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5 16:45:22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1)

一、引言

物流产业集群指的是以物流企业为主导力量,集聚在相同区域范围内为其它行业提供物流服务的所有企业、机构群体的集合。物流行业的产业集群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也可看作是物流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有过战略性思考的学者及同行业友人们,对北部湾这个地名一定不会陌生,更有甚者,谈及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物流行业,言必称“北部湾”。北部湾(Beibu Gulf,旧称东京湾),位于中国南海的西北部,是一个半封闭的海湾。

二、北部湾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北部湾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在此略作剖析。

首先,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新经济环境下的发展需求。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的的物流业是由仓储行业转型发展所致,故而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较低,有些物流企业甚至只关注从业人员的体魄健康,是否愿意加班,从根本上缺乏现代公司管理机制对员工的约束理念。然随着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物流产业为核心力量的产业链环节逐渐丰益,加之第三方物流迅速崛起,第四方物流亦呈方兴未艾之势,凡此种种,无不对传统的物流行业机制带来冲击,触发了全行业内管理层人员的深度思考---人才选拔,管理机制的变革在此环境下显得迫在眉睫!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物流行业急需一支受过专业岗前培训,由以体能为工作导向转向以专业技能为工作导向的生力军。

其次,物流业高素质人才的供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当今国内许多高校,其中包括不少国家211工程的院校,纷纷在本科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旨在吸纳和培养更多优秀的储备人才。遗憾的是,很多大学所在的大中型城市,因为各种原因,就业形势吃紧,人才招聘市场运作机制混乱,致使许多资质不错,又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物流预备人才在求职时未能得到正确的就业指导,也无从向对路子的岗位推荐自己,造成了企业找不到人才,人才找不到企业的两难局面。因此笔者认为一个更深入,更体系化的人才招聘机制至关重要,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才能开展后续的人才培养工作。这个招聘机制包括合法劳务合同的拟定,岗前带薪培训,完善岗位权责制度等。

最后,笔者认为,鉴于北部湾有着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经济战略位置,那么培养物流人才的机构不妨就设在当地,最好能由当地政府扶持,配合相应宣传,在广西境内临近北部湾地区自行开设储备新型区域性物流人才的高职高专。参考西方发达国家蓝领工人的收入水准,就不难得知,这一举措不仅对物流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大有裨益,同时也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就业新方向带来福音。

三、产业集群背景下北部湾物流人才培养的对策

放眼当下,北部湾地区正遭遇产业集群发展的转型期,换言之,物流业正在登上整个区域经济产业集群中的主导地位。反过来,产业集群也带动了北部湾地区物流产业的调整,使得物流产业急需一批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1)汇集三方力量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产业集群背景下需要培养的,乃是应用型物流人才。将高等院校、物流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地方政府等结合在一起进行人才培养,各方力量互补,不仅可以使储备人才得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训,还可邀请行业内的资深人员开设讲座,现场答疑,从而能够尽快步入实操,节省教育培训成本。・

(2)重视英语的培训 和国际化物流体制接轨

北部湾的战略地位可谓有目共睹,在不久的将来,北部湾将不仅仅是中国的北部湾,物流产业集群下的北部湾,而理应是世界的北部湾。那么对于这个发展背景下的物流人才,则有必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跟上国际化物流管理的标准,在全行业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除了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知识讲习,英语的培训工作也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口语培训和国际物流行业专用工作术语的培训。

(3)构建适应产业集聚背景下物流人才需求的测评机制

物流人才测评体系是物流企业人才培养的指向标。现代流产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的物流人才,因此需要注重物流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要以这两种能力为依据构

物流人才测评体系。另外,产业集聚背景下,北部湾地区物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对物流人才的需也不同,因此,物流人才测评体系构建过程中还需要针对不的人才分别进行规定。本文参照北部湾地区物流人才的培状况,借助相关理沦研究成果,主要选择物流人才的理论知、实践能力以及道德水平三个方面来测评物流企业人才的综合能力。

(4)为预备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北部湾地区开设物流相关专业院校,不妨借助一些物流实践教学设施去提升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通过构建一批实操基地,包括校内物流供货与采购基地、物流销售策划、物流与货运实践基地、北部湾港口物流集装箱配送管理实践基地、物联网信息技术实践基地等,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物流理论在最短的周期内应用到模拟实践中。此外,还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校企合作化发展,将学生派送到物流企业中去实践与学习,使学生的物流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得到提升。还可以通过物流沙盘模拟实验室等实训平台,使学生在模拟仿真操作进程中,提升知识面和技能。

四、人才培养的后续工作展望

北部湾产业集群成熟于2006年前后,该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在总体上呈现出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产业园区初具规模,空间式集群规模日益壮大,然其中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产业集群机构不合理,其间内部的无序竞争倾轧,港口功能定位尚不明确,区域管理权责不明晰,产业层次有待发展,高科技产业力量薄弱,工业结构性问题突出等。简言之,整个北部湾产业集群结构略显虚化,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笔者希望看到这些大环境下的问题逐步通过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完善和解决,从而为人才培养提供稳定坚实的先决条件。

结束语

本文对产业集群背景下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与对策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北部湾的战略地位以及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探讨北部湾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深人分析了北部湾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产业集群背景下北部湾物流人才培养的新方法若干,为北部湾地区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贡献个人的一点浅见,诚恳希望与各位前辈同仁共襄北部湾物流繁荣前景之盛举。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2)

河道整治是当前我国城市水务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城市水务行业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热点问题[1]。由于我国的绝大部分城市此前经历了膨胀式的发展阶段,没有及时保护好城市内的河道,且在河道功能等方面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和不足之处。片面强调其简单的防洪排涝工程属性(如“渠化”),而忽视生态、景观等社会属性,致使部分城市河道污水横流、水质低劣,河道及河道周边环境严重恶化,河道生态功能尽失,更无河道景观可言[2]。为此,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的城市河道整治,满足多方面的综合需求,结合近年深圳市的河道综合治理经验和做法,对于城市河道整治的相关原则与方法,城市河道整治的生态景观工程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城市河道的功能 河道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人们都偏爱“近水而居”。我国的大部分规模或大或小的城市都建在河道周边,这也反映了人类对河流的潜在需求。社会发展到今天,城市河道的功能更加丰富和多样。城市河道的功能主要包括行洪排涝功能、灌溉供水功能、交通运输功能、调节小气候与净化空气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态功能等7个方面[3-5]。 (1)防洪排涝功能。河道的自然形态及两岸的湿地具有减缓洪水行进速度的功能,从而减轻河道下游洪峰的强度和形成。河道的行洪排涝作用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对位于城市内河道或河段的最基本要求。 (2)灌溉供水功能。河流具有一定的蓄水、滞水作用,是城市居民与其他生物维持生存,以及城市环境得以存在的必要因素。从河道引水灌溉农田、供给工业和市民生活用水,因此,良好的河道水环境是保障水资源持续供应的基础。 (3)交通运输功能。随着其他交通方式的发展及其较高的运输效率,河道运输已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城市河道的运输功能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我国南方的一些中大型河流上,仍然不失为一种低廉的交通运输方式。此外,滨河道路和河道提防可以用作跨越式通道、休闲运动通道或者立体交叉的空间。沿河道路或者堤上道路也是交通观光、接近自然的途径。 (4)调节小气候与净化空气的功能。河道具有调节局域小气候的作用。由于城市河流有较大的水面蒸发,河流水的高热容性、流动性以及河道风的流畅性,可以增加临近区域的空气湿度,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城市河道的周边绿化可以吸附灰尘、汽车尾气等毒害气体,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带状的绿化还可以消解嘈杂的城市噪音以降低噪音污染。 (5)景观功能。城市河道是一个城市的绿色生命带。美丽的滨水景观可得几乎由直线条方块体构成的城市不再机械,水面转化了固体边界,水体潜藏着无限神秘,水流充满了勃勃生机。无论奔腾咆哮的大河,或是清澈见底的涓涓溪流,几乎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水域都会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流动的水体和稳固的岸堤构成了河流景观动与静的和谐统一。 (6)休闲娱乐功能。城市河道不仅带给人们安谧性、运动性、持续性和舒适性的美学享受和精神体验,同时还具有休闲、娱乐功能。河流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的娱乐活动可以分为两类:①直接利用水的娱乐活动,如划船、滑水、游泳、渔猎和漂流等;②沿河岸进行的休闲活动,如露宿、野餐、远足休闲和摄影等。 (7)生态功能。自然状态下的河道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河边绿化可净化市区空气,调节小气候,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河水的自净能力能够消除污染物质,净化水体,同时边坡植被可截留部分污染物;生态河岸可有效降低岸边土壤流失,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作为景观生态学中的线性要素,河道的异质性决定其河流廊道的身份,供野生动物栖息,尤其是输送矿物养分满足生物迁徙需求,具有其他廊道类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河床的透水性可以保证河水与地下水交换,减弱河道的水文变化。在城市河道的以上功能中,行洪排涝功能、灌溉供水功能、交通运输功能最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而调节小气候与净化空气的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态功能则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被人们忽视,特别是在我国城市急剧扩张的某些阶段,某些城市的某些河道的这些功能已丧失殆尽。 从城市生态和河流健康的角度,只有具备以上各项功能的河道才是一条完全意义上的河道,名副其实的河道,才能发挥河道的系统功能。所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现代城市水务工程河道综合整治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城市河道的以上功能,特别需要注重调节小气候与净化空气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态功能等易于被人们忽视的城市河道功能的最大程度保护、开发和重构。 2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原则 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应充分遵循河流本身的自然规律和自然属性,使得通过河道整治的相关工作,还原河道的本质属性和自然属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城市河道的各项功能。因此,在城市河道的整治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原则[6-7]。 (1)遵循河流本身特性的原则。这是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基本原则与本质性规律性所在。在整治的过程中,河流自身的水流特性、水力学特性、生态流量、降解特性、生物属性等自然属性是整治工作的依据和落脚点。任何违背以上规律的城市河道整治工作都将不能完全发挥城市河道的功能,或者留下其他隐患。 (2)防洪安全与生态安全并重的原则。在河道整治的过程中,需要同步解决防洪排涝问题和河道生态安全问题。河道整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全,更重要是为了供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河道整治应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保留或重构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促使水体自然循环与净化,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地域适应性原则。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在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应的整治措施。流经城镇居民区的河段在整治过程中宜注重景观功能,满足人们回归、亲近自然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和城镇景观结合起来,造当地浓郁的人文气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切勿照抄照搬其他城市的整治措施或具体方案,而应该根据本区域的气候特性、河流特性、生物群落等特点和属性,选择适合的整治方案。#p#分页标题#e# (4)河道独特性原则。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整体目标应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然而其河道景区内的各功能分区、景观节点、建筑小品、河道护岸风格等应各具特色。根据沿河区域历史文化、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可将整个城区段划分为商业、生态休闲、亲水景观等不同的功能分区。各功能区的方案设计应根据所在功能区的特点而具有独特的风格,最大程度发挥河道带给城市的“灵性”,避免因简单的重复而乏味。 (5)截污治污同步原则。城市河道整合整治的同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截污治污工作,这也是保证河道整治成效的关键环节。任何一条河道的污水承载力都有限度,超出其纳污承载力的河道生态系统必将受到破坏,无法实现预期的河道整治目标。因此,在城市河道整治的同时,必须对河道沿岸的污水排放进行系统治理,确保各类污水达标后再排放。 3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工程技术 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工程是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重要环节,是确保河道整治工作成效的基础与关键,其工程技术体系已逐渐发展与完善。具体的工程技术内容包括生态护坡技术、水质综合修复与净化技术、河道景观设计3大块,这3个方面协调发挥作用,缺一不可[7]。 3.1生态护坡技术 对于标准“梯形”浆砌石断面或混凝土断面对河道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合理解决防洪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各类河道岸坡生态护坡技术应运而生,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解决河道整治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生态护坡技术是基于水土保持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和生物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利用植物及植物与工程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在边坡上构建具有生态功能的护坡系统,通过生态工程的自我支撑、自我组织与自我修复等功能,实现边坡的抗冲蚀、抗滑动和生态恢复,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坡面植物生存环境、提高坡面动物和微生物栖息地的质量、营造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和改善人居环境等目的[8]。发展到今天,生态护坡技术的体系已日臻完善,根据土质条件可分为土质生态边坡防护和岩质边坡防护,岩质边坡防护的关键是创造植被生长的有利条件。生态护坡必须考虑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植被的选择与周围大环境相协调一致,并考虑植被的生态性、形态性、地域性,应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且抗逆性强,生长迅速、自繁殖能力强、适应粗放管理,维护工作量小。当前国内外采用的各种生态护坡技术主要有生物工程技术、土工网复合植被技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技术、多自然型技术等。 3.2水质综合修复与净化技术 城市河道水质修复与净化需要从3个方面做好工作。①系统的截污、治污,确保排放到河道的水满足相关的质量标准。同时,需要做好河床的清淤工作,使得整治后的“初始河道”归位于清洁的状态。否则,就算是其他工作做得再好,对于河道水质的治理也无济于事。②确保城市河道所需要的基本生态流量、流速等特性与性质参数,使得河道保持一定的自净能力。③通过对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水质净化技术,包括土壤渗滤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稳定塘技术、人工浮岛技术等的综合运用,保持城市河道水质,且实现稳步提高的理想效果。其中,人工湿地技术充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具有投资小、处理效果好、运行维护方便等特点,同时水生植物的搭配还能起到良好的景观效应。人工湿地技术广泛应用于景观水处理、湖泊生态修复、生活和工业、农业等污水处理。 3.3河道景观设计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水是我国永恒的主题。中国人在几百年前已经引进了水利景观的概念,追求的是自然的地理景观,以青山绿水、烟波浩淼为美。而现代人除此之外,还追求有人工建筑的美,如园林、水乡、水城、亲水建筑和水的文化氛围。河道景观设计的牵涉面较广,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主题的河道景观差别较大,但在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引入城市历史文化元素、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功能多样性以及鲜明的景观主题等方面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需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可通过河道护岸形式、景观节点和景区的设置、河堤连续生态绿地的塑造、水生植物的选择、亲水活动设施的建设(栈桥、码头、亲水平台等)、小品和配套设施、生态驳岸设置等多种形式构造理想的城市河道景观。 4深圳市福田河综合整治工程简介 福田河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北起梅林坳,南至深圳河。流域面积15.9km2,干流全长6.8km,横穿笔架山公园、中心公园两大市政公园。河道周边人口稠密,是深圳市民主要的休闲游览场所之一,是联系南部红树林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北部梅林山自然生态保护区的绿色生态纽带,是提升深圳市环境质量、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重要节点。 本次治理工程之前,福田河虽然地处城市中心800m绿化带,但总体上滞后于城市发展,与其所在的重要区位极不相称。存在着3大突出问题:①排涝困难。河流防洪标准低,只能满足10a一遇的过流能力,雨季时经常发生沿河社区水浸现象。②水质低劣。河流污染严重,水质发黑、发臭,河道自然净化能力丧失,流域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鱼虾灭绝,人迹稀少。③景观不良。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梯形明渠河道,水面窄小、水景观少、滨水空间和亲水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市民亲水、赏水需求;绿化以荔枝树为主,品种单一,公园面积虽大,但利用率低,市民游览兴趣不大。该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利用800m绿化带预留空间,科学统筹治涝、治污、水质改善、景观提升、绿道建设5大任务,按照现代城市水务工程的要求与标准规划设计、建设福田河综合整治工程。 该工程的建设任务与目标主要包括5个方面。(1)通过治涝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造干流驳岸3.1km,在红荔路河段增设19万m3滞洪库容作为滞洪区,在深南路段增设分洪压力箱涵,防洪标准从10a一遇提高到100a一遇。(2)通过治污提高了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沿河敷设截污管涵6.78km,建设1座2万m3的调蓄池,拦截、收集入河初期雨水污染和旱季漏排污水,全流域每天13.5万m3污水实现旱季100%收集,解决流域污水“跑、冒、滴、漏”问题。收集的污水全部送到污水厂达标处理。(3)通过利用再生水提高了河流水体质量。敷设补水管道从滨河污水处理厂引再生水回补河道,每天补水4万m3,河流水质显著改善,消除了黑臭现象。利用湿地系统对补入滞洪景观湖的4000m3再生水进行深度处理,出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要求。同时,利用工程补水系统加大向福田中心城区主要河湖的补水量,替代周边部分市政绿化用水,规模达10万m3。(4)通过绿化造景提高了两大市政公园的景观水平。拓展滞洪库功能,蓄水形成景观湖3个,形成6.2万m2的湖面水景。结合公园改造升级,进行驳岸绿化,种植3600棵乔木、绿化面积38万m2,增加公园绿量;利用工程建设土方就地平衡形成4处小山丘,塑造山峦起伏、山水相依的立体质感地貌,两大公园整体景观水平大幅提升。(5)通过绿道建设提高了河流、公园与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利用防洪堤岸建设6.8km的沿河绿道,下穿打通两大公园4处市政道路的隔离瓶颈,激活两大公园共18km的人行步道,使294万m2的市政公园融入城市绿道系统。增设跨河桥梁8座,打造亲水平台11个,便利市民戏水、赏水,增强了市民游公园、行绿道的亲水兴趣,显著提升了周边居民生活质量。#p#分页标题#e# 深圳市福田河综合整治工程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通过采取河流截污、中水利用、人工湿地、水循环净化、清淤、营造水景观等科学治水方法,使几年前的臭水河摇身一变成为一条美丽的景观河,同时河流的防洪能力、自净能力、水资源利用能力得到提升,使河岸两侧的居民切身感受到城市水环境的明显改观。 5结语 河道整治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各大城市正着力开展此项工作。河道整治工作需要从河流的自然属性出发,遵循其自身规律,纠正曾经的单一化、硬化处理方式,最大程度发挥河道所具有的各项功能。在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可借鉴国外和国内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水土保持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河流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依靠相关的工程技术创新和实践,稳步推进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创建优美的河道景观,构建良性循环的河道生态。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3)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这一理念,是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它是指在不违背传统手工生产规律和运作方式、保证其本真性、整体性、手工核心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的前提下,使传统技艺、传统医药药物炮制技艺、部分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有效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方式保护” 绝不是产业式开发,我们应该将其与当下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理念与模式相区别。文化创意产业是为取得经济效益而进行市场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强调创意和创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更加关注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环节――手工艺生产实践,对“生产过程”的关注让对传统技艺的创新和创造也要更为小心和慎重。所以在开展“生产性方式保护”工作中,坚持传承非遗项目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和工艺流程是开展此类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底线。一旦冲破这一底线,制作工艺机械化,那将会断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从而也就丧失了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企业和单位不同于一般生产企业,它必须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施和传习基地。对于有一定产业规模的非遗保护企业、单位,鼓励其实施“工厂+博物馆+传习所+文化观光旅游线”人文生态整体保护模式,景泰蓝制作技艺保护即似于这一模式。

景泰蓝制作技艺

面临传承危机与商业潜力

景泰蓝,又称铜掐丝珐琅,它是用细扁铜丝掐成图案,焊在铜质胎形上,再填上彩色釉料,经烧制、磨光、镀金而成,其颜色丰富多彩,釉质优美沉稳、坚实浓郁。在历史上,景泰蓝曾经是比玉石珠宝都贵重的国宝级重器。如今,它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历史环境,再加上工序繁多、工艺复杂,愿意学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景泰蓝制作技艺面临传承危机。

近年来,随着文物回流和人们对传统艺术品的关注,工艺精湛、存世量少、收藏价值高的明清景泰蓝备受藏家们的追捧,出现了“收藏若无景泰蓝,藏尽天下也枉然”的景象。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入选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泰蓝的关注度逐日提高,当代大师们的优秀作品也被人们争相收藏。

早期的珐琅作品均是出自宫廷造办,用的是最好的技术、原材料,因只做一只或者一对,多为孤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大小和工艺的珐琅作品,清代的价格是现代作品的100倍以上。如今,当代大师们的经典力作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作品主题、设计还是工艺水平较古代都有了很大发展。因此,景泰蓝制品的潜在市场非常大,也为收藏者的藏品保留了很大的升值空间。

景泰蓝制作技艺的

“生产性方式保护”探索

当景泰蓝作品市场逐渐走好,如何处理好传统景泰蓝制作技艺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便成了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全国景泰蓝行业中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北京市珐琅厂成立于1956年1月,2002年11月改制为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目前集景泰蓝设计研发、生产制作、工艺展示、精品收藏、参观购物、科普教育为一体,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景泰蓝研发、生产、销售、展览展示基地,在2011年被文化部评定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1、“宝塔形”人才构架,培养后继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是以“人”为载体,以“传承”为基本特点。作为身怀这项非遗专门知识与高妙手艺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保护工的关键。

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制定了以传承人为轴心的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传承人的技艺优势,通过传、帮、带,开展多层次的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活动。同时,建立大师工作室,以名师带高徒的方式,对景泰蓝制作技艺进行传承。目前企业建有四个大师工作室,每位大师门下拥有4至5名高级技师,10余名高级技师各带2位工人技师,形成“宝塔形”人才构架,为景泰蓝行业培养后继人才,使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有序,有效解决了非遗项目人才馈乏的问题。

2、利用传统技法,恢复传统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方式保护”强调的是“保护方式”,关注重点在“生产过程”。手工技艺实践作为重要的“生产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所在。

景泰蓝按照制作工艺技法可分为三种表现形式,即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錾胎珐琅和画珐琅。由于历史原因,錾胎珐琅和画珐琅自民国初期就已停产,工艺濒临失传。为了对錾胎珐琅和画珐琅进行了恢复性抢救,北京市珐琅厂集中两年高仿复制了60余种宫廷御用景泰蓝。在复制过程中,针对性地研制、采用明清传统釉料,按照明清时期珐琅器的制作工艺进行纯手工制作。 3、拓宽景泰蓝制作技艺应用领域,增强企业供持续发展力

珐琅厂的产品经历了从商品到工艺品、艺术品、再到收藏品的发展变化。1995年,北京珐琅厂开始从商品向工艺品方向发展;2002年,北京珐琅厂改制,700人走了300人,开始由工艺品向艺术品发展;2008年以后,景泰蓝由艺术品向收藏品方向发展,应用领域也扩大到室内外建筑装饰工程、城市景观工程和商务礼品、艺术收藏品、高档产品包装、生活实用品等,不仅始终坚持“厂中设店”的销售模式,还成功开发制作了80平方米的大型城市景观工程《花开富贵》、《生命的旋律》等三座景泰蓝室外喷水池,以及中南海、首都机场专机楼、北京会议中心及多家五星级酒店、别墅、高级会所室内景泰蓝工艺装饰工程等。景泰蓝艺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对景泰蓝制作技艺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4、积极参加各种展览展示活动,自办展馆展示作品技艺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60-03

一、概述

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急速发展的带动下,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相关的支持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一定会对高端物流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据相关文献[1],我国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在增长。总的来说,物流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流管理人才,一类是物流工程人才。目前前者的数量相对较多,培养模式较为完善,而后者以某些专业为特色的物流工程人才较为匮乏,培养模式也不成体系。主要是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是一个复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物流工程方面的规划、建设、管理、信息、技术等多系统进行了研究。因此,物流工程不同于物流管理,应是一个具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的交叉性复杂学科。

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物流工程高端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以此专业为背景,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质进行探讨,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4)中,将物流本科专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归属于管理学内的工商管理(代码1102)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是归属于工学内的交通运输(代码0812)中的物流工程专业。本文研究的则是后一种情况。物流工程专业大都是依据各高校的某些较强的工科专业延伸而设立的,各自的物流工程专业都体现了背景专业的特色。如以机械专业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工具、设施设备等;以计算机、控制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信息、货物跟踪等;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综合运输体系、货物运输组织等。因此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大都设立在不同的专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也将与特长专业相结合,制定出适合背景专业优势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T”型人才特征。物流工程具有复杂交叉学科的特性,集聚了多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管理、信息等学科及相应的背景工程学科,是这些学科的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其特征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交融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工程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性T字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不同的是,在掌握基本的物流基础知识和现代物流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工程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每个学生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或者系统规划能力,以满足物流行业针对性的人才需求。

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背景的物流工程人才,在掌握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仅必须具备工程学科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备专业特色能力,如解决物流系统中与货运相关的交通问题的能力。

2.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目前的物流行业高等人才大都从事的是和企业物流相关的工作,企业物流注重的是对企业生产、运输流程的规划和调整,最终达到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物流系统的发展,为了满足行业对于社会物流相关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转变思维,在掌握企业物流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社会物流的思维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扩展视野,以全社会为研究范畴,研究社会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规律;研究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流通的渠道是否通畅;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来保证物流的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等。

社会物流系统研究主体将是全社会,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如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问题、物流节点布局问题、物流搬运设施设备等问题、物流行业标准问题、物流政策法规问题等。物流工程专业大都研究社会物流系统问题。

3.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针对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提到物流,第一反应就是货物运输,将物流与运输混为一谈。对于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专业,两者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点。

交通运输工程是研究支撑人和物移动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相关的交通运输组织优化、交通信息及智能技术等的学科。人的移动是客运,物的移动是货运,而货运又是物流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流系统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支撑下的物流工程学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如何发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优势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物流工程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交叉知识非常普遍。加强交通信息、交通控制、交通知识的渗透,可以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物流仿真、货物跟踪、路径优化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以传统水运管理科学的知识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港口物流专业方面的能力;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知识的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物流配送网络和节点规划方面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是培养模式的精髓,如何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专业性人才。所谓创新就是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提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是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成果来加以检验,而成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即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创新型的,而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定是通过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创新性的师资来达成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如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师资配备等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特色。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普适性人才,更应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性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掌握从事具体交通运输工程特色的物流工程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物流工程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安全等制约因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物流工程及相关(如交通运输)领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咨询、研究、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物流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

物流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支撑,培养的人才在掌握物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需要熟练掌握社会物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货物运输组织、管理及控制,企业物流的运作、管理控制过程及物流方案设计优化。

经过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培养,其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掌握物流工程及交叉的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物流及交通运输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规划与货运交通等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总之,依托交通运输工程特色专业的物流工程人才应该掌握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物流工程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针对物流工程系统中的专业问题,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3)针对物流系统中有关的交通问题,要有系统观点、工程理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4)熟悉国家及政府管理部门关于物流与交通运输发展的法规、政策及规定,掌握现代物流体系及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及前沿。(5)要有自我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取的能力。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好的课程体系能够达成培养目标,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是学生获得许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必须要建立科学系统、富有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中已分析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展开。针对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分析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应以模块形式加以构建。各模块之间既有内在关联又有内容上的区别;在模块内部使用公共的基础理论知识,避免原有课程设置中的许多基础知识在多门课程中重复,既能节约课时,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几大模块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针对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充分调查现有课程体系成效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业人士意见,对课程体系展开调整优化。初步设想建设以下几大模块:(1)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数学、外语、计算机、人文课程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本知识能力。(2)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及专业可能用到的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如概论、专业基础课程、运筹学、建模方法、数据分析、仿真等。(3)物流工程与货运交通专业模块。主要是围绕物流工程和交通工程中的有关社会物流系统而展开的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如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节点规划设计、货运交通等。(4)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物流方面展开的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等。(5)教学实践创新模块。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主要通过创新大赛、创新课题、课程设计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加以完成。(6)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论文及设计主要来检验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发展潜力。

3.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围绕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其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论教学的创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经典理论的同时,引入该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及探索性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2)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也可聘请校外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融合贯通,加强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认识能力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现场调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体验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4)研讨试教学。研讨试教学将围绕某个探索性问题或者实际性工程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论坛试教学。组织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及教师学生论坛,也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充分利用专家、企业家的理论前沿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另外,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如实验室、产学研基地、项目合作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建立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尝试建立本科“导师制”,将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分由若干导师指导,围绕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与理论及实际研究,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的研究领域,参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4.师资力量的配套。师资力量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名师出高徒,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师资应该大力引进,引进学术带头人及青年优秀人才;同时,对现有师资要进行培训、进修,为其提供出国进修和研讨的机会,还可以派青年教师去物流企业挂职学习,更好地了解物流的运作模式,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带回学校,让物流工程专业更贴合社会需求;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特别是物流工程这种立足于应用实践的学科,更应该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或物流企业家来学校讲学,进行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发展的认识。

5.教材资料的更新。教材资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材也需要有专业特色,目前,国内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尚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当务之急,具有相同特色(如交通运输特色)的各高校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组织物流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编写物流工程学科的系列教材。对于国外优秀的物流工程类教材,应加以引进和翻译,尤其是国外物流工程及货运交通相关案例书籍的引进和翻译;对于国内实际物流工程案例加以整理,编写成课程案例集。经典理论、学科前沿及工程案例等教材资料体系对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四、结语

作为实用性、工程性很强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创新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商业模式的改变,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校作为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必须要紧紧把握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围绕学科优势,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兆花,燕珍,蔡晓丽.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32(2):258-288.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5)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技术形态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和生活质量。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物流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改革和发展形势,因此企业的整体管理质量对于物流企业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和弊端,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整体效率,为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现实路径,大大提升了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1]。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深入分析物流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对策,对于促进物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大数据技术充分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物流企业管理形式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缺陷和弊端,已经无法适应大数据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物流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迎合市场发展变化,适应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积极进行自身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针对客户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经营和管理策略[2]。但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物流企业管理尚且处于探索阶段,各方面的管理形式和管理方法尚且不够成熟,物流企业应该在此过程中积极总结管理创新经验,借鉴其他先进企业的管理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有效整合大数据技术,使其更好地契合物流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实现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1大数据环境下物流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已经有一段时间的发展,但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尚且处于初级阶段,在当前的经营管理形势下,物流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3]。因为大数据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应用尚且属于新鲜事物,许多物流企业对于大数据技术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和偏差,导致大数据技术无法有效发挥其自身的实际作用,影响了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总体来看,当前物流企业在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物流企业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清晰的市场定位对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制定,实现经营业绩的整体提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物流企业更是如此。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物流企业还处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之下,对自身的市场定位不够准确,甚至有些还会出现一定的偏差[4]。比如说一些物流企业将自身定位为提供运输和仓库管理服务的企业,短时间来看没有大的问题,但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就存在较大的弊端,如果物流企业不能及时转变这种传统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将大大限制物流企业的未来发展,更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整体要求。企业应该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不断适应多元化的市场变化,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使物流企业不断提升经营和管理质量,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1.2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基础设施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资产,也是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大数据环境下,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未来管理创新质量,对于物流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地位也具有重要影响[5]。但是由于物流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起步较晚,因此在经营和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还一直沿用之前的经营理念,这些传统的经营理念过于注重经营业绩提升,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够,尤其在当前的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陈旧的管理创新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大数据发展的实际需要,许多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还一直停留在之前的状态,即使有些企业具备先进的管理创新观念,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满足物流企业大数据创新的实际要求,阻碍了大数据技术优势的发挥,也给物流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果企业不及时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将持续影响物流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增加企业的管理创新成本,制约物流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

1.3物流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管理创新人才

在物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建设的需要一直都是非常迫切的,但是由于一些物流企业在初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较小,很难吸引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加入,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随着企业经营体量的不断扩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但是受传统经营管理机制的影响,在人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6]。具体来说,人才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者,也是企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具备完善的人才建设体系,物流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形成自身的核心优势,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人才是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尤其在当前的大数据背景下,人才建设显得更加重要,由于知识结构传统,现有的物流企业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因此很难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对于物流企业的战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同时,物流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也存在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现象,一些物流企业不能及时更新人才结构,也没有一定的激励政策,致使一些所谓的人才不思进取,不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结构陈旧,难以满足企业管理创新的实际需要。

1.4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从当前的物流企业发展情况来看,信息化程度较低是企业都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当前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多个环节都是依靠人工来完成的,这种形式的工作效率较低,随着物流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工作形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并且出现错误的概率也会大大提升,给物流企业创新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许多物流企业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基础优势,更无法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价值[7]。所以说,如果物流企业再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将严重影响管理创新的整体质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2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物流企业管理创新对策分析

2.1在大数据环境下进行清晰的市场定位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数据技术充分发展的背景下,影响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不够清晰。对上述问题,物流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经营和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8]。具体来说,物流企业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作用,积极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观念,深入研究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明晰客户的实际需要,同时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市场定位标准,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需要进行动态化管理,有效识别出客户的需求变化,从而及时调整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物流企业应该将自己的核心业务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类别的客户需求,积极拓宽业务领域,基于大数据技术,使划分标准更加精确化,从而促进物流企业管理创新质量不断提升。

2.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大数据环境下,物流企业要想实现管理创新,促进自身更好发展,除了应该进行清晰的市场定位之外,还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整体要求较高,如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根不上,大数据技术也就无法发挥其优势作用,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实际效用也会大大削弱,这显然是不可取的[9]。因此,物流企业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引入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基础设施,强化实施之间的协同作用,建立高效运行的企业基础设施体系。同时,应该积极更新原有的工作运行体系,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物流企业的管理创新效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积极进行人才建设,提升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在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对于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才能更好的适应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实现企业更好发展。因此,物流企业应该积极重视人才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而为物流企业的管理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具体来说,针对现有的企业员工,物流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挑选企业内部具有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专业人员,给员工培训大数据技术的相关知识,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从外部聘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给企业员工普及大数据知识,让企业员工都能意识到大数据技术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积极作用,从而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大数据技术运用能力。同时,物流企业可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利用优厚的薪资和待遇,吸引优秀的大数据技术人才加入,提升企业人才的整体素质,优化人才结构,为物流企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撑。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企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物流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作用,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明晰市场需求,进行清晰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大数据技术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促进物流企业实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由亮.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2).

[2]吴琳娜.大数据助力物流企业供给侧管理的实施路径探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7(4).

[3]李耀华.大数据时代物流企业升级管理的策略分析[A].第八届中国仓储物流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苏州职业大学,2015.

[4]余芳.大数据背景下跨境电商物流发展困境与对策[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3).

[5]田博,欧光军,汪奎.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的商品流通企业物流成本预测研究——以H公司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5).

[6]刘洁.基于大数据的营销体系重构——以餐饮企业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7(14).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6)

【文章编号】1627-6868(2017)03-0072-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精神和文化需求日益提高,生产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建设在满足预期功能或效益要求的同时,也逐步向“工程与人和谐相处”方向发展,建设生态友好型和生态景观型的工程已成为今后我国工程设计坚持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水土保持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景观协调”的原则,措施配置应与周边的景观相协调,在不影响主体工程安全和运行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植物措施,必要时还可对主体工程规划布局及设计提出水土保持建议或要求。水土保持既要达到控制和治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目的,同时,要充分用植物措施这一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手段,营造具有良好生态景观的工程,起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目的。

1.充分利用植被措施重建生态景观

植物措施设计是生态景观建设的灵魂,没有植物生存就难有动物的存在,没生命的景观是死寂的景观。如何将使各类地复绿,并与主体工程设计及周边生态景观相协调,使工程景观与植物景观协调,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设计必须坚持以下的理念。

(1) 植物措施设计应坚持生态效应与景观效应相结合。植物生长本身需要一个过程,生产建设项目应最大程度地发挥植物的长期景观效应和水土操持作用,同时根据项目建设进度的需要,植物措施既要尽快达到绿化效果,又要满足全过程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此,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工程与生态和谐理念,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景观效应,统筹考虑主体建(构)筑物的造型、色调、景观(包括周边河湖水体、植物、土壤)等,使植物景观与主体建筑景观相协调。应充分考虑植物的外部形态、色彩、季相、意境等合理选择和配置植物种类及其结构,辅以布置园林小品,形成富有内涵的生态景观,并着重突出不同项目和环境条件下的景观特色(见图1-1、图1-2)。

(2) 工程和植物整体设计,提升景观效果。工程措施一般是圬工结构或混凝土结构物,其视觉效果较差,但可通材质、造型和色彩及表层质感优先处理加以改善,也可预留实施植物措施的接口,通过植物措施进行间接改良,实施的渐缩式(阶梯式)空心砖护面墙绿化技术、上挡墙L形种植槽绿化技术和路基外侧悬墙式植槽绿化技术。较常见的还有干砌石挡墙和铅丝网石笼挡墙(在保证安全需求的情况下采用),干砌石挡墙可以在块石间缝隙内墙土绿化,铅丝网石笼挡墙视觉效果好于浆砌石挡墙,也可培土绿化,虽覆盖率较低但也有一定的景观效果(见图1-3、图1-4)。

(3)综合应用景观设计方法,提升水土保持措施景观效果。除微观尺度上提升水土保持措施自身的美观度和中观尺度上加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合;还可综合应用“清”、“露”、“封”、“诱”、“秀”等多种景观手法,从宏观上综合优化提升整体景观效果。

“清”就是清理危体及种类废弃物;通信电缆、输电线及电杆等辅助设施尽量“隐形”布设,使项目区尽量整洁。

“露”就是在景色优美的地段,应注意植物措施的高度,避免遮挡大众视线,或将有碍的建筑物拆除(应综合考虑其景观和经济代价),将美景尽量显露,以便于欣赏。

“封”就是通过植物的高密度种植,或通过构造物造景等对不良景观进行视线封挡,屏蔽不良景观的视觉影响(见图1-5)。

“诱”就是在不良景观无法改造,也“封”不住的情况下,通过人工绿化、造景等手段转移受众视线焦点,降低不良景观的视觉冲击(见图1-6)。

“秀”就是展示水土保持措施的自身美化效果,或通过设置观景台及标志物等展示项目周边的优良景观,提高景观愉悦程度(见图1-7)。

(4)乔灌草合理配置,多种植物相结合,注重乡土植被,降低养护成本。乔灌植物搭配,多种植物相结合,营造生物多样且结构稳定的群落,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最大程度的防治水土流失,同时也能够丰富生态景观,还可降低养护成本。

乡土植物种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且管护容易,应优先选择,当观赏性或者景观要求方面不符合要求时,应根据当地需要适度引进外来种,同时,也要防止侵入性植物给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乔木树种虽然在树型、根系固土、寿命、经济效益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但生产建设形成的扰动坡面,特别是在劣质坡面成林难度大,且乔木林下水土流失难以控制,需要草本植物覆盖地面方能奏效,如南方强风化花岗岩取土场按树林下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采用乔灌树种混播效果更好,如多数公路采用印度木豆、山毛豆、猪屎豆等十多种乔灌树种混播后,群落稳定、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好,养护成本低。

灌木树种具有更强的抗逆能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结构稳定的群落,在弃渣场、取料场、边坡的防护方面有独特优势。市场上商业化草种多为杂交品种,仅生长而不结籽,不能实现自我繁殖更换,4~5年死亡后被当地草种侵占。因此,灌草结合,草种应尽可能选择当地草种,以实现自我繁殖更新,降低养护成本。

(5) 根据工程运行管理要求,优化植物措施配置。不同类型的工程运行管理对植物种有不同的要求,应十分注重树种生物学特性,优化植物配置,满足安全环保的要求。如供水明渠两侧最好种植常绿树种,落叶应不对水质产生较大影响;精密仪器设备厂区不能采用有飞絮的植物;公路两侧有弯道的地方不能种植高大乔木防止遮挡视线;冶炼化工厂应选择种植抗污性强的植物;埋设输油输气管的上方不能选择根系发达的乔灌木等(见图1-8)。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近自然生态景观恢复

通过景观规划及植物措施合理配置设计使生态景观施暴以重建。近年来,又进一步向近自然恢复发展,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的工程追求整齐、光滑、美观、壮观,突出人造奇迹。如河道整治、引水渠等工程边坡修得三面光,呈直线型,既不利于地表和地下水分交换和动植物繁衍,陡滑的坡面也不利于乔木、灌木生长和人、水、草相近相亲。在稳定的前提下,开挖面凸凹不平,便于土壤和水分的保持,有利于植物生长,恢复后的景观自然和谐。排水沟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的植被恢复方式、生态水沟代替浆砌石水沟及坡顶(脚)折线的弧化处理等,更贴近自然(见图1-9、图1-10)。

从今后发展趋势看,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工程与生态和谐理念,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景观效应,统筹考虑主体工程各景观要素,使植物景^、主体建筑景观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并有机融合,实现近自然恢复生态景观恢复。该理念应在工程总体规划与设计中充分考虑,要利用原植物景观,植物种配置和景观设计应与周边自然生态景观相协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参考文献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7)

二、大数据的含义

大数据在当前的研究当中是指,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是网络信息化的重要产物。

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物流管理对大数据重视不够

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很多企业在物流管理对大数据重视不够。目前在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过程当中,部分大型企业在实际的管理上慢慢与大数据管理挂钩,并且广泛的运用到实际的物流运作当中。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物流管理上对大数据重视不够,这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物流管理人员,不了解什么是大数据,怎样使用大数据,在这样的观念的指导下,有效落实大数据管理是不可能的。另外很多企业在实际的大数据管理过程当中认为大数据物流的管理就是应该提供一定的物流管理软件就可以,这样对大数据的理解过于狭窄,很多企业在物流的管理过程当中,都是采取传统的是手工管理模式和方法,如在物流收件过程当中还是采取传统的手工方式,管理方式和方法非常落后。

(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在目前我国很对企业在大数据的投入管理过程当中非常不足,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化要求。很多企业都是在业务必须需要的时候才进行信息化投入,部分企业在实际的大数据投入过程当中,认为一个物流管理软件就是大数据的投入,大数据没有深入到实际的物流运作的整个过程当中。其次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过程当中,相关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当中,对大数据物流的管制度上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大数据的规划、人才引进和岗位划分上基本没有,在实际的大数据管理过程当中是一个盲目的过程,这样大数据的效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最后,市场机制和物流技术缺乏标准化。无论是哪个国家,在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涌现出一些物流管理问题,在国内的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这一问题同样客观存在,由于国内物流管理起步较晚,目前国内还未建成统一规范的监管体系。

(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风险问题突出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风险问题突出。目前很多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当中,在大数据的引用上,没有针对风险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这样导致企业在大数据的运用上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如网络病毒的入侵、客户信息泄漏等各种问题,对企业物流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二维码技术可以对物流中的货物进行标识,人们只需要使用手机扫一扫商品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物流系统中的货物进行了解,但是这样就存在信息有泄漏的风险。

四、大数据背景下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大数据管理的重视力度

在企业物流管理过程当中必须加强对大数据管理的重视力度。首先在观念上要加强对大数据的认识程度,在实际的管理当中,企业物流管理人员要针对大数据的含义和具体运用采取针对性的培训,让广大的物流管理人员认识到大数据对物流管理的重要作用,让他们自觉的学习大数据管理相关技术,提高大数据管理技能。其次,在大数据的管理过程当中,企业高层要高度的重视,只有高层的重视才能保障企业大数据相关管理理念和方法得到落实。

(二)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大数据投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大数据投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企业物流的管理当中,首要的是加强大数据相关投入,在这个投入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是硬件设备设施的投入,在管理上建立完善的投入计划,针对常用的大数据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采购。第二个是在人员的管理上加强投入,在实际的投入当中要引进大数据管理专业人才,提高企业大数据发展的人才支持力度。在企业物流管理当中要设立专门的培训经费,针对相关人员在大数据操作技能上进行培训,提高基本操作技能水平。在实际的信息化技术上也要加强投入,如在货物运输途中,物流公司可以自动让所有通过物流中心的货物获得相应的物流条码,该条码当中包含了大量商品信息,而当这些商品进入到仓库时,仓库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扫描条码来获得这些货物的准确信息,然后进行货物盘点以及分拣,这样一来,就大幅度提升了整个货物运输和物流管理的效率。在大数据背景下,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方法。在企业物流管理的流程和方法上,要不断的与大数据靠拢,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的大数据管理制度。在企业大数据发展规划、企业人才引进、岗位设置、绩效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制度进行详细的设计,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修正,保障相关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三)加强企业物流风险管理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园林水景的认识逐步提高。水景工程施工技术越来越凸显出在园林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园林工程施工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铺地、小品、水景、植物、山石等,水景工程在园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水景工程施工技术是园林施工的重点。在城市的园林中,水景主要包括自然水景和人工水景二种。自然水景在传统的园林工程中应用较多,主要是利用园林中地势及结构的特点,来依照自然水景来建造的园林中水景。随着近年来园林景观中水景的不断建设,在其发展过程中,多数以人工型水景为主,这主要是以人工喷泉来对水景进行建造,并在园林建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文将介绍园林景观中主要的水景施工技术与措施。

1 瀑布设计

在园林景观中,水做为最为生动的景观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在设计时,水作为变化较大的因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形态,不仅可以为人们创造出极富欣赏价值的水景,同时还能减少噪音、降低温度及灌溉土地。园林景观中的水景是园林文化的具体体现,所以在对水景进行建造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水景的形式、工艺与园林的整体文化主题相一致,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瀑布是水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瀑布需要与周围的山水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在悬崖或是陡坡上水倾泻而下,对人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近几年来,园林工程的快速发展,在水景景观的营造上,瀑布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水景之一,所以在对瀑布进行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出水的磅礴气势,以多种形式的瀑布景观来激发出人们在欣赏瀑布时的情感,从而形成共鸣。对于在园林工程中对瀑布景观的营造,要充分的体现其自然的形态,水是可塑的,所以在进行瀑布景观的营造时,要利用水的可塑性创造出多种形式的瀑布,以供人们观赏。在进行瀑布景观营建时,要充分利用地势和结构的特点,使瀑布的形成具有较大的落差,从而达到瀑布景观所要表达的效果。但在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中,也要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如没有考虑到周边的环境特点,而只为了造瀑布而去进行瀑布景观的设置,这样就导致瀑布这一水景与周边的环境很难达到和谐,失去了自然性。同时在瀑布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声音的污染、水流量、及气势、山石及周围的植物的效果。

2 关键工艺技术措施

在对水景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整个园林景观的现场情况进行,提前对景观的特点进行定位和设计,在设计时应提前考虑好减噪的方法,如通过植栽或构筑物来减弱噪音的影响。严格进行计算或根据经验适当放大预留循环水管径。山石的用料、做法以及山石的选用要符合不同园林环境总体规划要求,做到质、色、纹、面、体、姿的协调一致,必要时可采用天然材料与人工材料(GRC等)配合造型,并提前考虑水体跌落的效果。预留种植槽,采用容器苗种植。

3 施工管理措施

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和地势进行仔细的研究,同时根据工程的进度做好施工的准备工作。在施工现场要确保大型施工机械能进入到施工现场,对于景观中的自然石,要做好选择和定样工作,确保石料的色、质、纹、机、体、姿的协调一致,充分体现出自然性。另外在施工中还要做好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在施工前进行安全施工教育培训,避免违规操作的发生,根据工程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支护和防水处理,同时,在施工中的管线需要预留管线的预埋位置,这样才能保证管线不会在外面,不仅影响安全,同时也影响美观。

4 喷泉及涌泉

喷泉及涌泉是最常见的园林水景之一,广泛应用于室内外空间,如城市广场、公共建筑或作为建筑、园林的小品。它不仅是自身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品,而且能够增加局部空间的空气湿度,减少尘埃,大大增加空气中负氧离子的浓度,有益于环境的改善,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4.1关键工艺技术措施

避免湿贴施工,如墙面可使用干挂法或半干挂法。不能使用干挂法或半干挂法的墙面,应选择低碱水泥或弱碱水泥,有条件的可选择石材无碱胶泥、胶黏剂铺装地面。做好内防水及铺贴缝隙的封闭处理,防止水份进入。设计时应认真计算流量及蓄水池容量,预埋足够的管径,选择适合的喷头,调整喷头高度,分路进行流量控制。控制侧板高度,计算流水厚度及波动高度,预埋足够的管径,选择功率适合的水泵和喷嘴。给水口通常设置在水景的最高点,溢水口通常设置在边缘悬壁下方,排水口可采用与池底铺装相同的材料进行装饰。

施工前可刷石材防护剂。尽量少采用露出水面的喷头,并考虑无水时的效果;喷嘴可采用其他材料的装饰进行掩蔽,与小品或雕塑形成一个整体。施工中应控制排水方向,同时可结合压顶翻边、排水沟

4.2施工管理措施

做好施工交底与现场放样工作,提前做好灯具的选样和定样工作,并根据选用的水下灯预留安装槽。建议结构采用抗渗混凝凝土,并做防水处理。

5 叠水

喷泉中的水分层连续流出,或呈台阶状流出称为叠水。

5.1关键工艺技术措施

山石的用料、做法以及山石的选用要符合不同园林环境总体规划要求,做到质、色、纹、面、体、姿的协调一致,必要时可采用天然材料与人工材料(GRC等)配合造型,提前考虑水体跌落的效果。水泥勾缝采用手工上色,描纹处理,施工时严格控制水平线,一次安装成功。

5.2施工管理措施

在进行叠水的施工时,首先需要做好施工交底和现场放样工作,由于喷泉需要有灯光来进行映衬,所以在施工前要对灯具进行提前的选样和定样工作,同时还要根据灯具的情况在水下提前留好安装槽。

6 湖、池塘

目前在水景工程的施工中,在进行防水和防渗处理时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进行防水,采用土工膜进行防渗处理。这样在施工中就对基层的质量具有较严格的要求,要保证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根系不能破坏防水层。加深水体的深度,能有效促进生物的活动,改善水体环境,并防止冬季冻结,温暖地区最深处至少应该在600~900mm,更冷的地区要求最深处至少为1500~1800mm;同时可结合喷射或具有美学效果的水景展示,实现充气功能,维持生物生长和热天降低水温;观赏性和娱乐性水体还必须严格控制营养流入,以抑制水藻过多生长,水体周围径流应改变流向使其不流入池塘。

7 结束语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进入了快速建设阶段,城市园林工程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在城市园林工程施工中,其水景施工是其中的难点,在施工中影响因素也较多,所以在想保证园林工程中水景的自然化,则需要在施工中不断的探索,从而使园林水景与其他景观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姚时章,王江萍.城市居住区外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3] 乌艳飞.园林水景与植物配置设计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9)

纵观人类城市的发展史,城市多选址于滨水区。这是因为河流能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并解决人们生活上对水的需求;而且滨水风光能让人们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满足。然而,由于水患危害,又使人类不断地与洪水奋争。在这期间城市护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河流、防御洪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城市护岸景观也随城市护岸功能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主要有如下三个典型时期:

    第一18世纪60年代以前(与自然相和谐的护岸景观)

    当人类诞生后,直到伏羲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对洪水一直采取“躲避”的态度。到了神农时代,经济有所发展,为了避免洪水的侵害,人们开始采取主动的姿态,创造出了“潺”与“埋”的防洪方法。‘.潺”是“以柴木奎水”,“埋,,是奎土填筑。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利用植物、木和土石等天然材料进行护岸的建造。在我国,早在周代已有沟渠堤岸植树的制度。战国时,《管子》主张“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国外也有类似的记载,早在公元前28世纪,欧洲凯尔特人和伊里利来人采用柳枝编织篱笆的技术来进行防护。秦汉以后,一直到宋元,由于人们对水的性质认识不断深人,护岸的材料使用也更加丰富。这时出现了使用树枝、林秸、石头等捆扎而成材料作为护岸的材料。这种手法在我们现代叫做“柴枕法”。到了明清,据记载的护岸有抛石、柳树护岸、山石护岸与条石护岸。尤其出众的是明代刘天和总结堤岸植柳经验,归纳为“植柳六法响。在材料应用上,由于块石取材方便与自然易融合,一直应用在护岸建造当中。

    这一时期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护岸形式以自然形态为主,遵循自然河岸形式来进行的。材料也多采用自然的山石、植物等材料,因此护岸景观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体现了天然弯曲的河道和丰富的植物群落,护岸表现为城市景观系统当中的一部分,具有良性的生态循环体系。

    第二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期(人工化的护岸景观)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的急速发展和经济的迅速膨胀,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定胜天的思想成为这一时期人类处理城市生态问题的普遍观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天平发生倾斜。这一时期人类对于城市护岸也采用了强制性的措施,利用高大硬质的防护堤遏制河水的侵扰,应用紧束河腰、裁直河道等措施来争取更多的城市用地化。造成城市的护岸景观环境遭到强烈的干扰,使其生态失衡、景色单调、亲水困难,同时蓄积了更大的洪水灾害和生态灾难。

    第三20世纪早期至今(城市护岸的生态景观)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10)

近年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对人类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明确了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当前,不断涌现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警钟,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自然保护、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为主的发展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水利工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基础上设施之一,在实现其自身防洪减排功能的基础上做到生态化建设至关重要,已成为未来水利事业发展的指导依据。

1 堤防工程概述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协调共存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持与配合,因而保护环境、善待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因而,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需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新思路、新理念,在做好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后代子孙的发展提供保障。就堤防工程而言,它作为目前最为常见的水利事业之一,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要牢牢紧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将各项工作都以这一理念进行整理,从而将水利事业推向一个发展的新台阶。

自从九八年洪水之后,为了满足堤防工程的施工和建设需要,国家先后颁布了《堤防工程施工规范》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两个技术标准,其对堤防工程建设作出了明确的定义,而所谓的堤防工程主要指的是沿着河流、渠道、湖畔、海岸而建设的一个挡水建筑物。堤防工程可谓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的防洪工程之一,它在防雨水在方面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现代水利事业中最为常见的一项。

2 堤防工程生态化要求

河流作为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其生态健康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了重视,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当前水利施工建设中,人类除了要求达到原来应有的堤防工程指标和功能之外,做好堤防工程生态化要求也受到了应有重视,同时在工作中我们还需要维护好生态环境系统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渐认识到河流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也深刻的理解了因为河流污染而造成的环境负面影响,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内容之中:首先是因为自然河流经过人工渠道化处理而造成了原来河流流域的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的破坏,从而使得河流变得更加的规则化和硬质化,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其次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这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包含了对河流非连续化破坏,堤防工程修剪之后使得河流出现了连通性破坏。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去钻研和探讨,对于生态问题及时的加以解决和处理。同时在工作中更是要深刻的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充分的认识到因为堤防工程而引发的生态负面作用,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处理和预防,从而保证河流的生态化建设要求,这是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3 现代化堤防工程概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水利工程建设新要求的提出,在水利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到工程施工安全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生态化建设要求,家那个堤防工程的防洪功能和生态功能有效的结合起来,在保证水利工程作用的同时为人类提供休憩场所,更是有效的优化了城市生态景观。这样的堤防工程与传统的工程相比较多出了人性化、美观化要求,也更符合现代人们生活需求。

3.1 规划原则

3.1.1 堤防工程规划设计中,应进行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3.1.2 在进行堤防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

3.1.3 在进行工程勘察时,除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的调查,重点是生物群落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3.2 设计原则

3.2.1 在堤线布置时,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

3.2.2 堤防间距的确定,应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

3.2.3 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3.2.4 河流断面设计时,应按照自然河道纵、横断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尽量避免河床的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浅滩与深潭相间。有助于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及与自然风景相协调。

3.2.5 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样性。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应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及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为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3.2.6 在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应强调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

4 结论

现代化堤防工程提出了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这是我国以往工程较为忽视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反哺生态环境的经济基础,为现代化堤防工程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现代化堤防工程符合科学发展观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要求,势必是将来防洪工程的主要发展方向,也对其他水利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GB50286-98.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11)

城市林业产品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速度、经济发展同时加快的当今社会,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而如何通过运用城市林业产品,减少城市环境污染,保护和恢复城市景观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城市林业产品物流贸易又直接影响城市景观建设,本研究阐述了城市林业产品物流贸易,进一步探讨了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城市林业产品物流贸易对其的发展影响。

1.城市林业产品物流贸易特点

城市林业产品物流贸易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物流贸易种类,城市林业产品主要包括森林食品、生态旅游产品、竹林产品以及营林产品等以木材为原料或者木材的各种产品和林中产品。在当前的城市景观建设发展过程中,以森林资源为原料进行企业生产或者手工加工转换而成的林产品类型运用得非常广泛,以多样化形式呈现在城市景观建设发展中。其中,很多城市景观建设发展中的林业产品都是以木材为原料进行各种加工形成的建设产品。但是,还是有很多城市林业产品,像林中菌类或者原木等,不需要进行复杂加工就能形成在景观建设中直接运用的林产品。

1.1城市林业产品特点

在城市景观建设发展过程中,运用到的城市林业产品具有较多的特点,包括林业产品供给地域集中性和地域性、运输储存困难性等。

其一,林业产品供给地域集中性和地域性。我国城市林业产品地域性和集中性的产生,是由于我国林业资源或者说林业用地分布在各个不同的省区,呈现不均匀性,这样的特点与需求城市的分散性产生严重的矛盾问题,或极大提高林产品的运输成本。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这样的供给还不能及时满足城市景观建设发展需求。

其二,城市林业产品运输储存困难性原因多方面。林业产品本身就具有自然生物的特性,不能长时间露天暴露或者存储,在运输和存储的过程中还很容易受到病虫害或者腐蚀等影响。且很多城市林业产品主要是一些成熟林木之类的初级原木,直径和长度等都会影响运输,原料的形状具有不规则性,增加了装卸工作的难度,使运输和存储的成本。同时,对城市林业产品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通风条件、温度以及湿度等各方面的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另外,因为城市林业产品企业很多都在大中型城市,但是林业产品的城市却分散在各个地域,这就大幅度增加了城市林业产品的运输和存储成本。比如,云南省木材生产企业很多都位于昆明,或者各省州府,所能提供的林业产品种类也较为丰富,有几百个品种,但是林业产品的需求客源并不仅仅存在云南各地,而是全国,所以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存储和运输的成本。

1.2城市林业产品物流特点

城市林业产品物流特点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有来自外界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包括物流线路长、木材运输货流的单向性以及汇集性、林业产品销售渠道的多样性等。

其一、城市林业产品物流线路长。城市景观建设中所需要的城市林业产品,其林业产地是产品产源,而林业种植地则需要按照树种进行划分,很多都与交通干线相距甚远,也不在城镇周边,还有一些直接没有通车条件,所以不能仅靠机械工具运输木材,需要采取很多运输方式,比如需要人工搬运等,所以其物流时间会延长,物流线路也就会增长。

其二、木材运输物流的单向性以及汇集性。城市林业产品中的木材是活立木砍伐加工而成,因为这些活立木分布在不同的林地,所以需要先对其进行汇集,然后再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给予供应,这是其汇集性的产生原因;另外,因为木材是一类大宗物资,所以需要大批量运输,再加上其运输车辆结构具有特殊性,返程的车辆只能运输一些木材生产地所需要的生活物资、生产材料等,而这些物资与运输的木材数量完全不成正比,所以来往货流数量的单向性不能保证运输车辆的回程实载率,这对回程货源的组织难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从而增加运输成本。

其三,林业产品销售渠道的多样性。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所用到的木材不仅是生产材料也是生活资料。其中,将木材产品用来进行建筑或者装饰的渠道来说,木材是生活资料;而将木材用来作为原材料,并对其进行加工再生产的间接销售渠道来说,木材是生产材料。这就是林业产品销售渠道的多样性。需要将木材加工生产的生产渠道,主要是通过短渠道、零级分销渠道等来实现流通费用的节约,以此降低运输成本;而需要将木材用来直接作为建筑装饰的消费者来讲,主要通过多级厂销售渠道获得,以便于使用。

2.城市林业产品对城市景观发展的作用

城市景观建设和发展,不仅仅需要满足人们的观赏性,还需要满足城市环境生态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城市林业产品对城市景观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城市林业产品涵盖范围。城市林业产品不仅涵盖了城市内部各种类型绿地的建设,还涉及到城乡结合部的城市郊区林业的发展,也就是以树木和森林为主体的绿色地带的发展,对城市结构和功能的规划,需要以长远的规划角度进行考虑,所以城市林产品种类在输送到城市内部用以景观建设时,需要考虑到城市景观建设中所需要的物种,进行合理的选择运输。

(2)城市林业产品经营角度。城市林业产品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很多都是人工植物群落,所以在林产品物流运输过程中需要做好对植物的保护,保证城市林业产品能在景观设计中起到改善生态环境以及美化城市等综合作用。城市景观建设中,要清楚林产品的高效运用并不一定需要高生产力,而是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所以,不管是城市林业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还是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都需要对城市林产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另外,因为城市林业产品的种类较为繁多,很多都呈现出一林多用的情况,所以为了能使城市林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应该保证其长期的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发展稳定陛。

3.城市林业产品在城市景观发展中的效益

城市景观在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提高城市景观观赏性,另一方面还肩负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责任。

(1)改善环境污染。城市大气污染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也在不断加剧,大气中CO2、NO2、二氧化硫以及各种其他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是城市发展中所要面临的严重问题,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不减的原因也是因为热岛效应的出现。所以城市景观中林业a品的应用,能有效改善城市大气污染,像树木等就能减少城市颗粒沉降污染物。树木能通过叶面气孔实现气体交换,将CO2、NOx以及O3等大气污染物直接吸收,还能通过冠层阻挡和拦截大气中的粉尘,通过雨水冲洗,后渗透到地下。根据相关调查,城市林产品中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能将空气中的C02吸收掉1t;而1hmz生长健康的草地能吸收空气中的CO2高达0.38t。且树木根系能较好地吸收土壤以及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根据相关调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种植5a杨树林,每年能吸收C01.74kg/hM2。所以,这就要求城市林业物流贸易,在输出产品的过程中,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产品的输出,保证能满足城市景观建设和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