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0 16:24:26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篇(1)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掘和强化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有利于工匠精神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更好地落实。本文从“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围绕“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路径进行研究。

一、内涵解读

(一)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理念要求高校所有课程承担起思政育人的任务,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二)工匠精神。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被树为新时代各行业职业标杆受到社会广泛推崇和倡导。工匠精神在我国自古就有,它不仅是古代工匠对自身职业的态度,也是“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及“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在工业化和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手工业相继消失,现实中工匠们几乎销声匿迹,工匠精神在人们记忆中淡忘。然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工匠精神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重塑工匠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家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已经不仅是手工业者所应该具备的工作态度和劳动道德,而是当代全社会所有劳动者的职业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坚定执着的专注精神、紧跟前沿的学习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等伦理特质,工匠精神的要义还在于不能仅把工作视为谋生途径,而应将其视为一种对待职业的纯粹态度,是每一个劳动者都要努力追求的职业和人生境界。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必须把“立德”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格和健全人格。因此高职教育要把思想教育工作摆在首位,尤其要重视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和职业价值观塑造,这与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高度契合,体现了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和时代内涵,高职人才培养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让工匠精神呈现在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中,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高尚的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品质,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满足经济转型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消退,要想全面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就必须培养建成一支强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高素质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某一职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以及视品质为生命的职业价值取向,这些正是当前社会呼唤的工匠精神价值意蕴。强化高职学生以工匠精神为核心职业精神的塑造,旨在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三)推动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保障。从就业和个人发展的视角来看,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大学阶段正是广大青年人格塑造和职业理想孕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可塑性强,但也有思想不成熟、稳定性差等特点,职业素养同社会需要存在差距。将工匠精神培养与学校育人工作有机融合,把工匠文化精髓作为各类课程教学的德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良好职业品质和较强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其未来成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一)教师自身践行工匠精神。作为教育活动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弘扬工匠文化,传递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对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热爱,鼓励他们甘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努力成为符合新时展需要的工匠。高职教师亦要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对待教育事业要有一个敬畏之心,视教学质量如生命,践行工匠精神,提高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此外,教师的“匠心”还体现在要有一颗纯粹的心,摒弃功利思想,克服心浮气躁,做严谨求实、卓越进取的“工匠型”教师。(二)课程建设融入工匠精神。1.思政课程凸显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和价值,是可以传承和教育的。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思政教学结合在一起,从思政课程理论教学设计到实践教学开展,都要突显并落实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在提升政治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工匠品格。如在思政课程中开设工匠精神养成专题,讲授中国工匠精神的起源与演变,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工匠精神典范,用工匠故事启发、感化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开设创新思维与实践专题,讲授工匠精神如何与数字化时代合理对接,未来工匠需要的思维方法,技术革新需要的技法和系统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加深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为未来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奠定基础。2.专业课程渗透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赋予了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要求所有教职工都担负起育人职责。专业教师要以社会需要和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深挖专业课程中德育元素和工匠精神内涵,提炼教材各章节的社会、人性、产业及技术等方面的育人价值,从课程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呈现,不同教学环节都有针对性地渗透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价值内涵根植于每个人内心,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归属感和光荣感,激发践行工匠精神的热情。3.实训实践磨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在理论教学中渗透,也要在实践环节中锤炼强化,在劳动中磨砺形成。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学生能充分认识、理解劳动价值和工匠精神,进而内化为个人的职业态度及职业价值观,引导自我职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训课管理,推进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情境化实训环境,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内涵融入技能传授的每一个细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精神引导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磨砺意志,激发科学严谨的工匠精神,发挥课程的实践育人功能。4.双创教育锤炼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创新创业的主力,也是工匠精神中创新价值需要依托培育的主体。高职院校要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容,把工匠精神的内涵转化为双创教育的指导思想,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传递工匠精神,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孵化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锤炼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坚定信念,锤炼敢于探索、勇于开拓的意志品质,实现培育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意识的比翼齐飞。(三)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在目标、功能、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耦合性。高职院校应当发挥文化育人的隐形作用,将工匠文化扎根于大学校园,让精神融入校园景观熏陶人,融入校园生活培养人,融入校园活动涵育人,融入校园制度规范人。如开展“我为工匠精神代言”“寻找优秀校友”等主题性校园文化活动,将鲜活的工匠故事融入学生情感世界,让学生在榜样身上发现劳动的价值和尊严,体悟职业的荣光,进而激发刻苦钻研、开拓进取的热情。(四)校企合作传递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传承工匠文化的优秀企业合作,统筹校企资源共同育人。引导企业先进技术进课堂,聘请产业教授、技能大师和行业专家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授课任务;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完善运作机制和育人机制。顶岗实习中,选拔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企业骨干作为学生的“企业师傅”,对学生手把手传授技能,将精湛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传递给学生,既保证了岗位能力得以衔接与传承,又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接受职业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形成崇尚劳动、务实进取的职业精神,潜移默化中培育对师道的尊重、对职业的敬畏和对质量的永不妥协,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工匠精神,争做专业精业的当代工匠。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Z].2017-12-4.

[3]盖庆武,贺星岳.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9.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篇(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05-04

2016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再次引起热议。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生产产品的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地改善技艺的职业态度,更是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技术、创造新成果的职业信念与职业追求。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共同育人,人才培养的方式、场地、评价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信念、职业精神、创新能力,弘扬工匠精神,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选择,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诗经・卫风・淇奥》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的“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痛柚;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些正描写了古代工匠在进行工艺产品制作时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技艺追求和专业精神。传统工匠制造器物不同于现代大规模标准化的机器生产,主要是凭借其技艺、个人对产品的严格要求,不计劳作成本地追求每件产品臻于至善,对产品赋予了个人情感和精神,使每件产品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工匠精神最初体现在拥有高超技艺的古代工匠身上,工匠对技艺的卓越追求,对最终的产品负有最终的责任和全部的热情。[1]”现代工业机器生产彻底瓦解了传统工匠对技艺的追求,标准化制造的产品是一个由材料组装而成的冷冰冰的器物,不具有生命力。现代的工匠精神是“指手工艺匠人在制作过程中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它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专业精神、敬业精神这些职业道德品质……‘工匠精神’对工作、对产品的极致追求,更像是一种人生信仰,它将人生的意义、价值、成就感、荣誉、尊严,寄托在产品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的完美感中。[2]”工匠精神不仅是对技艺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一种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充满敬畏、对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对服务崇尚极致完美、对人生止于至善的价值取向。于工匠个体,主要表现为专注、耐心、执著、创新与奉献等优良素质;于产品和服务,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追求完善、止于至善等独特品质。[3]”

二、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工匠精神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撑

为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过程中,要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65亿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7.3%,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制造业强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要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40%以上[4]。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推动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转变。以3D打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工程等为标志的技术变革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核心支撑。智能制造的突出特征在于信息与物理的融合,也就是物联网、服务网与生产制造的紧密结合。在智能化制造的工业时代,人的智能胜过体力上的要求。人是技术的创新者、掌控者、使用者,而不是像以往的工业革命一样人成为机器生产的附庸,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中国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具有“匠术”的高技能技术人才,更需要具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钻研创新的“匠德”品质,才能突破技术含量低下、产品质量低端、发展战略滞后等困境,实现精品制造、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追赶欧美制造强国。德、日、美是世界上的制造强国,其产品做工精细考究,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精品理念和员工的工匠精神。

(二)培养工匠精神是实现职业教育本质和功能的重要内容

现代学徒制是在古代学徒制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形式而发展形成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具有从就业培训到职业教育,从非正规培训到正规教育,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等特征[5],是一种以教育为首要功能目的的社会制度。职业教育中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模糊了作为教育培养人的本质要求,就业功能掩盖了人的发展功能,“引向教育目标狭窄化、教育行为单一化的道路上去”[6]。现代学徒制作为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使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达到高度的融合。内在技术文明结构之中的职业教育,应具有与工业文明相同步的精神价值追求,这不仅是新工业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职业教育顺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人在技术经济高度发展中实现自由发展的自身诉求。此外,学校作为育人的专门场所,不仅要教授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还担负传承人类文明的重担,尤其是各行各业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传承、发扬与创新。工匠精神作为人类共有的职业精神和文明,理应在现代学徒制中培育与传播。

(三)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

传统学徒制是通过师傅传授知识技能给徒弟,未形成专业技术理论,徒弟只能通过观察、亲身体验实践、感悟与总结。师傅在将传统技艺传授给徒弟的同时,其对技艺的潜心研究、专注精神也感染着徒弟,在此过程中积累形成了工匠精神并一代代传承下来。工匠精神是技艺人将理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造精神,并以此作为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工作过程中,力求做到技艺与器物的精益求精,在不断追求技艺中实现人的精神超脱与精神自由,实现以技传道、道技结合的理想状态。因此,从传统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发生发展来看,学徒制是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载体和有效途径。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的批量生产,传统学徒制退出历史舞台,工匠精神也随之淡化。现代学徒制是国家为解决现代工业生产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而产生的,发达国家把现代学徒制提高到发展人力资源的战略高度。德国是一个品牌强国,德国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与其学徒培训的工匠精神培育是分不开的。正如有学者总结德国经济发展时所说:“近两百年来的德国现代化道路,从外部看,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部看,支撑这一道路的是‘工匠精神’――对技术工艺宗教般的狂热追求远远超越了对利润的角逐。[7]”面对全球再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在引领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人们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与质量,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现代学徒制应有的时代任务。

三、现代学徒制下培育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形成全民价值共识

在我国,由于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体力劳动者一直处于被贬抑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氛围中,体力劳动者难以建立职业自豪感,工匠精神更是无从谈起。在当今就业市场中,普通工人仍然没有得到应用的尊重、平等的待遇。面对社会现实,只有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让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获得相应的尊重,才能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全民共同价值理念。国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全民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要敢于突破就业体制,让普通工人与公务员一样工作得体面、受人尊重。对品德高尚、技艺卓越的能工巧匠在评职晋级中给予政策倾斜,设立一线普通工人的技能大赛,奖励优秀,推动创新,让工匠精神在全民中起示范引领作用。

(二)设立师资标准,在教师言行中寄寓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指学校与接收企业签订学徒合同,学徒在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指导下获得岗位特定技能,实训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学徒期间取得合理报酬,结业后获得国家承认的资格的一种培训制度。[8]学徒按照一定的标准完成培训,在学徒培训过程中,教师与师傅都是学徒培训的实施主体,工匠精神必将在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的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

在传统学徒制中师徒关系是一种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徒弟与师傅同吃同住,徒弟视师傅如父母,师傅的一言一行、职业态度、技艺追求熏陶、感染着徒弟,师傅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技能。而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追求都影响着学徒。直接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是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因此,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都应有标准要求。学校教师应是“双师型”素质,具有企业经历,掌握职业岗位的核心技术技能,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之中;而企业师傅应该是企业中的专业技术骨干,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不仅能够将技术和知识传授给学徒,还能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追求熏陶感化学徒,学徒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工匠精神,从而内化为自觉的职业道德。在瑞士,企业教师应具有州或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培训人员的资格证书,而学校教师也应达到规定的任职资格要求。除了相应的学历背景要求以外,培训人员都必须各自达到联邦职业教育与技术署规定的相关教育学培训要求。德国的《企业教师资质条例》对企业教师的知识能力、行动领域能力、职业基本素养等做了详细而严格的要求。只有教师具有工匠精神,才能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徒,实现现代学徒制传授技艺、传承文化的功能。

(三)重构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课程是学徒学习技能和传承文化的载体。现代学徒制下的课程体系是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是融为一体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线索的课程结构,其培养的是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的,工匠精神应融入典型工作任务的每一个环节中。在理论课讲授中应融入职业岗位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分析不同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而实践课程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肥沃土壤,“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在教学里讲技术训练、在作业本上做顶岗实习,这类人才的培养只有接地气,让专业与行业企业近距离对接,学生才会有真知真学,学生的职业信念、专业情感、学习动因、知识能力储备等离不开实践课堂。[9]”学徒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真切体会职业岗位需要耐心、细心,需要对工作认真负责,将这些职业品质自觉得内化为职业追求,在实践锻炼之中逐步养成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吃苦耐心的工匠精神。

(四)规范现代学徒制管理,以规矩树立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在规范和标准的制度下进行的,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及规范的管理作为保障。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有国家资格框架,德国“双元制”对学徒制标准、获取职业资格、企业标准、学徒管理及考核等都做了规定。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制度和管理仍不完善,所以,首先要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职业资格框架,将学徒培训与职业资格等级融通,在资格框架体系中,学徒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需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否则不能完成学徒培训。其次,制定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管理规定,包括学徒的招工、招生,学徒在企业的管理,校企双方的职责,学徒的考核,学徒的薪资待遇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学校、企业与学徒能够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学徒才能自觉遵守工作规章制度,养成守时、负责、刻苦、创新的工作态度,以制度、规范来约束和激励学徒,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制度保障。

(五)通过校企文化渗透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涉及学校与企业看似冲突实则相互融合的两种文化,这两种文化在文化内涵、功能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又存在相同的特征。以校企文化融合为切入点,在校企文化融合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可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宣传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校可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将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战略目标,企业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敬业精神等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在思想政治课、法律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中融入工匠精神。在校园中开展工匠精神活动,可开展优秀企业家讲座,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活动等。

参考文献:

[1]刘晓.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J].江K教育,2015(11):20-22.

[2]张昭阳.东北振兴尤其需要“工匠精神”[N].吉林日报,2016-03-29(4).

[3]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33-37.

[4]张立新.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使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4-09(3).

[5]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97-102.

[6]徐涵.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6(5):5-8.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4-0024-06

一、引言

在2016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鼓励企业,尤其是制造性企业开展定制化、性化、柔性化生产,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这是我国首次将打造具有时展需求的工匠精神上升到国家层面,并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回应和热议。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表现出一系列的新常态特征,在经济增速上集中体现在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在经济发展动力导向上,由过去的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强国之本、兴国之源,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上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2]。然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和挑战:一是适龄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以劳动力为首的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升;二是资源、环境对于制造业发展的约束力逐渐增强,以往靠要素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续;三是国际市场疲软,制造业出口增速明显减缓。为此,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优势,核心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关键出路也在制造业,推动制造业的发展革新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3]。“工匠精神”作为制造业立足和发展的根基,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腾飞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4]。

从我国历史而言,素有“士农工商”四民之称,而在这之中的“工”即为工匠,代表的是技艺专长者,而工匠精神则是其精神层面所达到的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价值。新常态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的工艺、技术、产品等方面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必须强化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重视。通过对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培育,进一步改善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响应制造业强国战略,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工匠人才的主要来源,就此而言,职业教育在对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要根据我国制造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受教者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培育,努力破解“工匠精神”的制度障碍,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营造良好工匠文化氛围,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多样化路径。

二、“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我国有着优良的工匠精神传统,自古以来崇尚工匠精神,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祖师”鲁班、水利工程巨匠李冰、隋朝造桥匠师李春、宋代纺织家黄道婆等都是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杰出代表,皆因具有独到的工匠技艺和精神而被世人所称道和敬仰。同时,我国《论语・学而》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益求其精也”。清代魏源所提倡的“技进乎艺,艺近乎道”,从传统思想文化中能够看出“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范畴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国家和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对其内涵进行准确界定尤为重要。在界定“工匠精神”的内涵之前,首先要对“工匠”一词有科学的认识。按照现代观点来看,工匠与工业文明紧密相连,是指适应和满足工业文明发展所培养的掌握专门技艺、技能和技术的人才。而“工匠精神”是指与工匠人才所匹配的精神状态。从广义来看,是指社会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纲领,是其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集合体。狭义来讲,“工匠精神”是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首的工匠劳动者对于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工作执着、崇尚精品、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

具体而言,“工匠精神”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术业有专攻,具有较强的专业度和专业追求。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造诣,能潜心于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并能够坚持不懈地融入到专业化的生产中来。二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操守和专业奉献精神。忠诚于职业,不为外界诱惑所动,能够时刻坚守于自己的专业岗位。三是具有严谨与细致的工作精神。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专注于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细节,高标准、严要求地把控产品生产的每一道环节和工序,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四是对职业精益求精的价值和态度。对产品追求卓越,通过不断改善技艺、精心雕琢,以达到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总之,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要遵循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要从专业精神、职业精神、人文精神三个层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明确认识“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但同时又是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工匠精神”理应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的灵魂,使其成为每一个职业教育受众所努力向往的一种职业精神境界。

三、新常态下“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在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待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来推动我国产业技术革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强国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5]。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劳动者的自我价值实现,而且能够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好的服务[6]。当前,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应来看,高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尤其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并且迫于生活压力,现有的技术工人往往是出于“营生”目的从事一些技术工种,而并非“心向往之”。我国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制造业的繁荣复兴,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就显得极为重要。

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出路在于制造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规模上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然而,我国制造业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致命的问题,表现为大部分制造业实体企业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生产,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质量层次低下,原创性不足,缺乏关键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大而不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为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变革,促进更多“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产品的出现,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国家全面实施了制造业强国战略,并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而以制造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不仅需要不断强化科研扶持和科技创新力度,还需要一个更为重要的精神价值支撑,即“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内生动力,必须抓紧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广大劳动者以专业、专注、注重细节、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精神从事制造业生产活动,打造出更多的民族精品、民族品牌。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出境游人数高达5903f人次,境外消费约72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境外旅游消费国和旅游出境国。从我国境外旅游的消费特征来看,主要集中于皮具、服饰等奢侈品和生活日用品。从国内来看,由于产品质量层次不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而国人在境外消费火热,这从深层次上体现出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在重视经济发展规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无序化、效益泡沫化、利润最大化、生产快餐化等问题严重[7]。伴随着社会消费水平大升级的趋势,社会大众对于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依靠低价取胜,而技术含量低下、质量低端的产品在市场上难以为继。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上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市场上的低端消费品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社会产品的需求却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品的供给结构和质量,以供给侧改革来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全面优化社会生产结构、提升产品质量[8],然而生产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高端科技研发人员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社会劳动者的支撑。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只有使社会劳动者具备了“专业、专注、执着、敬业、乐业、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工匠精神”,才能全面提升和优化我国产品与服务质量,进一步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优势。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职业导向型的教育类型之一,促进受教育者有效就业是其根本责任。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有效就业并不等同于顺利就业,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有效就业不仅包含成功就业的成分,而且涵盖促进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范畴。而能否实现受教育者的有效就业,提升其未来职业发展竞争力,促进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核心在于是否使受教育具备“工匠精神”[9]。从人才招聘市场来看,广大用人单位往往对求职者的职业精神、工作态度、职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表明招聘单位不单对于员工职业技能较为重视,同时也更加看重求职者的职业综合素养。对此,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其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这恰恰能够适应市场对于劳动力人才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劳动者自我实现的现实呼唤。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生理、安全、社交、尊重需要以外,还有一个更加顶层的需要,即“自我实现需要”,每一个社会从业者要实现更大的职业发展,在具有一定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基础上,还需要一种自我实现价值感的促进和激励。而这种自我实现价值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个体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二是劳动者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升华。工匠精神是促进劳动者由“成才”向“成人”转变中的内在动力,职业教育过程中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促使其从“有业”向“敬业”、由“敬业”向“乐业”转变,对于个体、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

(四)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时代呼唤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工匠精神”的鼎力支持。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任务,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的迫切要求,并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高度。而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不仅是激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活力的必要手段,更是适应社会转型发展之变的时代要求。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变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层次也将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以就业为本的职业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潮流,更加重视内涵发展,面向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标准是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尺,而工匠精神则是决定人才品质的重要基石。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受教育者职业精神和职业品格的塑造,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育工匠精神[10]。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职业观,使其能够以一种“匠人”和“匠心”思维对待工作,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根基,打通“工匠精神”的培育通道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手段之一。培育“工匠精神”仅依靠职业院校自身的力量难以达到,需要调动多方的支持与协作,尤其是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各方主体的支持[11]。尽管大部分职业院校建立了仿真实验中心或模拟生产中心,但这种虚拟化的操作环境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存在着一定差别,要想真正的让受教育者体味到工匠精神,并受到工匠精神的熏染,需要进一步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和产业运营当中。对此,为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应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切实将工匠精神与技能教育、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充分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来。从发达国家的工匠精神培育来看,德国双元制在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规定受教育者要想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必须接受为期3年及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后,还需要进入工厂做3-5年的学徒,在学徒期间表现合格并通过技师资格考试后,才能获得相应的技师资格证书,这也是正式上岗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德国在对技能型人才考核时,除了基本的职业技能以外,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在职业素养、职业品德、团队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形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受教育的自身素养。

(二)以专业实训为手段,强化对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

专业实训在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流形式[12]。众所周知,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并且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人素质,需要经过不断实训和实践锤炼,在此过程中只有让其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才能掀起对工匠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对此,职业院校需要从专业实训入手,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训教育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专业实训教学对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一般来看,职业院校所开展的专业实训通常是以单门课程为载体进行的,这种实训方式不仅实践性较为突出,而且也较为容易实现,教师一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开展,但这种实训教学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多学科知识间的交叉融合。随着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出复合化趋势,职业院校应相应地将多门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与交叉设计,以课程群的形式开展专业实训,培养“工匠精神”。

(三)以专业课程为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

目前,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在校期间主要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对此,培育“工匠精神”应切实发挥专业课程的主阵地作用。职业院校应根据外部市场需求,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品格与职业综合素养。专业教师要深入研究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以及考核中来,使受教育者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爱岗敬业、尚品修德、至精至诚、勇于奉献等职业精神。并且面向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育和塑造广大受教育者“专业专注、严谨细致、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以“双师型”师资建设为支撑,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基础保障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保障,也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构建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养意义重大。相对于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生产经验,在其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受教育者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重提升[13]。同时,“双师型”教师本身具有扎实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坚守职业本位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能够将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传递。对此,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关键在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在“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上,应坚持专职和兼职相匹配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学校专任“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提升“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还应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外聘工作,尤其是要积极吸纳产业界的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以此作为“双师型”师资的重要补充,进一步密切职业院校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提供条件。

总之,“双师型”教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保障,职业院校必须更加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自身条件,加强与当地产业界的沟通和协作,积极开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渠道,实现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创新,共用培育“工匠精神”。

(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发挥“工匠精神”的熏染作用

文化对于人的品格塑造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受教育者在求学过程中,自然会受校园文化的熏染和影响。校园文化是发扬和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14]。职业院校要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应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利用这一隐性资源,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营造一种敬业乐业、严谨专注、乐于奉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加强“软”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关于职业精神的演讲和征文比赛、先进工匠人物事迹展览、工匠人物交流会或讲座等,营造一种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长期的校园文化熏染下,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样本的校园器物文化,如在校园内树立工匠名人雕塑、工匠劳动壁画、工匠精神相关标语等,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提高自身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和追求。

(六)以现代学徒制为纽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工匠人才的重要方式,其在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塑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以专业课程为纽带,以培养学徒(工匠型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双方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15]。与课堂教学为主导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加快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变革:一是受教育者的身份更加多元化,由传统单一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二是学习地点更加灵活,不再拘泥于校内接受知识学习,还更加强调深入到生产一线、“田间地头”接受实习实践;三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由过去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向“工学交替”转变;四是在对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上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单一依靠教师考核向两师(师傅、教师)考评相结合转变。综上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为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发挥了纽带作用,并且现代学徒制自身蕴含着丰厚的“工匠精神”,即从企业中挑选的具有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的师傅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指导,使其从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中都能感受到工匠精神,并不断内化为自身的职业修养。

总之,工匠精神不仅是对工匠提出的素质要求和殷切希望,也是整个社会对职业有分工不同、无高低贵贱的深刻认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常态背景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尤为重要。因此,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现实要义,多途径、多方式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黄晓云. 工匠精神该怎样炼成――访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3-26(003).

[2]董奇.“互联网+”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J]. 当代职业教育,2016(1):1.

[3][12]王丽媛.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职教论坛,2014(22):66-69.

[4]李小鲁.“工匠精神”,业教育的灵魂[N]. 中国教育报,2016-05-13(005).

[5]肖群忠,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6]于洪波,马立权. 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110-112.

[7]陈玉华. 论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 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6(5):13-14.

[8]薛栋. 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6(25):8-12.

[9]任宇. 培育“工匠精神”加快质量强国建设[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5):51-53.

[10]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11]程宇,樊超. 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0-23.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工匠精神”的概念与内涵

2016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中国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自此,“工匠精神”作为2016媒体十大新词之一,红遍大江南北,并被各界广泛讨论。

工匠精神,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其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工匠精神”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2)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追求最终产品的完美极致。(3)耐心、专注、坚持。不急不躁,持之以恒,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以及生产流程等诸多方面,专心注意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坚决保持对品质的高标准、严要求,以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4)专业、敬业。从业人员必须在专业领域里不懈努力,不断进步,力争打造出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5)敬畏、入魂,即“匠人”在工作时,将自己的“心意”和“魂魄”注入作品之中。(6)谦恭、自省,指“匠人”对做的事情不吹嘘,实事求是。

“工匠精神”概念的提出,不仅在企业界得以应用,同时也在职业教育领域被广泛推广,许多职业教育院校也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列入日程,并着手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改善学生的职业精神面貌。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职业素质包含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两大层面。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是学生未来在职业环境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各种能力,包括智力技能、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职业精神则是指人们在对职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表现,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操守等要素。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的表层部分,是外在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是职业素质的深层次内涵,是内在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反映了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决定了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只有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学生同r具备上述两种职业素养,才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并且在行业中获得较好的成就,推动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指引下,国内高职院校一般都较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往往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由于行业本身的特殊性,许多学生即便掌握了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从性格、能力等诸多方面非常适合这一行业,或者即便接受过一些职业素质方面课程的培训,但受实践经验及真实环境体验方面的限制,学生对于“服务”的职业道德精髓、职业价值观等理解依然不够,导致学生无法承受或者解决在未来服务过程中必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最终只能遗憾地放弃在该专业领域内的求职与发展。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与方法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作为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势在必行,虽然酒店行业属于服务行业,但在严谨、专注、敬业、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用户至上的职业价值理念上,酒店行业与制造业并无差别,因此酒店管理行业同样急需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服务及管理人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不仅应当掌握实操技能,还应该透露出顶极的工匠精神,才能在职业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帮助酒店行业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神话。

根据“工匠精神”的内涵,酒店管理专业从业人员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客服务方面,具体表现为:(1)在服务中追求细节,精益求精,认真观察每位宾客的喜好,能够根据每位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2)在个性化的基础上,绝不忽视标准化服务,对于酒店产品基本的卫生、安全要求绝不放宽标准,严格按照服务规程进行操作,绝不投机取巧。(3)持之以恒地专注于提高本部门及本岗位的服务质量,从材料选择、到加工工艺,对酒店的各类产品品质加以控制。(4)热爱本职工作,真正在工作中体现出“助人为乐”的服务精神,将自己一平方米的工作岗位作为为宾客服务的阵地,在服务中融入真情,为社会增添一份美好,并以此严格要求自身,在态度上谦恭、自省,努力钻研服务技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就是从课堂内外个方面入手,针对上述精神展开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

3.1融教于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战场,在课堂中渗透职业精神,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接受并深深地烙下“工匠精神”的印记,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的主要工作内容。

3.1.1在入学专业教育中介绍基本职业要求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需要将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在学生入学初期即需要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工作内容及所需具备的职业精神,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这是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基础。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入学教育中,教师一般会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酒店管理专业所需人员的基本要求,比如服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技能等,而要做好酒店行业的根本在于学生本人必需热爱服务,并具备乐于助人的精神。在简单的介绍中让学生对职业基本要求有初步的认识,形成入门级的“工匠精神”意识。

3.1.2设置职业素质专业课程

职业素质的专业课程是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干课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素质与礼仪的主体内容分为职业素质与职业礼仪,其中职业素质侧于职业精神内涵的培养,职业礼仪侧重于职业精神外在表象的培育。在职业素质这一部分的内容讲授中,酒店管理专业侧重于敬业乐业精神、服务意识、整体与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奉献精神的培养,这些都是酒店管理从业人员必需具备的职业精神,也是做好酒店专业“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任课教师需要通过大量案例以及各种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入学初期即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精神具备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在日后的专业课程中逐渐巩固。

3.1.3在专业理论课渗透职业意识,在专业实践课中体验职业态度

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当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当是酒店管理专业“工匠精神”培育主战场中的重要阵地,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各类专业理论课中,特别是在酒店服务理念精萃、酒店前厅与客房服务、酒店餐饮服务、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以及酒店质量管理等课程中,所有任课教师都会在自己的授课内容中有针对性地融入有关职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各种事例论证职业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以及这种精神对于酒店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工作状态和工作质量的影响,在点点滴滴中,给学生渗透工匠精神的养成。

“体知躬行”的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体验工匠精神。在中国古代和西方行会的学徒制中,学徒都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技艺。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高职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教育中,才能真正感受、获得这种精神。并最终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职业素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拥有自己的实训中心,并要求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完全按照酒店的职业精神要求培养自己的职业态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味工匠精神对自己工作状态的影响力,从而在日后的工作中提前步入超级敬业的工作态度。

3.1.4职前训练课程中强化职业理念

在学生即将入职前再次强化职业理念,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补充。学生在学校中的任何学习都是为日后的工作奠定职业基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学生即将进行实习前会专门开设职业与就业训练课程,并在课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理念与职业态度,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宾客即上帝”的服务意识,并鼓励要求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不嗟刈非笞吭剑为宾客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

3.2融教于课外活动

课堂进行的工匠精神培育,只是一幢楼房中结构体的基本搭建,要想这幢楼房结实,还必需在每块结构体中添加粘合剂。课程之外的各项活动就是工匠精神这幢精神大厦中的粘合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会在课程之外举办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比如在课外以电影周的活动播放一些与酒店相关或者以酒店从业人员为主角的电影,通过电影中的部分片段,以不同于课堂正式讲授的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将酒店职业精神的精髓渗透至学生的脑海之中。学院会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展,以酒会方式要求学生在服务实战中锻炼自己,培养职业意识。此外学院还会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酒店高管、专业人士以及已经在酒店行业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往届毕业生来到学校讲堂举办讲座,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以及鲜活案例讲述职业精神对职业成就的影响,对在校学生起到示范和感染作用,激励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以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身。在“请进来”的同时,学校还会以“走出去”的课外活动比如让学生参加中网赛事服务活动,或者参加瑞吉、香格里拉等酒店承担的各项宴会外卖活动等,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体会、养成酒店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工匠精神”。

总而言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当在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至学生的脑海之中,继而表现在其职业行为之中。经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及一系列活动的辅助影响,相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系不会是海市蜃楼,而是有着扎实稳固的基础和夯实强健的主体结构的摩天大楼,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酒店行业的不断完善提供助力。

作者简介:王文慧(1976-),女,汉族,河南鹤壁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酒店管理。

参考文献

[1] 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93.

[2] 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篇(5)

工匠精神源自于我国古老的手工行业,因此作为优良的传统美德历史悠久,也成为了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手工业的没落使工匠这一角色逐渐淡出了历史,但是“工匠精神”所体现出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原则被传承了下来,它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振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断被丰富了,还包括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作为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强大智力支撑,应该得到培育和弘扬。尤其作为企业政工人员,更需要培育“工匠精神”来提高本职工作的使命。

一、培育工匠精神与政工工作的联系

(一)立德树人是政工工作的责任

政工工作的任务是提高组织内员工的各项素质,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首先,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也是立德树人的目的,两者之间具有着共同点。如工匠精神要员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锲而不舍的品质,以及工作踏实,遵守规章制度等,这些都是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其次,工匠精神所具有的价值与立德树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工匠精神重视道德要求和品质规范,尤其强调职业道德,倡导爱岗敬业、遵守纪律,重视楷模的树立和榜样示范,有弘扬与传播中华美德、激励人们加强道德实践、促进道德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同时,工匠精神包含心传体知、师徒相传的内容,既重视技能、技艺的传授,也重视道德品质的养成,它寓“教”与“育”于一身,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工匠精神有突出的实践特征,它崇尚劳动,并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实践劳动,以促进自我价值的彰显和实现,它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激励、指导和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二)传承民族精神是政工工作的内容

中华民族有着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同时也非常重视道德品质的养成与理想人格的塑造。近代以来,中国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并贯穿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而工匠精神既蕴含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也凝结着锐意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追求,它是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工工作要肩负起传承中国精神的职责,就应该重视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以更好地促进中华美德的承继,以及中华文明的延续。我国人民向来崇尚辛勤劳动,并把此看作是做人做事的本分,是兴家立国之基础,而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勤劳与进取,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格与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此外,工匠精神还代表着追求卓越和勇于创新,鼓励人们在敬业、精业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新,体现了中国精神新的时代要求和内涵,并为中国精神作出了时代性的表达与诠释。

二、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创设优良的文化氛围

精神的生长需要优良的文化氛围,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需植根于优秀文化。以文化涵养工匠精神,这是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前提。首先,要打破不利于工匠精神发展的文化氛围。其一,要转变陈旧的观念,正确地认识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地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有悠久的农耕文化,人们也随之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农本工末”,工匠及工匠精神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这直接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发展。其二,要克服固有的刻板印象,客观地评价工匠及工匠精神的作用。我国历史上就有轻视体力劳动及体力劳动者的传统,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在当代中国,很多人仍然对“工匠”抱有一定偏见,认为它是沉闷死板、不懂变通、不够灵活的代名词,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工匠精神的传承。

其次,要积极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的文化氛围。其一,要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增强工匠精神的说服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太多凝结和反映工匠精神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建筑、雕刻、瓷器、刺绣、历史资料及企业文化等,形式多样,要重视挖掘、利用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以向人们展示和传递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其二,要合理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提高工匠精神的吸引力。西方一些国家是工匠精神发展与传承的典范,其文化产品也很能代表和体现这一精神,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进一步彰显工匠精神的魅力与价值,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二)开展内容丰富系统的职业培训

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教育尤为关键,特别是职业培训,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养成,有着突出的作用。学校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要转变“重成绩、轻能力;重学习,轻实践”的观念,应该重视职业教育,积极开设系统的职业课程,包括专业技术的学习,能力与素质训练与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面试应聘技巧的传授,职业道德的规范,职业规划、管理与评价,等等。要重视把工匠精神所凝结的“专业”“敬业”“精业”“创业”的精神贯穿于职业教育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它所代表的认真勤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持之以恒、守正创新的精神追求,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通过制度的构建支撑工匠精神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发挥政府服务职能,而且也需要管理体制的创新与相关 配套制度的完善。要完善我国用人制度,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打破就业体制,破除固有的体制障碍,

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提高工匠的就业环境与职业地位。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受到很大冲击,传统工匠的手工诙逐渐被流水线生产所取代,很多独门技艺都已失传,工匠精神也在一定意义上失落,工匠的地位因此也为人们所忽视。基于此,政府应该关注这一群体,并对现代工匠及相关技艺予以法律上的保护和政策性的支持,以提升工匠的职业威望,鼓励手工技艺的继承与发展,促进人们自觉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工匠、重视工匠精神的观念。其次,要完善奖惩制度,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净化社会环境,促进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发挥制度的警示、监督、激励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并细化职业道德规范条例,赏罚分明,鼓励创新,对于先进单位及个人,也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与精神支持,以榜样示范、评优评奖、竞技比赛、产品展览等多种形式,促进业内交流,以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支撑作用,切实保障工匠精神的有效传递、培育及弘扬。

三、结语

总而言之,“工匠精神”要求对本职工作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也体现出敬业的精神,这是各行各业所推崇的职业品质。作为企业的政工工作者,要时时刻刻践行“工匠精神”,加快政工工作的创新,以工匠的姿态对待人和事。我们要把这种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的政工工作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篇(6)

入选理由 在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作为破解制造业转型发展难题、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务实举措,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迅速成为关注热点和共识,标志着全社会价值体系建设上的一个新的方向和突破口。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无疑应担负起主阵地的职责。对工匠精神的呼唤就是对职业教育的呼唤。

事件回放 2016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见诸政府的最高政策文件。此后,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工匠精神。3月29日,总理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4月24日,总理在四川雅安市庐山县考察时寄语初三同学们:工匠也可以成为大师。4 月26日,在安徽合肥指出,“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5月23日,总理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时说,“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中央的重大战略导向,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迅速成为全社会关注热点,贯彻落实工作也全面展开。

2016年5月举行的第二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被确定为“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

2016年12月2日,总理专门就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其中提出要“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2016年12月底,《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其别提出:“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倡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精神,出台推动工业文化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弘扬优秀工I文化,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制造业企业要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职工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职工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化‘中国梦・劳动美’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制造业人才。”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23-02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同年,刘延东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时也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由此,“工匠精神”再一次回归到了中国公众的视野。如何在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中重树“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已然成为时代赋予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遗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精心设计、质量至上和不断革新,显然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当然,这种精神不只在工匠身上体现,还可以凝结在所有人身上,即一切劳动者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工匠精神被人们定义为一种工作态度和精神品质,但从国家层面来说,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共同作用的合力。从个体来说,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在高超职业技能和良好人文修养结合下形成的一种精神理念,它既体现为工匠的气质,又体现为产品的品质。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二是严谨,一丝不苟,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三是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四是专业,敬业,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二、高职院校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

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之际,高等职业教育提出培育工匠精神,是提升内涵建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锤炼“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形成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增强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适应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为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应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方法,{整管理学生的思路,转变育人理念,在日常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培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

2.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工匠精神不仅是技术、技能,更是人的素质素养,是人的全面持续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日常教育,才能给职业教育灌注丰富的思想内容,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真正的人文价值,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给职业教育带来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

3.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文化的软实力。将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引入职业教育,用工匠精神滋润学生心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社会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因此,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能够跟劳动、技能和创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彰显工匠精神的育人功能和意义,提升职业教育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4.工匠精神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现实需要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重要的生产力,企业的竞争不仅是资本和技术的竞争,更是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的竞争。高职院校理当成为培育工匠和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培养学生尚真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细致的工作态度、严谨的职业规范,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发展,才能实现服务企业、回报社会、个人持续发展的终极目的。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注入工匠精神,培育工匠品质,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质量的实现路径。为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可分年级、分主题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工程。

1.校园文化直通工匠文化。举办技能展示月,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参加科技作品制作,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并将学生自制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融入学生工作之中。打造体现技能特色的道路文化和广场文化;建立技能大师事迹展览馆;在教学楼道、公寓楼道设计了企业文化长廊、校友风采长廊,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浓郁的技能文化环境的熏陶,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学生恪守校训、厚德强技、奋发有为。

2.主题活动融合工匠精神。一是在社会服务中体验工匠艰辛。组织学生参观学院教学实训基地,邀请社区民众亲自动手体验技术工人的工作。在社会服务中,了解职业乐趣,感受工匠精神的特色与魅力。二是在实践教育中感受工匠精神。邀请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学会等进校举办论坛、讲座、展览等,展示工匠精神的历史沿革、创新成果、典型案例,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掌握中高端技术技能,成长为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主力军。三是在相互交流中传播经验。邀请劳模、大师、企业家、技术能手和优秀毕业生走进校园定期回校做报告,传播前沿施工技术、交流成功经验,激励在校学生尊重职业、尊重技术技能、尊重工匠。四是在工地实践中培育工匠意识。职业精神往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当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时,学生会更真切地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为此,组织学生参观公司的实训基地,让学生体验观摩工作流程、与工匠大师切磋技艺绝活,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意识。

3.专业社团丰富工匠内涵。工匠精神的拓展离不开专业技能的提升,而专业社团往往是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的平台。为此,辅导员和各专业教研室主任结对子,共同帮助学生成立了突出技能培养和工匠精神传承的社团。教研室主任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辅导员担任专业社团的组织教师,发挥专业社团育人功能,拓展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一是每年为学生专业社团争取活动经费,为社团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实施分类指导,共同管理学生社团。专业社团均挂靠专业教研室和相关辅导员,辅导员教师管理协助社团的日常事务,教研室主任指导社团开展活动,进行专业训练。

4.技能大赛提升工匠技能。技能竞赛是检验学生技能水平的试金石,是工匠技艺比拼的舞台。通过校内建舞台、校外搭平台,引导学生崇尚技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一是在技能竞赛月为中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设立观赛通道、项目体验和成果展示区域,传播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的正能量、好声音、新形象。二是积极开展技能大赛获奖学生优秀典型宣讲团,进班级、进教室、进宿舍巡回宣讲其经验和事迹,在全院形成“榜样引领学技能、切磋交流共提升”的文化氛围。三是完善奖励制度,对于技能竞赛中获奖学生在奖学金评定、“学习刻苦”青春榜样评定中予以优先考虑。

5.社会服务培育工匠作风。工匠精神离不开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离不开工匠的为民服务。通过组织学生“走出去”,利用本地社区、广场、公园等场所,开展紧贴群众生活的服务活动,让群众感受职业教育服务美好生活,既能高大上,又能接地气。一是组织企业文化进社区,通过展板宣传、学生讲解,让铁路工匠精神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二是组织学生进驻企业,配合企业完成生产任务,在社会服务中锻炼工匠作风。

6.“互联网+”提升工匠影响力。“互联网+”时代,紧扣工匠的主题,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致力于建设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将工匠精神在学生中进行广泛传播,从而强化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效果。一是分批次、分时段在官方微信平台推送了多篇心灵鸡汤,在班级微博中推送了大国工匠等相关内容;二是搭建校园BBS师生交流互动和网络文化活动的服务平台;三是在QQ、微信、贴吧等网络载体上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而作为身出教育一线的高职院校辅导员,也只有将工匠精神引入学生日常教育,积极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才能为国家育工匠,为制造业树典范。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12).

[2]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

[3]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8).

[4] 薛栋.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

[5] 张蕊.感性凶猛的“工匠精神”[J].华东科技,2013,(5).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篇(8)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办学理念与思路确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等,都应该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客观需求。近年来,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已经形成了适合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1],满足了企业对产业从业人员的需求。目前,我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有必要改变发展策略去迎接新的挑战,改变以往为传统制造业提供人才的发展策略,转变为适应工业4.0、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等观念与理念为基础的发展策略,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充足、优质的人才队伍,为经济新常态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和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经济新常态对劳动者的影响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方式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从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制造,打造以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为依托的产业体系。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形势需要产品与服务做到模块化和标准化,产品的品质和工艺要有极高的稳定性。而要达到这些目标,一方面需要高素质的产业从业人员,另一方面要实现产品工艺路径和服务流程的优化、积累与传承。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技术传承存在断层,这造成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稳定,严重制约了产业向工业4.0的升级和工业互联网的打造。而改变这种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为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工业4.0时代,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会逐渐被个性化的私人定制生产方式所取代[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使得个性化消费和体验式消费成为热点,并且必将成为今后主流的消费方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适应这种变化,在制造业中,柔性化生产将成为首选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劳动者的工作不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要应对多种的有时甚至是复杂的状况。要求劳动者不仅仅要具备合格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持续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具备创新能力来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企业价值的提升做出贡献;具备快速决策能力以应对各种突发的状况,一方面可以使企业避免损失,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及时抓住机遇。生产信息快速迭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应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具备自主学习、持续提高的能力,具备在海量知识信息中快速筛选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确保自身的知识水平不老化、知识结构不落后。在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由原来的单一化向复合的职业群能力转化。在这种形势下,劳动力的流动性将大幅度增强,这意味着劳动者的职业选择自由度在扩大,但同时就业的压力也在增大。由于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岗位不断涌现,人员与岗位也在不断地重新组合,再也难以实现从前的那种一劳永逸的就业。这就要求企业所需员工的岗位工作能力应以职业群为基础,强调员工具备在某一大范围职业中的迁移能力,能够迅速地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工作岗位,也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适应工作岗位能力要求[3]。在新形势下,更需要传承工匠精神,职业能力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要重点培养学生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极强的适应能力。

二、高职教育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议题,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全社会要对工匠群体给予更多的尊重,从人文的角度进行关怀,只有全社会理解了工匠群体存在的意义,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企业建立奖励工匠的激励机制,对工匠的辛苦付出进行奖励,对企业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95年国家设立了中华技能大奖,2011年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201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国工匠》系列专题节目,这些均体现了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强烈呼唤。

(一)营造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要培育工匠精神,首先,根据职业技能、素养、理念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树立“立足设备,侧重技能;立足学历,侧重能力;立足理论,侧重实操”的观念,通过文化再造、源头培育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4]。其次,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第三,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崇尚技能,使其知晓目前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发展通道,既了解技能型人才的光明前景,又可以寻找到实现理想的起点与路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进而培育学生清晰、稳定的职业认同,坚定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信念。第四,引导学生崇尚创造,要有意识、有目的、有层次、有针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实践环节,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第五,引导学生崇尚恒心和毅力,引导学生摒弃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的思想,在工作中坚持“专心、细心、精心、耐心、信心、恒心”,培养“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二)培养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规范

教育学生首先成为一个优秀杰出的“工”,在岗位上的工作无差错无拖延,要有耐心、细心和决心。耐心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对待工作始终如一;细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保持坚强和忍耐,不怕各种痛苦和挫折。通过行为规范的逐步养成升华为“匠”,真正实现从“工”到“匠”的价值升华,使之成为敬畏职业、技艺精湛、勇于担当,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的工匠。

(三)提升满足工匠精神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学生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极强的适应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技艺超群,并且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5],提升适应工作岗位变化及职业发展的能力,以使学生更加适应未来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数字化制造的趋势。1.培养宽泛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为引领的新一代工业革命,其工作岗位需要掌握自动化、信息技术和机械专业等多学科背景知识,同时要了解如3D打印、物联网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以及智能制造过程中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2.培养精湛的技术技能水平。随着工业机器人、数字化制造等高新技术的深入运用,企业员工不仅要能够操作智能化设备,还要能够对这些智能制造设备进行技术维护、咨询、管理和服务。企业员工需要懂得相关技术原理,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以及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6]。3.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创意能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带来了用户参与式创新,制造业技术、产品、工艺和服务的全方位创新,创新体现在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在生产“智造”的过程中,个性化与定制化生产趋势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了要求。艺术化表达、抽象化表达和概念设计的能力也是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之一。4.培养快速学习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不同的高新技术交叉运用,不断产生新的技术,且扁平化的工作组织形式使“分析专家、工程师和程序员必须在商业模式、生产工艺、机械技术和数据程序中不断转换进行思考”[7],传统教育传授的知识在时间和数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企业员工应具备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寻找信息,快速学习与自我学习以获取自己所需知识的职业能力。5.终身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随着新技术的快速更新升级和企业员工的持续职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终身学习意识是学习者以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企业需要员工具备自主学习意识与协作学习意识,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终身学习将成为企业所需人力资源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

(四)引入“师徒制”加强同企业合作的深度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篇(9)

   1、钳工胡双钱,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

   2、捞纸工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坚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3、港珠澳大桥管延安。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仅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4、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仅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

   5、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

   6、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他就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7、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

   8、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到达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仅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证明,仅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其实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我行业的工匠,我们都需要工匠精神,我们要向八位大国工匠学习,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至死不渝的奋斗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

   对于身为人师的我们来说,也要努力做一个充满“匠心”气质的教师,不墨守成规或急功近利,而是将持续改善和创新当成永恒的旋律。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的方向不应当是囿于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让孩子们的时间花费在成绩单或名次上,更应当侧重于“育”,“育”是文化,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唤醒和激发,培育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造活力才是教育目的,仅有能培养孩子好奇心、提升在广阔空间中自由思考的本事、鼓励孩子勇于创新和敢于冒险,并一辈子专注于的教育这一件事的工匠教师,才能做出有匠心味道的真教育。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

   《大国工匠》向我们呈现了两丝钳工顾秋高、航空手艺人胡双钱、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等典型人物,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中追求完美与极致、视技术为生命的崇高的敬业精神,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匠人精神”令人钦佩与折服。在他们身上,劳动精神裉诠释得淋漓尽致。

   大国工匠每期介绍的都是一些从事制造行业的技师们,有的是在生产一线装配蛟龙号,有的是高速列车,飞机的钳工,在用他们一双双勤劳的双手,高超的艺术创造者中国史上的一个个不可能。

   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苜都航天机槭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素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他们热爱航天,勤奋实践,立足本岗,刻苦钻研,我们应该时刻向他们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自己在以后可以大有作为,成为大国工匠的一员。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我们勤奋劳动、诚实劳动、热爱劳动,就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且至会有奇迹的发生。这些劳动者,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就是因为他们尊重劳动、坚守劳动、视劳动为生命。他们以辛勤的劳动积累经验、创造奇迹与力量,以不懈的追求唱响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作为一名劳动者。我们都应该像大国工匠一样,勇于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与奇迹,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让我们共同赞大国工匠,让我们共同扬劳动精神。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

   纪录片中,“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由此两能,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就有了根基和资本。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让人敬畏和感动的“德技双馨”的真人真故事,没有半点夸张,平时的叙述就是岁月里无限追求的刻录。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笔者从《大国工匠》中看到了平凡的岗位中迸发出来的劳动精神,劳动之美。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大国工匠》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尤其电视中的一些故事、人物,让我们的记忆穿越时空,仿佛就在昨天,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有我们老一辈劳模的精神再现,也有当今高科技建设者的劳动创造,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不仅在平凡的工作中,更在精彩的艺术画面中,通过电视纪录片这个载体,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共和国通过劳动,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一个个历程。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经验。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不管反复看几次,都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技能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刻成了美美与共的极致。

   李政道博士说过:“越往前走,技术就精神化。”《大国工匠》中播出的这八名工匠,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的代表,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谱写了“德技双馨”的大美,无不令人叹服。望我们的新闻媒体能够借鉴《大国工匠》的成功经验,把更多的镜头、画面、时段和版面留给广大职工和一线劳动者,讲好劳动者的故事,展示劳动者的风采,从而让更多的劳动变成创造,让技术变成艺术,让劳动成为一个个“匠心筑梦”的旅程。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

   工匠过去指从事手工活动的群体。作为一个工匠,他必须静下心来,小心他的意思,专门行走,稍微在身体之外,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职业。现在的工匠不仅限于手工业群体,他们分散在各行各业,但都散发着强烈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专注、细心和认真的。也是一种忽略外界事物,争取秒的精神。就像高级钳工宁一样,精度极高、结构复杂的零件,经过十年的手工打磨,没有一处出错。或者是四川蜀锦,十万帛之一,美得惊人。没有十几个工匠共同的“弘扬金淑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金淑的精彩和复杂技艺就不会流传于世。此时此刻,他们不再是有特殊技能的伟大技师,他们只是文化工匠。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篇(10)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10-03

今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八位“大国工匠”系列节目,感动了无数国人。八位“大国工匠”代表了我国新时期创业者的优秀品质,他们的高超技艺、精湛水平、敬业精神和灵巧双手,展示了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他们靠着勤劳和智慧,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雕琢出高尚的人格魅力,凝聚起中国人的精、气、神,也展示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技术工人的风采。

1 塑造“大国工匠”精神

焊接火箭“心脏”的第一人――高风林 高风林是中国火箭总厂的一名高级焊工。他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总结出焊接技术“稳、准、匀”的焊接要领。他运用这些技巧本领,成功解决了我国“长征三号”火箭发动机燃烧时出现的疑难问题。由于他焊接技能高超精准,曾受到丁肇中教授邀请,参加了世界16国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研制项目。高风林在工作中大胆提出该项目的研制生产方案(此方案获得美国航天局的认可),并以专家身份督导该项目的实施,成为我国航天制造的明星。

錾刻高手――孟剑锋 孟剑锋是北京工美集团一名高级技师。几十年里,他和工友们在一间老厂房里,熔炼、掐丝、整形、錾刻,练就了一手绝活儿。从錾刻细小的首饰、工艺摆件,到两弹一星和航天英雄奖章,一件件精美作品就这样在他的手上錾刻出来,“十年磨剑锋利惊天。”2014年北京APEC元首峰会上,孟剑锋为外国元首及夫人们錾刻的国礼――银制果盘,让外国元首及夫人们惊奇赞叹不已,为我国錾刻艺术争了光添了彩。

“两丝”钳工――顾秋亮 顾秋亮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二研究所一名高级钳工。他与锉刀打了43年交道,把我国载人潜水器组装的精准度做到“丝”级,控制在0.2丝以下,赢得潜水员以生命相托的信任,用他精准技能挑战极限,他要追求一辈子的信任。

航空“手艺人”――胡双钱 胡双钱是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这位航天“手艺人”在35年里加工了数十万架飞机,令人称道的是,他加工过的这些飞机零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应用飞机上百分之百合格,堪称奇迹。

LNG船上“牛人”――张冬伟 张冬伟是沪东中华制船集团LNG船上一名焊工。LNG船是运送液化天然气的大型商船,它要保持在-163 ℃低温,被称作“海上超级冷冻车”。能制造这样的船的只有中国、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其中,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焊接的技术。LNG船上的殷瓦板像牛皮纸一样薄,一艘LNG船上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会带来致命的后果,引起整船天然气的爆炸。有人说:“LNG船就像一个会移动的原子弹。”为了避免焊接时出现漏点,张冬伟要求自己在焊接过程中不能有一丝停顿,全神贯注,达到忘我境地。经他手焊接的殷瓦焊经过专家检验论证,达到了最高等级,其质量不仅达到百分之百,无一丝漏点,而且在外观上也完美无缺。张冬伟做到了极致,他成为这项焊接技术的佼佼者。

捞纸大师――周东红 周东红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他捞出的宣纸“叫得响,质量高”。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要经过一百多道工序,在这些工序中最终决定成败的工序是捞纸。整个捞纸过程不过几十秒钟,但周东红每天都要上千次地重复劳动,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练就,就不会捞出优质的宣纸,而这一捞就决定了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与丝络。周东红把捞宣纸融进了情感,融进了责任,融进了文化,用他平凡朴实的劳动,创造了一张张质量优先的宣纸,成为我国宣纸业的一大品牌。

中国南车技能专家――宁允展 宁允展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一名高级技师,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宁允展主要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的研磨技术。“定位臂”相当于列车的“脚踝”,要求精细度极高,只能靠人工来研磨,难度极大。经过宁允展研磨的转向架,安装在673列高速动车组上,奔跑了九亿公里,相当绕地球22 500圈,没出现丝毫差错。他成为我国“定位臂”研磨技术第一人。

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硬钳工――管延安 管延安是我国建造港珠澳大桥的一名高级钳工,主要负责安装设备截止阀。他要用33节水泥沉管对接一条5.6公里的海底隧道,一节沉管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8吨,需下沉到四五十米深海中与另一根对接,其误差要以毫米计算。管延安凭借自己高超技术和手上感觉,就能正确判断出一毫米的间隙,无误地对接成功。从2013年港珠澳大桥的第一次海底对接到现在,他已成功对接16节海底隧道,技术含量达到零失误,他用高超的技能在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树立“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

2015年5月10日,国务院总理在北京就“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做出重要批示:“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总理还指出:“职业学校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注重改革创新,深化产教整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

总理的讲话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央电视台今年“五一”期间联播八位“大国工匠”模范事迹,为职业学校确立培养人才目标提供了具体内容模式。这八位“大国工匠”,其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但他们有着鲜明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心中有理想,工作有目标;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工作在生产一线;他们爱岗敬业,做到“红”“专”结合,为中国新型技术工作做出楷模。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整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凝聚在八位“大国工匠”身上,体现了一种中国职业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是在新形势下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共同愿望。“大国工匠”的突出业绩证明,他们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实践者。

技工学校的办学方向,就是培养合格人才,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解决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学了干什么的问题。今天可喜地看到,这八位“大国工匠”在他们的经历和实践中展现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他们艰苦创业、克难攻关、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展现出他们对技术技能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挑战精神。高风林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一丝漏点;孟剑锋錾刻技术最精到0.07毫米,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做到零失误;顾秋亮在载人潜水器上安装密封面精度只有0.01毫米,实现潜水员以生命相托的信任;胡双钱凭着他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对民机梦想的执着追求,35年里没出现一个零件次品,诠释了他的品格和技艺……他们都做到了他们对我国工业生产的巨大贡献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大国工匠”的模范事迹和创业精神,要求技工学校学习探索“大国工匠”们的成长成才历程,特别要学习“大国工匠”对技术技能的极致追求,不断丰富技工教育的内容和创新形式,在学生中树立“大国工匠”精神。这八位“大国工匠”并非名牌学校毕业,也不是研究生、博士生,他们就是长期奋斗在一线的技术工人,但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用自己的勤劳智慧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一个领域、一个专业的技术领军人物,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他们的光辉业绩给技工教育带来诸多启迪。

1)技工教育大有前途。技工学校要坚决贯彻落实和总理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调整好专业设置,针对学校办学特点,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大国工匠”的示范作用,用他们成功的成才事迹,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劳动者、建设者。

2)进一步明确了技工教育的战略地位。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依照的指示精神,技工学校必须把培养“大国工匠”目标作为办好技工教育的突破口,让培养的学生像“大国工匠”那样,通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在工作实践中练就一身硬本领、一手绝活,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肩负起时代重任。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这就要求技工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在追求技术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追求理想信念、勇于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有培养学生德才兼备,才能走上一条成功之路,肩负起建国兴国的重任。

3 当前技工学校要把学习宣传“大国工匠”精神落到实处

学习宣传“大国工匠”的模范事迹和精神 学习“大国工匠”精神,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学生的认知认同水平是学习宣传的重要前提。学校要认真组织好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组织师生共同学习“大国工匠”模范事迹,广泛召开座谈会,开辟文化专栏、广播,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把学习“大国工匠”精神渗透在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真正在学校树立起“大国工匠”精神。

主义示范引领,彰显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八位“大国工匠”就生活工作在当下这个时代,代表着新一代技术工人的优秀品质。他们的事迹平凡而直接,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他们取得的每一个成果,都是技与德的统一,真正体现了“大国工匠”的精神境界,体现着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他们不求名,不追利,只要国家需要就是他们的理想和目标。让“大国工匠”精神涵养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他们走上社会成功、成才做好准备。

注重基础建设,为完成“大国工匠”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完成培养“大国工匠”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需要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需要学校资金的投入和教学实践的保证。

一是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教育和就业服务,提升毕业学生就业能力,不断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方式变革需求,紧紧贴近社会发展脉搏,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二是激发技工教育办学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动员社会、企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技工教育中来,扩大社会办学力量,扩展教学实习基地,确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篇(11)

“工匠精神”就是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孜孜不倦。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更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成就工匠精神。

职业无贵贱,除了身份的外壳不同,其内在的核心气质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匠人”。中国古代匠人,是指巧手的手工艺人,他们传承手艺,他们独具匠心,用精湛的技艺和追求极致的精神成为一种卓越的社会贡献。我们教师是“匠人”,工匠精神在教师身上表现为对教育的专业和敬业,工匠精神的精髓:追求完美和极致、孜孜不倦,在教师身上更加具体,更加细腻地展现出来。

一、工匠精神,要求教师有一颗善于创造的心

老师这个职业,看似重复劳动,其实重复中充满了各种可能与变化,这种可能与变化决定了做老师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劳动。师者,只有心中有“源头活水”,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天光云影”。可为了心中的“源头活水”,每一位老师付出了艰辛劳动,行者无疆,作为教育路上的行者,我们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也正是工匠精神所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平凡永远是人生的常态。但平凡能孕育伟大,平凡的工作成就崇高的事业,平凡的岗位铸就人生的辉煌。在工作中,我们要以恪尽职守的意识、热情服务的态度、严于律己的精神,时刻发扬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工匠精神,踏实工作、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只要你不甘平庸,就一定能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匠!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积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工匠精神,要求教师有一颗臻于至善的心

作为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追求完美和极致,但求臻于至善。教育,是长期的培养,但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专注和对完美的追求,一丝不苟,苦心孤诣。师者,也需要像工匠一样热爱自己做的事,并追求完美,将自己的理解和美学价值赋予其中,自成境界。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在教育中不断完善,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以及方法方式探索。比如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在对待学生问题上,在课堂问题处理上,在课堂结构设置与课堂内容的组织上,都有自己的经验,在教学中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工匠精神,要求教师有一颗大爱情怀的心

对于匠人,所有精工制作的对象,最珍贵、最不能替代的只有一个字“人”,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所以,一个真正的匠人,必定独具情怀,面对大自然赠予的素材,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自己。比如一个真正的花匠,他对待花草,不只是一株株的植物,而是能看到花儿绽放、草儿依依的美,看到生命的时序。再比如一个真正的木匠,在他眼里,每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头可以做椅面,较长的可以做椅腿,短木可以做横档,连一块小木头,也可以做加固的木楔。俗语讲,大匠眼中无弃材。倘若教育中,教师对孩子也是这般的珍视,以对待孤品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定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柔情,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慕和期待。特别是老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面对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开发他们学习以外的兴趣爱好,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大进步,达到一个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