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9 17:11:19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1)

为了贯彻落实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传达的相关精神,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精神,我院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下功夫深入挖掘,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小思政”走向“大思政”的全新格局。结合我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各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运用德育的科学思维,对专业课程教育体系进行研究,探索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索》的课题研究。以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协同联动的育人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索》,通过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合作,探索“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的可循路径,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优势叠加,实现教学与科研统一。在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教学思路、方法、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进行研究和探索。

1“课程思政”教学思路与方法

1.1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和教学案例的选择

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既要保持专业的特点,又要嵌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这样才能实现隐性思政的教育目的。由于疫情的特殊原因,线上第一次课上为学生上传了一段自拍的视频,向学生传达老师妆发整齐,态度严谨。因为生活要有仪式感,认真的态度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线上教学采用云班课的形式,在课程中不断挖掘思政元素,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在云班课中上传资源、课堂知识点讲解、投票、答疑讨论和作业等内容中都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课程思政的内容,效果较好,例如,以下这些具体的实例。

1.1.1在云班课资源中展课程思政例如,在《铁路物流市场营销》课程资源中上传包含思政点的教学资源,有浅谈物流人的职业素养,有物流公司为顾客提供贴心服务,有快递小哥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有疫情当前物流人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等。

1.1.2在云班课投票活动中展课程思政例如,在课程投票活动中开展课程思政,例如,调查学生“未来是否想从事铁路物流方面的工作?是否会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启发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工匠精神。

1.1.3在云班课答疑讨论中开展课程思政例如,在课程中开展讨论“什么样的工作表现能体现出爱岗敬业?”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为客户服务的敬业精神。

1.1.4云班课作业中也不忘渗透课程思政例如,布置作业“个人物流营销素质分析报告”等,同学们分析了自己在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上的优缺点,针对自己的劣势提出了在剩余两年的大学生活中的素质目标和改进计划,启发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提高综合素质。

1.2教学设计中体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要选择具有可延展性、较易实现理论

联系实际的内容,可有效避免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难以融合或拼接过于生硬的情况。将人文关怀和人格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纳入考量,设计教学环节。

2“课程思政”教学特色与创新

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紧扣专业,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力求思政元素在知识中的自然呈现并做好思政教育的课后延展。在课程中指导学生完成“多个快递公司的SWOT分析”,通过学生对快递公司的调查和研究,扩展专业视野,同时增强对民族品牌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作业中对“中国物流市场的细分”的分析,展示着中国物流文化的变迁;通过头脑风暴中“靠节约成本的物流设计开拓新客户”展示着中国物流人的智慧……这样的个性化学习形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又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目标。同时细致挖掘教材里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将“育人功能”“德育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课堂中去。同时通过学习强国、教学网站等多种平台搜集教学资源,补充教材中缺少的思政元素,提高了课程思政教学效率。

3“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3.1学生对“课程思政”改革,接受程度高

对线上课堂中穿插多样灵活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教育有很高的响应,加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成绩要普遍好于往期课程成绩。

3.2教师能够将课程与德育内容融洽结合

在充实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后,课程内涵得到极大延伸,内容更加丰满,供教师发挥的余地更大,提升了课程的可听性。3.3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便于进行职业规划学生在大一大二时期潜移默化地接触职业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任课教师可尽早提示学生要树立理想、思考定位和发展路线,便于进行未来职业规划。

4“课程思政”体会及反思

4.1存在问题

4.1.1课堂仍有同学不在状态有的同学不能及时阅读资源,无法回答深入的问题等。

4.1.2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的前期,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课程不断教学中得到了逐步完善,另外接触课程思政的概念时间不长,当前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尝试阶段。同时,由于目前教师教学任务较重,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

4.2改进措施

针对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4.2.1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目前的任课教师还未能真正走进青年学生,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隐性思政教育,未来任课教师须从强化理论素养与学生平等交流等方面来改进课程思政教育之路。

4.2.2不断更新理念尽快把握课程思政的科学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避免课程思政认识上的不足。建立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建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努力做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喜闻乐见的内容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2)

关键词:

迪克&凯瑞模型;教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

一、迪克•凯瑞模型介绍

迪克•凯瑞模型严格意义上一共包含十个部分,分别是: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检查起点行为、制定作业目标、拟定测试题目、提出教学策略、选出教学内容、做形成性评价、作总结性评价、修正教学设计,这十个部分构成。尽管修正教学设计是必要和重要的,但它通常并不直接体现在教学设计的成果上,所以教学设计过程实际上由前九个部分构成。迪克&凯瑞模型是迪克和凯瑞两人在1978年发表出版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书中首次共同提出,此二人人为教学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完整的系统,并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充分调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这将会极大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二、以迪克&凯瑞模型为依据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系统掌握本节所列出的相关知识点2)在把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形成正确认识

2、行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是确定完成教学目标所需的相关步骤,以及学生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下位技能,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起点。因此以“迪克&凯里模型”为依据,开展进一步教学分析。

3、检查起点行为

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型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它不仅仅重视教师教的内容,也十分关注学习者的特征和教学情境。1)分析学习者。依据迪克&凯瑞模型所提出的学习者分析的相关信息,进一步将学习者的特征概括为:①学习功底较好,会对本节内容进行简单的处理和分析的学生。此类学生在高中或之前阶段己经基本了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构与内容,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上过类似的课程、仅对内容有不完善的了解,因此,对本节课内容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姿态的学生,希望能自己能够强化和完善相关的知识建构。②学习功底较差,对本节内容未曾接触或了解的学生。对于此类学生而言,既要关注对基础性知识讲授的清晰度,也有培养此类学生的思想框架和学习习惯,他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了解并不全面,接受起来也有些混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2)情境分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标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广泛地用在文科、理科、工科、医学、艺术类专业学生及课堂开展,教学主要是在教室中进行,学生每人学习理论,并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性学习。即使是理论学习也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因此,学习情境和绩效情境有高度的一致性,学生很容易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于真实情境中。

4、制定作业目标

教学目标:1)系统掌握本节所列出的相关知识点2)能够将本节所列出的相关知识点正确运用于现实情境终点目标: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正确认识2)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形成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理论宣扬与实践氛围

5、拟定测试题目

1)教材章节终部分的理论课后题2)实践与宣讲教育

6、提出教学策略(核心)

1)多媒体教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所以有必要且有需要借助多媒体模式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讨论,课堂教学需要使用PPT演示文稿和Excel电子表格,并且需要呈现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料。2)学生分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采用课堂集体教学、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为了方便起见,按照座次或宿舍将学生分成4-8人/组.3)教学导入活动。①激发动机游戏: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新近发生的与学生相关,且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新闻或案例,让学生产生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感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正确性、正当性,让他们知晓学会认识政策环境与政治环境将会对以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②告知学生本节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知识,通过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并且使现实与理论最直观的方式呈现,提高认识速度与认识深度。4)内容呈现与学生参与。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学习和认识,确定各个阶段教学目标所对应的内容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参与情况。5)评估。本节课评估活动包括两种:课堂检测和后续跟进,教师随堂查看学生己完成的作业,根据学生课上的表现来判断他是否己掌握所学内容,当学生遇到不懂的内容时,同伴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向老师求助后测则是在本节课的末尾,根据己开发的“表处理评价量表”,学生自己、同伴之间以及教师对本节课的学生作业及表现进行评价。6)跟踪活动。在整节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引导者,以任务教学为主线,让学生在理论内化与结合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在最初就介绍思想政治理论课独有的魅力和意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时所使用的案例和数据都来源于真实的情境,因此,有利于学生对理论与现实的相关知识的迁移运用。

7、选出教学内容

本阶段设计并制作了PPT课件,选择并制作了Excel图表样例,将其整合到PPT中呈现给学生。

8、做形成性评价

1)结合每节课堂上学生的整体表现与状况,做形成性评价。2)结合前辈教师的建议,对已做好的形成性评价做出修正与模式化。

9、作总结性评价

1)在每章结束的时候,根据每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总结出教学的总结性评价。2)在期中和期末的时候根据之前的总结性评价或考试表现,形成最终的总结性评价。

三、总结

迪克&凯瑞模型为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与参考。迪克&凯瑞模型所包含的十个方面、九个部分,精确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了教学设计的全貌、细节以及结构。以迪克&凯瑞模型为蓝本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能够很好的帮助教师的研究和规范,以及能够良好帮助学生进步和清晰的学习课程内容。

作者:雷翔宇 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参考文献

[1]陈岗.浅论川陕苏区社会教育的形式与载体[C].四川达州:四川文理学院,2014.

[2]奥亚锋.万源保卫战的军事战略思想及其意义[C].四川达州:四川文理学院,2014.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96-02

韩国高校没有如我国高校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普通高校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及教材,但这并不说明韩国高校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韩国高校在伦理、道德、政治等文科课程开设方面非常丰富,这些课程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韩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

一、首尔大学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

首尔大学是韩国著名的一所公立大学,在韩国高校中排第一,在亚洲大学中排名榜第六,世界第63,全校有冠岳、莲建等2个校区,设有16个单科学院及研究生院、3个专科研究所(专修研究生院)、93个研究中心及支援单位。首尔大学校建校以来,一直领导着各学术界的发展,并培养出了一批社会各界领导人物,享有“韩民族最高学府之称”。2006年首尔大学校迎来了建校60周年,学校为发展成为以研究为中心的大学,颁布了长期发展计划,又制定了21世纪中长期发展计划并正在推进中。现在正在履行以集中培养高等人才为目标的“头脑韩国21工程”,为培养出有竞争力的研究人员,从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而努力。

首尔大学学士毕业所必需的最低课程总学分为130学分。其中,基础课程为36学分以上,专业课程为3分以上。其课程分为教养课程(相当于我国高校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其中教养课程分为基础课,核心课和一般教养课三类,赋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课程主要体现在教养课中的核心课和一般教养课[1]。

二、从课程设置看首尔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

1.非常重视宗教与哲学教育,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韩国高校宗教课程的内容与目的在于介绍宗教知识、培养宗教价值评估能力。宗教课程本身并不属于道德教育课程,但是宗教课程担负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是德育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儒家伦理教育一直是韩国道德教育的根本,但随着西方伦理观念的不断传播,韩国也存在东西方道德观念的冲突。目前,韩国试图走的是一条融合东西方道德的道路,东西方宗教课程在不同高等院校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是,“各所高校在宗教道德课程设置理念和两类宗教课程道德教育的功能方面仍然是有差异的。各高校宗教课程设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从自身的传统和性质出发,比如高丽大学更侧重于东方宗教教育,致力于对中国儒教、道教和佛教的研究,大致定位在东亚文化圈;而梨花女子大学则明显偏重于西方基督教教育,汉阳大学则是两者均有所侧重。”[2]首尔大学则在核心教养课中开设了东西方宗教智慧、现代宗教与文化、伊斯兰文明与世界史、圣经与基督教文化理解、宗教象征的理解等五门宗教课程,一般教养课中则开设了宗教学概论、宗教与文化、人与宗教、宗教与艺术、世界宗教入门、善与宗教修行、现代文化与基督教、佛教哲学、道教哲学等九门课程,这些课程涉及世界的各大主要宗教,注重宗教与其他方面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综合理解,以发展学生的宗教价值评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和伦理道德判断能力。

同时,韩国高校普遍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哲学教育,首尔大学在一般教养课中开设了32门哲学相关课程[3],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首尔大学注重哲学与宗教、哲学与文学、哲学与历史、哲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让学生用大视野人生意义与价值进行审视。

2.非常重视历史、法治教育,注重学生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锻造。韩国高校历史、法律教育课程十分丰富,目的是锻造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尔大学开设了多样的历史必修和选修课程,如核心教养课中所开设的韩国史评论、东亚国家间韩国古代史论争、历史与历史再现以及一般教养课所开设的32门历史类课程[4]。学校在注重世界历史介绍的同时,非常注重本国历史的挖掘。

韩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是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法律课程自然成了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韩国高校,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比历史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尔大学核心教养课开设了社会与法、女性与法、市场经济与法民主、公民与宪法,一般教养课中开设的法学概论、法与伦理等法律课程。注重法治教育与各科专业教育结合,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法制和道德观念,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人文伦理和社会法制观念。通过法制教育,让大学生自觉守法、增强国家认同感,提高使命感。

3.非常重视语言教育,注重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韩国高校普遍重视外语学习,大量的外语课程出现在韩国高校公共课程当中。首尔大学开设了包括韩语在内的17种语言课,共计77门。重视国语学习,外语教育以中文和英文为主,另外开设有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日语、阿拉伯语、印度语、斯瓦希里语、马来语、蒙古语等多种外语[4],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目的在于培育符合全球化要求的现代人才,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和国际视野的打造。语言本身只是交流的工具,但是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却能发挥政治教育的作用,这充分体现了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培养精通听说读写能力和外语语法的现代韩国国民,使他们成为新千年内有创造力和高素质的领导人”[2],这正是韩国政府和大学所期望的目标。

三、首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对我们的启示

首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与我国普通高校有着相似之处,如重视历史教育等。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透过首尔大学,我们不难发现韩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方式隐性化。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首尔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历史、宗教、哲学、语言等课程进行,重视这些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多样化。不管是宗教,还是哲学、语言,首尔大学都开设有丰富的必修、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笔者认为,这些特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注重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韩国高校课程设置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重视儒家传统文化和本国国情,同时注重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发展变化非常快,脱离形势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丧失目标,参与社会实践就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实践过程的锤炼。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继续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正确方向。纵观世界,各个国家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韩国则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建国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绝不能忽视。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抵御文化入侵。在这方面苏联、东欧的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韩国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必须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学生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和民族认同感。

3.加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韩国人很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在高校普遍推崇儒家思想。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研究,充分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儒家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在于“道德教化”,这是在国家主导下的全社会的教育行为,是培育民族精神和良好社会风气的根本环节。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加强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如何将挖掘和利用文化传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符合本国需要的人才,以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从韩国的做法中获得参考点。

4.应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目标。民族精神是一种激发人向上的动力源,个体的民族精神越强,他就越能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民族精神是人类群体间一种强大而具普遍意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已被列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民族精神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民族精神。韩国人的爱国热情是世界有名的,这与韩国学校重视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韩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对以往那种过分政治化、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进行反省,把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坚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审视、阐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学习韩国的做法,重视并深入挖掘宗教、哲学、历史、语言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切实把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如今,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韩国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韩国社会在享受物质富足的同时也经历着精神困境。随着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大量涌入,其道德传统受到了挑战,良好的风俗也有丢失的现象,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诸如政党间的矛盾重重,“全武行”屡次上演、贫富悬殊,劳资关系紧张、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猖獗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学生对现实社会也表现了极大的不满,并在痛苦中探寻真理,特别是大学生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读书小组,并举办讲座和讲演会[5]。应该指出的是,我国与韩国在政治体制、教育机制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方面,我们只能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对其进行分析、利用和超越。

参考文献:

[1]课程解说[EB/OL].首尔大学网站,(2012-02-06)[2014-05-

23].http://www.snu.ac.kr/upload/edu_file/Explanation_kor.pdf?8dd4d92c2d6ca939cd8983d88d64817d.

[2]陈立思,高翔.从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看韩国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7(7/8).

[3]基础教养教育[EB/OL].首尔大学网站,(2012-02-06)[2014-

05-23].http://www.snu.ac.kr/basic-education.

[4]首尔大学基础教育院[EB/OL].首尔大学网站,(2012-05-23)[2014-05-02].http://liberaledu.snu.ac.kr/community/?data=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4)

由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以丰富灵活的途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成为不同群体进行继续教育、改善知识结构、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渠道,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落实终身教育理念具有重大意义。思想政治课程是开放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开放大学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基于成人教育的特点,电大思想政治课程与普通高校的“两课”相比有所不同,但这不是说,以电大为代表的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一直被喻为“生命线”,在成人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成人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人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置身于开放大学视野下,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创新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寻求在加强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成人学员素质的全面提升,担当成人教育的使命。

隐性课程的特点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也称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无形课程等,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菲利普・杰克逊,后来美国学者布卢姆在《教育学的无知》(Innocence in Education)(1972)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显性课程是指由教学计划规定的、明确排在课程表上的课程,如英语或计算机,因为其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规定的教学内容与学时,所以也叫正规课程。隐性课程正好相反,它是指那些不显现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中,而是隐含在校园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人际关系、人性化的管理以及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却和课程表中的课程一样,对学生有很大影响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给学生提供各种人生经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态度方面,非常适合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用。据众多研究可以归纳出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

潜在性 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而非外显的状态呈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把需要教育的思想和观点巧妙地隐蔽起来,渗透于一定的环境、文化、活动等中介之上,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育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潜在的,俗称“看不见的教育”。

广域性 隐性课程的载体丰富多样,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既存在于学校物质环境之中,又存在于学校精神文化、规章制度之中;既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又存在于课外活动之中;简而言之,隐性课程资源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其中,以不同的方式、角度、途径对学生产生影响,最终有可能被学生内化吸收,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多层次进行。

持久性 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尊重受教育者思考的自主性、选择的自由度,给他们充分的参与权、话语权;较之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淡化了说教与灌输的色彩,将“政治性”的内容不着痕迹地融于教育资源之中。在当今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隐性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其作用显而易见,其效果更为持久。

隐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式教学、移动教育等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平台,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刻变化,也给开放大学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开放大学自身的优势,通过教育技术与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构建别具开放大学现代化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开放大学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

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另一方面,当人们需求层次不断得到满足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次愿望就会更加强烈,从而提升人的素质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当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纯粹的传统意义的围墙内大学的校园学习,学习已成为人们终身发展和休闲的需要,开放大学建设顺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

不可否认,从当前现实来看,有部分人选择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往往是利益驱动,学习的主要目的仍然是获取文凭或找个好工作,以开放大学为代表的成人教育机构也存在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增长的倾向。市场经济下,无论是成人教育办学机构还是个人,关注利益本身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忽视居于首要位置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我们应在认清事实的前提下,重新思考如何让成人学习超乎功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消除对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和轻视。随着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变革的深入,带动了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由卖方市场向买房市场转变,接受高等教育也由精英走向普通大众,这决定着成人教育办学机构要站在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发展问题。教育的全民化和学习的终身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大学要更加注重在学生支持服务的定位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强化其社会责任。

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应以开放大学特色文化为内涵 大学文化体现出大学的理念与特色,一所大学的隐性文化彰显一所大学的个性。隐性课程建设要结合本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既要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也要凝练自己的特色。孔子是古代倡导“有教无类”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国民教育,由此形成了“全民学习”“教育公平”这种优秀中华民族文化的成果,也是开放大学办学宗旨和理念的溯源。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积极为各行业培养人才和为各群体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更是时代赋予“有教无类”新的内涵。开放大学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向所有需要学习的人敞开学习之门,促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实现,从其学子的成长历程中皆可看到“自强、求知、有为”的精神,由电大向开放大学发展的历程,也逐渐沉淀、凝练为有别与普通高校校本文化特征:即“开放性”与“现代化”,“有教无类”与“自强不息”等。

为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开放大学彰显了“促公平、惠民生、增国力”的办学理念,与国家倡导的“社会公平”“中国梦”建设合拍共进。大学实现自己的价值系统需要构建自己独特的先进大学文化,从而在学生中培养具有学校特色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之获得全面发展,这也是开放大学文化的内核。开放大学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越是特色鲜明的文化,对学生的有效作用越明显,也使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的途径

隐性课程的影响虽然是无处不在的,但对隐性课程的开发却是有迹可寻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及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方式,因此,我们要努力掌握隐性课程规律,在开放大学视野下针对其范围和类型进行设计与开发。

强化师德师风的隐性教育资源 教师的师德师风在教育中起到“自化化人”的作用,只有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将思想渗透给学生。正如陶行知所提出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道德高尚、爱岗敬业、意志坚强、胸襟宽广、乐于奉献的老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尊重,进而以其为榜样进行效仿和学习。对于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来说,师德实践与其他教师职业具有共性之外,还其有特殊性。远程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师很多的时间面对的是“虚拟世界”,如入“无人之境”,教师的师德必然要求律己慎独,做到“看得见”与“看不见”学生一个样,学生多与少一个样,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网上与网下一个样。广大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不断进取,以自身高尚情操、学识才能和人格魅力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等方面健康发展,努力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发掘教学资源建设和专业课的隐性教育资源 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强调与传统大学“错位发展”,教育信息技术进步助推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丰富教育供给的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开放大学的云教室实现了在线面授教学、远程实时教学、课程实时录播、网络直播教学、视频会议、远程面试与答辩、网络考试与考试监控等功能,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建设与普通大学相比较,各种媒体的学习资源制作更为规范、生动和易懂,积极推进网络核心课程和微课程建设工作,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

由于师生相对分离,远程教育更为强调教师要以责任和创新意识去设计落实每个教学环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思想政治隐性课程的建设在教学资源建设和专业课的教学之中落实。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中的隐性课程资源,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其他各种专业课中涵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通过人文类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通过艺术类学科的真善美体验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自然类学科中的揭秘自然、探索科学的知识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不懈求知的意志品质。因而各专业课老师应该结合所教课程的特点,认真挖掘其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帮助学员在比较鉴别过程中增强理解,提高是非辨别、去伪存真的能力,真正发挥各科教学和学术活动的“载道作用”。

拓展校园文化隐性教育资源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让成人学员充分享受学校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优质资源。

一是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应避免在有形的物质形态文化建设上模仿普通高校的实体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放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是一种公共资源,体现了“开放・共享・惠民”的理念。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一种固定的、有形的文化特征和物质形态,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意念、想象、情感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使人感到如入春风化雨之境自然乐于接受某种思想和理论的熏陶。因此,校园的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实用性,而且要注重艺术性,突出景观的个性美、结构美、抽象美,要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情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在潜意识中激发成人的美感,培养成人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是重点抓好以精神形态为载体的无形文化和虚拟空间文化的建设。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在虚拟空间的功能和作用,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指导和服务,透过网站网页特定的理念、风格、品位等文化氛围使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也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方便条件,我们可以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专网、思想政治教育在线等构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之获得全面发展。

三是成人教育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促进政治素质提升。校园文化活动中充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让学生在入学典礼、毕业典礼、节日庆典、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信念的力量,进一步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爱校、荣校、兴校之情。电大到开放大学筚路蓝缕办学30余年,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涌现了一批基层老百姓的杰出校友和学员,他们当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等,开展学习身边榜样,组织向成功校友学习等活动,使全体师生以身边先进人物为榜样,汇聚立德树人的正能量。

完善制度性教育资源 学校的规章、条例、办法、准则等制度不仅仅作为一种管理的规范而存在,反映了学校行为要求和教育意志,同时它以隐蔽的方式对学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无形中传导了道德导向和行为规范,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使学生明白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关键在于鼓励成人学员进行自我教育,即应然转化为实然,自觉把已经知道的东西转化为一种思想政治的情感和行为,真正达到提高自我、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对于校园制度的隐性课程建设,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完善诸如文明公约、诚信守则、规范学术研究等规章制度,开放大学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地吸引各类学生,校园的规章制度要更加合理与更加民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使学生在民主管理中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另一方面,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给学生以正面的德育影响,充分发挥制度性教育的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置于开放大学视野下进行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开发和构建,为我们进一步增强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只有努力提高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主动适应社会和广大求学者的发展需要,才能提高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开放大学事业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明英,戴林富.大学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隐性课程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2]宋志生.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5)

院校分析和研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诸多因素有利于为决策部门提供信息和现实依据,促进课改健康、持久地向纵深发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程改革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情感奠基好基础。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在新形势、新环境、新冲击下,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思维方式、道德行为、社会心理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充满机会与挑战。

(一)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

在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思想目的论中,关注人的社会价值,压抑了“自我”,限制了“独立人格”,这种影响,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 发现了自己思想政治知识的欠缺和能力的不足,没有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自我认识,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能更好的生成了更进一步的求知欲。学生没更好地参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学生不能更好的通过独立思考来主动探究学习,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准,没有更好地挖掘学生的独立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很多忽视学生个人情感和动力源泉,制约了学生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健康发展。

(二)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际问题的研究。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一些社会的不良现象和阴暗面都被剔除在外,回避了丑恶,形式单调,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目前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围绕某一纯知识话题而进行。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学问题的实践能力,不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没有使学生对探究活动逐渐习惯,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习惯于观察周围的现象,不善于去主动的探寻和发现,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个人认为学校并没有在这方面给教师留出更多时间,加之缺乏培训,导致教师觉得自己缺乏足够的知识与技能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轻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觉悟的提升。

教师没有要通过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没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使得学生的价值观素养不能更好地提升。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须解决的新问题

新形势下高职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对我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要求,这就促使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现实,研究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院各方面发展的灵魂,关系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健康成长。创业环境下的教育应多维度拓展研究领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素质。加强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教育内容的拓展。国内外各种环境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制约和影响力。高职生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价值评价标准趋于多重化,部分高职生由此陷入价值判断盲区,出现价值选择个体化、价值目标功利化的现象。互联网以其快速、便捷的优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使高职生更便捷地了解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侵蚀着高职生的思想,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和环境。

三、课程改革中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政府部门有效的课程改革

靳玉乐等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显得“含混不清”,并没有人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作出明确的回答,这会导致“改革实践的不知所措”[2]。要挑选具有教育意义,思想健康并具有高度价值的材料作为教材,让学生体会到愉悦美的同时,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培养他们对他人、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坚决反对不健康的内容进入校园,如果带给学生那些不适合他们的思想政治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现实状况中选其健康的、带有阳光的内容来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让学生理解社会的美与丑,正确的评价和利用,正确的把握好尺度。

(二)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认同感(receptivity)又称接受度,是指教师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正面的态度和行为[3]。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终执行者。各国课程改革倡导与就业相匹配的课程改革理念,要充分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和职业性,开发智力资源,通过培训、讲座、竞赛等手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课程效果 高职院校围绕着课程发展的时代性和职业性,让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带来动力与挑战,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学历、高职称。

(三) 提升教育的愉悦感

在随着高职院校职业发展和信息时代更新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跟上现实步伐,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直接的和谐关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师对新课程和教材的适应性,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中不断尝试新的教育内容和评价方法。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如何设计教育内容,如何设计教育方式,从而更好地体现新课改中所蕴涵的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愉悦感。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6)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道德品质也应该随之提升,一个健康的人格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优良的品德,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学生的认知、感情、意志等多方面出发,使他们的品格得到和谐的发展。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走向越来越孤立,使得其教学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构建一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体系,真正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及设置内容与形式

(1)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一是教育指引性要积极明确。隐性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要明确和坚定方向,其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针对高校的学生,不分阶级的都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内容等方面一定要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在高校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而开展,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民族的精神教育。二是在教育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在教育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念和内容都要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以感性的教育来激发学生的道德品性,对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教育方法要科学全面可操作。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全面、系统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人格魅力感召法、隐性暗示法等,从而确保发挥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功效。

(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一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身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突出的先进性,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与马克思主义相悖的理论,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树立学生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务必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也是我们在开展任何工作时,必须要遵循的准则之一。我们要设置具有强烈功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客观评价和优化各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资源的功能,且不能夸大或缩小资源。在实际课程设置上,我们要根据每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定意义,来有效地运用它。三是设置要覆盖全面,切忌以点带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构成是由若干的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而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有着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各层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在高校中,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责任人,应该监督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的使用情况,激发全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合理并全面的利用教育资源。四是课程设置做到“细水长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情感、实践上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受教育者感受到在情感、思想上的熏陶,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作为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实践活动,并逐步建立完善教育课程的长效机制。五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就要开展不同的教育工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但其都有着各自的性质和特点,我们要立足于这种差异,结合学生的思想性格特征,切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六是不可“闭门造车”,要有联系和发展的思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是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需要不断与外界的其他系统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实现不同信息资源的互补和动态交流。因此,高校要根据整个人类资源市场,加强区域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并可以通过利用国外的市场资源来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技术设置

一是实践设置。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实践教育,在课堂教育中,我们要以实践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和实践性,在实践中加强道德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建构科学的、完善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者要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关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参与性,仔细研究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探索。特别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促进大学生成长,就要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以实践为教材,不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有准备的走向社会,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且随着社会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环境。

二是校园文化建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环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环境其实也就是高校的校园文化建构,包括物质环境建构的和文化环境的建构。所谓的物质环境,就是与学校的师生相关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物质环境需要学校来设计,包括校园建筑布局、设施布局、绿化工作等,良好和谐的环境氛围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物质环境设计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文化环境可以是从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音体设备等,多设置校园文化的景点,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另外,为了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在学术、科技、文艺等方面,活动,将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是校园规章制度建构。校园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一定目标来规范校园体系,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制定合理的制度,以制度来约束学校的师生和职工的行为,制度能够保证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学生的行为,制度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强调法律规范,以其权威性来维护校园正常秩序。同时要强化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培训一批优良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

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授课对象区别性设置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7)

一、知行统一需要教师有一贯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项工程,而且是长期的又极为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我们的教育教学十分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贯性的教育思想,简单一点说就是要让我们初中学生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正常得到知行统一的教育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去克服这些现象,首先是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思想,要想让学生知行统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则首先必须言行一致;其次是闲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的思想也是十分有害的,笔者以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没有什么事再大于我们的教学的;再次是情绪饱满时重要,情绪发生问题时次要也是要不得的,我们应当充分地肯定,谁没有个喜怒哀乐,我们可千万不能拿我们的学生去开那种无聊的国际性的玩笑,我们的学生得罪不得,我们的教育懈怠不得。所以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的是,努力开发让学生得以充分而又广泛地进行实践的资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社会公德,但是在我们的诸多的公民中,这一点他们是极为麻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不少人视自然和环境为儿戏。这就需要我们去十分勇敢地站起来,既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受保护自然环境的意义,又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宣传甚至于去进行一系列的有效监督。因此,在每年的夏秋两季的收割中笔者总要组织学生做好禁止秸秆焚烧的相关工作,虽然是学生,但从某些意义上讲所取得的效果亦还是十分显著的。首先是一个个学生家庭不再去做那些有害环境的事;其次是有效地配合了政府禁止焚烧秸秆的工作得以迅速而又高效的落实。

二、知行统一需要教师有一套教育技巧

应当充分地肯定我们初中学生的学习还是十分辛苦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育新政的实施从某些意义上讲我们的学生是松了绑。可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学生学习的负担重的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因为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即总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入高一级的名牌学校深造。教育的选拔机制仍然还是延续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模式,所以学生所有的精力放到必考的课程学习上也是有情可原的。但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惊醒我们,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要抓住课程内容去有效地加强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并探索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艺术途径,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参与到一系列的知行统一的活动中来。还记得几年间,我们的华夏大地发生了多次的而且又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有时的灾害则发生在我们学生的紧张复习应考的冲刺中,比如5.12的汶川大地震,那场面是惊心动魄的,怎样让学生去感受,使学生得到心灵的震撼?笔者做了这样几项工作,相磋于其他学科的老师,让其准时收看电视的新闻和情景,让他们看到灾害的无情,让他们感受到灾害后举国上下炎黄子孙的有情。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深入灾区进行抗震救灾的指导,诸多的志愿者前往灾区参与救援行动,不少的公民进行无私的救助。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慑,尤其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本文作者:陈琪工作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8)

一、启发式教学的概述

从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其教学思想中阐明了举一反三的教学理念之后,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就一直在学校教育中备受推崇。同时启发式教学的教授方式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教师缩短课程的讲授时间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运用。

1.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的产生主体与接受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具体来说,就是在课程以及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其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征、个性特征以及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具体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自我思考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调动他们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奠定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靠老师的自我讲述。

2.启发式教学的来源

在我国,最早践行启发式教学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创立私学,并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同时,从孔子提出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中衍生出“举一反三”这一成语,举一反三就成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例子。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即孔子提出的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孔子主张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层次、有秩序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的“灌输式”教学。“孔子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可以被当作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最早出现的启发式教学的范本。”

3.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在课堂上推行启发式教学的知识讲授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启发式教学是学生智力充分发展和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个过程的思考和学习,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同时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感悟。其三,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不断联系在一起,用所学的理论来指导生活实践,将书本知识变为自身的实践经验,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培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大学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传授主要表现在课堂上老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讲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之才。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尤其表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门课程上。这两门课所涉及的纯理论知识较多,如果在课堂上全由任课教师进行单独讲解,课堂氛围就比较消极,学生也比较容易出现厌烦和学习效率低下的结果。因此,引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变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为有趣的学思结合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深入学习,达到快乐学习,深入理解的良好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党的相关理论、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其重要作用是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指导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功能不只是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其理论知识的运用。因此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引入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指导生活、学习、工作的目的。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培养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原则和一种教学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倡导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化,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型课堂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培养启发式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法。

1.图片联想法

图片联想法教学就是教师将所讲述的跟专业知识有关的图片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相关知识的不断联系与结合、不断思考、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的不断交流和发现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对于当时故事发生的背景的思考,在不断深入挖掘历史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转变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为有趣的学思结合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涉及大量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引入,两门课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和相通之处。任课教师在讲授这两门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和历史影片,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讲述抗日战争时,可以采用当时遗留下来的一些照片和报纸报道作为历史资料,引导学生通过照片所展现的内容思考日本在抗日战争中对于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奋起反击的英勇壮举。

2.创设情境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使用创设情境法就是要求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背景、产生的历史条件等,创设出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地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故事。

创设情境法也同样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如教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讲述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对于地主的不同政策时,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引入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两个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敌人和不同的环境,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政策的区别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国内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因此在革命根据地内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满足广大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国情已经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国内矛盾上升为中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矛盾,因此需要联合国内的进步势力,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开明地主阶级。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地创设情境,让同学深刻了解两个不同时期的背景,那么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地主阶级的不同的态度也能很好地被学生掌握了。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9)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tegration countermeasures

?F代大学的教育目标为“高等院校必须教育大学生成为学识渊博、理想崇高的公民,能够以批判精神进行思考,会分析社会问题,能研究和运用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1]目前,从宏观和微观上来看,国内高等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之间是存在一定脱节的,主要体现在:重智力教育轻德育教育;重专业教育轻基础培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2]而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恰好能弥补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通识教育中人文价值关怀加重德育教育和基础培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学生政治素养、道德文化和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

通识教育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两者都是在做关于人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和最高价值取向上,两者是相互契合的。[3]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部分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更加侧重人文和科学认知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理念的体现,符合中国国情。所以,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相互替代,两者各有侧重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相互借鉴结合,共同完成高等教育的目标。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两类课程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类课程的融合,开展了此次调查研究。

1 总体情况

本研究以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选课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开展研究,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根据课程评价相关资料整理得来,经专家评分后形成,预调查剔除无效问题后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2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有效问卷322份,有效回收率92%。322份有效问卷对应的样本情况如下:在性别分布上,男生237人,占73.60%,女生85人,占26.40;在年级分布上,一年级87人,占27.02%,毕业班143人,44.41%,其他年级92人,28.57%;在学科分布上,工学人数256人为最多,占总数的79.50%,其他依次是管理学、法学;在政治面貌分布上,以共青团员为主,占86.34%,中共党员占10.56%,其他为一般群众。

2 学生对通识教育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整体评价

2.1 学生对通识类和思政类课程满意度不高

调查中以“满意度”和“课程是否对学生有所帮助”两个问题了解学生对两类课程的总体评价。学生对通识类课程满意度为65.8%,对思政类课程满意度为55.3%。进一步通过“课程是否对学生有所帮助”进行调查,针对通识类课程,63.7%的学生认为有帮助,17.4%认为没有帮助,针对思政类课程,有52.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有25.8%认为没有帮助。所以,从整体上来看,通识类课程和思政类课程的整体满意度都不高,通识类课程满意度略高于思政类课程。

2.2 学生对通识类和思政类课程学习主动性较低

关于学习主动性调查,58.33%的学生和52.4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学习中是在被动地学习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75.32%的学生认为“如果任课老师不采取签到等其他强制措施,自己不愿意主动去上思政类课程”。53.46%的学生认为“如果任课老师不采取签到等其他强制措施,自己不愿意主动去上通识类课程”。可见,同学们对这两类课程更多地是被动接收,并未发挥个人能动性,开展探索式学习。

2.3 学生对通识类和思政类课程学习效果一般

调查中分别设计了13个问题和11个问题了解学生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的学习效果。结果显示,对于思政类课程,58.33%的学生认为该类课程更多是在告诉学生是与非、真与假的问题,至于如何去判断是与非、真与假则较少涉及,56.82%的学生认为对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对于通识类课程,56.82%的学生认为该类课程更多是在告诉学生是与非、真与假的问题,至于如何去判断是与非、真与假则较少涉及,55.30%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时更多是在告诉学生好与坏的标准,而缺乏对好与坏评价标准的辩证探讨,还有53.0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类课程对学生智慧的培养、个性发展、生命的呵护等关注较少。

3 通识教育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现存问题及建议

3.1 课程组织形式单一

关于课程现存问题调查中,分别从课程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图1),结果显示,31.06%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存在“课程开展形式单一”的问题,40.91%的学生认为思政类课程存在“课程开展形式单一”。通过进一步调查,在学生喜欢的课程组织形式中,90.91%的学生渴望体验式教学,并通过多种方式或者形式参加社会实践来实践课堂所学,85.67%的学生希望能开展小班式教学,加强与老师的互动交流,84.34%的学生希望参与到讨论式课堂中,认为分组的讨论学习更能加深记忆。

3.2 课程内容单调、脱离实际

在课程?热莘矫娴牡鞑椋?29.55%的学生和28.79%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存在“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课程内容单调的问题”,37.12%的学生和37.12%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存在“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课程内容单调的问题”,进一步调查发现90.15%的学生希望两类课程的内容能够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对实际生活有指导价值,87.24%的学生渴望课程内容设计能够广泛而深入。

3.3 课程兴趣感不强

31.82%和31.06%的学生对两类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兴趣感不强就造成了学生无法主动参与课程,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84.32%的学生认为应该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也应根据学生需求开设相应课程。有89.39%希望学校提供弹性学年制(比如:5年或者6年内只要学分修满就可毕业),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制定学业规划。

3.4 大学生对通识类课程和思政类课程的期待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在学习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中,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学生学习主动性处于压抑状态;学生渴望学校进一步尝试改革,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自己和课程,激活自我主动学习模式;学生们普遍认为两类课程存在注重告诉学生是与非、真与假的问题,而对如何去判断是与非、真与假则涉及较少,对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有待改善;对学生是否认为将通识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其人文修养、能力和素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6.76%的学生支持将两类课程进行融合,并进行有针对性改革,以更好实现课程目标。

4 通识教育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融合对策

4.1 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根据学习主动性和课程兴趣感不强两项调查显示,当前的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实现受到压抑。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课程的感受,达到课程培养目标就必须将学生从课程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过渡转变。学校可在多方面尝试改革:第一,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规律,增加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可选课程,加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第二,增加社会实践和认知环节,倡导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课程认知。

4.2 借鉴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组织形式,活跃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就“课程开展形式单一”这一突出问题,必须进行思考和变革,将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引入国内的课堂,丰富教学形式。国外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大致分为课堂讲述、小组讨论、研习发表、独立研究等四种。[4]国内的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应改变单向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用角色扮演法、脑力激荡法、菲利普66法、案例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方法,增加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等多向交流和丰富的交往,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体验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4.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10)

摘要:三本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教育创新的背景下,三本院校也应该进行全面地教育改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是三本

院校教育改革重点,需要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加以重视。本研究立足于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了三本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现状和实际情况,提供了以突出马克思主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多元化导向、树立正确思想政治教育

观念等措施,希望对加速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服务。

关键词: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马克思主义;多元化;教育规律

1.前言

三本院校进行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三本院校发展和壮大

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

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需要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尝

试,在课程改革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和规范性,从对三

本院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入手,通过多种措施实现三本院校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扩大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围

和领域的基础上,更广泛地挖掘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价

值,在有效提升三本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同时,实现他们认知、

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现状

2.1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复杂化

三本院校是多种文化的载体,是科学和技术的传播主题,是

多种制式和文化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

大学生的主要战场,当前三本院校中西方意识、个人主义和极端

思想都广泛地渗入,这不但给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

更会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影响,其中的意志不坚者会放弃正确

的信仰和思想,进而转投到敌对势力的环抱。

2.2 三本院校出现马克思主义地位的下降

在思想活跃的今天,一些三本院校的大学生错误地将马克思

主义看做一家思想流派,这种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将

会引起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混乱,进而失去了三本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2.3 三本院校学生对本土文化认同度不高

当前三本院校的学生正在享受着改革开发的成果,他们接受

可口可乐、肯德基,讲着美国大片和法国奢侈品,进而会忽视了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精神上的空虚,进

而出现道德的沦丧。由于没有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样的现象还

会加剧,进而对三本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造成障

碍。

3.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3.1 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要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思政课程体系进行改

革,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进行突出,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

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引导三本院

校学生探寻出思想政治的出发点和根据地,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马

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实质,在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打造出鉴定的信仰和思想体系,做到对腐朽思想、个人主义和消

极思想的有效抵御。

3.2 把握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三本院校院校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做到

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使其做到与时代共同进步,与社会主义共同

发展。要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吸收健康积极的文

化和支持,将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向前进和发展的轨道上。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社

会主义文化,又要重视大学生心灵世界的改变过程。我们要以健

康、高雅的文化扶持和引导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增强三本院校

生的鉴赏能力,降低低俗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3.3 坚持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多元化导向

三本院校院校思想政课程改革要融入多元化思想。一方面,

要尊重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历史沉淀意义的优秀传统文

化;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思想中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成

果,在碰撞、交锋中形成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促进,

进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多元化发展的主导思想是以开放包容

的文化心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做到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不断创新,实现批判性继承,达到为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

更多素材和精华的目标。

3.4 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在时代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

到与时俱进,通过树立开放与民主的观念来提高三本院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有效性。三本院校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课程体系进行

有效地创新,使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足够的承受力去应

对社会的发展的考验。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

中,要坚持做到正确引导学生,不能让尚待发展的学生在复杂的

社会价值观念和流行意识中随波逐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思

想政治的教育,通过各种有效的、多样的尝试,实现三本院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要和平、认真地对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接受他们的

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只向学生宣

布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戒律,要鼓励学生善于、敢于提出自己的

观点。要想取得个性间的相互认同,就必须尊重学生思想的个性

化,通过对个性化的不断塑造和彼此融合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才会更加充实和丰满,大学生个人发展才会日臻完善。

结语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材来

讲非常重要,需要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高度重视,要看

到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迫切性,要有长期工作和艰巨的

思想准备,在坚持不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改革来提高三本院

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和效果,使三本院校大学生找到科学而全

面发展的基础,在全面成长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对国

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特殊意义和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牟萍,徐敏.探析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2]王顺芬.“两课”教学改革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

观要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

[3]张彩霞.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J].青

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9(03).

[4]王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11)

在诸多说明方法中,图像图片说明生动、形象且直观地说明问题、突出观点。新版本的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图片加以说明文中的观点、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教材(人教版)“循环利用资源”时,在没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态农业图”之前,学生一头雾水,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态农业图”,后,学生从图中直观地看出既循环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酒糟本是废物,却变成鱼的好饲料;鱼塘中的塘泥本也是废物,却变成葡萄树的好肥料;葡萄又可以酿酒。这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用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再者,中学生对图画图片的浓厚兴趣亦不减小学时代,充分利用插图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插图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它们共同筑成易于学生掌握的新知。 

二、正文与辅助文并重 

新教材中,一节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的说明材料部分等构成。正文部分用以陈述观点与概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部分列举相关的典型事例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加以论证;相关链接材料则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作补充说明,后两个部分的辅助作用亦不容忽视。若教师只注重正文部分的教学,而忽视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就难以让学生将正文中的观点理解透彻,学生也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对文中的观点有种“从天而降”的感觉,更不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将正文与辅助并重,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观点、运用文中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极佳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先提出观点再分析说明,还是从事例中总结而得出结论呢?这也是值得我们思想品德教学一线的教师深思的问题,我们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择其最佳方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内外事例并重 

教材中的事例典型且说明指向明确,教材之外的生活实例、实政事例既能说明问题又不乏鲜活。然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重书本事例而轻课外事例,有的教师重课外事例而轻书本事例,二者各具其短。首先,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不能离开教材进行教学,学生也不能离开教材而学。只重课外事例而轻教材内容,会使学生只记起课外新鲜的事例,对文中所列举的例子则不以理解,以致教学的又一“大忌”――本末倒置。因此,教材中所列举的事例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掌握它。其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初中思想政治学科就是授予学生用头脑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政治的眼光看时事。只重教材例离开生活实际有碍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有碍于学生对新近时事的了解,以致学生不能将生活实际、社会时事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教材(人教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时,由于学生对近年来台湾问题发展的趋势不甚了解,教材中也没有作详细介绍,只概括性地提到实现完全统一的历史潮流,以致学生对这一历史潮流不理解。为突出这一趋势,我举了“两岸包机实现直飞”、等“大三通”的实现、“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共谋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等近几年的时事,让学生理解最终实现统一理大势所趋。因此,在教学书本事例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多了解生活、多了解时事,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四、做好课堂练习教学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新知识和答题思维的训练;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都不可忽视。然而,一些教师往往将思想品德课堂视为其单独演讲的台,教材中的思考问题大多自问自答,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因而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当他们面对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时,便不知从何思考,无从作答;当他们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更是不知所措。 

新版本教材增加了很多“小栏目”并都附有一些思考题,这是新版教材的一大亮点,充分利用好它对我们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