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4-04-03 15:40:32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1)

1.1美国美国是世界绿色农产品出口大国[1],其绿色农业政策及金融体系较为完善。美国政府对绿色农业的支持政策都以立法形式规定。美国相关法律规定了采取轮作和有机肥料的农业生产方式,以保护自然生态。并先后以法律形式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态资源保护政策,如《有机农业法》、《土壤保护法》等。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了相关法律,对绿色农业的认证工作进行了详尽而细致的规定。2002年颁布了《农业安全及农村投资法》,尤其强调了对绿色农业的支持,增加了对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保护的内容,并鼓励社会各界加大对绿色农业进行投资[2]。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美国政府设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用于绿色农业经营中对资源保护的补贴,并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鼓励农业从业者在生产环节保护生态环境,以促进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2002—2011年,美国各级政府对农业补贴的金额就达1900亿美元[3]。美国政府在绿色农业产业链中的销售等下游环节提供了大量的免费支持服务,如通过实行“地区支持农业”政策,使市场终端的消费团体直接与从事绿色农业的农户团体接触,二者直接进行商贸业务,省去很多中间环节,提高了绿色农产品附加值;另外大量采用直销模式,加快了绿色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同时,美国十分重视对绿色农业人力资本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农业科研教育体系的完善上。美国农业部下设植物生产局、土壤局、动物生产局等部门,它们分工明确。除此之外,还有各州的农学院、试验站和推广站,负责教育、科研和推广工作。

1.2日本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其中《农业基本法》规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予以财政补助和政策性金融等支持。日本政府依据该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地方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监管落实法律对农业支出的规定。在政策性融资方面,日本政府筹建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绿色农业产业中的企业提供长达20~30年的长期信贷资金,并按照法律规定收取较低的利息,政府财政还予以补贴。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来贯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如《持续农业法》、《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等。199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有机食品基本标准》,对绿色农业发展制定了标准,确立了绿色农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不仅如此,日本的农林水产省还积极为从事绿色农业的农户提供灾害防治、资源改良等技术信息,在提供财政补贴之余,还提供无息贷款来支持绿色农业的发展[4]。

1.3欧盟欧盟以立法形式出台了对绿色农业严格的认证标准,并对绿色农业采用项目管理模式,管理政策也非常详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欧盟农业委员会、欧盟环境政策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方面的评价指标,采用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保护环境的绿色农业经营行为,并对绿色农业产业的产品出口进行补贴。欧盟各成员国也大力支持绿色农业产业中的产销结合,欧盟各国多采取了绿色农产品直销的方式。德国各级政府不仅通过财政补贴支持绿色农业企业的一体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还对从事绿色农业的农民直接提供财政补贴,如行业补贴、绿色农产品补贴。绿色农业产业中的经营者还会得到社会团体和工商企业的支持与赞助。德国政府制定了详细的绿色农业相关法律,如《种子法》、《农作物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等,对该国绿色农业产业的经营发展进行规范[5]。法国也是个绿色农业大国,其政府从2007年就推出了“生态植物计划”,对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者实施强制认证,且每年都要接受检查,对符合绿色农业产业政策和条件的生产加工者进行书面认证。法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就设立了高达1500万欧元的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基金。不仅如此,法国政府还出台针对绿色农业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绿色农业从业者可享受5年内的地税减免优惠。

2对完善中国绿色农业政策及金融体系的启示

2.1采取立法方式支持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对外部自然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首要要求,也是基本前提。美国、日本、欧盟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一不通过立法来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并采取各种措施,如保护水资源、禁止过度放牧等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发达国家普遍以立法形式对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相关认证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且以这些标准认证作为该国市场的贸易措施。以欧盟为例,其他国家要使绿色农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必须使自身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认证标准符合欧盟法律规定的要求,并且得到欧盟第三国的有机绿色产品认证,才能获得进入欧盟市场销售的许可。发达国家还采用立法方式规定了对绿色农业产业的财政补贴制度和金融支持体系。将这些补贴制度和政策性金融措施上升到法律高度,意味着这些措施是带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如果政策落实不力,执行不规范,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故发达国家的农业财政补贴是常态化、法制化的,农民对财政补贴与政策金融的预期较稳定,按照法律要求从事绿色农业经营行为的积极性也较高。社会各金融机构和社会团体对绿色农业发展也持较积极的态度。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手段,既规定了绿色农业产业的认证制度和相关标准,也规定了财政补贴制度和金融支持体系,这二者共同作为政府对绿色农业产业的管理手段,实现了政府对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引导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绿色农业产业的经营符合法律规定的认证要求和相关标准,即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反之,如果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认证要求和相关标准,则不能享受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若出现负面外部效应的甚至还会受到法律制裁。

2.2高度重视对绿色农业人才的培养绿色农业属于高新产业,其中人力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因素,人才不仅是绿色农业产业研发环节的关键因素,也是保证绿色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绿色农业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发达国家政府对绿色农业人才培养非常重视。如美国建设了遍布全国的绿色农业推广技术服务站,负责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对绿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增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所以在发达国家,绿色农业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2.3完善绿色农业销售渠道绿色农业本身属于高增值的新兴产业,投入成本较高,如果销售渠道中的中间环节过多,则会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价格,拖延物流的速度,使绿色农产品的性价比明显降低。同时中间环节过多,也不利于对绿色农产品的质量监管,所以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绿色农业产业普遍采用了“扁平化”的销售渠道,直销模式是其绿色农业产业的主流,同时美国、欧盟的绿色农产品物流体系非常通畅,也比较科学规范。

3完善中国绿色农业政策及金融体系的建议

3.1应当立法制定绿色农业的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及相关财税金融政策中国政府应当借鉴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绿色农业产业的立法经验,制定有助于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定中国绿色农业产品的质量标准、绿色农业经营的认证体系;制定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的补贴制度,借助法律的权威来促进财政补贴的常态化、规范化,以法律手段来打击农业资金使用中的贪腐问题;同时在有关法律中应当制定针对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绿色农业信贷行为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政策性银行开展绿色农业信贷所需的资金,中国各级政府应予以财政补贴。中国政府应当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基金、支持绿色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有效解决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金短缺等问题。在法律中应当明确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定位,在绿色农业信贷上,其运作目标是配合国家对绿色农业产业进行支持,以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对绿色农业信贷资金的监管和引导在制定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以及绿色农业经营认证体系后,中国政府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对绿色农业产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监管,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认证标准的企业或农户,不允许其享受税收优惠、信贷优惠,也要取消对其的财政补贴;对于骗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的行为要依据法律规定予以惩罚。另外要制定进一步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对绿色农业相关的教学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有助于绿色农业产业科学发展的营利性机构予以支持,法律上也要规定其相应的利率优惠。要以市场自发调节机制为基础,财税政策作引导,来引导中国绿色农业科研与科普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引导直销模式在绿色农业产业链中的广泛应用。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2)

1.1 绿色农业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种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要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可以避免过分片面追逐产业经济增长或单纯附和生态农业,能够使农业产业由经济总量增长向社会收益增长转型。

1.2 绿色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绿色农业经济的生产过程是要遵循一定的农业生态规律,合理开发各种农业资源并使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持良性发展,在此前提下达到的农业资源可长期循环利用的活动过程。因此,绿色农业生产不等同一般农业物质生产,两者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它由于采用具有清洁、无污染、节约等优势的绿色农业生产科技,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的协调在一起,实现了二者高度统一的发展。

1.3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

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绿色农产品在消费、生产过程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有较少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社会治污中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力度大大降低,也就是说改善环境的成本降低,从而将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提高了很多。因此,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激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

2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在人力、技术与资本的整体水平运动下,可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就是绿色农业生产力。不可否认的是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大小是其制约程度的表现,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人力、技术和资本3个方面:即绿色农业科技含量及技术普及状况、绿色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资金投入多少及融资渠道的种类和数量。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前景,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除此以外,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要将不同要素有机组合、巧妙衔接,以达到效益最优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先决条件,应当重视其支撑能力的合理有效改善。

2.2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想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强调农业资源的承载力。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均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对全社会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就是农业资源承载力。一个区域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区域的农业经济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一个区域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种类、质量的高低决定该区域的农业资源承载力的强弱,从而影响其支撑作用和农业的生命力。绿色农业虽然利用绿色科技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它却只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

2.3 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地域环境体系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区时空分布的特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体系、人文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状况及地区环境容量。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环境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由此达到绿色农业的高产、高效、优质目标;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环境的优劣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掌控区域环境容量,发现并利用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临界点,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了使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我们要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是地域环境。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10

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2004~2015年,连续12a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发展绿色农业,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农业的相关研究,系统分析绿色农业发展相关文献,对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绩效评价以及发展路径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未来绿色农业的发展有所借鉴与帮助。

1 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绿色农业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的,依托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国内专家学者围绕资源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绿色农业发展阐述。刘鳎2013)提出绿色农业发展是依靠科技环保技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融二者为一体的经济模式。[1]孙一鸣(2012)阐述绿色农业是以生态农业为出发点,利用高新“绿色技术”生产无毒无害绿色农产品,有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避免对自然造成伤害,以便树立民族绿色意识,开辟国内外绿色农产品市场,最终保障食品安全的一种体系。[2]张海翔(2011)提到绿色农业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将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管理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确保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最终实现生产、生态和经济三者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3]

根据绿色农业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满足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要求,其主要特征表现在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标准化4个方面。持续性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以超越环境的有限承载能力和牺牲未来资源为目标的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开放性是以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为目标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发展;高效性是以采用集约型增长为目标的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发展;标准化是以农产品实行“从田间道餐桌”的标准化全程质量控制为目标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发展。党银侠(2008)围绕现代科学技术基础,提出绿色农业发展中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综合效益、区域发展基本路径。[4]晁团光(2009)围绕依靠科技、资源环境、农产品标准化,提出发展的基本特征。孙一鸣(2012)围绕公平性,阐述了绿色农业发展是在满足代际公平基本要求下的发展。[2]刘雁(2014)围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提出了绿色农业专注于农业经济发展,注重推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5]

2 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

对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可以有效地衡量绿色农业发展程度和判定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是在建立绿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运用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化评价,对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纵横比较,寻求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明确绿色农业发展方向。

国内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较多地围绕资源节约和综合效益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任运河(2006)围绕绿色农资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营销和绿色文化五个方面,从理论上构建了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绩效四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取脂定价、渗透定价、组合定价方法来进行绿色营销产品定价,以期分析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6]张新营、佟连军(2006)围绕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支持四个方面,构建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建设初期(1999~2003年)的发展水平。[7]崔元锋、严立冬等(2009)在对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中,通过研究和总结国内外绿色农业、食品安全以及绿色农业效益,从生态效益水平、经济效益水平和社会效益水平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在专家打分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2006~2007年样本点环境质量状况和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水平[8]。李静静(2011)在对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中,采用理论分析法和频度统计分析法相融合,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筛选指标,建立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生态农业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嫡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四川省9个省级生态县2007~2009年间的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绩效综合评价,寻求四川省生态绿色农业发展中的阻碍因素。[9]谢沂希(2013)在研究江油市生态农业综合评价及发展模式中,运用综合集成赋权法,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方面构建三个准则层,建立了一套能够综合反映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江油市2001~2010年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10]。王俊杰、王娟娥、方金(2014)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以资源节约型农业内涵为出发点,运用层次分析和专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水、土地等各类资源的丰度与利用两个方面建立了一套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山东省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及趋势和对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支撑度,对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进行评估[11]。

3 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围绕绿色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标准化主要特征,根据绿色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持续性特征,需要增强绿色意识,加强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普及力度,促使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江治贤、康超勇、陈波(2014)围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广元市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为依靠广元山区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寻求具有生态优势和低碳路径的特色品牌;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12]。陈淑艳(2013)结合吉林省舒兰市实际状况,制定绿色农业统筹发展规划,依据资源优势,由东向西分区分片建立农业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13]。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开放性特征,需要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任洪伟(2014)以东北省大石桥市为研究对象,明确提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运用生物、信息等农业高新科技,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及运用,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高附加值低污染,增强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发展路径[14]。赵硕(2013)围绕技术支撑,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方面,提出提升绿色农业发展路径[15]。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高效性特征,需要寻求集约高效的发展路径。胡鹏辉、田牧野(2014)围绕从事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三个方面,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向职业农民和专业化的现代市场主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增长动力必须向投入现代化农机设备装置转变;农业生产对象必须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以便实施集约化规模经营,实现人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路径[16]。曹艳双(2014)围绕加强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要加强农业技术研究,提高农民组织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来提高绿色农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17]。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标准化特征,需要严把质量标准制定与实施关卡。王慧娟(2013)在分析沈阳市发展绿色农业保障食品安全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和产品认证,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体系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制度,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18]。刘琴(2014)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绿色农业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围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监管体系,各环节各部门实行标准化管理,充分利用舆论力量来监督体系运行,引导绿色农业参与者共同创建和维系绿色市场[19]。

4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农业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绿色农业发展中,需要满足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有效地体现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特征。根据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进行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可以有效地衡量绿色农业发展程度和判定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围绕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特征,寻求适应其研究地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以明确绿色农业发展方向。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内涵功能、必要性、现状问题、模式与路径等方面的宏观层面,对其发展中的绩效评价研究较少,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进一步总结和研究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国外绿色农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1).

[2]孙一鸣.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3]张海翔.迈向生态文明的思考与绿色农业的升华[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2):1-4.

[4]党银侠.我国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晁团光.陕北绿色农业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6]刘雁.山西省广灵县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

[6]任运河.山东省绿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

[7]张新营,佟连军.吉林生态省建设中的生态农业综合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2(1).

[8]崔元锋,严立冬,陆金铸,屈志光.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6).

[9]李静静.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10]谢沂希.江油市生态农业综合评价及发展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11]王俊杰,王娟娥,方金.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4).

[12]江治贤,康超勇,陈波.广元市发展绿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

[13]陈淑艳.关于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及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3):12-13.

[14]任洪伟.大石桥市绿色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5]赵硕.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3.

[16]胡鹏辉,田牧野.农业绿色转型:意义与道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 46C49.

[17]曹艳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4,34(11).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4)

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存在的主要意义是控制农业机械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具体影响,农村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不仅仅限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现,同时破坏资源、浪费资源,造成土地进一步贫瘠化,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等重要资源的进一步紧缺,对于社会整体发展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农业机械对于农业造成的环境资源影响已经达到无法忽视的地步,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概念也是在该环境下形成以及迅速发展的,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效地控制以及遏制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使我国农业逐渐往绿色化方向转变,农业的整体发展也愈发重视环境问题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1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现状分析

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农业机械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使用频率逐步增加,由于农业机械型号以及类型较为固定,农业机械使用环境以及土质方向存在较大的差别,导致各个地区农业机械损伤程度不同,农业机械需要进行维修的量以及次数较为频繁,农业机械维修过程中对于资源的浪费体现在农业机械零件的不断更换,使用的材料存在相应的辐射性以及不可循环性,每一次维修丢弃的零件以及材料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同时有些材料是不可循环资源,传统形式维修之下农业机械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无法得到有效抑制的,因此,需要引进的维修方式是绿色维修技术,现今绿色维修技术是一个新提出的概念处于不断地更新完善状态中,本身存在相应的不足之处,为实际的发挥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的效果以及作用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的发展改进方向。

(1)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人才不足。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处于发展阶段,所需要掌握的技术处于探讨阶段,使得对于人才的要求处于增加当中,直接导致的问题是该方面人才的不足以及人才的培养难度。且能够实际进行农业机械绿色技术操作并且将操作结果达到预期水平的人少之又少,导致的直接问题是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效果无法得到全面的展现。除此之外,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的发展方向无法定性,该方面人员无法对农机出现问题的材料进行有效地分析处理,从而无法将农业机械中所使用的金属材料以及辐射材料进行计划性更改。最终导致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无法得到实际的实现,所使用的范围较为有限。

(2)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使用方向不完善。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处理方向不完整,主要体现在:①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使用的范围有限制以及使用的内容有限制,无法使用较长时间;②所使用的材料辐射大以及使用的材料损伤之后无法使用农业机械类型进行合理化维修,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也无法对损伤严重的机械进行有效地维修,无法在保证绿色维修的情况下进行维修。除此之外,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无法在既保证成本低的情况下达到效果好、效率高的目的,这也是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3)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维修材料以及维修工艺落后。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需要各种类型的维修材料的支持,如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清洗过程中所使用的清洗材料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取的改进方向单一,没有在选取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分析,找出效果更佳、成本相对较低的材料。维修工艺落后体现在维修过程中没有对设备进行全面的分析勘察,没有对设备的各个零件以及角落进行分析查看,从而导致维修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疏漏,该种疏漏不仅仅影响农业机械的运作、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还影响农业机械操作者的安全。

2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发展探究

(1)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人才培养。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对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现有的内容以及技术操作进行培训,让技术人才对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技术上让技术人才进行自我探索,进行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发展方向的分析以及进行相应的研究,并且进行相应的创新,让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人才在该环境中逐步发展完善自我,并且能够提升自我价值以及自我作用,让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能够更上一层楼。

(2)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使用方式探究。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使用方式主要是提前对农业机械进行观察,以及提前对农业机械进行保养。将农业机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前性的维修,防止出现大问题之后才进行维修,这样能够避免维修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也能够减少材料的浪费以及减少维修花费的时间以及经费等。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维修的效果,与此同时也能增加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效率。

(3)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材料工艺发展研究。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材料工艺发展的主要探究是对农业机械进行全面检查,对于其中出现问题或者存在问题的部件进行圈定,对需要改进以及需要更换的部件进行明确划分,进行相应的方案制定,对于所采取的材料进行分析,在现使用的材料基础上进行定向研究。

3结语

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存在的意义是保证农村环境的稳态发展,保证资源受到一定的保护,因此,有实际的研究价值。

作者:王东升 单位:驻马店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5)

绿色产业是当今世界,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区域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近年来查哈阳农场经济和社会取得了跨越发展,发展绿色产业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明显,但绿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观念上,长期以来沿用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了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轻发展效益和质量,重开发而轻保护,不利于查哈阳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对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以扬长补短,趋利避害,寻找制定适合本系统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方法有助于查哈阳农场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加快绿色产业的构建和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势

(一) 资源优势

1.土地资源

农场现有土地总面积8.4万hm2,耕地面积5.8万hm2,境内土壤类型以草甸黑钙土为主,平原区黑土层0.5—1.0m,有机质含量4—6%,部分棕色森林土有机质含量均在3—4%。

2.水资源

查哈阳农场位于诺敏河—阿伦河的河间地带,水系比较发达,场内有黄蒿沟、白马河等河谷,拥有太平湖和白马河两座水库,汇水面积980 km2。灌区主要水源诺敏河全长367km,流域面积2.6万km2,年均供水量约为7—8亿m3。

3.旅游资源

查哈阳农场南靠鹤乡齐齐哈尔,北依尼尔基水库,拥有国家大二型水库——太平湖水库,东北最大的自流灌区——查哈阳灌区,白马河水库,800年历史的金界壕,旧称“老边壕”、“边堡”和日本开拓团本部“大烟筒”等。黑龙江省旅游名镇——“塞北水乡”将成为未来查哈阳绿色产业发展中最具潜力的“金字招牌”。

(二)绿色食品品牌优势

1993—1995年,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3年时间的严格监测检验后,查哈阳农场的甘龙牌优质粳米于1996年2月被批准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1994年在查哈阳农场召开的中国北方农垦水稻会议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查哈阳农场创造了“一个奇迹,三个典范”,即北纬48°线上超国际水平的奇迹,高寒稻作机械化创高产的典范,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典范,稻作实现两高一优的典范。1996年1月,查哈阳农场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中国首家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A级)。1998—2000年,农场建立4万亩A级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3年累计生产绿色食品大米4.5万余吨。2000年12月获取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大米的生产加工等4项证书。

(三)历史人文优势

查哈阳有过三次移民垦荒的历程:第一次标志是金太祖天辅五年,金界壕被蒙古族攻破;第二次是1906年至1931年东北沦陷前夕;第三次是日伪时期。历史上的三次移民在为查哈阳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二、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机遇

(一)“十二五”突出“绿色发展”的历史机遇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黑龙江“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十二五”期间黑龙江垦区要基本形成北大荒绿色发展模式,加快建设绿色农业体系、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城镇体系。查哈阳农场地处黑蒙交界地带,远离工业区,空气质量优良,发展绿色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二)国家、省区支持垦区带动周边的叠加机遇

黑龙江垦区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使命和艰巨任务,国家和黑龙江省非常重视黑龙江垦区绿色产业的发展。黑龙江垦区已经把“场县共建”上升到战略高度,从初始“三代”作业向深层次的产业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延伸。国家、省区、农垦总局和周边地区对垦区带动周边都给予了很多政策、项目等相关扶持,这势必为查哈阳农场全面深入推进辐射带动周边带来叠加机遇。

(三)国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的时代机遇

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要求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促进绿色安全生产,另一方面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和认识度都在不断提高,这为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食品的品牌树立和市场开发带来了机遇。

三、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劣势

(一)场域经济存在“短板”

查哈阳农场场域经济以绿色水稻为支撑,呈现“水兴、稻兴、场兴”的经济格局,但是尚没有形成整体循环经济格局,产业单一,第一产业比例较大,且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以生产性建设为主体,所占比例最小;第三产业主要是个体私营经济。

(二)产业集群存在“软肋”

从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上看,其中,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13.12%;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75.34%;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11.55%。固定资产投资对第一、第三产业投入资金严重失衡,第二产业中加工业投入为零,直接影响到第一产业产品输出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农场整体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带来严重影响。

(三)交通瓶颈“桎梏”尚待破解

查哈阳农场初步具备了引领带动周边实现绿色发展的实力,但是农场没有高速公路、铁路系统,是全面推进“省区共建”、“场旗共建”和“场县共建”的一大“桎梏”,如何打通与S111省道、G301国道的交通连接,增强查哈阳农场的交通运输能力,进而发挥优势,扩大影响力,是需要省区、垦地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四、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挑战

(一)实现绿色发展根本转变尚需时日

“十一五”期间,查哈阳农场实现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的翻番跨越式增长,2006—2010年查哈阳农场GDP翻一番,年均增长速度为19.39%,虽然高于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但仍低于黑龙江垦区年均增长率,面对黑龙江垦区的跨越式发展势头,要实现农场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并行不悖任务比较艰巨。

(二)建设生产加工物流中心任重而道远

农场整体收益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销售层面,处于现代化大农业产业链的最低端,下游粮食仓储加工物流等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尤其是目前粮食仓储设施极其缺乏,吸纳自身与周边粮源能力严重不足,与绿色水稻8亿斤产能极不匹配,整体上处于低水平小规模重复建设阶段,现有的米业加工企业,产品雷同,但品牌各异,没有形成产业合力,缺乏规模粮食仓储能力和龙头加工企业的产业拉动能力。

五、发展对策建议

(一)重点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建立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根据市场机制来发展龙头企业(集团),依靠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带动基地发展和促进规模扩大,使企业与基地连结起来,基地与农户连结起来,构建“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要对已建成投产、管理好、有市场、有规模、有效益、有优势产品的企业和通过充分科学论证的在建项目加大培育扶持的力度。

(二)组织及人才激励政策措施

加大对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力度,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激发各级各类人才投身发展绿色产业的积极性。人才激励上,推行职称改革、创新创业扶持、收入分配、人才奖励等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查哈阳农场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加大人才利用和引进力度;加强开发绿色产业的人才培训工作,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员的素质;对在发展绿色产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激发各类人才发展绿色产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重点发展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绿色农业

特色就是独一无二,只要有特色,才能赢得市场,产品就会有竞争优势,才能有利于经济突破发展。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农业,就是谋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应重点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稻米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

(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以查哈阳农场为中心,与周边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区、五大连池风景区、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汗马部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大联合、大协作,充分展现查哈阳“水乡、水城、绿产业”的独特魅力,形成“蒙东黑西”独具特色的北大荒“大地景观中心”。

六、结论

通过对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可以看出,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既具备自身发展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存在制约其发展的劣势和面临严峻的威胁。应适时抓住其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农场特色的名、优、土、特、稀产品(以绿色水稻为主)以及生态旅游业;对农场职工进行绿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绿色消费意识;通过绿色产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绿色产品质量;通过绿色产业基地的建设,龙头企业的扶持带动,品牌产品的开发,绿色市场的培育和规范,提高查哈阳农场绿色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促进绿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秀云,卫立冬.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5(4).

2.王如松,周涛,陈亮等.产业生态学基础[M].新华出版社,2006.

3.李宗保.构造绿色和谐——发展绿色经济[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7(4).

4.田雨艳.东北地区绿色产业的构建和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5.刘薇.北京绿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2(4).

6.王永林.商洛现代中医药和绿色农产品抢眼西洽会[N].商洛日报,2005.

7.郭京福.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论[M]. 民族出版社,2006(4).

8.陆武成.甘肃的绿色农业之旅[J].中国报道,2006(10).

9.斯日古楞.内蒙古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劣势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一、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分析,P指政治环境(Political System),E指经济环境(Economic),S指社会环境(Social),T指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这四项因素是衡量企业所处背景和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中对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也适用PEST分析法来进行产业内营销影响的宏观分析。

(一)P政治环境

(二)E经济环境

(三)S社会环境

一是人口环境。营销市场的发展受人口、购买力的影响。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营销不仅针对本省内部,更多的是销售到省外市场。截至2014年5月,我国大陆总人口数量达13.6亿人,黑龙江省人口数量为3835万人。伴随着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在市场的认知度被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是人文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偏向健康、营养、环保的绿色消费,这有助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根据我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报告得知,被调查的人中73%认为开发绿色产品非常必要,他们支持环保事业,在他们看来绿色产品有助于改善环境状况。根据我国消费者协会市场调查资料得知,76%~84%的消费者愿意主动购买绿色农产品。绿色消费的观念使得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不关注社会环境利益的观念得到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环保意识大大加强,环保作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逐渐被我国公民所接受,这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提供有利条件。

(四)T技术环境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发展。新型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方式能够减少产品流通的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营销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到一起,通过无纸化贸易、信息贸易、电子广告、网上采购等方式,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全球化、个性化、价格公开化、渠道直接化等特点。

二、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对策

(一)提高绿色营销观念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企业应该树立绿色的营销观念,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生产经营中将绿色营销的意识传承下去,将绿色营销的观念贯穿到经营的全过程,从原料农产品的定价、包装、宣传、服务到销售都需要进行绿化。同时注重培养绿色企业文化,使企业在全社会树立起关心社会、保护环境、对消费者负责的公众形象,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展绿色分销渠道

营销渠道的通畅对绿色农产品企业的营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绿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依据中间环节方面分类能够分为零层营销渠道、一层分销渠道、二层分销渠道。企业绿色农产品零层营销渠道是指绿色食品企业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主要通过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部门、专卖店等实现农产品的销售。零层营销渠道是从产销一体化的方向着手,促进生产与销售的有机结合。黑龙江省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多渠道的营销方式,做好售前宣传、售中使用、售后咨询的配套服务。

(三)提升品牌影响力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7)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绿色”一词都来源已久。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工业绿色化发展的影响下,在农业发展方面,国内才首次提出了“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2015年3月24日,“绿色化”首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农业绿色化”在借鉴国内外大量绿色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丰富了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内涵,一方面强调生态环境的生产性、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生态环境的生存性、宜居,强调确保和提升生态环境,以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标准,强调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求,确保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把先前“绿色农业”投放在农产品安全上的重心分散开来,结合科技、资源、信息等要素,注重产业、环境、生活、消费同时、协调、健康发展。对民族地区“农业绿色化”总体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从而对民族地区“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做出衡量,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绿色化”建设,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亚热带,地域广阔,物种多样,背靠东盟各国,毗邻南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广阔的信息平台和巨大的农产品市场,是“农业绿色化”建设和发展的一片沃土。

1“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考虑广西“农业绿色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同时结合广西特殊的社会生产条件,参考WTO、欧盟、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衡量“农业绿色化”的指标体系,以及我国评价“绿色化工业”和“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参照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了投入水平、产出水平、信息化水平、市场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6项准则指标,下设13项个体指标,作为评价广西“农业绿色化”的发展水平:①反映“农业绿色化”投入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为:资金、劳动力、科技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②反映“农业绿色化”产出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是: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休闲农业总产值等;③反映“农业绿色化”信息化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表现为:移动电话普及率;④反映“农业绿色化”社会发展水平方面选择的指标组主要是:恩格尔系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太阳能热水器覆盖面积等社会发展水平指标;⑤反映“农业绿色化”市场发展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表现为:亿元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数量;⑥反映“农业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组主要为常用的:森林覆盖率等指标。

2评价方法及模型构建

2.1“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的评价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评分法,衡量广壮族自治区“农业绿色化”的发展进程。一方面请专家根据经验及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各基础指标的标准值和指标优化方向,再进行加权累加,最后计算出各级指标的量化值;另一方面为了克服专家评分法的主观随意性,进一步把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绿色化”的发展进程分成6个有序的层次,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客观事实,分别对每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给出定量数值,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出每一层次指标的权重值,最后通过加权平均求出最终结果。2.2“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的模型构建在已设计出的“农业绿色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对各项指标进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业绿色化”综合评价模型组。模型组包括“农业绿色化”综合水平测评总模型(GT)及其分模型。属于一级子系统模型的有:农业投入子系统模型T1,农业产出子系统模型T2,农业信息化子系统模型T3,农村社会发展子系统模型T4,农业市场发展子系统模型T5,农业可持续发展子系统模型T6。因此“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模型组的构成和数学表达式为:GTt=K1T1+K2T2+K3T3+K4T4+K5T5+K6T6其中,Ki为各级子系统权重,Ti为一级子系统指数,t为时间。

3发展水平衡量标准及阶段划分

根据表1所示标准,可将“农业绿色化”发展分为初级、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农业绿色化”的初级阶段:GT<0.4,“农业绿色化”的发展阶段:0.4≤GT≤0.8,“农业绿色化”的成熟阶段:GT>0.8。

4广西壮族自治区

“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在《广西统计年鉴》(2005-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2015年)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统计软件,对广西近十年来“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表2)。从表2可以看出,广西“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4年“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指数是2005年综合发展指数的1.3倍。由此可见,广西“农业绿色化”的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然而提高的幅度不大,特别是2005-2007年之间,上升趋势非常缓慢,平均增长度小于0.04%,广西“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来看,广西“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由投入、产出、信息化、社会发展、市场发展、可持续发展6个因素推动,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分析,2005-2014这十年间,尽管投入与产出仍成正比,但产出增加的速度已明显跟不上投入的增加;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上升速度较快,若单从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上看,广西“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将很快进入发展阶段;同时,广西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因地制宜,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又稳又快地增长,推动了“农业绿色化”的发展;然而在6个影响因素中,信息化水平指数值明显低于其他因素的指数值。由此可见,广西在“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中信息化的水平是比较低的,不利于“农业绿色化”的传播和发展。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8)

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不强、生态农业品牌效应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等。在体验经济视角下,为实现生态农业更好发展,应树立明确的绿色生产目标、构建完善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平台、重视农产品溯源管理、积极打造特有品牌,提升品牌效应,突破发展瓶颈,充分发挥生态农业绿色营销优势,打造高品质生态农业格局。

1当前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发展的重要意义

1.1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全新发展理念,同时也是对社会稳定发展衡量的关键性指标,在各个产业的发展中受到了广泛运用。对于生态农业而言,在绿色营销的发展道路上,不仅做到了生态农业还做到了绿色农业,提升了农业发展新格局,给农民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方向,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为社会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了充足保障[1]。

1.2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有利契机

生态文明理念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内驱力,其在运用中所体现的不只是产品和理念,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文明,侧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何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关系、如何做到在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稳定发展,这两方面是生态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工业产业在发展中为社会经济提供一定内驱力,为人们生活增加光彩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害,生态问题日益严峻[2]。生态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孕育出契合于当代社会发展新理念,在打造工业文明时,基于绿色营销的背景,找到了社会、企业以及生态环境间的契合点,借助于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确保各种文明理念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加快文明社会进步[3]。

1.3为提升企业社会经济效益提供充足推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消费理念由传统观念向着绿色消费理念所转变。基于绿色营销发展模式,农业产品以及外包装都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随着绿色营销理念的运用愈发成熟,企业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就能获得较高的效益。在绿色营销理念下,生态农业产品表现出较强的简约性,注重资源循环利用[4]。绿色营销是循环经济模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企业成本,真正做到节能增效,从而提升了企业社会经济效益。

2体验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所面临的困境

2.1绿色消费氛围不浓厚,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薄弱

随着体验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在销售生态农业产品时,消费者的关注点不只是在农产品单价上,更侧重于体验。在客户消费水平以及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等方面的影响下,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理念并未实现大范围覆盖。客户消费水平体现在消费者消费能力、购买意向以及购买力等方面,对于经济收入较低的群体,仍将关注点放在产品单价上,绿色消费意识相对淡薄,限制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农产品因素体现在产品质量、口感等方面,若在生产、加工、运输、存储等任何节点出现问题,均会对消费者消费体验带来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农产品口碑及品牌效应[5]。另外,当前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氛围不够浓厚,人们并未对生态农产品有着深刻认识,加之农产品市场监管力度薄弱影响绿色消费,限制开拓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市场。

2.2生态农业品牌力不足,市场营销缺乏动力

如今,生态农业的营销方式仍以传统营销方式为主,导致营销过程未充分分析消费者需求,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消费者不能感受到优质消费体验,使绿色营销市场开拓缓慢。首先,从认知角度分析,企业营销理念较为传统,对绿色营销模式认知较少。为保证生态农业能够有效运用绿色营销理念,企业要在人力资源、技术支持等方面加大成本投入,对于资金周转有限的企业,进一步增加了转型的风险[6]。其次,从品牌角度来看,农产品普遍具有生长周期长的特点,因此投资回报需要较长的时间,一些农产品经营者过于追求利益回报,忽视了品牌建设,缺乏长远考虑,使消费者消费水平下降,企业在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不乐观。随着农业生态环境愈发恶化,在关注生态建设的同时,人们开始逐渐养成绿色消费的习惯。只有深入发展绿色营销模式、打造绿色品牌效应,才能突破农产品国际贸易瓶颈,从而扩大产业链、拓宽发展渠道。再次,从支撑营销的各项因素分析,农产品冷链运输、物流平台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基础设施的构建并不完善,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消费者的体验。最后,影响转型升级的因素还包括人才资源、先进科技[7]。可见,在体验经济视角下,推进农产品绿色营销发展的同时需重视分析市场需求,重点关注是否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对消费者、企业以及环境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协调,提升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2.3生产技术落后,绿色产品不能充分供给

绿色营销理念的运用侧重低碳环保理念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意识,为确保通过营销对策维护生态环境,应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全部流程下运用该理念[8]。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较低,产品结构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绿色营销发展的推动力不足。为构建完善高效的生态农业产品供给、营销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由于当前很多农业经营者并未意识到绿色生产加工有利的一面,而是将关注点放在节约成本、增加产量方面,忽视绿色生产技术,甚至在农产品生产中超标准使用农药,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力度较弱。其次,当前农产品结构过于混乱,在选择产品时缺乏个性化分析,规模零散,导致农产品种植与市场需求不能有效衔接,对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一定挫败感[9]。再次,由于法律法规监管机制不完善,使农产品在种植、生产、加工中缺乏有利监管。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仍然肆意使用化肥、农药,在食品检测中甚至存在化学农业残留超标的现象。在市场监管力度不足以及绿色农产品认证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下,在市场中开始出现伪造绿色产品的现象,使得绿色营销模式的运用受到限制。

3体验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发展的创新对策

3.1树立绿色生产目标,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当前,社会整体向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智能化设备以及先进科技运用下,传统农业逐渐向智慧农业发展。绿色营销作为当前全新的营销理念,其侧重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智慧科技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在农业产业升级转型中,奠定农产品绿色营销基础,有效开展了生态农业绿色营销。首先,为强化营销效果,应对农产品有着清晰的定位。在体验经济视角下,要求将发展绿色环保无公害的农业产业作为生态农业绿色营销的基础,积极引导农产品申请认证绿色食品,使消费者能清晰辨认出市场中的绿色食品,为发展绿色营销提供有利保障。其次,注重绿色技术以及先进设备的研发、引进及运用,做好技术支撑,借助于传统农产品营销优势,落实设备及科技的研发与运用,实现绿色生产[10]。要加强智慧农业的发展与运用,实现绿色生产与现代生态农业相结合。再次,创新定制营销、众筹营销等先进营销模式,使消费者能够切实加入到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的整个流程,在此过程中了解客户需求,调整农产品结构,强化农产品品质建设,使市场供给与消费者需求更好地契合,奠定绿色农业发展的基础。

3.2构建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平台,实现多产业链资源相交融

在推动生态农业绿色营销过程中,会受到产品(产品特点、价格及规格等)、心理(动机、兴趣、理想及信念等)、收入等因素影响。要借助于营销资源的优势,完善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为优化营销模式的转型提供内驱力。首先,在生态农产品等级划分、加工的过程中应遵循现代营销理念,对不同等级的农产品合理定价,确保价格符合市场发展规律,推进农产品价值链延伸发展。其次,为丰富生态农产品的绿色内涵,应将绿色包装设计作为重点,充分利用产品特征及营养成分进行包装设计。设计包装时所选材料应是绿色环保材料,避免在产品包装中消耗掉过多的资源,严禁过度包装,从而保证在满足生态农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对绿色理念进行充分阐释[11]。再次,传统的营销模式适合过去的时展特征,在体验经济视角下,应突破传统理念束缚,构建电商营销平台,使营销方式不断契合于大众消费习惯。借助于延伸农产品价值链为生态农业产业联盟机制的建设提供内驱力,最大程度控制营销资源的消耗,降低成本,推进生态农产品绿色营销转型升级。

3.3注重农业产品溯源,加强消费者群体监督

以智慧农业为发展目标应当依据智慧生产设备以及先进科技,重视农产品溯源管理,构建透明化的农产品溯源体系,确保消费者能够实时了解生态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全流程,能够准确、透明地向消费者提供信息,消费群体要加强监督。首先,完善农业产品溯源体系(农产品种植信息、生产加工以及物流周转等流程),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全过程有知情权,营造生态农产品和消费者间的信任感,丰富消费体验。其次,要运用好溯源体系,为农产品绿色营销提供推动力。向群众积极宣教生态农产品溯源内容,消费者能够实时追溯产品来源作为营销的一大亮点。消费者在浏览全面且透明农产品的信息后,会对生态农产品更加认可,利用线上物流平台,消费者能够查询到产品物流信息,丰富消费者采购农产品后的体验感,以产品溯源的透明化营销推进绿色营销。建立消费者专门反馈问题、及时沟通处理的渠道,完善并了解消费者心声,及时沟通并解决问题让消费者充分满意达到不断回购的效果,建立消费者监督渠道,让消费者放心、安心[12]。

3.4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突破发展瓶颈

体验经济视角下的绿色营销模式应以提高用户体验为核心,满足市场需求,打造品牌力量,从而逐步突破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发展的瓶颈。首先,可引进互联网技术丰富营销方式,例如借助于互联网优势开展以“公益助农”为主题的线上直播带货模式,实现生态农产品绿色营销的订单采购,拓宽营销路径,解决生态农业运营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其次,加强建设绿色供应链体系,以高标准对部分产品冷链物流的合作商进行筛选,选用优质的物流企业,避免生态农产品在物流运输中出现损耗,影响消费者购买体验,不利于生态农产品高品质形象建设,应优化体系建设让生态农业绿色销售突破瓶颈。再次,为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应重视金融支持力量,以金融服务产品打造价格保险体系[13]。

3.5借助品牌优势,打造生态农业特有品牌

在体验经济视角下,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农产品是常见的食物,是与消费者联通的关键要素。因此应改变传统的营销理念,铸造特有品牌,发挥品牌优势。首先,为推动绿色营销成功转型,应让消费者具有绿色消费意识,使绿色营销契合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打造农产品特有的品牌文化意蕴,彰显生态农产品价值。另外,利用绿色营销模式推广农产品,借助绿色营销的系统工程来完善各种环节以及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产品生产、产品包装以及产品运输和销售等诸多环节。其次,当地政府应重视生态农业产业,积极完善绿色农产品品牌认证机制,提高生态农产品在社会中的品牌影响力,打造较好的品牌形象。借助品牌优势让消费者了解商品,进而消除对企业与商品的顾虑,促进购买行为。探索分析品牌优势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作用,品牌就可以针对多元化的客户生命周期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测试,创新品牌优势与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再次,口碑在产业发展中较为关键,要重视消费者的反馈并做好售后服务,强化口碑管理,以优质口碑促进生态农业绿色营销的健康发展[14]。

4结束语

生态农业是我国传统农业创新发展结合自然生态而来,也是新时期对农业产业的要求。为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基于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所面临的困境,应以绿色生产目标作为发展基础,充分利用多产业链资源,打造新型营销平台,增加消费者互动环节,加强产品溯源管理,为消费者提供保障,提升生态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丽琼.体验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困境及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2021(7):24-25.

[2]宋治国.体验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营销的创新模式[J].农业经济,2019(12):143-144.

[3]任晶洁.我国生态农业营销问题及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0(1):76-79.

[4]韩祖奇.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8(6):118-120.

[5]张翠霞.试论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新农业,2021(5):80.

[6]李卫华.绿色食品网络营销路径探讨———评《品牌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品牌革命》[J].中国油脂,2021,46(2):155-156.

[7]郑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理念的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0(8):141-142.

[8]刘颖,冉勇.绿色食品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与绿色营销》[J].食品工业,2020,41(7):359.

[9]王明媚,李秋梅,梁钟鹏.“互联网+”视域下绿色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以外坂村茶产业发展为例[J].数码世界,2020(1):208.

[10]李海霞.生态农产品营销对接循环经济的创新模式探索[J].农业经济,2019(9):138-139.

[11]高扬,魏长凯.关于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的调研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19(9):13-16.

[12]郝素琴,刘扬.实施绿色食品营销对策刍议[J].经济师,2002(11):170-171.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9)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并开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体现,尽管全球对绿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仍有一定的分歧,但是不妨碍绿色农业的迅猛发展。通过查阅图书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利用网络进行搜索,笔者发现关于农业绿色转型方面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就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外对于农业绿色转型对于农民增收的影响的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绿色转型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农业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外研究主要从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可持续农业展开,可以追溯到1908年美国土壤物理学家F.H.King出版的《四千年农业》和1940年英国植物病理学家S.A.Howard在其编著的《农业对典》中提出的“有机农业”的思想。Andrew Jamison(2001)在《绿色知识成型:环境政治和文化演化》这本书中,作者作为一个同时是学术和环境的活动家,为他的同道的环保人士们和其他的感兴趣的同行者们提供了他认为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道路上的“有进步的报告”。Peter Wallshall(2002)在《绿色转型的精神》一文中,作者从历史的高度来看环境保护主义者在对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以及对绿色概念的传播所起的作用。目前国内的学术界对于农业绿色转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严立冬(2003)提出的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充分应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并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发展绿色农业是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制定更优势的价格,为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

农业绿色转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农业绿色转型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充分应用绿色科技水平,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加入“绿色”的成分,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为大众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绿色农业增长模式。

二、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

国外对农民增收研究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因此这部分不对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而是研究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于农民收入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的相关文献资料,主要集中于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两个方面。

在影响农民收入因素的研究当中,胡鞍钢(2002)认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不仅导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而且也导致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过于悬殊。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存在造成了中国社发展的极不平衡,也产生闻不公平的原因。吴敬琏(2002)认为农村人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数量过少,因而土地报酬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生产率提高缓慢而成本却迅速增高这种基本态势不改变,其他措施很难收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显著成效。

在提高农民收入对策方面,林毅夫(2003)认为应通过增加财政对农业投入来促进收入增长,目前不应该对农业进行直接补贴,而应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就是用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为中心开展新农村建设运动,既可以启动农村广大的存量消费需求,又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现代化。陈锡文(2003)认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建设现代农业,也要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去,从事非农产业,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

综合上述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于这一问题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目前都是从外部性的角度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没有从农民这个职业本身所具有的内部性进行相应的研究,没有建立起具有长效机制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当前所面临的收入问题进行探讨,缺乏可持续性。

三、农业绿色转型对于农民增收的相关性的研究

在农业绿色转型对农民收入的研究方面,国外的学者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命题,而国内的专家则主要从某个具体的城市着手来研究相关的问题:

Andrew Jamison(2001)在《绿色知识成型:环境政治和文化演化》这本书中,作者作为一个同时是学术和环境的活动家,为他的同道的环保人士们和其他的感兴趣的同行者们提供了他认为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道路上的“有进步的报告”。陈静、陈宁(2012)认为中国城市发展的许多问题缘起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自然资本消耗的冲突,因此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是绿色转型。然而,目前对城市绿色转型评价分析还缺乏较为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孙钰(2012)认为当前阶段,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污染减排与环境治理的形势十分严峻,环境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污染减排目标以及解决好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转型之间的关系,必须加速推进绿色转型。

四、综述评述

综上所述可知,国内外关于这一命题的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尤其是国内的学者对于农业绿色转型对农业收入的研究没有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都主要着重于介绍农民发展绿色农业以后对于当地的农民收入有提高,而对于绿色转型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和为什么要推动农业的绿色转型并没有相应的研究,缺乏理论高度。另外,许多的学者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模式对这一命题进行实证研究,文章的结论缺乏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陈静,陈宁,诸大建,等.基于灰熵理论的城市绿色转型评价模型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1).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56-01

一、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分析,P指政治环境(Political System),E指经济环境(Economic),S指社会环境(Social),T指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这四项因素是衡量企业所处背景和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中对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也适用PEST分析法来进行产业内营销影响的宏观分析。

(一)P政治环境

2001年黑龙江省颁布了我国首个地方性绿色食品法规,即《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2013年黑龙江省政府为了推动绿色食品市场推广颁布《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推广工作方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2014年6月,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建设的指导意见》。

(二)E经济环境

黑龙江省始终将耕地保护、农村土地整治作为重点项目狠抓落实。截至2013年,黑龙江省立项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达721个,新增耕地面积174万亩,增地率居我国第一位,土地总规模达2067万亩,累计资金投入量高达167.98亿元。其中“两大工程”实施的子项目达205个,整治规模达881万亩,新增耕地面积为68万亩,总投资资金量达99.01亿元。

(三)S社会环境

一是人口环境。营销市场的发展受人口、购买力的影响。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营销不仅针对本省内部,更多的是销售到省外市场。截至2014年5月,我国大陆总人口数量达13.6亿人,黑龙江省人口数量为3835万人。伴随着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在市场的认知度被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是人文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偏向健康、营养、环保的绿色消费,这有助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根据我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报告得知,被调查的人中73%认为开发绿色产品非常必要,他们支持环保事业,在他们看来绿色产品有助于改善环境状况。根据我国消费者协会市场调查资料得知,76%~84%的消费者愿意主动购买绿色农产品。绿色消费的观念使得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不关注社会环境利益的观念得到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环保意识大大加强,环保作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逐渐被我国公民所接受,这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提供有利条件。

(四)T技术环境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发展。新型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方式能够减少产品流通的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营销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到一起,通过无纸化贸易、信息贸易、电子广告、网上采购等方式,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全球化、个性化、价格公开化、渠道直接化等特点。

二、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对策

(一)提高绿色营销观念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企业应该树立绿色的营销观念,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生产经营中将绿色营销的意识传承下去,将绿色营销的观念贯穿到经营的全过程,从原料农产品的定价、包装、宣传、服务到销售都需要进行绿化。同时注重培养绿色企业文化,使企业在全社会树立起关心社会、保护环境、对消费者负责的公众形象,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展绿色分销渠道

营销渠道的通畅对绿色农产品企业的营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绿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依据中间环节方面分类能够分为零层营销渠道、一层分销渠道、二层分销渠道。企业绿色农产品零层营销渠道是指绿色食品企业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主要通过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部门、专卖店等实现农产品的销售。零层营销渠道是从产销一体化的方向着手,促进生产与销售的有机结合。黑龙江省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多渠道的营销方式,做好售前宣传、售中使用、售后咨询的配套服务。

(三)提升品牌影响力

黑龙江省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较高,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加大宣传,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这是进行绿色农产品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得到增强,绿色食品产业日益融入三农工作,成为食品安全工作重要内容,实现现代农业建设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打造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是必然选择。

(四)增强品牌竞争力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整体品牌形象良好,但知名大品牌数量不多,这极大影响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造成产业效益整体水平不高。面对日益竞争的绿色食品市场竞争环境,黑龙江省相关部门应深入发展绿色食品产品,打造具有特色的产品品牌。这需要黑龙江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发展绿色农产品,打造龙江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1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55 -02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经济发展特征从一种状态转向了另一种状态即为“经济新常态”,也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在江苏视察时,提出江苏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迈出新台阶,这为江苏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扬州作为江苏重要的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更应牢牢抓住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找准发展的方向。

二、扬州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扬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工业的贡献,而其中又以机械制造业、建筑工程业、石油化工等为主,这些行业均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扬州作为“宜居城市”更应发展绿色经济,从而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维护生存环境的发展。近年来,扬州也开始着重发展绿色经济,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1.改变产业结构,改善传统制造业,利用新兴产业代替传统产业,吸引节能环保产品型企业入驻扬州;2.全市范围内建设餐厨垃圾、工业固废项目,将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全面处理生活垃圾;3.鼓励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并提倡企业进行专利发明和创新等。

三、SWOT分析介绍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Learned等提出SWOT分析法(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即态势分析法,本文运用此方法对经济新常态给扬州的绿色经济带来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分析,对扬州绿色经济的现状进行描述,从而形成相关的发展战略。

四、运用SWOT分析经济新常态对扬州绿色经济影响

(一)经济新常态下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Strength)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

扬州市土地总面积6591.2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接近50%,城镇及工矿用地面积接近16.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达28%。农业资源丰富,水源充足,石油、天然气储量居全省首位,多产粮食、畜产品、湖鲜产品、优质棉等产品,一直享有“鱼米之乡”的盛名。

2.高污染企业减产,推进绿色环保进展

扬州多家水泥企业均为粉磨企业,年设计产能约1600万吨,近年来经政府同意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实施水泥生产线技改外,没有新增任何项目,实践生产能力有所减少。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有着高污染的特点,产品的减产可以一定程度推进扬州绿色环保的进展。

(二)经济新常态下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劣势(weakness)分析

1.农业装备水平不配套,耕地质量问题突出

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而工业进程不断加速,为了增产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此外工业污水的排放、重金属等的污染,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环境也不断被侵蚀。另外,农作使用的设施设备陈旧,农田间道路坑洼,缺少晒场,存储间不配套,设施化水平低,耕地质量问题较大。

2.高耗能行业未得到抑制,节能前景不容乐观

近年来,扬州市的中国石化集团江苏石油勘探局、实友化工(扬州)有限公司、仪征化纤等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业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同比上升。工业的快速发展仍然占整个产业结构的比重较大,其中这些高耗能产业又是扬州的发展重点,其投资总量维持不变,而整体投资环境变小的情况下,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反而增长,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导致扬州的气候污染较重、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三)经济新常态下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经济增量可观,发展空间充足

近年来,在市政府正确的领导下,在各行各业的不断努力下,扬州的经济总量有所突破。截止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97.89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比例均突破两位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扬州经济发展后劲足、空间大、弹性强。特别是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尤为明显,伴随大规模人口进入城市,大力推动了消费增长,成为扬州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这为扬州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2.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在扬州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势头下,在经济新常态不可逆转的趋势下,给绿色经济的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政府意识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将有助于绿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工作重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体制上、机制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全市水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的决议》等,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作用,让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四)经济新常态下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威胁(threat)分析

1.创新挑战明显,科技体制改革困难重重

经济新常态下,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然而,扬州因为工业起步较晚、企业数量有限、科技体制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面临技术创新的挑战明显较大,依靠“技术革新”来发展绿色经济还有较远的距离。

2.经济结构比例不平衡,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空间

经济结构的优化对绿色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扬州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和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业的大力发展虽然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更容易出现废水、废气、废渣,大气污染,环境恶化,居民生活受到困扰等问题,因此这些因素在制约着扬州绿色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

五、经济新常态下对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在经济中的比例

首先优化结构调整,利用扬州农业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继续提升各县(市、区)特色农业发展质态,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布局;深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建设,重点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如江都设施园艺、广陵食品加工等农业特色;现今市场竞争激烈,网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扩大农业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占有率,可以引入互联网+概念,提升销售数量,拓展市场。其次是扶持农业大户,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相关维修中心以及农机手培训体系,整合农机散户向大户发展、促进农机作业公司转型升级,让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再次,发挥高校作用,进行农产品改良、农产品耕作设施设备改进、减少化学产品的施用等合作。特别是利用扬州大学农学院在扬州的优势,调动学校与乡镇合作,给予政策的扶持和基金的下发,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在绿色经济中的作用。

(二)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改高耗能行业向低耗能行业发展

鼓励企业转移高耗能中间产品的生产,转向低能耗、附加值高的生产环节。重点瞄准石油化工、纺织品、水泥、钢材制造等高耗能行业领域的企业,进行排查筛选:其中优势企业采取政策扶持,引进人才,进行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达到产品改进、企业优化、产业链提升的水平;对于夕阳企业或劣势亏损企业进行改革,或者进行补贴迁址其他地区。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是低耗能、低污染行业,而且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因此,扬州绿色经济可以注重服务业大项目的引进与投产,促进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利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足的特色,重点投资旅游业,同时不放松金融服务、家庭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呈现从生产业为支撑、消费业为导向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在提升服务业的档次和品质的同时又能快速发展绿色经济,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宣传力度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深入,扬州绿色经济的发展仅靠企业和政府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全民的参与。可以通过整合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宣传资源,发挥各类宣传媒体的优势,利用媒体扩大宣传,如:“三报”(《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二台”(电视台、广播电台)和“三网”(中国润扬农网、中国扬州政府门户网、江苏农业网)。利用多媒体和大数据,如:微信、微博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传递,抓住年轻人的聚焦点,发挥年轻人在绿色经济中的作用。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优惠政策进行宣传鼓励让全民全员参与到绿色经济发展中来。

参考文献:

[1]杨雪星.新常态下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发展与策略应对[J].福州党校学报,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