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的框架体系下,制定全市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制度,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开发、完善、整合全市各涉农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库,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抓好旬邑县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和三原县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站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在全市推开。加快实施"金农工程",发展电子农务,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应用信息自动处理、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推进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农产品流通等信息化和自控化。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化示范区为依托,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普及推广,推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精准、数字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启动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工程,期间,完成100村建设信息服务站,1000名村官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50000名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的建设目标。

五是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电话等多种终端和方式,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按照全省的安排部署,实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和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利用信息手段,扩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优质资源在农村的应用范围,妇联、共青团、科协等团体,要组织志愿者经常深入北五县、旱腰带贫困地区从事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服务,提高农民应用信息化获取农业信息的技能,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六要加强农村信息宣传培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利用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开展科技下乡等形式的信息化宣传活动,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到末,全市每个村能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要组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营造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政府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方针,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信息化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村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了一支从上到下的农村信息队伍,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村信息组织体系。

各地农村部门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正在组织开展的农村信息服务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试点,就是广大农村信息工作者的成功创造之一。

虽然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有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电信运营商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各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潮风起云涌,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农村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农民从信息化中得到的好处还相当有限。因此,对我国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

二、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障碍

虽然我国在不断地增加对农村信息基础建设的投入,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涉农信息资源分散匮乏。

促进农村通信普遍服务和保持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区域发展很不平衡。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而分散,自然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农户需求千差万别,建设过程中又涉及农民的众多切身利益,因此造成了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对广大的农民来说,需要的是有用、好使、及时、准确、易懂的信息,在已有的广播、电视等传统信息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我国建立了为数众多的面向农村和农民的网站,但是很多网站信息生涩难懂、内容陈旧、更新慢、时效性差。

农村居民是农村信息的最终消费者和使用者,农村居民信息素质直接影响到农村信息网络的使用效率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我国农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村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和相对保守的传统观念,更使得农村居民的信息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信息的巨大价值,对信息网络存在不同程度的怀疑,影响到对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即使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由于近几年生产资料价格、医疗保健和教育费用不断上涨,短期内农民不太可能购买现代通讯信息设备和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动力比较缺乏。

三、解决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障碍的措施

各级政府要在已有的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农村信息化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各级政府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加大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市)、镇、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立上连全国、省、市,下连镇、村纵横贯通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全国农村信息网站联网运行和信息联网。各级政府要加强各种农业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注重对信息服务功能的开发。

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的高低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过硬的高素质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制作队伍。为了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就需要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文字水平高,有较深厚的知识根基的管理与信息制作队伍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

各级政府应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建立优秀的农村信息员队伍。首先,增加投入,加强对农民和农村技术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着重培养农民现代科技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其次,农村中小学是当地的文化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结合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工程的实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努力使农村的每一所中小学都能选用适当的方式连接互联网,为传播农村科技、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培养农民职业技能服务。最后,要吸引懂信息技术、懂农村科技和经济、具有实践经验的复合人才,利用所学习的技术积极开展涉农信息服务业务。

受传统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影响,我国农民信息意识不强,对新事物的认识、新技术的采用存在很多消极的看法,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因此,各级政府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电视、电话、广播、报刊等传统信息网络,使之更好地服务农民。其次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农村计算机信息分层服务体系。再次,尽快开发出适合我国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农务系统,使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动态,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生产计划,对提高农村生产效益有极大作用。最后要开发出方便实用的信息终端接入设备是解决农村信息化的关键。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推进新农村信息化,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要不断增长,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政府资金的支持。

根据我国农村经济、文化、观念落后的状况,在现阶段必须依靠基层政府通过政府渠道利用行政手段对农民进行积极宣传、引导、教育和帮助,并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探索合适的方式,尽快把农民吸引到互联网上去。实践证明,建立乡镇、村信息站,利用信息员、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工商户和农村经纪人带动农民上网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的一项重点工程,其特定的创新性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方式的强大外部性和准公共性质,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充当投资建设的主角。是否充分重视和不断加强政府在农村信息服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直接关系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同时,由于农村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非常庞大、持续时间很长、建设条件千差万别,单独依靠政府也是不明智的。在不断增加国家、地方财政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各级政府还要积极解除制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建设成本。为确保农村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提供投资、财税、消费、管理上的优惠和便利。

参考文献: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篇(10)

今年3月17日。正式批复将我省纳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试点,科技部、中组部和工信部联合下文。成为继山东之后的第二个示范省。以此为契机,省将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信息促生产、信息强产业、信息保安全、信息惠民生”为基本目标,全力打通“乡村—农村”信息化对接通道,大力改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打造以信息化平台为核心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今年下半年,试点工作将完成技术研究和前期基础性工作,并启动市、常德市、现代农业园区、区域支柱产业等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工作。

充分肯定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效果。说。全省各级各部门依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布置,近年来。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建设“四个”重要内容和有力举措,数字”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2396星火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网络传输系统日益完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全覆盖,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时壮大,信息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资源日益丰富,为我省实施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会上。利用互联网的力量,说。把发展我省特色农业与推进农村信息化结合起来,做好了这篇文章,将是惠及民生的一个了不起的贡献。种业、果业、油茶等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要借助网络力量,开办特色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发挥这些农业优势。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民的信息需求,真正服务农民。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工作就有了耐久的生命力。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篇(11)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9年8月中下旬受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邀请,前往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首尔可乐洞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部分信息化村,考察了韩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韩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推进信息化村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等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一、韩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做法

韩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即制定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和改造传统农业。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韩国政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仅1986年一年就投资20亿美元用于通讯设施建设,占当年政府投资总额的7.7%。1989年信息通讯部制定并了通讯市场自由化的多项措施.鼓励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大大促进了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村的信息主干网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主干网到中心局的管道由韩国三大民营电信企业投资: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民营电信企业建设,政府给予经费补助。目前,韩国所有农村都用上了宽带网.并已实现了全国各地随处上网。二是制定优惠措施扶持农业信息化工作。为方便和鼓励农民上网.韩国制定了优惠措施,农民白天上网的费用比城市便宜30%,晚上比城市便宜51%。并且将农林水产信息网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政府还无偿帮助农民开办网站或主页.在网上销售自己种植的农产品。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韩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向所有愿意参加学习的农民提供免费培训。通过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开展演示教学,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公益性机构建设。韩国政府始终坚持农业信息化及农业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政府主导.各级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了从中央、道、市郡、邑四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中央一级的农林水产信息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院等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人员和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等各项费用均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经费保障充足。

(二)高度震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

韩国政府于1991年成立了农业观测委员会,开始了农业信息监测工作(图1)。

1999年农村经济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观测信息中心.下设蔬菜、水果和果菜、畜牧和谷物、农业信息化四个观测组,目前监测品种已扩展至5大类、29个细类。农业观测信息中心定期预测信息,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农产品购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韩国农业信息监测程序严谨,共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制定监测品种计划。每年年初制定各品种监测工作计划.观测中心内部审查后报农林水产食品部.经部长审批后组织实施。二是信息调查。既通过农林水产食品部、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收集生产和市场信息,也采用对样本农户、消费者和运销商户电话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信息。除了采用E—mail、SMS(手机短信息)、电话网络调查等传统方式外,已开始应用卫星监测对水稻生长及灾害情况的信息进行采集。三是信息分析。利用分析模型对农、畜产品进行分析预测,形成内容翔实、分析准确的报告。分析报告经中央专家咨询会议审定后.以地方专家咨询会议的方式充分征求地方专家、农协、经营者等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修改完善。四是分析报告。韩国农业信息监测分为短期监测、中期监测及长期监测。短期监测主要是预测展望农、畜产品供求价格,预测成果以月报或季报的形式:中期监测主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动向的预测,预测结果以季报形式:长期监测主要通过召开一年一度的农业展望大会,对国内外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向作5~10年的中长期展望,于每年1月下旬。韩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成果定期通过政府网站、E-mail、SMS、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外公开。五是监测应用评价。分析报告l个月后,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第二个年度工作计划。

农业观测委员会十分注重对外有关农产品播种面积、收成、消费、进出口、价格、库存等的监测结果,以抑制生产过剩、稳定农产品供求和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农业观测委员会还可直接向有关社会团体交涉,发出警示,引导和协调产销自律活动。10多年来,农业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仅2007年一年通过农业监测工作就增加了经济效益1lxl06亿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66.69韩元,2010),占当年农业生产总额的1.1%。

(三)信息化村庄建设成效显著

韩国政府于2001年由农林水产食品部、信息通信部、行政自治部等部门组成信息化村企划团。开始进行信息化村项目建设。自2002年5月首批确定2O多个信息化村示范点以来.信息化村建设在全国迅速推开,截至2008年已建设了358个信息化村。信息化村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速互联网环境建设,铺设光缆,建设安装主机设备的机房,实现宽带网人户。二是建立乡村信息中心,实现与地方行政信息网的连接。三是构建农户网络使用环境,为农户配置电脑。四是成立由村民代表、信息化指导人员、信息中心管理人员组成的运营委员会,负责运营、管理村级信息中心和建设电子商务体验网。五是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农业信息化骨干和管理人员。

韩国的信息化村建设在统筹城乡网络基础,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据统计,信息化村的电脑普及率已达67.3%,比建设前增加46.3%,互联网入网率增加了约60%。通过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易。2003年以来,通过信息化村庄网站实现农产品和水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量增加了7.5倍,观光体验网(tour.invil.corn)的销售在2年间实现了17倍的增长。使村级收入和农民收入获得了实质性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农村和渔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农村和渔村的经济实力,促进了城乡地区的均衡发展。

二、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中国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如何结合中国国情与发展基础,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韩国农业信息化与中国相比,基础好、起步早、成效显著,有不少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对中国农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信息服务作为重要的公益性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政府必须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给予引导和扶持,加强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一是制定总体规划。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应由农业部门牵头,尽快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整体设计和科学指导,突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实施村村通、光纤进村、信息村等基础工程,通过在农村试点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人格局。是加强农民培训。将农业信息化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的培训内容。通过进行网络基本知识、电子商务交易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认识网络、熟悉网络,掌握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交易的本领.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化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结合乡镇机构、农技推广体系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公益职能,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充分保障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综合效益。

(二)提高信息采集和开发利用水平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