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6 00:23:52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1)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兴则校兴,班衰则校衰。加强班集体建设旨在创设和谐、团结、向上的育人环境,激活学生乐学、善思、奋进和自主、自强、自立的内驱力,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旨在引领师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体谅,学会沟通,学会互相尊重,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旨在夯实学校育人基础,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最直接、最主要的组织实施者,是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和参与者。班主任队伍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优良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更关系到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班主任队伍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甘于奉献的群体,正是你们的无私奉献、默默耕耘,把一个个本来学习基础不好、行为表现不佳的学生送入到高校,送进企业,你们是我校一群“最可爱的人”!

沟通是一门艺术,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教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的问题。教育中如果缺乏沟通,则学生的“心事”教师永远也“猜不明白”,而教师的“柔情”学生“永远不懂”。沟通,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通过沟通,才能彻底拆除妨碍情感交流的“篱笆墙”,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分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加强沟通、合作,对学生教育绩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许多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意识不强、沟通技能低下、沟通策略缺乏、沟通存在障碍等问题变得非常突出。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导致了家长与班主任关系的紧张或恶化,甚至酝酿了尖锐的冲突。目前,迫切需要对沟通策略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但沟通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交流行为,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远为复杂。只有充分认识沟通的必要性,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善于运用各种沟通策略,才能使家校配合密切高效,共同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教育者”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可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一个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分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完成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在这二者之间架设桥梁的主角就是班主任。如何和家长保持密切而和谐的关系,实现有效的沟通,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一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性,二是家校沟通的现状,三是影响家校沟通的原因,四是家校沟通的原则,五是家校沟通的方法,六是家校沟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家校沟通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项“三位一体”的工程。它往往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教育的成功往往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协调的结果。而对于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而言,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否卓有成效,是否能形成一股合力。

如果作为教育者,我们只重视学校教育,那产生的结果有可能是你五天的教育成果,周末两天在家就给你完全抹杀了,就是我们常说的5+2=0。如果家庭教育虽有但却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那孩子有可能甚至反叛你在学校对他的教育;更有甚者,当你的教育思想得不到家长理解与认可时,他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意无意透露出对你的不屑,那你的教育理念再优秀,也只能是你自己的,而永远不会化为孩子的,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重其道”。

家校沟通的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只有学校、家庭明确分工,协同步调,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最佳的教育效果。然而,目前在一些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身上存在家校沟通不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班主任沟通意识不强、沟通技能低下、沟通策略缺乏等。据一项调查显示,大约47%的教师只有在学生犯错误时,才产生与家长交流的想法;教师与家长主动沟通,还被视为“非正常”的“告状”、“求助”;37.3%的家长在孩子犯较大过错时才有与教师交流孩子情况的想法。因此,家校合作出现的“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和“理解与沟通”出现障碍密不可分的。

不少班主任意识到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但缺乏正确方法,沟通缺乏策略和技巧。有的班主任把教育学生的重任按校园和家庭“划清界线”,与家长“各负其责”。有些家长把孩子学业或行为方面出现问题归咎于教师,当教育教学成果不佳时,就易产生互相埋怨的情绪,甚至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严重影响了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也给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原因分析

在实践中,由于教师和家长的社会分工、教育理念的不同,结果在家校联系中常出现障碍甚至尴尬,达不到预期效果,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受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家校双方有效沟通意识不强

一方面,一些教师至今未能从中国文化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中解脱出来,仍然根据这种角色形象指导自己的言行,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这就很难与家长平等沟通,极易产生沟通障碍;另一方面,家长也深受传统师道观念束缚,加上来自含蓄、内敛型文化的内在约束,许多人还不习惯、不愿与教师进行主动、积极的交流。从这个意义讲,都属于沟通意识不强。

2.受职业、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差异的影响,家校双方沟通存在障碍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职业与社会地位差异、年龄差异,以及多元化的家庭文化,会在客观上造成沟通障碍。

3.对学生个人信息掌握的不对称,造成了家校双方沟通的困难

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家长和班主任对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这样不可避免地就会在家长和班主任之间产生了针对同一个教育对象的“信息不对称性”,这客观上给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造成困难。但在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才使得沟通成为必不可少。

班主任与家长实现有效沟通的原则

1.畅通联系渠道,做到信息互通

学校教育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要畅通联系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沟通方式,如电话联系、手机短信、家校联系本、家访、家长会、家长来访,家长委员会、开放课堂等,将学校的教育要求和学生的近期表现,如取得哪些进步,需要克服哪些问题,家长应配合做哪些工作等等及时告知家长,同时让家长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向教师反馈,家长还可以向班主任咨询所需了解的情况等等。与家长经常性地保持联系,及时沟通,一方面会比较全面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动向,做到及时预防疏导防患未然或切实有效的“对症下药”;另一方面,班主任面对的是众多的家长,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乏他们中也有对孩子的教育有经验的,在沟通中他们提出的各种好建议,不妨倾听或采纳。在精诚协作中,沟通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沟通前做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个人信息要心中有数。

这既包括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作充分的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要心中有数,还包括了解家长的身份、性格、文化程度及过去沟通的情况,只有做好准备,才能找准谈话的切入点,以便做到什么样的山唱什么的样歌,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2)沟通前沟通的目的、内容心中要清晰明了。

要计划在沟通时想听到的意见和达成的沟通结果,要预见在沟通中可能出现的分歧意外等等。只有对所谈话题作充分考虑,与家长沟通时才能有条不紊地交换意见,从而实现预定计划。

3.构建平等信任的沟通平台

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平等,实质上是对合作伙伴的一种高度尊重。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平等,是不折不扣的合作者之间的平等。只有平等交流才能消除家长心中各种诱发心理障碍的因素,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使双方在心理、感情上接近和融洽,这是合作的基本前提。班主任通常比家长更熟悉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规律,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时,态度要谦和,举止要礼貌,要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如果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家长不尊重,甚至训斥家长,把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家长,则容易使家长把压抑的怒气转嫁发泄到学生头上,极易形成孩子与班主任的对立情绪,反而会加深师生间的矛盾,对学校教育造成不利影响。

信任是班主任与家长实现良好沟通、开展合作的心理基础。没有高度的信任就不可能有非常成功的沟通,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构建信任,首先,在沟通中对孩子实事求是的评价,让家长知道你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给家长留下工作认真,负责的印象;其次,谈话的态度、语气务必热心真诚,伴之以虚心,使人动情,才能获得对方信任;最后,在解答家长的疑惑,给家长建议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是务实的建设性意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专业指导在反复多次的沟通中建立起家长的信任。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的主导方面,所表现出良好的态度和诚意,使家长愿意接受你的建议,乐意与你沟通,实现共同教育的目标。

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艺术

1.放下师道尊严,把学生的教育真正放在第一位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为了孩子,我们可以抛弃一切名利。作为班主任,有时很容易将我们的工作定性为一种给予。因此,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总会觉得,这是“你”孩子的教育,你都不关心,我那么着急干什么?特别是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发生矛盾时,总是很委屈,因此也最容易发火。因为老是想着,我在“帮”你教育孩子,为了“你”的孩子,我牺牲了多少多少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你不感谢我,倒来责难我。你这不是“好心当作驴肝肺”了吗?所以,往往口不择言,非常不冷静,致使矛盾一再升级。极大影响了对孩子的正常教育,也影响了自己的形象,甚至极大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其实,事情过后我们想想,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有它的特殊性,它需要我们有比较高尚的灵魂。必须要有能将学生当作自己孩子的情怀和境界。如果有了这种境界,为了将学生培养好,我们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几句气话,误了学生的教育,代价未免太大了。教育的高尚在于它的佛性,教育的高尚在于它的不求回报。其实,有人需要,才是最真的快乐。我们是教育者,也是人,但绝不能将自己看作一般的人,不能家长什么素质我们也什么素质。教师的功能在某个层面上来说,他的教育对象不光是孩子,还有为人父母的家长。越是蛮不讲礼的家长,说明更需要我们真诚的帮助和指导。这才是孩子之福,社会之幸。放下师道尊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不是把我们的工作当作是对家庭的帮助,而应把家长的家庭教育当作对我们工作的帮助,那么我们就会变得非常谦和,非常的真诚。我想,再难的沟通也会变得顺畅起来。

2.重视交流的前奏和铺垫,是交流成功的前提

有的老师认为和家长沟通与交流,所有的话题都应是围绕孩子的教育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一是这样的交流给大家的感觉非常生硬,干巴巴的,效果也肯定非常差;二是反映的若是优点倒还好,若是缺点,次数一多,家长肯定不开心。虽然说我们进行交流时不一定要说家长开心的话,但如果一说就是不开心的事,人的本能就是排斥,交流起来,可能难度就增大了许多,可能也不会有主动的下一次了。

想一想,我们平常即使有事到朋友家去窜门,往往也没有哪一个是开门见山的直奔主题的。往往得寒暄一会儿,然后才将话题慢慢地引入主题。并且我们可能也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前面的寒暄是否得体往往影响主题的解决。

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也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事务交往,所以它也应该有普通人际交往的特性。因此,在与家长的交往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前奏。特别是在会面时,我们可以多聊聊对方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特别是面对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时,这些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面对老师往往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自卑,因为老师,在他们眼中是文化的代名词。但他们又往往不甘于那种自卑而表现出的委琐,他们甚至害怕暴露出那种自卑。因此,他们在老师面前表现得非常的傲慢和无礼。这个时候,我们的尊重当然非常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找回自信。所以,此时,我们的前奏就应该多谈谈他们的家庭境况以及对他的敬佩,多暴露暴露自己的缺点,让他迅速找回自己的优越感。在这样的基础上,别说你谈的是他儿子的教育,即使你就是批评他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他也同样会欣然接受。

3.隐蔽家校沟通的目的,才能润物无声

家校沟通对于孩子在校时段而言,主要的目的肯定是围绕孩子教育的有效性进行的。但是,要达到这种有效性,却并不一定得靠谈教育才能达成。其实,在很多的家访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活和工作的交流,更加希望在交流中与家长建立一种非工作的友谊。这绝非不务正业。每当家长与班主任的关系日益增进的时候,在孩子眼里,不光有对班主任原来就有的畏,更多了一份亲,一份敬。因为在他们眼里,班主任已经成了他们父母的朋友,与他有了更近的一种情谊。而这份亲情的感觉于我们的教育而言,将使我们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同时,关系的日益增进,有助于提高你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更有助于对教育方法的交流和引导,甚至于有助于学校声誉的进一步增强。

4.正确评价孩子,取得家长信任

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和思想状况,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多表扬,多鼓励,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要尽可能地表扬和鼓励;少批评、少指责,即使是犯了错误,也要多分析原因,尽可能地给学生“留面子”。

5.灵活选用各种沟通方式,方能事半功倍

家校沟通方式有很多种,如电话、短信、QQ聊天,约见、家访等。我们在进行沟通时,应该根据孩子的教育需要和相互关系妥善选择最佳形式。

我们很多班主任最喜欢的沟通方式可能应该是约见吧。说实话,这种方式对于班主任而言,相对确实有够轻松,也确实够有“派”,但说实话,这又是我们班主任最应该少用的一种方式。首先,到学校约见,容易让家长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毕竟这是你的地盘,氛围不对,一不小心,家长们心理的某种阴暗的感觉上来,不利于交流;其次,它让家长感觉我的孩子肯定又犯了错误了,于是不自觉的带着不愉快的心情就来了,有些不能理解的家长甚至是带着怨气来的,沟通又失去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为什么有的家长一来学校,二话不说,将孩子打一顿就走人呢,我觉得就是这个原因。再者,次数一多,学生反感不说,家长也非常反感,致使沟通变成了一种惩罚,极度离了家校沟通的航道。约见,我建议,除非是事先与家长沟通过,想利用这种形式告诫学生,让学生产生一种威慑,否则不宜使用。

电话沟通是事务性的需要才常用的方式,交流感情则不宜用。家访与短信交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家访,一显真诚,二能使家长与老师感情迅速升温;短信则应常用,逢年过节一声祝福,大事小情一个通报,既省钱省时,又极富人情味。

6.了解家长需求,指导家教方法

首先,要向家长宣传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班主任要把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家长,让家长从总体上把握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比如: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的种种异样表现,家长视为洪水猛兽,无计可施,要么严防死守,要么听之任之,结果适得其反,这就需要班主任的引导。

其次,要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要让家长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既不要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不但要按照社会的道德要求去规范孩子的行为,还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第三,要帮助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既然上学了,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有些家长又过分注重家庭教育,甚至对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持怀疑态度,对学校教育指手画脚。两者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对前者,班主任要耐心提醒: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家长要关心子女各方面的健康成长,要做孩子的表率;对后者,要向他们讲清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并指出家长对学校教育持怀疑态度将给子女造成不良影响。班主任要使家长认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互相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合力育人,班主任必须寻求有效的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必须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与学生家长沟通,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地点。人人都有情绪化或心情不佳的时候,那么此时就不是与家长进行交谈的时候,与家长沟通,应先间接地向学生了解其家中的情况,以便决定是否适合与家长交谈。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2)

和谐是现代学校发展所追求的目标,而教师之间的“和”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教师之间的“和”,会带来整个校园的“和”,包括师生的“和”,家校的“和”,也会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作为学校,一定要努力创造一种温馨的、宽容的工作、学习、生活气氛,让师生愉悦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2004年2月,湾头小学搬入大闸路,成立江花小学。由于学校正处于扩张时期,每年有部分教师退休和新教师加盟,新加盟的教师大多来自于不同的学校,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也千差万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产生矛盾,产生误解。而“误解”“矛盾”往往会排斥教师之间的融合。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沟通。有效沟通必须建立在人与人相互真诚、尊重、信任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沟通达成理解、形成共识、达成统一,实现双赢。因此,学校通过讲座、录像、讨论等形式向全体教师介绍有效沟通的理念和技巧,提高教师的沟通意识和能力。我平时经常深入教师队伍去与教师交流沟通,关心教师,了解教师的需求;调整教师办公室,把分散的小办公室,合并成3个大办公室,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开展各种参观、旅游、运动、学习等有益教师之间沟通的群体活动;建立教师QQ群,增加沟通渠道,赋予教师更多的言语权。努力建立一个开放、民主、人文的沟通体系,为教师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各种沟通提供条件。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把沟通理念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内化成广大教师的一种情感、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作为校长,和教师的良好沟通,不仅排除了执行中的障碍,杜绝了内耗,使价值取向一致,目标统一,校长的执行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沟通还使得我校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日渐融合。

二、沟通――提炼出学校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学校在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中逐渐积累下来的一种学校群体意识和学校气氛。因此提炼出学校的精神文化是现代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一个基础任务。

北师大张东娇教授的学术著作《教育沟通论》提出的“教育即沟通”的观点,“现代教育虽然复杂而浩大,但各式各样的沟通,特别是师生间的沟通,却是构成教育运行的最基本的‘细胞’。正是无数种、无数次沟通的有序展开、聚合和积淀,才引发受教育者内心世界的变化、发展乃至文化积淀和精神成长”。我校在小班化教育改革探索中发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于班级学生人数减少了,其实质在于增加了沟通时间和渠道,师生沟通的频率提高,沟通效果增强,师生关系也和谐了。又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贵和”,和而不同是一种可以选择的艺术化的沟通策略,和而不同意味着求同存异,意味着取长补短,意味着事事持宽容的态度。我想这就是“和谐”的内涵,这就是“共生”的内涵。因此我们提出了学校的核心理念:“和谐共生”。这种理念尊重“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崇尚多样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教师、家长相互促进、相互沟通,“教学相长”。这个理念得到了全体教师和家长们的认同。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将“主动沟通”作为校训,作为我校全体师生的行动口号和行动策略。在精神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将打造一个温馨、多元、健康、快乐的人文学校作为学校的发展愿景。

三、沟通――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求

传统教育有一种“圆满”的心态――不留一丝空间,这种心态主宰着学校教育――教师担忧学生在校园内无事可做,因此用上课、占课、补课、考试等填充学生的每一秒时间和每一寸空间,形成繁忙而无空白的景象。事物繁忙的表象必然产生精神和意义上的枯竭,他直接带来了“学校繁荣,教育精神衰败”的沧桑感。为此,要改变这一局面,学校必须从文化高度理解学生、影响学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一)把时空还给学生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这是搞好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在长期传统教育的抑制下,学校需要有毅力、有恒心去冲破世俗观念的禁锢,真正做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因此,我们倡导教学要劳逸结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规范教学常规,要求教师做到不拖课,给学生课间的休息时间;做到不集体补课,给学生有午间活动的时间,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并不完全属于教师控制,让他们自己意识到如何亲历时间和抓紧时间。要求课余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到操场、走廊、庭院活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

(二)让心灵回归自由

孩子是在自我调适、自我沟通、自我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成长的。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的感受,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最终将是:学生逐渐变得唯唯诺诺,不能说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不能抒发真实经历的内心感受。为此2006年年初,我们开设了《亲近母语经典阅读》指导课和午间自由阅读课,要求全体师生读好书,提出“每生每年读书20本。”“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读书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人与人本的沟通,引导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让他们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追求美好的理想。这一课程的开设使广大学生爱上了读书,也让他们懂得和书沟通,和自己的心灵对话。阅读课程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在2008年、2009年连续两次被宁波市教育局评为“阅读明星学校”。

(三)用活动充实学习

现代学校必须具有多元化的教育观念,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所包含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多元智能理论中对人的多种潜能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人的特质,尊重人,以人文本,培养出多样性的人才,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因此,学校除了规定的国家课程以外,应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和各种学生实践活动。到目前为止,学校设置主题活动周、“江花”课程、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四个板块。详见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安排表: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设、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张,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活动,大大改善了师生、生生的人际关系,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学校沟通文化的建设。

四、沟通――满足了教师发展的需求

优质的学校,关键是要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优秀的教师团队需要教师的自治和个人的主动发展,更加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动、合作文化和进取精神。教师的主动发展需要学校为他们创设温馨、宽容的工作、学习氛围,如增添生活及办公设备,让教师感到了安全感、归属感,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在相互合作中共同提高。2008年,为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学校在语文、数学两个科目中开展了基于网络平台的323课例研究。通过两年的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对话能力、反思能力和合作能力,教研组成员的能力得到整体提升。2008学年语文组被评为区局级党员示范岗,2009年数学组被评为江北区星级教研组。学校积极开展合作型的群体活动,如随机分组进行乒乓球、排球、游泳等团体性比赛,分组进行教师厨艺比赛等等,通过活动增进教师间的友谊,促进教师间的沟通等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五、沟通――满足了家校“共生”的需求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因此沟通不能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我们要求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之间的真诚沟通,只有畅通全方位、立体化的沟通网络,才能满足师生、家长“共生”的需求。

(一)校园环境促“共生”

走到校门口,稍抬头就可以看到教学楼上一排金黄色的学校发展愿景的铜字,大厅门口上方有变化的电子屏幕,大厅内有“宽容大气 合作进取”的校风宣传牌和师生的发展目标,花园的中心处有握手形状的“主动沟通”校训石雕,每天中餐必经之路上有母子鹿石雕――母子在亲密地沟通,每天进教室必经之路有――带笑脸的师生沟通语录宣传牌。每次上下楼必经之路――照片墙、亲近母语经典阅读书目。一楼长廊都是七彩长廊,每层楼都有学生的平面作品,有折纸社的展示厅,有学校荣誉的陈列柜。班级内的后墙都去掉了黑板,取而代之的是整幅的“沟通生态墙”。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让学校的走廊、墙壁、庭院、操场等场所都具有教育意义,并且这一切的营造都是围绕学校文化的精神,站在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校园环境不仅对学生、教师有教育意义,并且我们经常通过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等形式,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浏览,让家长也认同我校的文化,以达到“共生”之目的。

(二)沟通平台促“共生”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家长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学生家长对学校发展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因此学校必须搭建多通道、立体化的家校交流沟通平台。五年来,学校通过温馨服务卡、学校网站、教师OA系统、校讯通、QQ群、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教育议事会、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长、社会的沟通。2006年我校推出了温馨服务卡,把学校教师、校长的联系方式做成一张名片,每学年一次发给全校学生,方便家长和校长、教师之间沟通。今年,学校网站荣获了江北区中小学校园网站评比一等奖,我们认为获得殊荣的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活动都在网站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及时放到网上,让更多的家长了解了学生的动态,让家长感到学校对学生的重视。我校教师始终以真诚、尊重、信任的态度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与家长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实现双赢。

(三)沟通活动促“共生”

要有效推行沟通文化,师生、家长的沟通意识和能力要同步、共同提高,因此,学校通过读书、论坛、实践等形式,来提高教师沟通技巧。2009年下半年,学校开设了小学生沟通教育课程,编写校本课程,利用每学期两次的时间,采用小班互动体验式的教学形式,学习关于沟通的理念、知识、礼仪、技巧,关注学生的生命意义,培养学生从容自信、善于表达、乐于沟通的健康心理品质。学校通过学校文化讲座、发放沟通资料、推荐沟通书籍、专家讲座、家长论坛等形式,提高家长们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

学校文化活动需要师生参与,也需要学生家长参与,提高学校文化的活力和意义。因此,我校的很多活动都有学生家长的参与,像春游、运动会、文艺演出、学生成果汇报等等。例如,今年的学生社团成果汇报演出,我校邀请了近200名的家长参与我们的活动。学校也利用传统节日积极为学生和家长搭建沟通桥梁,如今年的母亲节前一星期,学校发出了号召全体同学参加“我为妈妈做道菜,传递我的爱”的活动,在5月7日学校举行3-6年级的学生厨艺比赛,活动情况用“妈妈感言、我的作文、照片、视频录像”等方法记录下来,反馈到学校与同学一起共享爱的喜悦。活动统计有450位学生参与了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很多家长在妈妈感言中表示感谢学校的这次活动,为亲子沟通创造了很好的途径。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3)

一、目标明确,提高家校沟通效率

作为学校、班主任甚至是任课教师都应合理规划家校活动的目标,应针对这一学年的教育教学要求,并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对一学年的家校沟通活动进行一次总体规划,然后将这些大目标分解到几次活动中,确定出每次活动的既定目标。同时,每次活动目标的制定也要遵循因需而定,因地制宜的原则。这是因为,虽然家校沟通的目标都是有学校和班主任来定的,但在家校沟通活动中,家庭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家长,学校和教师只是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家校沟通活动的目标单凭学校、班主任的一相情愿来定,往往满足不了家长的需求,如果采用较为科学合理的,民主的方式,事先了解家长对家校沟通目标的看法,然后通过归纳筛选的方式来确定活动目标,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这样不仅能使活动的目标更贴近家长、学生的教育需要,更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家长的主人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形式多样,促进家校沟通发展

家校沟通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家长和老师都是教育者,不存在地位的高低之分,尽管在总体上家长的教育水平较低,但家长对子女的个性品质方面的了解会比老师要多一些。老师必须要尊重家长,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家长,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沟通环境,虚心、耐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绝不能把家长当做是学生犯错的主导者,将学生的错误引起的不愉快转嫁到家长的身上,动不动就“请家长”,或是不分场合地严厉批评家长。这样,因为沟通的方式选择不当,就会严重影响沟通的效果,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沟通作用,还会适得其反,影响教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使家长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产生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家校沟通,形式不拘,贵在凝心聚力。刚接一个新班,当我们想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在家表现、成长环境及性格特点,与家长增进感情时,我们可以选择家访的形式进行家校沟通;当我们想让班上的家长了解自己的教育思想、班级工作方法,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或是要想给家长讲授一些教育方法时,我们可以选择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的方式进行;当我们想帮助班上的个别学生改掉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时,我们可以安排与家长的个别约见与座谈;当学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想与家长共同分享学生成长的喜悦,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时,我们可以用贺信、喜报或是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长;当学校或班级有重要的活动或教育教学改革举措,需要向家长宣传或征求意见时,我们可以选择用调查问卷、给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进行沟通、了解。长此以往,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交流沟通必然会形成家校共建的好局面,从而促进孩子全面的发展。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4)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57-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现在已经进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新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家校沟通阵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校园网站、家长QQ群、班级微博和微信等新型的家校沟通方式逐一登场。加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班级微信这个“微时代”的新兴产物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笔者在临潭县某中学为期一年的支教中,担任班主任、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在此期间,在学校校长的支持下和其他教师利用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家校沟通工作。支教结束后,笔者继续参与该校部分班级的微信群,参与家校沟通的践,并研究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沟通的一些规律和教育现象。

一、传统家校沟通的现状

传统家校沟通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始终处于权威地位;沟通的内容反馈孩子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家长期望从教师处得到孩子成长的情况,更注重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的情况;沟通渠道较狭窄,家长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少;家长接受沟通的机会不均等;教师对家校沟通意义的理解存在差距;教师家校沟通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家校合作的内容浅显,家校合作的形式单一,还处于一问一答的低水平,缺乏深层合作;家校合作效果不佳,虽然双方都认为收获颇多,但应用到实践中的很少。

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职责观念、教育观念有差异,教师和家长在合作中的地位不平等,教师往往是“发令者”,而家长是“服从者”;家校合作常常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学校对家校合作资源开发不足;家校合作的过程常常是教师对家长的单向灌输,缺乏双向互动;活动经费受限制等。

每个学期我校都会在期中或期末召开一次传统家校沟通模式的家长会,这是家校合作中最常用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家长到校与教师沟通,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电话家访,这也是家校沟通最常用的途径之一,相比家长会和家长到校沟通,其时效性毋庸置疑。家校联系手册,通过书面形式实现家校双向互动交流,然而文字的交流稍显平面化,太过于单薄。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一)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沟通特点

1.使用普及,沟通无死角。据了解,仅仅至2013年,我国微信用户就已超过6亿,在线活跃用户超过3亿。我班有24名学生,其中有20名学生的家长在使用微信,大部分学生家长拥有智能手机,或者通过电脑使用微信。笔者针对不同的对象,建立不同的群聊。为了方便家长与教师以及家长之间沟通,笔者在开学初邀请家长加入家长群;为了方便与学生联系,建立了班级群聊;为了各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建立了“战友群”。

2.实时,沟通无时差。微信具有实时性、快捷性,的信息主要用于分享、传播,具有“背对脸”的特点,它的交流可以是一对一的,可以是一对多的,也可以是多对多的,关键在于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方式。

3.开诚布公,沟通无误会。人和人之间的误会常常源自沟通不畅。比如学生之间产生了误解,又不好意思当面言和道歉,就可以通过微信传达。有时学生对教师的批评不理解,又不敢当面提出异议,现在有了班级微信,他们可选择在微信上给教师留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家长对学校的一些工作有疑问,可以直接“微”班主任,将自己的疑惑及时提出,以达到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的目的。

4.课余交流,沟通有趣味。微信的朋友圈能留下我们课余生活的足迹。如寒假期间班里有两名学生参加了中韩学生交流活动,他们将交流的精彩瞬间实时在朋友圈和班级群里与同学共享欢乐时光;有学生做起了义工,也在群里分享自己对繁忙工作的感悟和为社会奉献的骄傲;更多的学生将自己假期和周末的旅游照片晒在圈里,让大家领略异地风情。学生经常会相互点赞和发表评论;还有学生在班级群里提出学习上的困惑,得到了同学热情地解答和教师耐心地讲解;在假期朋友圈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教师直接的指导。

5.资源充足,沟通有内涵。微信之所以能在各行各业普遍流行,离不开超大容量的信息支持。主题各异,内容丰富的“公众号”琳琅满目,让人流连忘返。笔者的微信里添加了各种主题的公众号,仅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就有十几个,甚至包含家庭教育方面的“亲子学园”“学做完美父母”“孩子教育学堂”等。

6.群策群力,沟通有话题。遇到教育问题时,很多家长会发表意见,也会介绍自己在孩子行为习惯培养上的成功经验。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表现出叛逆和焦躁,有家长在群里“吐槽”,很快引起了深有同感的家长共鸣。在宣泄压力的同时,他们也相互分享了应对的方法和经验。微信给家长建立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家长之间的经验交流。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沟通方式

1.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利用微信群互动沟通。班级微信群是一个实时且快捷的分享信息、交流信息的桥梁。教师、家长通过把网络和手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信息及时地转发到微信群,大家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及时了解情况,使沟通变得方便、即时、快捷。一个微信群就是一个会议室,通过这个会议室,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家长之间取得了密切的沟通及联系,距离更近了,关系也更亲密了。他们会在群中诉说自己的困惑,学习其他家长的育儿经验,分享育儿心得,真正地起到了家校共育的作用。

2.班级微信公众平台。一般设置教学看台、校本课程、学生动态、班级新闻、家长留言等灵活多样的栏目,这些栏目传递的信息丰富、生动,且能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家校沟通方面的优势

1.利用网络塑造学校形象。利用透明可控的服务窗口,为家长带来及时、快捷的学校信息。家长微信及微信平台的传播,将更有效地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成果。

2.家校互动让沟通更轻松。微信家校通简化了学校通知的工作,减轻了教师工作量,提高了沟通效率,开辟了与家长即时沟通的新渠道。

3.通过微信交流,家校沟通对于学校与教师来说,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而是平等的合作。建立微信群,可以让家校沟通变得更及时更快捷,家长可以常常共享教育心得,共论教育话题;家长的合理诉求也可以通过微信与学校沟通,校方会用心倾听,及r调整管理策略,从而成为驱动学校整体改革与发展的原动力。

4.班级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家校沟通方式,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也有短处。比如,并不是所有家长都使用智能手机或者天天都会上网,所以还是有时需要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同时继续利用电话、短信、纸质通知、家校联系卡等方式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地和家长做好家校沟通,才能将家校合作做得更好。

(四)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沟通原则及技巧

1.平等性原则。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和家长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学校应该尊重家长,帮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合理的家庭教育知识及方法,发挥家校共育的合力。

2.互动性原则。学校应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沟通提供开放的环境。在沟通过程中,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讨论孩子的教育方法、分享家庭教育经验,让沟通具有互动性。

3.灵活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教育问题,选择不同的沟通内容和方法,避免产生教育误解。

4.长期性原则。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校沟通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活动,学校应确立一种长期的沟通机制,和家长建立长期关系的家校沟通常态,使双方及时采取措施,促进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每一个学生,实现家校同步教育。

5.注重与家长沟通的资料积累。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细节,将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的细节记录下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状况,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利用照片,将学生在学校上课和活动中的细节记录下来,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

6.创设轻松愉悦的交流环境。在沟通过程中,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和家长交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使沟通更加有效。

7.强化学生的优点,委婉指出学生的不足。掌握谈论学生缺点的技巧,先谈学生的优点和表现好的地方,待家长心理趋于平静时再自然转换主题。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婉转地作一些提醒和要求,目的不是批评,而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将学生往良好的方面引导,但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不能误导家长。

基于微信及微信平台的家校沟通有许多优势,但是不能否定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仍然是最主要的沟通方法,微信及微信平台支持下的家校沟通只是对传统家校沟通方式的一种补充和延伸。

“互联网+”环境下,利用微信及微信平台实施家校沟通,缩短了家校之间的距离,凝聚了家校教育的合力,共享了家校的教育智慧。在学校教育中,利用新媒体拓展家校沟通渠道,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断实践及探索的新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尊重;表扬为主;关爱为本

还清楚地记得刚来“福一”那天,看到50多位家长,让我一个农村来的班主任心里特别紧张、害怕,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的确,一次教育学生时,由于太过随意,我与孩子的家长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从此,学生一有问题,我就打电话给家长,请家长来学校解决。若没问题,我也就不主动打电话给家长。

这样一来,我又发现另一个问题,就是有时打电话不是解决问题的,但学生家长一接到电话,就问:“老师,我孩子又犯什么错了?是作业没完成,还是和别的孩子发生矛盾了?”这让我哑口无言。也许是由于家长没主动与老师沟通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平时与家长联系多半是“告状式”交流,因此,家长只要一听到是老师的电话,直接反应就是我的孩子不听话。

为了能很好地与家长沟通,我问有经验的老教师、查阅有关的书籍等,终于从中获得了很多与家长交流的经验。

一、尊重家长,不盛气凌人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懂得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老师和家长是平等的,只有彼此尊重,相互理解,才能互相支持,共同配合,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合力。班主任要认真倾听家长的看法,站在家长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去体谅理解家长,说话态度要谦和,语言要礼貌。不要家长一进门就严厉审讯,让自己高高在上。这样会适得其反,让你失去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

二、不同类型的家长要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不同,各个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班主任接待不同的家长时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比如,对于有知识、讲道理的家长,我们要如实向家长反映情况,主动请他们先提出自己的教育措施和处理意见。但作为班主任,我们也要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家长共同商量最终的解决办法。但对于脾气暴躁的家长,在与他们沟通时一定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谨慎行事。这样的家长往往文化程度不太高,“恨铁不成钢”,学生一出现毛病,他们也不加分析就当着老师的面对孩子拳脚相向。这时班主任要以柔风细雨式的交谈方式,让家长知道:老师请家长到学校来并不是希望家长让学生受皮肉之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教育学生。对于这样的家长一定要声明:既不能打骂孩子,又要起到教育作用。

三、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

1.利用“校讯通”短信与家长沟通

“校讯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它可以让家长每天都能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地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

班主任可以通过“校讯通”短信方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操行评语、考试成绩、近期状况等及时展现在家长的面前;也可以将学校的一些通知信息如家长会、收费通知、家长来校通知等发送给家长;家长也可以给老师留言,以此实现家校之间的双向互动,协同教育。如天气变化了,班主任发信息给家长提醒他们给孩子添衣;学生身体不舒服了,发个信息提醒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要考试了,班主任发个信息提醒考时间安排,家长要注意督促指导孩子合理安排复习进度……

2.利用家访与家长沟通

家访是沟通教师、孩子和家长心灵的桥梁,通过家访可以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牵挂和关心,寄予的厚望。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沟通障碍;沟通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82-03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识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所称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突如其来的非平常事件,它会导致学校偏离正常轨道,影响师生生活秩序,甚至引起社会震荡,对学校及社会安全稳定带来极大的影响。为维护学校秩序,需要高校出面化解,高校应急管理成为必然。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四大类型的突发事件在高校都有出现。例如,地震、暴雨、台风等气象灾害对高校的影响,大学失火、宿舍停电、校内交通事故等校园事故灾难;广东省某高校饭堂青菜数出72条虫子,校外人员挤占学校资源,学生军训集体中暑等校园公共卫生事件;“”事件引起的高校抗日游行热潮,学生上当受骗等安全事件。除此普遍性的四大类型突发事件之外,高校内部特殊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考试招生腐败、学术腐败、学生非正常死亡、学校活动或教学楼各种“赞助冠名”等突发事件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有学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较多是一种群体互动行为,也有个人行为[1]。当前,研究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以社会学的公众参与理论、群体互动理论、社会冲突理论为基础;二是以心理学的认知失调、个体危机干预研究为基础。前者理论视角下学者趋于从网络、舆情、情报监测、风险管理等角度来探索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及处置;后者理论视角下学者主要趋于从学生自杀、偏激等心理疏导、法律援助角度来探索。结合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笔者认为基于群体互动行为的理论更符合高校特点,本文也重点研究应急处置中的群体沟通行为。

毋庸置疑,两大理论假设对识别及管理高校突发事件都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另外,我国已经逐步架构了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规范体系,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总纲领,各类行政法规、有关文件、应急预案等诸多成果以充栋喻之,毫不为过。可以说,应急管理悄然演变为高校教育常态管理。以往各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较多采用压制的方式,使很多事件并没有在各高校间得到充分的交流,直接造成应对经验的不足和管理上的缺失,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群体沟通

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例如,刚入学的大学生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彼此毫无了解,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在心理上彼此都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在行为上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结成一定的群体――新生群体。在群体中有着直接与稳定的交往和心理依附关系,并获得一种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高校群体沟通形成机理

著名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等七个要素构成,其群体沟通就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相互传递的过程。

1.信息源是引起沟通者注意并客观存在,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一些学者将“信息源”设定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2],从而进行大量的高校突发事件诱因分析,如校园治安问题、学生生活问题、政治性问题等。信息是指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情况,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应。这个信息在沟通过程中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沟通者将自身所形成的观念和情感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声音信号、形象符号和心理状态的信号等,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在人际沟通中视听是沟通的主要通道。目前,学界普遍将校园网络、微博、QQ看做当前主要的信息传递渠道,情报监测离不开对这些渠道内传递的信息进行及时监测。

2.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他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把接受的信息转译为沟通者试图发送的信息或态度、情感。在沟通中,双方都不断把信息送给对方,并形成反馈。因为有反馈的存在,所以才使得沟通顺利进行。

3.沟通障碍的产生是因为在沟通中两个沟通主体

由于信息源的信息不充分或不明确,或彼此主观因素影响,加上沟通背景,即沟通时的情境,它影响沟通的每一个要素。贝克尔指出,任何一种人际沟通都是借助恰当的沟通技巧实现的,而任何一种人际沟通的失败也必定有其方式的不适合。

(二)高校突发事件群体沟通的人际关系

既然群体沟通是以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沟通主体,针对信息源、信息,采取不同的沟通渠道来完成沟通互动行为,他们产生共同的主观感受,并采取一致的行为应对,引发突发事件,那么,研究群体沟通中的人际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在群体沟通理论中,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论”是被普遍认可的。他提出,在人际互动中,人有三种基本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然后,舒茨用这个三维理论来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群体形成过程的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解体的过程顺序相反,先是情感不和,既而失去控制,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解体。

据调查,高校突发事件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的传播欲望强于平时,传播目的是希望群体共鸣,传播心态更为随意性和主观性[3]。

三、高校突发事件群体沟通障碍来源分析

综合群体沟通理论的“沟通七要素”和“人际关系”,高校沟通障碍的来源可以从不同要素、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即信息发送者、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渠道等引发的沟通障碍。

(一)信息发送者――高校是主要的沟通障碍来源

1.高校沟通道义的缺失。主要表现为高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作为沟通一方其在责任感和品格精神方面的缺陷,比如,不负责任、不民主平等、不公正、不讲信用、不宽容、不自省、不讲道德、冷酷等,这会源源不断地造成沟通冲突,使突发事件转化为危机事件,甚至波及更大范围的困境。例如,2010年7月11日,因只对北京市而并未对其他省份降低录取门槛的北大“扩招门”事件,北大方面的解释有些滑稽:“因为生源质量优秀,报考人数踊跃。”这着实伤害了很多考生家长、社会公众的情感。

2.高校沟通理性的缺失。是指高校在传递信息时违背理性,缺少合理组织和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没有大局观念、不考虑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没有目标精神、不尊重规律,没有规范的流程和制度等,为情绪作用不考虑后果。如有些高校为获得生源,擅自修改专业名称、擅自确立热门专业,虚报学生就业率,引发高校“被就业门”事件,这些事件主要是由于高校在作出决策前沟通缺失、非理性管理所引发的后果,最终会造成长期大量的沟通冲突,高校与学生之间、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障碍亦因此而起。

3.高校沟通反应缺失、迟滞。根据沟通漏斗理论,组织沟通中,沟通漏斗呈现的是一种自上至下逐渐减少的趋势。纵向:从行政权力系统的角度看――表现为教育部、高校领导层、中层处室、学院、教师、学生之间信息的流失;从高校学术权利系统看――表现为校学术评委会、院学术评委会、教师、学生之间信息的流失。横向:高校、媒体、公众信息的流失,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信息流失,都是由于沟通漏斗的“漏”而造成沟通障碍。如教育部对民办高校收费并未明确规定,可以自行划价,但鼓励降低收费,造成各省市民办高校收费参差不齐,引发民办高校“乱收费”等突发事件,沟通漏斗自上至下逐步形成。

(二)信息接受者角度造成的沟通障碍

接受理论认为,作为人类活动意义上的接受,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接受主体对传授主体通过一定传播媒介而传递的客体的选择、接受及认可的动态过程,正所谓“仁者见之为仁,智者见之为智”,接受者对信息的接受是一种能动的择取、整合和创新活动,是一种“再解读”的过程。

对比马加爵事件与“我爸是李刚”事件,虽然都发生在校园,但影响截然不同。前者事件中的信息接受者(如媒体、大众)能够理性看待这起事件,认为马加爵是贫困学生,是心理未得到正常疏导的受害者,对其农民背景的父母,广大信息接受者也是抱以同情怜悯,有记者评论“这种把儿子犯罪株连到父母身上的做法,是一种缺乏人情善意的薄情寡义之举,是一种很不人道的做法。……马加爵的父母是无辜的,他们并没有纵容儿子去犯罪,去杀人,他们何尝不希望儿子成为栋梁之材?我们对待他们应该多一些宽容,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进步和成熟的标志”[4]。李启铭出身富裕家庭,媒体和大众无法理性看待其行为,要求其父亲公开道歉,而当其父亲公开道歉时又被多数人认为是作秀,最终演变成一起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河北大学在这次事件中也受到讨伐。

(三)信息传播通道造成的沟通障碍

1.选择沟通媒介不当。通常说,面对面沟通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首选沟通渠道。此外,高校群体沟通渠道还有邮件、电话、报刊等传统媒体渠道,也包括手机集群、手机短信、BBS、QQ群、闭路电视等新媒体渠道。高校在处理不同事件过程中要选择合适渠道,比如对重要事情而言,口头传达效果较差,接受者会认为“口说无凭”,“随便说说”而不加重视。

2.沟通渠道过长。组织机构庞大,内部层次多,从最高层传递信息到最低层,从低层汇总情况到最高层,中间环节太多,容易使信息损失较大,而信息稍有失真就会歪曲信息。另外,高校沟通渠道过窄,在沟通中主要依靠党组织这一渠道,而对其他渠道利用不够。由于沟通渠道不畅,加之沟通方法简单、机械,高校领导层获得的信息很难保证其准确性,难免作出不符合群众意愿、甚至有违群众意愿的决策,造成党与群众的距离。

3.外部干扰。在信息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自然界各种物理噪音、机器故障的影响,或被其他事物干扰,也会因双方距离太远而沟通不便,影响沟通效果。高校沟通受干扰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沟通渠道、沟通程序缺乏系统、严密的规定。其次,外部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对虚报、瞒报民情的责任追究不力;不密切联系群众的责任追究不够;对单纯从形式上与群众沟通,实质上没有沟通的行为,或者对沟通过程没有完成的行为责任追究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

四、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群体沟通有效机制

(一)确定沟通机制的利益价值

信息沟通应当体现大学生的利益表达。一方面,信息沟通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并非仅凭高校单方的给予便能完成,大学生主观上是否愿意接受或者客观上能否准确地接收,对信息沟通的循环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高度关注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大学生一旦没有实现自我满足,群体性突发事件可能随之发生。因此,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必须着力关注大学生的利益与价值,以此作为信息沟通的出发点之一进行积极引导,从而取得青年学生心理上对学校的理解和认同。

(二)明确沟通机制的功能

沟通要满足人际关系的“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高校群体沟通的基本功能是: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控制功能。高校应该注重搜集教师、大学生、家属、媒体及公众所关心的敏感话题,如招生,饭堂、宿舍纠纷,教师职称评定,师生关系等等,及时公布信息,传递学校政策管理及各种意见,取得情感共鸣,同时对爆发突发事件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对一些谣言或者不利信息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三)把握不同模式的沟通,管理并发挥沟通渠道的功能

根据沟通的不同方向、对象及功能的区别,高校突发事件群体沟通中的下行沟通渠道主要是高校管理层向师生及各种群体宣传高校的方针政策、通报高校经营状况以及高校的办学理念等,侧重于信息传递和控制需要,其方法可以是开会、发文件、报告、谈话、晚会、基层走访、局域网等。上行沟通通常是教师、学生等各群体向学校管理层反映情况,沟通渠道包括校长接待日、学校开放日、校长信箱、校园BBS、管理者博客、管理者微博等,侧重于情感沟通。平行沟通是高校内部部门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属之间的沟通,沟通方式包括开会、谈话、打电话、QQ群、论坛、举办各种活动、内部局域网等,侧重于情感交流,满足情感需要(详见表1)。

表1 高校突发事件群体沟通模式

当然,高校设置管理沟通渠道的目的在于精简传播渠道,在突发事件来临之时,高校的沟通机制各项工作能够快速运转,摒弃各种层级障碍,上通下达,应急主管机构快速反应,在采取紧急应对措施之后,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分级。尤其是网络传播渠道提供了实时实地、实时异地、异地同时、异地异时地进行快速沟通的渠道,可打破层级和外部干扰,迅速传递信息,控制负面影响。

(四)依据不同沟通内容,构建强有力的组织结构体制

高校管理主要有两大模块:学术事务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在教育常态领域中,高校应遵循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利两大主线来构建突发事件防控和处置的组织机构。

明确不同领域的沟通内容后,高校可以着力构建两大内部沟通机构,一块是以学术事务为沟通内容,落实专人领导,并与教师、学生共同承担、落实这项工作责任;另一块是行政事务,党委宣传部、统战部、财务处、校工会、团委及保卫处指定专人负责这块事务的沟通工作,形成高校突发事件沟通机制组织结构最基本的体制:沟通内容明确,沟通渠道清晰,工作到位,运转灵活。

总之,清晰梳理高校沟通障碍,根据不同沟通障碍来源来构建和运用沟通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增强高校内外沟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在高校突发事件防控及处置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应认真探索,因地制宜,努力构建维护高校的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泽南,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处置[J].思想教育研

究,1994,(4).

[2]谢太平,廖金英.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应急机制建设[J].

新闻世界,2009,(3).

[3]王玉珠.突发事件中的大学生舆情传播分析[J].网络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7)

暑期高中录取工作结束后,准高中生入学前应注意哪些问题、做好哪些准备,成为学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从以往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及家长缺乏对高中学习生活的合理规划,盲目参加各类补习班, 以补习文化知识成为主要选择,结果收效甚微。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在加强家校配合,做好高一新生入学准备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对准高中生家长进行入学准备教育的认识

怎样把初高中过渡衔接的最佳教育时机结合好,高中学校应是责无旁贷的。学生及家长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高中学校,这是一种信任,高中学校应积极主动地担当责任,突破惯性思维和做法,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家长及学生的沟通联系,“超前”跟进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有的放矢地搞好新生的入学准备教育,消除教育的断档和空缺,实现无缝对接,切实对学生整个高中三年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负责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二、同准高中生家长沟通、交流入学准备教育的做法

1、抓住时机,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学生填报适合自己发展的高中学校,是对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考验,被高中学校录取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生活又成了学生和家长的心理纠结。

2、谈心式的沟通、交流,架起家校沟通的连心桥。在同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中,学校主要领导对“养德启智”的办学理念、“三全四导”的育人导师制、“亲情日”的原创意义、“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自主高效”的优质自习,以及自我磨砺、传承耀南精神的“红色之旅”等办学特色作了简要介绍,还重点介绍了学校坚持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做法,让每位学子通过“做人、处事、养习惯”,达到“做最好的自己”的追求。

关于家校如何结合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学校主要领导向学生家长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正确评价孩子。

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父母的期望和“面子”会成为孩子学习的巨大压力,只有合理定位才能努力使孩子走向成功;二是帮助学生做好时间安排,转变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习惯,尽快适应新学校的学习环境,努力提高学习效益;三是努力做一名优秀家长,要理解、尊重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长处,多与孩子沟通、鼓励,并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为孩子作出表率。

每场沟通、交流会时间为2.5小时,学术报告厅内井然有序。三场沟通、交流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会后部分家长高兴地说:“以前学校召开家长会都是学校开学后一段时间才召开,没想到学生刚被淄博五中录取就召开家长沟通、交流会,使我们了解了学校的管理、教学情况,太及时了!”有的家长说:“想不到学校考虑得这么全面,想不到学校管理得这么细致,看到学校领导、教师诚恳的面孔,孩子在这里上学我们放心!”

三、 对准高中生家长进行入学准备教育做法的启示

以往对新高一学生家长进行入学准备教育的做法,都是在学生入学一周后才进行,而今年则是把入学准备教育提前到高中录取后立刻进行,填补了暑期高中录取后到新学期开学时这段教育的“真空”地带。这一做法,得到了新高一学生和家长的认同。笔者认为,提前对高一新生进行入学准备教育指导效果非常好,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同准高中生家长早沟通、交流,有利于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家庭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及时交流信息。高中新生入学前这一阶段,学校和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家长也需要了解孩子在升入高中后会遇到的问题及应对办法,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沟通、交流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教育会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有利于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平稳度过“更学期”。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8)

一、家校联合育人的含义

家校联合便是指家长和学校为了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而联合在一起,家长和学校之间彼此合作、相互了解,通过多种手段实现联合,进行思想与信息上的交流和沟通。家校联合育人便是指在相互合作、了解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进行教育和辅导,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家校联合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与家长对于家校沟通的错误认识

有些老师将与家长的沟通错误地认为是告知家长学生在学校所犯下的错误,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其主旨便是向家长“告状”,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引起家长的共鸣和重视,却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尤其是小学生还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时期令学生形成一种对家长和老师的逆反心理,会使得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易出现不服管教的现象,因此,将家长的作用力纳入到学校对学生的问题的处理中是不当的。与此同时一些家长也无法与学校正确的沟通,在与老师沟通时也仅仅是问问孩子的学习和身体状况,对于学生的心里健康状况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同时,他们往往还形成一种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的心理,因此将教育的重担完全压在学校身上,对于学校所开展的活动消极应对。[1]

(二)家长会的形式参与多于实质参与

由于家长的时间安排、具体需求和兴趣的不同,使得学校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各个层次的家长的需求,因此,家长会的开展大多流于形式。家长与学校的参与层次和类别主要有开放日、家长联系薄和家长会等。但是家长在参与学校的诸如此类的活动时往往流于形式或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参加,这便使得家长会和其他活动丧失了实质性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没有的绝对性的意义。

(三)学校和家庭都没有为家校沟通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家长来说,虽然家长很乐意与学校沟通,但是由于家长工作较忙或是外出务工,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更无法抽出时间来与老师联系。因此,尽管学校采取诸多的措施来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以使得学生可以更多的与自己的父母接触,获得更多心灵上的慰藉,但是却往往有一部分家长难以抽出时间参加。[2]

三、寄宿制学校中家校沟通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建立平等合作的家校关系

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家庭背景较之普通学校要来的复杂,并且家长大多缺乏较高的学历和较深的文化水平。因此在实际教育中老师便往往忽略了家长所起的作用。其实家长也希望为学生和学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所以,首先学校应重视家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当学生刚刚入校时,老师便应带领家长来参观校园,让家长对校园有一个认识,并且老师应主动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课程的开设,并将各项活动告知与家长,耐心解答家长的疑问;其次,班主任应该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重视与家长的互动,给予家长以充分的参与权和尊重,让家长形成一种“教育责任感”,变教育“旁观者”为教育“参与者”。这不仅可以使得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加强,而且可以分担学校的压力,使学生更好的成长。

(二)优化家校沟通方式

要想增加家校沟通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一个方法便是建立家校预约卡制度,在家长来学校前一个月左右便告知家长,让家长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并且日期可以设置三至四个,以共家长选择,使得家长可以有效的安排好工作,来校参加活动。并且在家长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家长明确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责任,使家长可以有效的参与进孩子的教育中来。建立预约卡制度可以避免家校沟通的随意性,符合寄宿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令家长有时间安排自己的工作,从而不至于因工作而耽误与老师的沟通。[3]

(三)家长委员会运行策略

由于家长大多外出无法照顾孩子,也无法及时有效的参与进学校的教育中来,因此寄宿制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委员会一般由各区域的家长代表和关注孩子教育和成长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成员由每班的一位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运作和发展,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的策划实施,为学校教育做出贡献。并且各班还可以组建家长合作工作小组,家长合作小组及时将家长的意见反馈给学校,协助班主任共同完成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成为老师和其他家长沟通的桥梁。

四、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最完善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只要在寄宿制学校中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与家长沟通,为孩子做好护航,经常与孩子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样家长对学校也会更加的信任。

五、参考文献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9)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08-02

人际沟通能力不仅是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职生赢得就业竞争的实力体现。笔者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青睐会交流、善沟通、懂协作、人缘好的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究其原因是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比较高。可以肯定地说,在专业水平大体相当的前提下,人际沟通能力就成了在就业竞争中胜出的法宝。为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本课题组向近300家单位发放了《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在回收的280份有效问卷中,所有的用人单位在回答“贵公司最看重员工哪些方面的素质能力”中,无不例外地选了“人际沟通能力”一项;在“您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最需要培养提高的能力有哪些”的问题中,用人单位也都选了“人际沟通能力”。由此可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探讨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调查问卷显示,95%的企业认为人际沟通能力是员工的必备素质;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能够与企业外部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善于与人打交道,及时捕捉商机,获取各方面信息,既是员工自身得以发展的一项关键技能,又是企业提高服务品质、赢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渠道。人际沟通能力是除了专业能力之外最被企业看重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然而,笔者通过长期观察和接触,感觉到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普遍欠佳。现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性格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有的学生由于天生胆小害羞,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有的学生个性孤僻,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往。由于缺乏正常的沟通交流,别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很难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们自然也得不到他人的真正关心和帮助。本课题组对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由于性格原因遭遇人际沟通困难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20.5%。例如,在2012年11月份的一次就寝纪律检查中,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名辅导员发现有一个女生躲在宿舍走廊尽头哭泣。经过长时间的交谈询问,才了解到该生是入学未满一个学期的2012级学生。该生由于对刚接触的专业生疏,感到学习较吃力,总担心学业难以顺利完成,看到周围的同学却学得轻松自在,其思想压力日益加重,以至于抑制不住痛哭。其实,对新专业有生疏感,学习起来相对困难,这是多数新生的同感。如果该生能够及时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获知同学的感受,获得教师的开导,这种心理压力就能及时得到化解。

二是心理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在高职院校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就读高职院校没有出息,因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觉得低人一等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自我孤立、自我封闭,压抑、抗拒正常的交往需求,不愿、不敢、不想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久而久之阻碍了他们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

三是家庭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被视为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到长辈的溺爱,这种生长环境使许多独生子女自小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我感觉,缺乏人情往来和对他人应有的尊重。脱离小家庭进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后,他们仍习惯于小家庭的生活方式,很少与他人交往,遇到问题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由此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二、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

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衡量高职生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需求,在抓好专业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的同时,努力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多数学生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对一个人今后走上社会的重要性,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是否交际是由个人性格决定,不想也不愿去改变,因而缺乏积极与人沟通交往的主动性。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场合大力宣传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一个人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人际沟通能力的作用,认识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生必备的素质,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这种能力。

(二)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巧妙设疑,通过回答问题、分组(下转第16页)(上接第8页)讨论、模拟情景、情节演绎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配合,使课堂成为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平台。这种灵活、生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学生人际沟通的范围。高职院校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与众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例如,班级内多开展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集体活动;鼓励开展班级与班级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谊交友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广泛开展文体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展示才华的过程中掌握为人处世的原则,学会与人协作,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四)开设相关课程,强化学生人际沟通的技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演讲与口才、现代社交技巧、沟通的艺术等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教师传授、强化训练等方式,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水平。

(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既能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积累社会经验,更能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各个假期,以课外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会调研,比如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对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调研结果作为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通过这种适当加压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体验生活、主动融入社会、主动与人交往,从而使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人际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正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重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积极采取措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林琼.高职院校工科生沟通能力现状与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2(6)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不断有学者研究和讨论哪些是班主任的核心能力。揭水平、韩曼如等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班主任的表述差异是胜任力的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之一;海安教育局的张怀明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论证出沟通与协调是班主任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之上,依照人际沟通的原理,清晰描述职业院校这一特定环境下,学生、任课教师、家长三个沟通对象的特征,分析现沟通信息的类型和沟通渠道的优劣,最后给出班主任和学生、任课教师、家长沟通协调基本策略。

一、职业院校班主任沟通现状

沟通的接受者是指获得信息的人。接受者必须从事信息解码的工作,即将信息转化为他所能了解的想法和感受。这一过程要受到接受者的经验、知识、才能、个人素质以及对信息输出者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在学校里,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是班主任沟通的三个重要接受者。班主任是信息的来源,他(她)必须在充分了解接受者的特点和沟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以利于他们的理解。

(一)中高职学生的特点

1、缺乏学习主动性。原因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因是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高职学生的中考成绩仅仅达到及格水平,中职学生的成绩更是仅有总分的45%左右。因此,学生整体基础知识薄弱,根基不牢固,又对学习失去兴趣,理解力和记忆力不强,这对教与学都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二是外因来自社会上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偏见,这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学习动力不足。

2、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差。目前,在校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长辈们的长期溺爱,使得相当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强,独立自理能力差。

3、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比较突出。父母的迁就和宠爱,引起了学生心理的个性畸形发展,导致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难以融洽相处,容易产生矛盾纠纷。

4、“非正式群体组织”现象存在。笔者认为,在校的学生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会加深他们之间的了解,从而形成某种共识,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感情,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群体,姑且称之为“非正式群体组织”。当班级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班集体目标相冲突时,则会对班集体工作产生不利影响。那些不积极、不健康的非正式组织成员因为误导而凝聚在一起,形成抗衡班级管理的反面力量,无形中加大班级建设的难度,不利于班集体成员的正常成长。

(二)与家长沟通存在的问题

1、沟通障碍。这是一个普遍的、突出的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大约47%的教师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才产生与学生家长交流的想法;另一方面在不少家长那里,教师与家长主动沟通,还被视为是“非正常”的“告状”、“求助”;37.3%的家长在孩子犯较大过错时才有与教师交流孩子有关情况的想法。这不仅与国际惯例不符,与儿童教育的规律特征也是相悖的。目前,家校合作出现的“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和“理解与沟通”出现障碍密不可分的。

2、沟通不当。一方面尽管不少班主任已经意识到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但缺乏正确、合理的沟通方法、沟通形式,缺乏沟通策略和沟通技巧。更有甚者,有的班主任把教育学生的重任按校园和家庭“划清界限”,与家长“各负其责”;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因为孩子在学业或行为方面出现问题而把责任、罪过推给老师,怨恨老师。特别是当教育教学成果不佳时,双方就容易产生互相埋怨的情绪,加之双方缺乏正确、合理的沟通方式、方法,有可能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严重影响了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也给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手段无限拓展了学生的社会空间,学生自由支配的机会和可能性越来越多。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对于学校,他们对学生的可控信息在其全部信息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这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学校与家长协同实现有效沟通,加强合作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需要和迫切过。那么,如何改善家校的沟通与合作呢?这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理论问题。

(三)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归根到底是共同进行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德智体的全面法杖,培养成为一个合格有用的高级专门人才,班主任在良好班风学风的建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又要以专业学习为主,其课程的学习自然要占用大部分时间,而任课教师又是整个“学业”教育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引导着,因此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共性是“育人”,而个性在于侧重“成人”还是“成才”。

任课老师与班主任沟通的主要信息有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积极性、学习能力、课堂组织纪律、完成作业情况、学习氛围、教学质量、教材使用情况等具体表现,班主任通过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管理制度和方法,加强学生管理和班级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离不开班主任的帮助,而班主任跟学生接触的机会和时间远多于任课教师,将学生的性格特征、动手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在同学中的美誉度等信息传达给任课教师。但是,职业院校中任课教师有部分外聘教师,联系方式不为班主任所知,即便是在校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时间也难达成一致,沟通时间难以保证。此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沟通的时间和次数并没有被严格规定,所以这种沟通限于班主任的意识和责任信,沟通的效果难以估计。

二、影响班主任有效沟通的深层根源剖析

(一)受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双方通过有效沟通以加强合作的意识比较淡薄。观念束缚人,一方面一些教师至今未能从中国文化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中解脱出来,仍然根据这种角色形象指导自己的言行,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这就很难与学生、家长平等沟通,极易产生沟通障碍;另一方面是学生多为“90后”一代,叛逆、追求平等,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对班主任的尊重程度远不及“80后”;家长又深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束缚,加上来自含蓄、内敛型文化的内在约束,许多人还不习惯、不愿与教师进行主动、积极的交流。从这个意义讲,沟通意识不强,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它实质上是一个深层的文化特性问题。

(二)班主任对学生个人信息掌握的不对称,造成沟通困难,而沟通渠道的闭塞、单纯在客观上不利于二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如上所述,由于教育场所、教育时空的不同,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在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之间产生了针对同一个教育对象的“信息不对称性”,这就在客观上给班主任的沟通造成困难。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才使得沟通成为必不可少。

(三)其他方面的因素。例如,沟通主体在个性、兴趣、气质、能力方面的差异,沟通时的情绪与态度所构成的气氛,都会导致沟通障碍的产生。年龄差异、阅历差异、文化背景差异等等。

三、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科任教师沟通、协调的基本策略

(一)与学生的沟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实情,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是班主任加强与学生沟通的重点内容。

1、做到地位平等与真心关爱。爱是水之源、木之本、师生关系之根。班主任要做到热爱关心学生,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根本方法是深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学生;班主任还要能够换位思考,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常做到心理位置交换,体验、感受学生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刻地理解学生。

2、注意心理沟通方法。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注意拉近彼此的距离,使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起温暖、友善、和蔼与相互沟通的关系。班主任同时倾听学生语言及非语言的信息,同时利用语言及非语言的基本倾听行为反应,来促进彼此的沟通。在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之后,当面指出其存在的情感、观念、行为的矛盾,促使其面对或正视这些矛盾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阻碍他自我了解或阻碍他从事积极行为的矛盾与冲突,并不在于学生说错了什么话或做错了什么事,不是指出错误而是反射矛盾。前者的重心落在纠正错误上;后者的重心则落在讨论问题、帮助当事人上。

(二)与家长的协调与沟通

1、家境研究是班主任的必修课。学生的成长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班主任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家境研究。如通过多种途径增进对学生家庭成员的特点、文化层次、经济收入、对孩子成长的期望以及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了解。随着“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大幅度出现,隔代教育带来的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性越发突出,社会转型期的激荡也使非正常家庭给孩子成长带来障碍和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家境研究的重要内容。

2、与家长沟通注意事项。其一,以理解宽容赢得家长支持。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要注意把握分寸。面对学生所犯错误,班主任不要把怨气撒到家长身上,挫伤家长的自尊心,要用商量、征询的口气与家长沟通,向家长解释,主动协调,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处理学生问题;其二,平等对待学生家长。由于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情况不同,班主任不能把学生和家长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是碰到处理学生问题涉及双方家长时,班主任在接待家长时绝不能带着世俗的功利色彩,应一视同仁;其三,增强沟通的目的性。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时要充分考虑谈论话题、切入点、谈话要点,在时间安排上要尊重家长。

(三)与科任教师的协调与沟通。班级教师集体的产生取决于班级全体教师在教育上是否持有共同的目标,这是班级教师集体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班主任要善于与科任教师进行协调与沟通,形成有效的育人团队。班主任在与科任教师的沟通与协调中要努力做到:使班级全体教师形成共同的目标;要通过各种方式树立科任教师的形象;要与科任教师定期沟通思想,经常交换意见及时化解矛盾,增强班级教师集体的凝聚力;协调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作者单位: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11)

在与家长沟通前,制定沟通计划,列出谈话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保证沟通的顺利。遇到特殊情况,变换方式灵活应对。我们班很多孩子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家校联系很少,考虑到这个因素,如果孩子不犯严重的错误,我尽量不叫家长来学校,而是采用家校联络簿的形式和家长沟通交流。

班上有个叫小柯的学生学习较差,经常和同学打架,我曾多次在电话中与家长交流,但效果不佳。家长经常出差在外,来学校有难度,我便专设了一个沟通本,把每天孩子的在校表现写在上面,嘱咐回家拿给爸爸看,并请家长在上面写下他们的话。我从家长写在联络簿上的言语中感受到了感激之情、焦虑之心和面对问题的不知所措。于是,我这样写道:“小柯同学在上周有较好的表现,作业能按时完成且书写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在此特提出表扬。小柯同学每天放学回家,家长除了辅导他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之外,还应对他过去落下的课程进行查漏补缺。另外,还要让孩子多读课外书。”通过一段时间的无声沟通,这位父亲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明显上升,家校联络簿在我和这位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渐渐地,这位家长对教育孩子有了耐心,掌握了方法,孩子在校表现好转了,家长对老师也更加尊重和信任了。

二、用好现代通讯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快捷,如微信、班级主页等。其中,电话联络还是最方便、最普遍的。如果善用,那一条线会成为拉近距离,凝聚力量的“感情专线”。除了打电话、发短信等沟通方式之外,我还利用了班级QQ群和家长们进行有效沟通。在这个群里,家长常常会询问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我总是不厌其烦回答家长们一个个问题。对孩子们的表现,我总是多表扬,少批评。同时,我经常将孩子们的优秀作业,孩子们参加学校活动的照片等及时发到群里,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我还会把一些辅导孩子的学习方法发到群里,让家长们共享。当然,在用短信和QQ与家长交流时,我会字斟句酌,力求做到用词准确。

三、让家长评阅作业

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我经常让孩子把课堂作业带回家让家长看,并要求家长在作业后面写下感受。除此之外,我还会让同桌互换作业带回家,并让家长在同桌的作业后面写下评语。这样大多数家长能了解到其他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与培养。家长们也很谦虚、认真地写下评语,从中我看到了家长对老师的感激,对学校的认可。

四、精心组织每一次家长会

组织家长会是家校教育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班主任同家长沟通,凝聚教育合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举行家长会前要充分准备,明确目的,充实内容,突出中心。尤其对于新接的班,班主任与家长的第一次见面,更要事先充分调研,周密计划。对家长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职业分类、居住条件、经济状况、教育关注度等要心中有数。教师的仪表、装束要做到端庄清爽。会议时间的选择要周密考虑,便于家长出席。家长会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教师讲,家长听,还可以采取家长论坛、主题活动、游戏体验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尽可能多地让家长参与进来,在体验中学会换位思考和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组建班级家长委员会

家委会的成员主要帮助老师反馈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取得的成绩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在家校之间建立起顺畅的交流平台。开学后不久,一年级各班均挑选出五名热衷和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担任家长委员会委员,并把这几位成员的名字公布于QQ群中。自家委会成立以来,各班均召开过家委会成员会议,老师们都针对本班孩子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使家长和老师之间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达成共识。同时,家委会成员们还把一些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各位班主任,班主任们根据大家的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成员们反映:有的孩子每天写作业不够认真;希望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等。对于家长提出的这些意见,我们十分重视,立刻对孩子每天的作业情况进行检查。同时,也加强了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把孩子在校的情况通过电话或QQ群及时告知每一位家长。

自家委会成立以来,家委会成员们致力于协助学校、老师开展各方面的教学活动以及课外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协助与配合作用。比如,学校每次举办活动,就会有家委会的成员来到学校为孩子们拍照留念,并把这些照片发至班级QQ群里,使每一个家长都能看到孩子们在校的活动情况。当开学之初老师们很忙的时候,家委会的成员们又主动帮助老师整理学生们的寒假作业,并把学生们完成作业的情况打印在一张表格上,然后及时发给班里的每一位家长,通过这个表格,家长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班里每一个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除此之外,家委会的成员们还会替班主任在网上购买一些价廉物美的学习用品,作为奖品发给表现好的孩子。通过家委会的工作,一年级全体家长对我校的工作十分满意,与学校配合默契,家长们热心为班级,为学校出谋献策,家长与学校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六、制定家校互动联系制度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好玩,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为了让孩子们早日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孩子们入学的第三周开始,年级主任便制定好家校互动表,让一年级全体学生家长根据孩子们在家的表现进行考评。考评分优秀、良好、一般、差共四个等级。这个表格从孩子的学习习惯、文明礼貌、行为习惯三方面由家长从周一至周五根据孩子的表现进行考评,学习习惯包括:(1)完成作业,无拖拉现象;(2)书写整洁,美观;(3)完成作业需要的时间。文明礼貌包括:(1)在家使用文明用语;(2)听从家长教导;(3)离家、回家主动与家长打招呼。行为习惯包括:(1)按时起床、按时休息;(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洗漱、整理书包);(3)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项工作得到了家长的重视和支持,他们填写认真,不光书写工整,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填写了孩子在家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