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学问题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8 16:40:16

教学问题分析

教学问题分析篇(1)

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学方式单一、陈旧。物理学科应该是生动灵活的,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和现实性。然而目前很多大学物理教学课堂,往往把物理简单化、程式化,把生动的物理知识变成枯燥的技术训练,教学方法陈旧、呆板,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对知识的获取欲望下降,这对大学物理教学极为不利。此外,很多物理课堂教学中依旧采取板书教学地方式,缺乏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这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果。

2.学生物理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的物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是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和中学物理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知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拓展和延伸。然而,由于高考报志愿的时候缺少对单科成绩的要求,使得很多学生的物理成绩并不高。很多学生的物理基本功不够扎实,在学学物理时往往会出现学习吃力等问题,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极为不利。

3.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

大学物理教学中,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这是目前教学中最大的难题。在对物理教学进行评价时,往往按照应试教育的方法来进行考核,侧重于笔试、解题等方面的考量,忽视对学生地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考察,这是一种片面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实现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

二、实现有效的大学物理教学

1.丰富教学形式。

想实现有效的大学物理教学,就必须丰富教学形式,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将内容展示清楚,又能使许多难教难学的内容变得易教易学。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再现物理教学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化的教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深化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顺利实现。

2.实现分层次、个性化教学。

大学物理教学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提升教学效率。实现层次化教学,根据学生物理基本功和基本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内容。除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对有潜质的学生开放实验教学平台,让他们进行物理研究,提高个人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还可以创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实验模型的建立和模拟,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创建实验室,实现素质教学。

要实现大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必须为学生创建与理论课程教学相匹配的实验教学环节。大学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必须加强实验课程的开设和实践平台的打造,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水平,从而为理论教学服务。增加资金投入,设立开放实验室,以培养个性、激励兴趣、现代学习方法培养、拓宽知识面为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开放、自主的实验环境,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让他们通过实验室验证和实施自己的想法,不断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保证学生物理水平和物理素质的提高。

教学问题分析篇(2)

二、问题描述

情境导入(现今社会上出现的“月光族”现象)

以网络上流行一种新的称呼―“月光族”(网络流行词汇,是指将每月赚的钱都用光、花光的人,所谓洗光吃光,身体健康。月光族一般都是年轻一代,他们与父辈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不同,喜欢追逐新潮,扮靓买靓衫,只要吃得开心,穿得漂亮,根本不在乎钱财(引入课题),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与其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有直接关系。而消费行为是要受消费心理影响的,下面通过认识几种常见的消费心理入手,通过探讨和分析,让学生学习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新课教学)

第二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板书)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板书)

指导学生看书,简单的了解教材知识体系

幻灯片展示:

情境(一)

放学回家后,小云缠着爸爸给买随身听。

爸爸:不是给你买了MP3吗?

小云:都过时了,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用到了MP5,我也要买。

设置问题:

1、小云的这种行为属于什么样的消费心理?

2、你如何看待这种消费行为?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

小云的消费心理是一种从众心理。跟风随大流,这种心理我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但是否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会带来浪费,是不可取的。

(幻灯片展示)从众心理:特点、评价及态度

情境(二) “一组明星的奇装异服”图片

设置问题:

1、当今很多明星着装最求个性化,使得很多年轻人也争相追求模仿,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消费心理呢?

2、你如何看待这种消费行为?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这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但展示个性一定要考虑社会的认可和代价,如果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幻灯片展示)求异心理:特点、评价及态度

二、做理智的消费者(板书)

活动:怎样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还是以刚才的张三买房的例子,分组讨论哪一个人的消费更理智。

教师归纳:很显然的是张三的妻子消费更理智,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必须要考虑自己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既不能超前消费,也不能抑制消费。

(幻灯片展示)(1)量入为出 适度消费

(幻灯片展示)漫画:“今天有酒今天醉” “80后的生活”(房奴,车奴)

设置问题:

1、两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他们的消费属于适度消费吗?

2、提倡贷款消费与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矛盾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

他们都属于不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的“入”既指当前收入,也包括未来预期收入,只要一个人当前的贷款数量不超过自己的偿还能力,他的消费就依然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所以二者不矛盾。

(幻灯片展示)设置问题:

每小组请一位同学谈谈在平常生活中有没有盲目追随流行之风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从个别同学盲目追随流行,导致生活费用出现了紧张,得出了要理性消费的结论。

(幻灯片展示)(2)避免盲从 理性消费

怎样做到理性消费?师生共读课本P21,坚持“三个避免”

(幻灯片展示):情境(四)白色垃圾造成的污染图片

讨论问题:白色垃圾的危害

学生回答(略)

(幻灯片展示)(3)保护环境 绿色消费

什么是绿色消费?有哪些要求?(师生共读课本P22总结)

思考:“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我们还可以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并要求全班同学在“保护环境 绿色消费”的倡议书上签名,把学生探究性活动推向高潮。

(幻灯片展示):情境(五)学生食堂浪费严重现象和西部山村的贫困状况图片

设置问题: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幻灯片展示):(4)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

教师归纳:尽管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但是国家还不很发达,还有一些地区和家庭处于贫困状态,因此还必须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联系实际,拓宽深入:

(1)“独山县狠抓干部大操大办酒宴治理工作”近来已经很少看见在街上大操大办,鞭炮漫天,甚至导致交通堵塞的现象。(大家热议)

(2)主席和香港富商李嘉诚勤俭节约的故事

(课堂小结)

幻灯片展示课本框架,温故知新。

(课后延伸)

布置每一位同学下去作一个《我身边亲人和朋友的消费观调查报告》,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三、案例分析

整节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解决问题”这个中心来组织与开展的。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探究问题兴趣和积极性。突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变教师机械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学习和接受,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走出课堂让学生接触社会,使“封闭”的课堂单一的教科书内容因为注入社会课堂的新鲜内容而显得更加生动鲜明,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观察、分析、解决的能力。

(一)“问题解决”教学,有利于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流行的网络语言设问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整和强化兴奋点,从而使学生迅速调整到积极学习状态。

(二)“问题解决”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

教学问题分析篇(3)

课堂教学设计应从教学目标设计开始,一堂数学课的设计,从选择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结构和手段,到反馈矫正等都离不开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教学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因此,摘好教学目标的决策,是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

我对“中学数学核心概念结构体系及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很感兴趣。自2006年起开始探讨研究,先后确定了教学设计案例的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在不断尝试写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之后用课堂实践比较好的设计,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按照要求的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重新编写,使自己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不断感悟。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关于教学设计案例的框架结构和内容,教学过程设计”中谈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前面诸项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做到前后呼应。”

课堂教学设计本着提高课堂效率,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这一线索的构建可以从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内容解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基于学习行为分析)两个方面的融合来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注意适切性,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在每一个问题后,要写出问题设计意图(基于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这里,要特别注意对如何渗透、概括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作出明确表述。”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还是以“问题串”的方式为主。“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一个教学原则。但是,不要把例题、练习等都呈现为“问题”。例题就是例题,练习就是练习。这里,“问题”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究概念的本质。好问题的标准有两个:第一,体现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并且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思想方法的引导上;第二,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即学生经过适度努力思考才能完成。

三、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例1 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你能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利用长方形面积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吗?

(2)根据上述思想方法,如何利用已有的面积公式求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上述问题中,教学目标是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第(1)问有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唤起学生记忆中已有的推导面积公式的核心思想,即利用割补法,将待求面积公式化归为已知的面积公式;第(2)问,由于梯形面积可以化归为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等,因此问题只注重了知识的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的引导,比较宽泛,不限制学生的思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设计出不同的推导过程。相信在这样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究得出正确结论。

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把握好度,同时又要“大器”,不要问得太琐碎,不要在细枝末节上进行纠缠。

例2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中第一环节——找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问题1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l,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呢?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寻找本课时学习内容的固着点、生长点。)

预设的回答: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启发引导:(这个地方比较难处理,怎么就能让它自然呢?)点的个数能否改变?如果不能改变,能否再增加其它条件,使点的个数改变?

预设的回答1:增加点,如三个点,这时必须增加条件——这三个点共线,显然与问题矛盾。

预设的回答2:减少点,即一个点,可知过一个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追问:如何区分过一点的这一直线族呢?

预设的回答:除了再选择一点的办法,那就是依据直线的倾斜程度的不同。

答案: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的条件组合是:

两个点,或者一个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并且每组条件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根据一段课堂教学过程整理的录像如下:

师: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在坐标系下,这条直线用什么条件确定?(课件出示字幕:问题1:如图,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直线l,你认为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

生:两点。

师:假定把一点擦除,只剩下一点,那么这条直线的位置还确定吗?

师:不确定。也就是过P点可能——?对无数条直线。无数条直线说明他们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直线我们要试着找它们的区别。(课件出示字幕:问题2:观察过点P1的不同直线,你认为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生:它们的倾斜角不同。

师:那么你能回答一下这倾斜角是哪个角呢?

生:这条线和x的正半轴所成的角

师:从直观角度来看是相对于x的倾斜程度不一样,每一条直线对应于x轴都有一个倾斜程度……如何表示这个倾斜程度?(生没有反应)用一个什么量来表示这个倾斜程度啊?((课件出示字幕:问题3:在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与x轴都有一个相对倾斜度,那么可以用一个什么几何量来反映一条直线与x轴的倾斜程度呢?)(学生没反应)

师:那么其实呢,刚才这个同学已经回答了,就是什么不一样?

生:倾斜角。

师:相对x轴所成的角度不一样,对不对?她刚刚回答的时候说倾斜角是哪个角啊?

生: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

师(不等生说完):直线与x轴正方向。现在看看这个图,直线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角有几个?两个?哪么倾斜角能说两个?一个?怎样修改一下?

生:x轴的正半轴还有在y轴正半轴那一方向。

师:是上面。也就是直线l向上方向。

由此案例可以看到,虽然在课件中只出示了两个问题,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提问的次数却大于2。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充分的预设,包括对主要问题进行补充的追问;其二,再充分的预设也不可能囊括了实际的生成,所以在实际教学时要机智敏锐地捕捉问题,提出问题,推进主干问题的解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追求减少问题的数量,使学生的活动能主动、自觉地进行,通过解决问题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呢?应该努力使设计的问题完整,具有任务性、驱动性,而不是只涉及所要完成任务中的某个步骤或几个步骤。 四、实施课堂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课堂实践与教学设计中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和实施。

设计上述问题关键是依据教材中设计的“思考”栏目,如果不能深刻理解这个栏目设计的意义,要完成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在设计问题时就谈不上对教材的二度创作,很可能是适得其反。因此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对教材的真正理解。

设计问题串是基础,课堂的实施才是真正的关键。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多少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不知所措时,教师该如何降低台阶给与帮助?如果学生一语道破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又该如何操作?如果学生的思路与教师设计的思路不同教师该如何调整?等等。

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老师设计了8个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共问了约60个问题,按照一节课45 分钟,那么每45秒钟就要提出一个问题。这三个数据中透露出的信息是什么呢?

第一,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实施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执行教学设计,没有使这种设计真正转化为行动。

第二,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没有完全地体现了教学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时还要进行大量的补充;

第三,提问的间隔时间这么短,学生思考的空隙在哪里呢?能提些怎样的问题呢?

观察课堂活动可见,之所以提问间隔短原因有二:

第一,问题小,没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主要是填空式的,而没有完成任务式的。

第二,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没有及时回答时,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没有耐心地等待,而是急着进行重复或提示。

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要“舍得”,要“等的起”。除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外,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不知所措的原因还有可能是:

第一,问题表述不清楚、太宽泛或不具有可操作性,致使学生无从思考、回答;

第二,问题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起来也够不着”。对于这些情况的处理正是体现或考验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之时,教师应该及时判明原因进行调整,而不是强拉硬拽或者进行所谓的启发。

课堂实施中这种“小问题现象”会导致学生不能进行真正的解决问题活动,学生活动思维含量低;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被老师控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问题不能引导学习,反而成为了学生的拐杖或阻碍,甚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设计要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条件,营造积极探索的氛围,实施设计的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真正实现“问题引导学习”这一原则除要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注意实施问题设计的策略,更重要的还是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理解,归根结底是要抓住数学的核心概念和概念的核心。

五、课堂教学设计的操作策略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仔细研究,从这几次会议纪要中可以提炼出对教学过程设计中的问题设计的具体要求是:

1.问题应该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把握好“度”,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2.问题设计应该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可以有知识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类比的引导,但是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串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概念和概念的核心,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4.问题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性,能促进学生主动的、“自动化”的思考,要“大器”,不要太琐碎,以免形成学生对老师“亦步亦趋”的依赖;

5.完成问题之后要有提炼、概括、引申、发展,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数学思想的点拨;

6.问题串之间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将之串联,这个线索就是: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两个方面的融合。

教学问题分析篇(4)

前言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学校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差异教学管理在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进而从根本上发挥了职业教育学院的优势特点,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行人才。

一、差异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必要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院建设规模逐渐增大,针对我国社会实际需求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有效手段,加快了我国素质大众化目标实现的脚步。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差异性教学理论应运而生,差异性教学理论以个性化教学为基本,主张学生个人特点与学习优势的发挥,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常新思维的培养,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从学生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继而培养了真正的社会适应性人才,体现了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意义[1]。

二、差异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的问题

(一)缺少差异性教学意识。差异性教学强调学生个体发展,充分肯定了学生自身的价值意义,但是从差异性教学实质性含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差异性教师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对教学课堂具有极强的控制力,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选择权利,没有找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准确定位。与此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致使学生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2]。

(二)课堂教学活动效果低。课堂教学互动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的有效手段,在差别式教学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从全面的角度了解差异性教学的实际应用情况,相关学者对某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以学生的实际感受,以及课堂互动教学活动的实际应用效果为主要调查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的学生开展了访谈活动,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发现,多数学生不愿意参加到互动活动中,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互动教学活动形式不新颖,互动教学内容也过于死板。除此之外通过调查发现,课堂互动教学互动设计合理性较差,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仍旧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开展交流活动时,善于表达的同学积极性比较高,表现相对活跃,而比较内向的学生不会主动的表现自己,很少发表自己的感想,由此可以发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部分学生的个性被抑制了,课堂教学活动没有发挥出实际的效果,也没有达到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3]。

三、差异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策略

(一)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差别式教学管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通过差别式教学管理方法的应用,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学生的个人优势特点,但是差别式教学管理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准确的划分学生的能力等级,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萌生一种差异感,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发挥出差别式教学管理方法的实际效果,就应该让学生了解差别式教学的应用特点,注重对学生心理的辅导,消除学生内心的不平衡感。首先作为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观察,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与学习态度,判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在适当的时期,开展团队式讨论活动,通过制定不同形式的奖惩制度,加强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参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继而实现缺陷互补和整体性成长的目标[4]。

(二)区分性辅导教学。设计合理的课堂互动活动能够提高差别式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够从最真实的角度反映出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而为教师开展差别式教学管理,制定实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提供具体的依据。为了进一步提高差别式课堂教学管理的质量,就应该围绕差别式教学方式的特点,在现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采用区分性辅导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出因材施教的理论特点。以语文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初期阶段,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情境,保证问题情境在学生可以理解接受的范围之内,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注重课堂教学气氛的控制,让学生就问题进行探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最后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实际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和辅导,指出学生的优缺点,肯定学生价值的同时,鼓励学生克服恐惧感,勇于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继而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5]。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能够发现,差别式教学管理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主张从学生个人性格特色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基础能力之上,进一步发掘学生潜在的能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内在价值,发挥了教学的实质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梁贻宏.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管理沟通问题诊断与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0.

[2]安源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罗家国.高校教学目标管理评估系统(ESTOM)建立和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教学问题分析篇(5)

    笔者从每个学校抽取30人作为样本,发放了问卷。此次问卷发放360份,回收347份,回收率96.39%,其中有效问卷305份,有效率87.9%。调查涉及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其中大二、大三学生作为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参加主体,在调查问卷中所占比例为75.4%。通过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类别比较丰富,开展的形式主要有课程案例分析、认知实习、综合实验、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其中,课程案例分析主要指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过程中加入现实案例供同学分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思考、讨论,从而达到掌握课本知识的目的;认知实习指专业老师带领同学进入企业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和询问的方式学习知识;综合实验则是包括管理游戏、创业大赛、管理决策大赛等综合性极强的竞赛项目,社会实践主要指同学们在寒暑假进行的兼职或实习等社会性的活动。由于毕业实习涉及的主要是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同学,不是本次调研的重点,此文不着重叙述。从调查的12所高校可以看出武汉市内各大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上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差异,但总体情况参与率较低,被访者中参加过课程案例形式的比例为63.2%,参加过认知实习的比例为58.8%,参加过社会实践的达到43%,而参加过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较为重要的综合实验的学生比例仅为14%。

    从数据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武汉市高校的实践教学依然没有突破以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听为主的模式,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课本内容的学习范而广,因而社会实践,综合实验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意义重大。但是调查中却发现上述两种方式学生参与率较低,这直接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被社会普遍认为学习的知识广而不精,在毕业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课程案例和认知实习的参与率相对较高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武汉市高校的教学资源在学校内部相对集中,而校外的实践平台相对缺乏。根据同学们的反馈意见,对实践教学比较关注的同学比例高达81.7%,方差为0.2449,可以看到武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关注度非常高。但是同时可以看到高校学生对于实践教学满意程度非常低,仅为18.7%。其中,大一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最低,有60%的学生对实践教学都知之甚少。假设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和满意度成线性相关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系数ρ=0.0045,看出学生关注度与学生满意度没有直接关系。学生非常关注,想通过实践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学校在实践教学中收获的效果又不是令人非常满意的。

    2实践教学对学生素质的提高

    实践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日趋重要。被访者中认为实践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学生比例高达93%。那么在实践之后,学生什么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什么方面的素质亟待提高?通过认真分析和论证,以下12方面的能力涵盖了大学生实践教学所需的基本素质:商务礼仪技能、商务谈判能力、投资决策能力、统筹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自信心和勇气、挫折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上述12项素质的量表,把对能力的提升进行了定性分析,分为对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有帮助、帮助不大、有点帮助和没有帮助5个选项。从图2中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后认为对自己的能力很有帮助的同学比率,同时调研了实践教学对学生总体而言的帮助程度,认为很有帮助的比例仅为38.6%,没有同学认为实践教学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帮助。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举足轻重。但是当前的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却没有达到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期望。

    3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缺乏

    像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这样的211学校,同学们对其实践教学满意度并不比一般高校的满意度要高,反而较低。不论是从实践教学的方式还是成果来看,名校和普通高校都无明显差距,对实践教学的关注程度都处于较低水平。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自然导致了学生们普遍对于实践的不关注,大一同学中有多达60%的同学不了解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意义,甚至连大四的同学中也有40%不了解实践教学。调研中同时发现,同学们中认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影响非常大和较大的比例高达82.5%。师资力量的欠缺是实践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障碍。一方面,学校为实践教学配备的教师资源不足。另一方面,从教师自身来看,大部分教师有着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再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实践就比较繁忙。同时在指导同学实践的教师中,又有一些老师只注重教学和科研,实践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导致了指导实践的效果上有一定的差距。

    3.2测评体系不完善

    通过走访相关老师和同学,了解到测评体系不完善是阻止实践教学有效发挥作用的障碍。老师们认为花费大量精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却不能立即看到成果,其隐形的、长久的作用不能通过相关机制得到证明,这不能为老师努力付出提供有效激励,因此导致了个别教师的动力不足。学生方面则认为参加实践活动,特别是大型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如“挑战杯”创业大赛、沙盘模拟大赛、国际决策能力大赛等,这些比赛在花费了参赛同学大量时间后还不一定得到好的名次,这就造成了虽然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财力,不但影响了学习成绩,甚至不能被老师、同学理解,也得不到相应的鼓励。也有71.9%的同学认为设备对实践教学有着较大的影响。

    3.3改革创新意识不强

    对于工商管理的学生来说,要想能掌握并运用好所学知识,除了实践别无他法。然而对于每个学校大量的工商管理学生来说,仅有的几种实践教学方式开展的次数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导致每次参加竞赛型实践活动的同学数量十分有限,调研中就有84.2%的同学认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自己的影响较大。部分同学感觉部分课程学完后,理论知识无法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和应用,尤其是在综合利用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和会计等专业的时候显得十分不足。对于一些非211高校,参加国际性或者某些专业领域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一方面,部分学生是没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去参加,另一方面是很多学生没有办法了解与比赛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另外,不管是学校还是相关人士对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传统几种实践活动已持续了许多年,同学们都在声称社会对于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越来越专,然而相应培养各方面能力和技能的项目却迟迟未见。

    3.4学生不重视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调研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学生自身就对实践教学不是非常重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学生实践的意识不强,没有从思想上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大家虽然说实践教学对自己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但是由于意识上的懒惰,在实践活动中懒懒散散,导致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预期有一定的差距。

    3.5企业接受能力有限,学生缺乏系统的实践

    企业接受能力有限,实践教学的环境差也是一个突出因素。多数学生反应,学校对于文科性质的专业普遍没有设置专门的实验室和实践点。学校的产学研基地也主要是为理工科学生设置,即使是在校外进行的企业认知实习,也因为企业的容纳能力有限和实习成果不显着而备受争议。学生缺乏了企业这个作为知识与能力连接的桥梁,自然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同时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比如战略管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践应该有序、有机的结合起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实际的能力。

教学问题分析篇(6)

一、整体原则

在研究造型的法则中首先必须注重整体。形体整体性是造型从认识到表现的基本原则,即反映与素描教学的开始,也反映于最后完成,可说是造型上头等重要的问题,在素描训练中整体造型的要求必须贯彻始终。把握整体是属于揭示本质的手段之一,人们认识方法上存在的片面性与局部概念不属于意识的理性范畴,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点反映了思维的局限,成为造型上一个比较顽固的障碍。正确的表现始于正确的认识,促使学生明确把握住形体的整体性必须从对于对象有一个整体的明确认识开始。促使学生明确把握住形体的整体性必须从对于对象有一个整体的明确认识开始。整体观念建立在从感性向理性发展飞跃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对形体分析比较,对于从内部结构到外观现象作出有机的联系,去粗存精予以归纳概括,通过反复的认识默想以洞察其规律直到融会贯通。当学生对于形态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之后,才可能作到主动、胸中有数,才有可能塑造出完美的形体。任何一种素描习作如果不能使人在第一印象中突出地感觉整体的吸引力就意味着这幅作品已经基本失败。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先天带来的观察方法是局部观察,这是一种由某一局部向另一些局部单向移动的观察方法,通过局部的拼合凑成一个表面化的形状。例如,还没有确定好静物的结构架就开始进入细节描绘,这样就出现了画的是只有明暗阴影部分,无法将立体描绘与平面描绘去作比较,只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处理整体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描绘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中以立体去比较立体,从形态大关系制约的基础上去进行细部的刻画。通过周而复始多次循环以逐渐达到完整。重要的是在比较着画细部结构时,一刻也不要脱离形体的结构大关系。在画局部色调小关系时,一刻也不要脱离色调的大关系。要懂得在素描塑造过程中,各个部分在同时比较中去发展充实的重要性。

二、完整性

素描作业的完整性意味着造型的目的和表现手法却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不单以表面上描绘的周到为标准。学生习作的完整表现在对描绘的内容已经理解并能将这一理解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素描在本质上来说是一件思考的工作,在中职学校学生的习作上经常出现由于随意性产生的逻辑混乱,随意性往往由构图章法的不严格开始。因而完整性要求从构图开始一直到塑造的最后完成,应该显示出处理的完整性。素描习作完整性的要求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有关,也是检验学生对画面整体控制能力的标志之一。

三、形神关系

形神兼备是绘画造型一个美学原则。正因为形神关系在造型问题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素描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应该将这一关系作为重要课题提出。在学画伊始就需要使学生理解静物造型上神形相互依存的辩证法,以防止求形失神、止于形似的偏向,而这种偏向往往又是片面追求物理产生造型僵化的重要原因。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准备掌握形体的结构法则,表达出形体物质属性,如质感、量感、空间关系当然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形体真实感的表现,素描造型就没有说服力,想表达的意思亦无法体现。在具体的训练中要注意长短作业的互相配合,不能顾此失彼,片面强调于某一个方面。中期、长期作业对于掌握坚实深入的造型技巧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训练方式。长期作业的静物素描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重形似而忽视神似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习作经常产生的弊端。画一幅静物,主要是刻画物体、背景和环境则根据表现物体的需要或从简或概括地画,不应把物体和背景同等对待;另一方面,物体中也要有主次、前后之分,要抓住主要的物体重点刻画。相对长期作业而言,短期作业和速写是锻炼敏锐感觉的重要手段,可以加深对于对象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对象形神关系的理解。实践证明善于画速写的学生其长期作业的造型往往比较生动、感觉比较新鲜。正确处理任务绘画中形神关系是造型领域里一项高难度的课题,与画者全面修养和敏锐感觉有关。

四、分析与综合

素描就其特征来说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但与油画和其他色彩绘画比较,更多属于思维的性质,感觉仅仅是理解的前导。调配色彩需要更多的激情和新鲜的感觉,因为塑造问题已经在素描中解决了,在素描造型过程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是将形体的塑造建立在形体逻辑上,形体逻辑体现于形体各个部分的联结组合关系中,不同形体的外观形态由不同物体内部结构关系所支配。静物、石膏模型结构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把握,中职学校学生通过静物与石膏模型写生学习到形体分析综合的初步方法。

五、结语

总之,素描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内容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学习美术的基础环节。因此,在素描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停留在“就画论画”的层面上,而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素描工具,合理利用多媒体工具,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从而达到素描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参考文献:

教学问题分析篇(7)

1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的意义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哲学思想起源于19世纪,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学行为也由传统经验医学模式(以理论知识、前辈的经验和实践为依据)向循证医学模式(以临床证据为基础)转变。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2000年加拿大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教授将其定义修订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与多年临床经验,考虑到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诊疗措施。循证医学模式明显不同于传统经验医学模式,但不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经验医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其目的是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当前的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最可靠的证据来剔除无效的、昂贵的和危险的医疗决策或治疗方案,同时提供最新、最佳的证据供医务工作者参考,以满足不断提升的医疗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迫切要求。它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尊重患者的价值和愿望,体现了良好医德的基本要求。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五步:①确定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临床医生在准确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后,运用传统理论知识和经验进行仔细的分析讨论,准确提出确实存在并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②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即针对所提出的临床问题,采用上网、图书馆检索、会议资料和专家通信等多种手段进行文献检索,收集关系密切的资料,作分析评价用。③评价证据:要求应用流行病学及EBM质量评价标准对收集的相关文献,从证据的的正确性、有用性以及作用的大小和临床实用性等方面作出具体评价,得出确切结论以指导临床决策。④应用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决策:将经过严格评价而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用于指导临床决策。⑤评价所做的工作:强调要对以上1~4步的实施效力和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成功与不成功的经验教训,以便在下一次实施中加以改进。

循证医学临床实践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以上五个步骤,在为病患提供最佳照顾的同时,也使临床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完善和发展。基于循证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认识,1982年McMaster大学首先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国内许多教学医院已经将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郑宏庭等[2]归纳认为将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缺陷与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面:①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循证医学重在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②从机械学习转变为最优化学习。循证医学强调寻找最佳研究证据,将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评价、综合、应用所得证据,使学生在有限时间与无限知识的矛盾中实现学习的最优化。③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循证医学更注重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将在教学中营造出教、学互动的气氛,彻底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使整个学习过程从获取知识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④从短期学习转变为终身教育。循证医学更适宜终身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从而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接受知识更新的挑战。吴泰相等[3]研究表明,让医学本科生参加循证医学不但促进他们下大功夫去深入学习和掌握所感兴趣的临床专业基础、临床知识和临床科研知识,还培养了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循证医学引入临床医学教学,对培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合格医学人才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08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4]中明确提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应具有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我校在临床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于2008年开设了“循证医学”选修课,临床学院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教研室相继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开展基于循证思维的教学研究工作,但这项工作一直未能全面推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对循证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我校虽然在2008年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但只是作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临床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循证思维者少,而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循证医学实践活动者更少。这一方面与我国医学教育长期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重教科书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关;另一方面是学校对循证医学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太少,许多学生对循证医学基本知识不了解,以致于参加“循证医学”课程选修的学生较少,而在选修这一课程的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学分而选修的。教师和学生认识的不足,是导致我校循证医学相关教学活动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

2.2对如何在本科院校进行循证医学教学理解不到位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和进修学习机会增多,学习循证医学相关知识、方法的渠道越来越丰富,部分教师具备了开展循证医学临床实践的能力。但除部分临床教师由于临床医疗压力重,没时间去收集和选择循证医学信息资源外,相当一部分教师则“高、大、全”思想较重,一味追求高质量、全面的临床证据,一味机械地照搬硬套,片面地认为目前我院一方面可利用的医学数据库太少,很难获取高质量的文献,而且本地区病人经济条件较差,遵医行为差,即使有好的证据也难以应用。更多的教师则强调本科生基础较薄弱,在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活动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循证医学用于临床实践者少,而用于教学者更少。#p#分页标题#e#

2.3开展循证医学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主要体现在师资缺乏,进行“循证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未受过正式、规范的循证医学师资培训,并且人数少,能在工作中全面开展循证医学实践的更少;此外教师外语水平整体较低,语种单一,学校医学信息库较少,获得高质量全文医学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的能力有限,这也是客观事实。

2.4对学生引导不够就医院而言,医疗工作的核心地位是无疑的,由于临床医疗压力大,临床教学基地的医生(即临床教师)重医疗、轻教学,教学意识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受扩招、考研、社会不良风气等的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布置任务或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就是在临床实习的临床医疗专业实习生也不愿深入探索研究,不愿深入临床一线,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甚至对临床出现的问题熟视无睹,甘愿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这些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再者现在的学生虽然都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但临床专业英语太乏味,学生多不愿接触,加上缺乏教师的引导,阅读医学英文文献的能力低。

3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学问题分析篇(8)

古筝诞生于两千多年前,是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古筝因其雅俗共赏、悦耳动听以及学弹容易等特点,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为普及的乐器,其受青少年喜爱度更是超出常人想象。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幼儿来讲更是如此。本文通过对幼儿古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浅谈幼儿古筝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一、幼儿古筝学习出现的问题

(一)利益驱动、急于求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可以在古朴优雅的音乐中陶冶情操,所以古筝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首选。然而,更多的家长是出于上学利益的驱使,许多小学、中学都是优先录取特长生,尤其是对“级别”的看重。因此,家长在孩子学习古筝的过程中,注重的不是孩子学到了什么,而是孩子可以考到几级。学习的直接目的和考级挂钩,这就驱使幼儿只为了考级而努力,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和乐趣。这些孩子在培训机构和家长的错误引导下,唯一一个目标就是获得合格证书,这也就相当于文化课中的“高分低能”。

(二)独立性弱、幼龄化趋势

由于幼儿明星赛事选拔的兴起,更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脱颖而出,从而提高晋升优质学校的机率。这就造成了孩子学习古筝的年龄提前得越来越早。其实,幼儿学习古筝的能力是有限制的,这和他们的认知能力、身体发育程度以及手指灵活度是息息相关的,一般而言,幼儿学习古筝最好的年龄是6~7岁,在此年龄阶段之前的孩子,其记忆能力、求知欲望以及自制能力都没有发展完全,理解能力相对于6~7岁幼儿也是相对较弱,所以其学习是机械式的,并且需要家长陪伴。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小孩子固有的生性,并可能对其产生身心影响。

(三)忽略练习曲、专注度低

因为身体发育的原因,小孩子相对于大人来讲注意力很难集中,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许多老师和家长仍然要求孩子练琴时间达到一小时,甚至是2~3小时,这对小孩子来讲是很难承受的。孩子长时间的盲目用指、按弦,会造成手指不适,因无法把握对节奏音准的理解,孩子在心理上会出现退缩、犹豫,甚至是放弃学习的想法,这就会导致小孩子的专注度低,注意力无法集中。同时,由于考级等压力,孩子们在练琴时往往忽略了基础练习的重要性,过于追求曲子的难度。多数孩子还没有养成读谱的好习惯,只注重用于表演的几首曲子,以致考官让再谈几首就会出现尴尬场面的状况。

二、古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轻基础、重技巧

古筝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对基本技巧的训练是初期阶段的关键,中级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能力提升,而高级阶段则更加侧重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表现技巧的培养。然而,就目前的古筝教学来讲,它主要注重的是专项训练,对综合素质方面较为忽略。古筝教学大多局限于基础技能培训,一味追求表演曲目的难度以及演奏技巧,而对于乐谱乐理等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自己演奏曲目的理解欠缺。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而古筝的情感是要靠表演表达的。因此,在乐理的掌握以及对乐谱的理解基础上,表演者的表演才能感召人心,打动观众。

(二)轻熏陶、重训练

幼儿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还普遍较低,对家长而言,他们认为孩子可以记得几首曲目,上台简单表演或者能够考级就好,他们完全忽略了对孩子艺术以及情感方面的熏陶,家长对古筝还是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目前的古筝教学是一对一式的填鸭式教育,并且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老师更偏重于单项专项训练,过于追求古筝曲目的难度和演奏技巧,急于求成,不遵从孩子的认知规律,仅仅希望他们尽快学会弹奏曲目。

三、幼儿古筝教学的建议

(一)理解曲目

孩子能不能完美弹奏一首曲子,跟他们能不能理解这首曲子是有很大关联的。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曲子改编成故事或小童谣,用生动的语言感染他们,将其带入曲子的意境中,这样孩子就可以在做游戏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另外,老师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特点亲自示范,引导教学,让孩子将古筝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再加上回家如果在父母的表扬鼓励下练琴,孩子很快就可以掌握曲子的内涵并将将其发挥到极致。

(二)充分调动,示范感染,激发兴趣

每首曲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背景所要表达的故事情节、蕴含的情感等,它们有的高亢,有的委婉,有的抒情,有的含蓄,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感知这些,这就需要老师将曲子的故事、内容、特点、要求等融合起来,编排成一个小故事并融入感情进行演奏示范。这样持续下去,孩子们对曲子的理解度就会大大提升,进而对古筝的信心也会越来越足。

(三)提高演奏水准,勤学苦练,学习模仿

将曲子改编成故事或童谣可以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记忆,再加上勤学苦练,可以让孩子们在曲子的节奏、音准和表现形式上取得很大的提升。但是因为孩子们还不能够独立处理音准节奏等问题,所以学会模仿是他们学习古筝的一个必要过程,在这期间,老师可以对其示范、表扬、鼓励,以刺激孩子们对学习古筝的兴趣。

四、结语

教学问题分析篇(9)

一、个案的主要问题表现

个案基本情况:马XX;男,17岁,自费进校;李XX,男,18岁,公费生。两人情况相似,且形影不离。

1.纪律方面:自由散漫,懒惰怪癖,抽烟喝酒,奢侈浪费,经常打架斗殴,顶撞老师,翻越围墙,通宵不归,日常行为习惯极差。

2.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情绪鲜明,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甚至睡大觉,不能完成作业,逃避考试,逃避上课,学习成绩极差。

3.思想方面:思维怪异,自卑而又自尊,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迷恋游戏。更为严重的是,二人均有自残行为(用烟头将自己的手臂烧7个点,腐烂了好几个月;还用小刀在手腕上划了几十条小口子)。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身内在的因素:他们思维灵活,虽然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畏难怕苦,缺乏进取心,贪玩不会自控,学习能力低,行为习惯落后。

2.外部环境的因素:(一)马XX和李XX都是出身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十分困难,没有太多的钱供他们。而班上绝大多数同学家庭环境好,生活富裕。这使他们二人心理严重不平衡。(二)因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思学习,贪图玩乐,迷恋上了电脑游戏。面对学业的持续不良,家长在处理上显得不够冷静,往往是打骂,讽刺挖苦,指责训斥,靠权威压服。学校和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造成他们不健康的心理。

3.心理因素:由于过去“懒、怪、不讲卫生”,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同时,教育者有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他们对同学、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

三、“山重水尽疑无路”――综合施教,效果甚微

根据他们的问题成因,我采用了系统的赏识教育方法,从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开始,到不断地创造契机,树立自信心。实现转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点,正确对待、耐心等待,要有长期的、系统的计划和打算,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督,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在一年里我坚持对二人进行赏识教育,虽然中途有些许进步,但是总是不稳定。其最终结果令我大失所望,他们不仅没有根本的转变,而且变本加厉。每次都是因为严重违纪,给警告处分,已至追加到留校试读。或许是我对赏识教育方法的运用不对,也许是马XX和李XX二人不适合赏识教育。有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我却不知道能教好他们的那位老师在哪里?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劝其退学,峰回路转

马XX和李XX的表现越来越差,经常半夜翻越围墙,外出上网,或者喝酒喝得乱醉如泥。动辄动手打人,大家都敢怒不敢言。严重干扰课堂纪律,甚至老师上不下去课。更为严重的是,2010年7月13日晚上10点,二人将高三(2)班佘XX用啤酒瓶将左臂打伤,缝了8针。而马XX和李XX行凶后逃之夭夭。后来了解到,马XX和李XX与佘XX并无过节,纯属马XX和李XX寻衅滋事,且他们当时是对准佘XX的头部猛击,如不是佘XX伸手挡一下,后果不堪设想。

教学问题分析篇(10)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1.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2.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①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②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3)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1)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2)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四、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五、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朱美健,张天立.《现代中学生素质结构调整》.《广州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19卷7期.

[2]林辉.《提高现代中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策略》.《大众心理学》2001.02.

[3]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07.

[4]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

[5]《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探索》《教育》2006.10.

教学问题分析篇(11)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网络教育的发展,对理论经济学中的案例应用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再加上案例教学在理论经济学中应用的比较晚,使得案例教学在我国的理论经济教学中的重视程度、教学手段以及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1]。本文主要就案例教学在理论经济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经济学研究

伴随着成人远程教育在国内的蓬勃发展,远程教育的经济学研究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的目光集中在远程教育的经济学。本文主要立足于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领域,借鉴国外的教育经济学成型的研究规律对我国的远程教育经济学进行研究方向的展望。主要应该对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研究:远程教育的外部效率研究,主要涉及远程教育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以及远程教育带来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等。远程教育的内部效率研究内容也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教育的生产函数、规模经济以及师资供给与相关培训等;最后一方面研究是如何更加公平高效的为教育生产提供相对充足的资源。换句话说就是如何更好的对教育财政进行有效的研究。

二案例教学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分析

案例教学起源比较早,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来在欧洲以及其它国家流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案例教学就被引入到了中国,在管理学、法学以及其它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也正是因为有科学的;理论支撑才使得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理论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理解和深化理论的具体内涵,除此之外,还要在理论指导下学会认识、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案例教学的精髓就在这里,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创新性以及互动性。对于理论经济学的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在我国的理论经济教学中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机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的形式,这与案例教学中的理念是完全相背离的。受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影响使得案例教学在我国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中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机制下,很多学校对于案例教学的重视度不高,对于鼓励和倡导实施案例教学的机制也是缺乏的[2]。

(二)案例库不够健全

想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案例教学就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理论经济学的教学案例。因而学校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案例库。但是在构建理论经济学的的案例库时需要耗费的时间比较长,难度系数比较大。有些学校在对案例进行收集、分析、研究以及整理方面还比较落后。很多案例都是从一些文学作品、期刊以及报纸上照搬来的,采用这种方式对案例进行编制,虽然就案例的教材以及案例的内容而言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差距,但是案例的教材与内容却没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及典型性。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大,严重影响着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三)教学手段落后

案例教学需要一些高科技的技术来支撑,比如多媒体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这就不免会给很多高效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有些学校缺乏专业的案例教学教师,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以及案例课件、信息传播等方面的资源是严重缺乏的。案例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实验性的教学方式,对于专业化的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的要求比较高。这种要求对于高校的经济也是一种压力。由于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的缺乏,使得经济学案例教学在高校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自然就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四)师资力量不够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就失去了作用。在国内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另外对教师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具备这些素质的教师才能符合教学的需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在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高校进行教学,理论教学的素质比较高,但是还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不仅如此,在应变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总的来讲,国内的理论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是缺乏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的。因而各高效需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通过完善师资力量来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

四提升我国理论经济学中的案例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针对案例教学在我国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一)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提高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

伴随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也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教育模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现代社会人们提倡终生学习,而远程教育正好满足了人们对终生学习目标的需求。案例教学采用远程教育手段,通过函授、面授或者自学的形式来开展教学。通过对各种媒体信息手段的应用来对师生进行联系,进而对课程内容进行远程的传授。如今社会是现代化的信息社会,网络资源的信息量比较丰富,海量的教学资源可以任由受教育者进行选择。在远程教育中,教育的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不同地点的快速学习,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经济学案例讨论作出及时的评价,对其中的关键性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指明,建立网络讲堂的资源,方便更多的用户使用。不仅如此,远程教育技术还可以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有效的指正,帮助学生及时的发现问题的存在进而更好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另外,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可以对案例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不但的锻炼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总之,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利用技术条件充分的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进而提高各类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加大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革新

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想要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在教学的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设更多的案例教学课程,通过对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来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另外,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7]。

(三)建立和完善案例库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的大纲内容以及教学内容,通过对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经济学案例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案例库进行不断的完善。加快我国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编制适合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想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提高案例库的案例质量。因而,在现阶段,就要加大对经济学案例库的建设。首先,对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要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案例,这样形成的案例才有利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次,案例要能提供人们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和空间,切忌用所谓标准化的惟一答案来束缚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应该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来对案例进行标编,在案例教学中,不管是对案例进行选择和编制,还是对案例教学进行设计,都应该要围绕培养的目标和课程目标进行开展。

(四)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案例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案例教学的需求。因而必须要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来实现对他们教学技能的提升。从事案例教学的优秀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三点优势:首先,必须对经济学以及相关学科进行透彻的了解。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未能掌握宽厚扎实的经济学理论,不懂得经济学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内外理论探讨的前沿及进展,是搞不好案例教学的。其次,要对案例有所了解,对案例中隐含的理论知识有个透彻的了解,明晰基本的经济理论知识。教师不仅需熟知案例内容,还要关注整个案例研讨过程,要为案例讨论过程作好充分准备。最后,要有平等的观念。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转变角色,增强对话、沟通意识,要能听取学习者的不同意见,尊重学习者的创见.对于案例研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不足,最好是在启发学习者的基础上让学习者自己通过讨论加以解决。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水平,有利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不仅如此,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起步比较晚,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分析,一定能够对我国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