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传统文化的表现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8:01

传统文化的表现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1)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元素”的符号与形式极为丰富,从这些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来讲,主要可以将这些元素归纳细分为“形”、“神”、“意”三个方面。其中“形”主要是基础的直观信息传递;“神”主要是信息环境的情感表述;“意”则是信息整体艺术化氛围的营造。

二、现代广告的创意与表现

1.现代广告的创意

广告创意包含于广告策划阶段、广告表现阶段和广告传播[1]。创意主要用于传达一种全新的观念;广告表现阶段是指通过艺术性或者科技化的表现手法,将广告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以产生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在本文中,笔者由于专业限制,主要是从广告表现的角度,探讨现代广告的创意性表达。

2.现代广告的表现

通常来讲,现代广告的表现内涵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信息:广告必须显示其商品或服务比其他竞争者好的地方,才能引人注目。广告创造人员必须找到着力点,强化与竞争者有别的差异性,而且必须能让消费者认同。(2)娱乐:人们日常生活中充斥着电视,报纸,杂志等来自各种媒体的广告,能使他们眼睛为之一亮的,就是具有娱乐性的广告,能重新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冲动。(3)艺术:广告创作人员为商品提供的富于戏剧性创意,具有感染力的形象与精美的画面效果,都能使广告从单纯的信息传播,跃升为富有审美内涵的表现艺术。对于现代广告表现的这个三个层次而言,它们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也就是说,信息传递是相关广告表现最基本的目标;娱乐化处理是广告表现的好坏的标准,往往正是这些东西,才是让人们冲动消费的因素;艺术层次是现代广告的最高目标,往往一款广告的表现能够体现艺术化的内涵,能够经受得住时间和不同消费人群的考验。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

在前文中,已经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归纳为“形”、“神”、“意”三个方面。下面笔者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分析这些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创意与表现。

(1)形美以感目

所谓形即形象,形象不外乎内容和形式。不同于传统文化中“形”以美的追求为基础,在现代广告中,相关信息的传递是“形”的基础。对应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最典型的就是书法。书法表现中的汉字、章法与构图等的审美要素就属于“形”,也是书法的基础要素和必备要素[2]。而这种符号化的元素与现代广告创意的共鸣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舍得酒的广告表现中,完全采用了中国书法汉字的符号表达形式,通过舍与得的文字含义,以及文字本身的形所传递的大气形象,不仅将舍得酒那种优雅而又品味的形象通过文字的形体美体现出来。

(2)神美以感心

如果说“形”是静态的视觉语言,那么与之对应的“神”就带有了动态的内涵。在现代广告中,“神”的表现主要是为了呼应信息受众的情感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形神观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山水画,再配以传统的构图和绘画技巧,就可以营造如临化境的神韵。同样,对于现代广告而言,它首先是一种视觉艺术,其所使用的视觉语言也属于符号系统。如果将中国山水画与现代广告结合,则广告创意的表现集中于通过神韵来给用户传达商品信息。

(3)意美以升华

“形”是写实,“神”是传神,那么“意”就是一种妙悟了,而这种妙悟是通过广告表现过程中给人们营造的整体氛围所决定[3]。现代广告创意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应当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元素中所蕴含着的中国式的抽象与审美。因为,现代广告创意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不能仅仅是创意素材以及创意。例如在梅赛德斯奔驰的电视广告中,整个广告的过程都没有多余的文字说明和语音介绍,只是如同中国京剧文化一样,不停地切换车体的各个侧面和细节,用流畅如书法的节奏与韵律来将这些画面缓缓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为受众营造一种意境,使之进去另一个空间,进而与广告中的车形成融合,仿佛身临其境。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主要可以通过利用传统文化的“形”、“神”、“意”三个方面进行创意的表现,而且由于这两个范畴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在与受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时,并提升广告本身的艺术品位。

四.总结与展望

在对本文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从传统文化元素的“形”、“神”、“意”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创意与表现,并通过相关实例分析在这三个方面,二者的结合表现方式。现代广告应该如何的将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与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相结合,依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同时,既然互联网络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已经进入并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与现代广告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徐宏著《平面形态的创意与表现》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03.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2)

1993年7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俗摄影成为一个新的摄影门类并迅速被大众接受,但是民俗摄影并非仅从1993年才开始的。回溯历史,摄影技术出现后就被用到记录民间文化事象和生活形态中。摄影与民俗学都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二者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世界摄影史上,摄影家和人类学家都曾用摄影的手段来记录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态。例如,美国摄影家柯蒂斯(Curtis,1868—1952)就从1900—1930年用30年的时间走遍了八十多个印第安部落,拍摄了四万多张北美洲印第安部落人外貌服饰和生活习惯的照片。[1]在我国,早在1920年5月1日,《新青年》杂志就刊登了一组反映我国各个行业的工人劳动生活的照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一些摄影家如方大增、孙明经、王小亭、庄学本等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向民俗方面的摄影。之后,我国的一些拍摄活动也记录了许多既有艺术水准又有史料文献价值的民俗图片。 

正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民俗摄影的出现才需要相应的历史条件和认识过程。如今,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民俗内容是最丰富、最富有生活底蕴的摄影素材,民俗摄影也已成为独立的摄影门类并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

一、民俗摄影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民俗摄影对民俗活动进行拍摄,为民俗研究提供大量真实可信的图片资料,可以说是一个真实可靠的再现历史的过程,这对于延续与理解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民俗摄影是对民族历史的记录和保护

人们有许多方式描述历史,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文本方式和影像方式。但在这两者中,影像是被普遍使用的照片,所包含的历史生活内容之直观丰富是文本描述难以替代的。民俗摄影的核心就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把握,关注的是民俗事物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一个民族的历史也正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因此,民俗摄影的历史信息含量大。许多百年照片已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它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者,超越了照片本身,具备了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是一种最直观的记史方式。它克服了文字给人 们带来的想像漏洞,可以使读者与历史面对面地交流。例如,开创了我国民俗摄影之先河的《庄学本少数民族摄影选》一书,包括妇女头饰、装饰、服饰、居住、舞蹈、饮食、婚俗、葬俗、游艺和竞技等照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2]

一百多年前,英国人约翰?汤姆逊、法国人阿尔贝?肯恩和方苏雅等人拍摄了大量记录中国人生活实态的照片:从妇女的三寸金莲到长辫马褂,从老房老街到各种交通工具,从小摊小贩到老字号招牌等。[3]这些照片记录、搜集了晚清时期的民族风土人情、古建筑、宗教文化及生产活动等,涵盖了民俗摄影所要表现的内容。可见,这些具有民俗学内涵的影像,既是珍贵的历史史料,又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 民俗摄影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民俗事物包罗万象。民俗事象大量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范围极其广泛。因此,人物服饰、民居建筑、生活方式、人生礼仪、传统体育、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都是民俗摄影表现的对象。这些社会形态保存了民间长期以来形成的信仰、风俗、习惯等一整套文化现象。民俗摄影在展示形形庙会的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再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所形成的“年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节日中,以“过年”最重要。“ 过年”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不同地方过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为民俗摄影提供了创作素材,也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品位,并通过民俗摄影图片传达给观众。许多民族的传统事物,如各民族的服饰、朝圣、舞蹈、风土人情、传统手工劳动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再现。

目前,以上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都被国内优秀的摄影家通过民俗摄影很好地进行了诠释。例如徐勇的《胡同101像》,以他独特的拍摄视角,有重点地刻画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北京胡同平民生活。作者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取舍,让人们了解到了古老民居建筑文化,从生活在胡同中百姓司空见惯的日常什物中,从日常场景里,一丝一缕地向我们解释了泱泱五千年的中国文化。

另外一个杰出的代表是焦波的《俺爹俺娘》,曾获得了1998年首届民俗摄影比赛最高奖“人类贡献奖”。以摄影的手段,从摄影者个人内心世界去观察民俗生活,演绎中华儒家传统文化,把儒家伦理观中最重要的“孝道”形象化、直观化。

二、传统文化的摄影表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悠久,地域性差别明显,其传统文化的内容庞杂,巨细纷繁,其中,有静态的,例如浩如烟海的儒、释、道、医、易等诸多文献典籍;有动态的,例如音乐、戏剧、武术、杂技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更是引人入胜。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相对聚居人群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感情的方式。那些在民间自然状态繁衍着的文化更接近于人性的本真,凝聚着民族的生命力,蕴涵着深层次的人文价值。

民俗摄影可以融艺术摄影创作、新闻纪实摄影、静物摄影、建筑摄影等各类摄影手法于一体,可以通过差异性表现、专题表现和微观表现、纪实表现等形式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事物的记录和表现。

(一) 差异性表现

这种表现方法主要适用于拍摄那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居民或少数民族的生活。比如以江南古镇炊烟袅袅的黎明为背景,拍摄河边洗衣淘米的村姑,或是打着蒲扇生煤球炉的老伯,就是一曲轻松柔曼的江南丝竹;在夕阳如醉的西北黄昏,在高高的白杨树下拍摄几个吆喝着赶着羊群回家的牧童,分明又是一段苍凉古漠的塞上吟。中国各民族的服饰也各有千秋,人称素衣民族的朝鲜族以白为美,彝族则以黑色显示严肃深沉的性格,而维吾尔族喜欢色彩艳丽 、对比强烈的服饰展示性格热情开朗活泼的一面。在拍摄这些特色的时候,所采用的色彩与光影的运用手法及选景上的差异肯定是非常大的。

(二) 专题表现和微观表现

在民俗摄影中,成系列的民俗图片往往能突出报道内容的史料性和学术价值;民俗摄影的专题表现最有研究价值,也最有说服力。中国有许多前人留下来的古建筑,其造型优美、用材讲究、工艺精湛、色彩绚丽。仅从中国民居建筑中就可以列出很多专题,例如傣族村寨、羌寨、客家民居、徽州民居等。中国建筑是东方文化与哲学的物质载体,历史悠久,自成

体系,独创一格。它既映射出美学精神,又具有严肃的伦理规范。在富有特色的土木结构形式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中,中国建筑文化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与深邃的哲思境界。 但是专题表现有时会因题目太大而不够精致或主题不明。比如人物服饰就是个太大的题目,但如果把黔东南苗侗族妇女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三十多种发饰拍成专题,就是很好的民俗摄影图片。可见,善于选取题材,以小见大,一个主题做得越深入就越有价值,更能为人们所接受。而这时的民俗摄影的表现手法就是微观表现了,它与专题表现可以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三) 纪实表现

民俗摄影中的纪实手法是对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记录方法,它对事象不作过多的技术处理。例如摄影家陈锦把诸如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悬棺、川剧中的“变脸”、川内民居、康巴风光等四川地域性的物态化的文化景观尽情收入自己的镜头之内,描绘了巴蜀文化的风俗画卷。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3)

从家具方面来说,提到官帽椅,很多人都不知所云,也不了解官帽椅的造型,仅有少部分人对官帽椅的外观有一定印象,但却认为老年人才会使用,浑然不知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官帽椅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而得其名,官帽椅分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两种。所谓四出头,就是靠背椅子的搭脑两端、左右扶手的前端出头,背板多为“S”型且用一块整版制成,整体造型简洁大方,是我们汉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从满清入关、剃发易服到借编纂四库全书大肆毁坏中国文化典籍,整个清朝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大量缺失,现在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审美与历史观,清楚的分辨正宗的传统文化,不要将所谓的“明清家具”混为一谈。明代建筑与明式家具分别是建筑与家具设计发展史上的大成之作,是当时的材料以及制造工艺的巅峰,在美学方面更是以造型简洁、功能实用、结构坚固远胜雕刻繁琐、镶金嵌玉清代装饰风格。建筑与室内设计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任何一种设计风格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体现,它代表了欣赏这种风格的人群,因而反映出不同的审美理念。可以这么说,历史的印记就是设计的历史。室内设计也同样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设计活动是一种主观行为,最终结果受“人”的影响很大,而“人”这一因素也被社会文化环境不停地影响着。传统文化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以及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方面影响着所有人。

时代在发展,也需要在设计中适当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科技的发展使现代设计师拥有前人无可比拟的便利条件。网络的不断发展,使信息交流有和思维的碰撞促使设计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因此,很有必要将现代美学理念、设计原则与方法融人到设计中去。室内设计师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通盘权衡设计作品的内涵。要创作出雅致的室内空间,如熟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宗旨,才会事半功倍。反之则很难让委托人体会到相应的意境。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催生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老子有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现在被当做室内设计经典理论,道家思想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主要是中国建筑室内丰富的空间内涵,在空间上出现的许多虚实的围合,如彼此交错、穿插、共享,也就是借景。

道家思想用在室内设计中的另一体现是清净高雅,更是追求营造“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修生养性之所。构建此种意境的关键在于整个空间布局能起到引入虚静并进入祥和心境的作用。通过传统的用色、构造和材料的配合,质朴古雅的材质及传统的装饰视觉符号等,引人入情入境入性,品味简淡、冲融与宁静。传统的居室陈设以实用性为主,对室内装饰的起到核心作用。中国在历史上历来是亚洲文化的中心区域,中国传统的陈设风格已成为东方风格的代表:一是庄严典雅的气度,如同传统室内布局中的主客分开布局,对称性的室内陈设;二是潇洒飘逸的气韵,象征着飘逸超脱的文化意境。在设计中继承传统文化的陈设艺术是人性化设计的基础。我们不能遗忘传统文化,但也不主张一味复古,要注重承前启后。

各类室内陈设在形式上传递着的特定的文化意境。如在室内陈设一些自然、粗犷的饰物,就可以增加田园风格以及自然美的意境;墙面的绘画作品,加上与之配合的盆栽植物,虚实结合,会使人感到清新、舒畅、视野开阔。格调高雅、造型优美,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陈设品使人怡情悦目。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对自然采取顺应、亲和的态度,对自然景物相当推崇。这种情怀反映在室内空间的处理和陈设设计上,将自然要素尽量组织到内部空间中。以此在室内营造出和谐的景观体系,真正做到道法自然。传统室内陈设设计力求表达特定的情感意境,以达到传情达意的最高境界。这些可以为现代室内设计所借鉴。室内设计也是一种感性的表达,它需要经验的积累和灵感的迸发。当一个人真正热爱自己的民族,并且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传统文化精髓,可以给相应的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这种灵感在设计师的脑海里能激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并使设计作品达到一个更高、更远的境界。

作者:陈启新单位: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4)

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只有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精髓,才可以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只有突出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民族特色,赋予环境艺术作品持久的生命力,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艺术中可以在追求现代化元素的同时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使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

1 传统文化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

我国传统习俗中历来讲究含蓄、深沉,这也直接映射到了当代环境设计领域。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当代的环境艺术作品大部分都注重理性思维和感性艺术的表达,艺术表现力含蓄而深沉,通过多种含蓄的艺术表现形式给民众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产生充足的艺术感染力,进而提升整个民主的艺术创造力,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所在。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表现结合传统文化的理念,将其融入环境建筑理念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展现丰富的外观形态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充分地体现出来。

2 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相互融合

传统的图形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直接附着在某一项现代的载体上,这样便能够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环境,也能传达出传统文化中图形本来的意义。这种直接的运用体现的是一种整合的观念,也是一种积极的创造和创新,同时,需要考虑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周围环境的契合,这样才能充分地表达出图形的意义,赋予现代环境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

如上海的经贸大厦虽然建设历史较为久远,而且设计者不是中国人,但是,其形象和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却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是因为其设计师受到陕西大雁塔的启发,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到了钢结构的建筑中。

在古代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大多使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情感,无论是外观还是室内布局,都通过合适的物品陈列和文化图案来承载文化情感,这种表达手法被称为隐喻。在现代环境艺术中,这种隐喻的表达方式仍然受到青睐,通过各种传统文化因素组合的方式来表达环境本体之外的情感,这也是传统文化独有的表达方式。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对于传统文化元素应该用现代的审美观点进行审视,并且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艺术手段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在线条表达上具有长宽度和方向,同时,也带有强烈的厚重感。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能使环境艺术设计充满诗情画意,也能使传统文化的精神获得更大的展现空间。如著名的苏州博物馆,既有传统的文化元素,又不乏现代审美概念,多层石板组成的山水结构充满了中国情调。

3 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环境设计新的生命力

当前,青睐中华传统文化的设计师更多采用的是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即从具备传统文化涵义的视觉形态或抽象形态中提取关键题材,将其转换并科学重构。我国传统文化中美的元素数不胜数,设计师可从中捕捉到合适的元素,对其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加工。形成的物质形象必然要与设计理念及现代审美情趣相符合,这就需要设计者拥有丰富的阅历、敢于尝试的耐心和足够抽象的思维,只有这样,方能寻得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结合点,给予传统文化新的释义,形成散发历史气息的现代环境设计作品。

我国的传统文化虽璀璨如繁星,却保持着内敛,因此,走传统路线的作品,其设计风格多以素雅、朴实为主。传统文化元素使现代环境艺术多了一份诗情画意,与应用空间结构线条相比,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使作品有了“温度”,也更容另被怀旧、慕古的大众所接受。在众多试图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实例中,苏州博物馆无疑做到了完美,苏州博物馆是由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及旗下事务所设计而成的,建筑内部及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江南风韵。贝聿铭参考古代园林风,巧妙地将现代设计理念与建材为一体。苏州博物馆与忠王府等古建筑朝夕呼应,成苏州城中一支绚丽的玫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很多时候是一个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对外形象,因此计者规划整体蓝图时,可以基于传统文化的设计背景,继承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结合当代设计理念和城市规划要求,从而创作出具有历史文化意味的时代作品。将古典元素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是基于现代人们审美心理需求,以及城市整体规划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者要在迷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不仅要凸显现代环境艺术特色,还要彰显传统文化的精髓。

4 结语

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今,现代环境设计师有意识的融入传统民族文化的创作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多地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符号,运用现代化的艺术创作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完美的体现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为当地民众提供用以居住、欣赏、艺术交流的空间造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创作模式,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艺术的飞速发展。

目前,我国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不断提升,从国际文化角度来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设计风格与审美思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也有所变化,由以前的注重现代感转变为崇尚古典美的设计风格。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设计中,往往会采用一些古典元素,从而使设计作品一方面具有现代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悠久的历史感,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可以提高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水平,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论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D].河北大学,2007.

[2] 张羽薇.浅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5)

论文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由于其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成,故而其设计理论常以中国哲学、传统文学、东方史学等形式间接地被表达出来。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包装设计中传统图形的应用,视觉文化对发展传统图形的影响,利用视觉文化传统图形的发展,深入揭示如何更好地在包装设计中应用传统图形,在视觉文化时代背最下如何更好地使传统图形创新发展形成独特的中国包装设计风格。

在社会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通过劳动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智慧的提炼与概括,逐渐形成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特质,其中,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也同样在社会变革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些优秀的传统设计文化固然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但由于其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成,故而其设计理论常以中国哲学、传统文学、东方史学等形式间接地被表达出来,具有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质,对于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传统图形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图形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类生活需求和审美方面,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前进步伐产生与变革,来源于生活和历史,又是人类社会性、个体性、群体性等方面的文化基础与发展动力,是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交际生活以及其他生活浓缩的产物。

在我国,可以被称为“传统图形”的符号和图形,数量是非常多的。一部视觉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历史,科技进步和全球信息化,从某种程度上缩短了时空差,人的想象随着时空概念的变化而延伸,设计也逐步从平面向三维四维延伸,设计中的空间化与科技化为我们展现出丰富的空间图形符号。

中华民族历经了13个朝代,具有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载体,中国设计艺术曾一度引领世界风向标,而在传统图形艺术的发展上,中国设计艺术一向具有独特浓郁的东方风格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形式,国际各国设计界都为其丰富性、多变性及如诗般的奇思妙想所深深吸引,作为一名中国人则为其成就感到自豪。曾有学者说,“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在这里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结合的”,而图形则是工艺美术的灵魂,它和生活的脉动息息相关,社会大环境影响艺术的生成,同时艺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态,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并伴随着现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填充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上,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这些图形在各个时代呈现不同的风貌,历史条件决定了图形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就艺术的精神层面而言却是一脉相承,它们有的精致秀美,有的粗狂雄浑,有的朴素,亦有潇洒,相互交错,相互攀生,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翻阅历史我们发现,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巫术礼仪、自然崇拜、图形记事,使晟早的传统图形得以产生。图形在设计中三种作用是程度不断深化,信息含量更加广泛的过程。图形在设计中起着象征的作用,它与所指涉的对象间无必然或是没在的关系,它是约定成俗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即社会习俗。正式以图形的潜在象征意义展示在人们面前,它含义表达准确有效而且无可挑剔,而这正是图形由单纯的视觉图像作用经由其内在因果关系具有指示作用,再由长时间多个人对其的感受联想赋予它更广泛的含义,飞跃为象征作用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图形意义不断升级的过程,由此可见,图形为了使设计中具有思想感情的信息更准确有效地传达,需要一个图形不断深化的过程。但如果一味盲目地追求传统图形,是不责任的行为,设计者只有认真了解传统图形与设计的关系,才能合理准确地把图形运用到设计中。

二、中国传统图形在包装视觉设计中的体现

设计文化中的包装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只有这样的包装设计才更具有内涵、更有生命力,这不仅是设计质量的好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在世界局势稳定的条件下,各国家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硬件实力上升为软实力,文化科学的高度直接影响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尖端的科技、一流的设计理念和众多的设计人才为其争得了设计界的绝对话语权,作为中国,一个曾今的世界文明古国,一个有着曾足以影响世界的国际地位的国家,我们的包装设计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自己的设计理念,合理运用古老的东方文化,并融合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最终发展为既符合国际化视觉语言,同时又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是值得思考的。

随着当前“视觉文化”设计风潮的到来,使我们处于一个像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有人形象地将这个时代称之为“读图时代”,可见视觉因素对人类的影响之大,图片相对于文字具有更直观、更有效、更快速、传播途径更广阔的优势,这决定了视觉文化将不可避免的成为设计主流。在这个时代,图像将压倒文字,图形语言将成为这个时代文化的主流传播方式。图像,已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符号,进而形成我们今天的文化形式。“形象”符号已经超越了“语言”符号,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推翻旧有的实际思想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设计师创造了一个机遇。

对于传统图形在设计中的应用来说,突出视觉效果最大化的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本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为了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传统图形拥有丰富的符号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视觉魅力,因为缺乏媒体的关注和传播的渠道而渐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将给传统图形带来新的机遇,将大众化的文化形态,通过极具冲击力的表现形式,使传统图形的视觉魅力得以充分发挥,用通俗易懂和传播途径广泛的视觉语言,使传统图形更具亲和力和大众性,也在无形中加大了产品的信息传播有效率。视觉语言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视觉表现可以让不了解传统图形的人们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传统视觉符号的大众化让人们更容易读懂传统文化。

在现代多层次交叉的信息环境中,创造设计作品的个性化,将各有利于强化视觉冲击力,起到出奇制胜的传达效果,同时它吻合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视觉环境,更加适合于视觉传达的表现。视觉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在让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创造了机遇。这需要我们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坚持作品中视觉文化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运用中国传统图形、传统文字和传统色彩,再融汇国际潮流设计理念,不断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统文化的大发展。

针对处于在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包装设计,提出“在传统 文化精髓与世界先进文化融合中创新”“创新中求发展”的设计观点,就传统文化对中国设计的影响、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视觉文化时代我们的包装设计发展道路以及我们传统图形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系统论述。力图通过对中国传统图形、传统文化、视觉文化的研究,来挖掘包装设计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与世界各个民族优秀文化相融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利用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积极适应国际竞争大潮流,这就要求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要相当理解,把握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于意义,把设计过程做到一个去伪存真,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创意的过程。视觉文化时代为传统图形的创新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通过视觉表现对传统图形进行创新融合,如对西方传统图形中的现代性视觉元素的合理运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开发等,更好的为传统图形创新中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为传统图形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最终促进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传统图形的表现意义

通过了解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更加深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的传统文化表现、设计思想与以欧美为主的西方人的文化意识形态、设计思想都有各自独特的源流和特点,两者互不冲突,相映生辉。西方人的文化表现和设计理念,由于其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民族风气,体现出一种扩散式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带有表现独特个性的特质,在视觉设计作品中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自由性和个人意识,崇尚个性张扬,不受束缚的思想,西方的设计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式,具有严谨紧密的科学系统理论依据。其根本目的是求知,因此对所有的问题都要究根求源,都要经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都是发散性思维与跳跃性思维的结合。

东方人的文化表现和设计理念,由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展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表现比较集中,更加注重综合思考,带有感悟、神秘性和求同的特质,更加客观,追求事实依据,是一种经验式的直觉把握和直陈式的描述,具有含蓄低调典型的中国人作风,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人只是宇宙渺小的一部分,但他们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之对抗衡,而是投身自然,与自然融合为宜,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四、总结

中国传统图形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一定要进行文化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传统图形才能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视觉文化对于传统图形创新的意义是,为传统图形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视觉表现对传统图形进行创新,同时形成系统详细的理念指导,如对西方传统图形中的现代性视觉元素的合理运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开发等,更好地为传统图形创新中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为传统图形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最终促进自身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视觉文化的传播要想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定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形成文化体制建设,使视觉文化体制更加健全,加强我国视觉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产业体制,提高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形成结构趋于合理、体系科学完整的视觉文化产业。另外要加快改革我国的文化外贸体制改革与建设,积极鼓励文化产品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与市场中去,通过参与不断竞争,强化自身水平,不断进入,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杭 间,何 洁,靳埭强冲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5

[2]罗 虹,葛 凌,黎典明中国民族艺术与文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

[3]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

[4]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1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

[5]李慧娟.包装设计:品牌的塑造[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6)

1、引言

我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具有很多文化方面的底蕴。因此当前的很多建筑设计需要向传统建筑学习,并做好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现代表述方面的研究,这对于我国的建筑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建筑语言理论分析

建筑语言不仅属于一种理论表述中的概念,也属于和一定外延及内涵产生关联的特质概念。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建筑语言已经由以往的简单化到现在的越来越复杂化,而且产生非常详细的类别、语种。以下将对建筑语言的特性进行详细的分析:

建筑虽然属于一种语言,不过由于这种语言和一些其他的语言相比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因此,建筑语言是具有自身特性的:物质性以及精神性的双重性。具体来说,物质资料是组成建筑的材料,因此建筑会受到构造法则、结构以及施工技术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建筑语言因这些物质的特点而具备相关的特性。另外,建筑师主观构想是决定建筑形态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一旦缺乏了这种建筑构想,即使再好的材料也构建不出好的的建筑,只能成为一堆材料。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语言相对于一些其他的艺术而言,其符号组合在任意性上会受到非常大的束缚,不能够和音乐、绘画这类具有非常大自由度的创造相比。这一点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表现的非常明显,比如很多想法很好的设计在实际中往往难以实现,而此正体现出建筑语言受制于具体物质条件的特性。

另外,建筑语言还具有很多侧面特性,这是因为建筑学科非常综合且复杂所决定的,举例来说,建筑语言中往往会融入建筑哲学、建筑心理学、建筑历史学等因素,其决定了建筑语言的精神意义。换句话说,建筑语言中属于浸透着情感、能够表述精神的语言。整体来说,建筑语言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是不可分割的。

3、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的现代表述

3.1 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现代表述的理论分析

在我国古代,很多营造师以及设计师往往都是文人,因此文学艺术功底是比较深厚的,而这些文学气息都会体现在建筑物中,使得我国传统建筑具备一股非常浓厚的艺术性及文学性。举例来说,匾额题词以及对联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属于中央的一部分,往往非常精炼但意义深远,这和文化底蕴是离不开的。此外,在传统建筑中,单体以及总体的布局中都体现出了非常重要的对称原则。比如石狮子都会成对出现,而且对联的对称也是和文学的对称相关的。具体来看,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的现代表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传统建筑结构模式的现代表述

由于建筑技术及其材料都在不断的更新,建筑在结构模式方面出现了很多较大的转变。相比较而言,传统建筑结构中的很多材料已经不再被使用,比如以往的木结构建筑就只见于钢木结合的建筑,已经很少存在,导致这种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传统结构的很多建筑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建筑的需求。正是在背景下,在传统建筑语言现代表述方面,我们要结合功能以及结构的变化对其进行一定的转换,这样才能使其获取更好的发展。

(2)传统建筑中比例尺度的现代表述

在传统建筑出现变化的时候,比例尺度转换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具体来说,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不仅在功能以及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加之场地环境方面的差异,使得比例尺度发生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基于此,在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现代表述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对比例及尺寸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需求。

(3)传统建筑语言中关于材料的现代表述

建筑材料中附加着很多建筑信息,因此它可以说是建筑语言的基础。具体来说,土木材料是我国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但是由于受到当前社会的需求限制,土木材料已经退出了社会舞台,已经被一些新的建筑材料所替代,比如钢筋、混凝土以及玻璃等。整体来看,建筑材料中多样化发展以及科技含量的提升也对其现代表述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表述方面要选择合理的材料,这样才可以既保证视觉效果,又保证建筑需求。

(4)人的需求方面的现代表述

建筑作为一种使用品,它需要可以满足人生理的需求,而在人们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之后,这是更高一层次的需求便尤为重要了。在这方面,当代人和古代人是存在巨大差异的: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满足更多的物质需求,而且在精神需求方面,人们也摆脱了以往温饱的基本需求,更多的关注人文现象。基于此,当前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会对使用者心理、情感以及生理方面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这也是“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广泛应用的原因。所以我们在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的现代表述中,要对当代人的感受及需求,进行认真的考虑,并认识到个体需求的差异,这样才有可能获取使用者以及观者的统一认同。

3.2 案例分析

以上分析的大都属于理论知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又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之中呢,笔者这里想借助万科第五园对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现代表述进行分析。万科第五园属于典型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案例,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徽派建筑元素及晋派建筑元素,但是传统建筑元素并没有被简单的照搬,而是被很好的结合与嫁接,既营造出了很好的传统居住环境,又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成为了这方面研究的典范。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木质材料依然获得了一定的应用,但又和传统建筑有很大不同,属于将不同材料结合在一起。此外,在万科第五园中,很多马墙、挑檐、小窗等之类的传统建筑并不存在,但一些白墙黛瓦、小窗、细纹墙脚、清砖步行道、密集青竹林、天井绿化以及不可窥视镂空墙等却使建筑古香古色,增添了很多的情趣,综合而言,这正是将传统建筑语言中材料、结构、人文需求等进行现代表述之后所起到的效果。

此外,在万通第五园的室内设计中,方圆结合的局部造型、通而不透的屏风、半开放式的庭院、墙顶采光天窗、可增加通透性的漏窗、青石铺就的小巷以及多孔小区一角墙、承载文化的牌坊、富有文化色彩的三石雕、砖雕、木雕等比比皆是,这也为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现代表述提供了很多思路。

5、我国传统文化语言现代表述的启发

(1)对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些典型建筑符号进行提炼,并在对其进行一定加工之后使其更好的应用到现代建筑中。这方面较为成功的例子有“香山饭店”,它在艺术处理的过程中应用了很多传统建筑符合,比如壁灯和灰砖装修、正菱形的侧窗;路旁地灯、室外平台栏板灯以及楼梯杆柱顶灯;中餐厅吊灯、中庭座灯以及入口庭院柱灯等。这种做法不仅使建筑整体氛围很好的实现了统一,也是其具备更多的古典韵味。

(2)将我国传统建筑深层结构作为我们的创造源泉。我国传统建筑语言由于其可塑性以及抽象性而具备了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完全能够应用到现代建筑语言之中。举例来说,上海大剧院的平面是以“井”型的方式被分成 9个方格,不仅很好体现出了我国传统庭院空间布局,还可以对剧院本的主要及次要舞台进行很好的划分。

(3)对我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弘扬,在建筑设计中,我国的很多传统文化精神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是我们非常珍贵的财富之一。基于此,我们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要以生活需求作为出发点,并对历史文化进行汲取,并使用最为合适的方法来实现。通过这种方法,我们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更多的特色。

6、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建筑方面的需求将会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做好本文关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现代表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不对其进行不懈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7)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往往能使得该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的沧桑而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保留了完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常将艺术形式与文学形式相结合,故其在艺术上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中国自古就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如汉代的乐府诗,这种结合运用“通感”给人以新颖的审美享受,同时达到艺术上的新境界。到现代社会,我国的钢琴作品中也涌本文由收集整理现出大量表现传统文学形式的作品,例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黎英海的《阳关三叠》、林华的《二十四诗品》、汪立三的《梦天》等,这些作品采用西方的音乐表现手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学进行了全新的演绎。

1.《阳关三叠》

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创作的钢琴曲《阳关三叠》是在唐代同名琴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原本的琴歌则由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发展而来。王维在诗中写道:“渭城朝雨危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该诗通过描写“朝雨”、“轻尘”、“客舍”、“柳色”等景物,传达出作者与友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和惜别场景。传统琴歌在改编的时候,抓住了这一情感主线,并以优美的旋律反复吟唱,表现力十足。黎英海在将其改编成钢琴曲的时候,采用了变奏曲的形式,用反复的手法把主题贯穿在高、中、低各声部当中。这种手法既对原本相对单一的诗歌主题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又保持了诗歌中原本的真挚情感,通过变奏曲丰富的旋律传递出深沉的内心独白以及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实现了现代钢琴曲与传统文学形式的完美结合。

2.《二十四诗品》

这部作品原本是我国晚唐诗人司空图“以诗论诗”的力作,作者采用形象化的理论和阐述方法,用中国传统的诗歌形式总结出诗的二十四种品格。司空图的这一作品用逻辑思维把抽象的诗歌艺术具象化,增强人们对诗歌的真实体验。这种创新性的艺术境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突破,也是传统文学形式中的神来之笔。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我们很难找到能与《二十四诗品》相配合的曲子,然而作曲家林华却用独特的审美角度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创作出与之同名的钢琴曲。林华通过音乐的形式,将《二十四诗品》中二十四种不同的风格意境创作成前奏曲和赋格钢琴曲,成为中国钢琴界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在整套钢琴曲中,每一首曲子都有其相对应的音乐形象和传统诗歌的意境。例如《典雅》,该乐曲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不仅主题带有浓厚的中国风格,就连创作技法也是采用十二音作曲法。欣赏整首曲子不难发现,其中所传递的意境与所对应的诗歌不谋而合:“玉壶买春,赏雨茹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簧。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二、中国钢琴作品对中华传统思想的表现

自钢琴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开始,中国的钢琴作曲前辈们始终将创作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之上,创作出许多传递中华民族思想的优秀作品,如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夕阳箫鼓》、王建中的《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民族音乐风格,更突显了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思想精神。

1.“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各家传统学说都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过讨论,老子、庄子、董仲舒等人都在这方面有专门的论述,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天人合一”思想实质上是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都应以客观自然规律为基本依据。

作曲家江文也虽然出生于台湾,但其钢琴作品中却极为自然地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例如他的《台湾舞曲》,整首曲子以抒情的曲风为基调同时充斥着大量幻想性的音乐元素,使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自然界中,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台湾舞曲》的开头采用自由的回旋曲式来描绘出美好的景象,行进过程中突然出现转折的音调,预示着先前的美好景象逐渐消失在天空中,从侧面反应出思乡的情怀。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他所描绘的世界中,曲子随着其情感的起伏不断变化着。这首曲子还附有一首诗,诗歌所描绘的是作者站在海边,远望着楼阁、殿堂、祖庙等景物,自己的思绪早已随着天空和大海漂流,分不清哪是自己哪是天空了。这种“天人合一”思想通过钢琴作品传递出来,并得到小诗的进一步渲染,将这种传统思想精神在钢琴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夕阳箫鼓》取材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婉转优美地表现出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表达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黎英海先生在对该诗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原诗不同的景物描写和情绪变化采用不同的手法创作出这首钢琴曲。在引子部分,他用散板和同音反复的手法,使声音产生由远及近变化,来表现虚无飘渺的意境;在第二小节,黎英海先生又用琶音的方式模仿江水的流动。通过这种声音的变化,整首曲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完美的画面和天人合一的意境,作者同朦胧的景物交融在一起的过程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精神。

2.“以人为本”的价值修养

中国很早就建立起一种“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强调以人类自身为中心,将人的力量看做是解决天地之间一切事情的原动力,这种取向发展到现代社会就表现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的这一思想是群体性而非个人性的,十分注重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更好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现代钢琴曲相结合,用艺术的手法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这是中国钢琴作品区别于西方钢琴曲的显著特征之一。在现代中国的钢琴作品中,不少作品都反应出这一思想并体现了对于人类群体的关注,例如《快乐的节日》、《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东山魁夷画意》、《黄河》等等。这些作品脍炙人口,并且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快乐的节日》表现的是新时代下中国儿童的快乐生活,《解放区的天》描绘了解放区人民群众对于解放后新生活的憧憬和喜悦之情,《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勇往直前和豪迈不屈的精神。这些钢琴作品从小群体出发,由点及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整体的价值取向以及人格尊严。我们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不断提炼,最终形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强调个人、集体、民族和国家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这种价值观要求我们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体现了我们积极的修养。我国钢琴作品中对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修养的传达,既是钢琴艺术民族性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要想深层发掘这种价值修养,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我的品格。这一点在我国的钢琴作品中也有体现,例如王立三先生创作的《东山魁夷画意》。这首曲子以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画展为创作背景,是作者欣赏了画展之后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中一幅画描绘的是鉴真东渡到日本弘扬佛法的故事,王立三先生在创作的时候着重表现鉴真这一人物形象而非画中宏大的场面或鉴真的坚定不移。在《东山魁夷画意》中,王立三先生将鉴真的自我人性修养作为主要刻画对象,反映出人性的本身。中国的钢琴作品对这种“以人为本”的意识的传达,肯定和尊重了群体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的修养素质的提高,这一点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内涵来说,有着本质的提高作用。

3.“自强不息”的精神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8)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11-01

中国古典传统山水画的形成起始于脱离人物画而独立,是在晋室东迁以后,当时的文人、学士、画家受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天、地、人的关系为基础,提出了全方位认识人与自然的方法,诸如周易及老庄哲学中,老子“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天道观和魏晋玄学家的“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给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人和自然、主观和客观、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表现和再现、具象和抽象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在观察自然万物时不仅注意外在的表象,同时也注意内在的体会,这种审美意识的思维方法使古代山水画家重视绘画作品的内涵,强调绘画作品“空灵”、“神韵”的艺术境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有的审美意识与艺术表现风格。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唐画家张璨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画家郭熙的“景外意”、“意外妙”,清画家笪重光的“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境生”等等审美理论。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影响的体现。

再有中国禅宗佛学的“色空”思想,给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加深了古代山水画家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佛学的“色空”理念是:凡有形的物质皆称为“色”,看不到的或非物质的皆称为“空”。色空本一体,因此。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没有“色”就无所谓“空”,没有“空”也无所谓“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中国山水画中,墨色可谓“色”,留白可谓“空”。以“色空”观的“空中有色”、“色中有空”之理,巧妙地处理水墨山水艺术的表现形式,会使水墨山水产生即有又无,即实又虚;有中见无,无中见有;实中见虚,虚中见实的艺术效果。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境界之中,将中国山水画艺术推向了一个讲究内涵、讲究深度、超旷空灵的艺术境界,形成并完善了中国画独有的创作理念与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在禅、道传统哲学的特定中国文化背景影响下,使审美意识的艺术思维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唐代大画家、诗人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出了“目既往返,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精神意趣。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其宇宙观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虚灵的,是出没太虚自成文理的节奏与和谐。中国山水画家由纷纭万象的观察、凝思、摹写以证悟到“大象无形”,用太空、太虚、无、混茫,来暗示或象征这虚灵的道,这永恒创化着的原理。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9)

引言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所沉淀下来的宝贵财产,它在我国的发展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之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开始互相融合、互相影响,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早已经在深深印刻在每个人的骨血当中,全球化并不能撼动传统文化对我国人民的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见到传统文化的影子,对于室内装潢设计师而言,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灵感源泉。传统文化艺术对室内装潢的影响是深刻而无可替代的。

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对室内装潢的深刻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一直都深刻的影响着室内装潢的发展,一方面传统文化作为室内装潢设计师的重要灵感源泉,为设计师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另一方面,室内装潢作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也有着其他载体所不具备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怎样的室内装潢风格,都是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室内装潢设计必然会受到其影响。不同的社会阶段,室内装潢的风格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相对的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潮流、风气等特点。从本质上来说,室内装潢也是一种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和追求。此外,设计师在当时的文化大背景之下成长,思想也必定会受到当时文化的影响,设计师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影响其设计理念,最终都将从其的设计作品――室内装潢当中体现出来。加之我国绵延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早已经深入了各方各面,室内装潢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二)室内装潢和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开始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包括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些都决定了传统文化对室内装潢的影响形式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当下的室内装潢设计,展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现代化特征,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变得更为内敛,也许并不浮于表面,但却始终的影响着室内装潢设计的发展。加之室内装潢设计理念是从传统文化当中提炼而来,这也决定了室内装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形式也许会有所转变,但二者之间依旧是不可割裂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理念当中的体现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当中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追求自然。古人一直十分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要求室内装潢设计保持和谐、自然,注重人的感受,展现人性的一面。这样的理念早已经根深蒂固了,深深的影响着室内装潢设计的发展。第二,追求大美。上善若水,就是指人世间的大爱。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大爱中的美,要求室内装潢要简单、朴素,适当而恰当的装饰,拥有淡雅之美。第三,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人们思想之上的影响尤为明显。在室内装潢设计之上主要体现为,儒家的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装潢设计也要求展现这种和谐之美。这就要求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之时,在空间布局、装饰等方面,都要尽量的保持和谐,追求一种自然之美。

三、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当中的实际应用

(一)书画艺术的应用

我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一直广受大家的喜爱,人们喜欢欣赏书画,甚至于自己创作书画,而在现代的室内装潢当中也或多或少的应用到了书画艺术这一元素。人们对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喜爱主要体现在,极大一部分人喜欢用传统书画装饰房屋,既能够提高室内装潢的整体艺术感,体现一种高雅之美,又能够展现房屋主人的文化修养,同时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书画艺术。而将传统书画当做一种重要的装饰品,将大大的增加房屋整体的美感,营造一种艺术氛围,使人的身心感到愉悦。

(二)雕刻艺术的应用

雕刻艺术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雕刻品也时常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出现在室内装潢当中。我国传统的雕刻艺术由于所有材质、雕刻主题等方面的不同,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清雅的竹雕、贵气的玉雕等,这些作为装饰摆设在房间的合适位置,都将为整个房间增色不少,显得更为个性和艺术。对于空间不大的房间可以选择比较精致、小巧玲珑的雕刻品,比如四君子、牡丹等,或者摆设鹿、仙鹤等寓意好的动物雕刻。对于空间相对较大的房间,则可以选择较为大型、大气的雕刻作品,比如选择山水雕刻。

(三)陈设艺术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典雅之美,有浓厚的意境之美,尤其是在陈设之上更是注重意境,追求庄重而典雅的美。而室内装潢设计的陈设方面也很好的继承了这一特色,充分的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美。室内陈设一方面展现了主人的爱好和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主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希冀以及追求。室内装潢设计之所以很好的继承了传统室内陈设艺术,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个空间的层次感,创造一个二次空间层次,使得整个房间显得更为舒适、和谐,提高其整体意境,起到协调室内色彩搭配的作用。比如在室内陈设当中时常会用一些充满古典氛围的瓷器,比如青花瓷,这样的瓷器一方面体现了该房屋主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品位,另一方面瓷器本身的图案也是一个重要的装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对室内装潢设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早已经成为了每个人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传统文化对装潢设计师的影响是必然的,即使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改变不了传统文化对室内装潢的设计。此外,人们追求天人合一、上善若水和和谐之美的理念也深刻的影响着室内装潢。书画艺术、雕刻艺术在室内装潢当中的应用,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和室内装潢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单位:南京金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室内装潢设计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2,06:49.

[2]詹秦川,王庆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3,02:186.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10)

《海洋之歌》作为一部以繁复手绘为主要技术依托的动画电影,同《男孩与世界》等手绘名作有着近乎相似的主题,这大概是因为手绘的古拙感可以更深刻的表达出,其作者对于回归自然文化的原始渴望。这里,大海成为了爱尔兰文化根基的象征,片中的一家人依海而居,母亲生于斯隐于斯,连所谓的分娩都是在海浪中写意般的完成。海的轻灵动人,进一步的对比出奶奶来自的都柏林――这一工业化城市的乌烟瘴气、死气沉闷。那片海是悲伤的泪水汇聚而成,外貌状若奶奶的猫头鹰婆婆为了免除儿子的悲伤,便抽走了他的情绪,让其石头般安详的立于海岸,而她亦是通过吸吮着别人的情绪聊以来忘却丧子之痛。最后唤醒她的,是西尔莎的歌声,那在片中被具象化为灿烂极光的声音成为了归乡者的指引与神话重生的希望。海一般辽阔的悲伤,恰如宏宏一抹乡愁何以能忘,看似偏安一隅的安稳宁静实则便如工业化城镇生活般的死气沉沉,那波澜的海看似既不平静也并不安全,确是生灵的庇佑与诸神的归宿。而这,恰是这袅袅乡愁的解,它源于斯又归于斯,一路跌跌宕宕,与那大海共同护佑着爱尔兰这一岛国的生生不息。

影片的最后,是全片最华彩的高潮。在西尔莎的歌声中,无数封固在石头中的神仙与传说,最后得以释放。西尔莎虽然身为海豹人,但因为对于哥哥和家庭的眷恋,选择成为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如母亲般羽化归宿于极光之中。神话与凡尘在互相的妥协和依恋中达成了和谐,前者方能永恒不灭,只要后者乡愁难忘,似海如歌。差点漏掉这样一部美到极致的作品,惊人的美总能让人动容,由于题材和诸多表现手段的相似,观看《海洋之歌》的时候我不住的联想起去年的日本动画作品《辉夜姬物语》,同样是民间传说类的故事,同样是每一帧都是艺术品的精致手绘作品,同样是关于寻找和离别的凄美故事,东西方对于美的诠释最终殊途同归,片尾离别之凄凄与歌声之切切一下便能击穿身处不同文化圈的人类内心,从最原始古老的情感出发,关照现代人的内心,这源于乡愁共同的美不禁让我怀疑,巴别塔真的存在吗?

表现欧洲绘画纷繁华丽的《海洋之歌》却与表达东方传统美的《辉夜姬物语》有好几个共同的文化核心,最为醒目的便是两者内涵之间都具有的“乡愁”气质,《海洋之歌》的乡愁在大海,而《辉夜姬物语》的乡愁在山林里,东西方文明内心乡愁的不同归属源于地缘。《海洋之歌》具有明显的反工业化的色彩,影片中的两位小主人公从海边来到灰暗的大城市以后,心里却一直牵挂海中的小岛,整个故事均围绕两个小主人公历经千难万险回到海岛为主线,这种对海洋的向往也是对自由的回归,而相比之下,《辉夜姬物语》流露的更多是反世俗的气质,影片中的辉夜姬也是从小在山林长大,却最终被迫里来到了日本的京都,但是心里却一直牵挂着从小长大的山林,即使到了最后的日子,神志和身体也要涉水千山回到那片最初生长的山林里,这对山林的向往带有传统东方人骨子里的 “归隐”气质,告别俗世皈依南山,这是东方人千百年来对内心自由的追求。更巧合的是两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均不是以常人的身份出现,《辉夜姬物语》中的辉夜姬是长在竹子里的仙子,而《海洋之歌》中的海豹仙则是海洋里的仙子,她们生长的地方便是他们乡愁的所在,东方文化圈(这里的所有东方特指中华文化圈)大抵是内陆气质的,而西方则偏向海洋,陆地的有限和海洋的广袤也决定了两种文化对于自由的不同解读,神总是要离去的,辉夜姬不能选择不,只能在超度中忘却俗世而离去,但是海豹仙可以选择留下,东西方文化对于神话传说中个人意志作用的不同表达也可以让人感触到文化气质之间的显著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是建立在美学之上,而美学这门语言,是全人类共通的。但是为什么需要借助神话来传达现世的隐喻呢?神话终究还是具有社会性质的,但是它身上原始性的力量无疑会放大其艺术性,而在神话之中,不论是辽阔汹涌的海洋,还是充满生机的山林,原始力量里展现的那种生命力,是亘古不灭的。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11)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生产与生活方式中创造、发展与提炼出来的一种体育形式。彝族是一个“火”的民族,彝族人民对火的热爱和崇拜自然铸造了具有”火”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它深深扎根于彝族人民心灵深处、生生不息的影响着祖祖辈辈的彝族人民,成为彝族辉煌灿烂历史史诗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关键词 火文化;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形式

0引言

彝族以“火族”为著称,从族源的历史、生产生活方式、宗教图腾、节日习俗等方方面面都彰显出彝族人民与火有着不解之缘,民族文化特征充分体现了火的特质,其中“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浓重、最热闹的盛典之一,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的传统大节日,在这种传统的节日中无形地流露出彝族人民对“火”热爱和崇拜,最直观地展示一个民族文化的形式,它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记载着彝族先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每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所创造的人文景观之一。气候、地形、水文、动植物等因素是构成特定民族文化圈的必要条件,它不仅为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自然先决条件,而且,直接造就了人们在体质上的差异,也孕育出了不同的运动形式和需求,从而,铸造了各异的民族体育活动内容与开展形式。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彝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催生出与之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形式,有赛马、斗牛、爬油杆、秋千和摔跤等富有山地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深深地影响着彝族的祖祖辈辈,并成为彝族灿烂文化的一支奇葩。

1“火”文化的源泉

民族文化起源于先民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于先民的祭祀文化。在祖国西南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居住着世代繁衍、生息的彝族人民,这里多为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区与半山区,有着高山耸立、山川相连、峡谷纵深,交通甚为不便等地理环境特点,其中“隔山喊得应、望山走死马”是对彝区交通不便情况的生动描述,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及面临着频繁的自然灾害,彝族先民运用他们的勇敢和智慧,经受住天地的考验,在与天斗、与地斗的过程中繁衍生息,孕育出优秀的民族文化,它是对其生产、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在彝族先民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无处不雕琢着”火”文化的印记,不管是在彝族先民的生存生活,彝族服饰、节日盛典,祭祀等活动中都展现着“火”文化的气息,对“火”的热爱和崇拜彰显得淋漓尽致。

2“火”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魂宝

2.1生存环境催生了对“火”的依赖

人的生存离不开“吃”和“住”,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据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中记载:“人们有了火,会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另一史诗《查姆》也记载:“用火来御寒,用火来烧东西,生吃生果有生味,熟吃熟果味道美。”等历史都把“火”烙印在彝族生产生活中。彝族聚集地大多处在海拔多为1500米以上的沟壑纵横、树木丛生的山区或半山区,这里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使得彝族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火塘,而茂盛的松杉、油桐等林木则为彝族用火提供了充分的燃料,由此可见,“火”具有炊爨、取暖、照明等功能,成为是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彝族人民的最爱,彝族以此被喻为“火族”,它是人类战胜自然的一个里程碑,也被赋予了”火”文化特征的民族。

2.2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对“火”的热爱

大部分彝族人们生活在僻远、闭塞的高寒山区,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而火不仅使人们获得熟食、能照明取暖,火还可以起到防御野兽,制造工具和武器,可用火来烧荒开垦。“刀耕火种”便是彝族先民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光绪《丽江府志稿》卷一载:“罗罗:散处荒山,刀耕火种……诸夷鲜与往来。”简易的生产方式滋生着体育的萌芽,彝族人乐于参与的“三跺脚”就是模仿彝族先民如何在荒山上刀耕火种、勤劳勇敢的身体动作形态。史料记载:在过去,彝族百姓按土司头人的规定,先把土司头人的庄稼种完之后,才能种自己的庄家。于是,为了抢节令,大家不得不在火炭还尚未完全熄灭,土地还在发烫时就忙着播种庄家,他们在种地时没有鞋穿,脚烫得难受,就只好走三步就把脚抬起来跺两下,以此来缓减地烫带来的难受。农忙过后,回忆起火地上播种情景,模仿当时动作跳跃三步,然后在原地跺两下脚,便形成“三步跳”,后来又配上清脆的竹笛和雄浑的三弦,便形成今日乃盛行的体育舞蹈——“三跺脚”,促使彝族与火结下不解之缘,其民族文化特征中充分彰显了“火”的特质。

1.3信仰积淀了对“火”的崇拜

一个民族的信仰和崇拜与其原始的生产生活,及生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彝族人崇拜火,认为祖先是在火中诞生的,认为火是他们生命的源泉,火给他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火能驱邪避讳、能给他们带来五谷丰登。从而,对火有着神圣的情感和强烈的依赖思想,后期演化火即神,祭火的活动成为彝族重要的宗教活动,其中,彝族的火把节是彝族民俗活动中最隆重的节庆日之一,也被称为祭火节,火把节以祭神驱鬼为主,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为彝族的民族文化熏染上了“火”的特质。

2“火“文化对彝族文化的影响

彝族是山地民族,彝族更是火的民族,火的子孙,彝族与火一脉相连,在彝族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深深熏染着“火”的文化、“火”气息。火是彝族人民的最爱,火不仅是彝族人民物质的需求,更是彝族人民精神的依托,在彝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深深烙印上“火”的足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彝族子孙。

2.1“火“文化铸造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是一个包含着56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创作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会塑造出迥异的气质与个性,形成不同的民族群体心态特征,同时也造就出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更多的还是各个民族对其生产生活的再现,展现他们内心的激情和狂热,及对于人类运动方式的审美心理昭示。彝族是一个崇火、尚黑、强悍、骁勇的民族,火是他们的生命源泉,火贯穿于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漫长历史演进过程中,彝族人创造和发明了许多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透过其活动形式我们能体会它浓郁的山地文化及“火”文化的气息,把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在,纵使受现代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同化,它依然保留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及精神内核,彝族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并成为民族文化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2“火”文化孕育了传统体育形式

人类是一种群居的生物,更是一群富有丰富情感的动物,群居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简单的生存,而是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后,人们就会开始寻找和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而彝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多为相对闭塞的高寒山区,交通极为不便,与外界的交流甚少,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以后,他们就会寻找各种娱乐活动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从而在此过程中,彝族先民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一大批具有山地特征、娱乐性强的体育活动形式,例如赛马、斗牛、爬油杆、秋千、摔跤、舞狮、打陀螺、跳月、跳歌、跳脚等娱乐活动,在每次举行这些活动前,都要先进行祭火神仪式,而在这些中具有较强舞蹈性的跳脚、跳月、跳歌、跳火绳等活动都与火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给这些体育项目都蒙上了一层“火”文化的色彩,这些活动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彝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并成为其传统体育的主要形式,至今在彝族地区的节日期间乃广泛开展,并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

3结束语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见证着本民族的记忆,彰显着本民族的文化气息,同时,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载体,它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彝族自古热爱火、崇拜火,是一个火的民族,火最先从生产生活的需要演变到对火的崇拜,最后发展到一种“火”的文化,这种“火”文化的诞生,蕴含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饱涵着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已经悄然成为了彝族民族文化中一个特殊的标记。

参考文献

[1]易谋远.彝族史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陈自升.彝族生活习俗中的“火信仰”[J].宗教学研究,2008(1).

[3]李延超.饶远.彝族传统体育活动为何这么“火”——云南彝族体育的文化地理学分[J].析体育文化导刊,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