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9 17:11:23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1)

第一,开展深入学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的需要,是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举措。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大确立的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中央、省委和*市委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非常重视。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中央组织多个部门在开展多次全方位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各地的具体实情,制订了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设想和试点方案。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央的《试点方案》,明确了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开展试点工作,成立了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中央组织部长李源潮同志担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2月28日,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试点工作座谈会,23个试点单位的主要领导和有试点任务的省委组织部长参加了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省委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成立了全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同志亲自作组长,省委组织部长胡泽君和宣传部长林雄同志任副组长。3月29日,省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试点工作座谈会,省委书记*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同志,我省开展试点工作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思想发动充分;二是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三是搞好试点工作有实践经验。了试点工作要实现“三个有”:一是对科学发展观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要有突破;二是在解决对全国有推广意义的突出问题上要有成果;三是使干部群众对实现本地科学发展要有信心。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是试点工作与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关系;三是试点任务与各项工作的关系。

*市委十分重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把这项工作当作党中央和广东省委赋予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市委书记黄业斌多次与组织部门的同志进行研究,根据中央《试点方案》的要求,迅速制订了《*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方案》,在较短的时间内编印了《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100问》、《科学发展观与*实践》三本书,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黄业斌同志亲自担任,成员包括市委办等13个市直单位,专门设立了办公室,办公室下设五个工作组。4月2日,召开了*市开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市委书记黄业斌同志作了动员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汝求同志了要求。黄业斌同志了试点工作要达到“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试点出经验”的目标。要求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紧紧抓住先行试点的重要契机,以改革初期“杀出一血路”的气概,当好先行者,争创示范点,种好“试验田”,抢喝“头啖汤”,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第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是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大局的需要。中央确定在*市进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是对*市委的高度信任,是*市委及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无尚光荣,同时也是一项责任重大的政治任务。*市委将作为今年上半年的中心工作任务。城管办党组、机关党委和全体党员是*市委领导下的,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大局是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城管队伍党员干部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坚持讲学习、讲政治,看到在城管党员干部队伍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同样是市委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高质量、高标准完成试点工作任务,不负使命、不辱重托,大胆在城管党员干部队伍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极力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发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处女地,坚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丰富*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载体,延伸活动的内涵,充实活动的内容,积累活动的经验,完善科学发展观理论,城管办全体党员干部要以满腔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刻苦学习的精神、勇于实践的干劲、锐意进取的意志,向市委呈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三,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是科学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市管理工作坚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坚持循序渐进的科学发展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三个不断”:不断加强城管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业务素质,苦练内功;不断创新城市管理的方式方法,坚持“腿勤、眼勤、口勤、手勤”管理方法,着力“勤管、敢管、善管”的工作措施,管理城市实行“宣传教育、定点执勤、机动巡查、集中整治、综合考评”步骤;不断推进执法体制改革,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实行联合执法,推行三级管理机制,努力向综合行政执法迈进。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次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认可。尽管如此,但还远远不够,我们一定要以此次试点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不断进行创新,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查找城市管理工作的问题,摸索城市管理工作的规律,探索城市管理工作的路子,着力解决影响城市管理工作的大事,制约城市管理工作的难事、阻碍城市管理工作的急事,关系城市管理工作的实事。

第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为城管办开展“四个年”活动提供了契机。今年,*市开展了“思想解放年”、“效能建设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冲刺年”、“交通建设年”、“基层建设年”、“生态建设年”的“六个年”活动,我们城管队伍主要是开展“思想解放年”、“效能建设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冲刺年”、“基层建设年”的“四个年”活动。在城管队伍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可以丰富“四个年”活动的载体,也可以通过开展“四个年”活动充实试点工作的内容,“思想解放年”活动,关键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扎实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效能建设年”活动可以检验开展试点工作的效果,推进效能建设,“创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冲刺年”活动,结合城市管理工作的“四无一制”标准,探索文明管理、科学管理、严格管理、依法行政的路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总结经验,“基层建设年”活动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解决基层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是落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与开展“四个年”活动是相互促进的。

二、坚持“四个落实”,切实把握开展试点工作的方向

*市开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后,城管办迅速制订了《试点工作方案》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王晓林、简冠文同志为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何盛尚、李岳林、杨晓燕、林慧萍组成,何盛尚同志兼办公室主任。这次动员大会后,城管队伍党员干部要努力当好全市的“探路先锋”,要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力争为全市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新鲜经验,我们城管党员队伍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中要坚持“四个落实”,全面把握开展试点工作的方向。

第一,要坚持落实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市委黄业斌书记总结出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高举一面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抓住一个重点—-县处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城管队伍的重点是党组、党委、支部的班子成员;做到五个着力—着力转变不适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呈交优秀答卷—通过试点,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累既有普遍意义、又有*特色的经验做法,为*争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作为城管队伍就是要为*市的试点活动积累具有城管特色的经验做法,为城管队伍争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奠定基础。

第二,要落实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这次试点工作,主要是城管办的党员干部,主要坚持四条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主要是组织城管队伍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认真进行自我教育,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总结经验及教训,自觉查找影响城市管理工作的各种因素,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广泛调动城管队伍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二是突出实践特色。科学发展观是从理论上来的,重在指导实践,检验理论,我们在城管党员队伍中开展试点活动,关键是抓好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深入践行,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理论,总结成功经验,推进城市管理工作不断出成绩、出成果,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思想解放年”、“效能建设年”、“基层建设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冲刺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走过场,把实践特色作为活动的主题。三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是以群众为基础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在城管党员队伍中开展试点活动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坚持实践群众参与,成果接受群众评议,环节接受群众监督,成效以群众满意为标准,通过“万众评公务”等方式检验试点活动的效果。四是突出解决问题。在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确保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

第三,要落实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学习实践活动要努力实现黄业斌同志的“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目标,力争取得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思想成果、实践成果和机制成果。达到统一认识,强化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思路,提高科学发展能力解决问题,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建章立制,创新科学发展机制、突出重点,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目标。

第四,要落实试点工作的范围步骤。学习实践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城管办全体党员干部,时间安排与*市基本同步,整个活动从4月份开始,7月底结束,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学习调研(4月上旬至5月上旬),主要包括召开动员会,组织学习宣传、组织专题辅导、开展互助互学、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调研等;二是分析检查(5月上旬到6月上旬,主要是撰写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分析材料、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各类城管人员和管理对象进行评议、召开党委(党组)扩大会议、召开分析报告评议会等形式进行;三是解决问题(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主要包括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管”主题实践活动、修订城管各类发展计划等;四是完善制度,主要是制订、修改和完善城市管理工作考评体系和管理制度规定,探索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路子。具体见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已经党组讨论和下发给各单位组织实施。

三、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赋予城市管理工作任务为载体,扎实做好城市管理工作,为高标准完成试点工作奠定基础。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项目“无违章搭建现象,门前责任制落实到位;无违规违章占道经营现象,卫生状况良好;无盯人拉客、盯人散发小广告现象;无乱张贴、乱设广告牌和单位名牌现象”等“四无一制”,这是*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赋予城市管理工作的任务。我们城管办要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中取得突破,主要抓好如下工作:

(一)要统一思想认识,狠抓工作落实。在城管党员干部队伍中开展试点活动,关键要紧密结合城市管理工作的实际,把做好城市管理工作作为立足点、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按照现行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管理标准,强化城市管理工作力度,不能把试点活动与城市管理实际工作割裂开来,为试点而专门去做试点工作,要看到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同时也要把试点工作贯穿到城市管理工作中去,通过试点工作建立起“鼓励干事的、教育混事的、处罚坏事”的良好机制,把城市管理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二)“五清除、五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

第一,清除不热心、不出力、推不动的陋习,建立同舟共济、科学管理的思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抓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为重点,以抓“两创”为切入点---创立良好的市容市貌、创立长效的管理机制,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科学管城的思想。切实纠正那些工作不热心、不出力、推不动的现象,当前尤其要解决好“推不动”的问题。使大家切实树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观念,把思想统一到加强城市管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来。

第二,清除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的状况,建立人人有责、路段“三包”的工作责任制。一是明确“三包”工作责任制。“三包”是指包宣传教育、包“四无(无乱搭建,无跨门占道经营和盯人散发小广告,无乱张贴涂写,无乱设广告牌和单位名牌,)一制(门前秩序管理责任制)”检查、包协调管理;二是逐级分解“三包”工作责任。以大队为单位,逐级分解“三包”工作责任制。根据实际管理情况,大队管理辖区划分成一类、二类、三类管理区。按照严守一类区、监管二类区、放松三类区的管理原则,明确管理重点,划分工作责任:大队具体负责三类管理区的“三包”工作责任制,中队具体负责二类管理区的“三包”工作责任制,队员(含中队长)具体负责一类管理区的“三包”工作责任制。三是落实“三包”工作责任。在全国文明城市检查验收之前,大队以集中整治为主,进行管理,队员落实“三包”责任。做好责任区内的“三包”管理工作。在全国文明城市检查验收期间,中队队员到责任区内定点管理,大队部分人员集中进行整治,支队成立3个专项整治组,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城管办机关成立3个小组,加强考评监督和群众诉求处置工作。

第三、清除得过且过、胆小怕事的畏难情绪,建立依法办事、敢于管理的执法机制。一是实施联合执法,加大管城力度。针对当前城管队伍执法主体不明、依据不足的问题,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执法管理工作,这既可以有效增强管理力量,又可以借用法律武器增强行政处罚力度,提高执法管理效果。二是执法力度适度从严,逐步从严。文明管理与严格管理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它们是执法工作的一体两面,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必须兼顾市民群众的心理承受力,在管理工作中逐步从严,逐步加大管理的力度和强度,提高管理效果。

第四,清除主次不分、执法随意的状况,建立确保重点、疏堵结合的管理机制。一是实施分类管理,明确管理重点。当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冲刺工作,我们要把一类管理区作为管理重点,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标准,严格落实好各项管理工作。二是以人为本,疏堵结合。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落实好分类管理工作。主要是:严守一类区确保“四无一制”100%达标;监管二类区,予以适度监管,保持正常的管理秩序,确保市容市貌稳定有序;放松三类区,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平时一般由惠城区各办事处直接负责管理。遇有群众投诉和市里有特殊、重大活动时,协调指导惠城区各办事处进行管理。

第五,清除好坏不分、绩效不佳的状况,建立奖优罚劣、提升效能的奖惩机制。一是认真落实好综合考评工作。做得好的要加分,做得不好的要扣分。考评与当前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挂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绩效考评分数比重要占考评总分数的85%。特别要以市、省、全国等各级的创建督查通报为依据,进行工作绩效考评。二是认真落实好奖优罚劣工作。要以考评记录的成绩为依据,做得好的要表彰奖励,做得不好的要处分。在接受部级创建工作检查时被通报责任区不达标,又充当保护伞的,直接责任人要考虑予以辞退。保护伞不是直接责任人的,直接责任人要记录清楚,是谁讲的人情谁打的电话谁作的指示说不要管的,出了问题,分情节轻重追查责任,予以处分。在接受部级创建工作检查时被通报责任区检查不达标,但未当保护伞的,要根据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处罚,如果没有履行职责的,要考虑予以辞退。间接责任人也要予以相应处分。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2)

任何一门学科的构建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常借助其它学科应用、证实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工具,汲取相关学科的研究精华,方能自成体系,对本学科要解释的现象和事实言之有道。否则,必定独木难支,经不起推敲与论证。管理学科也不例外。从20世纪初泰罗开创科学管理以来,各种管理理论纵横交织、竞相绽放,一直处于”管理丛林”状态,没能像自然科学或经济学一样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管理学科的研究埘象和内容有自身特点;二是管理学科中应用的研究方法的多样忡。从两方面原因的关系来看,前者决定后者。也正为如此,对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自身特点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般而言.对管理科学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属类进行梳理,从管理学科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不同研究内容和方法出发,探讨管理研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基于这种不同引述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科学研究是运用客观、实汪和规范的研究方法获取知识的过程,研究对象要求具有可直接测量、重复出现和便于验证等特征,研究结果推崇精确性和有效性。思辨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直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获取知识的过程,研究对象不易白=接测量,研究过程难以清晰表达.研究结果不便于检验.主要靠切身体会。

从管理科学问题研究涉及的对象特点看,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不可替代。阂为我们已经十分清楚的是,管理问题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但是也止是基于“科学研究与思辨研究究竟孰轻孰重”的问题的争论,产生了管理学科长久以来百家争鸣的格局这其中,管理科学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一直以坚持管理研究工作中的科学性作为解决管理问题的核心手段。自20世纪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伴随科学研究中文证主义思潮的延伸,管理科学已经发展形成为以实证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以问题为基本导向.遵循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模拟再到对策建议”这一基本流程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管理学研究方法。

可以说管理科学以实证主义为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完全符合学科背景特点的。归结起来,实证主义有如下特点:实证主义有下述几种基本特征:(1)以现象论的观点为出发点。现象即实在,是有用的、确定的、精确的、有机的和相对的,与现象的这些属性相对应,“实证”一词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一切知识都是对这些现象的共存和相继的描述。实证主义者把现象当作一切认识的根源,要求科学知识是“文证的”。(2)对经验进行现象主义解释,主张从经验出发,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强调经验上的实证对科学理论的重要性。(3)把处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带有一定程度的科学至上和科学万能倾向。实证主义者认为,唯有确实根据的知识者是科学的;科学即实证知识,它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最高阶段;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礼会大辩论况都要靠实证的科学方法:科学和科学法使哲学也成为证的。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3)

一、科学发展观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具体讲,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关心学生的政治进步,使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研究、面对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诚实守信,友爱互助,正确的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决定了它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不渝的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有了这个指导思想的正确指导,学生管理工作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真正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培养合格人才的艰巨任务。

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正确地把握学生管理工作内在的规律与根本要求,按规律办事,逐步建立引导型、服务型、动态的学生管理体系。以共同的目标团结人,师生心往一处想,营造出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良好沟通的师生关系。科学发展观要求学生管理以服务为基础,只有增强服务意识,引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用心服务,用情呵护,以服务强化管理,才能搞好学生管理。如果违背了科学发展观,就可能出乱子,事与愿违,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思想决定行动。无论科室管理还是学生管理,首先要从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入手。也就是做人的思想引导、转化、教育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其工作的主体和客体也是“人”。显然,它必须遵循人本理念。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充分信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4)

重点学科是大学发展的龙头,对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有效管理,已经成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函待解决的问题。创新重点学科管理,构建长效机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全面实现。

一、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机制

1.重点学科与管理

重点学科是高等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按批准立项权限分为国家重点学科、省(部、自治区、直辖市)级重点学科和学校重点学科。自1987年由原国家教委组织开展第一次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以来,高等学校逐步完善了三级四类重点学科体系,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重点学科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重要的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教学科研基地。

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重点学科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加强对国家重点学科的管理,保证建设成效,自首次评选国家重点学科后,原国家教委和教育部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学科的制度建设、制定规划、中期监控、监督与检查工作,同时结合1993年启动的“211工程”建设,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形式,加大了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资金投人,使国家重点学科管理逐步迈人健康、规范的轨道。2006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高等学校,根据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国家、省(市)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并建立健全了管理规章制度,有效地保障了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重点学科管理机制

所谓机制就是指管理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行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从重点学科管理的角度,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应该理解为:重点学科建设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的关系,是对重点学科建设过程属性的抽象概括。由此可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学术队伍、科技信息、科研成果和实验设备等人、财、物诸要素构成重点学科管理机制调整的主要内容。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所谓体制,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机制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才能得到体现,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在适应国家学科建设体制条件下,合理调整和配置学科经费和学术力量,在规划管理、组织结构、团队建设和经费等方面建立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流动机制和效率与公平机制,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效率。

3.创新机制是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

重点学科管理机制要调整的是重点学科建设的人财物,其中,最大限度提高人的积极性,是学科管理机制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因此创新机制是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中,尽管影响和制约学科建设内在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人是最主要的,要确保重点学科建设效率,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优秀的学科建设团队和高素质学科管理队伍。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创新,就是通过目标管理机制,科学确立个人与团体的目标、责任与利益,实施有效的约束与激励,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保障他们合理的利益诉求,确保重点学科建设速度和质量。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例如在重点学科的学科经费、学科组织和学科政策三方面,当学科经费一定时,学科组织和学科政策调整得比较好的单位,就比经费差别不大而组织和政策环境欠缺的单位,学科发展要快些,成效要显著些。如果学科组织和学科政策虽然能够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但经费缺乏,学科发展也会受阻。因此,在学科建设上,高等学校对这三个方面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学科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注意更好地发挥学科组织和学科政策的效应,同时也应注意到,并不是学科经费充足,就能弥补学科组织的缺陷和学科政策的失误。可见,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创新对重点学科建设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重点学科机制创新原则

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管理艺术,因此,机制创新必须遵循重点学科建设和管理的客观规律。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国家和学校都非常重视,投人很大,成绩斐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在学科运行、目标管理和激励监控等方面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机制。重点学科机制创新就是要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时俱进求实,精细和谐管理,提高效率创新。因此,遵循客观规律,确定科学的原则是重点学科机制创新的基本前提。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校要确保重点学科建设效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科建设全过程,自觉遵循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科建设服从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主潮流,是学科建设效率的集中体现。学科建设和管理要始终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大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因此,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创新必须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评价和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使人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赋予重点学科管理机制之人情味和人性化,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让规章制度充满“人文性”,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学科建设的主人,成为重点学科建设内在的强大动力。

2.公平与效率

效率与公平是指学科管理活动从价值取向上必须注重经济效益,同时兼顾公平,避免两极分化。核算投人成本,讲效率,是现代经济环境生存的基本规律,成本管理是高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保障。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要投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建设,必须坚持效率原则。如果管理成本太高昂,好比砍了一颗参天大树只为做一根牙签,投人大,产出少,效率低,将影响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影响高校的竞争能力。

重点学科机制建设在讲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不讲效率的机制没有生命力,但是,如果效率失去公平也不会长久。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第五分粥法”案例,深刻地伺述了管理工作中责、权、利和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的原理。在学科建设中,学校领导、学科管理人员、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团队成员都应当树立公平效率意识,在经费安排、资源配置中体现公平,实现学科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低消耗和高效率。

3.民主与精细

学科建设与管理牵涉到许多部门和环节,要确保效率,管理工作必须做到精细化,按照学科建设目标,科学合理地将责任和权力分配到各部门和环节,甚至每个细节中去,形成一个管理处处见、权利层层有、任务个个当、责任人人负的运转机制。这种运行机制的建立依赖于学科建设客观环境的保障,但更取决于学科管理机制的决策方式。优秀成功的管理实践表明,随着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民主决策可以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机统一,使管理的过程和结构有机统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如果“规矩”采取与下级商量、与专家商量的方法,使上下都有一种责任感和整体观念,就更容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执行时也更容易得到下级支持,阻力少,失误少,效果好。

三、重点学科机制的创新

重点学科建设能否取得明显成效,管理至关重要。完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加强对重点学科的全过程管理,是重点学科建设卓有成效的重要保障。重点学科管理机制主要包括重点学科管理运行机制、重点学科管理激励机制和重点学科建设监控机制。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建设的关键是创新,通过创新不断完善机制,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条件。

1.理念创新,确保机制的先导性

管理制度创新是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保障,创新理念确保管理机制的先导性,则是管理制度创新的源泉。目前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一般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收到了一定成效。南京大学对国家重点学科实行学科特区管理模式,他们的经验是:要实现学科创新,首先是理念的提升和建设思路的创新。南京大学结合并把握学校现状,以国际一流优势和特色为日标,积极探求新的学科建设思路,采取超常规措施,通过学科特区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学科,实现异军突起,并带动相关学科发展。而实际情况是有高校没有用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科建设的问题。比如有的认为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钱,只要有足够的经费投人,学科建设就会得到快而好的发展,所以一味等着政府拨款或学校投人,而不是用学科建设来发展学科。有的只关注在校内争取经费投人,不关注或者放弃校外资源的争取;有的忽视学科团队的培养和建设,仍然习惯于“单打独斗”的方式,造成学科间壁垒森严,严重阻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既不利于形成学科群体优势,又不利于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等等。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创新的先导性,首要的是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通过重点学科管理机制的创新,让人人都明白重点学科建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人人都明白在重点学科建设的责任。

2.强化管理组织协调,创新学科管理运行机制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指导我国中学管理活动的基本思想,本文在把握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以人文本的基本内涵并明确了中学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学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属性和价值需求的科学界定,它要求任何工作和实践都以从事实际活动的有生命的个体的人出发,将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作为任何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在科学的以人为本理念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二者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需求、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为本,其理论基点就是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重视,人不再是单一的客体性存在,而是主体性存在,人的存在、发展和价值是第一位的。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具有整体指导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适用于指导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国的教育管理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是中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现代中学学校管理而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确认。在中学管理中,需要正确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生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因此,实现现代中学管理的以人为本,首先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学校的教育方针、政策制定都要从学生的需求、发展出发,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生命和价值,有教无类,从而提升每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在学校管理中全面树立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校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学生的发展。

第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价值的尊重。对中学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将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个性、兴趣等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尤其是中学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理、心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时的学校管理应该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是现代中学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目标。

第三,对中学教师的客观需求的满足。我们在探讨中学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时,必须对教师主体做出科学的认识和分析。中学学校管理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老师,因为任何学校管理理念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对教师主体而言,以人为本首先意味着对教师客观需求的满足,包括基本待遇、教育培训、职称晋升及发挥教师才能等方面,其次在“人尽其才”上,根据教师的学识个性、学历特点、爱好特长、主观愿望、能力水平不同而配置不同的岗位和任务,使之能够通过不断努力而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教师主体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为这一地位的巩固而努力进取、努力工作。

总之,在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要求管理者将学生和教师都视为学校发展的主体,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

在明确了中学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之后,中学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对中学学校管理者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核心领导者的中学校长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校长。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它必须以科学精神做支撑。这里的科学精神,就是保证以人为本理念得以实施的具体的科学方法和措施。中学校长应该自觉学习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校长,通过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其次,全体管理者团队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这是中学学校管理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灵魂。办学理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办学理念中是否能够渗透以人为本精神,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育人理念是学校教育质量的灵魂,育人理念中能否包含以人为本,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制定、实施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时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最后,学校管理制度和机制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这里主要指的是在制定教师管理制度是要尊重教师的需求、心理、工作特征和人格,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管理制度要在全体教师参与、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增强学校管理制度的认同度,提高教师遵守制度的自觉性。

三、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实施的“以人为本”对策

任何理念的贯彻落实都离不开具体的对策,在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理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坚持科学的育人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始终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管理活动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只有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进步,学校才算完成了使命。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是学校科学育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目标、计划、愿景都是通过教师实现的,学校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需求和发展,教师才能发展,教师发展了,学生才有可能发展。因此,尊重教师的需求,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是中学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

中学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还需要政府部门、社会部门对学校工作的支持,这些宏观环境和政策对于学校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6)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实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修正,是对以往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总结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才能有新举措。每一个企业的迅速发展,均得益于正确的战略选择,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探索,得益于企业远景的部署和推进过程的美好实践。就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实践过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企业科学化管理,用科学的方法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

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繁多,包括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市场开拓、企业文化等,可是,为什么在同一个国家、同一种制度下、不同的企业发展水平常常会有天壤之别呢?原因可以有多种,比如说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等等,但是导致企业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这里,而是科学化管理,有了科学化的企业管理,没有技术可以创造技术,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才,没有市场可以开拓市场。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企业的科学化管理。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很人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内容、企业管理的理念、企业管理方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方针,就能敏锐地把握时展热点,紧扣企业当前面临的质量成本的竞争或新产品等竞争的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克敌制胜、做大做强。此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仪用科学发展指导企业内部管理,而且可以把科学发展指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企业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尤其是在围绕如何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化解发展难题,以顾客和全体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为主旨,为企业和市场贴得更近一些,更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取得政府和顾客的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企业管理工作,才能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精髓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滞后是对企业发展最要害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寻求在努力适应市场的同时,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管理的体系,确保以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一是在建立管理科学化体系中注重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人才培养,注重调动人的聪明智,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因素。把抓好人才培养和管好职工队伍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使管理体系既科学化又人性化。_=是科学建制、合理规范、高效执行,实现企业在更高层次上的科学管理和持续经营。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完整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管理制度要体现严密性,完整性,可操作性,易考察性。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也要系统化,哪一处存在管理漏洞都可能导致企业全盘失利,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全能够闭合的“制度环”。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好的制度能够得以落实,必须要配套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鼓励全体员工照章行事,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要求内充分发挥其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对遵章守纪,对企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职工要给予表彰、奖励、重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要对那些不执行制度,不照章行事的职工实行纪律约束。激励和约束要形成规范的机制,体现公平、公正、合理性。四是大力加强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大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党和职工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全面发展来。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三、科学发展观是管理科学化的行为动力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企业通过科学管理逐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奋斗目标。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管理科学化的动力,辨证地认识和处理与企业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关系,运用科学管理的手段改革创新,企业发展才会有新思路和新突破,才能打开新局面,使企业在管理科学化的作用下走出低谷,迈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企业管理  管理科学化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实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修正,是对以往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总结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才能有新举措。每一个企业的迅速发展,均得益于正确的战略选择,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探索,得益于企业远景的部署和推进过程的美好实践。就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实践过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企业科学化管理,用科学的方法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

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繁多,包括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市场开拓、企业文化等,可是,为什么在同一个国家、同一种制度下、不同的企业发展水平常常会有天壤之别呢?原因可以有多种,比如说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等等,但是导致企业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这里,而是科学化管理,有了科学化的企业管理,没有技术可以创造技术,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才,没有市场可以开拓市场。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企业的科学化管理。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很人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内容、企业管理的理念、企业管理方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方针,就能敏锐地把握时展热点,紧扣企业当前面临的质量成本的竞争或新产品等竞争的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克敌制胜、做大做强。此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仪用科学发展指导企业内部管理,而且可以把科学发展指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企业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尤其是在围绕如何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化解发展难题,以顾客和全体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为主旨,为企业和市场贴得更近一些,更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取得政府和顾客的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企业管理工作,才能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精髓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滞后是对企业发展最要害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寻求在努力适应市场的同时,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管理的体系,确保以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一是在建立管理科学化体系中注重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人才培养,注重调动人的聪明智,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因素。把抓好人才培养和管好职工队伍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使管理体系既科学化又人性化。_=是科学建制、合理规范、高效执行,实现企业在更高层次上的科学管理和持续经营。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完整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管理制度要体现严密性,完整性,可操作性,易考察性。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也要系统化,哪一处存在管理漏洞都可能导致企业全盘失利,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全能够闭合的“制度环”。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好的制度能够得以落实,必须要配套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鼓励全体员工照章行事,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要求内充分发挥其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对遵章守纪,对企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职工要给予表彰、奖励、重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要对那些不执行制度,不照章行事的职工实行纪律约束。激励和约束要形成规范的机制,体现公平、公正、合理性。四是大力加强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大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党和职工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全面发展来。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三、科学发展观是管理科学化的行为动力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企业通过科学管理逐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奋斗目标。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管理科学化的动力,辨证地认识和处理与企业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关系,运用科学管理的手段改革创新,企业发展才会有新思路和新突破,才能打开新局面,使企业在管理科学化的作用下走出低谷,迈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8)

科学发展观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党的事业,把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事业引向成功,是我们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意义所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立足本部门实际,全面理解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转化为促进本部门发展的科学思路。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精神实质是要实现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发展是第一要义,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思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省工商局党组提出的“五摒、五树”即:摒弃“管”字当头的强势执法思想,树立人性化执法观念;摒弃“执法就是执罚”思想,树立“先教后处”的执法观念;摒弃“限制为主”的把关思想,树立“非禁即允”的准入观念;摒弃“监管就是查案”的思想,树立“适度监管不扰民”的观念;摒弃“随意执法”倾向,树立“全面履行法定职责,规范执法行为”的观念。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是立足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总结工商系统在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站在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工商行政管理新局面,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提出来的,是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工商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是全省工商系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五摒、五树”内涵丰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树立“人性化执法”、“先教后处”、“适度不扰民”等观念。“五摒、五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是硬道理,树立“非禁即允”的准入观念,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就要准入,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特别是贵州“欠开发、欠发达”显得更为重要,更迫切。“五摒、五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树立“全面履行法定职责,规范执法行为”,其目的就是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因此,全省工商系统“五摒、五树”思想的树立,从本质上讲,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五摒、五树”是工商系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工商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对此,全系统干部职工必须自觉地把行动投入到当前全省深入开展落实“五摒、五树”主题实践活动中来,更加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二、“五摒、五树”是工商系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

“五摒、五树”是全省工商系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中的具体实践。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责是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就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保障市场消费安全和公平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立足本职,切实履行职责,在“五摒、五树”上下功夫,求实效。

1、要摒弃“管”字当头的强势执法思想,就必须在树立人性化执法观念上下功夫,求实效。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行为中,要注重落实人性化执法理念,尊重管理相对人的人格,维护其权利,顾及其感受,在刚性执法中坚持柔性说理,做到以理服人,施法育人,对违法者不能因其违法而漠视,剥夺其应有的权利,真正做到知民性、察民意、体民忧、保民利,不断提高执法为民水平。

2、要摒弃“执法就是执罚”思想,就必须在树立“先教后处”的执法观念上下功夫,求实效。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社会公正,而不是追求部门利益,把执法变成了“执罚”,甚至以身试法,是与执法目的背道而驰的。然而,在工商队伍中还有不少同志的意识里存在“执法就是罚款”的倾向,必须禁止。在日常监管工作中,既要规范市场经营主体行为,又要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依法维权,对市场主体不规范行为,要分析原因,依法区别处理,在以规范为目的的前提下,对那些无主观恶意的轻微违法行为采取批评教育,实行预警制、告诫制,在帮助其规范后,减轻处罚,做到柔性管理,在执法中构建和谐,禁止不教而罚。

3、要摒弃“限制为主”把关思想,就必须在树立“非禁即允”的准入观念上下功夫、求实效。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言,由于长期受市场准入监管最后一道防线的影响,“限制为主”的把关思想根深蒂固,在市场经营主体准入方面,往往是“原则有余、灵活不足”,“非禁即允”的准入观念还没有普遍树立。为此,必须摒弃“限制为主”把关思想,树立“非禁即允”的准入观念。具体讲,就是牢固树立发展的观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处理市场经营主体准入问题时,先决条件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特别是有利于科学发展。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就要准入。再就是要树立服务理念,把为市场主体和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投资软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摆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位置,真正做到服务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由“审批”向“服务”转变。全省各级工商机关注册登记部门,要从促进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大局出发,凡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经营领域和项目,都应最大限度地放宽准入,放宽经营范围,打破经营限制,积极主动地支持、引导经营者依法经营。同时,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高污染、高消耗行业,要严格控制,并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淘汰浪费资源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优势,积极引导和支持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4、要摒弃“监管就是查案”的思想,就必须在树立“适度监管不扰民”的观念上下功夫、求实效。监管与查案都是一种行政执法手段,最终目的就是预防不法行为产生,对已产生的不法行为依法进行追究,以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监管并非仅仅是查找经营主体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揪企业的辫子,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帮助企业设立自律防线,把引导市场主体自律作为规范市场秩序的基础工作,使监管工作由事后惩罚向事前规范转变,最大限度防范和减少市场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因此,要求工商机关和执法人员站在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的高度,牢固树立服务第一意识,切实做到服务人民,便利群众。要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增强市场经营主体守法经营意识,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要通过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震慑违法经营者,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5、要摒弃“随意执法”倾向,就必须在树立“全面履行法定职责,规范执法行为”的观念上下功夫、求实效。当前,“随意执法”和“不全面履行法定职责”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少数地方甚至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工商部门的行政法律体系存在缺陷,一些法律规范较为笼统且弹性大,给个别工商干部在实施行政行为中提供了“随意执法”的空间。二是工商干部在行政执法理念上存在偏差,轻事前监管,重事后处罚,以罚代管、以罚代法。三是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如何摒弃“随意执法”倾向,树立“全面履行法定职责,规范执法行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要始终心存公正,秉持法律的精神和价值来适用法律,保持对公正的追求。其次,就是要廉洁,廉洁与公正一样,是执法者必备的品德。每个执法者都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样才能坚持原则、执法如山。尤其要消除执法中存在的霸道作风、特权思想。其三,就是执法者将正义、公平、公正等观念信仰化,成为指导行为的自觉意识。执法者要在思想上真正认识法律的最高权威性,把公正正确实施法律作为自己的唯一天职。要敢于同一切破坏法治的行为和现象作斗争,始终坚持法大于权,要能够顶住压力,有捍卫法律尊严的勇气和为法律献身的精神。

三、树立和落实“五摒、五树”与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树立是为了落实,但落实起来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必须认真着力解决。

1、主体,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态度障碍,能力障碍三个方面。

(1)认知障碍。即对“五摒、五树”与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深入、不全面。二是对科学发展观误谈、误解。三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认识不足,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党委、政府的事或者是领导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与自己离得远,没有真正意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发展的科学思想,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这种思想在基层干部身上较为突出。对“五摒、五树”的认识:一是没有真正意识到“五摒、五树”是工商系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新举措。“五摒、五树”涵盖了工商行政管理主要职能,是工商系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履行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的具体运用和实践指导,没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两者割离开来,讲科学发展观就谈科学发展观,讲“五摒、五树”就谈“五摒、五树”,没有真正把两者的精神实质溶为一体。

(2)态度障碍。即对“五摒、五树”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两者的价值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爱岗敬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说与做往往相背离,一些干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往往以管理者自居,对待工作责任心不强,应付了事,作风不实,脱离群众,“懈、散、惰”较为突出,个别干部甚至不愿干、不想干、得过且过。

(3)能力障碍。从总体上看,工商系统干部的能力相对偏低,并呈塔形状,越往基层面越大。从领导干部到一般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的能力甚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一些干部职工连最基本的工作能力都达不到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写作能力差,干了工作反映不出来;二是依法行政能力差,甚至不会办案;三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差,甚至不会操作和录入,从而导致了无法干事,完成不了工作及想干事、愿干事,但能力差,而干不好事、力不从心。特别是现在停止两费收取后,原来只熟悉收费,不会办案或不会计算机的同志,对能力的提高就显得更为迫切。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落实的效果和工作的质量。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实又主要靠基层局或基层所来完成,而越往基层相对能力越弱,这种能力现状,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摒、五树”是极不相称的,必须加大培训力度解决,是当务之急。

2、客体障碍。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障碍,科技手段落后,考核体系三个方面。

(1)体制、机制障碍。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还未完善,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诚信机制和依法管理的有效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这给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一些行业、领域新出现的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老法不适用,新法又不配套。三是行政管理体制还未完全理顺,机构重叠、政出多门、职责交叉,有利争着管,无利不愿管。垂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还未完全规范,在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经费与福利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执法经费保障及地方政府解决的医保、公积金、抚恤金等问题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2)科技手段落后。一是市场主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手段落后。经济增长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损害为代价,经济增长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全面可持续发展难度大。二是工商行政管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高效能监管的装备落后,办公现代化、监管科技化还未完全解决,特别是在网络监管、食品检测、广告监测等方面科技含量低。

(3)考核体系。就目前工商系统考核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五摒、五树”的要求来看,仍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绩效考核内容设置指标过细、过繁,并且有些指标已不适应、不符合,必须着手修订。二是绩效考核方式“重形式,轻实效”。主要以文字材料考核为主,文字材料印证了的,就“视”为工作开展,反之,文字材料印证不了的,就“视”为工作没有开展。这种考核方式虽取得一定效果,但不一定真实、客观、合理,易造成形式主义、玩文字游戏、纸上谈兵、弄虚作假,造成人、财、物浪费。考核指标过细、过繁所造成的文字资料就越多越厚,并组织一定的人力集中力量“编”辑。这就导致了文字功夫好的、“编”辑水平高的单位相应考核分值就高,反之一些干了实际工作,但文字功夫差,不会“编”辑的单位相应考核分值就低。

当前,着力解决的重点是主体障碍,难点是客体障碍。要按照十七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的要求。

首先要加大对全系统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制定长期、中期、近期培训计划,采取多形式、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五摒、五树”重要性、实践性、指导性的认识,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真正把思想方法转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切实解决主体障碍,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9)

调研主题:学习科学发展观,德育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研目的: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解决我校德育管理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出现的问题

调研过程:1、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查找德育管理细节中学生主题作用发挥出现的问题。

3、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进行德育管理学生管理学生模式的探索。

调研形式:问卷调查、日常观察、查看记录、走访座谈等。

调研总结:

一、我校目前德育管理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现状: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把科学发展观和我们的教育管理实际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德育管理实践,用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理念指导我校的工作实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交给学生课本学不到的生活、生存技能,交给学生自我管理,以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多年来,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尤其是近年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局“双基”发展战略,确立了德育为首的管理理念。在德育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尤其是学校过渡期间,我们分年级管理的过程中,各教学点结合本年级的师生结构和学生特点,管理人员减少的状况,把学校原有的德育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在德育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管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这样,不仅解放了管理者,更使学生有了发挥自身能力的空间和舞台。形成了“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监督学生、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管理局面,短时间内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我校本学期集中办公,学生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初三年级毕业,新初一年级人数锐减,整个学校学生结构“头重脚轻”,初三年级班数占全校的50%,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1%以上。如何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因此本学期延续了上学期的学生管理学生,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如班级量化管理简化成“仪表、两操、卫生、纪律、活动”几大项,简明直观,简便易行,天天记录公示,及时反馈结果。再如自行车按班级划片管理,各班安排值日生摆放自行车等。执勤班级人人有岗,全员参与。由团委统一部署和培训,每个执勤班级在校门口、、厕所、楼内、自行车、卫生区、两栋教学楼之间-----,学生佩戴袖标,加强各个位置、各个时间段的巡视,使学生管理中消除了死角,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日常观察和查看记录过程中,通过部分学生和老师的反馈,我发现目前管理总体是好的,效果是明显的,成绩是突出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班主任对于量化的内容、计分规则还不是很清楚。

2、班主任、全体学生对于公示结果的位置不很清楚,也不够关注,反馈的结果没能引起班主任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3、执勤班级对工作职责还不是特别清楚。执勤学生的安排还不够合理。

4、量化计分有些学生不够公正,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班际关系还会影响计分情况。

5、高年级学生会干部对低年级学生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发挥得不够好。

6、执勤同学自身言行、仪容仪表等方面还不够规范。

三、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

通过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我把上述问题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大致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在班主任培训会上应该把修订和补充的管理规范只是做了简单的布置,没有将细节告诉给班主任,班主任对具体的细节不很清楚,因此班主任要求就会很粗糙,不到位。

第二:量化公示结果的位置不显著,开始时没有及时告诉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学生和老师不容易关注到。

第三:绩效工资暂不执行期间,学校没有和班主任工作质量直接挂靠,班级量化和班主任的利益关系体现不出来,致使部分班主任认为量化没有多大作用,不重视。

第四:对执勤班级培训力度不够,对执勤学生的全方位要求不严。

第五:对学生会干部培训有待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得更充分,发挥得更好,特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第一:加强班主任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责任意识,倡导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第一责任人意识和荣誉意识。以年级为单位推动班主任抓好学生自主管理,让班主任成为发挥学生德育主体作用发挥的落实者和推动者。

第二:要把我们的德育管理细节给班主任解读到位,把我们的要求解释清楚,这样班主任在执行我们的管理细节时才能从观念上重视,技巧和方法上创新。

第三:定期召开学生会,加强对低年级后备力量的培训,督促高年级学生会干部对低年级同学的指导。鉴于学校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初三年级面临中考和学业任务繁重,扩大低年级参与管理的人数,以便学生会干部选拔任用时,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第四:开班会时,除了团委直接指导执勤班级的管理,更应该让班主任共同参与、教育处相关量化评比人员深入班级讲解、指导。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10)

高等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1.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循着科学的轨道健康运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推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能不能坚持与时俱进,能不能开展工作创新,能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2.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和谐因素。

2.1 管理理念的落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观念陈旧,缺乏先进思想指导的现象。高校逐年扩招,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加。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以及“”等势力的渗透,贪污、腐败现象的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负面作用等,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复杂。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压力、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有待于引导、教育。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学生只是被管理的对象,从决策到实施,都是管理者包办,很少听从学生的意见。

2.2 管理模式的滞后。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有着不少弊端,自觉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管理对象,对学生的训导多,平等交流的机会少;管理的色彩浓,服务的色彩淡。随着依法治国国策的逐步推进,学生们的维权意识在加强,而传统管理模式法治化程度较低,对于学生与高校间的关系属于何种法律关系、各方权利和义务内容如何以及如何才能做到学生管理法制化等问题,缺乏更多的深入研究。诸多新问题、新变化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多年来形成的较为单一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2.3 评价机制的单一。高校对学生进行评价,其本质在于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的活动,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导向。传统的评价机制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传统的学生管理体现出要求整齐划一、大一统的思想倾向,对学生的评价、鉴定、奖励、就业推荐等一般以学生平均状况为基准,按每个学生的相对成绩表现划分等级。这种评价会给学生这样一个意识:考试分数高的同学就是能力强的学生,考试分数高就会有好前途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种重统一、轻个性的模式化管理目标显然不利于学生主体结构的充分发展。

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如何掌握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积极帮助大学生克服和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了学生管理工作,那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政治理念为基石,以公共道德精神为支点,以奖励约束机制为杠杆,努力创设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超越的管理模式。

3.1 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具体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学生管理者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管理工作当中一方面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意味着必须自觉地重新思考和认识价值观上可能有的偏颇和片面化,努力求索一种适应时代与个人真正需要的综合的价值观取向,平衡地看待经济成就、民主和公民意识等重要的人生目标,力求使自己平衡地、全面地获得所有这些人生意义的取向。

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就是要“扬长补短”。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大学阶段作为人生丰富内涵的重要发展阶段,重要的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扬长补短”,既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又要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素养与能力,协调自身发展的“营养”平衡。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更新,如果没有学会如何学习和求知,仅靠学校传授的知识,仅仅满足于考试“过关”,学生们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3.2 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以政治理念为基石。在学生管理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师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坚持深入进行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激发出他们学习、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3.3 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以公共道德精神为支点。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形成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确立什么样的信仰、信念,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民族复兴、国家独立发展和繁荣的高度来看,对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和技术上的要求,更需要有政治上的要求。

开展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发展,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体力、智力、创造力、活动能力与道德素质协调发展之人,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4 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以奖励约束机制为杠杆。科学的评价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导向。首先,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的目标、标准、指标极其权重,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通过奖励或约束他们的行为,从而确定他们在大学阶段成为优秀学生的努力方向。科学的评价标准应该建立在道德、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从全方位评价学生。其次,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构建和实施评价体系时,如何使各项指标能真实地体现出评价目标的要求、各指标的权重是否合理等环节都需要通过科学的、专门的反复论证才能获得。我们要高度认识学生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复杂性,进而考虑到构建的难度,构建一个公正、科学、客观、合理的现代学生评价体系。在实施评价过程中,要依法进行、依照制度进行评价,对于符合规章制度的行为予以褒扬,优秀者予以奖励,比如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予以批评,情节严重者予以纪律处分。通过奖励约束机制,引导大学生的行为,达到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3.5 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强化“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超越”实质就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积极实践学生的“自我管理”,强化“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在工作中既要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客体,更要注意发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消除对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依赖思想,使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学生骨干的培养和管理,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引导他们在学风、校风建设,学校教学改革,学生工作等方面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在学生管理中,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实践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体现了学生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陈艳.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创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 魏可嘉、陈京辉、李超.浅谈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第11期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11)

调研主题:学习科学发展观,德育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研目的: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解决我校德育管理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出现的问题

调研过程:1、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查找德育管理细节中学生主题作用发挥出现的问题。

3、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进行德育管理学生管理学生模式的探索。

调研形式:问卷调查、日常观察、查看记录、走访座谈等。

调研总结:

一、我校目前德育管理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现状: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把科学发展观和我们的教育管理实际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德育管理实践,用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理念指导我校的工作实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交给学生课本学不到的生活、生存技能,交给学生自我管理,以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多年来,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尤其是近年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局“双基”发展战略,确立了德育为首的管理理念。在德育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尤其是学校过渡期间,我们分年级管理的过程中,各教学点结合本年级的师生结构和学生特点,管理人员减少的状况,把学校原有的德育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在德育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管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这样,不仅解放了管理者,更使学生有了发挥自身能力的空间和舞台。形成了“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监督学生、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管理局面,短时间内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我校本学期集中办公,学生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初三年级毕业,新初一年级人数锐减,整个学校学生结构“头重脚轻”,初三年级班数占全校的50%,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1%以上。如何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因此本学期延续了上学期的学生管理学生,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如班级量化管理简化成“仪表、两操、卫生、纪律、活动”几大项,简明直观,简便易行,天天记录公示,及时反馈结果。再如自行车按班级划片管理,各班安排值日生摆放自行车等。执勤班级人人有岗,全员参与。由团委统一部署和培训,每个执勤班级在校门口、、厕所、楼内、自行车、卫生区、两栋教学楼之间-----,学生佩戴袖标,加强各个位置、各个时间段的巡视,使学生管理中消除了死角,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日常观察和查看记录过程中,通过部分学生和老师的反馈,我发现目前管理总体是好的,效果是明显的,成绩是突出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班主任对于量化的内容、计分规则还不是很清楚。

2、班主任、全体学生对于公示结果的位置不很清楚,也不够关注,反馈的结果没能引起班主任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3、执勤班级对工作职责还不是特别清楚。执勤学生的安排还不够合理。

4、量化计分有些学生不够公正,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班际关系还会影响计分情况。

5、高年级学生会干部对低年级学生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发挥得不够好。

6、执勤同学自身言行、仪容仪表等方面还不够规范。

三、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

通过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我把上述问题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大致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在班主任培训会上应该把修订和补充的管理规范只是做了简单的布置,没有将细节告诉给班主任,班主任对具体的细节不很清楚,因此班主任要求就会很粗糙,不到位。

第二:量化公示结果的位置不显著,开始时没有及时告诉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学生和老师不容易关注到。

第三:绩效工资暂不执行期间,学校没有和班主任工作质量直接挂靠,班级量化和班主任的利益关系体现不出来,致使部分班主任认为量化没有多大作用,不重视。

第四:对执勤班级培训力度不够,对执勤学生的全方位要求不严。

第五:对学生会干部培训有待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得更充分,发挥得更好,特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第一:加强班主任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责任意识,倡导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第一责任人意识和荣誉意识。以年级为单位推动班主任抓好学生自主管理,让班主任成为发挥学生德育主体作用发挥的落实者和推动者。

第二:要把我们的德育管理细节给班主任解读到位,把我们的要求解释清楚,这样班主任在执行我们的管理细节时才能从观念上重视,技巧和方法上创新。

第三:定期召开学生会,加强对低年级后备力量的培训,督促高年级学生会干部对低年级同学的指导。鉴于学校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初三年级面临中考和学业任务繁重,扩大低年级参与管理的人数,以便学生会干部选拔任用时,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第四:开班会时,除了团委直接指导执勤班级的管理,更应该让班主任共同参与、教育处相关量化评比人员深入班级讲解、指导。

第五:教育处应该不定期督导学生的管理工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管理措施和要求。更重要的是给学的生管理工作及时到位地点评,鼓励落实的认真、到位、效果好的,指导那些责任意识差的、方法欠缺的、效率低下的、大家意见比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