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5 16:45:23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篇(1)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年1月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cn/index/0E/00/11/index. htm.

[3] 吴惠丽.大学生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4).

[4] 陈苗苗.青少年新媒介“使用―满足”动机与新媒介素养观[J].国际新闻界,2009(6).

[5] Paul, Elder, Linda. Critical thinking: Implication of the stage theory [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1997, 20(3).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篇(2)

[作者简介]韩梅(1964-),女,河北秦皇岛人,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聋人高等教育;贾林(1986-),女,山东滨州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袁群(1986-),女,山东滨州人,天津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天津3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我国聋人特殊高等教育结构及聋哑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BSH03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75-02

大学生是社会科学文化潮流的领军人群,而网络传媒又是我国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当前中国网民中比例最高的一个群体,在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而这一群体中的特殊人群——聋人大学生,遇到的问题也会比较特殊,正因如此,对新媒体时代中聋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

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界定很多,目前学界引用较多的是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可以看出,媒介素养研究强调的是受众认知信息时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

(二)媒介素养教育

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欧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媒介素养教育也改变了许多,变得更加适应于当前社会的需要。就目前情况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民主素养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媒介传播实质的解剖,使受众深刻认识到隐含在传播文本后的各种权利和社会因素,使他们洞悉传播实质,熟悉编码规则,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勇气挑战社会上有偏颇的意识形态。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学校的正规教育内容。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二、受众——聋人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聋人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教育群体,兼有残疾人和大学生的双重特征。一方面,聋人大学生经历着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处于后青春期,对于大学环境中的学业、生活、人际等各方面的问题,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反应和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聋人大学生自身存在听觉障碍和使用手语对话等面对面交流的限制,比较容易形成特殊的心理特征,进而导致特殊的行为反应。对于我国聋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国内也曾有研究报告指出,聋人大学生较之健全大学生更具有易冲动、脆弱、自卑、焦虑等特点。

聋人大学生受其生理特点限定,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很多关注,而事实上,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逐渐扩大和网络互动效应的增强,聋人大学生网络媒体参与接近无障碍化,网络媒体参与性也越来越强。极大的网络参与积极性能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媒介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各类群体,展现个人的表达能力和互动能力,开阔视野。因此,应根据聋人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恰当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实现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以及聋人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真正实现双赢。

三、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不同,网络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渠道,强大的交互性使个体成了信息的生产者、主动接受者和传播者。为了通过实证法来了解聋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评估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对策,笔者对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308名聋人大学生的网络媒体参与性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8份,回收298份,回收率96.8%。有效问卷280份,占回收卷的94.0%,有效回收率为90.9%。调查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1.媒介消费行为状况。调查问卷显示,聋人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深,平均网龄达到3年,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3.1小时,大部分人的多数课余时间都在上网。聋人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使用也具有较明确的目的性。在上网原因方面,“课业学习”“娱乐”“情感需求”和“获取必需信息”排在前面,当然,出于“无聊”的原因也占少部分比例。而对于“网络能否满足自己的期望”,占一半比例。在“网络中不愿与健全人交往”的聋人大学生只占8%的比例,约有48%的人“更倾向于参与专属论坛”,说明大部分的聋人大学生在网络中的社交范围比较宽泛。

2.媒介解读能力。在参与调查问卷的聋人大学生中,约有96%的聋人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他们对网络的总体评价是处于中上水平,大部分人认为网络信息比传统媒体更具优势。在“网络社交圈对个体的帮助和需求满足”上,聋人大学生认为,在“情感沟通”“求职就业”和“学习研究”方面认为网络有帮助或帮助很大。

3.媒介道德规范。参与调查的大部分聋人大学生认为网络与主流媒体价值观“不尽相同”,并认为通过网络媒介的影响,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得到加强”或有“很大改变”,对于自己的道德规范有重要影响作用。在网络形成的“拟态环境”中,聋人大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到网络传媒对自己有直接的影响,但对自身潜移默化的以及深层次的影响力理解还处于表面化阶段。

4.媒介运用和传播能力。问卷中有95%的聋人大学生是“网络社交平台的用户”,网友总数量平均在二百人左右,这也说明,聋人大学生参与网络社交的比例大,在传播上有重要作用。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聋人大学生来说,他们对媒介的运用与制作能力也相对较强,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这些能力上则相对较弱。

(二)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原因分析

1.媒介运用不够深入。快速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是适应和参与网络时代的必要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媒介素养。有近一半的聋人大学生能够熟练地通过网络媒体获取必需的信息,这说明只有半数能够充分地使网络成为自己需求的服务,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说明聋人大学生对网络的运用还只处于“蜻蜓点水”的表层,相关知识不够全面,应用也不够深入,这就必然不能使网络更好地为聋人大学生服务。

2.聋人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包括大学生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大学生对传媒影响力的深层次领会能力。在长期接触网络媒介提供的信息过程中,聋人大学生对网络媒介逐渐产生了依赖性,这就容易导致学生不具备辨别信息真实度的能力,缺乏对媒介判断评价的能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聋人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匮乏、传统大众传媒过于强势以及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复杂多样性。

3.聋人大学生道德规范性弱。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低水平的自发状态,忽视了传媒素养的提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媒介的道德规范认识比较模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聋人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不能自觉有效地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具有较明显的实用倾向。同时,聋人大学生思想上也存在许多不清晰认识,在道德评价上容易产生偏差。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处于转型期的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面对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聋人大学生也会较容易缺失甄别力,进而引发失范的行为反应。

四、针对聋人大学生实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基于当前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和聋人大学生较强的网络媒体参与性,媒介素养教育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如何用好网络媒介这把“双刃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聋人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对聋人大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对聋人大学生实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力量都很重要。

(一)学校层面的教育是关键

高校是聋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大本营,是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平台,理应成为聋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坚力量。

首先,学校应逐步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列入聋人大学生课程教学计划,初期可通过加入选修课形式,确立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次,通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带动对聋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个人网页制作交流、网络文学征集等有益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另外,大学可与网络传媒企业合作,参与媒介实践,通过实践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媒介内部,了解网络媒体,生动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二)国家层面要给予支持

国家负责社会环境建设,网络媒介环境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规范媒介行为,为聋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提供必要保护;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惩罚违反法律规定、散发不良信息的企业和个人,规范公众的媒介素养。同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另外,建立媒介素养监督体系也很重要,让公众参与其中,共同监督网络媒介发展,促进社会整体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三)家庭和社会层面紧密配合

家庭是教育的天然场所,可以无处不在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由于聋人大学生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所以家长更应该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动态,给予关怀和帮助,激发孩子的进取心,积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之运用于网络生活中。社会各机构团体也应努力发挥作用。残联、聋人协会等要对聋人大学生给予关注,结合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吸取有益经验。相关机构可开展有关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的调查,提供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讲座、开设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专属论坛等。

总体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网络传媒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重视。聋人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也是网络媒介的主要接触人群之一,他们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有助于聋人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更有助于整个社会理性公民精神的培养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刘虹.关于传媒素养教育的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

[2]严功军.媒介素养教育:“受众中心”话语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

[3]刘勇,汪海霞.当代媒介素养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郝均倩.国内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1(1).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041-02

随着网络日渐发展壮大,网络媒体正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媒介素养正成为当今大学生所必备的素养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知识结构、情感特征、社会阅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又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通过设计严密的问卷,调查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就成为本文主要解决问题。

一、研究设计

此次调研主要针对南京高校在校大学生,对南京高校在校学生进行随即抽样,通过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获取调研的主要信息。考虑到不同学校的学生类型有所不同,笔者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挑选调查,以保证随机性和可靠性。

1.研究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的方式,问卷设计为结论性研究设计中的描述性研究设计,问卷主要包含多项选择型、混合型问题和开放性问题。问卷进行两个月,前一个月进行文献资料搜索、问卷试调查等方式获取初步的资料,后半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系统的调查报告。通过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我们将对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初步的了解,并找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中存在的问题。此次共发了500份,回收问卷481份,有效回收率为96.2%。男性占总数的41.79%,共计201人次,而女性受访者共计288人次,占总数的58.21%,女性的比例略高于男性。专业上来说,以工科、文科受访者最多。这也与高校所设专业人数有关,工、文、理、商占据了高校人数的绝大部分比例。年级来说,大二人数最多,占比40.96%,大三人群紧随其后,占比38.25%。

2.研究内容。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目前大学生对网络上各种复杂信息的判断和做法,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素养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网络媒介素养的评价,进一步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进步与不足。

二、问卷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经常及更高上网频率的人数占比为91.47%,占了极大多数的比例。由此可见,网络上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花在网络的时间非常多。

图1 大学生平时上网的频率(手机或电脑)

图2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用途

2.交叉分析。由图2可知,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使用网络的第一用途是聊天、社交,网络的性质更偏向于社交化。大一新生由于刚入校,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与新鲜感,因此更愿意去加入一些社团或校级组织,面对面的与他人进行沟通,扩大人脉。而大四学生由于面临毕业,面对就业、考研或是出国的压力,更多的利用网络来学习与查阅资料。

从图3可知,大部分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都会根据内容报道去判断其真实性,说明现在大学生在对待网络信息时还是较为理智与客观。

图3 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怀疑程度

图4 为大学生对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内容的信息所持态度,由图4可知,男性大学生面对网络色情暴力等内容时选择反感但不会举报的人数占比为41.79%,远小于女性占比的64.64%。可见,女性本身的性别特质也在网络素养中有所反映。面对不良网络信息虽会反感但并不会去举报,而男性由于更大胆冲动选择举报的人数会远多于女性。

图4 大学生对网络色情所持态度

图5 大学生受困扰的网络问题类型

由图5可知,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最受困扰的网络问题的类型也各不相同。文科、理科、工科最受伪专业文章的困扰;而商科与艺术的同学选择难辨真假的新闻报道最受其困扰;其他学科的同学更困扰于网络中的色情与暴力。可见,不同专业的特征潜移默化中也会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着一定影响。

三、研究发现

1.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较之前有了长足进步。其一,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来获取丰富的信息。调查显示网络在大学生社交、学习和获取新闻信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贯穿其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其二,大学生具有基本的网络认知素养。在面对网络中复杂多变的信息时,大部分大学生会进行理性的分析,会根据报道内容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已经具备基本网络认知素养;其三,大学生有一定的网络道德素养。在面对网络色情、暴力等内容时,大部分大学生对此类信息表示反感,能够明辨是非,主动的不接触,甚至会用举报来进行维权。

2.当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仍存在不足。其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参差不齐。从问卷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示对于违反法律、道德的内容不能发,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网络色情暴力内容会表示反感和举报。但仍有不少大学生认为网络上发什么是自己的事,不受拘束。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对正常的生活学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二,大学生网络信息评估、甄别能力欠缺。在调查中,以新闻报道真假难辨和伪文章误导受众两种网络问题最困扰大学生。可见,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复杂繁多的网络信息,在识别与评估信息真实性、有效性能力上有所欠缺。网络信息复杂多变,大学生群体在鉴别信息真假,分辨网络谣言,制止网络暴力等方面仍显不足,易受他人观念影响,缺少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其三,大学生网络法律素养仍显不足。大学生对于网络暴力色情信息表示反感,认为此种信息是不道德,违法的,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面对虚假、不健康信息时并没有进行举报等维权行为,可见大学生网络法律素养仍有不足。

四、结 语

随着网络日渐发展,网络媒介素养将成为时代大学生所必备的素养之一。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知识运用水平,提高网络道德、法律意识,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净化社会不良风气。而要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也需要学校、政府、网络公司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营造出健康优质的网络环境,促进网络媒介素养提升。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篇(4)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68-05

网络媒体的发展给“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此,“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提上了日程,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媒介,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其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高校思政教育角度来讲,加强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可以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阐释

要想深入阐释“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首先需要了解网络媒介的发展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在信息化时代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素养。

(一)“90后”之于网络媒介

“90后”大学生是伴随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是与新兴媒体接触最多的一个群体。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而信息化平台是除课堂之外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他们交友沟通、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但是,与此伴随的则是“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信息筛选等能力相对欠缺,网络媒介的使用就像一把双刃剑,也为他们带去了许多的负面效应。

1.网络媒介为“90后”大学生提供信息视野

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介是“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在信息化时代之前,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书本、课堂、报纸等传统的传媒手段,而伴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大学生摆脱了对课堂传授知识等传统手段的依赖。网络媒介为他们提供了海量的资源,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时政知识,丰富专业知识,拓宽人文知识,丰富生活知识等。同时,网络媒介的发展,也在不断塑造着成长中的“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构建着他们的心理状态。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外政治经济结构日益复杂,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不同的观点形成激烈的碰撞,对“90后”大学生的认知产生了不同的冲击,而网络所形成的舆论场域,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媒介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宽阔的信息视野。

2.网络媒介为“90后”大学生提供心理栖息地

大学校园是“90后”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平台,面临家庭、事业、情感层面的压力,“90后”大学生难免会遇到问题和挫折,给心灵上造成创伤,出现诸如沮丧、悲伤、抑郁等众多负面情绪,如果不及时引导和化解,将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而网络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心灵栖息之地,他们适度地使用网络媒介,通过网络沟通、网络消遣解除情绪压力,有利于消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长久形成的负面情绪,使他们能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

3.网络媒介对“90后”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90后”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未加甄别的海量网络信息扑面而来,由于“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处于形成期,对很多网络信息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极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特别是当下的网络游戏,里面充斥着大量网络暴力内容,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如果“90后”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就很容易会导致其沉迷于网络,造成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无法面对挫折,从而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理想和追求,甚至会导致大学生模仿其中的情节,走向犯罪的道路。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媒介的发展对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的“90”后大学生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素养之于网络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通讯工程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崛起,人们对媒介素养的内涵的认识开始拓展,“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等概念被陆续提出,对媒介素养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

1.网络媒介素养的概念

对于媒介素养的定义,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年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邱沛篁在其《媒介素养教育论文集》中指出:“网络媒介是指人们面对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简而言之,媒介素养就是个人认知和使用网络媒介的能力,是人们对网络信息的解构、建构能力以及获取自我发展的能力。

2.网络媒介素养的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发展状况,有必要对网络媒介素养的特征进行界定,这有利于定性衡量“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特征。

笔者认为,网络媒介素养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是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所谓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是指具有筛选海量信息的能力,做到为我所用,同时具有发现其中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是网络信息评价能力。网络信息评价能力是指在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基础上,对网络各类信息有客观的认识和看法。再次是网络信息的创造能力。网络信息的创造能力是指网络信息的用户不仅仅是网络媒介的受众者和接受者,同时还是信息的传播者。最后是网络媒介使用中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具有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能够处理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受侵害,能自觉遵守各方面法律、道德及伦理规范。对于网络媒介素养特征的界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衡量“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二、“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衡量

依据对网络媒介素养特征的界定,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对“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衡量也主要从这几方面展开。

(一)“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中的选择能力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媒介的时候面对海量的信息是否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呢?关于“90后”大学生上网是否具有明确的浏览目的的调研显示:54%的学生明确知道自己上网的目的,这说明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具有目的性。对于“9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内容关注的调研显示:上网搜索的信息首要的是专业学习需要的信息,其次是娱乐信息,而对于新闻时事的关注一般都是被动参与,只有事情发生了,才可能有相应的关注动机。这是与“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符合的,他们追求个性,对外界充满好奇,消遣娱乐性较强。

网络媒介素养的选择能力还体现在是否具有信息从众性,关于“90后”大学生面对网友的对于某一事件的观点:51.5%的大学生选择“有自己独立的看法”,32%的大学生选择“会全面了解再下结论”。这比例说明“90后”大学生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其观点多数是经过理性思考而形成的,他们受到网络观点的引导而盲目改变观点的趋向不明显,更追求个性化,不会轻易跟风。

(二)“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中的评价能力

网络媒介素养的评价能力和选择能力是息息相关的,而评价能力更多地体现为“90后”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面对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与复杂性,众多真假信息交织在一起,“90后”大学生能否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保持一定的警惕性是判断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关于“90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判断调研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会全盘接受网络提供的信息,另有40%的学生反映会根据自己所搜索的内容来决定是否相信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这表明“90后”大学生能够理性且冷静地对待网络上的信息,对网络提供的信息保持警惕性,同时还会依据自己所选择的内容对网络信息给出针对性的评价和解释。

(三)“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中的创造能力

网络是信息的公共平台,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谋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是我们要关注的。关于“90后”大学生是否会利用网络信息的调研显示,4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网上信息,但是对于网络信息的依赖性并不是特别强。

对于网络媒介的创造性利用也是网络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众多的网络媒介中,我们选取“易班”作为调查目标。易班作为很多大学的官方平台,信息呈现出集聚性、复杂性、多样性,学校的重要新闻、通知、公告等都会通过易班来,这给正在使用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在调研中也显示,“没开,也不准备开易班”的人数达到了37%。已经开通的人中,有32%的被调查者基本不使用,另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偶尔用一下,部分调查者反映其与人人网等社区性网络比较相似,还是更习惯使用社交平台进行交流。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并非随着网络新兴事物的出现就自发地接受。“90后”大学生使用易班的动机也比较分散,有的是想了解学校的各方面信息,迫于官方的要求进行注册的,有的是视为时尚,有的是想尝试一下。总的来说,这一平台尚未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大学生的创造性利用上需要加大开发和引导的力度。

(四)“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中的自我管理

由于“90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能否做好自我管理和信息管理呢?笔者调研了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问题,针对网络游戏中的色情和暴力问题:有57%的“90后”大学生持反感态度,但是这些负面的信息不会影响他们对网络媒介的使用。对于网络信息的问题,82%以上的“90后”大学生都在网上发表过信息、言论等,但是76%的被调研者认为网络信息的应该遵守道德和法律,需要考虑对他人的影响,并非所有的信息和言论都可以在网络媒介上。这表明“90后”大学生在网络中能够视法律和维护社会道德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具有相对较强的自我管理和信息管理能力。

网络媒介素养中的自我管理还体现在网络使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大学生使用网络时也有着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对于“90后”大学生利用QQ交友的调研显示,绝大部分的调研者都会比较谨慎,他们会将熟人和陌生人区别对待。此外,被调研者对于匿名评论的态度,也非常值得关注。仅有 13%的调研者认为“反正是匿名的,可以大胆自由地发表评论”,而多数被调研者或因担心网络形象受损、IP 泄露个人信息等原因而会有所顾忌,这反映了“90后”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作为行为指导。

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的选择过程中能够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具有基本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以及不为外界所左右的个性和立场,同时在网络媒介使用过程中能够遵守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底线,但是在网络媒介的创造性使用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引导,这也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方向。

三、“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引导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新特征对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主体层面:提升思政工作者网络媒介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想提升“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我们首先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目前,很多高校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专业化层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要想做好此项工作,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有步骤地推进此项工作。例如,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使之能够将自身所学到的融入育人工作中。同时,我们还应逐步将网络媒体素养课程引入大学课堂中来。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引导大学生具有一双“慧眼”,让他们学会在信息海洋中游弋,同时教给他们信息选择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创造能力,增强大学生面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

(二)载体层面:搭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平台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学习手段多样,使得我们认识到仅仅依靠教育的手段来引导是片面的,因此,我们需要注重不断搭建网络媒介素养的平台和载体。首先,充分发挥大学生关注媒介的宣传力度,比如利用大学生广泛关注的人人网、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报等广泛宣传网络媒介信息的合理利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网络信息的解构力和建构力,进而提升大学生分辨网络媒体信息的能力。其次,要发挥大学生自我组织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团所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大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这块阵地,组织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比如可以利用社团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使用知识竞赛,利用大学生参与度较高的人人网、QQ群、易班等对网上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展开讨论,进而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行为过程中的自觉和自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三)个体层面:增强面对网络媒介负面的免疫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形成除了外在的引导和教育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依靠大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管理,不断提升自身识别信息、判断信息、评价信息等的能力。在这方面,大学生要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作为“90后”大学生,要自觉学习网络媒介安全使用的知识,提升个人使用网络媒介的素养。在利用网络媒介获取大量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甄别能力,提升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制力和免疫力,在获取信息时保持积极的获取态度和健康的思想修养。同时,在信息使用和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基本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毋庸置疑,网络媒介在“90后”大学生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标新立异、追逐个性、思维创新的“90后”也在对网络媒介的使用过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素养,但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他们,仍需要外在的教育、引导以及自我学习,以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 邱沛篁,蒋晓丽,吴建.媒介素质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篇(5)

网络依赖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网络依赖对人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研究生接受过高等教育,却仍然无法摆脱网络依赖的困境,他们又处在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网络的过度使用也会对其身心产生消极作用。

本研究以196名东北师范大学的在校硕士研究生为例,分析研究生网络依赖的现状与动机,并把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用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5分析,分析的结论如下:

(一)高校研究生中存在网络依赖现象

如表(1、2、3)所示,网络依赖的总发生率为19.9%,其中男研究生网络依赖的发生率为 22.8%,女研究生网络依赖的发生率为 17.3%,男生网络依赖的发生率比女生网络依赖的发生率高出5.5%。

(二)高校研究生使用网络的七项主要动机

如表1所示,研究生网络依赖的总发生率已达到19.9%,是什么原因让高学历的他们沉迷于网络,为了获取其使用网络的主要动机,本研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依表4可知,从25个变量中,共能提取出七个因子,也就是研究生使用网络的七项主要动机。这七项动机包括:

寻求帮助动机,包括5个变量,分别为:寻求他人对自己意见的支持、寻找帮助我做决策的意见、寻求别人的帮助、与人协调事情例如敲定时间、产生灵感;

获取信息动机,包括4个变量,分别为:可以分享信息、作为日常生活的信息来源之一、为别人提供信息、与他人维持联系;

猎奇娱乐动机,包括5个变量,分别为:可以消磨时间,尤其是我感到无聊的时候、因为好玩、可以学习新的知识与事物、可以得到娱乐效果、寻找信息;

社交动机,包括5个变量,分别为:我可以找到人陪伴、可以认识新朋友、让我不会感到很寂寞、让他人对我印象深刻、可以将平时自己隐藏的另一面表现出来;

匿名与聊天动机,包括2个变量,分别为:可以不表明真实身份,畅所欲言、可以避免面对面谈话时的尴尬;

存在动机,包括2个变量,分别为:可以逃避学业、工作或其他事情的压力、可以感到自己是重要的;

解决问题动机,包括2个变量,分别为:我可以学到如何处理自己从来没有遇到的事情、我可以和别人聊最近发生的事情。

二、高校研究生媒介教育的策略

由上述七项主要动机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在接触网络时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可以主动地、积极地使用网络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清楚自己要在网络上获得什么。同时他们在接触网络时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关注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信息,同时利用网络使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在这种意义上说,高校研究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力。

但是高校研究生现在所拥有的媒介素养能力,大多是在接触网络的经验中获得的,是通过个人的实际操作与自我领悟获得的,所以个体媒介素养能力也高低不同,而且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低的状态。虽然他们可以使用网络满足自己的需求,快速地搜索信息,但是他们却无法对信息的价值做精确的评判,也无法对信息的准确性加以肯定,所以他们并不能十分有效地利用网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他们都没有在学校中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媒介教育,媒介素养的能力并不健全,所以难免出现种种状况,比如说我们上文中提到的网络依赖状态。网络依赖会让人不自觉地通过不断增加上网时间获取满足感,一旦终止使用互联网就会烦躁不安,久而久之,必然会对学习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已有许多个案显示,网络依赖对于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有上课精神不集中、成绩下滑、孤僻无法与同学正常交往、精神抑郁加深、撒谎和掩饰、拥有暴力倾向等,而由于把时间几乎全部于网上,网络依赖者大大减少了与他人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行为,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这与高校研究生媒介素养能力有所欠缺极为相关。但是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常年的知识、经验累积获取,学生们的人生经历还十分短暂,没有了这种积累,自然不会有较高的媒介素养能力,而媒介素养能力早就应该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学生如果缺少了媒介素养能力,就不能辨清信息的真伪,容易被网络上各种形形的资源所迷惑,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就必须开展媒介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媒介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服务。技术的进步使我们无法抹杀网络的存在,而网络的存在也确实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所以我们不应去破坏它,逃避它,而是学会怎样健康地使用网络,学会正确看待网络资源的方法,但学生解读媒介信息和利用媒介为生活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指引。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我们,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媒介教育,教给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欧美等国家开展媒介教育实践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而我国引进媒介素养的理念只有十年的时间,并且没有开展正式的媒介教育课程,更没有把媒介素养教程纳入全国义务教学课程中。而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网络,为了使学生在网络面前健康地生存成长,把媒介教育纳入我国学校的正规课程中,还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此外,在针对高校研究生这一群体的网络依赖的现状研究中,笔者也发现,如果按照现有的媒介素养能力维度来衡量,媒介素养水平相对高的研究生也会对网络形成过度的依赖。也就是说,现有的媒介教育理念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地加以健全与完善,方能满足新媒介背景下的“人―媒”和谐共生的媒介素养需求。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篇(6)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观点的主要渠道。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网络传播的主要受众,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因此,“网络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我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能够向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素养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媒介素养教育在网络媒介时代的体现。“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FR?利维斯(FR?Leavis)和D?汤普森(Denys?Thompson)注意到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导致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他们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门阐述,并提出了专门的教学建议。后来,媒介素养的概念几经演变,至今已发展成为了一个多维度和多层面的概念。虽然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持久的激烈争论,但基本对媒介素养的概念达成了共识,即是指“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1]。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素养的定义,即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网络信息的能力。这一概念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更新,所以,网络素养的内涵直至今日已经得到了不断的扩充。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当今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形势,笔者认为网络素养绝不仅仅局限于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网络信息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如何理解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受到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的影响,以及网络如何传播信息并对我们和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结合现代网络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特点,大学生网络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了解基础的网络知识以及如何使用网络媒介;第二,学习判断网络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网络发展自己、认识社会。

基于上述认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就应该包括:正确认识网络媒介及其功能,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原理,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中发现信息、组织信息、保存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并判断其价值的能力,利用网络媒介来完善、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网络素养状况调查问卷设计

“网络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我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随机选取在校各年级大学生进行抽样,匿名作答。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问卷设计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从以下三个方面设定指标,设计选题。1.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专业、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月消费等。2.网络接触、认知及使用状况调查。在网络接触方面包括最常接触的校内媒介、最喜欢接触的校内媒介、最常用的上网方式。网络认知方面包括网络媒介的利弊,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重要性,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信任度,网络信息对个人的影响等。网络使用状况方面包括上网的动机,每天花在上网上的时间、熟练度等。3.网络素养教育认知、参与情况调查。包括对网络素养教育内容的认识,学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功能,是否参与到一些网络素养教育中,能接受的校园网络素养教育方式等。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56份,有效问卷897份。受访者包括从大一到大三的本科生(绝大部分大四学生都外出实习)以及部分专科生。课题组把大三本科生作为典型样本,总结出我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

1.我校大学生网络使用率较高、目的多样化。数据显示,被调查学生超过一半来自农村,但个人电脑拥有量接近40%。有56.4%的学生将网络视为最常接触的校内媒介,76%的学生将网络视为最喜欢接触的校内媒介,有80%以上的学生每天花0.5~3小时上网。可见,我校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将网络视为比较主要的信息通道,对网络的使用率比较高。同时也可以看出,网络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上网已成为我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网络使用的动机来看,83%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娱乐,33%的学生是为了学习,23%的人是为了打发时间,21%的人是出于习惯。由此可见,我校大学生使用网络目的多样化,在上网过程中呈现出较为积极、主动的态度。

2.对网络的批判力较弱,使用能力有待提高。从调查结果看,61%的学生认为网络发展是利大于弊,30%的学生选择中立的态度,超过95%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最快、网络很重要。这说明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但在对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力方面却不是很高。有73%的学生不能对网络信息的真假做出正确判断,只有27%的学生具备这种辨别能力。在信任度上,只有30%的学生选择信任网络信息,61%的学生则持不信任态度,另外9%的学生态度不明确。在调查中,有超过70%的人认为网络信息对个人的影响一般,认为网络信息对个人影响较大和没有影响的各占15%。可见,我校大学生虽对网络信息保持了一份理智与清醒,但在批判力上还是不够的。快速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在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网络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有56%的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获取自己所需信息,而44%的学生则不具备该项能力。

3.对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了解模糊,参与度低,期待较高。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直到2008年中国大陆才第一次系统地开展相关实验[2]。网络素养教育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在这之后才进入人们视野的。所以,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亦受此影响。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仅有21%的学生对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有一定了解,其余79%的学生则对网络素养教育无认知。而在调查是否参与到一些网络素养教育中时,只有32%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活动。超过95%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有96%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做得一般甚至不够,学生期待学校能够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社团组织等形式提高其自身的网络素养。

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对策

针对我校大学生在网络素养方面的状况,我们从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对策。

1.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营造网络素养教育氛围。网络素养教育是在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学生对网络素养教育还缺乏理性认识,网络素养教育也远不如传统学科那样受重视。同时,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作为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人文学科的发展及网络素养教育平台的建立还需要一个被大家逐步认识、接受的过程。所以,身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着力通过一定手段营造网络素养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校园既要利用校园报纸、校园广播及期刊等传统的媒介形式,还要利用新兴的校园网站、论坛、BBS、QQ群等,形成全方位的舆论环境。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对我们的重要影响,及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发展自我、适应社会。

2.加强图书馆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培养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是网络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这个目标同时又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校园图书馆在学生获取、利用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图书馆的网站建设,推进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强数据库与电子文献的建设,为学生上网阅览和资源共享提供便利。同时,学校要整合图书馆、网络中心、语音室等各方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较高的信息管理水平。

3.重视师资培训,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有学者认为,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大学课程之中,是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3]。同样,网络素养作为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也应纳入到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而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师资从事相关的教育。学校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多层次、多渠道、有步骤地开展教师的网络素养的培养,加强在职培训,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

4.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强化、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学校可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网络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以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的形式开展相关活动,学校要为这些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和支持。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知识竞赛、校园DV作品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网络事件评论征文等形式的活动,切实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随着近几年的网购热,学生还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等形式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媒体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

5.强化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网络素养教育虽然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但它又区别于一般的专业教育。因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影响可能更加不容忽视。父母和家庭环境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否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因为家庭状况差异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所带来的“数字鸿沟”现象的普遍性。所以,我们不得不重视那些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我们对学习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作,了解情况,做到因人施教。(来源:今传媒 文/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 严利华 张秋菊 王雅莉 编选:)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篇(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022-02

Abstract Researches on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re good for promoting teaching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do research on the situation of teachers’ the difference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promoting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teachers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1 前言

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继而推动了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等概念的诞生,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一直以来,教师是传道解惑者,仅依靠一张嘴、一根粉笔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随着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新兴与发展并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授课方式应运而生。但教师现有的信息素养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型授课方式,会出现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因此,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才能促进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才能真正科学使用新型授课方式,才能推进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更好地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广泛的关注并已成为研究热点,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解决方法。

目前,部分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项目与工程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我国教师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近年来,虽然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一定改善,但一般来说,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存在不足,缺乏获取敏感信息的能力,注重信息的收藏而非使用,忽视信息服务,主要表现为教学观念落后,不擅长使用适当的教学软件,不希望参考教材,过时的教学内容[1]。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许多研究学者已经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改进措施。本文将全面分析武山一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善措施。

2 信息素养相关概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个概念。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2]。1979年,该协会重新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技术与技能”[3]。而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众多的调查研究,并获得一定的实践成果。美国、英国为了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制订了详细的标准方案,如美国教育科学协会就从“技术的操作和概念”“策划和设计学习环境和过程”“教学、学习与环境”等三方面制定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标准。

国内学者也获得一些研究成果。钟志贤教授认为,教师信息素养就是各类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4]。王玉明教授指出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1)具有信息的观念和传播信息的意识;2)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3)教学媒体和功能的选择能力;4)媒体整合能力[5]。

谢安邦教授则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1)对信息具备敏感的特质,能意识其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之所在,并能多维度解读所需信息;2)对信息具有相关的管理能力,从找、提、定、用、转、创等诸环节体现教育教学意义之所在,并能多层次整合相关信息[6]。

综合上述三位教授的论点,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构成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等要素,而教师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很大程度反映了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教师能否熟练运用网络来探讨教师的信息素养。

3 武山一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武山一中是天水市的一所重点高中,拥有物理、化学、生物3个实验室,有图书馆、史地陈列室、电子备课室、语音室和多功能厅等教学场地和基本设施。现在岗在职教师共有228名,其中青年教师98名;大专学历的教师22名,本科学历的教师193名,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3名。

通过对在职的228名教师的网络运用熟练程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如图1所示。由图1统计发现,11%的在职教师(25名教师)几乎不用网络,他们备课都是采取最原始的方式,即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不能运用网络获取教学方面的信息;73%的在职教师(166名教师)能够运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以完成日常的备课,即能够很好地引用,但无法自己制作及进行课题研究;13%的在职教师(37名教师)不仅能够熟练地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且能自己运用相关软件完成备课,并能较好地完成课题的研究。

由此可以得出,武山一中教师运用网络的能力一般,大部分教师能够运用网络完成日常的备课,这是乐观的一面;但同时存在不乐观的一面,有一些教师几乎不用网络,而且能够熟练运用网络的教师还是占少数,从而说明武山一中的教师信息素养参差不齐,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对几乎不用网络的25名在职教师进行深入的分析,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25名教师中就有18名教师是大专学历,占绝大部分,没有研究生学历;有23名是中老年教师,只有2名青年教师。这就说明学历低、年龄大是这25名教师的一个特点,同时导致这些教师几乎不用网络。

对一般熟悉网络的166名在职教师进行深入的分析,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166名教师中绝大部分是本科学历,大专学历和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极小;有106名是中老年教师,60名是青年教师。这就说明在166名教师中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他们的学历大部分是本科。

对熟练运用网络的37名在职教师进行深入的分析,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37名教师中就只有1名是专科学历,26名是本科学历,10名是研究生学历;有1名是中老年教师,36名是青年教师。这就说明37名教师基本是学历偏高、年龄偏年青。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学历高、年青的教师普遍能运用网络,反应出中等以上水平的信息素养;一些学历低、中老年的教师在运用网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4 提高武山一中教师信息素养的建议

根据武山一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针对青年教师,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进修的机会,以便获取更高的学历,从而提高信息素养。

2)针对中老年教师,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培训、交流的平台,通过听取、借鉴别人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志成.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2]Zurkowski P G.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and Priorities[M].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a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74.

[3]秦春生,戴继天,孙平.中美教育硕士教育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1):38.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篇(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54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网络已渗透进社会生活,融入个人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互联网不仅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工具,更逐渐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强的自觉性,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时还是会受到互联网的侵害,从而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危害。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互联网管理,进行互联网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下面笔者以常州某高职院校为例,针对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几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关于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常州某高职院校学生的互联网使用情况,本次调研团队对该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开展了实地调研活动,调研主要使用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了该高职院校某二级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总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100%,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390份,有效回收率为97.5%。本次问卷和访谈男生比例略高于女生(调研高职院校的理工类学生)。

(一)互联网的接触

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人才,较早接触并熟练掌握了互联网这一新兴事物,调查中有71.2%的大学生网龄在5年以上,网龄不足1年的仅占2.1%。他们主要通过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进行上网,宿舍是其上网的主要地点,占比在82.1%。每天上网时间集中在2小时,其中35.2%比例的大学生上网时间控制在1小时~2小时,也有小部分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达到3小时,甚至更多。当学生的上网时间达到3小时以上时,就表示已经对网络过度痴迷,这类人占到了20.6%。另外,高职院校学生上网的实际需求,娱乐游戏占76.3%,搜集资讯占69.2%,交友聊天占68.8%,浏览新闻占45.1%,网络购物占62.2%,其他占5.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互联网信息的批判意识

互联网信息来源比传统媒体更加广泛和自由,在信息的时效性上是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正是由于互联网的这些特点使得互联网信息在内容上缺少必要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如果高职院校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缺少正确的认识,对现实生活世界和互联网虚拟世界缺少正确的认识和识别,就极容易在互联网世界中迷失自我。通过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对互联网上信息的看法,笔者发现:有90.6%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多一些,有害身心的少一些;有7.7%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少一些,有害身心的多一些;有1.4%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既不丰富多彩也不利于身心;有0.3%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健康有益。

(三)互联网伦理道德与安全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的互联网道德意识淡薄,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已刻不容缓。调查发现50%的学生从来没有访问过色情、暴力的网站,42.3%的大学生是偶尔访问,8.7%的大学生会经常访问该类网站。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于色情、暴力一类的网站有一定的抵御意识,具有相应的网络道德意识。但是互联网问题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世界观和人生观造成了扭曲,从而引发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

(四)信息检索与应用

信息检索能够使大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从丰富的互联网信息中检索出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信息,加工吸收,并转化成对自己有益的信息。有近84.3%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和网络慕课进行网上学习与实践。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互联网管理与引导

由于互联网世界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从而使得互联网环境变得不可控,变得多元化。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中,在这种前所未有的自由状态下,如果缺失了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就会造成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扭曲。互联网还具有隐匿性和自由性等特性,高职院校学生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如果缺少自制力,就极其容易受到互联网的侵害,甚至误入歧途。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互联网素养教育,在素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的互联网信息。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互联网法制、安全教育,预防和制止大学生互联网不文明行为和互联网犯罪,培养大学生遵守互联网规则的法制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的互联网管理,对宿舍内的互联网进行晚间定期中断机制,从而有效控制上网成瘾者的互联网使用时间。

(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互联网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避免学生因校园学习和生活过于简单枯燥而沉湎于互联网,并帮助大学生提升实际交往能力,让大学生由虚拟的互联网世界转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正确面对现实世界,消除人际交往上角色错位的现象,摒弃对互联网的依赖心理,减轻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学校要积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有益的兴趣和业余爱好。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大学党团组织的作用,将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和文件精神融入素质教育活动中,倡导大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社团活动、体育活动、节假日社会实践活动等,以减少并杜绝大学生沉溺于互联网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

校园互联网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要把校园网站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一个高品位的思想教育与网络文化的系统工程来抓,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互联网成为传播正能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内部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并与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形成覆盖全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占领全球网络宣传的制高点,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体做法:一是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建设并维护好校园网站,占领和发挥好网络阵地的主动权;二是加强互联网设施建设,设立专人及时更新、充实网站内容,完善互联网服务,用正能量和优质的信息服务去吸引大学生,并采取技术措施,尽可能地屏蔽和控制网上的“垃圾”信息,把互联网带给大学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此外,学校还要鼓励教师通过开设博客、QQ或微博、微信平台等,在思想上、学习上、人生指导上与学生在网络中开展各类交流。

(三)开设网络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从歪曲的互联网世界拉回来,教师不妨试试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形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教学时间、空间、场地等都超出了传统教学的限制,使用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使用的资源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可以通过影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学习,且完全不受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还可在学习后通过信息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

现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相较于“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更注重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多样性,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互联网资源库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和素材,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发展需要,选择对自身有用的信息资源,适时地自我调节学习进度。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运用好这把“剑”,让它有效地服务教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鲁汇.大学生使用手机互联网的行为和素养调查――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3(11).

[2] 肖立新.大学生网络素养及其培育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 吴勇刚.大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学习方式现状分析及提升和优化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4] 唐静.重庆市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及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0.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篇(9)

一、当前大学生网络信息危机现状

1.大学生群体成为使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学生群体在网民中依旧占较高的比例,为251%。在数量众多的学生网民中,大学生网民因为其自身特质,成为网络参与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是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希望。与此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思想活跃,接受力强,风险意识与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繁杂的网络信息容易迷失自我。

2.大学生正面对不同程度的网络危机。根据笔者2016年开展的针对河北省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危机问卷调查显示,河北省大学生基本上都处于网络信息危机状态。从整体来看,危机程度为中度。其中,情感危机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担心信息泄露,情绪易受到网络影响等;行为危机其次,主要表现在网络依赖方面;第三是认知危机方面,主要表现在认知障碍、认知麻痹以及信息崇拜等层面。由此可见,大学生当前的网络信息危机现状并不乐观,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干预机制,其中,学校建立多学科融合、符合互联网发展现状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非常重要。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

1.将传播学课程引入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建立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1994年,美国学者麦克库劳(C.R.McClure)提出网络信息素养应该是基本文化素质、计算机素质、媒体素质和网络素质四种素质的有机统一。而当前国际社会也将媒体素养研究与网络信息素养研究相结合。由此可见,多学科融合的网络信息素养必须包含三个科目:图书管理学、计算机学及传播学。图书管理和计算机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强化其信息获取及甄别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过滤无效信息及垃圾信息;传播学,尤其是新媒体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媒介知识,了解信息传播规律,尤其是网络环境下新媒体的传播规律,使其了解当前网络舆论格局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使大学生能够耳聪目明,在积极参与网络生活的同时,避免受到网络信息危机带来的伤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的开展需要分层次有序进行,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设定不同的课程体系。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首先进行信息检索的培养,之后进行传播学及新媒体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应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将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与其专业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目的地进行授课。不同层次、循序渐进的授课体系能帮助学生有效提高网络信息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意识,强化网络信息道德。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授课内容。网络信息素养课程的授课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采用更加符合课程特点的授课方法。根据笔者多年的“网络信息素养”授课经验,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应包含以下要素:多媒体课程表F形式、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及密切的课余互动。多媒体课程表现形式要求教师充分运用PPT、视频以及各种软件,为学生讲解基本知识,演示实际操作,探讨网络现象,总结网络规律。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利用在线课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多种形式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案例操作,分享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密切的课余互动是了解授课成果的最佳方法。教师可以以此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在网络实践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其参与网络生活的真实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三、结语

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使用者,面对不同程度的网络信息危机。因此,重视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层次递进、包含多种课程表现形式和授课方式的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篇(10)

中图分类号: G25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119-04

自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是其中之一。“本科生要在这个信息环境下生存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就必须把信息素养作为个人素质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每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生存和学习技能。”[1]信息素养的培育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研究以及探讨的重要课题。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以应对当今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是高校图书馆一项重要工作。笔者在研究中对兰州大学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兰州大学本科生进行实证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本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而且可以为图书馆如何加强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这一问题提供数据以及相关对策分析。

1 信息素养概述及研究进展

1.1 信息素养的兴起与发展

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在1989年发表的信息素养进展年度报告中指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199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委员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nd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制定的关于学生信息素养的九大标准,涵盖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方面的内容。2001年美国大学及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 ACRL)在德克萨斯州召开了全美图书馆协会会议,审议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e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包括5大标准和22项性能指标。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 Eisenberg博士和Bob Berkowitz博士共同创立了一个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案,提出了信息问题六个主要技能领域,即任务定义(task definition)、信息检索策略(information Seeking strategies)、定位和获取(location and access)、信息利用(use of information)、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该系统方案又称为Big6技能。200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借鉴美国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情况,全面修订了2001年《信息素养标准》,推出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和实践》(第二版)其中包括6大标准、19项指标和87项具体观测点,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类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参考。在日本,信息技术教育也受到高度重视,他们将学生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理解为信息素养的核心,于2002年6月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编写了《信息教育的实践与学校信息化》新的信息教育手册,其第一版的信息教育手册于1990年7月出版[2]。

1.2 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主题分布

笔者以“university student”和“information literacy”为主题关键词,在ISI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234个检索结果。研究的内容与主题主要有:

一是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如Johnston, Nicole讨论了在线学习模式是否是提高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方式;DeVoe, Kristina M研究了数字时代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项目;Bell, Judy Carol研究了以图书馆和网络为基础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课程;Heinze, Nina、Schnurr, Jan-Mathis探讨了如何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发展高校学生信息素养。

二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如Conway, Kate比较了研究生与本科生信息素养情况;Nyamboga, CM探讨了印度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Carr, Sandra、 Iredell, Helena、Newton-Smith, Carol、Clark, Catherine针对医学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信息素养技术发展的价值所在进行了研究;O'Dwyer, Linda、Kerns, Stephanie C针对医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的改革进行了研究;Baro, E. Emmanuel;Fyneman, Biokuromoye研究了尼日尔三角洲大学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情况。

三是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概况介绍。如Mittermeyer.D分析了大学生入学时应该具备什么信息素养。

四是研究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如Li, Tingting、Peng, Hui基于信息素养教育来研究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Chen, Kuan-nien、Lin, Pei-chun阐述了信息素养在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中的重要性;Wang Aiyun、Wu Heping探讨了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

1.3 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本科生信息素养情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分析;二是对于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概述;三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四是理工科或者医学学生的信息素养调查。

2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2.1 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向兰州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本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以期了解兰州大学本科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现状。

本文选取信息需求、信息源选取和信息查找、信息获取能力及技巧、信息评价和处理、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信息素养认知和信息教育状况[3]这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其选择依据是借鉴了马费成教授调查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时所选择的六个标准。这六个方面作为问卷题目设计的依据,通过分析兰州大学在校本科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发现学校对于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之处,指出信息素养教育对于高校本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学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2.2 样本说明

本次调查对象为兰州大学本科一年级到三年级的不同专业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其中,男生的问卷为51份,女生的问卷为43份。从专业分布来看,本次调查涉及了兰州大学下属20个学院的30多个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生比例为1:1.5。

3 兰州大学本科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与分析

3.1 信息需求状况

调查发现,兰州大学72.3%的学生的信息需求主要是查阅资料和网上娱乐,56.4%的学生主要运用网络浏览新闻,53.2%的学生则主要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除此以外,网购、网上读书、网游也是学生上网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得出,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已经主要依靠网络媒体来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并且通过它来进行社会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3.2 信息源的选取和信息查找

88.3%的学生在众多的信息资源的获取来源中,首先选择互联网资源,但纸质媒体(图书、报纸、期刊等)、卫星电视、数据库检索等其他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

从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可以看出,本科生很少选择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来搜索信息,大部分都通过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来获取所需信息。其原因有二:一是本科学生没有强烈的科研需求,而是在学习最基础的学科知识,对于学科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接触很少;二是大部分同学对于学校图书馆网站上的数据库检索路径与方法都不甚了解,也很少参加图书馆关于使用数据库的培训讲座。调查显示对于数据库检索的路径和方式不太清楚的学生占61.7%,完全不知道的占13.8%。也就是说,大约75%的本科学生不会使用数据库检索自己所需信息。对于图书馆举办的数据库的培训讲座, 43.6%的学生知道但从未参加过,41.5%的学生不知道讲座信息,也就是说8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图书馆数据库培训讲座。

3.3 信息获取能力和技巧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除了互联网以及纸质媒体之外,有44.7%的学生是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的,75%的本科生不会使用数据库检索自己所需信息,另外,只有14.9%的学生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或数据库检索中的高级检索功能,51%的学生偶尔使用高级检索功能,33%的学生则根本没有使用过高级检索功能。高级搜索能力的欠缺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应该作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训的关键内容[3]。从上述分析可见,本科生运用数据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技巧还有待加强。

3.4 信息评价和处理

信息利用与信息评价能力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信息评价与信息获取息息相关,从信息的粗选到信息的精确定位始终伴随着信息评价。高校学生评价信息考虑最多的五个指标分别是准确性、权威性、时效性、经济性、易获取性。”[3]

通过调查本科生学习资源的主要渠道,发现88%的学生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互联网上的信息虽然更新最快、时效性最强,也容易获取,但是其权威性和准确性却不高。从数据上显示,大部分学生就是通过使用这种权威性和准确性都不高的媒体来获取学习资源的,而真正准确、权威的信息来源例如纸本书资源和数据库,却是鲜少问津。

这一方面显示出学生对于权威、专业信息的检索水平和检索工具使用很不熟练,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学校针对学生的检索能力培训力量不足。

3.5 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

“大学生作为最大的上网群体与大学生本身具有的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等信息安全素养的反差,使得大学生难以辨认信息优劣和真伪,容易上当受骗甚至犯罪。”[4]所以,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问题是信息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部分主要从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两个部分进行探讨。在这两个部分中,我们主要讨论学生的意识和态度、行为和政策了解(见表2)。

在信息安全意识方面,据调查,所有的同学都从不或很少通过网络恶意攻击他人,具有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或态度;在信息伦理方面,有44%的同学经常使用盗版软件,38%的同学很少使用盗版软件,30%的同学从不使用盗版软件。可以看出,大约70%左右的学生都很少或者从不使用盗版软件,具有抵制、反对盗版活动的伦理行为,版权意识强烈。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考虑不用盗版软件。可见,经济问题是学生选择使用盗版软件的首要问题。同学们也总是主动抵制不良信息,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行为。但是绝大多数同学的信息伦理意识不高,在查找、搜集信息时,对是否触犯他人的隐私权问题了解很少甚至不了解,也不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引用他人文章时是否会注明出处这个问题时,只有50%的同学表示在引用他人文章时会注明出处,42%的学生则表示在引用他人文章时偶尔会标明出处,还有8%的学生在引用他人文章时从未标明过出处。这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调查者是偶尔或者从未在引用他人文章时标明出处的,显示出本科生的信息伦理行为水平不高,学术态度不严谨。

3.6 信息素养的认知和信息素养教育状况

对于兰州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情况,可以从以下几组数据获得:在回收的94份有效问卷中,只有22个学生表示,其所在的院系开设过信息检索相关课程,占总调查人数的23.4%;只有10个学院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院系开设过信息检索相关课程,占调查过的22个学院的45%。兰州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中心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了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检索》(分理工类、医学类、社科类开设)、《实用信息技术》、《信息利用与论文写作》等课程被列入到了学校通识选修课程计划。但由于开设的这些相关课程没有进入到学校的必修课程计划,所以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甚至有超过50%的学院根本就没有开设这些课程,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本科教育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严重缺失,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在本科这个重要阶段对于信息素养的养成。

4 结论和对策

4.1 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培养

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88.3%的学生在众多的信息资源的获取来源中,首先选取了互联网资源。高校学生已经主要依靠网络媒体来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并且通过它来进行社会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所以,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将网络媒介作为主要的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与同学进行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的教育与互动交流,由单一传统的授课模式转变为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素养教育。

4.2 学院与图书馆互相协作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从调查数据可知,大约75%的本科生不会使用数据库检索自己所需信息,8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图书馆数据库培训讲座。学校图书馆在一学年内大概会安排30场左右的数据库培训讲座,但上座率普遍偏低。原因有二:一是讲座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二是学院不能积极组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图书馆可以尝试让讲座“走进学院”,在学院安排该专业经常使用的数据库讲座,这种办法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上座率和讲座预期效果,另一方面使得讲座更具针对性,也更加专业化,还可以真正解决师生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

4.3 形成“讲座+专业老师影响力+通识必修课”的模式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以举办讲座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占到34%,认为以专业老师的影响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占到40%,认为开展相关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的占到55%。从这一组数据首先可以看出,学生希望各学院将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纳入到本专业基础课程之中,作为必修课加以学习;其次,专业老师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专业老师可以在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多涉及一些本专业信息源的介绍以及获取途径、获取能力和技巧、信息评价和处理、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关于本专业相关数据库的内容,并且强调在引用他人文章时要标明出处,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于数据库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升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如果学校能做到将信息素养相关课程设置为各学科学生必修课程,专业老师也能将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穿插于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之中,再辅之以各类信息素养相关讲座、专题大赛等,这样本科生的信息素养状况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张长亮.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高连歌.普通高校理工类本科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提升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篇(11)

关键词 :微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成熟、4G 网络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即时通讯软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作者基于微信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问题展开了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参考阅读并借鉴我国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问卷,采用统一发放,随机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江苏省镇江市某高校的大学生,调查内容为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200 份问卷,回收问卷197 份,回收率为98.5%;其中有效问卷195 份,有效率为98.98%。问卷的调查时间为2015年3-5月。

一、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

1.大学生使用微信的频率

微信与QQ好友、手机通讯录关联,使用智能手机的大学生基本上都使用微信。调查表明,大学生是使用微信最早的一个群体,也是使用最广的一个群体,这与大学生追求时尚、喜欢挑战新鲜事物的特点是分不开的。87.38%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而剩余没有使用微信的大学生多数是因为没有智能手机而无法使用微信。在使用微信的大学生中,97%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微信,6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时间超过1小时,甚至有的大学生微信全天都在线。由此可见,使用微信已变成大学生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

2.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目的

使用微信的目的是考察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进行语音视频聊天,更加方便快捷”是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占61.3%。“在朋友圈晒心情,状态、感悟,以及了解朋友最新状态”是大学使用微信的第二大目的,占36%。“节省手机通信费用,每月短信费、话费减少很多”,占23.5%,这与大学生没有独立经济来源是分不开的。“通过‘摇一摇’‘漂流瓶’‘ 查看附近的人’结交新朋友”,占21.9%,这与大学生的猎奇心理相符合。“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订阅号、公众账号了解相关信息”,占20.1%。“ 微信交易”,占15.4%,如图表1所示。

二、基于微信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1.大学生对微信信息的关注与辨别

大学生对微信信息的关注程度,依次为新闻(占68%)、娱乐(占54%)、知识(占34.6%)、时尚(占44%)、体育(占25.5%)和科技(占19.8%),如图表2所示。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有一定的选择能力。调查了解到,微信的腾讯新闻、朋友圈的分享连接以及关注的公众账号是大学生获取新闻、娱乐、知识等的重要平台。很多大学生在朋友圈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发表看法。

信息时代利用网路获取有用信息和辨别虚假信息是衡量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主要依据。调查显示,68%的大学生不能在千变万化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在“您能在微信上准确地辨认虚假信息吗?”一题中,高达71.3%的人选择不一定。这种结果表明大学生接触网络媒介时,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评估能力较差。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自身知识缺乏、经验不足(占49%),消息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占28%),信息的人是否具有权威性(占15%),如图表3所示。因此,大学生要增长知识,丰富自身经验,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辨别虚假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2.大学生对微信信息的与传播

大学生对已关注的公众账号、订阅号、朋友圈内容的转发的依据不同:考虑是能否满足学习、生活需要的占76.4%,内容有趣的占42.6% ,分享娱乐的占12.7%,如图表4所示。说明大学生使用微信是为满足需要,对微信信息的与传播有一定主见,不随波逐流。说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有一定选择、运用和传播能力。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只是停留在信息的表面并进行简单传播,网络媒介信息的创造水平还不高。

3.大学生对微信中不良信息态度

不良信息主要包括恶心、欺诈、暴力、脏话、色情等。调查显示:对所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和朋友圈中的不良信息,58%的大学生会采取抵制态度,取消对其的关注;28%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不理睬它;14%的大学生会浏览、转载、甚至评价,如图表5所示。可见,大学生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有一定批判能力,只是未能采取有效处理方法。还有部分大学生对不良信息表现出道德缺失,并未意识到对不良信息的转载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净化网络环境是每个网民的责任和义务。

4.大学生对微信中信息安全的态度

大学生对信息安全的态度表现为:对微信中的个人资料,76.9%的大学生填写的资料部分真实,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有一定安全意识。在使用微信的目的一项调查中,“通过摇一摇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结交新朋友”的大学生占21.9%,通过这些方式将陌生人添加为好友,可能使一些不法分子根据微信相册,曾经的一些信息,甚至点赞、评论,拉近关系,促使一些阅历不足、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上当受骗。由此看出,部分大学生在猎奇心驱使下,忽视了潜在的风险,缺乏安全意识。

微信不同于QQ、飞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一项特别功能是微信支付。2014年3月开放微信支付功能,甚至绑定银行卡信息和银行卡时,需要验证持卡人本人的实名信息,即姓名和身份证号信息,无疑存在巨大的风险,一旦信息泄露,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在使用微信的目的一项调查题中,15.4%的大学生使用“微信交易”。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建议

网络媒介素养涵盖了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方面的素养包括对网络媒介的操作、功能、特点的掌握;能力方面的素养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运用、传播、创造能力等;态度方面的素养包括辩证地看待网络媒介及其信息、合理安排上网时间、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等。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网络媒介的操作、功能和特点等网络媒介素养的知识,表现比较成熟。在能力方面,大学生表现出有效接触网络媒介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对网络媒介信息有一定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大学生利用微信这一交流平台,通过共享知识和信息来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在态度方面,大学生能自觉抵制微信中的不良信息,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并能选择性地转发微信信息,说明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素养的态度方面比较成熟。但从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还存在许多不足,通过上面的调查与分析,我们从以下四方面提出建议,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1.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

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基础,网络媒介素养的认知能力是指解读网络信息并客观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在这方面,学校应采取虚实结合的培育方法,把网络培育和网络下的培育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多渠道培育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所谓网络下的培育即传统的课堂教学,开设有关网络媒介素养的课程,指导大学生学习网络媒介的知识;网络培育即利用网络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比如,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上传网络媒介素养的相关资料,以完善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知识结构。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一些重大信息,与大学生进行讨论、互动,大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

2.加强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创造能力

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创造能力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核心。大学生解读网络信息并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网络信息后,不能只停留在信息的表面,还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创造性地利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到高水平层次上。加强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创造能力,首先应丰富和扩大知识面,积累更多实践经验,并运用其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要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发现新问题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的能力;最后,提高意志力,有意识地将网络信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形成习惯,从而提升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创造能力。

3.强调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质疑能力

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质疑能力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重点。网络信息丰富多样、更新频繁,往往会影响大学生的选择与判断能力,难辨信息的真假。因此,当我们步入网络知识环境时,要有质疑精神,学会选择和判断信息。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髓,是创新的起源与动力。鼓励大学生质疑网络信息,培育大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质疑的能力,要求他们抛弃“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质疑,培养大学生的质疑能力,并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纷繁难辨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大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时要主动质疑,习惯质疑,才能获得正确的网络信息。

4.注重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态度问题

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态度问题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对网络媒介的使用和网络信息形成积极良好的态度。首先,应加强自我管理,规范上网行为,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遵循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其次,要辩证地看待网络媒介及其信息,在信息过滤和信息安全方面形成良好意识,理性地选择网络信息,提高辨别虚假网络信息的能力;最后,增强网络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大学生不但要做到不违反网络法律法规,还要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并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

参考文献

[1]王宝权.基于博客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胡玉翠.微信环境下高效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