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3 16:18:59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1)

1.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15年4月教育部组织的相关课题“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研究成果[1]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总框架包括三个领域、十项指标,具体如图1所示。

1.2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

2015年4月教育部课题“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中还提出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共四个维度: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如图2所示)。[2]

其中的“科学思维”主要指高中物理中重要的思维方法,包括建模的思想、理想化方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批判性思维、推理论证等思维与方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既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又要挖掘学生潜力,从而培养物理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

2 高三物理教与学的困惑与解决

2.1 高三学生学习的现状

高三学生的物理学习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学习没有内驱力。学生对高三所复习的物理知识、公式、实验和规律等内容,大多是似曾相识或似是而非,但他们却自以为自己真正弄懂了,从而导致学生对高三物理的复习失去新鲜感。(2)课堂上似懂非懂。高三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精神状态不佳,不积极发言,同学间不积极探讨,当然更不会主动提出问题,致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课堂效率不高。(3)反复讲和讲反复。高三学生在课堂上的普遍现象是边做作业边听课,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导致高三物理课堂的有效性较低,从而自然出现了老师反复讲和讲反复而学生仍然掌握不了的现象。(4)重难题而忽基础。高三学生误认为高三复习就是一味做题,特别是对所谓的有技巧性的好题,对重点题和难题更感兴趣,而恰好忽略了基础知识,从而导致基础不扎实,基本能力不够。

2.2 高三物理教师的困惑

学生在课堂上一听就懂,一看就会,而实践中却经常出错。这就让老师感到困惑:物理课标、物理教材、高考考题三者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物理知识与学生所做过的试题怎样才能有机融合并形成能力。具体表述如下:(1)复习课应该如何推陈出新。高三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处理基本概念、公式及实验、规律和习题的关系,才能让高三复习真正做到既推陈出新地复习了旧知识,又夯实了学生的基础。(2)如何有效提升?W生的能力。教师如何创新习题课的教法和学法,才能经过教师示范和引导与学生的纠错和升华将规范书写、解题技巧和方法、计算能力等转化为学生的综合能力。(3)经典题的改编或原创。教师如何深入仔细研究课本、考试说明和考纲,特别是它们的一些细微变化,精选、改编甚至原创出一些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当然也不会超纲的经典试题。(4)好题如何讲透和学好。教师怎样才能通过对这些典型试题的有效教学和分层教学以及深入探究,并带着问题让学生真正回归课本、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他们探究和创新问题的能力。

2.3 满足学生需求是激活高三物理课堂的关键

要想激活课堂让课堂高效,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学者型教师教学工作的时间分配大致为――备课:上课:改作业 = 3:1:1,[3]教师备课着重从“备课标和考纲”“备教材和作业”“备学生和教师”“备教法和学法”“备课前、课堂和课后”五个维度,有顺序、分层次进行展开,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1)高三课堂中老师首先要激活学生的状态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精神投入、动手、动脑,需要教师重点思考“是否真正有效地帮助了学生” 这一问题。

(2)高三物理教学的三个基点

以人文关怀和科学管理相结合有效组织课堂,以有效提问和问题创新为线索贯穿课堂,以问题解决和思维碰撞及满足学生需求为标志激活课堂。

(3)学生需求是高三物理课堂教学的灵魂

经过课前的充分备课和课中教法与学法的合理运用,教师才能真正知道、解决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从问题到问题的需求――刺激;解决问题的过程性需求――愉悦;问题解决好了后的结果性需求――成功。换句话说在高三教学中,教师处理好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阶梯式需求(见图3),我们的物理课堂才算得上是高效课堂。

3 高三物理课堂教学核心问题的确定、解决与创新策略

高三物理教学要求老师要紧密结合课本和课标、考纲和考题,设计出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问题与试题,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1 课堂核心问题的内涵

课堂核心问题是串联教学内容主线和老师教法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起着统领课堂教学的关键作用。一节高效课堂必须有核心问题的有效支撑,才能既夯实了物理基础,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重点和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2 经过教师课前的深入研究和信息反馈确定课堂的核心问题

教师课前的深入研究包括:考纲研究、考题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和生成研究,结合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暴露的问题和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准确确定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以“圆周运动”为例,高考考纲的要求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Ⅱ级要求。考纲要求的变化是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力加速度由原来的Ⅱ级要求降为了Ⅰ级要求,这种变化突出了向心力的核心地位。教师根据考纲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设计本节课上课之前学生需要完成的自主学习单,再通过对学生完成后的自主学习单的分析,得出新课讲授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3 课堂核心问题的冲突性设计能使问题有效解决

教师要认真体会教材知识的逻辑顺序,设计出一条问题主线,使知识以问题为载体而呈现。设计的问题同时要与学生的潜意识认知相碰撞,才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冲击与震撼,学生不得不深入思考其中的差异和产生的原因,从而顺利解决了问题。

比如,讲解“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概念时设计的问题有:

问题1: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就是物体的向心力吗?

提出这个问题时,很多高三同学都直接回答“是”,这是学生认知中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同学们在解决圆周运动实例时,很多时候都是用F=F列方程,所以同学们觉得合外力就是物体所需要的向心力。

问题2:请对教材中涉及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指出什么力提供向心力?

引导同学们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实例进行受力分析时,同学们会发现物体在做竖直方向圆周运动时,并不是在每个位置的合力都提供向心力,这就与同学们的原有认知产生了冲突,在解决问题冲突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新的认知:在解决变速圆周运动问题时,我们关注的往往是某些特殊的点,比如最高点和最低点。

问题3:在解决圆周运动的具体问题时,怎样进行准确的受力分析和列出正确的方程。

解决了前面两个问题,第3个问题的提出既升华了前面的问题,又创设了新的问题冲突,让学生对自己原有认知中的错误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形成新的认知。

【例】 对“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与向心力关系的建议如下:

(1)【产生问题冲突】

关于向心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 )

A.向心力不改变做圆周运动物体速度的大小

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是不变的

C.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一定等于向心力

D.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是所受的合外力充当向心力

(2)【新的问题冲突】

如图4所示,小物块从半球形碗边的a点下滑到b点,碗内壁粗糙。物块下滑过程中速率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受的合力为零

B.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受的合力越来越大

C.物块下滑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在变

D.物块下滑过程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冲突的解决】

笔者的教学建议如图5所示。

4 问题的创新性设计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学生已经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对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增加学生的新鲜感。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老师的点拨及师生的互动,实现问题的解决与反思、知识和方法的积累、习惯的养成,最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2)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在学校的核心教学理念中,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学,培养出一批批性格积极向上、具有一定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的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素养培养主要是指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知识水平能力等方面。教师将核心素养教学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素养教学的范围不仅局限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还是一种扩大的目标教学,通过一些优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性互动活动较多,容易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和知识吸收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可实践性。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方案

1.发散性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在现代的小学教学中,教师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生态化的教学课堂,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学生年龄特殊性进行分析,语文学习的过程较为枯燥,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现时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激发他们学习小学语文的动力和热情。例如,在设计《乌鸦喝水》的教学方案时,教师要从语文知识的角度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可以列举出具有相近形状的字组,如“鸟”和“乌”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对字形的认知能力,可以进行相关联想解释,“乌”的意思是黑色,而乌鸦是一种黑色的小鸟,诸如这种解释,并利用相关的图片进行解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和意思的印象。随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在课文中找寻相近字形,并且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更加深入锻炼思维能力。

2.多媒体应用教学课堂

对于如何建立小学语文“以生为本”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对小学语文课堂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身能力。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人类对图形信息的吸收能力远高于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小学生也是如此。开展动态化的多媒体应用教学模式,就可以将一些语文知识融合到图片资料或者视频资料之中,用较为直观的模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和印象的加深,在加深理解后,学生还可以有效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李时珍》这篇课文的时候,小学课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该人物形象无法有个良好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小视频,或者课文中涉及的草药相关图片资料,作为辅助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扩展性的知识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不断扩展课外知识的同时,学

生也会提高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更加渴望了解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3.协作式教学模式

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课堂上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设置具体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语文学习相关的任务,让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小组任务,比如通过课文话题探讨,不断地在思考中提升感知能力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又或者通过小文章撰写、实物制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应用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提升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致。教师在课堂结束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行阶段性的实物展示,这既是一种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成果展示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人才培养的需求了,教师要实践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有着许多不同的途径,但不管是什么方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都要充分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明确简洁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思维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3)

一、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思想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技能、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素质。它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思想品德学科总体来说,难度系数不大,但德育作用突出,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占据关键地位。小学学生年龄比较小,可塑性大。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正好起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班本化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生本理念”,班本化教学正是重视学生集体观念的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引领学生共同学习,形成共同的高尚的价值理念。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具体策略探究

(一)导入生活情景,充分利用实际例子

班本化教学是区别于笼统教学的个性教学方式。导入和创设与课程高度适合的情景是班本化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学生年纪尚小,更容易被直观的画面所吸引。因此,教师在导入生活情景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添加一些具有生活元素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利用生活教学为载体,教学内容更容易展开,而且在课堂上穿插进各种生活情景,能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在充满生活事例的课堂中,班级气氛容易被调动起来,学生能积极地思考和讨论,共同对一件事情做出一致的、正确的判断,从而真正领悟课堂教学知识。[1]例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上提问:生命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能会想起小草、大树、小鱼、小猫、小狗、人等生命。这时,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物,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了解各种生物的特征。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前,领略生命的真谛。

(二)把握课堂情感,产生思想共鸣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4)

崔允漷教授提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1]。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通过对每门学科原来的“三维目标”进行重新组合与提升,明确了学科育人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超越了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包含教育目的、学科目标和教学目标三个层次。确定教学目标是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的第一要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以课程育人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以教学评价为依据。要让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并生根发芽,让教育的“枝条”向四面八方蔓延,最终回归教育的本质,即育人。要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是关键。

一、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

2014年3月,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明确规定将研究和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点。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具体素养[2]。我国以往的教育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提出了“三维目标”,再后来又提出了“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也是国民教育发展的必然。相辅相成的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学什么),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怎么学),即让学生明确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形成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什么),即让学生形成好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备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聚焦和强化,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是紧密联系的[3]。核心素养是要求和归宿,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媒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激励机制。“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的根本任务,需要通过“教学实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来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任务完成的手段,需要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能量源泉,需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积淀。三维教学目标是达到教育目的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和设计依据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是学科教育回归本真的指路明灯。教学目标要体现深度学习、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凸显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落地”,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规范的教学目标由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组成[4]。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活动起主导作用;行为动词必须是易实施、易检测、易表述、易理解的;行为条件是指会使学生发展成怎样的人的约束条件,是评价的参照物;表现程度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教师设计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的教学目标,采用删减、增设、替换、整合等方法,将教材内容重新处理,以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才能达到情由心生、情要动心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依据以下五个方面设计。第一,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设计教学目标。所有学科都有明确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这些维度是设计教学目标的根基,需要认真研读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吃透其精神,为设计教学目标做好保障。第二,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课程章节目标确定某课时的具体目标。第三,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材内容以及内容的呈现形式和设置意图,挖掘教学目标。第四,依据学情、教情设计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设计学生可达到、教师可操作且易于评价的教学目标。第五,依据课程资源设计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精挑细选,有针对性地合理运用,对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形式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能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设计形式都是合理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下三种形式书写教学目标,能明确课堂教学的方向,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实现育人的目的:形式一:学科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分开设计;形式二:学科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整合设计;形式三: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设计[5]。以下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摩擦力》为例,展示三种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形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摩擦力》这一节内容的要求为:认识摩擦力,知道两种摩擦现象及其影响因素,能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6]。以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情教情和课程资源为依据,《摩擦力》这一节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书写形式一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分学科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书写教学目标。这种书写形式优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即育人目标,也能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优先性,同时为设计科学合理的三维目标提供了方向。再分层设计三维目标,学生和教师都容易接受,而且设计思路清晰,便于书写,易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和解读。以《摩擦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学科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分开设计的书写形式如下。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收集信息并分析论证,让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落地”。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2)理解两种摩擦力的方向并会判断;(3)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合作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目标书写形式二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把学科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整合在一起,每条教学目标中既有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又有落实三维目标的要求。这种书写形式能更加清晰地反映学科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和相辅相成性,每条细化的教学目标中都包含四个维度,分别为学科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这种形式书写的教学目标简洁明了,便于展示,便于解读。以《摩擦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学科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整合设计的教学目标书写形式展示如下:1.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升华物理观念。2.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演示,理解摩擦力的方向并学会判断,提升科学思维,巩固科学态度与责任。3.通过实验定量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会科学探究的态度。

(三)教学目标书写形式三

按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书写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价值观等目标。这种书写形式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设计不同维度下的三维目标,更好地体现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提炼与整合,是对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聚焦强化和升级转型。三维目标是实现核心素养的途径,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以《摩擦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为例,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设计的教学目标书写形式如下:1.物理观念:能够在分析摩擦力现象的过程中建立摩擦力的概念,并认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2.科学思维:从实验现象中,用归纳思维得出摩擦力的方向以及大小的影响因素。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并综合分析信息,得出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4.科学态度与责任: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5)

灵动,是中国汉语内的一个词汇,表示有了灵气。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一方面是说老师要活用教材,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并且教学思维灵活化;另一方面是说学生在课堂中要灵活、灵巧、灵通,有灵性。在这两方面进行互动时,可以达到身心俱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灵动的意思是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这应该是灵动课堂的显性方面,它的本质内涵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通过教与学,构建师与生的互动方式。

构建小学英语“灵动课堂”,主张“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爱上学英语”为目的。老师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要合理设计教与学,衡量教学效果,重视社会化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施,注意教学反思,从而打造一个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一个新的方向,这也是英语教学课堂中的精髓。

构建“灵动课堂”的对策

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引导下,小学英语教学则需要注重构建“灵动课堂”,以能够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多样化,从而显著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关于小学英语“灵动课堂”的构建策略,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兴趣 在小学英语“灵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借助多媒体设施,引领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感受情境,达到运用情境的效果。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课堂气氛就显得异常活跃。好的教学开端,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情感,调动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方式,其中以BookThree《lesson9》本课中的五个商店名称bicycle shop、clothes shop...可以让学生拿著相关店铺的道具,扮演商家、老师,通过介绍不同的商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直观了解商店。这样直观而生动的教学实践,清晰明了,把书本静态的呈现方式,以动态的模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语言,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学手段多样化,引发学生关注度 在教学中,小学英语的学习多为贴近生活,随机应变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对英语学习关注度。例如,平时老师运用的“表演法”“模仿秀”等,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可以充当“小老师”,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情况。比如,平时的课前语言的应用,可以把“stand up”“sit down,please!”等加以利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运用,让学生有兴趣去感受英语的乐趣,从而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关注度。

借助“五感”,有效记忆 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英语课本多以图文式呈现,无论是人物、动物、植物等,都是体现这一点。对于英语“灵动课堂”的实践,不再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知,对触觉方面,以绘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老师在教学生颜色的时候,可以借助绘画,在心里呈现美丽的景色。通过感知颜色,让学生知道,blue是蓝色,是天空的颜色;white是白色,云朵的颜色;green是绿色,草地的颜色等,这样既方便学生的记忆,也可以加深学生对颜色的认知,从而学生可以根据颜色的表达,呈现出自己喜欢的美景图。

情景再现,分享快乐 对于英语的学习,应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对学生来讲十分重要。老师可以带头在学校中,见到学生,运用英语打招呼,分享英语学习的快乐。在这种情景多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效仿。他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运用英语来展示自己。简单的打招呼说:“Hi,Girl,How are you?”“Good afternoon!”等,一旦学生养成了习惯,他们就会懂得交际了,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学生有了轻松的学习情景,英语老师所传达的“灵动”就在学生身上充分地展现出来。这种学生“动”课堂“活”的教学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取知识。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6)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6-00-03

2016年秋季,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与此同时,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这一系列变化都可视为教育对时展的积极回应。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知识核心时代”将真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能力。[1]作为德育主渠道的品德课堂应该如何回应?在此,笔者以粤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为例,作一探讨。

一、厘清单元核心素养图谱,明确教学定位和导向

核心素养时代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自当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目标定位和导向。我们要将教材内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内容和学生核心素养三者有机融合,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粤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包括:《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强调法治而非法制。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围。法治则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来说,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法律去规范,法律管不了的地方,需要道德去弥补。对个人来说,既有高雅的道德情操,又有敬畏法律的法治精神,才能成为一个好公民。[2]

据此,我们立足单元主题,对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关要求和学生核心素养内容进行了梳理(见下表)。

二、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旨归,探索与创新教学策略

单元核心素养图谱为品德课堂提供了明确的教学定位和导向。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旨归,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品德课堂之于学生的意义和价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1.明确核心素养定位,深度开发儿童生活

小学品德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指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自不例外。教师须明确教学的核心素养定位,分析教材和学情,深度开发儿童生活的价值,以涵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第一单元第一课《可爱的同学》第一个话题“我的同学真棒”为例,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孩子们举着灯笼在快乐地交流,灯笼上写着各自想要展示的不同才艺;三个特写图分别是学生分享与家人一起学做汤圆,学唱新歌,学拍照。这启示我们,本节课可以“分享”为形式,挖掘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现场。

回顾前述表格,《可爱的同学》一课围绕集体生活展开,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适应集体生活,喜欢和同学交往,乐于学习和分享;通过交流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向同学学习,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由此,我们认为这一主题对应的核心素养是“自主发展”,指向“健康生活,乐学善学”两大素养。

再分析本班学情,开学初,学生迟到现象较多,据家长反映,许多孩子在家里非常懒散,且不爱运动。于是,教师在教学中,并未在“你有什么才艺”的问题上浪费太多时间,而是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寒假里自己值得骄傲的事”,让每个同学说一说自己有趣的寒假生活。课前,教师提前与家长沟通,请其帮助孩子准备学习材料。课上,学生展示了“与爸爸妈妈爬山”“早上起床诵读英语”“给花草浇水,跟妈妈学拖地”等照片和视频。通过如此特别的“才艺”展示与分享,让学生认识到:除了唱歌,绘画,弹钢琴,会运动,爱做家务,早睡早起等健康生活习惯也是优秀可爱、值得欣赏和学习的“才艺”,健康生活、乐学善学,才能走向自主发展。

2.关注“每一个”主体参与,深入演绎儿童立场

新课程改革以来,“从儿童出发”逐渐成为品德课教师所坚守的教学立场。指向核心素养的品德课教学必须将每一个儿童都视为课堂主体,唤醒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实现其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的好朋友”是第三单元《绿色生活真好》第八课,从探访身边的小动物入手,让学生了解动物是我们的伙伴,进而引导学生树立人与动物平等的观念,要保护小动物,为动物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材第一板块“你好,动物朋友”,先让孩子们“找动物”――认识身边的小动物;之后讨论话题:说说你和小动物的故事。教师往往通过让孩子们表演不同动物的叫声,或者让学生表演人与动物的故事,实现教学目标。故事对儿童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这种教学设计并无不可。但是,这种形式容易导致多数孩子成为“看客”,他们“看看,笑笑,过后什么也不知道”。

对此,我们在“故事表演”环节,设计了如下活动:活动一“猜猜它是谁”。学生分小组自选不同的方式,如表演动物叫声,说谜语,表演动作等,介绍一种小动物,让其他同学猜一猜。活动二“说说小动物的秘密”。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动物的奇特本领和生活习性,或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小故事等。如此,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故事的讲述和表演,既关注了全体学生,又较好地落实了“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之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借此,让学生初步树立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真正重视并体现“培养完整的人”的核心理念。[3]

3.创设多元自主体验,尝试有效解决问题

指向核心素养的品德课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让学生通过深度体验和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作为一种常见的品德课教学活动方式,游戏本质上是儿童发现与探究世界的一种体验性活动,亦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借助游戏,为儿童提供真切生动的体验情境,激发其探究世界的愿望,并尝试解决问题,闹谢竦煤诵乃匮的发展。

以“环保小创意”(第三单元第九课)一课为例,教材提供了一个话题――垃圾分类。教师在教学中,先领着学生认识垃圾的种类,并用PPT课件展示实物垃圾照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垃圾桶的作用。之后,开展垃圾分类游戏。教师请孩子们根据刚才的学习,在卡片上写上垃圾名称,回收后随机发放给每一个孩子;在教室四个角落贴上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象征四类垃圾桶;然后,请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投放垃圾;投放结束后,请学生分组检查“垃圾桶”,发现错误则指出,并陈述理由,重新投放。如此游戏,指向“如何实现垃圾分类”这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体验垃圾分类的知识和价值,践行“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而这必将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N].人民日报,2016-11-24(17).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7)

引言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国家急需拥有高科技水平的创新型人才。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课堂抓起,这样学生日后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物理学科是一门可以体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型学科,而抽象思维是学习物理的必要条件。在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因为物理成绩差而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物理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来努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一、应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师要因材施教

教育改革愈演愈烈,最为突出的一点便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初中物理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刚刚步入中学的学生来讲是极为关键的。物理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课堂内容的创新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课堂气氛的轻松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必须先发挥教师的作用。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参差不齐,理解概念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别,教师要想让全部学生都能理解该学科的内容就必须因材施教,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抽象思维的水平,在正式授课前可以通过一些物理游戏等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大致的划分。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水平之后,在进行班级整体授课时,需要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活动。而对于能力过之或者能力不及的学生,教师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从而帮助每位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达到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教师要适当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物理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多是死记硬背来的,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而且还可能使学生越发失去学习物理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讲某一节课的内容时,有的学生用半节课就“消化吸收”了,而有的学生情况则相反。因此,对于因物理思维不足而导致物理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予以更多的鼓励和耐心,让他们在鼓励中得以前进,慢慢地得到物理思维的培养。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实践。例如,在教学《加速度——小车实验》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学习。学生在实验中推理出来的结论是通过形象的实验获取到的。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

(三)教师要拓展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教师要以教材为本来拓展,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完全脱离。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教师还应注重对教材的研究[1]。初中物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十分清楚这点,在教学活动中将各部分内容贯穿起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定律”时,教师可以将初中所有关于“牛顿定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既为后来的学习做了铺垫,又便于学生理解。在习题的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上的例题进行分析。教材上的例题往往比较简单的,但大多数难题都是在此基础上改编的,因此应让学生真正明白解题的方法,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成效。切不可实施题海战术,让学生倦于学习。

二、学生在学习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学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要留心生活

我国当下的教育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学生常常为了学习而学习,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上,认为教师的讲授毋庸置疑,因此也不会去主动观察生活。物理实际是一门十分贴近生活的学科,无论是惯性还是电流,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现象。因此,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把问题带到课堂上,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其实从生活到课堂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这中间的思考与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2]。例如,在物理力学中讲到“惯性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任何因素无关”时,只要是在生活中比较细心的学生都会发现,汽车急刹车、骑车下坡等一系列情况都可以验证这一点。生活是科学的来源。在生活中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二)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

在以往的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中,课堂完全就是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过程,学生没有完全地参与到物理实践中。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情况,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一节课教师只能简单地讲解完一部分知识点,效率极其低下,这对于整个班级学习氛围的带动也十分不利。另外,由于物理学科本身的难度较高,许多学生受考试成绩的打击,进而形成了对物理的恐惧心理,甚至放弃物理。对此,学生必须树立强大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战胜恐惧心理,可以尝试去发现物理的乐趣。只有热爱物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对物理的学习中。

(三)学生遇到问题要积极求助老师、同学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积极请教老师和同学,尤其是向那些物理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请教,看看他们是如何学习物理的。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至关重要。课堂是学习的平台,教师和学生要勤沟通,多交流,这样才会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及时地解决,达到课堂学习高效共赢的局面。此外,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制订学习计划,在遇到不理解的知识时要及时提问。勤能补拙,难懂的物理概念会在一遍一遍地学习中被攻克。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8)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定了基本的“底线”素养的要求,学校在达到了“底线”要求的基础上,必然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状况和未来追求,对学校教育核心理念、育人目标进行提炼升华和创造性转化,从而找准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和着力点,彰显办学特色。

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秉持“启迪智慧,化育生命”的办学理念,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培育“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这一育人目标。学校致力于孩子良好身体素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天下为公、勇于担当、敢于开拓的公民意识的唤醒。期待“实小”孩童经过六年启慧教育的浸润,具有以下素养结构:生命健康、品德修养、人文审美、语言表达、学习能力、认同理解、科学探究、自主创新。这一素养结构,既体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学校“启慧教育”的办学特色。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学校的课程建构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在研究学生需求、教师专长、学校已有的文化传统和家长与社区独特性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大渡口区实验小学通过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和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跨界整合,打造基于“校本化”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学科课程、发展性综合课程、拓展性特色课程与创造性活动课程四个部分。

基础性学科课程

基础性学科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计划确立的标准要求相对统一的课程。基础性学科课程是学校启慧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基础。其具体课程内容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侧重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习能力”的养成。

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重点在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与启慧课堂文化培育方面。学校以“一个支点,四个方向”为途径,实现课堂形态的变化。一个支点是明确学科核心素养,丰富启慧课堂的认识。四个方向指:一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二次解读,提炼本课程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二是根据课程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开发和整合各门基础性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三是对课堂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进一步理清和优化教与学的关系;四是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促进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发展性综合课程

发展性综合课程是学校根据启慧教育的核心理念,结合国家课程标准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是对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也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整合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为启慧科学实践课程,侧重于学生“科学探究、自主创新”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建设了以模拟生态园和实景生态园为主的科学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启慧科学实践课程、物联网未来课堂、创客教育、“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等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与交流平台,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学生每期都有连续一周的时间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生态园中,观察动植物生长、体验农耕文化、了解生态文明、开展探究学习,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惑,从而获取成长体验、感悟生命真谛。

拓展性特色课程

拓展性特色课程是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开设的能直接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课程,它是彰显学校育人目标特色的主要载体。其具体课程内容为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课程,侧重于学生“生命健康、人文审美”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从启慧教育理念出发,结合办学传统,将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等课程进行系列化设计,努力打造启慧课程的精品,更好地彰显启慧教育“健体、尚美”的内在品质和特色。

例如,中华武术课程将武术普及训练与体校专业训练相结合,做到学习和训练两不误,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学校武术队连续多年获得重庆市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创造性活动课程

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为达成育人目标而统整、完善的各种主题式活动,它包括经典阅读、四大节日(奇思创意节、缤纷艺术节、阳光体育节、美文美读节)、学生社团、体验式德育活动等。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补充,主要侧重于学生“品德修养、语言表达、认同理解”特质素养的养成。

创造性活动课程统领了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体验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三大典礼(一年级新生入学礼、三年级国旗护旗礼、六年级小学毕业礼),两次评比(星级儿童评选、感动实小榜样少年评选)与年级德育专题教育活动等;实践体验活动包括校内四大节日活动与校外实践体验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组建校级、年级两个层面的学生社团,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数学文化、武术、绘画、电脑、科技、阅读、书法、演讲等活动。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文化实践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9)

1核心物理知识结构评价策略

核心物理知识结构是指由核心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逻辑和层次性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构起合理的、较为完整的核心物理知识结构,避免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零散存储,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评价学生的核心物理知识结构是否合理?

笔者建议,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和课堂结束两个环节,以复习提问的方式,探查和评价学生能否清晰表述出相关知识体系及其建构思路.

例如,《楞次定律》一课的新课导入,便可以采用复习提问的策略,抛出两个问题.问题1:在上节课关于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内容学习中,探究得出的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有哪些?问题2:这些产生条件,分别是采用什么实验方案探究得出的?若学生代表在不翻看教材和笔记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条理清晰地做出正确回答,显然,对于上节课的核心知识结构掌握得较好;如若发现学生支支吾吾、逻辑混乱,并且发现并非班里的个案,则可能需要暂停进入新课,而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体系再次回忆、整理.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于第一个问题,往往多数教师都会复习提问到,而对于“分别采用什么实验方案探究得出的”,则较少有教师有意识地提出,导致学生对具体知识点可能记忆深刻,而对其建构过程则模棱两可.笔者认为,对核心物理知识结构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是否知其然,还要评价其是否知其所以然,由此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建构牢固的核心物理知识结构.

再如,《楞次定律》一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可以采取回顾提问的方式,抛出两个问题.问题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核心物理概念、规律?问题2:楞次定律这个核心物理规律,探究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通过上述两个问题,评价学生通过本节课是否建构了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也逐渐培养学生学会及时总结、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2核心物理思维评价策略

核心物理思维是指在物理学习和研究中所需要的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思维模式,它既与一般性的科学思维有共通之处,又体现出物理学特有的学科特点.笔者认为,核心物理思维可进一步细分为两大部分:物理学思想和物理问题解决方法.物理学思想具有更高层面的理念指引价值,如统一的思想、守恒的思想、对称的思想等;物理问题解决方法,包括一般性物理问题解决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还包括特殊物理问题解决方法如正交分解法、伏安法等.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评价学生对核心物理思维的领悟情况?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策略.

策略一,要求学生尝试思考该物理思维方法在其他知识领域是否有所应用,以此评价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例如,阐释了牛顿力学体系呈现出的统一的思想后,可以抛出问题:通过牛顿建立力学体系的过程,了解了物理学统一的思想,如果你是科学家,你还会应用这种思想去开展怎样的研究?又如,通过类比速度得出加速度大小的定义,并揭示了其中类比的思维方法后,可以马上要求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继续探究加速度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再如,守恒的思想对于高二学生而言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电磁感应内容中探讨能量问题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我们要研究导线在水平导轨上切割匀强磁场的能量问题,应当采取什么物理学思想来指导?借助这一物理学思想,我们又可以如何入手进行分析?若学生只能说出“能量守恒与转化思想”,但仍无从下手,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如何应用这种物理学思想,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该方面的教学,由此显现出评价的指导价值.

策略二,设置适量的变式练习,并要求学生总结一般性的问题解决思路,以此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灵活应用相应的物理思维.例如,在教师讲解了正交分解法例题后,教师将例题的条件或情景进行适当的改变,要求学生尝试解决,并在解决后要求学生说出这一类习题一般性的问题解决思路.这种评价方式看似当前常见的行为模式,但其本质特征在于强调的不是题本身,而是其中渗透的物理思维.当发现学生只会机械地以背题的方式得出答案,却不能说出此类题一般性的解答思路,则表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问题解决对应的物理思维,评价效果不佳,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对评价结果展开深刻反思.

3核心物理实验技能评价

核心物理实验技能是指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动作技能,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实验现象观察技能、实验装置组装技能、实验装置操作技能、实验数据记录技能等.不可否认,核心物理实验技能的外显过程,离不开内隐的物理思维的指引,但其相对偏向动作技能范畴,将物理实验技能单独列出,也进一步强化广大师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视.

课堂上评价学生的核心物理实验技能,主要可以采用观察法和工作单两种评价方式.观察法是指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学生实验操作过程,及时发现并指出其实验操作上的问题.在具体评价时,建议教师采用启发式提问的策略,引导学生尝试发现实验操作中的问题.例如,电学实验时发现学生仪器摆放凌乱,连线没有按照一定的步骤,教师可以对其提问:你觉得你的实验仪器摆放、连线顺序是否有问题?有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课堂上评价的目的在于诊断和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实验操作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是提升学生核心物理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工作单评价是指教师通过查阅学生撰写在实验单上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结论分析等内容,推断学生物理实验技能的水平高低.在实际课堂实验教学中,由于人数众多,教师无法通过观察法评价所有学生的实验操作细节,因此,课堂上可以通过巡视查阅学生的实验单,发现问题后及时予以指点.同时建议教师仍优先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实验单中的错误,延伸发现自己操作上的问题.例如,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规律分组实验中,发现某个组学生打出的纸带上第一和第二点的间隔过小,教师可以将其与其他组的纸带进行比较,启发该组学生思考:为什么跟其他组打出的纸带会不同?操作时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4科学态度评价

科学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科学、对他人、对社会等展现出的心理价值倾向.笔者认为,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态度,至少包括五大方面:好奇心和质疑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应用与创新的意识、合作与交流的意识、社会责任感.尽管科学态度较为抽象,但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同样需要重视对科学态度的评价.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策略.

策略一,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展现出积极的、正向的科学态度时,及时予以口头表扬,而展现出消极的、负面的科学态度时,及时针对事件本身进行适当的批评.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举手说出自己认为教师在表述或解题上所犯的错误时,无论其说法是否正确,教师都应当及时对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作出肯定和表扬,并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再如,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依据已知结论拼凑实验数据的行为,需要及时严厉批评这一做法.科学态度的培养,往往正是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口头表扬或批评,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10)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课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即“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呢?近几年来,我们坚持教学改革,大胆创新,探索出了课本阅读、课堂体验、“历史180”校园之声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

一、课本阅读,铸就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川教版初中历史课本忠于课标,倡导的新的课程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川教初中历史课本的读本特点,注重课本阅读,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课本阅读,积累历史史料应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如在学习“俄国农奴制的废除”一课时,课本用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大字小字、辅栏、史海拾贝为我们呈现了大量的信史,通过阅读积累,学生就能清楚的了解认识到俄国农奴制废除的背景,农奴制的废除和俄国的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从而更加深刻、更加真实的理解俄国农奴制废除这一对俄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主题时,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呈现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大量史实,学生就能自觉的从史实中真实的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通过阅读课本呈现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西安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等大量史实,学生就能自觉的从史实中真实的认识到中国人民为赶走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日战争胜利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艰苦卓绝的努力,认识到民族团结,共同抗日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保证,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博怀和坚持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从而认识到民族团结,共同抗击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念。在阅读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民主革命这一历史专题时,通过阅读积累课本呈现的大量史实,不仅能认识到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艰难历程,更能深刻认识到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是百年抗争的必然选择。在川教版历史课本中通过大量的历史实物图片,历史地图,大字小字、辅栏、史海拾贝等史实叙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史。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阅读历史课本,积累历史史料,从史料中得出认识、观点、结论,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的核心素养。

二、课堂体验,铸就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课堂是历史学习,“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的的主要阵地。学生的阅读在课堂,理解在课堂、体验在课堂、认识在课堂、感悟在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升华在课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教师应抓牢课堂体验这个着力点,通过师生合作、学生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通过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展示等活动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合作,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标要求是我们培养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和根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呢?课堂合作,情境体验应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西安事变的背景、概括、中共和平解决的方针和努力、意义的基础上,创设情境:穿越时空,回到1935年的西安。你就是一位从东北流亡到西安的学生,根据以情境片段段说出你的见闻和感受。片段一:东北沦丧。片段二:辗转流亡。片段三:一二九运动。片段四:西安事变。片段五:民众心声(学生、市民谈论捉蒋、杀蒋、放蒋)。片段六:来到西安。片段七:民众心声(放蒋、、张学良)。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分组开展讨论。在学生讨论成熟时,随即进行课堂展示点评。通过情境体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从而形成热爱党,相信党,跟党走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取向。情境体验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设身处地的走进历史,理解感悟历史,从而从历史中吸取营养,获得独自的内心体验,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境体验重体验,重认同。具有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设计简单,可操作性,可控性强,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情感形成的?认知规律。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途径。

三、“历史180”校园之声,铸就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创建的阐释。在开展历史手抄报、历史小论文、主题演讲等历史实践活动之上,立足于学校实际,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立足于历史教学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性和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文性。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宗旨,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设施,创办了播音小栏目――“历史180”校园之声。“历史180”校园之声,就是在学校的校园广播语音平台的早上7,30、中午12.00、下午17.30开始播音中,开设历史小栏目,播出历史类节目180秒。早上由七年级播放,主要讲述历史故事,中午由八年级播报,主要讲述历史人物,下午由九年级播报,主要讲述历史感悟。我们要求分班分组,每一位学生都参加,以小组合作写稿,合作播报完成。通过“历史180”校园之声,讲述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表达历史思考、历史感悟。我们在注重课本阅读、注重课堂体验的情形下,为学生创设平台,让学生应走出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积累到的历史知识,体验,感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运用,使自己是历史知识,体验,感悟得到深化和升华,助推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11)

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的品质,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是数学问题,也可能不是,而具备数学素养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人们在超市购物时常会发现收银台前排了L长的队等待结账,而只买一两样东西的人也同样要和买一车东西的人一样等候。具有数学素养的人或许马上会想到这里有数学问题――买东西的数量与结账的速度有关系,能否考虑给买东西少的人单独设一个出口,这样就可以免去这些人长时间的等候,从而提高结账效率。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什么叫买东西少、上限是多少?于是,他会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收集不同时段买不同件数东西的数据,并用这些数据做出判断……由此可见,数学核心素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那么,一线的数学老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实际教学中,因为数学中数字的枯燥性和数学具有一定难度的特性,使得师生之间容易形成一种枯燥的相处模式,完全丧失对数学主动学习的兴趣。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追求升学率、追求成绩的目标下,应当在实际课程中注重学生对数学兴趣的激发。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既要懂得数学知识的历史由来,又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发现数学的实用之处。比方说,老师在讲某一部分数学知识时,可以同时讲解一下数学知识的历史由来,或者是现实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地方,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讲活,贯通古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函数部分,可以讲述笛卡尔研究出新型函数给他心爱的人,也可以讲利用分段函数分析在现实生活中选择打车软件时哪个更实惠,还有抛物线、自由落体、二次函数等诸多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都大有用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愿意进行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拓宽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非常强的学科,也是很多学生愁于应对的科目。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一些做题步骤;教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填鸭式教学方式盛行,使得数学失去了它本应有的灵魂。学生往往只懂解题,而不知何为数学思维。这样将会造成学生一旦脱离题目回到现实生活,将完全想不起运用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么,我们最初学习数学的目的、设计数学课程的初衷都将无法实现。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思维。走出课堂或学校后,真正能遗留在学生记忆中,依靠数学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中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提供土壤和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主要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释放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多给学生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可让学生想象所学知识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什么类型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数学实用之处,从而利于日后真正遇到问题时能够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总之,数学教师应尽力做到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老师讲授课程为主体,学生在整个课堂中都是以接受知识为主。这种课堂氛围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老师应当在课堂实践中对自身有更正确的定位,扮演一个辅助角色,让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角,从“教为中心”转为“学为中心”。课前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并总结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带着各自不懂的问题进行听课,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课堂的针对性,利于新知识快速全面掌握;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一些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踊跃提出自己观点;同时可以将学生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内部进行探讨研究,有观点收获的小组可以进行展示,也可以讲述各小组的解题经验;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对于出现的问题指出来并进行解决,对于适宜的方法进行分享,升华课堂效果。