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石油的化学元素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8 16:43:07

石油的化学元素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1)

1.1石化安全问题

石油化学工业不同于轻工业、冶金、加工、零件生产等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运作和发展是伴随着可燃性气体、液体、有毒元素等物质的,所以安全问题就更加容易发生,值得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石油化学工业主要对石油和天然气用化学手段进行处理和加工获取石油产品,而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是依然以爆破的气体或者液体,而且化学反应中很大多伴有发热或者产生火星等现象,这就容易引起火灾或者爆炸的事故发生。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发生的重大事故也比较多如,1979年吉林液化石油气厂由于球罐爆裂,导致了火灾的发生,死伤严重,并且经济损失达六百万。1984年大连石化公司由于可燃性气体泄漏,发生空间爆炸,人员伤亡总素达百人。近些年来仍然有一些化工企业发生重大事故,对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对资源造成浪费,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石油化学工业中大多都是利用化学工艺和原理对石油等资源进行处理和加工,提取人们所需要的燃烧油或者石油附属产品等。但是石油中含有很多的有毒元素,会对工作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参与各种化学反应的元素也有许多有毒元素,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化学事故的产生。2000年的时候,相关调查显示全世界化工企业由于化学事故导致人员死亡最多的国家为中国,死亡人数136人。

1.2环保问题

石油化学工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原材料大多都是可燃性的,但是有很多有毒元素存在石油中,石化爆炸和火灾发生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或者温室气体,这些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石油化学工业中的爆炸和火灾蔓延速度较快,而且破坏力较大,扑救较为困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气体还可能对人产生威胁。现在石油化学工业中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泄漏问题,泄漏可能导致火灾、爆炸等问题,最为严重的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问题。石化中有毒气体或者可燃性气体的泄漏,能够导致空气质量较低,一旦爆炸或者燃烧产生的有毒性气体对大气层造成破坏。石化中液体泄漏,如果泄漏到河流之中,会产生严重的水污染,而且人们没有较好的扑救措施。

2石化安全与环保重要性

石化安全与环保是现代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环境问题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石化安全与环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保证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其能够使用到质量较高的石油产品。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使环境得到应有的保护,不会因为石化事故被进一步污染和破坏。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减少企业和国家的经济损失,能够使石油资源不被浪费,得到合理、高效利用。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使我国石油工业走上良性发展路线,而且能够让我国石化企业在国际中有良好的形象,在让我国人民对化工企业有更多的信任。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使石化企业创造更多的福利和效益,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促进我国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2)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石油化工产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国的成品油批发市场全面开放,使我国的石油化工市场走向世界,逐渐形成了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一、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2012年,我国的石化产业对外贸易依旧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石化产品所面临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201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石油和化工产品的进出口动力依旧十分强劲,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数据统计,中国石化全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上一年增长了30%。根据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前半年石油和化工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约为120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1%,其中进口贸易总额为82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4%;出口贸易总额为37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7%;贸易逆差为44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5%。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这导致了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一直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之中,造成了我国的石油化工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的状态。其中,主要进口的产品有石油和石油产品,有机化学品、天然气及人造气、合成橡胶等。其中原油占了石油化工产品贸易逆差的68.2%。相比较之下,无机化学品以及橡胶制品呈现出顺差的状态。据有关方面统计,2012年1月到6月期间,我国原油进口数量就达到6742.7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了45.9%,进口贸易额为283.3亿美元,出口量为159.6万吨,出口贸易额为5.4亿美元,原油贸易逆差是277.9亿美元,同比扩大了5.3%。由上面所述可知,2012年,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比较快,石化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要快于进口,然而贸易逆差却在继续扩大。

同时,我国的石油化工领域已经全面对外开放,进出口关税正在逐步降低,进口国外石化产品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另外,加上人民币升值、石油价格震荡、资源短缺以及出口技术壁垒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的难度。总体上看,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二、产品出口的国际制约因素

由于当前的石油化工行业贸易逆差,石化产品出口不顺利,笔者通过对石化行业及石化产品分析,进一步探究制约我国石化产品出口的因素。

1.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原油价格在去年上涨的基础上,今年依旧保持上升态势,并且屡创新高。2012年年初的时候,国际原油价格为每桶60美元,而到了年终的时候,受到美元指数下滑等综合因素,最高上涨可以达到每桶100美元,上涨幅度比较大,价格也一路狂飙。受到国际油价的影响,截止到2012年6月份,国内的主要石化产品价格在波动中整体上升。对30多个大中城市的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酯切片和顺丁橡胶的价格进行监测,这些产品上半年的平均价格分别是13009元(吨价,下同)、12180元、7222元、11351元和16990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了10.81%、6.95%、2.88%、6.63%和9.73%。受到国际市场的高油价支撑,主要石化产品的价格总体也在高位运行。因此,国际油价的波动必然影响石化产品价格的变化,最终导致国内的石化企业陷入经营的困境。

2.贸易摩擦比较频繁。连续12年以来,在遭受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中,我国均是位居第一,石化行业正是反倾销的“重灾区”。根据中国贸易救济网的资料显示,2012年,国外一共发起65起对华反倾销调查。这其中涉及到石油化工产品的案件数量为12起,仅次于轻工业产品,所占比重为18.5%。

三、产品出口的国内制约因素

1.市场经营主体。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品油市场对外开放,从此,中国的石油化工品市场渐渐走向了完全竞争的“后分销时代”。我国的成品油市场将逐渐形成国有大型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和社会经营单位共同参与经营的局面,开始了全方位的竞争。

处于世界500强中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在我国都有分厂或者在我国设点。在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每个领域都有这些公司的市场。此时,外贸经营权的彻底放开,使得很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也进入到这一领域。这样的竞争格局更是增加了国内原油和成品油市场的变数,促使进出口经营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完全开放的国内石油化工市场以及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最终导致了我国的石化产品进出口变数增大。

2.人民币持续升值。近几年来,我国的人民币持续升值,尤其是进入2012年以来,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比例日见新高。根据行业的内部估计,如果人民币升值5%,化工行业的出口收入就会减少87.9亿元。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进口成本,但使产品出口的难度增加。

四、结语

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比较活跃的产业部门之一。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我国化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日趋激烈,化工产品出口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参考文献: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3)

1. 石油未来消耗量的预测

查找有关石油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预计储量,探明储量、年度消耗量和价格等数据,使用找到的数据并运用资源建模的方法对世界范围石油的消耗问题进行建模分析。

1.1建立预测模型的原始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资源查找方法,找到世界上拥有石油的国家,并且根据查找的资料进行了数据的整理,由于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本文选取了从2005-2015年的数据,接着进行了权重的衡量,本文选取的34个石油国家所拥有的石油总和每年基本都超过了97%,根据统计学的观点,可以忽略其他国家所拥有的石油量对本模型的影响。

1.2使用系统动力学法预测世界石油未来消耗情况

1.2.2预测模型的建立

由于地区较多,为了简化分析,本文对亚太地区的石油总量以及全世界的石油总量分别进行了拟合。

1.2.3模型求解与分析

根据系统动力法,通过matlb对亚太地区的国家的石油总量的拟合,结果如下:

最终通过线性回归法得出以下表格:

由下图可知,在2005-2025年间,全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总呈上升趋势,但是不难看出,在2025年以后,开始下降,即,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来看,如果不加以人为的限制,或者说没有任何改进的措施,石油探明储量会不断下降,而且下降速度的越来越快,最终石油会被人类开采完。

2. 各因素对石油消耗量影响的分析

为了具体反映四个因素与石油消耗量的关系,选取了中国作为具体的数据来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对所选择的四个影响因素:经济,人口,环境和政治进行分析,将这四个因素分别单独与石油的产量(消耗量)做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最后再将四个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得到四个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石油消耗量,得到其之间的影响关系。

2.1对各因素分别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2.1.1经济因素

石油消耗量与经济因子的相关分析,本文通过用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来反映一国的经济情况。用excel统计中国2005-2015年间历年的全国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并对该表格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作出经济因子与石油消耗量的相关性图像,并求出相关系。

2.1.2人口因素

对于人口和石油消耗量之间的关系,同理,搜索了中国2005-2006每年的人口总数,并且使用和第一步相同的方法对石油消耗量和人口因子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到相应的图像和相关系数

2.1.3环境因素

当考虑环境对石油消耗量的影响时,为了便于数据处理,对环境因素做了简化处理,通过查资料可知,环境质量指标主要包括水环境,声环境和气环境三个部分的指标,且容易分析可知,与石油相关性最高的为气环境。而空气质量检测指标主要有PM2.5,SO2,NO2等,但是由于PM2.5的检测年数不能追溯到2005年,其次,资料显示石油中硫元素的含量在0.06%左右,而氮元素的含量在0.02%左右,同时为了数据更加容易处理,选取了SO2作为环境质量的反映指标。再通过查找中国2005-2006年历年的SO2平均浓度,整理数据后再与石油消耗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到如下图表和对应的相关系数。

2.1.4政治因素

最后考虑政治因素,由于政治因素过于模糊,本文暂且通过一国的进口量来反映政治。同理可得政治因子和石油消耗量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如下图表以及对应的相关系数。

2.2对四个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分析

利用matlab最后将四个回归方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综合在一起,并通过检验F和t检验进行检验。

首先,以x1~x4为全部自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一个多元回归模型,有 再利用matlab进行F检验和t检验,结果如下:回归模型的复判定系数 模型的剩余标准差为288.3241。对模型进行F检验:F=40.2865。对各参数进行检验的结果见表1。4个自变量模型的t检验的结果:

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F检验通过,复判定系数与调整复判定系数的差距较小,但在检验中有若干自变量对y的解释作用不明显,因此,可以考虑对自变量进行调整。

2.3四个因素的分析结果比较

2.4局限性分析

首先,在区域的选择过程中,为了简化同时也具体的反映石油消耗量与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所得到的数据不适应与全世界;接着,在处理各个因素的过程中,对于经济因素,选取GDP作为数据来源,并不全面,考虑环境因素的时候,选取的参考数据太片面,SO2只是环境监测指标中的一项,即数据不够准确,不能全面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情况。而对于政治因素,采取以进口量来衡量,只能从侧面反映一国对外的政治情况,而忽略了国内的政治情况;对于这些局限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中文科技期刊稻菘猓当代石油石化,2006.1

[2]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油气杂志,2015.12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4)

一、石油生产过程中的脱硫技术现状与不足

由于汽油在实际使用与燃烧过程中,通常会形成部分气体,而在这些气体中包含了二氧化硫,其会在大气中形成酸雨,严重的影响了生态平衡,同时对于人体的健康也造成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当前各个国家对于含硫的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几年,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具有的重要性,因此,对石油的质量水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从这点我们不难看出,消除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使其化学与化工呈绿色趋势已经成为了当前的焦点话题。然而,当前石油生产过程中的液化石油气脱硫技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以下对其现状与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与研究。

1.脱硫醇技术

石油生产过程中的液化石油气脱硫醇装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脱后其硫元素的总含量过高、铜片的腐蚀程度不符合实际标准要求等等,液化石油气经过精工制造后形成了诸多的二硫化合物,其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抽提与再生效果水平较差,而再生效果水平差处于关键部分。液化石油气脱硫醇技术的难点部分是其再生部分,如果再生效果不佳,那么就会直接的使得循环溶剂中硫醇钠的浓度越来越高,这样不仅制止了抽提脱硫醇精工制造的提升程度,同时,还进一步的增强了催化剂、碱对二硫化合物的增溶作用,从而使得循环溶剂中的二硫化合物的含量较高,以上所述的两种现象都会造成液化石油气在精工制造后所含盖的硫元素数量呈较高趋势。

当前,虽然有部分相关学者制定出了液化石油气脱硫醇后固定床补充精制及无碱固定床直接转化脱硫醇工艺等技术,但是,总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实际实行,要么是投资成本过高、精工制造后的液化石油气具有较高的硫元素,不具备推广价值;要么是液化石油气脱硫醇工艺能够将液化石油气的精工制造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必要性不大。

2.脱羰基硫技术

通常情况下,无水、无碱性的催化剂存在时,COS就会出现中性状态,并且不具备腐蚀性,此外,COS在硫元素的总含量中占有较低的位置,往往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脱除羰基硫存在的问题。部分企业在石油生产过程中的液化石油气具有较高的羰基硫含量,要想使其脱硫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就必须做好脱羰基硫工作。

二、石油生产过程中的液化石油气与炼油脱硫技术的措施

1.液化石油气的措施

1.1消除再生的副反应

我们可以通过固定床催化剂技术将氧进行全面的溶解,有效的处理好抽提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再生副反应;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将抽提反应过程中的硫醇钠在催化剂的影响下发生氧化反应,以此降低二硫化合物的生成率。

1.2选用静态混合器

将其与纤维膜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此作为溶剂与液化石油气之间的连接设施;之所以选用静态混合器,是因为其投资小、混合效果好等优点,它能够在提高脱硫醇深度的情况下,降低水洗水消耗程度,从而实现了节能减排。

2.炼油脱硫技术措施

2.1吸附法深度脱硫工艺

首先,物理吸附法;实际上指的是在一定的物理吸附剂表面或者是在其表面的活性组织成分对石油中含有的碳元素所产生的一种物理吸附作用,而这种吸附作用含有的化学成分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情况。物理吸附脱硫主要采用的是色散力或者是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的作用进行的,由于范德华力的力度较低,所以,其在实际吸附过程中,吸附剂具有再生功能。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从中得出,绝大部分的材料都能够作为硫的吸附剂。

其次,化学吸附;上面所述的物理吸附法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此项吸附是根据二硫化合物以及烃这两者之间形成的极性差异来开展脱硫的,所以,其对硫化物的选择较差,此外,对于部分高质量的汽油而言,如果采用物理吸附的方法进行,是很难与预期的要求相符的,那么,为了有效的将这一问题进行解决,相关学者研究出了以化学吸附的方法来实现脱硫。化学吸附脱硫实际上指的是在吸附剂中含有金属性质的组织成分能够使燃料油中的碳化物发生碳-硫键断裂。它与物理吸附脱硫有着不同之处,其发生了化学反应,石油中的硫元素与吸附剂中含有金属性质的组织成分之间形成了组合物,这两者在结合之后,与其相应的烃类分子最终得到了有效的释放。

2.2催化法深度脱硫

首先,催化剂的选择;应选择LK-1加氢型的催化剂,该催化剂的活性组成成分具有特殊性,其主要是以W-Ni作为催化活性中心,其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并且其还能够有效的进行催化加氢,具有极高的稳定性。

其次,实验装置;催化加氢主要用于国内自行研究开发的JQ-05中型固定床加氢装置中进行的;氢气是由电解水最终形成的,其纯度将近100%。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石油是一项组成成分较为复杂的系统,它主要是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而成,其包含了硫、氧、氮、磷等诸多的元素;当前时期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石油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根据这一情况对石油生产过程中的液化石油气与炼油过程中的脱硫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液化石油气与炼油脱硫技术的措施;对于液化石油气的脱硫工艺可以采用消除再生的副反应和选用静态的混合器进行;对于炼油的脱硫工艺可以采用吸附法与催化法这两种技术,这些技术对于石油的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张存,马春艳,刘晓勤.柴油深度脱硫中砜类氧化产物的萃取分离[J].石油学报,2009,25(3).

[2]王云芳,尹风利,史德清,等.车用燃料油吸附法深度脱硫技术进展[J].石油化工,2006,35(1).

[3]孙学文.炼油厂产品深度脱硫工艺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28(4).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5)

1 因素分析法应用的提出

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Approach),又称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解分析现象总变动中每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定基替代法。因素分析方法能够使研究者把一组反映事物特性的变量简化为能够反映出影响事物特征的几个关键因素,继而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运算、分解、刨析每一关键因素对所研究现象的影响程度。它是现代统计学中多元统计分析中一种重要而准确的分析方法。

针对2012年某石化公司在同行业效益排名较为落后,盈利能力较差现象(图1),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找准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制定确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公司整体效益。分析如下:

找准主要矛盾:2012年上半年与同期相比,进装置原油价格上涨830元/吨,为生产成本提升的主要原因;在成本扩大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公司效益是我们统计分析的主攻方向;剔除成本影响,高效产出是提高效益的唯一渠道。

(1)不考虑产品出厂均衡性,剔除产成品库存影响,即收入设定为产出的概念范围。目的为找出影响抚顺公司较长期内产出水平的内外部因素。

(2)确定影响产出水平的主要三因素:加工量、生产结构、产品出厂价格。重点分析和评价加工规模、产品结构及市场变动对当期产出的影响。

(3)确定三因素在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概念之间的相对性,以确定同度量的时期标准,数量指标趋势:加工量>产品收率>产品出厂价格。

(4)为反映抚顺公司在生产结构上的进步,分析选取与同期比较;为反映抚顺公司在技术基本相同、生产能力及结构相近的同类企业中的生产水平,选择与大庆石化进行比较。

(5)产出为净产出的观点,扣消费税价格计算,以分析最终效益的变动程度。

2 重要因素的确定及因素分析的应用

进行因素分析的目的在于将对总产出的影响区分为相对不可控因素(加工量、价格)影响,及可控因素(生产结构)影响。

因资源充足度、管输能力、非计划停工造成一、二次加工的不配套等条件影响,致使加工量存在一定的相对不可控性,产品出厂价格由销售公司制定出厂结算价格,亦是非企业可控因素。

企业生产结构、产品结构为相对可控因素,是决定企业创效能力的关键。

公司影响效益因素分析:

总体收入差==原料油加工量Q1×产品收率P1×产品价格M1-原料油加工量Q0×产品收率P0×产品价格M0

=181787万元,吨油收入增加545元。

(1)分析加工量对加工收入的影响:

相对于加工量指标,产品收率及价格均为质量指标,同度量因素时期选取基期。

因加工量变化影响产出=∑(Q1-Q0)×P0×MO

=54791万元,吨油收入增加164元。

(2)分析产品收率(生产结构)对收入的影响:

相对于产品收率指标,加工量指标为数量指标,同度量因素选取报告期;价格指标为质量指标,同度量选取基期。

因产品结构变化影响产出=∑Q1×(P1- P0)×MO

=37308,吨油收入增加269元。

(3)分析产品出厂价格对收入的影响:

相对于产品价格指标,加工量指标及产品结构均为数量指标,同度量因素选取报告期。

因产品价格变化影响产出=∑Q1×P1×(M1-MO)

=89689万元,吨油收入增加269元。

2012年上半年抚顺石化公司产出因素分析对比表

第三部分 分析的结论

上半年该公司炼油吨油产出(非税)比同期增加545元/吨,因素分析的结论为:

(1)因加工量增加,吨油收入增加164元/吨;

2011年该公司因“1.19”事故影响,一、二次加工能力不能完全匹配,造成上半年一次加工均处于低负荷生产。2012年,重催装置重新开工、加氢裂化、酮苯装置原始开工,使二次加工能力大幅提高,为蒸馏装置提高负荷创造了条件。

(2)因结构优化,吨油收入增加112万元/吨;

结构优化是增强创效能力的关键,2012年重点为高标号汽油、低凝柴油、石蜡、油基础油等高效产品产率高于同期。

采取因素分析的方法,同样进行了与加工流程及工艺技术接近的大庆石化公司进行对比:在结构(产品收率)影响上,大庆石化在结构优化上比抚顺石化收入高2.3亿元,吨油收入差39元。重点为石蜡、丙烯 、油基础油收率合计高于抚顺石化1.8%,可比计算(剔除加工量因素影响)产量为7.3万吨。

(3)因权重产品(占60%)---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带动副产---化工轻油及公司整体产品收入的上涨,吨油收入增加269元/吨(表1)。

3 优化措施的制定及实施

通过以上针对抚顺石化的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可以看出,抚顺石化在结构优化上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掘,为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实现炼油和化工的原料优化利用,增强企业创效能力,相应制定如下措施,并纳入相应单位的绩效考核中。

(1)增产分子筛脱蜡原料,保证两套分子筛和两套烷基苯较高负荷运行,四季度烷基苯产量达到5万吨。

(2)将大乙烯产芳烃抽余油作为重整原料,替代直馏石脑油,四季度可将1吨直馏石脑油转作乙烯裂解原料。

(3)将大乙烯部分芳烃产品转供炼油,用于调合高标号汽油。优化调整重油催化装置操作参数,提高汽油馏出口辛烷值到90.5RON以上,四季度增产97号汽油产量达到3万吨以上。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6)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

>> 国际石油价格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对策与思路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居民生活的影响浅析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因素分析及对我国的影响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国际石油价格机制分析与我国应对石油价格波动的研究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研究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与我国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传导与影响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影响问题研究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理论综述与实证分析 石油价格破百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谈石油价格上涨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董梁 郭凤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摘要: 近几年来,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频繁,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减少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本文从石油的商品属性、战略属性及金融属性出发,分析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并进一步在CPI、货币政策及我国产出三个方面阐述了油价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具体影响。最后总结了几点政策建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fluctuates frequently, and affects domestic macroeconomics to a certain exten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macroeconom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rice fluctuation from the commodity property, strategic petroleum based attribute and financial attributes. Furtherl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pecific influences in the CPI, monetary policy and our output. Finally, this article makes a few policy suggestions. 关键词: 石油价格;波动 属性 影响 Key words: oil prices;fluctuation;attribute;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003-02 0 引言 在现代社会,石油不仅是一种商品,而且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与化工材料,被誉为“黑色金子”、“工业的血液”、“经济的命脉”、“外交的武器”以及“国防的保障”。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其在各国战略层面的高度以及对石油资源、石油价格的话语权争夺的激烈程度。而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波动将对世界经济复苏构成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根据中科院严陆光院士估计,我国石油消耗量到2050年将超过8亿吨,但我国由于资源和生产能力的限制,国内产量将只能稳定在年产2亿吨左右,从而进口依赖程度将达到75%。这就意味着国内石油需求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受到国际石油市场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1 影响石油价格波动的因素 1.1 国际石油价格走势 从图1可以看出,2001年之前国际石油市场相对较为平静,油价虽然有所波动,但基本上处于平稳状态。自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国际市场油价产生剧烈波动,原油价格在短时期恐慌的气氛下急剧上升,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达每桶31.05美元。自此以后,国际油价一直处于上升态势,2008年伊始终于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并在2008年7月达到历史最高点。之后,国际油价一度回落,直至2009年7月以后,油价再度回升。2010年5月-9月,受欧洲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在低位徘徊,油价月均值维持在73―76美元/桶窄幅波动。自2010年10月以来,受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国际油价整体持续上涨。而且2011年初,中东、北非动乱局势及相关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担忧,导致油价继续大幅度上升。2月25日,布伦特原油价格再次突破百元大关。总体而言,国际原油价格近几年来一直处于窄幅震荡上扬状态,因此,有理由相信,国际石油价格未来也有继续上涨的趋势。 1.2 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因素分析 在现阶段,石油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战略资源。正因如此,国际石油市场得到了极大地的发展,基于石油的金融产品也层出不穷,形成了独立的国际石油市场。由此,石油的多样化属性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即商品属性、战略属性以及金融属性等。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并相互交织的,比如全球经济增长、产能与产量、OPEC限产保价措施、期货投机易、美元汇率与通货膨胀等。但是,在把握石油多样化属性并仔细分析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将这些因素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基本供求因素、金融因素以及其他突发因素等。 1.2.1 基本供求因素 石油本身是一种商品,必然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受供求关心的影响。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拉动石油需求增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4.4%,其中,美国增长3%,欧元区增长1.7%;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为9.6%和8.4%。尽管增速比2010年有所下降,但呈现“普遍增长”的态势。 另一方面,供给面来看则相对偏紧,增幅难以满足需求。目前全球石油产量大部分来自大油田,随着这些油田逐步老化,其产量呈逐步下降趋势。占世界石油总产量2/3的800个油田的产量平均每年下降6.7%。另外,全球石油新增产能高度依赖的产油组织的供给能力下降。据国际能源署预计,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部分石油开发项目延迟,2011年-2013年间石油产能增量将出现下降。 1.2.2 金融市场与投机因素 美国的定量宽松政策向全球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美元,而美元汇率持续下跌成油价升高推手,石油越来越凸显“金融性”,美元与石油价格之间呈负相关性。美元贬值之后,很多投资者就抛弃美元资产,转向炒作石油等大宗商品,从而推高国际油价的上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最新公布的《石油期货市场月度报告》显示,作为推动行情主力的基金机构不断做多国际石油期货市场。2011年1月,全球基金持仓的净多头数分别为149466手、169085手、166551手和143317手,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7.33%、24.63%、23.94%和43.86%。从这轮油价上涨趋势可明显看出投机炒作的行为。2011年2月22日WTI原油疯涨表明当前中东北非的地缘政治冲突频频发生引发的风险已经扩大,加上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增强了人们对国际市场原油供给紧张的心理预期,为石油投机活动创造了条件,加上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胀预期升高也将吸引大量避险和逐利资金涌入石油期货市场。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现象是美元价格与石油价格“双涨”局面。2011年美国的增长速度为3.6%,欧洲增长1.7%,美国同欧洲之间增长差距估计可能大于2%,欧洲较缓的复苏使游走于欧洲的资本一部分分流到美元市场,一部分分流到石油市场,因而两个市场可能出现“双涨”局面。 1.2.3 政治动荡、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因素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和自然灾害风险加大了油价上涨可能性。2011年2月-3月,因阿拉斯加油管关闭、北海原油平台关闭、利比亚动乱引发市场对原油供应担忧,导致国际油价继续窄幅震荡上扬。对此,专家分析表示:一方面,中东北非危机及可能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投机和炒作行为重新升温,可能将继续推高油价;另一方面,只要地缘政治动荡不蔓延至海湾产油国,国际油价不致对全球经济复苏造成严重影响。根据国际能源总署(IEA)数据,利比亚的每日产油量已滑落约100万桶。但是,如果包含沙特阿拉伯先前增加的每日70万桶产量,几乎能全数填补利比亚短少的原油供应。继沙特阿拉伯后,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尔及利亚三国,也有望于2011年4月把每日油产量提升30万桶。国际能源署也表示,其原油储备约16亿桶,可保证成员国5个月左右的供应。此外,受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影响,日本对石油的需求至少短期内将下降,当日国际油价一度下降至每桶100美元以下。但是,由于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灾后重建将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因此,专家普遍认为,日本地震后油价可能在短期将下降,油价中长期走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2 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油价波动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CPI)的影响 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石油作为我国一种必不可少的战略商品和化工原料,其价格变化必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国的物价水平,从而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原油价格的上涨会导致原油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以石油为能源、原材料的相关行业,如交通运输产业、成品油产业、炼油产业等的经济活动成本会上升,进而导致服务行业的价格上升,最终会使得居民消费水平(CPI)上涨,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其次,原油价格上涨引起的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也会引起作为石油替代品的其他能源价格的上涨,这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压力。国家统计局曾利用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对原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的CPI的影响做过测算,测算的结果是,原油每桶持续上涨10美元,持续一年的时间,对中国CPI的影响大概是0.3-0.4个百分点。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形势仍处于较敏感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会对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形成压力,强化通货膨胀预期,这样会加剧我国通货膨胀压力。 2.2 油价波动对我国产出的影响 消费、投资和出口一直以来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国际油价波动将对我国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国际油价波动必将对我国的经济产出产生重要影响。从消费方面来看,石油价格上涨使得居民消费水平下降,阻碍居民原有消费需求的扩大,同时新的消费需求热点的形成也将受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汽车消费。近年来石油价格持上涨,居民汽车消费倾向也发生变化,很多人选择持币观望。同时,旅游、房产等与交通有关的大宗消费也受到很大影响;从投资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与石油有关的行业投资成本就会越高,这样投资利润空间就会变小,投资吸引力变低,从而投资需求受到抑制,产出随之下降;从我国进出口贸易来看,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能源进口大幅度增长。2010年1-7月,我国进口原油7449吨,同比增长5.5%,进口金额258.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2%;同期,成品油进口1812万吨,同比下降20%,而进口金额却增长了3.1%,为52.94亿美元,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金额总计311.3亿美元。因油价上涨,与上年同期相比,我国原油与成品油进口多支付了82.56亿美元。同样,国际油价上升也降低了我国出口额。国际油价的暴涨,通过贸易转移方式,加大了了我国的贸易成本,减少了我国的经济利益。 另外,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中,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单位GDP能耗比较高(美国每万元GDP原油消耗为0.6吨,而中国每万元GDP原油消耗为2.4吨,大约是美国的4倍),而且摩根斯坦利2004年研究报告表明,国际原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桶,中国的GDP将损失0.06%。因而,国际石油价格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比较大。 2.3 油价波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石油价格冲击一方面可以通过油价本身直接作用于宏观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由油价冲击导致的货币政策变化间接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但是,当面临石油价格波动时,我国货币当局往往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石油价格上涨引起产品价格上扬,通货膨胀加剧,使经济进入衰退状态,此时,货币当局为了抵消价格总水平上涨,就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提高真实利率,而这样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但如果货币当局为了改变经济的衰退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会进一步加深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石油作为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之一,当油价上涨时,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大幅度增加。此时,我国货币当局为了弥补企业的高油价成本,可能会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短期产出。但从中长期看,货币当局却需要不断地提高利率以应对预期通货膨胀的提高,这种短期和长期货币政策的不协调可能会加大货币当局的政策抉择难度。 3 政策措施建议 从1998年我国国内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采取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的原油定价机制以来,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平稳、高速、发展,建议采取如下的石油安全对策: 3.1 增加稳定的石油供应渠道 一方面,稳定国内石油供应,加大石油勘探开发投资。要继续加大对东部油田的投入、对西部油田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和对海上油田开发的进度;另一方面,积极开辟多途径、多元化国际原油资源供应渠道。如与中东,俄罗斯,北非等国家、地区缔结资源供应联盟。 3.2 完善石油价格传导机制 首先,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石油定价机制,争取国际石油定价话语权。国内成品油价格虽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但这种机制使得国内石油价格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的变化,而不能够成为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重要力量。其次,加紧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期货市场,以远期合同交易方式降低近期价格风险。第三,增加我国出口石化产品的附加值。只有高附加值才能减小石油价格冲击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 3.3 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 石油战略储备既包括国际储备也包含企业储备,实施以国家为主、企业共同参与,以国内石油储备为主、以国外石油储备为辅的石油储备战略。 3.4 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率 一方面,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巩固和发展节能技术,提高利用率,逐步形成节能产业;另一方面,为其他替代能源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逐步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缓解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如大力提高煤电转化率、洁净煤技术,建立特高压输电技术等。 参考文献: [1]钱燕霞.对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后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思考[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5):419-422. [2]刘希宋.石油价格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 [3]丁飞飞.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9-10. [4]刘满平.上半年石油价格变化分析及下半年预测[J].中国能源,2009( 8):30-32.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7)

 

高油价使全球经济告别了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正在滑向低增长、高通胀的边缘,如果石油资源价格上涨的势头得不到遏制,全球经济陷入滞涨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大

自从今年1月国际油价突破100美元/桶的关口以来,其价格不断攀升,先后上冲110美元、120美元、130美元,并于6月6日一度创下139.21美元/桶,逼近140美元/桶的历史纪录。油价、粮价高涨交织在一起,把全球通货膨胀推向1973年海湾战争以来的历史新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引发罢工和强烈示威抗议。认真剖析国际油价上涨的真正原因及其对世界和我国经济的影响,对科学判断未来国际油价走势,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油价上涨的特点及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出现过四次大涨,前三次分别为:第一次发生在1973年,起因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即阿拉伯国家打击以色列,作为对以色列支持者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的报复,欧佩克联合限制了石油产量,国际油价从3美元/桶上升到10美元/桶;第二次是1979年,导火索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和1980年的两伊战争。受之影响,伊朗石油产量大幅度减少,国际油价从13美元攀升到34美元;第三次发生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石油供应紧张,促使油价跃升到40美元以上。之后,国际油价逐步回落,1998年甚至回到10美元左右。2002年以来,国际油价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特别是从2007年起,油价上涨速度明显加快,成为全球经济社会舞台中表现格外抢眼的重大事件。

关于油价上涨的原因,不同利益主体各持不同观点。欧佩克成员国认为,油价上涨是美元贬值和投机炒作的结果;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则坚持称,欧佩克国家不随石油需求增长提高供给是油价高涨的主要原因;国际能源署则指出石油库存偏低导致了油价连创历史新高;还有一些机构认为,地缘政治是国际油价上涨的导火索。

笔者认为,与前三次受战争(政治因素)影响中东地区限制石油供给引发的价格波动不同,本次油价上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

(一)石油需求快速增长和供给面临较大制约导致供需预期偏紧

自2002年以来,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在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石油消费的化石经济时代,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人口大国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国际石油消费的大幅度提高,由此导致国际油价逐步上升。按照经济学理论,当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要么减少该商品的消费,要么改用其他替代品;另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会提高该商品的生产,增加供应,从而使商品价格降下来。

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从需求来看,虽然高油价使没有实行油价补贴制度的发达国家的人们减少石油需求,如根据国际能源署的资料,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需求出现连续三年负增长。然而,由于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大国美国和经济高增长的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以及新的用油大户中东地区都对国内成品油进行补贴,因此,国内消费者对国际油价上涨并不敏感,石油消费照涨不误。这样,没有油价补贴的国家因高油价而减少的需求,会被实施油价补贴的国家强劲增长的需求弥补。两者相抵,全球石油需求不降反升。从供给来看,石油生产国对油价上涨也不敏感,高油价并没能刺激石油生产国增加石油供给。主要原因:一是欧佩克国家是高油价的最大受益者,高油价符合他们的利益,在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主观上他们不愿增加石油生产,而是留着未来卖更好的价格,客观上这些国家的炼油能力已接近饱和,增加新产能需要时间;二是英国、挪威、墨西哥等部分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的石油生产已经开始大幅度下降,即使是第二产油大国俄罗斯也已经在2007年就进入了“峰值”。

这样,一方面全球石油需求有增无减,另一方面石油供给增长乏力,其结果必然通过涨价来平衡。再且,石油现货交易是以期货市场价格为核心定价,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使高增长的石油需求预期自然地转为中长期石油稀缺预期,从而推动油价的快速上涨。

(二)美元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是油价上涨的直观反映

国际石油价格一直都是以美元作为主要报价和结算货币,80%左右的石油贸易以美元结算。美元兑主要货币的变动情况直接影响着国际石油价格的走势,两者之间存在高度负相关关系。受到美国财政、贸易“双赤字”和次贷危机所导致经济下滑等因素的影响,美元兑主要货币发生了较大幅度的贬值,从而自然带来油价的上涨。据欧佩克计算,美元每贬值1%,国际石油就上涨4美元/桶。

(三)投机炒作对高油价具有推波助澜作用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股市、房市不断下跌。石油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石油具有金融产品的属性,在股市不景气、房地产价格下跌,以及石油供求基本面有利于做多的情况下,养老基金、对冲基金等投资基金源源不断地涌入石油商品期货市场,推动了石油价格的上涨。根据有关报道,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上,有数百亿美元的指数基金投资于石油期货。同时,一些投资银行通过对外石油供求关系偏紧的信息和价格上涨预测等方式,诱导石油期货交易,推动石油价格上涨。

(四)地缘政治不稳定导致市场对石油供应紧张的担心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8)

石油是现代工业和经济发展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能源商品,其价格是世界上主要的原材料价格指标。近几年,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了巨大的涨幅,而且在上涨之中伴随着剧烈的波动,波动幅度远超以往。这样的原油价格走势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及非经济诱因的历史考察

1.西方国家控制下的油价下跌阶段

从石油工业兴起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这一时期世界石油工业和国际石油价格完全由西方石油公司所掌控,西方发达国家对当时价格极为低下的世界石油资源进行大肆掠夺,导致石油价格长期处于1~2美元/桶的超低水平上。这一时期的石油价格并没有影响而使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石油市场,不仅没有直接反映石油内在价值,而且也没有反映资源国的利益,基本上是西方石油公司的垄断价格。

2.欧佩克组织下的石油危机阶段

欧佩克(OPEC)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简称,成立于1960年,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国际上的活动集中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上,围绕确定石油生产配额和保持目标价格的核心,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及石油进口方博弈。在最初的1960年到1973年期间,欧佩克开始协调产油国的产量,实行了“定额生产计划”,各成员国团结集体的力量共同提高原油标价,油价从每桶1.80美元升至3.011美元,通过这次油价的上升奠定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之后在1973年到1982年里,欧佩克组织利用当时美苏冷战对抗高峰时期的国际政治环境和中东产油国的不稳定形势,五次单方面大幅度提高原油标价,到1981年10月油价高达每桶34美元,使其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程度达到了顶峰时期。

3.伊朗革命影响下的油价震荡阶段

1979年,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爆发革命,使伊朗石油生产大幅下降,世界石油供应每天突然减少500万桶,一些国家由于害怕石油供应突然中断而大量囤积,导致石油价格从每桶13美元升至34美元。随后在1980年,伊拉克突袭伊朗,两伊战争爆发,致使两国石油出口受阻,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度暴涨至42美元/桶。

由于油价过高,普遍节省燃料且消费量直线下降,世界石油市场长期饱和使油价陷入低迷状态,因此在1986年欧佩克决定放弃基于沙特阿拉伯轻石油的固定定价结构,并降低油价以便重新夺回市场份额,布伦特石油在7月份降至每桶8.75美元的低价。

4.金融危机危机刺激下的油价大幅波动阶段

受亚洲金融危机、由于需求下降以及OPEC不适时宜的增加石油产量,布伦特原油价格从1997年1月的24153美元/桶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125美元/桶的最低价。然后从1999年3月开始反弹并一路攀升,2000年8月突破30美元/桶,2000年9月7日最高时达到37181美元/桶,短短18个月涨幅达3倍之多,创“海湾战争”以来的油价新高。2003年之后,油价更是一路飙升,终于在2008年7月创下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并在5个月之后2008年底戏剧性地下挫到40美元以下。

二、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非经济因素

1.社会与政治因素

由于国际局势不断变化,政治因素是影响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出于本国的政治利益的保护或考虑需要形成对石油的供给或储藏,从而影响石油价格的上涨或下降。许多国家甚至会处于战略需要操纵石油价格。总的看来,政治原因是影响油价上涨或下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甚至是造成一段时期内油价大幅度陡升陡降的最直接原因。

2.军事战争因素

1978年底,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的伊朗政局发生剧烈变动,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即“伊斯兰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停止全部石油出口,世界石油供应量大幅减少了500万桶/日,造成石油供应量严重短缺,由于市场供不应求,石油价格从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随后,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袭伊朗,爆发了两伊战争。这次战争的爆发导致两国的石油出口量锐减,一度导致石油出口完全中断,全球石油产量骤降,在这种战争背景下,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并一度达每桶42美元。

3.世界能源格局变动因素

油价波动直接反应了国际市场对石油稀缺性的认定和预期。作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商品,稀缺性成为石油最基本的特点。油价的不稳定根源于市场的波动,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动。总的而言,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柴火时代、煤炭时代和油汽时代。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由于石油生产将达到一定的顶峰,天然气将逐渐替换石油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走进人们的生活。

4.其他不确定因素

原油价格波动之所以备受关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全球化、多元化的石油市场具有高度复杂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石油价格变动经常性受控于某种利益需求;生产及交货地点也复杂多变;存贮量不足限制、季节性和气候条件变动影响、投资周期影响以及地区战争冲突等突发事件影响。石油需求相对缺乏弹性,一旦供给短缺,倒是供不应求的状况,石油价格就会一路飙升,直至需求下降缓解供给缺口,这些都是使得石油价格昂贵和多变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应对国际油价非经济因素波动的对策

1.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加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在扩大石油产量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石油储备体系,提高石油储备能力,保证我国不至于受到石油供应的大幅冲击和影响。

(1)建立组织协调机构。应当成立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牵头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防部等部门以及有关的石化企业参加的协调小组负责,协调石油战略储备的有关工作;并将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纳入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计划通过计划加以实施。

(2)研究制定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具体方案。根据国际经验进行石油战略储备,首先,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建立相对完整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体系。再次,研究确定石油战略储备的目标、工作重点、行动步骤和分阶段实施方案。最后,还要研究制定有关的石油储备规章制度和相关管理条例。

2.提高科技水平面积及开发新型能源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石油使用率,加大技术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实现节能和发展可替代能源。我国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来降低油耗,以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随着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汽车燃油消费量也在逐年增加。做好车用燃料的技术创新和替代工作是近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开发节能型汽车,通过汽车技术创新来提高燃料的经济效率,并配合以税收政策来鼓励节能型汽车的生产。

3.共创节约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节能法》的实施力度。并通过建立有关的激励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进程,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息中的比例,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中国能源外交力度

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加强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鉴于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的巨大波动各国对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进口石油的大量增加的现实,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保障石油供应来源。一是采取多元化石油进口战略,以分散石油进口过分集中于某国或某国际石油组织带来的风险。二是到国外参与油汽资源的合作开发建立我国自己的海外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孙永生.国际石油价格从顶峰跌落的背后——2006年国际石油市场述评及2007年展望[J].当代石油石化,2007.

[2]黄运成,陈志斌.高油价时代的国际石油地缘政治与中国石油贸易格局[J].资源科学,2007,1.

[3]林进成.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的回顾与展望——兼论我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07).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9)

国际能源组织执行理事Nobuo Tanaka表示,世界正面临“石油危机”。如果真是这样,那将是多么令人焦虑的一幕!到底是什么让油价像一匹脱缰野马直线飙升?

石油与美元

石油涨价究竟与美元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道理伊朗人最明白。伊朗是产油国,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对所有产油国都是一个重创。正如伊朗石油部长努扎里所说:“问题不是油贵,而是美元太便宜了。”

众所周知,美元是全球石油市场的主要结算货币,美元贬值意味着侵蚀石油生产国的收益。此外,产油国的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石油的基础上,对于其他货物,他们不得不依赖于从西方进口。因为美元贬值导致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使得那些进口物品更加昂贵。于是,产油国只能想办法提高石油价格。这样一来,就进一步加剧了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全球金融市场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流动性泛滥。它推高了土地、房产、股票的价格,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美国次贷危机刺破了这个泡沫,因为其动摇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美国人民的消费能力。但是,还有一个泡沫仍在膨胀,那就是大宗商品,包括石油。人们可以不买股票,不买房子,但工业生产不能离开石油。不难发现,近年来大宗商品的上涨速度要远远超过股票和房产的上涨速度。

“与其说这是‘石油危机’,不如说是新的金融危机。”有识之士这样评说。

供求矛盾与投机炒作

为什么高盛能准确预测油价走势?有人推断,这是以高盛为代表的一大批华尔街投行,如美林、大摩,英国的巴克莱银行等共同操纵的结果。诺贝尔奖得主哈里・贝克认为,这是投机使然而非供求矛盾。

当然,鉴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分布不均衡,供求矛盾始终无法回避。石油是现代工业的核心基础能源,被誉为“黑金”。目前,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而这些大油田均经历了五六十年开采过程,基本走过了其“生命周期”的“壮年”阶段,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到2030年,全球的石油需求将增长35%,而石油的储量与产量却无法予以匹配,供求失衡的缺口将吞噬落在工业化后面的国家与产业,无法逆转的供求矛盾将在长期内刺激油价上升,这决定了国际油价未来的基本走势。

但是,石油从来就不是一种简单的商品,它的价格背后隐藏的是太多的非经济因素。

世界石油市场是以期货为主、产销分离的定价模式,在供求关系和其他因素相对均衡的时候,可以维持油价的基本稳定,但在多种因素失衡的情况下,就给投机资本操控石油价格留下了可乘之机。

华尔街策略公司高级分析师康尼・特纳指出,市场投机炒作才是推动油价飙升的根本原因,而各种短期消息只不过是炒作油价的一个由头而已。由于资金的介入,市场会把任何可能导致油价上涨的消息放大。

日前,美国国会议员在石油市场投机问题听证会上谴责,石油市场“充斥不可置信的投机,成为7×24小时的”。美国一参议员称,投机力量行为在期货市场上极其放纵,期货市场日成交量已超过实际需求的20多倍。

自从美国次货危机爆发以来,大批投机资金抛弃美元资产,从股市、房市撤出的大批资金,涌向大宗商品市场规避风险。由于缺少必要的市场监管,石油交易成了收益高而风险小的投机天堂。这样,“热钱”纷纷涌入,推动油价上涨。

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石油战争》一书中明确指出,原油期货市场的种种金融炒作是油价疯涨最大的推手。“几年前美国曾经通过一项规定,允许原油期货交易市场不受美国的监管,从那以后,油价就从60美元直线上涨到了135,逼近140美元,油价上涨70%的因素都是金融炒作。”

欧佩克轮值主席、阿尔及利亚能源和矿业部长沙基卜・哈利勒表示,美元贬值、市场投机和次贷危机是导致油价暴涨的主要原因。他断然否认供应不足带来高油价的说法。

目前国际上还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才导致油价居高不下。但事实上,中国、印度、巴西等国拥有全世界超过1/3的人口,而消耗的能源仅占1/8。而且由于美国经济增速大幅下降,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大国的经济调整对原油需求的增速也明显放慢,这些都应该是国际油价回落的重要原因。然而,油价却反向运行,持续上涨。为此,沙特石油部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国会一些参众议员都异口同声地说,不规范能源期货市场的大规模投机性炒作,单单提高石油产量对打压油价涨势只能是杯水车薪。

由此可见,石油价格上涨,虽然通常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但是,暴涨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更多的人为操纵因素,油价的暴涨往往体现了投机资本对石油市场的垄断和控制。

地缘政治与阴谋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国际油价还容易受到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促使国际油价飙升的因素十分复杂,很难给出“简单的答案”。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1973年发生了第一次石油危机,那是因为阿拉伯国家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欧佩克联合限制石油产量形成的结果。1979年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缘于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伊朗大幅度减少石油产量。1990年发生了第三次石油危机,是因为第一次海湾战争前伊拉克停止出口石油。显然,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和油价跳跃性大涨基本上都是非市场因素。

而这一次,从美国与伊朗的紧张关系、土耳其与库尔德人之间的武装冲突,到尼日利亚反政府武装对油田的袭击等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影响着石油价格的波动。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10)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分析石油价格上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石油价格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性,进而把价格作为杠杆,完善石油产业政策。

一、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油价上涨导致我国通胀压力增大

2006年我国净进口石油1.6亿吨,2007年达到1.9亿吨;与2005年相比,因价格因素导致这两年进口多支付330亿美元。2008年我国净进口石油2亿吨,如果进口均价再上涨10美元/桶,我国将多支付130亿美元。我国原油进口价格的上升:一是形成国内成品油调价的压力,一旦调价直接影响与成品油相关的消费和生产;二是直接导致依赖原油进行加工的化工原料、生产资料成本的增加。2010年我国成品油消费按2亿吨计算,直接导致经济运行成本增加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业多支出180亿元人民币,交通运输业多支出380亿元人民币,工业等其他行业多支出440亿元人民币。①

(二)油价上涨影响我国GDP增长速度

受世界经济趋缓、国内稳中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2008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是高位趋稳、小幅回落。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抑制出口影响外需;二是增加消费负担,抑制国内消费;三是难以向下游转嫁成本的部分企业,减少投资和生产,有的甚至停产。国际能源组织认为,原油价格每桶上升10美元,中国GDP增速将降低0.8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认为,油价上涨10美元/桶并维持1年,将影响GDP 0.5个百分点。考虑到2007年11月份成品油调价和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的大幅攀升,2008年我国原油进口均价(以人民币计价)上涨了10%,拉低我国GDP 0.4―0.6个百分点。

(三)油价上涨容易抑制国民居民消费

石油价格越高,产品成本越大,价格也随之提高,这将阻碍原有消费需求的扩大,新的消费需求热点形成也将受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汽车消费。即使不是直接购买燃油,消费者在高油价时代必然增加更多的支出,这使房产、旅游等与交通有关的大宗消费同样受到很大影响。

二、合理应对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对策体系

(一)完善我国石油价格调控体系

在我国现有的石油价格管制实践中,政府主要以行政手段制定价格,市场机制的作用很有限。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就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在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中的自组织功能。为了充分发挥石油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需要使企业有自主定价的权利,使其在国家调控下根据市场供求进行决策,才能充分调动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把企业做强做大,通过合理价格机制,促进石油产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要充分运用价格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适当的价格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指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协议、标准期权、领子期权等等。②由于影响油价的因素很多,石油价格的预测会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经过经济技术过程的传递和放大,会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为了寻求油价波动中管理石油价格风险的策略,通过更广阔的市场来化解石油市场的风险,必须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锁定石油价格波动范围,为企业经营创造一个石油价格稳定的环境。

(二)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

实现多元化石油进口战略首先应考虑进口来源多元化。中国目前原油进口的50%来自中东,25%来自非洲,15%来自亚太地区,10%来自中亚地区。其中的一些合作伙伴诸如伊朗、苏丹、尼日利亚、利比亚等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对中国的能源供给是相当危险的,应减少对这个地区的依赖。③我国进口原油应以中东原油为主要长期进口来源,加快提高含硫原油的加工能力。同时增加欧洲和西非、西北非原油。同时还要开发俄罗斯、南美市场,远东市场也应提到日程上来。在利用中东石油资源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中亚国家的石油。

目前,我国大部分石油进口是在现货市场上签订短期合同进行买卖。这一方式虽然比较灵活、短期内交割,但受外部因素影响太大,使我国在世界价格市场上非常被动。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这样可以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现货采购应作为辅助手段;还可采取增加第三国贸易方式。另外,在进口方式上,可以直接进口或易货贸易,以国家合作开发油气资源,以经济上的互惠互利及相互渗透和融合来降低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也可以利用期货合同购买中远期的石油,避免未来国际油价出现的剧烈震荡。

(三)改善产业结构,开发新兴能源

石油、煤、天然气终究要枯竭的。我国现阶段需要重点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有水能、风能、太阳能及生物质转化能源。首先,我国的水能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以三峡为例,我国的三峡水电工程的总装机容量可达2240万千瓦,每年发电收入大约为200亿元。增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缓解了能源压力。其次,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已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产业,风力发电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充分利用风能,在风力资源丰富、临近电网的地区建设联网运行的风力发电场;在海岛建设风力发电和柴油发电或太阳能发电联合运行的供电系统。最后,可以大力开发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农村及城镇利用工农业有机废弃物制取沼气等将其转化为清洁方便的优质能源,提高资源利用价值。因此,动员产学研各方力量组织攻关,加快能源工业技术进步,促进能源科技成果产业化,改变目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摆脱能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减小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影响,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注:

①刘强. 石油价格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模型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3

②马瑾. 本轮国际油价上涨的影响及其对策思考,国际石油经济,2006.2,27―31

③赵元兵,黄健.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3)25―30

参考文献:

①吴德庆,马月才. 管理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②李薇. 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传导机制研究,世界经济情况2008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11)

2高硫石油焦气化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由于高硫石油焦在利用过程中面临着增加环保成本、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同时高硫石油焦又具有碳含量高、热值高和价格低等特点。鉴于此,世界各国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索高硫石油焦更高价值的利用方式,研究表明:高硫石油焦作为气化原料制取合成气是解决高硫石油焦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高硫石油焦气化是将其在气化炉中以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与气化剂反应生产合成气(主要成分CO和H2),通过高温气化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其中的C、H元素,高硫石油焦中所含的硫元素可通过克劳斯工艺进行硫磺回收,得到高纯度的硫磺,其中的重金属则可以以渣的形式排出气化炉,几乎对环境无任何影响。因此,高硫石油焦气化技术是一项清洁、高效的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高硫石油焦产量的增多,一些科研机构、高校和石化企业开始重视高硫石油焦的应用。但是高硫石油焦气化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性较差。大量的研究表明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活性远远低于一般煤或煤焦,甚至低于石墨。对于石油焦自身而言,影响其气化反应活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碳的微晶结构、比表面积、气化剂、气化温度等,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针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活性较差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石油焦的反应活性,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在石油焦中添加一定量的催化剂来提高其反应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催化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过渡金属盐和可弃催化剂等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具体结果见表5。大量的研究表明:添加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过渡金属盐和可弃催化剂均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活性。但是考虑到经济和环境因素,采用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或过渡金属盐等作为石油焦气化的催化剂是难以实施的,且催化剂很难回收利用。而可弃催化剂的利用则存在着催化活性不高且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差异较大等问题。因此,石油焦的催化气化还处在研究阶段。鉴于石油焦的催化气化难以实施,大量研究转向了高硫石油焦与生物质或煤的共气化。研究结果如表6所示。研究表明生物质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性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但目前我国生物质气化还处于研究之中,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而我国又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煤气化技术是煤炭综合利用的必然选择,因此,随着我国高硫石油焦产量的逐年增多,通过在煤中掺配高硫石油焦气化制取合成气将是实现其清洁、高效利用的较佳方案之一。

在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些企业开展了石油焦气化的工业试验与应用。其中主要有以湿法进料的GE、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以及干煤粉进料的Shell气化技术。1996年,Texaco公司在其ElDoradoKan炼油厂建立了一个气化单元,用来气化石油焦和其他炼油废料。2003年美国Wabash电厂和Tampa电力公司利用联合循环发电(IGCC)设施将煤炭气化更换成为石油焦气化。我国在2005年建立了以石油焦为原料生产合成气的装置,其中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煤化工运行部水煤浆气化装置采用GE公司水煤浆气化技术,以煤和石油焦为原料,用于制取氢气,其中石油焦的掺配量达到30%~50%,但由于GE水煤浆气化技术的温度相对较低,加上石油焦的反应活性差导致运行结果并不理想[40]。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简称安庆石化)、中国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以及贵州瓮福集团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Shell粉煤气化装置分别于2011—2013年期间进行了气化原料煤掺烧高硫石油焦的工业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对于Shell粉煤气化技术而言,原料煤中掺烧一定比例的高硫石油焦是可行的,能够有效改善入炉煤的质量,降低入炉煤灰分。与掺烧高硫焦前气化相比,掺烧高硫石油焦后比氧耗、比煤耗均有所降低,有效合成气产量有一定增加。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气化炉渣中碳含量增大、滤饼的产量增加等。

3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与干粉煤气化制取合成

气的模拟计算与技术经济比较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将高硫焦配煤用于气化制取合成气技术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加直观的分析比较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与干煤粉气化的技术经济性,利用Aspenplus软件对高硫焦配煤气化与干煤粉气化方案进行模拟计算,并与安庆石化Shell气化装置原料煤掺烧高硫焦气化的实际运行结果作了比较。

3.1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与干粉煤气化模拟计算以安庆石化Shell气化装置制取合成气工艺为例,该单位采用的干煤粉气化方案为:A(煤):B(煤)=1:1+4%石灰石(即两种煤按照质量比为1:1并添加4%的石灰石助熔剂),记为方案1;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为A(煤):C(高硫石油焦)=3:1+6%石灰石,记为方案2。利用Aspenplus软件对方案1和方案2分别进行模拟计算,并对比分析了高硫石油焦和煤价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两种方案的经济性。样品的基础分析数据及气化工艺条件分别如表7和表8所示。结合元素质量守恒和能量平衡两个基本原理建立数学模型,两种方案的气化模拟结果如表9所示。由表9中气化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与方案1相比,方案2粗合成气中CO、H2较高,比煤耗和比氧耗降低,有效气流量增加了4.38%。总体来看,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要明显优于干煤粉气化方案。由于煤炭和高硫石油焦价格随市场波动较大,而原料价格波动对生产的合成气成本具有重要的影响,表10计算了煤炭和高硫石油焦价格变化对生产合成气成本的影响。其中氧气的成本按0.50元/m3进行计算。由表10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煤炭价格在600元/t、高硫石油焦价格不超过1000元/t时,当煤炭价格在700元/t、高硫石油焦价格低于1100元/t时,以及当煤炭价格大于或等于800元/t、高硫石油焦价格在700~1200元/t波动时,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的经济性全都优于干煤粉气化。且随着高硫石油焦价格的降低,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的经济性越明显。

3.2Shell气化装置原料煤掺烧高硫石油焦气化运行结果分析气化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的技术经济性明显优于干煤粉气化。表11为安庆石化Shell气化装置原料煤掺烧高硫石油焦工业试验前后主要气化指标对比。与掺烧高硫石油焦前相比,掺烧高硫石油焦后,每生产1000m3的有效气体的氧耗和煤耗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效气流量增加2.66%。由于模拟计算是偏向于理想情况,与工业试验的运行结果略有出入,但总体趋势一致。即Shell气化装置掺烧高硫石油焦不仅技术上可行,且具有良好的效益,为高硫石油焦在气化领域大规模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