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0 10:17:00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1)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地域环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空间分布的特性,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状态及地区环境容量。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2.3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指:绿色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绿色技术与农业资本(含物化资本)的总体水平运动下,可能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

显然,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此外,绿色农业生产力是一种集合生产能力,其中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虽对整体生产能力有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要巧妙结合、有机组装,以达到效益最佳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对其支撑能力的改善应给以相当的重视。

2.4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条件也可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管理调解能力,它需要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及调节应变能力能驾驭“农业—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以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最小”、“最安全”、“最经济”、“最合理”、“最协调”等目标的行为,可统统包含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范畴。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决策可分为2类:一类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最优化”的一般性决策,另一类是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可能的“安全临界”的风险决策。其中,风险决策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处于某种最优化前提下,综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某些不确定因素,经过分析后得出到的以最小风险为代价,获得的某种最佳效益的具体结论。也就是说,风险决策是对一般决策的调整与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决策更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变量,还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评价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在这些变量被控制后其反应的合理程度,以便由此回溯,再调整或重新制定相应的若干控制措施,直至系统反应表现出最佳效应或最优特性为止。因此,绿色农业生产者智力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支撑绿色农业经济顺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加强以上条件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3.1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3.2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国家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3.3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4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要有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政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刘泉.绿色经济导论[M].同心出版社,2004,(1).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

现代农业建设;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其对提高环境保护、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不是指农业回归传统模式,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模式的否定,其是基于现代农业模式的各种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是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及思想观念发展的产物。

1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其应用新型绿色农业技术,转而将现代农业向技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保障我国人民对于粮食的需求。绿色农业的产生,标志着绿色技术及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在现代农业中的全面推广及重点示范发展。从根本上分析,绿色农业是一场产业与技术在农业中的革命,也是我国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1]。总体而言,绿色农业的特征主要为开放兼容性、持续安全性、全面高效性、标准规范性。开放兼容性是指绿色农业利用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依托于现代技术、资金投入等方式,实现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及卫生安全,符合现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持续安全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工业投入品的合理应用,并注重现代生态技术、动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减少使用化学产品,将农业生产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保护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的合理发展[2]。全面高效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绿色农业注重合理应用生态资源,并重视农业绿色产品质量,有助于改善现代食品卫生现状,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尤其对农村经济及地区经济起到了持续发展的效果。标准规范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通过第三方认证及标注化管理,绿色农产品认证的相关标准与程序、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是绿色农业发展进行组织与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实现绿色农产品实现从生产到消费者食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1生态安全问题

农业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一个污染较大的产业,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与加工中会应用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而这些产品中大多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及农业废弃物,其在应用过程中会经由雨水进入土壤、大气及地下水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空气污染、水污染可能诱发当地居民出现各种疾病,甚至是癌症。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湖泊与河流中属于比较常见的污染,相关文献指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及洪湖等湖泊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中化肥利用率较低,而农药使用的有效率仅达0.1%,剩余农药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3]。

2.2食品安全问题

20世纪末期,我国食品数量安全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呈现比较满意的状态,仅存在产品结构的短缺或剩余。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家选择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我国农产品市场中的供应种类,我国食品数量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此时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被人们所重视。由于现代食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商家选择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加入化学色素、添加剂等有害污染,造成我国食品卫生安全事件频发。自2005年后,我国每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报告件数高达3万~5万件,而专家估计可能实际比报告数量要高出10倍,而其中并不包括长期食用可能造成的慢性疾病及隐性危害。

2.3贸易壁垒问题

近年来,我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美国对我国食品提出了许多的检验项目;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验项目由早期的6项农产品残留物增至62项;2006年,加拿大对我国食品的进入标准进行了调整,其中对于农业化学品的检测多达638种,限量标准为42684个,涉及食品285种。这些方面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据相关统计指出,我国每年有约120亿美元的农产品由于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而无法出口。而出现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比较滞后,标准较低且跟不上国际食品标准,其质量认证得不到国际认可,没有实现生产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了影响。

3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3.1保障农产品安全

农产品安全主要包括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绿色农业的发展能够应用于我国农业发展中,主要是由于其能够有效缓解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资源带来的压力,减小资源短缺问题,这就对绿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绿色农业立足于现代绿色技术,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现代人对食品数量及质量的要求。

3.2保障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一般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能量流与物质循环维护着生态平衡,基于此,生态结构也能够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发展。生态平衡最主要的表现为生态环境中的物种数量及种群规模处于稳定状态。

3.3保障资源安全

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就对农业生产提出满足人们生活所需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农产品的要求。而农业生产需要有一定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因此需要保障农业生产的资源安全,以利于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3.4保障农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并且农业是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重要物质基础的来源,因此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绿色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4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

4.1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减少化肥使用率,需要创新施肥技术,提高农作物养分供应管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施肥;通过测量土壤营养成分含量进行配方施肥,降低化学施肥的盲目性;合理使用农家肥与有机肥,提高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减少农药的使用,需要综合应用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生物调控及非化学药剂的驱虫药等措施,降低农业生态系统中使用化学合成农药量,以利于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同时,应重视残留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2提高农产品产量与效益

提高农产品产量就必须要应用现代新型技术,依托于现代科技进步、资金投入等措施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保障食品安全,重视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满足现代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农业生产效益是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绿色农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重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的提高,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3降低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及排放

降低农业生产所需能源的消耗与排放,首先需要重视清洁能源、新型能源的创新与推广,并推动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农业,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加强对沼气、沼渣、沼液的利用。农业发展具有碳排放的特征,因此,需要降低农业的碳排放量,加强土壤固碳能力,减轻大气污染及环境污染。总的来说,绿色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推动生态资源及环境的合理利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徐晓俞,罗旭辉,等.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启示.山地学报,2014,32(2):141-149.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3)

绿色农业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其对提高环境保护、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不是指农业回归传统模式,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模式的否定,其是基于现代农业模式的各种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是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及思想观念发展的产物。

1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其应用新型绿色农业技术,转而将现代农业向技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保障我国人民对于粮食的需求。绿色农业的产生,标志着绿色技术及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在现代农业中的全面推广及重点示范发展。从根本上分析,绿色农业是一场产业与技术在农业中的革命,也是我国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1]。总体而言,绿色农业的特征主要为开放兼容性、持续安全性、全面高效性、标准规范性。开放兼容性是指绿色农业利用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依托于现代技术、资金投入等方式,实现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及卫生安全,符合现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持续安全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工业投入品的合理应用,并注重现代生态技术、动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减少使用化学产品,将农业生产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保护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的合理发展[2]。全面高效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绿色农业注重合理应用生态资源,并重视农业绿色产品质量,有助于改善现代食品卫生现状,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尤其对农村经济及地区经济起到了持续发展的效果。标准规范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通过第三方认证及标注化管理,绿色农产品认证的相关标准与程序、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是绿色农业发展进行组织与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实现绿色农产品实现从生产到消费者食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1生态安全问题

农业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一个污染较大的产业,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与加工中会应用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而这些产品中大多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及农业废弃物,其在应用过程中会经由雨水进入土壤、大气及地下水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空气污染、水污染可能诱发当地居民出现各种疾病,甚至是癌症。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湖泊与河流中属于比较常见的污染,相关文献指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及洪湖等湖泊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中化肥利用率较低,而农药使用的有效率仅达0.1%,剩余农药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3]。

2.2食品安全问题

20世纪末期,我国食品数量安全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呈现比较满意的状态,仅存在产品结构的短缺或剩余。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家选择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我国农产品市场中的供应种类,我国食品数量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此时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被人们所重视。由于现代食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商家选择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加入化学色素、添加剂等有害污染,造成我国食品卫生安全事件频发。自2005年后,我国每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报告件数高达3万~5万件,而专家估计可能实际比报告数量要高出10倍,而其中并不包括长期食用可能造成的慢性疾病及隐性危害。

2.3贸易壁垒问题

近年来,我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美国对我国食品提出了许多的检验项目;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验项目由早期的6项农产品残留物增至62项;2006年,加拿大对我国食品的进入标准进行了调整,其中对于农业化学品的检测多达638种,限量标准为42684个,涉及食品285种。这些方面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据相关统计指出,我国每年有约120亿美元的农产品由于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而无法出口。而出现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比较滞后,标准较低且跟不上国际食品标准,其质量认证得不到国际认可,没有实现生产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了影响。

3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3.1保障农产品安全

农产品安全主要包括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绿色农业的发展能够应用于我国农业发展中,主要是由于其能够有效缓解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资源带来的压力,减小资源短缺问题,这就对绿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绿色农业立足于现代绿色技术,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现代人对食品数量及质量的要求。

3.2保障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一般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能量流与物质循环维护着生态平衡,基于此,生态结构也能够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发展。生态平衡最主要的表现为生态环境中的物种数量及种群规模处于稳定状态。

3.3保障资源安全

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就对农业生产提出满足人们生活所需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农产品的要求。而农业生产需要有一定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因此需要保障农业生产的资源安全,以利于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3.4保障农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并且农业是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重要物质基础的来源,因此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绿色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4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

4.1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减少化肥使用率,需要创新施肥技术,提高农作物养分供应管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施肥;通过测量土壤营养成分含量进行配方施肥,降低化学施肥的盲目性;合理使用农家肥与有机肥,提高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减少农药的使用,需要综合应用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生物调控及非化学药剂的驱虫药等措施,降低农业生态系统中使用化学合成农药量,以利于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同时,应重视残留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2提高农产品产量与效益

提高农产品产量就必须要应用现代新型技术,依托于现代科技进步、资金投入等措施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保障食品安全,重视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满足现代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农业生产效益是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绿色农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重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的提高,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3降低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及排放

降低农业生产所需能源的消耗与排放,首先需要重视清洁能源、新型能源的创新与推广,并推动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农业,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加强对沼气、沼渣、沼液的利用。农业发展具有碳排放的特征,因此,需要降低农业的碳排放量,加强土壤固碳能力,减轻大气污染及环境污染。总的来说,绿色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推动生态资源及环境的合理利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徐晓俞,罗旭辉,等.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启示.山地学报,2014,32(2):141-149.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4)

绿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作装备和管理经验,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1],以促进农产品、生态安全以及提高农业综合经济的协调统一为目标,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2]。但是由于受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3]。笔者以济南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出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1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济南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绿色农业的发展。随着政策扶持和技术推广,济南市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数量逐年增加,并结合现有资源发展特色济南农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倾斜等措施,从整体上提升济南市现代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济南市坚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以减肥、控药、洁田、修复、循环为技术路线,201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8.7万hm2,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完成农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900万hm2、统防统治面积120万hm2。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630”工程,着力推动多种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章丘市、历城区分别晋升为国家和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一区六园”和200个都市农业园区总面积近4万hm2,农高区“四园一校区”重点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彰显,逐步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综合体。2016年济南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36家,是2010年的1.5倍,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

2有利形势及存在问题

2.1有利形式

2.1.1政策支持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在制度和政策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且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4]。政府部门的重视推动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1.2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的教育水平有所提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广大群众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5]。目前,绿色农产品市场总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形势,从中可看出绿色农业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1.3生态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6]。当今社会,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和趋势,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但改善了济南市环境情况,也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7]。2.1.4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必然趋势。绿色农业经济是农业发展的新的转变方式,它有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实现农民增收[8]。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为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9]。

2.2存在问题

2.2.1耕地减少。近年来,济南市耕地面积有所减少,2008年济南市耕地面积为360664hm2,而到2014年耕地面积为359725hm2,6年时间济南市的耕地面积减少了939hm2,再加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过度施肥等原因,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绿色农业的发展速度[10]。2.2.2环境污染影响绿色农业发展。工业中废水、废气、废渣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障碍,造成水域、土壤、空气的污染比较严重[11]。小清河是发源于济南市的重要的农业灌溉河流,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入小清河,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致使小清河严重污染,对济南市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农业方面,200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为197501t,201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增长到229933t,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虽然近几年济南市加大了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但是目前仍然阻碍济南市绿色农业发展。2.2.3很难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济南市作为发展绿色农业较早的城市,在绿色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带动了其他县市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但济南市绿色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与农户的结合还相对松散,缺乏完善的市场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12]。2.2.4专业人才相对缺少。农业人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3]。近几年来,济南市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但这与农村总人口相比,差距仍然偏大。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14]。

3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土地辽阔,各地区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的经济资源和条件也有所不同[15]。济南市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基础条件,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品[16]。

3.2加快绿色农产品开发和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市场体系,并且健全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科研部门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绿色农产品的研发,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技术支撑[17]。

3.3建设并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区和龙头企业

建设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区,并加大对农业方面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打造一批具有济南市特色的知名绿色农产品品牌,并利用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及各种媒体,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18]。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255-02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逐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食品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绿色食品生产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社会稳定、公众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现代农业产品标准化、市场化、格局化的有效措施,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提高农业增长方式以及促进农业综合转型的战略选择。近年来,虽然巍山县政府对食品安全非常重视,一直也在努力解决农民脱贫致富,但由于绿色食品的申请认证和推广工作起步较晚,农民和企业对绿色食品的认证认识不够。现将发展绿色食品的意义、当前巍山县绿色食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总结如下。

1 绿色食品的内涵及认证条件

绿色食品是指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在优良环境下全程进行质量监控,进而实现优质、安全、无污染的施用农产品。1990年农业部正式提出发展绿色食品战略,绿色食品正式在我国拉开了帷幕。

绿色食品是指具备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而绿色食品标志是经过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具有具体标志图形、文字(绿色食品或Green Food)或英文与图形组合等几种形式。其主要特点:一是无污染。绿色食品的首要特性便是无污染,在优良生态环境且严格限制化学产品使用的情况下生产而出,对环境无污染。二是生产工艺严格。绿色食品在生产工艺方面严格控制,对于油炸类、酱腌类等不健康类产品不予支持。三是优质。绿色食品对质量品质要求很高,理化指标均需达到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一级、一等或优级以上。

绿色食品认证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标准体系严密。根据数据统计,绿色食品相关认证已多达164项,其中有效使用的多达117项,产品类标准共计102项,另外有15项准则类标准。二是规范的认证体系。三是认证制度完善。制定了全程质量监控的技术路线,并建立了质量认证、两端监测、标识管理等一系列保障制度。

2 发展绿色食品的现实意义

对于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者来说,发展绿色食品可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品牌,树立形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绿色食品在生产阶段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用量,且对于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产品严禁使用,更加推荐使用生物有机肥。此外,对农用水质应当严格要求,确保农产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还能保证食品口感好、品质优、营养丰富、安全、卫生,避免食物中毒,确保身心健康。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推动绿色食品发展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民收入的增加。此外,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农产品的出口,以优质的产品质量向整个市场注入鲜活的血液,不断规范、整顿整个农业市场秩序,进一步促进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流通标识化、消费健康化。

3 巍山县绿色食品生产现状

3.1 对绿色食品重视不够

巍山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但由于巍山县的农产品生产大多还停留在自产自销阶段,人们尚未意识到绿色食品的经济价值,所以从政府到生产者,对绿色食品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

3.2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滞后

由于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经费不足,导致此项工作还很滞后,所以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情况缺乏必要的监控。

3.3 农民用药和施肥观念落后

农民普遍认为高毒农药即高效农药,孰不知高毒农药存在着安全隐患且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杀死大量害虫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导致用药量与病虫害相互递增的恶性循环,有的农民施药时不注重安全间隔期,致使农产品上农药残留超标,农田农药污染严重。施肥上,凭感觉盲目搭配,施用的农家肥不腐熟,危害作物生长,普遍存在重追肥、轻基肥的情况,施肥的不合理导致土壤酸化、地力下降,农产品质量不佳。

3.4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除农业主管部门外,缺乏相关涉农部门的通力合作与支持,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办法,再加上农户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分散,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3.5 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高

农业生产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物化投入比重。抗自然灾害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素质相对不高,这使得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任务更加艰巨。

3.6 农民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态意识薄弱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目前巍山县农业生产过多施用化学农药、无机肥料,农民不合理使用激素、农药、化肥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巍山县农产品和土壤农药残留,土壤生态环境恶化;二是农村生活垃圾乱倒,农药废瓶乱扔,导致农产品灌溉水质下降,水系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三是种植技术和栽培模式相对落后,加速了病虫危害,导致部分农民用药防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4 巍山县发展绿色食品的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为建设好巍山县的绿色食品基地,政府应成立绿色食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所辖县区、乡镇政府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相应机构,主要负责思想发动,计划落实,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改革和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专业化服务功能[1]。

4.2 深入宣传,提高质量安全意识,确立绿色理念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绿色食品意义和效益、绿色食品管理k法、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绿色食品的标准以及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农药安全使用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行广泛的宣传。对典型情况通过组织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等形式传授给农民,落实到生产。

不断提升全民绿色食品、农产品安全意识尤为关键。首先,引导绿色生产习惯,对农业投入品方面不提供不合格产品,逐渐培养良好的绿色生产意识;其次,在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有毒的生产材料,且在消费中不购买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抵制有害物质进入农产品生产过程中。

以相关法律为基础,各级政府积极开展绿色生产相关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农药安全使用、绿色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绿色生长农技服务等,在不断提升农民绿色生产技能的同时,也不断规范农民进行绿色生产,使得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以生产绿色食品为荣,积极加入绿色生产的队伍之中[2]。

4.3 食品安全与增产增效双管齐下

单纯一味地追求绿色生产是不可持续的,以发展绿色生产为基础的同时,又不可忽对特色经济、市场营销,以及增产增效技术等方面的提高,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产,使得绿色生产与增产增效双管齐下、齐头并进,才能够保证绿色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4 做好示范带动作用

在推进绿色生产的进程中示范带头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在试点区域进行小范围试运行,在运行效果良好、具备推广条件的情况下,再进行全面的推广。很多园区通常是只顾自身生产,并没有影响、带动周围农民加入大绿色生产中。因此,应当加强示范园区的建设,在示范取得成功后,积极带动周边地区参与到绿色食品生产中,不断扩大绿色生产规模,为绿色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4.5 加强质量监控,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食品监管机制是促进绿色生产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经过认证的基地、产品进行定期质量检测,比如对农副产品超市、批发市场的绿色蔬菜进行月检,并按月通报,又如对生产基地进行不定期的抽检,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要求限时整改,以确保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流程的安全可靠[3]。

4.6 控制生产源头,加强投入品管理

农药和肥料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在绿色生产中农药和肥料的使用也最为关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和《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等农药,且在施肥方面尽量少用复合肥,推广有机肥、生物肥的使用。基于“完善县级、健全乡级、发展村级”的基本思路下,在农药销售方面采用建立农药连锁店、专柜的方式,使得农民能够买到放心的生产农药,从源头上控制了假冒、伪劣农药的流入,实现有效的农药监管。此外,建立各级行政管理和技术专人负责制度,通过技术指导或宣传培训等多种方式,将绿色生产深入到广大农民中去,并强化对使用假冒、伪劣农药进行农业生产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4.7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意识

对于绿色生产的龙头企业予以政策上的优惠扶持,比如减少收费、税收以及在用地方面予以扶持等。在县级财政预算方面,对于绿色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农技教育培训、农业保险、防灾防害、市场营销策划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或补贴。首先,应当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企业规模方面积极思考;其次,注重知名品牌的打造,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与知名度,将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意识通过企业采购、产品宣传等环节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而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良性发展[4]。

4.8 培养人才,开发技术

人才是推动绿色生产的重要动力,应当注重对绿色生产从业人士知识的不断更新,让其掌握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所涉及的各种生产技术,并让其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标准的最新要求等,使得其在绿色生产中能有更加专业的无害化生产指导。总之,要重视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技知识水平,加快农业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产绿色食品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绿色食品生产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社会稳定、公众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现代农业产品标准化、市场化、格局化的有效措施,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改进农业增长方式以及促进农业综合转型的战略选择。虽然发展绿色食品存在许多难度和大量的工作,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克服种种困难,在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巍山县一定会建成一个远近闻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6 参考文献

[1] 吴文静.南平市绿色食品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6)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4-0077-03

党的十七大、十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号角,“十二五”规划又描绘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发展蓝图。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在首个生态文明建设文件《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目标。农业机械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状态。一方面,农业机械改善了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条件;另一方面,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噪声、油料和废气污染。如何发挥、巩固农机对生态农业的促进作用、抑制其破坏作用,“绿色营销”理论与实务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生态文明与绿色营销

1.1生态文明内涵

生态文明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并列构成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广义的理解,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类型,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们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各种弊端后提出并且努力建设的一种文明形态。周生贤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1]是前一种理解的代表;廖才茂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纳入地球生物圈系统的良性循环运动。它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是后一种理解的代表。目前,赞成广义理解生态文明概念的学者越来越多,把生态文明看成是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社会文明形态,认为这种文明形态能够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大化。相反,狭义上的生态文明单纯地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割裂了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既不够全面,也难以实施[3]。

1.2绿色营销内涵

肯・毕提(Ken Peattie)认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别、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4]。国内学者对绿色营销的认识比较统一,核心思想是指企业在经营中要保护地球资源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再生资源。绿色营销是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下,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产品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全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达到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平衡[5]。

绿色营销在营销观念、营销目标、经营手段上与传统营销有很大不同。营销观念上,绿色营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经营目标上,绿色营销强调推动生态经济的实现;经营手段上,绿色营销看重营销组合中的“绿色”含量。绿色营销符合人们对绿色行为的需求,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社会长远利益,从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指出新的路径。

1.3生态文明与绿色营销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绿色营销的目的之一。绿色营销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策略,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6]。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能够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绿色营销在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目的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成为绿色营销的目的之一。

生态文明对绿色营销提出文明形态的规范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三个层次: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实践生态文明行为[7]。绿色营销内容结构同样包括三个层次:营销理念、营销制度和营销行为。生态文明的三个层次与绿色营销的三个层次对应并提出了规范要求。理念上,生态文明要求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绿色营销就是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追求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发展,体现了生态文明观念层次的规范要求;在制度方面,各类环保组织、环保机构制订了大量刺激绿色生态经济的激励政策,颁布体系完善的环保法规,规范约束了绿色营销活动,对污染环境的行为给予监督处罚;在行为上,生态文明倡导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清洁生产,适度消费,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行为模式,而绿色营销就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实行清洁化生产,通过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湖北农机绿色营销势在必行

2.1湖北农机绿色营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高级社会文明形态。它要求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增长,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经济建设之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任何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生态经济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企业是否从事绿色经营,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接受绿色消费。企业是绿色营销的主体,消费者是绿色营销的对象。可见,要推动生态经济建设,就必须发挥绿色营销的作用。绿色营销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动力,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湖北农机绿色营销是绿色营销理论在农机行业的应用,生态农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湖北农机绿色营销和生态文明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同样符合这一“内在要求”。

2.2湖北农机绿色营销是贯彻农机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的需要

“十二五”相关规划为湖北农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确定依据。2011年,《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同年,明确提出“以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工业发展导向、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战略构想更加成熟、科学,调整和优化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未来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更加明晰、发展定位更加准确。农机工业作为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力量,毋庸置疑地也要朝着这个方向转变。

2012年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更加具体,明确提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技术先进、科学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原则”“开展补偿性更新报废试点,逐步淘汰污染重、效率低、能耗高的老(旧)农业机械。引导和促进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使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要求的农业机械”“大力推广普及以秸秆还田、播种、施肥、镇压、机械栽插、联合收获为代表的机械化增产增收技术,以适度耕种、节水灌溉、油菜精(少)量播种、水稻种植为代表的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和以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代表的机械化环保技术[8]。”这些政策要求所蕴涵的环保、节能、节水、废物综合利用等产业导向正是绿色营销概念的本质和践行方向。

3湖北农机绿色营销的困境

3.1湖北农机企业缺乏实施绿色营销的积极性

从资本的本性来看,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利润最大化且注重短期利润,经营决策时对远期利润的考虑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表现为对宏观的、长远利益的生态环境因素的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企业的“经济人”特性决定了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信奉“低投入、高收益”原则,因此,农机企业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而绿色营销通常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如治理环境的成本、节约资源的成本、搜寻绿色信息的成本、绿色教育的成本、申办绿色标识和环境标识的成本等。由于农机绿色营销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农机企业对绿色营销的投入会增加未来产出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收益预期,所以,等待和观望是大多企业的行为选择。

每个企业都是经济生态环境一分子,当只有一个企业选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其他的企业依然选择传统经营模式时,就会产生绿色营销的外部性。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决定企业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尤其是价格信号。对企业主体来说,生态环境因素是企业的外生变量,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反映,即一方面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损坏无须企业自身补偿;另一方面企业行为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也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回报。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积极性。

3.2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不足

按照市场营销学的定义,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乘积,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只是欲望而非需求。足够的绿色消费需求容量是绿色产品市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倘若没有一定规模的绿色消费需求量,实施绿色营销将无利可图。因此,绿色消费需求是农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动力。

湖北农机市场对绿色农机的消费严重不足。第一,消费者是通过对绿色食品或绿色农产品的关注延伸到对绿色农业装备的关注,因此,可以把绿色农机消费看成是绿色农业消费的衍生消费,由于经过了一个传递中间层级,产生了能量衰减效应,对农机的绿色消费需求关注度降低;第二,农机的购买者多为农民个体经营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他们购买机具的关注点是价格和投入产出比,不太考虑机具的材料使用,是否对大气、农田、庄稼产生污染。况且,就算农机产生了大量污染,由于分布的乡村阡陌间,不像城市人口密度大、污染集中,也不会引发关注。既然客户没有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厂家和商家就没有必要生产、经营绿色产品。在当下湖北农机市场上,还未见有哪家企业以产品的“绿色”为卖点。第三,农民的购买力有限。现在的农机产品的价格动辄几千元、上万元、十几万元,抑制了农民的购机需求。如果厂家增加“绿色”含量,势必进一步抬高产品的价格,从而降低销量,降低绿色市场容量。

4湖北农机绿色营销呼唤绿色政策

4.1制定强制性农机绿色营销标准,为市场经营活动划定生态边界

自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湖北农机制造业发展迅猛,但小、散、乱现象十分突出,产业集中度低,资源耗费严重。为遏制这种态势并避免因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对整个产业造成的冲击,政府部门应该尽早出台农机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绿色推广、绿色使用的整个价值链的绿色标准,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不立项、不审批,达不到标准的产品不鉴定、不推广,坚决用绿色门槛挡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入业内。如设置厂房的绿色设计标准、生产过程的清洁标准、能耗标准、拖拉机的油耗和尾气标准、插秧机的物耗标准等,只要有了这些标准并严格执行,就能够限制一批非绿企业争资源、争市场,为绿色农机企业留出成长的空间。

4.2建立生态文明发展的利益激励机制,促进农机绿色营销

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支持农机企业绿色营销活动和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通过绿色法律、绿色财政、绿色税收、绿色保险等对绿色企业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规范、扶持,如给予生产节水、节肥、节种、节能、环保、精准农业装备及保护性机具的农机企业减免税收、提供优惠贷款、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各级政府的环保基金等,支持与鼓励这类农机企业积极参与绿色营销活动;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加大对污染环境的惩罚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给环境带来损害的农机企业提高资源税和环境税征收税率,并用征收所得建立绿色开发基金、绿色技改基金、对参与绿色营销的企业给予补贴等,为绿色营销的发展积累资金。

4.3建立农机绿色营销考核体系,推行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制度

按照党的十精神,绿色GDP应当是新时期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政府应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结合湖北农机工业的现状,科学、合理地设定农机绿色营销指标体系,并严格执行这些考核体系,把环保和绿色营销的指标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农机主管部门的考核体系,把环保目标责任制与经济目标责任制合为一体,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命、晋级提升的重要标准。强化政府环境责任,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建立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制度[10]。对行业普遍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现象,重大农机污染事故等问题,要坚决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HJ1*4〗

参考文献:

[1]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J].求是,2009(22):30.

[2]廖才茂.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4(9):10-14.

[3]廖福霖.关于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

[4]孙克俭.绿色营销研究:内涵、现状与对策[J].对外经贸,2105(5):111.

[5]魏明侠,司林胜,孙淑生.绿色营销的基本范畴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1(6):89.

[6]于伟.生态文明在营销中的体现――绿色营销及其SWOT分析[J].科技创业,2008(1):35-36.

[7]杨立新.论生态文明建设[J].环渤海经济隙望,2008(1):37.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5-0018-02

1 绿色产品的农业生态环境背景透视

随着我国经济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不仅大量的“三废”被排入到农业环境,而且能耗大、效益低、结构简单,产品品种单一的传统农业,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石油产品,这就更加严重的造成土壤、水源和农产品的严重污染。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因没有很好的利用资源,随意开采、挖掘,这导致了农业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1.1土地退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劣

1)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不断开采,城镇、道路、住宅等的建设,土地占用也越来越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原因都在导致水土流失;

3)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

由于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导致森林和植被的严重破坏,造成沙漠化;

4)草地退化严重

由于放牧的超载过啃,我国的草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

1.2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增大,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所以,发展绿色产品与农业发展对于环境保护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它可以不断改善我们周围的环境,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生态环境。

2 发展绿色产品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2.1开发绿色产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现在的物质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而人们对于饮食方面的可靠性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人民越来越倾向于有机绿色产品。有机绿色产品是利用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本身的自然能力,通过满足土壤自身营养和健康的需要,来实现对作物的持续、平衡、充足的营养供应,促进自然的良性循环,追求土壤资源的可持续有效利用,达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健康发展。

2.2发展绿色产品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环境保护有两种方式,分为主动保护和被动保护。绿色产品开发是将环境保护与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的主动环保的典范。绿色产品的生产可以最大程度的限制农药、化肥、植物生长剂等的过量使用。

3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绿色产品发展的思考

3.1强化农业环境管理

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有关部门应该颁发一些文件和条令,让有关部门来起到监督作用,以此规定和抵制任何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尤其是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更应该监督,要求其限期整改,严重者关停。完善农业方面的相关法定法规,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要充分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强化农业的环境管理。

3.2大力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不仅为发展绿色产品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而且也为发展绿色产品提供了技术基础。绿色产品是生态农业研发出来的成果,而绿色产品这个成果则是生态农业和市场农业之间的连接。也可以说,发展绿色产品就是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国家应该注重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开放,尤其要抓好县级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和生态农场建设,推动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色产品的深度和广度的开发。争取将生产区域建大并扩大化,把绿色产品种好并推广品种。只有当试点建设的成功才能激发更多人来参与建设,促进绿色农业的飞速发展。

3.3加强水土流失的管理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的完整性,并且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危险城镇安全,影响农业生产,家具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有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创造良好的绿色产品生产环境,我们应该注重水土流失的管理。

1)工程措施

包括修水平梯田,引洪灌地,建霸储水等措施。

2)林草措施

根据科学研究,植树仲裁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地形的不同和降雨量不同来种植不同的植物,并且大力营造农田保护林,分水岭防护林。

3)耕作措施

根据不同的地形决定不同的耕作,从人为因素方面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科学的发展农业是遵循自然发展的有效措施。

4)政府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包括加强人民群众对水土流失的认识,退耕还林,严格控制人口等措施。

3.4加大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科研力度

改善农业的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最根本的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来改善现状,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对我国农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建立资源信息系统;二是建立农业开发部门,为我国农业的进步发展研发一些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等的农作物;三是开展科技攻关,发展高科技技术,应用于农业中,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3.5加大有机肥、生物化肥的开发

由于落后的生产力,导致我国现阶段很多地区的人名仍旧使用一些对土地危害大的农药,这样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人体健康也有影响。应积极开展工业化的生产有机肥,来降低成本,提高肥效,保护农业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

4 结论

对于现阶段的我国国情来说,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农业依旧任重道远,可能还需要一个世纪的人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但是相比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是非常快速的,而且也在不断朝绿色农业这方向迈进,这需要我们全民的投入和参与,来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参考文献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1 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2 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2.1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

2.2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3 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4 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9)

(2)机械化配套设备十分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例如旱作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及灌溉机械的大力推广,能够大大减少病虫害、农作物霉变、水土流失、冰雪雹灾等自然灾害。

(3)重视对人类和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绿色农机大多采用高新技术设计及精良的工艺设备制造而成,因此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高。

(4)生态性、和谐性好。绿色农业机械化在发展推广的过程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承载能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2绿色农机化发展现状及机遇

(1)发展现状。我国绿色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可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作业水平。随着发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50%,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的机械化快速推进,畜牧业、林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也已取得初步成效。二是装备水平。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快速增长,绿色农机的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制造水平。我国绿色农机从无到有,规模以上绿色农机生产企业发展到2000多家,科技创新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四是服务水平。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的发展壮大,农机服务领域不断的拓宽,绿色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加快,绿色农机的销售、作业、维修三大服务市场蓬勃发展。

(2)发展机遇。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绿色农业机械化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首先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高度重视,农业、农机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绿色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也越来越优化。其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要求体面地工作,高效、安全、舒适地进行农业劳动,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等,加速绿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更显紧迫。再次,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为国产农业机械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国际平台,并且我国也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农机研发、制造等体系,这些条件为绿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农机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1)农机售后重管理轻服务。国家农机管理部门不仅仅是负责农机证件的发放、换证以及对人员的培训,还担负着绿色农机技术的推广、产品质量监测、安全技术检测、农机作业指导、维修服务等责任。

(2)研发推广配套系统建设落后。①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慢,农机推广人员专业技能不强、年龄逐渐老龄化、接替人员供应不足;②绿色农机的科研设计手段、技术人才培养与使用、信息化建设等落后;③农民对于新的农机接受程度低,并且只有在有效益的情况下使用;④国家投入的财力、人力等不足,导致科技含量低、科研成果不理想,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⑤对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发展趋势掌握不够准确,农机的设计不够完善,进而在节能、绿色环保等方面无法达到先进水准。

(3)新型农机装备种类不全。我国当前农机数量和种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无法适应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农业机械化在不同农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中有着巨大的差别。

(4)绿色农机作业效益不高。主要是由于我国绿色农机的适应性不强,不能满足不同地形的需要。另外,我国绿色农机的市场不够规范,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盛行,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健康发展,同时也损害了农民对绿色农机的信任和购买热情。

4绿色农机化发展对策

(1)积极自主创新农机装备技术。现代中国农机的发展必须通过创新来实现,创新是农机发展的核心。现代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农机操作技术要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加快农机开发,力争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等领域的农机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坚持自主研制开发的同时不闭门造车,放眼世界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装备,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革传统的设计,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10)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1-2]。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措施,是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的具体行动[3-4]。

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部,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全境地势北高南低,从粤北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45′~117°19′,属于低纬度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广东省农业资源丰富,区域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有利于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并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和投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广东省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发展现状及建议作一探讨。Www.133229.cOM

1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发展现状

2005年开始,广东省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益。近10年来,广东省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花生、水果、茶叶、蔬菜、蚕桑等。也是全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作为经济作物栽培的水果品种全省有40~50种。其中,柑桔、荔枝、香蕉、菠萝被誉为“岭南四大名果”。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 399.8元。

广东省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扎实推进,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是促进了基地规模迅速扩大。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了绿色食品规模和数量的快速扩张。截至2009年4月,全省合计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225家,产品总数471个;有机农产品企业30家,有机农产品305个;总产量247万 t,监测面积4.95万hm2。有6个基地被列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包括乳源县的6 666.67 hm2笋竹、郁南县的6 666.67 hm2砂糖桔、徐闻县的6 666.67 hm2菠萝、阳春市的6 666.67 hm2马水桔、德庆县的6 666.67 hm2贡柑基地和罗定市的6 666.67 hm2稻谷生产基地。二是促进了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标准化基地建设,给绿色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优质的原料,促进了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壮大。2008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新增65家,产品112个。三是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基地建设探索出了一套依托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四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全省许多山区县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实施绿色食品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乳源、郁南、德庆、广宁、云安、东源、饶平等地,选择了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实施绿色食品标准化工作,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质量—品牌—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效益大幅度增长。乳源县是广东省第1个“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有蔬菜、笋竹、茶叶、李果、巴西果、银鱼等1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年种植面积4 700 hm2,产量3.66万 t,产值1.85亿元,生产基地遍布全县14个乡镇,辐射带动农户逾2 800户,全县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由原来的2家发展到目前的14家,年利润比传统农业企业高出30%以上,农户年均户增2 200多元。德庆县积极创建绿色食品原料(贡柑)标准化基地,建立了3个核心示范区,面积为3 333.33 hm2,平均增产3 060 kg/hm2,农户平均户增1 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目前,基地建设不仅夯实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三增”。实践表明,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扩大绿色食品规模、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2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效益问题。一些创建单位虽然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但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参与创建的企业的经营效益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加强。二是研发问题。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品牌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宣传问题。一些县市宣传推介产品品牌的力度还不够,市场营销不够顺畅,导致产品打不开销路,对促进发展绿色食品事业十分不利。

3创建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议

现今,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相对于其他省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可在以下方面加强。一是加大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管理工作。在基地建设中,全省承担创建任务的县(市、区)政府都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明确了部门职责和任务。并把创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省逐级考核,确保对创建工作实施有效的组织领导。各级主管部门应定期研究和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农业发展规划中,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二是完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有关标准和管理制度,力争全面达到符合创建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监管制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落实基地各生产单元专职监督管理人员,探索基地农户规范管理的有效形式,强化合同约束力,确保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促进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农业大县,以市县为单位、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实施龙头企业跟进对接,组织农户积极参与,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突出标准化与品牌化相结合的特色,建立产品认证与基地建设良性互动机制。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绿色食品生产的认识水平,为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参考文献

[1] 梁志超.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2):31-32.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11)

在2003年10月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主办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后,得到了与会代表和亚太经社理事会官员的广泛赞同。引起广泛关注,因而促成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基于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归属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范畴,同时它又是传统农业经济的一种创新,是冲破传统农业经济藩篱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式。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和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细致研究当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出症结,才能够扬长避短地探索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2004年,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近年,全国各省市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据国家农业部网站及中国绿色发展中心介绍,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超过0.073亿hm2,生产总量超过1亿t,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企业总数达6391家,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仅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种,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有效加快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1.2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打造了诸多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仅已在国内第1、2、3、5、29~33类等以食品为主的九大类产品上注册,而且在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在国际上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2009年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日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1.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引导和规范绿色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建立了认证管理基本制度。目前农业部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02项,地方标准235项。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经济以品牌带动龙头企业、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各省市陆续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其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490多家,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190多家,湖南省绿色食品企业140多家。目前,江西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脐橙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水产基地。湖南省的天龙米业有限公司和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形成了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和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高档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因地制宜推进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2.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上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土地资源利用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面积大幅锐减,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217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1.38×667)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流失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设置了客观环境障碍,土地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基础载体,怎样充分利用好仅有的耕地,是摆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战略面前的一道天堑。

2.2市场能力适应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t,比上年增长0.4%;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t,比上年增加1559万t,增产2.9%。尽管在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化耕作技术的支撑下,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但农业的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农业生产效益并不高。主要是因为农作物生产成本高而品质不高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低价农产品的需求。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途径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农业经济实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关键环节。

2.3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小规模农业生产模式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无序经营,在这种模式的主导下,农户势必以自身效益最大化来使用土地资源。这种短期效益的索取导致耕地质量的逐年降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但极大地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的掠夺式生产也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不断降低,怎样转变这种生产方式,形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合理生产方式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同时以农户为单位的耕作方式成为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重要障碍,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利于集约化、集团化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3.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建议

3.1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针对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问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市场公平和效率。

3.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根据我国现有耕地分布情况,认真研究并制定详细可行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对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根据区域间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做到绿色农业产业合理布局。要根据规划制定出台相关的推进措施,来保障规划目标的稳步推进和最终实现,使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较强的操作性,将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纳入到各建议:

3.2.1中央和省市二级都应加大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粮食主产区县财政转移支付水平,取消粮食风险基金配套,增强粮食主产区县特别是产粮大县的“造血功能”。

3.2.2建立粮食主产区县与主销区县的利益平衡机制,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粮食主产区县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省市)平均水平。

3.2.3建立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动态调整机制。由省级财政部门牵头,会同省级农业、统计等部门建立对产粮大县的动态监测制度,对每年分县的粮食生产等基础数据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跟踪结果调整每年产量大县奖励资金量,由中央财政直接转移到县,更好地发挥财政奖励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

3.2.4对“地方财力困难有较大缓解”进行进一步界定,督促地方政府在财力状况转好后,将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支持粮食生产。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将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发挥各级政府宣传引导作用,切实转变农户的传统生产观念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夯实基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全力提高农业生产实力

绿色农业经济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常规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变的一次革命,不但需要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生产技术作为支撑,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关键环节的统筹。因此,需要政府各个相关部门通力配合,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同时要在生产开发、市场开拓各个环节上给予必要的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的支持,营造宽松的发展氛围。要通过减税、减费、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等综合措施加大绿色农业开发与科研的投入,着力打造一支掌握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质量认证等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科技人员队伍。为绿色农业生产、加工、贸易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流通服务,不断增强绿色农业经济实体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3.4规模经营、集约管理,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要选择客观环境好、生态标准高的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抗病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副产品率先进行试点,以试点引领基地建设,以基地推动区域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建立基地生产、科技院所研发、企业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绿色经济产业链条。逐步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知名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主导促进绿色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结语:

总之,要力求把农业发展、保护环境、增进人们身体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绿色食品的投资力度,扩展绿色食品建设范围,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还须树立环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循环利用为主要发展方式,以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地整合农业经济发展的有生资源。

参考文献:

[1]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

[2]赵艳春.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