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建设标准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8:02

建设标准体系

建设标准体系篇(1)

一、深刻认识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发挥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成功申报了卢氏黑木耳、卢氏连翘、卢氏鸡、灵宝苹果、灵宝大枣、灵宝杜仲、仰韶酒、仰韶大杏、仰韶柿饼、仰韶小米等10个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全国拥有地理标志产品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中,仍存在品牌意识淡薄、粗放管理、分散经营、宣传营销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优势的发挥。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是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组织形式,实行布局规模化、质量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的现代生产经营模式。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切入点,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提高我市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用3年时间,使全市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到12个;建立完善12个地理标志产品综合标准体系;建立15个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0家以上;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全市农民15万户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建立完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符合地理标志产品特色的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生产技术规程,重点完善化学肥料危害、农药兽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法标准,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标准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地方标准规范,使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各环节都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

(二)推进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要按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要求和国家、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要求,推进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要做到有机构、有体系、有本子、有牌子、有碟子的“五个有”要求,要按照标准化生产方式,积极推行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的“五统一”生产模式。重点做好品种提纯复壮及更新、种植技术管理及创新、产地相关指标检测及评价等工作,确保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特色。

(三)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围绕地理标志产品产业的培育发展,强化龙头企业在产业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鼓励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区界限,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等措施,使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促使其快速扩张,壮大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等多种形式,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化发展程度。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分析制度,加强对龙头企业的运行监测,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推进战略。对申报成功的地理标志产品,要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要鼓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充分发挥地理标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壮大企业的发展实力。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对从事地理标志产品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对确定培育的品牌,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要按照产品的不同特性,划定保护区域,在保护区域范围内,实行统一品牌,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品牌形成后,要对品牌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设计,策划品牌背景故事、品牌形象推广手册、品牌形象综合网站等,使品牌形象更加规范、统一。

(五)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产品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中介服务平台。积极培育中介服务体系,加大对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发挥基层农技中心和其他服务机构的作用,为地理标志产品及其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二是建立人才培训平台。质监、科技、农业等部门要通过培训班、研讨会或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从事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工作的业务骨干,储备人才资源。三是建立宣传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博览会、展销会及网络平台等,推介地理标志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生产技术咨询。四是建立地理标志产品信息查询平台。将已注册的地理标志产品进行汇总、公布,为消费者和经营者介绍地理标志产品的鉴别方法、维权途径等知识。

(六)完善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利益机制。积极探索适合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发展要求的利益联结方式,在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一是积极推广合同契约制。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确定农产品最低收购保护价,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确保企业原料来源,形成订单农业。二是鼓励实行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吸收周围农民自愿入股,保证农民每年得到红利收入,通过分工生产,实现产业化经营。三是倡导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当遇到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时,引导企业给予农户一定的经济补偿,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诚信意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合力。各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认真解决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强化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取得大的突破。

(二)加大政策引导,建立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形成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入为主、民间投资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市、县两级财政要加大对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扶持,重点扶持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宣传和产品检测、标准制定修定、标准体系建立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在财政资金建设的重点项目、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政府采购方面,优先推介使用列入政府采购名录的地理标志产品;在申报上级项目资金时,对地理标志产品产业予以优先考虑,对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重点县(市、区)、乡(镇)予以倾斜。要围绕地理标志产品产业的培育发展,筛选招商项目,加大推介力度,创新招商方式,以招商引资增加对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投入。

建设标准体系篇(2)

    2 医药物流标准化的目的和意义

    医药物流标准化是指以医药物流为一个系统,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技术标准、作业标准、管理标准以及作为现代医药物流突出特征的信息标准等,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医药物流标准体系。

    医药物流标准化的目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通用的、成熟的医药标准体系,使医药物流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行为在标准指导下自觉地、规范地、顺畅地进行。

    在我国,医药物流标准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促进现代医药物流业发展、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条件。医药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系统的统一性、一致性和系统内部各环节的有机联系,标准化是必要的基础条件之一。为了实现整个医药物流系统的高度协调统一,提高系统管理水平,必须在系统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标准,并严格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药物流供应链的效率。全国药品的名称、标识代码、包装规格、技术方法等有统一依据和标准,有利于建立全国性的经济联系,为医药物流系统的信息交换提供便利条件。

    (2)规范医药物流市场和医药物流行为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医药物流总体状况可以说是繁荣而混乱。医药物流企业数量众多,规模、服务质量水平、所执行的标准参差不齐;医药物流业整体水平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服务产品不合格、内部结构不合理、经营运作不规范等问题。医药物流标准化就是要建立完善相关标准,对医药物流企业及行为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在保证医药物流持续繁荣发展的前提下规范医药物流秩序,改变这种“多、散、乱”的局面,使我国的医药物流业由低水平繁荣逐步向高水平繁荣发展。

    (3)降低医药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大多数医药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物流方式和管理模式,环节与环节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和协调,信息不能共享,造成物流效率不高、成本不低,经济效益低下。医药物流标准化以医药物流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环节之间和各企业之间技术标准与作业标准等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系统的标准;研究医药物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大系统的标准统一。

    (4)降低药品价格、保证药品质量安全的有力保障。我国医药物流标准化水平不高,效率低,成本高,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物流环节多,技术水平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假冒伪劣药品很容易混入市场。药品的质量、卫生等得不到保证,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安全得不到保障。实行医药物流标准化,严格医药物流企业市场准入标准,规范医药物流行为和市场,是降低药品价格、保证药品质量安全的必行之路。

    (5)我国医药物流业与国际接轨、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的医药物流业要全面与国际接轨,必须接纳先进的理念,运用科学的运作及管理方法,改造武装我们的医药物流企业,以提高竞争力。医药标准化是引导我国医药物流企业与国际接轨的最佳途径,是提高其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我国医药物流标准化建设还很落后,医药物流业面临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实现医药物流标准化和标准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医药物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必备资格和条件。

    3 我国医药物流标准化现状

    3.1 我国医药物流标准化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方兴未艾

    2003年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2009年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成立。全国物流标委会和冷标委是我国医药物流相关标准的管理机构,它们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医药物流开始踏上规范化发展道路,是我国医药物流标准化进程的里程碑。

    我国现行的医药物流相关国家行业规范及标准共有29个,其中法规性文件10个,国家及行业标准19个。

    国标委立项物流标委会归口管理的有关医药物流标准化的在研课题1个,在制标准5项。在研课题即本研究承担的《医药物流标准体系及重点标准项目研究》,包括医药物流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及体系表构建和《药品储存仓库技术条件》、《药品物流服务规范》、《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3个重点标准编制。

    国家商务部也正在制定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来规范医药物流企业和医药物流业。在《关于做好2010年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修改完善药品流通管理法规的建议,要求制定药品流通企业分级分类的管理办法,尽快建立行业经营、服务等标准体系。商务部在制的医药物流行业标准有《药品零售企业经营服务规范》、《医药物流企业分级评估指标》和《药品现代物流企业标准》等。

    我国各地区、各地方也在积极行动,推进医药物流标准化工作。早在2006年年底,浙江省就制定并了《新办药品批发企业现代物流系统基本标准》;2009年10月,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在宁波签署《长三角地区推进医药物流标准化合作备忘录》;2010年4月,湖南省制定《药品批发企业现代物流系统设置标准(暂行)》。

    广大企业积极参与医药物流标准化工作。越来越多的医药物流企业认识到医药物流标准化对国民经济、消费者和企业自身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投入到医药物流标准化事业中来。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和GSP等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完善企业标准,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标准体系;积极参与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研制及标准化建设。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就得到了广东恒畅物流有限公司、广州国药清平医药有限公司、湖北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浙江因特医药物流有限公司等医药物流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3.2 我国医药物流标准化程度仍偏低,滞后于医药物流业发展

    (1)标准覆盖率低,许多医药物流行为无标准可循。现行有关医药物流的法规多是经营流通过程中药品的管理规范,而现行医药物流标准则几乎都是关于药品包装材料方面的指导和规定。医药物流其他环节和方面缺乏相应的必要的标准进行指导和规定。

    (2)标准不统一,自制标准,自成体系,医药物流行为不兼容,衔接不畅。医药物流相关概念、术语等的认识、内含表述和外延界定不统一;医药物流相关分类的标准、方法等不统一;医药物流相关环节、对象的界定等不统一;医药物流必需的药品编码不统一;医药物流必需的药品包装规格不统一。医药物流标准不统一,使医药物流信息处理率低,重复劳动和支出多,增加了医药物流的作业和监管难度。

    (3)标准不实用,许多医药物流行为虽有标准,但仍感觉无所适从。一些标准和条款由于制定时间较久,又没能及时修订,不能覆盖和指导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则不再适用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标准和条款只作了概念上的界定,不够具体,弹性较大,有之无之没太大区别;一些标准和条款在制定时没有广泛深入调研,以偏概全,局限性大;有的甚至全盘照搬其他标准规定,标准和实践两张皮,相去甚远。

    (4)标准不系统,医药物流行为不能在平稳延续的标准体系的指导规范下流畅进行。现有的医药物流标准少而零散,规范不全面、不具体,难成体系;标准制定相对孤立和封闭,较少考虑本物流环节与其他环节、医药物流与上下游医药生产经营消费活动间的联系;标准与标准、标准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之间缺乏必要的呼应和协调,有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相互矛盾;有的标准自身只是将一些要素简单罗列,没有从过程和整体上理顺和协调,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有层次的系统。

    (5)标准不实施,还有相当部分企业不执行或不愿执行相关标准。许多医药物流企业尤其是基础条件较差的中小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所谓标准不标准,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或者闭门造车地自制标准,自成体系;或者考虑到企业自身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根本不投入或不愿投入进行标准化。许多地方在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实施的跟踪检查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不执行或变相执行GSP,所做的一些表面工作只是应付认证和检查,在实际中却另行一套,草率了事。

    (6)GSP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医药事业发展,新版GSP,久而未决,处境尴尬。目前医药企业(包括医药物流企业)依据的都是GSP及其实施细则和认证要求。GSP从2000年以来,对规范药品经营、确保药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现代医药事业迅速发展和供应链理念出现,GSP在实施过程中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GSP本身系统整合性不足,没有从过程和整体上形成一个有序的、有层次的系统;GSP只是医药商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规范,而不是从供应链的高度对医药物流全过程作出全面明确的规范;CSP的条款和指标与上游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及下游药品消费质量要求不衔接,彼此割离,甚至相互矛盾,既没有体现出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关联,又没有反映出药品消费者的诉求和期望。新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已正式实施,而新版GSP长时间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迟迟不能定稿出台。

    4 医药物流标准化的总体思路及主要措施

    4.1 医药物流标准化的总体思路

    医药物流标准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急于求成,不会一蹴而就,所以医药物流标准化应先确立一个总体思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本文认为医药物流标准化的总体思路是:先构后建,先主后次,先建后修。

    “先构后建”就是先构筑医药物流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制定出医药物流标准体系表,然后再制定建立各个标准,充实标准体系的具体内容。“先主后次”就是在制定具体标准的过程中先制定主要的急需的重点标准,然后再制定其他一般的次要标准。“先建后修”就是先将各个具体标准制定出来,建立较为完备的系统的标准体系,然后再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补充、修订和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通用的、成熟的、并与国际接轨的医药物流标准体系。

    4.2 医药物流标准化的主要措施

    通过对我国医药物流标准化现状的分析,针对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主要措施:

    (1)加强对医药物流及其标准化的研究,为医药物流标准化奠定理论基础。在研究中需要特别注重深入广大医药物流企业调查研究,不要把眼光只盯在条件较好的大企业上,还要到一些有代表性的运作顺畅经济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走走,也要到一些条件较差效益不好的企业看看;注重国内外医药物流及其标准化的比较研究,多学习、借鉴、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这样才能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医药物流发展水平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医药物流标准体系。

    (2)大力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促进医药物流业成熟发展,为医药物流标准化奠定实践基础。医药生产经营企业自营和其他物流企业兼营医药物流的弊端显而易见,成熟的现代医药物流业是以专业化高效运作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发展为代表的。有效整合医药物流资源,鼓励和引导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发展,使我国医药物流标准化工作和标准体系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3)加快我国医药物流标准化步伐,推进医药物流标准化进程。尽早完成《医药物流标准体系及重点标准项目研究》课题,出台《医药物流标准体系表》;加紧《药品储存仓库技术条件》、《药品物流服务规范》、《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药品冷链物流安全监控技术服务规范》等重点标准的研制,缩短医药物流标准的研制周期;尽快制定和出台统一的药品编码体系,加快推进药品容器标准、药品包装标准和药品信息化标准的统一和规范。

    (4)加强医药物流标准化的宣传和指导,提高社会对医药物流标准化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医药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使广大医药物流企业认识标准化不仅与企业的经济利益不矛盾,而且从长远看还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建立医药物流标准化信息开放平台,指导企业实施标准化,解答标准实施中的问题,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突破阻碍。

    (5)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抑制地方保护主义,为医药物 流标准化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政府各部门(包括商务、药监、卫生、发改委、工商、税务、交通、信息等)间、物流标委会和冷标委与政府各部门间多沟通,理顺关系,协调政策,使政策相互衔接,避免冲突;促使新GSP早日出台。下决心治理区域分割,打破地区封锁,为“药畅其流”创造良好的环境。

    (6)贯彻落实医药物流标准,充分发挥医药物流标准化的重要作用。医药物流标准制定后,遵循“协调标准,落实标准,活用标准”方针推进医药物流标准化;落实医药物流整个供应链各环节的标准,要求医药物流企业严格贯彻实施医药物流标准。

    4.3 医药物流标准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医药物流标准体系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即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及体系表与具体标准间的关系,先有框架和体系表,再制定标准;

    (2)医药物流标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之间的关系,在先进性和实用性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3)医药物流标准特殊性和一般物流标准普遍性之间的关系;

    (4)医药物流供应链整体性和医药物流各环节具体性之间的关系;

    (5)医药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和操作标准之间的关系;

    (6)既有的医药物流规范标准和要制定的标准之间的关系;

    (7)医药物流操作标准和监控标准之间的关系。

    5 医药物流标准体系构建

    5.1 医药物流标准体系的建立原则

    (1)先进性原则。医药物流标准是先进成熟的医药物流技术的提炼和总结,要能引导现代医药物流企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2)实用性原则。医药物流标准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医药物流业发展现状,要考虑大多数医药物流企业尤其是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3)灵活性原则。灵活的自定义和扩展功能。医药物流标准体系除了实现与现有GSP和其他药品管理体系的连接外,还为体系日后扩展留下接口,有新需求时,可容易地集成新的体系;企业可以在国家行业标准的范围内灵活自主地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标准。

    (4)整体性原则。整个医药物流标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各种分支要有很好的关联度。

    5.2 医药物流标准体系的结构框架

    《全国物流标准专项规划》里“物流标准体系框架图”将物流标准体系划分为11大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医药物流标准体系划分为8类(如图1),主要内容有:

    (1)医药物流基础标准,包括医药物流分类标准、医药物流术语标准、医药物流包装标识标准。基础标准首先需要界定医药物流过程的起点、结点、形式和流程。

    (2)医药物流作业与管理标准,包括医药物流产品包装、储藏、运输及加工配送技术、店铺药品销售技术与管理规定、配送中心技术与管理规定、仓库操作技术与管理规定。

    (3)医药物流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包括医药物流服务质量要求、医药物流服务质量考核办法、医药物流企业分类及资质等级。

    (4)医药物流技术方法标准,包括医药物流过程检测技术方法、医药物流作业流程、医药物流包装技术方法。

    (5)医药物流设施设备信息标准,包括医药物流运输设备分类及技术要求、医药物流仓库、配送中心仓库设备分类及技术要求、药品包装器具分类及技术要求、医药物流温控系统(设备)分类及技术要求、医药物流信息管理规范、医药物流数据格式、数据源标准。

    

    (6)医药物流安全、环保、卫生标准,包括医药物流作业安全规范、医药物流环保规范、医药物流卫生规范。

    (7)医药物流冷链相关标准。包括冷链设施设备、冷链储存及运输条件、冷链跟踪管理。

    (8)其他相关标准。包括医药逆向物流管理规范、控制性药品管理规范,以及在今后行业发展和体系完善过程中需要规范的各个方面。

    5.3 医药物流重点标准

    医药物流重点标准是指对我国医药物流业发展及医药物流标准化具有重要影响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目前急需制定出台的医药物流标准。根据我国医药物流业发展及其标准化现状,本文认为我国医药物流的重点标准有:《医药物流标准体系表》、《药品现代物流企业标准及分级评估指标》、《医药物流作业流程》、《药品物流服务规范》、《药品包装标识标志》、《医药物流包装技术方法》、《药品储存仓库技术条件》、《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药品冷链物流安全监控技术服务规范》、《医药物流安全卫生规范》等。这些重点标准有的正在研制过程中,即将出台,有的则还没有提上日程,需要在近两年尽早出台。

建设标准体系篇(3)

有一大问题是,我国对LNG工程建设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2001年,国内第一座LNG工厂建成,但是十余年,未见到国内权威性LNG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空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LNG工厂选址困难,工程审批难,建成后验收也难。目前采取的“一事一议”的审批、验收方式,很可能给LNG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对于建设LNG加气站的企业来说,由于对行业内、国家的标准混用,各个加气站执行的标准很可能不一样,这会给以后LNG加气站的改造扩建带来诸多问题。

目前,我国明确针对LNG出台的标准有《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存和装运》和《液化天然气设备与安装陆上装置设计》。《天然气液化工厂设计规范》、《液化天然气站场(陆上装置设计防火规范)》、《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码头设计规范》等标准正在编制中。

欧美国家已经出台了较完善的技术法规、标准。这些标准关注LNG工程整个生命周期,涵盖选址、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终止等。还关注操作者的行为和工作程序,因为操作者是标准规范的执行者,可以说是直接责任人,操作者的行为正确、程序正确是实现安全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关注重点部位,在流体扩散、LNG火灾、耐低温、抗震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

建设标准体系篇(4)

中图分类号:F426 文I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01

企业实行标准化建设意义重大,对于供电企业来说,进行完善的标准化建设对供电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经营提供帮助,保障供电企业的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使供电企业可以为国家提供优质的电能和服务,使企业实现健康、稳定和高效的发展,提高供电企业的竞争力。本文依据对供电企业标准化的研究提出了供电企业标准系统构建的对策。

一、供电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总要求

一是需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法律和法规;二是企业标准体系内标准应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的要求;三是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体应为技术标准体系;四是企业标准体系内各标准间应互不干扰;五是需要在标准体系表的框架下对企业标准体系进行制定;六是企业标准体系对其他管理体系不得影响并相互促进。

二、供电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技术标准的制定主要是对技术事项进行规定,并且统一协调,为供电企业电网规划、建设、运行、检修和营销等活动提供技术依据。

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包括以下的工作:对上级公司制定的技术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国家的技术标准进行收集和整理,并针对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规范、技术规定、技术条件和安全技术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等。

三、供电企业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管理标准就是对企业标准化中需要进行统一管理的相关问题制定的。管理标准体系是为了技术标准体系更好的在企业落实。

本企业管理标准制定需要充分结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上级管理标准。管理标准体系主要内容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和综合管理等。目前部分供电企业将管理标准体系进行细分。这种做法是较为科学的,但是管理标准内容需要认真把握,管理标准题目不可以过大或过小,管理标准题目过小则会出现管理标准体系目录过大,复杂性较大不利于查询;太大则会造成标准内容较多,标准的编写将十分困难且不利于使用。

四、供电企业工作标准体系建设

工作标准体系是对企业标准化工作中需要统一安排的工作内容进行规定。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的实现需要工作标准体系的支持。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和各操作岗位都涉及到工作标准体系之中,并需要建立通用的工作标准对于操作层和管理层。工作标准的内容主要是制定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工作的内容、方法等,为了是保证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更好的执行。

五、构建供电企业标准体系的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也对企业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构建供电企业标准体系,提出了以下的对策:

1.完善机构设置和强化人员配备与培训

供电企业在制定企业标准化体系时,需要按照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和技术的特点,依据需要设置专门的标准化机构和必要的专职人员,标准化机构有: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化工作办公室、技术标准分委会等,企业标准化工作由企业法人或其授权人进行管理。

供电企业在进行标准化管理工作时人员可以采用兼职和专职结合的方式,但按需要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对于企业各部门来说可以委派固定人员作为标准化工作的负责人,配合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于供电企业标准化人员的要求主要是:需具备标准化工作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并通过相关培训;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技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和管理情况有较深的了解;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有较深的认识;同时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熟练的利用计算机进行标准化工作。企业在进行标准化工作前,需要认真做好人员培训的工作,使其对标准化工作充分了解,并对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进行学校,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2.提高供电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视力度

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且较为复杂,需要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共同努力。但目前不少企业高层管理者对标准化体系构建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新的标准化内容。因此,想要更好的构建企业标准化体系,需要加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标准化意识,使其认识到标注化的重要性。

3.完善标准化工作长效机制

企业标准化工作是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做好标准化工作首先需要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在落实标准化工作时应明确企业的发展,将标准化工作列入到企业中长期规划中。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奖惩制度,将标准化工作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

4.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标准化工作

科学标准化的管理可以保障企业的发展。但缺乏创新的科学标准化不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标准化管理领域也开始应用。企业引入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这也是未来标准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5.完善绩效考评制度

供电企业在制定好标准体系后,需要进行有效的执行。为了保证标准体系的执行,需完善标准化绩效考评制度。制度中需要规定员工的考核办法,为了更好的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监督。同时管理人员通过对标准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工作的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落实较好的部门应提出表扬,对于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应提出批评。

六、结语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构建标准化体系,是企业管理的主要趋势。企业通过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充分体现企业的技术水平。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赖真明. 集团水力发电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水利,2010(3).

[2]张艳敏,任永宁. 电力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J].电力建设,2006(2).

建设标准体系篇(5)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5-1073-03

1 概述

标准(standard)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用标准来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而标准体系(standard system)是由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1]。

信息化是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抽象和数字化的过程,它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等高科技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过程[2]。

标准体系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保证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的基础。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信息化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本文结合国家局、省、市局(公司)关于信息管理工作的规定、信息化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以期推动信息化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改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效率,按流程管理信息化项目。使信息工作人员有章可循,可以按规范对维护过程进行实时核查,有效提高信息化工作的运行效率,进一步规范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提高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性和健康程度,打造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新高度。

2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随着西安烟草信息化发展日渐深入,信息基础设施也变得更加庞大和复杂,越来越多的关键业务应用运行于信息平台上,对网络的稳定性、高效性和安全性要求逐步提高,信息系统在日常的系统运行中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信息化管理能力对企业业务运转的影响正在成正比不断提高。而长期以来企业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非均衡发展模式,致使信息化管理能力薄弱,信息化已出现畸形态势,为企业业务运行带来极大隐患,企业信息管理部门急需从单纯技术部门向技术与管理并重部门转换。

目前,在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一是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标准,信息资源管理粒度较粗,二是信息化设备运行维护效率未能充分发挥,三是信息化项目的管理缺乏统一的流程设计与规范。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以规范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加强信息资源运行维护及信息化项目管理,对于西安烟草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3.1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复杂工程,将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信息化标准体系既规定了信息化标准总体结构,同时也是信息化标准的规划,规定了未来几年重点要编制的信息化标准。因此,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应从标准化现状与问题出发,充分分析标准化需求,构建适用西安烟草的信息化标准体系。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是由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范围内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图是以方框图形式表示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由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三个分体系组成。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

3.2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分体系说明

3.2.1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分体系

信息资源是指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人员、网络设施、信息处理的设备、计算机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等基础软件系统、人员与设备的工作环境。信息资源管理标准用于信息资源的规划、采购及建设。体系将从定义及分类、等级划分出发,对信息资源的规格及标准,应用等方面进行规范。该分体系包括技术队伍、硬件设备、系统软件和网络通信四个二级类目。

技术队伍标准包括机构设置规范及专业技能规范两大部分。

硬件设备包括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是指打码机、工控机、扫码设备、PDA、RFID设备等烟草行业生产经营所使用的信息化电子设备,通用设备是指主机等计算服务设备、网络基础设施、个人电脑等客户终端设备、磁盘阵列等数据存储备份设备和UPS等机房环境设备。硬件设备标准是指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中使用的各种专用和通用设备标准,用来指导设备选型、安装调试、验收、招标等方面的工作,以便实现信息处理设备间的互相兼容与互联。

系统软件包括数据库软件、中间件软件、操作系统和办公工具软件、数据备份软件等平台工具软件。系统软件标准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系统软件方面的标准,用于指导西安烟草系统软件的选择、安装调试、验收、招标等。

网络通信标准是指西安烟草广域网和各级节点局域网建设以及通信协议、信息传递与共享等方面的标准,用于指导西安烟草信息化网络通信建设和管理,确保烟草网络基础设施间能互连互通。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分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分体系

3.2.2 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分体系

信息化运维管理是指信息技术部门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技术、制度、流程和文档等,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信息系统本身及设备、网络进行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应用/服务管理、网络管理等具体工作内容。该文对运维管理标准进行框架设计,梳理组织架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流程建设。根据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配套的管理措施包括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绩效考核、运维费用、技术支撑等内容,同时结合西安烟草的业务特色,整合运维服务资源,规范运维行为,确保服务质量,形成统一管理、集约高效的标准化运维。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分体系包括核心运维和节点运维两个二级类目。

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分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3.2.3 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分体系

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是指规范西安烟草信息化项目规划、实施的各种标准,其作用是保障信息化项目的功能完善、性能优良、技术先进、架构开放,具备较强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主要包括产品型项目、软件型项目及服务型项目三个二级类目。

结合IT行业特点运用项目管理技术、理念和方法,按照西安烟草现状及需求建立信息化项目开发的质量保证体系,使项目开发有序化、文档化,有计划性、具可追溯性,以保证IT项目的按计划实施,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将包括项目综合、范围、时间、成本、质量等方面以及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等过程组。

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分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体系

4 结束语

信息化标准是指导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南,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化标准及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对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复杂工程,将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文章结合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实际,提出了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系统架构,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将在日后的研究工作中不断实践,为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建设标准体系篇(6)

最近几年我国的电力企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同时营销体系标准化建设也逐渐受到了企业相关人员的重视,但是在我国的电力营销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也给电力营销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带来了很多的障碍,所以一定要将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放到战略的高度上,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电力营销企业的健康发展。

1.营造实用的电力营销管理标准化工作体系

1.1建立和完善具体的工作标准

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中需要面对很多不同的客户,同时它还是客户和供电公司之间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其所面对的事务也是非常繁杂的,很多事务都需要依靠工作人员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来完成,但是电力营销企业员工的个人综合素质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能力不是很强的员工在工作中就有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新员工来说。只能跟老员工学习,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所以熟悉业务的速度也相对较慢。通常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会在进行验表工作之前比业务水平一般的工作人员多做几项工作,首先他们会确认电表和用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差池,其次是检查电表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有,一定要严格的对其自身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检查。只有做好细节上的工作才能更好的保证供电的服务质量。

电力客户的数量不断增长,而且客户对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员工自身的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只是依靠几个技术上非常熟练的员工是非常难以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的。所以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应该总结出相应的标准和规定,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工作的具体操作进行有效的规范,只有让所有的员工都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去行事才能更好的保证电力营销企业自身的服务质量。

1.2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动态管理模式

在制定标准之前一定要对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现代市场当中的主流趋势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但是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制定的标准也无法一成不变,第一,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疏忽,需要及时的补充,第二,电力营销活动本身也存在着非常强的复杂性,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可能还会有不同新的任务,所以相关部门需要根据新的变化和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动态管理的质量。

2.依托信息技术建立高效实用标准化的工作体系

2.1建立收集、传递标准信息的网络

在电力营销工作中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一个符合供电企业发展情况的信息化平台,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对信息进行搜集和处理,具体来说可以选择一个比较全面的网站,在网站的主页上可以分版块对现有标准进行刊载,同时还要注意针对一些不能公开的信息,要采取对应的保密措施。

网站的论坛也是收集意见和建议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用相应的手段去征集意见,高层要充分的调动一线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之后一定要充分的借鉴其他的工作方式对意见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修整之后,刊登在网站的主页上。论坛的管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定,促进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2.2电力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应相辅相成

目前我们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被独立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外,甚至被独立在实际工作之外,实用性较差,往往成了企业的一件摆设。应妥善处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工作、实际工作之间的依存关系,充分地依托信息技术,完善企业标准,以成功地实施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使企业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1电力信息化建设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的电力行业信息化,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各省市电力企业独立规划和运作,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加之复杂的专业应用使得同一企业各职能部门只根据自身的需求单独立项,开发功能单一、开放性较差的专用系统,往往使一个电力公司内同时运行着很多较为独立的计算机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功能不同,开发工具不同,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不兼容,最终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电力营销作为客户与供电公司其他部门之间的桥梁,就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从这些信息系统中抽取有价值信息的问题。

而成功实施ERP系统的企业,不是单纯地将各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必须首先理清企业的业务流程,对之进行优化、重组,最后才能实现企业资源管理操作的自动化。其中业务流程重组(BPR)在电力行业中尤其显得不可或缺。

2.2.2电力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关系

(1)电力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互相依赖。BPR与企业标准化体系目的是一致的,即建立合理的工作标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也许可以认为,BPR是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标准化体系建设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另一方而,我们又必须依托信息技术来加快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提高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水平,换句话说,标准化体系建设也是电力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电力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互相促进。电力营销工作具有极强的动态特征,标准将在实践中不断地被提高和优化,并且要求标准的实施和实施情况的反馈都要非常及时和准确。标准化工作的内容被纳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后,使得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得以极大地提高。此外,信息系统还能够为标准化工作提供详实的数据,进一步促进标准化工作的高效开展。

实用、动态、高效的标准化工作体系,也将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化建设中需求分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信息系统的建设质量,而营销信息系统也应达到能够及时、高效地作出动态调整的要求。

3.结语

电力系统的发展中,电力营销企业作为最终面对客户的一个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电力营销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建立适合当今时展的制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电力营销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质量,从而也使得我国的电力行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建设标准体系篇(7)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美丽、打造生态家居环境美”目标,确立标准化管理理念,依据“三定方案”,清理、细化相关管理标准和规范,明确管理范围和内容,制定管理、考核细则,形成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使城市管理每一项工作内容具体、流程清晰、标准统一、行为规范。通过标准化体系建设、依法开展标准化治理、管理,通过高效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优化城市环境。

二、主要任务

1.市容管理标准。制定城市主次干道管理,背街小巷建筑(构筑)物、公共场所、户外广告和标志、公共设施(广场)、建筑工地、住宅小区、停(洗)车场等市容管理标准;

2.环境卫生管理标准。制定城市(乡镇)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标准、环境卫生保洁质量标准、环境卫生设施保洁质量标准、环境卫生服务企业监管标准、建筑工地管理标准、公共设施保洁等标准。

3.城市道路管理标准。制定城市道路建设和移交管理、城市道路养护、路政巡查等标准。

4.道路设施管理标准。制定照明、桥梁、公共自行车、公交场站建设和移交管理、维护保养、执法巡查等标准。

5.执法队伍管理标准。制定执法队伍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执法规范、执法培训、执法保障、执法巡查等标准。

6.行政执法管理标准。制定执法证件、执法文书、执法票据等管理和行政处罚工作标准。

7.行政许可服务管理标准。制定窗口受理、后台办理、审查批准、窗口收费等工作规范、标准。

8.数字化城市管理标准。制定数字化监督管理系统规划、建设、运行、监督、考核等标准。

9.机关业务处(室)工作标准。制定本处(室)工作制度、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规范、质量标准。

三、编制程序

1.搜集资料。各单位根据职能全面搜集国家、省(市)和行业相关现行管理标准和规范。

2.组织起草。按照标准高的优于标准低的、标准具体的优于标准笼统的原则进行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比、选优。标准相同、内容不具体的,根据本市管理实际制定可行的操作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对反馈的意见进行分析研究,编制出送审稿。

3.上报送审高。上报送审稿,一并上报编制说明。编制说明主要包括制定依据、参考依据、征求意见等情况。

4.组织审查。相关业务处室对各单位上报的送审稿进行合法性审查,重点审查标准是否与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范强制性标准相一致,是否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和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相一致。

5.组织汇编。经审查通过的标准,送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征求各部门和市民意见,必要时组织听证。对反馈的意见及时研究,进一步完善起草单位的标准送审稿。然后组织汇编。

6.组织试点。选择一个县(市)、区城市管理部门、一个大队、一个办事处、一个乡镇试点实施城市管理标准。根据试点情况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标准。

四、工作步骤

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从2013年2月1日开始,到2013年6月30日结束,共分五个阶段进行。2013年7月1日起进入标准化长效管理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2月1日至2月10日)。这一阶段主要工作:组织动员,成立组织。通过动员,切实提高各单位班子成员、工作人员对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的认识,自觉依据标准履行职责。

2.起草草案阶段(2013年度2月11日至3月8日)。各单位组织得力工作人员,搜集、整理、遴选、细化相关标准、规范;征求管理区域市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城市管理标准修改建议;组织起草编制说明;上报送审稿。

3.审查阶段(2013年3月11日至22日)。组织法规处、机关业务(处)室骨干对上报的送审稿进行合法性审查、技术审查,修改完善后报市城管办征求相关成员单位意见。

4.组织试点(2013年3月23日至5月22日)。相关业务处(室)推荐试点单位,并全程指导试点。

5.完善阶段(2013年5月23日至6月28日)。各县(市)区、起草单位和相关业务处(室)结合试点情况,细化和完善标准,上报局汇总,并上报市政府备案。

6.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7月1日)。各单位制定贯彻落实标准的工作意见或实施方案,局相关业务处(室)、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根据标准汇编修改完善年度城市管理目标考核方案,并组织考核。

五、工作要求

建设标准体系篇(8)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2-0017-02

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是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重要的技术支撑,对促进和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省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省、市、县三级检验检测机构为中心,以流动检测车、快速检测仪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但从总体上看,我省现有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一些影响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 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方面表现出来的几个先天不足

(1)是标准体系落后,尤其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如检测方法不够,多残留检测方法较少,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成熟,缺乏超痕量分析等高技术检测手段,样品前处理技术过于传统等等。

(2)是检验检测机构重复设置是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交叉重叠的“并发症”。各地、各部门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用于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质监、工商、卫生、农业、检验检疫等部门都有自己的检验检测机构,但检验检测机构设置没有统一规划,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甚至一些机构只是低水平的复制。单从地方检验检测机构来看,单位之间硬件基本雷同,检验检测同质化倾向非常明显,开展的项目主要是常规项目的检测,但对于花样不断翻新的假劣食品而言,又力不从心。

(3)是检测资源浪费、检测信息不能共享已影响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的特殊性要求进行分段监管并需做好相互衔接的补充,实现无缝隙监管,以确保上市食品质量安全。分段监管的框架下,任何一个环节发现不合格的食品都可能涉及其他环节的监管部门。生产环节检出不合格产品应当查明其流向,及时通知企业召回,并由工商、卫生等部门在市场监管中进行清查,且部门之间应及时通报;终端环节发现不合格产品应当追溯至生产企业,其间也离不开部门之间的配合。

2 我省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突破点、重点和难点

(1)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突破点:资源整合。首先是整合软资源(包括立项计划、经费和信息等)。删除重复、不合理的计划,增加薄弱环节检测和检测批次,提高检测科学性;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为食品安全执法、风险评估、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2)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重点:重点或部级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健全检验检测机构系统,做强做大检测品牌,建立以省、市、县和企业四级检验检测机构为主体的检验检测机构系统。做到区域分布均衡,重点实验室具较高技术水平,能够跟踪国内外食品最新发展动态,对潜在危害提出前瞻性预测及应对措施;地域性实验检测系统能够开展本地食品安全一般常规项目和快速检测工作;企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开展产品出厂检测。

(3)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难点:信息管理支撑系统。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系统,信用评价和责任追究系统属于对保障食品安全工作高效运行和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整体功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食品标准缺少信息化和公开透明化。而且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存在数量偏少、标准陈旧、与国际接轨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已达80%,日本国家标准有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而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为60%。我国食品标准太多太乱,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各标准间重复交叉、层次不清,而且同一个产品甚至有几个互相矛盾的标准,日前曝光的“农夫山泉水标准事件”就是一个真实写照。

3 食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需要采取的措施

建设标准体系篇(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因此,最近几年公司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挑战,不断转变管理思路以提高管理水平。为了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公司主要着力于完善内部管控机制、系统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加快经营方式转变,以标准化为抓手全面提升公司总体竞争实力,在公司内部大力推行管理变革,从而全面获取可持续竞争能力,使公司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一、标准化、信息化与战略任务之间的关系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为达到最佳秩序,由权利机构颁布并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标准化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过程。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在推动公司标准化建设之初,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标准化是战略任务得以实现的道路和桥梁,是通往公司未来发展蓝图的必经之路,而信息化是标准化工作的强力支撑,是标准化工作效率、效果、优势得以淋漓尽致展现和发挥的技术基础。

二、基于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及实践

在理清楚标准化、信息化与战略任务之间的关系后,公司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就如何以信息化为支撑在以下几个领域做了探讨与实践。

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战略任务实现的支撑,是内部运营管理的基础性,是业务流程得以连续运行的根本保障。在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和运用公司现有的信息系y,不仅可以快速的推动标准化工作的落地及应用,并且有利于各项战略任务的实现。公司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被全体员工熟练掌握应用的优势,结合标准化“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理,将标准化中标准的编写、送审、征求意见、报批、、修订、复评、制修订任务下达、修订等环节进行系统的植入,在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之上,借助流程梳理等工具,理顺了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流程,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改进升级,从而解决了标准文本管理不规范、制修订过程痕迹难追溯、宣贯培训不到位、日常印刷维护成本高、运行检查难开展、针对出现的不符合无法跟踪等难点问题。借助信息化,在公司范围内固化了标准化作业流程,实现了标准管理的可控、可视,所有过程均能实时跟踪验证,从而保障了标准化体系的顺畅高效,现阶段该系统与各专业系统(如:人力资源、法规、知识管理、风险管理等子系统)进行了集成,目的是通过工作流平台的引入,在支撑标准化工作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分层次的支撑管控,具体成效及表现:

1.标准化与业务活动形成了互动机制。在系统内部定立了标准的所有人、审核人、批准人及标准对应的业务流程,实现了从标准的编写、送审、征求意见、报批、、修订、复评、制修订任务下达、标准修订等全过程的实时可视管理并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当业务流程发生变更,所对应的标准就会被系统提醒进行修订,而标准的修订又会被提醒修订相应的业务流程,实现了相互关联和互动的机制。

2.系统自动提醒,实时传输信息,确保业务工作与标准化做到知行合一。标准的使用涉及公司各级员工,要求实时提醒,实时更新并自动提醒。因此,公司为了实现这一功能,为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信息系统内部强化了提醒功能,除了标准的公告、待办任务提醒外,还与手机中的掌上短信平台、邮件系统相集成,从而确保时效性。

3.现有系统内容更加充实,系统性、实用性及知识储量更加多姿多彩。标准化包括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三个子体系,涵盖了现有的所有业务活动和流程的要求,同时增加了标准化工作动态、标准化知识、体系工作计划、贯标动态、风险管理动态、知识管理动态、体系知识、法律法规等内容,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完善和全面的支撑,使得整个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内容更加丰富。

4.在现有的信息系统内,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国际公约、国内法律法规、国外法律法规共同构成标准化知识系统的组成部分,使得标准更加便于查阅、检索,同时各部门可以根据所辖专业法规变化情况实时更新,能够查阅标准的废改立情况及各个不同时期的版本,这样更利于防控风险,增强了全员的法律意识。

5.标准化与信息系统相互促进,为业务工作的开展及目标任务的实现提供了强力支撑。公司的信息系统基于JavaEE环境建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容性较好,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扩展、调整,这样保证了各项业务流程的适用性,能够实现新增及变更活动及过程与管理工作实际相互促进和改进提升。

三、用标准化的原理与方法,推动信息资源的标准化

“统一、简化、协调、选优”是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公司也高度重视对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其主要核心目的是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产生,确保信息资源的共享,避免基础数据的重复录入和无效录入。统一标准是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互操作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标准化则是支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公司在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以ERP 项目为依托,规范了信息的分类编码、采集、交换传输标准,从而实现在综合利用环节能够资源共享。围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采集、处理、存储、交换、共享、服务和应用七个环节开展标准化工作,初步形成了公司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四、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的相互促进实践

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与标准化工作紧密结合。信息化是标准化体系得以高效运行的有力抓手和核心工具,因此,必须依托信息化开展标准化建设。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公司确定了信息系统软硬件运维管理的标准,形成了公司网络系统的日常维护技术要求,规范了信息设备的选型论证、购置、安装调试及验收、维护、使用及报废全过程的标准。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的信息化管理标准,实现了全面覆盖信息化建设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主要成效:

1.以标准促进信息化项目的规范运行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标准化规范了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过程及准则,信息化则是按照标准的要求,将已经固化的流程及要求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展现变成应用系统,从根本上保证各项标准的严格执行。信息化能够保证标准化系统中的各项业务活动、流程固化在信息系统中,从而使得标准规定与业务操作、管理实际高度一致。在确保标准化与信息化一致方面,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证措施,如:将标准化建设和ERP项目阶段性同步,从架构策划、流程固化、标准制定等各个环节同步,以标准为引领、信息化来实现这种方式,杜绝了“两张皮”的现象,实现了标准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相互促进,既落实了标准的要求,又实现了信息系统的可用、实用和适用。

2.公司在ERP项目启动时,公司通过会议统一部署确定要依据标准固化的业务流程为依据,构建信息系统。项目的目标是“战略导向、流程最优、标准精细、系统先进、管用实用”的建设目标,通过管理标准中流程的固化、技术标准中技术要求及参数的确定、工作标准中组织机构调整和责权利分配的优化固化,明_了标准化系统中的各子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建立项目实施方案,规定了时间节点及工作要求;同时,在信息化项目管理中建立了项目进度计划、实施方案及例会沟通报告制度,明确了ERP系统构建与标准化项目之间的沟通时间节点和沟通要求,实现了标准化与信息化双向的沟通机制,从而确保了项目在实施环节的无缝对接。

3.企业标准化的架构、制修订流程及日常维护流程都进行了信息化,实现了实时查阅、检索,减少了管理上的难度,大大提升了标准制修订的工作效率,大大减少了出差错的概率和滞后概率,为标准化体系的动态管理和应用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

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通过标准化实现了各项业务活动、技术要求和责权利分配得到全面系统的固化;通过信息化使得标准化各项业务得以顺畅高效的运行,同时也促进了信息化工作的规范,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使得资源全面共享。由于标准化与信息化的同步开展,使得公司数字化建设水平得到了全面、系统提升,形成了标准化与信息化的全面互动和互促,更好的支撑了公司战略任务,相当于修通了通往战略目标的“高速公路”。

参考文献:

建设标准体系篇(10)

随着电网企业高速的规模化发展,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与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开始暴露。由于电网企业对购、售电价没有自,定价权均由政府掌握,经营效益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其能否将企业内部资源合理高效进行配置和成本优化等方面。因此,在电网企业内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成本标准化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主要探讨成本标准化体系在电网企业内应该如何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一、电网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电网企业是天然的地域性垄断行业,资本性支出巨大,形成规模庞大高度密集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大,维修运营成本费用可观。过去的成本预算控制一般都以上年实际数为基数乘以计划增长预期比例而确定,表面看似合理而实际存在很多的随意性与人为因素。

二、电网企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成本标准化体系

1,电网企业的主要成本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增长迅猛,电力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电力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电网建设成本也随之快速增加;面对日益庞大和复杂化的电网,所需的运营、维护成本也越来越多。从“大成本”理念出发,电网企业的主要成本包括购电成本、电网建设成本和输配电成本等。其中购电成本指购入电厂电源的电费成本;电网建设成本是电力设施及配套的基建、技改投入的成本;输配电成本包括电网维护修理成本、运营成本以及行政管理费用等。

2,哪些成本需要设置成本标准

(1)购电成本标准化。由于上网电价由政府制定,其控制主要通过经济调度等手段来实现,其中线损成本指购售电量之间的差额即损耗电量的购入成本可以建立线损成本标准,已达到降损增效的目的。各地区的综合线损率由于所属区域特性不同或者电价水平不同差异较大不利于互作比较和控制,将综合线损率细化分解后设置标准会更有利于减少损耗、控制成本。

线损标杆可分区域、分电压等级、分输变电线路、分台区定期计量统计电量损耗计算线损率,利用历史数据纵向比较分析同一对象(例如某个台区)的线损的波动,再横向比较与其相近的另外一个台区的线损指标,研究分析其变动和差异的原因,树立较为合理可行的线损率标杆作为标准实施或考核。

(2)电网建设成本标准化。随着近年来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建设的复杂程度也愈来愈高,不能笼统简单地定一、两个大的标准,而应该按照工程实施对象的不同分门别类进行统计归类,例如对象可分为线路和变电站等。搜集整理输变电工程的建设、改造成本,计算比较每个工程所需单位变电容量造价、单位线路长度造价等成本数据,必要时还须进行敏感性分析考虑材料、土地等因素对工程造价标准的影响,综合考虑影响工程成本的各方面因素后设置工程成本标准定额或函数公式。

(3)输配电成本标准化。相对前述两种成本输配电较小,但在目前电网企业中可控性最强,建立成本标准化的迫切性也最强。输配电成本具体包括折旧费、电网运维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保障成本等。其中折旧费主要是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在投产后的使用年限内每年的摊销额,主要受工程成本造价标准和折旧率因素影响。

电网的维护和运营成本与电网的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密切相关,规模大小一般以总变电容量和线路长度等指标计量,复杂程度则很难以指标参数量化计量。目前国内电网企业都是以电网安全可靠地供电为首要任务,因此可在国内或公司内部可以互作比较,分析比较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哪个区域的成本最优。运维成本可根据对象不同细分为变电站、线路等,变电站可再细分成变压器、开关、变电二次设备等站内主要设备。可以运维对象即电力资产为单位对所有的运维成本进行分类计量,在可比对象之间寻找建立成本标杆,例如500千伏线路每公里维护费用等。

电网企业的行政管理、后勤保障费用随着电网规模日益扩大也呈不断增长态势,建立合理行政管理费用标准和后勤保障配置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在电网集团内部将各区域供电公司按规模大小分成若干等级,设置行政机关机构及岗位数量标准,人工成本标准、办公场所面积标准,行政办公用车辆标准,行政管理成本占总成本比重标准等。各供电公司再根据集团要求设置更为细致的费用标准,例如各部门人员配置标准、薪酬福利标准、岗位人员安全工具及劳保用品配置标准、办公场所面积标准、办公设备及耗材配置标准,物业管理费用标准、车辆配置标准、车辆修理耗油标准、公关接待标准、会议标准、宣传营销标准、公干差旅标准等。

三、建立成本标准化体系需要具备的条件

1,生产、经营业务流程必须固化、标准化

成本在业务运作的过程中产生,由业务驱动,因此成本的标准化必须建立在业务的有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基础上。只有在标准的、有序的业务操作规程规范下,其中工时、耗材等资源耗费才能通过作业成本核算方法准确地被分类计量下来作为标准建立的参考。只有在业务流程优化,即减少其中低增值的环节和消灭其中不增值的环节后,成本才可能达到最低或控制在最优水平。

2,成本核算精细化,例如采用作业成本核算法

传统的财务核算仅仅核算总的成本,而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或业务事项或产品服务成本没有细分的核算数据。例如具体到抄表、收费、巡线等业务事项的成本,具体到每个变电站、线路甚至变压器、某段电缆的维护运营成本等数据均无法掌握了解,建立多层级细分化的成本标准就变成了“无米之炊”。各区域供电公司总的供电单位成本水平受所属区域的地理环境、政策、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差异较大且不具可比性,难以在公司内部建立通行、有效的标准加以推广和应用。为了建立成本标准化体系,必须建立详尽、细致、全面的成本核算体系,例如运用作业成本核算法对企业内部各业务分类进行核算;采用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综合最优理念核算不同资产对象的改造、维护、运营成本,依靠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数据树立成本标准。

3,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业务支持度

成本标准化需要庞大的数据体系,例如成本数据、成本驱动因素数据和历史成本数据等,数据的录入统计分类计算维护都需要强人的数据库系统支持,并且数据起始并贯穿于企业内、外部各项业务流程,数据重复的录入、计算、统计和核对只会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只有系统间的集成与信息共享才能有效地支撑成本标准化体系的搭建、完善和运作。

四、电网企业如何开展成本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

从生产、营销等作业现场标准化建设开始,实施现场作业标准化管理,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生产实践经验,制定一系列量化的标准规范现场作业人员的作业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风险。逐步向管理、经营领域拓展,将企业中“散乱无序”演变成“规则有序”,逐渐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技术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建设标准体系篇(11)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标准

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合理的开发以及对三维立体城市的构建,具有深远的意义。

1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概述及工程建设标准现状

(1)城市地下空间内涵概述。

土地空间由表面、地下以及地上等三部分构成。人们对地表下面能够利用的自然空间以及人工开发形成的立体空间,统称为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空间依据其与地上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结建地下空间与单建地下空间;地下空间依据用途可以分为:私人物品类、准公共物品类以及公共物品类等三种地下空间;地下空间依据开发深度分为:浅层地下空间(10米以内)、次浅层地下空间(10--30米)、次深层地下空间(30--100米)以及深层地下空间(100米以下)等四种地下空间。同时,城市地下空间具有以下特点:没有被利用的开阔空间、具有良好的抗灾与防护性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密闭性以及具有复杂的施工条件与较高的费用。

(2)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标准现状。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由于开发相对较晚,且未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以致对工程建设不能够予以可行性指导。同时,地下空间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没有实施整体规划,致使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标准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标准覆盖范围比较小,致使标准数量较少且标准不足。其次,标龄时间长,导致标准出现老化现象。第三,标准技术与时代不同步且标准之间具有交叉现象,导致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工艺不能够得到有效应用。

2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分析与经验借鉴

2.1城市地下空间在国外利用分析

地下空间在国外得到了系统规划且各具特色。很多发达国家利用地下空间还建造了很多大型地下公共建筑设施,并具有完善的防灾以及运营管理设施。城市地下空间在国外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每天约有九分之一居民出入城市地下商业街购物;在1981年,日本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已经达到156.6千米。因此,城市地下空间在日本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在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具有完善的立法、规划、设计以及经营管理等开发利用体系,并且有很多措施对地下街建设进行制约,有较好的设计、抗灾能力保障。在疆土非常辽阔的美国与加拿大,由于城市高度集中也会发生交通拥堵等城市矛盾。因而,在北美明尼阿波利斯市、多伦多以及蒙特利尔市等很多城市都建有发达的地下步行道系统,把各个大型公共建筑在地下予以连接,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商业、文化交流等活动,而且有效缓解了人流拥堵现象。由于北欧具有良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条件,瑞典南部地区以及芬兰赫尔辛基的大型供水系统均位于地下,不仅有效节约了土地,而且降低了水源的损失。

2.2城市地下空间在国内利用分析

我国对地下空间的利用相对比较单一,主要利用在地下人民防空工程、地铁工程以及地下停车场等方面。由于受到技术条件与施工材料的影响,很多地下人防工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地下空间在北京、上海以及广州等各大城市得到了有效利用。北京每年以总建筑面积10%的速度,实施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上海在2012年底,地下空间建筑面积也已经达到5699万米2。广州在对地下空间利用中,不仅对城市地下空间实施综合开发,而且对地铁工程与人防工程有效实施了结合。利用地下空间建造的地铁工程,不仅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现象,而且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具有重大意义。

3创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工程建设标准可以作为工程建设的准则与依据。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各个国家人口的增长,为能够有效解决城市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等问题,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得到了很多国家的重视。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逐渐已经成为国际衡量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准。因此,创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首先,能够为各类地下空间建设工程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其次,能够有效保证地下空间工程建设获得最佳效益与效率。第三,对地下空间资源能够有效利用。第四,能够有效降低开发成本。

4标准体系编制原则及其结构分析

(1)编制原则。

创建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为使地下空间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应编制相应的标准原则。内容包括:首先,应遵循国家相应的法律政策。其次,实施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应具有前瞻性,不仅要有所继承,而且应有所发展,为以后新技术发展留有一定空间。第三,应对利用地下空间市场予以科学规范,地下空间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必须得到有效保障。第四,对国内外标准状态进行综合掌握,从而对适合我国的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予以科学编制。第五,在对不同学科以及标准现状科学分析的前提下,对标准数量予以科学确定。第六,创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

(2)结构。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在工程类别以及建设程序上,具有不同的内涵。依据霍尔三维结构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可以认为是三维空间结构。同时,标准体系表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在对地下空间的工程建设特点、管理职能以及标准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可以实施横向专业分类。

5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措施分析

(1)对地下空间网络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

实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应对周边环境实施综合考虑,不应各自为政,应使地下工程与地上工程相互结合,相互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以减少地下空间工程对后期开发地上工程的影响。

(2)城市市政设施应逐步地下化。

城市市政设施借助地下空间,在有效减少地上土地资源使用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借助地下空间,将不受地域限制的变电站、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的垃圾转运站等城市公共设施,创建为地下建筑设施,不仅可降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且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创建有效的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能够有效减少对地下资源的永久性阻碍,进而使地下资源得到综合开发与利用。

6结语

地下空间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对其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而且能够有效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有效创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刚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