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7 16:06:11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篇(1)

一、引言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的环境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存在不同的特点。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最为重要的两项职能,但较长时间以来这两种职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既突出教学的主旋律地位,又要加强科学研究,是目前高校教师函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理论探索

2.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学派的观点:

(1)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个,即稀缺模型、个性差异模型、不同激励系统模型。

(2)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个,即传统智慧模型和G模型。

(3)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的模型主要有三个,即不同活动模型、无关个性模型和官僚资助模型。

以上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学科研的关系,但是,作者认为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教学科研关系相协调,并非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五五分成才算协调。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分配,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共同发展。科研成果比教学成果多,不一定代表教学就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高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

(4)科研成就高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

教师从事科研会使学校具有较高的声望,这意味着学校吸引资金和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较多的资金和优秀学生又是取得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基础。从事科研、取得成绩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科学态度、敬业精神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1)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人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2)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

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发展。

三、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3.1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1)要更新观念

教师正确的观念,端正的态度与积极的工作热情是教学与科研关系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首先,要坚持大学人才培养之本的观念。其次,教学作为学术的一种形式而重新定义。

(2)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大学不但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互动管理机制、激励利益机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建立互动机制。①在组织结构方面,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平衡需要流动的编制,采取院的研究所与教学系单位相结合的流动办法。②评价教师教学的质与量应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师报送的教学资料等,这样教师教学的内容能更新更好地得到反映。③开发教学与科研资源的潜力需要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利益机制。另一方面,学校优化院系结构、以学科建设为契机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3)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分工与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3.2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1)调节教学管理

学校应该将提高教学待遇与科研待遇并举,教学得到的回报与教学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加大对教学的奖励政策;搞好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加强对教学的监管力度。

(2)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3)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

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3.3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1)健全师资管理制度

学校需要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利用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领导对教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教师的实际能力,让教师自由选择应聘教学岗或科研岗。

(2)促进教师科研的公平竞争

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年轻教师的科研指导与鼓励。当然,高等院校无论大小,完全可以把科研提到重要位置。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但从观念的更新开始,更重要的是各种体制的创新,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考核要求既注重教学的质量又注重科研成果,还需要考核师德修养,因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同样需要高尚的师德修养来保证,不单单为利益而工作,更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不单有科研的热情更要有教学的责任。

教师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中的各种矛盾,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有道德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尚道德情操,根据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篇(2)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2

在高校教育中,教学和科研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也密不可分,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能让二者相辅相成,进一步的提高高校教育水平。高校教师既是教学中的骨干力量,也是重要的科研力量,但是许多教师很难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出现,影响到了体育教育在高校中的实施,需要更为深入的分析。

一、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目标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摒弃了原本的教学大纲,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于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育尽管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这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目标,但是却不是唯一的目标,充分认识到大学体育教育的教育属性,体育课程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也能让学生学会人机交往的技巧,再加上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社会适应性等能力,这些都是体育教育的目标,在要求上更为丰富,也更加多样化,而不是唯一的锻炼身体的目标。大学体育教育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也更加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体育教育中的主人,真正让学生通过体育课来参与到校园体育活动中来,这也是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方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是引导者和掌舵者,而不是主体角色,真正的通过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来完善体育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

二、目前大学体育教W与科研之间的冲突

(一)重视体育教学而忽视科研

体育本身是展现体育运动本质和规律的一个学科,从体育学理论的研究过程来看,是对体育知识重新认识的过程。国内外体育发展速度较快,相应的科研工作也应该开展起来,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完善体育理论知识,找到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在人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学校体育科研工作是体育理论研究和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完善理论知识,也能用理论内容更好的教学实践,这也是大学体育教学和科研应该发展的方向。不过从目前普通高校中的科研状况来看,体育教师还是过多的重视体育教学而忽视科研,教学效果却会影响教师的发展,这也制约了体育教育理论的完善。

(二)大学体育教育侧重矛盾

关于普通高校中大学体育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还是受到教育观念和教师素质的制约,形成了两种极端的观念。第一种观念,是科研的地位至高无上,也就是理论派,认为体育科研工作能有效的完善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而且相比之下,科研工作对于体育教学的硬性更为重要,尤其是影响着教师的利益和地位,有的体育教师并不愿因进行教学工作,本身体育课程在大学生很多都是可有可无或者是及格万岁的存在,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并不感兴趣,而教师的教学对于自身的职称评定上并没有作用,而通过科研,研究出更多的项目和观点,才能得到个人利益,因此教师过于重视科研过程,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侧重在科研上,严重的影响了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第二种是教学工作为核心,科研可有可无,也就是技术派,认为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的精力的课堂教学,科研只是一种“业余爱好”而已,尤其是在教学和科研的精力和时间发生重复的时候,往往选择教学而不是科研,这也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活动的进行。这两种观念都没有正确认识到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联系,将二者放在了对立面上,严重的影响到了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普通高校中大学体育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教学是科研的基础

体育教学能为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教学实践经验,这也是科研工作的基础所在,从目普通高校的人员结构来看,科研人员大都是从教师队伍中出来的,尤其是一些从事在一线教育工作上的教师,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理论基础扎实,并且也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在科研的过程中,能保持教学课程的积极性,找到体育教育中和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也是让体育和其他学科统一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科研能深入贯彻落实教育目的

体育科研工作中,需要以我党的方针政策作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确定体育科研目标,在科研工作中不断落实这一目标。普通高校的管理目标是认识整个学校的基础所在,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的开展素质教育,并且将教育工作落实到各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教育目标,体育科研活动同样能更为深入贯彻落实教学目标,通过科研工作真正的感受到教育目标的系统性,更为合理的调整课程结构,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能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

(三)科研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通过科研工作能让教师跟我给深入的了解病情研究体育理论知识,让教师在理论中找到体育教学的室,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的采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体育教学工作,真正的进行创新教育,充分找到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手段,形成创新的教学风格,真正能挖掘学生身上的创新潜力,并且通过教学实践不断落实体育教育相关理论,也能将体育教学经验凝聚成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实现二者的良性发展。这样教师在科研和教学实践的循环过程中,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进行。

(四)科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体育科研研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本身体育锻炼就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也能在锻炼的过程中,提高脑细胞的活力,让大脑能充分参与其中,有效提高记忆力,而且通过体育竞技比赛,能让体育活动更为有效的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判断力更为准确。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更有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真正的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素质提高的同时也能结合学生身体发展的实际状况,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也能让每个学生都有目的的提高,符合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体验,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知识的趣味性,也能在掌握体育知识之后感受到成果的体验,让学生更为积极的参与其中。教师以学生呢个为中心,真正的将科研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去,能有效解决原本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能主动的、有意识的去接受各种知识,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也能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真正的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受益终身。

(五)科研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教师在教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不再是完全依靠教材上的规定,每节课必须要学习某个知识点,只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为灵活的选择教学内容,这也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将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转化为科研理论,并且用完善的科研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材内容,也能充实自身,更好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不能仅仅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也应该是体育理论的研究者,尤其是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有效的提高科研水平。高校体育教师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能进一步的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进行科研工作,教学中融入科研成果,也科研中也结合教学经验,真正符合高校体育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孟俊鸟.浅谈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1):28-29.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篇(3)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1 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毋庸置疑,教学在高等学校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至今来说,没有其他更合适的手段可以代替教学去传授知识,培养学生。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说:“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教学首先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科研是一种由实践上升到认识的过程。教学实践能使教师(研究人员)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虽然所教授的知识以前已经学过、研究过。但是在教给学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也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个时候也许会有一些自己未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被激发出来,此刻就会作更多、更细致的思考。那么就会对自己的科研提供更多、更完善的信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写论文也是做科研的一种体现,但是没有教师系统的讲授,学生无从下手,所以科研要依赖教学。高等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已经具有高度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科学研究是为了适应社会,应用于学校,最终还是反映在学生的身上。学生是最跟随时代的发展,离教育现实最近的群体,所以科研人员有必要通过教学和学生交流信息,既可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增长学识,学生也会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再次,教学是使科学研究进行参与、推广和转化的手段。科研也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研究出来的新理论新知识需要在教学中得到体现,需要在教学中去证实其可行性,需要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反馈。教学过程是对科研工作的审视和总结。通过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又可以深化科研工作,使教师在科研领域里不断创新,有所发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对科研具有促进作用,是科研的源头。同时也是师生互动,互相激发灵感,促进科学研究的手段。

2 科研提升教学的质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科学研究的作用也不断增强,其地位也不断升高。自19世纪初德国威廉·冯·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原则,并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以来,近代大学一般均有教学与科研职能。他倡导大学以科研为主导、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方针。这一理念对于提升科研在大学中的地位,对于推动科研的进步和学术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科研是教学发展和提高的关键,科研在教学中的应用和直接渗透,成为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当前社会对高校的需求,能全面地把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教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一般来说,科研出色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比较优秀。

其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措施。强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发明。教师在研究所承担的课题任务的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让学生共同研究,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同时,一方面提高了科学研究水平,一方面在加入了老师的科研队伍的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因此,科研(下转第25页)(上接第7页)可以使教师在教学阶段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合作型、复合型人才。

再次,高校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现在学校的课本知识几乎长年不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想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就要搞科研。科学研究以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丰富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成为教学进步最重要的驱动力。科学研究是使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高学教学内容中来的基本保证。如果仅仅是教师站在学术最前沿却不能引导学生站到最前沿去,高校也不成为高校了。

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实施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积极地把科研、教学和学生融入到一块,可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3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随着国家对教育愈加重视,各高等院校为了更好地发展,对自身做了一些定位。大致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等几大类。这样的定位只是一个侧重点的不同,不可能说“教学型大学”只会给学生上课不去发展科研,更不可能说“研究型大学”就只是纯粹地搞科研而不教学。所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所高校要想发展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求学者,就要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不能相分离。

表面看来,教学和科研是对立的。因为受时间和精力限制,如果一个教师花费很大精力去教学的话就会占用科研的时间,反之亦然。其实则不然,因为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教学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级人才。在高校中,学生上课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头脑。从事科研的老师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资讯,如果他们去授课的话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遇到有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学生也可以自己去探讨研究,提出创新性的观点。这样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从教师自身来讲,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知识增长的过程。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科技以迅而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发展,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一味地教学而不从事科学研究,那么可想而知他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落后;没有丰富的科研理论做积淀,他的课堂教学是多么的乏味、空洞。那么怎么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教学要与科研相互渗透,尽量走出一条“科研—教学—再科研—再教学”的互道路。

薛天祥教授在他的著作《高等教育学》这本书中提到:新的教学观要树立“两个中心,一个根本”是思想。教学与科研必然成为学校工作的两个中心,重点高校尤其如此,这是客观规律,也是学校发展的趋势。“一个根本”就是把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作学校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的社会职能。他所说的并不是贬低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而是要把科研切实当作提高学科水平、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的主要渠道。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正如“对立统一”规律一样,教学与科研也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的。所以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要采取以教兴科、以科兴教、科教结合的方针,切实做到科教一体。

科研不仅是高校职能的拓展,更是高校教学的重要补充与完善。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亦或学生,都必须重视科研在学校与教学中的作用,使之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管理上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不能放松,既不能让教师把学校当作自己的研究所,也不能把自己看作是纯粹的“教书匠”。把学术进步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4-224.

[2]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3-256.

[3]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8-19.

[4] 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认识

1.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1.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入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2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2.1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大学不但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互动管理机制、激励利益机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建立互动机制。

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分工与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2.2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2.3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篇(5)

为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完善体制机制、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科研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顺利实现学校飞越性发展的奋斗目标。

民办学校从历史的车轮来看,从求生存到今天的飞越性发展,在经历了着一个过程。它在满足大众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国家需要的各类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大家感到民办教育的发展又将迎来新的春天新的挑战。民办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产物,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市场中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出现了一批办得好、质量高、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民办教育不仅扩大了教育总量,满足了社会需求,而且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了民办教育机制。民办高校经过了一个阶段的评估后,办得好、质量高、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又迎来了新一轮升本热潮。所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民办高校的科研水平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与目标。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民办高校教师存在和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普遍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给民办高校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

民办高校要科研强校,首先要做到观念创新,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加强科研工作,不仅要加强学科专业科研,还要加强教学科研、教育科研、管理科研。全面加强办学中的各项科研工作,不仅能提高科研水平、提高专业水平,还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管理和经营水平。同时,还能提高科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人才培养效益。其次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是高校教师存在和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普遍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给民办高校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民办高校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的特点,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视教学过程为科研过程,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研和科研能力。

一、以科研研究促进教学的改革的发展

科研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缺少教育科研的教学如营养育不良的树苗,只有做科研,才能找到真正的感觉,并用这种感受去开导学生,也只有做科研,才能驱动自己进一步学习,并用这些新知识去丰富学生。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日新月异地更新,民办高校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而教材常常是滞后于知识的更新,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活动,不断吸收新知识、创造新成果,并把这些新知识、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所以通过科研教师才能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最新动态与趋势,了解到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并及时反映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使教学内容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的步伐。如果教师缺乏科研积淀,上课就容易照本宣科。因此,教师应当深入市场,深入行业前沿,加强了解,深入科研。

科研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而是要靠做研究工作,这是主要的方法。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选择内容,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民办学校老师普遍年轻,没有教学经验。必须依靠一些学科带头人以及专业带头人带、帮、传,然后自己实践总结通过科研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科研还可以建设教学团队。

可见,科研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在本学科领域深入发展、掌握学科前沿的条件,。一名称职的教师,不能不搞科研。教师没有科研为积淀,没有学术交流为拓展,课堂效果再好,也只能维持浅层次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求知的需要。所以,科研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材建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教学研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民办高校的教学体制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有赖于广大教师积极认真地研究和解决,民办高校教师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断地选择教材、补充教材、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真正的把教学搞好。

二、视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为科学研究的过程

民办高校主要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高水平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要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学校要合理安排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让专业教师深入实践锻炼,既可参加实践一线管理,也可挂职锻炼,还可利用寒暑假进行兼职,以缩短学校与社会、教育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这样的教学实践才更加有基础。

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前提,为科研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所以教师应该把教学工作过程视为一种研究过程。认真从事教学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对于自己学习过、研究过的理论知识,一旦需要教给学生、教给他人时,必定会对已熟悉的理论再思考,很可能要再问问自己是否真懂了,也许还会有一些自己未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此刻就会作更翔实、更细致的思考。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也会思考能够唤起学生兴致和注意力的要点在哪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势必使自己对所要教授的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从而也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好的基础。

教学实践是科研的源泉,为科研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素材。科研总是以发现问题为起点的,怎样发现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就是要深入到教学中去,在备课、上课、辅导过程中,捕捉和发掘有意义的科研课题。在民办高校,由于学生基础、层次等方面都相对欠佳的实际情况,民办教育的课程改革、学科建设、专业调整,以及实训、实践教学改革等,都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科研素材。民办高校在宏观方面的投资体制问题、教学管理问题、学生管理问题;在微观方面的教学中的疑难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具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教材中的不完善或错误之处、书本知识滞后或脱节于当今的科技实践问题、课堂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恋爱、就业等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都成为了可供科研选题的素材。

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动力,科研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民办高校的学生受条条框框束缚较少,颇具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困惑和疑问,能激发教师的灵感,成为教师科研的资源,从而促进教师对本学科和领域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是促进反思的,各种变化发展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出了新的科研课题。反思不只是返回去思考,反复思考;反思,不仅对已有结论推敲,而且对已有结论的前提进行敲打或质疑,这样让教师增添了许多体验发现与发明的机会,在这种体验中增强探索能力,把握探索特点,这样,教学实践就成为科研的动力。

教学实践是对科研的传播和验证,并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科研成果,这个成果是否正确的反映了教育教学规律,是否具有科学性,只有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检验。

三、使教学和科研融合一体,科研是教学的提升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

进。一方面,教师通过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用于指导具体实践。将科研心得体会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来。民办高校发展的基础还不扎实,学校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把好教学这一关,学校的重心还应该偏向于教学,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14-02

在高校,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长期以来国内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科研水平提高了,教学水平自然就跟着提高。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观点概述

1.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这种观点与国外的正相关观点基本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和科研有一些共同因素,比如它们都是对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教学侧重知识的整合,科研侧重知识的发现。科研新知识用于教学,有利于新知识传播。这对学生的知识态度和掌握是积极的,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兴趣是积极的,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知识基础,对培养优秀教师至关重要。

2.教学与科研相互制约、相互对立

这种观点与国外的负相关观点基本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投入研究,教学投入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对教学有浓厚兴趣的教师会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投入在科研上的时间就相应减少。表现在教学上,获得很高评价的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教学,而那些对科研兴趣浓厚、成果突出的研究者,往往对教学持最消极态度。从人的个性特征看,好研究者喜独处,对外界压力和干扰反应冷谈;好教学者喜群处,对外界干扰和压力反应积极,乐于交流。两种活动要求的个性特征关系也是负相关的。

3.教学与科研各自独立、互不相干

这种观点与国外的零相关观点基本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与科研既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这两种活动各自独立,基本不相关,相关性趋于零。由于国内几乎没有学者持这样的观点,本文不对此展开分析。

二 高校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

1.教师的素质要素概述

高校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认知、判断和识别能力。要想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素质高低在其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由各方面的综合要素所构成,科研能力仅仅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同样要具备教师所共有的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政治素质、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能力、气质、人格魅力、沟通能力等。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强弱,与科研能力没有直接关系,更多的是与个人的性格和修养有关。

2.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关系

(1)科研能力为提高教学能力创造了可能性条件。毫无疑问,科研素质是高校教师上好课的基础性条件。一个科研能力太差的教师,其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必然很有限,会直接影响到其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这不意味着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成正比。也就是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仅是为教学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两种之间是可能性关系,没有必然性。因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还会受到教学方法和手段、人格魅力、语言能力、气质、沟通能力等要素的影响。这也是非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需要培训的原因所在。

(2)科研能力不一定能转化为教学能力。科研成果与教学有时联系不是很密切。有些教师研究的问题杂乱,有些教师研究的问题偏,虽然论文不少,但能跟教学内容扯上关系的不多。教师如果根据个人科研的喜好,在教学中安排大量课时讲授自己擅长而非课程重点难点的问题,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即使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科研能力要转化为教学能力也需要找到有效和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否则,科研只能是教师个人的单纯的学术素养。因此,基于科研水平提高了教学水平也会相应提高的认识显然是片面的。

三 高校教学与科研良性循环的条件

1.科学完善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是制度保障

在目前的高校体制条件下,不断进行“学术生产”的教授比“一味去将心事用在上好课”的大学讲师得到的评价要高得多,获得的经济利益要更丰厚。教授通过科研创造新知识,从而获得丰厚的社会和经济回报无可厚非。但是,从大学的发展史和大学在社会中的本质功能看,大学的根本意义还是人才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必须经过教学环节。大学需要并应该去培养更多愿意并善于履行教学职责的人才,而不是忽视甚至打压这类人才。这就需要高校从制度上对教学和科研进行制度导向,这种制度导向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待科研和教学的态度,只有制度导向在教学与科研关系上科学合理,才能避免教学和科研之间失衡。从而使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获得制度的引导和保障。

2.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是关键

科研能力并不当然地等于教学能力,要想把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

首先,科研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如果科研内容杂乱,脱离或与教学内容相关度不高,即使科研能力很强,对提高教学能力也难有大的帮助。从教学内容上讲,这样的科研能力根本不具备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条件。所以,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科研,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

其次,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借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要通过语言的变换,科研文字表述与教学语言表述有明显的不同,如果用生涩呆板的语言进行教学,很难对学生产生预期的听课效果。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还需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不仅仅是知识形式的转化,还需要借助计算机等工具,需要教师有比较高的课件制作水平。

再次,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要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表达具有艺术性,教学语言需要艺术性,一个语言表达不流畅的教师,即使科研水平很高,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是行为的艺术,讲台就是舞台,声、行、意、情并茂的教师更能打动学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一切,绝不是仅靠科研能力就可以解决的,必须依靠教师的全面发展。

3.师德是教学与科研良性循环的思想保证

教师的思想态度不端正极易引起“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发生。为了经济利益或职称,教师会很重视科研,对教学则应付了事。这种情况在高校很普遍,教授上课时,学生睡倒一片或者严重“翘课”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而那些一心为学生着想的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去精心组织每一节课,他们在科研方面相对就显得较弱,职称也受影响。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师晏才宏授课深受学生喜爱,但他仅是个讲师。所以,教学与科研良性循环除其他条件外,思德也是不可少的。只有那些爱生如子的教师,才会自觉围绕着教学这个中心来开展科研,自觉地把科研能力努力转化为教学能力,从而推动两者良性循环。

目前,不仅高职高专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培养,很多本科院校也提出要培养实用型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更需要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各高校只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院校自身定位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引导和约束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平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篇(7)

改变以前实验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方式,国学生积极主动的实验形式。实验教师把实验涉及的主要原理、目的介绍之后,重在指导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安全问题的防范。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的预见性,这样才能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又能提高学生对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实验走了过程流于形式。

实验的准备实际上对课堂理论学习内容的再构造。实验方法过程大部分和本学科的内容有较大不同。例如材料力学中纯弯梁的电测实验是验证纯弯梁横截面应力公式的,其实验设备原理是按物理学的电阻测量设计的。这类实验除了应使学生了解设备外,对实验的准备:模型设计、电阻应变片粘贴、线路连接,设备调试等准备工作的参与,对实验的认识和掌握肯定能更深刻。而此实验方法也是工程实践中尤其是在重大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测量荷载、控制位移、保证强度、安全的重要手段。学生准备实验是对知识的一次扩充,是以后走入实践独立工作的能力的锻炼。学生的参与是必要的重要的。

每一实验都有其目的性。在目的确定的情况下,达到目的的手段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也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培养。例如,在低碳钢拉伸实验中,不同的加载方案对实验会产生一定的数据影响,从而对缓慢加载这种土建工程中觉常见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钢弹性模量的测定中加载的级差影响数据,但应注意荷载的总范围。学生设计方案要考虑的诸多影响因素,使学生在各方面都会有不小的锻炼。对培养动手型的实用型人才很有帮助。

实验技术人员,除了完成设备检修维护,搞好实验指导外,对现有设备的原理性能应熟练掌握,善于指导学生,发现由学生提出的新的创意。我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创意,将气垫导轨的光电门进行了改造,使实验的数据精度有了明显提高。科学源于实践,而实验更是对有代表意义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因此实验技术人员所在岗位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从实践中来,经理论和实验到实践中去我校教师用遥控玩具赛车演示力的合成,用遥控车和安装用轴承作轮子的木板验证的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和动量定理等发明创造,充分证明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对教学及实验的重要作用。

除了对现有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外,如果人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自己目前的状况是很难有较大较快的进步的,因此,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实验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是必须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外交流和外出培训学习才会使学校实验室保持较先进的地位,才不会落到时代的后面。不断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对新科技、新方法、新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才会使实验室的使用和建设达到应有的目的效果。现在有影响的高等院校无一不在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充实实验室人才,有实力的企业无一不在科学实验上巨额投资,这些充分证明了科学实验在当代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更证明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开拓创新的重要性。作为高等院校更应该在实验室建设实验人员配备上予以加强,这不仅关系到学校整体的科研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关系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人才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应对新技术、新设备更为敏感,更应具有积极性。

教学实验更多地具有演示性质和模拟性质,由于实验资源的不足和实验经费的限制,往往使大部分理论验证和现象解释的实验无法进行。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手段。例如用计算机模拟风对高层建筑的影响,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等。而这些实验田可以模拟出不同级别的风对高层建筑及其附属物的不同级别的影响,能用色彩或数据形式显示出结构中应力的分布情况,相对也比较直观,能够重复使用,不仅能达到实验的基本目的要求,还能节约实验经费。当然,计算机并不能代替一切,它所作的一切毕竟是虚拟的,受到程序设计人员对工程了解程度、数据化处理技术、模型建立等种种因素影响。所以,在普通情况下,能用实物操作的实验还是用实物测定更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

国家在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任务”,“担负着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任务”,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取得先进技术成果,都离不开实验这重要环节。

高等院校搞科研,不仅能得到技术领先的成果,更能培养锻炼出高级专业人才,对实验教师也具有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科研的对象是客观规律,科研是高级的实践活动。要把高等院校逐步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离开实验是万万不能的。

教师教学工作与科研具有一致性。唯有经常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探索新知,更新自己的知识,建立新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学术水平,才能教学中避免死板,才能讲得;轻车熟路有声有色,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篇(8)

一、提高图书馆地位和推进图书馆的进步

1、提高图书馆地位的一剂良药;

图书馆工作不被重视,地位不高,部分原因在于:一些图书馆只重视实践而忽略了科研,服务工作忙忙碌碌,科研工作苍白无力,由于缺乏科研对实践的推动,其服务水平难以提高,从而与提高“学术机构”的要求相去甚远。图书馆不重视科研,地位就不可能得到提高; 科研不与实践互动,科研也会失去用武之地。若要医治图书馆员当前地位尴尬的顽疾,加强科研与实践的互动是一剂良药。尽管科研之路困难重重,但必须迎难而上,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在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以科研促进服务实践,追求服务实践的改进与创新,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声誉,提升馆员的自身价值。

2、保障学术与服务双赢;

图书馆的服务性和学术性,是指既要服务,又要科研,将工作中形成的方法、模式、流程、最佳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理论或方法体系,再用来指导服务工作,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求得真知。图书馆工作只有服务与科研共同发展,才能取得“双效”,实现“共赢”。“共赢”强调的是双方利益兼顾,以科研促进服务工作创新,对于读者与图书馆,应是读者先“赢”;对于馆员与图书馆,应是馆员先“赢”。科研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构建读者、馆员与图书馆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重要保障。

3 、有效推进图书馆事业的进步;

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手段不断更新,有许多新的课题、新的领域需要图书馆员去研究、创造。尤其是在图书馆的职能转向知识服务、支撑科技创新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更应该从不断的科研探索中丰富自己的学术内涵,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和服务水平。一流的服务实践,要有一流的科学研究作支撑,一流的科研则更要重视科研与实践的互动,绝不能脱节。图书馆馆员研究与实践创新互动开展得越好,就越能促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促进服务创新,促进图书馆更好地发挥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进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步。

二、图书馆科研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目的

1、科研素质较低,缺乏学习能力;

对于科研素质偏低、缺乏科研能力的图书馆员,其图书馆工作经验与理论研究难以相容,缺乏应用理论推动实践创新的能力,对科研工作难以驾驶。研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专业知识薄弱,而又缺乏学习动力,对科研心有余而力不足。

(2)对科研特点和规律缺乏钻研,不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

(3)专业技术能力低,不能很好地利用中外文文献和工具对新的认知进行科学的概括和表达,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4)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馆员对科研产生了心理畏惧,认为科研高不可攀。

2、科研队伍涣散,缺乏团队精神;

科学研究需要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只有组建一支以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优秀团队,才能凝聚优势力量,获得高级别科研立项,从而凸显创新能力。事实上,很多图书馆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还远未行成,图书馆员的科研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小生产方式上,队伍涣散,馆员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科研工作单枪匹马,自行其是。图书馆学研究没有方向性,撰写的论文东拼西凑;科研没有规划,缺乏科研训练,评完职称就告别科研;科研团队缺乏凝聚力,缺少高水平的科研带头人;申报课题缺乏创新思路,科研与实践创新不能生成互动关系。

3、科研动力不足,缺少评价机制;

图书馆的科研成果需要社会的评价与认同。目前还缺乏针对图书馆原员的科研评价机制,图书馆的创新潜力为得到充分发挥,急功近利、学术浮躁的倾向比较严重。科研评价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馆员科研与实践互动的热情,不利于科研活动与实践创新的广泛开展,不利于科研氛围的形成。图书馆的科研应注重考察科研与实践的结合度,注重评价科研与实践的互动关系,鼓励产出能指导实践创新的研究成果。这样不仅能激发图书馆员的科研热情,更能推动实践工作不断创新,实现图书馆整体科研实力和实践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完善科研机制,行成学术馆风

1、培育科研素养,历练研究能力;

图书馆的科研素养包括选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科研合作能力、科研方法、科研合作、科研道德、逻辑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是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的智能,需要经过长期待科研训练和培养才能具备。为此,必须加强对图书馆员科研素养的培育,使其具备浓厚的科研兴趣、敏锐的眼光、独特的思维、探究问题的意识、刨根问底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通过科研训练和实践,使馆员逐步掌握自行研究、自主创新等路径,并且善于学习科研规范,激发研究热情和创新的冲动。要培养人文的研究观,在追求知识创新的同时,将“人”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注重创造性地开展学术研究。

2、组建科研团队,凝聚群体智慧;

由于图书馆个人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有限,个人单枪匹马地进行科研难以产出成果,组成科研团队则有于提高研究的绩效和水平。为此,在开展科研活动时,应组建科研团队,凝聚群体智慧,联合科研。团队可以是馆内同事组成的团队,也可以是馆际间是横向联合。其组建思路为:

(1)根据图书馆员的自然条件,自愿组成研究梯队。

(2)可采取按子课题、工作量等分工合作的原则。

(3)课题组成员之间本着信息共享、研究内容衔接呼应、研究成果融为一体的运作方式;

(4)在阐述最终成果的创新点时,注意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等,预防纠纷。通过团队分工合作,实现“化整为零”和“集零为整”的研究战略,发挥协同力量,以利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总之,要积极开创研究新领域,创造新理论。图书馆的科研工作是必不可少和无法代替的,图书馆不从事科研,必将缺少工作活力与实践创新。图书馆的科研工作必需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科研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的发展,实践的创新也离不开科研的创新,二者互为因果,互利互惠,同步发展,其过程应是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过程。因此,二者的统一是支撑图书馆未来不断创新发展的选择和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篇(9)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29-02

高等学校是培养专业人才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科学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两个主要任务。根据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国内的高校可以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个主要类型[1]。其中“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以研究型成果的创新为主,更注重科学研究,国内大多数“985”和“211”工程建设大学都属于“研究型大学”,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但是,这些“研究型大学”每年都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了大量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在进行众多科研任务的同时也必须将这些学生培养成才,为不同领域输送人才。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在面临教学与科研二者如何抉择时,往往容易受到学术称号、职称晋升、基金申请等因素的诱惑,很容易做出“重科研、轻教学”的选择[2]。本文将从高校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成因的剖析、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关系的探讨、青年教师协调教学与科研的主要策略及目前高等学校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一些改革措施4个方面浅谈青年教师如何协调好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

一、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成因

高校青年教师都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职称晋升和学术称号的获得。虽然国内各大高校在职称晋升条件中对教学和科研的量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但科研和教学工作量的评价有着很大区别。目前较为流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去量化,即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科学奖励。而其中的每一项都可以细化分为不同的等级,譬如科研项目划分为部级项目、省部级项目、横向项目等;科研论文又划分为核心期刊和SCI,而根据SCI的影响因子及分区对不同的论文划分为1~4个不同的等级,科学奖励同样被划分为部级奖、省部级奖,综合这几项把科研考核指标作为职称评定的主要参考标准。但教学很难像科研那样细致量化的考核。目前教学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师完成的教学课时,教学过程中是否发生教学事故,以及部分高校实行的学生网上评教,即学生可以分别对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但是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没有认真的去完成,同时考评得分的高低对教师来说“无关痛痒”,这些都导致教学的效果好坏没有固定的指标去衡量。目前高校在招聘各类人才时往往只对应聘者的科研能力提出相应的要求,而对教学能力则没有明确要求。

影响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第二个主要成因则是各类学术头衔的申请和考核。目前,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中组部、科技部乃至各个省市都有各类人才项目,包括基金委的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的跨世纪人才、科技部的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青年拔尖人才以及湖北省的楚天学者等。这些人才类项目及学术称号的获得在一定程度标志着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及学术影响力。显然,这些人才类项目和学术称号对高校青年教师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是大部分青年教师的奋斗目标。但是,我们国家这些人才类项目面对的申请对象不仅仅是大学的教师,还包括中国科学院、农业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一些专职科研单位的专职科研人员。而长江特聘学者、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这一系列人才项目在申报时往往只考核申请者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基本不考核其教学能力。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在申报各类人才类项目时就需要与研究所的专职科研人员竞争,这迫使高校青年教师必需在科研工作上狠下功夫,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这也导致了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往往会“重科研、轻教学”。

影响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第三个主要成因是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在当今的各大高校中都不乏一些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的存在,他们讲课风趣幽默,储备知识渊博,每次上课课堂都爆满,但是这其中又有不少已然一把年纪还仍然是讲师或者副教授,又或者因为科研任务不达标而不能得到继续聘任的教师。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高校管理者对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重视程度的异同也是导致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一个原因。

二、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研究型大学两大主要职能,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教学和科研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当今高校中,不从事教学只从事科研的工作者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如果只从事科研工作,他们则与科学院研究所的研究员没有区别了;而只专职从事教学工作,不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也不可能成为好教师。在如今的高校中,只有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二者全面均衡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一代教学名家。因此,青年教师应当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做好教学工作可以促进教师对所讲述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从中发现一些目前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为科研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切入点;同时从事科研工作可以获得一些书本中没有的科学知识,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带给学生最前沿性的知识,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学术水平的教师一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都会更为深刻透彻,这将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高校青年教师应当正确理解和认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三、青年教师协调教学与科研的主要策略

高校青年教师不仅在思想上要意识到教学和科研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有机体,而且在平时教学科研工作中也有策略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做到教和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1.融入高水平科研团队,确立科学研究方向。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起步阶段,由于受实验室硬件条件及科研经费的限制,科研工作很难单打独斗做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这就需要我们高校青年教师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和科研兴趣加入到所在单位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团队,在团队学术带头人的引领和队员共同帮助下,让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更快地成长起来。同时,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应该逐渐形成自己特色的科研方向,既符合研究团队的总体研究方向,又有自己的特色。

2.结合科研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课程。青年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课程。这里的适合是指自己比较熟悉、与自己科研方向又比较密切的课程。教师要上好一门课程,仅仅是熟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需具备与课程相关的渊博知识。因此,青年教师在教学课程的选择上就显的尤为重要,教学内容不能偏离自己的研究方向太远,对课程内容本身有一定的了解,加上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学科前沿,不至于照本宣科,还要能将自己掌握的学科的最新知识和研究动向传授给学生们,这样既加深了自己对最新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也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在备课过程中阅读大量课程相关原始研究文献,能够促使教师对一些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为科研工作获取新的灵感。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第一门课程的选择在青年教师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学课程与科研方向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青年教师才能够更快更好的成长为学科优秀科研人才和教学大师。

四、结语

日前,由武汉大学设立的武汉大学“351人才计划”教学项目和浙江大学设立的“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基金”可以看出,国内部分高校正在逐渐的鼓励教师把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新生力量,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应当努力提升自身潜力,凝练研究方向,协调发展教学和科研,以符合21世纪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和需求。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篇(10)

资助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调研”12JK0116。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公认的两项基本职能,也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职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构建二者的良性互动机制一直是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科研工作的主体,了解其教学科研关系认识及协调方式是研究二者关系至关重要的一环。陕西高校是全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实力有待提高。若想加快陕西高校发展步伐,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更要注重教师教学科研关系的研究,从而为高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研究综述

目前对于教师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二是通过研究调查分析高校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投入状态。造成高校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者将目光集中在了宏观政策引导,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影响与教师自身利益需求三个方面。徐颖认为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的认识偏差、学校政策引导以及“一刀切”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关键因素 【1】,汪增相在此基础上强调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指出:“在社会和高校如此重视高校科研的大环境下,作为高校一分子的大学教师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2】。高校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投入状态的分析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抽样测试。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对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广西大学以及深圳大学的691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教学对于科研的促进作用要小于科研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 【3】。吴薇选取荷兰莱顿大学与厦门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对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观进行了比较 【4】。浙江师范大学的管雁对浙江省内的三所大学教学与科研发展协调状况进行调研 【5】。几项调研均发现教师普遍具有将科研与教学相协调的意识,但是迫于目前的外部政策、考核压力,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上仍倾向于科研工作。

以上研究对人们理解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认识及协调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也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感性理解较多,实证研究较少。目前对于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认识的研究仍以主观理解为主,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分析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时,多是基于作者自身认识,缺乏数据支撑。二是实证研究范围过窄,多是针对单一学校或是某种类型高校的研究,缺乏区域性研究。三是对西北地区关注不够,调研取样大都以东部及沿海地区高校为主。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关系认识及处理方式,尤其是西部教师的相关认识,我们针对陕西高校设计并开展了此次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陕西是西部高等教育的桥头堡,其学校类型众多,层次分明,因此本次研究将陕西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选取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及西安医学院5所院校作为研究样本,分别涵盖了“985”、“211”和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等不同层次的高校。出于对医科重要性的考量,特地选取了西安医学院进行调研,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本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1.陕西高校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和态度;2.陕西高校教师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研究问题,首先采用文献综述法对以往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编制了《陕西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现状调查问卷》。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630份,回收问卷514份,其中有效问卷448份,占总数的71%。最后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相关问题。

研究结构

1.陕西高校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

教师如何理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二者关系的处理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陕西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在这一部分共设计了8个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教学还是科研,二是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否相互促进。

表1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通过调查发现,有37.2%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核心任务,而有54%的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应该并重,仅有8.7%的教师将科研作为单一的核心任务。可见,多数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主要使命,与科研相比,更多教师倾向于将教学作为主要工作。就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80.1%的教师认为二者可以相互促进(见表1)。对于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程度,有47.5%的教师认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更大,认为教学对科研促进作用更大地与二者基本对等的人数相当,分别为24.7%与20.3%。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陕西高校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核心任务,并且二者为正相关关系。而且近一半的教师认为科研对教学更具有促进作用,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

2.陕西高校教师怎样处理教学、科研关系

(1)教学投入

教学投入主要是基于投入动机、投入时间与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其中投入动机分为个人爱好、职称评选需求、职业发展需要、薪金报酬、社会影响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职责所在等7个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半数教师从事教学的动因涵盖了职业发展需要(54%)及教师职责所在(53.5%)两个部分,仅有37.2%的教师出于个人兴趣从事教学工作。

教师教学投入时间在平均工作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均超过了50%,平均值为56.7%。其中西北政法大学教师教学投入时间在总工作时间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62.6%,西北大学教师的教学投入时间最低,为52.4%,科研实力最强的西安交通大学,其教学投入时间也达到了61%。可见,大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依然以教学为重,在教学中投入的时间也相对较多。

就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有45.8%的教师认为教学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32.3%的教师认为相对较低。综合衡量,认为教学投入产出比低的教师占到了总数的45.7%,而认为其高的教师占到了总数的53.2%,多数教师认同教学投入能够带来相应的回报。

(2)科研投入

与教学投入相同,科研投入部分也是基于教师科研投入动机、投入时间与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教师科研投入的主要动机为职称评选与职业发展需要。其中有42.9%的教师认为职称评选是教师从事科研的主要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投入动机调查中,仅有8.7%的教师将此作为教学投入动机,可见,目前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主要是迫于职称评审的压力。

与教学投入时间相比,这几所高校教师的科研投入时间相对较少,平均只占到总工作量的43.3%。其中西安医学院的教师科研投入时间最少,仅占25.5%,西北大学教师科研投入时间最多,占到42.8%,但总体均低于50%。可见,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教师始终将教学工作置于首位。

与教学投入产出比不同,多数教师认为科研投入产出相对较低,其中12.5%的教师认为非常低,42.9%的教师认为比较低。而认为科研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的教师为41.5%,不及总人数的一半。

教学投入与科研投入两部分数据分析表明,陕西高校教师教学投入动机与科研投入动机有着较大区别,前者主要是出于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与自身天职,而后者主要为职称评选需求。因此,与科研相比,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更具有内在动力。而且大多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时间更多,在日常工作选择中,也更倾向于教学活动。在调查中,有42.4%的教师表示他们会优先选择教学工作,仅有18.1%的教师认为科研工作更为重要,认为二者同等重要的也只占到28.6%。41.7%的教师认为从事科研不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而有32.1%与13.2%的教师认为科研“略有影响”或“比较影响”教学工作。反观教学对科研开展的影响,有38.8%的教师认为没有影响,而有32.8%和17.4%的教师认为“略有影响”或“比较影响”。可见,陕西高校教师能较好地处理二者的关系,但是大多数教师认为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彼此的工作效率。就投入结果而言,与传统观点不同,更多教师认为教学的投入产出比更高,而科研投入产出比较低,而这与学校定位、学科性质及教师能力等都有着密切关系。

结 论

第一,与传统观念相同,绝大部分陕西高校教师都认同教学与科研之间为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将教学与科研作为教师共同的核心任务。从教师主体出发,教学与科研还是相互依存、彼此互助的关系。

第二,与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认识的不同,陕西教师在实践中出现了教学与科研相脱离的情况。有近半数的教师表示他们会优先选择教学工作,而且多数教师认为二者无法兼顾,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必会影响科研投入效率,而科研又会影响教学投入。陕西高校若想平衡教学科研,不仅要在认识层面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观,更要在实践层面协调二者关系,构建教学、科研互动机制,从而帮助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第三,陕西高校应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高校科研发展。根据本次研究分析,目前陕西高校教师更倾向于教学工作,从事科研的动力稍显不足,而且多事教师认为教学的投入产出比要高于科研。可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多是基于学校政策、职称评选等外部因素,而缺乏内在动力。这就会造成科研质量不高,教师科研兴趣点增长缓慢等诸多问题。而教师更愿意从事教学也说明目前陕西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欠缺,科研工作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此陕西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质量,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颖.大学教学与科研非良性互动成因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

[2]汪增相.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0,(23).

[3]刘献君.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篇(11)

1.高校教育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下凸显的问题

1.1教育理念与教学精神偏离

高校教育中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这也是高校长远发展的关键。将教育目标立足于人才培养,积极从高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对于此高校培育人才的同时,还要注意协调高校运行利益,处理好两者关系,才能更好的凸显出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当前虽然多数高校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但是在很多方面却侧重于教学运营,过度攀比教学面积、学生数量等。这些教学行为已经严重与教学精神背离,人才培养力度降低。尤其是很多高校都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其只要发展创新就不能缺少经济的支持,如果实现长远发展则必须强化高校的独立性。高校不仅在教学精神上有所偏离,在办学价值上也缺少独立性,很多改革工作逐渐朝着利益最大化方向转变。

1.2过于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质量

高校教学中,对科研非常重视,认为高校教育水平的评判就是针对科研成果,正因为如此,导致教学质量提升被忽视。科研的重视不可或缺,但是却不能单一的从科研角度去判断高校教育水平,必须以综合分析角度出发,对高校教学质量、培训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对比[1]。科研成果能够为高校带来更高的荣誉,同时也可以增加高校科研经费。但是过度关注科研工作,将科研设备努力目标,这样一来教学工作投入精力就会减少。甚至很多高校将科研任务下加到学生与教师身上,将其设定为评定教师职称的标准,学生获奖数量等决定学生的能力。

2.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对策与形势

2.1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协调教学理念与教学精神

高校教育主要包括三大模块,人才教育、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高校改革基础上,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但是却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新的人才教育方法,并且追求高校独立发展。遵循育人原则,积极改善高校教育环境,通过环境的改善与学习氛围的营造,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并且重视学生个性化。协调好教学理念与教学精神的关系,引导学生梳理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切记所有活动均围绕学生培育与学习需求展开。时刻保持学生欣欣向上的精神面貌与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更多推动力。

2.2协调科研与教学质量提升关系,重新对高校教育进行准确定位

2.2.1制定与高校改革相符的发展计划

高校根据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准确进行发展定位,并且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适当调整教学、科研之间的比重。对于研究型高校来讲,其本身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实力雄厚,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条件突出,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同时展开科学研究。面对此类型高校,则可以适当从教学资源中抽出一部分致力于科研,利用科研的突破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当然对于普通的高校来讲,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因为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以及科研能力等并不是很强大,必须严格遵循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制定与高校教育改革相符的发展计划,不能盲目追崇科研发展,最后得不偿失,教学质量下降。高校核心任务在于人才培养,如何更好的开展人才培养是研究的重点,处理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在满足人才培养、高校教育前提下,适当进行科研。

2.2.2打造完善的科研管理与评价体系

对于高校教育改革来讲,科研管理与评价体系的提出与完善,引导高校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并且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某些教师因为科学研究方面能力突出,则针对具体的考核对其科研能力进行着重评价,并且为其制定科研教学定量计划。当然如果某些教育更擅长教学,则着重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不能单方面以科研成果加以评价[2]。科学的考核体系要求对教师具有针对性的考核,根据教学考核计划的制定,对高校教育改革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协调科研与教学关系,引导高校不断进步。

2.3完善高校教学评估体系,指导高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