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传统文化小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5 16:45:13

传统文化小知识

传统文化小知识篇(1)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熏陶感染,由于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接触到的人除了同学就是教师。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我的文化修养,这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才能够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让学生形成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学校招聘语文教师时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应该要求教师有文化修养,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在无形中逐渐渗透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所以,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应该让教师不断地提升自我的文化修养。

二、教师学会立足于课本进行知识的拓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课本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如,小学语文课本有一课是《难忘的泼水节》,教师可以在课前从网上搜集一些图片资料,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给学生观看,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课本文字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热情,还能够通过实际的图片真实地感受傣族人民的节日和其热情。在学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讲完课本后普及我国其他民族的民族特色,这样学生除了了解傣族特有的节日活动外,还能够了解我国其他民族特有的民族节日活动。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普及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体会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魅力所在,也有利于传承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适当地根据课本拓展我国传统的文化知识,也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文化小知识篇(2)

2.在讲授新知识时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授课是小学英语课程中的关键部分,它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在讲授新单词、新短语或者是新句型时,肯定会采取领读或者是对话练习的方式加深学生记忆,使他们记住新知识点。这时,老师就可以在练习的时候渗透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小学英语三年级的HowMany这一单元时,老师在让同学们记住Howmany…这一句型时,就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做对话练习。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就可以渗透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知识。如:老师可以问学生们一年有多少个节气(Howmanysolartermayear?),我国有多少个传统节日(HowmanytraditionalfestivalinChina?)等问题。待同学们回答之后,老师可以公布答案,并让同学们回家查询它们都是什么,用英语怎么说,下节课找同学介绍。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新句型,还了解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3.在游戏环节添加传统文化内容

游戏是小学英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一部分。它可以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记住所学过的知识。而传统游戏亦是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所以,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实施游戏环节时,适当将一些传统民间游戏加以改变,使其适应于正常的小学英语教学。例如:游戏“跳房子(hopscotch)”原本的游戏是在户外地上画一间大房子,房子内有若干个格子,把瓦片放在第一个格内。游戏者站在第一个格子内,单脚踢瓦片从第一个格子踢向第二个格子,以此类推,瓦片不踢出方格为胜,否则被淘汰。教师可以将游戏设计在室内,并将它运用于英语地点名称、国家名称、月份、星期等教学。每个格子里写上一个星期,如Sunday,Monday.Tuesday…Saturday等。将学生分组比赛,每组七个人,分别叫做Sunday,Monday…Saturday等,然后从第一个组开始,以接力的形式进行,一旦出错就下一个组,看哪个组路过的星期最多。这样学生们就会在欢乐的传统游戏中记住了单词,学到了知识。

传统文化小知识篇(3)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76-01

一、中国传统美术和美术教育概述

什么是传统美术?传统美术主要包括中国画、书法、民间工艺、篆刻等。中国传统美术在人类美术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显著的中国文化特色。

那传统美术教育又是什么样的呢?美术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中小学专门设立了美术课程。早期的美术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的一种表现方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人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一门学科。在当中的中国,美术课已成为一种摆设的课程,根本就没有发挥到美术教育的意义了。

二、传统美术教育在现在发展中的中国的现状

(一)中国现在的教育中,对传统美术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低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现在很多中小学教育中的美术课主要是学画画,甚至美术课当成了自习课,很少教师会传授美术文化知识。在科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家要求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由于学生都在为高考而学习,美术课程不得不为文化课程让步,进一步减少课时。因此,传统美术教育逐渐的消失在现在的中小学的课程中。

(二)中小学生对传统美术的了解程度低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传统美术文化了解甚少,巨大部分知识掌握作画知识。加上学校对美术课不重视,高考并不对传统美术文化进行考察,而对美术方向的艺术生也只是进行素描和水彩技巧的考察。甚至有些学生连什么是中国传统美术都不知道了.这就意味着我们现在必须要大力的去发展传统美术文化教育。

三、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意义

(一)学习传统美术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也占有很重要地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来教导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我国现在的教育模式中,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中国的美术经历了很多的朝代,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能够传承下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何运用中国传统美术来教导学生,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有效的提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习传统美术文化能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世界,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民族艺术教育,使得他们的民族文化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就拿我国的秦始皇兵马俑来说,这一种艺术闻名于世界各地,使得我们学生一体到秦始皇兵马俑心中就无比的自豪。自豪自己祖国文化博大精深。

(三)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了,从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美术涉及到的知识很多,内容囊括各方各面,学生通过对传统美术的学习,可以对中国的五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刻了解,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提高。

(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知识文化层面

每一件美术作品都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它的背后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许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美术后,可以使得学生的知识层面得到有效的扩展,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让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文化层面。

(五)对中小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促进及辅助作用

美术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综合学科。积极地开展传统美术教育,就是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的教育,让他们在学习传统美术文化受到启发和思考,从而促进他们综合文化知识的提高,起到了 一种辅助学习的作用。

四、弘扬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

面对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应该得到大力的发展和继承,不应该在科技发展中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给淡化了。所以,加强传统美术教育也是弘扬我国五千年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现在绝大部分的学校教育为应试教育,由于美术课程是并不是考试课程,所以许多学校对美术课程及美术教师的重视程度非常低,由此美术教师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也比较低,形成恶性循环,就会在美术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或者让学生自由发挥的情况。美术教师只有具有丰富了自己本身的传统美术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传统美术文化。因此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认识到个人价值,在美术教学中贯穿对传统美术文化的讲解。

(二)增加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

在原来的课程任务上,教师可能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幅简单的水彩画或者素描。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大量增加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实践课程,如我国优秀的剪纸文化完全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传统美术文化的了解。

(三)不要忽略了传统美术文化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在以后的的教学中,学校不应该只注重高考的课程。想让我们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那么传统美术教育课更应该收到我们学校的重视。因为,我国的传统美术包含了我们悠久的文化历史,能开阔学生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还能综合我们学生的总体素质。

(四)大力宣传传统美术文化

提高老师的专业知识,增强美术教学内容,加大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只是程度同时,我们还要大力的去宣传我们五千年积累下来的优秀的传统美术文化,让中国的文化精髓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从而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美术艺术内涵丰富,涉及诸多方面的知识。传统美术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唯有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这一宝藏的重要意义,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是我们倡导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李谷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2]王洋,陈博.《中国传统美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小知识篇(4)

青少年教育当前,网络文学已经成为青少年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网络小说作者群、读者群也以80后、90后、00后的青少年为主。网络小说作品,大多以文学网站中读者的点击、关注、订阅、评论,而生存、成长为大作、“神作”,取得极为广泛的网络流传与可观的经济报酬。其间,读者的阅读需求与作者的主观创作,就形成了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的关系。点击量巨大的热门网络小说,往往是作者写作与读者以鼠标投票的共同成果,因此同时反映了作者与读者相近、相通或相同的思想认识,是两者认知观念的共交圈。因此,要考察当下青少年的思想认识,网络文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对象。传统医学文化一直是网络文学的重要题材和素材,如其中医学题材网络小说、穿越与架空历史小说、玄幻小说和修仙小说等,产生了大量传播广泛、点击量大、订阅量大的网络热门小说。这些小说包含了大量的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反映了当下青少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丰富知识、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本文通过考察网络小说中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评价,归纳当下青少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认知情况、基本态度与评价倾向等,分析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对策。

网络小说,特别是医学题材的网络小说,表现了作者和读者双向交流和趋近的传统医学文化认识。在当下青少年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中,网络小说阅读已经成为最经常化的一个渠道。因此,小说描述的传统医学文化及相关内容,其认识的科学、正确与否,对于当下青少年的传统医学观教育来说,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

一方面,网络小说使当下青少年读者接触、接受了大量的传统医学知识,传统医学的理论学说体系、名词概念系统、历史发展与现状等,进入了当下青少年的认知结构体系,使传统医学文化得到传承,这是正规教育都没有做到的一个壮举。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在阅读中认识的传统医学文化,由于小说的虚构特点,导致科学与虚拟并存、严肃与游戏相混。这并非小说的错误,因为小说本来就不是教科书,它强调的是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愉悦。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在青少年的网络小说阅读之外,缺乏一个提供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 化 教育 的 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小说的阅读数量优势,可以弥补、改进、推进青少年的传统医学文 化 教育 和 传承;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提供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平台,这种教育和传承就很难真正发挥正面作用。

要构建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正规教育,如中小学教育,可以将传统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散为各层次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如中国历史、语文、健康与体育等课程。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接受快,影响早,可以在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等读物之前,对传统医学有一个虽然简单,却科学、正确的认识。缺点是增加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在高校,可以开设传统医学的通识课程,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全面、深入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这种方式无疑是最系统、最有效的做法。或者在网络文学课程教学中加入传统医学与 网 络小 说 专题,虽然不能全面进行传统医学文化教育,但也可以起到辨正谬误、以正视听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医学文化教育读物的编辑与出版,丰富青少年的课外阅读,使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

总之,一个民族的传统医学文化,是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的重要内容。这种传承绝非只是传统医学专业教育,还应该包括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传统医学基本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认识的教育。网络小说是加强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有着良好的接受度。通过对网络小说以及青少年阅读情况的考察,我们应该认真面对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改进:一方面利用这一青少年广泛接受的资源传播推广传统医学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正规教育平台的构建,使网络小说在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传统文化小知识篇(5)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但是提起传统文化,许多人都觉得高深莫测,一时不知从哪里渗透。著名教师闫桂珍指出:小学语文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将祖国传统文化的美感讲出来,以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实际上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许多文章都蕴含着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小学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就

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音韵美

汉字及其韵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音律也是学习传

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虽然没有提出传统文化的概念,但是它要通过一些朗朗上口的古典诗歌让学生感受到汉语音韵美的同时完成传统文化渗透。所以,一线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音韵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传统音韵知识。比如,苏教版一年级识字部分的第一课选用的是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这首小诗不但朗朗上口,容易记诵,而且诗中巧妙地嵌入了从一到十的自然数,让学生初步领略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学作品的兴趣。教材中还有许多古典诗歌,通过精心的渗透和培养,能有效帮助学生积累传统语言艺术的知识积累,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语言

艺术的感受力与理解力。

二、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美

小学时期是人文学科学习的肇始阶段,该时期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都爱听故事,小学教材也抓住这一认知规律设定了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来诱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启发学生学习古人优秀的学习和创造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比如,《怀素写字》讲了怀素小时候认真学习,在木板上写字克服买不起纸的困难,最终成为一代伟大的书法家的故事。故事虽然短小精悍,但是能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怀素的学习精神,反思自己在这样好的学习条件下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就产

生了积极的教育效果。

三、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美

传统文化小知识篇(6)

关键词:大小传统 生产 再生产

Keywords: Great Traditional and Littl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Reproduction

一、大小传统的产生渊源

雷德菲尔德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 “大、小传统”范畴。所谓大传统指都市上层阶级、知识分子持有的以文字记载的文化,小传统是指下层阶级,特别是乡村中通过口头传承的的文化。就其产生渊源可以从以下理解:

(一)大传统:统治阶级的文化暴力

1、 葛兰西:文化霸权

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提出“文化霸权”理论,即大传统占据着支配小传统的地位。其认为文化作为一种自我教育过程,普通民众从不“原原本本地”接受大传统,而自身创造出适合一定场域的民间文化,因此向民众传播新观念是一个 “文化霸权”的复杂过程。霸权的实现包含舆论和认同两个条件,通过知识分子的舆论灌输和渗透作用,使下层民众自愿地认同或默认大传统的支配。

2、布迪厄:文化暴力

布迪厄认为,符号暴力几乎是魔术权力,借助于特殊动员手段,它可以使人获得那种只有通过强力才可以获得的东西的等价物。符号权力实现的前提是支配者的统治得到被统治者的支持。符号权力的可怕之处在于,被统治者是站在自己不知情的基础上赞同了统治者的统治,并构成了统治基础的重要一环。从这种意义上,大传统产生和传播正是统治阶级实行的符号暴力即文化暴力的过程。

3、 福柯:话语权

福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权力和知识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建构的。上层阶级是权力的持有者同时也是大传统的持有者,两者相互建构又相互强化。他认为社会选择四种策略来控制话语的生产和实践:社会排斥、对现存进行解释、对话语使用者进行限制、对社会话语的推行,因此上层阶级总是为大传统的传播铺平道路而为小传统的发展设置重重障碍,期望通过控制话语的生产来实现其权力的再生产。

(二)小传统:被统治阶级的权利自卫

1、格尔茨: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是指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情境中生成并得到辩护,因此我们对知识考察与其关注普遍准则,不如着眼于如何形成知识具体情境条件。(盛晓明,2000)在大传统渗透入村落社会过程中,应更多注重小传统的角色,认识到当国家意识形态与小传统在某一层面相一致,它的传入才会得到认可,当国家意识形态依靠政治性强制性的手段输入,排斥、抵制小传统,则无法在农村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2、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詹姆斯・斯科特认为具有明显的独特性、闭塞性小传统承载空间,与外部世界统治精英所处的大传统空间是彼此隔绝的。斯高特意强调在以村落为典型的隔阂性环境中的小传统“在结构、风格和规模范式方面都与上层阶级的政治和宗教传统有别”。并进一步论证它作为村落成员的共有道德基准,如何贯穿于农民日常生活之中;同时这一道德原则又提供了一种基础,使农民产生“脱离统治制度的正统规范的控制”的倾向。(张荣华,2007)

三、 大小传统的再生产

(一)再生产的原因

1、阶级、阶层的再生产

布迪厄认为不同阶层成员具有不同的实践、不同的惯习、不同的品味,因此,这些实践的行动者被个人经济阶层区分开来的同时,也在建构着自我认同阶层的区分。(刘欣,2003)因此信仰大小传统是“区隔”阶级阶层的标示。大传统即是一种知识权利力,这种知识权力不断的建构和重塑行动者行为模式,对于持有者来说这种建构起来强化作用,而对于小传统的持有者而言,起到的是弱化和分散作用。

2、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无非是人类用来适应环境的“体外器官”,即人们为满足心理安全而形成的民俗形式。文化是生态环境的适应,不同的地域差异就需要不同适应模式,从而使文化具有多元性,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一些传统,而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总会显出一些差别;各个民族间也会有不同的文化小传统;至于文艺、禁忌占卜、宗教,则表现出更呈纷繁的小传统。

(二)大小传统再生产的途径

大传统的所有者都是文人学士,他们利用文字记录自身思想学术,使得教育系统有了传授的知识的载体,学校成为大传统实现再生产最重要的途径。布迪厄认为,学校是一个专门发明出来维护、传播、灌输一个社会的文化规范的机构,它实施的是文化再生产的功能。而民间小传统作为一种非官方的文化,较少利用文本的形式传承,它重在实践,主要以仪式的方式呈现,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小传统的传承,大多是一对一的或一对多的言传身教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在面对外界的信息和文化的传入时,村民会根据具体的情势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如利用婚姻、祭祀、等行为扩大家族和自身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余英时,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上海:三联书店,2004

传统文化小知识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59-02

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吸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殊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活动让学生在领略等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

当前我们上小学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这是我们教学的思维误区和一种失误。说它是思维的误区,是因为很多的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了,不适合灌输此类比较"专业"的知识;其实不然,我们教者不灌输才是真正的进入了一个误区。我们都知道,要一个人去学好和做好某种事物,就必须让他们先喜欢上这类事物。也就是说,先激发他们对某事物的兴趣──好奇心是人类最优秀的指挥者。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上涉及、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催化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们都喜欢去翻书、喜欢去读课外书,那就大大的提高了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我们作为教者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显然,我们教科书有灌输古代文化遗产的举动,并不回避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输血"和激发小学生去探索古文化的现实。因此,在讲授相关课文时还应重视结合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小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我们讲究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单单按部就班,以文解文,进行枯燥无味的、空洞的、使人厌烦、使人昏昏入睡的授课;不能以"一切为了考试过关"作为授课的目的;不要"填鸭式"的教学;我们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己任,改变授课方式,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才能说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我们应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重,搞好语文教学。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培养学生对我国古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势必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对学生传授古代传统文化基本知识,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外,主要还有如下几方面作用。

1.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经典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形成民族凝聚力、自豪感的重要因子,是构建民族文化素质的源头活水。她渗入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血脉之中,铸造了兼具铮铮铁骨和含蓄儒雅双重品性的中国人形象。要想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精神引领作用,我们就必须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适度拓展,利用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精神品质去触发学生的情感,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只有这样,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树人铸魂的重要人文教育资源。

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认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传统文化小知识篇(8)

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资源,教育对象接触得越早,所受的影响就越深刻,小学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小学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通过科学设计和规划,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知识结构调整。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优秀文化,但相应地也存在一些糟粕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和改良。在此基础上,知识学习、情感培养、道德塑造等都要循序渐进。一方面,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素材选择到融合方式,侧重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可以引入历史上的人物、事件,让民族地区了解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和历史发展等,进一步扩展到现代生活领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尊师爱友、孝敬父母、诚实礼貌等良好品德。另一方面,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技能,如学习写毛笔字,学习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识别能力。

二、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进入新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不断加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小学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从课堂教学、校内活动、校外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着手,从而有效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文学科教学中

由于存在多方面的限制,小学教学工作主要在教室内展开,课堂教学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一方面,会消耗掉小学生大量的学习精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智育和德育分配不平衡的现象。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育过度地关注知识传播和技能掌握,客观上强调“灌输式”教育,忽视了人文理念的传承和优良品德的培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目标,开展各科教学工作,既可以规避德育和智育不协调的问题,也可以减少“填鸭式”教学方法带来的疲劳,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基于课堂教学方式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侧重于人文学科的应用,如思想品德、社会、历史、语文等学科,它们在知识主线、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等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便于各方面要素的融合,例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怀等。

(二)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开展校内活动

当前,教师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解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小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不足,知识体系也不丰富,很难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直观的理解,尤其对民族大义、高尚道德等抽象性概念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育工作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学活动与生活脱节,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性”。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是写在书本上,而是“活”在生活之中,具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开展形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尽量让学生都能够亲身参与到活动当中。例如,歌曲联欢会活动,绘画、书法、茶道、武术等艺术活动等。

(三)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展校外活动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同时也是社会和家庭的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走出校园,将校外活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延伸,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功能。例如,组织学生成立志愿者服务组织,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将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在家贯穿“孝悌”教育,让小学生懂得谦让、包容,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当前小学教育机制相配合。选取教育内容时,需要结合教育心理学和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赵海霞 赵雪芹 单位: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小学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小知识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91-01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和指导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和文化保障,语文教学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和充实,从而更好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传统优秀文化中涵盖了多种知识,包括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在渊源流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都可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即为繁荣,为后人的学习和鉴赏提供了素材。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要求应以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培养目标,这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作用相吻合[1]。所以当前很多小学均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一部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古人流传下来的礼仪。

虽然很多学校开展了传统优秀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相整合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常以阅读古诗、鉴赏古诗文的方式来讲解传统文化,而鉴赏和阅读的只是古诗的一部分或几段话,存在传统文化教育过于片面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再加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相对固定,也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对策研究

2.1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出调整和改变,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本教材,对教材中古诗词和文章详细的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并达到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品位的效果。如《鲁本的秘密》一文,课文讲了鲁本作了很大的努力,攒钱为母亲买胸针的事,可教育学生应孝敬父母;教学《詹天佑》一文时,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为了争取修筑权,为了给自己的祖国争一口气,他不畏强权,严肃的工作态度和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以及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讲中国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可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尽力。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传统优秀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避免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过少或过多,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增强学生情操和思想品质而服务。

2.2合理的选取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教育案例,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以及唐诗宋词等,教学中结合案例来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蕴含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通常应用的都是古诗词,对小学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应对古诗词的内容、意象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获取语文课本外的知识,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非常有利。

2.3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设置和运用也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的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非常枯燥、乏味。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下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2]。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4借助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涵丰富,在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把握一项基本的原则,即以学生为本,要考虑小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向学生解析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迎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民族特点鲜明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教师应以此为入手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以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等传统的节日为例,也可以借助黔西南州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如贞丰县"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兴仁县"八月八"苗族风情节为契机,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和风情节的来源、发展和庆祝方式,并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这些节日中学到的知识,利用作文的方式总结对这些节日的学习结果。这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均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增强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信心,感受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乐趣。

3.结语

综上所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推进小学生文化教育的必然需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合理的穿插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改善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的选取教学方式,有效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传统文化小知识篇(10)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代表,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每个人都有义务来了解、接纳与传承传统文化。而在这危急时刻,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是很有必要的。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让小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吸收到宝贵的知识,培养个人高尚的品格与情操,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做一个社会的可造之材。那么我将针对小学教学,浅谈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谈到如何让传统文化如何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其中最直接的无疑就是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切身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直接看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再是死板的纸上谈兵。相比过去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真正地给予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学生往往是从课本上知晓这些传统文化,通过纸质的媒介自然会使文化的魅力大打折扣。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完全地还原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与独特性,学生一旦不能正确地理解好传统文化,更不用说要爱上传统文化,来传承传统文化了。并且对小学生而言,精神世界的建设也同样重要,因此在课外教师积极开展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既可以帮助学生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周末选定一定的主题,然后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此前,韩国“端午申遗”被炒上风口浪尖,那么学校可以借此机会,就以灿烂的端午文化为主题,引导学生参加主题性活动。比如学校可以以端午知识为题库,开展一个知识竞猜大赛,对答题优胜者给予奖励,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参与比赛的同时,了解更多灿烂的传统文化。

二、有效结合社区推广工作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任务还不是特别重,所以学生在学校待的时间不是足够多,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那么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切记不能放过社区工作,学校必须有意识地结合社区工作,让学生能够双向的吸收传统文化。在以往的教学中,学校往往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单位,习惯性地把工作范围设定在校园内,因此校园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受到限制。反观社区宣传工作,也不能够有效地结合其他单位,使得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这样的情况,把这两个重要的单位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展推广工作,不放过学生的空闲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在假期,学校往往会安排一定的社区实践活动,那么这个时候学校可以有意R地与社区做好沟通工作,把传统文化作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在假期中,学校可以结合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汇演活动,组织学生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彩排一些精彩的节目,开展文化汇演,以表演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还真正地让传统文化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小知识篇(11)

中图分类号:G0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改革开放之前那里交通极为不发达,经济相对滞后,教育上存在很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只有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素质,使少数民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国家、社会、企业单位等为少数民主地区的教育投入了很多精力,少数民族的教育已经基本步入正轨,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却不够,为了全面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们全民道德素质,在少数名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中小学教育是中国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期的受教育者人数众多,而且思想都是一张白纸,是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不仅要接受科学知识、人文知识,还要接触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他们能否在未来的道路上成功做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中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相对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有的学校甚至成了纯粹追求升学率的场所。许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的欠缺和文学功底的匮乏。

中国多数地区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才刚刚发展起来,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才好转,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没有怎么重视起来,存在巨大的空白和真空区。

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如今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又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

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新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使他们通过对中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一代的知识与道德并重的全面发展的人。

任何时候,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振兴与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没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地区是至关重要的一块,而中小学生就如同刚发芽的树苗,只有他们茁壮成长,才有未来的一片深林,以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值得所有教育人士的重视。

三、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展文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文化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也就淡化了民族特色,并将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一、开设形式多样的课程

在中、小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课堂形式可以丰富多彩,上课的重点不在于他们能记住多少,而是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所接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二、加强培养教师队伍

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有所提高,但是达到比较好的水平还需要一些时间。我们可以集合社会、高校等资源,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使其投身于我们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事业中去。

三、加强科学教育教科书的建设和教学资料开发

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并不断加工修改、提高教材质量,逐步将全国传统文化课教学引向健康发展轨道。

四、建立少数民族地区中国传统文化园

借鉴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博物馆、展览馆、公园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为广大青少年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设施和活动,展示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园,使其成为学生的校外课堂和群众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心。

五、创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平台。中小学学生比较热衷于动画片,所以国家、社会、企业可以投资创造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少儿节目、宣传片,以此为平台,使中小学生能够在无形之中接触到我们的传统文化。

四、结束语

十中提到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投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各民族整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国家,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别,但不论是哪个民族,都有着共同的理想,那就是繁荣稳定。各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才能保障我们国家的昌盛,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相亲相敬,为此,除了要保留本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还要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小开始吸收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最终成为可以为家乡,为国家的建设奉献一份力量的人。

参考文献

[1]赵德忠.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7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